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

2024-08-25

法定传染病(共11篇)

法定传染病 篇1

目前,传染病仍是世界上儿童和年轻人生命健康的主要威胁[1]。对于以青壮年为主的军队来说,毫无疑问是影响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是部队卫生工作的重点。为了解某部传染病谱及流行趋势,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保持部队良好的战斗力服务,我们对该部2005~2009年间传染病流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传染病疫情资料来源于该部所属各单位传染病疫情上报月报表。人口资料由于保密原因未与采集,因此无法计算疾病的相关频率,只计算和比较构成比以及绝对数等的变化。

1.2 方法

利用Excel和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05~2009年该部共收到下属各单位上报各类传染病3917例(其中包括食物中毒31例)。其中,甲类传染病霍乱、鼠疫无报告病例;乙类传染病除艾滋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流行性乙型脑炎、布鲁氏菌病、炭疽、新生儿破伤风无发病报告外,其它15种传染病共报告3413例,占全部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87.13%;丙类10种传染病共报告273例,占全部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6.97%;其它非法定传染病200例,占全部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5.11%;食物中毒31例,占全部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0.79%。该部传染病疫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年初和年末发病数较少,8月份有1个发病高峰,7~9月份发病数最多,为1191例,占所有发病数的30.41%。2005~2009年传染病月发病数时间分布(见图1)。

2005~2009年历年传染病发病数总体上呈剧烈波动中上升趋势。尤其是2007年,报告发病数迅速上升,数据显示该年风疹、麻疹报告发病数均大大高于其它年份,而后2年总报告发病数下降,但仍明显高于2005、2006两年。

2.2 5年总发病序位

2005~2009年该部传染病疫情报告发病数前8位传染病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伤寒和副伤寒等,这8种传染病占全部传染病疫情报告数的89.92%,其中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和痢疾占全部传染病疫情报告数的77.66%。5年传染病疫情报告总发病数序位前8位传染病(见表1)。发病序位前5位传染病与苗青等[2]所得结论基本相同,只是第4位流感样病例由麻疹所代替。

2.2.1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共报告发病1432例,居报告传染病第1位,占全部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36.56%。其中报告甲型肝炎95例,在所有病毒性肝炎中所占的比例为6.63%;乙型肝炎891例,占62.22%;丙型肝炎51例,占3.56%;戊型肝炎30例,占2.09%;未分型肝365例,占25.49%。2005~2009年历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数总体上波动中上升;甲、乙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病例各月均有报告,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高峰。

2.2.2 肺结核

肺结核共报告发病839例,居第2位,占全部传染病报告数的21.42%,占呼吸道传染病报告数的69.40%。2005~2009年历年报告发病数总体上有所上升,2007年有个发病高峰;全年各月均有报告,发病无季节性规律。

2.2.3 痢疾

痢疾共报告发病771例,居法定报告管理传染病第3位。痢疾报告发病数占全部传染病报告数的19.68%,占消化道传染病报告数的70.48%。2005~2009年历年痢疾发病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历年各月均有痢疾病例报告,但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6-10月份报告发病数最多,共报告508例,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65.89%,其中7、8月份发病数占痢疾报告总数的36.84%。

2.2.4 麻疹

共报告136例,居第4位,占全部传染病报告数的3.47%,占呼吸道传染病报告数的11.25%。以4~6月份发病数较多,为91例,占麻疹报告总数的67.37%。病例主要分布在新兵集训地,主要可能是这部分人群居住环境人口密集,通风不良,有边远地区来的缺乏免疫力的新兵,加之近年来的研究报道麻疹发病有年龄后移趋势,与成人麻疹抗体水平低有关。

2.2.5 流行性腮腺炎

共报告95例,居第5位,占全部传染病报告数的2.43%,占呼吸道传染病报告数的7.86%,流行性腮腺炎5年中总体上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2.3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2.3.1 5年概况

2005~2009年报告传染病发病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居首位,占全部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35.69%;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占30.86%;消化道传染病发病居第3位,占27.93%;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占2.48%,其余为其它传染病,占3.04%。这与苗青等[2]所描述的呼吸道传染病居首位不同。各传播途径传染病构成情况(见表2)。

2.3.2 各类传染病时间分布

各类传染病中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各月份波动不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1~5月,占该类传染病全部发病数的47.89%;消化道传染病集中发生在6~9月,占总发病数的54.48%;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在6~9月发病也高于其他月份,占总发病数的46.39%。

3 讨论

目前,某部传染病仍然以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为主。病毒性肝炎主要以乙型肝炎为主。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的阳性率为9.09%[3],因此人群中传染源众多。乙型肝炎是慢性传染病,发病潜伏期长,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长期性,很难治愈,而传染病报告要求医疗单位每年首次接诊乙肝患者都要报告。因此,虽然统计数据中剔除了月报中的重报,现在报告的乙肝疫情实际上并不全是新发病例。这可能是报告数据高的一个原因。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粘膜及性接触传播[4]。在部队,破损皮肤粘膜及性接触传播方式的发病数上升可能是造成该部病毒性肝炎发病居高不下,甚至还在波动中有所上升的原因。

我国是22个肺结核高发国家之一,肺结核的发病趋势与病毒性肝炎相似,这与全球结核病形势是一致的[1],主要原因可能与多重耐药性结核杆菌增加、没有规范治疗、缺乏足够重视、人员流动频繁等有关。军队生活高度集中,并且每年有不少来自边远和农村地区、缺乏免疫力的新兵,一旦有传染源存在,很容易重播流行。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中主要是细菌性痢疾。该部许多单位处于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条件艰苦,环境较差,水源容易遭到污染,苍蝇媒介等也较多。加之部队人员都是集体生活、学习和就餐,容易出现食源性爆发和接触传播。但随着部队供水、厨房、相关人员的卫生教育等软硬件设施不断改善,卫生监督力度不断加大以及部队开展的争创文明卫生军营等活动,2005~2009年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发病数有下降趋势。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1~5月,可能与天气气候变化剧烈、人员探亲、回家,人员流动性大有关;而消化道传染病集中发生在6~9月,因为段时间天气炎热、病原体繁殖较快、凉拌食物增多、瓜果大量上市等原因导致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加上部分单位的外训任务此时也比较多,所以容易发生消化道传染病暴发流行;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也集中在6~9月,这与这段时间有害媒介昆虫繁殖旺盛和活动频繁、人员衣装等防护较少、训练任务多等有关。

数据显示,该部传染病发病数5年中总体趋势平稳,但部分传染病疫情形势不容乐观。乙型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仍然是危险官兵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也应该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所在。传染性肝炎发病数居各类传染病首位,与郝永建等对类似单位统计分析显示的肠道传染病居首位不同[6],原因有待探究。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由于近年发病趋势明显向上,应给予高度重视,防止出现爆发疫情。一旦出现疫情,要及时采取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环境消毒等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止疫情继续蔓延。

参考文献

[1] 王磊,王松俊.全球几种主要传染病流行及研究动态,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0,27(1) :14~15

[2] 苗青,刘元东,付留杰.某部2004年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7) :36-37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1) :79-88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patitis B.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 Sheet 204 dex.(Revised October 2000) .WHO Web site.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04/en/inhtml

[5] 何海艳,吴伟慎,张之伦.非新生儿人群接种乙肝疫苗与乙型肝炎发病关系的Meta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0) :830-831

[6] 郝永建,邓致荣,郭宝石等.第二炮兵部队2001-2005年传染病疫情分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5,25(1) :67

法定传染病 篇2

法定传染病共分甲、乙、丙三类39种

1、甲类(2种):鼠疫、霍乱

2、乙类(26种):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11种):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注:非典、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类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2013年10月28日国家卫生计委调整)

法定传染病 篇3

【关键词】 传染病;流行病学;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 R18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10-02

为了解南昌市青云谱区实行疫情网络直报后,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10年青云谱区法定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分析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的《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南昌市青云谱区统计局。

1.2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采用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等指标),对南昌市青云谱区2010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疫情概况

2.1.1流行情况2010年全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0种840例,死亡2例,占总的发病数53.95%,报告的发病率为330.25/十万,与去年比(-9.46%),年死亡率0.79/十万,去年死亡7例,年死亡率2.77/十万,与去年比(-71.61%)。报告丙类传染病6种717例,无死亡病例,占今年发病数的46.05%,年发病率281.89/十万,与去年比(+54.23%)。

2.1.2疾病位次2010年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传染病依次为肝炎、肺结核、淋病、梅毒、痢疾;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率最高的为手足口病,其次为其它感染性腹泻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死亡的2例中,有1例为艾滋病,1例狂犬病。

2.1.3疾病构成在乙类传染病中,呼吸道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26.07%、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65.71%、肠道传染病占7.74%。

2.2乙丙类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2.2.1地区分布青云谱区5个街办及1个乡镇报均有发病,发病率在50.31/10万~156.3/10万之间,发病率位于前3位的街办(表1)均位于青云谱区的城乡结合部,其人口以外来人口为主。

2.2.2时间分布全区各类传染病1~12月均有分布 乙丙类传染病在1、2及12月病例数较少,其它各月份乙丙类传染病均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表2)

2.2.3人群分布全区发生法定传染病1557例,死亡2例。其中男性1053例,占发病总数的67.63%,女性504例,占发病总数的32.37%,男女性别比为2.09:1,死亡病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布以0-3岁(334例)散居儿童最多,其次20-30岁(213例)及30-40岁(191例)中青年较多。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351例)、工人(265例)、幼托儿童(193例)、学生(161例)、离退人员(154例)、家务及待业(136例)居多,共占总发病数的80.92%。

3讨论

从不同的传播途径可以看出,青云谱区以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为主,占法定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5.71%,提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依然是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其中以乙肝及淋病、梅毒为主,而免疫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应提高青壮年乙肝接种的覆盖率,同时还应完善采供血服务体系和血液监督管理体系,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加强一次性注射器的消毒管理,切断乙肝经血传播的途径;而性病主要是由人类行为而传播的疾病,应开展相关的行为干预项目,严厉打击卖淫、嫖娼、吸毒行为,降低人群行为风险。

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占法定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6.07%,肺结核一直都是传染病防治的重点病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青云谱区位于南昌市的城乡结合地带,大量经济欠发达农村的流动人口涌入青云谱区,而农村经济欠发达一直是结核病控制的主要障碍。因此,防治结核病应加强政府行为,以农村为主,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及治愈率,减少耐药病人的发生。

再次为肠道传染病,主要发病病种是痢疾。鉴于肠道传染病“粪-口-粪”传播机制和传播途径的共同性,在防治过程中,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在具体防治措施上,应加强宣传,不断提高防病意识及自我保健能力,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监督,防止病从口入。

综上所述,青云谱区当前及以后的传染病防治重点仍以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要强病毒性肝炎及肺结核的监控力度。

4 参考文献

[1]邓寿平、博罗县2000~2004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6,6(3):344.

法定传染病 篇4

关键词: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2007年, 白银市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疫情信息报告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为了掌握全市法定传染病疫情特征, 为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现将2007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网络直报数据库) 下载2007年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市统计局年鉴, 以年平均人口数计算当年发病率。

1.2 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进行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与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和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1.1 总发病情况

2007年, 全市报告法定传染病18种8 733例, 死亡23例, 发病率490.07/10万, 死亡率1.29/10万。与2006年相比, 发病率下降9.85%, 死亡率上升108.08%。

全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11种6 207例, 死亡23例, 发病率348.32/10万, 死亡率1.29/10万, 病死率0.37%;丙类传染病报告7种2 526例, 无死亡, 发病率141.75/10万。

2.1.2 疫情动态分析

与2006年相比, 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上升8.55%, 上升的病种有3种:百日咳、肺结核、病毒性肝炎;下降的病种有8种:乙脑、猩红热、麻疹、流脑、梅毒、伤寒和副伤寒、痢疾、淋病。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下降36.37%, 上升的病种有1种: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下降的病种有6种:斑疹伤寒、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包虫病、流感、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2.1.3 发病、死亡位次

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是乙肝、肺结核、流感、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痢疾, 占发病总数的86.76%;报告死亡的病种共3种, 依次是肺结核、乙肝、艾滋病。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地区分布

2007年, 各县 (区) 按发病率排序依次为景泰县、白银区、靖远县、会宁县、平川区, 其中高于全市平均发病率的是景泰县 (615.90/10万) 、白银区 (582.86/10万) 、靖远县 (569.76/10万) 。与2006年相比, 除白银区外, 其他4个县 (区) 发病率均有所下降。

2.2.2 时间分布

全市各月均有发病, 2月为发病最低月份, 12月呈现明显发病高峰, 其他各月发病曲线走势基本平稳。与2006年相比, 发病高峰出现时间有所不同 (见图1) 。

冬、春季发病情况:报告发病4 496例, 死亡15例, 发病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51.48%, 居前5位的病种是乙肝、流感、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 分别占该病种全年发病数的48.82%、98.35%、52.55%、35.72%、57.08%。

夏、秋季发病情况:报告发病4 237例, 死亡8例, 发病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48.52%, 居前5位的病种是乙肝、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痢疾、流行性腮腺炎, 分别占该病种全年发病数的51.18%、47.45%、64.28%、80.31%、42.92%。

2.2.3 年龄、性别分布

报告病例中, 男女性别比1.55∶1。各年龄组均有病例发生, 发病率最高的是70~74岁 (931.46/10万) 、75~79岁 (804.34/10万) 2个年龄组, 以肺结核发病率最高, 分别占该年龄组发病总数的56.68%、57.26%;其次是0~4岁年龄组 (660.07/10万) , 以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最高, 占该年龄组发病总数的71.22%。另外, 发病高于500/10万的还有65~69、5~9、10~14、60~64、50~54岁年龄组, 其中大年龄组以肺结核、乙肝为主, 小年龄组以流行性腮腺炎、流感为主 (见图2) 。

2.2.4 职业分布

全市传染病发病有明显的职业差异, 农民所占比例最大, 占41.17%;其次是学生和散居儿童, 分别占29.54%、8.08%。

农民发病3 595例, 居前5位的病种是乙肝、肺结核、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感;学生发病2 580例, 居前5位的是流感、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乙肝、痢疾;散居儿童发病706例, 居前5位的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痢疾、流行性腮腺炎、甲肝、风疹。

2.3 不同类型传染病构成

2.3.1 乙类传染病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3 447例, 占55.53%, 发病率193.44/10万, 较2006年上升12.56%。发病较高的病种是乙肝 (93.53%) 、丙肝 (2.99%) 、淋病 (1.97%) 和梅毒 (1.42%) 。随着监测力度的加大, 艾滋病和HIV感染者有所增加。

呼吸道传染病发病1 722例, 占27.74%, 发病率96.63/10万, 较2006年上升16.88%。发病率较高的是肺结核 (97.91%) 、猩红热 (1.39%) 。未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性禽流感病例, 白喉已22年无病例报告。

肠道传染病发病1 038例, 占16.72%, 发病率58.25/10万, 较2006年下降12.02%。发病率较高的是痢疾 (68.98%) 、甲肝 (22.74%) 。全市报告2起甲肝暴发, 发病55例, 占全年肝病总数的23.31%。

自然疫源性、虫媒等其他传染病无病例报告。

2.3.2 丙类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发病1 590例, 占62.95%, 发病率89.23/10万, 较2006年下降47.03%。发病较高的是流感 (64.78%) 、流行性腮腺炎 (30.63%) 、风疹 (4.59%) 。全市报告2起甲3型流感暴发 (964例) 、1起风疹暴发 (30例) 。

肠道传染病发病921例, 占36.46%, 发病率51.68/10万, 较2006年下降3.12%, 报告病种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自然疫源性、虫媒等其他传染病发病15例, 占0.59%, 发病率0.84/10万, 较2006年下降11.76%, 有病例报告的是包虫病 (53.33%)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40.00%) 、黑热病 (6.67%) 。其中黑热病是15年来我市报告中的首例输入性病例。

3 讨论

2007年, 全市法定传染病总体发病率较2006年有所下降, 以丙类传染病降幅较大, 主要与流感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在全市的推广使用有关。但是乙类传染病呈上升趋势, 其中乙肝、肺结核发病率分别上升13.60%、21.48%, 继续高居法定传染病第1、2位。由此可见, 乙肝和肺结核在我市流行广泛、危害严重, 有效开展乙肝、肺结核控制工作是全市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

全市传染病职业分布以农民所占比例最大, 死亡最高, 对广大农民造成严重危害的传染病包括乙肝、肺结核、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感等。由此可见,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落实传染病控制措施, 是降低全市传染病发病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秦皇岛市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分析 篇5

任敏1,张凯1(秦皇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省秦皇岛市,066000)

摘要:目的 探讨秦皇岛市传染病流行规律,为准确研判传染病发病趋势,制定有效的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国家疾病监测系统中的监测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秦皇岛市2004年至2007年的法定传染病三间分布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7年中,秦皇岛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走势平稳。丙类传染病2008年、2009年显著上升。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基本随丙类传染病的变化而变化。发病上升的主要病种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新增法定传染病。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发病为主。农民、成年男性是传染病的高发人群。丙肝在青龙县、狂犬病在抚宁县处于流行态势。梅毒以城市区为主。结论 我市应当对狂犬病、丙肝、性病、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引起高度重视,防止疫情扩散甚至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传染病;疫情;监测

Epidemiological surveillance and analysis on legal communicable disease in Qinhuangdao city, 2004-2010 REN Min, ZHANG Kai.Qinhuangdao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Qinhuangdao 06600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REN Min,Email:renminqhd@sina.com Abstract: 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s and the trends of legal infectious disease in Qinhuangdao city for providing a basis on which to formulate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measures.Methods: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date of infectious disease in the three-distribution for the using of Disease Surveillance Data Report and Management System.Results: During the seven years, None of class A communicable disease had been reported.Class B communicable disease had a smooth tendency and Class C communicable disease rose in 2009 and 2010.The incidence of legal infectious disease changed as the change of class C.The increasing diseases were mainly of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 and supplementary legal disease.For the former, the majority population were the youth.For all infectious diseases, peasants and the adult man were the high prevalence population.Transmission of syphilis are mainly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秦皇岛市 066000 作者简介:任敏,女,河北省秦皇岛市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 通讯作者:任敏,Tel:0335-3652632,Email:renminqhd@sina.com.—1—

in city area.Hepatitis C virus in Qinglong county and rabies in Funing county maintain epidemic condition.Conclusion: We should come into notice to rabies, hepatitis C virus,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and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 to prevent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occurs.Key words: communicable disease;epidemic situation;surveillance 为了解秦皇岛市传染病发病特点,探讨传染病流行规律,准确研判和预测传染病发病趋势,为制定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对国家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正式运行以后的的2004年至2010年秦皇岛市各级医疗机构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

通过国家疾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4年至2010年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用EXCLE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制表和绘图。

二、结果

(一)、时间分布 2.1.1、法定传染病

2004年至2010年,秦皇岛市法定传染病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基本随丙类传染病的变化趋势而发生变化。丙类传染病率2008年开始明显上升,2009年达到此前顶峰,2010年有所下降。乙类传染病发病率7年来基本平稳,没有太大波动。法定传染病总的年平均发病率2009年最高,为352.06/10万;2005年最低,为195.53/10万。见图1。

2008年新增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2009年新增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狂犬病间隔24年后首次报告。

2008年除外新增手足口病240例,2009年除外新增甲型H1N1流感175例、狂犬病9例,法定传染病发病总数呈上升趋势。

2008年发病上升显著的病种是:流行性腮腺炎报告1611例,较2007年增加1303例,发病数上升了423.05%。风疹报告309例,较2007年增加了262例,发病数上升了557.45%。麻疹报告了95例,较2007年增加了63例,发病数上升了196.88%。手足口病报告476例,较2007年增加了340例,发病数上升了250%。

2009年发病上升显著的病种是:狂犬病,报告9例,结束了我市24年无狂犬病的历史。甲型H1N1流感,报告175例,新增175例。流行性感冒报告252例,较2008年增加了220例,发病上升了687.50%。手足口病报告3255例,较2008年增加了2779例,发病上升了583.82%。

—2—

肠道******年05年06年07年08年09年10年呼吸血源及性传播自然疫源性***08004000发病数(例0发病率(/10万)年年年年年年090405060708图1、2004年至2010年秦皇岛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趋势(/10万)图2、2004年至2010年秦皇岛市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趋势(例)10年

22.1.2、乙类传染病

7年间,全市乙类传染病共有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四个类型报告。由于肠道传染病的下降幅度和血源和性传播疾病的上升幅度相抵消,疫情走势基本平稳。时间分布情况见图2。其中:

呼吸道传染病报告病例数最多,发病最为平稳,病例主要是肺结核。肠道传病发病稳中有降,其中最主要的报告病种为细菌性痢疾。

自然疫源性疾病2004年最高达925例,从2005年起,报告发病数逐年下降,至2007年降至191例,此后历年维持在160例左右,这主要是受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改变的影响。2007年由于强调了实验室诊断的重要性,流行性出血热的报病数显著下降,致使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报告总数也随之下降。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报告发病数自2006年后明显上升,并且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010年最高达1789例,占当年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9.84%,主要是受青龙县发生丙肝流行的影响。

2.1.3、丙类传染病

2008年丙类传染病增加了手足口病报告病种,由于手足口病发病人数较多,并且2009年手足口病在我市呈流行态势,导致丙类传染病总的报告发病数明显增加,并且伴随手足口病报病数的波动而波动。2009年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数7年中最高,为5749例,其中手足口病报告3255例,占56.62%。

(二)、重点疫情分布

秦皇岛市共有4个城市区(海港区、北戴河区、山海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4个农村区(抚宁县、卢龙县、青龙县、昌黎县)。其中的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开始成为独立的网络直报地区,人口分别从海港区和山海关区划归过去。

—3—

肺结核:高发人群为农民、成年男性。10岁以前很少发病。7年中,全市共报告12188例,居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的第一位。男女性别比2.31:1。20至65岁人群占73.79%。农民占72.78%。7年中,年平均发病率前3位高发地区出现频率最多的县区是:青龙县、抚宁县、卢龙县。2010年报告发病数较2004年上升了6.6%。

病毒性肝炎:高发人群为农民、工人、成年男性。10岁以前很少发病。7年中,全市共报告10319例,居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的第二位。男女性别比2.15:1。20至60岁人群占75.91%。农民占51.97%。工人占12.70%。7年中,年平均发病率前3位高发地区出现频率最多的县区是:青龙县、海港区、北戴河区、开发区。2010年报告发病数较2004年上升了20.51%。

甲肝:7年中,年平均发病率前3位高发地区出现频率最多的县区是:卢龙县、抚宁县、青龙县。

乙肝: 7年中,年平均发病率前3位高发地区出现频率最多的县区是:青龙县、海港区、开发区。丙肝:7年中,年平均发病率前3位高发地区出现频率最多的县区是:青龙县、北戴河区、海港区。青龙县从2007年起,发病率跃居全市第一位,2007年发病率16.21/10万,是前3年平均发病率的4.14倍,处于流行态势,2008年至2010年发病率分别是:25.80/10万、51.66/10万和85.89/10万,逐年迅速攀升。

手足口病:儿童易感,高发人群是1至5岁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成人很少发病。2008年5月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以来,共报告4849例,男女性别比1.62:1。1至5岁儿童占87.42%。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共占93.85%。3年中,年平均发病率前3位高发地区出现频率最多或发病率较高的县区是:开发区、海港区、山海关区、青龙县。

流行性腮腺炎:高发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25岁以后很少发病。40岁以后极少发病。7年中,共报告4082例,男女性别比1.93:1。3至25岁占93.51%。学生占70.16%。7年中,年平均发病率前3位高发地区出现频率最多的县区是:北戴河、海港区、山海关、抚宁。

流行性出血热:高发人群是农民、成年男性。7年中,共报告2435例,男女性别2.42:1。15至60岁占85.50%。占71.01%。7年中,年平均发病率前3位高发地区出现频率最多的县区是:青龙县、抚宁县、卢龙县。

布病:高发人群是农民、成年男性。7年中,共报告420例,其中,男性317例,女性103例,男女性别比3.08:1。15岁至65岁占89.05%。农民占87.38%。7年中,年平均发病率前3位高发地区出现频率最多的县区是:青龙县、抚宁县、昌黎县。

梅毒:高发人群是成年人和农民等。7年中,共报告943例,男女性别比1.02:1。20至55岁的占74.97%。职业分布以农民、离退休人员、家政及家务待业、其他为主,共占65.00%。7年中,年平均发病率前3位高发地区出现频率最多的县区是:海港区、开发区、北戴河、山海关。

—4— 狂犬病:2009年,我市狂犬病间隔24年后首次报告病例,当年报告9例,2010年报告11例。2年中,全市共报告20例。男女性别比为2.33:1。40至75岁16例,占80%。农民17例,占85%。其中抚宁县报告11例,占55%,昌黎县报告4例,占20%,其他青龙县、海港区和卢龙县各报告1例。

7年来,法定传染病病种中,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6起。其中,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突发事件7起。手足口病构成聚集性病例事件多起。

三、讨论

3.1、发病上升的主要病种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新增法定传染病:2008年发病上升的主要病种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009年发病上升的主要病种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新增法定传染病。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丙类传染病病种;新增法定传染病包括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狂犬病。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的新增是由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的修订,属全国范围的共性问题。而狂犬病的新增却是我市一个鲜明的特点,它结束了我市长达24年无狂犬病报告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以来无狂犬病报告的历史。

3.2、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发病为主:手足口病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流行性腮腺炎、流感、甲流以青少年为主。因此,儿童和青少年是呼吸道传染病控制的重点人群。控制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聚集性病例事件发生,是降低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率的重要方面。

3.3、农民、成年男性是传染病的高发人群: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出血热、布病、梅毒、狂犬病均以农民和成年男性感染为主。

3.4、地区重点问题更加突出:受青龙县丙肝发病数上升的影响,秦皇岛市丙肝发病数逐年上升,且疫区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并且丙肝的上升是血源和性传播性疾病上升的主要原因。

80年代至2003年,青龙县曾出现群体性静脉注射过安纳珈事件。所用注射器不消毒,多人一针一管反复注射。2003年后,由于加强了药品管理,该药源已断绝。事件发生后,经县、市、省3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安纳珈注射史者较对照组抗-HCV阳性率显著偏高,具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率两组无差异。HIV检测全部阴性。说明,共用注射器注射安纳珈是当地丙肝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但目前尚未发现造成乙肝和艾滋病感染传播。

除丙肝外,青龙县也是肺结核、乙肝、布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以农村为主的传染病的最主要的高发地区。因此提示,青龙县应当是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地区。

3.5、狂犬病处于流行态势:秦皇岛市自1984年之后,在1985~2008年的24年间无狂犬病发病和报告。2009年,全市共报告狂犬病9例,疫情突然间异常增高,2010年又相继报告11例,表明狂犬病疫情已经在秦皇岛辖区呈现流行态势。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是抚宁县,占全部报告病例的—5—

55%。疫情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我市宠物犬、看家犬数量及密度均明显增加,而犬类管理又缺失或不到位。家养犬以放养形式为主,野生犬未能经常捕杀。被犬、猫伤害的人数不断增加。我市20例狂犬病病例均因犬致伤发病,说明我市狂犬病的主要宿主动物是犬。犬的免疫率低下、外观健康犬感染携带狂犬病病毒,不能有效阻断犬间狂犬病流行,预防处置率低,暴露后未按要求进行预防处置,是造成我市狂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1,2,3]

[1]。

3.6、梅毒以城市区为主:梅毒主要在城市区。海港区和开发区尤其,并有逐年上升趋势。因为涉及到个人隐私,职业分布参考性不大。成年人处于性活跃期,由于社会活动频繁,流动性大,以及性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性行为更加放纵、随意,感染机会增多。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性病的防控任务会更加繁重。

[4]

四、结论

我市重点防控的传染病病种,除发病数前几位的肺结核、手足口病等,应当对狂犬病、丙肝、性病、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引起高度重视,防止疫情扩散甚至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法定传染病 篇6

关键词 儿童 法定传染病 报告 发病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86

本文分析了农三师2006~2007年0~7岁儿童法定传染病发病的水平,根据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全师7岁儿童2006~2007年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09.9/10万,无死亡病例,而全师为134.5/10万,0~7岁儿童报告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发病率,提示防治传染病的重点放到0~7岁儿童年龄组,要加大对儿童防治力度,群居(托幼)儿童,加强儿童家长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各种疫苗接种率。

资料来源

根据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传染病报告卡,收集出0~7岁儿童传染病情况分析。

结果与分析

2006~2007年农三师0~7岁儿童共计报告8种204例乙类传染病(无甲类传染病),其中肠道传染病共计上报160例,占总报告病例的78.4%,计划免疫相应传染病上报30例,占总发病数的14.7%;布病、黑热病、猩红热共发生14例,占总发病数的6.9%,各年龄组的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差异。

性别职业分布:男女总发病率204/185 574(全师的总人口),男性发病130例,报告发病率128.9/10万(130/100 834),女性发病率87.3/10万(74/84 740),男女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见表1。

职业分布: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分别发病99例和105例,各占48.5%和51.5%。

民族分布:汉族共发生156例,发病率为172.0/10万(156/90 697),少数民族(主要是维吾尔族)48例,发病率为50.6/10万(48/94 867),发病率汉族明显高于少数民族。见表2。

讨 论

0~7岁儿童传染病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可能与健康教育宣传不到位有关,以及健康教育知识普及不到位,健康行为形成就更谈不上了。从职业分布上看,二者无差异。无论托幼和散居儿童都要重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促使行为形成。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男童发病高于女童,差异有显著性,这与男童躁动,到处接触不洁净的地方有关,如垃圾堆处玩耍等。

从表2中可以看出,汉族儿童发病高于维族组儿童,这与当地少数民族习惯独居一处有关,相互之间来往少,可能与维族用流动水洗手也有关。

法定传染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 《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014 年疫情数据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1.2方法

对传染病疫情资料作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运用excel软件进行图表的制作。

2 结果

2.1疫情概况

2014 年鞍山地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7 种,报告病例总数为12 490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137 例未统计在内],发病率为343.73/10 万,与2013 年(9 306 例)相比上升了34.21%。报告死亡人数为18 人,其中艾滋病12 人,肺结核5 人,手足口病1 人,死亡率为0.49/10 万,病死率为0.14%。

2.2传染病发病情况

2014 年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手足口病5 355 例,病毒性肝炎1 761 例,肺结核1 637 例,梅毒1 127 例,其他感染性腹泻病1 051 例,麻疹489 例,流行性腮腺炎289 例,猩红热208 例,淋病153 例,痢疾143 例,见表1。艾滋病死亡12 例,病死率为16.67%;肺结核死亡5 例,病死率为0.31%;手足口病1 例,病死率为0.02%。

2.3 流行特征

2.3.1时间分布

2014 年6—11 月份为我市传染病的高发月份,2014 年各月份总发病数均比2013 年上升,见图1。我市总发病数的时间曲线形状与肠道传染病非常相似,肠道传染病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54.12%,2014年我市呼吸道传染病在4、5 月份高发;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趋势较为平缓,没有明显发病高峰;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全年处于低发状态,高发月份是4—7 月,见图2。

2.3.2人群分布

2014 年鞍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男性发病数为7 407 例,占总发病数的59.30%;女性发病数为5 083 例,占总发病数的40.70%,男女性别之比为1.46 ∶ 1。从2014 年各类传染病发病的年龄构成来看,0~9 岁年龄组总发病率和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0~9 岁年龄组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是由手足口病引起的,0~9 岁组中手足口病的发病数占肠道传染病发病数的94.77%;0~9 岁组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主要是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猩红热引起,3 种传染病的发病数占该年龄组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数的92.50%;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以20 岁以上成年人为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高发年龄段为30~69 岁。2014 年鞍山地区法定传染病发病前3 位的职业为散居儿童3 111 例(24.91%),托幼儿童2 473 例(19.80%),农民2 200 例(17.61%),3 种职业发病数共占总病例数的62.32%。

2.3.3地区分布

2014 年鞍山地区的7 个县(市)、区均有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最高的是岫岩县,病死率最高的是铁西区。见表2。

2.4 乙类传染病分类构成

2.4.1肠道传染病

包括甲型肝炎(甲肝)、戊型肝炎(戊肝)、未分型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5种肠道传染病,共报告352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82%;无死亡病例报告。与2013年相比,报告发病数下降了1.12%。

2.4.2呼吸道传染病

包括麻疹、肺结核、猩红热3 种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2 334 例,占乙类传染病总发病数的18.69%;其中5 例死亡病例,全部为肺结核。报告发病数与2013 年相比上升了40.10%。

2.4.3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包括出血热和布鲁杆菌病2 种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共报告144 例,占乙类传染病总发病数的1.15%;无死亡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与2013 年相比上升了56.52%。

2.4.4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包括艾滋病、乙型肝炎(乙肝)、丙型肝炎(丙肝)、淋病和梅毒5 种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共报告2 908 例,占乙类传染病总发病数的23.28%;其中12 例死亡病例,全部为艾滋病。报告发病数与2013 年相比下降了12.22%。

2.4.5新生儿破伤风

2014 和2013 年均无病例报告。

2.5重点传染病发病情况

2.5.1手足口病

2014 年鞍山地区共报告手足口病例5 355 例,报告发病率为147.37/10 万,与2013 年发病率(53.18/10 万)相比上升了177.09%,死亡1 例。2014年我市手足口病发病率由高到低排序为岫岩县(396.37/10 万)、铁西区(161.06/10 万)、海城市(128.52/10 万)、铁东区(99.97/10 万)、立山区(94.14/10万)、千山区(64.18/10 万)、台安县(43.15/10 万)。发病时间高峰集中在6—11 月份;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6岁,占总病例数的84.78%。男女性别比约为1.3 ∶ 1;发病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其中散居儿童占47%,托幼机构儿童占42.48%,造成学校/托幼机构聚集性疫情130 起。

2.5.2病毒性肝炎

共报告病例数1 761 例,报告发病率为48.46/10 万,与2013 年发病率(58.17/10 万)相比下降了16.68%,无死亡病例。其中甲肝84 例,占病毒性肝炎的4.77%;乙型肝炎(乙肝)980 例,占病毒性肝炎的55.65%;丙型肝炎(丙肝)576 例,占病毒性肝炎的32.71% ;戊型肝炎(戊肝)72 例,占病毒性肝炎的4.09%;未分型肝炎49 例,占病毒性肝炎的2.78%。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家务及待业人员居多,分别占发病数的38.61%和32.42%。发病年龄集中在20~69 岁,占发病数的90.06%。男女性别比约为1.75 ∶ 1。

2.5.3肺结核

共报告病例数1 637 例,报告发病率为45.08/10 万,与2013 年发病率(42.65/10 万)相比上升了5.64%,死亡5 例。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数的49.60%;其次为家务及待业和离退人员,分别占发病数的19.73%和15.15%。年龄分布以40~64 岁居多,占发病数的55.76%;男女性别比约为2.81 ∶ 1。

2.5.4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2014 年鞍山地区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1 051 例,报告发病率为28.92/10 万,与2013 年发病率(44.23/10 万)相比下降了34.61%,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居前3 位的区县是铁东区(54.87/10 万)、台安县(44.05/10 万)、铁西区(34.79/10 万)。发病高峰是5—8 月份。发病数最高的年龄组是0 岁~组(129 例),占12.27%。发病数占前3 位的职业是家务及待业、农民和散居儿童,分别占24.45%、21.98%和20.93%。男女性别比约为128 ∶ 1。

3讨论

2014 年鞍山市发病率最高的病种为手足口病,这与2013 年大连市[1]和2009 年聊城市[2]的发病情况一致。2014 年鞍山市手足口病发病率比2013 年上升了177.09%,2014 年是我市手足口病的高发年份。自2008年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以来,我市二三年出现1 次手足口病流行高峰。2014 年我市传染病的发病高峰是在6—11 月,这也主要是由于手足口病的高发引起的,因此,在夏秋季节应该加大手足口病的防控力度,采取加强疫情监测、学校和托幼机构建立健全晨检和缺课追踪制度,开展爱国卫生教育宣传等措施遏制疫情蔓延[3]。

2014 年我市病毒性肝炎中以乙肝发病率最高。我国目前预防乙肝传播的主要措施是预防接种乙肝疫苗,特别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4],同时还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青壮年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加强血液制品和医院消毒管理[5,6]。

2014 年鞍山市法定传染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与文献[7-9]的调查结果一致,其原因与男女生理、生化和遗传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男性吸烟、喝酒、社交广泛等生活习惯导致暴露机会增多有关,因此应该加强对男性人群的健康教育和防病知识宣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从职业分布上看,儿童和农民是我市传染病的高发人群。2014 年鞍山市儿童发病以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等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农民则以肺结核、乙肝、丙肝、梅毒等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为主。各相关部门应根据不同人群的患病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孙巍,吴隽,周毅恒.2013年大连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4,20(11):2,869.

[2]苗雪峰.2009年聊城市法定传染病及重点传染病疫情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1,17(2):182-184.

[3]王连森,毕振强.2008年山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山东医药,2009,19(19):45-47.

[4]潘会明,任群慧,陈宏平,等.孕末期注射乙肝特免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实验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9):663-664.

[5]吕冬艳,韦杰.2013年百色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4,20(6):352-354.

[6]高风华,冯谦谨,江丽凤,等.中国大陆2002—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4):756-759,761.

[7]邓小如,闫建平,林梅艳.2013年龙岩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4,20(11):76-78.

[8]辜伟伟,吴良乔,宋晓佳.2013年十堰市法定传染病疫情特征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5,31(4):469-471,475.

法定传染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资料数据来自《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中的疫情数据, 人口资料来自集安市统计局。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集安市2010年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总发病情况

2010年集安市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5种1068例, 无死亡病例, 报告发病率为449.57/10万, 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在乙类传染病报告中, 发病数居前三位分别是病毒性肝炎报告400例, 发病率为168.38/10万, 与2009年比上升31.90%;肺结核报告172例, 发病率为72.40/10万, 与2009年比下降2.59%;细菌性痢疾94例, 发病率为39.57/10万, 与2009年比上升38.57%, 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2.59%;丙类传染病中以手足口病为发病首位, 共报告224例, 发病率为94.29/10万, 与2009年相比下降25.40%, 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79.15%。

2.2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肠道传染病共报告111例, 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10.39%。其中细菌性痢疾发病较多, 占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84.68%;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235例, 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22.00%, 其中肺结核172例。占呼吸道传染病总数的73.19%;猩红热63例, 占呼吸道发病总数的26.80%;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共报告9例, 占报告病例总数的0.84%, 其中流行性出血热报告8例, 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总数的88.88%;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共报告430例, 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40.26%, 其中梅毒39例, 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06%;丙类传染病共报告285例, 其中手足口病占发病首位, 共发病224例, 报告发病率为94.29/10万, 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78.59%, 无死亡病例。

2.3 流行特征

2.3.1 人群分布

全年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068例, 无死亡病例, 其中男性报告数为643例, 占发病总数的62.20%, 女性报告数为425例, 占总发病总数的37.80%;男女性别比为1.5 ∶ 1。

2.3.2 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 6~8月份发病较多, 共发病436例, 占全年报告病例数的40.82%。

2.3.3 地区分布

2010年度传染病报告病例数居前五位的乡镇依次为团结街道202例、黎明街道148例、太王开发区122例、台上镇88例、头道镇80例。发病率居前五位的是黎明街道690.75/10万、通胜街道645.94/10万、团结街道629.99/10万、凉水乡605.40/10万、台上镇545.94/10万。

2.3.4 职业分布

2010年传染病报告发病职业分布在前五位的是农民, 报告发病264例, 占报告病例总数的24.72%;家务及待业167例, 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5.64%;散居儿童157例, 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4.70%;托幼儿童144例, 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3.48%;学生87例, 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15%。

3 讨论

3.1 从总发病情况看, 2010年集安市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449.57/10万, 与2009年相比发病率上升8.25%, 但略低于2010年全国报告发病率480.24/10万, 但是从2010年集安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结果来看报告率为100%, 无漏报, 说明了医务人员的传染病报告意识增强, 网络直报质量提高。

3.2 与2009年相比, 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上升幅度较的疾病分别为:猩红热、细菌性痢疾、淋病、病毒性肝炎、风疹及其他感染性腹泻。因此, 我市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应放在这几种主要传染病上, 而控制病毒性肝炎的重点是控制乙型肝炎。目前乙型肝炎的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 常规婴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基本策略, 同时应提高青壮年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 加强血制品和医院消毒管理等有效措施。

3.3 手足口病虽然与2009年相比有所下降, 但排在丙类传染病的发病首位, 应引起足够重视, 尤其该病多发于婴幼儿, 婴幼儿多数集中在托幼机构, 更容易引起暴发流行, 故应加强宣传, 让家长掌握预防措施。

法定传染病 篇9

2006年三区两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1种6 618例, 年发病率为506.31/10万;死亡3例, 报告死亡率为0.23/10万, 报告病死率为0.05%。与2005年同期相比, 报告发病率上升了7.10%, 报告死亡率下降了39.47%, 报告病死率下降了33.33%。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数排前五位的依次是感染性腹泻 (2 487例) 、痢疾 (1 170例) 、肝炎 (1 106例) 、肺结核 (856例) 、麻疹 (250例) ,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37.58%、17.68%、16.71%、12.93%、3.7%, 这五种共发病5 869例, 占总数的88.68%。 (1) 本年度无甲类传染病报告。 (2) 报告乙类传染病14种3 779例, 死亡3例, 报告发病率为289.11/10万, 报告死亡率为0.23/10万, 报告病死率为0.08%。乙类传染病与2005年同期相比报告发病率下降了9.59%, 报告死亡率下降了39.47%, 报告病死率下降了33.33%, 病种少了百日咳。乙类传染病排前五位的依次是痢疾 (1 170例) 、肝炎 (1 106例) 、肺结核 (856例) 、麻疹 (250例) 、梅毒 (193例) , 分别占乙类传染病的30.96%、29.27%、22.56%、6.62%、5.11%, 共3 575例, 占乙类传染病总数的94.60%。在乙类传染病中有死亡病例的病种3种, 分别是出血热 (1例) 、乙脑 (1例) 、艾滋病 (1例) , 共3例。发病率比去年上升的病种有痢疾 (升4.53%) 、病毒性肝炎 (升51.55%) , 下降的病种是肺结核 (降13.69%) 、麻疹 (降38.80%) 。 (3) 报告的丙类传染病7种2 839例, 报告发病率为217.20/10万, 比2005年上升了41.98%, 上升幅度较大。与上年相比增加了黑热病 (阳泉市首次报告) , 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上升的病种是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分别上升了44.21%、30.74%和233.33%。下降的病种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降14.43%) 、猩红热 (降67.52%) 。其中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最多, 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87.60%。

2 流行特征

2.1 地区分布

五个县区报告发病率在895.53/10万~331.76/10万之间, 按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城区895.53/10万、矿区729.57/10万、郊区373.83/10万、平定356.78/10万、盂县331.76/10万。

2.2 季节分布

全年均有发病, 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6月、7月、8月三个月, 共报告病例数2 688例, 占全年总数的39.11%, 6月份最高907例, 2月份最低293例。肠道传染病主要集中在5~8月份,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在冬春季节, 有明显的季节性, 与往年相同。

2.3 职业分布

发病居前五位的依次是散居儿童最高 (1 686例) , 占发病总数的25.48%, 其次是工人 (1 087例) 、农民 (995例) 、学生 (801例) 、家务或待业 (428例) ,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16.42%、15.03%、12.10%、6.47%。

阳泉市报告传染病发病的重点人群主要是散居儿童、农民, 其中散居儿童发病的主要病种有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麻疹;工人发病病种主要是感染性腹泻、肝炎、肺结核、痢疾, 农民发病主要是肺结核、感染性腹泻、痢疾、肝炎。从死亡的职业分布看, 工人1例, 农民2例。

2.4 年龄、性别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 排在前五位的是0岁组 (839例) 、35岁组 (472例) 、40岁组 (455例) 、30岁组 (453例) 、25岁组 (423例) ,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12.68%、7.13%、6.88%、6.84%、6.39%;男性发病4 154例, 发病率618.14/10万, 女性发病2 464例, 发病率387.98/10万, 男女比值为1.69∶1。乙类传染病发病人群居前五位的是35岁组 (354例) 、40岁组 (332例) 、25岁组 (330例) 、30岁组 (315例) 、20岁组 (295例) , 分别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37%、8.79%、8.73%、8.34%、7.81%。主要发病病种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丙类传染病居前五位的是0岁组、1岁组、2岁组、30岁组、40岁组, 分别发病715例、366例、141例、138例、123例, 分别占丙类传染病的25.18%、12.89%、4.97%、4.86%、4.33%, 主要发病病种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肝炎、肺结核。其中0岁组、1岁组、2岁组共发病1 222例, 占丙类传染病总数的43.04%, 该人群主要发病病种是其他感染性腹泻和痢疾。

3 乙类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

3.1 肠道传染病

全年病例报告1 264例, 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3.45%, 较2005年同期上升了4.98%, 其中病毒性肝炎90例 (甲肝17例、戊肝1例、未分型肝炎72例) , 占乙类传染病总数的2.38%, 比去年同期上升了8.43%;痢疾1 170例, 占乙类传染病总数的30.96%, 上升了4.93%;伤寒副伤寒发病4例, 占乙类传染病总数的0.11%, 下降了33.33%, 无死亡病例报告。

3.2 呼吸道传染病

发病1 169例, 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0.93%, 比2005年同期下降了26.20%, 主要是由于麻疹、猩红热、肺结核发病下降所致。肺结核发病856例, 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2.65%, 比2005年下降了13.36%;麻疹发病250例, 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77%, 比2005年同期下降了38.57%;猩红热发病60例, 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59%, 比2005年同期下降了67.39%;流脑发病3例, 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08%, 比2005年同期下降了25.00%。

3.3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发病20例, 占乙类传染病总数的0.53%, 其中出血热6例, 占乙类传染病总数的0.16%, 比2005年同期上升了20.00%;布鲁氏菌病11例, 占乙类传染病总数的0.29%, 比2005年同期上升了15.38%;乙脑发病3例, 占乙类传染病总数的0.08%, 比上年同期上升了50.00%;死亡2例 (出血热1例, 乙脑1例) 。

3.4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发病1 325例, 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5.06%, 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14%。死亡1例 (艾滋病) 。艾滋病发病1例, 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03%, 比去年下降了83.33%;淋病115例, 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04%, 比去年下降了76.34%;梅毒193例, 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24%, 比2005年同期下降了11.47%;病毒性肝炎1 016例 (乙肝8 779例、丙肝137例) , 占乙类传染病总数的26.89%, 发病数上升了57.76%。

3.5 新生儿破伤风

发病1例, 占乙类传染病总数的0.03%, 比2005年下降了50.00%。

4 讨论

(1) 阳泉市传染病发病总的情况是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上升, 呼吸道传染病呈下降趋势, 总体发病率较2005年上升了7.10%。上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第一, 自2004年实行了疫情网络直报后, 报告的及时性, 准确性均得到了提高, 并且经过3年多的运行已基本规范, 所以现在的传染病报告能更准确地反映疫情趋势。第二, 由于2006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病毒性肝炎上升幅度较大所致。 (2) 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肝炎、肺结核、麻疹等病种依然是报告的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 影响面广和危害较普遍的病种。高死亡率的病种是流行性出血热、乙脑、艾滋病, 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2006年报告的6 618例传染病病例中, 肠道传染病占的比例最大, 占56.68%, 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 特别是3岁以下的幼儿、工人、农民、学生为重点人群, 提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第一, 抓住“三个环节”开展工作。引起肠道传染病的病原多种多样, 但它们在人体内特异性定位的一致性决定其“粪-口-粪”传播机制和传播途径的共同性[1], 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措施。第二, 各级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做到早期发现传染源, 做好治疗和管理工作, 减少交叉感染。第三, 疾控机构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对外环境、市场、饮食摊点和重点人群的病原检测, 及时为政府提供防治信息。第四, 在政府的关注下, 改善重点人群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改变他们不良的生活习惯, 利用各种媒体, 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 形成整个社会人群参与的文明卫生的环境氛围。 (3) 由于计划免疫工作的逐步深入, 补充免疫活动 (补种+复种) 的加强, 使麻疹的发病率逐年下降, 但局部暴发仍有发生, 原因与农村地区和流动儿童中存在免疫空白和强化接种落实不力等因素有关。所以加强流动儿童和边远山区儿童的查漏补种, 加强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把计划免疫工作做得扎扎实实, 消除免疫空白。 (4) 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是危害阳泉市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也是长期以来较难控制的传染病, 防制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接种乙肝疫苗, 预防感染是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最有效的措施, 加强血制品管理和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管理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对结核病要继续扩大推广高质量的DOTS方案治疗结核病患者, 加强对广泛耐药菌株的防治和管理[2], 确保及时诊断和治疗耐药病例, 预防其进一步传播。

参考文献

[1]魏承毓.我国肠道传染病的基本状况与防制对策.中国公共卫生, 2004, 20 (1) :126-127.

法定传染病 篇10

根据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统计, 2007年济南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全市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 计11 790例, 发病率为193.04/10万, 与去年比下降1.22%。发病率与去年相比, 上升的病种:伤寒+副伤寒、梅毒、麻疹、猩红热、狂犬病、布病、乙脑、疟疾、新破、肺结核。下降的病种:肝炎、菌痢、艾滋病、HIV感染者、淋病、流脑、出血热。持平的病种:百日咳。

报告发病数列前五位的依次为肝炎 (4 630例) 、肺结核 (3383例) 、菌痢 (1 935例) 、梅毒 (460例) 、麻疹 (455例) , 分别占报告发病总数的39.27%、28.69%、16.41%、3.90%、3.86%。其他传染病发病依次为淋病 (429例) 、猩红热 (373例) 、流行性出血热 (57例) 、乙脑 (18例) 、布病 (15例) 、狂犬病 (11例) 、伤寒+副伤寒 (9例) 、疟疾 (7例) 、HIV感染者 (6例) 、百日咳 (4例) 、艾滋病 (2例) 、新破 (2例) 。

2007年全市共报告传染病死亡病例36例 (肺结核14例、狂犬病11例、乙肝5例、艾滋病2例、流行性出血热2例、丙肝

1 例、乙脑1 例) , 死亡率为0.59/10万, 与去年比下降14.49%, 病死率为0.31%, 与去年比下降11.43%。

2 流行特征

2.1 地区分布

全市10个县 (市) 、区报告乙类传染病年发病率 (1/10万) 由高至低依次为天桥区 (277.87) 、槐荫区 (268.27) 、历下区 (241.74) 、市中区 (232.55) 、历城区 (189.12) 、长清区 (185.46) 、平阴县 (171.79) 、商河县 (145.83) 、济阳县 (140.20) 、章丘市 (120.96) 。

市区 (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 报告乙类传染病15种, 计5 546例, 发病率为254.15/10万, 死亡11例, 死亡率为0.50/10万, 病死率为0.20%;郊县 (历城区、章丘市、长清区、平阴县、商河县、济阳县) 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 计6 142例, 发病率为156.47/10万, 死亡24例, 死亡率为0.61/10万, 病死率为0.39%。地址不详报告乙类传染病8种, 计102例, 死亡1例。

2.2 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 5~9月份为发病高峰, 报告5 600例, 占全年报告发病总数的47.50%, 与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发病高峰有关。

2.3 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 以20~44岁年龄组最高, 占发病总数的43.82%。男性报告发病7 876例, 发病率为254.39/10万;女性报告发病3 914例, 发病率为129.97/10万;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性别比为2.01:1。

2.4 职业分布

农民发病最多, 占发病总数的31.93%;其次为工人、学生、散居儿童和离退休人员, 分别占11.74%、11.28%、7.59%和7.57%。

3 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发病情况

3.1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报告发病为5 092例, 占发病总数的43.19%, 发病率为83.37/10万, 比去年下降9.79%。死亡8例。

3.2 呼吸道传染病

报告发病4 215例, 占发病总数的35.75%, 发病率为69.01/10万, 比去年上升21.56%。死亡14例。

3.3 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2 373例, 占发病总数的20.13%, 发病率为38.35/10万, 比去年下降14.13%。无死亡病例报告。

3.4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报告发病108例, 占发病总数的0.91%, 发病率为1.77/10万, 比去年上升14.19%。死亡14例。

3.5 新生儿破伤风报告发病2例, 占发病总数的0.02%, 发病率为2.78/10万, 与去年比上升98.57%。无死亡病例报告。

4 丙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根据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统计, 2007年全市共报告5种丙类传染病, 病例报告总数为2 087例, 发病率为34.17/10万, 发病率与去年比下降31.59%, 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病种分别为其他感染性腹泻 (1 444例) 、流腮 (425例) 、流感 (107例) 、风疹 (88例)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23例) 。

5 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

2007年, 传染病报告卡有92.72%来自综合医院, 3.92%来自专科疾病防治院 (所、站) , 1.18%来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防疫站) , 此外, 妇幼保健院和卫生院报告的病例数分别占1.11%和1.03%。这5种类型的报告单位所报病例数占99.96%, 是主要的报告单位类型。全市10个县 (市) 、区无零缺报现象。2007年, 全市共报告33 457张传染病报告卡 (按照报告地区、全部病种统计) , 无重卡。审核率为100%。

6 下一步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要点

6.1 加强领导, 明确职责, 强化建设, 科学规范、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以强化专业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加强卫生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督导与技术指导为保障, 严格落实各项工作规范, 增强依法报告、依法管理的法制意识, 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确保卫生应急和疫情信息报告规范、及时、高效。

6.2 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相关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试行) 及其配套法律法规, 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 积极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随时准备做好救灾防病工作。认真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确保不发生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全市传染病发病率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

6.3 继续以完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提高传染病

疫情网络直报水平为重点, 做好法定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死亡病例监测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其他临时要求的疾病发病情况的报告等工作加强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 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工作的质量, 提高疫情报告率、及时率和准确率。及时进行疫情分析, 开展传染病疫情预测预报工作, 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6.4 做好以霍乱和O157:H7为重点的腹泻病防治工作

加强对肠道传染病的综合防治。健全组织, 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疫源检索, 掌握疾病流行动态;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的预防控制工作;加强检查指导, 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隐患, 实现思想、组织、物资、技术、责任五落实。

6.5 加强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

根据《济南市2003~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规划》和市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意见, 认真做好新发病人流调和血清学复核;搞好疫点和爆发点处理;做好鼠情监测;积极开展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卫生防病意识;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疫苗接种, 提高免疫接种率, 努力降低发病率, 防止疫情反弹。

6.6 建立以学校为重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开展学校传染病检查、监测和疫情信息收集、分析、报告工作。学校是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易发地, 2007年济南市出现的多起传染病突发事件均发生在中小学校, 因此, 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迫在眉睫。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 进一步加强卫生防病基础设施建设, 配备专人或兼职教师负责本校传染病防治工作, 落实健康巡查、晨检和疫情报告制度, 认真落实儿童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 采取多种形式, 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 提高学生卫生防病能力。

6.7 以提高实践技能和反应能力为重点, 做好应急预警与处置工作

法定传染病 篇11

关键词:传染病,疫情分析

大连市是位于辽东半岛南部的海滨城市, 全市共7个区、3个市、1个县。为掌握全市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更好地预防控制传染病, 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现对大连市2008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传染病疫情数据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来源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人口资料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1.2 方法

对传染病疫情资料作描述性分析, 使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传染病疫情概况

2.1.1 发病情况

2008年全市报告法定传染病21种20765例, 报告发病率344.76/10万, 比2007年上升了3.88%。见表1。

2.1.2 死亡情况

全年报告死亡病例10例, 死亡率0.17/10万, 病死率0.05%, 与2007年相比, 死亡率下降了39.29%, 病死率下降了37.50%。其中肺结核死亡居首位, 死亡6例;其次为艾滋病和流脑, 各死亡2例。

2.1.3 传染病发病顺位及构成

发病数居前5位的疾病是手足口病、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痢疾、风疹, 占总发病数的65.95%。发病居前10位的传染病发病数及构成情况见表2。

2.2 各类传染病发病构成情况

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最多, 分别占总发病数的46.22%、36.76%。其次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占16.93%,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占0.09%。报告肠道传染病8种, 包括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未分型肝炎、戊肝、甲肝、伤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其中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发病最多, 占肠道传染病总数的89.54%。报告呼吸道传染病6种, 包括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猩红热、麻疹、流脑, 发病数最多的病种为肺结核、风疹、流行性腮腺炎, 占呼吸道传染病总数的91.27%。报告血源及性传播疾病6种, 包括梅毒、淋病、乙肝、淋病、丙肝、艾滋病, 发病数居多的病种为梅毒、乙肝、淋病, 分别占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总数的91.41%。报告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3种, 包括出血热、疟疾、布鲁杆菌病 (布病) , 其中出血热最多, 占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总数的68.42%。

2.3 流行特征

2.3.1 地区分布

11个区市县年发病率在145.68/10万~562.12/10万之间, 较高的地区为甘井子区562.12/10万、金州区489.36/10万、中山区462.54/10万, 较低的地区为瓦房店市198.90/10万、普兰店市174.34/10万、庄河市169.55/10万、长海县145.68/10万。

2.3.2 季节分布

全年均有病例发生, 发病高峰集中在3—9月, 占总发病数的74.90%。几种肠道传染病的季节分布。见图1。

2.3.3 人群分布

2.3.3. 1 职业分布

发病数居前5位的职业为学生、家务及待业、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农民, 分别占总发病数的18.89%、17.53%、15.86%、11.88%、8.36%。见表3。

2.3.3. 2 年龄分布

各年龄段均有发病, 10~54岁年龄组最多, 占总发病数的55.78%, 主要以肺结核、风疹、肝炎居多, 占此年龄段发病总数的52.40%。其次为5岁以下, 占总发病数的21.81%, 手足口病发病最多, 占此年龄段发病总数的60.34%。

2.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情况

2008年大连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7起, 一般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6起, 较大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 共涉及患者571人, 死亡1人 (毒蕈中毒) 。其中传染病类事件15起, 均为一般级别事件, 涉及患者496人, 占患者总数的86.87%;食物中毒事件2起, 较大、一般级别各一起, 涉及患者75人, 占患者总数的13.13%。学校及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4起, 占事件总数的82.35%;学生和婴幼儿发病495人, 占患者总数的86.69%。见表4。

3 讨论

2008年大连市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比2007年有所上升, 手足口病自2008年5月2日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 若除去手足口病的影响, 2008年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为285.62/10万, 比2007年下降了13.94%。传染病仍然以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 发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痢疾、风疹, 说明这5种传染病是严重危害大连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病种, 其中以手足口病最为严重, 由此提示大连市应该继续加强对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和管理力度。

2008年法定传染病死亡率比2007年下降了39.29%。肺结核死亡居首位, 占死亡病例总数的60%。自20世纪90年代起, 我国结核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全国每年因结核病死亡25万人[1], 大连市肺结核近几年一直呈上升趋势, 与全国肺结核发病趋势一致, 对此大连市应继续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肺结核防治工作。

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发病构成显示, 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是影响大连市传染病发病率的主要疾病, 是今后防制工作的重点。肠道传染病主要以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为主, 这与大连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人文、社会地位有关, 大连市地处沿海, 经济发达, 人群结构复杂, 外来务工人员较多, 外来人员及农村地区生活环境和卫生意识相对较差, 人群饮食习惯多样、有生食海产品的习惯等等, 都是造成大连市肠道传染病发病最多的原因。一方面要加强食品及饮用水卫生监测管理[2], 另一方面应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和环境改造[3], 同时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及外来务工人员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呼吸道传染病以肺结核、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为主。肺结核自1996年改为乙类传染病管理, 陆续实施各种控制策略后, 大连市结核病患者发现率、就诊率大幅度提高, 是肺结核报告发病数较高的原因。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较高的原因除了疾病本身传染性强, 传播快, 控制难度较大, 容易形造成学校、托幼机构聚集发病外, 还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未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疫苗处于无序接种以致不能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阻断病毒传播, 以及易感人群大量积累等因素有关。

从流行特征上可以看出, 城市地区发病率较高, 农村地区发病率较低, 分析原因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较多, 居民生活和饮食习惯多样以及城市居民就医意识相对较高。从季节分布可以看出, 2月最低, 3—9月发病较高, 占发病总数的74.90%。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发病高峰分别集中在3—7月和5—9月, 形成了以5月和7月为波峰的双峰曲线, 可见3—9月是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季节, 主要以手足口病、风疹、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最多, 占期间发病数的47.15%。可见大连市需要加强风疹、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防控力度。从人群分布结果可以看出, 大连市传染病防控的重点职业人群是学生、家务及待业、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农民。学生的多发传染病为风疹、流行性腮腺炎, 家务及待业的多发传染病为肺结核、梅毒和肝炎, 散居和幼托儿童均以手足口病发病最多, 农民以肺结核和肝炎发病为主。年龄段发病出现5岁以下儿童和10~54岁年龄段人群2个发病高峰, 主要与儿童免疫力低下, 青壮年人群活动范围大, 负担沉重, 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有关。可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年龄人群应该是儿童和青壮年。综上, 目前大连市传染病防控需划定重点地区, 对重点人群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

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情况可以看出, 学生和幼托儿童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发人群, 学校及幼托机构是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部门。学校及幼托机构传染病防制工作是今后传染病防制面临的严峻考验。学校及幼托机构要建立晨检制度, 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制度, 开展健康教育, 落实各项防制措施, 发生疫情及时报告, 及时处理, 有效控制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发生。

近20年来, 全球新发现传染病30余种, 已经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 给人类健康带了严重的威胁[4]。人禽流感离我们越来越近, 甲型 (H 1N 1) 流感又突然袭来, 提示传染病疫情较为严重。鉴于大连市传染病疫情动态, 在严防霍乱、鼠疫及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疫情的同时, 防治工作应以加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及肺结核、风疹等呼吸道传染病为重点, 加大学校及托幼机构疫情的防控力度, 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动员全社会参与, 采取有力措施, 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结核与呼吸病杂志, 2002, 25 (1) :3-7.

[2]李佑芳, 胡慧兰.昭通市2000—2003年法定传染病疫情综合分析.疾病监测, 2005, 20 (3) :146-148.

[3]龚烨.霸州市1996—2005年传染病疫情分析.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11) :2167-2169.

上一篇:电力机组下一篇:作文就这样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