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病

2024-10-20

慢性非传染病(共11篇)

慢性非传染病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1]。目前我国患病和死亡人数巨大,且快速上升[2]。哈尔滨市自1996年颁布施行《哈尔滨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办法》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对本市高血压、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猝死) 、脑卒中、糖尿病与肿瘤( 包括恶性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5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开展登记报告管理,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慢性病监测、管理系统。为科学评估本市慢性病登记报告质量,笔者对2008-2010年监测情况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慢性病报告的监督监测数据。

1.2 方法

根据《哈尔滨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办法》监测各级医疗单位慢性病报告情况,将监测结果按照医院级别和病种报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监测数据资料输入Excel表格。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结果

2.1 不同级别医院监测报告

2008-2010年共抽查全市8区10县( 市)112家(次)医疗单位慢性病报告工作进行了112次监督监测,共抽查门诊日志和住院病历等共计670 030例,发现应报慢性病2 603例,经核对报告2 360例,漏报243例,年均报告率为90.66%。县区级、省市级、乡镇级医疗单位的报告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呈现上升趋势,见表1。省市级医疗单位漏报率较高的是糖尿病和冠心病,区县级医疗单位漏报率较高的是肿瘤和脑卒中,乡镇级医疗单位漏报率较高的是高血压和糖尿病。见表2。

2.2 不同病种报告情况

2008-2010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慢性病登记报告工作漏报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2009和2010年5种慢性病报告率经统计学分析χ2=4.2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2008-2010年5种慢性病漏报率最高的为高血压,其次为糖尿病,漏报率最低为肿瘤。5种慢性病漏报率经统计学分析χ2=14.7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注:a与区县级比较P<0.05,b与省市级比较P<0.05。

3讨论

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而慢性病监测信息系统是反映慢性病发病现状的最主要窗口,必须加强报告工作的规范管理,提高报告能力[3]。慢性病监测对慢性病登记报告有很大指导意义。

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4]。本市在开展慢性登记报告工作同时开展慢性病监测工作,笔者从2008-2010年在本市范围内开展慢性病登记报告监测工作。本市5种慢性病年登记报告率均在90%左右,从抽查医院疾病发病报告管理情况来看,各家病例报告医院均建立了管理制度。但从上报的质量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县区级医院,这可能与这些医疗单位人员变动大、培训不到位及自检自查工作不彻底有关;乡镇级医院慢性病登记报告率比较高,可能与基层医院比较了解辖区患病情况及患者人数少易于管理等因素有关。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具有发病隐匿性强、病程长、重复就

诊、门诊就诊率高而住院率低、报告技术性强等特点,目前对门诊漏报病例尚无有效地制约措施,这些可能是导致本市高血压、糖尿病漏报率较高的原因。

慢性病发病报告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从长远来看,将为慢性病决策、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帮助[5]。为提高慢性病登记报告工作质量,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①严格执行已制定的各项制度,尤其要落实各项奖惩制度,加强医院各相关科室的报病意识;②提高县区疾控中心及各级医疗机构慢性病报告人员慢性病病例报告素质,每年开设慢性病工作会议培训班,疾控中心及时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慢性病监测和指导;③将医院各有关科室的各种登记簿规范化、统一化,并加强医院内部的自检自查工作,以减少漏报、错报[6];④在各医院间建立联系网络,对跨医院就诊者及时反馈,以减少重报[7];⑤将慢性病登记报告情况列入卫生局对医院防病工作的年度考核内容,用来督促和提高医院慢性病登记报告数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功焕.中国医改进程中的慢性病预防控制(J).医学与哲学:人教社会医学版2010,31(1):13-16.

(2)齐小秋,王宇.中国慢性病报告(R).北京: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

(3)陈霞,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报告质量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5):86-87.

(4)周正元,孙国祥,徐敏皋,等.基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监测初探(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2):76-77.

(5)王培桦,赵金扣,覃玉,等.慢性病发病报告中的质量控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2):75-76.

(6)宋育麟,于海江,莫根强.嘉兴市秀州区慢性非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方式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4):171-172.

(7)谢作楷,黄汉津.国际疾病分类统计报表漏报原因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05,8(1):36-37.

慢性非传染病 篇2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结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学校教育的特点,我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和卫生工作,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在深入开展校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中,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我校从科学发展的态度对待此项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于人身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该病的积极预防作用。

二、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队伍的建设。

为加强此项工作的开展力度,保证工作实效,成立我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部门主任、大队辅导员、校医、体育老师、各班班主任担任。加强三方面的培训:

1、加强了校医培训。学校建立专、兼职卫生人员档案,并按照上级有关规定,让校医参加区内专项的专业培训,提高校医的专业素质。

2、加强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学校以区内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授课技能的培训。

3、加强了班主任的培训。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重要成员的班主任培训必不可少。学校在班主任工作例会上开设专门的培训版块,提高班主任教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的认识,了解基本的防控措施、学习面对突发状况的处理办法。做到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此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

三、主要工作开展。

(一)落实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健康教育实效性。

1、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学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开齐开足健康教育课,并配备必需的教学教材和教具。实现健康教育开课率100%。

2、进行课堂质量的监控。学校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常规性的质量监察。教师教学计划、教案由教导处安排专员检查,课堂教学质量由教学部门组织专项的督导,有随堂和示范两种类型。我校曾在2005、2008、2013学年被南海区教育局学生健康管理科推荐承担南海区口腔健康教育示范课的任务,在学校领导的引领下,在卫生科组老 师的全体努力下,我们一起备课、听试教、评课,务必提供一个有效可行的、示范性的、真实的课堂。三节示范课均以生动有趣的课堂展示,重难点突出,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均获得区、镇老师们的好评。

3、结合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我校长期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活动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结合班队活动、思品课、晨会课等,在师生中开展了“关注健康,关注生命”,“应急逃生演练”等主题活动。校医也定期为师生召开健康教育的讲座。平时的工作中,引导学生从节约每一滴水、不乱丢果皮纸屑,不乱丢废弃电池、塑料袋等小事做起。为了加强环保教育,大队部倡议少先队员开展绿色进班级美化教室的活动,开展“洁净美教室“洁净美办公室”评比”活动。师生学会了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做起,从小树立环保和公共卫生意识,养成人人参与美化校园,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在这些健康教育活动中,有不少涉及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的活动。例如,围绕保护牙齿这个主题,除了每年按《卫生与健康》课本的内容上好口腔课以外,在口腔活动月我校都按南海区教育局学生健康管理科的要求专门为一年级的小朋友组织爱牙活动,观看生动有趣的爱牙动画片,对刷牙的正确方法进行实操,进行校内的爱牙手抄报比赛,校外进行亲子的刷牙活动等等,其他年级我们也会利用少先队活动课上一节口腔健康教育课,保证口腔教育的力度与广度。在此基础上,2012年,我校又开展了由佛山市青少宫组织的“益达”健康计划“四个护齿好习惯,32颗好牙齿”的活动,关展凌老师被推荐参加全国口腔健康教育创新课堂大赛并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被组委会派送北京参加进一步的学习与交流。2013年,德育处也组织各班主任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活动,并参加了佛山市口腔健康教育少先队活动课的竞赛。当年我校也积极配合南海区开展对二年级学生的窝沟封闭工作,窝沟封闭率达48.94%。2014年不仅如此,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科技教育,组织学生开展“碳酸饮料对牙齿的损害”科学实践与调查,这个调查论文不仅获得了重庆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查,加强了学生对牙齿健康的认识,修正了他们一些错误的生活习惯,对学生预防龋齿,保护牙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此之外,学校将卫生保健与防病知识浸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7.4%;行为形成率85.5%,符合国家关于两率的规定。(健康知识知晓率≥80%;行为形成率≥75%。)

(二)结合校园文化的创设,开展健康教育宣传。

学校充分利用环境,开设健康教育专栏,保证每学年4期不同内容的宣传。在学校墙壁上开设健康宣传长廊,定期对学生进行慢性病防控,如预防肥胖、预防近视、禁烟等的系列 宣传。展板图文并茂,适合儿童特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各类防控的知识。

除此外,学校大队部还经常开展健康教育的广播主题讲话,健康小报评比,各班级还利用班会课开展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每到流行疾病多发季节,学校还要下发致家长书,告知家长流行疾病的防控方法。学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宣传网络,提高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认真做好学生体质监测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体质监测,配合区学生健康管理科认真做好一年一度的学生常规体检组织工作。

1.广泛宣传,加强组织。学校广泛宣传学生体质监测的重要性,提高师生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学校要求班主任加强宣传的力度以及进行具体的监测指导。

2.认真分析,及时反馈。学生体检完毕后,对学生监测的基本情况,如常见的牙病、近视、沙眼、营养不良及贫血等情况通过告家长的通知书的方式进行反馈,取得与家长的配合与治疗。校医根据区学生健康管理科下发的学生体检各项指标统计数据进行再次分析,制定预防措施,并将有突发性疾病的学生姓名告知任课教师,以预防学生意外伤害事故。

3.跟进调查,落实防治的具体措施。一是学校针对学生体质监测情况从学校层面修订防控措施,防控措施涵盖宣传、课程、活动等方面,保障措施有效。二是跟进学生的防治情况。例如龋齿,在书面告知家长学生情况后1个月,学校组织班主任对学生龋齿填充情况进行再次调查,掌握学生龋齿充填的具体情况,再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以提高学生龋齿的充填率。

4.建立档案,落实管理。学校按照要求为每个学生建立《南海区中小学生健康体检表》档案,并归入到卫生室统一管理,明确责任。

(四)切实加强了学校控烟工作。

我校是无烟学校,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学校的控烟工作。1.制度健全,组织得力。

学校成立控烟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网络组织。2.专题宣传,营造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班队活动、主题班会、板报、广播、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对师生开展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控烟知识,培养师生不吸烟行为的好习惯,增强师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学校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多功能厅、会议室、办公室、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均贴有禁止吸烟的醒目标志。同时,学校还利用周一全校教师大会时间,开展教职工的控烟、戒烟、控烟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控烟意识。

3.加强督导,增强实效。学校设有禁烟监督员,定期检查学校的控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落实。4.家校携手,扩大成果。

学校力求将学校教育的成果扩大到社区、家庭。学校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契机宣传控烟的重大意义。5月31日无烟日,学校要求学生劝阻家长控烟、戒烟,同时宣传学校控烟措施、吸烟危害等,建议家长控烟、戒烟,以身做则为教育学生养成不吸烟的习惯做好表率。

(五)引导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

在学生中开展课间操、眼睛保健操、阳光体育活动、校园运动会。每天活动时间不低于1小时。在教师中,学校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健康的设、备设施,开展工间操,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30分钟;或者步行6000步,开展教职工运动会。

慢性非传染病 篇3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居民健康建档

【中图分类号】R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80-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慢病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1]表明10个死亡病例里面有6个死于慢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47%。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5800万,其中3500万人死于慢性病。WHO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过早死亡的人中,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病和癌症而死亡的占44%,是因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的2倍。各国卫生专家近日称,在未来10年中,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全球将有约3.88亿人(80%在发展中国家)死于慢病,慢病的发病率目前已达到流行病水平,慢病管理在当前显得刻不容缓。

1 是主动干预还是被动救治

国内外的病因学研究证实,慢病是一组以社会生活方式因素致病为主的疾病。其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缺少体育锻炼、超重、精神紧张、环境污染、高血脂等。因此,预防是完全可能的。WHO认为,1/3慢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免,1/3早期发现可得到有效控制,1/3早期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

1.1 国内外成功个案提供了实践依据:1965-1975年美国行为干预试验使冠心病患病率下降了40%,脑血管病患病率下降了50%[2]。我国首钢1974-1988年的行为干预使脑卒中发病率从155/10万降至58/10万,死亡率从84/10万降至18/10万[3]。1969-1979年芬兰北卡省的行为干预试验使男、女冠心病死亡率下降24%和51%[4]。

1.2 将健康管理纳入慢病防治中:健康管理作为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管,包括对健康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及干预(解决健康问题)[4],其经发达国家近20年的研究与应用,已形成产业。在我国也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

1.3 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的核心是对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而慢病的危险因素中包括不可控的健康危险因素(如遗传、性别和年龄等)和可控的健康危险因素(与个人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危险因素如吸烟、嗜酒等)[5]。健康管理主要是针对可控危险因素的干预,干预的核心是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其目的在于使健康人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使亚健康人了解自己患慢性病的危险性,减轻精神压力,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对疾病人群则采用健康促进诊疗管理的模式,改变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的传统做法,通过有效控制,减轻病情,降低并发症及致残的发生率。

2.健康管理,需要居民健康档案

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高质量的健康管理,需要有规范的或者标准的居民健康档案作为依据及支撑。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在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得到了普遍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乡镇实行的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也获得了好多效果。现就宣汉县居民健康建档和慢病管理工作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与探讨。

宣汉地处四川盆地东北角大巴山南麓,与重庆、湖北、陕西接壤,幅员4271平方公里,总体地貌“七山一水两分田”。辖55个乡镇,常住人口约117万,是川陕革命老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止2010年11月底,宣汉县已完成规范化健康档案561206份,健康档案覆盖率48.20%;慢病建档15373人,慢病规范化管理12170人,规范化管理率79.20%。其中乡镇卫生院健康建档529752份,健康档案覆盖率48.21%,高血压12592人,二型糖尿病630人,重性精神疾病636人;社区服务中心健康建档31454份,健康档案覆盖率50.6%,高血压2245人,二型糖尿病450人,重性精神疾病15人。宣汉县居民健康建档及健康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分不开。

2.1 充分准备,夯实基础:宣汉县卫生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全盘部署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 组织县疾控中心、县保健院于三月份对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工作人员按《规范》要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培训,现场考核培训效果; 三月份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大成镇卫生院先期进行项目工作试点,探索方法,总结经验。至四月份全县项目工作启动前,该院规范化建档500余人,健康档案管理初具雏形; 依据大成镇卫生院先期工作经验修改完善方案,以便其他乡镇能借鉴此方案科学、快捷、有序地开展项目工作;4月16日专门选在了大成镇卫生院召开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启动会,通过方案学习和现场参观交流,使各乡镇能快速、有效地进入项目工作角色。

2 .2多管齐下,转变机制: 针对乡镇卫生院普遍重医轻防的现象对医院领导开展有针对性的强化宣传,使其逐渐转变观念; 制定由院长牵头和负总责的项目工作制度,形成以防保所(站)为重点、全院各科共同参与的乡镇项目工作模式,摆脱以往公共卫生工作只由防保所(站)负责的局面; 必须有执业医师全程参与健康体检和慢病病人随访管理,使公共卫生工作与临床诊疗有机结合; 依项目工作进度发放部分项目工作经费,适当补助耽误临床医疗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项目工作人员积极性; 将县疾控中心、县保健院定期督导和各地项目工作成效纳入单位年终考核指标,依据考核结果发放剩余工作经费,逗硬奖惩。

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后乡镇卫生院将由以医养院过渡为以服务养院。通过以上措施多重并举,不仅从观念上更是从制度上进行转变,以利于该项目工作持续性开展。

2.3 强化宣传,全面覆盖:按要求由疾控中心和保健院印制共12种宣传折页分发各乡镇; 要求各乡镇在做好群众性宣传的同时,重点做好六类重点人群的宣传,如高血压病人必须在体检或第一次随访时为其发放高血压防控的相关宣传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由卫生局牵头通过有线电视、广播、巡回宣传车等做好群众性宣传; 通过乡镇党委政府牵头、积极动员村支兩委参与,由村支两委组织我们对各村各组逐院逐户进行动员宣传。

2.4 因地制宜,修订方案:按照《规范》的标准,我们提出了项目工作的总体要求:数据真实有效,管理科学到位。各地在具体实施中,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而采用有效的工作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种是采取反复培训村卫生站人员,并通过建立模拟健康档案、建立自己家庭健康档案、建立小村落居民健康档案并逐个考核合格后,为其配备血压计、听诊器、身高仪、体重仪等体检设备,按三至五个村站为一个组的方式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建档。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进度快,医院成本低,但培训和质量考核任务重;

二种是抽调临床医务人员5至7名组成巡回医疗体检组,逐村逐户进行健康建档和巡回医疗宣传,平均每天能建档三四百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病人就诊人数,但医院工作成本高(如车船费、生活费),项目工作进展慢;

三种是部分工作人员较少的乡镇卫生院采取医院医生牵头、村站医生配合的“包村”制,这种方法既节约人力资料,又能保证进度。

为保证慢病病人及时建档和规范化管理,要求各地在建档前要充分查阅并利用医院已有病案和新农合报账资料,对其中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人群做到心中有底,并先期重点体检和随访管理。

2.5 频繁督导,及时调校: 市疾控中心先后二次对我县中心及部分乡镇卫生院进行了督导,翻查已建档案,了解工作细节,及时对慢病病人建档和规范化管理提出建议和意见; 县卫生局组织县疾控中心和保健院成立两个长期巡回督导组,重点查阅项目工作资源配备(如电脑、档案柜、档案室等物力资源和项目管理、电脑录入、体检、质量控制等人力资源)、工作进度、表卡填录质量、六种重点人群随访及管理等。在督导中对一些可行的方法如通过新农合慢病报账系统调出辖区慢病病人先期重点管理等经验进行借鉴推广。

2.6 交流学习,共同探讨: 建立了全县150余名公共卫生人员参与的超级QQ群,大家既能与同类型乡镇项目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又能与疾控中心、卫生局项目管理人员询问探讨; 要求中心卫生院在做好项目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辖区乡镇卫生院技术指导和督导,互相实地交流学习; 各中心卫生院项目工作人员交流工作心得,互相借鉴学习或实地参观交流。

参考文献

[1]WHO.2002年世界卫生大会报告【R】

[2]马丽斌,借鉴美国经验发展我国的健康管理事业【J】.中国药业,2007,16(8):14-15

[3]于学海,张树和,廖小泸,等。首钢社区高血压控制率与药物成本调查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3):132-135

[4]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1):1011-1013。

[5]马芬,王丽,李辉。健康管理与可控的健康危险因素【J】。疾病控制杂志,2007,11(6):606-609

饮茶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篇4

1 饮茶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

1.1 茶与2型糖尿病

对于饮茶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最新的队列荟萃分析[1]共纳入12项队列研究,随访了共545517名参与者其中37445为糖尿病新发病例,分析结果发现茶与糖尿病发病呈显著的负相关,与不饮茶比较每天饮茶1、2、3、4、5和6杯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0.97(95%CI:0.94,1.01),0.95(95%CI:0.92.0.98),0.93(95%CI:0.88,0.98),0.90(95%CI:0.85,0.96),0.88(95%CI:0.83,0.93),0.85(95%CI:0.80,0.91);每天饮茶增加2杯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可以降低46%,提示饮茶可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另外,在糖尿病风险人群中,最新的RCT荟萃分析研究了茶中儿茶素对成年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研究共纳入22项RCT研究,共154名研究对象。结果显示,茶中的儿茶素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人群的腹血糖水平,但对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糖基化血红蛋白浓度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没有显著作用。

综合研究结果显示饮茶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负相关,动物实验和人群研究表明茶的摄入可以增加SD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其血糖水平;绿茶可通过增加葡萄糖转运体的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通过下调葡萄糖异生作用酶的mRNA水平抑制肝葡萄糖生成[2],降低血糖和胰岛素浓度。长期饮用绿茶能改善代谢综合症,抑制NF-kB活化来保护胰岛β细胞,对2型糖尿病起到保护的作用[3]。

1.2 茶与肥胖

在肥胖风险人群中,最新的RCT荟萃分析共纳入11篇RCT研究.试验人群包括亚洲人群及高加索人群,其中实验组616人.对照组610人,绿茶的摄入量分别为每天270mg至1,207mg,结果显示可以明显降低体重,对减肥有显著积极影响,与亚洲人受试者相比儿茶素在高加索人的影响较小(-1.51kg;P=0.37)。提示饮茶对体重的减少有积极影响,但是绿茶对肥胖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人种有关。

综合研究结果显示茶可以有效保持或减少肥胖或肥胖风险人群的体重。其机制为:茶中的咖啡因会抑制磷酸二酯酶,导致环磷酸腺苷水平的增加可刺激交感神经系统;控制茶中咖啡因的摄入,饮茶者与对照组相比,代谢率和能量消耗没有明显的改变.证明茶中咖啡因能增加能量代谢对肥胖起到了缓解作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长期饮茶可以减少脂肪的吸收以及增加脂肪在体内的利用率。在体外实验中,证明儿茶素可以减轻体重。

1.3 饮茶与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风险人群中的RCT荟萃分析共纳入11篇RCT研究(中国人群2个,波澜、日本、澳大利亚人群各一个,美国人群6个),心血管疾病风险人群共821例做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饮用红茶可以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饮用绿茶可以显著降低总胆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综合研究结果显示饮茶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茶多酚可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进展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1.4 饮茶与中风

纳入1项队列研究荟萃分析,共纳入11项队列,共513804名吸烟,2型糖尿病等中风风险人群(美国人群5个,芬兰人群2个,荷兰人群3个,日本人群1个)作为研究对象。茶的摄入量分别为每天<1杯,每天1-3杯,每天≥3杯,研究结果显示,饮茶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呈负相关RR 0.76(95%可信区间:0.69,0.84),每天饮茶增加3杯可以降低13%的中风风险:RR 0.87(95%CI:0.81,0.94)。

研究结果显示茶消费与中风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茶多酚有效降低中风的发病风险。茶中的儿茶素通过多种机制的对心血管起到保护作用,经常饮茶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病率。儿茶素可以通过清除氧自由基而减少氧化损伤,红茶的人群干预实验证明,饮用红茶(1-6杯)1小时后,血浆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加。

1.5 茶与骨折

共纳入6个队列研究8个病例对照研究,共195992例研究对象,饮茶量分别为每天<1杯.1-2杯.3-4杯。结果显示每天饮茶1-2杯与骨折的风险为RR为0.63(95%CI:0.32,0.94),每天茶消费3-4杯与骨折的风险为RR为0.79(95%CI:0.62,0.96)。通过剂量反应分析,饮茶量高与低的相对风险分别RR分别为0.94 (95%CI:0.71,1.17)和0.84 (95%CI:0.66.1.02)。

综合研究结果显示茶消费与骨折发病/患病风险呈负相关,研究表明,茶或茶提取中含有丰富的参与骨代谢的物质,这些多酚类在骨代谢过程中具有复杂的影响。在低浓度,多酚会增加成骨细胞增殖;在高浓度时.多酚将抑制其增殖。还有研究表明,利用儿茶素可以通过增强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预示成骨细胞的活性,并通过肿瘤坏死因子减少诱导成骨细胞凋亡。

2 结论

综合分析最新的病例对照、队列、RCT荟萃分析,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对于保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发挥重要的作用,饮茶对2型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中风、骨折的发病均有预防的作用。

摘要:饮茶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中,饮茶与2型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中风、骨折等相关研究最多,但结论 不一。根据循证医学理论,作者纳入最新最全面的荟萃分析,综述饮茶对慢性疾病的影响。

关键词: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多酚类物质

参考文献

[1]麦凯DL,布隆伯格简森-巴顿.茶的作用在人类健康:更新[J]。美国营养学院学报.2002.21(1):1-13.

[2]花王YH,Chang HH.李·乔丹等.茶,肥胖.糖尿病[J]。分子营养与食品研究,2006.(2):188-188.

慢性非传染病 篇5

大家好!在齐齐哈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之际,在卫生体制改革之时,适逢这次难得的竞聘岗位的机会,我本着锻炼、提高、交流、学习的目的,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走上讲台,希望能够得到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和指教。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为了我真诚热爱的事业”

一、个人基本情况和主要工作回顾

韩启,男,1972年3月1日生,现年32岁,中国共产党党员,主管医师。一九九五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同年8月分配到齐齐哈尔市肿瘤防治所,从事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8年,2001年初任慢性病综合防治科主任。

八年多的学习和工作,我在各级领导的精心培养和关怀下,在同志们的帮助和支持下,圆满的完成了本职工作,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经过自己的努力,无论在政治思想上,还是在专业技术上以及组织工作能力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政治上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卫生防疫事业,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时刻以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在自己努力工作的同时,党组织给予了我充分的肯定,参加工作至今,先后获得市卫生局记功奖励二次,省级肿瘤登报先进个人二次,市委、市政府抗击非典型肺炎先进个人一次。2002年12月被黑龙江省卫生厅授予黑龙江省肿瘤登报工作先进个人的表彰。被市卫生局评为2002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2月在齐齐哈尔市抗癌协会首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因素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与死亡日趋增多,已构成对人群健康的严重威胁。所以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已逐渐成为卫生防疫的重点工作之一。参加工作以来,在所领导的带领下从事该项工作,经过几年努力工作,我市慢性病防治工作已进入规范化和程序化发展的进程,规范了慢性病登报监测系统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与考核细则,并将业务工作纳入了档案化管理行列。为了加强我市慢病登报工作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我市慢病报病质量,加强了对各区防疫站及医疗单位的监测力度。并及时完成了慢性病发病死亡年报审核、汇总和分析工作,此项工作得到了省肿瘤防治所的充分肯定,从我负责该项工作起连续8年均被评为省级慢性病登报先进单位的称号。

在党务工作方面,担任支部组织委员的工作,能够认真组织党员和群众开展学习“三个代表”和其它各种重要思想的活动,及时缴纳党费,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生活活动。并在成立支部四年期间培养二名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今年年初,非典型肺炎疫情警报在我国拉响的时候,我就以特有的专业敏感性,利用网络媒体和其它辅助工具学习与非典有关的知识内容。4月12日我市成立了非典型肺炎领导小组,我即被市卫生局抽调到该领导小组工作。后期成为齐齐哈尔市非典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在此期间,保持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顽强的工作作风,克服了个人的各种困难,与同志们一道共同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能保持思维严谨、反应迅速、沉着冷静的工作作风,并发挥个人专长,负责疫情热线工作,进行疫情排查与跟踪,出色的完成了非典防治工作中的任务。为我市成功实现“力争不发生,确保不扩散”的总体目标尽了自己微薄之力,同时提高了自己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更加促进了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二○○一年任慢性病综合防治科主任以来,做为科室业务负责人,积极配合所长工作;在业务工作上,协助、组织全科人员努力完成各项业务工作;针对业务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做到了“认清自己位置、工作任务明确、措施落实得当”,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各项工作指标。

在积极努力配合所长工作的同时,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无论是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还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取得了极大的提高。在此期间发表了数篇国家级论文和省级论文。在工作中注重沟通协调,能够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做好、做细各项工作,将工作摆在首位,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二、竟聘岗位-----慢性非传染病防制所所长

个人优势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24-0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又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临床上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为特征,严重者出现气促或呼吸窘迫?下面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分析汇报如下?

1护理评估

1.1病史

询问病人的发病情况,有无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腹泻?头疼?关节和肌肉酸痛及持续时间,活动的耐受性?

1.2身体评估

生命体征改变的情况,意识及精神状态,观察呼吸的类型?频率?节律,腹部呼吸肌是否参与呼吸运动,肺部叩诊音?呼吸音及啰音的情况,是否存在腹部压痛及肝脾肿大?

1.3心理社会评估

评估病人的性格特征及有无因感染引起的心理反应,如恐惧?焦虑?抑郁等?了解病人家庭成员的发病情况,亲朋好友对病人的关心程度,病人的工作单位或居住的社区所能提供的帮助或支持,患病后对工作学习的影响?

1.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大便常规?T淋巴细胞计数?血气分析?血生化?血清学?胸部X光片及CT扫描等?

2主要护理诊断

2.1气体交换受损

与SARS-COV致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肺泡实变有关?

2.2体温过高

与病毒侵犯呼吸道黏膜有关?

2.3焦虑?恐惧?绝望

与疾病的流行方式和社会认知有关?

3护理措施

3.1一般护理

3.1.1呼吸道严密隔离?

3.1.2病情观察

本病具有病情变化快?病情危重的特点,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和预防ARDS?MODS?体温的改变:是SARS筛查指标之一,也是继发感染的体征?呼吸及血氧饱和度:观察病人有无缺氧症状及在用氧情况下缺氧症状是否改善,如缺氧症状不缓解,及时查找原因?脉搏的变化:必要时使用心电监护仪?

3.2饮食

患者在高热期?极期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使用皮质激素过程中应给予低脂?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减少脂肪摄入?病情较重?不能经口进食者,可遵医嘱给以静脉营养支持?

3.3对症护理

3.3.1发热

定时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鼓励患者多饮水,建议日饮水量大于1500ml;在药物降温的同时,适时使用物理降温,注意降温效果;注意环境清洁?舒适,温湿度适宜;及时更换患者潮湿的被单及衣裤?

3.3.2呼吸异常的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耗氧?密切观察呼吸节律?频率的变化,动态检测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氧分压?鼓励并协助患者咳嗽?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应注意随时检查氧气压力?氧流量?管路衔接?湿化瓶液体及设备的消毒,预防交叉感染?使用呼吸机通气,极易引起医务人员被SARS病毒感染,故注意医护人员的防护?气管插管宜采用快速诱导(咪达唑仑等),谨慎处理呼吸机废气,在气管护理过程中吸痰?冲洗导管等均应小心对待?

3.3.3心率异常的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耗氧,护士协助完成全部生活护理,做好病人的保护?认真观察和记录心电监护仪的各项参数,如有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注意脉搏的频率?节律及强弱,同时还要注意心率与脉搏的同步变化?

3.3.4口腔护理

生活自理的病人鼓励其保持口腔卫生,不能自理的病人,护士协助完成口腔清洁?观察口腔内有无口腔溃疡?出血或伪膜形成,及时做好相应护理,必要时可遵医嘱进行口腔分泌物的检查和培养?对于昏迷及插管的患者,将口腔内义齿取下,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避免感染?窒息及吸人性肺炎?

3.3.5皮肤护理

定时给患者翻身,按摩骨突部位,及时清理患者的大小便,便后做好局部皮肤的清洗?放取便器时避免用力推拉,要轻取轻放?对于发热出汗较多的患者,及时更换被服,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3.3.6康复护理

恢复期饮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骨质疏松的预防:适当补钙?活动量的控制: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逐渐增加活动量?心理康复:正确认识SARS,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定期随诊复查?

4常用消毒方法

4.1空气消毒

层流除菌?良好通风?紫外线照射?过氧乙酸喷洒?

4.2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

用1000~2000mg/L有效氯或0.2%~0.5%过氧乙酸擦拭消毒?

4.3病人物品消毒

病人被服要放人明显标志的污衣袋内,密闭单独车辆送至洗衣房,经过压力蒸汽灭菌后清洗?

4.4病人分泌物?排泄物的消毒

病床边放置装有足量有效氯为2500mg/L含氯消毒液的加盖容器,用于分泌物的随时消毒,消毒后的分泌物可倒入病房的卫生间?

4.5尸体处理

病人尸体用0.5%过氧乙酸棉纱堵塞各腔道,并用浸有同样浓度的消毒剂双层被单包裹尸体,放人不透水尸体袋中密封,送指定殡仪馆火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培训教材 .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3.

海盐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慢病发病资料来源于全县各监测系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月报表卡。人口资料来自公安局人口年报表;计算性别、年龄发病率的人口资料依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性别、年龄构成推算。

1.2 方法

制定《海盐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方案》, 对监测单位有关医生进行业务培训, 统一要求, 全部报卡经县疾控中心慢病科审查, 必要时调查核实。

1.3 目标管理

报告率≥90%, 及时率≥80%, 完整率≥90%。

1.4 统计分析

按照《浙江省卫生监测区统计工作手册》要求对四类疾病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发病情况: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共报告发病5059例, 其中糖尿病1716例, 男873例, 女843例, 标化年均发病率116.86/10万, 冠心病急性事件108例, 男72例, 女36列, 标化年均发病率8.27/10万, 脑卒中1348例, 男722例, 女626例, 标化年均发病率97.69/10万, 恶性肿瘤1887例, 男1193例, 女711例, 标化年均发病率1 2 9.82/10万。

(1) 四类疾病发病情况, 见表1。

(2) 四类疾病分性别发病情况, 见表2。

(3) 四类慢性疾病报告发病率, 见表3。

(4) 恶性肿瘤前10位发病情况, 见表4

2007年对全县监测单位进行漏报调查, 共检查门诊病例168049例, 查出应报告慢性病179例, 报告154例, 漏报25例, 总漏报率为14%, 其中脑卒中漏报最严重, 达38%。漏报严重的原因主要是慢病病程长、病因复杂复诊多, 界定不明确。

3 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四类慢病发病数男性多于女性, 经统计学处理, 恶性肿瘤发病男女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这可能与男性的社会活动、生活习惯与女性不同有关。资料显示糖尿病发病有增强趋势, 提示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 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恶性肿瘤前5位男性为肺癌、肝癌、胃癌、肠癌、食管癌, 女性为肺癌、肠癌、乳腺癌、胃癌、肝癌;主要恶性肿瘤发病总数前5位占全部恶性肿瘤的64.81%;前10位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1.13%。医院漏报严重, 距目标要求有较大距离, 其主要原因是确诊单位未报的, 复诊单位 (主要是卫生院) 对慢性病报告缺乏防止漏报管理措施, 因此, 开展慢性病本底调查, 做好动态登记, 完善报告管理制度, , 抓好查漏补报是防止漏报的基本措施[1]。

参考文献

慢性非传染病 篇8

1 慢性病的危害

1.1 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特点

慢性病是一个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它的发生与人类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及环境中存在的多种因素有关, 所以也叫现代文明病或生活方式疾病, 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异常疾病等。我国的慢性病患病具有以下的特点:①由于我国人口多, 老龄化快, 死亡呈上升趋势, 体现高死亡率。②慢性病在人群、地区的分布中不平衡,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慢性病发病率及死亡率远高于边远地区。③慢性病致病因素复杂多样, 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④多数慢性病发病后难以痊愈, 可能会终身带病, 甚至致残。呈高患病率和高致残率。⑤发病率高, 有年轻化趋势[1,2]。

1.2 我国慢性病的危害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 全国患病人数为1.6亿, 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2.6%, 患病人数达2000多万。而成人血脂异常率为18.6%, 成人超重率为22.8%, 肥胖率为7.1%, 目前, 我国每天约有1.3万人死于慢性病, 占总死亡率的70%以上, 城市内更是高达85%以上。慢性病不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而且已成为导致我国医疗费用直线上升的主要原因, 我国2003年卫生资源消耗及因疾病、伤残等造成的损失合计14 000亿元, 其中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病医疗支出占30%以上[3,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800万, 其中近3500万人死于慢性病, 而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了750万。目前, 慢性病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分别达85.3%和79.5%[5]。《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表明, 主要非传染病引起的死亡、发病和残疾目前约占所有死亡的60%和全球疾病负担的47%, 预计到2020年将分别上升至73%和60%[6]。

2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的慢性病预防控制

2.1 社区中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

鉴于我国的卫生体制,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肩负艰巨的工作, 其具有防、治、保、康、计、教六位一体的功能, 其在慢性病的防治主要采取以下做法:①收集社区内的卫生资源、卫生状况、人群健康资料, 从而做出社区诊断, 制定防治规划;②在收集过程中建立家庭档案及慢性病患者专案;③综合干预, 主要以健康教育为手段对全人群上进行知识宣传及行为干预。

2.2 存在的问题

①社区中的慢性病防治工作主要是针对全人群, 虽然覆盖面较广, 但不够深入, 而针对高危人群和个体化的干预手段和方式运用就更少。②由于卫生体制的现状, 社区卫生医疗仍然以临床医疗为主, 以临床医疗获取直接的经济收益, 作为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的疾病预防往往不被重视。③虽然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及慢性病患者专案, 但基本成为死档, 即便有随访也多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地开展个体化的健康行为干预, 档案利用率低。④服务人员基本为临床医务人员, 虽然精通日常诊疗活动, 但对慢性病预防相关知识技能掌握相对薄弱。⑤没有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开展对个体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工作。

3 健康管理

3.1 健康管理的概念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 (发现健康问题) 、评价 (认识健康问题) 、干预 (解决健康问题) 、再监测、再评价、再干预……, 其中健康危险因素干预 (解决健康问题) 是核心[7]。其是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 在提高社会健康意识, 改善人群健康行为, 提高个体生活质量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活动, 包括疾病预防、临床诊疗、康复保健等应用医学的各个方面。它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性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 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模式上, 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健服务, 协助人们有效维护自身健康, 以促进大众健康。

3.2 健康管理的运行模式

健康管理一般包括3个步骤循环往复

3.2.1 个人健康信息收集

通过对服务对象进行健康检查与调查, 收集服务对象的信息, 通常包括:①个人一般情况;②测量指标;③实验室指标;④生活方式。

3.2.2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即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进行健康评估。健康评估是估计具有一定健康特征的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健康状况或疾病的可能性。一般包括了简单的风险水平的分级方法以及复杂的人群风险评价模型。

3.2.3 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及健康改善

即在健康评估的基础上帮助和指导个人通过行为纠正来改善自己的健康。与一般健康教育不同的是健康管理中的健康改善是个体化的, 即根据健康评估中得出的疾病危险因素, 由医生进行个别指导, 并追踪效果。

以上的步骤通过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不断的循环进行, 以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指导。

3.3 健康管理的应用效果

①上世纪60年代前,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的发病率和相关死亡率大幅度上升, 在大力推行健康管理措施后, 20年内, 他们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低了50%[8]。②在中国健康管理技术近年被引入, 2003年12月25日卫生部、劳动社会保障部和中国保监会在北京召开了健康管理与医疗保障 (险) 高层论坛会, 使健康管理受到广泛重视、取得共识, 被推广应用并产生一定的效果, 同时在实践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由于起步较晚, 在应用上存在着很多诸如政府支持不够、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健康管理范畴较窄、健康管理理论框架没有形成, 缺乏系统、健康管理服务的技术装备、手段、人才匮乏等问题。

4 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健康管理的可行性

4.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众对健康需求、疾病的个体差异, 慢性病病因的多因性等因素, 使慢性病的防治从以大众健康教育宣传为主要手段, 逐步向加强个体化健康管理实现提供了实施的前提。

4.2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基层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网底,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的平台, 直接与大众人群接触, 可以按照地域进行管理, 容易实现对管理对象实现追踪, 为健康管理的运行模式, 监测—评估—干预提供实现的可能。

4.3 健康管理系统可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在社会效益方面, 服务对象个人健康状况的改善、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促使医疗服务人员的工作水平的提高, 对整个社会而言, 是疾病负担和精神压力的减轻, 同时会以优质的服务, 满足大众的健康需求,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品牌效应。在经济效益方面, 健康管理逐步会成为有偿服务, 与医疗保险相结合, 在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同时可以为社区医院增加收入, 同时有利于医疗费用的下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健康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4 目前,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基本均在建立健康档案和慢性病患者专案, 这事实上已完成了健康管理的第一步骤, 这一步同时提高了社区医院卫生资源的利用;而在社区中对慢性病患者的随访工作, 已经具备了个体干预的特性, 这些工作已经为实施健康管理提供操作的保障。分析目前现有的工作上, 实施健康管理亟需转变社区卫生工作人员重治疗轻预防的思想, 加强预防慢性病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 补充健康评估技术的应用, 即可在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健康管理, 预防控制慢性病。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慢性非传染病,健康管理

参考文献

[1]于世富.慢病防治要深入社区.中国基层医药, 2002, 1 (9) :82-83.

[2]张安玉, 孔灵芝.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对策.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5, 13 (1) :1-3.

[3]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医院, 2005, 9 (1) :3-11.

[4]王立义.社区慢性病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3, 15 (9) :475-476.

[5]郑灵巧, 原颖.去年750万中国人死于慢性病.健康报, 2006-05-10 (1) .

[6]WHO2002年世界卫生年会报告.

[7]娄培安.健康管理概述.上海护理, 2006, 6 (4) :117-119.

慢性非传染病 篇9

1 研究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对慢病患者药学服务的工作模式。

2 研究对象

利用医院HIS系统筛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2014年7~12月出院慢病患者信息, 统计排名, 确定入选慢病患者217例, 其中糖尿病合并症117例,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57例,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PCI术) 43例。

3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17例慢病患者药学服务情况, 依据慢病药学服务单各项内容 (患者基础信息, 诊断, 实验室检查, 用药信息, 用药指导内容等) , 总结实践经验, 检索相关文献, 以217例患者资料为基础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药学服务模式。

4 药学服务体系

4.1 确定慢病管理对象

采用筛选和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确定可行的研究人群即慢病管理对象。

4.2 临床药师分工

现有专科专职临床药师4名, 拟参与实验的临床药师均以通过卫计委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 药学专业素质扎实, 具备开展药学服务能力。根据确定的慢病管理对象及各专科临床药师所长, 确定各单病种负责管理的临床药师。见表1。

4.3 各项药学服务表单

根据确定的慢病管理对象, 各临床药师制定各病种的药学服务表单, 如《PCI术后患者药学服务》、《糖尿病患者药学服务》和《脑梗死患者药学服务》等。

4.4 各项药学服务

4.4.1住院患者

采集慢病患者用药史, 建立住院药历, 进行用药宣教, 实施药学监护。

4.4.2出院患者

出院前用药教育, 发放药师服务卡, 出院后用药随访。

4.4.3 从“医院”到“社区”

受医保等制度限定, 慢病患者在医院经诊治后, 更多的治疗是在社区家庭中完成, 因此, 慢病药学服务向社区家庭环节延伸。

4.4.4 从“专业”到“科普”

在医院和社区发放慢病相关知识宣传单, 开展慢病用药科普大讲堂 (通熟易懂) , 进行一对一用药指导, 并发放慢病用药教育材料。

4.4.5 老年人多重用药管理

老年慢病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 药疗方案复杂, 为提高服药依从性,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对老年患者施个体化长期药疗方案的制定。

4.4.6 网络服务

通过微信平台, 向慢病患者及家属发布用药常识, 回答用药问题。

临床药师对以上各项工作内容进行认真记录, 汇总分析, 定期汇报前一阶段经验。

4.5 确定“药学服务模式”

根据前期各阶段工作, 结合日常慢病管理工作记录和心得体会等实践经验, 确定各病种慢病管理的药学服务模式。

4.6 建立“药学服务体系”

将各单病种模式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学服务管理模式》、《脑卒中药学服务管理模式》) 进行分组讨论, 专家咨询等, 确定最终的各病种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模式, 将其汇总, 建立起慢病管理的药学服务体系。

5 小结

随着国内大多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 关于“慢病药学服务”的论文已有发表, 但多是“个案药学服务”和“宏观把控”的论述, 就各单病种慢病药学服务模式的研究少之又少。作者从慢病诊疗实际出发结合临床药学工作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补充内科治疗的慢病药学服务工作, 具有极强的开拓性。在充分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慢病患者药学服务体系, 既能补充内科医疗服务, 又能解决药学服务的实际问题,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 从而提高慢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今后本院乃至本地区其他医院慢病患者药学服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摘要:为探讨临床药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病) 患者药学服务的工作模式。作者依据慢病药学服务单各项内容 (患者基础信息、诊断、实验室检查、用药信息、用药指导内容等) , 回顾性分析217例慢病患者情况。通过慢病药学服务具体实例, 制定了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和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慢病药学服务模式, 进而建立慢病药学服务体系。建立一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慢病患者药学服务体系, 既能补充内科医疗服务, 又能解决药学服务的实际问题,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 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今后本院乃至本地区其他医院慢病患者药学服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药学服务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朝君.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表明:服务需求利用增加慢病防治形势严峻.中国卫生, 2009 (12) :36-39.

[2]杨春玲.国内外慢性疾病健康管理进展.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5) :40-41.

[3]张安玉, 孔灵芝.慢性病的流行形式和防制对策.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5, 13 (1) :1-3.

[4]梁长秀.慢病管理中健康管理的应用.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285) :211-212

慢性非传染病 篇10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急性传染性疾病,疾病防治

随着多种曾经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被有效控制,人类期望寿命延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在疾病谱和死因谱中所占顺位排名提前、顺位前列所占位数增加,慢病的预防控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危害的严重性、及表现形式都显著甚于慢病,人类防治疾病的历史中,特别是人群防治方面主要重心一直放在急性传染性疾病上面,因此相应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成熟的工作模式。慢病防治在本质上有诸多不同于急性传染性疾病,本文尝试对显著影响两类疾病防治实践的几点不同之处作一分析。

1 两类疾病防治的经济属性差异

因具有传染性、对周围人群的直接危害性,所以急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天然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即具有他享性和非排他性:对急性传染性疾病感染者的防治,在使感染者收益的同时,可以有效阻断疾病的进一步传播,进而使周围的其他人群得到保护,获得收益。因此,急性传染性疾病发生时,政府首先负有防控的责任,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对(地方)政府财政经济能力不敏感,特别是重大、传染性强的疾病一旦发生,政府必须无条件投入。

而慢病防治工作经济属性的界定涉及多个方面,情形十分复杂。首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程长,危害表现形式不激烈,直观上对周围人群多无危害,对其的防治也不能给其他人带来好处,即慢病防治效益的他享性特征不明显;其次,从三级预防角度分析,慢病防治其第一级防控、第二级防控中部分内容(如疾病的人群筛查),因具有普遍的人群收益,将这部分工作划归公共产品范围,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但慢病的治疗及针对个体的康复等干扰活动,则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非他享性等私人产品属性特征的,这部分工作是否划归政府管的公共产品范围,则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可支配财力以及人们的防病意识而定。

2 两类疾病防治需求的判断方法存在差异

这一差异与前文提及的两类疾病防治经济属性的不同界定密切相关。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一种欲望或意愿,在经济学上称为需要。卫生服务需要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卫生服务的客观要求,因为不考虑支付能力,所以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等描述疾病发生及流行强度的指标数据,即可反映一个地区对该疾病的卫生服务需要情况,并可作为一个地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措施的主要依据。需求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的一定价格条件下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形成需求有两个充要条件:一是人们的购买愿望;二是购买者或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如果只有购买愿望而没有支付能力,或有支付能力而没有购买愿望,都不能产生有效的需求,从而不能在市场上形成实际的购买力。就是说,卫生服务的需求指人们有支付能力、并愿意购买的卫生服务。

因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这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其防治费用,所以卫生服务需要几乎等同有效的卫生服务需求,政府或相关管理部门可以直接根据发病率等指标高低、变化情况制定相关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策略、进行区域卫生规划。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则不同,上述指标反映的只是人群存在的慢病防治方面的服务需要,是否能够转变为有效的服务需求,则与人群的购买意愿、支付能力,以及医疗保险制度密切相关,因此在慢病防治管理中,不能简单将卫生服务需要等同于卫生服务需求,需要综合的方法测算需求。

目前我国慢病防治任务的主要承担单位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立,主要依据政府指令性区域规划:政府原则上按照街道办事处范围或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1]。这种以人口或区域范围为基础的规划建设标准,隐含的理论依据就是根据辖区人口数、发病率或患病率等疾病流行强度数据,测算出该地区存在的卫生服务需要,并且直接将卫生服务需要等同于有效卫生服务需求。这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力允许,并有相应配套制度保证政府的资金投入,即通过政府购买将慢性病防治统一纳入公共产品范围,按这样规划建设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可行的。但我国区域之间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效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2],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仍通过“有偿服务”和“以医养防”来维持运行[3]。在这些经济发展落后或不太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投入不足而不能持续的情况下,机械地按这样标准建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然会引起一系列问题,诸如:技术人员不足且稳定性差[4]、群众认可接受度低[5]等。与这些问题、现象相应映的是,一些有项目经费支持的慢病防治工作往往效果不错,但难以持续、难以推广[6]。

3 两类疾病防治措施的差异

除了上述两点在宏观策略管理上差异外,一些防治措施等技术层面两类疾病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不同之处。

3.1 防治措施执行的强制性不同

两类疾病防治属性的不同,导致相应配套制度、措施的差异,涉及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数量、内容明显比慢病防治多且详尽。针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大多具有强制执行力,如对传染性疾病的发现报告,急性病例、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控制等都有强制性要求。同时由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危害的表现形式激烈、后果直观具体,因此相关措施的实施对象在接受处置时的态度多能积极配合。

慢病防治主要是围绕WHO提出的人类健康的4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产生的相关措施。目前虽有如公共场所禁烟等相关硬性规定,但慢病涉及的危险因素非常复杂[7],慢病防治形势依然复杂和严峻[8],总的来说,慢病防治措施很难要求干预对象强制性执行,只能通过深入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活动,提高人群健康意识,自觉修正、建立健康行为、生活习惯。在慢病防治中,对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的执行技术要求显著提高,工作量显著增加;同时,健康的环境改造、建设对全社会的要求越发严格。

同样是人群防治,由于缺乏了强制力的保障,慢病防治措施落实过程中,个体特征、对人的尊重的要求会越发凸显出来。慢病防治将更加体现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念、终身健康管理模式。

3.2 疾病监测的意义与作用明显不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是传染性疾病传播三环节,任何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只要有效控制、消除其中一个环节,便能控制疾病的流行传播,效果通常十分明显,但对相关措施实施的时间性要求十分高,因为传染性疾病一旦在扩散,感染人群可以几何级数迅速增加。因此,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中,必须建立覆盖全面、及时有效的监测报告系统,以及时发现疫情,保证相应防控措施的执行。传染性疾病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及时性要求极高。

慢病由于病程长,影响因素的特异性不高,所以慢病防治中,对疾病发现的敏感性和及时性要求相对较低,慢病的监测主要在于高危因素或高危人群的识别、亚临床及早期病例的诊断。 对于慢病防治策略,WHO明确强调:一级预防优于二级预防;全人群策略优于高危人群策略;整合的危险因素管理优于单个危险因素的干预。慢病监测将主要用于高危人群、病人的干预随访、效果评价,该监测系统在特异性的要求不同于传染病监测系统。因此慢病防治实践中相关监测工作的管理、质量控制不宜简单套用急性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方式或控制指标,如目前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健康档案工作,不应该像传染病报卡那样对报告率、及时报告率等指标提出较高要求,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初期。

3.3 防治效果的表现及评价方式差异

由于疾病自然史、影响因素作用效应差异,正确的防治策略和措施能较迅速控制急性传染性疾病,如通过改水、改厕对肠道传染性疾病的控制,通过疫苗接种对脊髓灰质炎、麻疹等针对性疾病全人群发病和局部疫情的控制,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降低发病率表现出来。而慢病病程长、可治疗难治愈,影响因素常为微效应的综合作用,难以做到像急性传染性疾病那样采取针对必要条件(环节)的措施手段,需要长时间(终身)、综合措施的持续干预,并且其效应具有很长的时间滞后性,因此在开展慢病防治工作初始时期,无法像急性传染性疾病那样用发病率或患病率评价防治效果,需要根据不同疾病研制出综合性评价的中间指标体系。

3.4 疾病自然史、影响因素效应差异

除了上述防治实践中的差异外,因两类疾病自然史、影响因素效应差异带来病因研究所需样本量、观察时长和研究质量要求的不同,基层单位或条件不充分的单位不宜开展慢病病因类研究项目;且从慢病病因研究历史来看,除了一些特殊地球地理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工业污染)等影响外,大多慢病病因在不同地区、人群的特异性不强,集中资源开展大人群的病因研究,成果共享应更适合慢病防治的要求。

4 结语

慢病防治任务在日益加重,但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慢病防治工作模式,加之作为慢病防治主要承担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我国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既往长期的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经验无疑会给慢病防治提供极大帮助与借鉴,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必须明确认识的,这样会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本文主要是从理论上对两类疾病防治中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希望给慢病防治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Z].2006-02-21.

[2]刘茜.中国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效率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7):497-499.

[3]荣超,黄晓光,孙健,等.杭州市社区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1):733-734.

[4]张永建,季建隆,谢成渝,等.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慢病管理效果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130-132.

[5]卢智胜,赖秀荣.关于社区慢病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和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0,8(4):476-477.

[6]王亚东,孔灵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技术和策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40-42.

[7]谢虹,詹思延,孔灵芝.我国社区慢病综合防治示范点组织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2,22(5):31-34.

慢性非传染病 篇11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策略,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逐年升高[1], 随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为探究降低该类疾病的发生率, 减少该类疾病对人类健康的损害, 本组研究对广州市番禺区自2008年1月开始采取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具体防治措施, 实施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阶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最严重的问题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由于这类问题的存在部分居民在某些疾病的早期未能得到及时或彻底的治疗, 以致疾病恶化, 形成慢性疾病[2]。本组研究中我们由广州市番禺区所有居民的健康资料中随机抽取1万份, 在实施相应策略的整个过程中对档案进行严格管理。其中男性患者及女性患者各5000例。所涉及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癌症。

1.2 社区慢性疾病的防治方法

(1) 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慢性疾病的综合性防治管理。

(2) 通过建立详细的居民健康档案, 达成信息共享的综合性防治目标。

(3) 开展慢性疾病的社区诊断, 确定社区内综合性防治的优先项目。

(4) 实施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干预措施。

2 结果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性危险因素得到了良好控制, 管理率及控制率明显升高, 社区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癌症等恶性疾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生存率较原有生存率明显升高。另外, 社区居民的医疗费用明显降低, 医疗负担减轻, 群众对现有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逐渐上升。主要体现在我区男性吸烟率由原有的65%降至54%;高血压、糖尿病的疾病控制率由原有的19.8%提高至43.5%。常见肿瘤性疾病肠癌、胃癌、乳腺癌等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且恶性肿瘤性疾病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 死亡率显著降低。

3 讨论

我们所采取的综合性防治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环保整合卫生、绿化环境、加大宣传及合理利用社区内的资源。借助居民健康档案增加政府对医疗服务体系的干涉, 通过建立社区及街道健康促进委员会以及组织健康教育宣传志愿者等增加社会团体及家庭、学校及企业等团体共同参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建立以政府机关为主导, 相关部门各尽其责, 以及社会各界均积极参与的慢病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体系。最终形成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 以社区单位为基础, 以家庭为依托的全方位防治的医疗服务网络。关于居民健康档案:2008年1月起, 广州市番禺区开展了全区范围内的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及调查活动。至2011年6月, 已有15万15岁以上居民己建立了全面的健康档案。与此同时, 为了满足社区、基层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保证居民健康档案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 我们建立了全面的“居民健康档案”网站, 定期为健康危险度进行评估, 并将用于居民健康管理的软件与牙防、高血压、糖尿病及癌症等相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软件进行了整合, 达到了多档合一、信息共享、动态更新的目标。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相关信息的全市区性联网。通过居民健康档案中所包含信息、专题调查所得资料及日常疾病监测所得资料等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诊断,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公共卫生问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以及癌症等;对资料进行总结得出: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为饮酒、吸烟、肥胖、缺乏体育锻炼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社区优先项目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高危因素的干预以及对相应行为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等。以60岁以上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及该类疾病的高危人群为重点进行干预。虽然综合性防治措施得到现阶段, 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目前比较突出的是[3]: (1) 癌症的早期发现、及时监测以及疾病的释放率较高, 特别在肝癌高危人群中的疾病监测措施尚不到位; (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危因素的检测尚未全面覆盖; (3) 参与慢性疾病防止工作的队伍组成不稳定, 导致工作进度及工作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笔者认为, 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只有集结了全社会的力量这项工作才能完善, 为此我们主张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载体实施人群策略及高危策略, 通过疾病知识的宣传使健康意识深入到全人类的思想意识中。

参考文献

[1]朱蔓英, 毕安华.上海市松江区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工作回顾[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7, 19 (11) :589~591.

[2]李王, 周指明, 巫云辉, 等.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策略初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7 (3) :233~234.

上一篇:短波通信试验下一篇:日本幼儿教师教育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