重症监护护理

2024-07-12

重症监护护理(精选12篇)

重症监护护理 篇1

临床重症监护使用呼吸机过程中, 要求护理人员能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提供可靠信息, 协助医生对患者病情的正确判断做出相应处理, 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 预防和控制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1]。

呼吸机操作方法与步骤

呼吸机准备:呼吸机在临床应用已越来越广泛, 种类增多, 功能完善。使用时严格遵守不同呼吸机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按病情选择合适的呼吸机, 安装呼吸回路, 连接电源、氧气源、空气源, 开启湿化器, 调试呼吸机进行通电自检。开机自检通过, 确保呼吸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根据患者状态设置好呼吸机模式及参数[2]。接上模拟肺模拟操作, 运行数分钟后确认机器无异常, 准备接患者。

用物准备:一次性呼吸机配套管道1套, 无菌蒸馏水, 消毒备用湿化器1套, 听诊器, 简易呼吸气囊, 负压吸痰装置1套, 一次性吸痰管, 抢救器材及药物准备等。

准备接患者:评估患者及人工气道, 必要时应先进行充分吸痰, 将呼吸机与人工气道相连接, 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做好体位准备, 经口气管插管者采取去枕平卧位, 头后仰, 使颈部伸直, 气管拉直;气管切开者采取仰卧位, 肩部垫高, 头正中后仰, 颈部伸直, 气管居中。

各参数设置完毕, 再次检查呼吸机各管道有无漏气现象, 听呼吸机声音判断机器运转是否正常, 确保呼吸机工作无故障后即可使用。机械辅助呼吸进行半小时后, 应查患者的动脉血气, 根据患者血气分析值报告来及时调整呼吸机各相关参数。连接呼吸机后, 定时监测气囊压力, 检查气管导管气囊充气适度, 充气量以5 m L注射器注入气囊内3~5 m L空气为宜, 气囊充气过多、时间久压迫气管黏膜充血水肿, 甚至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充气过少时呼吸机送气时发生漏气。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出口腔及气管内的分泌物, 行床旁拍片检查协助判断气管插管导管是否在气管内。

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机器是否发出报警, 如有报警发生, 应根据机器面板上的报警指示灯提示, 迅速找出原因尽快排除。因机器故障导致的报警无法排除, 应立即停机, 使用人工呼吸气囊维持通气和给养, 等待更换呼吸机, 通知工程师维修处理[3]。

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 正压通气改变了患者的正常生理状态, 影响语言的交流, 给患者带来极度的恐惧和无助, 致使患者躁动挣扎, 危及生命安全。必然要使用镇痛、镇静药物, 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疼痛和躯体的不适感。每日进行重症患者的镇静评分及意识状态评估, 达到目标镇痛镇静。一般病情无特殊要求, 可适当抬高患者床头, 护士应随时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意识状态, 皮肤、黏膜、液体出入量, 痰液、腹部情况, 血气分析及肾功能等病情变化。体温升高通常是感染的一种表现, 体温下降伴皮肤苍白湿冷则是休克的表现等, 及时了解机械通气的效果, 预防并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胸部体征:机械通气时, 两侧胸廓运动和呼吸音应该对称, 强弱相等。否则提示气管插入一侧气管或有肺不张、气胸等情况。

呼吸频率、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的监测。机械通气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患者自主呼吸的频率、节律、与呼吸机是否同步。机械通气后通气量恰当, 患者安静, 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同步。如自主呼吸较强过快, 与呼吸机不同步, 可给予镇静药或肌肉松弛药以抑制自主呼吸, 而达到解除人机对抗的目的。

血气检测:正确采集血标本, 进行有效的血气分析, 及时判断患者当前的氧合情况, 为治疗提供依据。要经常、动态观察, 尤其是机械通气开始阶段及病情变化时更应该及时监测, 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工作参数 (潮气量、压力、呼吸频率、呼与吸时间比例) 和氧浓度。

气道护理:机械通气实施插管后, 患者的呼吸道黏膜丧失了加温加湿的功能, 气道内分泌物排出障碍, 呼吸道的湿化护理非常重要。用于湿化的液体, 必须保持无菌, 药液使用24 h应更换。每天加湿化液或雾化液前要倒掉残存液, 管道内和集水器中的积水要及时倒掉, 防止逆流进入气道。保持每天液体入量2 500~3 000 m L, 保持气道通畅, 及时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并发症观察及预防

气管导管阻塞:常见于气道分泌物阻塞或呕吐物返流至气道;导管位置不当, 气囊滑脱;导管脱出。

喉损伤:长期气管插管容易导致喉损伤, 以水肿常见, 可发生于插管数小时或1 d后, 严重时可致溃疡、坏死。

气管黏膜损伤:见于气囊充气过多、压力太大, 压迫气管壁造成缺血性溃疡、坏死;气管导管固定不牢固, 呼吸时气管管道上下移动, 使用过大型号的导管, 导管固定位置不正确, 插管时间长, 多种因素形成的物理摩擦;气道护理操作不当, 负压吸痰压力过高, 湿化不足, 吸痰管粗硬等。

皮下气肿:多发生于气管切开和呼吸机应用的初期, 发现皮下气肿应查明原因, 及时纠正, 一般能自行吸收, 严重者取半卧位, 高浓度氧气吸入。

出血:气管导管对黏膜的损伤;气管分泌物的负压吸引;黏膜的特性炎症等造成出血, 应局部或全身使用止血药物治疗, 观察止血效果。

机械通气治疗引起的并发症有通气不足;通气过度;气压伤;低血压、休克;氧中毒;呼吸道、肺部感染及其他脏器的并发症如肾脏、肝脏、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等。

加强基础护理:每天做好口腔护理、留置尿管和胃肠减压的护理, 定时翻身和叩击胸部, 促进排痰, 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 是重症监护患者取得机械通气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认真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分析原因阻止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 减少病原菌侵入机体, 保证营养供给, 增强机体抵抗力, 合理使用抗生素,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帮助患者尽早安全脱离呼吸机。

呼吸机管理

呼吸机应专人负责管理, 妥善放置, 定时检查、清点、保养, 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确保机器正常运转。定期用软湿布清洁呼吸机表面的灰尘。

使用前检查呼吸管路连接是否正确, 有无漏气, 加温湿化器是否正常工作。开机听有无异常声音, 检查报警功能是否完好。每日检查, 严格交接班, 保持性能良好, 处于应激备用状态。

使用中注意主机和呼吸管路有无异常声音, 检查管道有无打折、积水、破损, 及时清除管道内的积水, 及时补充湿化器内的蒸馏水, 24 h彻底更换1次, 呼吸机管路一般每周更换1次。

呼吸机停止工作时应终末消毒, 拆卸呼吸机管路系统, 彻底清洁消毒, 再按原结构安装, 调试, 以备下次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使用后应毁形并按医疗垃圾处理。呼吸机长时间不用, 每月应开机检查一次通电运行, 检测蓄电池进行充电, 机身覆盖注意防尘。

摘要:机械通气是指当人体的呼吸器官不能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 随后发生呼吸衰竭时, 以机械装置 (呼吸机) 代替或辅助呼吸肌的工作, 达到维持通气、改善换气、缓解呼吸肌疲劳的一种支持治疗手段。呼吸衰竭患者及时实施机械通气, 进行有效的专科治疗及护理, 在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 总结经验和教训,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重症监护,机械通气,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彭刚艺.急重症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 1999, 14 (8) :11-12.

[2]贾灵芝.实用ICU护理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276.

[3]唐梅艳, 李桂萍.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护理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杂志, 2014, 18 (17) :634-635.

重症监护护理 篇2

主管医生: 李新华责任护士: 王晓静 医疗诊断: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急性加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2.肺部感染3.II型呼吸衰竭4.肺性脑病5.呼吸性酸中毒6.人工晶体植入状态。

二、患者的健康状况

1、入院原因及经过:

患者于2天前自觉“感冒”,咳嗽、咳痰加重,无发热、无胸痛等症状,患者于当地诊所输液(具体不详),咳嗽减轻,入院前5小时患者出现意思不清,呼唤睁眼,不能配合查体,不能言语,于当地县医院就诊,考虑患者病情危重,转我院治疗,患者入心内科,考虑患者为呼吸衰竭,病情危重,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收入我科治疗。

2、现在身体状况(主诉及自理程度):

患者来院查体T36.5℃,P81次/分,R26次/分,BP114/55mmHg,昏迷,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迟钝,口唇紫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干湿性啰音。心率81次/分,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肠鸣音可,四肢无活动,双侧病理征阴性。

3、既往身体状况(女性包括月经、孕、产史)

既往史:白内障手术史3月。

家族史:家族中否认遗传性及传染性疾病病史。

过敏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4、辅助检查(注明日期):

胸部CT: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伴两肺感染,左肺下叶肺炎(较前好转),两肺间质纤维化伴两侧胸膜粘连增厚,左下肺多发肺大泡。两侧少量胸腔积液。2014.01.07

头颅CT:两侧侧脑室旁腔梗;两侧额部硬膜下积液。2014.01.07

血气分析:PH7.177、PCO2 121mmHg、PO2 62.3mmHg、BE7.9mmol/L2014.01.07 血常规:WBC 3.63*109/L、NEUT% 80.4%、HB 77g/L、PLT 57*109/L。2014.01.07

血生化:ALB 30.4g/L2014.01.07

三、主要治疗

1.给予特技护理,重症监测,病危通知;

2.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抗感染,缓解气道痉挛,营养支持,化痰,抗凝,抑酸等治疗

四、护理记录(重要情况和病情变化)

1月7日下午在我科行抗感染、平喘、调节免疫、营养支持等治疗,血气监测提示二氧化碳潴留及低氧血症存在1月7日15:00行中心静脉穿刺术。

1月7日18:15患者呼吸困难加重,氧和下降,复查血气分析:PH7.155、PCO2 120mmHg、PO2 119mmHg,给予行气管插管术,予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自气管导管内吸出较多白色粘液。

1月7日18:30出现血压下降,立即给予补液升压治疗,烦躁,给予镇静。

五、护理诊断和诊断依据

1.气体交换受损:与气道阻塞,通气不足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液粘稠,咳痰无力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力下降有关

4.活动无耐力:与心肺功能减退有关

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

6.知识缺乏:与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有关

六、护理措施

1.严密监测病情对患者的呼吸深度,频率,心率,心律进行检测。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半卧位;氧疗的护理,当患者出现缺氧症状时,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2.机械辅助通气护理 针对病情非常严重的患者,必须及时为患者停工机械通气,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实时监护,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呼吸机进行功能设定,再次必须注意的是,呼吸机应当与患者的呼吸保持一致,若患者对呼吸机出现抵抗和烦躁状况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控制。在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情况的发生,引发患者病情加重。

3.保持呼吸道通畅 按时扣背,按需吸痰。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情况实施扣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排痰。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帮助患者进行翻身、扣背,使患者能够将痰液排出体外;若患者的痰液呈现出粘稠的现象,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提供雾化吸入,将痰液稀释后再排出体外,使患者的通气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呼吸人员还必须注意患者的身体情况,注意对患者进行液体的补充,避免由于呼吸不顺畅时的患者体内的电解质出现紊乱情况;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医嘱为患者提供激素类和支气管舒缓剂药物,帮助患者的气道炎症进行改善,不断减轻支气管痉挛现象,使患者呼吸困难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4.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由于支气管哮喘患者会出现哮喘持续发作、呼吸困难以及高热方面情况,这些均会对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造成影响,使

其出现紊乱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的需要为其提供补液。

七、护理体会(护理风险因素评估与管理)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管理 篇3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重症患者; 护理; 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73-03

神经外科患者伤情多危重,发病急、病情复杂、变化快,多伴有意识障碍、呼吸功能障碍及肢体功能障碍,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及意外事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恢复良好的概率仅有19.1%,12.7%的患者会有中、重残或是成为植物人,死亡率高达68.2%[1]。稍有不慎或疏忽就会出现严重后果,引起纠纷和投诉,是风险高发区域[2]。管理不严或失控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3]。因此,为了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笔者所在科室制定了细化的护理服务措施,形成完善的护理服务链。笔者所在科室重症监护病房对2009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409例患者实施严格的护理管理方法,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笔者所在科室重症监护病房有病床4张,护理人员10人,其中主管护师2人(1名护士长,1名责任组长),护师3人,护士(3年以上工作经验)2人,助理护士(半年以上工作经验)2人。对所有收治的患者实行全面、全程、专业化的无陪式护理服务,包括所有的基础护理工作和专科护理。2009年1月~2011年8月共收治409例重症患者,男226例,女183例,年龄16~92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163例,脑出血232例,颅内动脉瘤9例,脑肿瘤5例。昏迷程度GCS评分:GCS 3~5分98例,6~8分112例,9~12分199例。气管切开142例,气管插管78例;行手术治疗者327例,未行处理者82例。

2 结果

本组409例患者中,治愈139例(34%),好转184例(45%),自动出院15例(3.6%),植物生存状态26例(6.4%),死亡45例(11%),出现护理并发症3例(0.73%)。患者及家属满意率达91.5%以上。

3 护理管理方法

3.1 环境的管理

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及医院感染管理要求。保持病室环境洁净,每日开窗通风2次,消毒机定时消毒2 h,每日2次。用0.5%含氯消毒液擦拭各台面、物品设备表面、病床、地面每日2次。每月进行空气和物品表面细菌培养,监测消毒效果。医院感染科不定期抽检。

3.2 家属的管理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大多发病急、病情重,危及患者生命,大部分需采用手术方式治疗,故手术的危险性大,对患者的创伤也较大,预后不良甚至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家属因一时不能接受会出现一些负面的情绪。因此对家属进行适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及时实施心理干预措施,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及护理工作。笔者所在科室根据家属的情绪反应采取各种干预措施:(1)住院初期,医护人员如实向家属说明患者的病况,如发现患者家属有过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医生及护士与家属适时交谈,安抚家属,告知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预后等,使之做好长期应对的心理准备。多告诉家属治疗成功的患者,以增强其信心;(2)医护人员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态度亲切、语言和蔼,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较内向的家属,鼓励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根据具体情况实施适当的心理干预;(3)患者病情好转,及时告知家属,以增加他们的信心,因治疗是长期的,患者及家属会出现焦虑、消极的情绪,医护人员尽量开导,积极寻求家庭及社会的帮助,使其重拾信心[4]。医护人员与患者保持有效的沟通,是医疗程序中极重要的一环。及时告知及详细讲解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规定、目的及意义,使家属理解并主动配合。危重患者病情严重,全身免疫力低下,加上侵入性操作多 ,如果人员进出过多,致使空气中细菌会超标,增加院内感染的机率。严格限制人员进入,每位患者每天只限1~2名探视者,轮流进入。进入时需要更换隔离服、戴口罩、帽子,穿一次性鞋套,病房门口设速干手快速消毒剂,进入前先消毒双手,进入后停留时间不超过20 min。

3.3 护理者的管理

重症监护病房的使命寓于伤情的急性阶段,使其渡过危险期,最在限度挽回患者的生命。护士的工作量大、压力大,工作中须时刻提醒自己仔细观察、杜绝差错、避免事故,护理管理难度大[5]。

3.3.1 笔者所在科室注入多重管理理念 充分发挥护士潜力 实行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三级管理。科室人员人人参与,根据科室特点制定了笔者所在科室十大安全护理目标,每人负责一项安全管理。在护理质控方面提出“我管理、我负责”,人人注重护理质量,主动查找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1)护士长总体安排,全面质控;(2)责任组长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并协助本组工作;(3)责任护士,完成本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在工作中注重主动性、预见性、计划性和连续性;(4)助理护士协助责任护士完成本班患者的基础护理及晨、晚间护理工作。

3.3.2 加强制度的管理 作为一个特殊的病房,护理人员应认真掌握医疗卫生法律知识,遵守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如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抢救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质量标准,护理记录书写规定等。

3.3.3 加强护理人员病情观察及应急能力的训练 神经外科病变涉及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功能的监护主要是意识、瞳孔、运动、感觉、反射等的观察及判断,这些指标变化能更直接地反映脑功能障碍的程度[6]。意识状态的改变是判断脑部病变的重要指证[7]。瞳孔的观察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监护的又一重要手段,是判定脑疝存在及脑干功能损害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6]。因此,观察意识状态和瞳孔的变化,估计病情的进展,对于及时处理病情变化至关重要。密切注意意识、瞳孔变化,立即报告医生,进行脱水、降颅压处理,防止脑疝发生。根据笔者所在科室室病种特点,制定护士层级培训计划 ,分阶段按计划逐项落实培训内容,并集中培训,护理组长考核,护士长抽考,要求人人严格过关。培训内容主要掌握常用的急救技术、技能,专科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各种急救仪器、器械、设备的使用及报警故障的处理,病情的动态观察及应急处理能力。全科每周1次业务学习(由护士轮流主讲),每月1次教学查房,根据患者的病情随时进行护理二级查房,护士长不定时三级查房。定期组织特殊病例讨论及死亡病例讨论,大家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与教训,提高业务水平。

3.3.4 建立激励机制 每月底通过医、护自评,护理组长检查、护士长抽检以及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调查,分项打分,分数最高者评为当月最满意护士,科室奖励300元。月月竞选,当选次数最多者年底全院评优优先。

3.3.5 注重细节管理 护士长每天通过交接班,二、三能查房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对每个患者护理重点、难点给予指导,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加强责任组长的质控能力,全面监督、检查、指导、修审、反馈本组护理工作。

3.3.6 加强薄弱时段及环节的管理 排班时在护士资历、年龄及数量上合理调配;加强二线责任组长(夜班)的质量督导,保证护理安全。

3.4 患者的管理

3.4.1 重视基础护理 (1)眼部护理 保持眼睛的清洁,有分泌物及时擦洗。球结膜充血水肿者,定时滴眼药水,每日4~6次;昏迷患者眼睑无法闭上者,涂擦红霉素眼膏,并用生理盐水湿纱布覆盖,防止引起暴露性角膜炎。(2)口腔护理 根据患者的口腔情况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及护理次数,一般2~3次/d,及时观察口腔黏膜、舌苔及气味的变化。口腔护理对预防胃液反流及呼吸道感染有重要的作用。(3)皮肤护理 使用气垫床,保持床单位平整、干洁、无碎屑,每周更换床单2次,如有脏污随时更换。保持皮肤干洁,每日温水擦身2次,衣服每日更换。定时为患者翻身叩背,局部按摩,观察受压部位皮肤的情况,严防压疮的发生。(4)四肢护理 长期卧床的患者,四肢缺乏活动,容易造成肌肉萎缩及关节变形,甚至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予局部垫软枕,适当抬高患肢,摆放功能位。每日给患者进行肌肉按摩及关节的活动,每次15~20 min,4~5次/d。能合作者给予指导并协助进行。(5)会阴部护理 保持会阴部清洁,无分泌物、排泄物的刺激。会阴擦洗每日2次,留置尿管者尿道口护理2次/d。

3.4.2 加强专科护理 (1)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通畅,予有效的氧气吸入。每2小时变换体位,翻身叩背,促进痰液的排出,防止出现坠积性肺炎或肺不张。有人工气道者,做好固定,严防脱管。保持气道通畅,根据痰液黏稠度,定时湿化和雾化,以利吸出。有机械通气者,定时观察导管体外固定长度,检查气囊压力。做各项操作时,均一人固定,另一人操作,防止因牵拉而易位或脱出。严密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呼吸机的运转情况,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及时报告。(2)加强循环系统的管理 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脉搏、血压、尿量、皮肤色泽及温度的变化,根据病情、年龄、药物性质、用药目的调节合适的输液速度,随时观察用药效果及副作用。及早发现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及时报告,对症处理。(3)引流管的护理 患者术后常安置不同的引流管,如创腔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脑室引流管。各种引流是将包膜内的气体、血性液或血凝块等及时排出。

术后的密切观察及护理,对患者的恢复及预后、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及生存率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1)与手术医生沟通,根据手术的部位及引流的目的,放置引流管及引流袋合适的位置及高度,随着病情进展及引流液量及时调节。(2)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防止折叠、成角、受压。患者头部活动适当限制,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如无液体流出或引流不通畅,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3)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更换引流袋,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准确记录引流量。

3.4.3 加强并发症的护理 (1)躁动的护理患者由安静转为躁动,或由躁动转为安静深睡都应提高警惕,观察病情是否有恶化趋势。查明原因并给予解除。不可强行约束,加用床档防止坠床,防止自伤或意外损伤。(2)早期胃肠内营养的应用在重症监护病房已成为危重患者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9]。加强防范是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关健。①鼻饲者,一般每天4~5次,每次200~300 mL,温度40℃左右,间隔3~4 h一次。鼻饲前,先抬高床头30~40°,机械通气者先吸痰,检查鼻饲管是否在胃内,先抽吸胃内容物,是否有潴留或消化道出血,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②推注前后冲管,速度均匀,防止管腔阻塞。③以高糖、高维生素、高蛋白的混合物为佳,定期监测血糖。

④水、电解质的紊乱 神经系统的损伤可导致水、电解质的紊乱,而水、电解质的紊乱又可加重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恶性循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必须及时防止及处理水和电解质紊乱:(1)控制补液量及补液速度及实液种类;(2)严密监测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血电解质、尿比重等;(3)遵医嘱补血钠、钾,浓度不能过高,速度不宜过快。

综上所述,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是神经外科重症病房护理中的中心环节,,制定完善的护理服务链,执行细化的护理服务措施,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并发症、致残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方妙君,林卓华.护理干预对交通事故致重型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2):1073-1074.

[2] 刘辉.神经外科安全护理管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9):299-300.

[3] 黄莉.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2):182-184.

[4] 尤小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2):103-106.

[5] 赖静.神经外科实施文字式护理管理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0,24(9):825-827

[6] 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M] .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18-219.

[7] 汪玲.脑出血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时珍国医国药,2003,(3):50.

[8] 向中芬.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引流管的护理[J].中国临床医学,2005,5(6):563.

[9] 董津平.胃肠内营养的早期应用现状与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8):744-745.

重症监护护理的危险因素及对策 篇4

1 危险因素

1.1 患者方面的因素

(1) 患者的个人因素: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2) 来自社会的因素:由于当前社会对医疗服务和医疗费用存在很多意见, 以及新闻媒体对卫生界不良现象的报道, 使人们对医院的不满情绪很大, 患者住院时对医疗护理服务稍有不满就会引起投诉和纠纷, 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信任度降低。

1.2 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1) 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护理工作是需要协作来完成, 因不同的分工有不同的班次, 存在严重的护理人员不足及护士缺乏常规化、系统化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的情况, 护理人员精神高度紧张, 身心疲劳。护理人员少, 工作重, 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及调节。配备经验不够丰富的工作人员, 延误患者病情的观察, 在发生意外时由于紧张对各种抢救技能及抢救仪器不够熟练, 引起患者及家属不满, 产生护患矛盾, 引发护理纠纷。

(2) 护患关系紧张:因重症监护实行封闭性管理, 患者病情危重, 费用高, 家属不能在患者身边陪伴, 心中焦虑、急躁, 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发生口角引发纠纷。

(3) 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护理记录的书写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加上护理人员素质和层次的不同, 观察病情和记录水平都有很大差别。护理记录不是由一个护士完成, 是由多人书写完成。因此, 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 如观察和记录缺乏连续性, 记录的不真实、不准确、不及时, 与医疗病历不吻合, 病情描述不清、不完整, 做得多写的少或是做的少写的多等问题。

(4) 护理操作中的危险因素:如没有严格的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导致发错药、打错针、抽错血等, 由于责任心不强、不负责任、交接班不认真、巡视病情不及时导致患者坠床、夜间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 使患者因心脏骤停而死亡或是呕吐造成窒息死亡等, 因粗心漏执行医嘱延误治疗及检查等等, 极易引起纠纷。

2 对策

2.1 加强护理队伍:配备充足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及有应变能力的护理人员。

2.2 加强护患沟通:

向患者家属讲解有关制度及制定制度的目的, 对患者家属要持平等态度, 尊重对方, 文明用语, 及时发放一日清单及时解答疑问, 给予心理支持,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2.3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强化法律意识, 从典型事例中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 是护士在工作中学法, 懂法, 约束自己行为, 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

2.4 强化慎独精神:

树立高度的职业自豪感、责任感。只有时刻牢记患者的利益, 对患者高度负责, 不懈努力, 才能达到慎独。

2.5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全面提高护士素质: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管理 篇5

(1)病房环境设计合理NICU收治的都是危重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因此,对危

重病人必须施行严密监护,同时对病房环境要求较高。

(2)NICU需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无闲杂人员流动的清静环境,以及独立的配药、治疗、处置室,同时应具备良好的清洁、消毒条件,最好能有空气净化装置[1]。

(3)病房结构与布局设计合理病房结构与布局不仅要考虑到病人的治疗,也应

考虑到工作人员工作方便,NICU内要配备空调,室温维持在22~24℃,湿度55%~65%,每张床位单元所占的面积不应小于7m2,以保证有充分的空间给医护人员监护与治疗用[1]。

(4)监护仪器及抢救的器材能够妥善安置,室内的监护仪等应采用悬挂的方法,每个床头部位应有独立的电源插座。监护床应一轧四轮制动,便于医护人员抢救和推送。

(5)NICU仪器与设备齐全NICU常用仪器与设备有: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测仪、呼吸功能监测设备、血氧饱和度监测仪以及心电图机、输液泵、注射泵、呼吸机、颅内压监护仪、心电除颤器、中心供氧和吸引装置以及急救车、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深静脉置管包、生活护理用品、药品、一次性无菌物品等。

(6)应能保证病人所有治疗、护理及抢救均可在病房内进行。2 NICU护士的培训

本科有护士47人,平均年龄25.3岁,中级职称7人,其中:本科学历35人,占82%;大专学历9人,占18%。每年收治危、急、重、手术后病人达900余例。由于病人病情危重,护理任务重,技术标准要求高,所以NICU护士培训非常重要。

(1)进入NICU的护士必须具有较强的专科理论知识,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技

能,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良好的服务态度,而且能临危不乱,反应敏捷。

(2)护士定期培训,坚持每月护理查房,把护理查房变成一次学习机会;

(3)每周一次业务学习,由年轻护士主讲,提高业务水平;

(4)每周一请科主任或医生讲课1次。

(5)要求掌握神经外科常见病的观察和护理、抢救处理;

(6)熟悉各种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护理常规、应急预案等;

(7)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及简单故障排除方法;

(8)熟悉急救复苏技术的应用;

(9)熟悉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熟练掌握静脉穿刺、静脉留置针、深静脉穿刺

技术等,拓宽、加深NICU护士的理论知识。

(10)定期检查考核根据监护室管理细则、护士职责、监护室工作流程、质量标

准、每周工作重点、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由护士长和组长组成质量控制小组负责检查,质量检查以百分制为基准,每日、每周检查,每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一次综合讲评。

(11)明确护理质量管理指导思想,采用先进可行的护理质量管理措施,把握好

环节质量管理。同时每天早晨交接班时,对相关知识进行提问,遇有特殊问题及时解决。

(12)利用护理查房、专题讲座和护理教学等时间,加强护士学习。

(13)对专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每月考核1次,每月1次操作考试。

(14)加强沟通技巧培训NICU病人的特点是病情危重,有的甚至生命垂危,病人

及家属都怀着一种迫切希望救治、帮助、恐惧不安的复杂心情,对治疗、康复等知识处于一种极度渴求状态。要求NICU的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

(15)对于神志清楚的病人,护士应向病人解释各种管道和各种监护仪器的意义

与必要性,帮助病人改变体位,增加与病人的交流,包括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

(16)对于神志不清的病人,一部分家属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护士必须了解病人的家庭社会文化背景,有针对性、有技巧性地与其沟通,让家属理解治疗、护理的重要性,并帮助其接受现实。

3实行护理程序化、规范化管理

(1)转变护理观念,实行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建立与护理质量有直接关系的护理制度并督促执行实施,让护士把有限的时间服务于病人,为病人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2)NICU每班设立组长1名,协助护士长负责本组人员的工作调配、人员培训、质量检查、工作流程调整和改进、相关性工作处理等。

(3)完善消毒隔离制度,避免医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制度是NICU护理工作的重

要组成部分。工作人员进入NICU应穿专用工作服,并换鞋、戴帽子、戴口罩、洗手,必要时戴手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加强各种管道、医疗器械、设备、空气及床单位的消毒处理,防止医源性感染。

重症监护护理 篇6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394-02 中图分类号:R 459.704.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6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保健意识及对医疗护理的需求日益增长,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护理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1],由于重症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监护治疗的场所,是医疗风险最高的科室。因此,有效地避免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患纠纷,加强护理安全是ICU护理人员关注的问题。我院综合ICU近年来在护理安全与风险防范措施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有效地保证了护理安全。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择2004年10月~2010年5月我院综合ICU具有现存和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的重症病人200例,男115例,女85例,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39岁。病种有重型颅脑外伤85例,重症胰腺炎35例,ARDS 22例,MODS 20例,COPD 18例,其他20例。

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10年5月我院综合ICU的所有患者病历资料,总结重症病人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情况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

结果

结果表明重症病人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最高的为意外拔管,其次是褥疮,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率(见表1)。

讨论

1.重症病人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 由于ICU护理对象大多数为重症患者,各类大手术后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及其他科病情变化快,危及生命而转入的重症患者。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除了患者自身疾病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外,同时也存在其他危险因素。本调查结果显示,重症病人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情况(顺位)依次为:意外拔管30例(15%),褥疮15例(7.5%),坠床10例(5.0%),医院感染8例(4%),烫伤5例(2.5%),心理性危险因素5例(2.5%)。究其原因:①ICU因其特定的治疗环境,患者无家属陪护,当患者处于浅昏迷躁动期时,由于约束不充分,以及护理人员欠缺主动预见风险的意识,不认真监护,导致发生不良后果。②ICU患者因病情危重需要置多条导管,如气管插管、胃管、中心静脉置管、尿管等来配合治疗需要,当镇静不妥当,导致患者意识模糊,感觉不舒服,躁动不安,导管固定不牢,缺乏有效约束等极易造成患者自行拔管(非计划拔管)。客观分析,我院ICU护士编制不足,护士和床位之比低于卫生部规定的1∶2.5,护士超负荷工作,过度疲劳,护理质量无法保证,加上年轻护士经验不足,对可能发生的护理问题缺乏预见性,以致病人发生意外拔管。③ICU病房内环境相对封闭,医疗仪器消毒不彻底,医务人员手卫生不严格,各种侵入性操作,耐药菌株的增加等,都会发生医院感染,结合我科存在实际问题,在相关重症ICU护理中,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但由于程序复杂,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无法完全按照规章制度来执行,如管理执行力不强,容易造成病人获得医院感染。④ICU病房内各种医疗仪器及特殊治疗护理较多,当清醒病人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设施,如各种仪器的运转和报警声;自身疾病觉得不适;同病房其他患者的抢救过程或面对其他患者死亡的恶性刺激,使患者极易产生孤独、焦虑甚至恐惧的感觉;年轻护士较多,未经过系统的ICU专科知识培训,护士长也未加强培训及安全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护患非语言沟通技巧等而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①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良好医德,树立服务观念。在进行重症ICU护理过程中,应该端正工作态度,从患者的切身需要考虑,增强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精神,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工作,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沟通和交流。

②强化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提高技能水平,增强护理能力。护理人员要不断接触新的知识和学习新的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能力;熟练掌握ICU专科知识,掌握病人病情,对有潜在安全隐患的病人要做到心中有数,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和处理,并充分与家属沟通,以预防和杜绝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③加强安全管理,护理安全是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专科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制度,ICU消毒隔离制度,ICU工作制度及探视制度,仪器使用保管制度等。强化安全意识,做到时时讲安全,处处抓安全。

④制定年轻护士业务培训计划,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对科内易发生差错事故人员从严要求,强化教育,力求规范。定期开展护理安全教育,对容易发生护理缺陷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措施[2]。

⑤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学习感控知识,护士长或科感控小组负责培训。加强重视手卫生,杜绝医院感染发生。

⑥加强重病人心理护理,重视基础护理,杜绝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要保证护理质量就必须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保障,而护理安全又是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ICU是医院危重病人最集中的治疗单位,也是医院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核心部分,为了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防止发生护理缺陷,就要注重护士专业技术素质的提高,建立完整的ICU护理工作制度。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每个工作环节上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就能将事故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3]。

参考文献

[1]夏玉莲.精神科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11):45-46.

[2]范文英.ICU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4808.

[3]吴国芳. ICU护理安全探讨与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2):1448.

(收稿日期:2011-04-01 修回日期:2011-05-16)

(编辑:崔群飞)

重症监护护理 篇7

关键词:儿科,重症手足口病,综合护理

手足口病是儿童传染病的一种, 四季均有发生, 6岁以下婴幼儿为该病多发人群, 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该病可引发患儿臀部、口腔、手足等处出现疱疹、斑丘疹, 少数患儿可患脑干炎、脑炎、脑膜炎、呼吸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1]。儿科重症监护室内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危重且进展快, 救治该类患儿不仅需要及时有效的救治手段, 还需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本次研究将综合护理应用在儿科重症监护室重症手足口患儿中, 取得良好护理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入住儿科重症监护室的50例手足口病患儿, 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25例:男12例, 女13例, 年龄1~3岁, 平均 (1.5±0.8) 岁;手足口病临床分期, Ⅱ期18例, Ⅲ期7例。对照组25例:男13例, 女12例, 年龄1~3岁, 平均 (1.2±0.8) 岁;手足口病Ⅱ期16例, Ⅲ期9例。纳入标准: (1) 手足口病临床分期为Ⅱ~Ⅲ期; (2) 住儿科重症监护室; (3) 年龄1~3岁; (4) 符合《肠道病毒9EV7感染诊断指南》中临床诊断及住重症监护室标准[2,3]。手足口病临床分期标准:手足科病、疱疹性咽峡炎为Ⅰ期;神经系统受累为Ⅱ期;心肺功能衰竭为Ⅲ期;生命体征稳定期为Ⅳ期[4]。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包括消毒隔离、监测生命体征、控制血压、家属健康教育 (告知发病原因及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禁止在公共场合逗留) 、口腔护理 (进食前后使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儿口腔) 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 (1) 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温和, 多食用维生素、高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 食物要可口;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以流质食物为主, 随病情好转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食物;意识障碍患者进行半流质鼻饲。 (2) 皮肤及肢体护理。勤减指甲, 及时给昏迷患儿叩背、翻身, 擦拭皮肤使皮肤干净、干燥, 使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抹皮肤感染处;皮疹患儿保持臀部干燥, 定期换洗床单、衣物, 将衣物消毒清洗后置于阳光下曝晒;每日按摩患儿上下肢肌群, 观察肢体及肌力活动。 (3) 心理护理。使用转移法转移患儿注意力, 可有效缓解疼痛, 具体方法可通过播放儿童轻音乐和故事等, 以消除患儿恐惧和陌生感;加强家属的心理护理, 通过讲述成功案例帮助家属树立信心。 (4) 体温护理。密切观察患儿体温, 室内温度维持在26℃, 当患儿体温超过38.5℃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给予吸氧, 减少衣物, 多饮用温水[5]。

1.3 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前后患儿心率、血压、CRT水平及肢端情况, 计算上述指标正常率;使用护理满意度问卷表调查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满分100分, 85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70~84分为满意, 其余为不满意, 总满意率=满意率+非常满意率。观察两组患者随访期间 (随访4周) 恢复情况, 对比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退热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各指标正常率对比

护理前, 观察组心率、血压、CRT、肢端正常率均与对照组接近,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观察组上述指标正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例 (%)

2.2 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家属中表示对护理质量满意者高达92.00%, 对照组护理中满意率为68.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例 (%)

2.3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退热时间及随访情况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 均于出院后2~3周行复查, 心肺正常, 一般情况良好, 肌张力及双下肢肌力正常, 均痊愈。对照组1例患儿住院13 d后精神状态、饮食良好, 心肺正常, 双下肢肌力仍为0级, 出院后8 d行复查, 右下肢肌力为2级, 之后失访问。其余患儿均完成随访, 于出院后2~3周复查, 痊愈。观察组住院时间和退热时间均较对照组长,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d

3 讨论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传染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口腔、皮肤等处出现疱疹, 病灶周围出现红晕。疱疹溃烂成溃疡时, 患儿食欲下降、口腔疼痛、咽部疼痛, 给患儿健康造成严重影响[6]。该病主要通过粪便、疱疹液、唾液、飞沫等进行传播, 短期内便可形成大流行, 严重则可致肺水肿、心肌炎、脑膜炎等, 致使患儿有生命危险。

综合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的, 在做好口腔溃疡护理的同时要做好饮食护理。饮食关系着患儿营养供给情况, 对病灶恢复影响较大, 刺激性的食物不利于病灶好转甚至加重病情, 必须补充维生素才能均衡营养, 加快恢复。手足处疱疹发痒易使患儿抓挠, 指甲细菌繁多, 直接接触疱疹易导致继发性感染, 因此必须修剪指甲;患儿皮肤娇嫩, 长期卧床容易并发压疮, 按摩肌肉群不仅可提高患儿肌力及肢体活力, 使血液循环畅通还可避免压疮等并发症。护理前, 观察组肢端正常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前肢端正常率 (76.00%) 较对照组 (32.00%) 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肢体及皮肤护理在改善患儿肢端功能上有重要作用。疱疹痒痛刺激, 加上患儿对医院环境不熟悉, 容易产生不良情绪, 依从性差, 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难度, 因此需要实施心理护理, 多通过健康知识宣传和语言沟通完成, 考虑本次研究患儿年龄小, 因此多采用播放轻音乐和童话故事等建立心理支持, 不再随时注意病灶痒痛感, 使治疗和护理能顺利开展, 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治疗时间。家属作为负责人, 常因患儿病情难以平复焦虑心情, 护理质量达不到家属要求容易产生护患纠纷, 因此有必要向家属实施心理护理, 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本次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2.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 (P<0.05) 。许颖琪等[7]研究者发现心理护理同样适用于儿科重症患儿, 给予家属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满意率和患儿依从性, 与不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实施家属心理护理的必要性。本次研究发现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心率、血压等指征正常率较对照组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综合护理能显著改善患儿生命指征, 防止并发症发生, 能有效缩短患儿住儿科重症监护室时间, 对促进康复有重要意义。观察组患儿平均退热时间为 (2.20±0.80) d, 平均住院时间为 (8.20±1.30) d,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郑巧女[8]使用综合护理对研究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护理, 发现其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常规护理) ,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儿科重症监护室的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危重, 综合护理能显著改善患儿的生命体征, 促进康复进程, 赢得家属好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丽芳, 林梅.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4) :50-51.

[2]林嘉, 周嬛鹦.1例极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10) :44-45.

[3]赵燕, 齐玲.儿童重症手足口病护理现状[J].安徽医学, 2014, 12 (10) :1463-1465.

[4]谢鹤, 李贵才, 王朋朋, 等.27例重症手足口病诊治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8) :1234-1236.

[5]王伟文.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5) :35.

[6]董艳, 周文亮, 孙爱丽, 等.68例重症手足口病伴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护理与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3 (11) :227-228.

[7]许颖琪, 纪奕玲, 韩先珍, 等.重症手足口病62例早期识别及综合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14 (11) :59-60.

重症监护护理 篇8

关键词:小儿,呼吸衰竭,重症监护,护理

呼吸衰竭通常是由各种病因的共同作用引发的, 患者一般会存在呼吸中枢系统障碍或呼吸器官换气障碍, 导致患者出现低氧血症等, 造成患儿体内的生理及代谢功能出现絮乱, 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1]。呼吸衰竭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发病率较高, 如不能及时针对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治疗及护理, 很容易造成患者病情恶化, 情节严重的会导致患儿呼吸停止。本文对60例呼吸衰竭患儿实施常规护理以及重症监护护理, 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呼吸衰竭患儿60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 对照组男16例, 女15例, 年龄3~9个月, 观察组男14例, 女16例, 年龄3~10个月。所有患儿均接受吸氧治疗及呼吸机治疗, 其吸氧治疗方式主要包括面罩法和氧帽法, 患儿呼吸机辅助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间隙指令通气以及高频振荡通气等。所有患儿均不存在其他严重器官疾病和精神疾病。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史、体重指数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及病情发展情况提供科学合理的药物治疗, 对患儿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密切的观察, 一旦患儿出现异常情况则立即上报主管医师, 及时进行处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重症监护护理, 重视消毒工作以及隔离工作, 并给予患儿科学的睡眠护理、饮食护理、局部护理, 同时针对患者病情状况进行密切观察, 合理控制患儿的输液速度等, 加强并发症护理等。 (1) 环境护理以及消毒隔离:护理人员应每天对患儿病房内的设备进行检查, 保证相关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用消毒液对病房开展严格消毒, 保持病房通风透气, 如发现有患儿出现感染或患上传染病, 应尽早将其与其他患儿进行隔离, 以免其他的患儿受到感染。 (2) 局部护理:适当给予患儿局部护理。护理人员应遵循医生的嘱咐, 按照3次/d采用氯霉素眼药水为患儿进行滴眼治疗, 滴眼完毕后采用纱布对患儿眼部进行覆盖;为了防止患儿的口腔免疫力出现下降, 防止患儿出现口疮, 应该要对患儿进行科学的口腔护理, 选取适量制霉菌素片, 碾成粉末状, 按照3次/d蘸清水涂抹在患儿的口腔内;为了保持患儿的臀部清洁, 建议在患儿排便后, 使用保护油对其臀部进行涂抹, 如患儿臀部出现红块, 可采用红外线灯开展照射治疗, 2次/d[2]。 (3) 饮食护理以及输液护理:一方面, 针对呼吸衰竭患儿, 建议使用硅胶管进行鼻饲。由于硅胶管细, 不会阻塞鼻腔, 对患儿的呼吸功能影响较小, 因此可代替胃管使用。另一方面, 严格控制患儿的输液进度, 由于呼吸衰竭患儿大部分存在体内多脏器衰竭状况, 因此必须要严格控制患儿的输液进度, 密切观察患儿的临床反应, 护理人员应针对患儿的输液量及体征变化进行详细记录。 (4) 症状护理:患儿头部应尽量后仰, 保持气道通畅, 护理人员要经常协助患儿进行翻身, 避免痰液堵塞患儿口腔及鼻腔。针对神志较为清醒的患儿, 护理人员要积极鼓励患儿自行咳嗽排痰;针对痰液堵塞鼻腔及口腔而导致神志不清的患儿, 建议给予患儿科学的吸痰护理。在为患儿进行吸痰的过程中, 护士动作应尽量轻柔, 吸痰时间尽量控制在15 s/次, 对于较难吸出痰的患儿, 可对其轻轻拍背, 加速患儿痰液排出, 吸痰管使用后要及时地进行消毒处理。由于所有呼吸衰竭的患儿均需接受吸氧及呼吸机治疗, 其吸氧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面罩法和氧帽法。为了能够提高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 改善患儿的通气功能, 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可根据患儿的呼吸衰竭情况适当调节氧流量。另外, 患儿在使用呼吸机时,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动脉血气变化, 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 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镇静剂或肌肉松弛剂, 若患儿出现气胸症状, 要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急救治疗[2]。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1) 基本治愈:患儿的症状基本消失或彻底消失, 呼吸功能恢复正常状态; (2) 有效:患儿的症状明显好转, 呼吸功能大幅度改善; (3) 无效:症状和呼吸功能无任何改善, 甚至出现恶化[3]。

统计学方法:资料中的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针对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采用t对计量数据资料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通过护理, 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呼吸功能均有所改善, 但观察组的护理措施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更显著, 护理效果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3.87%, 治疗后显效16例, 有效10例, 无效4例;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5.74%, 治疗后显效12例, 有效8例, 无效10例, 两组疗效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呼吸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 如不能对患儿进行及时治疗,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病情控制, 可能会给患儿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 应针对患儿的实际病情, 从环境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方面对患者开展全方位临床护理, 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针对重症监护护理, 严格的消毒隔离操作以及并发症观察、护理是重中之重。重症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感, 不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熟练掌握各种临床护理方法及技巧, 及时发现患儿的临床危重病变, 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对症处理, 有效缓解患儿的痛苦, 提高临床疗效, 减轻患儿的家庭经济压力,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3]。

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的60例呼吸衰竭的患儿采用不同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患儿的临床症状均得到一定改善。其中, 观察组通过接受重症监护护理, 取得的总体治疗有效率93.87%, 明显优于对照组65.74%,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 针对呼吸衰竭患儿实施重症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引导患儿进行正确吸痰, 配合拍背护理, 能够促进患者气道的通畅, 对患儿进行局部护理, 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的发生, 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防止患儿发生更严重的并发症, 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邵彤.对呼吸衰竭患儿实施重症监护护理的经验探析[J].求医问药, 2013, 12 (1) :248-249.

[2]刘冬梅.小儿呼吸衰竭重症监护的护理经验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7) :27.

重症监护室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8月—2007年12月我院ICU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37例, 男26例, 女11例;年龄8岁~78岁;硬膜下血肿和硬膜外血肿17例, 脑挫裂伤14例, 脑干出血6例;合并颅底骨折10例;行气管切开18例, 气管插管12例。

1.2 结果

本组37例病人中发生呼吸道感染3例, 经积极用药并加强护理后感染消退;未发生口腔疾患、泌尿系统感染、压疮;恢复良好29例, 死亡4例, 康复出院1例。

2 护理

2.1 呼吸道的护理

2.1.1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颅脑损伤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丧失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 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有效排出, 血液、脑脊液及呕吐物等可引起误吸;舌根后坠可引起严重呼吸道阻塞。因此, 要尽快清除咽部血块或呕吐物,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1.2 气管切开的护理

①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保持气管套管外周清洁, 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 套管外口用无菌盐水纱布覆盖, 防止异物吸入和湿润气管。②及时吸出呼吸道内分泌物。保持颈部和脊柱呈一条直线, 以防气管内套管角度变动较大, 压迫损伤气管内壁引起出血或呼吸困难。③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④湿化气道, 稀释痰液, 防止感染。⑤吸痰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每次更换吸痰管。吸痰时动作要轻柔, 压力不能太大。

2.1.3 气管插管的护理

妥善固定, 防止由于体位改变、移动牵拉或固定的胶布松动等原因造成气管导管滑出或扭曲。气管导管深度以跨越声门3 cm~5 cm为宜, 过浅易导致导管脱落, 过深则易插入一侧支气管。因此测量在牙外的气管插管的长度, 以便作为观察插管有无移位的基础刻度。听诊双肺呼吸音有无变化。本组病例中, 其中有2例病人突然呼吸急促, 血氧饱和度下降, 听诊左肺呼吸音弱, 发现是因胶布固定松动, 气管插管进入右主支气管, 给予及时处理, 症状改善。

2.2 病情观察

动态的病情观察是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手段, 入住ICU的病人每15 min至1 h观察记录1次, 观察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等。①意识障碍是颅脑损伤的病人最常见的变化之一。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 不仅应了解有无意识障碍, 还应注意意识障碍程度及变化。②病人伤后可出现持续的生命体征紊乱。为避免病人躁动影响准确性, 应先测呼吸, 再测脉搏, 最后测血压。

2.3 脑室引流的护理

为预防颅内感染, 护士要按无菌技术操作接好引流管及保持切口敷料无菌。做到控制性引流, 每日引流量不超过500 mL, 不可随意抬高或降低引流瓶, 其入口处要高于侧脑室10 cm~15 cm。避免引流管管道受压、折叠、扭曲或脱出而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拔管前先夹闭引流管并密切观察是否有颅内压增高表现。

2.4 加强基础护理

①预防压疮。保持床单元及皮肤清洁干燥, 定时翻身按摩, 骨突处给予软垫保护。护理工作中做到“六勤”, 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随时保持床铺整洁干燥, 无皱折、渣屑。保护骨突隆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 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搬运病人时须将病人抬离床面, 切忌拖、拉、推。使用便盆时抬高病人臀部, 不硬塞、硬拉, 在便盆上垫上布垫, 不使用裂损的便器, 以防擦伤皮肤。定时翻身, 每2 h翻身1次。对受压部位处用50%乙醇按摩, 每次3 min~5 min, 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②加强营养。除提供静脉营养外, 还要鼻饲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汁食物,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观察胃液、大便颜色的变化, 警惕应激性溃疡的发生。③加强口腔护理, 观察病人口唇有无损伤、炎症、肿胀, 口腔黏膜有无充血、溃疡、糜烂, 咽喉和扁桃体有无损伤、红肿、化脓。根据不同情况, 选用2%碳酸氢钠溶液、2%硼酸溶液或1∶5 000呋喃西林溶液擦洗糜烂处, 每日早晚各1次。④防止泌尿系感染。留置尿管者每日膀胱冲洗2次, 定时开放排尿, 建立反射性排尿节律, 维持膀胱正常生理功能。每天消毒导尿管2次, 每天更换尿液引流袋, 引流袋的位置必须低于膀胱水平, 每周更换导尿管, 密切观察有无感染征象。

2.5 发热的护理

颅内出血累及下丘脑时, 可出现中枢性高热。高热可使脑脊液的分泌量增加, 分泌速度加快, 从而使颅内压增高, 加重脑水肿。故必须将体温控制在38 ℃以下。本组采用颅脑降温仪、降低环境温度、乙醇擦浴及冰袋冷敷等护理工作中做到“六勤”, 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随时保持床铺整洁干燥, 无皱折、渣屑。保护骨突隆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 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搬运病人时须将病人抬离床面, 切忌拖、拉、推。使用便盆时抬高病人臀部, 不硬塞、硬拉, 在便盆上垫上布垫, 不使用裂损的便器, 以防擦伤皮肤。定时翻身, 每2 h翻身1次。对受压部位处用50%乙醇按摩, 每次3 min~5 min, 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控制体温, 体温仍不下降者, 给予冬眠疗法。本组12例体温在38 ℃以上, 考虑为术后吸收热所致, 经及时处理, 体温得到控制。

摘要:总结重症监护室37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包括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呼吸道的护理、脑室引流的护理、发热的护理及预防压疮等。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颅脑损伤,意识障碍

参考文献

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篇10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 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当前,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病人对医疗护理质量及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 (ICU) , ICU病人的病情十分危重, 而且各种抢救设备集中配置, 是体现先进护理技术的科室, 同样也是发生护理安全问题最多的地方。因此, 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防范措施, 才能减少或杜绝ICU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安全, 避免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现分析影响ICU护理安全的因素, 提出相应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1 影响ICU护理安全的因素

1.1 护理人员配备因素

护士的职业身份不同 (如实习生护士、毕业见习期的护士、进修的护士、有注册资格的护士) 却承担着相同的工作内容, 在同一个岗位工作。这种职责不分、岗位混淆、资格不符势必会带来一定法律上的问题和为纠纷事故埋下隐患。ICU护士上班的时间长, 加班是经常的事情, 病人的病情危重凶险, 加之低年资护士较多, 护理经验相对不足, 常常会顾此失彼, 由此带来严重的法律问题。因此, 合理的人员配置显得十分重要。

1.2 设备和设施因素

由于医院ICU组建时间不长, 设备仪器配备不足, 还有一些是从其他科室调配过来的旧仪器, 故障率非常高。加之病人长期使用仪器维持生命, 有的进行监护, 有的需要长期留置管道, 一些侵入性器械的使用给病人造成许多不安全的后果。

1.3 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因素

目前, 基层医院的管理层特别偏重于对临床医师或其他医技人员的培养和锻炼, 对护理队伍的建设往往重视不够, 护士很少有进修学习的机会, 对护理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缺乏了解, 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以及大量新仪器的使用, 对护理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必须根据临床需要及时培养护理人员, 随着临床专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衔接以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否则护理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技能, 形成心理压力, 导致护理技术工作风险加大, 为护理安全埋下隐患。

1.4 管理方面的因素

因为医院的护理人员配备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 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业务培训滞后, 设备仪器保养不当, 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 管理人员观念落后, 对存在的问题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 执行力不到位等因素的存在, 这些都是安全护理的隐患所在, 是影响护理安全的主要威胁因素, 对病人造成的危害也是最大的[2]。

1.5 法律因素

近年来, 关于医疗方面的纠纷逐渐增多, 不但对正常的医疗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又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最后导致医患双方的权益均受到伤害。ICU是急危重病人集中进行抢救的医疗场所, 相对其他医疗场所, 隐患更多, 风险更高, 医疗纠纷更容易产生。

2 防范措施

2.1 加强管理、合理安排

在ICU科室内, 需要按照护理人员资格的不同合理分配工作岗位, 对于那些不具备护理资格, 没有取得护理执业证书的护理人员必须在带教老师的详细指导和严格监督下进行简单的无创操作, 如雾化吸入、叩背排痰等护理工作。由高年资护师护理病情危重的病人, 并且实行床头“面对面”的护理。有资料显示, 80%的护士认为, 由于护理工作的繁忙导致护理风险与劳动强度成正比, 超负荷工作易导致事故的发生[2]。因此, 护理管理者应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科学合理地分配工作量, 以减少风险的发生几率, 保障护理安全。

2.2 加强设备和设施的管理

根据科室开展业务的情况对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必须及时购进, 同时邀请经销商或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做仪器使用的专题报告, 让护理人员能较快地掌握其性能、原理、适应证、禁忌证、主要故障排除方法等。对科内仪器、设备要有定期保养的记录, 规范操作的流程, 对各项技术参数要了如指掌, 对操作要熟练规范到位, 对病人的每一项操作要记录在案并有必要的分析。每周对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 看其性能是否处于完好状态, 每天及时拭去仪器上的灰尘, 需要消毒的部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消毒处理后放回原来的位置, 以不影响正常的使用, 使抢救工作正常进行。

2.3 加强ICU护士的业务学习

ICU护士只有不断地学习与实践, 才能在工作中具有预见性和主动性, 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得到正确的分析与判断并且给予积极主动的处理。因此, 必须安排进行必要的护理规范化培训以及护理的“三基三严”训练, 定期选派专业护理人员外出学习进修ICU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让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不断充实自己, 拓宽相关知识技能。

2.4 健全和完善护理管理体系

及时更新和完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规章制度, 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加强质量控制小组的力量, 重视基础质量控制、环节质量控制和终末质量控制的管理和检查力度, 定期督促检查、防患于未然, 每月进行1次护理质量总结分析讨论, 将平时发现的违反操作规程的问题及时通报并限期整改, 对认识上的偏差及时纠正, 加强护理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 护士长应加强科室的管理以及夜间和午间薄弱环节的查房, 使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2.5 强化护理安全与法制知识教育

护理安全和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联系, 护理人员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和较强的法律观念是做好ICU安全护理工作的前提和关键[3]。因此, 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尤为重要, 应利用各种会议、查房、培训班、质量分析会等形式进行护理安全知识教育, 增强护理人员护理安全意识和法律观念, 提高护理人员的自律能力和防范能力, 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护理服务。

ICU属于护理纠纷高发科室, 护理质量的高低, 不仅取决于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而且取决于护理管理的效能, 而护理管理效能必须以安全管理做保证。因此, 加强和完善ICU护理安全措施, 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和转归以及抢救成功率, 同时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潘绍山, 孙方敏, 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349.

[2]任文烈, 吕仕银, 张成荣, 等.麻醉科与重症监护室协作的相关性探讨[J].四川医学, 2009, 25 (12) :1370.

重症监护护理 篇11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人工气道;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157-01

人工气道是使用导管将空气或机械通气设备与人体气管连接起来,该气道通畅、提供呼吸所需氧气,满足机体呼吸所需,通常应用于抢救和急救中[1]。人工气道建立有效降低患者由于肺功能或呼吸功能低下,引发的肺炎、呼吸道感染、氣管阻塞、缺氧等症状或并发症。随着临床使用呼吸机技术逐渐熟练,人工气道的应用技术也不断成熟。本文研究重症监护室患者应用人工气道治疗后结合人工气道护理方案,选取我院28例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室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所有患者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包括: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6.3±2.3岁,气管切开6例、经鼻腔气管插管8例、经口腔气管插管14例,急性脑梗死8例、急性心肌梗死3例、脑出血8例、药物中毒4例、车祸伤5例。人工气道使用时间:8-30天,平均人工气道使用时间11.1±2.3天。

1.2 护理方法

心理疏导: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或者刚脱离危险期,患者家属对患者病情急于了解,护理人员对于患者和家属焦急、恐惧和紧张的情绪进行安抚,主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讲解病情、发展,使用人工气道的意义和预后,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人工气道护理:每个导管做好标记,使用医用防水胶布将导管固定于不易滑落部位,密切监管导管,固定所用胶布每天更换,保持清洁。指导患者变换姿势和体位时,不要扭曲、滑落导管。气管切开的患者,人工气道与呼吸机保持同一高度,导管不能下垂,确保呼吸机使用有效。

1.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和观察指标[2]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经治疗护理,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有效:经治疗护理,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无效:经治疗护理,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死亡。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护理前血气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所得的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氧分压和酸碱度显著低于治疗后,治疗前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治疗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和护理后,患者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3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85.71%。具体数值见表2.。

3 讨论

临床急救时,人工气道的有效建立,能够及时保证患者体内氧含量充足,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尽可能减小体内器官、组织的缺氧耐受,有利于患者身体康复和预后[3]。

表1.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x±s)

时间例数PCO2(mmHg)PO2(mmHg)pH

治疗前2848.9±3.667.3±4.87.01±0.31

治疗后2838.1±3.289.9±5.57.36±0.32

t值 6.336.235.34

P值 0.000.000.00

人工气道护理时需要确保导管每时每刻都保持通畅,能够保证氧气供应,使得患者有充足的氧气使用,利于疾病治疗[4]。护理人员每天更换导管固定胶布,防止导管滑落。密切观察导管使用情况,发现导管受到污染、松动时,重新进行固定。指导患者在更换体位时,避免牵拉导管或扭曲导管。确保导管和呼吸机通畅。

使用人工气道后,患者气管失去湿润空气的作用,痰液黏稠、气管干燥,使用吸痰器及时吸痰。呼吸机通气的同时使用雾化加湿器,改善气道状况,防止肺内感染。吸痰动作轻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吸除痰液及时送检。吸痰前,准备好急救设备以及药品,应对吸痰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5]。

气管插管的患者需要湿化气道。人工导管进入气道后,对气管上皮细胞产生异质性伤害,上皮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气管产生应激性痉挛、感染或缺氧,进行气道有效湿化,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老年患者进行气道湿化时,需避免湿化过度,发生肺水肿等疾病,幼儿气道湿化时,避免过度湿化,液体阻塞气道加重疾病。

本文研究重症监护室应用人工气道护理的临床意义,结果显示,应用人工气道治疗和护理后,临床有效率85.71%。治疗前氧分压和酸碱度显著低于治疗后,治疗前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治疗后,(P<0.05)。本文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保持一致[6]。治疗过程中,未发生肺部感染、人工气道滑落和气道阻塞情况。

综上所述,重症监护室患者应用人工气道治疗和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针对人工气道进行特殊护理方法,有效湿化患者气道,进行吸痰,有效预防肺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在临床使用人工气道治疗和护理中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德清, 游永华. 30 例重症监护室患者人工气道护理观察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6): 1062-1063.

[2]班倩. 30 例重症监护室患者人工气道护理观察与分析[J]. 大家健康, 2014,8 (1):353-354.

[3]熊京京. 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24): 3793-3794.

[4]郭慧娟. 重症监护室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15): 332-333.

重症监护护理 篇12

关键词:人体力学,重症监护病房,压疮,皮肤改善,护理效果

重症监护病房 (ICU) 患者均为各科室收治的重病患者, 患者普遍自理能力丧失、身体严重虚弱、需要辅助应用各类导管, 患者的生命安全时刻受到威胁。另外ICU患者多数伴有缺氧、水肿、营养不良等症状, 同时长期的卧床治疗极易诱发压疮的发生。压疮是一种通用说法, 是指局部皮肤 (或皮下组织) 由于长期的物理作用受损伤, 这种物理作用主要包括周围的各种压力、剪切力或摩擦力, 仅由一种物理作用所致压疮者比较少见[1]。根据ICU患者的特点和压疮的发生原理, 在本研究ICU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我们正确运用人体力学, 通过人体力学原理对患者进行护理, 结果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护理效果, 有效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现将有关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 本研究选取此治疗期间的ICU患者共120例, 将给予正确运用人体力学进行护理的60例ICU患者作为实验组, 其中男36例, 女24例;平均年龄 (40.3±1.5) 岁。同时将未开展人体力学原理进行护理的60例ICU患者作为对照组, 男39例, 女21例;平均年龄 (39.4±1.7) 岁。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实验组患者给予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进行护理, 措施如下:首先是设法减轻压迫: (1) 患者仰卧位时使用弹性物体:在患者骶尾部垫上棉垫或气圈, 因为仰卧位时支撑臀部的主要压迫点是骶尾部, 这样可对臀部产生的弹力来缓冲压迫。在护理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垫枕头, 使患者的头颈部与枕头充分接触, 以有效地扩大患者的受压面积;也可利用垫软垫, 使患者的臀部与软垫充分接触以扩大受压面积, 预防褥疮的发生。 (2) 患者处侧卧位时在患者的面部垫上枕头, 患者的两腿前后分开并屈膝屈髋, 臀前伸与腋成30°角, 这样在力学原理上可有效增大接触面积, 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3) 过于消瘦的患者其骨隆突部位都应采用气垫或棉垫, 无论患者采取何种的体位。其次是尽量减轻皮肤摩擦力:护理人员要经常为患者翻身并避免拉拖等动作, 有条件的话护理人员可使用提式床单进行操作, 帮助患者在床上的移动变化以变换体位, 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避免移动过程中发生皮肤摩擦。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ICU重症患者护理措施, 未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干预后在120min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不同护理效果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表示, 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治疗后随访结果显示, 两组入院时压疮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两组出院时压疮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实验组潮红消退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2。

注:两组入院时比较P>0.05, 两组出院时比较P<0.05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实验室证明, ICU患者在长期卧床的情况下, 并长期受到超过2.7kPa的压力, 便可导致压疮的出现[2]。ICU患者发生压疮有很多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重力作用:感觉障碍的重症监护患者身体由于经常要保持固定于一种体位, 不能自主运动, 这必然受到重力持续的压迫而出现褥疮。 (2) 摩擦力:在侧卧位时患者的身体与床面有持续的摩擦力或躺卧的床铺有皱折时, 不断的摩擦力就会导致患者发生褥疮。 (3) 剪力:患者在坐位时其骶骨的下滑力使其周围的皮肤受到向上摩擦力的持续作用, 一般来说受压面积与剪力的作用成反比, 长期处于剪力的持续作用下会引起患者的局部血运障碍从而出现压疮[3]。

在ICU护理中避免患者出现压疮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为有效的减少压疮的发生, 本研究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时运用物理学中人体力学的正确原理, 在尽量增大患者受压面积的同时尽量减少重力的持续作用。Guttmann首次提出用枕头支撑患者并侧倾30°的体位, 现已被广泛使用, 对有效预防压疮的有效体位[4]。这种姿势可使身体保持稳定, 增大患者的受压面积。其次应使用弹性物体, 当人仰卧位时, 在患者的骶尾部垫上松软有弹性的物品, 这些松软的物体可以有效缓冲重力对患者骶骨的持续压迫, 符合人体力学原理[5]。如果要抬高床头, 应尽量避免斜度超过30°, 如果必须要抬高, 可架空骶尾部以臀部皮下脂肪承担身体的体重, 避免剪力的出现符合人体力学原理。条件允许的话可采用提式床单, 避免皮肤和床单出现摩擦, 患者在床上移动时要方便, 以减轻皮肤受到的摩擦力。本研究结果统计显示所选取的两组ICU患者入院时压疮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而经过实施人体力学原理进行护理后两组ICU患者出院压疮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经过实施不同的护理后实验组皮肤改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这证明在ICU护理中护理人员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实施护理对患者发生压疮的控制具有明显的效果。

综上所述, 在ICU患者压疮的预防护理中应用人体力学的原理, 在降低患者压疮发生率的同时又可使患者有效减轻身体的痛苦, 临床效果和意义比较明显, 也有助于对原有疾病的治疗, 具有广阔的护理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彭佩芬, 蒋洁华.腋后线压疮形成的力学分析与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4 (7) :78-79.

[2]孙秀华.力学因素在压疮发生及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7, 6 (14) :2122-2123.

[3]王永明.压迫性溃疡的原因及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 (9) :407-409.

[4]王泠.压疮的临床管理 (二) [J].中国护理管理, 2006, 6 (2) :63.

上一篇:作业环境检测下一篇:灵芝活性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