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法(精选12篇)
传染病法 篇1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要求学生学习、掌握传染病相关知识,以便做好传染病病人的整体护理。但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且缺乏学习积极性。而该学科涉及生活的多方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头脑风暴法[1,2,3,4],可更形象地梳理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并且让学生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更好地表现自我,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从而更好地掌握传染病的特点及控制传染病传播的相关知识,减轻学生学习理论的负担,现将相关研究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从我校2014级高职护理专业中随机抽取4个班,其中2个班共175人作为实验组,另2个班共170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的年龄、入学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方法
期末考试试卷均使用题库组卷,两组考试试卷一致,考试时间统一。采用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对实验组进行教学评价,问卷内容涉及头脑风暴法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记忆力这五方面的影响。
1.3 头脑风暴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3.1 课前准备
教师是头脑风暴教学法中的协助者和管理者,因为课堂学时有限,所以课程设计清晰、确保学生明确每项流程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避免分组后的尴尬且有共同讨论的欲望,笔者课前按照生日同月法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人数控制在6~8人/组。现以传染病护理第一篇总论的内容为例进行课程设计,计划用2个学时完成这部分内容,教学目标如下:全班80%的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做到以下几点:(1)掌握传染、感染的概念;(2)熟悉感染的表现形式;(3)了解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急性传染病发展的阶段性分期。
1.3.2 课堂实施
每组发放一张白纸和一盒水彩笔,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交流、学习、总结并概括。为了让组长更好地维持组内讨论秩序,每位组员都需听从组长安排。笔者利用投影展示课程的流程,学生在明确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后,教师需要把控好每一个讨论环节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点,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用绘图的方式绘制出你想到的感染的表现形式及传染病的基本特征。(2)绘制出各种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越多越好)。(3)绘制出你见过的急性传染病的分期。(4)请用文字叙述“如何避免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组长整理本组所有人对该问题的观点、建议、想法及分析的结果,并由1名组员负责把本组讨论的结果以绘图的方式绘制在白纸上。每个环节结束时,教师需要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并分享给其他组。前三项最好以思维发散图的形式在白纸上绘制,这有利于学生看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第四项则根据本组学生前三项结果展开描述。
1.4 评分标准
期末考试试卷为百分制,改卷时密封班级、姓名等相关学生信息。教学评价问卷共5个条目,学生根据其重要性进行排序,最有帮助的计50分、有帮助的计40分、一般的计30分、帮助不大的计20分、没帮助的计10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期末成绩用(±s)表示,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采用头脑风暴法后学生的绘图(见图1~4)
2.2 期末考试成绩
两组期末考试在同一时间进行,使用同一套试题。结果发现,实验组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教学评价
实验组学生对教师课上使用的头脑风暴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认为头脑风暴法在学习主动性及记忆力方面对其帮助较大(>30分),详见表3。
3结语
实施过程中发现,头脑风暴法是一种能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愉快的学习方法,它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从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教学中解放,并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它的考核评估方式可以是区别于传统考试的其他形式,例如,列举更多相关的观点、建议、想法等。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头脑风暴法在学习主动性和记忆力方面对学生帮助较大。但需要注意,该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准备工作需要更加充分。另外,在头脑风暴法实施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不同观点时,教师及其他学生不应对此进行评价或批评,否则将影响学生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建议、想法。
摘要:目的 探讨头脑风暴法在传染病护理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2014级高职护理专业中随机抽取4个班,其中175人作为实验组,采用头脑风暴法授课;170人作为对照组,使用普通教学法授课。将期末考试成绩和教学评价得分作为评价指标对两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学生认为头脑风暴法可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及记忆力(得分>30分)。结论 合理运用头脑风暴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并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迅速掌握并持久记忆学习内容。
关键词:传染病护理,头脑风暴法,护理专业
参考文献
[1]张.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分析及案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2]陈新梅.问题教学法和头脑风暴法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的联合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8):79-80.
[3]关海宁,刁小琴,王鹏,等.食品科学专业教学中“头脑风暴法”的应用探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4):6-8.
[4]张爱卿,刘瑞云,陶左荷.头脑风暴法在护理质量控制活动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5):1898-1899.
传染病法 篇2
我们国家的《传染病防治法》,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各项措施,具体地规定了传染病的种类、等级、管理体系、传染病预防、疫情控制采取的措施、医疗救治、监督管理、保障措施和法律责任,也就是说防治传染病不仅是政府、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全体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法》既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和义务,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社会公德,如果违反了《传染病防治法》,我们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在这个特殊时期里,我们不仅要详细地址了解和掌握《传染病防治法》的基本内容,加强对传染病危害的认识,而且要严格落实和遵守这部法律,为彻底打赢这场新冠肺炎的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做出我们的贡献。
在这场防治新冠肺炎的阻击战中,我们从网上看到极个别人做出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事情,总是让人觉得痛心。现在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简单地回顾一下那些不该发生的事:
政府部门明确规定返京人员要居家隔离14天,并主动与社区联系进行上报,而我们身边发生了头一天返京第二天就上班的事情,造成接触的人被医学隔离,不仅影响了他人的身体健康,而且给工作造成了损失;有的人欺骗组织、故意隐瞒到过武汉的经历,甚至是从武汉返京而不报告,给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构成威胁;还有对社区防控工作不配合、耍态度,甚至是动粗的,使自己受到处理。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我想:一则是我们的法治观念不强,也许有些人可能对《传染病防治法》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也许有些人漠视法律的`存在而做出愚蠢鲁莽的事情;二则缺乏对传染病危害的认识,侥幸心理作宠,错误地认为传染病离自己很远,而忽视病毒的传播力度,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健康危害;三则缺乏维护公共利益意识,面对新冠肺炎全国打响阻击战,而把自己置身于局外,错误地认为那是别人的事情,因此,有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思想,导致自己不能很好地配合政府和街道、社区的防疫工作。
种.种现象告诉我们,在决战新型冠状病毒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我们有必要踏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学习一下《传染病防治法》,增长一下自己的防疫知识和法律观念,彻底提高一下对传染病危害的思想认识,提升自身的防控能力和技能,积极配合政府和街道、社区的防控工作,为彻底打赢这场阻击战、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断与防治 篇3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病学;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2)02-0023-0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发病突然(潜伏期2~3d)、病程短(7~8d)、呈尖峰死亡曲线[1]。IBD对养禽业危害巨大,一方面由于鸡只死亡率、淘汰率增加,影响鸡体增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由于IBDV诱发免疫抑制,使鸡体对多种疫苗(如鸡新城疫活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鸡马立克氏病活疫苗等)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或无免疫应答,同时由于机体免疫机能下降,病鸡对病原体易感性增加,容易并发或继发多种其他疾病,如大肠杆菌病等,所以有人将IBD比喻为鸡的“艾滋病[2]”。笔者根椐该病的流行特点,就IBD的诊断与防治谈一点体会。
1 病原
该病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该病毒属于双股双节RNA病毒科,该科只有一个属,即双股双节RNA病毒属。它的基因组由两个片段的双股RNA构成,故命名为双股双节RNA病毒[3]。病毒粒子呈球形,单层衣壳,无囊膜,直径为55~65nm。病毒无红细胞凝集特性。大量研究结果表明,IBDV有两个血清型:即对鸡有致病性的血清型I型和对火鸡有致病性的血清型II型[4]。
2 流行病学
鸡是该病毒的主要宿主,2~18周龄的鸡都会感染发病,其中3~6周龄的鸡最易感染。各品种的鸡都有易感性,但以轻型鸡为主。病鸡的粪便中有大量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或经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用具、人员等间接传播,老鼠及甲虫也是间接传播的媒介[5]。该病毒不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黏膜传染,还可经种蛋传播,集约化养鸡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常以5~8月为发病高峰期。病毒可持续存在于鸡舍中,污染环境中的病毒可存活120d左右。该病多呈地方流行,其发病率一般为10%~30%,高者可达60%~100%;死亡率一般为4%~10%,高者可达30%~40%。该病可使肉鸡增重降低5%~10%。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
3.1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2~3d,易感鸡群感染后突然发病,病程经过7~8d,呈一过性,典型发病鸡群的死亡曲线呈尖峰式。发病初期可见有些病鸡有啄癖,病鸡羽毛蓬松,采食减少,畏寒,常打堆在一起,精神萎顿,随即出现腹泻,排出白色黏稠或水样稀便,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6]。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鸡饮食欲减退,翅膀下垂,羽毛逆立无光泽,严重发病鸡头垂地,闭眼呈昏睡状态。感染72h后,体温常升高1.0~1.5℃,仅10h左右,随后体温下降1~2℃,后期触摸病鸡有冷感,此时因脱水严重、趾爪干燥、眼窝凹陷,最后极度衰竭而死。
3.2 病理剖检
剖检可见病死鸡体表脱水,胸肌色泽发暗,大腿侧和胸肌肉常见条纹或斑块状紫红色出血,腺胃黏膜乳头的周围特别是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的黏膜有暗红色或淡红色的出血点或出血斑[7]。法氏囊因水肿而比正常的大2~3倍,囊壁增厚3~4倍,法氏囊明显出血,黏膜皱褶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水肿液呈淡粉红色。有的病鸡法氏囊出血严重,呈紫红色如一粒紫葡萄,切开后整个法氏囊呈紫红色。法氏囊水肿后,黏膜皱褶发亮、闪光,囊的浆膜出现一种黄色胶冻样的水肿液。有时此种法氏囊的颜色为黄粉色,后变为奶酪色,最后呈灰黄色,法氏囊内有乳白色渗出物。可见法氏囊髓质区的淋巴细胞坏死和变性,使正常的滤泡结构发生改变。淋巴细胞被异染细胞、细胞残壁的团块和增生的网状内皮细胞所取代。滤泡的髓质区形成囊状空腔,出现异嗜细胞和浆细胞的坏死和吞噬现象。法氏囊上皮层增生,形成一种柱状上皮细胞组成的腺体状结构,在这些细胞内有黏蛋白小体。脾生发滤泡和小动脉周围的淋巴细胞鞘发生淋巴细胞性坏死。肾组织可见异染细胞浸润。肝血管周围可见到轻度的单核细胞浸润[8]。
4 实验室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发病特点:病鸡腹泻、颤抖、极度衰弱等典型症状,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呈条状出血,法氏囊出血、水肿、肾脏肿胀等特征病变可对该病做出初步诊断[9]。结合细菌分离培养、病毒分离鉴定、易感鸡感染与保护试验及血清学试验等实验室检查可进行确诊。
5 预防治疗
5.1 预防
对该病的防制,一方面要加强环境控制,减少鸡舍内强毒的数量,降低对鸡群的威胁;另一方面要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适当提高育雏温度,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和食盐含量,添加多种维生素等;其次是给鸡接种疫苗,使鸡获得坚强的免疫力,以抵抗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的侵袭。该病的预防有多种疫苗,免疫程序随鸡苗的品种、来源和不同的鸡场而有所区别。对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鸡可在7~10日龄用低毒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进行首次免疫,1~2周后用中等毒型疫苗加强免疫1次;对于有母源抗体的雏鸡在2周龄左右用中等毒型疫苗首免,隔7~10d后加强免疫1次,这样就能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
5.2 治疗
对该病一般采用传染性法氏囊病蛋黄抗体或高免血清肌肉注射[10],1~2mL/羽,能及时控制死亡,尤其是发病的早期及时应用,疗效明显。如鸡群刚开始出现传染性法氏囊病症状时,可采用传染性法氏囊病弱毒疫苗3~4倍剂量饮水作紧急免疫接种,均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用蟾毒抗进行肌肉注射,禽每千克体重0.10~0.15mL,1次/d,连用3d。中药治疗:蒲公英200g,大青叶200g,板蓝根200g,二花100g,黄芩100g,黄柏100g,甘草100g,霍香50g,生石膏50g,水煎2次,合并药汁3 500~5 000mL,每只鸡每天5~10mL,分4次灌服,连服3~4d。此外,应加强饲养管理,在饮水中加入乳酸环丙沙星等防止继发其他细菌性传染病。
6 体会
预防是控制该病的有效途径。对于未发病的鸡群,疫苗接种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一种有效措施。应采取科学的免疫方式,增强鸡群体保护力。同时加强卫生管理及隔离消毒,对饮水系统和用具要每天进行清洗和定期消毒,可有效地防治该病。
参考文献:
[1] 蔡宝祥. 家畜传染病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321-324.
[2] 甘孟侯. 中国禽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 216-220.
[3] 陆承平. 兽医微生物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516-517.
[4] 广荣禄. 禽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9-21.
[5] 徐宜为. 最新禽病与防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91-92.
[6] 于幼平.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防治[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9-10.
[7] 殷 震,刘学华.动物病毒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57-260.
[8] 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51-256.
[9] 石春军,于 丹,周玉梅,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及防治体会[J].吉林畜牧兽医,2011,32(11):15-10.
[10] 陶得和,漆晶晶,孔垂永.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及防治[J].畜牧兽医杂志,2010,29(2):104-10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篇4
1 临床症状
鸡群在患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初期, 大群症状不明显, 只有部分鸡表现精神沉郁, 缩脖, 羽毛蓬松, 食欲减少, 2~3d即可迅速波及全群。大群鸡表现精神高度沉郁, 羽毛松乱, 畏寒, 不愿走动, 病鸡排白色水样稀便, 颈部羽毛竖起, 个别鸡会出现啄肛现象, 肛门周围羽毛污染灰白色稀粪, 脱水, 挣扎死亡。
2 病理变化
病死鸡明显脱水, 胸部和腿肌出现大量的条纹状和班状的出血。法氏囊病变最具特征性, 法氏囊肿大, 浆膜水肿, 较重时呈黄色胶冻样, 有的法氏囊肿大到原来的2~3倍, 囊泡水肿, 法氏囊内壁的褶皱消失, 内壁出血, 严重时可见整个法氏囊呈紫葡萄粒样。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或腺胃乳头有出血点。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 有大量的白色尿酸盐沉积。脾轻度的肿胀, 表面有均匀的小坏死灶。
3 防治措施
3.1 预防
种鸡在产蛋前注射一次法氏囊病毒灭活苗, 使雏鸡在20日龄内能抵抗法氏囊病毒的感染。雏鸡分别于14日龄和28日龄, 用法氏囊病毒弱毒疫苗进行饮水免疫, 其次是加强饲养管理, 避免应激因素, 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的用量。
3.2 治疗
传染病法 篇5
2008年4月28日,寿光市一饲养户的7 600只7日龄肉雏鸡发生以下痢、急性死亡为主要特征的疫病,经确诊为暴发传染性法氏囊炎,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 者:郭翠兰 李祥德 张志远 张汝雷 王海彬 王拥军 作者单位:郭翠兰,李祥德,张志远,张汝雷(山东省寿光市畜牧局,262700)
王海彬,王拥军(河南惠灵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篇6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2.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50-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通常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最终会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传染快、死亡率高,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可以破坏鸡体内的免疫系统,这样鸡群就很容易感染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因此,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重视。
1 临床病症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伏周期为2~3天,易感染的鸡群发病后,病程为7天左右。该病在发病初期表现为个别的鸡精神不振,食欲下降,闭目打盹,羽毛松弛,病鸡还会出现腹泻拉稀,排出白色的稀粪,进而肛门周围的羽毛受损。随着病情的加剧,病鸡可能出现垂头、极度虚弱、对外界的刺激迟钝。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严重影响到鸡群的健康。
2 病理变化
鸡在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后,在2~3天后法氏囊会出现水肿,浆膜表面可能会出现胶状黄色浸润,颜色为乳白色。病鸡的法氏囊会变大肿胀,腔内出现凝乳状物,粘膜皱裂不均匀,囊壁出现坏死点。严重的病鸡可能会出现粘膜出血,法氏囊变成紫色。如果一些体质稍微好的病鸡在发病后没有死去,那么它的法氏囊会恢复原来的体积,但是很快就会萎缩,而法氏囊会出现坏死或者表面出血。病鸡的腿肌和胸肌会出现纹状、斑点状的出血,肾小管和输尿管内充满石灰浆状的尿酸盐。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措施
3.1 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具有非常高的传染性,而死亡率也相当高。因此饲养员需要重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控制工作。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对各种理化消毒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这种病菌可能会在鸡群中长时间的存在,因此需要采取卫生消毒措施,饲养员需要采用次氯酸钠、含碘制剂以及福尔马林等消毒药对病鸡的鸡舍进行消毒,要严格遵循“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处理好法氏囊病的病毒,成为防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关键因素。另外饲养员需要科学的处理病鸡,尽量把病菌消灭干净。对于病鸡的鸡舍进行封闭,并且需要每天进行消毒两次,对于饲养环境以及饲养人员、饲养工具也需要消毒。
3.2 加强饲养管理
对于鸡的饲养,饲养人员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充分了解鸡的常见病症,这样在鸡出现类似的病症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避免鸡群大面积的感染。另外饲养员需要改善鸡舍的环境,要确保阳光充足,卫生干净,做好保温的措施,最后还要做好鸡舍的通风。饲养员需要确保鸡舍的供水、供食的充足,另外要保证饲料品质,这样才能够提高鸡群的体质。
3.3 免疫接种
许多养殖户对不同种类的接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毒不了解,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并不重视,一旦鸡群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就会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户需要对雏鸡进行疫苗的注射。而养殖户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疫苗选择不当,使用毒力过强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这样就可能诱发鸡群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所以需要充分了解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疫苗。目前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采取给雏鸡接疫苗的方法,疫苗分为活毒疫苗和灭活毒疫苗和灭活疫苗。活疫苗分为弱毒苗、中等毒苗、中等偏强型毒苗。PBG98、Bu-2、LKT等属于弱毒苗,使用弱毒苗对法氏囊没有损害,遇到较强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时,它的保护率比较低。TAD、B87、D78等都属于中等毒力的疫苗,使用这种疫苗对法氏囊具有一定的损害,可以在污染场使用这种疫苗。对于中等偏强类疫苗,使用这种疫苗会对法氏囊产生严重的损害,还会抑制鸡本身的免疫力。研究表明,使用此类疫苗的鸡可能会造成疫苗病毒长期存在,这样容易感染下一批的雏鸡。
3.4 治疗
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治疗中,对于早期发病的鸡,可采用血清治疗。对于发病中后期的鸡群,一方面需要把病鸡、弱鸡、没有治疗价值的鸡淘汰掉,另一方面需要让鸡群服用抗菌药物,并且配合干扰素、转移因子以及含板蓝根、大青叶的中药,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防止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在鸡群中继续感染。对于没有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群,可以三价苗紧急预防接种,同时可以配以疫苗增效剂,例如左旋咪唑和灵芝多糖,这样可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4 结语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病,在鸡群中普遍流行。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后死亡率极其高,并且对鸡的免疫系统造成破坏,进而能够引起多种疫苗失效,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 陈茉,赵月,王复怡.鸡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2013,34(03):134-137.
[2] 刘桂芹,樊琛,朱明霞,王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05):108-109.
[3] 李旭光,任宗军.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的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 2012,21(01):156-158.
[4] 李秀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13(01):135-137.
传染病法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资 料资料来源于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8—2013 年疫情报告资料,并逐月进行统计汇总。
1.2 统计学分析
1.2.1集中度法 [1,2,3]计算南京市2008—2013年主要传染病月发病数占全年发病数的百分比,按下列公式计算集中度值。
式中,M表示集中度,r表示某病月发病数与全年发病总数之比,下角表示月份,R表示离散度。
1.2.2圆形分布法[4]每年的12个月分别对应圆形的30°、60°、90°、120°、150°,依次类推,12月份的组中值为360°。自零度开始,顺时针方向为正,逆时针方向为负。以每个月月中值作为组中值,折算成度,如1月份组中值为15,2月份组中值为45,余类推。代入圆形分布各公式,求得R值、角的标准差s值及平均角ā值,并进行平均角的假设检验(雷氏检验),最后将平均角转换为发病高峰日,求总体平均角的95%置信区间及流行高峰期。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 进 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008—2013年,南京市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等10种主要传染病141 872例,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92.32%。10种传染病各月发病数构成比见表1。
2.1集中度法分析结果M值和R值均可说明疾病的发生在1年内的集中程度 (季节性)。其值为1时表示最大极限,说明1年内疾病全部发生在某个月内; 其值为0时表示最小极限,说明1年内疾病均匀分布在12个月内;其值在0.9以上,说明疾病有严格季节性;其值在0.7~0.9之间,说明疾病有很强季节性;其值在0.5~0.7之间,说明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其值若在0.3~0.5之间,说明疾病有一定季节性;其值若在0.3以下,说明疾病有较弱的季节性或季节性差。
运用集中度方法对南京市10种主要传染病发病资料的季节性特点进行分析,由M值可发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M值为0.561,在0.5~0.7之间,说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猩红热和手足口病M值均在0.3~0.5之间,说明这4种病有一定的季节性,而肺结核、淋病、梅毒、流行性腮腺炎和其他感染性腹泻季节性较差。见表2。
2.2圆形分布法分析结果应用圆形分布法公式计算南京市10种主要传染病圆形分布的R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猩红热和手足口病R值分别为0.561、0.348、0.347、0.325和0.306,存在一定的发病高峰;肺结核、淋病、梅毒、流行性腮腺炎和其他感染性腹泻R值分别为0.086、0.036、0.087、0.281和0.182,季节性较差。
利用圆形分布法进一步分析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猩红热和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可知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峰日在4月7日,高峰期在1月中旬到7月上旬;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高峰日在7月28日,高峰期在5月上旬到10月下旬;猩红热的发病高峰日在4月30日,高峰期在2月上旬到7月下旬;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发病高峰日在9月19日,高峰期在7月中旬到11月下旬;手足口的发病高峰日在6月16日,高峰期在3月上旬到9月中旬。见表3。
2.3 M值和R值相关分析结果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统计软件对南京市10种主要传染病M值和R值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值和R值呈高度正相关(r=0.999 8,P<0.01),说明集中度与圆形分布法两者在评价疾病的季节性分布方面效果十分接近, 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3 讨 论
集中度解释的是疾病的发生在1年或几年内的集中程度,是一个综合了全年甚至几年各月发病情况的指标,分析方法简明,结果真实,不受样本大小的影响, 是分析季节性分布的一种较好的方法[5]。本研究表明, 2008—2013年,南京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常彩云等[6]报道的一致;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猩红热和手足口病有一定的季节性,与张五七等[7]报道的基本一致;肺结核、淋病、梅毒、流行性腮腺炎和其他感染性腹泻季节性较差,与李俊勇等[8]、解华山等[9]报道的一致。
集中度虽能较好地反映出疾病发生的季节性,但其值不能估计出疾病的发病高峰及发病高峰时间范围,圆形分布不仅可以反映出疾病的季节性集中趋势, 还可以较为精确地估计出疾病在周期时间内的发病高峰时间 点及发病 高峰时间 范围 [10]。本研究 表明 , 2008—2013年南京市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及手足口病的的高峰日均在在5月份,高峰期晚于张文增等[11]的报道,这与南北地理位置不同有很大的关系;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高峰日在8月3日,与聂轶飞等[12]、冯来强等[13]报道的一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发病高峰日在9月12日,高峰期在7月中旬到11月中旬,与常昭瑞等[14]、孙立梅等[15]报道的一致。南京市10种主要传染病集中度M值和圆形分布R值呈高度正相关(r=0.999 8,P<0.01), 说明两者在分析疾病的季节性分布的总趋势中有相似的表达效果。
传染病的季节性升高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影响的结果,大多数传染病的发病存在着季节性,研究季节性有利于探索致病因素和提前采取防治措施[16]。本研究提示,每年的春天要开始重视重点传染病的宣传教育,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及手足口病;从夏天开始重点转向个人卫生常识的普及与提升, 预防细菌性痢疾和急性出血型结膜炎。另外,肺结核、淋病和梅毒,虽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南京市所有报告的传染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该病的防病知识进行普及,同样不能松懈。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 篇8
治疗性用药时,注意观察,分清病因、区分原发和激发病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对于蛋鸡,从产蛋率可初步区分,如产蛋率异常下降多与非典型病症有关,产蛋率急剧下降多与病毒性疾病有关,产蛋率缓慢下降多与支原体或细菌感染有关,如果死亡剧增,则多与混合感染或强烈应激有关。治
疗时,对于细菌性感染、支原体感染、真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应找对病因,对症治疗。
总之,鸡的呼吸道疾病在生产实践中,由于病鸡的临床症状相似,我们要注意观察、通过反复地实践,了解熟悉每一种呼吸道病,以及发病鸡临床症状的主要特点和特征,才能做出初步判断。坚持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是控制呼吸道疾病的关键。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是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侵害鸡的法氏囊及其淋巴组织的淋巴细胞大量坏死病理变化为特征。
1 流行特点
发病鸡日龄明显变宽,病程延长。最早可发生于1日龄幼雏,晚者产蛋鸡群亦可发病,一般侵害2~11周龄的鸡,但多以3~6周龄的雏鸡多发病,笼养的3~5周龄雏鸡发病后病程较散养的长,免疫鸡群仍可发病。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随时可以发病。病鸡和带毒鸡为主要传染源。
2 临床症状
本病的发生常以几只鸡突然死亡开始,精神萎顿、不食、羽毛松乱、嗜睡、排白色或淡绿色稀便(内有大量的尿酸盐),发病后4~5天为死亡高峰期,一周后突然停止,病程约一周左右,一次性经过,发病率为20~100%,死亡率为10~30%。
3 病理特征
主要病变在法氏囊,表现为法氏囊肿大,严重出血的使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切开后常可见粘膜水肿,有淡黄色胶状粘液或干酪样物,有的有散在出血点或斑;恢复期法氏囊萎缩,深灰色且变硬;胸肌、腿肌常有条纹或斑点状出血;有的可见腺胃与肌胃结合部粘膜有出血点。
4 诊断
主要结合流行病学特点、病理解剖、临床症状等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可作病毒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血清学来确诊。
5 防治
(1)加强日常鸡舍环境卫生和定期消毒工作。
(2)受威胁地区定期进行免疫接种,一旦发病可紧急肌注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并立即隔离病鸡,做好消毒处理。
(3)预防接种:制定免疫程序时,应进行鸡群母源抗体及免疫后的抗体水平监测、在没有监测条件的鸡场,可参考下列免疫程序:(1)在受本病威胁地区,一般是10~14日龄用弱毒疫苗进行第一次免疫;(2)18~32日龄用弱毒疫苗进行第二次加强免疫;(3)种鸡在前两次免疫的基础上,于开产前和38周龄时各皮下注射一次油乳剂灭活苗,可保持较高的母源抗体水平;(4)肉用雏鸡或蛋鸡视抗体水平多在2周龄及5周龄进行两次弱毒苗免疫。
(4)治疗:使用下列药物可控制鸡群症状,减少发病和死亡。配方如下:高免卵黄液肌注,20日龄以下每只0.5ml,20~40日龄每只1.0ml,40~60日龄每只1.5ml;速补应激康(主要成分含复合维生素、电解质、能量)全天饮水、每袋兑水150kg,新痢灵(尼奥霉素)全天饮水、每袋兑水120kg,肾可舒(主要成分含嘌呤核苷酸代谢抑制剂、尿酸盐溶解促进剂、电解质、维生素)全天饮水、每袋兑水120kg,连用3~5天。
6 小结
近几年来,随着养殖户防疫意识的增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爆发流行趋势明显减弱,但由于部分养殖场户饲养管理差,特别是肉鸡养殖场(户)的养殖环境恶劣,饲料霉变,场内新城疫、支原体、大肠杆菌等多种疾病混合感染,即使注射了疫苗场内也发生该病,易导致误诊、漏诊,给养殖场造成较大损失。因此,防治该病的关键首先是认真做好鸡群免疫接种,同时对鸡群母源抗体及免疫后的抗体水平进行监测,抗体水平不达标的应及时进行补免。其次是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环境清洁通风良好。第三是对发病鸡群紧急注射鸡传染性法氏囊卵黄液,辅以抗菌抗病毒药物治疗以防继发感染。
吴毅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防治 篇9
1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本病可以经过空气, 消化道等直接传播, 主要是病鸡和隐性感染的鸡, 此外在有该病毒的鸡舍环境之内, 饲料, 饮水, 粪便都可以因含有该病毒而使鸡发病, 有资料表明有一种小粉甲壳虫 (Alphitobus cliaperinus) 以及垫草中的螨类, 也是本病的传染源, 该病毒存在的鸡舍中在清除病鸡后54~122d仍可感染, 在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粪便中仍可存在52d。本病主要经水平传播, 但病毒也可经种蛋垂直传播。当鸡群发现有感染鸡时, 在短时间内所有鸡都可被感染, 而邻近鸡舍在2~3周后也被感染发病。
2 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
2.1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2~3d, 初期症状是部分鸡自啄肛门羽毛, 有时引起鸡的啄肛, 病鸡厌食, 无神, 羽毛松乱、无光泽、口有黏液皮肤干燥、沉郁、排出白色或黄色水样粪便, 颈部、躯干部震颤, 步态不稳, 头下垂, 眼睑闭合, 脱水, 眼窝凹陷, 最后衰弱而死亡, 病程5~7d。病愈鸡生长发育不良, 全身免疫机能降低, 易感染其它疾病。急性型IBD, 鸡群突然发病, 食欲废绝, 精神不振, 缩颈, 1/3的病鸡发烧 (41.5~42℃) , 渴欲旺盛, 饮水量剧增。病鸡可在出现症状后1~2d死亡, 3~6d为死亡高峰期, 6d后死亡逐渐下降, 9d后死亡迅速平息或停止。
2.2 病理解剖
病死鸡尸体脱水, 胸、腿肌肉出血, 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条状出血点, 腺胃乳头无出血点, 切开肌纤维在内部肌肉也可以看见出血点, 有的脂肪也有出血, 肌肉颜色变浅, 肾脏苍白肿大, 呈现花斑样肾小管和输尿管扩张, 内有尿酸盐潴留可以积压出去。脾脏轻度肿胀, 表面有弥散性的灰色点状坏死灶。法氏囊病变具有诊断意义, 可见法氏囊内粘液增多, 法氏囊水肿和出血, 体积和重量可增达正常值的2~3倍, 浆膜覆盖淡黄色胶样渗出物, 囊本身由正常的白色变为奶油黄色。囊内黏膜充血, 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有的有白色的, 切开后自动外翻, 严重的有黄色的干酪样物, 因严重出血, 外观看呈现紫黑色, 感染的第5天, 法氏囊开始缩小, 失去光泽。到第8天仅为正常大小的1/3左右, 切开后粘膜皱褶多混浊不清, 粘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弥漫性出血, 严重者法氏囊内有干酪样渗出物。比较干燥, 呈现灰白色或者土黄色。渗出物多消失。胸腺和盲肠扁桃体肿胀。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免疫
在疫苗的应用上,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对无母抗雏鸡可在5~8d、15~18日龄、25~30日龄进行弱、中、中强活苗免疫;有母抗雏鸡可在12~14日龄、20~25日龄进行中、中强两次活苗免疫。种鸡应在18~20周龄及40~42周龄进行二次油乳剂灭活苗免疫, 使子代在出壳后保持高而整齐的母源抗体, 在3~4周内得到保护。油乳剂灭活苗最好是囊源苗。另一方面应适时的调整免疫程序, 同一鸡场长期使用一个免疫程序对生产没有积极意义, 必须适时进行免疫程序。
此外, 任何疫苗的预防免疫都是在机体处于健康状况下, 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好于非健康状况下, 所以疫苗预防接种免疫尽量选择在鸡群无疫病、无应激的时间来进行。同时也要根据季节和天气状况来确定合理的停水时间和兑水量, 饮水器具数量要充足, 要保证整个鸡群中的每一只鸡都能够在1~2h左右的时间内都能饮完足量的疫苗。
3.2 加强饲养管理
(1) 要实行全进全出制, 对雏鸡舍和患过本病的鸡舍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 同时还应作好各生产环节的卫生消毒工作, 建立鸡场的生物安全体系。首先应打扫、冲洗, 尤其注意墙角、死角的消毒, 一切用具设备都必须彻底消毒后方可进鸡。用百毒杀、抗毒威或过氧乙酸在鸡舍内进行带鸡消毒, 使用的水应达到所需的p H值。平时每周1次, 发生疫情时每周2~3次。鸡群的饲养管理要有严格的卫生隔离措施, 防止IBD强毒传染人。改善饲养管理, 在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 减少各种应激。病死鸡一定要深埋焚烧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严禁乱扔或出售, 以防疫情扩散。
(2) 鸡群发病时, 应对环境和鸡舍进行彻底消毒, 再用中等毒力活疫苗对全群鸡进行肌肉注射或饮水免疫紧急接种, 可减少死亡。发病早期用高免血清或康复鸡血清每只鸡注射0.2~0.3m L可起到紧急治疗的效果。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篇10
1 症状
主要发生于2 ~ 15 周龄的鸡, 3 ~ 6 周龄的鸡最易感, 成年鸡一般呈隐性经过。潜伏期2 ~ 3 d, 病初有些鸡自啄泄殖腔, 羽毛松乱无光, 厌食、畏寒发抖、挤成堆、精神沉郁、嗜睡、排白色粘稠或水样便, 泄殖腔周围的羽毛常被粪便污染。严重者头垂地、闭目昏睡、眼窝因脱水而下陷, 最后因衰竭死亡。
2 病理变化
主要见于法氏囊和肾。通常于感染后2 ~ 3 d, 由于水肿和出血, 使法氏囊的体积、重量增加。到第4 天, 其重量增加到正常的2 倍左右, 外形多呈圆形, 法氏囊浆膜覆盖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 其纵条纹明显可见。严重时, 法氏囊浆膜出血, 呈紫葡萄状。切开囊腔可见黏膜皱褶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囊腔有脓性分泌物。5 d后法氏囊体积开始缩小, 渗出物也消失。至第8 天后仅为原来重量的1/3 左右, 呈纺锤状, 常有坏死灶, 病鸡大腿部和胸部肌肉呈块状或条纹状出血, 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条状或点状出血。肾呈不同程度肿胀, 肾小管因尿酸盐滞留而明显扩张, 脾轻度肿胀, 表面有均匀的小坏死点, 胸肌褪色并有出血点。
3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特征可诊断为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和易感雏鸡接种试验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方法。
3.1 病毒的分离鉴定, 从死亡和扑杀鸡采取法氏囊或脾脏, 置孚钵中研磨, 加入肉汤或无菌生理盐水1:5 倍稀释、离心, 取上清液加1 000 U/m L的对抗, 作用6 h, 取上清绒毛尿囊膜接种10 ~ 12 日龄鸡胚中, 有病毒存在经3 ~ 5 d鸡胚死亡, 绒毛尿囊膜有出血点, 脾脏出现斑块状坏死灶。
3.2 易感雏鸡接种试验, 取前述被检病料上清液0.5 m L经滴鼻接种21 ~ 25 日龄雏鸡, 经2 ~ 3 d出现症状, 4 d扑杀剖检法氏囊可见特征病变确诊。
4 防治
为了有效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和传播, 需做到以下几点。
4.1 做好卫生防疫, 引进的种鸡或种蛋必须是来自于无本病的鸡场。引进的种鸡需要隔离一段时间, 确实无病才可放入鸡群。此外, 要经常做好鸡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鸡舍和运动场要保持清洁干燥, 粪便要每天清扫干净。垫草也必须经常翻晒和更换。清出的粪便和垫草应集中堆放在离鸡舍较远的地方, 进行生物学消毒。除饲养人员外, 其他人未经同意一律不得进入鸡舍。工作人员出入鸡舍至少要做到换鞋洗手。鸡群发病时应及时隔离或淘汰病鸡, 死鸡深埋, 鸡舍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4.2 适时进行免疫接种, 提高种鸡母源抗体水平, 防止雏鸡早期感染和免疫抑制。先使用鸡法氏囊弱毒疫苗对雏鸡进行免疫, 然后再使用油佐剂苗来强化免疫, 效果非常好。对种鸡, 在开产前加强一次油乳剂灭活苗免疫, 常可使雏鸡获得较好的母源抗体保护。
传染病法 篇11
关键词:无血清培养;Vero细胞;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微载体;生物反应器;增殖工艺
中图分类号: S858.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2-0244-03
收稿日期:2015-02-03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5)5045]。
作者简介:吴培培(1982—),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 Tel:(025)84392018;E-mail:wupeipei2015@163.com。
通信作者:侯继波,男,山东德州人,博士,研究员,从事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E-mail:houjibo@jaas.ac.cn。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傳染病[1]。1980年以后该病传入我国并大面积暴发和持续流行,严重影响了我国养鸡业的发展,当前对于该病采用接种疫苗进行预防[2]。目前,国内生产IBDV疫苗大部分采用鸡胚成纤维细胞增殖病毒,在培养过程中需添加一定量胎牛血清或小牛血清,以提供细胞生长增殖所必需的各种生长因子。随着动物细胞无血清培养技术的不断进步,无血清培养已成为包括疫苗在内的生物技术药物生产的总趋势[3-4]。当前国内疫苗生产方式延用了传统的实验室滚瓶培养方式,由于每个转瓶的细胞质量、病毒产量和滴度都不同,导致疫苗的批间差很大。随着生物反应器的发展,大规模转瓶培养动物细胞疫苗工艺技术向生物反应器培养动物细胞疫苗工艺技术的转变成为必然[5-6]。本研究对从美国组织细胞标准菌种保藏中心(ATCC)引进的10%小牛血清培养的Vero细胞进行无血清驯化,最终获得无血清培养Vero细胞株;在实验室小规模微载体悬浮培养无血清Vero细胞,并优化IBDV的增殖条件,病毒能够高效增殖且免疫原性好,为后期大规模微载体悬浮培养无血清Vero细胞增殖IBDV提供研究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细胞和病毒
Vero细胞由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中心”)购自ATCC,以10% FCS DMEM传代培养,并建立Vero细胞原始库;IBDV为中心保藏毒种。
1.2试剂与仪器
无血清培养基:不含血清,也不含任何动物来源成分的无血清培养基,购于GIBCO公司,设计用于数种肾脏来源细胞系的生长。笔者所在实验室通过培养基成分优化,添加适量的生长因子使该培养基更加适合细胞生长[7]。
微载体购自GE公司。用无Ca2+、Mg2+离子的磷酸缓冲液清洗并浸泡3 h后,经121 ℃高压蒸汽灭菌25 min,冷却后储于4 ℃密封待用。使用前用37 ℃的细胞培养液清洗2遍。
3 L动物细胞反应器购于荷兰Applikon Biotechnology公司,反应器培养工作体积0.5~2.7 L,具有溶氧(DO)、pH值、温度、转速及四气(N2、O2、CO2及空气) 控制系统。
1.3Vero细胞无血清适应培养[8]
将ATCC引进Vero细胞,采用无血清直接适应法培养。简述如下:Vero细胞在含10% 胎牛血清(FCS)的DMEM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用胰酶消化后,离心,用无血清培养基重悬后计数,按照1×105 cell/mL细胞量,以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每天观察细胞形态和细胞活性,及时换液,去除死亡细胞,最终获得无血清培养Vero细胞株V0,并冻存。
1.4细胞接种量和微载体浓度的优化
将驯化后的V0细胞消化后以1×105、3×105、5×105 cell/mL的初始接种密度分别接种到含有1、3、5 g/L微载体中。细胞在3 L反应器中培养,pH值7.0~7.2、DO饱和度50%、搅拌转速60~80 r/min、温度37 ℃。每天取样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并计数。采用Nova 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细胞培养基中的葡萄糖(Gluc)、谷氨酰胺(Gln)、乳酸(Lac)和铵离子(NH4+)等营养成分及代谢产物的含量,试验结果用OriginPro 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5病毒接种量和收获时间的优化
在3 L反应器中,V0细胞接种量为3×105 cell/mL、微载体浓度为3 g/L,pH值7.0~7.2、DO饱和度50%、搅拌转速60~80 r/min、温度37 ℃。培养1 d后,将IBDV病毒分别以不同的病毒感染复数(MOI)0.2、0.5、1感染V0细胞,37 ℃培养,分别于感染后的24、48、72、96、120、144 h取样收获病毒,反复冻融3次后,取上清在CEF细胞上检测病毒的50%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50),筛选出合适的病毒接种量和收获时间。
2结果与分析
nlc202309040406
2.1获得适应无血清培养的Vero细胞
经直接无血清适应,筛选获得能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生长的Vero细胞。在适应过程中,细胞外观表现为逐渐拉长,但仍为上皮样细胞样特性(图1-A)。细胞生长速度较有血清条件下缓慢,一般需2 d才能达到对数生长期。经逐步传代适应后,无血清培养细胞对数生长期提前至1 d,与正常有血清培养的Vero细胞生长接近。
2.2最佳初始接种密度为3×105 cell/mL
采用3 g/L的微载体,V0细胞的初始接种量分别为1×105、3×105、5×105 cell/mL,每天取样观察细胞状态、计数及培养基营养成分分析。细胞初始接种密度过低(1×105 cell/mL)时,细胞生长缺乏初始密度效应而造成生长相对缓慢,细胞终密度也相对较低。细胞初始接种密度为3×105 cell/mL时,接种后6 h细胞贴附到微载体上,细胞黏球率(每个微载体上黏附的细胞表面积占微载体总面积比例)为25%,培养2 d后细胞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细胞黏球率为50%,培养至4 d,细胞达到最大密度1.18×106 cell/mL,黏球率95%以上(图1-B)。细胞密度过高(5×105 cell/mL),初始占球率就比较高,约50%左右,细胞生长空间有限。
对不同初始密度接种的细胞培养条件进行取样检测,主要检测细胞培养基中的Gluc、Glu、Lac和NH4+营养成分及代谢产物的含量。检测结果(图2)表明,较高的初始接种密度(5×105 cell/mL)会导致细胞生长液中的Gluc、Glu消耗过快,在生长过程中累积较多的Lac和NH+4。细胞初始密度为3×105 cell/mL时,细胞均匀分布于每个微载体表面,同时也为后续预留了充裕的生长空间,细胞生长良好,最终获得较高细胞终密度。
2.3最佳微载体浓度为3 g/L
采用细胞的初始接种量3×105 cell/mL,微載体浓度分别为1、3、5 g/L,取样观察细胞状态、计算细胞数量,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图3)表明,微载体浓度偏低(1 g/L)时,细胞相对微载体偏多,导致初始黏球率高,在50%以上,细胞后期缺乏生长空间。微载体浓度为3 g/L时,接种后6 h细胞贴附到微载体上,黏球率约为25%;培养2 d后细胞生长进入对数生长期,黏球率约为50%,培养至4 d,细胞达到最大密度1.18×106 cell/mL,黏球率95%以上(图4)。微载体浓度偏高(5 g/L)时,会导致初始黏球率偏低,约10%以下,与微载体数量相比,细胞数量相对较低,细胞生长因缺乏初始密度效应而造成生长相对缓慢。
2.4最佳病毒接种量为0.2 MOI和收获时间为120 h
V0细胞微载体悬浮培养,初始接种密度3×105 cell/mL、微载体浓度3 g/L,培养24 h后,细胞100%贴附微载体,分别
按照0.2、0.5和1的MOI感染Vero细胞,37 ℃培养5 d后收获病毒液,反复冻融3次后,取上清在CEF细胞上检测病毒的TCID50。检测结果表明,接种0.2 MOI的IBDV,感染V0细胞120 h后,收获病毒,病毒效价可达109.368 TCID50/mL(表1)。IBDV病毒感染24 h后,取样观察细胞,细胞数量增多,无脱落现象,病毒效价没有增长;感染72 h后,细胞开始出现部分脱落现象,病毒效价开始增长;感染96~120 h,病毒效价明显增长,大部分细胞从微载体上脱落;感染144 h后,病毒效价开始降低(表1)。
3讨论与结论
在生物反应器中以持续搅拌的方式用微载体悬浮培养动物细胞,与滚瓶培养细胞方式相比,前者营养物质、气体及热量的传递更加充分均匀,为细胞生长及病毒增殖提供相对优质、恒定的培养环境,整个生物过程控制精确,易于重复。所以采用生物反应器微载体悬浮培养细胞,制备抗原,更有利于保证疫苗产品质量稳定,并有利于规模化放大[9]。以生物反应器微载体悬浮培养Vero细胞增殖IBDV技术将成为我国兽用疫苗生产的趋势。
本研究驯化获得无血清培养的Vero细胞株,并对其在实验室小规模培养条件下增殖IBDV的条件进行优化。采用3种不同细胞接种量分别接种3种不同浓度的微载体,结果表明,细胞接种量在3×105 cells/mL、微载体浓度在3 g/L时,细胞增殖状态良好,细胞最终密度达到1.18×106 cell/mL。本次结果与贾涵婧等的结果[10]一致,即当1个微载体周围的细胞数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能够使细胞生长获得一个较为稳定的平台期。葡萄糖、谷氨酰胺等营养物不会消耗过多以致耗竭,而乳酸、铵等代谢副产物的累积对培养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小,有利于细胞生长,最终获得一个比较高的细胞密度。
病毒接种量过高,会产生大量的不完全病毒;病毒接种量过低,又会影响病毒的产量[8]。本研究结果亦提示,MOI为0.2时,接毒后96~120 h IBDV的TCID50最高。IBD病毒感染Vero细胞后72~96 h,病毒效价开始上升,120 h后病毒效价达到峰值,144 h后病毒效价有所下降,故确定IBD病毒适宜的收获时间为120 h。
综上所述,本试验优化了无血清微载体培养Vero细胞和增殖IBD病毒的实验室小规模培养的适宜条件,采用Applikon的3 L生物反应器对无血清Vero细胞进行培养,控制细胞培养的温度、溶氧、pH值,进行不同细胞量、微载体浓度、病毒接种量和收毒时间的优化,为应用大型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制备IBDV疫苗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Wang Z,Wang Y S,Tang Y D,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detection system for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J]. 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Science,2008,28(9):1015-1019.
nlc202309040406
[2]高玉龙,秦立廷,王笑梅. 家禽病毒性免疫抑制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J]. 中国家禽,2012,34(15):5-11.
[3]Tree J A,Richardson C,Fooks A R,et al. Comparison of large-scale mammalian cell culture systems with egg culture for the production of influenza virus A vaccine strains[J]. Vaccine,2001,19(25/26):3444-3450.
[4]Newman C. Serum-free cell culture-the ethical,scientific and economic choice[J]. Biomed Scient,2003(9):941-942.
[5]Paillet C,Forno G,Kratje R,et al. Suspension-Vero cell cultures as a platform for viral vaccine production[J]. Vaccine,2009,27(46):6464-6467.
[6]Soons Z I,van den Ijssel J,van der Pol L A,et al. Scaling-up vaccine production:implementation aspects of a biomass growth observer and controller[J]. Bioproces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9,32(3):289-299.
[7]冯磊,吴培培,褚轩,等. Marc-145细胞无血清培养液组分的优化筛选[J]. 生物技术通讯,2012(6):790-799.
[8]Mochizuki M.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canine pathogenic viruses in MDCK cells cultured in RPMI 1640 medium without animal protein[J]. Vaccine,2006,24(11):1744-1748.
[9]Costa W A,Cunha R S,Bolzan V L,et al. 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of a new Vero cell rabies vaccine produced using serum-free medium[J]. Vaccine,2007,25(48):8140-8145.
[10]賈涵婧,王逸群,黄锭,等. 微载体浓度与细胞接种密度对MDCK细胞生长的影响[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4(9):1138-1144.冯磊,王伟峰,吴培培,等. 生物反应器中PRRSV工业规模增殖工艺的建立[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2):247-25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综合防控 篇12
1 目前流行新特点
1.1 发病日龄明显变宽
第一次免疫之后和第二次免疫之前仍然是发病最集中的时期, 但近年来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日龄有增宽的趋势, 最早有3日龄发病的报道, 最长可延长到200日龄的产蛋鸡, 而且高日龄鸡群患传染性法氏囊病有形成区域性爆发的报道。高日龄发病蛋鸡的临床症状和病变与传统毒株基本相同, 但法氏囊与正常同龄鸡群随着性成熟而萎缩消失不同, 表现为肿大出血, 此时鸡群的死亡率也较低, 一般低于15%。
1.2 临床症状不典型
其临床症状表现在没有明显的尖峰式的死亡曲线, 水样腹泻不严重。但病程较长, 一般病程10~15d。有的康复鸡群有再次发病现象。
1.3 宿主范围扩大
除鸡以外, 麻雀、鸭、鹅均可自然感染法氏囊病毒, 成为病毒的携带者。从鸡舍采集到的小粉甲虫中分离到法氏囊病毒, 说明其可能充当生物学和机械的传播媒介。
1.4 并发症、继发症明显增多, 间接损失增大
在IBD发病的同时, 常见新城疫、支原体、大肠杆菌、曲霉菌病等并发感染, 致使死亡率显提高, 高者可达80%以上。由于IBD发病后, 鸡体内的免疫机制被破坏, 容易继发新城疫、支原体、马立克、曲霉菌病、盲肠肝炎, 有的鸡群不得不全群淘汰。
1.5 出现变异毒株和超强毒株
法氏囊病毒变异毒株的抗原性与血清Ⅰ型存在明显差异, 传统疫苗株对其交叉保护力仅为10%~30%, 致病特性以出现亚临床型症状为主, 没有经典毒株所导致的高死亡率及典型的腿肌出血等症状, 不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 感染鸡群死亡率不高, 但可引起肝脏坏死和明显的脾脏肿大。最典型的病变是病鸡法氏囊迅速萎缩, 并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vvIBDV虽然抗原性无变化, 但鸡血液中传统疫苗株高滴度的抗体并不能抵抗vvIBDV的攻击。临床症状与经典毒株相同, 病变却更严重, 可使法氏囊、胸腺、脾脏和骨髓严重损伤, 死亡率在50%以上。
1.6 免疫后仍然发病
主要原因有三个:免疫时鸡群正处于法氏囊病毒感染的潜伏期, 此时免疫可加速该病的发生;免疫时苗毒被鸡群较高水平的法氏囊母源抗体中和, 出现人为的免疫空白期;超强毒株和变异毒株感染。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北方每年6~9月份, 南方4~10月份多发。
2 主要临床症状
在易感鸡群中, 本病往往突然发生, 潜伏期短, 感染后2~3天出现临床症状, 早期症状之一是鸡啄自己的泄殖腔现象。发病后, 病鸡下痢, 排浅白色或淡绿色稀粪, 腹泻物中常含有尿酸盐, 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污染或沾污泥土。随着病程的发展, 饮、食欲减退, 并逐渐消瘦、畏寒, 颈部躯干震颤, 步态不稳, 行走摇摆, 体温正常或在疾病末期体温低于正常, 精神萎顿, 头下垂眼睑闭合, 羽毛无光泽, 蓬松脱水, 眼窝凹陷, 最后极度衰竭而死。5~7天死亡达到高峰, 以后开始下降。病程一般为5~7天, 长的可达21天。
本病明显的发病特点是突然发生、感染率高、尖峰死亡曲线、迅速康复。但一度流行后常呈隐性感染, 在鸡群中长期存在。
3 病理变化
病死鸡尸体脱水, 胸肌、腿肌和翼部肌肉有条状或斑状出血。腺胃乳头周围出血, 尤以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明显。肾肿大、苍白, 输尿管内有白色尿酸盐沉积。法氏囊高度水肿和充血, 严重的呈紫葡萄样, 内覆有一层胶胨样黄色渗出物, 有的囊内含有纤维素或干酪样物。感染后期, 法氏囊萎缩, 囊壁变薄, 呈灰色或蜡黄色, 黏膜皱褶不清或消失。
4 实验室诊断
取心血涂片、肝组织抹片, 经革兰氏和美兰染色后镜检未见细菌;取病鸡的心血、肝渗出液接种于营养肉汤和鲜血琼脂平板上, 未见细菌生长。取病鸡法氏囊, 加5倍灭菌生理盐水磨碎后, 反复冻融3次, 3000 r/min离心取上清液作为抗原, 与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的标准阳性血清作琼脂扩散试验, 1~2d内出现明显的沉淀线。根据疾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诊断, 确诊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5 鉴别诊断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硒和VE缺乏症都出现肌肉出血, 但缺硒和缺VE时无法氏囊病变, 饲料中补充硒和VE后, 病症逐渐减轻或消失。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鸡新城疫都有可能出现腺胃乳头及其他器官出血, 但鸡新城疫病程长, 有呼吸道和神经症状, 无法氏囊特征性病理变化。
传染性贫血多发生于1~3周龄的雏鸡, 病鸡骨髓黄染, 翅膀或腹部皮下出血 (又称蓝翅病) , 胸腺、法氏囊萎缩。
发生住白细胞原虫病的鸡表现鸡冠苍白、精神沉郁、内脏器官和肾脏出血以及胸肌、心肌等部位有小白色结节或血肿, 结肠上有小的囊肿。
6 防控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完善卫生消毒制度
贯彻“群防群治”的方针饲喂全价配合饲料, 鸡舍合理布局, 鸡舍之间、养殖小区之间, 间隔距离要适当, 减少各种应激反应, 创造适宜的温度, 良好的通风, 新鲜的空气等外界环境, 避免交叉感染。临时消毒与定期消毒相结合, 物理消毒与药物消毒、生物消毒相结合, 饮水消毒与外部环境消毒相结合, 杜绝野毒的存在。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科学处理病死鸡、鸡粪等排泄物。
6.2 免疫接种
一般地, 父母代鸡在10~14日龄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二价 (或三价) 活疫苗饮水、点眼或滴鼻免疫, 点眼或滴鼻时按瓶签注明羽份, 用生理盐水适当稀释, 用滴管吸取疫苗, 每只鸡点眼或滴鼻一滴 (约0.03ml) , 饮水时按瓶签注明羽份, 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 (加入1%~2%脱脂鲜牛奶或0.1%~0.2%脱脂奶粉效果更佳) , 每只鸡2羽份 (每只每日2~20ml) ;30~35日龄再次饮水加强免疫一次;18~20周龄用灭活油乳剂苗肌肉注射, 每只鸡颈部皮下或胸部肌肉注射0.25ml。商品蛋鸡仅免前2次, 商品肉鸡分别在10~14日龄和24~28日龄用中等毒力活苗滴眼、滴口或饮水。
6.3 治疗措施
6.3.1 用法氏囊病卵黄抗体治疗
选择抗体效价在1:64~1:128倍稀释后琼脂扩散试验为阳性的卵黄抗体。在实际运用中注意: (1) 高免卵黄抗体在4℃~8℃的温度下贮藏和运输, 防止卵黄抗体腐败变质。用前注意检查卵黄抗体是否变质; (2) 在鸡群发病的早期运用效果较好, 发病中后期时运用效果较差。在鸡群发病的早期高免卵黄抗体配合胸腺肽肌肉注射效果较好; (3) 高免卵黄抗体的注射量不能过大, 雏鸡每只注射1~1.5ml, 育成鸡每只注射2~2.5ml; (4) 高免卵黄抗体不能代替疫苗, 高免卵黄抗体在鸡体内的有效期为7~10d。
6.3.2 对症治疗
【传染病法】推荐阅读:
传染病法培训通知07-17
传染性法氏囊炎07-02
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01-19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01-2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06-2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08-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诊治11-12
当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策略12-29
传染病防控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