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2024-10-07

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精选10篇)

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篇1

摘要:目的:评价头孢他啶注射剂治疗小儿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以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舒普深)为对照药,在180例受试患儿中进行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实验组98例,给予头孢他啶60mg/(kg·d),分2次静脉滴注;对照组82例给予舒普深50mg/(kg·d),分2次静脉注射;两组疗程均为7d。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86%及90.24%;实验组细菌清除率为88.24%,高于对照组的85.94%;两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7.14%和7.32%,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孢他啶注射液治疗小儿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疗效好,使用较安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安全性,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他啶

头孢他啶(Ceftazidime)为半合成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与第一代头孢菌素近似;葡萄球菌,链球菌A群和B群,肺炎链球菌对本品敏感。对革兰阴性菌作用突出,对脑膜炎球菌、肠杆菌属、克雷伯杆菌等有良好的抗菌作用[1]。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株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本品与头孢磺啶、美洛西林或哌拉西林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可产生协同或累加作用,临床可酌情考虑[2]。自2007年开始我院呼吸内科应用头孢他啶,取得较好疗效。本试验应用第三代疗效已被肯定的头孢哌酮/舒巴坦为对照组,观其疗效及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于2007年4~12月从我院内科呼吸道病房随机抽取180例均为凭临床和细菌培养确诊的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年龄6~9岁,平均7.2岁。其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检查、痰培养均符合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3];48 h内未接受有效的抗生素治疗。18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98例,对照组82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1)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2)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对头孢他啶以及舒普深不敏感或耐药;(3)因严重不良反应被迫中途停药而无法评价其疗效者(但需进行不良反应评价)。

1.2 治疗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组:头孢他啶注射液(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生产,商品名:复达欣,批号:C901)。对照组:舒普深(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806043)。头孢他啶60 mg/(kg·d),分2次静脉滴注;舒普深50 mg/(kg·d),分2次静脉注射;两组疗程均为7 d。。

1.3 疗效标准

通过治疗前、治疗中、治疗结束后对患者体温、症状、体征、X线胸片和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痰细菌学检查进行比较,按治愈、显效、进步、无效4级评价临床疗效。治愈和显效合计为有效,并据此计算有效率。

1.4 细菌学评定标准

按患儿细菌清除、部分清除、未清除、替换4级评定。

1.5 统计学处理

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实验组临床治愈率为68.37%,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63.37%,有效率为90.24%,两组治愈率及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细菌与疗效比较

两组细菌清除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3 安全性评价

头孢他啶通常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轻微而短暂,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及斑丘疹或荨麻疹,如肾功能不全患儿应相应调整剂量。另外,极少数引起神经系统方面的反应,应立即停药。实验组发生不良反应7例,发生率为7.14%,根据对症治疗,坚持用药,停药不良反应症状消失。使用舒普深不良反应常见皮肤反应,而胃肠反应较少发生。对照组共6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其中2例发生斑丘疹经处理后仍坚持用药,症状消除。

3 讨论

头孢他啶按常规用量静脉给药后,0.5 h血药浓度为60μg/ml,1 h为39μg/ml,2 h为23μg/ml,消除半衰期为1.65~2.05 h,而健康老年人消除半衰期可延长至2.42 h。儿科有关参数还未进一步查证,应重视用药剂量与用药间隔[4]。本品分布广,能迅速分布到各组织及体液中。在体内不代谢。由肾脏排泄,在尿中达甚高浓度,临床上较常用于中度或重度的下呼吸道感染。本试验显示两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68.37%和92.86%;对照组为63.41%和90.24%。在细菌学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8.24%和85.94%,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头孢他啶作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强、对多数致病菌包括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具有疗效高的特点。以上结果与国外文献相似[5]。另外,有文献报道绿脓假单胞菌严重感染时(住院天数>5 d)可考虑仅用本品[6]。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14%和7.32%,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证实,头孢他啶在治疗小儿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方面其疗效与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舒巴坦即舒普深混合针剂具有相似性,值得儿科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学谦.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

[2]王睿.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33.

[3]李艳,张平安.疾病实验诊断与分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9-33.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92-493.

[5]Han Cook Kew.Betlidof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Enhanced Efficacy A-gainst Gramnegative Bacteia of Fowrth Generaflon Cephalsporins[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2,29(Suppl A):1.

[6]Smolyakov R,Borer A,Riesnberg K,et al.Nosocomial multidrug resis-tanl Acinetobacter baumannil bloodstream infection:risk factors and outcome with ampicillinsul bactan treatment[J].Hosp Infect,2003,54(1):32-38.

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篇2

【关键词】头孢曲松钠;头孢克肟胶囊;序贯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感染

【中图分类号】R3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093-01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高发疾病,临床常给予患者抗菌消炎药物治疗,且现阶段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在临床中的应用最广。本文主要探讨头孢曲松钠与头孢克肟胶囊序贯治疗成人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我院74例成人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患者进行研究,上述所有研究对象均经胸部影像学检查及血常规检查确诊,排除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及青霉素过敏患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患者及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观察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39.11±4.85)岁;对照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39.85±4.6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单独采用头孢曲松钠治疗,将2g头孢曲松钠(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189)加入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7d。观察组采用头孢曲松钠与头孢克肟胶囊(天津医药集团津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中准字:H20060932)序贯治疗,将2g头孢曲松钠加入250ml为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3d,随后改为口服头孢克肟胶囊治疗,200mg/次,2次/d,连续口服4d。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效果评价。

1.4 疗效判定[1] 治疗后患者咳嗽、发热、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细菌学检查无异常,可视为痊愈;患者上述临床症状、体征、细菌学评价等指标中有1项异常,可视为显效;上述4项内容指标中有2项异常,可视为有效;均不满足上述内容者视为无效。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8%,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发生轻微皮疹2例,对照组发生轻微皮疹3例,除此之外并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1%,观察组为5.41%,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下呼吸道细菌感染主要指喉部至支气管间的急性炎症,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为其主要表现,具有较强传染性,且在春、秋两季发生率最高[2]。近年来,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患者常用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治疗,该类抗生素抗菌谱广,对大部分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具有理想的抗菌作用,口服或静脉滴注后可广泛分布于组织内,生物利用度高;且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半衰期长,因此在序贯疗法中适用[3]。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头孢曲松钠与头孢克肟胶囊序贯治療,总有效率为94.59%,明显比对照组的78.38%高;且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均属于临床常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较强,生物利用度高,在下呼吸道细菌感染中治疗效果理想;头孢克肟对β内酰胺酶具有较高稳定性,可通过阻止细菌细胞壁合成,促使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下膨胀破裂死亡。序贯疗法是临床用于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泌尿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等病症的常用方法,多选用头孢类或青霉素类抗菌药,可缩短住院时间并降低治疗费用,同时可预防长期静脉输液引起的感染,减少静脉注射所致的疼痛及其他危险。本次研究中,患者采用序贯疗法先接受注射剂治疗,随后改为口服制剂来代替之前的注射剂,实现了药物不同剂型间的有效转换,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从而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减轻其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头孢曲松钠与头孢克肟胶囊序贯治疗成人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田磊,孙自镛,陈中举,等.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J].医药导报,2015,34(8):1094-1099.

[2]陈碧,陈伟强,缪立串.序贯疗法治疗成人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8):2011-2013.

[3]余晖.头孢曲松钠与头孢克肟胶囊序贯治疗成人下呼吸道感染 42 例效果观察[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28(3):210-212.

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篇3

关键词:头孢呋辛,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序贯治疗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除安全有效外,经济也是临床治疗方案的一个重要方面[1]。成本-效果分析是以某一特定的治疗目的为衡量标准,并据此计算和比较费用与效果或获得每单位效果所需费用的经济分析法[2]。为考察序贯疗法的成本-效果优势,本文对72例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患者作如下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呼吸内科2015年1~6月收治的72例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患者,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39.52±14.00)岁,治疗前平均感染持续时间(1.68±0.29)d,其中肺炎22例,急性支气管炎12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5例,支所管扩张合并感染12例,哮喘继发感染1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静注组和序贯组,每组36例。

1.2治疗方法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静注组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1.5 g(0.75 g/支)配5%250 ml葡萄糖溶液,2次/d,疗程7 d;序贯组依照静注组方法静脉滴注连用4 d后改口服头孢呋辛酯片(0.25 g/片),2次/d,连用3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成本-效果等。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疗效判断按《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分痊愈、显效、进步和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药品不良反应按与药物有关、可能与药物有关、可能与药物无关、与药物无关、无法评价5级评定。

1.3.2成本的确定直接成本=治疗成本+治疗不良反应所产生的成本,由于本研究中药物不良反应轻微,无需治疗,故忽略了此部分费用。治疗成本包括药品成本(C药)、给药成本(C给),床位费(C床)、诊疗费(C诊)、护理费(C护)和检查成本(C检)。

2结果

2.1临床疗效静注组总有效率为91.67%(33/36),痊愈23例、显效10例、进步2例、无效1例;序贯组总有效率为88.89%(32/36),痊愈19例、显效13例、进步2例、无效2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药物不良反应情况静注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静脉炎1例、胃肠道反应1例、皮疹1例);序贯组为2.78%(轻度腹泻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成本分析静注组人均总成本为(1985.60±208.60)元,显著高于序贯组的(1493.50±156.1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成本-效果分析静注组与序贯组人均总成本分别为(1985.60±208.60)、(1493.50±156.10)元,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88.89%,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166.03±227.56)和(1680.17±175.61)。序贯组成本-效果比均低于静注组(P<0.05)。

3讨论

头孢呋辛具有广谱抗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对由肺炎链球菌、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及大肠杆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3]。头孢呋辛酯是头孢呋辛的前药,口服后迅速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而产生抗菌作用,且不良反应轻而短暂[4],是理想的抗生素序贯疗法的后续选择。早期临床研究已证实,序贯疗法不仅疗效确切,而且还可降低医疗费用。本研究中,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人均治疗总费用及成本-效果比较,序贯组低于静注组(P<0.05)。表明序贯疗法不仅疗效确切,而且经济、安全,在一些基层医院或经济条件有限时值得推荐应用。

患者采用序贯疗法治疗时,在病情稳定后可自行在家继续转口服治疗,一方面可降低医疗费用,另一方面也可降低院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同时静脉给药次数的减少也可减轻患者接受侵袭性操作的痛苦,减少与长期静脉输液有关的静脉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虽然序贯疗法有诸多优点,但序贯疗法成功与否却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胃肠道的吸收功能、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以及治疗疗程是否充足等。因此,实施序贯疗法时应特别交待患者注意随诊,以免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杜丽侠,王常颖,何江江,等.药物经济学领域系统综述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卫生资源,2015(3):226-228.

[2]卓玛拉措,赵丽婷,何耀,等.我国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中国药物评价,2014,31(1):61-64.

[3]郝继晖,邴兰香,王颖.国产头孢呋辛钠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经济学分析.中国医刊,2015(10):96-98.

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篇4

【关键词】呼吸内科,真菌性感染,耐药性,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R5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39-01

目前,呼吸道感染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常见感染性疾病。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再加上各种有创检查及治疗扰乱机体内环境,导致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种类有所转变,且耐药菌株日益增多,耐药性增强,甚至出现多重耐药菌株,成为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1呼吸内科真菌性感染及病原体构成

1.1呼吸内科真菌性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为感染性疾病之首。抗生素的发现与应用极大的提高了人类抵御感染性疾病的能力。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疾病的病原菌谱不断发生变化,新的耐药机制层出不穷,增加了抗感染治疗的难度。只有了解病原菌的变化情况及细菌的耐药机制才能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发生。

1.2呼吸内科真菌性感染病原体构成

呼吸内科真菌性感染病原体构成在院内和社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一般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需氧革兰阴性菌、卡他莫拉菌、肺炎支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呼吸道病毒等。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的CAP病原体研究显示肺炎链球菌及非典型病原体仍是CAP的主要致病原,病原菌分布在不同国家及地区间存在差异。

而院内获得性肺炎诊治指南中指出多数HAP、VAP为细菌感染引起,混合感染亦较常见。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等革兰阴性菌、金葡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尤其MRSA为常见致病菌,厌氧菌较为少见,而免疫功能正常者真菌或病毒引起的HAP和VAP少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同一医院不同时期HAP病原谱经常存在差异,早发HAP的病原菌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基本相似,多由非耐药病原菌引起,主要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非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沙雷菌、变形杆菌等。

2呼吸内科真菌耐药分析

2.1呼吸内科真菌耐药流行情况

一项世界各地共 100 多家医学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1999-2008 年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以对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最为显著。如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从 1.7%升至 8.6%,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从 3.7%升至 17.8%,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从 2.3%升至 6.0%,对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从 1.7%升至 8.8%。虽然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肠杆菌科细菌中仍保持着较低的耐药率,但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已由 10%升至 47.9%。而在中国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普遍,部分医疗机构存在较为严重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畜牧业中滥用抗生素添加剂等原因,导致细菌耐药比较严重。

2.2呼吸内科真菌耐药机制

呼吸内科真菌耐药机制包含了真菌的遗传机制和生化机制,遗传机制主要表现为(1)通过自身基因的突变产生耐药性(即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2)通过染色体垂直传播和通过质粒或转座子水平传播而获得外源耐药性基因;(3)整合子捕获外源基因并使之转变为功能性基因来传播耐药基因;而生化机制表现为(1)细菌通过产生一种或多种灭活酶或钝化酶来灭活或修饰进入细菌细胞内的抗菌药物而使之失去活性,这是引起细菌耐药性的最重要的机制;(2)由于抗菌药作用的靶位发生突变或被细菌产生的某种酶修饰使之与抗生素的亲和力及敏感性下降,使抗菌药物无法发挥作用,这种耐药机制在细菌耐药中普遍存在;(3)细菌细胞膜与一般细胞膜相同,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通透屏障。抗菌药物大多通过膜上的一类水溶性通道蛋白进入菌体内部发挥作用,其通透性对药物进出菌体至关重要

3呼吸内科真菌耐药控制对策

3.1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要做到以下方面:第一,建立抗菌药物的分级应用制度,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局部用药、预防用药和联合用药,控制新型抗生素的应用;第二,强耐药性监测,了解本地区病原菌的耐药情况,细菌的流行趋势和易感性,根据当地情况,给予正确抗菌药物的经验性治疗;第三,当患者情况好转或病原菌明确后,应及时停止治疗或过渡到口服抗菌药物治疗或改用窄谱抗菌药的目标性治疗;第四,正确选用抗菌药物,采取合适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抗菌谱、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耐药变异选择窗、到达感染部位的渗透能力等选用抗菌药;第五,减少抗菌药物在食品和畜禽養殖业中的使用。

3.2探索耐药细菌感染治疗的新方法

寻找和研制具有对耐药菌有活性的新型抗菌药物,探索新治疗方法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寻找药物的有效新靶位,开发具有高度特异靶位的药物,比传统的抗菌药具有更窄的抗菌谱;第二,研究含有工程DNA质粒的新型药物,该质粒可以破坏病原菌灭活抗菌药的基因和具有毒力的基因;第三,开发人类天然抵抗感染防线的抗微生物肽的方法。

结语

总而言之,呼吸道感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为了提高我国国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状况,医学界要加快对这种疾病的研究,特别是感染真菌的耐药性研究,不断地开发出新的治疗这种疾病的办法,保证人们在健康状态下生活。

参考文献

[1]李伟峰,罗道宗,屈艳红,等.痰标本质量与培养结果的关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4):5783-5784.

[2]文华,余德清.445份痰标本涂片与培养结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08,27(10):47-48.

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篇5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下呼吸道,细菌,感染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特别是重症监护室(ICU)的患者,因其普遍存在住院时间长、抗生素使用时间长和侵袭性操作时间长等,其耐药菌株不断增多,耐药性不断增强,临床治疗困难,预后凶险[1]。重症监护室细菌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是呼吸道,其是引起多系统器官衰竭及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2]。现将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邢台市第三医院重症监护室(主要为神经外科脑部手术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细菌进行统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邢台市第三医院重症监护室患者痰液中分离出的全部细菌菌株。所有患者均具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和体征,且痰液均为合格标本。

1.2 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统计分析。

2 结果

738份痰标本共分离出417株细菌,革兰氏阴性(G)菌346株(82.97%),其中铜绿假单胞菌99株(28.61%)、肺炎克雷伯菌58株(16.76%)、大肠埃希菌57株(16.47%)、41株(11.84%);革兰氏阳性(G+)菌71株(17.03%),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占26.76%,位居革兰氏阳性(G+)菌首位。

3 讨论

重症监护室内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且长期使用抗生素和进行侵袭性操作,再加上病房特有的环境及各种监护仪器设备使用频繁,其院内获得性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我院调查结果显示:重症监护室痰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G)菌为主(82.97%),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位居前几位。与国内有关报道[3]是基本一致的。革兰氏阳性(G+)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此次调查对象为神经外科脑部手术后患者,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病情一般比较严重,患者常伴有昏迷、呼吸功能、吞咽反射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导致痰、血及呕吐物等不能轻易排出,呼吸道侵入性操作是治疗的重要措施。而这些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的反复实施,可导致呼吸道黏膜出现损伤。唾液的误吸、气管切口和周围创面的感染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概率。再加上患者病情严重进食困难体质减弱和大量激素类药物的广泛使用等,这些因素均可使患者整体和局部抵抗功能下降,致病菌恰好乘虚而入,出现呼吸道严重感染。文献报道,ICU气管插管患者肺部感染率高达85.7%[4]。另外,ICU由于门窗紧闭,空气流通差,可能存在空气感染;患者及医务人员的皮肤也可以有致病菌寄居,这些菌可以存在接触性的交叉感染,这些也是患者感染的主要因素。总之,重症监护室属于医院呼吸道感染的高发科室,医护人员应多使用一次性手套和加强洗手,减少交叉感染;住院患者应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侵袭性操作以及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对ICU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在临床上合理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病原学及耐药方面的随时监测,能让医生及时了解致病菌的分布和耐药趋势,从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这对减少多重耐药菌产生、降低患者感染率,迅速控制感染症状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豫川.150例由ICU痰标本中检出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菌种类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28):76.

[2]李革,卢仙娥,邓济冬,等.重症监护室获得性感染与传播机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4-406.

[3]傅应云,何正强,吴伟元,等.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90-593.

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到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182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研究, 对其痰液标本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实验。其中有102例为男性, 80例为女性, 患者的年龄在26~78岁之间, 平均为42.1岁。所有的病例选择及操作规程均遵照《全国临床实验操作规程》的相关操作进行操作, 且选择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症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的患者进行痰液标本采集, 成功采集后进行常规分离培养。菌种的鉴定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细菌鉴定仪, 使用OX-OID公司的药物敏感试验纸片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扩散法, 以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标准进行结果判定[2]。

1.3 统计学方法

对于收集到的资料使用SSP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182例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分离有141例分离出病原菌, 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病菌, 有99株, 占70.21%, 其中包含有铜绿假单胞43株, 占30.50%, 23株肺炎克雷伯菌, 占16.31%, 12株不动杆菌属, 占8.51%, 8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占5.67%, 6株大肠埃希菌, 占4.26%, 4株沙雷氏菌2.84%, 其他假单胞菌1株、肠杆菌2株, 共占2.13%;分离出30株革兰阳性球菌, 占21.28%, 其中居首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有26株, 占18.44%;另外还有12株为真菌, 占8.51%。

2.2 E S B L s菌株检测:8株大肠埃希菌中产生酶株7株, 产酶率为75.0%;28株肺炎克雷伯菌产生10株酶株, 产酶率为35.71%, 两者均有较高的产酶率。

3 讨论

3.1 呼吸道感染患者一般都存在免疫功能下降的特点, 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所携带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 其中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不动杆菌等三类呼吸道感染致病原菌。经药敏试验显示, 铜绿假单胞菌对于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2.2%和50.0%, 尤其是对于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甚至高达98.3%。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分别达到了30.5%和21.9%, 有多重耐药的特征。不动杆菌对于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及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均达到了57.1%, 对于头孢噻肟及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42.9%~57.1%, 另外研究显示亚胺培南对于不动杆菌有很高的抗菌活性, 而且顽固性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有较为严重的多重耐药性, 只是对于复方新诺明敏感性较高。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于三代头孢菌素 (头孢他啶除外) , 均有较高的耐药率, 大肠埃希菌对于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高达76.9%以上, 头孢哌酮、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对于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亦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另外使用ESBLs对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检测, 均得出有较高的产酶率。

3.2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的应用导致了临床各种抗菌药物的使用量的加大, 使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有了越来越高的发生率, 同时细菌的耐药也增强, 为了能够更大程度的提高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3]。我们要严格注意按照痰培养及体外药敏试验的相关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并对痰标本反复送检, 根据检测结果对用药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 减少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现阶段临床各种抗菌药物、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 导致了细菌的耐药性也出现了不断增强的趋势, 多重耐药、高度耐药的特征越来越明显[4]。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其对于一般的抗菌药物呈现出高度的耐药, 且有上升的趋势[5]。在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临床抗感染治疗时, 要及早并及时的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并将结果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依据, 以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疗效, 减轻耐药菌株的产生及播散。

参考文献

[1]崔伟历, 张凤川.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4, 20 (11) :1303-1305.[1]崔伟历, 张凤川.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4, 20 (11) :1303-1305.

[2]陈民钧, 王辉.中国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菌耐药性连续7年监测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03, 83 (5) :375-381.[2]陈民钧, 王辉.中国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菌耐药性连续7年监测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03, 83 (5) :375-381.

[3]杨平满, 周建英.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6, 16 (12) :1434-1437.[3]杨平满, 周建英.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6, 16 (12) :1434-1437.

[4]龚健, 钟文珍, 黄婵婷.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4) :34-35.[4]龚健, 钟文珍, 黄婵婷.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4) :34-35.

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6年4月~2007年12月确诊为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住院患者分为两组,A组56例,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B组54例,用左氧氟沙星序贯治疗。A、B组的病种分别为急性支气管炎20、18例,支气管扩张伴感染10、9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4(合并肺气肿4例)、17例(合并肺气肿3例),社区获得性肺炎12、10例,入院前48h未用过其他抗菌药或用后无效(细菌培养仍阳性),少数患者分别合并轻度心、肝病症,无妊娠、哺乳、过敏体质等特殊病例。A组56例,男37例,女19例,年龄18~62岁,平均32岁;B组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龄18~59岁,平均30.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程度、疗程等情况具有可比性(P>0.05)。患者在入院时均做血、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疗程结束后再做相关复查。

1.2 药品资料

阿奇霉素注射液,每支0.25g/2mL,济南利民制药,国药准字H20050900。阿奇霉素胶囊,每粒0.25g,杨子江药业,国药准字H20043458。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每支0.2g/2mL,天方药业,国药准字H20020481。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每粒0.1g,扬子江药业,国药准字H19990051。

1.3 治疗方法

A、B组患者均常规医疗护理及对症治疗。A组用阿奇霉素注射液0.5g加5%葡萄糖注射液200mL联用,iv,qd×3~5d后改用阿奇霉素胶囊0.5g,po,饭前,qd,总疗程7~14d;B组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g加5%葡萄糖注射液100mL联用,iv,bid×3~5d后改用盐酸左氟沙星胶囊0.2g,po,饭后,bid,总疗程7~14d。

1.4 疗效判断

按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疗效分为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项,细菌学按病原菌清除、部分清除、替换、再感染、未清除5项,不良反应应与药物关系按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肯定无关5项评定。治疗总有效率以痊愈、显效病例数,细菌清除率以病原菌清除株数,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病例数为计算依据。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记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A、B组的有效病例分别为53、52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4.6%、9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细菌清除率

A、B组均用痰液做了细菌学培养,细菌阳性株数分别为50.48株,细菌清除数分别48、41株,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6.0%、8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药敏试验结果

A、B组共分离出细菌98株,它们的细菌阳性率分别为89.3%、88.9%,98株细菌均做了、左氧氟沙星的药物敏感试验,对阿奇霉素、左氧沙星最敏感的菌株分别为90、88株,细菌对它们的敏感率分别为91.8%、89.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检查

A组在治疗过程中恶心5例,局部刺激、耳鸣各2例,湿疹、失眠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7.9%;B组在治疗过程中恶心、腹泻、头昏、皮疹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4%。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不影响治疗,治疗结束后消失,未见光敏反应,无明显的心、脑、肝、肾损害及电解质紊乱。

表中空缺为无效病例

表中空缺为无再感染病例

3 讨论

阿奇霉素是唯一用于临床的十五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于结构的改变,使其具有独特的亲组织性,耐酸,从血循环透入到各组织器官的吞噬细胞,存积溶酶体内,将其送到感染部位,组织浓度高出血清浓度10~100倍[3]。对肺炎链球菌、沙眼支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病原菌具有抗生素后效应,临床广泛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生殖泌尿道中度以上的感染疾病[4,5,6,7]。

此次观察的A组56例,B组54例,均为中、重度细菌感染,部分患者系多次感染,有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急性发作,细菌可能对它种抗菌药耐药。A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6%、细菌清除率为96.0%,临床疗效与B组96.3%相仿,而细菌清除率高于B组的85.4%。阿奇霉素在治疗初期患者全身症状明显时先予静脉给药,待病情改善后,继以口服以至完成疗程,取得满意疗效。阿奇霉素药代动力学特性决定其每日1次的序贯治疗方案,既增加患者的依从性、降低医疗费用,又可尽早改为口服用药而减少不良反应。

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耳鸣较多见,可能与其每日1次用药,单次用药剂量较高有关。

参考文献

[1]辛桂杰,杨秀云.阿奇霉素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J].吉林医学,2007,28(1):37-38.

[2]彭林.左氧氟沙星序贯疗法治疗下呼吸道感染62例[J].中国药业,2004,13(4):70.

[3]夏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儿科应用的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分册,1996,23(5):257-260.

[4]王佩东.大环内酯类药物序贯疗法治疗肺炎支原体的体会[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1):21-23.

[5]霍会爱,杨质秀,王蒙萌.清金汤配合阿奇霉素治疗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106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4):103.

[6]李俊才.儿童支原体肺炎139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61-62.

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122例患儿为此次调查对象,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28例。患儿年龄:6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6.4±2.1)岁。入住PICU时间:6h-49d,平均时间为(30.4±4.7)d。所有患儿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此次研究,并在参与此次研究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及检验方法

对两组患儿进行痰液标本采集,使用无菌一次性痰液收集器对患儿进行痰液标本采集,刺激患儿咳嗽并经鼻负压将鼻咽内部的痰液吸出。对于实施气管插管的患儿则要在无菌条件下经气管插管采集痰液标本,确保标本符合送检标准后则可进行培养以及药敏实验。

1.2.2 护理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如对患儿病情病况进行严密监护,如见异常则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遵医嘱对患儿使用各类药剂,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告知其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确保病房内环境卫生整洁。在此基础上积极调查相关危险因素,制定并实施针对性预防护理:①定期净化病房空气,擦地时要使用含氯消毒剂,保持病室内温度、湿度适宜。②护理人员在出入病房前后均要换鞋、戴帽子、口罩等等。患儿家属的探视次数以及探视时间要严格限制。③完善对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流程的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消毒隔离制度,组织医护人员定期学习院内感染管理方法以及医务人员需要遵守的各项规范,以便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水平以及工作责任感,促使其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增强对感染的防控意识。④尽可能减少侵入性操作,如必须进行则要在操作前确保手部消毒彻底,同时在操作之后也要进行严格的手部清洁消毒。护理人员在进行侵入性操作过程中务必确保动作轻柔、规范,以免导致患儿出现额外的可避免性损伤。⑤护理人员要掌握临床常用抗生素的使用规范,自觉依照规定的时间给药,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尽可能避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若患儿同时需要使用2种以上的抗生素,那么最好不要将2种药物放在同一个溶液中进行给药。

2 结果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医护人员未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侵入性操作是导致患儿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122例患儿中例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78.7%,具体分布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抗生素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些原来无致病性或病毒力相对较低的细菌转变为有致病性的病原菌,如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3]。此次调查研究发现革兰阴性杆菌比例最高,为78.7%,其中尤以铜绿假单胞菌的比例最高,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另外此次研究中发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比例为8.2%,较之其他学者的研究资料有一定增加[4,5]。该项研究结果提示该种病原菌已经成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该病原菌的临床治疗相对较为困难,因此临床应予以足够重视。

为确保重症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儿痛苦,降低患儿的治疗风险,避免其出现下呼吸道感染,降低病原菌耐药率十分重要。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医护人员护理操作因素、侵入性操作以及患儿自身因素等均可能诱发下呼吸道感染。为规避上述危险因素,临床应据此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以便降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入住患儿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1]张文燕,张莉,朱笑笑,等.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分布情况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4,23(1):49—50.

[2]何建军,钟晓祝,杨梅,等.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23(4):693—695.

[3]许宁.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下呼吸道感染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3(22):196—197.

[4]张馨心,左泽兰,杨瑞.儿科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细菌定植规律的监测及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17(7):715—720.

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篇9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2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医务人员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对于原发病给予药物治疗,并进行有效的、全面的护理。

结果:本组27例患者经过治疗以及全面有效护理后,治愈出院。有1例患者由于年龄大,合并症多,未见好转,转上级医院治疗。

结论: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症状分析,给予有效治疗,并辅以全面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这样才能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水平。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 预防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43-02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最为常见和最重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患者在住院或者术后48小时~72小时后发生的下呼吸道感染,除了肺炎之外,还涉及到支气管炎以及肺脓肿等,而感染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1]。为了探讨下呼吸道感染的預防与护理措施,开发针对性的护理工作,降低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本文就我院2010年5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2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文收集并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2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38岁~79岁之间,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0例。具体的病因如下描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5例,支气管扩张患者3例,肺炎患者4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感染患者1例,支气管哮喘继发感染患者3例,肺结核继发感染患者2例。本组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咳嗽、胸痛、心悸,甚至出现下肢浮肿以及肺部湿啰音等症状,有几位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并发呼吸衰竭以及上消化道出血。

1.2 方法。医务人员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对于原发病给予药物治疗,并进行有效的、全面的护理。

2 结果

本组27例患者经过治疗以及全面有效护理后,治愈出院。有1例患者由于年龄大,合并症多,未见好转,转上级医院治疗。

3 讨论

首先,医院要加强医护人员对于院内感染的认识。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控制院内感染的有关知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加强检查落实,使医护人员对患者每完成一项护理操作程序都必须要有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规范护理行为。使医护人员深刻地认识到减少院内交叉感染是提高临床整体医疗水平的关键[2]。

再次,对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由于患病时间长,再加上合并症比较多,就会产生对疾病的恐惧感,继而出现失落、烦躁等情绪,医护人员应该给予细致的心理护理,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尽可能缓解或者消除患者的焦虑以及忧郁等情绪,以饱满积极的状态配合治疗。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经历发现,空气传播是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造成交叉感染的主要媒介之一。医护人员应每天对患者所在的病房以及走廊进行空气消毒,可选择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加强病房内的通风换气,保证病房内适宜的温度以及湿度(一般相对温度20~22℃,相对湿度60%~70%)。

再次,患者使用的相关治疗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比如:氧气湿化瓶和对应的输氧管道应该人均一套,医护人员应每天对湿化瓶进行消毒,可采用84消毒液进行浸泡后再冲洗晾干。输氧管道则至少每周更换一次[3]。雾化吸入设备在每次使用后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可先用毛刷清洁,再用84消毒液进行浸泡清洗后备用;对于一些危重病人以及老年患者,医护人员更要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可以给予碳酸氢钠指导患者漱口,定期监测患者口腔、咽部以及痰液等微生物参数指标,一旦发现感染应该及时进行对症治疗,避免造成肺部霉菌感染。同时,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者呼吸道插管后,必须进行认真的消毒洗手,杜绝致病微生物的进一步扩散。

此外,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一般均存在咳嗽症状,医护人员要教会患者有效咳嗽的方法:以腹式呼吸为基础,进行深呼吸,并在呼气大概2/3时进行咳嗽,可根据情况反复进行。如果患者痰液比较多,又如一些老年由于机体功能退化再加上长期患病,导致无力咳出时,医护人员可以安排护工进行吸痰,但吸痰也存在感染的潜在因素,故尽量鼓励患者自行咳痰为佳。若进行吸痰的话,一定要注意动作轻柔,一旦感觉遇到阻力,应该将吸痰管后退并放开负压,避免对患者的气管黏膜造成损伤。

4 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是医院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是与护理学密切相关的,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掌握各项护理知识及技术,针对每位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细致周到的护理,这样才能真正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提高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代育林,伍凤元.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构成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9,(06)

[2] 何翠华.内科下呼吸道感染原因调查及预防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23)

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篇10

关键词:ICU患者,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细菌种类,耐药性

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多数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再加上侵入性诊疗与广谱抗菌素的广泛使用,致使耐药细菌种类逐渐增多[1]。 资料显示,在所有ICU院内感染患者中,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且多数患者表现为反复感染,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2]。 为研究ICU患者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的细菌种类及其耐药性,为ICU患者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14年1~12月展开ICU患者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的细菌种类及其耐药性研究,效果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入住我院ICU且发生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的患者148例,男80例,女68例 ;年龄46~78岁,平均(58.5±1.5)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4例 (56.76%),脑血管疾病患者26例(17.57%),严重创伤患者24例(16.22%),手术后患者14例(9.46%);机械通气患者79例(53.38%),气管插管患者52例(35.14%), 气管切开患者17例(11.49%)。 下呼吸道院内感染诊断符合下述情况之一:(1)患者发生咳嗽、咯黏稠痰、 肺部湿啰音,且出现下属症状之一者: 1发烧;2X线检查肺部存在炎性浸润性病变;3嗜中性粒细胞和/ 或白细胞比例显著增加。 (2)慢性呼吸道疾病稳定期发生急性感染,X线检查肺部较入院时存在显著变化

或新病变,或存在病原学变化[3]。 本研究均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并报我院伦理委员会备案处理。

1.2方法

1.2.1痰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内以无菌吸痰管吸取痰液,并选取痰液标本,经镜检筛选,常规染色。 每低倍视野中性粒细胞>25个与鳞状上皮细胞<10个的痰液标本为合格标本[4]。 标本获取后需于10 min内送达实验室,并将合格痰标本于培养基接种。 将采集于人工气道的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分离,分离病原菌浓度≥10 cfu/m L。 连续2次分离到同一类病原菌者纳入细菌学诊断范围。

1.2.2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实验细菌培养标本常规分离,分离后经BIOFOSUN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并行药敏实验,鉴定细菌到种属。 按照1999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制订的标准对实验结果进行判定[5]。 药敏实验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试剂盒由上海同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质控菌株选择ATCC标准菌株。

2结果

2.1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病原菌种类及构成比

所有148例下呼吸道院内感染患者痰标本经实验室培养鉴定,检出病原菌185株,其中,真菌15株 (8.11% ), 细菌170株 (91.89% ); 革兰阴性菌141株 (82.94%),革兰阳性菌29株 (17.06% )。 在所有检出的革兰阴性菌中,位居前3位的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 (28.82%)、铜绿假单胞菌 (18.2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9.92%),总计达所有检出革兰阴性菌的56.98%。 检出革兰 阳性菌共3种 ,依次为金 黄色葡萄 球菌 (79.31%)、表皮葡萄球菌(13.79%)、粪场球菌(6.90%)。 见表1。

2.2主要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情况

溶血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于青霉素等抗生素多数耐药, 耐药菌株多在50%以上,且多数菌株为多重耐药菌株;其中,溶血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对奈替米星、哌拉西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药物极为敏感;此外,溶血不动杆菌对氨曲南、舒巴坦极为敏感;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极为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吡肟较为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舒巴坦、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较为敏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磺胺甲基异恶唑极为敏感。 见表2。

2.3革兰阳性菌耐药情况

粪场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 萄球菌对 青霉素 、 庆大霉素 、 红霉素 、 苯唑西林 、 左氧氟沙 星 、四环素等 抗生素多 数耐药 , 耐药菌株 ≥50%, 且多数为多重耐药菌株。 粪场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极为敏感。 见表3。

3讨论

院内感染是ICU患者发生并发症以及死亡的重要原因[6]。 资料显示,ICU患者昏迷、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原因主要是侵入性操作导致ICU患者气管与外部环境直接连通,呼吸道屏障遭到破坏,纤毛运动以及咳嗽反射严重削弱,呼吸道上皮损伤产生炎性反应,并最终导致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7]。 龚书榕等[8]发现,ICU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越长,肺部感染的概率就越高。万自芬等[9]研究发现,ICU患者机械通气若延长1 d,其出现肺部炎性反应的概率则增加约1%。 此外,昏迷状态下,患者常易出现胃排空延迟、误吸、反流,若患者并发意识障碍,不但误吸率将大大增加,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也将大大增加[10]。 ICU收治的主要是危重症患者 ,其特殊诊疗手段以及环境因素常易导致患者发生感染。 作为治疗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ICU内滥用抗生素治疗的现象非常普遍,其产生耐药菌株的机会也更多[11]。 通常情况下,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及其他合理措施,均能够避免或改善院内感染的发生。 但是,地区、医院、治疗对象、诊疗手段不同,其院内感染也各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准确判断院内感染的细菌种类及其耐药性, 对于提高院内感染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生命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中,ICU下呼吸道院内感染患者多为革兰阴性菌(82.94%)感染。 在所有检出的革兰阴性菌中, 位居前3位的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28.82%)、铜绿假单胞菌(18.2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9.92%)。 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约占所有革兰阳性菌的79.31%。 其中,无论是革兰阳性菌还是革兰阴性菌,对于大多数抗生素均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究其原因,主要是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ESBLs)的产生。 在接合作用下,ESBLs可以在细菌之间互相传播,甚至导致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12,13,14]。 在本研究中,多数检出细菌对于青霉素类以及头孢类抗生素具有极高的耐药率,对于舒巴坦、哌拉西林等耐药率也比以往研究显著提高。 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对于3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的耐药性也均出现较强的多重耐药性。 研究发现,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大量应用在抑制革兰阴性菌的同时,可以使革兰阳性菌过度生长,且使用呼吸机时间越长,革兰阳性菌生长就越旺盛,具有多重耐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就越高[15,16,17]。 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细菌能够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导致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和细菌的亲和力降低[18,19,20]。 在本研究中,共检出15株具有多重耐药性的菌株。 尽管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多重耐药性,但是对于万古霉素以及替考拉宁均极为敏感[21]。

上一篇:海洋技术下一篇:配网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