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罚法定原则

2024-07-26

处罚法定原则(共10篇)

处罚法定原则 篇1

黑龙江“三超一疲劳”及“涉牌涉证”法定处罚标准:

(1)超速行驶违法行为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五条和第四十六条规定的行为之一,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二十的,依照《黑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一百一十八条第二项规定,处50元罚款,驾驶证记3分。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实

施条例》第四十五条和第四十六条规定的行为之一,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二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五十的,依照《黑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一百一十八条第三项规定,处100元罚款,驾驶证记3分。机动车驾驶人在高速公路上违反《黑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一百一十八条第二项和第三项规定的,加倍处罚。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五条和第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之一,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以上不足百分之百的,依照《黑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一百一十八条第四项规定,处500元罚款,驾驶证记6分。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五和第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之一,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百以上的,依照《黑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一百一十八条第五项规定,罚款元,驾驶证记6分。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一律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第一款第四项和第二款规定,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2)客车超员违法行为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驾驶公路客运车辆超过核定乘员未达百分之二十的,依照《黑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项规定,处200元罚款,驾驶证记6分。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驾驶公路客运车辆超过核定乘员百分之二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五十的,依照《黑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处500元罚款,驾驶证记12分。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驾驶公路客运车辆超过核定乘员百分之五十以上不足百分之百的,《黑依照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三项规定,处1000元罚款,驾驶证记12分。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驾驶公路客运车辆,超过核定乘员百分之一百以上的,依照《黑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一百一十九条第四项规定,处元罚款,驾驶证记12分。对超过核定乘员的客车,应当依法扣留车辆,及时卸载转运待违法行为消除后,再予放行。对驾驶证累积记满12分的,应当依法扣留驾驶证,并按规定组织对驾驶人培训教育。客运企业车辆经处罚后,再次超员载客的,一律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四款规定,对直接负责运输安全和运输调度人员处5000元罚款。

(3)超载违法行为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机动车载物超过核定载质量未达百分之三十的,依照《黑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处200元罚款,驾驶证记2分。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机动车载物超过核定载质量百分之三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五十的,依照《黑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处500元罚款,驾驶证记6分。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机动车载物超过核定载质量百分之五十以上不足百分之百的,依照,黑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1000处元罚款,驾驶证记6分。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机动车载物超过核定载质量百分之一百以上的,依照《黑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二款第四项规定,处元罚款,驾驶证记6分。对运输企业超载车辆经处罚后,再次超载的,一律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四款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5000元罚款。对超载车辆应当依法扣留,责令当事人消除违法行为,待违法行为消除后,再予放行。当事人不能消除违法行为或者拒绝消除违法行为,要依法扣留车辆。

(4)长途客车疲劳驾驶行为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七项规定,连续驾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依照《黑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三项规定,处200元罚款,驾驶证记6分。并一律引导至高速公路服务区内进行落地休息。

(5)机动车涉牌涉证违法行为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一条规定,驾驶机动车上路行驶未悬挂机动车号牌或者故意遮挡机动车号牌的,《黑依照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一百一十二条第四项规定,处200元罚款,驾驶证记6分。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六条第二项、第三项和第四项规定,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机动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或者使用其他车辆机动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的,一律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六条规定,处元罚款,扣留车辆,待当事人提供相应合法证明或者补办相应手续后放行。

处罚法定原则 篇2

关键词:税收法定,税收法定原则

在当代社会里, 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分权或限权, 即将有无限扩张趋势的政府公权力, 限制在宪法所划定的范围之内。而税收, 作为维持政府机器运作的主要财政来源, 在任何存在国家的条件下都是必须的。因此, 征税权及其实施机制应该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施行。即坚持税收法定的基本原则。

税收法定主义原则是税法的基本原则, 也是税法的最高法定原则, 它主要是由立法者针对全部税收问题而制定的。如果立法者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国家也就不能实施税的征收, 公民也就没义务纳税了。该原则是由民主原则与法安定性决定的, 是现代宪法在税法上的具体体现。

税收法定原则要求税法的规定必须精准。它的主要作用是稳定经济生活和保障公民的财产权益, 因此, 笔者认为税收法定主义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课税要素法定原则

课税要素法定原则是通过法律的明文规定确保涉及税收课征的所有基本要素都法律化, 如果在征税过程中实施的办法和政策都违背了法律规定的底线, 都是无效的。它主要包括主体、客体和法律关系三个方面的要求。法律规定, 主体是由确定税收、执行税收、履行税收义务和相关协助者组成, 客体是由征税的对象、征税的标准、税目和税率组成;法律关系法定是由税收的归属、税收争议的救济、违法行为的处罚等组成。

(2) 课税要素明确原则

课税要素明确原则是指规定税收法律对课税要素和税收征管要素的语言必须明确, 语言上不能含糊, 引起争议。行使税收法律的解释权的机构应避免概念的模糊和行政机关的武断。

(3) 程序法定原则

程序法定原则规定立法机关应对征税的法定程序进行明确和完善, 并且征税的工作人员必须依法征税, 通过公正公开的程序解决相关税收纠纷, 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我国的税收法定主义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的税收法定主义, 强调形式上的法定, 涉及税收问题必须有法律规定, 即通过制定法律限制政府的征税权。第二个阶段相对于对行政权进行限制的传统税收法定主义, 将关注范围扩大到立法机关滥用权利的限制上, 在税收立法中强调纳税人生存权的保护, 强调公平负担、量能课税等。第三个阶段涵盖了税收征收和使用的全过程, 如何保护纳税人的权利, 包括税收应用应该如何受到纳税人的监督, 如何按照纳税人的意图使用等内涵。

在我国的税收立法与税务实践中, 税收法定原则还未得到充分多的认识和重视, 我国税收立法、执法、司法等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均与税收法定原则的缺失相关, 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具体体现为:

(1) 目前跟税法相关的法律只有三部, 一个是《个人所得税法》, 另一个是《企业所得税法》, 第三个是《税收征管法》。而国务院制定的税收行政法规和税收规范性文件则有30余件, 决定了17个税种的开征和6个税种的停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涉税部门规章约120余件, 其他规范性涉税文件1100余件。至于省以及省以下税务机关制定的有关涉税规范性文件则更是多如牛毛。从总体上讲, 我国的税收体系结构有些零乱分散, 层次高低不一, 立法体系错综复杂。

(2) 《立法法》中第10条对授权明确性要求的限制性规定却未能得到好的遵守。

(3) 在实际税收中, 税收法定原则的执行状况更为堪忧。首先, 各级政府给税务部门下达“税收任务”本身违反了税收法定原则, 导致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其次, 在税收优惠措施方面, 优惠政策并不统一, 规范, 杂、乱、细、多, 并且在执行中失去原样。

针对税收法定原则的完善措施,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总结其完善的方向。

(1) 根本上是从宪法和法律上加以完善

首先在宪法条文中对税收法定原则应明确规定, 要把税收法定原则写进宪法, 并通过明确税收授权立法的权限的方式来弥补我国税收法定原则的缺失。

(2) 监督税收授权立法

由于在实际的执行中工作人员会出现越权、自我解释等问题, 主要是现在我国还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督体制并对其进行约束。法律上并没有明确执行人员的规定, 造成他们的权力过于扩大而且还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 权力开始被滥用, 最后损害了公民的权益。

因此,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 必须在宪法和法律上确立并在实践中切实遵守税收法定原则。只有把税制改革和税种增设提高到国家法律的层面, 全面纳入国家立法的程序之中, 才符合设税民主和税收法定的规范要求, 才可能使此番影响深远的国家税收“新政”, 真正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

参考文献

[1]王鸿貌, 陈寿灿.税法问题研究[M], 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12第1版。[1]王鸿貌, 陈寿灿.税法问题研究[M], 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12第1版。

[2]安晶秋.论税收法定主义——以税收立法为分析视角[D],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安晶秋.论税收法定主义——以税收立法为分析视角[D],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处罚法定原则 篇3

关键词:农业行政执法;处罚法定原则

中图分类号:F3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20-1

1处罚法定原则含义

(1)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及其职权法定。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范围内实施。但法律、法规授权及允许委托的除外。

(2)行政处罚依据法定。行政机关只能对自己业务主管范围内的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对哪些行为应该处罚,哪些行为不该处罚,以及如何处罚等都必须有法定依据。这些依据的范围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实施处罚必须有法定依据,法无明文规定不得处罚。

(3)行政处罚的程序法定。程序法定是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行政处罚法定原则苛求行政处罚必须依据法定程序作出,既包括《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规或规章规定的程序。行政主体不遵守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可能导致处罚决定被撤消的法律后果。

2目前在执法中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2.1违法行为的法定性上的把握有时会碰到很多困难

2.1.1肥料监管中容易出现的难断的情况在我们一般的概念或理解中,肥料是重要的农业投入品,质量不合格应该要进行处罚,但根据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和《浙江省肥料登记和使用管理办法》,对劣质肥料产生的质量问题处理有多种不确定性。只规范对登记的产品,而对未登记产品没有明确规定。而肥料登记国家的规定是强制登记与自愿登记相结合。按规定免予登记的产品也可以申请登记,一旦登记就纳入《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的范围,从而出现了同一品种的肥料如果出现了同样的质量问题就会有两种处理结果。如果没把握好,很容易出现误断。

案例1:一种田大户,种大棚西瓜,到农资商店采购了优质的硫酸铵,结果施用后长势很差,30亩西瓜生育期推迟,影响了西瓜上市,失去了最佳上市时间,从而收益明显下降,农户就向执法大队投诉,要求调查并向经营户索赔。执法大队受理后,进行调查,肥料包装只标硫酸铵,含量,生產企业。经初步调查后,该产品是化工厂的副产品,不是真正的农用肥。现场也进行了抽样送检,其含量低于标注含量1%。

这个案件如何处理?难度真的很大,因为硫酸铵按规定不需要登记(16种免登记),按《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生产销售未经登记产品处理不行。按《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三款,有效成分或含量不与登记批准的内容不相符的规定处理也不行。最后按照《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三款,按标签不规范处理。

案例2:油菜饼当作蘑菇培养料,25户农户采购了40多吨菜饼,发现质量有问题,投诉到执法大队,要求大队查处。大队立即派执法人员到现场调查,一看菜饼泥质含量高,粘性低,没有油香味等特点,可以判定是劣质菜饼,在现场我们也抽了样。

由于蘑菇堆制培养料的时间紧,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在未送检的情况下,我队与街道农科站和村民委商量,要求经营户立即收回全部已售菜饼的决定,并召开菇农会议,马上组织退货,抓紧时间另行组织货源,不耽误生产季节。由于补救措施及时,农户没有损失。接着当事人要求我局从轻处罚。我们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认为在这起事故中,菜饼既不是肥料,更不是饲料,检测也没有技术标准可依,所以抽的样没法送检,由于经营者主动配合,履行退货和补偿措施,我们就调解了这起事故。

2.1.2饲料管理中也存在难管理的情况近几年来,我队受理过多次关于饲料质量的投诉。例如,一农户饲养的500多只种鸭得病陆续成批死亡,损失非常大。执法大队根据农户的反映,会同兽医站对鸭子死亡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喂养使用的麦子质量有问题,而麦子不是国家规定的饲料产品,不是我们主管的范围,根据我们监管的职能将案件移送工商部门处理。

2.2处罚决定书中,适用条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处罚决定书中一定要按照法条要求,不能擅自增加或减少。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种类有:(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6)行政拘留;(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一般处罚中的罚款的适用一般没有问题,但其他的条款出差错的机率还是存在的。主要是不严格使用法律条款,有随意性。如:警告、责令改正、责令停止经营、责令停止生产或加工、没收违法生产或加工和销售的产品、限期补办手续、责令限期改正等处罚条款是使用于不同案件,但在不同性质案件上随便使用,致使张冠李戴。我们在执法实务中经常发现一般的处罚把警告、责令改正、责令停止经营作为通用条款使用,这就违反了处罚法定原则。

2.3视情况而定,不搞一刀切

行政处罚中的比例原则 篇4

摘 要:比例原则天然的体现了其对自由裁量控制。在法律规定的处罚幅度范围内,一比例原则作为考量的基点,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相反,多比例原则的漠视,则往往会导致行政相对方随后采取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请求救济,无端增加诉讼成本消耗行政资源。本文从行政处罚中比例原则的实施意义,不足,改进等方面出发,力求行政处罚行为能更公开公正 关键词:比例原则 公平行政处罚

一、比例原则

(一)、定义

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行政目标的实现可能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不利影响,则这种不利影响应该被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保持二者处于适当比例。

(二)、广义比例原则的要求:

行政机关拟实施行政行为,特别是实施对行政相对人权益不利的行政行为时,只有认定该行为达到相应行政目的或目标是必须或必要的,才能实施。行政机关拟实施行政行为,必须先进行利益衡量,只有通过利益衡量,确认实施该行为可能取得的公益大于可能损害的私益,才能实施。

(三)、比例原则的派生原则

1、适当性原则

又称为妥当性原则、妥适性原则、适合性原则,是指所采行的措施必须能够实现行政目的或至少有助于行政目的达成并且是正确的手段。也就是说,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上,必须是适当的。这个原则是一个”目的导向”的要求。通常认为,即使只有部分有助于目的之达成,即不违反适当性原则。并且这个最低标准不是以客观结果为依据的,而是以措施作出时有权机关是否考虑到相关目的为准。在行政实践中,任何一个措施都或多或少会有助于达成目的,因此本原则实际很少起作用。这也是比例原则”三分法”受到非议的原因所在。[1]

2、必要性原则

又称为最少侵害原则、最温和方式原则、不可替代性原则。其是指在前述”适当性”原则已获肯定后,在能达成法律目的诸方式中,应选择对人民权利最小侵害的方式。换言之,已经没有任何其他能给人民造成更小侵害而又能达成目的的措施来取代该项措施了。这里实际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存在多个能够实现法律目的的行为方式,否则必要性原则将没有适用的余地;其二是在能够实现法律目的的诸方式中,选择对公民权利自由侵害最轻的一种。可见,必要性原则是从”法律后果”上来规范行政权力与其所采取的措施之间的比例关系的。

3、狭义比例原则

又称最小损害原则,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其目的和手段必须对称和相适应,行政机关不得采取超过目的所需要的过度的措

施,应尽可能使行政相对人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具体讲,要求行政主体执行职务时,面对多数可能选择之处置,应就方法与目的的关系权衡更有利者而为之。比例性原则是从”价值取向”上来规范行政权力与其所采取的措施之间的比例关系的。但其所要求的目的与手段之间关系的考量,仍需要根据具体个案来决定。也就是说,狭义的比例原则并非一种精确无误的法则。它仍是一个抽象而非具体的概念。当然,狭义的比例原则也不是毫无标准,至少有三项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人性尊严不可侵犯”的基本准则;公益的重要性;手段的适合性程度[2]

二、比例原则对行政处罚的要求

(一)、行政处罚行为必须要依据法律的规定或者有法律的授权 行政处罚行为的实施要依据法律和相关行政法规,不能以执法者的意志随意进行处罚,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决杜绝执法者造法,杜绝执法者随意对法律条文的意义进行扩充和缩减。

(二)、行政处罚行为必须要以实现一定的公共利益为目的 行政执法所追求的法益不仅仅是保护公民的利益,同时也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所以无论是在行政处罚执法还是在行政处罚立法时都要充分考虑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全面提升整个社会成员的利益保护力度。

(三)、行政处罚行为与要实现的行政目的之间存在客观地必然地联系[3]

行政处罚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但行政处罚行为保护各种合法权益的前提是要依据法律和相关情节,不能随意以法律的借口实施处罚,行政处罚行为与要实现的行政目的之间存在客观地必然地联系。

三、我国行政处罚法中比例原则的体现

(一)、行政处罚的原则和目的体现了比例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四条:”行政处罚应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设定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二)、可设定处罚种类的法规层次体现了比例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十条:”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法规。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做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行政处罚法第十一条”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三)、行政处罚的程序体现了比例原则

任何实体的结果都是经过一定的程序达到,只有保障程序公正才能保证实体的公正,所以在立法时只有保证程序上符合比例原则,才能保证实体也符合比例原则。

行政处罚法从第三十三条:”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三十四到四十三条充分说明行政处罚程序符合比例原则

四、行政处罚法中比例原则的不足

虽然行政处罚法的许多条文体现了比例原则,但是在具体的行政处罚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具体的裁量怎样符合比例原则依然是个盲点,这就导致了同一个行政处罚的条文在具体适用过程中因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出现了多个不同的处罚结果。同样的行为,在一个地方收到行政机关的较轻处罚,在另一个地方却受到了较重处罚,以至于最后与行政处罚法的目标相悖,有违公平公正原则,而且许多执法单位是为追求政绩实施行政处罚行为,行为对自己有利则处罚,反之,则不予理睬,致使一部分该受处罚的行为得不到处罚,同样与公平正义相悖。再者,有很多时候对不触犯刑法的行为应该适用行政法规制的,在处理时仅仅适用行政处罚的方式对违法行为主体的惩戒。

五、行政法中应该怎样体现比例原则

(一)应该采用公平与公正作为裁量的基本出发点,不能以创收

作为考虑的出发点

在行政处罚执行过程中务必要贯彻比例原则,以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作为裁量的利益归属点,不能一味追求行政效率,而忽视行政相对人的生活保障及其他权利。

(二)应该从惩戒与教育的角度确定裁量的尺度,过轻过重都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法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教育,所以在行政处罚中,必须考虑到行政处罚的作用不仅仅是处罚,还包括处罚之外的教育作用,实施行政处罚的终极目的应该防止行政相对人的行为超越法律的框架,而不仅仅追求以暴力的形式来对违法行为进行镇压。

(三)应该从可执行的角度,采用多种处罚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要保证所做出的处罚能取的实效。

在行政处罚中不能仅仅只依靠行政处罚法这样一部法律,也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处罚这样一种单一的处罚形式,要结合多种处罚方式来完善行政处罚的执行方式,从而保证行政处罚的公平公正。参考文献:

[1]张正钊、胡锦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黄学贤,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简论 [n]苏州大学学报(哲论社)。2001(1)

处罚法定原则 篇5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基建处:

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法定代表人授权

刘景琛

为全权代表,参加 贵校家属楼停车场改造工程项目公开招标活动,其在投标中的一切活动本公司均予承认。

法定代表人签字: 投标单位(公章):

二○一三年 四 月 十九 日

公司简介

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是1987年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核批准,由中国建筑技术开发总公司改制成立。集团公司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所属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投资控股。经董事会选举,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原中国建筑技术开发总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黄强为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改制后的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建立了完整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体系,确保规范、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达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改制后的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专业承包壹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壹级、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同时具有工程勘察甲级、工程设计甲级、智能建筑设计甲级、市政公用行业设计乙级资质;集团公司同时具有工程监理企业甲级资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资格和对外经济合作业务权资质。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中技

天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还具有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建筑幕墙工程专业承包贰级、建筑防水工程专业承包贰级、预应力工程专业承包贰级资质和特种专业工程专业承包资质(限结构补强)。集团公司也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的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通过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和技、工、贸一体化两条途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拓宽国内外建筑市场,服务社会。

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以“遵规守法、绿色建筑,质量为本、技术为先,环境至上、人文先行,安全第一、预防先识,持续改进、追求卓越”为企业方针,信守合同,保证工期与质量。

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在通过 GB/T19001-2000,GB/T24001-1996,GB/T28001-2001认证后,编制了三个管理体系有机合一的运行文件,以利加强设计和施工管理。集团公司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被北京银建资信评估事务所评为信用等级 AAA单位。

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全过程的总承包;消防工程、环境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的设计、施工;工程勘察;建设工程监理;建筑与土木工程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机械设备的开发、生产与销售;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开展对外经济合作业务资格……进出口业务、房屋建筑的开发与建设。

注册时间:2003年5月1日 邮政编码: 810001 公司地址: 西关大街66号 职工人数: 100 邮政编码: 810001 公司地址: 西关大街66号 经济行业: 土木工程建筑业

经营范围: 工业施工总承包一级,建筑设计,建筑材料,设备,技术的开发,商品混凝土制造,建筑设备租赁,工程技术咨询

全权代表姓名:

职务:

全权代表签字:

投标单位(公章):

二○一三年四月十九日

荣膺: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詹天佑奖”3项 “国家优质工程”13项

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杰出结构大奖1项 澳大利亚国家建筑奖1项 “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2项 其它省部级优质工程数百项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工程建造技术创新与实践”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全国最佳施工企业”第一名、“全国用户满意施工企业”第一名 “全国建筑业AAA级信用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 “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卓越企业”

“全国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全国建筑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杰出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优质工程奖设立30周年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 累计获得

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16项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詹天佑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 ★ 2011--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三期A阶段 ★ 2010--百度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 2009--中国石油大厦、无锡机场改扩建工程航站楼

★ 2008--国家游泳中心、中国电信通信指挥楼北京电信通信机房楼、北京大学体育馆

★ 2007--金融街B7大厦、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新建办公楼业务用房 ★ 2006--中联部办公楼、国际投资大厦 ★ 2005--北京国际新闻文化中心东楼

★ 2004--信息产业部电子29研究所3号综合楼、成都第二长途电信枢纽

★ 2003--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二部干部外科病房楼扩建、深圳游泳跳水馆、中国电信通信指挥中2001--现代盛世大厦(现代南洋大厦)、北京大学100周年纪念讲堂

★ 2000--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二期、中国科技馆二期 ★ 1999--中国工商银行营业办公楼、北京新侨饭店 ★ 1998--大连森茂大厦 ★ 1996--北京燕莎中心

法定代表人变更 篇6

根据《公司法》和本公司章程有关规定,免去原执行董事李XX法定代表人资格。新执行董事王XX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任期三年。

经审查,王XX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任职资格。

全体股东(签名或盖章):

唐山市XX商贸有限公司(盖章)

xxxx年xx月xx日

注:①职务:按其在公司担任的职务如实填写。其中法定代表人系执行董事担任的,填写执行董事;系经理担任的,填写经理。

试论物权法定原则 篇7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内涵

物权法定原则被看作物权法的首要原则, 在整个物权法结构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物权法定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即物权种类法定、物权内容法定、物权效力法定和物权公示方法法定。

(一) 物权的种类由法律明确规定。

物权的种类由法律明文加以规定, 不允许当事人创设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其它的物权类型。法律规定了几种物权类型, 就承认这几种物权类型, 假如当事人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创设了新的物权类型, 那么这被创设的物权将得不到法律的承认, 自然也被认定为是无效, 不具有物权法上的效力。建立完善的物权法体系非常重要。

(二) 物权的内容由法律明确规定。

物权的内容由法律明确规定, 是指物权主体权利义务的内容由法律明确加以规定, 当事人不得自由创设与物权法规定的内容相矛盾的新的物权, 这就是所谓的“内容固定”。物权法定原则要求当事人在行使其物权时, 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物权权利的内容, 不遵守法律的规定就是权利滥用, 是为法律所不允许的。

(三) 物权的效力由法律明确规定。

物权的法律效力由法律明确规定, 当事人不得随意创设。物权变动时, 当事人如果随意改变物权的效力是无效的, 当事人的行为若想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 就必须遵循物权法对物权变动的各项具体要求。物权效力即物权所具有的法律约束力, 是物权权能在法律上的合理扩展。各种物权既有共同的法律效力, 也各自有其自己特有的法律效力, 但无一例外都是以法律的明确规定为前提。物权作为一种绝对权、对世权, 具有直接支配性, 并且可以对抗一般人。若允许当事人自由地创设, 则有害公益。

(四) 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法定。

物权变动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明确规定的公示方法, 否则物权变动行为无效或不得对抗第三人。当事人之间发生物权变动对物权变动予以公示, 必须按照法律规的公示方法予以公示。例如, 动产与不动产发生物权变动时, 对动产要予以交付, 对不动产要予以登记, 只有经过交付或登记才能获得法律所赋予的物权变动的公信力, 即所谓的公示公信力, 否则将承担物权变动不生效或被撤销或不能对抗第三人的不利的法律后果, 这就是“公示方法固定”。物权变动应该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变动内容公之于众, 使厉害关系人能够了解, 以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更好地维护相对人及第三人以及交易安全。各国法律大多数严格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和变动形式以便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

二、物权法定的合理性

人类须利用物质以谋生活, 物质有限, 为停止纷争, 促进对物有效率的使用, 并使个人享有自主形成其生活的自由空间, 乃有制定物权法, 创设物权制度的必要。物权法定作为物权法的最基本的原则, 其合理性是毋庸质疑的,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 物权是绝对权, 有直接支配性, 并且可以对抗一般人。

物权必须受到每个人的尊重, 物权法定原则能为不特定的人提供各种物权的标准内容, 为该种尊重提供制度保障, 如果给予一般性的权利以物权法上的保护, 允许当事人以习惯或契约创设物权, 必然使他人的利益处于不安状态。因此必须对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加以限制。

(二) 物权有对世效力, 其得失变更应力求透明。

将物权的种类和内容法定化, 一般人就能对财产的归属一目了然, 通过物权法定主义将物权类型化法定化, 财产秩序就能更透明, 交易就能更安全, 因此, 物权的种类与内容由法律统一规定, 符合交易安全及便捷的需要。

(三)

整理旧物权, 防止封建物权与封建政权的复活;封建时代物权制度与身份制度相结合。不仅在同一土地上, 因为各自身份特权的不同需求, 成立重叠所有权。而且因身份特权, 使物权变成对人的支配, 此为近代人权思想所不容, 因此旧物权制度自须整理, 使物权脱离身份支配, 成为纯然之财产权, 即所谓自由之所有权。旧物权整理完毕, 即以法律固定, 并禁止任意创设, 便能防止封建时代之物权制度死灰复燃。

(四) 物权法定便于物权公示。

将物权的内容和类型法定化, 登记对象也只能是简约明了的物权, 而不能任由当事人约定的权利, 登记机关的工作成本和交易者的信息收集成本也就会大量减少。

三、物权法定主义的局限性

物权法是一个由多种具体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物权法定原则有其有利的一面。例如, 维护法律的稳定, 减少交易费用, 保障交易安全等, 但是, 法律的稳定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保守和僵化。物权法定原则展现的是国家意志, 是国家意志在物权的创设问题上对当事人之个人意志的一种强制, 这与私法自治的精神是相背离的。这种强制凸显着物权的僵硬性, 物权法定主义的局限性随着社会情势的变化而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了。对于物权法定主义合理性与局限性的讨论, 实际上是以近代法制的确立为前提的。物权法定主义的局限性也是在物权法定被确立为一项法律规则后而展开的。

(一)

立法者的预测能力日渐减弱, 立法日渐落后于现实生活, 传统的某些物权类型逐渐被实际生活所抛弃, 或者立法上所设置的物权种类被生活所突破。因为对新型物权不能及时承认, 致使了物权法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实际的脱离。物权法体系处于一种有瑕疵、不完全的状态。因为体系上的不足, 使现行法应有的功能如规范、调整、保护、处理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使得物权法的实际作用不能很好得到发挥。

(二) 物权法定原则的僵硬性使其无法适应现代交易发展的需要。

物权种类和内容的限制和固定使物权法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灵活性, 法律不允许人们去创设新物权, 抑制了新类型物权的出现, 压抑了民间社会对权利的创新功能, 将权利源泉更多地视为来源于国家权力, 而不是来自市民社会的自发运动。

(三) 物权法定原则的局限性更深层次地表现为人的认识能力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冲突。

当物权法定原则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时, 物权法定原则的效果则表现为它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其所调整物权的功能则成为限制创设发展新物权种类的因素。

四、物权法定原则的完善

基于对物权法定原则本质的认识, 笔者认为我国的物权法仍然应当采用该原则, 而不能完全放弃该原则转而采用物权之自由创设主义。显然, 如果完全放弃物权法定原则, 那么物权与债权的基本区别就很难区别开来, 也就无法确定物权所应有的内容, 难以划清权利边界, 物权也就无法进行公示, 交易安全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但是, 如果将物权法定原则进行绝对化, 也会带来很多的弊端, 它会使物权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 最为妥当的选择是走中庸之道:即弱化物权法定原则, 在物权法定原则的前提下, 允许例外情况的存在, 而给法律自制留下空间。

若违反物权法定原则, 违反部分属无效行为, 其他内容继续有效, 对于物权无效, 但其行为具备其他法律行为规定的要件, 那么, 此行为是具有法律效力, 即法律有不许物权发生而许发生债权的效力。

物权法定原则的弱化是物权法发展的主要倾向。物权法定原则作为物权法的导向性原则, 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整个物权体系的基础, 所以应该遵循物权法定原则。但是物权法定的弱化确实是以急需解决你的问题, 根据大陆法系及我国的物权法的发展方向与理论体系, 我国也应该承认物权法定的弱化, 已解决物权法定原则的弊端, 以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经济现象日新月异, 如果还固执地坚守原来的物权法定原则, 必然会拉大法律与社会之间的距离, 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生活与交易安全。

如果不承认物权法定原则也就会导致物权丧失存在的基础, 失去了物权与债权的划分标准, 必须正确对待物权法定的弱化, 用这种弱化去解决由于传统的物权法定的种种漏洞和缺陷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这不失为一条有伸缩的万变不离其宗的完善法律之路。

总之, 我国应承认物权法定的弱化现象, 根据我国的法律发展方向, 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及相关立法技术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有效运用柔性物权法定原则, 为我国的私法自治留下相应的空间, 使物权法能够向着有利于自身不断完善, 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 物权只能依据法律而设定, 禁止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 也不得随意变更物权的种类、内容、效力和公示方法。物权法定被视为物权法的首要原则, 在整个物权法结构体系中处于枢纽的地位。物权法定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即物权种类法定、物权内容法定、物权效力法定和物权公示方法法定。法律规定了几种物权类型, 就承认这几种物权类型, 如果当事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创设了新类型物权, 那么这个新物权将得不到法律的承认, 这种创设也是自始无效的, 不具有物权法上的效力。物权法定原则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其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客观依据,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必须予以必要的完善, 完善的方法就是弱化。

摘要:物权法定原则, 是指物权只能依据法律设定, 禁止任何人创设法律没有规定的物权、禁止超越法律的限制行使物权的法律原则。物权法定原则, 在物权法的结构体系中居于枢纽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 物权法定原则在实务中越来越暴露出不足之处, 完善物权法定原则很有必要。所以, 建立一套完整的物权体系、协调与法的价值追求的比例原则的关系、克服物权法定原则僵化性及滞后性, 从而进一步完善物权法定原则。

关键词:物权法定原则,局限性,物权法

参考文献

[1] .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 .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3] .王泽鉴.民法概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4] .王泽鉴.民法物权·通则·所有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5] .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 (上) [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6] .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7] .段匡.德国、法国以及日本法中的物权法定主义[J].民法精要, 1998, 3:586

税收法定原则研究 篇8

对于税收法定原则的内涵,本文将其归纳为课税要素法定原则、课税要素明确原则和程序法定原则。在我国,修改后的《立法法》将“税收”专设一项作为第八条的第六项,明确“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这是我国立法新的里程碑。

关键词:税收法定;税收法定原则;税法体系

法治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结果,国家公权力与个人的私权利都和法治紧密相连。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实现了法治就能凝聚自身力量,使得自身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得到继承和发展。税收法定原则作为现代税法体系的指导原则,与罪刑法定原则并称为“现代法治之两大枢纽”,对税收法治的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并且是宪法精神在财政税收法中的重要体现。

一、税收法定原则的内涵

对于税收法定原则的内涵,并没有统一的观点,通过归纳,本文认为税收法定原则包含课税要素法定原则、课税要素明确原则、程序法定原则三方面。

(一)课税要素法定原则

课税要素是税收法律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税收法律关系形成的基础。课税要素关系到纳税人的切身利益,必须由法律加以明确的规定,从而保障纳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税收要素法定原则是税收法定原则的核心原则。课税要素法定原则包括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两方面。税收要素只能由立法机关进行规定,其他机关未经授权没有税收立法权,并且,在使用税收法律条款时,应优先选择法律条款,法律条款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时,才可以使用其他立法机关颁布的规章条例等。课税要素同时针对于税收实体法与税收程序法,并且对于所有完善的税收条款都适用,不仅仅适用于某一特殊条款。

(二)课税要素明确原则

课税要素明确原则是指虽然在法律条文出台后,会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各种法律解释,但是在制定法律时,应尽可能的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避免出现歧义。内容不明确存在歧义,含义模糊,行政机关会将主观意见带入到案件中,这样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不利于维护当事人的权益,税收法定原则的实质就是为了限制政府公权力,课税要素不明确将与该原则相矛盾。

(三)程序法定原则

程序法定原则指税务机关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征纳程序来征收税款,未经授权不得擅自变动法定征收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第一,税收要素应通过法定程序,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第二,非经法定程序并以法律形式,不得对法定税收要素作任何变更;第三,税收的征收和缴纳必须依严格的法定程序来进行;第四,税收争议也必须依法定的程序解决,禁止适用协议。税收法律关系从形成到终止的整个过程必须依照法律程序进行,对于因税收法律关系产生的争议也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解决。

二、税收法定原则在我国的发展及确立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税收法定原则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发展的也较为落后,但是,进来,我国的学者都开始探讨并研究税收法定原则,国家也逐渐重视税收法定原则的价值观念,税收法定与我国依法治国的口号逐渐衔接在一起,在我国取得显著效果。

我国的现行《宪法》条文中涉及纳税条文的只有第56条。在我国现有的18个税种当中,只有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车船税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呈现,其他均是通过国务院颁布的条例形式来呈现。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授权国务院改革工商税制发布有关税收条例草案试行的决定》,授权国务院在必要时,可以颁布有关税收条例,但其已经废止。1985年,全国人大遵循税收法定原则,审议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制定暂行的规定或者条例的决定》。

我国2000年3月15日颁布的《立法法》 第八条明确规定,税收基本制度只能以法律形式颁布,但是并没有确立税收法定原则。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这是税收法定原则首次写入党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中。

2014年12月22日,立法法修正案二审稿中规定,对“税种、纳税人、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都要制定法律。但是在2015年3月8日,立法法修正案三审稿中关于税收的条款与之前的二审稿有很大不同。二审稿中的各种税收要素被简化为“税种的开征、停征和税收征收管理的基本制度”。三审稿中恢复了对税率等要素的表述,在2015年3月1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立法法》修正案三审稿,修改后的立法法将“税收”专设一项作为第八条的第六项,明确“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我国的总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之前,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三、税收法定原则在我国的实现

到2020年,全面实现税收法定原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真正的实现税收法定原则,我国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将税收法定原则从形式法定上升为实质法定

税收法定原则,不仅要求形式上的法定,还要看税收的实质内容是否真正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对税收实质法定与税收形式法定有两面的不同:一方面,与原本文本意义上的法定要求不同,实质法定还强调税收立法、执法和司法全过程都要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另一方面,做到了有法可依不是税收法定原则的最终目的,税收法定原则的最终目的是所依之法是善法,税收法定原则中的实质法定就是提高立法质量,使所立之法皆为善法。

(二)分清税种上升为法律的轻重等级

因为将个税种上升为法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时间内对所有的税都进行立法时不现实的,在完善的过程中,应根据当下国情,将与纳税人生活工作联系密切的税上升到法律层面。在完善税法体系的过程中,“营改增”和房产税改革应该是主要方向,在两者中房产税立法尤为重要。减轻纳税人的纳税负担是“营改增”的主要目的,这一点有国务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职权在人大立法之前,以颁布条例的形式对其进行调节来体现。而我们的房产税是直接税,直接关系着纳税人的切身利益,而房产税改革是要扩大征收范围,增加纳税人的税负,因此需要地位更高的《立法法》来调整。

(三)完善税务机关的工作

税务机关的工作是实现税收法定原则的关键性的环节,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税务机关的工作。第一,加快税收立法,提高税收立法质量,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力求条款缜密。立法机关应确保所立之法尽量明确,不存在什么歧义。第二,规范税收征管方法,提高税收执法水平。在税收执法的过程中,应提升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对相应的执法行为予以规范,从而提高执法水平。第三,完善财税司法,提供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与此同时完善税收司法制度,做到有税法可依,合理实施,保正纳税人能够获得获得救济。

税收法定原则作为法治的重要标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取得成绩的初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深入学习并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观,始终坚持基本、文明、明确的税收法治价值取向,确定科学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战略体系。我国确立税收法定原则将引导人民走向更加自由民主的小康社会。(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寿灿 韩灵丽主编,王鸿貌 陈寿灿著《税法问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2] 郭维真:《税法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

[3] 张守文:《税法学》[M].法律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端午节法定 篇9

6月9日(星期四,农历端午节当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6月11日(星期日)公休

6月12日(星期日)公休调至6月10日(星期五)

6月12日(星期日)照常上班。

2016端午节高速免费吗

根据《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发现,收费公路免费通行时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4个国家法定节假日。

也就是说,6月9日至11日,20端午节假期3天,不免费。

端午节相关谚语

(北方)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北京)蛤蟆蝌蚪躲端午。

(北方)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

(西北)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

(山东)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山西)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

(江浙)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端午节加班费怎么算?

端午节加班工资计算:

1、法定节假日:按不低于员工本人按上一个月的平均日工资或小时工资的300%另行支付加班工资;

2、公休日:按不低于员工本人按上一个月的平均日工资或小时工资的200%另行支付加班工资;

按照标准,6月9日(端午节当天)应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300%支付加班工资,不得以调休等方式代替。

法条竞合处罚原则探析 篇10

摘 要:法条竞合是刑法理论中较难的部分,也是刑法理论中最为混乱的理论之一,关于法条竞合相关内容的探讨一直是学界的热点问题,而在法条竞合处罚原则的讨论上,亦没有定论。法条竞合处罚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已成定论,但在重法优于轻法的适用问题上还值得商榷。本文拟从法条竞合的关系及法条竞合的处罚原则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法条竞合;处罚原则;特别法;普通法

一、法条竞合概述

错综复杂的犯罪现象,反映在刑事立法上便是错综复杂的规定,因而出现法条竞合的情况便不足为奇。法条竞合又称法条单一,是指一个行为同时符合了数个法条规定的犯罪构成,但从数个法条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只能适用其中一个法条,当然排除适用其他法条的情况。[1]法条竞合的本质是构成要件的竞合,其特征首先是行为人基于一个罪过而实施了一种触犯刑律、应受出发的行为,所谓数个法条,既可以是同一法律中的不同条文,也可以是不同法律中的数个条文;再次,数法条的犯罪构成内容之间存在从属或交叉的逻辑关系,即一个法条的犯罪构成的全部内容在逻辑上是另一法条犯罪构成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两个法条的犯罪构成内容存在交叉关系。[2]因此,法条竞合作为一种重要的刑法理论,表明了刑法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对于正确适用刑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法条竞合的处罚原则

关于法条竞合的处罚原则,学界众说纷纭,尤其实在适用重法优于轻法与否的问题上,学界存在基本对立的观点。

(一)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特别法条是在普通法条的基础上,针对犯罪的特殊情况进行的专門规定,无论从犯罪性质还是刑罚幅度上都比普通法更有针对性、更加准确。因此,应首先考虑适用特别法定罪量刑。[2]在我国刑法分则中共有五个条文存在“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分别是第233条过失致人死亡罪、第234条故意伤害罪、第235条过失致人重伤罪、第266条诈骗罪、第397条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基于我国理论与实践中对于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并无异议,故本文不再探讨。

(二)重法优于轻法

普通法和特别法不能解决的问题之外,多数学者主张重法优于轻法。且目前多数教科书主张重法优于轻法[3]。以张明楷老师为代表的重法补充适用派,认为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按照普通法条规定定罪量刑,但对此也没有作禁止性规定,而且按特别法条定罪明显不能做到罪刑相适应是按照重法优于轻法条的原则定罪量刑,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认为重法优于轻法原则,更能恰当地对个案作出公平合理的判决保证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第二,认为从重选择并不侵犯立法也不是司法越权,而是针对个案的特殊不合理情形而引起的刑事政策的合理调整;第三,部分司法解释中也承认重法优于轻法原则的合理性,并作出明确规定。[4]

从我国法律规定上来讲,《刑法》第149条第二款作了规定:“生产销售本节第141条第至第148条所列产品,构成各该条规定的犯罪,同时又构成本节第140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但笔者认为这一条是前述所讲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中的特别法条规定的范畴,但并不意味着刑法通篇都要试用较重的法条,在法律没有做出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其他法条竞合的情况就不可以以该条为依据试用较重法条,不然则有类推适用之嫌。

关于不必适用重法优于轻法, 笔者从以下几点探讨:

1.颠覆三段论的推理模式

司法三段论是一种基本的法律推理模式,也是最基本的法律适用方法之一。司法三段论是来源于逻辑学中的三段论概念,其基本的形式为:首先,以法律规范为大前提。其次,以具体的案件事实为小前提。最后,根据逻辑三段论推导出结论,即判决。当行为人以保险诈骗的形式骗取数额特别巨大的,有学者主张应以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然该种判定似有违反了三段论的推理模式,以案件事实为大前提,之后再以法律事实为小前提,明显违背先定罪后量刑的法定逻辑顺序之嫌。

2.有违罪行法定原则适用

特别罪名的犯罪构成以普通犯罪构成为参照,在各个构成要件上有选择的改变之后形成的。[5]以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为例,行为人以合同诈骗的行为样态获取款项3000元,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5000元,因而不构成合同诈骗罪,但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2000元,那么能否评价该行为构成诈骗罪?笔者认为不可,规定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为5000元,立法者在立法时即有考虑,既然法条如此规定,我们就有必要按照法条规定进行定罪量刑,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再者,对于合同诈骗罪出现数额为3000元的情况时,一定要处罚行为人,则又扩大了处罚标准,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如此评价使得诈骗罪成为金融诈骗罪的兜底条款,反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

3.立法的不完善不应行为人担责

上述情况的出现,与我国刑法条文没有全面规定不无关系,因此造成有学者主张的处罚漏洞,但是,这种在立法上的不完善不应是行为人来承担责任。我国的诈骗罪规定在侵犯财产犯罪一章,它所保护的法益是公民的财产权,而诸如合同诈骗罪等金融诈骗罪则规定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中,它所保护的法益不仅是公民的财产权,还包括我国的正常市场经济秩序,在对行为人进行处罚时应注重同时从经济上制裁犯罪分子。在金融诈骗罪领域,在保护公民财产权的同时,还需要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因此,可以进行特殊行业的特殊规制或者行政处罚,而不是一味的以诈骗罪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18页.

[2]贾宇.《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4页.

[3]李立众:《刑法一本通(第十一版)》,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252页.

[4]张明楷.《法条竞合中特别关系的确定与处理》.《法学家》,2011年第1期.

[5]梅振中.《再论法条竞合不能从重选择》.《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作者简介:

上一篇:忧郁的季节作文800字下一篇:美术组集体教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