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知识培训(共13篇)
传染病知识培训 篇1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度
根据《关于开展全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的通知》的要求,在市疾控中心的指导下,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对全院医疗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一、培训内容:
1、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
2、重点传染病,即人感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病非典型肺炎、鼠疫、不明原因肺炎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基本知识。
3、常见传染病,如麻疹、手足口病、流感、肺结核等传染病的防治基本知识。
4、流行病学知识与病史采集技能;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疫情报告的要求;消毒、隔离、防护技术等。
二、培训方式:采取了集中培训、个人自学和书面考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根据我院工作实际,每半年进行一次培训考试,授课医师为主治以上医师担任。并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登记。
三、培训人员:
1、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院科领导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
2、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两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3、拒绝参加培训者按有关制度处置。
xx市中医医院
2014年1月10日
传染病知识培训 篇2
1 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员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多, 也为传染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一些新的传染病也逐步凸显出来, 因此, 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对于传染病的防治有三大措施, 就是切断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预防易感人群[5]。在传染病流行中, 不正确的健康观念、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 是导致传染病流行的重要原因, 传染病的流行给社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教育指导人们健康的卫生理念和健康的卫生习惯, 可以预防传染病的感染, 减少病魔的折磨和经济的负担, 对家庭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传染病健康教育的方法
2.1 成立传染病健康教育办公室
有专门的人员负责传染病的健康教育, 对传染病健康教育工作统一部署, 形成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相互促进的教育局面。
2.2 传染病健康教育的实施
传染病健康教育办公室要根据当地和季节的具体情况, 有计划的对一些传染病的防治知识进行宣传, 可以通过讲座、培训、传染病救治演练等方式进行教育, 充分利用宣传画、滚动屏、广播、条幅、宣传栏、板报、讲座、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卫生习惯、卫生理念, 特别是卫生洗手, 多数人不会卫生洗手, 要把六步洗手法教会, 对于很多的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有着积极的作用。如结合平时日常生活、工作、购物、旅游等实例, 进行有实用性的宣传, 讲解日常生活、工作、购物、旅游中必要的传染病预防知识。同时结合季节如春末夏初, 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 如手足口病、肠道传染病、甲肝、风疹等传染性疾病[6], 也大有流行趋势, 要让人们认识感觉到宣传的传染病预防知识是非常实用的, 让居民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要提醒居民, 一旦有传染源存在, 极易造成大范围的流行。同时对居民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如增强体质, 提高疾病的防御能力, 避免过度劳累, 加强体育锻炼, 勤洗手, 不吸烟, 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生活中注意食品卫生, 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7]。另外, 教会传染病患者的各种痰液、体液、分泌物等消毒, 才能防止传染病患者传染给他人, 室内经常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 对易感人群积极进行疫苗接种, 若没有研制出相应疫苗, 要积极锻炼身体, 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对知道的传染病人, 要尽量避开, 减少传播途径, 就减少感染的机会。
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 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的工作, 据相关资料显示, 目前全球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回升[7,8,9]。故传染病的预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长期性工作, 通过加强预防传染病的宣教, 可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10], 同时通过宣传, 可以提高居民的素质, 从而决定着未来辖区内预防传染病工作成败, 可以从各方面引导居民的群体意识及爱国卫生思想, 结合环境污染的状况, 让大家观察身边那些不环保、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11]。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加, 如不对辖区居民进行有效的宣传与健康教育, 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 将导致传染病的蔓延, 因此, 针对各年龄层次的人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 对提高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们的传染病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员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多, 也为传染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一些新的传染病也逐步凸显出来, 因此, 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至关重要。一提起传染病, 人们比较恐惧, 特别是近年来, 人们经历了SARS、人致病性禽流感、甲流感等, 对传染病的重视程度也大大提高, 预防传染病知识教育对防治传染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和有关文献报道对预防传染病知识教育进行阐述。
夏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篇3
1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剧烈的腹泻、呕吐、脱水、肌肉痉挛、周围循环衰竭、电解质平衡紊乱等,严重时出现肾功能衰竭及代谢性酸中毒。典型病人病情来势凶猛,发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会很快因脱水、严重衰竭而死亡。
2菌痢(细菌性痢疾)
菌痢是夏秋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菌痢是由志贺氏菌属细菌引起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菌痢比较可怕的一种类型为急性中毒性菌痢。它起病急、发展快,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40℃以上,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惊厥,甚至昏迷和呼吸衰竭。
3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甲、乙、丙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般1个月左右可恢复健康。
4感染性腹泻
从广义上讲,感染性腹泻系指各种病原体导致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这种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炎症性腹泻及分泌性腹泻,炎症性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黏液便或黏液血便:分泌性腹泻多不伴有发热,粪便性状为稀便或水样便。
防病专家提醒:上述四种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均是病人和无症状的带菌者,它们的传播途径相同,主要是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及苍蝇传播的。因此,预防这些疾病要注意饮食卫生,喝开水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品要加热煮熟后再吃,生熟分开(尤其是海产品和肉类食品),防止苍蝇叮咬食物。要搞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食品。消灭苍蝇),把好病从口入关。
5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在潜伏期后期至发病后2-3周内传染性强。甲肝病毒通常由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的手、水、食物和食具、苍蝇等经口感染。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如果水源和蛤蜊、牡蛎、毛蚶等生食的水产品被严重污染,则可致暴发流行。本病秋冬发病较多。也可见春秋两季发病高峰。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2~6周。临床上分急性黄疸型与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通常起病急,可见畏寒、发热,体温常为39℃左右,有显著乏力、厌食,尤厌油腻,常伴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胀、便秘症状,黄疸可在1~2周内达顶点,病程为2~3个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临床表现与黄疸型肝炎相似,但一般症状较轻,不出现黄疸,病程较短。本病不转为慢性,预后良好,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防病专家提醒:应与患者隔离,注意饮食卫生。少年儿童(尤其是集体生活的孩子)、旅行者、经常外出就餐者应当注射甲肝减毒活疫苗,
6军团菌病
军团菌病是由军团杆菌引起的以肺部感染为主,可合并肺外多个系统受损的一种细菌性疾病,受感染的人和动物排出的军团菌污染环境、土壤和水源成为传染源,其中以各种水源为主要传染源,空调系统带菌也是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感染的主要途径是经呼吸道感染,各年龄段的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患有慢性病的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以及长期吸烟者都是易感人群。军团菌病全年均可发生,而以6~10月份发病最多。这与其他的肺炎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区别。军团杆菌可以侵犯身体内许多器官,因此其临床表现常是多种多样,轻者就像得了一次感冒,重者则发生高烧和肺炎。
防病专家提醒,对家庭使用的空调机,应经常清洗空气滤网:家庭用的热水管道、淋浴器、加热器等有可能存留水体的地方,要注意进行定期清洗:室内空气一定要注意定期通风,绝不能窗户密闭: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能力。
7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子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猪是最主要传染源),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有严格的季节性,流行于6-10月,集中于7、8、9三个月。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且10岁以下儿童最易感染。乙脑的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4天。感染乙脑后,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出现一般呼吸道或呈一过性发热:重者表现高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惊厥、意识障碍甚至呼吸衰竭等。
防病专家提醒,预防乙脑的关键是灭蚊防蚊、注射疫苗、对猪等动物妥善饲养管理。一旦得了病,就要及早住院治疗。
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近30年来世界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患者眼分泌物含有大量病毒,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患眼→污染病毒的手、物、水→健眼途径接触传播。该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很快,发病集中。本病在夏秋季流行,多见于成人。
防病专家提醒:要养成勤洗手,不揉眼,分巾、分盆的卫生习惯:对病人采取隔离,防止家庭成员间、群体间接触传播。隔离期至少7~10日:“红眼病”患者应避免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预防眼病。
9布病(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病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起病急骤,一般类似感冒。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多汗;在急性期关节肌肉呈游走性痛,主要是在大关节。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传播途径:①经皮肤黏膜接触传染;②经消化道传染;③经呼吸道传染;④其他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工作者、屠宰工、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篇4
(讲话稿)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传染性的疾病。可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有三个条件,它们相互联系,同时存在,被称为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一是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发育、繁殖并能排除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具体地说,就是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二是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经传染源排出,侵入另一易感机体所经过的途径,如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经医源性传播、经垂直传播);三是易感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某人群的易感性取决于构成该人群每个个体的易感状态)。
二、常见的传染病
呼吸系统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肺结核。
消化系统传染病: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伤寒和副伤寒,甲型肝炎,霍乱,手足口病。
接触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简称红膜症),疥疮。媒介传播传染病: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
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俗称“非典”),甲型流感(H1N1、H7N9)。
三、防控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双手清洁、勤洗手,打喷嚏与咳嗽应用纸巾掩住口鼻、不随地吐痰,出现呼吸道传染性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照顾或接触患者应佩戴口罩。不吃不洁或半生食物,食用餐具要严格消毒,不喝生水,处理食物生熟分开,饭前便后要洗手。患者用过的物品,须清洗并消毒,不共用毛巾及其他人物品,接触患者应戴上手套、勤洗换衣,不要多人同床居住,勤洗换被子、床单。拒绝毒品、不要共用针管和针头,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流行时要减少公共集会及集体娱乐活动。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
重点实现传染病防控的“一控三消”的目标。“一控”既控制法定管理传染病发病率低于500/10万以下,但低于上年水平。“三消”即消除麻风病,使麻风病的患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消除疟疾危害,实现无本土疟疾病例;消除麻疹危害,使麻疹发病率低于1/100万。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篇5
姓名
单位
分数
一,填空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将传染病分为
,三类,共
种。2,传染
病
流
行
过
程
包
括
三
个
环节
。3,,国家对传染病实行以
为主的方针。
4,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
,制度。5,H7N9禽流感是以
传染为主的传染病。6,手足口病属于
类传染病。
7,流感样病例的定义中关于发热的腋下体温是
℃。8,对腹泻病人的疫情监测主要通过对
开展常规监测。9,疟疾是
寄生于人体的寄生虫病。
10,调查报告中关于三间分布是指
。二,单选题
1,传染源包括哪些?()
A、病人
B、病原携带者
C、受感染的动物
D、以上都是 2,疫区()A、发生传染病的那个村子
B、发生过传染病的那个医院
C、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可能波及的地区 D、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已经传染到的地区
3,传染病流行是指()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未发生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
C、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一般发病率水平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的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
4,传染病暴发是指()
A、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多种传染病 B、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C、短期内在局部地区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D、短期内在一所医院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5,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理办法是()A、个人检讨
B、批评教育
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测试卷 篇6
姓名
科室
得分
一、选择题
1、流行性感冒潜伏期一般()A、1-3天 B、3-4天 C、5天 D、5-8天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是:()
A、脑膜炎双球菌 B、肺炎双球菌C、流感嗜血杆菌 D、结核杆菌
3、麻疹一般多少天可治愈()A、3天 B、5天 C、8天 D、10天
4、水痘是由什么病毒引起()
A、流感病毒 B、带状疱疹病毒 C、麻疹病毒 D、柯萨奇病毒
5、流行性腮腺炎表现为:()
A、显非化脓性炎症、腮管口红肿。B、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脓液。C、颌下肿大,有压痛,局部皮肤发红。D、耳后肿大,有压痛,局部皮肤发红。
6、麻疹是通过()途径传播
A、空气传播 B、饮食传播 C、呼吸道飞沫传播 D、水传播
7、麻疹潜伏期()
A、2-3天 B、3-5天 C、5-7天 D、8-12天
18、春季传染病大多都是()
A、呼吸道传染病 B、消化道传染病 C、血液传染病 D、体表传染病
9、乙类传染病有()种 A、25 B、26 C、39 D、40
10、丙类传染病有()种 A、10 B、11 C、15 D、23
二、多选题
1、下列春季传染病有()
A、流行性感冒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麻疹 D、水痘腮腺炎
2、水痘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
A、空气传播 B、水传播 C、饮食传播 D、接触传播介传播
3、人类传染病有()
A、呼吸道传染病 B、消化道传染病 C、血液传染病 D染病
4、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要做到()A、早发现 B、早隔离 C、早诊断 D、早治疗
5、甲类传染病是()
A、鼠疫、B、霍乱、C、禽流感 D、天花
E、、生物媒、体表传 E
答案
一、AADBDADABB
传染病知识培训 篇7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从某高职院校抽取调查对象。发放问卷749份, 回收问卷743份, 剔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716份, 有效率95.59%。
1.2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 整群分层随机抽样, 对抽中学生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问卷调查。调查员均接受统一培训, 采用现场答卷的方式完成问卷回收。
1.3 调查工具
自制调查问卷, 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传染病防治知识、传染病防控技能3部分。应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完善问卷, 采用预调查分析法验证问卷, 显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4 数据录入与软件应用
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相关数据, 采用独立二次录入和逻辑纠错法核对数据, 资料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本研究所有假设检验的水准为α=0.05。
2 结果
(1) 调查对象为初中毕业至大专二年级的在校生, 年龄14~23岁, 平均年龄为 (18.29±1.52) 岁。其中男生296人 (占41.34%) , 女生420人 (占58.66%) ;医药卫生专业403人 (占56.28%) , 非医药卫生专业313人 (占43.72%) ;五年制高职生260人 (占36.31%) , 三年制高职生456人 (占63.69%) 。
(2) 表1显示, 男、女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正确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女生在输血、共用注射器以及母婴传播艾滋病知识方面掌握程度好于男生, 男生在蚊虫叮咬传播及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知识方面正确率高于女生, 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在预防艾滋病宣传时, 男、女生健康教育内容应该有所侧重。
(3) 表2显示, 条目107a、107c、107d三年制高职生正确率均高于五年制高职生,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说明三年制高职生艾滋病预防知识优于五年制高职生。条目107b正确率均较低, 提示被调查者对艾滋病传播缺乏科学认识。
(4) 表3显示, 113题“出现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者咯血、低热、乏力、盗汗等症状时, 哪种做法是最好的?”和114题“您认为肺结核病病人可以享受免费抗结核药物治疗吗?”这两道关于结核病防治知识的题目, 不同性别、专业被调查者的正确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女生正确率高于男生, 医药卫生专业学生正确率高于非医药卫生专业学生。不同民族以及生源地被调查者正确率差异无显著性。不同年级学生正确率差异有显著性。
(5) 表4显示, 高职生对安全套可以预防生殖系统疾病知晓率较低, 且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1) 应加强男生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转化工作。本研究结果显示, 艾滋病、结核病以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治知识, 女生掌握程度均优于男生。有研究结果显示[8~10], 男生健康知识和理念的认知率、健康行为的依从性偏低, 在相同的生活、学习环境中, 男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较女生差。健康知识是形成健康行为的基础, 健康态度则是行为转变的动力[11], 所以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男生的健康教育, 使其真切认识到有关自身健康利害的因素, 自觉转变, 提升健康行为的依从性。
(2)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关于感染结核病的主要症状高职生掌握情况较好, 这跟学校以及社会多年来的大力宣传有关。但是关于结核病是否可以免费接受治疗以及免费检查、治疗的途径, 学生掌握情况较差。提示结核病宣传的重点除了主要症状外, 还要加强免费检查、治疗等政策宣传。
(3) 关于性生活会传播哪些疾病的问题, 高职生知晓率较之前研究有所提升, 但男女生正确率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与同类研究相似[12~17]。关于安全套可以预防生殖系统疾病的问题, 男生的正确率仅为38.18%, 而在青春期, 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性冲动, 导致不良后果的几率更大。
传染病知识培训 篇8
一、时间2011年03月23日
二、培训地点:中医医院会议室
三、培训人员范围人数:全员
四、培训记录及总结:
于2011年03月23日下午3点在医院会议室进行院内针对肠道疾病的培训工作,为提高我院对肠道疾病的加强认识进行广泛宣传,我院更加认识了院内传染的危害性。
通过培训和宣传对肠道疾病诊断及上报的认识,对今后的工作有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医院2011年03月31日
2008年知识培训记录及总结
1.时间2008年月日
2.培训地点:
3.培训人员范围:
4.培训记录及总结:
传染病预防知识试题
一判断题;
1.传染病是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2.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是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通过日常接触传染、通过血液传播。()二填空题;
1.法定传染病分几类()分别是()()()。
2.法定传染病分()种。
3.法定传染病网上直报分别在多长时间内上报()()()。
三简答题;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登革热) 篇9
一、症状:
初步检查有寒战、发烧(寒战后发生,大多为高热,而且短时间内可迅速升高,一般持续5-7天,有时也可有低热)、剧烈头痛、关节剧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遍布全身,一般持续5-7天)、淋巴结肿大、出血(只见于部分患者)、肝脏肿大、黄疸等症状,严重者还有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症状。另外,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等下降。
二、传染途径:
传染病预防的途径有三条: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登革热属于虫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等蚊种的叮咬传播。对于登革热来说,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切断传播途径。
三、防控手段:
一般的措施如下(包括切断传播途径以外的预防方法):
1.清理积水,因为积水是蚊子滋生的天堂。
2.搞好卫生,保持所处区域的清洁,防止蚊子活动。
3.在蚊子活动密度较高的地方适当地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杀灭。
4.可以使当地使用驱蚊剂,防止蚊子叮咬。
5.所处区域疫情发生时,不要到比较潮湿或者是有积水的地方(蚊子的孳生地)去。
6.所处区域疫情发生时,尽量不要剧烈运动,以防止身体过多分泌乳酸而招蚊子,而且要少喝酒。
7.在疫情发生时,避免进入疫区。
传染病知识培训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剔除因违纪、学分未达到毕业或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后,随机抽取某高校2011届五年制医学本科毕业生114人,其中预防医学专业37人,临床医学专业77人。
调查内容:拟定《医学毕业生传染病知识技能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专业主干课程平均成绩、微生物学成绩、传染病学成绩、传染病科实习情况等)、传染病知识(传染病常见概念、传染病特征、传染病流行环节、传染病免疫学知识、传染病防治法律知识等)、传染病防治技能(传染病诊治、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传染病消毒隔离、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病学等)。
方法:统一培训调查员,组织完成专业实习后返校毕业生问卷调查,调查员集中讲解后指导被调查者完成问卷填写。使用Excel办公软件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录入,采用SPSS17.0中文版软件对录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医学生传染病知识技能得分情况
传染病知识技能问卷共计36题,每题正确计1分,总分36分。其中,传染病防治知识问卷分15分,传染病防治技能问卷分20分。不同专业毕业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得分比较,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总分、知识分及技能分均显著高于临床医学专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医学生传染病知识技能得分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大学期间主干课程平均成绩(优良=1,一般=0)、微生物学成绩(优良=1,一般=0)、传染病学成绩(优良=1,一般=0)、流行病学成绩(优良=1,一般=0)、传染病实习时间(≥2周=1,<2周=0)为自变量,以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得分(36个问题总分36分,≥22分=1,<22分=0)为因变量,采用向后逐步回归方法进行传染病知识技能得分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传染病知识技能得分的因素有主干课程平均成绩和实习时间(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6分的传染病知识技能总分中,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平均得分21.73分,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平均得分26.49分;15分知识问卷,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得分9分,预防医学专业得分10.97分;20分传染病技能相关问卷,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传染病技能得分13分,预防医学专业得分15.51分。两专业学生得分比较,预防医学专业总得分、知识分和技能分均高于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得分偏低,结果与国内谷秋红、汪萃萃等相关研究报道一致,谷秋红等调查医学生共 538 人,传染病学成绩最高分 86 分,最低分仅为 17 分, 平均分为70.74分,涉及基础知识得分明显高于病例分析得分[1];汪萃萃等研究医学生对手足口病最典型症状、结核病病原体、甲类传染病类型等知晓率不足60%[2]。目前,我国医学生课程体系仍是沿用前苏联课程体系,传染病防治相关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专业课程(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及传染病见习实习环节,缺少实际工作需要的病原微生物学、卫生微生物学、医源性微生物、媒介生物、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免疫学诊断基础课程和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灾害救援、健康教育、新发传染病、计划免疫等专业课程,较少结合基础课程课程组织开展传染病流行形势、病原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传染病预防控制进展等专题讲座和专业课程教学组织开展艾滋病、肝炎、耐药结核病、传染病流行社会经济危害、传染病监测预警等专题讲座;因为传染病流行特点和典型病例缺乏,教学实践中,医学生较少参与传染病见习实习。为保证医学生掌握社会实际需要的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应结合传染病防治新形势的需要[3],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经验[4],加强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传染病防治课程体系改革,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科学的传染病防治课程体系。
医学生传染病知识技能掌握涉及传染病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构建和有效实践,传染病知识技能主要源于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及传染病实践环节。为了解主要课程和实践环节教学对传染病知识技能掌握的影响,本研究在调查学生主干课程平均成绩、微生物学成绩、传染病学成绩、流行病学成绩和传染病学实习时间的基础上,对医学生传染病知识技能得分影响因素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传染病知识技能得分的因素是主干课程平均成绩和传染病实习时间,医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成绩对学生传染病知识技能掌握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是医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等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课程教学内容脱节、案例教学应用不够,应结合传染病流行新形势,在传染病防治基础课程教学中,强化重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病原特征、病原变异、流行特点和病原检测分析方法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将传染病病原学基础与传染病临床应用教学内容有机衔接,如临床见习模式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临床教学适当安排模拟人操作、标准化病人等辅助教学等方式[5]。在传染病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传染病诊断、报告、治疗、消毒、监测预警、健康促进、应急处置等知识技能教学,注重结合实际培养医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系统性、时效性和实用性。同时,在传染病防治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组织常见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教学案例,注重课程教学中科学应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CBL(Cecture-based Learing)和MCAI(Multimedia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等先进的教学方法[6,7],使学生掌握系统实用的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1]谷秋红,徐宁,李智伟.五年制医学专业学生传染病学考试成绩分析与评价[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175.
[2]汪萃萃,刘小方,陈梅男,等.医学生与非医学生传染病知信行水平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8):684-685.
[3]康文,连建奇,孙永涛,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传染病学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0):1297-1299.
[4]Lischka M.Medical universities in Austria:impact of cur-riculum modernization on medical education[J].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2010,29(1):30-36.
[5]张世斌,郭新会,梁连春,等.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模式的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211-213.
[6]游晶,韦嘉,杨微波,等.多模式教学方法的整合在新形势下传染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3B):319-324.
传染病知识培训 篇11
全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计划
我院传染病防治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计划将要重点抓好甲型 H1N1 流感、艾滋病、肺结核、(包括结核病归口管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流行、狂犬病、病毒性肝炎、不明原因肺炎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各级各类的医护人员、特别是感染科专业人员、要逐步建立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长效机制,将临时性、应急性的培训模式逐步转变为长期性、制度化的培训模式。把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与技能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制度中管理,将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作为卫生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并进行重点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各科室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培训工作的具体计划,提出具体培训措施。
一、培训目标
1.通过培训,达到下列目标:
(一)使本院医务人员和各科疫情报告员掌握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包括不明原因肺炎)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狂犬病、手足病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医疗规范、流行病学知识、医疗关怀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护,杜绝院内感染。
(二)使本院卫生人员重点是感染性疾病科、输血科等专业人员,掌握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三)使本院卫生人员掌握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及公众预防指导原则。
二、培训对象 :全院所有医务人员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有关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有关的专业知识。
(一)法规部分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 》、(1998-2010 年)、《医院感染管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5-2010)(试行)》、县《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市卫生局及疾控中心对传染病管理的相关文件要求等。
(二)专业部分
1.传染病流行动态,诊断,治疗及疫情上报,传染病处置规范及处置流程。
2.重点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如:艾滋病、甲型 H1N1 流感、结核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不明原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等防治现状,病源学和致病机理。
3.传染病相关疾病;传染病病人的医学管理模式;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及处理。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和艾滋病等病人的医疗关怀。4.传染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网络报告等相关知识。
5.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死亡医学证明书》的规范要求; 6.AFP病例监测的相关知识
四、培训方式
全员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自学、参加专题讲座、培训班、研讨会、学术论坛、远程教育、发资料做试题等。培训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院内各种会议,适当安排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的内容,门、急诊科医生、和本院传染病主诊医生等直接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采取进修、集中培训等形式进行培训。
五、组织管理
按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逐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全员培训工作。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方式,由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按标准要求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建立、健全培训档案,对培训情况进行归档,纳入科室绩效管理。全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结果等将按县、市卫生主管部门要求,进行学分验证、各科在全员培训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组织与管理,及时解决培训中发现的问题。
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记录2 篇12
时间: 地点;人员: 主持人: 内容:
传染病防治的共性知识
(一)基本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染人体而产生的疾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感染过程三因素
感染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称为感染过程。构成感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即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与社会)。
1.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其致病作用取决于如下几方面。
(1)数量:病原体入侵的数量是重要的致病条件之一。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要有足够的数量,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感染。
(2)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3)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4)变异:可因环境和遗传因素造成变异。
2.人体免疫应答作用:病原体感染多伴随免疫应答反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保护性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种。变态反应属于后者。
(1)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非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反应。主要表现为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作用等几方面的功能。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有抵抗同一种微生物重复感染的作用,不能遗传。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3.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很大影响。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大部分虫媒传染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明显的地区和季节性。
(2)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行为、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预防普及等各方面。生活水平低、工作环境的卫生条件差,可致机体抗病能力低下,增加感染的机会。
(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在人出生后的一生中,发生无数次感染,每一次病原体侵入机体,都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在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可出现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入侵部位被消灭,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及体液 的溶菌作用等,或通过局部的免疫作用,病原体从呼吸道、肠道或泌尿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仅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及生化改变。
3.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这些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病原携带有两种状态,一是无症状携带,即客观缺乏易察觉的有或无轻微临床表现的携带状态:二是恢复期携带,亦称病后携带,一般临床症状已消失,病理损伤得到修复,而病原体仍暂时或持续寄生于体内。由于携带者向外排出病原体,成为具有传染性的重要传染源。
4.潜伏性感染:是指人体内保留病原体,潜伏一定部位,不出现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排出体外。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而不发病,但又不足以将其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
5.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因而引起病理改变,并具有相应疾病的临床表现。
(四)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包括病毒、立体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2.有传染性:是此类疾病的最主要特征。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 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3.具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流行性(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地区性、季节性、周期性、外来性、地方性。
4.免疫性:感染后(包括隐性或显性感染)可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产生特异性免疫,属于自动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疫状态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获得终身免疫,有的还可再次感染。
可分为以下几种感染现象:
(1)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2)重复感染: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次侵袭而感染。以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3)复发: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原症状再度出现。以伤寒最为常见。
(4)再燃: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常见于伤寒。
(五)传染病的临床特征
1.病程发展呈阶段性: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一段时间,称潜伏期。不同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各异,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乃至数年;同一种传染病,各病人的潜伏期长短也可不同。通常细菌潜伏期短于蠕虫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短,短至数小时;狂犬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潜伏期可达数 年。推算潜伏期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
(2)前驱期:是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短暂时间,一般l至2天,可呈现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
(3)发病期(症状明显期、极期):是各传染病之特有症状和体征随病程进展陆续出现的时期。症状由轻到重,由少到多,逐渐或迅速达到高峰。
(4)恢复期:是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时期。其终局多数为痊愈,少数疾病可留有后遗症。
以上患病阶段最终结局: 1)临床痊愈:
2)后遗症:如脊髓灰质炎可引起下肢残疾; 3)复发:如疟疾、伤寒、痢疾; 4)再燃:如伤寒等疾病;
5)转为慢性感染:如病毒性肝炎、结核等 2.常见的临床表现:
(1)发热:发热为传染病之共同表现,然而不同传染病其热度与热型又不尽相同。
(2)皮疹:不同传染病有不同的疹型,包括斑疹、丘疹、斑丘疹、幻:斑疹、玫瑰疹、瘀点、疱疹、脓疱疹、荨麻疹等。各种传染病皮疹出现的时间、部位、出疹顺序、皮疹的数目等不完全相同。常见出疹性传染病有猩红热、麻疹、水痘、天花、斑疹伤寒、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
(3)全身表现: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循环乃至扩散全身,可出现四种形式的中毒症状。1)毒血症:是指病原体在局部繁殖,所产生的内毒素与外毒素进入血循环,使全身出现中毒症状。
2)菌血症:是指病原菌在感染部位生长繁殖,不断入血只作短暂停留,并不出现明显中毒症状。
3)败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断侵入血液循环并继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及其它组织器官明显损伤的临床症状等。
4)脓毒败血症:病原体由血流扩散,到达某官内繁殖,使之损害,形成迁徙性化脓性病灶。(六)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环节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会发生,不可能造成流行。
1.传染源:指病原体己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昆虫媒介、性途径和血液途径等。
3.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七)传染病的诊断
对传染病必须在早期就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正确诊断是及时隔离和采取有效治疗的基础,从而防止其扩散。
1.临床资料: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及仔细的体格检查,加以综合分析。2.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发病地区、发病季节、既往传染病情况、接触史、预防接种史:还包括年龄、籍贯、职业、流行地区旅居史等。
3.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1)三大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便常规。(2)病原体检查:直接检查、病原体分离。
(3)免疫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可用已知抗原检查未知抗体,也可用已知抗体检查未知抗原。
(4)分子生物学检测:检查病原体的核酸。(八)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1.一般及支持疗法:指不是针对病原而是对机体具有支持与保护的治疗。(1)隔离:根据传染病传染性的强弱、传播途径的不同和传染期的长短收住相应隔离病室。隔离分为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接触隔离及昆虫隔离等。隔离的同时要作好消毒工作。
(2)护理:病室保持安静清洁、空气流通新鲜,使病人保持良好的休息状态。良好的基础与临床护理是治疗的基础,加强休克、出血、昏迷、抽风、窒息、呼吸衰竭、循环障碍等专项特殊护理,对降低病死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3)饮食:保证一定热量的供应,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流质、半流质、软食等,并补充各种维生素。对进食困难的病人需喂食、鼻饲或静脉补给必要的营养素。
2.病原或特效疗法:使用化学制剂、抗生素、抗病毒药、血清等进行相应治疗,更快地控制病情及彻底治愈病人。3.对症治疗:
(1)降温:对高热病人可用头部放置冰袋、酒精擦浴、温水灌肠等物理疗法,亦可针刺合谷、曲池、大椎等穴位,超高热病人可用亚冬眠疗法,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高热、呕吐、腹泻、大汗、多尿等所致失水、失盐、酸中毒等,通过口服及静脉输注液体及时补充纠正。
(3)镇静、止惊:因高热、脑缺氧、脑水肿、脑疝等发生的惊厥或抽风,应立即采用降温、给予镇静药物或脱水剂等处理。
(4)心功能不全:应给予强心药、改善血循环、纠正与解除引起心功能不全的诸因素。
(5)微循环障碍: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调整血管舒缩功能。(6)呼吸衰竭:去除呼吸衰竭的原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呼吸兴奋药、人工呼吸器。4.中西医结合治疗。5.心理治疗。
(九)传染病的预防原则针对三环节
1.管理传染源:我国的法定管理的传染病甲类和乙类强调必须报告、转诊和随访。
(1)甲类传染病(烈性传染病):霍乱、鼠疫(强制管理);
(2)乙类传染病:麻疹等(严格管理,其中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按甲类传染病处理);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等(监测管理)。2.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3.保护易感人群:进行特异性主动免疫及特异性被动免疫。(十)传染病三级预防原则
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防患于未然。
2.二级预防:即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还强调早报告、早隔离。3.三级预防:积极治疗,预防伤残;做好康复,随访。传染病处置规范
一、对象
辖区内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及相关人群。
二、内容
(一)发现、登记
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室或化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后,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二)报告
1.报告程序与方式
已开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单位,在规定时间内使用该系统报告;未开通网络直报系统的单位,按相关要求通过传真、电话等方式尽快进行疫情报告,同时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至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疫情,当怀疑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时,应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
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3.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工作,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人,应及时补报。
(三)处理
1.病人处置。对传染病患者,原则上要求就地隔离治疗,不具备隔离条件和相应救治能力的单位,应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移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2.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3.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重点管理的传染病居家病人的随访工作。
4.密切接触者管理。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做好管理工作。
传染病知识培训 篇13
“知识技能树”是为实现某个学习目标而建立的所有相关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的知识框架,用形象直观的“知识技能树”来梳理知识结构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动物传染病总论教学内容特点,在分析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基础上,探索建构“知识技能树”,以核心问题导入[1],由浅入深,逐层剖析,通过课堂上的“问—答”教学过程,即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过程[2],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现就该教学法进行探讨。
1 基于问题架构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1.1 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青春洋溢,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信息化程度高。这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有利的一面。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很多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文献阅读理解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不强,综合写作水平不高。动物传染病是一门文理兼备的课程,要学习好这门课程,既要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要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简而言之,就是需要理解性地记忆。另外对于动物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在学习动物解剖生理、动物病理、动物微生物、动物免疫学和动物临床诊疗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动物传染病课程的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对上述课程学习掌握得不深、不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门课程的学习,需要教师探索学生易于接受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1.2 教学内容分析
本院动物传染病课程的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总论部分主要讲授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预防、控制和消灭动物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等内容,安排了8学时,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3]。梳理该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将其分为知识点和技能点两大部分,根据前后续教学内容的衔接和侧重安排,该部分内容又可以分为了解点、熟悉点和掌握点。应注意,从教学信息中提取知识点要遵循保证知识点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原则。总论内容梳理见表1。
1.3“知识技能树”的建构
依据动物传染病总论教学内容梳理结果,构建动物传染病总论部分的“知识技能树”,见图1。
在此“知识技能树”中,4个一级识记内容为总论“树干”的4个“主干”,内容多,整体性强;二、三级知识点作为“主干”的“枝叶”,单个知识点内容少,但要表述的内容具体明确,知识点的局部性强[4]。“知识技能树”何时发放给学生?可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采取两种发放方式。一种是教师在课前先将“知识技能树”发放给学生供其研读。这就像旅游者在参观游览前先拿到了地图一样,对“景点”(即知识和技能点)了然于心,然后再开始教学,最后再小结。另一种是将总论部分讲完以后,教师再让学生自己在课外小结该部分学习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树”,然后再发放上图,以便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2 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
由于学生在课前已阅读过教材内容和“知识技能树”,本部分的教学过程就是解决4个关键问题的过程,主要以师生问答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授课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进行,每个问题安排2个学时解决。
第一个问题,动物传染病是如何发生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由问题导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听说过哪些传染病?学生一般会回答人的流行性感冒、结核病和禽流感等。稍后再提问:请问上述这些传染病有什么共性?第二个问题稍难,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与骨折、难产等普通病相比较。这样从学生已有的传染病初步知识和对传染病的感性认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传染病的特征和概念。继而再提问: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人会感染流感呢?或其他类似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传染病的发生条件,也就是动物个体发生传染病的三个必要条件。由于学生一般对流感都不陌生,而且在动物微生物课程中已学过感染的内容,一般不会感到很大的困难。接下来,让学生思考问题:人得了流感后,会有哪些症状?从而归纳出传染病的病程经过,即传染病发展的四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和转归期。
第二个问题,动物传染病是怎么流行的?由于学生没有学过任何一个具体的动物传染病,仍然从他们熟悉的传染病———人流行性感冒入手,引导他们思考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宿舍或一个班级的某个学生患了流感后,陆续地会感染其他许多人。问题引入:传染病具有流行性,请以流感为例,说明它是如何流行的?也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先讨论,学生往往会很顺利地归纳出动物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群。
第三个问题,如何预防动物传染病?生活问题导入:大家在生活中是如何预防传染病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发散思维,然后形成小组总结意见,再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汇报结果。各组汇总的结果是预防传染病要注意个人卫生,穿着得当,打预防针,勤体检,消毒、吃药预防等措施,教师最后点评并总结出动物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第四个问题,发生动物传染病时应如何扑灭?本问题通过多媒体教学实施。在让学生观看鸡群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视频前,先提出如下问题:当疫情发生后,如何上报疫情?如何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和安全区?如何封锁疫区?封锁的原则是什么?疫区和受威胁区内的动物应如何分类处理?什么情况下可以解除封锁?这样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能集中精力,迅速抓住学习要点。教师最后点评,强调有关动物传染病扑灭的基本概念及技能要领。
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讲述实践操作技能点,例如消毒液的配制、消毒实施、动物疫苗接种、传染病病料的采集等,配合在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步进行,边学边做。4个关键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知识技能树”,对于学生小结该部分知识技能点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3 教学总结与体会
“知识技能树”本质上就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图,知识点间有先驱后导关系,通过“知识树”可以清楚地看出知识点的学习路线[5]。构建“知识技能树”应首先认真梳理教学知识点,注意知识点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例如父子关系(即树的干枝关系、枝叶关系)、兄弟关系(即树的干间关系、枝间关系)等。这些关系是连接知识点的纽带,掌握这些关系是学好领域知识的必要条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按照知识点的顺序来学习,才能达到系统掌握知识的目的。遍历“知识技能树”中节点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学习知识点的过程。应用“知识技能树”开展教学,教师授课得心应手;学生学习有了正确的方法,能从中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习效率,结合自己的实际,寻找学习的捷径,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通过开展“知识技能树”教学,本院95%的学生在学院组织的教学质量检查中反映这种教学模式效果良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6]。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既提高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锻炼了沟通能力及协作精神。此外通过总结发言,一方面锻炼了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归纳构架“知识技能树”的过程中,即“从薄到厚,又从厚到薄”的读书过程,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知识,吸收和消化起来也容易了很多。
参考文献
[1]丁洋,李智伟.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传染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5):173-174.
[2]李云静,李芳,李金科,等.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法在传染病学总论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2):1352-1354.
[3]宋钊.高职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操作层面若干问题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5):54-56.
[4]鲍梦.基于知识树的知识点表现方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4,13(5):193-195.
[5]张丕振.基于知识树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9):2014-2015.
【传染病知识培训】推荐阅读:
传染病知识培训记录及总结07-25
年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培训总结09-30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计划11-28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登革热)09-28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试卷附答案07-05
学校及幼儿园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试题11-26
传染病预防安全知识06-04
传染病防治有关知识09-26
传染病防治知识10-14
秋季预防传染病知识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