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学校

2024-08-19

常见传染病学校(共11篇)

常见传染病学校 篇1

一、学校常见的传染病:

主要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疹、风疹、水痘、手足口病、感染

性腹泻等。

流感:一般表现为发病急,有发热(腋下温度≥38.5℃)、乏力、头痛及全身酸痛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轻。隔离时间:发病之日起至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正常后2天,流行性腮腺炎:以腮腺急性肿胀、疼痛并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为特征。隔离时间:发病之日起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约3周左右时间,水痘: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泡疹与痂皮。隔离时间:发病之日起至完全脱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2周),手足口病: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隔离时间:症状消失后1周。

感染性腹泻: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发病及、涉及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隔离时间:症状消失后2天。

二、在学校、幼托机构易发、高发的原因:

1.学生来自多个家庭,经常性甚至每天流动,把社会疫情引入校园。

2.带病上课率高,难以杜绝发热咳嗽学生教职员工带病上课。

3.每天长时间同处在教室、寝室等室内,特别是冬春换季时节气温偏低,春季下雨季节室内活动时间延长,且空气不 流动等都利于呼吸道传染病传播。

4.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和使用公共教学器械工具、活动场所。

5.学生打闹嬉戏密切接触,使传染病易于实现传播。

6.不注意劳逸结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教学活动后易着凉、淋雨,抵抗力下降。

7.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和忽略社会公德(经常用手搽揉鼻子、口腔,不注意洗手、咳嗽和流涕未正确处理使用纸巾等)

三、防控要求

1、加强因病缺课监测,发现疫情及时报告

加强晨检、因病缺勤追查与登记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存在的主要问题:(1)部分学校未认真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特别是部分初中和高中缓报、不报现象较为明显。(2)部分学校网报系统内基础信息不全(班级、学生信息),导致有缺课学生也无法网报。

按照《丹阳市2014年学校卫生工作意见》(丹教〔2014〕57号),各校要如实报告学生缺课情况,做到不迟报、不漏报,充分发挥缺课监测在学校疫情防控上的预警预测作用。

2、加强宣教,提高儿童家长防病意识

托幼儿童和小学生家长的防病意识对于传染病的防控至关重要,学校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广泛宣传和病防治知识,特别要加强对托幼儿童和小学生家长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倡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向家长宣传以下知识:

①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孩子洗手

②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③让孩子养成在咳嗽或打喷嚏时掩住口鼻,不要与他人公用餐 具等

④让孩子不接触患病儿童

⑤在疾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⑥注意保存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⑦要求家长出现不适时不要送入托儿所、幼儿园、及时去医院 就医,明确病因。患儿痊愈后或明确未患传染性疾病后方可入校。

3、教室、宿舍经常通风、通风不良的教室应使用排风扇

4、做好环境卫生和日常用品的消毒,(一般用煮沸或含氯消毒剂浸泡,不宜蒸煮或浸泡的可放阳光下暴晒,厕所用漂白粉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发生聚集性疫情后,要及时通报并配合疾控中心、教育局、当地卫生院,做好疫情处置工作,5、认真做好预防接种证查验-至关重要。接种疫苗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与管理条例,学校做好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对于疫苗可控传染病督促家长及时带孩接种。目前有: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等

十五字小贴士: 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常见传染病学校 篇2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是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引起的猫科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又称猫瘟热、猫传染性肠炎。临床上以突发体温升高, 呕吐、腹泻、脱水, 白细胞显著减少为特征。

FPV可使各种年龄的猫受到感染, 但以1岁以内的幼猫更易感, 此外其他猫科动物 (如虎、豹、山猫、豹猫) 鼬科动物 (豹、雪豹) 及浣熊科动物 (如浣熊、长吻浣熊) 也可感染致病。

病猫和康复猫是本病的传染源, 其粪、尿、唾液、呕吐物等含有大量的病毒, 异致环境污染。与这些传染源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即可造成水平传播;此外妊娠母猫还可以经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 造成畸形胎甚至流产。

冬末春初季节多发, 尤以3月份发病高峰。跳蚤和吸血昆虫可成为传播媒介。

最急性型突然出现无症状性倒地而死亡, 往往误认为中毒。其余病型出现体温升高, 双相热型。不同程度的沉郁, 厌食, 频繁呕吐, 腹泻, 血便, 迅速消瘦、脱水。眼的分泌物由浆液性变为粘液脓性;怀孕母猫可能流产、死胎或产出畸形胎儿。

循环血液中的白细胞数在出现第二次发热后迅速减少, 降低1倍以下, 有的血液涂片中很难找到白细胞。病理解剖主要是以出血性肠炎为特征。根据临床表现可做出初步诊断。借助病毒分离, 血清学试验等可确诊。

病初应用高效价的猫瘟热高免血清进行特异性治疗, 综合应用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抗菌、消炎、止泻、止吐、止血, 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发病中后期, 当血中的白细胞数极低时, 大多愈后不良。抗生素可选用头孢, 氨苄西林, 首选止吐药氯丙嗪。

二、猫的白血病

猫的白血病是由反转录病毒科、肿瘤病毒亚科、C型肿瘤病毒属的猫白血病病毒引起的猫的一种传染病。可产生两类疾病:一类表现为淋巴瘤, 成红细胞性的白血病;另一类是以细胞损害和细胞发育障碍为主的免疫缺陷疾病 (也称为猫的艾滋病, FAIDS)

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猫均可感染, 幼猫更易感。即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水平传播, 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消化道淋巴瘤型表现饮食下降, 体重减轻, 粘膜苍白, 呕吐、腹泻等;多发性淋巴瘤型则表现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胸腺淋巴瘤型则出现呼吸、吞咽困难, 胸水增多, 病猫虚脱;淋巴白血病型则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 黏膜皮肤出血, 机体消瘦。

确诊需要用血清学和病毒学检验。

治疗不易彻底, 故有人不赞成治疗, 放射性疗法有一定疗效。

三、猫传染性腹膜炎

猫传染性腹膜炎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引起的猫科动物的慢性传染病, 以腹膜炎、大量腹水积聚和高致死率为特征。

各种年龄的猫均可感染, 但以1~2岁的青年猫和11岁以上的老龄猫发病最多。常呈地方性流行。经消化道或昆虫可水平传播, 也可经胎盘垂直感染。

该病在临床上分为“干性” (非渗出性) 和“湿性” (渗出性) 两种病型。干型病例主要侵害眼、中枢神经、肝、肾等组织器官。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腹部触诊肾肝大, 肝受损时可能出现黄疸;中枢受损时, 运动障碍, 共济失调。湿性病例中后期可见腹部膨胀, 在母猫常误认为是妊娠, 腹腔穿刺可抽出大量的腹水, 呈无色至谷草色, 还有可能含有纤维素, 暴露在空气中会凝固。腹膜、肝肾等内脏器官表面也有纤维蛋白附着。有的还出现胸水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死前诊断较为困难。根据临床症状和解剖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渗出物检验、血清学试验及病原分离有助确诊。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预防。初期补充电解质调节酸碱平衡有一定效果, 或病程拖长以后死亡或进行安乐死。

四、猫上呼吸道感染

猫上呼吸道感染 (URTI) :90%以上由猫鼻气管炎病毒、疱疹病毒及猫杯状病毒引起, 同时常继发细菌感染。

幼猫和处于应激状态或免疫抑制状态的猫易感;病猫、康复猫是主要的传染源, 健康带毒可达数年之久。

急性病例常出现发热, 打喷嚏, 鼻流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唾液分泌增多, 食欲下降, 结膜炎及眼分泌物增多。猫鼻气管炎病毒会引起角膜溃疡、流产和新生幼猫死亡;猫杯状病毒会引起口腔溃疡和肺炎。

慢性持续性病例最显著的表现是鼻流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鼻液。

用抗生素治疗防止继发感染的首选药是阿莫西林 (22毫克/千克, 每8~12小时用药1次) 或氨苄青霉素 (22毫克千克, 每8小时1次) ;若怀疑有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 可用氯霉素 (10~15毫克/千克, 每12小时用药1次) 或强力霉素 (5~10毫克/千克, 每12小时用药1次)

慢性病例可用阿莫西林或三甲氧苄氨嘧啶 (15毫克/千克, 每小时1次) .也可选用氯霉素 (10~15毫克/千克, 每12小时用药1次) 或强力霉素 (5~10毫克/千克, 每12小时1次) 抵抗许多细菌和衣原体/支原体的感染。恩诺沙星 (2.5~5.0毫克/千克, 每12小时1次) 可用于具耐药性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

五、猫肠道冠状病毒感染

猫肠道冠状病毒感染是由冠状病毒科, 冠状病毒属的猫肠道冠状病毒引起的猫一种新的肠道传染病, 主要引起42~84日龄幼猫患肠炎。

FECV和FIPV虽然同属冠状病毒, 但其致病性完全不同。FECV引起42~84日龄幼猫肠炎, FIPV导致0.5~5岁猫致死性腹膜炎;PECV是靶组织只是十二指肠中断至盲肠末端的柱状上皮, 尤其亲嗜空肠和回肠。在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时, FECV并不逃逸到其他部位;而FIPV亲嗜部位很多, 当产生免疫反应时, 可从淋巴组织逃逸到小静脉、肝、腹膜、胸膜、眼结膜、脑膜等其他组织, 引起广泛的组织损伤。

由于母源抗体的存在, 一般35日龄以下幼猫很少发病。42~84日龄猫感染时常表现为肠炎症状, 如体温升高、食欲下降、呕吐、腹泻、肛门肿胀、脱水等。成年猫多呈隐性感染。患猫、健康带毒猫可经粪便排出大量病毒;康复猫体内虽可带毒, 但在90~120天不会致病。

目前还没有能够确诊本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只是在肠炎明显时怀疑本病。由于许多无临床症状的猫可能成为带毒者, 所以预防较为困难。只是要特别注意对断奶幼猫分开饲养, 加强护理, 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增强其抵抗力。患病猫可对其进行止吐、止泻、补液、消炎等对症治疗。

六、猫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猫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是由反转病毒科慢病毒亚科的猫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危害猫类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 也成猫艾滋病 (FAIDS) , 临床上以慢性口腔炎、鼻炎、腹泻及高度虚弱为特征。

本病呈世界范围性分布, 猫越密集的地区患病越多。猫互相之间的撕咬被认为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大于6岁的猫、公猫、户外活动型猫最易感。生产后的母猫通过授乳可传染幼猫;两性之间舔食, 可经唾液传播;精液能否传播未得到证实。

能观察到的症状是:齿龈炎、口腔炎、腹泻、贫血、血小板减少、眼色素层炎、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的神经症状有痴呆, 怕见人, 狂躁不安, 四处游走。后期常因机体免疫机能低下导致弓形虫病、隐球菌病, 蠕形螨、耳痒螨病及血液巴尔通氏体病或因外伤继发菌血症而死亡。

诊断可借助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进行确诊。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管理与预防 篇3

一、传染病概述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1. 传染病: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生物病原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构成的。传染病如不及时预防和治疗。就能迅速传播,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2. 传染病发生有三个因素:病原体、环境和人体。即必须有生物性病原体,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和相继使一群人发生相同的病。

(二)传染病种类

种类很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三)传染病报告方式

学校时有散发传染病发生,报告程序是:散发病例通知到医院就医 。确诊是传染病→隔离治疗→进行环境消毒→保护周围易感人群→加强晨、午检→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动态→无新发病例而隔离期满→愈后持医院证明返校→如有新病例做到隔离→消毒同时向疾控中心报告。

二、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1)学校传染病极易发生 (2)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3)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4)学校传染病的季节性变化 (5)学校传染病的年龄特点。

三、学校传染病的管理

(一)经常性的预防和流行时的措施

做好学生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工作,增强对传染病的免疫力。防止“病从口入”,教室加强通风换气。打扫卫生以湿性扫除,防止呼吸道传染病。

(二)加强疫情报告、疫点的消毒

1. 加强疫情报告,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执行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2. 疫点的消毒

学校发现传染病人后,除及时将病人隔离治疗外,还应及时地对病人居住的宿舍和学习活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消毒持续时间应以一周左右,没有发现新病人为标准。

四、怎样预防传染病

下面以水痘为例,谈谈我校在预防水痘方面的做法。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集体儿童为易感人群,幼儿园、小学等容易发生局部流行。

主要预防措施: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利用板报向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篇4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目前正值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它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由于学校里人群密集,人员接触频繁,病原体容易通过学生或物品从社会带到学校从而在学校中传播开来,又容易从学校带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且我们少年儿童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期,各个系统发育还不完善,抵抗力低下,对疾病往往是防不胜防,容易感染传染病。一旦有传染病传入学校更容易发生传染病疫情的暴发和流行,将严重影响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校的教学秩序。下面简要介绍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特点和预防知识。

一、人类的四大传染病

人类的传染病种类很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传染病,包括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1、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粘膜和肺,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不随地吐痰,保持住房和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以及戴口罩等,可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2、消化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消化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脊髓灰质炎、蛔虫病和蛲虫病等。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主要是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的。因此,不喝生水,不生吃未经洗净的蔬菜、瓜、果,大力消灭苍蝇,饭前便后洗手等,可以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

3、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是指以节肢动物(如蚊、虱、蚤、蜱等)为媒介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虫媒传染病,包括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和出血热等。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主要是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虱等吸血的节肢动物,可以预防血液传染病的发生。

4、体表传染病:体表传染病是指由于直接或间接与患病的人、动物接触,或者与含有病原体的土壤、水接触,病原体经过皮肤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接触传染病,包括狂犬病,炭疽、破伤风、血吸虫病、沙眼、红眼病、疥疮和癣等。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皮肤和体表粘膜,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的。隔离病人,搞好个人卫生,不与带有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等接触,可以预防体表传染病的发生。

二、常见传染病简介 1.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由于流感病毒不断变异,世界各地不断有流感的散发流行和暴发。一旦有新毒株出现流行可能迅速波及全球。因此,必须对全世界的流感流行情况进行监测,经常掌握世界流感流行动态及毒株变异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2.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少年儿童。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流鼻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出现特殊的科氏斑(又称麻疹黏膜斑)和广泛的皮肤斑丘疹。麻疹一般康复顺利,但也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肺炎、喉炎、脑炎。在麻疹疫苗使用以前,我国麻疹发病水平很高。根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1950~1965年,未进行麻疹疫苗大规模接种前,我国年平均麻疹发病率为590/10万。如在1959年发生了全国范围内的麻疹大流行,报告发病数约1000万,报告死亡人数约30万,年报告发病率高达1432/10万,病死率约为3%。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麻疹疫苗接种等综合防控措施,麻疹发病在我国已得到有效控制,控制麻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近两年我区麻疹疫情出现较大幅度回升,部分地区甚至暴发了疫情,主要原因是存在局部免疫空白或免疫薄弱区域。如2013年3-6月巴马县麻疹暴发流行,发病400多例,死亡1例。2014年2-4 月百色等地也出现麻疹暴发流行,至4月14日止全区发病526例,死亡1例。

4.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原发感染,是以全身出疱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多见于少年儿童,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易造成小区域的流行,愈后可获终身免疫。

5.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俗称“乍腮”,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6.风疹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疹的形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出疹顺序是面部→躯干→四肢,出疹迅速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这些是风疹的特点。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也是本病常见的体征。风疹患者、带有风疹病毒却没发病的人和先天性风疹患者是此病的传染源。儿童及成人都可能得此病,发病前5天至7天和发病后3天至5天都有传染性,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感染后基本上能获得永久保护。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风疹无需要特殊治疗,诊断明确后,在家观察,做好皮肤、口腔的清洁护理,给以易消化富有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注意安静休息。

7.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进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得病。

8.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但在目前的传染病防治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伤寒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并非只局限于肠道受损。伤寒的基本病理特征是持续的菌血症 与毒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为主的增生、肿胀、坏死与溃疡形成等病变为显著。目前该病在国内外局部依然高发,其传染性强、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疾病负担重。2013年都安拉仁中学暴发伤寒,发病70多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校的教学秩序。

9.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患者多在夏秋季突然发病,并多有误食不洁食物的病史,有呈暴发性流行的特点,病人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在先,继以腹泻,每天3~5次,甚至数十次不等,大便呈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恶臭,可伴有腹部绞痛、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大便常规检查及粪便培养,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异常,病人以恶心、呕吐为表现者称急性胃炎,以腹痛、腹泻为表现者常称为急性肠炎;临床上往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同时并见,故亦称急性胃肠炎。

10.甲型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系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肝大及肝功异常,病初常有发热,临床经过常呈自限性,绝大多数患者在数周内可恢复正常。在甲肝疫苗广泛使用前,全国曾多次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流行。2004年我县明伦镇吉祥、英豪等村曾发生甲型肝炎暴发流行。本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甲肝疫苗的全面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11.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经蚊媒传播,流行于夏秋季。人被带毒蚊叮咬后,大多数呈隐性感染,只有少数人发病为脑炎,发病率一般在2/10万~10/10万,病死率比较高,为10%左右,本病主要侵犯少年儿童,特别是学龄儿童,乙脑不仅病死率高,而且后遗症严重,约30%的患者病后残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乙脑是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分布于亚洲和东南亚地区,临床上急起发热,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症者病后常留有后遗症。

12.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品而导致的急性中毒性疾病,通常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 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摄食含有毒素的动植物如毒蕈,河豚等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变质食品、污染水源是主要传染源,不洁手、餐具和带菌苍蝇是主要传播途径。

13.疥疮

疥疮系由疥螨引起的接触传染性皮肤病,易在家庭及集体中传播。疥疮主要是疥螨与人体密切传染,还可通过衣服、内衣、毛巾而传播,雌虫在离开人体后至少可存活数天,潜伏期约1个月左右,也可长达2个月。皮肤剧烈瘙痒,可能是人体对虫体所引起的获得敏感性所致。发病多从手指间开始,好发于手腕屈侧、腋前缘、乳晕、脐周、阴部及大腿内侧。幼儿和婴儿疥疮常继发湿疹样变化,分布部位不典型,可累及头、颈、掌及趾。皮损损害初发为米粒大红色丘疹、水疱、脓疱和疥虫隧道。严重者偶可伴发急性肾炎。皮损夜间奇痒,白天轻微瘙痒。损害处查到疥虫可以确诊。局部治疗原则为杀虫,止痒,处理并发症。

14.红眼病

急性血性结膜炎也就是民间人们所说的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从几个月的婴儿到八九十岁的老人都是它们的目标,常常是一人得病,全家中招。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红眼病,特别是夏秋季(6~10月),要注意防范!尤其是9月刚刚开学的时候,红眼病最容易发作!比如流行性感冒病菌等,都会导致红眼病,但肠道病菌引起的红眼病最多。

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下面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群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人。

四、主要的预防措施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球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2、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

3、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降。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以免抗病力下降。

5、不食、不加工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不吃带皮水果,不喝生水。不随便倒垃圾,不随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类并统一销毁。

6、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勤洗头、勤理发,不随便吐痰,打喷嚏时要先用手巾纸捂好口鼻。

7、发热或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以防被感染传染病或将疾病传染他人。

8、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回宿舍后立即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9、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对流感、流脑、麻疹、流腮、风疹、伤寒、水痘、甲型肝炎等,在流行期间注射相应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这些传染病。

五、现代传染病疾病谱的变化

今天,人类步入了一个高度文明发达的时代,但当一些古老的传染病逐渐销踪匿迹的时候,另一些面目狰狞的新的传染病又悄然袭来。1981年被称为超级癌症的艾滋病从非洲侵入美洲,并迅速蔓延到全球;20世纪90年代埃博拉出血热在非洲国家肆虐横行;“人禽流感” 和“手足口病”也在近几年初露峥嵘,横行虐肆。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表明,在过去的20多年里至少出现了30种新的传染病。对此,科学家们作出了冷静的分析。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人类就可能面临各种威胁。多少年来,人类的妄尊自大,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生物链断裂,许多原本寄生于野生动物体内的微生物必然寻找新的宿主,转向攻击人类。人类不良的生活行为又酿造了自身难以吞咽的苦果;人口居住的高度密集和大量流动加剧了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所以,旧传染病的死灰复燃和新传染病的不断出现根源在人类自身,是人类自己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六、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任重道远

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我们取得了巨大胜利,但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对一些传染病的确切传播途径我们还不十分清楚,从而给预防工作带来困难;对许多病毒性传染病,我们还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在艾滋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中,我们仍显得力不从心;而如何解决细菌多重耐药又是我们在治疗细菌感染中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而新近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更是预示着我们将面临更多新发传染病的挑战。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任重道远,需要全人类携手共进。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快医学科学研究,加强疫苗的研制,努力揭示传染病的各种奥秘。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的完全建立,我国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一定会迈向一个新台阶,人类终将战胜传染病。

谢谢大家!

常见传染病学校 篇5

知识培训

春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针对当前春季常见呼吸

道疾病频发的严峻形势,为了及时做好预防工作,确保学生身体健康和教学秩序的稳定。2010年3月1日对学校全体老师进行了麻疹、流脑、手足口病等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让全体老师了解防治春季传染病的重要性。

本次培训从传染病的定义、流行概况、临床表现、预防方法与防控措施进行了介绍。要求各任课老师把好晨检的第一关,加强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登记工作;教师要加强学生洗手的监督;保证教室的通风。

最后,学校专职人员张荣华主任强调了手足口病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教案 篇6

教者:石丽萍

时间:2013年5月6日

一年级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教案

教学目的:

知道常见的春季传染病,了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培养健康的体魄。教学方式:集中讲授 教学时间:2013.5.6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日常生活的一些患病现象导入本课。

二、讲授

(一)、基本知识

1、水痘

病人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诊后6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疼、全身倦怠等前期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2、流行性腮腺炎

病人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疼、无力、食欲不振等前期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3、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人为传染源,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分泌物而传播。

患病时出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症状,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4、麻疹

麻疹病人为传染,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病人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患病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3至7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日,亦可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瘢痕或出现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到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5、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病人和隐形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 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病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传染源主要是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家畜、野禽)以及鸟类。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能会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粪便和受污染的水而感染,但是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有效传播的证据。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高热(大多持续38ºC以上)、咳嗽、咽疼、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二)、预防要点

1、在人群聚集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

2、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3、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4、避免与他人公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5、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衣物、被褥等要经常在阳光下暴晒。

6、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的免疫能力。

7、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8、避免接触猫狗、禽鸟、鼠类及其粪便及排泄物,一旦接触,一定要洗手。

9、发现死亡或可疑患病的动物,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

三、小结:

四、作业

羊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注射 篇7

1. I号炭疽芽孢菌苗, 预防家畜炭疽病。

在绵羊、山羊大腿内侧或尾部进行皮下注射, 每只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1年。

2. 羊棱菌四防干粉菌苗, 预防羊快疫、猝疽、羔痢和肠毒血症。

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溶解稀释至所需倍数, 每只肌肉或皮下注射l毫升。免疫期为2年。

3. 羊棱菌四防氢氧化铝菌苗, 预防羊快疫、猝疽、羔痢和肠毒血症。

肌肉注射5毫升。免疫期为1.0~1.5年。

4. 羊链球菌氢氧化铝菌苗, 预防羊链球菌病。

绵羊、山羊一律皮下注射5毫升。

5. 羔羊大肠杆菌病菌苗, 预防绵羊和山羊的羔羊大肠杆菌病。

3日龄以下的羔羊, 股内侧皮下注射0.5~1.0毫升;3日龄以上的羔羊, 注射2毫升。

6. 冻干布氏杆菌羊型五号菌苗, 预防羊布氏杆菌病。

用生理盐水稀释成每毫升含10亿菌, 每只羊皮下注射1毫升;喷雾免疫时, 如在室内进行, 按每只羊需25亿菌计算, 在室外避风处进行时, 则按每只羊50亿菌计算。

二、疫苗类

1. 绵羊痘弱毒疫菌, 预防羊痘。

用生理盐水稀释到所规定倍数, 绵羊每只皮下注射0.5毫升, 山羊每只注射2毫升。

2. 口蹄疫A、D型混合弱毒疫苗, 预防牛、羊口蹄疫病。

对于4~12月龄的羊, 皮下注射0.5毫升, 12月龄以上者, 注射1毫升。

三、类毒素类

破伤风类毒素, 预防家畜破伤风。在羊只受伤、手术前、去势、剪毛、断尾时, 皮下注射l毫升。免疫期为1.0~1.5年。

四、血清类

1. 抗炭疽血清, 紧急情况下用于预防家畜炭疽病。

一般进行皮下注射, 每只羊用16~20毫升。预防有效期10~14天。

2. 破伤风抗毒素, 预防和治疗家畜破伤风。

一般进行皮下注射, 每只羊1 200~3 000单位。免疫有效期2~3个月。

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预防注射前, 应仔细检查所用菌苗的包装。

如发现瓶口不严、破瓶、瓶内有霉、有异物、有摇不散的凝块以及超过保存期时, 都不应使用。

2. 预防注射前, 对被注射羊只逐一进行临床检查, 发

现羊只有病、瘦弱或有当地发生疫病流行时均应暂缓预防注射。

3. 菌苗或疫苗一般不能与相应的血清同时注射, 预防注射前后l周内不应使用抗生素, 否则会影响免疫效果。

4. 预防注射一般在春秋两季水草旺盛时进行。

预防羊快疫和肠毒血症时, 应在每年发病前1月注射;以预防羔痢为主时, 应在母羊配种前l~2个月或配种后1个月注射。

5. 预防注射要无菌操作。

所用器具要预先消毒, 注射部位要涂擦碘酊, 坚持注射1只羊换1枚针头, 以防交叉感染。

6. 空瓶不能随手丢弃。

特别是I号炭疽芽孢菌苗的空瓶不能随意丢, 注射完成后, 注射器、针头、空瓶等须高压消毒 (或煮沸l小时) 。

冬季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篇8

1.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水痘传染性很强,多发生于冬春季。从病人发病日起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都有传染性。病初,主要经飞沫传染。皮肤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传染。患了水痘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只需请家长注意隔离,不要带患儿去公共场所。水痘在饮食上要清淡易消化,如:米汤、面汤等,多饮温开水,注意休息。还应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皮肤瘙痒时,可涂些止痒药水。指甲长了要及时剪短,避免抓破疱疹而引起感染,如果疱疹已破,可涂1%紫药水。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全年都会发生。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防止医院感染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

3.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人为主要传染源,通过飞沫传播或病人用具间接传播。本病起病急,高热可达39℃以上,头痛、四肢酸痛,全身不适伴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预防:加强锻炼,讲究个人卫生,开窗通气,均衡膳食,适时接种流感疫苗,流行期间可服用抗病毒类药物。

4.流行性腮腺炎

简称“痄腮”,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季好发。病人为主要传染源,通过飞沫传播或器具间接传播。本病潜伏期2~3周,初期多一侧腮腺肿大、疼痛,继而波及到对侧,触之压痛,咀嚼及吃酸性食物时疼痛。预防:及时隔离患者,服用中药抗病毒冲剂预防,流行季节注射“麻腮风”疫苗提高免疫力。

对冬季传染病的预防,在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科学穿衣

尤其要注意脚部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和体质情况,适时增减衣服。

△ 经常开窗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让室内的空气流动起来,驱散病毒,以减少患病的机会。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

△ 勤洗手

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

△ 多喝水

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家长要尽量让孩子喝白开水或矿泉水,少喝最好不喝甜的饮料。尤其在外出的时候,一定要喝白水,因为这个时候最容易放松警惕,易上火生病。

△ 适当锻炼

锻炼身体可增加血液循环,提高皮肤调节温度的能力,维护淋巴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增加户外活动,常晒太阳,经常晒衣晒被,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素质,提高抵抗能力。

△ 平衡营养

要想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合理、均衡营养非常重要,增加含钙量丰富的鱼虾、豆制品,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注意蔬菜水果的摄取,适当搭配粗粮和杂粮,避免高糖分、高脂肪和油炸食品。

△ 保证睡眠

不过度疲劳,因为失衡的生活会带来失衡的免疫反应。

△ 免疫预防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篇9

1.水痘的症状以及预防措施

水痘的症状:通常先出现低热、厌食、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至2天后出现红色斑疹,随后很快变成疱疹,3至4天后变干、结痂、脱落,不留疤痕。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往往同时出现,成为“四代同堂”,这是水痘特有的症状。水痘的皮疹常先出现在胸部、腹部、背部和头皮,然后陆续在面部和身体的其他部位出现。

水痘的预防:不少疾控专家介绍,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非常有效的措施,及时接种水痘疫苗可以避免感染水痘或者减轻症状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2.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以及预防措施

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咽峡炎,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起病急,反反复复高热,体温可达到39-40℃,发热可以持续2-6天。检查可见咽部充血明显,病程初期可仅见上腭鲜红色小红点,很快舌咽弓、软腭、扁桃体、硬腭出现灰白色小疱疹,周围有红晕。1-2天后疱疹溃破成黄白色溃疡。疱疹及溃疡多集中在咽峡部,颊粘膜、舌面比较少见。

疱疹性咽峡炎的预防: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不接触患病的宝宝。流行期间少带孩子去人口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合,尤其是儿童游乐场,波波池等。家居环境要勤通风,每天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衣物勤晒洗。

3.流行性腮腺炎症状以及预防措施

流行性腮腺炎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畏寒、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其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腮腺炎肿大,并伴有疼痛。

流行性腮腺炎预防:这种病是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可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锻炼,增强孩子体质。但是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力低下者以及对鸡蛋白过敏者。

4.猩红热的症状以及预防措施

猩红热症状:

猩红热临床上一发热、咽峡炎、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皮疹为主要表现,发病以学生及幼托儿童为主,可出现关节,肾脏变态反应并发症。猩红热的潜伏期为2-5天,发病急,发病的儿童会突然出现发热、咽喉疼痛、反胃恶心、剧烈头痛等症状。

猩红热的预防:预防猩红热,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要加强晨检,发现病人及时送诊。儿童要加强体育锻炼,多做户外活动,提高抗病能力。在猩红热期间,家长应该避免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和人多处,住房应注意通风。对可疑猩红热、咽炎患儿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必要时可服药预防。

5.手足口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手足口的症状:

手足口的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

手足口的预防: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6.红眼病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红眼病的症状: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俗称“红眼”,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流行性眼病。其主要特征为结膜明显充血,脓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自觉患眼刺痒如异物感,严重时有眼睑沉重,畏光流泪及灼热感,有时因分泌物附着在角膜表面瞳孔区,造成暂时性视物不清,冲洗后即可恢复视力,由于炎症刺激产生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患者早晨醒来时会发觉上下睑被分泌物粘连在一起。

红眼病的预防:要注意手的卫生。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要勤剪指甲。急性期患者需隔离,以避免传染,防止流行。严格消毒患者用过的洗脸用具、手帕及使用过的医疗器皿。患红眼病时除积极治疗外,应少到公共场所活动,不使用共用毛巾、脸盆等。最好不吃带鱼、鲤鱼、虾、蟹等海腥发物。

家长防控传染病的要点:

1.不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特别是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手足口病患者接触,避免交叉感染;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勤剪指甲等,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3.合理安排幼儿作息时间,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与愉快的心情,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

4.密切关注孩子身体健康,与班级老师加强沟通联系与配合。孩子一旦有异常或确诊,第一时间告之老师便于班级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当孩子感冒、发烧时免疫力低易感染,要保证幼儿休息,及时治疗,不要掉以轻心。

如果孩子中招后,家长注意事项:

如果家庭中已经有宝宝中招,为了避免家庭内的交叉感染,家长要这么做: 1.发现患病的宝宝要马上隔离,不要再接触其它儿童;

2.患儿的餐具、牙具、奶瓶等要专人专用,使用前后均要充分清洗,煮沸消毒; 3.患儿的玩具、被口水、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的家具、地板等要用含氯的消毒液擦拭; 4.宝宝的排泄物要妥善处理,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后倾倒;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 篇10

同学们:

随着春季的来临,传染病也如鱼得水地伴随而来,我们只要了解或掌握传染病的一些预防知识,就可以远离疾病。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传染病的一些相关知识。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性疾病简称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传染病的特点

1.具有传染性。大多数传染病由感染而获得并可能传播给他人。

2.具有流行性这是传染病最突出的特点。人们之所以对传染病“谈虎色变”,主要就是传染病的这个特点。尤其是“烈性”传染病和一些传染性极强的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损害极大。如霍乱、鼠疫的暴发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艾滋病等。

3.发病急、病情重。一些急性传染病,来势凶猛,如在2003年初,我国部分地区暴发的“非典”,甲型H1N1流感,以及现在发生的H7N9禽流感等等

4.后果严重。感染了传染病,如未能及早治疗,其预后较差,或残或亡或有后遗症。如流脑,若不及早治疗,病死率非常高。流行性腮腺炎可并发睾丸炎,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女性怀孕前三月感染风疹病毒,易致胎儿畸形。

5.及早治疗。早期治疗是治愈传染病的关键,并且与预后的好坏直接相关。如狂犬病:当被狗咬伤后,及时注射狂犬疫苗或抗狂犬病血清,可以完全避免患病。若未采取措施,一旦发病,其死亡率为100%。

6.感染后具有免疫性。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的发生要具备三个要素:传染源、传播途经、易感人群,缺一不可。

1.传染源是指体内含病原体并可传染其它个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通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常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经空气飞沫传播:当病人呼吸、谈话特别是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可自鼻咽部喷出,漂浮于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如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等都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经水传播:水源受到病原体污染,未经消毒饮用,即可造成传染病流行。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等都可经水传播。有些传染病是通过与疫水接触而传播的,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

经食物传播:所有肠道传染病都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直接接触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所造成的传染,如接触疫水而感染的血吸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等均为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是指通过污染的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等引起的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在肠道传染病中也很多见。

经虫媒传播:这类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传染源的血液中,并在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蚊、蚤、虱、恙虫、蝇等为重要的传播媒介, 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而传播。如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等。

经土壤传播:有些肠道寄生虫卵(如蛔虫卵、钩虫卵)必须在土壤中发育至一定阶段成为感染期蚴,经口或皮肤才能引起感染。

垂直传播:是指母体患感染性疾病时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或产道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经血液、血制品传播:是指通过输入含有病原体或被病原体所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造成疾病在人与人之间播散的一种方式。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3.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一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阻止传染病流行,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四、春季好发的传染病

春季好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麻疹、风疹、猩红热等,随后又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新病种。消化道传染病也是冬春季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如痢疾、病毒性甲型肝炎和手足口病等。这些传染病亦需要引起大家注意。

五、几种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其主要特点:冬春季发病多见,常群体性发病,发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有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结膜充血、咽痛、咳嗽、皮疹等症状。

1.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和胃肠型感冒。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一周。

2.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多发于冬春季,15岁以下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病。潜伏期一般为2—3日,最长的为一周。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因此,在该病流行期间,如果发现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咽喉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婴幼儿多见,成人亦可发病,潜伏期8-12日,以发热、皮疹及两眼发红、流泪、畏光、打喷嚏、咳嗽为主要症状,并以颊黏膜出现麻疹斑为特征。病程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病人自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内均具有传染性,应注意隔离,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传染源为病人。

4.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1-5岁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病。表现为低热、畏寒、头痛、流涕、上呼吸道炎症、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当天全身可见以四肢为主的分布均匀的淡红色圆形或卵形点状充血性斑丘疹,色淡、细小、蔓延快,24小时可遍布全身,痒感不明显,一般皮疹二至三天开始从上到下陆续消退,退疹后不留痕迹。妊娠初3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出疹前后5日均有传染性,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传染源为病人。

5.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多发于冬春季,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病,俗称“乍腮”,潜伏期一般为14-19日。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发热、耳下或下颌角疼痛,以耳垂为中心1-2日内迅速肿大,张口和咀嚼时疼痛。病人自腮腺肿大前1日至肿消后3日内均具有传染性,应注意隔离,注射疫苗或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传染源为病人。

6.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儿童多见,成人亦可发病。潜伏期一般为1-21日。主要特征是先有轻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厌食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日后躯干皮肤出现红色斑疹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胸背、面部、头皮较多,而四肢远端较稀少,手掌和足底更少见或无皮疹。水痘病人自出疹前1-2日至出疹后5日或皮疹全部结痂干燥前均有传染性,应注意隔离。传染源为病人。

7.非典是由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1-14天,主要为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和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化验血象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不高或降低,肺部X光片可有间质性肺炎样变等。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8.人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H5N1)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之交多见。潜伏期1-7天,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咽痛、咳嗽、全身酸痛,类似普通感冒症状,约有半数患者有肺部病变。传染源主要为病、死禽以及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健康禽。目前,人禽流感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非常有限。人对禽流感病毒尚不易感,一般认为12岁以下儿童、与家禽密切接触人群、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高危人群。

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了。1.接种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也是投资小,收效大的预防举措。

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保持教室、宿舍内空气流通。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应减少集会,少去公共场所。

3.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春天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4.做到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劳逸结合,像有的人通宵玩牌、打电子游戏机、上网冲浪,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很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5.衣、食细节要注意。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6.切莫讳疾忌医。尽量减少与病患者接触,与病人接触时需戴多层棉纱口罩,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在发现身体不适,或有类似反应时要尽快就医。同时对发病的房间要及时消毒,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食醋熏蒸来进行预防。

蛋鸭常见病毒性传染病及防治 篇11

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或大头瘟,是由鸭疱疹病毒I型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因发病鸭常见头颈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任何品种、年龄的鸭都能感染。自然发病多见于育成鸭和成鸭,但近来10~15日龄的雏鸭亦时有发生,流行期比较长,可达15~30d,死亡率在90%以上。

在自然情况下,只有鸭能够感染鸭瘟。鹅在同病鸭接触的情况下,有时也可能感染发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通常在春夏之交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鸭群感染鸭瘟后蔓延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往往造成大量死亡。

1.1 临诊症状 见图1。

病鸭表现为高热、头部肿胀、缩颈、流泪、眼睑水肿、两翅下垂、脚麻痹,严重的病鸭伏地不起,排绿色或灰绿色稀粪,病程2~3d;产蛋鸭还可表现为产蛋量下降。

1.2 病理变化

1.2.1 典型病例的皮下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剖检头颈部肿胀处,切开时流出淡黄色的透明液体或呈胶冻样。

1.2.2 咽喉部、食道粘膜表面覆盖着灰黄色或草黄色的坏死物形成的假膜结痂,或在食道粘膜、肠粘膜出现纵向排列的出血带。在食道和腺胃交界处有出血点或出血环。

1.2.3 泄殖腔粘膜表面覆盖着一层绿褐色或棕褐色的坏死结痂,不易剥落,粘膜有出血斑。

1.2.4 肝脏表面和切面上可见到针头至米粒大小的不规则灰白色坏死斑点和出血斑,有些病例在坏死灶中间有小出血点,其上还常见灰白色小坏死点。心外膜和心内膜有出血斑点。

1.2.5 产蛋母鸭发病时,卵巢、卵泡发生充血或出血、变形和变色。有部分卵泡破裂而引起卵黄性腹膜炎。

1.3 鉴别诊断 鸭瘟病症在有些方面同巴氏杆菌病(禽霍乱)很相似,容易被误诊,诊断上两者可从4个方面加以区别。

1.3.1 流行病学特点 禽霍乱的病原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多种家禽都能感染发病,而鸭瘟除鸭能感染发病外,其他禽类如鸡、鹅一般不会感染。

1.3.2 临诊症状特点 鸭瘟病例有特有的流眼泪和眼睑水肿。两脚发软,不能站立,部分病鸭头颈部肿大等症状;禽霍乱则没有。

1.3.3 剖检病变特点 鸭瘟病例的食道和泄殖腔粘膜可见坏死结痂或假膜性病灶,但在禽霍乱病例中是不存在的;而禽霍乱在肺脏通常有严重的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但鸭瘟的肺脏变化不显著。

1.3.4 药物治疗效果 禽霍乱一般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治疗都有良好效果,而鸭瘟无效。

1.4 防治措施

1.4.1 预防 ①平时严格执行对鸭舍、运动场、用具、贩运鸭子车辆和笼子的卫生消毒,药剂有10%~20%石灰乳或5%漂白粉、百毒消等;②不从疫区购进鸭子,如必须引进时,一定要经过严格健康检查,隔离饲养,定时检查证明健康后才能并群饲养。不要在可能感染疫病的地方放牧,如了解到上游有病鸭,就不能在下游放养;③定期注射疫苗预防,目前广泛使用鸭瘟弱毒冻干苗,安全有效。疫苗注射前用灭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做100倍稀释,10~20日龄鸭肌内注射0.5ml,7d内产生免疫力,隔21~30d可再加强免疫1次,有效期6个月,种鸭和产蛋鸭在产蛋前可再接种疫苗1次。

1.4.2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用免疫鸭血清和高免血清治疗,每只鸭肌注0.5~1ml,按2~4ml/kg体重注射更佳。克感清(双黄连口服液)灌服或饮水;黄芪多糖等配合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2 雏鸭病毒性肝炎

本病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引起的一种高致死率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各品种的雏鸭均易感,尤以快大型肉鸭发病最多,危害最大,发病日龄主要为l~3周龄,尤以1~2周龄最为严重,个别发病日龄达到4~5周龄。发病率为30%~90%不等,致死率常在90%以上。

2.1 临诊症状 本病发病急,死亡快。病雏鸭表现精神沉郁,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部着地,转圈,两脚发生痉挛性踢动,死前头向后仰且呈角弓反张姿势(图2-A、B)。通常在出现神经症状后几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患病鸭群死亡高峰在2~3d内,死亡率在50%以上。

2.2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肝脏。肝肿大,质地松软,呈淡红色、土黄色或红黄色,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图2-C、D);胆囊肿大;肾脏肿大出血,脾脏轻度肿大,呈斑驳状,胰脏肿大充血,其他器官无明显病变。

2.3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鸭瘟和禽霍乱区别。雏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发生在2周龄内的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而鸭瘟或禽霍乱在此日龄阶段很少发病,且临诊症状和剖检病变与雏鸭病毒性肝炎不一样,因此鉴别不困难。

2.4 防治措施

2.4.1 预防 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最重要的是保护3周龄内的雏鸭,让其具有足够的免疫抗体,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①接种免疫母鸭。通过免疫产蛋种鸭来保护雏鸭。种蛋鸭于开产前2~4周接种2次鸭肝炎弱毒疫苗,间隔15d左右;在产蛋高峰期再免疫一次,可保证孵出的雏鸭具有较高母源抗体,进而获得良好保护;②接种免疫雏鸭。疫苗直接接种雏鸭群,即在雏鸭出壳后1~3日龄内颈背皮下注射0.2ml鸭肝炎弱毒苗。由于传染性肝炎发病日龄多数偏早,因而多数鸭孵化场和养鸭户均在雏鸭出壳后1~2日龄内注射0.5~1ml抗雏鸭肝炎高免卵黄液,预防保护率可达90%以上。

2.4.2 治疗 ①立即注射抗雏鸭肝炎高免卵黄液或高免血清。每羽注射1ml,严重病例可再注射1次;②将肝肿康加入饲料(每1g拌料25kg)或饮水(每1g加水20~40kg)中喂服,连用3~4d。

3 番鸭花肝病

本病是1998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发生的一种新的鸭病毒性传染病,以软脚、摇头和肝脏、脾脏及胰脏大量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特征,故暂称之为“花肝病”,其病原的归属问题仍在研究中。该病主要侵害1月龄内雏番鸭,7~8日龄即可发病,最多见于10~25日龄的雏番鸭,潜伏期为2~4d,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通常为20%~30%,严重的可高达95%以上,给番鸭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本病发病急、传播快,几天内即可涉及全群,在出现死亡鸭后,病势发展较快,1~2d内即达死亡高峰。

nlc202309022119

3.1 临诊症状 病雏鸭表现精神沉郁,毛松震颤,两脚软弱无力,头颈下垂,有的可见喘气和下痢;腹泻,排白色或绿色稀粪。重病鸭呼吸急促,患鸭机体脱水,迅速消瘦,最后因衰竭而死亡。有的表现健康,一旦出现症状则往往已是疾病的后期。

3.2 病理变化 病死雏番鸭最具有特征性的剖检病变部位为肝脏和脾脏。表面密布大量针尖大的白色坏死点,使肝脏呈“白点”肝或“花斑”肝(图3-A、B),脾脏呈“花斑”脾(图3-C、D)。此外胰脏、肾脏及肠壁充血出血,有弥漫性或局部性灰白色坏死点。病程稍长的病例常见有心包炎、肝周炎及肠壁粘连。

3.3 鉴别诊断 在临诊上,雏番鸭“花肝病”应与雏番鸭沙门氏菌引起的副伤寒相区别。发生雏番鸭副伤寒时,肝脏和肠壁虽然有大量灰白色坏死点,但肝脏常呈古铜色,肠粘膜糠麸样坏死,这是雏番鸭“花肝病”所不具有的。

3.4 防治措施

3.4.1 预防 雏番鸭“花肝病”是最近几年新发现的雏番鸭病毒性传染病,有关本病的防治方法正在进一步研究中。因此,除加强饲养管理和常规消毒外,疫苗免疫接种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免疫接种应在3日龄内进行。由于本病发病日龄与雏番鸭“三周病”相似,故目前推荐采用雏番鸭“花肝病”和“三周病”二联弱毒疫苗(“花周”二联疫苗)1次注射,每羽0.2ml,预防效果较好。

3.4.2 治疗 对本病的控制,目前尚未有理想的特效药,发生本病时,应尽快注射“花肝病”高免卵黄抗体可减少发病死亡。

4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又称雏番鸭“三周病”或喘泻症,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雏番鸭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雏番鸭会发病,主要传染途径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主要侵害1~3周龄的雏番鸭,特别多见于10~18日龄者,而鹅和其他种类的鸭不发病,临床以腹泻、呼吸困难和脚软为主要症状。经接触传染,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冬、春季节居多,其潜伏期为7d左右,病程6~7d,出现3~4d后为死亡高峰,发病率27%~62%,死亡率22%~43%,病愈番鸭大部分生长发育受阻,成为僵鸭,给番鸭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是番鸭饲养中的主要疾病之一。

4.1 临诊症状 患病雏番鸭精神沉郁、厌食、怕冷、拉稀,粪便呈绿色或灰白色,常粘附于肛门周围羽毛。病雏番鸭常脚软喜蹲,呼吸困难,多数病鸭流鼻水、甩头或张口呼吸(图4-A、B)。病后期喙发绀,喘气频繁,显著消瘦,最后衰竭死亡。病程一般为2~5d,少数耐过的雏鸭成为生长不良的僵鸭。

4.2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主要在胰腺和肠道。胰腺苍白或充血,局灶性或整个表面出血,表面有数量不等的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点(图4-C)。心脏色泽苍白,心肌弛软,胆囊肿大(图4-D)。肠道均有明显的病变。肠粘膜充血或出血,呈卡他性炎症,尤其在空肠和回肠病变处具有特征性,有的肠段外观变得极度膨大,呈香肠状,手触很坚实。从膨大部分与不肿胀的肠段连接处可看到肠道阻塞现象,膨大部的肠腔内充塞着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栓状物。

4.3 鉴别诊断 雏番鸭易感染小鹅瘟细小病毒,两者在临诊症状和剖检病变上非常相似,凭肉眼观察对这两种病不易区别,只有通过实验室检验才能区别诊断。

4.4 防治措施 目前对本病的防治措施是做好生物安全性措施,加强雏番鸭的饲养管理,给初生雏番鸭接种弱毒疫苗,在疫区预防本病发生,注射抗本病的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有一定效果,但对发病晚期的疗效不明显。

5 雏番鸭小鹅瘟

本病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也是一种高发性和高死亡率的疾病。本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经消化道感染,或因患病雏番鸭分泌物与排泄物污染了饲料、饮水、垫草等而感染。本病主要感染雏鹅,但近年来雏番鸭也有此病流行。2~5周龄的番鸭多发。

5.1 临诊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不食;腹泻,排灰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并有泡沫,流眼泪,鼻汁,呼吸困难,很快消瘦,最后抽搐死亡。

5.2 病理变化 肠道病变较明显,尤其十二指肠粘膜出血。肠道外观肿胀,特别是小肠中后段粘膜脱落坏死,形成特征性腊肠样栓子;肠道出血,肠壁变薄。肌胃和腺胃粘膜出血,交界处粘膜溃疡糜烂。

5.3 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性消化道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应注意与雏番鸭“三周病”相区别,发生雏番鸭小鹅瘟时胰腺不出现白色坏死点。

5.4 防治措施

5.4.1 预防 雏番鸭于2日龄内注射小鹅瘟弱毒苗或雏番鸭细小病毒与小鹅瘟病毒二联疫苗,每羽注射0.2~0.3ml。该病的流行与发生主要是通过孵化场传播和早期感染,应加强对孵化场的消毒和出壳后的饲养管理等工作。

5.4.2 治疗 一旦诊断为本病,应尽快将发病雏番鸭与健康雏番鸭分开,并及时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1~2ml,同时口服庆大霉素等抗菌药以防继发细菌感染。

6 鸭禽流感

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中的某些致病性血清亚型毒株所引起的全身性传染性综合征。目前已发现,一种H5和H7血清型流感病毒对各种日龄和各品种的鸭群均具有高致病性。雏鸭的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可达60%~95%,甚至更高;其他日龄鸭群发病率一般为80%~l00%,死亡率为30%~80%。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为主要流行季节。发生禽流感的鸭群易并发或继发鸭大肠杆菌病、鸭疫里默杆菌病、鸭霍乱及沙门菌病等,此时鸭群死亡率大大增高。因此,禽流感是当今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疾病。2005年,禽流感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及我国不少省份流行,禽流感已传给人类并造成人的发病和死亡,因此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6.1 临诊症状

6.1.1 最急性型 患鸭突然发病,不食不喝,精神严重沉郁,闭眼蹲伏,头顶触地,很快倒地仰翻,两脚作游泳状摆动,不久即死亡。

nlc202309022119

6.1.2 急性型 此病型症状最为典型,患鸭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不食,腿软无力,伏地缩颈,眼潮润,流泪红眼,有的病例肿头。病鸭死前喙和足蹼呈紫色,仰翻扭颈,倒地挣扎之后,出现呼吸困难,最后窒息而死。发病鸭群在2~3d内大批死亡。在产蛋母鸭感染禽流感之后,产蛋下降,产小型蛋、畸形蛋,甚至出现产蛋停止现象。

6.1.3 慢性型 属非典型流感,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病鸭出现呼吸急促、喘气或张口呼吸、咳嗽、流眼水、食欲减少、生长发育迟缓、消瘦等现象,此时病程较长,死亡率较低。

6.2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喉头气管粘膜有不同程度出血或出血点,腔内有粘性分泌物或干酪样物,肺出血或淤血。

胰腺出血或有出血斑,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或坏死点,或呈透明样。心冠脂肪和心肌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心肌有灰白色坏死斑或呈白色条纹坏死,心内膜有出血斑。严重病例可见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或出血带。肠粘膜充血、出血,十二指肠尤为明显,有局灶性出血性溃疡病灶,还可见出血环。

产蛋母鸭卵巢中的卵泡严重充血、出血、变形和皱缩。输卵管粘膜充血、出血,有的病例卵泡破裂于腹腔中。

6.3 鉴别诊断 鸭禽流感必须注意与雏鸭病毒性肝炎、雏番鸭细小病毒病(“三周病”)相区别。

6.3.1 与雏鸭病毒性肝炎相区别 患病毒性肝炎雏鸭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雏鸭禽流感仅出血或淤血,但心脏有出血性坏死病变,而雏鸭病毒性肝炎心脏无此病变。

6.3.2 与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区别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变主要在胰腺,整个充血、出血或苍白,表面有数量不等的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点,心脏淡白色或灰白色,似煮熟样,而雏番鸭禽流感心脏无此病变。

6.4 防治措施

6.4.1 预防 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的发生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增强鸭的抗病力及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①切实做好消毒工作。对未发生或已发生禽流感的鸭场,对其养鸭设备、用具及场所、车辆和笼子等都要及时和定期清洗,然后选择有效消毒剂进行消毒。当前对禽流感较有效的消毒剂有0.1%~0.2%过氧乙酸、百毒消和速净(双链季铵盐消毒剂)等;②疫苗免疫接种。接种疫苗是防治禽流感的最有效手段,目前在疫区普遍使用禽流感油乳剂灭活苗,每羽注射0.2~0.5ml,也可用组织灭活苗。由于禽流感亚型多,易变异,且亚型之间又无交叉免疫,因此,往往一种疫苗在一个地区有效,而在另一个地区无效,甚至场与场之间免疫效果都有差异。最可靠的办法是事前弄清本地区流行哪种亚型(H5、H7或H9),然后使用适合该地区的单价或多价油乳剂灭活苗,能使鸭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力;③免疫程序。可根据疫病的流行情况,雏鸭在7~10日龄或15~20日龄进行首免,间隔15~20d再免疫一次,应在颈部背侧的正中处皮下注射。对于要留种的鸭群和蛋用鸭群,在首次免疫后的2月龄再进行二免,在产蛋前15~20d进行三免。以后每半年再免疫1次。

6.4.2 治疗 如果鸭群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由于发病突然,传播迅速,患鸭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对这种禽流感目前治疗难度比较大。故一旦发生后,应立即将病鸭扑杀、烧毁或深埋,彻底消毒场所和用具,以免扩大疫情。

上一篇:优秀班集体展板要求下一篇:班干部竞选演讲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