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2024-10-17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精选12篇)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篇1

NICU患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免疫系统弱, 器官发育不成熟, 抵抗能力差, 再加上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增多、住院时间的延长、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等使患儿院内感染几率增加[1]。本院在综合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医院感染目标监测, 对NICU患儿下呼吸道感染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监测, 寻找合理的干预措施, 为科学制定高危新生儿VAP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6月入住本院NICU的1463例患儿。

1.2 标本采集及菌株鉴定

在无菌条件下应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取患儿下呼吸道分泌物或在拔除气管插管时于管终端采集分泌物, 30 min内送检,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均采用全自动ATB鉴定系统。

1.3 监测方法

由临床医生在电子医嘱系统医院感染上报模块中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的上报,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日登陆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 根据系统提示, 按照卫生部 (现卫计委) 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核实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

1.4 监测项目

基本情况、医院感染情况、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使用呼吸机) 及相关感染情况、病原菌培养情况。

2 结果

2.1 2014年1~6月共监测患儿1463例, 发生医院感染35例, 感染例次率为2.39%;共22例患儿发生VAP, VAP发生率为18.98‰。

2.2 不同出生体重组患儿VAP发生率其中≤1000 g体重组患儿8例, 使用呼吸机21 d, 共1例患儿发生VAP, VAP发生率为47.62‰;1001~1500 g体重组患儿79例, 使用呼吸机109 d, 共3例患儿发生VAP, VAP发生率为27.52‰;1001~1500 g体重组患儿392例, 使用呼吸机443 d, 共8例患儿发生VAP, VAP发生率为18.06‰;>2500 g体重组患儿984例, 使用呼吸机586 d, 共10例患儿发生VAP, VAP发生率为17.06‰。

2.3 VAP患儿病原菌分布22例VAP患儿的痰标本共培养出病原菌29株, 其中革兰阴性菌23株, 占79.31%, 前三位排序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革兰阳性菌6株, 占20.69%。

3 讨论

3.1 随着呼吸机的广泛应用, VAP成为ICU中常见的医院感染, 约占医院感染的7.49%[2]。本次监测结果显示本院NICU高危新生儿VAP发生率为18.98‰, 这与国内其他同级别医院报道结果一致[3], 说明本院NICU医院感染控制效果尚可。

3.2本次监测结果显示, 随着患儿出生体重的增加, VAP发生率明显呈下降趋势。机械通气本身是一种侵入性治疗手段, 它破坏了呼吸道的防御机制, 损害呼吸道黏膜上皮黏液系统, 气道防御性IgA的分泌减少, 使其清洁能力下降, 加上危重病患儿自身免疫能力低下, 使其容易发生VAP[4]。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越低, 其对外界环境影响的抵抗力越差, 极易发生病原菌感染, 发生VAP的危险性就越高。降低VAP发生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缩短患儿用呼吸机的时间, 就此本院专门制定了呼吸机撤机指征评估表, 要求主管医生每日评估患儿上机的必要性, 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尽早撤机, 以降低其患儿发生VAP的风险。

3.3 本次培养出的29株病原菌中, 79.31%为革兰阴性菌, 其中首位为鲍曼不动杆菌。近些年, 医院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趋势不断上升[5], 该细菌较顽固且耐药力强, 一旦定植于呼吸机管路, 将导致患儿治疗周期延长, 同时也增加了其发生VAP的风险。重视环境的清洁消毒, 及时隔离感染患儿,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是防控耐药菌的有效措施。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时刻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 如何预控新生儿病室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是对每一个医护人员的巨大挑战。采用目标监测可以准确掌握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情况, 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能有效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白桂平.NICU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 (13) :169-170.

[2]冯志敏, 程伟, 周祖发.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分析.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1, 25 (2) :137-139.

[3]梅劲芳.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31 (5) :519-520.

[4]孔梅, 邢长永, 卢霭华.珠海地区不同年龄肺炎支原体筛查方法的建立.中国热带医学, 2009, 9 (12) :2234.

[5]陈翠芳, 陈春燕, 邹义春.重症监护室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暴发调查与控制.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2, 11 (2) :122-124.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篇2

在修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有几个重点环节应特别关注:

符合院感管理要求

新生儿免疫系统不成熟,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新生儿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我院新生儿科的医院感染发生率2007、2008、2009三年分别为4.73%、4.96%、3.45%,2009年NICU运行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均在国家期望控制线的10%以内,无医院感染暴发。

NICU流程设计上要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入室门口及每个房间都要有便利的感应式洗手设备,方便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前后洗手,避免因医务人员手造成交叉感染。

病房的设置要分开,要考虑将不同病种的患儿分开,将早产儿和足月儿分开、感染性疾病患儿和非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开放置。我院的NICU由新生儿病房、早产儿病房和特殊护理病房组成。

除病房外(治疗区),要有工作区(医护人员办公室)和生活区(值班室,休息室,配奶室)等辅助用房,三区域要相对分开并合理配置。由于新生儿收入病房首先通过医护人员的病情评估,病情许可要沐浴更换衣物后才由医护人员抱入NICU,故不需要医患分开的两个人员通道。

医疗物品的清污线路要清晰并分开,要有单独的污物出口并及时转运。

病房大小的设置

每个医院的情况不同,对NICU病房大小的考虑不同,我们医院NICU的病房共三间,一间1个吊塔的房间专门用于收治需要隔离的病人,一间3个菱形吊塔的房间可以收治8-12个危重新生儿病人,一间14个吊塔的房间用于收治危重早产儿病人,这个房间每个吊塔间隔1-2米的间距,可以收治14–20个病人。房间按不同病种收治,主要是分别收治需要消化道和呼吸道隔离的病人。这样病房管理起来比较节省人力,便于隔离预防交叉感染。遇到抢救和护理时医护人员便于操作。

各种抢救监护设备要配置齐备

进入 NICU的患儿病情一般都比较严重,新生儿病情变化有比较快,随时都有可能进行抢救,需要的设备多,有心电监护、呼吸监护、血压监护、体温维持及监测、血气检测、中心静脉压监测、输血输液泵系统等。

吊塔上要预留足够的电气源插座,一般一个床单位至少要配置16-20个电源插座,两个氧气和两个负压插座。

抢救监护设备及医疗用品的放置位子要合理,干湿要分区,当一个吊塔收治两个病人时做到一边吊塔一套设备,上干下湿,一方面便于抢救时使用方便,一方面不易损耗设备。

中央监护系统

新生儿病房内设置中央监护系统,在护士站就可通过显示屏监护患儿的各种生理指标及生命体征,在节假日及下班时间,医护人员人力资源相对不足时能有效保障用较少的人力及时全面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病房的环境

噪音,强光对新生儿都是严重的刺激,营造安静柔和舒适的环境非常有利于患儿康复。

病房的灯光光线柔和,亮度可调。白天尽可能利用日光,但要避免阳光直射。周围环境要安静,病房的色彩,选用浅淡柔和颜色的地板,使地板颜色和墙面颜色的搭配协调,柔和舒服的环境有利于医务人员在里面长时间工作不易疲劳,又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层流NICU病房一般为Ⅱ类环境,有条件的医院可以修建层流病室。我院NICU的层流病房最初是按10万级净化空气层流系统设计,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风管制作、安装围护结构设备、和整个施工安装中都按更高净化级别来要求的,使漏风率、清洁度都达到高级别净化等级要求。同时在高效过滤器的选用上采用了高级别过滤效率的过滤器。为了解决高效率过滤器带来的风阻问题,又适当的增加了过滤器和送风口的数量,还充分考虑送风口回风口设置的位置,这些技术有效地保证空气质量使净化空气层流系统的实际效果达到万级。医院感染科每月对NICU病房的空气监测多在Ⅰ类环境空气消毒效果标准线下:细菌总数≦10cfu/m3(或0.2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由于新生儿一般没有法定传染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我们认为NICU内可以不装配负压病室。

装饰材料的选择

NICU建筑装饰材料要求不产尘,容易清洁,防潮防霉,不产生静电,符合消防要求,地面材料还要求耐磨。我们选择的墙面主材是电解板地面主材料是橡胶地板。

人性化的考虑

NICU病房无家属陪伴,家属探视一般通过摄像探头了解病人情况。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风险与防范措施 篇3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519-01

重症监护病房是集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对重症患者监护治疗的一种先进医疗护理的组织形式。主要作用是当医务人员凭他的感觉不能觉察或来不及觉察到的,而通过现代化的监护仪器能够早期及时地发现患者潜在的致命或致残的危险因素,从而及时处理、纠正或抢救,有效地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因病人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重症监护病房是一个高医疗护理风险的场所。病人病情危急且变化快,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随时面临医疗纠纷的潜在风险。为了在维护患者权益的同时,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预防杜绝因护理工作而引发的医疗纠纷,有必要进一步认识护理风险。

1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1.1 护理操作中的风险 大量支持生命的仪器、设备的运用技术操作多,使用过程中的不顺利;大型检查与采取紧急医疗措施误伤其他脏器或各种侵入性操作导致感染;离开病房外出检查或转运途中心跳、呼吸的停止;约束带固定身体或被动体位形成的压疮;多种药物应用带来的副作用;无过错输血感染、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等导致的直接致死或致残。

1.2 护理工作中的风险

1.2.1非计划性拔管 病人的监护仪器多,身上的管道多,在给病人做翻身或各种治疗时各种管道如气管插管、胃管、创腔引流管、导尿管、静脉插管均可能出现意外脱管或者患者自行拔管。在上述管道中,以气管脱落至体外或自动拔除的风险性最大[2]。气管导管滑脱后病人出现缺氧烦躁,若再插管可能造成气道损伤且操作难度加大。

1.2.2 窒息 监护病人病情重,昏迷病人多或脑梗塞致球麻痹,咳痰无力,尽管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若气道湿化不够、吸痰不及时、换管不及时、痰痂堵塞、呕吐物误吸等均可导致窒息。

1.2.3 仪器设备使用 医生为病人使用调节好仪器设备后护士更换管道需重新调节某些仪器,护士使用不熟悉出现问题。

1.3 护理管理中的风险

1.3.1护士应急能力不强 中心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功底及较多工作经验的积累,对不同专科的专业护理技能及对危重患者应急处理的能力。如肺性脑病的患者突然出现心律失常,应考虑为颅内压增高或电解质紊乱的早期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如高位颈髓损伤的病人出现尿量增多,每小时300ml以上,应及时报告医生是否有尿崩的可能。

1.3.2 口头医嘱多 重症监护病房抢救患者多,医生常常来不及开书面医嘱;如微量泵注射药液用完后需按照原医嘱执行,护士自行补充,医生没及时开书面医嘱;夜间护士请示值班医生的临时口头医嘱,没及时开书面医嘱。

1.3.3 院内感染 危重患者全身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治疗的实施、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或消毒隔离设施不合理等,患者院内感染。

1.3.4 护士配置不足 重症监护病房夜班频,加班多。年轻护士多经验缺乏,病人病情重、变化快,一个护士要同时照顾几个病人,有时忙于某个重病人,而对另外的病人可能无暇照顾或因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而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后果,由此带来法律问题。因此,要保证护理质量,合理配置护士十分重要。

1.3.5 医护记录不相符 护理记录书写与医疗记录时间和内容出现差异,导致不对应,使病历所具有的法律作用失效。

2 防范措施

2.1 护理操作中的风险防范

组织落实,完善各种操作规程 对事故的易发点把好关,针对危重患者具有突发性、艰巨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点,科内成立风险监控小组,制定相应的防范处理措施。对护士常使用的支持生命的仪器、设备的运用技术、侵入性操作、对各种意外情况发生的应急处理进行反复操作培训,考试考核;使用过程中如有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的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及时共同现场实物封存送检。患者离开病房外出检查或转运等各个环节应事先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提前通知所到科室及时安排接待。转运中必需的器械、急救物品备齐备足。电梯等后勤保障应准备到位。防范途中可能发生的管道扭曲、移位等。这些细小的环节稍一疏忽,就有可能引发医患纠纷,使护士成为责任人。

2.2 护理工作中的风险防范

2.2.1 护患合作,防止非计划性拔管 对于神志清醒合作的患者应耐心讲解各种管道的正常不适反应及使用的必要性,对于烦躁、意识不清楚、的病人进行适当约束,防止乱抓乱拔,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在为病人治疗、护理及翻身等操作时,防止管道滑出,操作完毕后要检查和固定好各导管。

2.2.2 避免窒息 ,及时清除呕吐物 患者呕吐时头偏一侧,床边备好吸引器及用物。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要充分湿化气道,防止痰液结痂。气管导管定期更换。定时翻身叩背,使痰液松动易吸出。

2.2.3 定期培训,熟练使用各种仪器 对护士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熟练掌握危重患者抢救技术,特别是对各种设备仪器的使用,在急需抢救时,能够以娴熟的精湛的技术迅速有效地解决病人的疾苦,挽救生命。

2.3 护理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2.3.1 提高素质,增强护士应变能力 对护士进行持续的急救护理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施救工作中的潜在风险的认识;帮助他们养成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的习惯;培养他们善于思考,乐于总结,用时应变的能力。

2.3.2 严格医嘱,正确执行口头医嘱 护士在执行医嘱时严格按制度执行,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在抢救病人时执行口头医嘱,执行口头医嘱要复述一次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结束后要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非抢救时不能执行口头医嘱。

2.3.3 把好关口,落实消毒隔离制度 防止院内感染须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行护理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防交叉感染。

2.3.4 优化管理,充分发掘人力资源 合理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根据职业身份分层次使用护士。如主管护士、高年资护师、低年资护士分清职责,合理搭配,提高人力利用效率。实行两班制,减少交接班环节,降低由此带来的护理风险。实行弹性排班制,做到忙而不乱。医院成立药品、物资配送中心,由非专业人员下送到临床科室,减少护士从事非护理工作所占用的时间。聘用文秘或助理护士承担间接护理项目[3],把护士的时间还给病人。但是应配足护理编制,减少护士的超负荷工作,才能减少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4],确保护理安全。

2.3.5 医护交流,避免出现记录不符 医疗护理记录的时间与内应及时核实,避免医护记录冲突。书写时应做到客面、准确、及时、完整,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容不符比较常见,其主要是因为医护双方对患者资料来源的误差及医护沟通不及时所造成。对于关键性的操作发现、病情突变的時间等重要方面护士同医生核查一致后再记录。特别是在病历归档前主任、护士长应做常规审查,发现书写记录中存在不一致。

参考文献:

[1] 李晓惠.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6.

[2] 钱淑清.ICU 病人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护理防范[J].护理研究,2005,19(3):69-70.

[3] 云晓蕊,韩益平. 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现状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8,8(8):68-69.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新生儿3538例, 其中早产儿1460例, 均在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共发生院内感染196例, 其中肺炎80例、肠炎69例、脐炎13例、鹅口疮11例、其它23例。感染患儿平均胎龄33.2周, 平均出生体重1801.4g。

1.2 护理方法

(1) 加强基础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加强对脐部、眼睛、口腔的局部护理。每日洗脸1次, 常规使用托百士滴眼液滴眼1次。每日用0.9%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次, 鼻饲患儿每日口腔护理3次。口腔护理应动作轻柔, 注意观察口腔粘膜有无破溃、霉菌感染等。鹅口疮患儿用3%碳酸氢钠溶液清洗, 并在喂奶后30~60min使用油剂制霉菌素涂抹[2]。一般情况较好的患儿每日沐浴1次, 重症患儿视情况行床上擦浴。据文献报道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的部位89.2%在皮肤黏膜[3]。沐浴更衣时要注意颈下、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折处有无红疹、破损。注意更换体位, 防止皮肤压伤。脐部保持干燥, 常规使用75%酒精消毒, 1d2次。护理人员应双手清洁, 动作轻柔。要求无菌操作, 随时观察穿刺部位皮肤的颜色、温度。 (2) 加强病区管理:适宜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重症监护室应空气清新、整洁舒适, 配置空气层流装置和空调。室温宜在24~26℃, 相对湿度在55%~65%, 尽量减轻监护室内噪音。我科每日用消毒液湿拖地面3次, 每日使用消毒液清洗门窗家具等, 每日清洗暖箱内的水槽并更换蒸馏水。每月定期行空气培养监测。新生儿所有物品通过高压消毒, 保证每个新生儿单独使用1套物品。发现院内感染时, 应立即对患儿采取隔离措施, 感染患儿的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隔离区应做明显标识。 (3) 呼吸机和呼吸道的管理:随着呼吸机在重症监护室的广泛应用,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逐渐增多。在临床工作中, 护士需定时更换呼吸机管道;雾化器、湿化瓶内应每天放入无菌注射用水;集水瓶应放置在呼吸环路的至低点, 及时倒出集水瓶内的冷凝水;湿化瓶每周消毒1次;呼吸机管道应定时用消毒水浸泡。新生儿取侧卧位, 防止呕吐物和分泌物误吸入呼吸道;新生儿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4) 加强医护人员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学习院感相关知识, 定期考核护理的消毒隔离知识和相关技能。在醒目位置张贴预防感染的宣传单, 强化医护人员预防院内感染的意识。

2 结果

通过加强基础护理、病区管理、呼吸机和呼吸道的管理和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 196例院内感染患儿中, 195例患儿感染情况得到控制, 仅1例患儿死于呼吸功能衰竭。

3 讨论

3.1 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1) 新生儿自身因素:免疫系统不完善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 未成熟的皮肤屏障是细菌入侵机体的重要途径。早产儿吞噬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内的杀毒作用弱, Ig G水平较足月新生儿低且分泌型Ig A缺乏, 致使新生儿易患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性疾病。 (2) 侵入性操作引起的感染:很多重症监护病房内的新生儿会接受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插管、吸痰、建立留置通路等操作, 但这些操作都属于侵入性操作, 增加了皮肤粘膜损伤的机会, 为微生物入侵提供了途径, 大大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 (3) 抗生素不规范使用:NICU的新生儿多为危重患儿, 因此使用广谱抗生素已成为常规。但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后果是引起正常菌群的紊乱, 并且抗生素的抗菌谱越广, 则越容易导致致病性或抗菌菌株的定植[4]。 (4) 医源性交叉感染:主要由医务人员的手和器械引起。有关文献报道, 医护人员在8h内洗手4次, 院内感染率可降低30%[5]。医务人员手的带菌问题和院内感染率密切相关。

3.2 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接触传播, 血行传播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空气流通, 空气温度, 湿度都与院内感染密切相关。温度过高, 湿度过大都有利于细菌的繁殖。接触传播主要通过医护人员的双手, 患儿的生活用品, 医疗器械等。血行传播主要通过新生儿薄嫩的皮肤, 留置针穿刺点等。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感染的重点。护士应遵守无菌操作, 注重皮肤护理、口腔清洁, 操作动作轻柔。做好病房内的空气及物品器械消毒, 养成进病房洗手的习惯, 切断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院内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修订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98~299.

[2]袁永清.不同用药方法护理新生儿鹅口疮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1998, 13 (4) :46~47.

[3]周亚玲, 曾正义, 耿琪智.新生儿医院感染2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 15 (12) :743~744.

[4]宛雪云, 周宝芹, 张富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 (11) :861.

重症监护病房环境改造初探 篇5

【关键词】监护环境负性影响护理对策

近年来危重病医学发展非常迅速。在我国一般地市级医院都设有icu科室,每个专科科室也都设有危重患者监护病房。这些病房配备有较先进的监护和抢救设备,使各科室病区内病情危重,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的患者能够得到准确的数据监测和及时的治疗与护理,最终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疾病康复水平。但是,监护环境存在的一些负性影响因素,也会给患者的疾病康复和医护人员的治疗抢救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影响重症监护的最终效果。以下就监护环境中存在的负性影响因素及所应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护理人员共同提高对危重症监护患者的护理水平。1监护室环境存在的负性影响因素 1.1物理环境的负性影响因素

1.1.1声音主要包括监护仪器的监护提示声,突发的或偶发的监护仪报警声,各种仪器的搬动安装声,工作人员的对话、操作、走动及开关门声,医生间隔查房询问病员声,病区中监护室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来源的声音等等。在监护病房内由于仪器提示音的加入,环境的噪声强度可达45~80db,而超过60db就会使患者感到烦躁不安,降低其对疼痛的耐受阈值,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休息及睡眠。

1.1.2光线白天监护室内较暗的光线,夜间监护室内较亮的光线;烤灯刺眼的光线;每日应用紫外线灯的消毒照射等光线的不良刺激,时间如果较长,会改变患者的睡眠形态,给患者造成不舒适感。

1.1.3空气的温度、湿度、清洁度温度、湿度、清洁度的监测设备和记录的不完善;空调的功能不能很好地满足监护室环境温度的调整;监护室空气的细菌含量检测不能及时准确;监护室内出入人员较混杂,不能够实施较好的清洁隔离措施;通风对流的环境设计和设备的配置缺陷,空气净化设备、设施的缺乏等不仅会造成监护室的温度、湿度、空气的清洁度的不适当而影响患者病情的恢复,还会增加患者呼吸道感染和有创伤口感染的危险性。1.2心理环境的负性影响因素

1.2.1来自于工作人员的影响长期从事监护室工作的护士相对心理稳定性较低,敏感性及紧张性较高。个别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对各种监护抢救仪器的使用和调整不熟练,对监护仪器显示的数据不能够正确分析,在抢救危重病员时表情紧张,脚步慌乱,问答不确定,惊呼随口而出,这些都会给患者心理上造成不信任感、紧张感和不安全感。医护人员的注意力往往被监护仪所引导,关注的常常是患者的疾病和损伤,谈论的通常是病情,较少同患者沟通交流,会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更关心的是他们身旁的仪器而不是患者本身。

1.2.2来自于监护室环境的影响对监护室环境感到陌生,对搁置于监护室的各种监护仪器、抢救仪器感到陌生、紧张,对各种加之于身的监护仪器感到陌生,产生紧张和恐惧,对各种侵入性操作感到不安和恐惧。

1.2.3来自于其他危重病员的影响同病室的患者或相邻床位的患者病情的持续恶化时、病情突然出现变化进行抢救时、抢救无效或患者死亡时等都会给同病室的其他患者造成忧郁和悲观的负性心理影响。同病室患者存在的性别差异,在接受某些治疗或检查时,如果医护人员不能够充分重视和满足患者保护个人隐私的心理需求,人性化关怀意识不足等原因,都会引起患者内心的尴尬、窘迫和心理紧张。

1.2.4来自于患者家属的影响由于患者家属陪伴对探视陪护时间的安排不满和不理解,在疾病严重性和处理的迫切性问题上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在患者家属与患者交流后,引起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不满、误解,甚至产生疑问和不信任,导致患者的不安全感。1.3监护室生理环境和治疗操作的负性影响因素

1.3.1侵入性操作带来的生理损伤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鼻饲、保留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压的测量、导尿等有创操作都会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生理上的损伤和不适。侵入性护理操作是使患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还有潜在的并发症危险,如:动、静脉炎,动、静脉血栓,皮下出血,创口渗血等。

1.3.2血压持续监测袖带的压力刺激如果监测时间间隔太短、袖带包裹过紧等会给患者造成不适,有时还会导致袖带包裹部位出现皮下淤血点。进行血压监测的上肢静脉回流不良,如果还有静脉通道建立在该侧,则不仅会影响静脉输液的速度,同时,在血压监测时引起静脉血向输液管内的回流还会引起输液针头的堵塞等不良后果,以至于需要重行静脉穿刺操作,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2护理对策

2.1保持监护室良好的物理环境 2.1.1保证监护环境的安静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篇6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镇静剂护理效果? 方法:以我院2009年至2011年接收的54例儿科重症监护患儿作为研究的样本,将所有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27例,分为A?B两组,A组患儿采用丙泊酚镇静护理;B组使用咪唑安定镇静护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AB两种镇静护理方式对于患儿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A组使用丙泊酚的患儿苏醒的更快,患儿苏醒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比B组少? 讨论:镇静护理师一种辅助治疗方式,可以缓解患儿的身体疼痛,对患儿的病情起到了控制作用,让患儿能够早日康复?【关键词】镇静护理;重症监护;应用效果; 因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都是一些严重疾病的患者,自身的疼痛感比较强烈,再者就是机械通气以及饮食等等因素的影响,患者会在治疗期间出现各种特殊情况,像是挣扎?呼吸对抗等等,这些行为除了对患者的身体产生较大的体能消耗,还会影响呼吸效率,导致导管脱落,出现严重的后果,因此为了能够让患儿平稳的度过这个阶段,需要采取镇静护理?此次研究的就是儿科重症病房镇静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有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至2011年我院接收儿童重症监护患者54例,这些患者经过筛选后,排除了肝脏肾脏功能障碍患者,所有患儿均是因为创伤或者胰腺炎而引发的呼吸功能障碍?为这些患儿进行插管术或者器官切开术?同期模式为SIMV加压力支持,氧气浓度40%?为患儿提供镇静护理? 1.2 方法 54例患者都是通过中心静脉来完成插注药,其中,A组患儿用丙泊酚进行镇静护理,具体为:首先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1.5mg/kg的丙泊酚,连续注射60s,之后再利用微量注射泵进行注射,根据患儿的镇静程度将药量控制在0.5mg·kg/h—30mg·kg/h之间,使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射24h?B组患儿咪唑安定进行镇静护理,具体为: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0.05mg/kg的咪唑安定,连续注药60s,之后再利用微量注射泵对患儿持续注射咪唑安定,药量根据患儿的镇静程度控制在0.05mg/kg·h——1.2mg/kg·h之间,同样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射24h? 1.3 评价标准 对患儿的镇静效果采用Ramsay分级标准进行评价,其中,Ⅰ级的表现为患儿情绪烦躁不安;Ⅱ级的表现为患儿可以安静地配合治疗,定向准确;Ⅲ级的表现为患儿仅对医护人员的指令有反应;Ⅳ级的表现为患儿处于入睡状态,当轻叩患儿的眉间时患儿反应敏捷;Ⅴ级的表现为患儿处于入睡状态,轻叩患儿的眉间患儿反应迟钝;Ⅵ级的表现为患儿处于入睡状态,对刺激没有反应?在患儿用药后每隔10min进行一次镇静效果评估并进行记录,维持镇静处于Ⅴ级在用药24h后停止用药,同时记录患儿停药到苏醒所需的时间?再次入睡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状况? 2 结果 2.1 数据处理 运用统计学法方法通过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的处理结果以x±s的形式来表示,卡方检验,t检验,其中P<0.05代表数据处理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治疗结果 AB两组患儿接受镇静诱导后,均进入了睡眠状态,A组患儿和B组患儿在进行镇静诱导之后都达到入睡状态,A组使用丙泊酚的患儿苏醒的更快,患儿苏醒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比B组少?因为患儿对于Ⅱ级镇静状态难以区分,所以从Ⅲ级开始进行记录,对比得知两种护理方式均有镇静效果,停止用药后,B组患者苏醒时间相对于A组要更长一些,并且再度入睡以及出现恶性状况的比率要更高(P<0.05)? 3 讨论 本次对于AB两组的研究结果显示,丙泊酚与咪唑安定均具备比较理想的镇静效果,而且为了是患儿得到镇静的程度所使用的剂量不会影响患儿的呼吸和循环系统?患儿使用呼吸机的状态下清醒过来会有进展和恐惧感,身体会出现不适反应,使用镇静护理后,患儿能够处于比较深的镇静状态,为机械通气的质量获得了提升?此次研究中接收丙泊酚镇静护理的患者清醒的时间更快,而患者清醒后出现入睡或者恶心等等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少,因为丙泊酚具有較短的半衰期,因此患儿能够快速的清醒,而咪唑安定的顺行性遗忘效果更好,成本也比较低,所以,笔者认为两者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镇静护理中可以联用,患者一方面不会出现不良反应,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治疗成本也是相对比较经济的,可以减轻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镇静护理是一种辅助治疗方式,能够避免患儿因为疼痛而影响了治疗进程,让治疗变得更加的顺利,对患儿的病情具有控制效果,提升了患儿的生活质量,也缓解了家属的紧张心理状态,是比较好的辅助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曹天彪,张晓勇.芬太尼?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复合普鲁泊福用于重症监护病房镇静机械通气效果的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24).

[2] 方子茹,高明榕等.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气管插管病人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3).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监测对象包括2011年3月1日-2012年2月29日入住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所有新生儿。

1.2 监测方法

制定目标监测方案;设计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NICU患者日志、病情危险程度评估表、月报表;医院感染专人进行前瞻性监测,且将所有研究对象按体重分为4组:≤1 000 g、~1 500 g、~2 500 g、>2 500 g组,并随访至患儿转出后48 h。监测期间每天填写NICU患者日志,日志收集的资料包括:监测时间、不同体重组别进入NICU室的新患者数、在NICU室的日患者数、当日置脐导管和(或)中心血管导管患者数和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数,每周对患者的病情危险程度进行评估。每月对日志资料进行总结,填写;每季度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反馈。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3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颁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1年试用版),对住进NICU 48 h后发生的感染填写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并同时登记在监测日志上。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率的比较依据ICU患者病情平均严重程度(Average Severityof Illness Score,ASIS)调整法:平均病情严重程度(ASIS)(分)=每周根据临床病情分类标准评定的患者总分值该月ICU患者总数该周ICU患者总数。调整率=ICU感染率调整率ASIS。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2011年3月1日-2012年2月29日入住NICU新生儿444人,发生医院感染27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6.08%,日感染调整率为4.28‰。其中胎龄≥37周273人,发生医院感染11例,感染率4.03%;胎龄<37周171人发生医院感染16例,感染率9.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58,P<0.05)。不同体重医院感染率以体重~1500 g组最高,为12.82%;其次为~2500 g组是8.70%,>2500 g组为4.24%,不同体重组别医院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28,P<0.01),见表1。

2.2 感染部位

感染部位前3位为下呼吸道占48.15%、皮肤软组织和口腔14.81%。各部位感染构成见表3。

2.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5例次,呼吸机共计使用天数73 d,VAP感染率为26.32%,日感染调整率为20.82‰,不同体重组别VAP感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4.08,P>0.05),见表2。

2.4 感染病例的病原体

感染病例中送检11份标本,阳性8株;阳性率为72.73%,G-杆菌占62.5%,G+球菌占25.0%,真菌占12.5%。其中5株为痰标本: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真菌各1株,化脓性链球菌、链球菌各1株来自皮肤脓液,其它链球菌1株来自上呼吸道。见表3,整个监测周期都没有脐/中心静脉插管,故没有发生血管相关性感染。

3 讨论

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及患病婴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但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不成熟,抗微生物能力差,接受侵袭性操作机会多。这些因素导致新生儿、尤其NICU中有特别高的医院感染。本研究的监测结果显示:NICU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6.08%,感染率高于医院常规全面监测资料(2009-2010年的感染率分别为3.23%、3.09%),也高于国内石计朋报道的5.36%[3]、更明显高于广西李朝宁等报导的1.07%[4];与田泽芳等[5]的报导基本一致。这可能是由于监测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单纯开展医院感染的全面综合性监测易漏诊、漏报。而在采取目标性监测时,监测精力集中于高危患者和重要问题,因而使感染监测资料更准确。

本研究显示,胎龄<37周新生儿医院感染率(9.36%)明显高于胎龄≥37周新生儿医院感染率(4.03%,)(字2=4.58,P<0.05);出生体重为~1500 g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率(12.82%)明显高于出生体重为~2500 g和>2500 g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率(8.70%和4.24%)(字2=9.28,P<0.01);与国内相关研究报道一致[3,6],表明胎龄越低、出生体重越低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本研究显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高达26.32%,表明侵入性操作使感染机会增加,一些侵入性的操作如吸痰、气管插管等使呼吸道黏膜受损,防御机能下降,增加呼吸道感染机会[8]。有研究发现[7]有侵入性操作的患儿感染率高于无侵入性操作的患儿。

不少的报道显示,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0%~50%[5,6],本研究结果为,呼吸道感染48.15%,占首位,其次为皮肤软组织和口腔。这与新生儿免疫特点有关,新生儿缺乏分泌型Ig A,不能阻止病原体在黏膜上黏附、聚集,故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另一方面新生儿皮肤细嫩,角质层发育不全,局部防御机制差,易擦伤而致皮肤病原菌感染,且皮肤中水分含量较多,p H值较高,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体温低,一般需在暖箱保暖,箱内温度更有利于病原菌生长繁殖。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常规做好穿刺部位的消毒以及新生儿的皮肤黏膜护理等非常重要。

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占首位为62.5%,革兰阴性杆菌25.0%,真菌12.5%。与国内和广西相关报道一致[3,4,5],这些病原菌的特点以条件致病菌为主,细菌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致病。提示提高新生儿自身免疫力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临床医生对痰培养以外的标本培养不够重视,有可能因为标本送检量及抗菌药物的使用而造成一部分感染的漏检漏诊。应加强临床医生送细菌培养的观念。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易导致菌群失调,各种条件致病菌得以生长繁殖并致病,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同时易导致二重感染[6]。本研究发生4例鹅口疮均使用抗菌药物>7 d。故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用药指证,限制病区内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小胎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是NICU病区中医院感染最易感人群,有创性操作是医院感染最危险诱因,通过控制抗菌药物滥用可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在病房内强调洗手、提高清洁人员消毒技能等措生,在病房内强调洗手、提高清洁人员消毒技能等措施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国盛,黄惠萍,骆盈莹,等.N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和防治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2008,11:1567-1569.

[2] Vergnanos,SharlandM,KazembeP,et al.Neonatai.sepsis: anintemationalperspectiye[J].ArchiyesDisease Childhood FetalNeonatology Edition,2005,90:2202224.

[3]石计朋,王吉,钱燕,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9):1077-1079.

[4]李朝宁,覃卫.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26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5,32(2):251-252.

[5]田泽芳,胡旭红,刘晓燕,等.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19-520.

[6]魏凌云,叶秀桢,李正梅,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室医院感染目标监测结果分析[J].华南医学,2010,36(2):49-51.

[7]王江桥,邱燕玲,林伟玲,等.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及干预措施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10(4):312-314.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篇8

美国堪・斯州托皮卡的Stormont Vail健康中心新生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占地1765m2, 有三等病房18床, 二等病房9床。整个设计体现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式。

其私密的空间在设计上最大程度保证了私密性, 还为家长设置了通向儿童病房的专用走道, 医护人员的资源中心成为监护的核心。单元被分为若干个区域:家庭区域位于家长入口最近的位置;护士、医生区域, 位于距医护人员资源中心最近的位置;护理区域设置在婴儿房两侧。天窗的设计, 为室内引入更多的日照。

(GBBN Architects, Inc供稿)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2011年1月至2 01 3年1 2月在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和余姚市人民医院NICU住院患儿的血液、痰、尿液、粪便、静脉导管、各种引流液和脑脊液等合格标本2571份。同一患者、同一部位7天内的相同菌株标本视为同一菌株, 不重复统计。

1.2 检测方法

送检标本用VI T E K 2 C om p a ct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仪检测, 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3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 C 259 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粪肠球菌ATCC 29212, 每月进行室内质控检测。

2 结果

2.1 病原菌检出及分布

2571份合格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643株 (25.0%) 。643株中革兰阳性菌362株 (56.3%) , 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202株 (31.4%) , 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菌肺炎亚种为主;真菌61株 (9.5%) , 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他18株 (2.8%) 。NICU患儿检出的主要病原菌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详见表1。金黄色葡萄球菌96株中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22株 (22.9%) 。大肠埃希菌82株中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菌株26株 (31.7%) , 肺炎克雷白菌肺炎亚种82株中检出产ESBLs菌株24株 (29.3%) 。

2.2 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

2.2.1 主要革兰阳性菌的耐药情况 (表2)

(1) 2 01 1-2013年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均高度耐药, 对呋喃妥因、利奈唑胺、喹奴普丁/达福普汀均不耐药, 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基本不耐药; (2) 表皮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利福平耐药率低, 金黄色葡萄球菌更明显, 基本不耐药; (3) 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完全耐药, 对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四环素高度耐药, 对高浓度的链霉素 (浓度:1000μg/ml) 敏感基本不耐药, 对高浓度的庆大霉素 (浓度:500μg/ml) 耐药率较低。

2.2.2 主要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情况 (表3)

(1) 两种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 对头孢替坦、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基本不耐药, 对阿卡米星、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低度耐药; (2) 大肠埃希菌对呋喃妥因完全不耐药, 肺炎克雷白菌肺炎亚种对其低度耐药。

注:“-”表示未进行该药物检测。a高浓度的庆大霉素 (浓度:500μg/ml) , b高浓度的链霉素 (浓度:1000μg/ml)

3 讨论

本文送检标本中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最常见的5种病原菌是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菌肺炎亚种, 3年间革兰阳性菌构成比变化不大, 显示革兰阳性菌是NICU患儿的主要致病菌。有关文献报道, 成人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2]。

本文结果显示, 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高度耐药, 但对呋喃妥因、利奈唑胺、喹奴普丁/达福普汀全不耐药, 表皮葡萄球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利福平耐药率低。这可能与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上使用较少有关, 选择时应权衡利弊。

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率为23.2%, 明显低于成人全国重症监护病房84.8%的MRSA检出率[3], 也低于彭朝阳等[4]报道NICU的MRSA检出率。对于MRSA, 抗生素临床疗效不好, 应避免使用, 考虑到氟喹诺酮类对于小儿成骨发育的影响, 临床较少用于MRSA的治疗, 可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性较高的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等治疗。

本文结果显示,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菌肺炎亚种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 对头孢替坦、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基本不耐药, 对阿卡米星、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低度耐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价格低廉且耐药率低, 建议在困难地区推广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低, 可作为重症革兰阴性菌感染患儿的首选药物。肺炎克雷白菌肺炎亚种对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耐药率较高, 可能与新生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 第三、四代头孢类抗生素过度使用有关[5]。

本文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菌肺炎亚种中产ESBLs菌检出率低于相关报道[6], 说明我地区的产ESBLs菌株耐药性控制较好, 也可能由于不同地区的仪器试剂不同而造成差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菌肺炎亚种产ESBLs菌株几乎对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菌素类耐药, 还可造成同种病原菌之间, 甚至不同病原菌的耐药性水平传播[7], 表现为多重耐药, 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但本文未进一步观察, 有些遗憾。

参考文献

[1]余雪涛, 刘美描, 方伟强.重症监护病房分离菌菌谱及其耐病性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5, 17 (3) :199.

[2]崔颖鹏, 巩林静, 郭振林, 等.重症监护病房主要致病细菌的菌群分布及其药敏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4, 20 (3) :320.

[3]肖永红.Mohnarin 2008年度ICU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6) :2384.

[4]彭朝阳, 陈学军, 程永樟.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流行菌及耐药率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9, 21 (8) :1.

[5]魏广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主要致病菌的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安徽医学, 2010, 31 (4) :386.

[6]杨青, 陈晓, 孔海深, 等.Mohnarin2010年度报告:0~14岁儿童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3) :497.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篇10

资料与方法

在重症监护组43例中, 男27例, 女16例, 年龄27~76岁, 平均 (44.87±12.05) 岁。在非重症监护组43例中, 男28例, 女15例, 年龄31~78岁, 平均 (46.90±12.10) 岁。

资料收集及置管方法:中心静脉插管经Seldinger法实施, 导管类型为单腔静脉导管。每天用酒精以及碘酒对穿刺处消毒, 并用纱布敷料对穿刺处予以覆盖, 且要观察局部有无出现感染征象。另外, 要将有无应用PN (胃肠外营养) 、有无大手术以及器官移植、化疗、使用激素、使用抗生素情况、拔管原因、插管型号、插管部位及导管留置天数予以记录[1]。

相关APACHEⅡ (慢性健康状况、急性生理学的评分系统) 的资料收集:将在第一天 (24小时) 之中进行CVC插管、CVC拔管时的急性生理学最差的12项资料、慢性健康资料、Glasgow评分进行收集。12项分别是白细胞计数以及肌酐浓度、钠、血清钾、血压、呼吸、p H值、脉搏、Pa CO2值、体温、Pa O2及血细胞比容。取样时机:体温升高, 突然出现寒颤;不能经其他部位感染来对感染征象进行解释时;没有必要留置导管, 在拔管之后, 应经常规培养。微生物学 (采集标本) :在拔除ICU者与非ICU者的CVC (中心静脉导管) 之前, 要抽静脉血液 (5ml, 外周经皮) 注射到培养瓶里。用酒精及碘酒对CVC穿刺区域皮肤消毒, 随后将CVC小心、快速拔除。在无菌状态时, 要将到导管剪断 (距离尖端位置5cm处) , 使CVC尖端得以留取, 并放置于无菌的培养试管里边。在标本留取之后, 要送往细菌室, 微生物鉴定、微生物分离、微生物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药物敏感试验、培养病原菌途径:通过全自动培养仪行标本培养;通过API鉴定板条、微生物系统鉴定各类型的细菌病原体, 通过扩散法 (K-B纸片) 行药敏试验。经MIC扩散法对VRE、MRS等耐药产酶株做进一步的检测、确认。经ATP ID 32C+F法做真菌鉴定试验、药敏试验。

感染诊断指标:标本导管与标本血液都是同步留取, 用血液培养阴性, 导管培养阳性, 或者导管标本、外周血标本所培养成的病原菌各有不同, 则是导管定植。倘若导管标本和外周血标准都在同一时间进行病原菌培养, 且病原菌相同, 则诊断为CRBSI (导管有关血流感染) [2,3]。

统计学处理:用统计数据SPSS14.0分析数据, 资料检验、比较经χ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发生CVCRI概率:共收集重症监护组与非重症监护组的导管数目128根。在重症监护组之中, 导管根数超过2根的有2例, 在非重症监护组之中, 导管根数超过2根的有3例;培养阳性的导管数目有38根, 分别出现在38例患者中 (重症监护组14例、非重症监护组24例) , 因此培养阳性概率29.69%;致病菌共有35株, 在这35株之中病原菌被培养出来两种的导管有2根;导管 (100根) 每天的感染次数1.63次。在出现CVC感染的38例患者中, 需要静脉营养 (胃肠道功能有缺陷) 的病例20例 (52.63%) , 导管与血液所培养出来的致病菌相同的病例18例 (47.34%) 。

比较重症监护组与非重症监护组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在重症监护组中, 球菌是构成病原菌的主要菌种 (61.00%) , 在球菌之中, 杆菌成分占15.8%, 表皮葡萄球菌成分占37.8%;在非重症监护组中, 杆菌成分与球菌成分非常接近, 所占比例34.50%、38.40%。重症监护组和非重症监护出现真菌感染几率非常靠近, 分别是22.1% (重症监护组) 、26.8% (非重症监护组) 。由统计学分析, 重症监护组与非重症监护组构成病原菌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0.28, χ2=2.38) 。将重症监护组与非重症监护组的导管 (每100根) 感染次数、相关性血流 (导管) 感染概率以及导管定植率、总导管感染率进行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CVCRI和留置导管时间的关系:分析重症监护组和非重症监护组的CVCRI和留置导管时间的关系, 见表1。

回归分析:经Logistic对相关因素 (穿刺部位、性别及年龄、导管留置时间、APACHEⅡ (插管时评分、拔管时评分) 、大手术、广谱抗生素、激素、导管腔数予以回归分析, 显示PN、穿刺部位 (锁骨下静脉留置) 、导管留置时间是造成CVCRI的重要性、独立性、危险性因素。

讨论

ICU、非ICU患者出现易患CVCRI的因素及病发情况基本一致。CVCRI对杆菌、球菌有极严重的耐药现象。PN、穿刺部位 (锁骨下静脉留置) 、导管留置时间是造成CVCRI重要的、独立的危险性因素。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ICU和非ICU之中CVCRI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 的区别。方法:将43例ICU患者作为重症监护组, 将43例非ICU患者作为非重症监护组。中心静脉插管经Seldinger法实施。结果:共收集重症监护组与非重症监护组的导管128根。培养阳性的导管数目有38根, 因此培养阳性概率29.69%。经Logistic对相关因素予以回归分析, 造成CVCRI的因素为PN、穿刺部位 (锁骨下静脉留置) 、导管留置时间。结论:ICU、非ICU易患CVCRI的因素及病发情况基本一致。PN、穿刺部位 (锁骨下静脉留置) 、导管留置时间是造成CVCRI重要的、独立的危险性因素。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相关感染,中心静脉导管,非重症监护病房

参考文献

[1] 郑炘.重症监护病房与非重症监护病房肿瘤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11) :2005-2006.

[2] 刘晓敏.重症监护病房与非重症监护病房520 例肿瘤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病原菌分布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9) :1554-1555.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篇11

【关键词】重症监护;感染性休克;急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4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40-01重症感染性休克临床中又称为中毒性休克或败血症性休克的临床症状,主要是由细菌、立克次体、病毒、真菌与原虫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外毒素、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其代谢产物在机体内引起组织微循环障碍以及细胞与器官代谢异常和机体脏器功能损害的全身反应性综合征。重症感染性休克主要见于急性腹膜炎、重症胆管炎、坏疽性胆囊炎穿孔、急性胃肠穿孔、急性肠坏死;或者出现重症胰腺炎、泌尿系感染、大面积烧伤、腹腔脓肿、败血症等症状,因此称为中毒性休克或者内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主要是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1]。发病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救治此类型患者的抢救及护理极为重要,临床中必须加强急救护理工作的质量。笔者现将23例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休克病人的护理汇报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重症感染性休克的患者23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在23-67岁,平均年龄在45.28±2.01岁。其中重症胰腺炎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有10例,胆石症引起感染性休克的患者7例,弥漫性腹膜炎引起的感染休克的患者有6例。

1.2方法此组患者及时采取急救治疗并实施有效急救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补充血容量、病情观察、控制感染、心理护理等措施。

1.3結果此组患者经急救治疗和急救护理后抢救成功的患者20例,成功率为86.9%;经急救治疗无效临床死亡的患者3例,死亡率为13.1%。2急救护理措施

2.1补充血容量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均使用留置针,同时急查血标本:血常规、凝血四项以及血交错等检查并通知化验室紧急备血。将抽血液放置室内,观察血块的凝聚以及收缩的时间,快速确定凝血机制是否正常[2]。遵医嘱迅速的给予抢救药物治疗。合理安排输液顺序,严格执行失血性休克用药原则: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快速补充血容量及时纠正失血性休克。在最初的15-20分钟内快速输入晶体液约1000ml,第一小时至少达到2000ml。迅速输血,当休克症状改善后,及时调整输液速度,防止发生肺水肿,最好行中心静脉压测定(CPV),当CPV<6cmH2O提示血容量不足,可进行快速大量的补液;CVP>15cmH2O说明心脏负担都比较加重,将输液速度减慢速度。

2.2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给予氧疗,提高机体的缺氧状态。休克后60min是“黄金60分钟”应遵循“先救生命再治疗”的原则急救力争时间,启动急救抢救程序,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为主要救治先决条件,通气障碍是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死亡的常见原因。创伤性休克的患者尤其是颅脑损伤的患者常伴有颜面以及口鼻出血,有些患者会出现呕吐,因此呼吸道常常会发生分泌物、血块以及呕吐物误吸阻塞呼吸道,呼吸道梗阻完全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首要护理措施,给予患者氧疗,必要时紧急心肺复苏,若患者出现呼吸窘迫、呼吸困难则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

2.3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面色,意识、出血量、尿量。由1-2名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病情观察及治疗用药,由一名护士进行记录病情以及抢救用药,输血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密切观察患者出血情况,准确测量出血量。抢救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出血是否停止,失血性休克症状有无改善,当心率<100次/分、收缩压>100mmHg、尿量>30ml/h,红细胞压积>30%时,并且患者的皮肤转为温暖红润,脉搏有力,静脉充盈,时说明休克已得到改善。

2.4心理护理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往往有许多心理因素存在,而一旦病情危重加之急救设备以及各项治疗会加重患者出现恐惧、害怕的心理反应[4]。因此必须与患者做好良好的沟通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能够信任医疗工作者。认真收集患者确切可靠的患者基本信息资料,对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在抢救过程中忙而不乱,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抢救过程中不要忽略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增加产妇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配合抢救治疗。3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动态的临床的病理过程,在患者出现休克发生时,临床护理工作人员通过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相应急救的治疗方案,准确实施及时有效的进行急救护理措施是抢救成败的主要。在急救中达到医护人员紧密的配合,抢救争分夺秒,迅速有效的补液,选择合适的急救输液途径,并实施治疗原发病的应用有效治疗,熟练运用各项急救的护理技术并与医生做好密切配合,是感染性休克抢救成功的关键。参考文献

[1]李媛媛.感染性休克致心跳呼吸骤停的抢救及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22(71):66-67.

[2]张翠娟,马素萍.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08,10(7):389.

[3]胡群花.173例重大车祸伤患者的急救护理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2011,7(8):462.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例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重患者均于2006年1月—2007年1月入住ICU,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8~75岁。患者在ICU入住时间均超过2周。其中:脑干出血5例,重度CO中毒2例,重度呼吸衰竭4例,重度颅脑损伤3例,Ⅱ型糖尿病伴低血糖昏迷2例,病毒性脑炎2例,其他2例。其中意识障碍6例,气管切开7例,机械通气2例,20例患者于入住ICU第3天至出院期间每周采集标本。

1.2 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入住ICU>48h转至普通病房<48h的患者,一旦出现发热,全身毒血症状,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用原有疾病不能解释时,应及时采集深部痰液、尿液、粪便、血液及其他分泌物等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2]。本组患者标本连续送检3次,均分离培养出同一病原菌或是定量培养≥106CFU/ml,方诊断该菌为病原菌。

1.3 药敏试验

将细菌培养阳性标本进行常用抗生素敏感试验。按照国家临床试验室标准规定的标准判断药敏结果。

2 结果

2.1 感染部位分布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多,发生17例,占85%,泌尿系4例,占20%。其中6例为合并感染。

2.2 病原菌

其培养分离出61株病原菌,每位患者至少培养分离出1株病原菌。

2.3 主要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耐甲氧西林黄金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对青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100%,对万古霉素敏感。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33株革兰阴性菌中,只有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耐药率较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率较低的药物依次为丁胺卡那14.0%,左氧氟沙星14.0%,头孢他啶43%。

注:MRSA—金黄色葡萄球菌;MRSE—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3 讨论

20例患者感染部位大部分在呼吸道,占85%。说明呼吸道是ICU感染发生的最常见部位,共培养出61株病原菌,全部是条件致病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3株(54.1%),革兰阳性菌20株(32.8%),真菌8株(13.1%),表明革兰阴性菌仍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而革兰阳性菌的比例也正在增多,粪肠球菌的明显增加是其主要原因;同时由于大量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真菌感染在ICU中的比率也有所增多,占13.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感染是最近几年来临床医学关注的重大问题,但其感染发生率差异很大,1.0%~80.0%不等。在资料中,MRSA和MRSE的感染率分别为6.6%和8.2%。由于MRS菌株常同时携带氨基糖甙或奎诺酮耐药质粒,所以不仅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也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美国全国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NCCLS)药敏指南文件指出,在确定MRS菌株反应报告全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无论其体外药物结果是否耐药,体内效果是不佳的。目前公认的敏感抗生素是万古霉素[3]。在临床治疗中除1例患者因肝肾功能障碍不能用药、1例患者因用药过程中出现肾脏功能损害而中断用药外,其余治疗效果也较为满意。培养分离的11株粪肠球菌共来自7例患者,其中2株来自尿液,9株来自痰液。由于粪肠球菌本身具有多重耐药性,所以对大多数抗球菌药物耐药。从表2可以看出,万古霉素是目前治疗肠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4,5]。从检测结果中可以看出,在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仍占首位(24.6%),且呈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泰能)耐药率高达40%,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53.0%,其余均在60.0%以上,这可能与我科(ICU)广泛使用亚胺培南(泰能)和头孢他啶密切相关。因为铜绿假单胞菌不仅对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也易在使用抗菌药物后获得耐药性。过去致病力弱的病原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ICU中也成为致病菌,且占革兰阴性菌感染第2位(11.6%),这可能与收治患者病情有关,因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致感染大多发生在免疫力低下、伴有严重其他病变的患者[6],本组资料中培养分离出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来自4例病危患者,其中重度颅脑损伤伴深度昏迷、气管切开2例,脑干出血伴气管切开、机械通气1例,Ⅱ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1例,4例患者均使用多种广谱抗生素,可能是该菌感染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该菌较其他非发酵菌的耐药性更强,抗生素选择难度更大,对左氧氟沙星(14.0%)的耐药率略低。值得注意的是,真菌感染日益严重,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治疗困难且费用极高。本次资料真菌感染率为13.1%,居第3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中单真菌感染占12.5%,细菌合并真菌感染占87.5%。而且肺部感染发生率最高。由于本组20例患者均为危重患者,大部分为昏迷患者,均因基础病或预防性使用多种抗生素,大部分用药时间超过7~14d且为联合用药,易发生菌群失调,这可能是本组资料真菌感染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广泛而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使医院获得性感染率越来越高,使抗生素的选用变得非常困难。所以,抗生素的准确使用非常重要,尤其对危重患者。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集各种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和药物敏感性测定,及早针对性地指导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1]刘正印,秦树林.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中国临床医生,2001,29(7):15-16.

[2]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协调小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0,6(6):306-307.

[3]William A.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ICU.Chest,1999,115(3):34-38.

[4]高屹.肠球菌的耐药特点及药敏试验方法.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21(2)119-121.

[5]张嵘,朱百荣,俞爱群,等.引起医院感染的肠球菌和肠道中的肠球菌耐药性差异的研究.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01,11(2):139-140.

上一篇:建筑企业财务风险论文下一篇:个性化软包装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