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2024-08-16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精选12篇)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 重症患者的治疗有效性也不断增强, 而重症监护室中新生儿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患者, 所以在治疗期间更是要十分关注, 并做好护理措施, 以减少新生儿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1]。

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新生儿的用药安全以及护理工作90例, 男48例, 女42例, 在本次研究中, 主要患儿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 并对其护理工作进行详细的阐述。

研究方法: (1) 相关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好三查七对的制度。 (2) 要做好环境护理工作以降低环境因素对患儿疾病的影响。 (3) 药物的护理工作, 严格控制新生儿输液药物的滴注速度, 并做好巡查工作, 此外, 还要能够对患儿所使用的药物进行严格的控制, 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以免出现用药风险[2]。 (4) 要坚持无菌理念, 强化“七步洗手法”以及无菌操作的意识, 对于需要静脉留置的患儿, 不仅留置针穿刺前后要能够经过严格的消毒和检查, 接触患儿的护士也要能够按照规定戴好口罩和手套, 对可能出现污染的物品要及时更换, 并减少侵入性操作的频率, 以减少感染事件的发生, 各类医疗器件要能够定时进行消毒, 对于感染以及非感染的患儿要分开救治。 (5) 保证重症监护室的安静, 减少声、光的刺激, 并做好温度和湿度的控制[3]。 (6) 对于护理管理制度要能够落实, 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 并且具有相关的责任资格证书, 要坚持护理工作的抽查制度。 (7) 增强医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弹性的排班, 按照患者的流量及时的增减人员, 并增强医生和护士双方的沟通, 对于患儿的情况, 护理人员要能够及时向医师进行病情的反馈, 以便能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专科还要定期开展相关的联谊, 以增强医护沟通的有效性, 减少因为沟通不良所导致的记录差异事件。

观察指标:观察90例患儿的治疗有效性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经过相关医护人员的观察和记录, 得到新生儿疾病治疗有效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表, 新生儿疾病治疗有效性92.2%,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3%, 见表1。

讨论

用药建议要有所依据:用药建议是临床药师工作质量和水平的体现, 一个有效的用药建议能够极大地促进患儿疾病治疗的有效性, 更好地促进病情的康复。临床药师在进行病房的查房时, 主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掌握, 并与患者的主治医师讨论出一个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对于新生儿所服用的药物, 临床药师要对护理人员做好嘱咐, 在查房所嘱咐的用药重点主要是药物的种类选择, 以及一些用药的疗程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等, 而在医嘱审核中主要是对给药的方式进行调整, 包括每次给药的计量, 给药的频率以及给药的途径、禁忌证等, 所以,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用药护理工作相关人员要给予高度重视。

要能够依据患儿的身体情况提出给药建议:药物的主要依据是患儿的身体状况, 其中针对患儿身体电解质平衡和抗感染药物是用药建议中较多的。新生儿的液体疗法因为受到年龄、体重以及病情的变化等影响, 而需要不断进行相关的调整工作, 临床的药师以及护理人员要能够针对新生儿的血糖、p H值以及电解质指标等情况, 来调整和补充[4]。对于每次给药的时间以及间隔也要能够依据患儿的身体状况制定, 尤其是对于病情较为危急患儿的治疗, 护理人员和临床药师更要密切关注其治疗中的细节元素。感染是导致重症监护室患儿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 因此, 临床药师要能够根据患儿的个体化给出用药建议, 护理人员也要能够时刻关注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对患儿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反应情况进行评定和记录。

新生儿的体液所占比例较高, 所以其对水溶性药物的需求量较高, 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 要做好药物的计量护理工作, 以减少药物中毒事件发生。不良反应也应该是护理人员以及临床药师关注的重点, 对于一些对婴幼儿限制较多的药物, 其应用更是要十分注意, 例如伏立康唑药物, 新生儿对该类药物的代谢较差, 容易引起视觉的障碍[5], 但是这种现象在新生儿护理中不容易察觉, 所以并不推荐两岁以下儿童应用。药物的计量以及注射速度十分重要, 例如维生素K1的注射速度过快会导致患儿的心脏和呼吸骤停, 所以只在出血严重以及紧急情况下采用静脉推注法。头孢哌酮的大剂量应用也会导致患儿凝血功能的障碍, 因此不建议脑膜炎等患儿的治疗, 但是其对于脑膜炎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临床中多以160 mg/ (kg·d) 的计量对患儿进行使用。

注:有5例患儿转院治疗。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用药的安全和护理进行分析。方法:收治重症监护室中的新生儿90例, 对其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总结和探析。结果:90例患儿病情痊愈出院83例, 治疗有效性92.2%, 患儿转院治疗5例, 患儿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2例, 需要深度会诊后再次进行治疗。结论:重症监护室中的新生儿, 其用药要能够根据其生理状况针对性治疗, 并且其用药建议要有根据, 以能够更好地保证患儿的用药安全, 此外, 相关护理人员要做好护理工作, 以能够更好地保证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用药安全,护理

参考文献

[1]韩金芝, 王燕, 毛太生, 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29) :112-114.

[2]靖维维, 金翠翠, 高瑞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用药差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 (3) :413-415.

[3]詹建华, 马亚红, 俞叶飞.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问题分析与干预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6, (13) :79-81.

[4]高鹃, 易燕芝, 何丽兰, 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药物准备过程中护理风险识别与安全设计[J].护理研究, 2012, (11) :1032-1033.

[5]章建伟, 蒋叶均, 陈文光.重症医学科新生儿医院感染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9) :234-235.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篇2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集中收治危重新生儿患者的场所,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先天性心脏病及外科术后监护的重症患儿,他们全身各系统未发育成熟或缺陷,对外界适应能力弱,抵抗力差,极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属于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为此,丽水市中心医院把N ICU医院感染管理作为重点科室,自1991~2008年以来,未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感染率一直控制在3132%的较低水平。防范措施

1.1 改善NICU环境

该医院是丽水市唯一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NICU收治全市各级医院送来的疑难、危重患儿,因此NICU先后进行了6次装修改进、扩建、搬迁,床位从5张增加到12张,布局逐渐合理化和科学化。NICU设有病人通道、工作人员通道、污物间、洗涤间、配奶间、仪器消毒室、更衣室、隔离病室、危重室、早产儿室、治疗室等。各监护室安装有循环风净化机或多功能空气杀菌机。

1.2 逐步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各项工作流程NICU管理制度经过不断补充完善,从最初只有4项管理制度增加到了现有的10多项,如探视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护理员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制度、医疗污物处理制度,实习生、进修人员入室管理制度、危重儿病情告知制度、侵入性操作告知制度、奶库管理制度、医院感染预防监测制度等。工作流程有新生儿、医务人员入室流程,暖箱消毒处理流程,新生儿沐浴流程,呼吸机管道消毒处理流程等,使护士长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严格按规章把关。

1.3 加强医护人员教育培训

医院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医疗安全防范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每月组织专业和消毒隔离知识学习。新入科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每天督查各项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

1.4 加强监管

NICU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科室,医院各级管理部门和科室负责人都极为重视NICU管理,因此监管力度较大。医院感染管理科和本科室每月对NICU空气质量、工作人员手卫生、物品表面进行细菌学监测,每月定期对病室管理、清洁卫生、医务人员手卫生、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基础护理等进行抽查。2 管理措施

2.1 环境管理

严格区分感染与非感染,无菌清洁和污染区域,分别收住各类早产儿、新生儿。病室循环风净化机持续24 h开放,并开窗通风3次/天,每次1~2 h;地面、工作台面、门把手等用有效氯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3次/天,室内每周大扫除一次。地拖、抹布严格按区划分开使用,杜绝混用。特殊感染患儿用物及室内地面等用有效氯1000 mg/L 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

2.2 医务人员入室管理

医务人员入室严格执行更衣、换鞋、戴口罩、洗手制度。谢绝进入病房探视,在固定探视窗口探视,特殊情况经科主任、护士长同意需穿隔离衣、换鞋、戴口罩从病人通道进入。医务人员患感冒暂时调离,并每年进行健康体检。为减少交接班和外出机会,工作人员实施8~4连续工作制。

2.3 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手部清洁是预防医院获得性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因此NICU各室均安装了脚踩水龙头,配有液体皂,水池旁张贴“六步”洗手法,擦手毛巾一用一消毒,各暖箱及婴儿床边配有速干手消毒液,以提高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从2007年的85.7% ,提高到2008年的95%。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从67.5%提高到96.7%。

2.4 物品管理

医务人员衣服每天更换,清洗后用被服消毒机消毒后备用。鞋子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晒干备用。电脑、电话机、治疗车、病历夹等,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一遍。听诊器每床固定专用,每天与暖箱一起用

含氯消毒液擦拭。病儿出院后垫絮、盖絮及暖箱内海绵垫终末消毒,用被服机消毒30 min备用。

2.5 仪器设备管理

暖箱、蓝光箱、心电监护仪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一遍,再用清水擦拭。每周更换暖箱一次,换下的暖箱进行彻底终末消毒,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再紫外线照射1h,配套的脸盆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呼吸机管道和冷凝水每天更换,并根据患儿病情尽量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简易呼吸器每床一只备用,用后彻底清洗,送环氧乙烷灭菌。氧气湿化瓶每天更换,含氯消毒液浸泡后清洗晾干备用,吸氧管用一次性每天更换。中心吸引瓶每天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2.6 配奶间及奶具管理

配奶间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 60 min /次。冰箱、配奶台、地面每天含氯消毒液擦拭1次,每周彻底整理清洗一次。奶瓶和奶头一用一消毒。奶液现配现喂,多余奶液存放冰箱,超过24 h丢弃。外送母乳暂不喂时存放冰箱,喂前微波消毒5 min,超过24 h丢弃。每月对配奶间空气、奶瓶、奶头等进行细菌学监测。

2.7 基础护理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篇3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舒适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舒适护理(comfortcave)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护理人员能给予一个最舒适的状态,研究出解决舒适问题的方法。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作为集中治疗危重新生儿的病室,舒适护理的应用对于患儿的康复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舒适护理

1舒適的环境:

1.1良好的温湿度

危重新生儿多为早产儿,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由于基础代谢低,肌肉活动少,而使分解降低。同时,由于糖原、皮下脂肪少,尤其是产热的棕色脂肪更少,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多,故体温低下,因此,应该该根据胎龄、日龄、体重调节箱温与湿度,尽量接近宫内环境,维持患儿肛温36.5~37℃。维持室温24~26℃,相对湿度在55%~65%。

1.2 避免噪声的影响

环境噪音是能扰乱新生儿正常生理状态,并使病情加重。控制室内声音强度<60dB,美国环保局建议噪声尽量<45dB[2]。电话铃装上消音器,医务人员间谈话减到最少,巡房时声音柔和,远离病床,监护仪报警应答迅速,避免在暖箱顶上记录,选择机内噪声最小的暖箱[3]。

1.3 避免强光的刺激

强光会干扰患儿睡眠,导致患儿视网膜病。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调整NICU光线明亮度,暖箱内25ftc,室内60ftc,特殊治疗时100ftc[4]。

2 舒适的喂养

喂养的舒适护理根据早产儿的胎龄、体重、病情和一般情况而定。喂养方法分非营养性吸吮及微量喂养、胃管喂养、经胃管营养向经口哺乳过度和直接授乳的开始。由于早产儿的消化功能非常不完善,奶中的脂肪含量不宜过高,早产儿的奶水浓度应是2:1,每周了解体重增长情况,提供合适的静脉和胃肠营养支持。由于早产儿吞咽功能不完善,有时会发生吐奶及呼吸运动不协调现象,所以喂养时,最好使宝宝处于半卧位,奶嘴最好质地软,吸入孔大小适宜。

3 舒适的体位

合理的体位可促进肢体的伸展和屈曲的平衡,同时也有利于病情的恢复。研究发现,俯卧位对早产儿有多种生理益处,可减少胃液潴留,降低腹胀和呕吐的发生率,有利于患儿呼吸系统的发育;俯卧位似母体宫内姿势,增加安全感,睡眠时间增长;增加体重;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5]。

4 治疗操作中的舒适

4.1 护士要求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心态,熟练的技术,做到稳、准、快,一针见血。

4.2操作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

护士按护理级别及时巡视病房,观察患儿有无异常反应,输液是否通畅,滴数是否适宜,针头是否脱出。严密观察各种仪器的显示的数值是否符合正常值标准,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4.3 预防感染

严格遵守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日常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脐部护理。执行各种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及操作常规。为减少院内感染发生,新生儿所需用物做到专人专用,部分物品必须高压消毒。温箱每日用消毒液擦拭,特别是操作窗口。温箱储水槽每日消毒和更换无菌蒸馏水。每天病房通风并紫外线消毒。每月1次空气、物体表面、奶瓶、奶嘴、医护人员的手行微生物监测,保证各项指标达标。

5 舒适的心理护理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对象的特殊性使NICU的护理人员需要倾注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危重新生儿的哭声反应了不同的要求和心情,如饥饿时哭声大,且平稳,持续时间长,护理上应给予喂哺,患儿吃饱后就会停止哭泣。临床上常见难产婴儿、胎儿宫内窘迫或生后窒息的婴儿,此类患儿表现为兴奋、烦躁不安、尖叫、呕吐、前囟饱满、抽搐、四肢肌张力增高、呼吸不规则等。护理人员必须通过观察危重新生儿的心理需求和病情变化,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做到应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因此,护理人员在NICU内对危重新生儿的精心护理,对提高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及日后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6]。

小结

NICU直接面对的就是一群在生死边缘的没有表达能力的新生儿,舒适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减轻了危重新生儿及其家长的痛苦,促进了患儿的康复,帮助其更好的的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 郭焕英 舒适护理在儿科病房的应用 实用医技杂志 2007年12月第14卷第36期 5044-5045

[2]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Noise: A Hazard for the Felus and Newborn [J]. Pediatrics, 1997, 100: 724-727

[3] 张会军 焦慧华 新生儿监护室内的发育支持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572 {2006} 07—0581—02

[4] Lynn Lynam. Wake 医学中心的体验:重在预防 [J].GE 医疗杂志. 2004. 15(2):1-2

[5] 吴芸 杨春凤 体位护理对早产儿影响的研究进展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23卷第2期 146-147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安全管理 篇4

1 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知法、懂法方可依法。我院经常组织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 使护理人员做到知法、懂法, 并能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结合实际工作认真思考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可能引发的医疗纠纷、如何做才能防范等。找出整改措施, 使护理行为合理、合情、合法。

2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护理管理者要根据专科的护理情况,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遵循合理结构、优化组合、动态调整原则, 配备有较高学历、有临床护理经验、实践能力较强和专科知识扎实的人员比例大一些, 以保证护士群体的数量, 有利于完成护理任务。护士长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尝试性改革, 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工作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 动态安排护理人员。医疗高峰时实行弹性排班, 有突发事件发生和危重病人抢救, 实行动态排班, 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由于护理工作较繁忙琐碎、重复性强而又缺乏新意, 但又要求有高度的准确性及责任心, 致使护士心理上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因此, 要培养护士间的团队精神, 倡导在繁忙工作中相互帮助、相互提醒、相互监督, 以弥补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 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

3 加强新业务、新技术学习, 跟上时代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 护理技术也有了新的变化。新生儿暖箱、新生儿辐射台、人工呼吸机、各种监护仪和透析机的临床应用给患儿带来了希望。因此, 儿科护士熟练正确使用这些仪器非常重要。若暖箱的有机体外罩、呼吸机的螺纹管等物品消毒不彻底, 就容易引起医源性感染。对仪器性能掌握不好、使用不当会对患儿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 护士除了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外, 要加强专科新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操作技能培训, 重点了解专科精密、贵重仪器的性能、使用方法、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护士有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积极参加抢救。因此, 管理者应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拓宽护士的知识面, 获取护理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 使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紧跟学科的发展。同时儿科护士还要学习心理学、人文学、社会科学的知识, 以提高与病人或家属的沟通能力。

4 满足患儿需要, 树立整体护理理念

护理患儿时应把患儿看成是社会的、生物的、心理的人, 从患儿整体需要去认识患儿的疾病问题。帮助患儿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 保持舒适体位, 合理给予喂养, 减少疼痛的刺激, 促进亲子关系建立, 满足患儿及家属的需要。

5 成立护理安全小组, 建立护理缺陷登记本

科室成立护理安全小组, 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 负责科内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每月初召开护士小组会, 对上个月产生的差错、缺点进行讨论, 在护理工作缺陷登记本上进行书面分析, 提出改进措施。护理安全小组每月进行不定期检查科内工作, 找出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 并提出整改措施, 进行改进和完善, 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从事后把关转移到事先控制上, 从消极的挑“烂苹果”转为积极地预防“次品”发生[1]。工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制度, 把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 做到防患于未然。

6 培养护士随机应变的能力, 对患儿病情发展要有预见性

建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突发紧急情况应急预案, 如果护士在工作中遇到处理不了的事, 例如同时多例患儿病情发生变化、突然停电致患儿血管找不到等, 应尽快通知值班医生、护士长和医院总值班, 及时处理, 以免延误时机。患儿需要外出做检查时, 常规备氧气袋、简易呼吸囊、常用抢救药及注射器, 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在途中或检查时,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一旦出现紧急情况, 就地抢救, 待病情平稳后, 迅速送回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作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士, 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抢救患儿及处理事情时应分清轻重缓急, 对患儿病情的发展应有一定的预见性。

总之, 对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患儿来说, 安全尤为重要, 只有加强护士的思想道德教育, 全面提升护士的素质, 使其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 并制订相应的措施以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做到有效防范, 保证患儿的安全。我院从以上6个方面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行有效的管理, 未出现护理差错,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为了消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不安全因素, 确保护理工作优质高效地进行, 实施中护理安全管理, 即组织儿科护士学习法律、法规, 加强护士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 树立护士整体护理理念, 成立护理安全小组, 培养护士随机应变的能力,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等。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篇5

【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采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8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危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采用桡动脉采血,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78例患儿中73例患儿一次穿刺成功,一次成功率为93.6%,其余5例患儿均行二次穿刺,且患儿均二次穿刺成功。结论将桡动脉采血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危重患儿的治疗中可有效的提高穿刺成功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桡动脉采血;重症监护室;新生儿

为探讨桡动脉采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危重患儿的穿刺成功率,将桡动脉采血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并对接收的7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接收的78例危重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40例,胎龄最短30周,最长41周,平均胎龄(35.6±1.6)周;出生时体重最小1450g,最大3800g;日龄最小15min,最大12d。

1.2方法

1.2.1物品准备操作前医护人员应做好各项操作准备,在无菌治疗盘内备好2ml或5ml注射器、橡皮塞、5号半头皮针头、消毒棉签、无菌棉球、肝素抗凝剂、安尔碘及各种采血管等。

1.2.2操作方法准备好物品,将其置于患儿身旁,将包被打开暴露患儿手臂前端,操作人员利用食指、无名指、中指触摸患儿穿刺点桡骨茎突与第一掌间隙部位是否有搏动。明确穿刺点后利用安尔碘对穿刺点进行消毒,消毒皮肤直径应为5cm。然后用注射器抽取1支肝素,将注射器与头皮针相连接,然后将肝素排空,在头皮针段留少许肝素。对消毒人员左手食指及中指进行消毒,然后利用食指及中指按压穿刺点,感觉搏动明显部位,并进行定位。操作人员右手持头皮针沿动脉血流方向穿刺,穿刺角度应和皮肤呈10~15°角,待有鲜红血液出现后可将头皮针内的肝素排尽,抽血达到1ml后将头皮针拔出,不回抽,然后接上注射器针头,将第一滴血排至干燥棉签上,然后插入消毒好的橡皮塞内,标明患儿体温后及时送检。若仍需采取其他项目血标本,则无需拔针,换个注射器与头皮针端相接进行血标本抽取,然后利用无菌棉球对穿刺点进行压迫,压迫时间应控制在5~10min,避免动脉压过大而导致出血或渗血现象发生。

2、结果

本组78例患儿中73例患儿一次穿刺成功,一次成功率为93.6%,其余5例患儿均行二次穿刺,且患儿均二次穿刺成功。

3、讨论

在治疗小儿疾病时,为明确诊断及治疗,同时为抢救争取更多宝贵时间,临床上通常需采取动脉血标本以协助诊断。然而由于儿童,特别是新生儿血管较小,而采血针相对较粗,同时受患儿哭闹、不配合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对采血结果造成影响,导致采血量不足、溶血等现象发生,甚至会对患儿血管造成损伤,进而可对病情的诊断、抢救及治疗造成影响[1,2]。近些年来,临床上逐渐将桡动脉采血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危重患儿的治疗中。

临床研究表明经桡动脉采血时间较短,可为抢救赢得更多的时间。经桡动脉穿刺无需特殊体位,不必穿脱衣服,通常只需露出前臂,从而可有效的缩短采血时间[3]。而对于置于温箱中的`患儿也只需打开箱门,并利用被服等对患儿进行遮盖便可进行采血操作,同样可有效的缩短操作时间[4]。而对于伴有出血倾向及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因桡动脉位于上肢部位,所以操作过程中也无需过多暴露患儿便可随时对穿刺部位出血情况进行观察,从而可有效的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另外,由于桡动脉周围无重要血管及神经,且迷走神经分布相对较少,因此可有效的减少神经及血管损伤现象发生,且可避免神经反射性血压及心率降低现象发生。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危重新生儿,比如1周内极低出生体重儿、内环境极度紊乱的患儿、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等通常还需对其血气分析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并且应认真检测患儿是否有酸碱平衡失调、二氧化碳潴留、缺氧等现象发生,并且应及时对患儿急、慢性呼吸衰竭程度及血生化等变化情况进行判断,从而及时对呼吸机参数进行合理的调整,并对酸碱平衡情况进行纠正,进而为呼吸衰竭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

此外,作者认为有效的提高桡动脉采血成功率,在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危重患儿进行桡动脉采血时还应加强对以下几点的重视:①在进行桡动脉采血时,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桡动脉解剖结构,确保可准确刺入桡骨茎突和第一掌骨间隙部位,该部位动脉血管交易固定,可为良好固定提供保障。同时在进行绕动脉穿刺时,由于针头进入动脉后极易导致血管收缩现象发生,通常难以立即见到回血,往往需稍等片刻。所以,在穿刺后若无回血现象发生,则应耐心等待片刻,不可盲目进退针头,以防穿刺失误现象发生。②应加强对取动脉血液的重视,避免空气混入。③采集好标本后应及时送检,或应将标本放入4℃的冰箱内保存,保存时间应<2h,以防因细胞代谢耗氧而导致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现象发生,进而避免误诊、误治现象发生。④填写气血分析申请单时应准确表明采血时间、患儿体温、患儿吸氧方式、氧流量、氧浓度、机械呼吸参数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78例患儿中73例患儿一次穿刺成功,一次成功率为93.6%,其余5例患儿均行二次穿刺,且患儿均二次穿刺成功。这就表明将桡动脉采血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危重患儿的治疗中可有效的提高穿刺成功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应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邢鑫欣.经桡动脉采血后不同按压面积对止血效果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392-393.

[2]张昆珍.口服葡萄糖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39-41.

重症监护室探秘 篇6

一个多月前,65岁的陈老伯因大便带血、肚子隐隐作痛去某大医院就诊,被确诊为肠癌。入院后,陈老伯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很顺利,转眼就快出院了。一天下午,陈老伯的女儿前来探视,陈老伯说起自己的小腿肚有些酸胀,便让女儿帮着揉了揉。女儿回去以后,陈老伯起身上厕所。谁知还没走几步,他便倒在了地上,昏迷不醒。很快,医生赶到了病房,立刻组织抢救:接监护仪,气管插管,通知家属立刻赶来。经初步检查,医生判断陈老伯可能发生了急性肺栓塞,需要转到重症监护室抢救。进入重症监护室以后,陈老伯的病情急转直下,严重缺氧、血压也不稳定。经呼吸机辅助呼吸、升压药维持血压后,陈老伯的生命体征才逐渐平稳。经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心肌酶测定,以及床旁X线胸片、床旁心脏超声和下肢静脉超声等检查,医生确诊陈老伯的肺动脉栓塞是由于下肢血管内的血块在不合理的按压下脱落,随着血液回流入肺动脉,堵塞了主干所致。与家属沟通之后,医生为陈老伯实施了静脉溶栓治疗。几天以后,陈老伯的病情逐步稳定了下来,在监护室门口焦急等待的家属们也松了一口气。

在很多人眼中,重症监护室是个神秘而让人心生畏惧的地方,因为那里收治的都是病情危重的患者,那里是医患与死神较量的“最前线”。重症监护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门?什么样的患者会被送到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室里的医护人员又是用哪些办法来挽救患者生命的呢?让我们听听专家的介绍。

诊治对象:危重症患者

走进重症监护室的大门,紧张而繁忙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每张床上都躺着一个病情危重的患者,床边都放着一台呼吸机、一个大屏幕的监护设备及各种输液泵,等等。不少危重症患者在其疾病发展过程中,呼吸系统都会累及,出现呼吸功能衰竭,而呼吸机是维持患者生命的最主要手段。

重症监护室是重症医学科救治患者的场所。重症监护室的医生通过应用各种手段维护患者的呼吸功能、循环功能、肝肾功能,以及内环境(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稳定,并进行营养支持和抗感染治疗,为原发疾病的治疗创造条件。与其他学科相比,重症医学专业是非常年轻的专业。这些年,随着老年患者的急剧增多,以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社会对危重症救治的需求不断增加。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大量伤员被送到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运用重症医学相关知识,尽最大努力维持好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后续救治赢得了时间。

生命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通常,危重症患者很难清晰表述自己哪里不舒服,且其病情变化非常迅速。一旦患者病情恶化,而医生未及时发现并处理,就可能酿成严重后果。除了医护人员深入细致的观察以外,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对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功不可没。比如,每张床边常规配置的监护仪,可连续显示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呼吸频率、氧饱和度等。这些参数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命参数,很多危重疾病的变化最终都会反映在这些参数的变化上,而很多治疗的有效性也会通过这些参数的改善而反映出来。当然,不同的疾病,还有很多其他针对性更强的参数需要监测,比如,通过监测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压,了解其颅内病情改变;监测患者的心输出量以及心脏收缩和舒张能力,以动态了解其心脏功能;监测患者的血气和电解质情况,以了解其内环境是否平衡;使用血栓弹力图仪器,以了解患者的凝血情况等。此外,很多重症监护室还配备了超声诊断仪、电子气管镜等设备,以便病情危重、无法搬动的患者不出重症监护室,就能得到及时诊断。

重症抢救:多重“利器”抢救生命

除了这些协助诊断的仪器外,重症监护室还拥有很多治疗的设备,前述的呼吸机就是治疗设备之一。很多时候,为了控制药物或输液进入患者体内的速度,需要应用注射泵或滴注泵。有时为了抢救一名患者,需要同时使用近十台输注泵。十几年前,如果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并发了急性肾功能衰竭,往往提示这名患者很难被救回来了。因为功能衰竭的肾脏无法将水分和代谢产生的毒素排出体外,很多治疗药物、营养液等都无法输入患者体内。现在有了床旁血液净化技术,急性肾衰竭患者也能得到有效治疗,且这种技术还能清除各种细胞因子、调节酸碱平衡、清除多余水分,成为了挽救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利器”。近几年,一种体外生命支持系统(ECMO)开始在国内重症医学科得到应用,这种系统可以在患者的心脏和肺发生严重病变、不能有效工作的时候,代替其工作,使患者的心肺得到休息,并有机会接受各种治疗。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广泛使用在终末期可逆性心肺衰竭的患者身上。当然,重症监护室的很多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在施行这些创伤性操作或使用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时,医生都会与家属沟通,并要求家属签署病情告知书。

患者照护:身心护理细致入微

由于重症监护室不能随意探视,很多患者家属会有顾虑:我的亲人得了这么严重的病,被孤零零地隔离在这样的环境里,甚至双手还被绑了起来,觉得很不放心。其实,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配备是有严格要求的:一般来说,护士的配备要达到床位数的2.5倍,医生的配备要达到床位数的0.5~0.8倍,确保重症监护室有充足的医护人员来救治危重症患者;如果患者是清醒的,护理人员有时还会和他们聊聊家常,安慰、鼓励一番,帮他们伸伸腿、活动活动筋骨;如果患者能进食,护理人员还会耐心地给他们喂饭。每天早上,护理人员还要做晨间护理,替患者洗脸、擦身、护理口腔、换衣服和床单,让患者干干净净地度过每一天。有些患者因为疾病而意识不清,为避免其拽拔身上的各种导管而使自己处于危险中,医生会给这种患者使用镇静药物,并将其双手适当约束,这其实是保护患者的一种措施。

答疑解惑

问:重症监护室为什么不能随意进出?

答:重症监护室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部门,对患者的探视有着特殊规定,患者家属应认真遵守探视制度。重症监护室之所以不能随意进出,原因有三:首先,重症监护室内的患者病情较重且瞬息万变,需要医护人员集中精力、密切观察,一旦发生病情变化,需要快速反应,及时处理,才能在与死神赛跑时赢得胜利。如果患者家属在病床边,可能会干扰医务人员的工作。其次,患者床边常有各种仪器、设备在运转,若家属不慎触碰了某个仪器的按钮,就可能会影响到设备的正常工作,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的病情骤变。第三,重症监护室内的患者抵抗力极弱且常合并某种耐药菌感染,如果家属探视时四处走动、互相交流,有可能成为耐药菌的传播者。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篇7

1 NICU噪音的来源及特点

NICU内的新生儿常常暴露于他们在母亲子宫内听不到的声音和噪音环境里[1]。日常的NICU噪音水平在50~72分贝 (decibel, d B) , 尖峰噪音甚至可达到100 dB, 明显高于普通儿科病房[2~4]。2002年美国环境调查委员会规定NICU声音水平应为50 dB以下, 脉冲噪音限制在55 dB以下, 突发的声音水平不超过75dB。NICU各种声音来源主要是由医务人员各种活动、各种仪器设备和报警器产生的。此外, 还可由同室新生儿的哭声产生。而周围环境的噪音也会对NICU产生一定的影响, NICU若建在邻近道路、建筑工地、锅炉房等环境嘈杂的地方可直接导致或加重NICU的噪音污染。

1.1 用来监测和治疗病情的仪器、设备

Darcy等[5]研究表明, 增加噪音的主要因素是监护仪和报警器的声音刺激。NICU内监测和治疗的仪器、设备很多, 如新生儿暖箱、呼吸机、吸引器、输液泵、心电监护仪、电话铃等。对NICU中现有仪器和设备的调查分析表明, 心电监护报警声为55.88 dB、输液泵报警声为61~78 dB、吸引器约为73 dB、电话铃声约为60~70 dB、呼吸机和暖箱运行的声音为45 dB等[6]。Livera等[7]对Ⅲ级NICU的调查显示, 病房的平均噪音水平均高于50 d B, 其中仪器产生的噪音高于推荐标准约19.11 dB。Gorrski等发现, 一个早产儿的呼吸暂停是对旁边另一个婴儿报警仪的反应。

1.2 医务人员的各种活动

NICU中90%的尖峰噪音由医务人员活动产生, 医务人员带来的噪音是NICU的主要噪音来源[2~4]。当医务人员活动时环境噪音水平非常高, 达到59 dB, 最高可超过120 dB。表明NICU噪音明显超标。NICU最大的噪音刺激是工作人员的交谈, 使噪音的水平超过70 dB[8]。其次为工作人员不适当的行为产生的噪声, 如碰撞婴儿暧箱尤其是暖箱顶部有机玻璃所产生的噪声有极大的危害性。在以往的研究中, Elander等[9]通过视频监视术后婴儿, 发现他 (她) 们经常被护理活动带来的各种声音打扰和惊醒。

1.3 同室新生儿的哭声

新生儿实际上对他们自己的哭声不会有反应, 但对其他婴儿的哭声显示出痛苦的症状, 被称为早期最基本的情感接触表达, 而这种哭声对于他们也成了一种噪音来源。

2 NICU噪音对新生儿的影响

2.1 对听力的影响

听力障碍是NICU存活儿中的一个重要后遗症。噪音对胎儿、新生儿、儿童听觉系统均具有损害作用。Goines[10]研究显示, 噪音是造成新生儿远期听力受损的直接原因。噪音可能通过直接的耳蜗损伤和间接的低氧血症引起听力丧失[11]。黎惟广等[12]发现使用常频呼吸机治疗的高危儿, 未使用耳罩隔离噪音的对照组婴儿, 听力损失的发生率高出国外报道高限的5%。美国国家环境健康儿科协会报告一项研究结果, 听力正常的56例培育箱治疗患儿, 其中52%听力图有轻微变化, 提示噪音导致轻微的内耳损伤[13]。许多研究证明NICU噪声与儿童耳聋有关。Roizen[14]根据在NICU调研的结果认为, 耳聋的发生除去遗传因素、脑膜炎、巨细胞病毒及其他感染外, 耳毒性药物和NICU噪音也是其高发因素。

2.2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噪音对新生儿神经系统也产生影响。有研究证实高噪音时间段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明显高于无噪音时间段。应激性激素水平增高, 可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新陈代谢加快、负氮平衡, 是新生儿疾病和低氧血症的一个潜在原因[15]。研究提示, 新生儿尤其早产儿过度暴露于NICU的噪音环境将导致生理紊乱, 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可发生潜在的神经系统长期后遗症。如多动症, 噪音环境引起的新生儿低氧血症可造成感觉神经的紊乱, 从而导致儿童多动症的发生[8]。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 减少新生儿环境噪音能促进早产儿神经系统的发育[16]。

2.3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 噪音是导致患儿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10]。突然发出的大声响, 可导致颅内压升高, 脑灌注压降低, 脑血流加速, 脑内血流动力学改变, 增加了颅内出血的危险性。NICU环境噪音可引起新生儿觉醒时间延长和患儿出现哭闹, 是引起新生儿低氧血症的一个潜在原因。血氧饱和度的降低可影响到重要生命器官的正常生长代谢。动脉氧分压、血压和颅内压的波动可导致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噪音可引起ST段及T波异常, 呈心肌缺血性改变。

2.4 对生理和行为的影响

长期暴露于NICU高强度的噪音能使新生儿的生理和行为方面的发展水平减退。1990年Coatleet等研究发现噪音对新生儿特别对早产儿的生理效应可产生有害影响。1995年Zahr和Balian指出NICU的噪音能影响早产儿的行为和生理反应。Bremmer等[8]发现, 大量的NICU噪声可导致新生儿产生负性生理效应, 如呼吸、心率的下降, 血氧饱和度的降低。Perlmad[17]报道有NICU住院病史的部分低出生体重儿在学龄期和青春期存在认识缺陷和行为障碍, 除早产、疾病、治疗等因素外, 与NICU病房噪音、灯光有很大关联。Blackburn等[18]也认为NICU噪声影响了新生儿生理和神经行为的发育, 会导致长大后出现认知困难。

2.5 对睡眠的影响

睡眠在新生儿脑部发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是足月儿尤其是早产儿主要的行为方式。Bertelle等[19]研究表明, NICU中住院新生儿常常被迫接受各种不良刺激以及医疗护理操作, 睡眠形态受到干扰, 这些可能会对大脑的发育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Gabor等[20]发现, 在一小时内的睡眠中声音分贝提高占患儿被唤醒原因的20.9%~11.3%。每一小时内的睡眠中护理活动7.8~4.2次, 占患儿唤醒原因的7.1%~4.4%。高声而尖锐的噪音能引起新生儿睡眠期间的生理改变, 如心率增快、呼吸暂停或增快、血氧水平的一过性降低等。这些改变影响新生儿的睡眠, 不管他们是被噪音刺激醒还是被改变睡眠状态, 都会让新生儿承受不必要的压力和损失所必需的睡眠时间。

2.6 应激反应

研究发现, 胎儿期髓鞘、突触和树突的发育始于妊娠9个月时, 在此之前出生的早产儿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并未发育成熟。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对于环境刺激和触觉刺激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早产儿常因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使得其处理压力的自主调节能力降低。不良的过度刺激可使大脑皮质和脑干间的神经传导途径和回路发生变化, 不能选择性的抑制或阻止噪音刺激的侵入及其有害性刺激对生理平衡的影响。在噪音的环境里, 相对于足月儿, 早产儿可出现更夸张的惊吓反射。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篇8

1 重视伦理学习, 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通过伦理学习和护理道德教育, 使护士树立对道德义务的真诚信念和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医德信念是医务人员评价自己职业行为善恶的重要力量[2], 一个医德信念很强的医务人员, 总是忠于患者健康, 维护患者利益作为评价自己行为的主要标准。并会因履行医德义务而精神舒畅, 在内心体验中感到“问心无愧”;相反, 当感到自己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时, 就会受到“良心的责备”。通过学习使护士真诚接受和遵循护理道德规范, 使学习和教育真正形成提高道德品质的动力, 从而, 提高护士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将社会护理道德规范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护理道德品质活动, 使护士真正成为患者的护士, 而不是护士长的护士, 做到白班夜班一个样, 忙与不忙一个样, 有人检查无人检查一个样, 实做与制度一个样。

2 爱专业, 亲患儿

爱因斯坦说,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它远远超过了责任感。作为NICU的护士只有爱自己的专业, 对患儿充满爱心, 才能在平凡中显伟大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对危重患儿, 哪怕只有1%的希望, 也要尽100%的努力去抢救去护理患儿, 时刻记住自己从事的事业是“增进健康, 预防疾病, 减轻痛苦, 促进康复”, 把患儿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任何情况下不做损害患者的事, 我凭着良心和尊严行使我的职业。

3 严谨求实, 认真负责“慎乎隐”不要“慎乎微”

NICU的护士多数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工作, 并且护理工作具体, 繁重、紧张, 需要极其细致耐心和一丝不苟的操作, 护士岗位风险大, 技术含量高, 对护士素质要求更加严格、慎独, 不仅要“慎乎隐”还要“慎乎微”, 再微小的事也要认真对待, 在无人监督而且微小的事情上坚持严格要求自己。给患儿喂奶换尿布都要认真落实到实处, 在技术操作中也慎乎微。在给患儿正压给氧, 固定鼻导管于面部时, 我们护士给患儿面部的导下垫上消毒棉絮, 以保护患儿面部皮肤减少受压, 这在正压给氧操作规程是没有要求的, 而我们护士做到了, 这就是NICU护士, NICU的护士视患儿的利益为己任, 挽救患儿的生命, 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4 理论联系实际, 对技术精益求精

NICU的护士要具备比较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 操作准确, 技术精湛, 动作轻柔、敏捷, 精湛的操作技能, 良好的应急能力是挽救患儿生命的关键, 而精湛的技术是在平时工作通过学习与实践而形成的。用精湛的技术抢救治疗危重患儿, 为患儿抢救生命是NICU护士的责任。

综上所述, NICU护士要达到“慎独”的境界, 并非一蹴而就的事, 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的磨练, 从一点一滴做起, 注意培养自己的一言一行, 使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慎独的最高境界, 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NICU护士。

摘要: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 (NICU) 的建立, 从事NICU护士越来越多, 而NICU的患者是无知又无陪护的危重新生儿, 护士24h守护着患儿, 很多时间是单独工作。这就需要护士具备“慎独”修养, 慎独律己非常重要, 护士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护士慎独:①重视伦理学习, 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强烈的道德责任感;②爱专业, 亲患儿;③严谨求实, 认真负责慎乎隐, 还要慎乎微;④理论联系实际, 技术精益求精。

关键词:新生儿,监护,护士,慎独

参考文献

[1]崔炎.儿科护理学[M].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006:2.

[2]丛亚丽.护理论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5.

[3]白明远.医学伦理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发行, 1994:67.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7月-2013年2月我科收治的300例新生儿重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人性化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人性化护理组150例, 其中男83例, 女67例;早产儿56例, 足月儿94例;胎龄 (34.3±5.3) 周;出生质量 (2 610.2±379.3) g。常规护理组150例, 其中男88例, 女62例;早产儿61例, 足月儿89例;胎龄 (33.9±5.8) 周;出生质量 (2 579.9±382.0) g。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人性化护理方法

1.2.1 护士仪表、言行举止。

新生儿监护病房护士统一着色彩温和的蓝色或粉红色护士装。护理操作过程中面带微笑, 动作、言语轻柔, 传递关爱, 言语得体。不仅对患儿生理是一种良性促进作用, 同时可安抚患儿家属, 增加护患之间的信任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纠纷的发生。

1.2.2 营造温馨氛围, 创造舒适环境。

病房墙壁粉刷成绿色或粉色, 在病房墙壁上粘贴卡通图片、图画、小动物图像等布置温馨环境, 温馨的环境不仅可促进患儿康复, 还可拉近护患距离, 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保持监护病房安静, 将手机、电话远离病房, 避免在病房中大声说话, 减少不必要的言语和活动。加强医护人员关于噪音对患儿康复的危害的认识, 加强对探视家属的宣教, 避免在病房中产生噪音。限制病房中的人数。对于急性期和恢复期患儿可分开护理, 快速安抚苦恼患儿以减少对其他患儿的影响。另外由于持续强光照射不仅可引起患儿早期视力下降, 还可引发其心理和行为的异常, 引起患儿不安[2]。因此病房照明宜采用柔和灯光, 日照较强时拉上病房窗帘。

1.2.3 与患儿的交流。

新生儿眼睛睁开后即有视觉能力, 且听觉也很敏感。此时的新生儿对外界充满好奇, 因此, 医护人员接触患儿时应动作轻柔、面带微笑。使用柔和的目光和温柔的语调鼓励患儿, 禁止训斥患儿, 以免造成患儿心理上的伤害。另外, 可通过轻轻抚摸患儿身体传递爱护和关心, 每天不定时抱起患儿, 增加患儿安全感以促进患儿健康成长和神经系统的发育[3]。

1.2.4 舒适护理缓解疼痛及皮肤护理。

在暖箱中设计成“巢状”以促进患儿熟睡, 增加安全感。患儿仰卧肩部略微抬高, 有利于维持患儿气道通畅。经常检查患儿体位, 避免皮肤受压;对患儿采取注射、采血等操作时, 可引起患儿不同程度的疼痛, 这些疼痛可对患儿食欲、情绪、睡眠甚至心理等造成不同程度的近期或远期影响[4]。因此, 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护理操作基本功, 同时评估患儿的疼痛程度并采取相应措施;另外, 患儿新陈代谢速度快, 大小便后应及时清理, 可用湿巾擦拭,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同时应更换干燥清洁床单。

1.2.5 加强监护技术, 严密观察病情和不良反应。

从提高护理人员危重情况预见性方面着手, 新生儿监护病房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养、学习, 组织进修学习等以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同时还要加强细心、责任心方面的教育。当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和其他特殊情况时, 应做好抢救工作。同时做好对患儿家属的解释工作。

1.2.6 做好与家属的交流及探视。

定期安排患儿家属接待和探视工作。围绕家属关心的问题由专人向他们介绍,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儿病情。对于危重患儿和病情不稳定或有进展时, 应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 同时表示同情和安慰。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死亡例数, 计算死亡率。统计患儿家属填写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计算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人性化护理组的患儿死亡率1.33%, 低于常规护理组患儿死亡率8.67%, 两组比较P<0.05;人性化护理组满意度98.0%, 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8.0%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作为临床重要科室之一, 主要面向急重症患儿。此类患儿具有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和治疗合作性差的特点[5], 因此, 更需要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人性化护理通过转变服务理念、优化服务环境、细致护理措施, 本着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提供不同的护理理念[6]。在此类患儿的护理中, 不仅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扎实的护理基本功, 还要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观察能力。本文中对比人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患儿死亡率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人性化护理组在这两方面均具有优势。可见人性化护理使患儿真正得到人文的关爱和服务, 推动护理事业向前发展,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50例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人性化护理组, 分别给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常规护理和人性化护理, 比较两组患儿预后和家属的满意度。结果:人性化护理组的患儿死亡率1.33%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患儿死亡率8.67% (P<0.05) ;人性化护理组满意度98.0%高于常规护理组满意度88.0% (P<0.05) 。结论:人性化护理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能显著提高护理质量, 降低患儿死亡率, 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姬红玲.人性化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及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3) :74-75.

[2]唐云鹰.新生儿监护病房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体会[J].河北医学, 2012, 18 (3) :416-418.

[3]周秀华, 陶晓玲, 袁本聪, 等.新生儿监护病房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6) :361-362.

[4]李健红.人性化护理在新生儿监护病房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14) :2220-2222.

[5]朱志华.人性化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7) :1239-1240.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篇10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 是危重新生儿监护、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场所。随着医学的发展, 现代NICU医护理念已从单纯救治患儿转向同时关注早期抢救与改善远期预后的新型模式[1]。环境噪声是能扰乱新生儿正常生理状态, 可能对高危儿造成持续不良影响的一个较重要的压力刺激源。鉴于医务人员对NICU噪声的日益广泛关注, 现就NICU噪声对新生儿的影响、NICU噪声的来源及特点、干预防护措施等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1 噪声对新生儿的影响

出生后, 胎儿从一个温暖、黑暗、安静的环境突然来到一个明亮、吵闹的NICU环境, 由于大量工作人员、仪器设备以及各种医疗护理操作的存在, 外界环境声音分贝较母亲子宫内的声音水平要高得多且潜在的危险性要强得多[2]。作为专业的医务人员, 我们不仅要提高患儿的存活率, 还要努力使患儿在痊愈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达到最优化,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噪声对新生儿尤其是危重儿及早产儿产生的影响。

1.1 NICU噪声与儿童耳聋的关系

许多研究证明NICU噪声与儿童耳聋有关。Kent[3]等认为NICU中过高的噪声水平对听觉系统发育存在潜在的影响。Roizen[4]等研究表明, 耳聋的发生, 除与遗传因素、脑膜炎、巨细胞病毒及其他感染有关外, 耳毒性药物和NICU噪声也是其高危因素之一。Xoinis等[5]回顾性研究发现, 近2/3存在听觉异常的患儿是超低出生体重儿, 他们在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较长, 呋塞米、氨基糖甙类、万古霉素或地塞米松等药物的应用可增加听觉异常的发生率。NICU应对所有患儿常规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 如果异常, 可尽早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噪声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听力损害, 当合并其他不良因素刺激时, 如耳毒性药物、压力、强光、作息时间不规律、疼痛、频繁侵入性操作等, 还会对高危儿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6]。

1.2 NICU噪声对生理和行为方面的影响

NICU新生儿接受的都是先进的医疗技术, 但是残疾以及神经系统损伤发生率在存活儿中仍很高。未成熟儿及危重儿很可能对环境刺激完全或部分不能适应, 表现在对于轻微的刺激都反应强烈或者耐受力差。如果不加以控制或改善, 这种情况的发生将更严重[7]。Trapanotto等[8]研究发现, 婴幼儿在肌电图和行为方面对噪声有很强烈的反应, 刺激结束了, 反应还会存在, 从而妨碍了婴幼儿回到初始状态。ICU中高强度的噪声会导致显著的行为和心理方面的改变。Bremmer等[9]发现, 大量的NICU噪声会导致新生儿产生负性生理效应, 如呼吸、心率的下降, 血氧饱和度的降低。Williams等[10]发现, 噪声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更加明显。当噪声强度增加时, 极低出生体重儿心率会增加45/min~130/min, 而出生体重正常的新生儿心率开始会下降25/min~60/min, 随着噪声的增强, 心率会增加到175/min。Blackburn[11]认为, NICU噪声影响了新生儿生理和神经行为的发育, 会导致长大后出现认知困难。

1.3 NICU噪声对婴幼儿睡眠方面的影响

睡眠在新生儿脑部发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因为睡眠是足月儿尤其是早产儿主要的行为方式。Bertelle等[12]研究表明, NICU中住院新生儿常常被迫接受各种不良刺激以及医疗护理操作, 睡眠形态受到干扰, 这些可能会对大脑的发育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Patel等[13]提出, 睡眠缺失在住院人群中无处不在, 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健康和疾病的恢复, 尤其是在NICU中的病人。在睡眠缺失的病人中发现了许多诸如免疫系统功能失调、伤口愈合延缓以及行为状态改变等异常情况。噪声、强光刺激以及频繁被护理人员唤醒等不良刺激都对睡眠有影响。Stanchina等[14]研究表明高分贝的声音并不是ICU中睡眠缺失主要的原因, 白天噪声增加了ICU病人被唤醒的次数。Parthasarathy等[15]研究发现, 危重病人比普通病人被唤醒的次数要多一些, 快速动眼期和慢波睡眠期也缩短, 睡眠受损的程度和那些阻塞性呼吸暂停的程度是相等的, 大约20%的唤醒次数与噪声有关, 10%和护理活动有关, 其余的原因尚不确切。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Gabor等[16]发现, 在1 h内的睡眠中声音分贝提高, 占患儿被唤醒原因的20.9%~11.3%。每1 h内的睡眠中护理活动7.8次~4.2次, 占患儿唤醒原因的7.1%~4.4%。

2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噪声的特点及来源

2.1 NICU噪声的特点

噪声是指任何不需要的、令人厌烦或干扰工作, 同时在生理、心理上使人紧张的声响。美国环保机构提出, 居住环境日间平均水平55 dB、夜间45 dB, 医院日间平均为45 dB、夜间35 dB[17]。郭梨等[18]研究表明, NICU中的声音水平一天内无太大变化, 患儿24 h都处于一个高噪声的环境。NICU室内的声音水平平均为67.9 dB, 声音基线为60 dB~75 dB;暖箱内的声音水平为59.8 dB, 声音基线为55 dB~65 dB。如果不能维持NICU声音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将会给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带来深远的影响。

2.2 NICU噪声的来源

各种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促进了医疗技术的发展, 同时也让NICU逐渐成为一个嘈杂的地方, 各种监测和治疗仪器的正常使用和报警声音都大大超出了安全的声音水平。Thomas等[19]研究发现, 与16年前相比, 由于人们对噪声的关注, NICU室内声音是降低了, 但与设备和医疗活动相关的噪声仍很高。NICU声音强度集中在08:00~16:00, 周末声音水平低于平时声音水平;其中86%的声音在65 dB~74 dB, 90%是人为因素, 与人为因素无关的噪声最主要是监护仪的报警声音[20]。2008年Darcy等[21]调查结果显示, NICU中每小时内的平均声音强度在53.9 dB~60.6 dB, NICU中的声音水平通常高于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45 dB, 推荐的具有冲击力的声音上限是65 dB[21]。Magnavita等[22]认为噪声的主要来源是婴儿暖箱通风和温控系统产生的噪声、病房的环境噪声、工作人员引起的噪声、仪器设备报警系统产生的噪声以及碰撞婴儿暖箱所产生的噪声。碰撞婴儿暖箱尤其是暖箱顶部有机玻璃所产生的噪声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 医务人员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震动和粗暴的操作。暖箱本身是有回声的装置, 在暖箱内宝宝的哭声和其他噪声都被扩大化了[23]。当患儿用氧、使用呼吸机或者空气压缩机时都会使噪声水平增加[24]。

3 针对新生儿监护室噪声的干预防护措施

为了减少NICU新生儿的应激反应, 促进疾病康复和生长发育, 我们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不良因素给患儿带来的近期和远期的影响。NICU环境应该是能够促进睡眠、维持新生儿生理稳态、减少对新生儿听力损伤[25]。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有效的控制NICU环境噪声水平。

3.1 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 改变医务人员自身的行为

如上所述, 90%的声音是人为因素产生, 我们可以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噪声方面的知识培训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从而改变自身的行为, 进而有效的降低声音水平。黄晓梅等[26]对病房噪声监测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 组织医务人员学习, 并与医德医风考评挂钩。结果发现, 与工作人员行为有关的如办公室谈话声由76 dB降至59 dB。这说明通过提高人们对噪声危害的意识, 加强噪声知识的培训, 改变医务人员自身的行为从而有效的降低NICU环境噪声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3.2 医务人员的临床干预

3.2.1 安静的时间段

设计安静的时间段可以减少环境刺激以及睡眠的干扰, 这样可以促进婴幼儿的睡眠周期以及生理平衡。有人认为, 在安静的时间段里, NICU光线、声音、刺激患儿的次数和医务人员的活动都会有所改变, 从而有效地降低患儿的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 有效地减少婴幼儿的活动[27]。Monsen等[28]研究表明, 在安静的时间段中, 孩子的哭声减低了, 深睡眠或夜间睡眠也加深了。这表明安静的时间段能有效地降低环境刺激, 减低声音水平, 对婴幼儿远期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3.2.2 医务人员的言、行

医护人员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控制室内声音, 避免突发高频率声音。避免在患儿床旁高声谈话及在暖箱顶上写字、放置用物或用力敲打暖箱, 轻柔操作, 减少开关暖箱门次数。将报警音量设置在最低的安全水平, 对报警快速反应。Chang等[29]表示安装噪声传感器报警系统可有效降低声音的等级和突发的高频噪声, 可以减轻噪声对危重儿产生的压力。

3.2.3 仪器设备噪声的管理

带故障运行的设备所产生的噪声往往比正常时大, 因此一旦设备发生故障, 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内排除。对于那些功能单一、运转不正常、故障较多、噪声大的设备, 应按规定及时报废淘汰。有的设备噪声太大, 对其加装消音装置或减震材料。

3.2.4 合理改革NICU

环境 对病房进行消声和隔音处理, 安装隔音材料, 墙壁、门窗、地面等处要加装吸声材料和隔音材料, 减少噪声对内对外的影响。将部分办公区搬出NICU, 减少人员活动和仪器设备带来的噪声。洗手池设置在离床较远的角落里, 减少流水的声音。塑料垃圾桶代替金属垃圾桶, 改装门窗抽屉设计。对于治疗车、病床轮轴, 要经常擦油, 减少与地面的摩擦。降低电话铃声, 可改为轻柔的音乐声。在病房墙壁上贴上温馨提示牌。如:嘘, 我在睡觉, 请保持安静。向家属或访客做好噪声知识的宣教, 控制探视人员数量。

3.3 有效降低噪声的几种简单装置

3.3.1 耳罩

有研究表明, 当早产儿发生生理行为反应时放置耳罩以降低周围噪声水平, 通过自我对照发现, 当患儿带上耳罩后, 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且波动度较少, 行为变化较少, 更多的时间处于安静的睡眠状态[30]。

3.3.2 暖箱上的覆盖物

研究表明暖箱上的覆盖物能有效的降低NICU环境噪声[31]。

3.3.3 吸收声音的泡沫材料

Johnson[32]在暖箱的4个角落各放置5×5×1英尺大小吸收声音材料的泡沫, 研究发现, 在声音水平、氧饱和度以及婴儿状态几个方面, 吸收泡沫可有效减低噪声, 有效改变婴幼儿的行为反应。

心脏重症监护室探视管理探讨 篇11

【关键词】 重症监护;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263-02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重症监护病房的优越性已被社会公认,并成为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是以救治各类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的患者为主的诊疗系统,它集中各科专业医生和专门训练过的护士,对重症患者集中加强治疗和护理。因此,加强MICU的组织管理、人员培训以及急救物品、设备及病室的管理,对提高患者重症监护患者的抢救成功至关重要。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患者256例(为管理组,施加管理措施),男182例,女74例,平均年龄(72.3±4.8)岁。心肌梗死88例,介入手术54例,心绞痛21例,心律失常20例,心力衰竭53例,心肌炎20例。另选2010年3月-2013年3月医院住院的246例患者(为对照组,常规探视),男155例,女91例,平均年龄(75.5±3.2)岁,心肌梗死90例,介入手术61例,心绞痛16例,心律失常25例,心力衰竭46例,心肌炎8例。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均P<0.05,具有可比性。

2 管理措施

2.1 重症监护室的管理要求:

建立一整套严密规章制度,如仪器、药品、消毒岗位责任制、隔离交接班,各种物品保管、维修制度、监护制度、监护记录、资料保管制度以及监护室的控视制度;定期检查仪器、电源,不用仪器时及时充电,使其处于备用状态;药品定期检查,每次救完毕时检查药物使用情况,及时做好补充;每日管床护士跟随医生查房制定修改护理计划;探视制度要严格。

2.2 建立了新型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建立抢救组织及管理制度:

我院MICU设有护理人员35人,科主任1名,护士长1名,医生3名,由护士长对全科人力设备进行统一调配。2004年初在医院护理三级管理体系理念的指导下,重症监护室建立了以“护士长―责任护士―护士”三级层次管理体系,开展竞聘责任护士,在各病区协助护士长进行管理与指导监督一线护士的护理工作,同时实施了护士分级管理制度,即一线护士分为高级、中级、初级护士,实行层层把关、责任到人,有效提高了环节质量的管理。科主任、护士长及责任护士负责组织管理,指挥重大抢救及质量检查,其他医生护士轮班对患者进行床旁监护。实行护士长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使MICU护理管理的宽度缩小,24h均有责任护士负责本组护士工作安排和调度,特别是夜间护士长不在时,协调本组组员进行危重患者抢救、疑难问题的解决、护理质量的控制、本组年轻护士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形成了人人有人管、事事有人问的管理网络,从而保证了护理质量安全。同时建立了MICU规章制度,如危重患者抢救制度、MICU管理制度、监护设备及药品管理制度、监护记录与总结制度、交接班制度、医嘱查对制度、查房制度、院内感染控制制度等,每月组织1次质量检查,并配有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对医护人员定期考核,实行了MICU规范化管理。

2.3 制定相应的探视须知: 我们在常规探视制度的基础上拟定了探视须知。内容主要为探视人员必须听从医护人员安排,病情许可方可探视,必须按规定时间探视,每次不超过2人,不得谈论有碍患者健康和治疗的事宜。不得吸炯,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等。

2.4 设立探视人员休息处: 责任护士负责探视时间内患者家属的接待工作及非探视时间内的探视禁止。休息处为探视者暂时等候与休息的地方,设有坐椅,并供应开水。探视者在护士指引下进入休息处,经护理人员介绍相应的探视须知后,方可按要求进行探视。

2.5 做好探视宣传工作: 向患者家属或探视者介绍心脏重症监护室的有关知识及探视须知,说明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并告知频繁的探视会引起患者情绪不稳定,应减少或谢绝探视。

2.6 确定探视时间: 发病第一周病情危急、变化快。为了防止因探视可能引起的情绪异常,使病情加重,造成病情反复,除留陪护家属外,禁止探视。发病1周病情相对稳定后,每日15: 00-16: 00为探视时间。

2.7 限定探视人数,规定时限及内容: 为了给患者创造安静、整洁、和谐的病房环境,不使其疲劳,限定每次探视人数不超过2人,探视时限不超过1h。同时要求探视者不要谈及令患者过于激动、烦恼、焦虑的话题和事情,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者,尽量不要提及治疗费用等情况,以免引起患者烦恼;宜讲利于患者安心治疗、增强患者信心的内容。

2.8 探视后及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探视后,及时巡视患者,观察其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9 统计学方法:

两组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以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病情稳定后出院为抢救成功,反之为抢救无效。管理组抢救成功率为79.7%:對照组抢救成功率为67.4%。经X2检验,X2=9.79,P<0.05,提示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冠心病通常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多由情绪激动或忧郁等诱因所致,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因此,防止再次加重疾病是心脏重症监护抢救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对心脏重症监护患者的护理中,探视对患者的情绪有直接的影响。根据应激学说,机体受到环境因素刺激时,如剌激达到一定程度,即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将发生一系列病理及生化改变,儿茶酚胺类代谢产物分泌增加,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1]。此变化增加心肌的耗氧量,甚至加重心肌缺血。因此,我们根据疾病特点,对探视实行了强化管理。临床结果显示,管理组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对心脏重症监护患者加强探视管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并应用阿莫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治疗的患儿386例, 其中男201例, 女185例。所有患儿均证实对本次试验所使用药物无过敏反应。患儿收入NICU的日龄为35 min~6 d, 平均 (3.56±1.98) d;患儿出生时体重1.41~3.35 kg, 平均 (2.35±0.85) kg。患儿入NICU的诊断:新生儿肺炎215例, 消化道感染60例, 泌尿系统感染55例, 脓毒血症56例。以上患儿中根据细菌培养结果, 确诊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146例, 其中男79例, 女67例。患儿的一般情况详见表1。

1.2 方法

1.2.1 临床标本采集

采用患儿痰液、血液、尿液及粪便标本, 在实验室中采取适合的培养方法进行细菌培养以鉴别菌株。当培养结果为革兰阴性菌菌落数>108/L时, 实验结果为革兰阴性菌感染阳性 (+) 。之后对所培养菌落分别进行菌种鉴定, 并进行药物敏感度测试, 协助临床医师制定适合的、敏感的抗生素使用方案。对菌落鉴定结果为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患儿标本样本进行标注, 按临床试验阶段进行分组统计。

1.2.2 各阶段抗生素的使用

本次临床试验所选用的抗生素有三种:阿莫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临床试验第一阶段为期8个月 (2011年6月-2012年2月) , 此阶段对临床医师用药不做要求, 医师可根据患者病情、药敏结果任意选用上述三种药物中的一种进行抗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治疗;第二阶段为期4个月 (2012年3月-2012年6月) , 医师根据试验要求, 除特殊情况外, 仅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第三阶段 (2012年7月-2012年10月) 仅使用头孢他啶进行治疗;之后第四、第五阶段, 分别参照第二、第三阶段的做法。以上所述即为抗生素的交替使用方法。

1.3 临床疗效评价及细菌学疗效评价

1.3.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对于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性比例的测定主要通过患儿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是否好转、实验室炎症病原菌清除率、对治疗药物的敏感度进行的。其中, 后两项指标为确定评价耐药性是否下降的主要标志。临床治疗效果主要根据我国卫生部最新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文件规定的项目进行评定, 将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进步和无效4级。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X线片中病灶全部吸收, 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均恢复正常;显效:病情明显好转, 痰培养转阴, 以上4项检查有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用药后病情有所好转, 但不够明显;无效:用药72 h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1.3.2 细菌学疗效评价

所有患儿均进行痰培养和药敏试验, 病原菌的清除情况按照清除、未清除、替换3级进行评定。清除:治疗结束后的第1天对取样本进行检测, 无致病菌生长;未清除:疗程结束后对病原菌进行检测, 原有致病菌仍存在;替换:经治疗后原有致病菌消失, 但是在治疗后第1天又分离出1种新的致病菌, 但患儿无感染的症状、体征, 不需要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试验设计, 在第二、三、四、五阶段, 交替使用阿莫西林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即第二阶段阿莫西林4个月, 第三阶段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个月, 第四阶段阿莫西林4个月, 第五阶段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个月。这四个阶段对绝大部分患儿停用头孢他啶。在停用阿莫西林的阶段, 致病菌对阿莫西林的耐药性下降明显, 重新开始使用后耐药性有所回升, 但仍低于试验最初阶段;同样的趋势也存在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使用。停药16个月后, 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性呈逐渐下降趋势, 但其耐药性仍高, 为33.5%。各阶段用药情况及克雷伯杆菌耐药性统计, 详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 收治的对象为存在严重疾病或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新生婴儿, 患者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NICU内的操作及规章制度与其他临床科室有所不同。理论上来说, 所有进入NICU的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以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同时, 临床医师应严格把握抗生素使用的指征, 避免因过度使用抗生素而导致的致病菌耐药性形成。但是实际情况是, 婴儿患者本身抵抗力低下, 入住NICU的患儿更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自身免疫缺陷, 且部分患者可能接受气管插管或呼吸机的使用, 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感染几率;而且, 在我国各大医疗机构, 或多或少均存在抗生素过度使用甚至滥用的情况, 尤其在NICU这种相对密闭的空间环境中, 对耐药菌株的繁殖十分有利[3,4,5]。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致病菌的研究的报道很多,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有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杆菌, 其中革兰阴性菌感染常见, 又以克雷伯杆菌感染为院内感染的首要致病菌。治疗常用药物有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等, 长期单一使用会使菌株获得性耐药, 降低抗生素应用效果。获得性耐药的形成时由于致病菌长期接触同一种抗生素后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由此导致对药物的代谢途径改变, 从而降低药物敏感度和疗效[6,7]。β-内酰胺类药物 (阿莫西林、头孢他啶) 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的感染。其耐药性的形成机制, 在克雷伯杆菌为药物有效成分被β-内酰胺酶分解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 在减少药物进入细菌体内的同时, 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分解水平提高, 从而降低药效。本文所提到的交替使用抗生素以降低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性, 其理论依据为使用新的抗生素方案替换之前的治疗, 使致病菌在短时间内无法及时适应每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不能及时形成新的药物代谢途径, 从而降低其耐药性[8,9]。本文中的试验结果显示, 在NICU按照一定时间间隔交替使用抗生素, 确实可以降低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于头孢他啶的耐药性, 并且在交替使用抗生素治疗阶段, 菌株对阿莫西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也有所下降。证实了按照周期交替使用抗生素降低抗药菌的抗药性实际可行, 用于临床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抗生素治疗的有效率[10,11,12]。但是菌株对头孢他啶的耐药性仍然偏高, 为33.5%。在试验结束后, 继续增加交替使用抗生素的周期, 是否可以使其耐药性持续下降仍存在疑问, 有待进一步证实。而且, 本试验选择的间隔周期为4个月, 延长或缩短周期、使用多种抗生素替换治疗, 是否可以使菌株的耐药性下降更为明显也同样有待证实。

上一篇:团队目标设置下一篇:物料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