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检测(精选9篇)
传染病检测 篇1
摘要:目的 了解与输血相关传染病的感染状况, 预防院内感染, 避免医疗纠纷, 确保医疗安全。方法 采用ELISA法, 对例拟输血的患者进行抗-HBV、抗-HCV、抗-HIV、抗-TP的检测。结果 2187例患者中, 抗-HBV阳性122例, 占5.6%, 抗-HCV阳性29例, 占1.33%, 抗-HIV阳性2例, 占0.09%, 抗-TP阳性7例, 占0.32%。结论 输血前进行与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查, 可以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避免一些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输血,传染病,院内感染,医疗纠纷
输血是一把双刃剑, 即对某些危重患者起到起死回生之效, 但也可能产生严重的作用, 如输血可能会传染一些传染病如艾滋病、梅毒病、乙肝、丙肝等, 为了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有效地防止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2000年6月, 卫生部颁布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对有可能输血和手术的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抗体的检查, 包括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HCV) 、梅毒螺旋体抗体 (抗-TP) 、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抗-HIV) , 合称为输血前传染病四项检查。
1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我院2006~2010年间, 2187例住院患者进行了输血前传染病四项检查。
1.2 试剂
所有试剂均采用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万泰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
1.3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 HBsAg采用双抗体夹心法, 抗-HCV、抗-HIV、抗-TP.采用酶联双抗原夹心法检测。凡阳性标本均采用另一种试剂复查, 两种试剂均为阳性的确定为阳性。所有检测项目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仪器
酶标仪采用安图生物有限公司TH-2, 洗板机采用深圳汇松科技有限公司的PW-960。
2结果
我院5年共有输血患者2187例患者, 阳性病例160例, 总阳性率7.3%, 其中抗-HBV 122例, 占 5.6%, 抗-HCV 29例, 占 1.33%, 抗-HIV 2例, 占0.09%, 抗-TP 7例, 占 0.32%。
3讨论
随着我国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科学、合理、节约、安全用血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政府也非常重视, 相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如《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 在采供血管理及输血前的检测以及检测手段也不断的提高, 血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有效应地预防和控制了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但是, 不可否认, 由于“窗口期”效应[1]。以及受试剂敏感性的制约, 致使血液性感染时有发生。
本次调查 2187例患者中, 总阳性率7.3%, 由此可见, 有些患者在入院以前已是病毒携带者或是感染者, 而患者自己不知道。因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很多, 不仅仅是输血可以引起感染, 吸毒、不良的性行为、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均可引起感染, 如果不知道这些患者是病毒携带者, 在医院诊疗过程中的一些操作 (手术、注射、抽血、穿刺等) , 医护人员的皮肤有损伤, 就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再诊治其他患者时, 未做有效地防护, 就会把病毒传给其他的患者, 引起院内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的S基因负责编码表达HBsAg, 即S蛋白, 任何影响S蛋白表达水平或其抗原性突变都可能导致HBsAg检测出阴性结果, 特别是负责编码表面抗原“a”决定族的序列突变, 因此, HBsAg检测阴性血液中仍有一定比例的HBV感染者, 此外, 当感染处在“窗口期”, 也会出现HBsAg检测阴性, 对这部分患者应在输血前详细说明有HBsAg感染的可能性, 预防输血后引发医疗纠纷。
抗-HCV阳性率1.33%, 与相关报道一致, 由于病毒感染“窗口期”的存在, 抗-HCV阴性不能完全排除HCV感染, 因为有文献报道, 抗-HCV阴性仍有0.16%HCV-RNA阳性, 这种情况下输血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目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HCV-RNA是不可能的, 如何提高HCV检出率仍有待努力。
RPR是检测梅毒的非特异性抗体, 作为梅毒的一个筛查试验, 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TRUST检测有较高的假阳性率, 一般检测梅毒均采用检测RPR和梅毒特异性抗体同时检测, 以减少梅毒的漏检, 提高检查的准确率, 避免医疗纠纷。
总之, 患者在输血前和手术前检测以上指标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不仅可以了解受血者的感染情况, 对阳性患者进行相关的治疗及手术后的康复, 同时提醒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加强自我保护, 严格消毒措施, 减少和避免病毒在院内的传染和传播, 其次, 在诊疗过程中, 注意操作规范, 减少医疗损伤, 避免职业感染。
参考文献
[1]郭勇, 郭桂英, 石小彬, 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意义探讨.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 (1) :52.
传染病检测 篇2
本研究以纯化的原核表达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N蛋白为诊断抗原,建立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抗体检测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将其命名为rnTGE-ELISA.该抗原不与其他常见10种猪病的阳性血清发生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对仔猪免疫后不同时间的血清检测结果表明rnTGE-ELISA与纯化病毒ELISA符合率达95.0%;rnTGE-ELISA相对于VN试验的敏感性为96.3%、特异性为92.2%;现地试验中,rnTGE-ELISA与Svanova TGEV/PRCV antibody diagnosis Kit的符合率达87.0%,通过中和试验复核结果表明,rnTGE-ELISA的假阳性低于Svanova TGEV/PRCV antibody diagnosis Kit.本试验建立的rnTGE-ELISA诊断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免疫猪群抗体监测和TGE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作 者:孙东波 冯力 时洪艳 刘胜旺 陈洪岩 佟有恩 李伟杰 王明 马思奇 陈建飞 SUN Dong-bo FENG Li SHI Hong-yan LIU Sheng-wang CHEN Hong-yan TONG You-en LI Wei-jie WANG Ming MA Si-qi CHEN Jian-fei 作者单位:孙东波,冯力,时洪艳,刘胜旺,王明,马思奇,陈建飞,SUN Dong-bo,FENG Li,SHI Hong-yan,LIU Sheng-wang,WANG Ming,MA Si-qi,CHEN Jian-fei(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陈洪岩,佟有恩,李伟杰,CHEN Hong-yan,TONG You-en,LI Wei-jie(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传染病检测 篇3
1 采样
4月中下旬,从我省沿海6个海水鱼养殖单位采集了牙鲆、大菱鲆成鱼样品11个,其中牙鲆样品5个,大菱鲆样品6个,每个样品1.5 kg,冷藏运至实验室。
2 实验室检验
本实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方法。
2.1 IHNV的分离
2.1.1 制样 按照GB/T18088-2000的規定,采取样品鱼的肝、肾、脾。
2.1.2 样品处理 制好的样品用组织匀浆器低温匀浆。匀浆后的样品按1∶10的最终稀释度悬浮于细胞培养液(含有1 000 IU/mL的青霉素和1 000 μg/mL的链霉素)中,4 ℃孵育过夜。7 000 r/min离心15 min,收集上清液。
2.1.3 IHNV分离 处于对数生长期的FHM细胞以适宜密度接种至细胞培养板内,培养约24 h。收集的样品上清液用细胞培养液再做两次10倍稀释,然后将适当体积的稀释度为1∶10、1∶100、1∶1000的上清液分别接种至FHM单层细胞中(正对照为含阳性IHNV的病毒悬液;负对照为细胞培养液),17 ℃吸附1 h,再加入细胞培养液,置于17 ℃培养。7 d内每天用导致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细胞是否出现病变。
2.2 IHNV鉴定
2.2.1 RNA提取及cDNA合成 将对照细胞和有CPE的细胞冻融一次,取冻融后的细胞悬液按GB/T 15805.2-2008的方法抽提RNA,抽提好的RNA按下列程序进行反转录,反转录体系及程序如下:
体系中加入10 μL模板,2.5 μLR1,2.5 μL水,共15 μL,70 ℃反应5 min,立即冰浴,瞬时离心;再加入5 μL逆转录酶浓缩缓冲液(5x),2 μLdNTPs,0.5 μL RI(20U),1 μL AMV(10U),1.5 μL 水,共25 μL ,42 ℃反应1 h,产物作为模板。
2.2.2 套式PCR 见表1。
反应体系在PCR扩增仪中按照94 ℃预变性4 min,再94 ℃ 1 min,55 ℃ 1 min,72 ℃ 1 min,30次循环,然后72 ℃ 8 min,最后4 ℃保温的程序反应。
2.2.3 琼脂糖电泳 8 μL PCR产物+2 μL 5x loading buffer混样,混好的样点入TBE缓冲液配制成的1.5%的琼脂糖凝胶孔内,5 V/cm电泳约40 min。凝胶成像仪中观察并拍照记录。
3 检验结果
3.1 接种细胞培养结果
待测样品接种细胞后3~4 d,编号0075、0076、0078、0079、0080的5个样品细胞培养中出现细胞病变(CPE),0077未发生病变。见图1 。
3.3 基因测序结果
5个阳性样品PCR代谢物送有关单位基因测序,符合率98%。
4 小结
采集的11个牙鲆、大菱鲆样品中,共检出IHNV阳性5例,IHNV阳性检出率为45.45%。其中牙鲆IHNV阳性2例,阳性率40.00%,大菱鲆牙鲆IHNV阳性3例,阳性率50.00%;6个养殖单位中有2个单位的样品检出IHNV阳性,检出率为33.33%。详见表2。
本次检测实验证明,我省养殖的部分牙鲆、大菱鲆体内存在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是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规定的二类水生动物疫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与危害。因此,在牙鲆、大菱鲆养殖苗种阶段应做好检疫工作,避免引进带有IHNV阳性的鱼苗。养殖过程中如发现鱼眼球突出、浑身出血等症状,应考虑感染IHN疫病的可能性,使用聚维酮碘等抗病毒药物进行防控。
(收稿日期:2015-08-31)
南通市孕妇传染病检测结果分析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单位2013-2015年收治的738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2~38岁, 平均年龄为 (34.14±2.58) 岁。
1.2 检查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进行检测, 梅毒试验采用ELISA[2]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两种方法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孕妇检测后四种感染疾病阳性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7380例孕妇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及梅毒抗体进行检查, 检出例数较高的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其检出率为2.85% (210/7380) , 见表1。
3 讨论
孕妇做好产前检测意义重大, 若发现已经感染传染病毒, 则需要结合孕妇的自身情况, 选择是否应该进行治疗, 争取在有效的时间内切断母婴传染途径, 有效降低新生儿感染的概率, 将新生儿感染传染病的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从而有效提高孕妇以及新生儿的生活质量。另外, 在新生儿出生之后, 应该指导孕妇对新生儿进行人工喂养, 从而有效降低因为母乳喂养而发生的传染性疾病的感染。
通过对2013-2015年南通市孕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进行检测, 统计四种传染病的阳性检出率。其中,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出率为2.85% (210/7380) , 抗丙型肝炎病毒检出率为0.19% (14/7380) , 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检出率为0.07% (5/7380) , 梅毒抗体检出率为0.96% (71/7380) 。同时, 从本单位内部资料得知2011-2012年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出率为5.00%, 抗丙型肝炎病毒检出率为0.25%, 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检出率为0.15%, 梅毒抗体检出率为1.12%。由此可以看出, 2011-2012年孕妇四种疾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2013-2015受检对象 (P<0.05) 。另外, 孕妇发生抗丙型肝炎病毒以及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率较低, 但不能够因为感染率较低而对其检测流程进行放松, 所以, 疾控中心依旧需要积极的对孕妇实施抗丙型肝炎病毒以及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检查, 从而彻底杜绝此类感染疾病的发生, 提高孕妇以及新生儿的生活质量[3]。
相关资料表明[4], 孕妇在妊娠期间, 由于其胎盘作用不完善, 因此在孕妇发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及梅毒抗体病毒时, 病毒会从母体的血液进行传播, 由胎盘传给胎儿, 导致多种传染疾病的垂直传播, 引起新生儿先天性感染。
因此, 需要妊娠期和围产期对孕妇进行有效的检测, 从而有效降低新生儿感染的概率。针对人民群众需要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 告知各种感染疾病的危险性[5], 告知产前检查以及孕妇检查的必要性, 每年还需要进行体检,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可有效降低发生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及梅毒的感染概率。同时, 在人们发现自身感染疾病时, 需要立即就医, 不能够自暴自弃, 需要对自己生命负责, 积极接受治疗,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控制病情。
综上所述, 我国应该加强孕妇在早期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及梅毒抗体检测, 提高孕妇的卫生知识以及防治意识, 当孕妇已经被感染, 应该积极对其进行有效干预, 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在分娩过程中根据孕妇自身条件选择剖宫产, 从而降低新生儿新生儿出现感染的几率, 促进优生优育的工作计划开展。
参考文献
[1]杨慧.孕妇4199例4种传染病感染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 2013, 25 (1) :17-18.
[2]周玉平, 朱传新, 陈桃珍, 等.12301名孕妇相关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3, 31 (9) :557-560.
[3]马金莲.高原地区孕妇血液5种传染病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3) :401-403.
[4]童晓芳, 徐根隆, 方云斌, 等.4013例孕妇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2, 42 (6) :586-587.
传染病检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需行输血治疗的住院患者共300例, 其中男180例, 女120例, 年龄最小15 d, 最大92岁, 平均 (40.3±10.0) 岁。所有标本均于首次输血前采集, 血清分离后保存于4℃环境下, 24 h内检测。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生化仪:罗氏p800;酶标仪:RaytoRT-2100C;洗板机:汇松PW812;HBs Ag试剂: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CV试剂: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HIV试剂: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TRUST试剂: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ALT试剂:罗氏配套试剂。
1.2.2 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Bs Ag、抗-HCV及抗-HIV, TRUST法测定梅毒, 速率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根据试剂说明书中相关要求等计算和统计各指标阳性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项血清指标检测结果
300例受血者中, 5项指标检测总阳性69例 (23.00%) , 其中HBs Ag阳性率最高, 为10.70%, 其次为ALT, 占7.00%。另外, HBs Ag+ALT双阳性率1.67%, HBs Ag+梅毒双阳性率0.33%。详见表1和表2。
2.2 300例受血者输血前5项指标检测结果单阳性性别情况
5项指标检测结果单阳性60例受血者中, 女17例 (14.17%, 17/120) , 男43例 (23.89%, 43/180) ,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女性HBs Ag阳性率5.83%, 男性HBs Ag阳性率13.89%,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3讨论
输血一方面在抢救危重症患者生命中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也存在输血相关感染疾病发生等风险[3], 为此重视输血安全,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输血安全性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受多种因素影响, 目前病毒仍处于“窗口期”, 可能发生输血感染疾病, 进而引发医疗纠纷[4]。文献[5]报道, 献血者中抗-HCV处于“窗口期”且难以被发现比例高达15%, 同时部分患者输血前可能就患有乙肝等传染病, 窗口期未发病, 而输血后传染病却发作, 进而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目前临床常见传染疾病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其中乙肝主要由乙肝病毒引起, 经由血液、体液传播;丙肝主要经由血液、血制品传播;艾滋病与梅毒则主要通过性、血液传播。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我国人群中HBs Ag携带率高达10%~15%, 受血者输血前HBs Ag阳性率为6.7%~21.5%[6], 其阳性率存在较大的波动可能与报道研究样本例数、病种选择不同有关[7]。本研究300例受血者输血前检出HBs Ag阳性率为10.70%, 比刘竞等[8]连续9年检测出HBs Ag阳性率的12.34%低, 这可能与传染病等健康宣传力度大、乙肝疫苗注射率高等有关。同时本研究表3中可知女性HBs Ag阳性率、5项指标检测总单阳性率均明显比男性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相比男性, 女性可能更注重健康管理, 特别是感染预防方面, 主动定期接受乙肝疫苗注射率高。本研究表2中可知临床中存在HBs Ag+ALT、HBs Ag+抗-HCV等双阳性情况, 风险相对更大。另外, 本文300例受血者输血前5项指标检测总阳性率高达23.00%, 提示部分受血者输血前可能就感染了乙肝、丙肝等疾病。因此输血前行血液感染病相关指标检测十分必要, 不仅可以确定受血者中是否已患有感染疾病, 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9], 而且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源, 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 如加强消毒管理, 治疗 (如手术、穿刺) 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消毒制度, 避免或减少医疗损伤[10], 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提高输血安全性。
综上所述, 受血者输血前行血液传染病5项指标检测可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 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同时可及时发现可疑感染源, 针对性的预防处理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斌, 赖俊浩, 杨喜民, 等.1876名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染病指标检测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0, 23 (4) :479-480.
[2]刘竞, 桂嵘, 马金旗, 等.连续9年的受血者输血前输血相关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分析[A].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分会2010年第四届输血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206-209.
[3]高阳, 芦璐, 刘新凤, 等.住院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15 (1) :197-199.
[4]黄波.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 (2) :186, 188.
[5]吴金珠.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血清学5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5) :400.
[6]朱正洪, 冯小金, 胡艳, 等.2013例受血者输血前检查结果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7) :1129-1130.
[7]李见红, 熊志高.株洲地区11907名次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 (6) :508.
[8]刘竞, 桂嵘, 马金旗, 等.71609例次输血前输血相关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12 (17) :3565-3567.
[9]刘俊红, 杜忠斌, 李惠霞, 等.输血前对受血者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0 (3) :528-529.
传染病检测 篇6
1 接触性传染病的检测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部署不合理、医务人员队伍素质欠缺
根据新时期医学卫生事业的需要,医院医务人员应具备管理、技术、道德、科学、健康等素质。目前接触性传染病检测与控制领域存在医务人员普遍缺乏完整的传染病诊疗、防控知识体系,特别是基层医学事业存在普遍的医学知识断层,一些最新的医学前沿难以到达基层医学机构,接触性传染病检测与控制专业人才不足。
1.2 疾病防控工作机制不健全
接触性传染病相关工作机制存在很多漏洞。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接触性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有非常详细的规定,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地有关机构和部门对接触性传染病知识普及、涉及甚少,日常工作难以执行相关工作任务,其实际执行力度更是不够。
1.3 监测指标不完善
当前,接触性传染病防控监测指标包括: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国外发生、国内尚未发生的传染病或者国内新发生的传染病。一些与接触性传染病相关的指标不在监测范围内,形成一些监测盲区,难以形成有效的监测体系。
1.4 机构设置欠妥与管理不妥
目前,接触性传染病检测与控制是疾病预防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机构一般为卫生防疫站、乡村诊所,很多职能模糊,没有明确的机构功能界限,易造成互相扯皮,有效提供检测服务的可能性及公平性较差。人为因素增加接触性传染病发生率依然很严重。主要表现在消毒隔离措施不当、不当诊治及护理、器械消毒不规范、管理不善,难以有效防止感染传播。
2 完善接触性传染病的检测与控制的建议
2.1 加强疾病防治工作部署与专业队伍培养
针对与接触性传染病密切相关问题,通过接触性传染病实验室研究项目培训;加大支持力度,正确引导和培养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参与到疾病防治的工作中来。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参与艾防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企业参与防治的倡导和动员,鼓励参与和支持防治工作。针对与接触性传染病密切相关的问题,定期对流行病防控专业人员进行再教育,培养出一支反应迅速、技术高超的专业队伍。在日常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不断更新接触性传染病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室诊断、应急能力。
2.2 完善防治工作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倡导和培训,提高对接触性传染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和完善协调工作机制,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基层多部门的合作与配合;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健全“一把手”负责制和防治工作责任制;切实开展健康教育、咨询等用以普及接触性传染病防治知识;加强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组织开展专项和多部门联合督导检查;提高医疗救治质量和水平,做好咨询检测工作;加强对感染者和患者的综合管理服务,强化患者生活救助工作;加大监测工作力度,增加监测点数量,科学合理覆盖,建立防控评估工作机制;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接触性传染病防控知识,加大对疫情重点地区、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工作力度,做到责任到位,经费到位、任务到位、人员到位,工作有效落实,继续开展各类宣传和干预工作;利用大众媒体开展公益宣传活动,加大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和公共场所疾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对一般人群以普及知识为主,对高危人群以干预措施为主,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2.3 完善监测指标
一些接触性传染病流行的间接指标如零售药店的特殊药品销售量、医院门诊量、病床周转率等往往能够及时反映疾病的流行和流行程度,增加监测的信息量,提高监测灵敏性。建成一个灵敏的疫情信息系统和完善的疾病监测系统,为接触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充足的信息和科学依据。
2.4 改进机构设置与管理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基层乡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村诊所是最基层的接触性传染病防控机构,在实现了医疗保障制度的广覆盖及首诊制后,其对接触性传染病预防控制的贡献会更大。同时要注重环节管理,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注意改善病区环境,真正从源头上增强预防控制效果。
3 小结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的接触性传染病检测与控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相关监测体系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加大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形成一个高效、迅捷的检测与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陆如山.世界组织呼吁全球防控传染病[J].国外医学情报, 2007, 16 (5) :6.
[2]张险峰.当前传染病防治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7, 15 (5) :5.
[3]黎彬, 许增禄.世界主要国家突发传染病应对系统对比分析[J].医学情报工作, 2005, 22 (3) :405.
传染病检测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18 257例患者均为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良、恶性肿瘤患者,在入院治疗前即进行血液传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
1.2 诊断试剂
HBsAg、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均采用上海科华公司生产的试剂盒检测,抗-HIV采用厦门新创公司生产的试剂盒进行初筛,仪器为美国DENLEY DRAGON酶标仪,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及结果判断。梅毒螺旋体初筛阳性标本采用日本东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的梅毒检测试剂盒TP-PA法进行确证,抗-HIV初筛阳性标本送广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证检测。
2 结果
肿瘤患者传染性标志物各项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
3 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HBsAg阳性率为9.8%[1],而广西为我国肝炎高流行区,HBsAg阳性率约为13%[2]。本组资料显示,在2007~2009年期间,每年肿瘤患者HBsAg阳性率高达21%以上。肿瘤患者HBsAg感染率明显高于自然人群,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调查对象为肿瘤患者,其机体抵抗力差,对HBV易感所致。有关患者的HBV感染率全国各地的报道不同,汤海燕等[1]报道湖北省武汉市患者术前及输血前HBsAg阳性率为8.15%,刘和平等[3]报道江西省宜春市患者HBsAg阳性率高达27.44%。
据研究,抗-HCV在健康人群中的阳性率可达0.7%~3.1%[4]。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临床用血的增多,由输血引起的HCV感染的报道不断增多。笔者所在医院抗-HCV阳性率远高于汤海燕等[1]报道的0.51%,但远低于兰庆华等[5]报道的4.19%。在HCV感染病例中,通过输血或其他非肠道途径(如针头、血液透析等)而传染的病例占较大比例,但有一部分的HCV感染的传播途径尚不清楚。
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它除经血液传播外,也可经性接触传播,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TP-Ab),加强血液筛查检测,对预防梅毒螺旋体医源性传播有重要意义。本组资料292例梅毒抗体阳性,阳性率1.60%,追问病史,大部分有不洁性生活史,其余的排除技术上的假阳性外,有少部分可能是慢性药物假阳性反应。这种生物学假阳性常见于病毒感染、发热性疾病、风湿病、肝硬化、慢性胃炎等,此外,海洛因成瘾、晚期肿瘤、老年人均可出现持续梅毒血清反应假阳性,这种低水平的阳性结果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终身。
随着吸毒、不洁性行为的增多,HlV的感染率不断上升。本组资料中经检查确诊的42例抗-HIV患者中,追述病史,都有不同方式的感染途径:输血史或供血史或嫖娼史及共用注射器注射吸毒史。当发现抗-HIV阳性的患者时,必须告知患者本人及家属,并告知艾滋病防护基本知识,同时按照甲类传染病要求报防疫部门;医护人员应采取隔离保护措施,手术器械及被其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但不能歧视患者及家属。
本研究结果显示,四项传染病标志物在三年间的检出率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广西肿瘤患者血液传染病HBV、HCV、梅毒、HIV的感染率均较高,而且还未排除传染病“窗口期”所致的漏检病例。据文献[6]统计,全球HIV感染者中约5%~10%为血液传播而传染,其中90%是由于“窗口期”漏检造成的。如此高的感染率,需要医护人员做好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工作。通过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前的血液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能为患者治疗前是否感染以上四种血液传染病病原体提供客观依据,避免日后医疗纠纷的发生。而发现潜在的传播源,有助于医护人员在治疗和护理时,加强操作隔离保护,减少锐器损伤,避免自身感染,还能及时对医疗器械及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进行严格消毒,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汤海燕,李金奎.2368例术前及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3):1928.
[2]赵惠柳,黄文成,黄昭东,等.15468例肿瘤患者血液传播疾病的检测.现代预防医学,2006,33(3):343.
[3]刘和平,宋春萍.2500例输血前4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结果及其交叉感染情况的调查.江西医学检验,2005,23(5):486转388.
[4]彭文伟.传染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19.
[5]兰庆华,汪群英.手术前或输血前3386例患者血清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分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10(10):1173.
传染病检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四类艾滋病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抽取高危人群血清, 通过检验学检查测定血清中四类传染病原体的抗体情况。四类高危人群为传染性疾病门诊就诊患者, 有偿献血人员, 住院患者以及结核患者, 共1206例。其中男652例、女554例, 年龄17~76岁, 平均 (41.14±12.10) 岁, 另选取我院门诊体检人员1206例, 男637例、女569例;年龄18~22岁、平均 (42.63±13.47) 岁, 进行同样的检测, 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检测人员HIV、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梅毒螺旋体 (TP) 检测均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试验进行检测, 若HIV、TP检测结果为阳性, 则采用明胶颗粒凝集试验进行复核。
1.3 观察指标
观察正常人员和高危人员的四类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经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实施相应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例 (%) 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情况
所有人员通过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试验进行检测, 若HIV、TP检测结果为阳性, 则采用明胶颗粒凝集试验进行复核。高危人群检测结果为:HIV感染患者0例, HCV感染患者172例, HBV携带患者129例, TP感染患者75例。门诊体检人员检测结果为:HIV感染患者0例, HCV感染患者85例, HBV携带患者94例, TP感染患者57例。
2.2 高危人群感染情况
四类艾滋病高危人群感染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相关报道显示, 我国每年约有6.8万人死于艾滋病, 发病率较高的为广西、云南、四川、河南等, 估计人数在500万~600万, 其中云南省的发病率最高, 云南个别监测点的静脉注射毒品的人群HIV感染率可高达80%, 而广西、贵州的监测点也在50%以上[2]。由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 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存亡。当前我国的艾滋病流行形势依旧严峻, 防治任务十分的关键[3]。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在落实相关政策的基础上, 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 加强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研究表明, 艾滋病患者由于身体的免疫缺陷较为严重, 导致并发症的发生较为常见, 但当患者发生肺结核或者其他肝病时较难控制, 现在医学对于以上的并发症仍未见确切的治疗方法[4]。自1985年发现的第一例艾滋病患者,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高达60余万人, 疫情波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5]。本研究结果显示, 高危人群检测结果为HIV感染患者0例, HCV感染患者172例, HBV携带患者129例, TP感染患者75例。门诊体检人员检测结果为HIV感染患者0例, HCV感染患者85例, HBV携带患者94例, TP感染患者57例。两组人员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结果表明, 艾滋病高危人群的传染性疾病感染率高于健康人群, 而根据四类高危人群的特点, 有偿输血者是最易发生感染的人群, 卫生部和联合国的艾滋病中国专题组联合发布的评估报告中指出, 我国的艾滋病流行趋势主要呈四大特点:一是波及的范围较广, 低流行与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中的高流行并存, 疫情上升的趋势较为明显, 主要的传播途径为吸毒和血液传播 (有偿的血液传播) ;二是我国已经进入到了艾滋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的阶段;三是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已经由高位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 目前我国通过共用针具注射器吸毒的人有很多导致其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其余的途径还包括性传播、母婴传播;四是我国的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 表现在具有高危行为的人数不断增加, 共用针具的比例增大, 安全套的使用率下降, 人群缺乏相应的艾滋病知识, 社会的歧视现象较为严重, 农村妇女生殖道感染率居高不下, 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和贫困因素都导致艾滋病的传播速度加快[6]。
综上所述, 对于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应加强在高危人群中的措施, 艾滋病高危人群中, HCV、HBV、TP三类病原体的感染率较高, 而HIV感染率相对其他三种较低。有效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地降低高危人群的感染概率。
参考文献
[1]于青, 张静, 侯佩强, 等.艾滋病高危人群中传染性疾病检测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34 (2) :277-278, 283.
[2]于青, 张静, 侯佩强, 等.艾滋病高危人群中传染性疾病检测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3, 22 (7) :443-444.
[3]马晶, 郭秀婵, 曾毅, 等.HIV抗体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 2013, 22 (2) :155-158.
[4]廖玫珍.山东省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高危行为变化及抽样方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4.
[5]吴统健, 孙林渥, 郭永炼, 等.1036例静脉吸毒者肝功能及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感染血清标志物调查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13, 16 (3) :149-151.
传染病检测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输血患者标本共1 390例, 于输血前抽取静脉血4 ml。分别标记好患者姓名及科别, 检测标本置2~8℃, 保存7 d。
1.2 检测方法
用ELISA法检测HBs Ag、抗-HCV、抗-HIV, 试剂均由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初筛抗-HIV阳性按规定程序送省疾控中心做确认试验。梅毒抗体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TRUST) 检测, 试剂由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均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每日带有室内质控。
2 结果
我院1 390例输血前患者中HBs Ag阳性患者140例 (10.07%) , 抗-HCV阳性患者12例 (0.86%) , 抗-HIV阳性患者为0例, 梅毒抗体阳性患者11例 (0.79%) 。
3 讨论
近年来, 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不断见诸于媒体, 原因在于输血前没有进行传染性指标的检测, 2000年卫生部颁布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明确指出输血前应对受血者进行传染性指标的检测。按照这项输血技术规范措施执行, 有利于医患双方均处于合理的地位。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 我院患者在输血前检测的传染性指标阳性率达到11.76%, 与有关文献报道[1]大致相同, 说明有相当部分患者在入院前就已感染了传染性疾病。各项检测指标中HBs Ag的阳性率为10.07%, 说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为本地区的主要感染源;据研究抗-HCV在健康人群中阳性率可达0.7%~3.1%[2], 本次检测1 390例受血者HCV感染率为0.86%, 属我国正常人群中的分布;艾滋病是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本次检测抗-HIV阳性0例, 抗-HIV的阳性检出率虽然较低, 但也决不可忽视其危害性, 依旧要保持警惕, 防止漏检;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 也是血液传播疾病之一, 近年来, 我国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本次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0.79%, 说明梅毒的发病率在住院患者中较高。
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 可使医务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相关信息, 并发现潜在的传染源, 在诊疗和护理过程中, 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加强自我保护, 严格器械消毒和灭菌, 避免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可使患者对自己输血前的检验结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对是否因输血而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以避免或减少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急诊输血, 受血者必须先抽取静脉血后输血, 之后将抽取的静脉血进行传染性指标的检测。
总之, 做好输血前的血清学检测工作, 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的身体状况, 辅助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减少和预防医疗纠纷发生, 为举证倒置提供证据, 对患者、医院和采供血机构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陶传敏, 严可宁, 陈宏斌, 等.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意义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 (2) :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