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上报论文

2024-10-20

传染病上报论文(精选4篇)

传染病上报论文 篇1

传染病的控制, 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近年来, 我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反馈和利用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医院传染病的上报工作也越来越得到各级领导及人民的重视。做好基层医院的传染病上报, 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 显得尤为重要。现将近年的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在当前医院经济体制下, 对工作任务、经济任务的重视, 使个别责任疫情报告人, 尤其是新入院的个别医师对传染病管理工作认识不够, 思想上重视不够, 发现传染病患者, 尤其是慢性传染病患者后, 报告不及时。

1.2 报告知识缺乏

个别医师未能全面准确掌握法定传染病报告知识, 对某些传染病的诊断标准或要求概念不清, 直接影响到法定传染病报告的质量。

1.3 上报意识欠缺

部分医师对传染病的上报法律意识不高, 未引起足够重视, 表现为: (1) 报卡意识不够强, 即使已通过电话或院内网直接通知其科主任或补报, 也存在迟补或漏报现象。因此, 造成个别传染病报告卡难以在传染病防治法所规定的时限内上报。 (2) 强调临床工作太忙, 填写字迹潦草及内容不全。

1.4 报告卡资料填写马虎

不完整填写, 字迹不清 (包括患者姓名、地址、医师签名等字迹不清) , 项目不全 (包括未写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日期、就诊日期或入院日期、地址欠详细或无地址、<14岁儿童未填写家长姓名, 未写职业, 无诊断依据或报卡医师姓名和报卡未写单位科别等) , 或填写的发病日期、就诊及入院日期不合逻辑, 不及时报卡等。

1.5 交接出现漏洞

个别患者曾入住多个科室, 期间发现有传染病再转往相关科室继续治疗时未交接好, 出现漏报、迟报现象。

1.6 管理不严密

管理部门由于工作任务重、人力不足, 不能深入临床科室及时发现问题, 使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补救和纠正, 从而使传染病报告质量下降。

2主要应对措施

2.1 提高预防意识, 明确各级职责

积极宣传《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的规定, 强化法制观念, 在医护人员中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 使其不断增强法制观念, 提高执法自觉性, 对新上岗大中专毕业生及实习进修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知识, 提高全员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认识, 掌握传染病报卡的要求和程序, 及时准确上报, 从而强化预防意识, 明确职责。

2.2 建立制度, 健全组织

按要求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 与临床各病区、门诊及检验、放射科构成了传染病及院内感染的监测报告网络, 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实行了传染病阳性结果反馈制度, 从而有效地遏制了传染病的漏报。

2.3 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根据医院传染病漏报、迟报及填卡不完整的问题, 将疫情报告和综合目标管理结合起来, 专门深入各科, 对门诊日志, 化验室检查结果, 临床各科出、入院登记及出院病历做到日查、周查、月查、季查等。加强对化验室阳性结果登记制度及阳性结果返还医师处制度, 加强对新入院医师培训制度, 健全管理部门检查登记制度及检查结果反馈制度, 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科室及责任人, 并要求科室认真分析、查找原因, 再将整改措施反馈给管理部门。

2.4 加强督导检查, 有效控制疫情的漏报

职能科室应有专管的权威性, 应有权处理和协调与传染病管理有关的工作。职能科室领导和分管医师应熟悉传染病诊断、预防等专业知识, 率先接受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培训, 掌握传染病的信息动态, 避免信息传递失误, 把握传染病管理的各个环节。职能科室对责任疫情报告人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学习, 建立院、科两级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 双方验卡、签名, 发现漏报、迟报、填卡不完整时, 及时补报、补填, 责任落实到人。对全年无漏报、迟报填卡完整的报告人及科室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有问题的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 并与医疗质量考核挂钩。

总之, 对传染病的管理工作要警钟长鸣, 其为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必须加强对传染病工作的科学管理, 把宣传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 提高对传染病上报的法制意识作为基层卫生防疫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常抓不懈, 持之以恒。

传染病上报论文 篇2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止法》根据《幼儿园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保证幼儿、教职工身体健康和中心的正常教学秩序,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明确传染病的种类: 传染病分甲乙丙三大类共35种 甲例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例传染病:病毒性肝炎、伤寒、麻疹、乙脑、白喉、猩红热、等等。

丙例传染病:流感或流感样病例、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另外:水痘、脓包苍、集体性食物中毒也应报告。

二、报告对象:

托幼机构的儿童和工作人员

三、建立管理网络和明确工作任务

1、成立防病小组: 组 长:赵 雯(园 长)副组长:吴显春(副园长)

成 员:阮明金、阮银发、赵福勇、王 香、马 仙、潘仁香

2、具体任务:

把住三个环节:传染源、传遍途径、易感人群。

做到五早: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治疗。

三、疫情报告时间:

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立即先用电话报告市、区卫生局、防疫站、妇幼保健所,法定规定时间6小时。

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单,法定规定时间24小时。

另外,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或共同饮水史时,幼儿疫情报告人在24小时内向医务室报告;个别幼儿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幼儿园疫情报告人在24小时内报告;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幼儿园疫情报告人24小时内报告。

传染病管理:

1、凡患上传染病的学生经隔离治愈后必须有医院证明后方可上课,教职工亦同。

2、疫情期间有每日报告和零报告,按规定形式向主管上级上报情况。报送内容要真实、准确、详实,决不允许缓报、瞒报、漏报疫情。

3、要建立健全各种记录,包括因病缺席记录、晨检检查记录表、疾病登记表、传染病登记。

4、做好班级传染病的终末消毒工作。

传染病上报论文 篇3

传染病的及时准确上报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传染病上报机制,《传染病防治法》将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多种传染病列为法定上报传染病,实行分类管理上报。目前, 许多医院仍然采用从临床手工采集信息,手工汇总后上报至我国疾控系统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network direct reporting system,NDRS)的方法。据卫生部2005年质量调查显示,全国被调查的250家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平均漏报率为23.14%;被调查医院门诊病例传染病报告的不及时率为24.04%;录入网上报告卡的性别、患者属性、病种、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医生填卡日期这6项关键指标与门诊日志上相应指标的不一致率为49.12%。手工模式既容易造成漏报、错报情况的发生,又不易保存和查询,还缺乏监测机制,故建立基于信息化的上报系统非常有意义[1]。

1系统设计

1.1传统传染病上报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在大型医院中一般执行二级传染病上报运行机制[2]。传统的纸质传染病上报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由医院各诊室医生填写纸质传染病报告单,并交由专职传染病报告员进行汇总整理,接着再将传染病信息人工上报到中国传染病疾控中心网站。 在这种上报流程中, 医生工作繁重、传染病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加上传染病种类繁多,导致漏报现象十分严重。同时纸质报告单容易丢失,不易保存和查询。这些都给传染病疫情的实时准确上报造成了困难。

基于国内医院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应用的进展,目前已有部分医院采用了基于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C/S)的传染病上报系统,这些系统能够较准确地采集HIS的数据,但是在上报数据导入NDRS时不够理想,且C/S模式安装更新复杂[3,4]。因此我们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 的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模式上报系统,可以很好地实现收集数据高效准确,向NDRS上报数据高效快速。

1.2基于XML的传染病上报系统模块设计

由于传统上报流程存在的诸多问题,我院设计了传染病上报系统,新型传染病上报系统模块图如图2所示。系统包括:用于各门诊医生进行填报信息的客户端,含用于录入患者传染病信息的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防止医生漏报的系统监测模块,此模块会对“医生诊断”字段中的疾病关键字进行监测,并依据国家重点关注的传染病所建立的传染病关键字集检测医生是否存在漏报现象;用于分析和统计患者信息的数据统计分析模块;用于把医院业务内网的患者传染病信息导出为XML文件的数据导出模块。 因为医院网络与互联网是物理隔离的,所以首先需把患者的传染病信息加密后通过数据导出模块保存为XML类型的文件,然后通过U盘把文件传递到外网(互联网),再通过NDRS网站数据加载模块把信息自动填报到中国疾控中心系统网站。新型传染病上报的流程如图3所示。

2基于XML的传染病上报系统的实现

国家重点关注传染病包含法定传染病39种,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检测传染病13种[4],其中,艾滋病、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甲型流感病毒(H1N1)、 乙肝、手足口等都需要填写附卡。如艾滋病附卡含有婚姻、民族、籍贯、现住详细地址、接触史、最有可能感染途径、样本来源、实验室检测结论、艾滋病确诊日期等特征来描述艾滋病。如果用传统关系表结构进行设计[5],婚姻、民族、地址、样本来源等字段都需要建立单独的字典表进行描述,且如果有增加的传染病附卡,则要增加表来满足需求;如果是增加某种传染病的特征 ,则要增加字段来满足需求。这样数据库表结构改变的成本是巨大的,造成表的冗余度非常高。

基于以上分析,同时基于目前数据库系统对XML的支持[6,7],我们依据“查询统计字段+完整XML描述”的设计思路来进行系统的设计。首先把报告卡编号、患者ID等关键字段用常规关系表存储,以实现高效的数据查询功能。同时把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传染病信息整体存储为XML类型字段 。所有疾病的附卡可通过XML的自我描述性在一张“报告卡” 里反映出来。这样利用XML的特性既保留了数据的逻辑组织,又可以动态扩展,解决了医疗信息的扩展性和逻辑性问题。DCPS_report表为传染病的信息表,该表结构如下:

它包括传统利于统计检索的关系字段和XML字段2个部分。

以下为基于XML描述的“报告卡”,它将贮存在DCPSXML(XML类型)字段中:

通过DCPSXML字段展示了所有的上报信息, 数据库还对XML类型字段提供了进行操作的5种方法(query、exist、value、modify、nodes),可实现对XML内容的高效处理[8]。

3应用效果

本系统有效地缩短了医生的填报时间,减轻了专职传染病报告员繁重的填报工作负担,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当系统监测到医生诊断疾病为传染病时(传染病关键词库)则弹出传染病上报页,系统可自动提取患者基本信息,方便医生进行填报,如图4所示。

医生上报成功后,传染病上报专员通过访问报告卡查询上报页(如图5所示),可对医生上报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如信息完整且准确无误则通过数据导出模块将数据加密后导出为XML文件。

传染病上报专员首先把内网的数据导入到U盘,然后通过数据加载模块加载U盘中的XML文档,再通过该模块以医院注册账户登录NDRS (NDRS前端已嵌入在加载模块内),点击下方数据即可实现自动填报,图6中深色部分为上报成功项目。数据加载过程各项操作均可在秒内完成,大大提高了效率。

4结语

传染病上报论文 篇4

1、医护人员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应做到:

(1)输血过程中要严格遵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2)禁止把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输注。

2、常见输血感染性疾病控制

(1)输血后肝炎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是目前世界和我国流行最广泛且十分严重的传染病。是输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约占输血后肝炎的90%以上)。

预防输血后肝炎的主要措施:

① 大力开展无偿献血,使用国家正规血站提供的合格血液。有偿献血者多有隐瞒病史问题,受血者输血后肝炎发生率比输无偿献血者多出数倍。

② 对献血者必须进行国家规定项目的检测,使用经检测合格的血液。尽管使用合格的血液,因存在窗口期问题,仍不能保证所用血液是安全的。

③ 所有供临床输血用的血液均须在采集后留样复查,合格者方可发出输用。④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由于输血有传播肝炎的危险,临床医师应权衡利弊,非必要时不要给患者输血。

⑤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血器、血袋。

⑥ 保护受血者,可在输血后24小时内及输血后1个月时各肌注乙肝抗体1次,对经常输血的患者最好注射乙肝疫苗。⑦ 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

2)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病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 ① 性接触 ② 静脉注射毒品

③ 输用HIV污染的血液或制品,移植感染者的器官、组织 ④ 母婴传播

防止输血传播艾滋病的主要措施:

① 加强宣传教育,使公民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还应包括其经血传播的危险,使感染者或可疑感染者能自我从献血行列中退出。② 性病患者或有性病史者、性滥交者、吸毒者等艾滋病高危人群不能献血。

③ 禁止使用进口血液制品。

④ 对献血者进行抗HIV检测,阳性者不能献血。⑤ 临床使用血液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把关,杜绝漏检。⑥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非必要时不输血。⑦ 鼓励自身输血。(3)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献血者患有梅毒,并处于梅毒螺旋体血症阶段,献出的血液被输用后可以传播梅毒。输血传播梅毒的潜伏期为4周到5个月,平均为9~10周。感染者常见的症状是典型的二期梅毒丘疹。虽然我们使用的血液对献血者进行了梅毒检测试验,但由于(1)第一期梅毒的早期(此时螺旋体血症十分明显)血清学试验常是阴性;(2)与梅毒螺旋体检测方法和试剂的敏感程度有很大关系,所以仍存在输血后传播梅毒危险。预防梅毒传播主要措施如下:① 对有性病或性滥交者及其伙伴应拒绝献血;② 对献血者进行检查试验,阳性者不能献血;③ 尽量输用在4℃冷藏保存3天以上的血液。(4)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以输血最为多见。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受血者,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先天性免疫缺陷、肾移植和骨髓移植者,且随着输血次数增多、量增大而感染率越高。库存血液中,CMV的存活时间不长,输用库血比新鲜血的感染机会小。预防输血感染CMV的主要措施:

① 对免疫功能低下者,抗-CMV阴性时,输用CMV抗体阴性血液。② 输用去白细胞(较好方法是用白细胞过滤器)

的血液、洗涤红细胞。③ 静注CMV免疫球蛋白,对易感者有预防作

用。

④ 尽量输贮存血液,可减少CMV感染机会。⑤ 对低体重儿和早产儿,尽量减少血液标本采

集数量和次数,以免缺血过多而增加输血机

会,以减少感染机会。(5)疟疾

疟原虫可存在于各种血细胞和血浆、冷沉淀中。患过疟疾的人,体内或血中可能仍带有疟原虫,其血液仍可能传播疟疾。经输血传播的疟疾通常约在输血后1周至1个月内发病,也可短至1日长至60日。预防输血传播疟疾的措施:

① 有疟疾病史者,须病愈3年后方能献血。

② 在流行区暂住或作短期逗留者,离开后,既未服抗疟药,又无症状,6个月后可以献血。③ 对输入疑有症原虫污染血液的受血者、或在疟疾流行区的受血者,都应服用抗疟剂预防。输血前24小时,受血者可口服氯喹1500毫克,或输血后立即口服氯喹至少300毫克,连续5~7天。

④ 在疟疾流行区,有条件时对献血者作血清学检测,筛除疟原虫抗体阳性者。也可用注射肾上腺素的方法,促使症原虫出现于外周血做血液涂片检查。

(6)其他输血相关疾病

成人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发生于成人T淋巴细胞中的特殊类型的白血病,由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引起,可通过输血传播。目前主要流行区有日本南部的九州地区,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的尼日利亚北部地区。我国福建省沿海、粤东地区有小流行区,其他地区也有散在小区域发病病例。

弓形体病是由于弓形体引起的一种细胞内寄生、人畜共患的流行性传染病,多为隐性感染,但能引起多系统损害。易通过皮肤黏膜和胃肠道感染,但也能通过输血、器官移植、胎盘传播

3、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应该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4、输血完毕,血袋保存24小时,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原因追查。

上一篇:地面稳定性下一篇:数据库软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