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性疾病

2024-09-25

常见传染性疾病(精选12篇)

常见传染性疾病 篇1

1 小鹅瘟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通过消化道传染的雏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出壳后4~20日龄左右的雏鹅。病鹅的表现是精神萎顿,缩头松毛,步行艰难,离群独处,打瞌睡,继而食欲废绝,喜饮水,严重下痢,排灰白或淡黄绿色并混有气泡的稀粪。鼻孔流浆液性分泌物,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呼吸用力,喙端色泽变暗,嗉囊中有多量气体或液体。

控制小鹅瘟应切实搞好防疫工作。种鹅可于开产前1个月皮下或肌肉接种鸭胚弱毒苗100倍稀释液1mL,于开产前15d进行二次免疫。也可用小鹅瘟油剂灭活苗于开产前20d种鹅肌肉注射1mL/只。这样可使种鹅5个月内所产的种蛋孵化的雏鹅可获得保护。种鹅未免疫的雏鹅及种鹅免疫期超过100d以上繁殖的雏鹅,应在出壳当天皮下注射鹅胚化雏鹅弱毒苗0.1ml/只。在发生本病流行的地方,为安全起见,可雏鹅皮下注射抗小鹅瘟血清0.5mL/只进行保护,一旦雏鹅发病,可用抗小鹅瘟血清进行治疗15日龄内的注射1mL/只,15日龄以上注射2mL/只。

2 鹅副粘病毒病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通过消化道传染的鹅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出壳后20日龄左右的雏鹅。病鹅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渴欲增强,羽毛松乱,缩颈,看似比正常短些,用手触摸感觉发硬。两腿无力,孤立一旁或瘫痪;初期排出白色稀粪,中后期呈绿色或黑色。眼结膜潮红,部分病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甩头。个别出现扭颈、转圈或后仰等神经症状。

鹅的副粘病毒病无特效药物治疗,在搞好环境消毒的情况下,还要搞好免疫接种。免疫接种用灭活苗,种鹅10~15日龄首免,60日龄左右二免,开产前半个月三免,以后成年鹅每年免疫一次。种鹅免疫的,所孵化的雏鹅15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种鹅未免疫所孵化的雏鹅,5~7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

3 鹅大肠杆菌病

患有此病的种母鹅可见粪便中混有蛋清和凝固的蛋白或蛋黄,病鹅多有卵黄性腹膜炎,泄殖腔羽毛被粪便污染。种公鹅发生此病,则阴茎红肿,不能回缩而露出体外。雏鹅患病则生长发育缓慢、腹泻、怕冷、生长发育受阻。1周龄的雏鹅感染此病,多发生败血症死亡。

预防此病,可用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免疫,雏鹅10~15日龄肌肉或皮下注射0.3mL/只,留种鹅120日龄注射0.5mL二免,开产前20d左右三免,以后每隔3~4月免疫一次;用土霉素、环丙沙星等多种抗生素不定期地选其一种加入饮水或饲料中,连用4~5d预防或治疗。

4 鹅流行性感冒

部分病鹅出现头颈扭曲,不时摇头,流出鼻液,特征性症状就是鼻腔内有浆液性鼻液,呼吸困难,发出鼻鼾声,为排出鼻液,时而强力摇头,严重病例出现麻痹,不能站立,病程一般2~4d,死前出现下痢。皮下、肌肉有出血点,鼻腔内有粘液,气管、肺脏附有纤维性渗出物,心外膜有出血斑,浆液性心包炎,肝脏、脾脏肿大,有充血斑,胆囊肿大,肠胃系膜充血或出血,肠系膜脂肪点状出血。

防治方法,全场用消毒药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工作,搞好环境卫生,提供清洁的饮水和优质的饲料;对于出现症状的病鹅全部进行隔离饲养,放置阴凉的地方,同时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各15万U肌肉注射;全部鹅群用增效强力霉素、氟哌酸及复合维生素通过饮水投给药物,2次/d,连用3d。

5禽霍乱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或禽出血性败血病,是鸡、鸭、鹅共患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常因病鹅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带有大量病菌,污染了饲料、饮水、用具和场地等,导致健康鹅发病。最急性型,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吃食时或吃食后突然倒地,迅速发生死亡。有时见母鹅死在产蛋窝内,有时夜间一切正常,次日清晨即发现不少鹅死亡;急性型,1~3d鹅出现死亡。表现为精神萎顿,羽毛松乱,食欲减少或废绝,饮水增加,常伴有下痢,排出黄色、灰白色或淡绿色的稀粪,有时混有血丝或血块,气味恶臭等;慢性型,多发生在本病流行的后期,病鹅消瘦贫血,腿关节肿胀、化脓、跛行,最后因消瘦衰竭而发生死亡。少数病鹅,即使是康复,也会造成生长发育缓慢,甚至成为僵鹅。

防治措施,必须建立健全的严格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制度。由外地购入的雏鹅必须加强检疫,以防疫病传播;在本病常发地区,应定期进行预防注射,用禽霍乱氢氧化铝疫苗或禽霍乱弱毒活菌苗免疫,2次/年。

对于发病的鹅,可用链霉素,成年鹅每只肌肉注射8~10万U,2次/d,连用3~4d或注射氟苯尼考20mg/kg.bw;在治疗的同时要彻底更换、清洗、消毒用具、垫草等,用0.5%百毒杀消毒。

常见传染性疾病 篇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和《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标准》,为有效控制传染病,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基本原则

(一)患者有义务接受医院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二)传染病筛查应采取自愿原则,履行告知义务,由病人或其家属自愿决定。如不同意检验的,应充分说明因此可能带来的后果,由医患双方签字备案。

(三)患者传染病筛查应尽早进行。

(四)医护人员不得擅自泄露涉及患者隐私的有关传染病筛查信息、资料。

(五)进行传染病相关项目筛查前应查阅患者病历资料,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测。

二、筛查办法

(一)需要输血的病人,应常规进行输血前九项检验,包括HBsAg、Anti-HCV、Anti-HIV1/

2、梅毒、ALT等。

(二)不需要输血的病人,应加强医患沟通,尽可能说服病人进行HBsAg、Anti-HCV、Anti-HIV1/

2、梅毒等检验。

三、传染病筛查情况注明

(一)患者传染病筛查已有结果或患者不同意进行传染病筛查者,科室均应如实注明。

(二)患者传染病筛查未有结果者,科室补充注明。

四、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

(一)对所有病人均应当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二)注明有血源性疾病者,医护人员应做好血源性疾病防护措施,谨防锐器伤的发生,可能有血液、体液等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水隔离衣或防水围裙。

(三)传染病筛查有结果的患者诊治检查后进行终末消毒,未进行传染病筛查的患者按传染病进行终末消毒。

五、本制度从发布之日起执行。

医务科

判断游泳池水质预防传染性疾病 篇3

首先是判断水质,应该在下水前一“看”二“闻”。

“看”就是凭眼睛先看一下,池水应该是清澈透明、见底,水面上没有漂浮的灰尘和杂物,再站到游泳池的侧面穿过水面能看到第四、五泳道线,如果看不到,说明水质比较混浊,肯定不合格。

“闻”就是靠近池水后,先闻一下池水里有无余氯(漂白粉)的味道;要是有较重的刺鼻味道,消毒药可能过量。

预防游泳可能发生的传染性疾病,方法是“一滴、二排、三冲、四擦”。

“滴”即游泳前后向眼内滴一些常用的消炎眼药水,可以达到预防红眼病、沙眼等疾病;

“排”即上岸后,首先要去卫生间排一次尿;

“冲”即游泳后尽快淋浴洗澡,使用沐浴液或香皂进行全身擦拭,可以有效去除残存在身上的污垢、细菌及病毒。

“擦”即用棉签将耳朵内的水分擦干,防止中耳炎的发生。

另外,也倡导游泳者游泳时戴泳镜、泳帽和耳塞;尽量自备毛巾、拖鞋、浴巾,将换下来的衣服放在自带的塑料袋里再存入更衣柜内;养成良好的游泳卫生习惯,不在泳池内吐痰、便溺。科学安排游泳时间,成人不超过2小时,儿童不超过1小时。

犬常见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篇4

1 犬瘟热

1.1 病因

犬瘟热, 俗称狗瘟, 英文名称为Canine distemper, 是一种主要危害幼犬的严重犬类疾病, 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传染性极强, 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犬瘟热目前在营口、长春、哈尔滨、沈阳、临清、昆明较为严重。幼犬的死亡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成犬的死亡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1.2 症状

犬瘟热症状初期狗的体温高达39.5℃~41.0℃, 食欲不振, 精神沉郁, 眼鼻流出水样分泌物, 打喷嚏, 有腹泻。在以后2~14天内再次出现体温升高, 咳嗽, 有脓性鼻涕、脓性眼屎, 同时继发胃肠道疾病, 呕吐、拉稀, 食欲废绝。精神高度沉郁, 嗜睡。犬瘟热发病后期就会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 如口吐白沫、抽搐等。

1.3 诊断

犬瘟热的诊断主要依靠双相热型体温 (即病初体温升高达40℃左右, 持续1~2天后降至正常, 经2~3天后, 体温再次升高) ;第二次体温升高时 (少数病例此时死亡) 。由于本病常与犬传染性肝炎等病混合感染及继发感染细菌, 使症状复杂化。因此, 单凭疾病症状只可作出初步诊断, 最后确诊还须采取病料 (眼结膜、膀胱、胃、肺、气管及大脑、血清) 送往检验单位, 做病毒分离、中和试验等特异性检查。

1.4 治疗

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后可用大剂量的犬瘟热高免血清进行注射, 可控制本病的发展。在犬瘟热最初发热期间给予大剂量的高免血清, 可以使机体增强足够的抗体, 防止出现临床症状, 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犬瘟热临床症状明显, 出现神经症状的中后期病, 即使注射犬瘟热高免血清也大多很难治愈。

对症治疗:补糖、补液、退热, 防止继发感染, 加强饲养管理等方法, 对犬舍环境进行消毒, 对本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1.5 预防

定期预防接种:目前我国生产的犬瘟热疫苗是细胞培养弱毒疫苗。为了提高免疫效果, 应按以下免疫程序进行。仔犬6周龄为首次免疫时间, 8周龄进行第二次免疫, 10周龄进行第三次免疫。以后每年免疫1次, 每次的免疫剂量为2毫升, 可获得一定的免疫效果。鉴于12周龄以下幼犬的体内存在有母源抗体, 可明显影响犬瘟热疫苗的免疫效果, 因此, 对12周龄以下的幼犬, 最好应用麻疹疫苗 (犬瘟热病毒与麻疹病毒同属麻疹病毒屑病毒, 有共同抗原性) , 其具体免疫方法是, 当幼犬在1月龄及2月龄时, 各用麻疹疫苗免疫1次, 其免疫剂量为每犬肌肉注射1毫升, 至12~16周龄时, 用犬瘟热疫苗免疫。据某些单位报道, 用此免疫程序免疫时, 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加强兽医卫生防疫措施, 各养殖场应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在本病流行季节, 严禁将个人养的犬带到犬集结的地方。

及时隔离治疗:及时发现病犬, 早期隔离治疗, 预防继发感染, 这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发病早期可肌肉或皮下注射抗犬瘟热高免血清或本病康复犬血清 (或全血) 。血清的用量应根据病情及犬体大小而定, 通常使用5~10毫升, 可获一定的疗效。有资料报道, 在用高免血清治疗的同时, 配合应用抗毒灵冻干粉针剂, 可提高治疗效果, 其使用方法及用量为:治疗前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20毫升将抗毒灵溶解, 中等大的犬静脉滴注2~4瓶, 月龄较小的犬, 用量可酌减。抗毒灵也可肌肉注射。此外, 早期应用抗生素 (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 并配合对症治疗, 对于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和病犬康复均有重要的意义。

彻底消毒犬舍、运动场地:犬舍及其运动场地应以3%烧碱 (又名氢氧化钠) 溶液或10%福尔马林消毒。

2 犬细小病毒病

2.1 病因

该病是由犬细小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犬细小病毒 (Canine Parvovirus, CPV) 属细小病毒科, 细小病毒属。CPV对多种理化因素和常用消毒剂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在4℃~10℃存活6个月, 37℃存活2周, 56℃存活24小时, 80℃存活15分钟, 在室温下保存3个月感染性仅轻度下降, 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月至数年。该病毒对乙醚、氯仿、醇类有抵抗力, 对紫外线、福尔马林、次氯酸钠、氧化剂敏感。

2.2 症状

临床上急性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为特征。

肠炎型:发热呕吐。一天后开始腹泻, 粪便呈咖啡色或番茄酱色样的血便, 病犬严重脱水眼球下陷, 鼻镜干燥, 皮肤弹力高度下降, 体重明显减轻。后期机体休克, 昏迷死亡。

心肌炎型:多见于40月龄左右的犬, 病犬先兆性症状不明显, 有的突然呼吸困难, 心力衰弱, 短时间内死亡;有的犬可见轻度腹泻后死亡。

2.3 诊断

本病的特征性症状为病犬排番茄汁样或酱油样带腥臭气味的血便, 可作为初诊依据。确诊多采用犬细小病毒胶体金快速诊断试纸进行。此法简便快速, 准确率高。用棉签蘸取病犬的粪便或呕吐物浸入装有生理盐水的塑料管中混匀, 将3~4滴上清液滴于试纸反应孔内, 静置3~5分钟, 如C和T对应处均出现红线为阳性。

2.4 治疗

该病早期应用犬细小病毒高免血清治疗, 临床应用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对症治疗, 补液疗法, 等渗糖盐水加入5%碳酸氢钠给予静脉注射。

消炎、止血、止吐。

2.5 预防

疫苗免疫是预防发病的根本措施。应选用品质可靠的疫苗, 首免时间一般认为在10周龄左右, 但考虑到10周龄以前亦是幼犬易感期, 故一般可在6周龄时注射小犬二联疫苗 (此疫苗可突破母源抗体的干扰) , 10周龄时注射六联苗, 以后每隔3周注射1次六联苗, 连续2~3次, 以后每年免疫一次。

3 犬传染性肝炎

3.1 病因

犬传染性肝炎是由犬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败血性的传染病。

3.2 症状

临床主要表现肝炎和角膜浑浊, 即蓝眼病症状。最急性病例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症状后数小时内死亡。急性病例有精神沉郁, 寒颤怕冷、体温升高40.5℃左右, 喜饮、呕吐、腹泻、还可见贫血、黄疸、咽炎、扁桃体炎、淋巴结肿大, 眼睛上出现角膜水肿, 浑浊、角膜变蓝。

3.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 角膜变蓝、黄疸、贫血等症状可初步确诊。该病最后确诊还应依赖于特异性诊断。包括病理切片的镜检, 如果观察到内皮细胞有核内包含体, 则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取体温升高阶段的病犬血液进行分离培养, 发现病毒则可确诊;其他还可进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琼脂扩散试验、PCR技术等方法进行特异性诊断。

3.4 治疗

病初可用高免血清治疗, 中后期无效。

对症治疗, 静注葡萄糖补液及三磷酸腺苷;辅酶A对康复有作用。

全身应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可防止继发感染。

对患角膜炎病犬可用0.5%利多卡因和氯霉素眼药水滴眼。

3.5 预防

定期给犬做免疫, 常用的疫苗有犬传染性肝炎弱毒疫苗, 断奶后每只犬皮下注射1.5毫升, 间隔3~4周再注射2毫升。以后每半年注射1次, 每次2毫升。免疫期为半年。此苗在发生疫情时不应使用。另外还有犬传染性肝炎与犬细小病毒性肠炎二联苗和犬五联苗。

怎样预防传染性疾病(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传染病的概念,区分常见的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②了解病原体的概念、病原体的类型;

③列举常见的传染病,知道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分别是什么;

④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对教学资料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②通过调查当地常见传染病,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进行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人类传染病及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历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重点

①病原体的概念及种类。

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2、难点

①病原体的概念和种类。

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教学过程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教师:1、播放flash动画——健康歌

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什么是健康?3、“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

灰指甲哪类疾病?

4、为了更好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使每个人更健康幸福地生活,就需要我们对人类疾病有充分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关注传染病及其预防。

(通过动画和广告语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为开展新课程奠定基础。)

[从生活经历出发,通过学生自我叙述,引出传染病的概念]

教师:课前我让大家对自己家的疾病情况作了调查了解,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记忆和向家长的询问情况把自己得过疾病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这些疾病是否传染,都有哪些症状?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回答,教师应给予适当提示,并及时纠正学生叙述当中的某些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说法,以免使学生对一些疾病产生错误的印象)

教师:同学们刚才提到的疾病中,一些是由于患者自身的组织或器官发生变化引起的,不会传染给他人。比如——

学生:近视眼、贫血、骨折……

教师:而有些疾病是由于细菌或病毒等其他生物侵入人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例如:

学生: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肺结核、结膜炎、蛔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教师:像这样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引起的疾病就称之为传染病。知道了传染病的概念,我们才能更清楚地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观看录像,引导学生,推进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传染病由什么引起的呢?

学生: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教师:对,我们把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下面请大家来看一段有关病原体的资料,同时思考一些问题:

(用投影片打出下列文字)

(1)病原体的形态相同吗?根据你的观察都看到了哪些形状的病原体?

(2)病原体可以分为哪几大类?

(教师播放幻灯片或投影片)

画面主要内容为:

(1)多种形态的细菌:螺菌、球菌、杆菌;

(2)多种形态的病毒:杆状、球状、卵圆状、砖状、蝌蚪状、子弹状、丝状等;

(3)寄生虫:蛔虫、疟原虫等。

(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增加学生对常见病原体的感性认识,增强记

忆,同时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学生提问,增强学习气氛]

教师:看到多种病原体的图像,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1:病原体的形态真多啊,有球形、杆状、丝状、螺旋状,还有许多复杂又精巧的结构,用语言难以形容,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学生2:一些病毒的样子可真漂亮,像精心制作的工艺品,真没想到小小的病毒有如此复杂的结构和漂亮的外形。

学生3:虽然病毒和一些生物有美丽的外表,但是它们却像美女蛇,对人类的健康有很大的威胁,我们应该抛开表面现象看清本质,不要被其表面迷惑。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也思考得很深入,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样的学习状态,让我们的思维像泉水一样永不干涸。下面,你们对病原体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1:病原体除了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外,还有其他的类型吗?

教师:病原体也叫“病原生物”,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所以除前面提到的类型外,还有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等类型。

学生2:病毒既然能引起多种疾病,那么它们的存在对我们的危害真是太大了,我们应该想尽方法消灭病毒。

教师:虽然病毒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但病毒对人类也有有用的一面,在基因工程中,科学家让某些病毒携带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某些基因进入正常细胞,来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所以病毒作为自

然界已经存在了几亿年的一种生物,有它们存在的必要性。

教师:虽然传染病有很多类型,但传染病的流行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有关流行性感冒和肝炎两种常见病的录像资料,然后思考70页的讨论题。

[分组讨论、播放flash课件,引出本节重点]

教师播放有关流感和肝炎的录像及流感主要环节的flash动画

教师:看了前面的录像,我们对常见的流感和肝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请同学来共同思考70页的讨论题并作出回答(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1: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当流感病人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散布于空气中。如果周围的人吸入了这些带有飞沫的空气后就有可能患流感。因此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传染他人。老人和小孩体质差,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弱,所以更易患流感。

学生2:将甲肝患者用的碗筷同家人的分开,目的是将甲肝患者遗留在碗筷等餐具上的甲肝病毒与健康人分开,这样可以避免健康人感染上甲肝。饭馆的餐具要严格消毒,这样可以将餐具上的细菌和病毒杀死,避免顾客传染上疾病。

学生3:要经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提示和补充。也可以让其他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进行讨论,以增加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传染病要在人群中流行,就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都流行不起来。那么什么是传染源呢?什么是传播途径?什么是易感人群?(三个概念)

教师:请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染源?

教师:请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途径?

教师:请举例说明什么是易感人群?

(鼓励学生以爱滋病、腮腺炎、手足口病、乙肝、禽流感等为例进一步认识三个途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师:我们认识了基本环节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学会预防措施。

教师:我们校园最近出现了哪些传染病?

学生:腮腺炎、风疹等。

教师: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把病人隔离、各班教师撒消毒水、接种疫苗等。

教师:以上措施是针对哪个环节采取的措施?

(联系生活实际,导出预防措施,为以后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奠定基础。)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比较有效。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结束新课]

教师: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首先要有传染源。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以流感为例,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

部喷出大量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

好,我们了解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我们再以流感为例,哪位同学来说明流感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

常见传染性疾病 篇6

“中国每年有800万人死于非传染性疾病,其中有300万属于过早死亡。如果中国根据全球目标将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降低25%,那么从现在到2025年之间,中国将防止600多万人过早死亡。”近日,在北京召开的非传染性疾病媒体交流会上,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说。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是公共卫生的头号威胁。世界银行预测,如果中国在2010—2040这30年间,每年将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则可产生10.7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非传染性疾病不断增加,很大程度来自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摆脱烟草使用、体力活动少、不健康的饮食、有害的酒精使用等风险因素,可以有效地保证人们的健康和生产,减少由非传染性疾病给个人、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和苦难。”施贺德表示。

今年5月召开的第66届世界卫生大会批准了《2013—2020年预防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行动计划》。该计划列出了一系列降低风险因素的全球目标,如将盐摄入减少30%、将烟草使用减少30%、将血压升高减少25%、将有害的酒精使用减少10%、 将身体不活动减少10%。

□文/科技日报

婴儿皮肤护理不当可诱发哮喘和皮炎

婴儿的皮肤非常娇嫩,不正确的护理方式不但不能保护孩子的皮肤,还会对其造成伤害。

在强生公司举办的“婴儿皮肤屏障与皮肤护理”讲座上,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皮肤病学研究中心教授迈克尔·库克介绍,皮肤屏障是婴儿对外界环境的第一道防线。如果皮肤屏障受损,新生儿就容易产生特应性皮炎,随着年龄的增长,食物过敏、哮喘和鼻炎都与此有密切的相关性。

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主任马琳说,为孩子正确涂抹润肤剂可以帮助孩子增强皮肤的屏障功能,保护皮肤免受外部环境的损害。比如婴儿皮肤保湿剂应该是温和无刺激的,同时应该选用婴儿专用的优质清洁产品,而且要重视“洗”与“护”两个环节,在洗干净后,及时涂抹护肤产品,帮助婴儿建立起牢固的皮肤防线。

文/记者 王夕

食药监总局要求公开毒性饮片成分

今年,云南白药、同仁堂牛黄解毒片和牛黄千金散、华润三九正天丸、汉森制药四磨汤等中成药因使用了毒性饮片或一些含毒的药材,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波澜。

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公告要求,凡处方中含有《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3号)中收载的28种毒性药材制成的中药饮片(含有毒性的炮制品)的中成药品种,相关药品生产企业应在其说明书【成分】项下标明该毒性中药饮片名称,并在相应位置增加警示语“本品含XXX”。涉及国家秘密技术的中成药品种也不能例外。

记者了解到,28种毒性药材包括雄黄、生半夏、洋金花、川乌、草乌、天仙子、巴豆、朱砂等。

“我们发现,西药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项上很多都是长长一大串,而中药却经常标着‘尚不明确’。人家是拼命找,咱们是拼命瞒。”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季绍良表示,对于这种不同,应引起业内的高度重视。

文/经济参考报

清华大学罗永章:“一滴血检测肿瘤”很不准确

针对网上有关“一滴血检测肿瘤”的传闻,近日,发现该方法的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教授、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罗永章解释说,热休克蛋白90α检测可用于肺癌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一滴血检测肿瘤”的说法很不准确,确切地讲,应该叫“监测肿瘤”。

罗永章说,具体的监测方法是:癌症病人在治疗前检测一次,在治疗后再采血检测,通过比较Hsp90α含量的变化,来辅助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由于射线剂量大和费用较高等原因,CT等影像学检测方法并不适合经常性地使用。因此,肿瘤标志物对于癌症病人预后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而测定Hsp90α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监测手段。

文/新华网

2015年重污染天气预警将覆盖所有省区

中国气象局消息,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日前正式印发。根据方案,到2015年,气象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的省、市级重污染天气预警将覆盖全国所有省(区、市)。

方案提出,气象部门将逐步建立以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信息为启动信号的部门联动机制,完善会商研判机制,发挥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消息树”作用,联合环保部门指导地方政府制定和启动应急预案。

根据方案,今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实现区域、省、市级重污染天气预警;到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建成重污染天气预警业务系统,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实现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区域、省、市级重污染天气预警;到2015年,其他省(区、市)实现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省、市级重污染天气预警。

根据该方案,到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均将形成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作业能力,在重污染天气条件下能够采取可行的气象干预措施,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消减雾霾,改善空气质量。 □文/新华网

人体胎盘能否买卖?卫生和药监部门态度不一

近日,很多市民反映,身边出现了不少带“紫河车”的补品,一看成分竟是人体胎盘!人体胎盘能否买卖?

记者查询到,早在2005年卫生部就明确规定,产妇分娩后胎盘应当归产妇所有。产妇放弃或者捐献胎盘的,可以由医疗机构进行处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胎盘。

江苏省卫生厅的工作人员表示,卫生部门关于胎盘处理问题的批复确实存在且一直有效,医疗机构不可以进行任何胎盘买卖。若发现医院或医护人员有买卖胎盘的,将依法追究责任。

不过,记者在国药准字查询系统内输入“紫河车”,发现全国确有12家医药生产企业。查询“胎盘”也有不少属于国药准字,包括人胎盘片、胎盘片和人胎盘组织液等。

相关专家表示,胎盘中确含很多营养成分,但经水煮或焙干后会变性或降解,只能为人体提供氨基酸,无法产生特殊的生理作用。最关键的是,胎盘由于和母体相连,如果孕妇本身有一些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很可能也会污染胎盘。 文/扬子晚报

央行副行长回应比特币大热:不会承认其合法性

11月20日,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某论坛上首谈比特币。易纲表示,从人民银行角度看,近期不可能承认比特币的合法性。但他同时认为,比特币交易作为一种互联网上的买卖行为,普通民众拥有参与的自由。

近两周中国比特币市场十分火爆,根据国内前10名交易平台公布的数据来看,19日国内比特币市场总交易量在25万比特币左右,即使按照当日收盘价5200元的币值进行计算,当日的交易额也超过13亿。

业内人士表示,人民银行不承认比特币的合法地位是意料之中,但易纲表示比特币是互联网交易自由,不会直接干涉则说明比特币在中国的发展得到了监管部门的默许。

文/光明网

北京大规模建设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11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纪纲作了人大执法检查组关于《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柳纪纲表示,当前北京大规模建设导致人为的水土流失剧增。据测算,“十一五”期间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土地800平方公里,人为水土流失近700万吨。

事实上,早在2009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就提出,北京水污染排放总量远大于水环境容量,河湖水质尚未得到根本好转。在2008年监测的全市共计82条2020公里长的有水河流中,四类、五类和劣五类水质河道长度占到监测总长度的44.1%。城市中下游地区大部分仍为劣五类(不能灌溉农田)水体,下游河湖仍然存在黑臭现象。

文/新京报

常见传染性疾病 篇7

1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因

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有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非传染性因素包括日常管理、猪场环境、饲料营养等因素;传染性因素包括病毒性因素和细菌性因素等。

2 仔猪常见的传染性腹泻疾病

引起仔猪腹泻的常见传染性疾病主要有猪流行性腹泻, 传染性胃肠炎, 轮状病毒, 大肠杆菌病和魏氏梭菌引起的腹泻等。

2.1 猪流行性腹泻 (PED)

2.1.1 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目前尚无迹象表明存在不同的血清型, 所有分离的PEDV毒株属于同一个血清型[2]。

2.1.2 流行病学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 冬季多发, 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达100%[2]。10日龄内的仔猪死亡率高, 成年猪发病5~7 d后能自行康复。

2.1.3 主要临床症状。

呕吐、腹泻和脱水为其主要症状, 粪便稀如水, 呈灰黄色或灰色。

2.1.4 病理变化。

病理剖检小肠内充满半液体或液体状内容物, 小肠膨胀, 肠壁变薄。

2.2 猪传染性胃肠炎 (TGE)

2.2.1 病原。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到目前为止, 世界各地所分离的TGEV毒株均属同一个血清型[2]。

2.2.2 流行病学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 10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常表现更严重症状,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达100%。老疫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取决于猪群的免疫力水平和环境因素[3]。此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发于冬春季节。

2.2.3 主要临床症状。

此病是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 仔猪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 呕吐, 发热, 明显脱水, 剧烈水样腹泻, 且呈喷射状, 颜色呈黄色、绿色或白色, 粪便中常可发现没有被消化的凝集乳块。

2.2.4 病理变化。

解剖猪可发现仔猪消化不良, 胃膨胀, 里面含有没有消化的凝乳块, 小肠壁稀薄无弹性, 打开小肠常流出黄绿色或是白色的液体。

2.3 轮状病毒

2.3.1 病原。

轮状病毒, 该病毒的特点是很难在细胞培养中生长繁殖。

2.3.2 流行病学特点。

轮状病毒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感染幼龄动物。60日龄以内的仔猪易感, 具有季节性, 多发于冬春季节。发病率高, 死亡率较低。应激因素, 特别是喂不全价的饲料、不良的卫生条件、寒冷、潮湿和其他疾病的袭击等, 对疾病发展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都有影响。

2.3.3 主要临床症状。

病猪无食欲, 精神萎靡, 腹泻, 粪便为黄色或暗黑的水样或糊状, 明显脱水。

2.3.4 病理变化。

剖检胃内容物含凝乳块, 小肠肠壁稀薄透明, 内含黑色或灰黄色液状内容物。

2.4 仔猪红痢

2.4.1 病原。

产气荚膜梭菌, 亦称魏氏梭菌, 根据产毒素能力分为A、B、C、D和E五个血清型。一般认为, C型毒株是导致2周龄内仔猪肠毒血症与坏死性肠炎的主要病原[2]。

2.4.2 流行病学特点。

1~3日龄仔猪易感, 7日龄以上仔猪一般不发病, 无明显季节性。

2.4.3 主要临床症状。

发病仔猪血性下痢, 粪便带血, 红褐色, 含有灰色组织碎片, 病程短, 为2 d左右, 一般在第3d死亡。

2.4.4 病理变化。

以小肠后段的弥漫性出血或坏死性变化为特征病理变化。

2.5 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及仔猪水肿。其病原为大肠杆菌, 为条件性致病菌。

2.5.1 仔猪黄痢

2.5.1. 1 流行病学特点。

仔猪黄痢主要感染1周龄内仔猪, 常发生于夏季, 由于初产母猪的母源抗体水平低, 初产母猪所产仔猪发病较严重。

2.5.1. 2 主要临床症状。

消瘦, 严重脱水, 排黄色浆状稀粪, 内含凝乳块。

2.5.1. 3 病理变化。

剖检肠道膨胀, 充满黄色液状内容物以及气体, 十二指肠急性卡他性炎症。

2.5.2 仔猪白痢

2.5.2. 1 流行病学特点。

仔猪白痢多发于2~3周龄仔猪, 断奶后3 d左右会停止拉稀, 发病率高, 但死亡率低。

2.5.2. 2 主要临床症状。

病猪突然发病, 皮肤苍白, 消瘦, 腹泻, 拉带粘性的乳白色或灰白色的糊状稀粪, 并带有腥臭味。

2.5.2. 3 主要病理变化。

肠黏膜卡他性炎症, 充血, 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2.5.3 仔猪水肿

2.5.3. 1 流行病学特点。断奶10d左右的仔猪易发病, 死亡率高。

2.5.3. 2 主要临床症状。精神萎顿, 腹泻, 水肿。

2.5.3. 3 病理变化。病猪肠系膜水肿。

3 预防措施

3.1 加强母猪免疫

初乳中的母源性抗体水平低下, 仔猪更易发生腹泻疾病, 因此, 在产前4周左右应对母猪进行接种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等灭活疫苗, 以提高母源抗体水平。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活疫苗:产前20~30 d, 从母猪后海穴按1.5 mL/头接种1次;产下的仔猪在断乳后7~10 d按0.5 mL/头接种1次[4]。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活疫苗:产前5~6周和产前1周内各接种1次。新生仔猪在喂乳前, 按1mL/头接种 (至少隔30 min后喂乳) , 免疫期为1年, 仔猪在断乳前7~10 d, 按2 mL/头进行接种, 免疫期半年[4]。大肠杆菌三价苗:母猪产前4周和2周各按5 mL/头接种1次 (经产母猪产前2周接种) [4]。

3.2 做好母猪的日常饲养管理工作

给母猪饲喂全价饲料, 保证母猪营养摄入量及营养平衡, 不突然更换饲料, 不饲喂霉变饲料, 保证饮水清洁, 做好产房卫生工作, 定期对产房进行消毒, 生产实践证明:定期用20%石灰水消毒栏舍、做好环境卫生, 可使猪腹泻降低50%~80%[5]。并对哺乳母猪乳房进行定期消毒, 用0.1%的KMnO4溶液擦拭乳头。同时, 用常见驱虫药定期给母猪群驱虫。

3.3 做好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3.3.1 初生仔猪抗寒能力低, 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

初生仔猪的适宜温度保持在32℃左右, 以后逐步降低, 并保证一周龄前温度不能低于28℃, 冬季温度过低时可采用红外灯照射等措施。

3.3.2 使初生仔猪及时吃上初乳。

初生仔猪抗病力低, 主要靠初乳提供母源抗体, 让其产生被动免疫, 增强其抗病能力, 没有及时吃上初乳的仔猪腹泻率明显更高。另外, 可以对初生仔猪进行超免, 这样可以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 提高疫苗的免疫保护率, 这是一种有效的控制腹泻措施。为确保其超免效果, 免疫时一定要做到仔猪不吃初乳, 否则, 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3.3.3 保持产房空气干燥, 定期消毒。

为避免增加消毒次数而增加了空气湿度, 笔者建议用干粉消毒剂进行消毒。另外注意产床卫生, 提供清洁饮水, 适当往饮用水中添加抗生素。

3.3.4 及时补铁。

新生仔猪体内铁储量低, 如不及时补充铁等微量元素, 会导致仔猪贫血, 使其体质下降、抗病力降低。因此, 应在4日龄之前对仔猪进行补铁, 目前使用较多的补铁制剂是右旋糖酐铁注射液, 补铁剂量为150~200 mg/每头, 另外, 由于阳光暴晒和高温会使铁剂中二价铁转化为有毒的三价铁, 因此对新生仔猪进行补铁时, 笔者建议在下午5点以后补铁。

3.3.5 提早补料。

使用教槽料的时间安排是从仔猪出生7 d到断奶后14 d, 体重10 kg左右, 投料时应坚持少量投喂勤添加、由少逐渐增多的原则, 投喂前需清理被弄脏的剩料, 防止仔猪误食被污染的霉变教槽料而腹泻。

3.3.6 使用微生态制剂, 改善仔猪肠道微生态系统。

微生态制剂具有维持微生态平衡、生物夺氧、生物拮抗、增强机体免疫力、合成各种酶和营养物质的独特作用[6], 从而降低仔猪腹泻率。

4 治疗措施

4.1 减料或停料, 或投喂易消化的饲料, 适当投用

抗菌药物, 使用抗生素对仔猪传染性腹泻有一定的效果, 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及磺胺类等, 但易使猪产生耐药性, 药物残留影响人类健康。

4.2 对症辅助治疗:

仔猪腹泻易导致脱水, 因此在患病期间应适当补葡萄糖生理盐水溶液, 对于严重的病猪可静注碳酸氢钠溶液以防止酸中毒。

4.3 仔猪可用鞣酸蛋白加淀粉或NaCl 3.

5g、NaH-CO3 2.5g、KCl1.5g、葡萄糖20g、加温水1000mL自饮[7]。

4.4 仔猪口服磺胺类、黄连素、高锰酸钾溶液等。

或是肌肉注射氟苯尼考针剂, 用量为0.1 mL/kg体重, 1次/d, 连用2~3 d, 以防止继发感染。

4.5 发病猪场可以尝试采集腹泻仔猪的粪便和肠

道内容物, 用生理盐水稀释, 静置, 取其上清液, 拌入饲料饲喂母猪, 100~150 g/头, 连续饲喂2~3次, 间隔3周后再返饲一次。或是可以直接将病死腹泻仔猪的肠搅碎, 加洁净的水, 并适当添加牛奶等以增加其适口性, 饲喂母猪, 直到母猪出现精神沉郁, 食欲下降时即可停饲。两种方法均有一定的效果。

4.6 中草药治疗

研究表明白头翁、苦参、三颗针、黄柏、党参、黄芪等中药复方能够有效控制仔猪腹泻,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抗生素的使用[8]。

5 小结

目前, 仔猪腹泻疾病有日益严重的趋势。疾病的发生, 并非由某一因素引起的, 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仔猪传染性腹泻病的防治, 要以预防为主, 治疗为辅的原则, 加强各方面管理, 做好母猪保健预防工作,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 提高母猪健康状况, 做好猪场环境卫生防控工作, 对预防仔猪腹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仁义.科学防控仔猪腹泻提高经济效益[J].中国畜禽种业, 2011:88~89.

[2]陈溥言.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226~250.

[3]李艳彩, 王俊河.仔猪腹泻的病因及综合防制[J].中国畜牧兽医, 2006, 33 (2) :46~48.

[4]窦必成, 赵玉香.哺乳仔猪腹泻原因及防治措施[J].养殖与饲料, 2011, 3:48~49.

[5]高学超, 赛庆燕, 尹长信.浅谈仔猪腹泻病的防治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 2011, 32 (5) :31.

[6]朱建忠.浅谈新生仔猪腹泻的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 27 (1) .94.

[7]李艳彩, 王俊河.仔猪腹泻的病因及综合防制[J].中国畜牧兽医, 2006, 33 (2) :46~48.

常见传染性疾病 篇8

一、定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NCDs) 简称“慢性病”, 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病因未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而不是特指某种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

二、分类

根据国际疾病系统分类 (I C D-10) 标准将慢性病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

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等。

2.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等。

3.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4.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胆囊炎、脂肪肝等。

5.内分泌、营养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

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

骨质疏松、骨关节病等。

7.恶性肿瘤:

肺癌、肝癌、白血病等。

三、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慢性病发病往往是“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互为因果”, 其危险因素有上百种, 但常见的有10多种。各种危险因素之间及与慢性病的内在关系基本明确, 见图1。

四、在我国的流行现状

1.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死因。

2.患病人数多, 发病人数增加速度快。

3.疾病造成的负担重。

4.近年来主要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正在发生变化。

(1) 吸烟率下降。

(2) 经常饮酒率下降。

(3) 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加。

(4) 超重和肥胖者增加。

(5) 血脂异常者增加。

(6) 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

(7) 老龄人口比例增加。

五、防治目的

1.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

2.降低慢性病的患病、早亡及失能率。

3.提高慢性病患者及伤残者的生活质量。

六、预防策略

我国根据慢性病的特点, 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 采取以社区为基础, 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 三级预防相结合, 针对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的综合预防与控制策略。

(一) 健康促进策略

包括五大活动领域: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和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健康促进是一级预防的基础, 是慢性病防治最有效的策略。

(二) 全人群策略

由政府制定相应的卫生政策, 通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社区干预等措施, 在全人群中控制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预防慢性病发生, 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三) 高危人群策略

一级预防:对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积极干预慢性病危险因素, 推迟或减少慢性病发生。

二级预防:对高危人群通过普查、筛检和定期健康体检等方法, 做到慢性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控制慢性病的发展、恶化和复发。

三级预防: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规范治疗和康复指导, 控制病情, 缓解症状, 预防或推迟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延长寿命。

(四) 社区综合预防与控制措施

1. 控制吸烟。

2. 限制饮酒。

3. 平衡膳食。

5. 适量运动。

6. 心理健康。

[复习题]

1.简述慢性病的定义

2.简述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4. 预防肥胖, 控制体重。

第二节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又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注:如果一个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处于不同类时, 则按较高类型定义

一、定义

1 9 9 8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 (WHO/ISH) 重新修订了高血压诊断标准, 其定义是: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 收缩压≥1 4 0 m m H g及/或舒张压≥9 0 mmHg;既往有高血压史, 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 现血压虽未达到上述水平, 亦应诊断为高血压。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见表1。

二、高血压的危害

1.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2.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3.血压升高增加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的危险。

4.脉压对老年人心血管发病的影响:研究提示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脉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有关。

三、流行特征

(一) 地区分布:有地理分布差异。一般规律是高纬度 (寒冷) 地区高于低纬度 (温暖) 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

(二) 时间分布: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自1959年以来呈现递增趋势, 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 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

(三) 人群分布:高血压在人群中的流行有以下规律:

1.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2.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 更年期后高于男性。

3.与饮食习惯有关:人均食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 平均血压水平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

4.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很少有高血压, 经济文化越发达, 人均血压水平越高。

5.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呈正相关, 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

6.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直系亲属 (尤其是父母及亲生子女之间) 血压有明显相关。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血压有一定的群体差异。

四、危险因素

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

1.体重超重和肥胖或腹型肥胖:

中国成人正常体重指数 (BMI:kg/m2) 为19~24, 体重指数≥24为超重, ≥28为肥胖。人群体重指数的差别对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影响。基线体重指数每增加3, 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女性增加57%, 男性增加50%;腹型肥胖:中国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者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

2.饮酒:

男性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内高血压发生危险增加40%。

3.膳食高钠盐:

膳食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相关性, 在控制了总热量后, 膳食钠与收缩压及舒张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3及0.58。人群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食盐增加2g, 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2.0mmHg及1.2 m m H g。

4.遗传:

高血压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五、防治策略与控制措施

(一) 高血压的防治策略

高血压防治必须采取全人群、高危人群和患者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从控制危险因素水平、早诊早治和患者的规范化管理三个环节入手, 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与三级预防相结合, 开展一体化的综合防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以疾病为主导, 转向以健康为主导。

2.从以患者为中心, 转向以人群为中心。

3.从以医疗为重点, 转向以预防保健为重点。

4.从以专科医生为主, 转向医生、护士、检验、公共卫生等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管理。

5.从以大医院为中心, 转向以社区为中心。

6.从重视疾病的防治转为关注身心健康及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7. 从卫生部门转向社会共同参与。

(二) 高血压的控制措施

1.一级预防:主要是改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方式在任何时候对任何患者 (包括血压为正常高值和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 都是一种合理的治疗, 其目的是降低血压、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和并存临床情况。

(1) 减重:建议体重指数 (kg/m2) 应控制在2 4以下。

(2) 采用合理膳食: (1) 减少钠盐:WHO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 (2) 减少膳食脂肪, 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 (3) 注意补充钾和钙; (4) 多吃蔬菜和水果; (5) 限制饮酒。

(3) 增加体力活动。

(4) 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平衡心理。

(5) 戒烟。

2.二级预防:通过普查、定期体检、经常测血压等措施及时发现高血压人群, 及时诊治;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高血压知识的宣教, 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3.三级预防: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长期治疗、随访和健康教育, 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命质量。

[复习题]

1.简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2.简述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3.简述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措施

第三节冠心病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器质性 (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 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 (心绞痛) 或心肌坏死 (心肌梗死) 的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一、流行特征

(一) 地区分布

冠心病流行存在地区性差异, 差异存在于不同国家间和同一个国家内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的分布特点。

(二) 时间分布

冠心病高发国家的死亡率在出现高峰后开始呈下降趋势, 如美国;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属于较低水平, 但是近30年在逐步增高, 且近年增速明显。

(三) 人群分布

1.年龄:

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 男性40岁, 女性50岁以后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上升。

2.性别:

各年龄组冠心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且男性发病年龄早于女性。女性发病多为心绞痛, 男性以心肌梗死和猝死为多见。

3.种族:

冠心病患病率存在民族差异。

4.职业:

通常情况下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冠心病患病率高。

二、危险因素

目前认为, 全人群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传统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及家族史等, 其中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和吸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 同时近年来研究的发展提示一些与冠心病相关的新危险因子。

(一) 传统危险因素

1.高血压:

高血压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证明, 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都能够强有力地预测冠心病的危险性。

2.高胆固醇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 L-C) 是冠心病危险因素,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属于保护因素。近年来认为载脂蛋白A (A p o A) 的降低和载脂蛋白B (ApoB) 的增高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且对冠心病的预测性分别优于H D L-C和L D L-C。

3.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使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

4.吸烟:

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吸烟引起冠心病死亡率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戒烟可使冠心病发病危险性降低, 并可减少死亡率。

5.肥胖和超重:

主要是通过影响血压和血清胆固醇水平增加冠心病的发病。

6.遗传因素:

冠心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

7.缺乏体力活动:

无论性别、年龄, 经常性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均可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

8.

A型性格

(二) 新危险因素

1.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 (C RP) 和白细胞介素-6 (IL-6) 。

2.感染因素: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和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乙肝病毒等感染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

3.代谢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血清胆红素降低均与冠心病发病存在相关性。

4.高纤维蛋白原。

三、预防策略与控制措施

三级预防并重, 重在一级预防。

(一) 一级预防

1.控制血压。

2.合理膳食: (1) 低胆固醇膳食; (2) 限制钠盐的摄入; (3) 低热能的低脂膳食; (4) 富含抗氧化剂食物; (5) 饮食中有足够的其他营养素, 如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等。

3.适量运动:主要增加有氧运动。

4.戒烟。

5.限制饮酒。

6.调整精神和心理状态。

7.控制糖尿病。

8.调脂治疗:可通过饮食调节和药物治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 (TC) 和L D L-C。

(二) 二级预防

通过普查、筛查和定期体检等措施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冠心病患者, 并积极控制可逆性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等。

(三) 三级预防

对于已发病的病人, 积极治疗,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命质量。[复习题]

1.简述冠心病定义

2.简述冠心病的人群分布特点

3.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有哪些?

预防传染性疾病今、古谈 篇9

纵观我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历史,最古老的方法就是用巫术(避邪驱鬼),如烧香、烧纸等,当瘟疫肆虐时往往有很多人因感染瘟疫而死亡,这些被瘟疫感染的人则被认为是"中邪"、"撞鬼"或"中毒气";其次是用中草药来防治,我国是利用中草药最早的国家,利用中草药来进行瘟疫的防治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如用艾叶、苍术熏烧和悬挂等,艾叶在其中就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近代使用的方法就多种多样了,除了原有古老的方法以外,人们又发明了雄黄熏、硫黄熏、醋熏等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已经认识到传染病(瘟疫)都是由各种细菌和病毒引起,其防治传染病的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多,主要手段就是接种疫苗,采用化学药品和机械进行除菌、消毒。然而历史上各种防治传染病(瘟疫)的方法都有其弊端和不足,最原始的方法虽然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近代的醋熏法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人的危害也大;现代的接种法取到了很好的效果,但面对不断出现的新传染病(瘟疫),也只有无可奈何;现代的化学药品防治效果显着,但污染和残留十分严重,对人畜的危害更大;利用现代的机械进行除菌、消毒仍有种种不足。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高效、安全、环保、使用简便的纯天然消毒产品来预防传染病(瘟疫),终于“天然植物艾香抗菌条”诞生了。

今天,湖南三片叶植物开发有限公司,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出了以艾叶、苍术、石菖蒲等中药植物和艾叶挥发油为主要原料按科学配方精制而成的高效、安全、环保的纯天然空气消毒产品———“天然植物艾香抗菌条”。经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证明,该产品对实验用细菌的杀灭率为99.90%,在60立方米室内空气中的自然菌杀灭率为88.86%,呼吸吸入检验为无毒。它适用于家庭、医院、学校、幼儿园、办公室和新装修房屋等室内场所。

“艾香”燃烧的烟对引起不同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多种致病细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艾香”烟薰可以在室内形成空气药份子膜层,其“艾香”烟中的挥发油和烟雾颗粒可将空气中的有害细菌包裹,“艾香”烟中的杀菌成份桉油精、a-侧柏醇、倍半萜烯醇、氨水、乙醇、乙二醇、醋酸能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并能迅速杀灭细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同时“艾香”烟在人体周围空气中形成天然消毒气幕,经呼吸系统侵犯人体的细菌、病毒最易蓄积于鼻窦腔与咽喉上,而艾香抗菌条中的天然杀菌、抗病毒成分可在鼻窦腔、喉头与气管中形成“药膜”,达到杀菌、抗病毒、防止疾病传播的效果。

根据《中药大辞典》记录,艾叶、苍术烟薰消毒对结核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枯草及绿脓杆菌有显著的杀菌效果,与福尔马林相似,而优于紫外线及乳酸的消毒。

饮茶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篇10

1 饮茶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

1.1 茶与2型糖尿病

对于饮茶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最新的队列荟萃分析[1]共纳入12项队列研究,随访了共545517名参与者其中37445为糖尿病新发病例,分析结果发现茶与糖尿病发病呈显著的负相关,与不饮茶比较每天饮茶1、2、3、4、5和6杯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0.97(95%CI:0.94,1.01),0.95(95%CI:0.92.0.98),0.93(95%CI:0.88,0.98),0.90(95%CI:0.85,0.96),0.88(95%CI:0.83,0.93),0.85(95%CI:0.80,0.91);每天饮茶增加2杯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可以降低46%,提示饮茶可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另外,在糖尿病风险人群中,最新的RCT荟萃分析研究了茶中儿茶素对成年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研究共纳入22项RCT研究,共154名研究对象。结果显示,茶中的儿茶素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人群的腹血糖水平,但对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糖基化血红蛋白浓度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没有显著作用。

综合研究结果显示饮茶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负相关,动物实验和人群研究表明茶的摄入可以增加SD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其血糖水平;绿茶可通过增加葡萄糖转运体的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通过下调葡萄糖异生作用酶的mRNA水平抑制肝葡萄糖生成[2],降低血糖和胰岛素浓度。长期饮用绿茶能改善代谢综合症,抑制NF-kB活化来保护胰岛β细胞,对2型糖尿病起到保护的作用[3]。

1.2 茶与肥胖

在肥胖风险人群中,最新的RCT荟萃分析共纳入11篇RCT研究.试验人群包括亚洲人群及高加索人群,其中实验组616人.对照组610人,绿茶的摄入量分别为每天270mg至1,207mg,结果显示可以明显降低体重,对减肥有显著积极影响,与亚洲人受试者相比儿茶素在高加索人的影响较小(-1.51kg;P=0.37)。提示饮茶对体重的减少有积极影响,但是绿茶对肥胖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人种有关。

综合研究结果显示茶可以有效保持或减少肥胖或肥胖风险人群的体重。其机制为:茶中的咖啡因会抑制磷酸二酯酶,导致环磷酸腺苷水平的增加可刺激交感神经系统;控制茶中咖啡因的摄入,饮茶者与对照组相比,代谢率和能量消耗没有明显的改变.证明茶中咖啡因能增加能量代谢对肥胖起到了缓解作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长期饮茶可以减少脂肪的吸收以及增加脂肪在体内的利用率。在体外实验中,证明儿茶素可以减轻体重。

1.3 饮茶与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风险人群中的RCT荟萃分析共纳入11篇RCT研究(中国人群2个,波澜、日本、澳大利亚人群各一个,美国人群6个),心血管疾病风险人群共821例做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饮用红茶可以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饮用绿茶可以显著降低总胆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综合研究结果显示饮茶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茶多酚可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进展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1.4 饮茶与中风

纳入1项队列研究荟萃分析,共纳入11项队列,共513804名吸烟,2型糖尿病等中风风险人群(美国人群5个,芬兰人群2个,荷兰人群3个,日本人群1个)作为研究对象。茶的摄入量分别为每天<1杯,每天1-3杯,每天≥3杯,研究结果显示,饮茶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呈负相关RR 0.76(95%可信区间:0.69,0.84),每天饮茶增加3杯可以降低13%的中风风险:RR 0.87(95%CI:0.81,0.94)。

研究结果显示茶消费与中风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茶多酚有效降低中风的发病风险。茶中的儿茶素通过多种机制的对心血管起到保护作用,经常饮茶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病率。儿茶素可以通过清除氧自由基而减少氧化损伤,红茶的人群干预实验证明,饮用红茶(1-6杯)1小时后,血浆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加。

1.5 茶与骨折

共纳入6个队列研究8个病例对照研究,共195992例研究对象,饮茶量分别为每天<1杯.1-2杯.3-4杯。结果显示每天饮茶1-2杯与骨折的风险为RR为0.63(95%CI:0.32,0.94),每天茶消费3-4杯与骨折的风险为RR为0.79(95%CI:0.62,0.96)。通过剂量反应分析,饮茶量高与低的相对风险分别RR分别为0.94 (95%CI:0.71,1.17)和0.84 (95%CI:0.66.1.02)。

综合研究结果显示茶消费与骨折发病/患病风险呈负相关,研究表明,茶或茶提取中含有丰富的参与骨代谢的物质,这些多酚类在骨代谢过程中具有复杂的影响。在低浓度,多酚会增加成骨细胞增殖;在高浓度时.多酚将抑制其增殖。还有研究表明,利用儿茶素可以通过增强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预示成骨细胞的活性,并通过肿瘤坏死因子减少诱导成骨细胞凋亡。

2 结论

综合分析最新的病例对照、队列、RCT荟萃分析,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对于保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发挥重要的作用,饮茶对2型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中风、骨折的发病均有预防的作用。

摘要:饮茶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中,饮茶与2型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中风、骨折等相关研究最多,但结论 不一。根据循证医学理论,作者纳入最新最全面的荟萃分析,综述饮茶对慢性疾病的影响。

关键词: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多酚类物质

参考文献

[1]麦凯DL,布隆伯格简森-巴顿.茶的作用在人类健康:更新[J]。美国营养学院学报.2002.21(1):1-13.

[2]花王YH,Chang HH.李·乔丹等.茶,肥胖.糖尿病[J]。分子营养与食品研究,2006.(2):188-188.

常见传染性疾病 篇11

1 种蛋与孵化因素

1.1 种蛋选择不严 目前,每到孵化季节,良种蛋供不应求,一般仅对种蛋畸形、破损与否略作选择。至于种蛋大小,是否被病原菌污染,或砂皮蛋,均不加考虑,做为种蛋进行孵化。

在选择种蛋时要选蛋壳清洁、没有被粪便或脏物污染的。蛋重的大小,应选择110~150g之间,超过200g以上的尽力不用。最好通过照蛋,将裂纹蛋、钢蛋、气室过大的陈旧蛋和气室不正常蛋等剔除。否则将对孵化率有影响,且孵出的雏鹅不健康,不利于饲养,极易死亡。

1.2 孵化条件差 在孵化过程中,温度忽高忽低,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或过低,翻蛋不规则,出雏时雏鹅腹部大,软弱而笨,弱雏增多,很难养活。这种雏鹅体小,蛋黄吸收不完全,精神不振,站立困难,脱水,死亡率极高。

在种蛋的孵化过程中,要求经常校对孵化器的精确度,使温湿度适宜,并按要求进行翻蛋。

2 饲养管理不当

2.1 育雏温湿度不适宜 农户饲养雏鹅,在育雏期温湿度掌握不好,很容易忽高忽低。温度过高,雏鹅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少,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高;温度过低,雏鹅不能维持体温平衡,出现雏鹅扎堆、挤到一处,生长缓慢,极易踩死或压死,并可诱发其它疾病。湿度过大对雏鹅危害也很大,潮湿影响雏鹅生长发育,容易受凉,导致感冒、下痢。高湿时,雏鹅向外散热受到抑制,影响新陈代谢,食欲下降,抵抗力减弱,也易患疾病或死亡。

雏鹅育雏期的温度(6月1日后),1~5日龄育雏舍应保持28~27℃,6~10日龄25~26℃,11日龄以后20~24℃,以后保持18~20℃为宜。白天和夜间温差不能超过1.5℃。相对湿度1~10日龄为65%~60%,11日龄以后为70%~65%为宜。

2.2 强弱雏鹅不分群 弱雏鹅是指一些卵黄吸收不完全、脐环肿胀有粘液、腹部肿大、出生时体小软弱、体质差、反应迟钝的雏鹅。这些雏鹅如不与健雏分群单独饲养,极易吃不到食而饿死,或被健雏踩压死亡。

先把育雏舍温度提高到30℃左右,将弱雏挑出单独饲养。补充营养,在饮水中添加5%葡萄糖和0.02%氟苯尼考,饮温开水7d。第三天以后每天早晨加饮1次酸牛奶,以促进雏鹅消化吸收。饮水后2h开食,给煮成八分熟的碎玉米或小米,每10只雏鹅给1个鸡蛋黄和醇母片3片,研碎后拌在饲料中,每天喂给3次,连喂3~5d。

2.3 密度不当、通风不良 育雏舍内由于密度大,饲槽、水槽数量少,放置的位置不当,或环境突变,使雏鹅运动受阻,采食饮水困难,造成育雏舍空气混浊,缺乏氧气。特别是天气寒冷,单纯强调取暖、保温而忽视通风换气,再加上舍内生火炉取暖,致使舍内氧气减少而有害气体增多,如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等,在短时间内可引起雏鹅死亡。

一般适宜的密度(每平方米育雏鹅数量),1~5日龄25只/m2,以后每5d递减5只,到21日龄降至8~10只/m2。育雏舍的空气要保持新鲜,注意通风换气,但不应使冷空气直接吹到雏鹅身上,防止雏鹅受冷而感冒。

2.4 雏鹅脱水 雏鹅脱水在育雏期比较普遍,对雏鹅危害非常大。出壳后的雏鹅,特别是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缺乏足够的饮水都会脱水。初生雏鹅失水最早发生在出雏机里,即使出雏机内相对湿度达70%也会发生。因为雏鹅并不因湿度大而吸收水分到体内,满足自身的需要。相反机内温度高,气流速度快,潮湿而又闷热的环境,更使雏鹅脱水严重。因此在出雏机滞留时间愈长,脱水愈严重。一般孵出已达72h的雏鹅,体重减轻约为出雏时的15%。如滞留时间再长,体重则减轻到30%,此时雏鹅往往已不吃不喝。还有人认为“小鹅不能喝水,喝水会拉稀”,因此在整个育雏期,断水、间断给水或限水。其后果是雏鹅发育缓慢、体质差、代谢受阻、死亡率高。运雏时间过长,天气炎热,雏鹅体力消耗过大和失去水分,也能造成脱水。

尽量用新鲜种蛋孵化,使出雏时间一致,雏鹅整齐。每批孵化出雏,要分批拣雏,绒毛一干立即送到育雏舍,切不可在出雏箱停留过久;尽最大可能缩短运输初生雏时间,炎热的夏天运输雏鹅,要在早、晚或夜间凉爽时运输,以防脱水、中暑。如长途运输时,最好事先饮用或向口内滴服含抗生素(0.02%的氧氟沙星或氟苯尼考等)、0.1%的维生素C、电解多维(按说明书添加)和5%葡萄糖(或白糖)的混合液,对预防脱水、增加雏鹅营养具有很好效果。

2.5 其它原因引起雏鹅的死亡 因管理不当,工作中粗心大意,使雏鹅出现意外的伤害,如压死、烟呛死;开始放牧与放水天气冷、水凉、长时间或中间遇上大雨,或天气炎热,没有遮荫处,从而造成感冒、下痢或中暑而死亡。由于雏鹅的自我保护能力差,常受到狗、猫、老鼠、黄鼠狼、山狸子、蛇及鹰等敌害动物的侵害,致使部分雏鹅受伤或死亡。

在育雏期,要有专人看护,精心管理,防止意外的伤害;不得让狗、猫进入育雏舍,要定期灭鼠,防止敌害动物的侵袭,保证雏鹅的安全。

3 缺乏营养

3.1 种鹅缺乏营养 在种鹅的饲养过程中,日粮过于单一,比例不当,营养不全,造成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缺乏。当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时,雏鹅出壳时间延长,肿眼和瞎眼的残雏增多,没有活力,抗病能力差;缺乏维生素D时,初生雏小而软弱;当种鹅缺乏钙、磷时,孵出的雏鹅腿、翅粗短、喙及腿骨软,前额突出,颈部水肿,腹部膨大;能量和蛋白质缺乏或不足,种蛋小,孵出的雏鹅弱雏多,活力差,死亡率高。

在配制种鹅日粮时,一定要全价,注意营养搭配,产蛋期种鹅的代谢能为11.72KJ/kg、粗蛋白15%~16%、蛋氨酸0.4%、钙2.35%、磷0.6%、盐0.35%。产蛋期母鹅过瘦,产蛋量不高,应加喂精料,特别要增加日粮中的蛋白质比例。有条件的可生一些大麦芽喂给,效果更好。千万不要对付,有啥喂啥,要科学配制日粮,方能保证种蛋质量。

nlc202309022119

3.2 雏鹅营养不全 农户饲养雏鹅,一般多用自家生产的粮食、农副产品及剩余饭菜等做饲料,饲料单一,营养不全。饲料原料质量差,发霉变质,不能满足雏鹅的营养需要,严重影响雏鹅的生长发育。另外,还有一些应激因素,影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导致雏鹅衰弱死亡。在雏鹅的饲养过程中,一定要给雏鹅提供营养丰富的全价饲料,粗蛋白质含量在18%,粗纤维不能超过5%,钙1%,磷0.7%为宜。不能喂给发霉变质饲料,应尽量减少应激,一旦发生应激反应,要在饲料或饮水中添抗应激药物,如电解多维、速补-14、维生素C等。

3.3 雏鹅缺乏维生素 维生素A缺乏,雏鹅发生眼炎,生长发育迟缓,体质衰弱,共济失调,羽毛蓬乱,可造成大批死亡;维生素D缺乏时,使体内的钙、磷代谢障碍,骨骼不能正常钙化,引起雏鹅佝偻病,生长缓慢,两腿发软,不能行走等;维生素B2缺乏时,雏鹅腿软、无力、不愿行走,消瘦,后期蹼爪、足趾向内蜷缩、弯曲。因不能行走常被踩死,常因采食、饮水困难,衰竭而死亡。雏鹅对维生素缺乏较敏感,由于雏鹅消化器官的特点,对日粮要求是体积小,营养全,如不按其全价配制日粮,则会出现维生素缺乏,使生长受阻,还能造成死亡。

预防措施是科学的配制日粮,添加足量、品质好的多种维生素添加剂,从而满足雏鹅生长需要。当发病时,要根据饲料分析、临床表现缺啥补啥,量要足,比例要合理。

3.4 钙、磷缺乏或比例失调 雏鹅饲料长期单一喂给谷物饲料,或配合饲料缺乏维生素D,往往会引起钙、磷缺乏,日粮中含磷过多或比例失调,亦影响钙磷吸收。病初站立困难,跛行,后期出现死亡,死亡率在65%左右。

在雏鹅的日粮中,全价配合日粮钙含量为0.8%~1%,有效磷含量为0.4%~0.5%,钙、磷比例为2:1,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和青绿饲料,并让鹅多晒太阳。

4 疾病原因

4.1 雏鹅糊肛症 雏鹅糊肛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症状,如雏鹅初饮或开食不及时,饲料中蛋白含量过高,育雏舍温度过低以及患其它疾病等,常导致雏鹅消化不良、生长缓慢,严重者发生死亡。雏鹅糊肛主要发生雏鹅出壳后的最初几天。

如果雏鹅出壳后48h不能及时开水,发生糊肛会明显增多。一般在其出壳后15~24h内开水。连续饮3~5d用5%糖水,不仅可预防糊肛,还可降低雏鹅早期死亡。雏鹅开食时间,以出壳后24小时左右最好,不得超过36h。不喂高蛋白日粮,雏鹅的消化机能不健全,各种消化酶的酶解能力还很弱,高蛋白日粮不能被充分地消化吸收,极易发生糊肛。所以,雏鹅出壳后的2~3d喂一些泡软的小米或碎玉米,以后再喂配合饲料。

4.2 雏鹅发生啄癖 啄癖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日粮配合不当,缺乏某种营养,如缺乏蛋白质、矿物质,特别含硫氨基酸不足;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潮湿等;光照太强或阳光直接射入育雏舍,强弱雏不分群;另外还有外伤出血,非寄生虫等。啄癖有啄肛、啄趾、啄羽、啄尾及异食癖等。由于雏鹅的攻击、争夺啄食,常造成皮破肉乱,有甚者将直肠等拖出争食,被叨的雏鹅很快死亡。

在配制雏鹅日粮时,一定要营养丰富,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充足;温度、密度适中,经常通风,育雏舍光线不能过强,可用红纸挡上门窗;在饲料中添加1%的碳酸钙(石膏),连喂5~7d。

4.3 雏鹅中毒 引起雏鹅中毒原因很多。饲料中毒,雏鹅采食发霉变质饲料或受污染的饲料中毒;雏鹅误食施过农药的蔬菜、各类饲用被农药污染的器具饮水,引起农药中毒;在治疗疾病时,由于药量过大或使用不当,造成雏鹅药物中毒,如痢菌净、磺胺药物或一些毒性大的抗球虫药物等。对于发霉变质、受到污染的饲料不能喂雏鹅,以防中毒;在使用药物预防或治疗疾病时,要事先阅读说明书或按兽医的医嘱使用,不得擅自任意增大用药量或用药次数,避免药物中毒的发生。

4.4 雏鹅中暑 由于夏季天气炎热,温度高,湿度大,育雏舍密度大,过分拥挤,通风不良,饮水不足,热量难以散发而引起。另外,长途运输,车辆过于封闭,不通风,天气热等也引起中暑,可造成大批死亡。

夏季育雏时,要注意防暑降温,密度不宜过大,要注意通风换气,供给充足的饮水;长途运雏要辟开炎热的中午,要在早、晚或夜间运输。一旦发生中暑,可把雏鹅群迅速赶下水,或将雏鹅放入凉水盆内浸一会,以降低体温,促进恢复;供给充足饮水,饮用酸梅加红糖水效果更好;严重中暑的病雏可灌服十滴水6~8滴,或注射安那加0.1ml。

4.5 雏鹅应激综合症 雏鹅应激综合症发生率可高达40%~60%,死亡率为14%~21%,应激可影响雏鹅采食量减少、生长缓慢,抗病力和免疫力低下。常引起大批雏鹅死亡。应激源多种多样,包括噪音、拥挤、惊吓、运输、转群、高温、寒冷、气候骤变、缺水、停电和饲料突变等。由于这些应激源的强度,持续时间,机体健康状况而引起应激症候。可发生热应激、冷应激、致惊应激、慢性应激和猝死。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平衡,在特殊情况下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注意雏鹅群的稳定,运输过程尽量减少应激对雏鹅的影响;改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湿度,良好的通风,避免和减少噪音的干扰,给雏鹅创造一个良好和安全的生活环境。及时采用药物预防,在转群、捕捉、运输或免疫接种之前1h左右,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利血平10~15ml,或每千克饲料中补充维生素C 100~200mg,同时添加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有很好地抗应激作用。也可按0.2%在饲料中加入延胡索酸,是一种应激保护剂。当雏鹅出现症状后,应立即消除应激源,在饲料中可加入维生素C 300mg/kg;或加入杆菌肽锌盐40mg/kg饲料,同时添加维生素E及亚硒酸钠,饮水中加电解多维,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及抗应激能力。

影响母猪繁殖的非传染性疾病 篇12

1 乳房炎

1.1 发病原因及症状

乳房炎是由于母猪栏环境卫生过差, 消毒不严, 母猪乳房感染细菌及乳房机械损伤所致。表现为患病母猪乳房变硬, 触摸乳房有硬块, 有疼痛感, 用手挤压乳房从乳头流出浑浊乳汁, 仔猪吸吮后出现顽固性腹泻, 下次妊娠和哺乳则出现瞎奶无乳现象, 有效乳头数减少。

1.2 防治措施

(1) 加强母猪营养, 使用优质母猪专用料, 保证母猪健康, 控制膘情, 提高母猪的抵抗力和奶水质量, 减少母猪患乳房炎的机率。

(2) 加强管理, 保证母猪栏干净、干燥, 定期 (3~7 d) 对母猪栏或产床进行清洗和消毒, 可用2%火碱溶液、易克林、消毒威等消毒药进行环境消毒, 消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3) 加强临产母猪的清洗和消毒。母猪进产房前或临产前, 对母猪的全身, 特别是外阴、乳房, 乳头反复用0.1%高锰酸钾清洗、消毒, 清除乳房上的污物, 杀灭附着在乳头上的病原微生物, 消除传染源。

(4) 及时剪断出生仔猪乳牙, 避免哺乳时咬伤母猪乳头。

(5) 定期检查产床或产仔栏内有无尖锐异物, 防止异物刺伤母猪乳房。

(6) 母猪断奶前后各3 d降低或控制母猪采食量, 防止母猪断奶后胀奶 (不能及时干奶会诱发乳房炎) 。

(7) 乳房炎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早期宜用鱼腥草配合使用青霉素、链霉素肌注或静脉注射。

2 子宫炎

2.1 发生原因及症状

子宫炎主要是由于交配 (人工授精) 时或分娩时不按规定操作, 将细菌带入子宫以及产后胎衣不下或部分胎衣滞留子宫内, 细菌在子宫内急剧繁殖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母猪泌乳的中后期及断奶后、发情时从母猪产道内流出恶臭、混浊分泌物, 发情后屡配不孕。

2.2 防治措施

(1) 坚持科学饲养怀孕母猪, 使用优质母猪专用料, 并在母猪怀孕期使其适当进行运动, 保证母猪分娩时有较好的体质, 以利子宫的阵缩力增强, 有利于胎衣的排出。

(2) 母猪产仔前后各3 d使用仔母安拌料, 有利胎衣排出。

(3) 母猪产后1~2 d内注射青霉素、链霉素, 可以预防和消除子宫炎症。

(4) 保持产仔猪舍的环境卫生, 坚持定期消毒, 杀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消除感染源, 减少感染机会。

(5) 若产后2 h胎衣仍不能排出, 应肌注催产素10~20 IU。间隔1 h重复1次, 加强母猪子宫的收缩力, 让胎衣尽快排出。

(6) 若断奶后产道仍有较多炎性分泌物流出, 且颜色较深, 应采用子宫冲洗法, 子宫清洗完毕应使用大量抗生素肌注或静注, 同时子宫灌注抗生素。

3 乏情

乏情是指母猪不发情, 后备母猪达到性成熟体重或月龄仍不发情, 或经产母猪断奶后20 d仍不发情, 其卵巢处于静止状态。

3.1 发生原因

后备母猪达到7~8月龄时仍不发情, 主要是营养上的原因。在农村小规模饲养的情况下, 后备母猪饲料单一, 主要使用一些如玉米、麸皮、粗糠、草粉类饲料饲喂母猪, 缺乏必要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质, 导致后备母猪卵巢发育不良, 发情延缓或不发情。其次是部分后备母猪先天性卵巢机能不全而不发情, 但此类母猪一般只占后备母猪的5%~10%左右。

经产母猪断奶后不发情, 绝大多数是有卵巢机能不健全以及卵巢囊肿和黄体残留所致, 其次是哺乳期营养不良, 部分维生素、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采食量不够, 体况不良或过肥过瘦导致。

3.2 防治

(1) 为让后备母猪尽快发情, 应在其体重达到80 kg后使用优质母猪专用料, 保证母猪发情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需求和平衡, 建议后备母猪体重达到80 kg后将其饲料改成母猪专用料, 但需严格控制采食量, 防止过肥, 并在后备母猪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维生素E预混料。其次是让后备母猪增加与公猪接触的机会, 刺激发情, 还可对发情延迟的后备母猪注射血清促性腺激素400~600 IU。

(2) 经产母猪在哺乳期应给予优质饲料, 保证母猪泌乳所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的需求平衡, 并尽快让其自由采食, 保证断奶母猪的体况。禁止使用棉粕、菜粕及霉烂变质饲料。

(3) 对于断奶后20 d仍不发情的母猪应尽快治疗, 治疗的主要药物有前列腺素、孕马血清、三合激素、乙烯雌酚等。

4 流产及妊娠中止

4.1 发生原因

最常见的原因是传染性原因, 如细小病毒、伪狂犬、PRRS、乙脑、猪瘟等感染。中毒性及机械性流产也常见于养猪生产中, 最常见的中毒性流产是怀孕母猪采食霉烂变质的饲料, 如霉败的玉米、豆粕、麸皮等, 其次是采食含有毒素的饲料, 如棉粕、菜粕、亚麻仁粕等, 机械性流产多为外力碰撞、打架、注射不当等原因导致。

4.2 防治

(1) 避免用霉变饲料喂母猪, 严禁使用棉粕、菜粕喂养母猪。

上一篇:传统翻译观下一篇:“纤维柔性网”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