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健康教育(通用8篇)
常见传染病健康教育 篇1
常见传染病的健康教育
张丽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T_b 目的要求
1.掌握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报告
2.掌握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艾滋病、狂犬病、结核病的主要表现、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内容介绍
1.传染病基本知识 2.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T_e
一、传染病基本知识
B_e
(一)基本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菌等)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一类疾病。感染是指病原体和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首发感染是指人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是指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混合感染是指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重叠感染是指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在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继发感染是指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与人体发生相互作用,因作用程度差异和外界环境干预因素的影响,可产生不同的转归结局,归纳起来有下列5种: 1.病原体被清除
在人体强大的防御体系作用下,通过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机制,病原体被清除。特异性免疫功能主要有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主动免疫可以通过接种疫苗和自然感染等方式获得。被动免疫则通过胎盘或注射免疫球蛋白获得。2.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指人体在病原体入侵后,机体的损害较为轻微,不出现显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通过免疫学检查可证实已被感染。3.显性感染
即在传染过程中,通过病原体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人体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麻疹、水痘感染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可获得不牢固的免疫力,可再感染或慢性携带。4.病原体携带状态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却不出现任何疾病表现称之为病原体携带状态。由于所携带的病原体不同,分别称为带菌者、带病毒者、带虫者。多数传染病病原体都存在于携带状态,按宿主状态不同,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和慢性携带者。一般称潜伏期少于3个月的为急性携带者,多于3个月的为慢性携带者。5.潜伏性感染
在某些传染病的传染过程中,人体和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时,往往既不能清除病原体,也不能引起显性感染,不出现临床症状,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潜伏在体内的病原体乘机活跃,引起发病,上述的相持阶段称为潜伏性感染,可见于疟疾,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
(三)传染病的流行
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疾病并发生、发展和转归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说来主要有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3方面。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3个环节: 1.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不断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主要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其他易感人群时所经历的途径。主要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体液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水平传播。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受感染者。人群易感性大小系动态性变化,受人群的一般抵抗力、免疫力、人口流动、病原体的变异人群、人群预防接种推广等因素所影响。【我的笔记】
(四)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的预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针对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3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
1.管理传染源
传染病的管理制度是管理传染源的主要内容。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中,早报告是关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需要管理报告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3类,共37种。
(1)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患者、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2)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这3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3)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尤其对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是预防的关键环节。主要措施包括以“三管一灭”为中心的一般性卫生措施和消毒杀虫措施。“三管一灭”即指管好水源,管好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管好粪便垃圾及污水污物并做好无害此处理;消灭四害(老鼠、臭虫、苍蝇和蚊子)和其他病媒昆虫。消毒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消灭环境中的病原体。依处置对象不同又分为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随时消毒是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所污染的物品随时进行的消毒处理;终末消毒是当传染源不再存在(如患者痊愈、移走或死亡),对其污染场所进行的彻底消毒,也包括痊愈患者自身或死后尸体消毒,终末消毒要特别强调消毒方法的有效性和消毒范围的彻底。预防性消毒是指未发现明显传染源,对可能遭到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场所和人体实行消毒,如饮水消毒、餐具消毒、空气消毒、粪便无害化处理和饭前便后洗手等。杀虫是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方法杀灭传播疾病的病媒昆虫。3.提高人群免疫力
(1)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通过改善生活和居住条件、合理营养以及参加体育锻炼等增强体质,提高抵御传染病的能力。保持愉快心情和良好心态对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力。通过接种特异性抗原或特异性抗体,使机体获得针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是最重要的保护措施。特异性主动免疫是通过预防接种疫苗、菌苗或类毒素等抗原,使机体产生对抗病毒、细菌或毒素的特异性免疫力。特异性被动免疫是给机体直接注射免疫球蛋白,如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等免疫效应分子,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我的笔记】
(五)传染病的报告 1.服务对象
是辖区内法定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及相关人群。2.服务内容
(1)发现、登记:填写门诊日志及入、出院登记本,X线室或化验室检测结果登记表。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后,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2)报告:①报告程序与方式:是对于已开通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单位,在规定时间内使用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未开通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单位,视疫情具体情况按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传真、电话等方式尽快进行疫情报告,同时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根据疫情,当怀疑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时,应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②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 h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应于2 h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 h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h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h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③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和补报工作。对于需要订正的要及时订正,发现漏洞的要及时补报。(3)传染病的处理:①处理患者,可采取就地隔离治疗,对于不具备隔离条件和相应救治能力时,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②消毒处理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置。③要做好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做好流行病学的调查和主动管理,以及传染病居家患者的随访工作。④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协助做好管理工作。3.服务要求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管理规范填写传染病病种报告、报告卡等。做好相关服务记录,《传染病报告卡》应至少保留3年。【我的笔记】
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B_e
(一)病毒性肝炎 1.概念
病毒性肝炎是多种肝炎病毒(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临床上常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腻、肝大、肝功能异常、部分可出现黄疸。按病原体分类,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型5种。2.传染源
①甲型肝炎无病毒携带状态,传染源为急性期甲型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粪便排毒期在起病前2周到血清ALT高峰后1周,少数患者可延长至起病后30日仍具有传染性。②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后二者由于病毒长期存在血液中,为更重要的传染源。急性乙肝患者的传染期从起病前数周开始,持续整个急性期。HBsAg阳性的慢性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的传染性大小与e抗原、HBV-DNA及HBV-DNAP是否阳性有关。③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丙肝患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只要血中有HCV-RNA存在,均可为传染源。④丁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相似。⑤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相似。3.传播途径
①甲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经粪口传播途径感染,即由患者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常常造成大范围的流行。②乙肝病毒的传染途径一般认为有体液、血液、破损的皮肤黏膜以及母婴传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为母婴传播。③丙肝的传播途径类似于乙肝,但由于其是RNA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低,故传播较乙肝局限。多经过肠道外途径,主要有输血或血制品、注射破损皮肤黏膜、生活密切接触、接触以及母婴传播。④丁肝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⑤戊肝传播途径与甲肝相似。
4.易感人群
人对各型肝炎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甲型肝炎在>6个月的儿童发病最多,以隐性感染多见,成年时保护性抗体抗HAV-IgG检出率达80%,抗HAV-IgA为感染指标,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乙肝抗HBs阴性者、婴幼儿、母亲HBsAg阳性者、反复使用血液制品者、血液透析者、静脉药瘾者、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多个性伴侣者均为易感人群。丙型、丁型肝炎人群普遍易感,抗HCV/HDV非保护性抗体;戊型肝炎多见于成年人。
5.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
(1)控制感染源:如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正在感染者不能从事食品加工、饮食服务、托幼保育等工作,还要严格筛选献血者。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环境和个人卫生管理科有效预防甲、戊肝,对服务行业消毒、严格管理血液制品、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可有效预防乙、丙、丁肝的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对婴幼儿、儿童和血清抗HAV-IgG阴性的易感人群,均可接种甲肝减毒或疫苗以预防甲型肝炎。对于乙肝易感者、新生儿均应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乙肝。乙型肝炎疫苗是我国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最关键措施。目前对丙、丁、戊型肝炎尚缺乏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我的笔记】
(二)细菌性痢疾 1.概念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其传播途径是消化道传播,好发于夏秋季。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可伴有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细菌性痢疾可多次感染,多次发病,因为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病后免疫力差。2.传染源
传染源是急慢性菌痢患者及带菌者。传播途径为典型的粪-口传播,即病原体随传染源的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苍蝇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人群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青壮年次之。3.预防措施 主要通过早期发现患者和带菌者并及时隔离治疗,每日1次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等措施来管理好传染源。通过管理好水、饮食、粪便,消灭苍蝇等途径切断传播途径。还可口服活疫苗,刺激肠道产生分泌IgA及细胞免疫以保护易感人群。
(三)艾滋病 1.概念
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主要经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的慢性的致死性传染病。HIV病毒主要侵犯、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损害,最终并发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2.传染源
主要是患者及HIV无症状携带者,特别是后者。HIV主要存在于血液、体液、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唾液、眼泪和乳汁等体液也含HIV,均具有传染性。3.传播途径
主要有性接触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药物依赖者共用针头、自主采血或经输入被HIV血液或血制品等均可被感染;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孕妇经胎盘传给胎儿,亦可经产道及产后血性分泌物、喂奶等传给婴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也是人群普遍易感。4.预防
主要有加强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禁止毒品注射,严禁性乱,对于高危人群用避孕套,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我的笔记】
(四)狂犬病 1.概念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狂犬病通常以病兽咬伤形式传给人。2.临床表现
狂躁、恐惧不安、恐水、恐声、怕风、发作性咽喉肌痉挛及进行性瘫痪等。3.预防措施
主要有管理传染源,给家犬注射兽用狂犬病毒疫苗,及时处理伤口,预防接种,注射免疫球蛋白。
(五)结核病 1.概念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歧杆菌,经过呼吸道传播而引起的全身慢性感染。常见的有肺结核、肠结核、骨结核和生殖系统结核等。2.传染源
主要是肺结核患者,长期排菌的开放性肺结核患者。3.传播途径
主要有空气传播、肠道传播。4.易感人群
为普遍易感,婴幼儿、青春后期、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矽肺患者、妊娠、恶性肿瘤肝转移、AIDS好发。5.预防措施
主要是控制传染源,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痰菌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对污染物消毒,进行阳光暴晒,还可接种疫苗或化学药物预防。【我的笔记】
常见传染病健康教育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抽查某机关勤务营战士,共有160余人次参与培训,随机选130人接受问卷调查。
1.2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夏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相关防治知识、对日常生活行为的影响等[2,3]。在培训前后组织同一批人分别答同一套问卷,对干预前后结果进行分析。
1.3统计分析: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方法为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次共调查130名勤务营战士,收回有效问卷为干预前后各126份,有效率为96.92%。调查者均为男性,年龄在(20±2)岁者占被调查人群92.06%,调查对象以高中(48.41%)和中专/大专(50.79%)文化程度为主。
2.2夏季传染病相关信息知晓情况:战士们对夏季常见传染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参差不齐,培训前知道痢疾和流感的分别只有50名(39.68%)和55名(43.65%),培训后达到73名(57.94%)和78名(61.90%);霍乱和甲肝分别只有5名(3.96%)和38名(30.16%),培训后达到43名(34.13%)和78名(61.90%),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1)。而有81名(64.29%)战士在培训前知道食物中毒属于夏季常见传染病之一,但培训后有92名(73.02%),无显著性差异。战士们对甲肝传播途径,细菌性痢疾易夏秋季发病、可通过水和生活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可传播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感染呼吸道传染病后可能出现腹泻、呕吐和呼吸困难等情况的知晓率在培训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2.3正确行为持有率:培训前,战士们对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不是很了解,经此次培训后,认为要通过消灭苍蝇和对肠道传染病患者进行管理来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战士分别为85.71%和53.17%,培训后达到96.03%和85.71%,表示会注意饮水消毒的由51.59%上升到87.30%,表示会注意饭前便后洗手的由43.65%上升到81.75%,认为炊事员要定期体检的由83.33%上升到97.62%。在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措施上,认为需要对患者进行管理的由53.17%上升到85.71%,认为要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水和清水洗手的由89.68%上升到98.41%,认为需要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或肺炎患者的由77.78%上升到93.65%,表示会避免去人群拥挤场所或减少在人群聚集场所滞留时间的由76.19%上升到97.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4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季节性传染病给战士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分别有43名(34.13%)和50名(39.68%)的战士会感到恐惧和比较担心自己感染上季节性传染病,认为身边出现传染病,对自己日常饮食生活完全无影响的只有8名(6.35%),有44名(34.92%)和81名(64.29%)的战士认为对自己影响比较大或者有一点影响,培训后表示愿意注射季节性流感疫苗的战士由原来的103名(81.75%)上升到116名(92.06%)。
注:干预前后自身比较*P<0.05,**P<0.01
3讨论
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离不开健康教育,让战士们了解影响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有一定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是防止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有效途径[4]。由于夏季季节湿热,勤务营战士有集体生活和活动量大的特点,经常运动过后就猛喝凉水或者冲凉,午餐前后也常喝冰镇饮料,腹泻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防止这些疫病在部队中发生和传播[5],随季节对战士们进行健康宣教,使他们掌握夏季常见的传染病防治知识,远离传染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培训前,勤务营战士对食物中毒属于夏季常见肠道传染病的知晓率最高(达到64.29%),而其他几种传染病知晓率均不到50%,最低的仅为3.96%。有87.30%的战士表示在此之前没有接受过夏季常见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经过此次培训,使以前不常宣传的痢疾、流感、霍乱和甲肝这些疾病的知晓率较培训前明显增高,以后应加强这些夏季常见肠道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本次调查发现电视新闻和报纸是向战士们宣传预防和控制季节性传染病相关知识的较有效方式,88.10%的战士最想了解季节性传染病的防范措施,57.94%的人想了解传染病的症状和疫情新情况。针对战士们关心的主要问题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改进季节性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方法,强调宣传效果,让战士们认识到季节性传染病是可治可防的,消除战士们对疾病的恐惧心理,降低疫情对战士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6,7]。该机关勤务营战士不管是在季节性传染病的认知上,还是在健康行为上,都有待改进和提高,需要对这类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对季节性传染病的认知,增强预防的健康行为与意识。
注:干预前后自身比较*P<0.05,**P<0.01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某机关勤务营战士对夏季传染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等,评价勤务营战士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采取健康教育方式预防夏季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勤务营战士进行夏季传染病信息宣传,对干预前后该部分战士夏季传染病信息知晓率和行为改变率进行比较。结果 此次健康教育后,战士们对夏季常见传染病的知晓率平均提高21.43%,正确行为持有率平均提高20.11%。结论 对战士们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可明显提高其夏季常见传染病知识的认知水平,对培养积极应对传染病的态度,引导战士们的健康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染病,健康教育,效果研究,战士
参考文献
[1]连队健康知识读本[M].北京:空军后勤部卫生防疫队,2003:372-390.
[2]冯文海,任永献,李建坡,等.中学生对特定人群传播结核病核心信息的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4):286-288.
[3]任永献,张海秀,石永星,等.邯郸市小学生甲型H1N1流感认知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4):289-291.
[4]曾四清,夏丽华.传染病健康教育作用与内容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05(9):71-73.
[5]81134部队夏季防病工作实行“五个到位”[J].解放军健康,2000(4):23.
[6]梁晓珊,何秀芳,廖枝成,等.广州市城乡居民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9):670-672.
秋季常见传染病的信号 篇3
痢疾如起病急,突然发冷发热,而更主要的是腹痛,大使次数刷增,甚至一天30~40次,呈红白冻样,一般脓比较多,肛门老有坠胀感。这种情况多半是得了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如病情比上面的轻,不发烧或只有低烧,大便每天10次以下,颜色暗褐(巧克力色),脓也比较少,总有一些粪便,但是臭味重,下坠感觉也不明显,则可能是阿米巴痢疾(简称虫痢)。
小孩如在夏秋季突然高热,抽筋、说胡话,虽未拉稀,只听得肚里咕咕作响,应考虑可能是急性中毒性菌痢,需急送医院救治。
副霍乱如有剧烈腹泻和呕吐(也有仅是一般腹泻,甚至不呕吐),排泄呕吐物象淘米水样子,病人并没有肛门部坠胀感,严重者过若干小时后出现神志不安、口渴、口唇干燥、肌肉痉挛、尿少或尿闭等危险症状,此要考虑到副霍乱的可能性,需立即送医院诊治。
伤寒如果有了下列症状:(1)持续发热(甚至高热)好多天不退,有的还说胡话或昏迷,(2)热度虽高,但脉搏跳动次数增加不多,需即到医院检查是否得了伤寒。
食物中毒如果由于吃了病畜病禽的肉类或其他被污染变质的食物,经几小时(最多一天)后,有恶心、呕吐和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的,则可能得了胃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此病集体发病多(吃了同一来源受污染的食物),也有单独发病的。
如果是吃了被肉毒杆菌外毒素污染了的罐头或瓶子装的食品或腊肠等等,经6~36小时后,感觉全身发软、眩晕,随即出现眼睑下垂、复视、声音嘶哑、说话困难,甚至吞咽和呼吸困难等肌肉麻痹现象,则很可能是肉毒中毒,这是一种神经型的细菌性食物中毒,重者有生命危险,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肝炎其信号有(1)倦怠无力,食欲不好、恶心呕吐、上腹部不舒服、有时还会感到腹痛,特别是右上腹部疼痛,个别人还会大便干燥或泻肚子,(2)有轻重不等的低烧(很少超过39℃),(8)触摸腹部右肋骨下,常可发现肝脏肿大,并多少有些压痛;人们常易把这些误认为只是胃肠疾病或伤风感冒,实际已有可能进入肝炎的第一病期一一黄疽前期,但没有黄疸的表现,(4)如5~7天或更长一些时间后,首先发现尿色变深,有如浓茶;眼睛的眼白部分出现黄色,接着是全身皮肤发黄。这已进入肝炎第二期——黄疸期。但也有不少肝炎病人自始至终不出现黄疸,仅有发热、恶心、呕吐和肝肿大等症状;也有些病人以低热、乏力、消瘦和食欲不好为主,而肝功能正常。’因此,特别是在肝炎流行地区,凡出现胃肠道障碍的症状,又有肝脏肿大,右上腹常有轻重不同程度压痛、两肋胀痛不适者,都应考虑肝炎的可能,要立即去医院检查治疗。
乙脑7~9月份,在有蚊虫的地区、如遇到。(1)突然发烧、头痛,甚至有寒战、呕吐、烦躁不安,说胡话,有时还可能抽风,严重时常发生昏迷,以及有四肢无力、食欲不好、全身酸痛等症状者,(2)检查发现颈部发硬,头不能向前弯的情况,则必须考虑是否患流行性乙型脑炎(也叫大脑炎,简称乙脑),(8)乙脑病人主要是未成年人(约80%是20岁以下的,尤以8~6岁儿童患病较多)。
疟疾在有蚊虫的地区,如果出现:(1)感到疲劳、金身乏力、头痛、头晕、食欲不振;(2)接着突然全身发冷、寒战、甚至牙齿“格格”作响,皮肤起鸡皮疙瘩,烦躁不安,有时还可能恶心呕吐;(8)经过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平均1小时左右)的发冷期后,转入高烧(多在39℃以上)。病人颜面潮红,四肢酸痛,头痛剧烈,呼吸比较急促,持续8~4小时;(4)然后病人又浑身大汗,体温下降,各种症状逐渐消失,最后仿佛没有病一样。夏秋季有以上症状、肝脾又肿大者,可到医院化验检查,确定是否得了疟疾。
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篇4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气候仍然寒冷、干燥,特别是在北方,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春季来临时,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脑、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致胎儿畸形。
主要症状: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
易感人群:好发于1-5岁儿童,育龄妇女;成人偶见感染。
预防措施:风疹的预防与麻疹、水痘等出疹性传染病不同,其对象不仅仅是儿童,同时还应当包括育龄妇女。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在春季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孕妇尤要当心,以免感染而殃及胎儿。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易感人群: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预防措施: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接种腮腺炎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感染。
主要症状:最初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随后病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头痛、呕吐反复发作,早期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淤斑,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频繁的呕吐,伴有惊厥,甚至出现昏迷。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
预防措施:免疫接种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接种对象为1-15周岁儿童。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预防措施 :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损害为主的人急性感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禽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毒随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的血液,器官组织、饮水和环境以及衣物、种蛋等传播,造成环境污染,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
主要症状:人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等。
易感人群:任何年龄均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接触禽类要用流水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结核病
结核病过去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也可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
传播途径:活动期的排菌(也就是痰涂片阳性或者痰培养阳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接触,但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主要症状:结核病多为缓慢起病,长期伴有疲倦、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有月经紊乱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有高热、畏寒、胸痛、呼吸困难、全身衰竭等表现。肺结核病人往往伴有咳嗽、咳痰,痰中可带血丝。结核杆菌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消瘦、腹泻与便秘交替,还可有血尿、脓尿、脾大、贫血以及妇科疾病的症状等。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是与肺结核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群;机体对结核菌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幼儿、老年人、营养不良、尘(矽)肺、糖尿病患者、HIV阳性或者艾滋病人等群体是重点人群。
预防措施: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对于婴幼儿应按时接种卡介苗,以获得免疫力。其次,应注意房间通风,避免与已确诊的传染性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再次,应积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矽肺、百日咳等容易诱发结核病的基础疾病。
预防春季传染性疾病传播温馨提示:
多通风: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勤洗手: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飞沫等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排泄物等中含有大量的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
常喝水:特别在气候干燥,空气中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肌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抵抗力。
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少食辛辣的食物,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避免受凉: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我们的呼吸系统也是一个很有益的锻炼。
注意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要注意勤洗手、勤漱口,不要用脏手触摸脸、眼、口等部位。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并报告给相关部门,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即耽误了自己,又可能影响他人。
预防接种:及时给适龄人群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许多呼吸道传染病。
避免去往人群集中的地方:人群集中地场所空气质量差、通风不够,而且人群集中的地方存在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尽量避免去往人群集中的地方。
艾滋病健康教育十大要点
1.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预防。
2.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所以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绝大多数感染者要经过5-10年时间才发展成病人,一般在发病后的2-3年内死亡。
3.与艾滋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传播,也不会经咳嗽打喷嚏、蚊虫呆咬等途径途径传播。
4.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5.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6.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正规医院能提供正规、保密的检查、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必要时可借助当地性病、艾滋病热线进行咨询。7.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8.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使用没有严格消毒器具的不安全拔牙和美容等,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9.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们是疾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疼情和帮助。家庭和社会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危险行为,配合治疗,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命,也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和维护社会安定。
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篇5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我们疾控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就是针对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并根据各种传染病的特点,针对传播的主导环节,采取适当的措施,从而防止传染病的继续传播。
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依赖于三点: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是适用于各种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基本方针。
一、管理传染源
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遵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包括:1.鼠疫;2.霍乱。为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上报,农村不超过6小时。
常见的乙类传染病有: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狂犬病、肺结核、淋病、疟疾等,城镇要求发现后6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
常见的丙类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风病等。要求发现后24小时内上报。
值得注意的是水痘不在甲乙丙三类传染病中,但也需要疾控中心对其进行监测管理。
对传染病的接触者,应分别按具体情况采取检疫措施,密切观察,并适当做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例如,在麻疹疫情出现后对病例所在小区内的目标人群进行麻疹类疫苗的应急接种。应尽可能地在人群中检出病原携带者,进行治疗、教育、调整工作岗位和随访观察。
二、切断传播途径
对各种传染病,尤其是消化道传染病,切断传播途径通常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其主要措施包括隔离和消毒。
(一)隔离
隔离是指将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妥善地安排在指定的隔离单位,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病的分泌物、排泄物、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医疗措施。对由病人的飞沫和鼻咽分泌物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感、麻疹、流脑、肺结核等,应做呼吸道隔离,常见的呼吸道隔离方式包括:戴口罩,对室内空气用紫外线或消毒液消毒。对由病人的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食物、食具而传播的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应做消化道隔离,具体隔离措施包括:不同病种最好分室居住,同居一室时须做好床边隔离;常用治疗器械,应固定专用;护理人员须按病种分别穿隔离衣,并消毒双手。病室应有防蝇措施。对于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血及体液而发生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应做血液-体液隔离,具体措施包括接触或可能接触血液或体液时戴口罩;防止针头、刀片等利器损伤,禁止针头回套,应放入防水、耐刺并有标记的容器内,直接焚烧或灭菌处理等。
(二)消毒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我疾控中心在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中使用最多的是84消毒液喷洒消毒和紫外线照射消毒,这也是目前针对手足口病最有效的预防性消毒措施。
三、保护易感人群 所谓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缺乏免疫力,易受该病感染的人群和对传染病病原体缺乏特异性免疫力,易受感染的人群。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个方面。非特异性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包括改善营养、锻炼身体、提高生活水平等,可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但其关键性作用的还是通过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通过各类疫苗的常规接种工作来遏制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这已成为保护易感人群,尤其是保护低龄易感人群的关键手段。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典型麻疹的临床过程可概括为“烧三天,出疹三天,退热三天”麻疹的潜伏期为约10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目前国家采取以预防接种麻疹类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麻疹类疫苗的及时接种率仍然是评估疾控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致胎儿畸形。
主要症状: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
易感人群:好发于1-5岁儿童,育龄妇女;成人偶见感染。
预防措施:风疹的预防与麻疹、水痘等出疹性传染病不同,其对象不仅仅是儿童,同时还应当包括育龄妇女。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在春季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孕妇尤要当心,以免感染而殃及胎儿。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易感人群: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预防措施: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接种腮腺炎疫苗。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结核病
结核病过去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也可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
传播途径:活动期的排菌(也就是痰涂片阳性或者痰培养阳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接触,但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主要症状:结核病多为缓慢起病,长期伴有疲倦、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有月经紊乱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有高热、畏寒、胸痛、呼吸困难、全身衰竭等表现。肺结核病人往往伴有咳嗽、咳痰,痰中可带血丝。结核杆菌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消瘦、腹泻与便秘交替,还可有血尿、脓尿、脾大、贫血以及妇科疾病的症状等。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是与肺结核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群;机体对结核菌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幼儿、老年人、营养不良、尘(矽)肺、糖尿病患者、HIV阳性或者艾滋病人等群体是重点人群。
预防措施: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对于婴幼儿应按时接种卡介苗,以获得免疫力。其次,应注意房间通风,避免与已确诊的传染性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再次,应积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矽肺、百日咳等容易诱发结核病的基础疾病。
预防春季传染性疾病传播温馨提示:
1.多通风: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2.勤洗手: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飞沫等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排泄物等中含有大量的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
3.常喝水:特别在气候干燥,空气中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4。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肌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抵抗力。
5.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少食辛辣的食物,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6.避免受凉: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7.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我们的呼吸系统也是一个很有益的锻炼。
8.注意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9.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要注意勤洗手、勤漱口,不要用脏手触摸脸、眼、口等部位。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10.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并报告给相关部门,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即耽误了自己,又可能影响他人。
11.预防接种:及时给适龄人群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许多呼吸道传染病。
春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等有全面的了解;让学生知道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
2、通过小组讨论、讲解各类发言等形式激发学生讲究卫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决心。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关于预防传染病的相关知识、课件。
2、课前黑板上作相应布置,渲染气氛,桌椅围四周,中间空出。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隆冬过去了,春天的脚步也悄悄的来临,温暖的春天也带来了无限生机,大地上万物苏醒,一片春的气息。而我们人体受季节影响最大的时候就是过渡季节,尤其是冬春之交的春天。天气转暖,致病的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因而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传染病最容易发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必须及时做好预防工作。
二、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出现这种情况多是未注射流脑疫苗,父母没有接种疫苗的意识。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
4、水痘 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与带状疱疹的病源一样,都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也可以通过水痘病儿或带状疱疹病人的皮肤损害直接接触传播。
5、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疹的形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这些是风疹的特点。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风疹无需要特殊治疗,诊断明确后,在家观察,做好皮肤、口腔的清洁护理,给以易消化富有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注意安静休息。
三、预防措施:
1、教室、宿舍及家里必须要每天通风、保持空气流动。每次应在半小时以上。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居室微小气候,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建议各班指派专人负责教室的开窗通风、扫地时应采用湿扫(即地面刹水,减少扬尘、细菌的传播)。学校也应有计划的实施紫外线灯照射及药物喷洒等空气消毒措施。
2、接种疫苗。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流行季节前可到防疫站或正规医院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甲肝、乙肝疫苗。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仍,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4、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春天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锻炼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体质增强。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5、生活有规律。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无论学习或其他活动使身体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6、衣、食细节要注意。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7、切莫讳疾忌医。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别不当回事,更不要胡乱吃药。
8、要注意勤洗手、勤漱口;出门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尽量少到拥挤的场所;人在患病期间不要串门,不要到公共场所,更不要到饮食部门用餐;健康人群应尽量避免到卫生状况较差的饮食摊点就餐。
四、课堂总结:
羊常见急性传染病的防治 篇7
1.1 病因及流行特点
羊快疫由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腐败梭菌经消化道感染而引起。各种年龄、不同品种的羊只均可感染发病, 但以1~2岁、膘情较好的绵羊最易感, 山羊较少发病。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 特别是秋冬或早春气候骤变、阴雨连绵之际, 羊寒冷饥饿或采食了带霜雪的饲草时最易发病。寄生虫病等是本病发生的重要诱导因素。本病常以散发性流行为主, 发病率不是很高, 但死亡率高。
1.2 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往往看不到症状, 突然死亡 (病程以“闪电型”经过故称快疫) 。有的死前呻吟表现痛苦表情, 有的死前有磨牙现象, 有的腹痛表现为腹卧或做排尿姿势、拱背、顾腹、咩叫, 有的死前有神经症状, 四肢呈游泳状划动。急性型病例表现为食欲废绝, 牙关紧闭, 步态不稳, 易惊厥 (角弓反张) , 排粪困难, 里急后重, 有时大便带血、有绿头或呈棕红色;心跳加快, 体温一般不高, 但接近死亡时体温可达40℃以上, 死前呼吸困难。病羊死后腹部迅速 (2~3分钟) 膨大。患病羊只一般在数分钟致数小时内死亡, 延致一天以上的很少。
1.3 病理变化
病死羊只腹胀明显, 口鼻可见带血泡沫。主要病变在真胃, 黏膜出血, 常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块, 黏膜下组织水肿, 有胶样浸润。胸、腹腔及心包大量积液, 心内膜 (左心室) 、外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胆囊增大2~3倍, 肠道有出血点, 肠内容物腐败。
1.4 防治
做好免疫, 定期注射 (为减轻免疫反应, 可采取后海穴注射) 羊快疫菌苗或羊三联苗 (羊快疫、猝狙或羔羊痢疾、肠毒血症) 、羊四联苗 (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肠毒血症) 、羊五联苗 (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肠毒血症、黑疫) 。做好驱虫工作, 及时消除诱因。加强饲养管理, 早晨不要放牧太早, 防止羊采食冰冻霜雪饲料。发病后要做好隔离及消毒工作, 对病死羊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环境和用具严格消毒, 对病羊可选用抗菌药物及中草药进行隔离治疗。未经免疫的健康羊只要紧急进行预防接种。必要时, 全群普遍投服2%硫酸铜溶液, 每只100毫升, 或灌服10%生石灰溶液, 每只100~150毫升, 可短期内显著降低发病数。
2 羊猝狙
2.1 病因及流行特点
本病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 羊食用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后发病。各种年龄的羊均可感染, 无明显界线, 但相对而言1~2岁绵羊发病较多。多发生在羊体瘦弱的冬、春枯草期。常呈地方流行性。
2.2 临床症状
病羊常突然倒地, 未及见到症状即死亡。有的在表现兴奋不安后, 很快陷入衰竭死亡。有时可见病羊离群、喜卧、腹痛、痉挛, 在数小时内死亡。
2.3 病理变化
十二指肠、空肠黏膜出血发绀, 糜烂, 可见片状溃疡面;胸腹水、心包液增多, 心包液中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此点可与羊快疫相区别) 。
2.4 防治x
加有“加康”或“支原净”等药物的水将保育小猪料调成湿料喂猪可相对降低发病率。
3 羊肠毒血症
3.1 病因及流行情况
该病又称软肾病、过食症, 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 各种年龄羊均可感染, 但以膘情较好的1~12月龄羊最易发病, 绵羊多于山羊。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条件性, 多在春末夏初或秋末冬初。
3.2 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往往看不到症状, 突然死亡, 有时可见到病羊突然向上跳跃, 而后跌倒于地, 痉挛数分钟后死亡。病程稍缓的可见兴奋不安、空嚼、咬牙、食异物, 头向后倾或斜向一侧做转圈运动, 也有的头下垂抵靠棚栏、树木、墙壁等物, 有的病羊步行蹒跚, 侧身卧地, 触之惊厥, 角弓反张 (可持续5~15分钟) , 流涎, 口吐白沫, 蹄腿乱蹬, 全身肌肉震颤, 眼球不停转动。体温一般不高, 有的发生绿色糊状腹泻, 在昏迷中死亡。
3.3 病理变化
最特征性病变为肾脏肿大、软化、质脆如泥, 颜色发暗, 呈黑红色。肠道臌气, 内有血样内容物, 肠黏膜出血。肝肿大, 质脆, 胆汁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胸、腹腔有多量渗出液, 心包扩张, 心包液呈灰黄色且有絮状纤维素渗出物, 常凝固。肺充血、水肿。胸腺常发生出血。
3.4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精、粗、青饲料搭配, 合理运动。每年发病季节前注射疫苗。对发病羊群中尚未发病羊只用三联苗紧急预防接种。对死羊尸体无害化处理, 对饲养场地严格消毒。对病程较慢的可用抗菌药物结合强心、镇静等对症治疗。也可灌服10%石灰水, 大羊200毫升, 小羊50~80毫升。
4 羔羊痢疾
4.1 病因及流行特点
本病病原较复杂, 最常见的是由B型魏氏梭菌、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肠球菌等, 消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多发生于羊群产羔初期, 发病高峰在出生后2~3天, 4~5天减少, 7天后少见。母羊怀孕期营养不良, 羔体瘦弱, 饥饱不均, 圈舍卫生条件差, 气候骤变, 天气寒冷等因素是促进本病发生的诱因, 气候冷和变化较大的月份发病最为严重。
4.2 临床症状
潜伏期几到十几小时。病初精神沉郁、垂头拱腰、不想吮乳、腹胀有痛感, 进而发生腹泻, 开始如粥样, 渐成水泻, 恶臭, 呈黄色、绿色或灰白色。后期粪中混有血液, 大量潜血, 进而排粪呈里急后重, 病羔表情痛苦, 呻吟, 眼球下陷, 皮肤弹性降低。病羊逐渐, 卧地不起, 多于24小时内死亡。有的病例突然倒地, 呼吸急促, 结膜发绀, 口吐白沫, 并出现四肢强直性痉挛、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 腹胀而不泻, 或排少量粪, 后期体温下降, 很快死亡。
4.3 病理变化
尸体明显脱水, 小肠 (特别是回肠段) 黏膜充血、出血, 常出现4~6毫米大小溃疡面, 周围有红色浸润, 有一出血带环绕。心包液增多, 心内膜有时有出血点。肺有时充血、瘀血。
4.4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 母羊怀孕前驱虫, 怀孕期要合理给料, 使母强羔壮, 产前对圈舍、场地、用具彻底消毒, 产后对初生羊羔做好保温等护理, 并近早使之吃上初乳, 且合理哺乳避免饥饱不均, 哺乳前要将母羊乳房乳头用温水清洗干净, 并用碘酊、酒精等消毒, 产后一周内母羊不要放牧, 做个体护理, 精心饲养。母羊产羔前40~50天注射四联苗或五联苗, 对预防魏氏梭菌所致的羔羊痢疾具有很好的效果。有该病史的场户, 对初生羔羊皮下注射大肠杆菌菌苗或选用抗菌药物给新生羔羊连用3~5天, 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5 羊大肠杆菌病
5.1 病因及流行特点
本病由大肠杆菌引起, 绵羊、山羊共患, 一般多发生在当年11月至来年4月份, 气候剧烈变化时易发。
5.2 临床症状
发病突然, 多于4~12小时内死亡, 羔羊死亡更快。发病初期不吃草, 吊立, 行走不稳, 体温升高 (41℃以上) , 有明显的神经症状, 呼吸、心跳加快, 结膜潮红, 口流白沫, 磨牙, 呻吟, 肚胀有腹痛症状。有的临死前排恶臭、颜色发黑的稀粪, 少数羊只粪便混有血液及小气泡。治愈的羊常留有“神经症状”的后遗症。
5.3 病理变化
胸、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 积液浑浊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消化道黏膜充血和出血, 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出血, 肝、脾、肾、肺等脏器有充血、出血变化。脑膜充血, 有小出血点。
5.4 防治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管理与预防 篇8
一、传染病概述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1. 传染病: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生物病原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构成的。传染病如不及时预防和治疗。就能迅速传播,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2. 传染病发生有三个因素:病原体、环境和人体。即必须有生物性病原体,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和相继使一群人发生相同的病。
(二)传染病种类
种类很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三)传染病报告方式
学校时有散发传染病发生,报告程序是:散发病例通知到医院就医 。确诊是传染病→隔离治疗→进行环境消毒→保护周围易感人群→加强晨、午检→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动态→无新发病例而隔离期满→愈后持医院证明返校→如有新病例做到隔离→消毒同时向疾控中心报告。
二、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1)学校传染病极易发生 (2)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3)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4)学校传染病的季节性变化 (5)学校传染病的年龄特点。
三、学校传染病的管理
(一)经常性的预防和流行时的措施
做好学生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工作,增强对传染病的免疫力。防止“病从口入”,教室加强通风换气。打扫卫生以湿性扫除,防止呼吸道传染病。
(二)加强疫情报告、疫点的消毒
1. 加强疫情报告,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执行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2. 疫点的消毒
学校发现传染病人后,除及时将病人隔离治疗外,还应及时地对病人居住的宿舍和学习活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消毒持续时间应以一周左右,没有发现新病人为标准。
四、怎样预防传染病
下面以水痘为例,谈谈我校在预防水痘方面的做法。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集体儿童为易感人群,幼儿园、小学等容易发生局部流行。
主要预防措施: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利用板报向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
【常见传染病健康教育】推荐阅读:
常见传染病学校08-19
常见细菌性传染病06-04
夏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11-02
学校常见传染病及预防10-19
秋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10-22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12-21
2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12-01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教案12-16
下期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12-22
常见传染性疾病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