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传染病学论文

2024-12-02

家畜传染病学论文(精选8篇)

家畜传染病学论文 篇1

家畜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相比较, 有其固有的特征:

1 具有特定病原

不同的传染病各有其特异的病原微生物所引起,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性微生物存在。如猪丹毒是有猪丹毒杆菌引起, 口蹄疫则有口蹄疫病毒引起,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 没有新城疫病毒就不会发生新城疫。

2 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前者是指疾病可以由病畜传染给具有易感性的健康家畜, 并出现相同的症状。后者则是指在一定适宜条件下, 于一定时间内, 某一地区的易感畜群中有许多家畜被感染, 使传染病蔓延扩散。

3 具有免疫记忆

传染病发展过程中, 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刺激, 机体产生一系列免疫法应, 以抵抗传染, 从而使耐过或痊愈的家畜, 一般在一定时期内不再感染该种传染病, 亦即具有免疫力。

4 具有阶段性和周期性

家畜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虽然由于疾病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但就其在机体内发生发展过程而言, 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同时每一传染病还各具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在实际工作中, 常按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 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四种。

家畜传染病学论文 篇2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一种蚊媒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多种动物易感,蚊是JEV的.主要传播媒介,猪是该病毒在自然界最重要的贮存和增殖宿主,且可引起仔猪脑炎和种猪繁殖障碍,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作 者:蔡宝祥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 刊 名:兽医导刊 英文刊名:VETERINARY ORIENTATION 年,卷(期):2009 “”(10) 分类号: 关键词: 

★ 第十三章传染病 教学设计

★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 教学反思研究现状

★ 中学生物教学现状研究

★ 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

★ 概述中国股票市场现状

★ 开题报告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 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怎么写?

★ 高中语文素养现状研究论文

家畜传染病学论文 篇3

关键词:家畜传染病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技术,传统授课方法,专业必修课,优势,展望

家畜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的方法的科学, 是兽医学科学生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家畜传染病学实验是促使学生把在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增强动手能力的一门重要的实验课, 其中内容包括鸡白痢、巴氏杆菌、布氏杆菌等20多种细菌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 以及丰富的实习实训内容, 包括观察常见禽病和猪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如在传染病综合大实验中观察禽巴氏杆菌导致的鸡内脏的变化还有其临床症状, 仔猪白痢和仔猪黄痢患猪的临床症状以及内脏的病理变化等, 这些都是疾病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是家畜传染病学的重要内容;因此, 如果让学生在短短的一学期课程中以及实验课中, 充分地掌握课程及实验的各项内容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可以综合利用多种媒体, 有效地表达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教学内容, 不仅信息量大, 而且使教学内容化简为易、动静结合, 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 创造一个立体化的教学空间;因此,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家畜传染病学实验教学过程, 同时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作用是家畜传染病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1 传统教学手段在传染病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课堂上教师用粉笔写板书的同时进行口头讲解, 学生手写记笔记, 课下复习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书中配备的图片有限, 教师通常为了描述一个病例需要绞尽脑汁来形容, 学生不能够直观地看到病例, 只能靠生硬的理解;因此, 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学生单靠文字来记忆, 通常一门考试过后, 能想起来的知识大大减少。家畜传染病学实验中一部分是实验室诊断, 如试管凝集实验, 需要判断凝集价, 如100%凝集、75%凝集、50%凝集的情况, 这时需要观察凝集颗粒和液体的清亮程度, 刚开始接触实验的学生很难正确地给出实验结论。在新城疫的免疫监测实验项目中, 常采用的是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 最后结果判断中需要判定病毒的血凝价, 而实验孔中红细胞的沉降必须要和对照组红细胞的沉降情况完全一致, 这就要求学生在做实验之前熟练掌握结果的判断方法。而传统的授课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几种结果画到黑板上, 而混悬液的浑浊程度只能主观理解, 因此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弊端。

家畜传染病实验涉及到很多人畜共患的烈性传染病, 其中口蹄疫、狂犬病、禽流感等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划分的A类传染病, 这些疾病的诊断操作需要在较高条件的实验室内进行, 并且操作具有较高风险;同时, 实验动物的来源及处理, 操作过程中的防护问题, 一个环节稍有不慎便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 为了安全起见, 现有的条件只能选择普通实验室可操作的病例进行检验。这就造成了很多实验无法开展, 学生能看到、学到的病例很有限。

同时, 进行家畜传染病学综合大实验和教学实习时, 门类品种繁多, 购买诊断试剂成本不断增长, 这是当前的主要问题之一, 即使是最简单的教学实验也面临实验动物和试剂等高昂教学成本的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诊断技术已经是日新月异, 而目前开展的实验项目都是最基础的传统检测技术, 先进的方法所用仪器一般较昂贵, 短期内无法在本科教学中使用。同时实验动物也面临此问题, 无法做到人人参与, 只能用分组观察来解决这一矛盾。

综合以上因素,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引入新的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多媒体技术引入传染病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家畜传染病学实验中存在着种种不足和弊端, 因此寻找一种可以作为传统教学辅助手段的工具迫在眉睫。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现代教育的各个方面。家畜传染病学实验课的这种特殊教学特点,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将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2.1 图文生动, 直观易懂

家畜传染病学综合实验中会进行鸡的巴氏杆菌病的剖检, 要求观察全身各个脏器的病变。在传统教学中, 通常是由教师进行示范讲解, 然后由学生分组动手观察。由于实验动物不足, 学生观察得不是很仔细。如果把健康动物和患病动物对照用照片制成幻灯片提前给学生观看, 把心外膜、腹膜、肠系膜、皮下等有出血斑点的脏器和健康的脏器做对比, 一目了然。同时, 传染病学通常有很多专业术语, 不易讲解和记忆, 如虎斑心等, 如果在课堂上给学生放映图片, 会使枯燥的语言变为生动直观的图像, 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2.2 灵活掌握课件, 降低授课难度, 增加信息量

类似于幻灯片等多媒体技术简单易操作, 灵活性强。任课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查阅资料, 设计并明确自己的教学思路, 然后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内容要丰富, 及时更新新的病例。例如, 对于禽巴氏杆菌病的观察, 通常学生所能观察到的都是病变比较典型的病例, 对于其他特殊的急性、慢性感染的病例却看不到;鸡的新城疫病变观察也通常观察单一类型, 而新城疫导致的病变类型也较多, 如速发嗜内脏型、中发型、缓发型、无症状型或缓发嗜肠型, 还有非典型病例, 每种类型的病例病变位置都不尽相同, 而由于课时经费有限, 无法做到每种病例都观察。因此, 教师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 及时调整内容, 能够更加灵活地授课, 提高教学效率。同时, 教师在上课前提前准备素材, 搜集图片、文字、动画视频等等。应用这些素材可以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 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如, 在鸡的新城疫攻毒实验中, 用录像机录下鸡的黄绿色稀便, 鸡冠呈青紫色以及鸡的外观形态, 在课堂上结合剖检, 让学生全面地观察到了病鸡的详细特征[1]。

2.3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加深记忆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 把文字和图像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时将枯燥的检验步骤以动画的形式给学生展现, 形式活泼、内容丰富, 相对板书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扩大知识面, 传染病学实验的检验涉及到很多微观内容, 如抗原和抗体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蛋白和蛋白之间是怎么结合互相作用的, 这些是靠肉眼看不到的, 因此学生刚开始学习时一定感到非常吃力, 将这些内容通过制作动画的形式, 展现给学生, 不但容易理解, 并且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他们对微观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大大加强了对学习的热情[2]。

3 多媒体技术在家畜传染病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展望

3.1 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授课方法要做到相辅相成

多媒体技术可以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 但是它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讲解和板书。任课教师要想出色地完成实验课的讲授, 仅靠多媒体的展示是不够的, 尤其是像家畜传染病实验课这种专业性特别强的课程, 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例如, 综合大实验中观察鸡的巴氏杆菌病时, 图片展示的病例和实际的病变情况不能完全一致, 由于个体免疫力不同, 同样接种的鸡最后发生的病变也不尽相同, 急性死亡的鸡可能除了心外膜有出血点其他部位均无病变, 慢性型也会因侵害的器官不同而略有差异。这时,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与制作图片做对比, 最后总结哪些属于急性型, 哪些属于慢性型, 急性型和慢性型在内脏的病例变化上有哪些不同, 心脏、肝脏、脾脏等部位的病变具备哪些特征等, 通过二者结合,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把课件图片上的病例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又观察了一遍, 加深记忆, 同时课件没体现出来的情况, 通过学生具体操作, 教师指导讲解, 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 同时也更好地弥补了课件中的不足。

3.2 注重日常积累, 尽快完善当前不足

教师是授课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辅助手段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家畜传染病学实验课专业性强, 因此制作课件时不能简单拼凑, 千篇一律, 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教学应有的效果和价值。注重新发病例素材的积累, 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课件素材, 是非常必要的。同时,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很重要, 对专业性要求很高。例如:试管凝集实验步骤讲解起来很复杂, 而通过制作动画的形式, 给学生演示每个步骤的操作, 最后给出标准的实验结果, 50%的凝集液体的清亮程度和100%的清亮程度做对比, 将使学生的理解力大大增强。未来, 设想能将学生实验室进行改造, 安装计算机和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以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 课后可随时进入系统观察实验结果, 使得教学过程显得更加生动、灵活。相信将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手段引入家畜传染病实验课, 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南, 申仁洪, 刘晓霞, 等.多媒体技术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9 (04上) :119-120.

反刍家畜传染性角膜炎的治疗 篇4

1 流行特点

牛、绵羊、山羊、骆驼等均易感染, 以山羊易性感最强。病畜是主要传染源, 病菌存在于眼结膜及分泌物中,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蚊蝇传播。本病呈地方性流行, 风沙较多、气候炎热、蚊蝇较多、长途运输、空气流通不畅、氨气浓度高、紫外线照射等因素都有利于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主要发生于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夏秋季, 并且传播速度快, 一旦发病, 1 周之内可波及全群。

2 症状

多数病例先是1 只眼睛患病, 然后波及另1 只眼睛, 有时一侧发病较重, 另一侧较轻, 个别家畜出现咳嗽、流鼻涕、身体消瘦等。病畜发病初期怕光, 流泪, 眼睑半闭, 眼内角流出浆液、黏液性分泌物, 继之变成脓性物, 上下眼睑肿胀、疼痛, 结膜潮红, 并有树枝状充血, 发生角膜炎, 严重者形成角膜溃疡, 甚至角膜穿孔, 晶状体脱落, 少数形成角膜翳、白斑或造成永久性失明。病程一般21 天左右, 短则7 天, 长则1 个月。

3 防治

3. 1 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 平时要保持圈舍清洁、干燥、通风, 注意消灭蚊蝇等。发现病畜后, 首先采取隔离措施, 对圈舍及病畜接触过的地方用10% ~20% 石灰乳彻底消毒。不放牧, 应在干燥卫生的暗圈中饲养, 避免阳光刺激, 同时要加强护理, 多投喂新鲜青草, 促进眼病尽快痊愈。

3. 2 用生理盐水或3% 硼酸水清洗眼睛, 小心除去眼内异物和分泌物, 3 ~ 5 分钟后, 再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涂擦眼睑周围及眼球表面, 每天1 ~ 2次, 直到痊愈。

4 典型病例

开阳县家畜布病流行病学调查 篇5

1 调查时间、对象、范围及方法

1. 1 时间及对象时间为2014 年4 月至2015 年4月。调查对象为开阳县16个乡 (镇) 对牛、羊、猪开展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1. 2 调查范围

1. 2. 1 重点对乳用 ( 种用) 牛、种用羊养殖场、规模化养殖场以及省外引进的牛、羊、猪等进行监测。

1.2.2曾发生过布病疫情或布病监测阳性的规模牛场、羊场、猪场, 调查监测覆盖面达到100%, 采样监测数量按存栏数全群采样监测。

1. 2. 3 未发生布病疫情或布病监测无阳性的规模牛场、羊场、猪场, 调查监测覆盖面达到80% , 监测数量按按存栏数的30%采样监测。

1. 2. 4 对近半年内从外地引进羊、牛、猪的养殖场 ( 户) 监测覆盖面达到100% 。

1. 2. 5 结合实际需要按一定比例对全县散养户的羊、牛、猪进行随机抽样监测。

1. 3方法及试剂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 GB / T18646 - 2002) 监测送检血清布鲁氏菌抗体。监测试剂由贵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2 调查结果

2. 1 调查结果全县共调查生猪规模养殖场 ( 大户) 100 户, 存栏158 990 头; 肉牛养殖大户共80 户, 存栏3 500 头; 羊规模养殖场 ( 大户) 共80 户, 存栏26 580 只。检测猪、牛、羊布病共4 310 头份, 其中猪550 头份, 全部为阴性; 牛1 580 头份, 全部为阴性; 羊2 180 只份, 除检测出某养殖户2 份为阳性外, 其余为阴性。

家畜传染病学论文 篇6

现在国内本科院校的家畜传染病学教学中, 多选用的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兽医传染病学》第五版, 该版教材中具体疾病的内容编排与原来的教材没有什么变化[2], 均是按照概述、病原、致病机理、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治 (公共卫生) 的套路来进行讲述。笔者在多年的家畜传染病的教学中, 发现这种疾病内容的编排有很大的不足和缺陷, 从而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将疾病内容归纳编排为致病机制、诊断和防治三部分来进行讲解, 通过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这种改变的优点介绍如下。

1 提纲挈领

现有教材的疾病内容编排将一个疾病要分为7~8个部分来进行讲解, 这样的讲授顺序对各部分内容的讲解比较具体和充分, 但显得过于拖沓、庞杂, 各部分内容独立, 缺少联系, 不能提纲挈领地将课程重点突出, 使得学生不能正确地把握, 也难以全面掌握。譬如其中的诊断部分只是粗略地提了提初步诊断的相关知识内容, 将大部分篇幅用来进行实验室诊断的讲解, 使得学生误入歧途, 错误地认为实验室诊断才是诊断重点。同时防治中消毒剂的敏感性及选择是放在病原内的, 也容易被学生们所忽略。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编排将具体疾病的讲述整合为三部分内容:致病机理、诊断和防治, 诊断和防治是重点, 也是内容主体。诊断包括了临床诊断中的流行病学诊断、发病症状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和实验室诊断中的病理组织学诊断、微生物学诊断、免疫性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防治分预防和治疗两部分内容, 预防分为一般性预防和特异性预防, 治疗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这种编排既对该病的诊断和防治进行了全面的叙述, 使这些知识点不再孤立分散而有机地结合起来[3], 便于学生全面学习和掌握, 又将大部分的疾病内容纳入诊断和防治中, 突出了诊断和防治这两个重点, 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 见图1。

2 突出应用

学习家畜传染病学的目的是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其中诊断是关键, 防治是目的, 这两个节点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非常明显[4]。兽医传染病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家畜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但在原来的讲授中, 诊断和防治只是众多内容中的一小部分, 不能体现出诊断和防治的关键作用和重要性。而在改革后的教学讲授中, 将疾病的诊断和防治这两个重要的部分从结构上进行了突出, 疾病的学习基本上就是诊断和防治内容的学习, 突出强调了其重要性。同时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毕业后的工作需要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侧重学习, 如动植物检疫专业可以重点学习诊断等内容;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重点学习预防等内容;而动物医学专业则要诊断和防治都要学习掌握,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5]。

新的教学内容编排还有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原有的教学内容编排中, 在讲授动物传染病时, 只注重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而忽视了后面的鉴别诊断, 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清晰, 但到临床辨别时, 发现症状、病变相似的疾病很多, 无从下手判断。而新的疾病内容编排将疾病的诊断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对相似疾病一一进行鉴别比较, 有利于增强解决现场具体问题的能力。

改革后的课程内容编排还能强化重点, 可以只讲解诊断和防治的相关实用知识, 真正做到重点突出、简洁精练。例如原病原部分的内容较多, 与兽医微生物学的内容有较多的重复, 改革后可以只讲授与诊断有关的病原学知识, 实用简练。

此内容编排还对防治进行了强调, 原有的防治内容较少, 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补充当下最新的防治方法、药物和疫苗, 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疾病防治方法和手段, 为毕业后更快地进行疾病的防控打下基础。如对于当下流行的禽流感的疫苗种类, 在最新版的兽医传染病学中, 均没有现在使用的H5-4、H5-5等疫苗的介绍, 而它们现在正被广泛地使用。

通过近几年的讲授, 这样的教学内容编排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成绩和及格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重要的是用人单位反映近两年毕业的学生能较快地熟悉养殖现状, 较全面地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专业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井波, 赵爱云.《兽医传染病学》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1) :331-332.

[2]叶宝宏.《家畜传染病学》教学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 2012, 31 (9) :286.

[3]黄银云, 胡新岗, 徐婷婷.《动物传染病》项目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12) :78-79.

[4]陈钟鸣, 张志成, 方光远, 等.“家畜传染病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35) :154-155.

家畜传染病学论文 篇7

1993年在重流行区普格特兹乡和芦山清源乡建立山区家畜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监测点;1996年在长丘山地区的大邑县的悦来乡、邛崃县的回龙乡、蒲江县的长秋乡;东坡区的郑军乡、彭山县的岐山乡、丹棱县的仁美乡、夹江县的中兴乡等七个乡建立长丘山区疫情监测网络, 开展家畜流行病学专题和诊断、优化治疗技术研究, 为我省2008年率先达到传播控制标准提供技术支撑, 近3年有14个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1 探明了四川省血吸虫病的流行分布

全省血吸虫病分布于全省11个地 (市、州) 的63个县 (市、区) , 792个乡, 6112个村, 疫区覆盖人口1 056万人, 历史上患血吸虫病患者100万多人, 病牛9万头, 钉螺面积2.7亿m2。流行范围在东经101.5° (盐边) ~105° (乐至) , 北纬26.7° (会理) ~32° (天全) 之间, 最高分布海拔2 350 m (普格) , 最低海拔282m (宜宾) 。疫区年平均16.4℃, 年平均降雨量1 019 mm。全省流行区主要为3片, 一片位于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 沿涪江、沱江、岷山、青衣江水系支流分布;另一片位于盆地西南部横断山脉边缘的攀西地区, 沿安宁河雅砻江水系分布;最小一片位于川东岷江与金沙江交汇处宜宾市内, 钉螺面积2.5万m2, 为一孤螺点, 至今无疫情报告。

全省家畜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川西平原及平原周围丘陵、山区, 岷江流域都江堰至乐山五通桥段和凉山、攀枝花市的安宁河流域等地区的8个市、地、州56个县的811个乡镇。流行区受威胁的牛、羊各100余万头, 马8万多匹、敞放猪10万头以上、犬约20万只。

四川省是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省, 根据流行区的地理环境、地形特征和血吸虫病流行特点, 又划分为川西平原为主的平坝型、仁寿为代表的丘陵型和以凉山州为主的大山区三种亚型。山区亚型又分为以人为主的半封闭式疫区和以家畜为主的封闭式疫区两大类。

2 查明了四川省家畜血吸虫病的流行规律

2.1 不同家畜血吸虫病感染率调查

通过对长丘山区监测网络的不同家畜血吸虫病感染率的调查, 结果表明:在牛、羊、犬、敞放猪中, 牛的血吸虫病感染率最高, 敞放猪、羊、犬历年均未查到血吸虫病阳性 (见表1) 。

2.2 牛的不同年龄感染率调查

通过对长丘山区监测网络的牛不同年龄感染率的调查, 结果表明:3岁以内小牛感染率最高, 最高可达13.5% (89/656) , 3~6岁和6~9岁牛居中, 9岁以上的牛感染率最低, 最低为0.52% (3/577) 。由此可见, 3~9岁的牛应作为血吸虫病防控的重点 (见表2) 。

2.3 牛的感染强度调查

通过对长丘山区监测网络的牛的感染强度调查, 结果表明:主要为牛血吸虫病感染率90%以上是中低度感染 (+、++) 之间, 10%左右为重度感染 (+++、++++) (见表3) 。

只、%

岁、只、%

头、只

2.4 牛的感染高峰季节研究

1997年在大山区的芦山县清源乡对黄牛和水牛不同月份感染情况进行牛感染高峰季节研究, 结果表明:5~10月, 以5月份 (夏季) 、9、10月份 (秋季) 两季为牛感染高峰期, 尤其以5月份感染最重 (见图1) 。

2.5 感染和重复感染因素调查

在对重流行区普格县特兹乡开展家畜血吸虫病感染和重复感染因素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动物饲养量大, 动物混群放牧区、农区耕作、使役、放牧区以及人高感染村感染高, 农忙长时间放牧、钉螺分布广等因素为感染和重复感染的主要因素 (见表4) 。

2.6 钉螺分布环境调查

通过对重流行区普格特兹乡和芦山清源乡钉螺分布环境的调查, 结果表明:钉螺主要分布于灌溉沟渠、稻田、住宅周围、“五荒四边” (荒山、荒坡、荒滩、荒田、荒地、田边、地边、路边、沟边) 。

通过开展家畜血吸虫流行病学调查, 查明了全省血吸虫病的流行分布;摸清了家畜血吸虫病的流行规律。明确了阳性耕牛在有螺地区敞放是最主要的传染源以及牛血吸虫病感染高峰时间 (夏季、秋季) ;明确了不同年龄牛血吸虫病感染率及感染强度;摸清了家畜血吸虫病感染和重复感染的重要因素。为四川省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控思路和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3 家畜血吸虫病“查、治、检”技术研究

3.1 建立斑点金标渗滤诊断新技术

2003年, 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共同研制斑点金标渗滤诊断新技术, 该技术用胶体金直接标记血吸虫重组融合抗原Sj22.6-LHD-Sj23, 用于检测家畜血吸虫病血清抗体。该方法特异性强, 敏感性高。

头、%

3.1.1 斑点金标渗滤诊断新技术与其他诊断方法符合率高:

(1) 与粪便孵化法符合率高:在东坡区、中江县、夹江县等地采集牛血纸共4 000份, 用斑点金标渗滤诊断新技术检出阳性牛为129头, 对血清学检出阳性的129头牛采粪便孵化, 有128头牛的粪便孵出毛蚴, 本法与粪便孵化法阳性符合率为99%, 符合率高; (2) 与解剖检虫法符合率高:用斑点金标渗滤诊断新技术检测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提供的实验感染血吸虫49d的6头黄、水牛和5只山羊血清、血纸及自然感染1对血吸虫的黄牛血纸1头份 (经解剖法均检出虫体) , 均能检出该11头 (只) 份血清和12头 (只) 血纸的抗体, 与解剖检虫法阳性符合率为100%; (3) 与间接血凝法和斑点酶标联诊法符合率高:从血防疫区大邑县采集的1 000份牛血纸, 分别应用斑点金标渗滤诊断新技术、间接血凝法、斑点酶标联诊法检测, 3种方法查出的血吸虫病阳性数均为18头, 阴性数均为982头, 斑点金标渗滤诊断新技术与间接血凝法、斑点酶标联诊法阳性符合率均为100% (见表5) 。

3.1.2 斑点金标渗滤诊断新技术检测血清与血纸的阴、阳性符合率高:

在芦山、东坡、普格分别采取500头牛的血纸及其血清, 用斑点金标渗滤诊断新技术进行检测, 血纸和血清检出阳性头数均为:芦山15头、东坡17头、普格24头, 血清与血纸的阴、阳性符合率为100%。

3.1.3 斑点金标渗滤诊断新技术重复性好:

用3批次金标免疫渗滤法测定实验感染 (28~70 d) 血吸虫病牛血纸45份和自然感染血吸虫病牛血纸115头份 (共160头份阳性血纸) , 健康牛、猪血纸175份, 同一天测定6次, 进行重复测定试验, 各次的测定结果均相同, 重复性好

3.1.4 斑点金标渗滤诊断新技术具有疗效考核价值:

用本方法研究了实验感染血吸虫病牛和兔在治疗前后抗体的消长情况, 明确了该技术最早可在感染后2~8周检出血吸虫抗体, 并且最早在治疗后27周抗体消失, 最迟在治疗后39周抗体消失, 明确了该技术具有早期诊断和疗效考核价值。

3.1.5 斑点金标渗滤快速诊断新技术检测工效高:

研究成功家畜血吸虫病快速诊断新技术, 比现行国标粪孵血吸虫毛蚴法和间接血凝试验 (IHA) 提早7~14 d检出实验感染血吸虫病畜, 比粪孵和IHA法分别提高工效24倍和1倍, 抗原用量比IHA节省97%, 比人医上用的双夹心金标渗滤法不仅节省抗原用量50%, 而且不需制备手续复杂、制备周期长的二抗, 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 检测操作更加简便 (操作少2步) 。

3.1.6 斑点金标渗滤快速诊断新技术推广应用:

2005—2011年, 在全省11个血防市 (州) 52个县推广应用斑点金标免疫渗滤快速诊断新技术共检测60.1万头份。2009年, 本方法被收入四川省地方标准《动物血吸虫病查治技术规范》 (DB51/T947-2009) , 广泛应用于家畜血吸虫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检疫等方面。

注:a为1996年阳性率;b为2000年阳性率;c为a-b, d为相对下降率

头、kg、元

%、元/头

毛蚴均数/头数

备注:*/*为该组毛蚴平均数/该组牛的头数

备注:*/*为该组毛蚴平均数/该组牛的头数

3.2 开展吡喹酮治疗优化技术研究, 确定最适剂量和最适治疗方案

吡喹酮与早期的治疗药物相比, 具有安全、高效等优点, 是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首选药物。特别是1992年世行贷款提供大量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 对降低四川省家畜血吸虫病感染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防治工作的开展, 原用的夏季治疗方案逐渐凸显劣势。为充分发挥药物效能, 摸索药物治疗的最优方案, 开展吡喹酮治疗优化技术研究。

1996—2000年, 在芦山的清源、思延、沫东乡和普格的腾子、长寿、甲木、荷池和则奎乡等地, 开展吡喹酮治疗剂量、治疗时间等治疗优化技术研究。试验共分5个组, 分别为夏季常规检查治病畜组 (A组, 芦山县思延乡周村、三角、两河村, 普格长寿村) :每年6月查治;冬季治疗病畜组 (B组, 沫东乡3、4村, 甲木、周村) :每年9—10月查治;夏季治疗病畜、冬季普治 (C组, 思延乡的铜头、草坪香炉、青江村、则奎村、洛乌4村) , 每年6月检查, 查出阳性治疗, 11月份对流行村进行普治;冬季普治组 (D组, 清源乡、菏池村) 每年11月份, 对高流行村进行普治。冬季血检治疗组 (E组, 沫东乡1、2村, 洛马1、2、5村) , 每年11月份采血纸检查, 治疗阳性。应用塑料杯顶管粪便孵化法检测, 或先血检后以粪检确诊。

3.2.1 确定了吡喹酮治疗不同家畜的最适剂量:

牛、羊30 mg/kg, 1次口服, 转阴率97.7%;猪30 mg/kg, 1次口服, 转阴率100%;马25 mg/kg, 1次口服, 转阴率100%;犬50 mg/kg, 1次口服, 转阴率100%。

3.2.2 不同治疗组治疗结果比较结果:

各组阳性比率, D项下降百分率黄牛排序中, C、E组接近低于D组, 大于A、B组。而水牛C、E组接近大于D组, 大于A、B组, 下降幅度D、C、E组3个组较大, D组药物浪费较大, C组为普治组, E组为冬季血检治疗组, 在相同效果下, E组为最节约资源组。

3.2.3 不同治疗组治疗费用比较结果:

相同疗法治疗费用E组高于A、B组, 且A、B组接近, 但A、B组常规查 (治) 病畜方法费用较高, 实际上E组小于A、B组费用, C、D组都远高于A、C、E组。

3.2.4 综合各治疗组效果和治疗费用的评价, 确定最适治疗方案:

当年查治的各组在次年5—6月份粪检查病各组治疗效果有一定差异, 但从经费投入、花费工时、基层血防工作者及疫区群众的承受能力等综合评估, 从治疗效果、治疗费用综合考核, 秋末冬初查治为最适治疗方案。

3.2.5 研制成功吡喹酮缓释剂防治血吸虫病感染和重复感染研究:

由于血吸虫病容易出现感染和重复感染, 口服需反复多次用药, 因而造成药物费用大, 费时、费力, 且不能控制亚临床感染, 也易使血吸虫产生抗药性。2000年, 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吡喹酮缓释剂和吡喹酮、氯氰碘柳胺联合缓释剂。

缓释剂防治自然感染牛血吸虫病效果好:观察缓释剂与吡喹酮口服防治血吸虫病牛的效果, 25头血吸虫病牛分别注射20 mL/头、25 mL/头和以0.05 mL/ (kg体重) 剂量注射, 在1~3个月内粪孵均未见毛蚴。而吡喹酮粉剂口服组15头牛, 驱虫后1个月粪孵均无毛蚴;第二、三个月分别发现2、5头阳性牛;第三个月有5头阳性牛。对照35头牛, 试验期间一直有毛蚴, 并有上升趋势 (见表9) 。

缓释剂防治水牛感染血吸虫病比黄牛效果好:缓释组防治前18头黄牛毛蚴平均数35 (8~69) 个, 16头水牛毛蚴均数24 (6~75) 个;防治后第七天、1个月黄牛、水牛均无毛蚴;第二、三、四月黄牛有重复感染, 第4个月水牛有重复感染, 表明黄牛比水牛易感染。口服组黄牛、水牛第二个月开始又重复感染, 亦表明黄牛比水牛易感染。对照组黄牛、水牛、毛蚴数居高不下 (见表10) 。

吡喹酮缓释剂在省内推广效果好:2000—2003年, 根据疫区具体情况, 在四川省疫区推广吡喹酮缓释剂或联合缓释剂, 共普治牛、羊135.34万头 (只) 次, 有效控制血吸虫、肝片吸虫等病, 通过增重、增耕、增奶、增活、增仔, 节省医疗费, 累计新增经济效益达10 179.9万元。

3.3 制定动物血吸虫病查治技术地方标准, 规范四川省动物血吸虫病查治技术

家畜传染病学论文 篇8

1 流行特点

1.1 布病疫区分布

主要分布于甘孜、阿坝两州,其他地方为散在发病或引种传入。

1.2 布鲁氏菌菌型分布

从病人血液、骨髓、关节液、滑囊液和牛、羊流产物、乳、脏器、淋巴结等组织中分离出布鲁氏菌380余株。羊种有布鲁氏菌第1、2、3生物型,牛种有第1、3、4、6、7、9生物型。

1.3 畜间布病流行特点

家畜之间布病分布广泛,四季均有发生。布病在牧区及半农半牧区主要以羊种及牛种交替流行为主,犬种在农区散发存在,局部地区尚有零星的猪布病感染。在历次疫情中发现,牛一般在当年12月至次年4月发生流产,以第一胎次孕牛流产最为严重;羊只每年11月至次年2月为流产的高峰季节;猪只在产仔和配种季节最易感染。其中甘孜、阿坝两州以流产布鲁氏菌(牛种)第9种生物型为主,同时又是流产布鲁氏菌和马尔他布鲁氏菌(羊种)混合感染的历史疫区,以牛(犏牛最易感,其次为牦牛和黄牛)的感染率和出菌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羊次之,猪有一定的感染。

1.4 人间布病流行特点

20世纪50年代,在四川省若尔盖县发现了人间布病疫情的存在,其后在甘孜、凉山等地开展人间布病的调查工作,均发现人感染该病。其中1990~1999年平均感染率为1.22%、发病率为0.47%;2000~2010年平均感染率为2.36%、发病率为0.09%。近年,人间布病在凉山、阿坝及甘孜自治州散发流行。

1.5 定点调查情况

2010年,我们对11个规模牛场、8个规模羊场、37个奶牛散养户和29个羊散养户开展了布病、结核病的定点流行病学调查。分别采用虎红平板实验和试管凝集实验进行检测,并对检出的非免疫阳性奶牛进行扑杀及无害化处理。检测结果见下表。

由于四川牛、羊养殖模式落后,规模化牛羊养殖场不多,大多数为农户散养,部分县(市、区)牛场或羊场较少,所以本次仅抽样调查3个县(市、区)。结果显示,牛羊布病阳性率在1.0%~2.0%左右。而全省2007年监测牛布病阳性率为0.6%,2008年为0.95%,2009年为2.1%,由此看出近年来牛布病的阳性检测率逐步升高,个别地方布病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2 布病流行带来的危害

2.1 对畜牧业的危害

布病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给畜牧业带来的最主要危害是牛、羊流产、不孕,产仔成活率下降和乳量减少。另一方面,带来了防控扑杀、消毒、隔离、诊断、免疫等方面费用上的很大消耗。

2.2 对人及社会的危害

四川省有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展的省情,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养殖模式根深蒂固,尤其是甘孜、阿坝两州牧区及半牧区长期以传统养殖模式为主,养殖效益不高,一旦爆发布病,会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造成职业人群丧失最基本的劳动力,同时严重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的发展。

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重视不够,缺乏经费

近年国内省内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和猪蓝耳病等疫情的发生使得全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重心转移,布病在全省得到较好控制后,由于已多年未发生疫情,相关主管部门逐渐产生了松懈思想,致使布病防治监测经费逐年减少,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逐渐废弛,免疫工作面不断缩小。此外,病畜扑杀标准过低,加大了扑杀难度。

3.2 饲养管理滞后,检疫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全省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小区不断兴建,大量的外源性家畜不断引进,加之管理和检疫工作不到位,使输入性感染的机会增大。同时养殖小区建设不规范,对布病的监测不到位,特别是病畜任意流动,使得传染源的范围不断扩大,造成新的疫点出现。

3.3 养殖观念落后,生物安全意识缺乏

四川省是传统农业大省,部分中小型养殖户养殖观念落后,缺乏标准化养殖意识,科学防范疫病的观念淡薄,养殖场环境较差,主动防控力度不够,致使布病防控难度加大。

4 工作思路和建议

4.1 加强领导,保证经费

布病防治工作必须在政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下,多部门密切配合,尤其是卫生和兽医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条例,依法实行强制管理。同时,政府每年应保证合理的资金投入,解决布病防控工作开展难、效益低的问题。

4.2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强大的专业队伍是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基础。各市(州)县兽医主管部门要把布防培训摆在本系统培训工作的突出位置,落实培训经费,制定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各种专题、不同层次的布病防控知识培训班。同时,应加大硬件投入,添置设施设备,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效率。积极推进布病监测新方法,保证监测的准确性、时效性,科学判断疫情形势。

4.3 坚持综合防控措施

各市(州)县应坚持每年对历史疫区、重点地区的易感家畜进行免疫。各市(州)县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血清学监测,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切实掌握本地区的疫病特点和分布,及时调整免疫方案和完善防控措施。发现阳性畜要坚决淘汰,病畜坚决扑杀,做好无害化处理和环境消毒工作。加强检疫和隔离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4.4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人群对布病防治知识的认识,采取广播、电视讲座、宣传画、板报等多种形式加强布病防治知识宣传。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不断普及布病防控知识,将布鲁氏菌病的危害性及其防控工作的重要性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给群众。切实提高农牧民群众科学养殖的观念和能力,为布病防治工作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保续.兽医流行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19.

上一篇:中医药上市公司论文下一篇:企业文化六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