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精选4篇)
常见细菌性传染病 篇1
牛羊细菌性传染病对畜牧业生产危害很大, 不仅能造成牛羊的大批死亡, 而且给养殖场 (户) 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 由于防疫措施不得力, 这一类疫病常有发生, 并呈不断扩大和上升的趋势, 应引起广大农牧民和动物防疫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就此类疫病的发生和防治进行简单的探讨。
1 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1.1 肉毒梭菌中毒症
(1) 肉毒梭菌中毒症是由于吸收肉毒梭菌毒素而发生的一种中毒性疾病, 呈散发, 以运动神经麻痹症状为特征, 本菌的毒素可分为A、B、C、D、E、F等几个型, 临床上以C型多见。
(2) 本病是由于牛、羊摄食腐败尸体、腐败草料而引起。病畜体温正常, 以运动神经麻痹为主要症状, 咀嚼和吞咽困难, 草团滞留口内, 舌垂出口外, 流涎, 粪便秘结, 呼吸困难, 最后因呼吸麻痹死亡, 死前体温、意识和反射仍正常。
(3) 对该病的防治主要是防止牛、羊吃到腐败的动物尸体和腐败草料, 应随时清除草场上的动物尸体、残骸、禁喂腐败的草料。在经常发生本病的地区, 可用同型类毒素预防接种, 免疫期1年。
1.2 巴氏杆菌病
(1) 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地方性流行或散发的急性热性传染病, 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
(2) 根据症状分为败血症型、浮肿型、肺炎型。败血症型病初高热41~42 ℃, 病畜精神萎靡, 食欲废绝, 鼻镜干燥, 下痢, 粪、尿及分泌物中混有血液, 病期多为12~24 h。浮肿型表现舌、咽喉、头颈、胸前等处急性发炎及浮肿、呼吸困难、口流白沫、口舌发青, 致死率可达80%以上;病变主要表现心内膜、肝、肾点状出血, 淋巴结水肿, 胸腔内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肺炎型主要是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 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 在咽喉、颈部皮下有浆液浸润。肺切面呈大理石样变化。
对病牛及时隔离治疗, 可选用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类药物药物进行治疗。对受威胁的牛用牛出败氢氧化铝疫苗紧急预防注射。对病牛尸体销毁深埋, 污染的场地进行严格消毒。本病常发地区用牛出败氢氧化铝疫苗, 每年进行1次预防注射, 免疫期9个月。
1.3 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疾病, 临床上多为败血症和肠炎, 又叫名副伤寒。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 主要侵害犊牛和羔羊。病畜表现为体温升高、腹泻、精神萎靡、虚弱、低头、弓背、卧地不起。
预防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 消除发病诱因, 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 准备足够的预防和治疗药物, 做到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本病的治疗可选用经药敏试验有效的抗生素, 如土霉素、氯霉素、痢特灵、磺胺类药物等。
1.4 羊梭菌性疾病
(1)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微生物引起的一类急性传染病, 对养羊业危害极大, 包括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疽、羊黑疫等。
(2) 这类疫病多为急性经过, 晚上不见症状, 早上死于圈内, 有时放牧时发病, 突然兴奋或卧地, 口吐白沫, 踢腿乱蹬, 呻吟, 很快死亡。病变为肝肿大、充血、质脆, 胆囊肿大, 胃内充满气体。羊快疫主要表现为真胃出血性炎症;羊肠毒血症肾脏比平时软化, 故又称“软肾病”;羊猝疽时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羊黑疫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充血, 皮肤呈暗黑色, 肝脏充血肿胀, 从表面可以看到或摸到1个或多个凝固性坏死灶, 坏死界限清晰、灰黄色, 周围常有一鲜红色的充血带围绕。这种坏死灶具有很重要的诊断意义。这种病变和肝片吸虫的病变不同, 后者为黄绿色, 弯曲似虫样的带状突起。
由于这类病病程短促, 往往来不及治疗, 因此, 必须加强平时的防疫措施。发生本病时, 隔离病羊和对症治疗。
未发病羊只, 转移到较高而干燥地区放牧, 加强饲养管理, 同时用羊三联苗或羊四联冻干苗进行紧急接种。在本病常病发地区, 每年定期进行二次疫苗高密度预防注射。
1.5 羊链球菌病
该病是由一种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症的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绵羊。其特征为颌下淋巴结和咽喉肿胀, 各脏器出血, 大叶性肺炎, 胆囊肿大。病初体温升高达41 ℃以上, 食欲废绝。反刍停止, 眼结膜充血、流泪, 口流涎, 呼吸急迫, 临死时有磨牙、抽搐、惊厥等神经症状;主要病变呈各种脏器的广泛出血, 淋巴结出血肿大, 肝肿大, 胆囊肿大2~4倍, 胆汁外溢和心包积液, 心外膜有出血点, 咽喉肿胀, 黏膜充血出血等。
在本病常发地区, 一定要坚持预防接种。在发生本病时, 对疫点、疫区严格封锁、隔离, 认真做好消毒、检疫, 并采取疫苗紧急免疫接种。在最后1只病羊痊愈或死亡1个月后, 经彻底消毒后, 才能解除疫区封锁。
1.6 其他细菌性疫病
近几年来一些其他疫病如炭疽、布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结核杆菌病、放线菌病、破伤风等也时有发生, 给畜牧业造成了一定危害, 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 管理对策
(1) 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采取综合的防疫措施。
由于在疫病预防中存在许多现实问题, 如生物药品保管不善、防疫注射密度低、动物防疫制度不健全或不认真执行等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个全方位的动物防疫思想, 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免疫程序,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强制免疫接种, 这是预防和控制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2) 建立健全各级动物防疫机构, 加大对《动物防疫法》的宣传力度。
《动物防疫法》是动物防疫工作的根本大法, 他赋予了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 应采取多渠道, 多形式向广大农牧民宣传, 以提高农牧民的法制观念, 自觉进行动物免疫。健全县、乡、村级动物防疫机构, 制定和完善动物防疫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3) 合理用药。
对一些细菌性疫病的治疗, 在临床上必须合理用药, 避免不合理用药和滥用抗生素。可选用经药敏试验有效的抗生素和新一代抗生素, 如喹诺酮类药物, 它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吸收好、副作用小等特点。在用药时开始剂量宜大, 以后再酌减用量, 疗程不必过长, 可于感染控制后3 d左右停药。
(4) 提高生物药品的效价。
目前由于生物菌苗在运输、保管、使用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特别是基层, 普遍存在保管条件简陋、落后, 没有疫苗贮运冷藏设施等, 使菌苗的效价、利用率下降。因此, 建议加大对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 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条件, 加强技术培训和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 充实和稳定基层畜牧兽医技术队伍, 创造条件, 采取多种方式提高队伍防疫人员的业务水平, 充分发挥和调动动物防疫人员的积极性, 为广大农牧民提供技术服务, 确保动物防疫工作正常开展, 为畜牧业生产保驾护航。
肥胖可能会像超级细菌一样传染 篇2
英国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人类肠道内的细菌产生的孢子有三分之一能够释放到空气中,这意味着近距离的接触可能会改变人们肠道菌群的组成。这并不是说如果一个肥胖患者向你打个喷嚏,你的体重就会蹭蹭往上长。但研究的确表明,我们的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与体重之间存在联系。如果这项最新的研究结论属实的话,那么我们的身体状态将会受到家人与亲近朋友的影响。
确切地说,这项研究并没有断言孢子一定会在个体之间进行传递,只是存在较大的可能性而已。英国桑格研究院(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的Trevor Lawley博士称:“长期生活于同一环境下的人往往具有相似的微生物组,由于遗传因素对肥胖症的影响力仅仅在7%~13%之间,因此肥胖的产生也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最近的这项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该假说的发展。相关结果发表在了《Nature》杂志上。
(李少红荐自《食品与健康》)
责编:天翼
常见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的防治对策 篇3
1 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生与防治
1.1 细菌性传染病中的肉毒梭菌中毒症
此病症是一种通过对肉毒梭菌毒素进行吸收所引发的中毒性疾病, 其具有麻痹运动神经的特征, 在临床上所以C型毒素为主。此病症在通常状况下都是牛羊通过腐败尸体、草料的摄食所导致的, 发病后会出现咀嚼困难、流涎、舌垂与口外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对此病症进行防治, 主要是对牛羊的饲料进行控制与管理, 防止其摄食腐败尸体与草料, 接种同类型的毒素进行预防, 免疫期限为1年左右。
1.2 细菌性传染病中的沙门氏菌病
此病症还可以被称为名副伤害, 其多是通过沙门氏杆菌所导致的, 在临床上大多以败血症以及肠炎为主要表现。牛羊发病后主要表现为腹泻、虚弱、精神萎靡以及倒地不起等。对其进行防治, 需要对牛羊饲养进行增强管理, 对发病诱因进行消除处理, 时刻保持牛羊饲料及其饮水卫生, 做好预防及治疗药物的准备, 争取做到早发现、早预防以及早治疗。此病症的药物治疗可以选择通过药敏试验包括土霉素、痢特灵等在内的抗生素药物。
1.3 细菌性传染病中的巴氏杆菌病
此病症主要是通过具有多杀性的巴氏杆菌所导致, 一种属于地方性流行或是散发性的急热性传染病, 其主要特征具体为败血症以及炎性出血过程。此病症可以按照其具体症状划分为败血症、浮肿以及肺炎三种类型。败血症类型发病后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以及粪尿混有血液等, 浮肿类型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咽喉、头颈等部位出现浮肿现象, 肺炎类型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呼吸困哪、咳嗽以及咽喉、颈部的皮下位置出现浆液浸润现象。对其进行防治, 需要将病牛进行隔离, 然后采用青霉素、磺胺等药物进行治疗。对病死牛的尸体进行深埋销毁处理, 并进行严格的消毒, 防止场地受到污染。
1.4 细菌性传染病中的羊梭菌性疾病
此病症是一类主要通过梭状芽胞杆菌中存在微生物所导致的急性传染病, 其感染对象主要是羊, 且危害非常大, 可以引起包括羊快疫、羊猝疽以及羊黑疫在内的传染病。羊快疫的表现主要有真胃出血性炎症, 羊猝疽的表现主要有十二指肠充血、空肠粘膜糜烂, 羊黑疫的表现主要有皮肤发黑、肝脏器官出现充血肿胀现象。此类病症的发病速度快且病程短, 所以, 必须对平时的防治工作进行加强处理。在此病症的常发区域, 可以采用二次疫苗进行定期的高密度预防注射。
2 对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有效管理
(1) 根据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 对综合防疫措施进行合理运用。在疫病预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 包括药物管理不善、预防注射间隔时间长等。这就需要我们对牛羊防疫思想进行加强培养,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免疫程序进行合理制定, 这在牛羊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防治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防疫措施。
(2) 对动物防疫机构进行合理的建立与健全, 并对《动物防疫法》进行大力的宣传。在动物防疫工作中, 《动物防疫法》是其进行具体工作的根本依据。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对动物防疫机构进行建立健全, 并为其具体的执行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利用多种手段与渠道, 对广大养殖户进行宣传与教育, 以便增强他们的防疫意识和法制观念。
(3) 对防疫药物进行合理的使用。在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需要适时的采用药物疗法, 因此我们必须对药物进行合理的使用, 防止滥用抗生素等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出现。在抗生素的使用方面, 可以选择经过药敏试验证明有效的药物, 例如:磺胺类、喹诺酮类等药物, 他们在细菌性传染病的治疗中所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 常见细菌性传染病对牛羊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其对畜牧养殖的发展以及养殖户的经济利益有着严重影响。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此疾病的防治工作, 根据各种病症的具体情况, 采用与之相对应的有效措施, 降低牛羊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 提高防疫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光明, 强热吉.牧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的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 2011 (07) .
[2]冶金福.牛羊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生与防治[J].养殖与饲料, 2010 (06) .
常见细菌性传染病 篇4
特殊情况下可引起急性死亡 (急性型的传染性胸膜肺炎、巴氏杆菌、高毒力的副猪嗜血杆菌感染) 。
猪呼吸系统传染病发生的原因:
饲养管理:使用劣质的饲料 (霉菌污染的饲料原料) ;营养不全面;饲养密度大。
病原的入侵:引种 (萎鼻) ;空气传播;生物安全措施不落实。
诱因:应激因素
猪呼吸系统的主要传染性病原:
细菌性病原: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病、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支原体。
病毒性的病原: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蓝耳病病毒等。
寄生虫:肺丝虫, 蛔虫幼虫的移行。
1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临床特征与防治
1.1 病原学特点
病原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革兰氏阴性, 分为生物I型和生物II型:I型依赖NAD, II型不依赖NAD。提示:细菌分离时要制备含NAD的培养基。主要存在:鼻腔、气管、扁桃体、肺部组织及其分泌物中, 淋巴结及胸膜炎处。病料中常温可保存1~2天, 4℃可保存4天 (在培养基上可以保存7天) 。及时传代培养, 是避免细菌意外死亡的措施。
1.2 主要临床症状和病变
最急性型:无前期症状, 突然死亡。
急性型:发热, 疼痛性咳嗽, 呼吸困难。
慢性型:耐过猪, 生长缓慢, 饲料报酬降低。
主要病变:肺脏粘连, 胸腔积液, 其他器官无肉眼病变。慢性型与其他疾病较难区分, 菌体可在慢性感型病灶中存活数月。
1.3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危害
猪急性死亡:急性型的死亡率可高达80%~100%;慢性带菌、生长缓慢:平均日增重下降33.6%;饲料报酬降低:饲料报酬下降25.5%;为其他感染创造条件, 破坏肺部免疫系统, 造成其他细菌的混合或继发感染, 加重对患病猪只的危害。
1.4 区分疫苗免疫猪与感染猪的手段:ApxIV-ELISA
ApxIV产生的条件:体外培养不能产生, 仅在体内增殖时才能产生, 感染动物体内产生, 并刺激产生抗体, 用于灭活苗免疫动物与自然感染猪的鉴别诊断。
1.5 疫苗研究进展
1.5.1 灭活疫苗
对于同种血清型感染可降低死亡率, 不能提供异型保护, 不能阻止肺部病变, 不能阻止细菌定居。
1.5.2 亚单位疫苗
以APP分泌的天然毒素因子或利用基因工程表达产物混合制成的疫苗。能提供异型保护、阻止肺部病变, 相当程度上阻止细菌定居。
1.5.3 弱毒苗
利用毒素基因或其他毒力因子的插入或失活而得到的弱毒菌株, 能提供异型保护、阻止细菌定居。
1.5.4 类毒素菌苗
单纯的亚单位疫苗给动物免疫系统提呈的抗原较为单一;胸膜肺炎细菌本身致病因子较多。
在细菌的灭活疫苗中加入具有交叉保护性的免疫原性因子毒素Ⅰ、Ⅱ、Ⅲ的一种或几种成分而制成的疫苗, 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几种常见疫苗的优缺点见表1。
1.6 我国当前的防治现状
1.6.1 抗生素的应用
效果不明显, 易产生耐药性, 造成肉食品中药物残留。
1.6.2 免疫预防
我国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灭活疫苗:三价灭活苗。
灭活疫苗能降低同种血清型的感染引起的死亡率, 但不能减少发病, 不能降低发病率和阻止肺部的病变, 也不能阻止细菌在体内的定居。不能提供交叉保护力。
1.6.3 传染性胸膜肺炎防控技术
疾病确诊:特征性的症状与流行病学 (育肥猪) ;细菌分离, 血清型鉴定。
疫苗使用:流行菌株与商业化的多价疫苗菌株血清型一致。在发生前21~30天前一免。
药物预防: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免疫猪与感染猪的鉴别诊断:毒素IV-ELISA。
2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2.1 病原学特点
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副猪嗜血杆菌;巴氏杆菌属-禽猪巴氏杆菌;放线杆菌属-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分离培养的要求:样品新鲜;无抗生素使用史;严格NAD依赖。
2.2 不同血清型的毒力有所差异
高毒力:引起急性死亡, 血清型1, 5, 10, 12, 13, 14。中等毒力:浆膜炎和关节炎, 血清型2, 4, 8, 15。低毒力:不引起临床症状, 血清型:3, 6, 7, 9, 11。
2.3 不同国家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分布
日本、美国:血清4型和5型。
德国:血清2型和4型。
丹麦和澳大利亚:血清5型和13型。
中国:血清4型和5型;部分地区为13型。
由于种猪的流动, 我国不同地区流行的血清型发生变化。
HPS、链球菌与PCV2, PRRSV混合感染 (2008年) 情况见表2。
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效果较好, 也可用氟苯尼考类, 头胞类药物主要进行个体治疗。
2.4 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
混合感染时, 继发于蓝耳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
2.5 主要临床症状和病变
咳嗽、呼吸困难、跛行、消瘦和被毛粗乱。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 即母猪流产, 公猪慢性跛行。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
2.6 哪个阶段的猪最容易发生
主要是5~8周龄的猪。原因是母源抗体的保护力下降。有时产房里的小猪发生, 表现显著的肺脏粘连 (原因是在母猪感染) 。其次是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 育肥阶段很少发生。
2.7 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学检测方法
间接血凝试验:用标准抗原致敏绵羊红细胞, 检测血清,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有助于了解不同血清型感染状况。现有方法仍有一些菌株不能分型。
琼脂扩散试验:用标准血清, 检测分离的Hps菌株。
2.8 疫苗研究
灭活疫苗, 血清4型与5型培养, 灭活, 浓缩后, 与进口佐剂乳化。
弱毒疫苗, 澳大利亚Pat:Aro基因缺失株, 提供交叉保护。
新免疫原的筛选:旨在研发针对多血清感染。如外膜蛋白 (Mingguan Zhou, Meilin Jin, Vaccine, 2009, 27 (38) :5271-5277) 。
2.9 防治策略
饲养管理:饲养密度, 通风与保温。
免疫预防:疫苗菌株与本地流行菌株血清型一致。
药物预防:选用阿莫西林类药物。
其他疾病的预防:重点预防蓝耳病和圆环病毒。
健康猪群的预防:重在免疫预防。
发病猪群的稳定:先用抗生素稳定。
一旦临床症状已经出现, 应立即采用口服之外的方式应用大剂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发病期间应对整个猪群药物预防, 而不仅仅只是对那些表现出症状的猪用药;抗生素治疗费时费力, 成本高且易产生耐药性。通过灭活菌苗, 可以很好的控制该病的发生。
免疫程序, 如果本病仅在保育舍发生, 14~16日龄免疫, 必要时36日龄加强免疫。产前1个月如果产房小猪出现本病, 疫苗不受母源抗体的影响。
3 猪萎缩性鼻炎流行特征与防治
3.1 临床疾病分类
3.1.1 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 (NPAR)
温和型可逆转的鼻甲骨萎缩, 通常没有明显的鼻部变形, 由Bb独自或混有其他鼻腔菌群的感染引起。
3.1.2 进行性萎缩性鼻炎 (PAR)
多杀性巴氏杆菌产毒素菌株单独或者混有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 (Bb) , 可能还有鼻腔内其他菌群的协同作用导致严重的鼻甲骨萎缩及生长停滞、饲料转化率下降。
猪进行性萎缩性鼻炎的危害
呼吸困难, 鼻甲骨扭曲、萎缩甚至消失, 约有25%的感染猪群;饲料报酬下降23.1%;抵抗力下降, 诱发其他细菌混合或继发感染, 加重病猪危害;耐过种猪因带菌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3.2 流行病学特征
细菌可存在于健康猪的鼻腔或扁桃体。飞沫传播, 产仔房的仔猪可被母猪感染, 但主要的感染发生在2~3周龄或断奶后1周内猪只间接触。1周龄的仔猪感染后往往造成严重的病变。1月龄感染的猪, 多为轻症的病例;3月龄后感染的猪只有用组织学方法才能观察到萎缩性鼻炎病变。
3.3 临床症状
3.3.1 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
常见于3~4周龄或断奶时, 与母源抗体的消失和这个时期仔猪的混群有关。患猪表现为喷嚏、咳嗽、呼吸困难、不同程度的卡他性鼻炎。仔猪越小, 症状越明显, 食欲影响较小。支气管肺炎:由Bb严重感染所致, 主要发生于较小的仔猪 (3~4日龄) 。Bb是仔猪支气管肺炎的一种重要病原。以冬天较为多见, 常见的症状是剧烈咳嗽, 呼吸困难, 发热不常见;仔猪致死率较高, 尤其是治疗不及时的仔猪。
3.3.2 进行性萎缩性鼻炎
由产毒Pm所致的PAR的一般在4~12周龄或更晚, 但喷嚏和鼻塞是仔猪发病的早期症状, 也可能是其他的感染所致。短颌 (上颌变短) 、鼻部皮肤皱缩、吻突歪斜、鼻衄、泪斑。同时感染猪的生长受阻、饲料利用率下降。
3.4 诊断技术
3.4.1 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
临床诊断, 细菌分离, 血清学检测;对于隐性的带菌猪需进行产毒波氏杆菌病原分离及毒性鉴定来确诊。
3.4.2 进行性萎缩性鼻炎
临床症状+病原分离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在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猪场, 一般要采集较多的样品才能分离出产毒Pm。Pm毒素的检测:ELISA, PCR, 其中ELISA的方法应用较为普遍。
3.5 疫苗使用现状
国内:Bb和T+Pm的灭活苗为主
华中农大吴斌教授课题组新近获得了猪萎缩性鼻炎灭活苗 (新兽药证书 (2010新兽药证字16号) ) 。
国外:以类毒素菌苗为主
3.6 防治技术
增强猪只的抵抗力, 减少猪群暴露的菌量。药敏试验 (考虑耐药性) , 母猪分娩前后使用磺胺类药物, 减少病原从母猪传播到仔猪的菌量。预防波氏杆菌病, 一般用单苗, 不建议使用有巴氏杆菌类毒素的联苗;以产毒巴氏杆菌感染为主的猪场, 一般选用Bb/DNT+Pm联苗, 接种含有巴氏杆菌类毒素的疫苗效果更好。做好管理与净化措施。
4 猪支原体肺炎的防治
猪支原体肺炎亦称猪气喘病 (MPS) 或猪地方性肺炎 (SEP) ,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以接触性、高度传染性、慢性、高发病率和低死亡率为特点。由于早期检测的困难和缺乏有效的药物, 在疾病控制方面至今未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在集约化养猪国家普遍存在, 是猪场中最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主要见于肥猪, 可在不同猪只间经呼吸道传播, 母猪-小猪之间的传播, 是产房内小猪气喘病的根源。地方品种对此病较为敏感, 常继发细菌感染, 造成病情复杂化。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在50%左右, 而规模化猪场约有90%感染猪肺炎支原体。病原无细胞壁, 对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 (青霉素、链霉素和头孢菌素类) 有一定抵抗力, 四环素、泰乐霉素、泰妙菌素等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对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4.1 猪支原体造成的危害
直接损失:生长率下降12%~16%;饲料转化率降低13%~22%;体重相对减少10~25千克;上市时间延迟10~30天。
间接危害:PRDC是最主要的原发病原之一, 继发感染可造成死亡率上升。
4.2 流行特点
仔猪发病率高, 成年猪多隐性感染, 病原分布广, 有一定季节性, 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差的猪场易发生, 多和其他疾病混合发生。
4.3 临床症状
干嗽, 气喘, 体温不高, 食欲正常, 生长缓慢, 反复发作, 死亡率低;破坏免疫系统, 造成免疫抑制;继发其他传染病, 使症状复杂化;病变的特征是肺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
4.4 疫苗研究与应用
我国猪喘气病弱毒疫苗 (强毒经家兔连续传代致弱) 安全性:免疫接种猪2个月内定期X光透视, 肺部无副反应率达83.8%~100%;攻毒保护率80%左右;不影响增重;同居猪不感染;免疫期12个月以上。
4.5 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注射疫苗前15天及注射疫苗后2个月内不得饲喂或注射土霉素、卡那霉素等对疫苗有抑制作用的药物。疫苗一定要注入胸腔内, 注射在肌肉内无免疫效果。
国外疫苗:灭活疫苗。
先灵保雅:亚单位苗-几种抗原蛋白及黏附因子p97混合, 加双向佐剂。
辉瑞公司:瑞倍适 (免疫1次~2次) 。
肌肉注射, 7天和21天各免疫1次。
4.6 药物预防
泰乐菌素:10毫克/千克体重, 肌肉注射, 每日1次, 连用3~5天。内服, 每升水中加本药0.2克, 连饮3~5天, 效果良好。
泰妙霉素 (支原净) :饮水中添加0.004%的颗粒剂, 即本药4.5克溶于50千克水中, 连续饮水10天, 有良好预防效果。
【常见细菌性传染病】推荐阅读:
临床常见细菌12-11
常见传染病学校08-19
夏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11-02
常见传染病健康教育07-20
学校常见传染病及预防10-19
秋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10-22
2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12-01
常见传染性疾病09-25
细菌性感染07-19
细菌性肠道病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