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定原则缓和(精选4篇)
物权法定原则缓和 篇1
一、严格的物权法定原则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 严格的物权法定原则基于成文法的体系而存在滞后性
法律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但同时也产生了另一种弊端, 那就是滞后性, 物权法定原则的滞后性日益明显。《物权法》对于新型物权既不明文规定, 又不规定物权法定缓和的措施予以调整, 这正是物权法立法滞后与僵化的具体表现。正因为如此, 所以严格的物权法定原则对现实中存在的诸如非典型担保等此类的新兴物权的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
(二) 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对严格的物权法定原则在效果上的可替代性
物权法定原则严格限制了物权的种类和内容, 究其原因为了构建一种稳定的物权外观, 而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则是利用公示机关的权威性, 一种让公众了解物权内容的公信力, 这种公信力与物权法定原则所产生的稳定秩序在目的上是一致的, 在某种程度上, 二者所追求的效果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因此, 随着公示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使得公信公示制度具有部分代替物权法定原则的可能性。
(三) 严格的物权法定原则违背了价值比例理念
按照比例原则, 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 应当遵循采取对自由损害最小的理念, 选择对自由造成损害最低的方法达到目的。秩序价值只是法的追求之一, 并不是法的唯一的追求, 维护秩序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自由更好的实现。因此, 立法者应当在秩序价值与自由价值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严格的物权法定原则, 将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紧紧限定在《物权法》明文规定的框架内,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物权制度混乱现象的出现, 但是同样也损害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违背了鼓励交易原则, 挫伤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不符合市场经济对合同交易要求的趋势, 弊大于利。采用严格物权法定原则不允许人们市场交易主体创设新的物权种类, 这种做法超出维护秩序所必要的手段, 因此可以说, 物权法定原则违背了法律价值发生冲突时应当遵守的价值比例理念。
二、我国台湾地区的物权法定缓和
(一) 允许物权次类型的创设
允许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次类型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台湾民法典规定:对于地上权约定使用方法并且经过经登记的, 则对土地及地上权的受让人或者第三人都有效。这就表明, 地上权的成立要件是约定目的和登记, 也就是在基本用益物权的类型之外, 当事人双方还有有创设特定用益类型的权利, 开放了特定类型用益物权的创设。与此同时, 我国台湾地区的苏永钦教授主张将地役权、农用权、典权等成立条件限定可以由当事人意定, 使得僵化的物权法定主义得到大大改善。允许当事人创设物权次类型, 要求当事人约定明确的用益目的, 便于当事人掌握成本效益, 使得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
(二) 多样化的物权登记制度
第一, 物权登记的种类更加丰富, 增加了诸如信托财产登记等制度。第二, 在尚未制定区分所有权相关规定的情况下, 登记制度可以起到稳定区分所有权交易的重任, 区分“共同使用部分”和“区分所有”两个概念。第三, 网络登记制度的推广也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因而, 登记制度的完备, 有助于满足物权对公示的要求, 降低交易成本, 改变严格的物权法定主义。
(三) 对我国大陆物权立法思路的影响
通过观察台湾物权法律制度, 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台湾地区现有的物权类型已经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无论单独立法还是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 都多多少少地新设或者默许了一些新类型“物权”, 交易主体新设出“物权”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台湾地区立法者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 因此出现了大量采用缓和物权法定原则的一系列政策。在这种立法政策的引导下, 立法者更倾向于将物权类型框架化, 允许市场主体对次类型的物权进行一定的再创。与此同时, 不断发展完善的登记制的也使得严格的物权法定原则的正当性受到了进一步的质疑。
相比之下, 我国大陆还是在坚持采用严格的物权法定原则。一方面, 07年出台的《物权法》并没有包含将典权、永佃权等传统类型的物权, 而这些传统物权在市民生活和市场交易中却大量存在, 《物权法》从开始起草到最后定稿, 对于他们是否应当被纳入到物权法中的物权类型, 各方学者争论不休, 观点差异很大。另一方面, 现有的几种有限的法定物权类型, 也并不能满足我国活跃的市场经济活动对新物权创设的要求。
我国台湾地区允许物权此类型创设,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严格物权法定制度的弊端, 使得交易主体具有一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 鼓励了交易主体的交易积极性, 扩大了交易的种类, 推动了市场的繁荣, 为我国大陆物权法的立法完善提供了鲜明的参考, 对于我国严格物权法定主义的变动起到了巨大的借鉴作用。同时, 台湾地区的登记制度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也为我国大陆地区完善登记制度进一步提供了借鉴意义。
三、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思路
(一) 避免机械化适用物权法定原则
严格的物权法定的适用所产生的局限性在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严重, 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滞后的法律制度与不断前进发展的社会经济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 我们不能因此就武断的认为, 物权法定的机械化适用导致了弊端, 我们就应该当然的废除物权法定这一原则。这是由成文法天生的特点所决定的, 法律的稳定性决定了法律必然是滞后的, 无论物权法定原则还是其他原则从颁布的那一刻起, 就已经是滞后的、机械的了。因此, 在适用物权法定原则的时候, 应当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将发展的眼光投入到司法实践中。
同时, 应当对现有法律法规应当进行适当修改, 并且对一些物权种类和物权内容进行适当的统一。因为物权法定原则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适用的, 所以在应然状态下, 物权种类和内容在法律之间不会出现不兼容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情况。
当然, 完全依赖立法承认新物权, 或者只是机械地只承认成文法确认的物权, 必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 在处理个案时肯定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其结果就是有相当一批有存在价值的新物权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这也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巨大限制, 这不符合民法的基本理念。正因为如此, 在司法层面缓和物权法定的机械化也是必要的, 诸如台湾地区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的不断出台, 为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的出路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这也为我国物权法司法解释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二) 物权制度的适当抽象化
美国的《统一商法典》中只有一种形式的担保, 也就是担保约定, 其将各种形式的动产担保形式只概括为一种。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订立合同, 且对担保进行强制性的公示, 达到设立担保约定的构成要件。至于担保的方式, 无论是是动产抵押亦或是附条件买卖合同, 一概在所不问。这种担保的设立方法符合英美法系传统的推理逻辑, 将各个案件进行概括提炼, 求同存异, 把各种担保制度的特征压缩到最小程度, 仅当因标的物的差异或担保利益实现方式上达不到统一效果时, 才做出特别的规定, 其余的内容都做相同的适用规则。 (1) 与大陆法系中将物权种类和内容做具体化限定的做法比起来, 美国的这种约定担保的形式更具有灵活性, 从而可以避免物权法定原则的机械化适用, 可以提供更加开放的法律结构体系。基于满足公示公信的要求, 为了保护权利外观的稳定秩序, 美国《统一商法典》严格要求程序按照法律规定进行, 对担保物权进行必要的的公示, 用严格的程序来控制担保权的任意设立, 与此同时, 也有助于其他市场交易主体预先了解该物是否负有担保物权的状况。
美国《统一商法典》将物权制度抽象化, 给当事人更多的意思自由, 更加的顺应了不断发展的市场交易的需要, 同时通过严格的公示公信程序, 来制约滥设物权的行为, 达到了自由与秩序的平衡。同时, 与全面废除物权法定原则的做法相比, 物权类型抽象化更具有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三) 建立物权类型划分新体系
1. 基础性物权和功能性物权
根据梁上上教授的观点, 主张把物权划分为基础性物权和功能性物权, 基础性物权遵守严格的物权法定原则, 而功能性物权可以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进行自由创设。基础性物权包括 (1) 所有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2) 基地使用权、农地使用权、领地利用权等用于物权; (3) 典权; (4) 水权、探矿权、采矿权、渔业权等自然资源使用权。 (2) 这些基础性物权都与权利的边界的设定、权利的具体内容等方面密切相关, 也与财产的所有权和占有人息息相关, 因此, 只有在清晰、明确的基础性物权的基础上, 物权的流转才能做到安全、可靠与便捷。
功能性物权一般包括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他物权。当事人之间创设该功能性物权并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债权的顺利实现。 (3) 换句话说, 创设功能性物权, 是为了将该物的交换价值充分发挥物发挥出来, 进而利用其基础性权利 (如所有权) 达到保障债权的实现的目的。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与其说这是对物权的重新创设, 不如说只是对基础性物权的充分利用。也或者说, 这只是债权与物权的重组、叠加与伸缩。与此同时, 对功能性物权可以赋予当事人自由创设的权利, 但是这种创设也还应当有所限制。
2. 有名物权和无名物权
将物权区分为有名物权和无名物权, 采取不同的立法技术, 这种分类方法与合同法中的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有一定相似之处。有名物权仍然采用严格的物权法定原则, 对物权的种类、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 达到使物权标准化的程度。在有名物权之外, 当事人可以根据意思自治来创设符合一定条件的无名物权。有名物权根据《物权法》的明确列举加以确认, 而无名物权则是通过当事人一定的意思自治和特定的规则来确定。这样一来, 既保证了物权内容与种类的的明确化, 又充分体现了故意交易理念的贯彻。
如前所述, 对于法律明确规定的物权种类, 当事人必须严格遵守物权法定原则, 而对于当事人创设的无法律规定的物权种类, 可以在“属物权”名下创设“种物权”, 同时需要对该无名物权进行法定公示。同时, 也应当对无名物权的登记进行一定的限制, 如在法律中规定其他法律规定的物权或当事人要求登记的物权应当登记。
参考文献
[1]王利明.物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杨玉熹.论物权法定主义[J].比较法研究, 2002 (1) :40.
[3]梁上上.物权法定主义在自由与强制之间[J].法学研究, 2003 (3) :53.
[4]刘正峰.论无名无权的物权法保护——从对物权法定原则的检讨展开[J].法商研究, 2006 (2) :13.
论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 篇2
关键词:物权法定,严格,缓和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历史沿革和内涵
(一) 历史沿革
物权法定的思想发源于罗马法时代。研究罗马法的著名专家周枏先生在分析罗马法时代物权的特点时曾指出:“它的内容只能由法律规定和创设, 不像债权那样一般可由当事人自由约定。”
在罗马法大全中, 仅有所有权、役权、地上权、永佃权、典质权和抵押权等几种权利, 被承认为具有物权属性的权利。罗马法存在着效力强大的物权, 但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 加上法律科学与法律技术的不足, 遗憾的是, 罗马法未能形成抽象的物权法定原则, 而代之以关于具体物权的具体规范。尽管如此, 罗马法关于物权法定的思想仍对后世大陆法系各国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日本法首先在立法中对物权法定原则做了确定性规范。《日本民法典》第175条规定:“物权, 除本法或其他法律所定者外, 不得创设。”《韩国民法典》第185条也规定:“物权, 除依法律或习惯法, 不得任意创设。”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757条规定:“物权, 除本法或其他法律有规定外, 不得创设。”我国澳门地区民法典第1230条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除法律规定之情况外, 不容许对所有权设定物权性质之限制或其他具有所有权部分内容之权利;凡透过法律行为而产生之不符合上述要求之限制, 均属债权性质。”荷兰、奥地利等国家在立法中均规定了物权法定原则。
(二) 物权法定原则的内涵
物权法定原则又称物权法定主义, 是指物权只能依据法律设定, 禁止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 也不得变更物权的种类、内容、效力和公示方法。《物权法》第5条对物权法定原则进行了直接的立法宣示, 即“物权的种类和内容, 由法律规定”。综观各种学说及立法的分析, 物权法定原则应包括以下内容:
1、类型强制。
指物权种类由法律规定, 当事人无权自己创设新的物权类型。例如, 我国现行法中没有规定不动产质权, 当事人因此不得创设不动产质权。
2、内容固定。
指每一物权的具体内容由法律直接规定, 禁止当事人自由改变法定物权的内容, 而且, 当事人在交易中所确定的物权的内容, 也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解释。
3、效力法定。
指物权的效力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 而不能由当事人通过协定加以确定。物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物权具有的对内和对外的优先效力都应由法律明确规定。
4、公示方法法定。
指法律明确规定物权变动时应采用的公示方法, 非以法定的公示方法予以公示, 则物权的变动无效或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例如, 动产以交付为原则, 登记为例外;不动产公示方法则仅为登记。
“物权法所调整的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利用关系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直接反映社会的所有制关系, 如果允许人们自由创设物权, 可能危及社会的经济基础。”再者, 物权是绝对权, 具有强大的支配力。在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的今天, 为了保障交易的便捷、稳定和安全, 物权必须具有高度的公示性。如果开放物权将会使其公示成本大幅度地提高, 阻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这也是大陆法系国家普遍采取物权法定原则的原因。
二、物权法定原则缓和之必要性
(一) 僵化物权法定存在缺陷
第一, 立法存在历史的局限性。立法首先反映的是立法时期立法者对社会规律的认识, 因而难以也不能够完全地认识到将来发生的社会现象, 存在实践的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物之利用方式与范围亦随之不断进步更新。物权法也从以保护物之归属为中心转向以保护物之利用为中心, 法律预先规定的物权种类已经不能涵盖现实市场中新出现的社会现象, 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 物权法属于典型的强行法, 它所确定的物之种类和内容必须得到有效执行, 不可能随社会关系的瞬息万变而朝令夕改。
第三, 立法者的认识能力也具有局限性。立法者希望制定一部穷尽一切社会关系的万能之法, 实行一切法定的僵化模式, 但这只是无法实现的良好愿望而已。正是由于传统立法者的完美幻想与现实的瞬息万变发生了冲突, 使僵化物权法定原则面临窘境。
这些局限性必然导致在法律上留下缺漏, 使法律不能穷尽一切社会生活现象。
诚如英国古代法制史学家亨利·梅因所言:“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意见常常是或多或少走在‘法律’的前面的。我们可能非常接近地达到他们之间缺口的接合处, 但永远存在的趋向是要把这缺口重新打开来。因为法律是稳定的, 而我们所谈到的社会是进步的。”
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立法者有必要调查引进社会潜在需求高的新物权, 或在原有物权类型下增加次类型以利于交易并减少讼争, 使交易者在不具对世性的债权无法满足其需求时, 尽可能有另选择物权的机会。”
(二) 关于物权法定原则缓和的学说
为避免物权法定之僵化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 习惯法包含说。日本法例第2条规定关于法令未规定的事项, 习惯与法律有同等的效力。由此学者推定, 日本法例中的“习惯”应当属于日本民法典第175条“物权法定”之“法”的内容。那么, 学说上认为, 日本民法典第175条业已承认了习惯法上的物权的适法性。第二, 习惯法物权有限承认说。该学说认为物权法定原则所指称的“法”不包括习惯法在内, 但如果通过社会习惯产生的新“物权行为”不违背物权法体系的根本要求, 例如, 不违反近代所有权的基本观念, 非属物权法定主义所排除的封建物权, 且无碍于公示时, 可突破物权法定主义之约束, 而直接承认该习惯上的物权为有效。第三, 物权法定缓和说。认为新生的社会惯行上的物权, 如不违反物权法定主义的立法旨趣, 且又有一定的公示方法时, 可从宽解释物权法定主义的内容, 将其解释为非新种类的物权。例如, 在我国台湾地区实务上, 对最高额抵押的从属性进行从宽解释, 解释为仍然属于台湾民法典所规定的抵押权之一种。
第一、二种观点与物权法定缓和说有相通之处, 且物权法定缓和说是综合考虑第一、二种观点, 去芜存菁之后得出了更符合司法实践的观点。
(三) 物权法定原则缓和的必要性
物权法定原则缓和的出现弥补了僵化物权法定原则在法律运用中的诸多缺陷。第一, 物权法定原则缓和克服了立法的历史局限性所带来的弊病。21世纪以来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使人们对物之利用方式与范围不断进步更新。现实中新出现的社会现象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新物权, 在物权法定原则缓和的羽翼下得到保护。第二, 物权法定原则缓和克服了立法者的认识局限性。即使新兴的物权没有在立法当时被立法者所承认, 它依然能够凭借物权法定原则缓和的包容性和弹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得到发展和完善。第三, 解决了法的稳定与法的变通之间的难题。物权法定原则缓和采取将“法”广义解释的方法, 使缓和法定之“法”包括司法解释、习惯法等。使得在维持物权法稳定性的基础上完成新兴物权的变通处理成为可能。
物权法定原则缓和的要旨乃通过法律解释的方法, 将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物权纳入现行法的体系。它坚持用物权法定原则在现行法的范围内解决问题, 在保证法之稳定的同时又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兼顾了法的规则性和法实施的灵活性, 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严格法定和缓和法定的界限
在法律得以修改之前, 一些国家和地区还通过将物权法定当中的“法”进行广义解释的方式, 使其包括习惯法。日本法例第2条规定, 关于法令未规定的事项, 习惯与法律有同等的效力。由此学者推定, 日本法例中的“习惯”应当属于日本民法典第175条“物权法定”之“法”的内容。即凡是习惯法上生成且具备一定公示方法的“物权”, 在解释上认为并未逾越物权法定原则, 从而使物权法定原则在适用上呈现出缓和的趋势。综合上述观点, 笔者尝试对严格法定和缓和法定进行界定:广义物权法定包括严格法定和缓和法定。
狭义的物权法定仅指严格法定, 又称僵化法定, 是指“物权只能依据法律设定, 禁止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 也不得变更物权的种类、内容、效力和公示方法”。严格法定之“法”主要以成文法的方式出现, 不包括司法解释、习惯法、学界理论等, 不允许以任何形式变更物权的种类、内容、效力和公示方法。例如, 我国《物权法》第5条对物权法定原则进行了直接的立法宣示, 即“物权的种类和内容, 由法律规定”, 表明我国《物权法》遵循严格物权法定原则。
缓和法定之“法”包括司法解释、习惯法等, 即新生的社会惯行上的物权, 如不违反物权法定主义的立法旨趣, 且又有一定的公示方法又能为社会普遍接受时, 可从宽解释物权法定主义的内容, 将其解释为新种类的物权。
同时, 地役权也带有缓和法定的性质。我国物权法对地役权种类与内容的规定均是开放式的, 由双方当事人依私法自治原则通过约定而设立。地役权不符合严格物权法定之类型强制与内容固定的要求, 却能够作为一项独立物权存在, 正是有赖于缓和法定的存在。缓和法定以其独特的柔韧力和包容性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
严格法定和缓和法定既有明显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缓和法定之“法”尚处于实验阶段, 是新生的“法”, 习惯的“法”, 不成熟的“法”。它一旦发展成熟就可能被立法者所接受, 在物权法中给予补充规定, 上升为成文法, 从而获得强大的物权效力。严格法定和缓和法定二者相互区别却彼此关联, 共同组成了广义物权法定的有机整体。
四、缓和法定实行途径分析
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较好地解决了物权种类立法不足和物权法定原则之间的矛盾, 而如何实行缓和法定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许多法律工作者以及民法学者在实践中总结了有效的对策, 提出了建设性的理论, 为缓和法定的发展、整个物权法体系的完善指明了清晰的道路, 描绘了美好的蓝图。
第一, 民法学者应对非法定物权 (即缓和法定之物权) 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借鉴国外民法典中关于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的处理方式,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提出合理的理论借鉴及优化建议。
第二, 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活动中, 应当注意积累和总结关于新兴物权纠纷的审判经验, 并适当结合相关民法理论进行考察和实践, 为最高人民法院做出有效的司法解释奠定基础。继而, 最高人民法院应以民法学界研究缓和物权法定原则的理论作为参考, 对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经验进行总结, 对新兴物权的内容、效力、公示方法和使用规则进行系统的规范, 适时地做出具有普遍约束效力的有权解释。
第三, 立法机关应当在民法理论逐渐成熟, 人民法院审判经验逐渐丰富的基础之下, 逐步构建和完善物权法体系, 将发展成熟的新兴的物权方式归入成文法, 使之成为法定物权, 在社会生活中普遍适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枏.罗马法原论[M].商务印书馆, 1994.
[2]、王利明.物权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3]、张玉敏.民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论物权法定原则 篇3
物权法定思想早而有之, 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法, 但是当时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物权法定原则。随之经济社会和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 物权法定原则成为《德国民法典》构建物权法律制度坚持的重要思想。在立法上最早规定物权法定原则的还是出现在《日本民法典》之中。
物权法定原则的产生与物权和债权的划分有着密切的关系, 物权天生就具有排他的属性, 债权具有意思自治的天性。物权的法定性与债权的意思自治并非是矛盾不可调和的, 物权法定与意思自治是一对共同发展的矛盾统一体。
对于物权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长期以来还是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有人认为不仅物权的种类和内容需要法律明确规定而且物权的变动方式也应该由法律加以明确;有人则认为物权法定原则主要是指物权的内容、种类、公式方式应该由法律规定;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也都存在着合理性。但是, 2007年3月26日通过的并且在2007年10月1日顺利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五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 由法律规定。”这说明我国的物权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两方面, 一是物权的种类法定。是指人们不能任意创设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物权的种类;二是物权的内容由法律规定。即人们不能随意创设法律没有规定或者与法律规定相抵触的物权。应该说物权法定原则是物权法的重要原则, 是物权法内容重要支柱, 物权法定原则的确定对于研究和保护当事人的物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物权法定原则的局限性
物权法定原则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物权法定原则本身所具有的缺点和局限性也不断体现出来, 受到了质疑。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物权法定原则太过僵硬。物权法定原则将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全部由法律规定, 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社会经济师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的, 一些本来不具备物权特征的权利会逐步具有物权性, 这时候如果不将其纳入物权法律范围内就不利于保护权利, 也就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二是立法具有固有的滞后性。法律永远是现实生活的反应, 虽然立法可以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但是总的来说, 立法还是落后于现实生活的。这就意味着物权法规定的物权种类和内容就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这也不利于社会形成新的物权种类和内容;三是物权法定原则的强制性不利于我国转型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迅速转型的重要时期, 社会经济正处于不断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新事物以更加快速的方式不断涌现, 新权利也不断获得了发展, 所以, 物权法定原则固有的强制性必然限制我国社会的发展;四是物权法定原则不利于契约社会的完善。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契约自由, 也即意思自治。但是物权法定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意思自治的扼杀。如果, 物权法定原则之“法”太过保守的话就会对意思自治形成强大的冲击, 也会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物权法定原则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其缺陷的克服
(一) 物权法定原则存在的必要性
虽然物权法定原则尤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但是还是不能动摇物权法定原则存在的根基, 物权法定原则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首先, 物权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物权的最重要特性就是权利人对物享有绝对的权利, 权利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支配标的物, 这是权利人对物所享有的自然的绝对权。权利人的这种绝对权还体现在有权排除他人对于行使物权的干涉, 也即同一物权不能有不相容的物权并存。如果允许自由创设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就会使物权的保护陷入一纸空文。其次, 物权法定原则有利于保护合同的履行。市场经济中契约占据了重要地位, 交易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而交易的前提就是对物的完全和合法的占有。如果不通过物权法对物的所有权进行确权, 那么就会非常容易出现同一物上设定众多不相容的物权, 这就会极大的伤害契约自由, 是交易不能顺利的实现, 所以, 物权法定原则的确权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再次, 物权公示与交易安全客观要求。为了保护市场经济的交易安全, 权利可以对交易所获得的权利向社会进行公示, 这也是物权对世权的重要体现。如果物权的种类和内容没有确定就会使公示无法顺利进行, 只有使权利人对物权的享有更加透明和确定才会市场经济的交易更加安全和便捷;最后, 物权法定原则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理论。物权法定原则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都是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 并且,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也获得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 所以, 否定物权法定原则就可能带来社会的重大波动, 影响社会稳定。
(二) 物权法定原则缺陷的克服
物权法定原则有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也同样尤其存在的必要性, 所以, 我们就应该想尽办法使其能够趋利避害, 弥补其缺陷发挥其优点, 使物权法定原则真正成为物权法的重要支柱, 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首先, 兼顾物权法定原则之“法”与“自由”的关系。物权法定原则的僵化性主要体现在其法定的物权内容和种类, 打击了人类的创造性。为了使物权法定原则更好的发挥作用, 我们就应该物的所有权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能够更加自由的处置自己对物所享有的所有权。物权的法定性不应该成为自由的障碍, 相反应该成为自由的重要保障。物权法定原则不应该成为限制交易、限制自由的阻碍, 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使人们在法律范围内创设更加广泛的权利内容和种类。
其次, 通过不断完善的立法来克服物权法定原则的保守性。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产生了许多新的权利义务形式。对于社会有益的权利类型就应该通过立法的及时确认来保护权利人。通过法律的完善使得新权利得到广泛的认可与遵守, 就能使新权利得到保护。
再次, 充分肯定习惯法以及习惯的重要性。习惯法可以弥补物权法定主义的缺陷, 也就是说新权利产生之后应该得到法律的及时确认, 并且被社会所认可, 成为一种习惯。物权法定主义应该是有一定的弹性空间的, 它会时时收纳那些新产生的权利, 不断将其包容在自身的范畴之内。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应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通过立法的形式不断确认新权利, 保护权利人的利益, 并且, 在一定程度上坚持意思自治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物权法定的重要作用, 使物权法成为市场经济健康、迅速发展的保障。
总之, 物权法定原则是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要原则。我们应该坚持物权法定原则的立场, 同时, 也同样应该理性的承认物权法定原则并非完美的。物权法定原则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 这就需要我们立足我国的经济发展, 采取更加包容的态度, 采用更加先进的立法技术, 给社会发展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物权法定主义是当前各国所普遍遵守的保护物权的一项重要原则, 物权法定使权利人的物权更加明确和透明, 使交易更加安全和便捷。现阶段, 我们应该承认物权法定原则的缺陷, 同时, 我们应该坚定物权法定原则有其存在的意义。未来物权法定原则的发展一定是尊重自由和意思自治的基础上, 摒弃物权法定主义的缺陷, 以更好的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摘要:物权法定原则是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并且重要的权利, 也是物权法立法精神的重要体现。但是, 物权法定并不一定意味着固守僵化的法律规定, 物权法定原则不仅仅要坚持法定还要给物权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
关键词:物权法定,意思自治,自由
参考文献
[1]王利明.物权法基本原则探讨.[M]私法研究.2001 (2)
[2]尹田.论物权法定原则的解释及其根据[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4)
[3]刘得宽.对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之探讨[A].转引自杨玉熹.论物权法定主义[J].比较法研究, 2002, (1)
试论物权法定原则 篇4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内涵
物权法定原则被看作物权法的首要原则, 在整个物权法结构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物权法定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即物权种类法定、物权内容法定、物权效力法定和物权公示方法法定。
(一) 物权的种类由法律明确规定。
物权的种类由法律明文加以规定, 不允许当事人创设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其它的物权类型。法律规定了几种物权类型, 就承认这几种物权类型, 假如当事人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创设了新的物权类型, 那么这被创设的物权将得不到法律的承认, 自然也被认定为是无效, 不具有物权法上的效力。建立完善的物权法体系非常重要。
(二) 物权的内容由法律明确规定。
物权的内容由法律明确规定, 是指物权主体权利义务的内容由法律明确加以规定, 当事人不得自由创设与物权法规定的内容相矛盾的新的物权, 这就是所谓的“内容固定”。物权法定原则要求当事人在行使其物权时, 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物权权利的内容, 不遵守法律的规定就是权利滥用, 是为法律所不允许的。
(三) 物权的效力由法律明确规定。
物权的法律效力由法律明确规定, 当事人不得随意创设。物权变动时, 当事人如果随意改变物权的效力是无效的, 当事人的行为若想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 就必须遵循物权法对物权变动的各项具体要求。物权效力即物权所具有的法律约束力, 是物权权能在法律上的合理扩展。各种物权既有共同的法律效力, 也各自有其自己特有的法律效力, 但无一例外都是以法律的明确规定为前提。物权作为一种绝对权、对世权, 具有直接支配性, 并且可以对抗一般人。若允许当事人自由地创设, 则有害公益。
(四) 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法定。
物权变动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明确规定的公示方法, 否则物权变动行为无效或不得对抗第三人。当事人之间发生物权变动对物权变动予以公示, 必须按照法律规的公示方法予以公示。例如, 动产与不动产发生物权变动时, 对动产要予以交付, 对不动产要予以登记, 只有经过交付或登记才能获得法律所赋予的物权变动的公信力, 即所谓的公示公信力, 否则将承担物权变动不生效或被撤销或不能对抗第三人的不利的法律后果, 这就是“公示方法固定”。物权变动应该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变动内容公之于众, 使厉害关系人能够了解, 以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更好地维护相对人及第三人以及交易安全。各国法律大多数严格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和变动形式以便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
二、物权法定的合理性
人类须利用物质以谋生活, 物质有限, 为停止纷争, 促进对物有效率的使用, 并使个人享有自主形成其生活的自由空间, 乃有制定物权法, 创设物权制度的必要。物权法定作为物权法的最基本的原则, 其合理性是毋庸质疑的,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 物权是绝对权, 有直接支配性, 并且可以对抗一般人。
物权必须受到每个人的尊重, 物权法定原则能为不特定的人提供各种物权的标准内容, 为该种尊重提供制度保障, 如果给予一般性的权利以物权法上的保护, 允许当事人以习惯或契约创设物权, 必然使他人的利益处于不安状态。因此必须对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加以限制。
(二) 物权有对世效力, 其得失变更应力求透明。
将物权的种类和内容法定化, 一般人就能对财产的归属一目了然, 通过物权法定主义将物权类型化法定化, 财产秩序就能更透明, 交易就能更安全, 因此, 物权的种类与内容由法律统一规定, 符合交易安全及便捷的需要。
(三)
整理旧物权, 防止封建物权与封建政权的复活;封建时代物权制度与身份制度相结合。不仅在同一土地上, 因为各自身份特权的不同需求, 成立重叠所有权。而且因身份特权, 使物权变成对人的支配, 此为近代人权思想所不容, 因此旧物权制度自须整理, 使物权脱离身份支配, 成为纯然之财产权, 即所谓自由之所有权。旧物权整理完毕, 即以法律固定, 并禁止任意创设, 便能防止封建时代之物权制度死灰复燃。
(四) 物权法定便于物权公示。
将物权的内容和类型法定化, 登记对象也只能是简约明了的物权, 而不能任由当事人约定的权利, 登记机关的工作成本和交易者的信息收集成本也就会大量减少。
三、物权法定主义的局限性
物权法是一个由多种具体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物权法定原则有其有利的一面。例如, 维护法律的稳定, 减少交易费用, 保障交易安全等, 但是, 法律的稳定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保守和僵化。物权法定原则展现的是国家意志, 是国家意志在物权的创设问题上对当事人之个人意志的一种强制, 这与私法自治的精神是相背离的。这种强制凸显着物权的僵硬性, 物权法定主义的局限性随着社会情势的变化而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了。对于物权法定主义合理性与局限性的讨论, 实际上是以近代法制的确立为前提的。物权法定主义的局限性也是在物权法定被确立为一项法律规则后而展开的。
(一)
立法者的预测能力日渐减弱, 立法日渐落后于现实生活, 传统的某些物权类型逐渐被实际生活所抛弃, 或者立法上所设置的物权种类被生活所突破。因为对新型物权不能及时承认, 致使了物权法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实际的脱离。物权法体系处于一种有瑕疵、不完全的状态。因为体系上的不足, 使现行法应有的功能如规范、调整、保护、处理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使得物权法的实际作用不能很好得到发挥。
(二) 物权法定原则的僵硬性使其无法适应现代交易发展的需要。
物权种类和内容的限制和固定使物权法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灵活性, 法律不允许人们去创设新物权, 抑制了新类型物权的出现, 压抑了民间社会对权利的创新功能, 将权利源泉更多地视为来源于国家权力, 而不是来自市民社会的自发运动。
(三) 物权法定原则的局限性更深层次地表现为人的认识能力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冲突。
当物权法定原则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时, 物权法定原则的效果则表现为它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其所调整物权的功能则成为限制创设发展新物权种类的因素。
四、物权法定原则的完善
基于对物权法定原则本质的认识, 笔者认为我国的物权法仍然应当采用该原则, 而不能完全放弃该原则转而采用物权之自由创设主义。显然, 如果完全放弃物权法定原则, 那么物权与债权的基本区别就很难区别开来, 也就无法确定物权所应有的内容, 难以划清权利边界, 物权也就无法进行公示, 交易安全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但是, 如果将物权法定原则进行绝对化, 也会带来很多的弊端, 它会使物权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 最为妥当的选择是走中庸之道:即弱化物权法定原则, 在物权法定原则的前提下, 允许例外情况的存在, 而给法律自制留下空间。
若违反物权法定原则, 违反部分属无效行为, 其他内容继续有效, 对于物权无效, 但其行为具备其他法律行为规定的要件, 那么, 此行为是具有法律效力, 即法律有不许物权发生而许发生债权的效力。
物权法定原则的弱化是物权法发展的主要倾向。物权法定原则作为物权法的导向性原则, 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整个物权体系的基础, 所以应该遵循物权法定原则。但是物权法定的弱化确实是以急需解决你的问题, 根据大陆法系及我国的物权法的发展方向与理论体系, 我国也应该承认物权法定的弱化, 已解决物权法定原则的弊端, 以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经济现象日新月异, 如果还固执地坚守原来的物权法定原则, 必然会拉大法律与社会之间的距离, 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生活与交易安全。
如果不承认物权法定原则也就会导致物权丧失存在的基础, 失去了物权与债权的划分标准, 必须正确对待物权法定的弱化, 用这种弱化去解决由于传统的物权法定的种种漏洞和缺陷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这不失为一条有伸缩的万变不离其宗的完善法律之路。
总之, 我国应承认物权法定的弱化现象, 根据我国的法律发展方向, 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及相关立法技术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有效运用柔性物权法定原则, 为我国的私法自治留下相应的空间, 使物权法能够向着有利于自身不断完善, 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 物权只能依据法律而设定, 禁止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 也不得随意变更物权的种类、内容、效力和公示方法。物权法定被视为物权法的首要原则, 在整个物权法结构体系中处于枢纽的地位。物权法定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即物权种类法定、物权内容法定、物权效力法定和物权公示方法法定。法律规定了几种物权类型, 就承认这几种物权类型, 如果当事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创设了新类型物权, 那么这个新物权将得不到法律的承认, 这种创设也是自始无效的, 不具有物权法上的效力。物权法定原则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其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客观依据,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必须予以必要的完善, 完善的方法就是弱化。
摘要:物权法定原则, 是指物权只能依据法律设定, 禁止任何人创设法律没有规定的物权、禁止超越法律的限制行使物权的法律原则。物权法定原则, 在物权法的结构体系中居于枢纽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 物权法定原则在实务中越来越暴露出不足之处, 完善物权法定原则很有必要。所以, 建立一套完整的物权体系、协调与法的价值追求的比例原则的关系、克服物权法定原则僵化性及滞后性, 从而进一步完善物权法定原则。
关键词:物权法定原则,局限性,物权法
参考文献
[1] .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 .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3] .王泽鉴.民法概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4] .王泽鉴.民法物权·通则·所有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5] .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 (上) [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6] .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7] .段匡.德国、法国以及日本法中的物权法定主义[J].民法精要, 1998, 3: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