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布鲁氏杆菌病防控

2024-10-18

家畜布鲁氏杆菌病防控(通用7篇)

家畜布鲁氏杆菌病防控 篇1

家畜患布鲁氏杆菌病后出现流产、死胎、不孕、乳腺炎和睾丸炎, 严重影响养殖业的发展。牲畜罹患布鲁氏菌病, 流产率可高达50%~80%, 乳肉产量减少15%~20%, 并严重损害皮毛质量。

1 流行特点

布鲁氏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无芽孢, 抵抗力和其余不能产生芽孢的细菌相近。1%来苏尔、2%福尔马林或5%生石灰乳均可将其杀死。直射的阳光经0.5~4.0小时可将其杀死, 在单调的泥土内37天死亡, 在冷暗处和胎儿体内可存活6个月, 在粪水中的生机很强。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动物, 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 在流产或分娩时会将大批布鲁氏杆菌随着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 流产后的下体分泌物以及乳汁中都会有布鲁氏杆菌。布鲁氏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 即通过摄取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与饮水而感染。但经皮肤、结膜、交配也可感染, 吸血昆虫亦可传播此病。

2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2周至6个月。母牛患病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 常发生在怀孕第6~8周。流产时分泌物为灰白色, 流产后排出污灰色或棕红色恶臭分泌液, l~2星期后消散。早期流产的胎儿产前多已死亡, 后期生产的犊牛体弱不易成活。已流产过的母牛如果再流产, 通常比第一次流产时间要迟, 且易导致胎衣滞留, 引发子宫炎而长期不育。如流产不发生胎衣滞留, 则病牛迅速康复, 又能受孕, 但以后可能再度流产。公牛常见的是附睾炎, 肿大疼痛, 触之牢固。布鲁氏杆菌病还可造成关节炎, 常见于膝关节和腕关节。有时有乳房炎的轻微症状。

羊发病症状与病牛症状类似, 但不如患牛表现明显。母羊的流产多发生于第3~4个月。公羊发生附睾炎。其他症状可能还有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炎及滑液囊炎。

病猪流产多发生于妊娠期满, 即早产。早期流产常不易被发现, 因母猪常将胎儿连同胎衣吃掉。流产后胎衣滞留少见, 子宫分泌液多于8天内消散。少数情况因胎衣滞留引起子宫炎和不育。公猪常见附睾炎, 全身发热, 局部疼痛不愿配种。较少见的症状还有患猪皮下脓肿、关节炎和腱鞘炎等。如椎骨中有病理变化时, 还可发生后肢麻痹。

3 防控措施

3.1 把好免疫预防关

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布病的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经常用的疫苗有羊型5号苗、A19号苗和内服猪型2号苗。布氏杆菌苗为活菌苗, 要防止病原人为扩散, 注射该疫苗时的注射器、针头应一畜一针。以犊牛免疫为例, 在6月龄时注射布氏杆菌A19号苗或内服猪型2号苗之前应做凝集反应试验, 阴性者进行免疫接种, 并于1个月后检查凝集价, 呈现阴性或可疑者, 须进行第二次菌苗接种, 直到呈阳性反应为止。布氏杆菌A19号苗对牛的免疫量为600~800亿个活菌, 对绵羊的免疫量为300~400亿个活菌。使用时先按每瓶所含活菌数, 用生理盐水稀释成每毫升含菌120~160亿个, 然后按前述规定给牛、羊注射。免疫工作的好坏与防疫人员的科学规范操作有直接关系。

3.2 加强检疫关

异地调运的动物必须来自于非疫区, 凭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调运。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对调运的种用、乳用和役用动物进行实验室检测, 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具检疫合格证明。调入后应隔离饲养30天, 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后方可解除隔离。加强布鲁氏杆菌病检疫, 严格产地检疫制度, 加大动物防疫监督力度。动物及其产品须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 并出具检疫合格证明方可出售。如发现有较多母牛、母猪和母羊有流产时, 应考虑紧急采血检疫, 以清除隐患。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加强动物及其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监督检查, 发现病畜一律扑杀, 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每年春季或秋季对易感牲畜全群进行布氏杆菌病的实验室检验, 检疫密度不得低于90%, 对可疑阴性家畜应隔离饲养, 并逐步淘汰净化。种公牛和种公羊在每年配种前进行布氏杆菌病的检疫, 只允许健康的牛、羊参加配种。

3.3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严把传染关

要加大防病知识宣传力度, 使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防病知识, 既要防止布氏杆菌在畜间传播, 又要防止畜病传染人。在接产或处理流产时要特别谨慎, 为防止细菌感染, 在接产时, 暴露的皮肤应涂擦凡士林。要戴眼镜、口罩、胶皮手套和穿胶靴等。处理完毕后应立即进行严格消毒, 胎衣等物品要深埋。现场要用2%氢氧化钠消毒, 用具、工作服等可用3%来苏儿水浸泡消毒。

3.4 被污染的圈舍、用具等的消毒

检出和隔离布氏杆菌病阳性动物后, 必须将患病动物污染的环境、用具等用10%~20%石灰乳或3%苛性钠、3%来苏儿溶液等进行消毒。对病死动物尸体、流产胎儿、胎衣要经焚烧深埋, 粪便采用发酵处理。疫区动物的生皮等畜产品及饲草饲料等也应进行消毒或放置两个月以上再行使用。

参考文献

[1]孙之南.布鲁氏杆菌病对家畜的危害及其防治.养殖技术顾问, 2011年4期.

[2]刘瑞华, 孙立德.布鲁氏杆菌病及其防控措施.养殖技术顾问, 2011年10期.

[3]朝克图, 张福柱.论动物布鲁氏杆菌病的综合防制方法.Journal of Animal Scic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Vol.30 No.5 2011.

[4]张建军.牛布鲁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中国畜禽种业, 2011年10期.

[5]郭宇鹏, 王丽.猪布鲁氏杆菌病的几项防治措施.养殖技术顾问, 2010年10期.

[6]姜顺求, 李元凯, 王庆禧.布鲁氏菌病的国外研究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1981年06期.

布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浅谈 篇2

关键词:布氏杆菌;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防控措施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地方性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主要特点是对生殖器官造成危害,引起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性病变。布氏杆菌病又称“波状热”或者“布病”。近年来在我市时有发生,给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病牛羊发病较多,人感染布病多是在疫病流行过程中感染的,产羔期最易感染。

1 病原

布氏杆菌病的病原为布氏杆菌,呈短杆状或球杆状,不产生芽胞,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目前存在的有六种,在我国发现的主要有三种,主要是羊、牛、猪三型。此杆菌对各自对应的动物有很强的毒力,而对其他的动物毒力很小。羊型布氏杆菌对人的致病作用最强,当人们赤手接羔、或处理流产物时,就有可能通过受伤的皮肤感染,或与家畜密切接触后不洗手就吃东西、揉眼睛、抠鼻子等都可能引起感染,人们食用带菌未经煮熟的奶、肉等也可引发此病。布氏杆菌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粪水中可以存活几个月之久,但是对高温、腐败、发酵的抵抗力较弱,一般的消毒剂在数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就可以将此菌杀死。

2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对牛、羊、猪等三种布氏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感受性,但是自然病例主要见于牛、山羊、绵羊和猪,一般情况下,母畜和公畜相比,母畜易感;成年家畜和幼畜相比,成年家畜容易感染;此病的传染源就是病畜和带菌动物。该菌主要存在于子宫、胎膜、乳腺、睾丸、关节囊等处,随着乳汁、精液、脓汁排出体外,尤其是在母猪流产后随着胎儿、胎衣、羊水等排出,产仔季节、畜群发生大量流产时,是此病大规模传播的时期。

此病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交配)或者接触被污染了的饲料、饮水、土壤等间接传染。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生殖道和皮肤、黏膜等。蚊虫叮咬也可以传染此病;牛羊一起放牧或者一起饲养,也有可能相互之间传播;动物感染此病可以传递给人,人之间相互传染的想象很少见。

3 临床症状

布氏杆菌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有的15 d左右,长的可以达到半年之久。此病的典型症状就是流产,但也不是必有的症状,多数病例是隐性感染。流产以前,怀孕母畜表现为食欲减退、喜喝水、精神萎靡不振、阴道黏膜肿胀,流出黄色的黏液。母羊流产多发生在怀孕3~4个月、母牛多发生在怀孕5~7个月、猪多发生在怀孕30~50 d或者80~110 d。流产以后常会发生胎衣不下,同时阴道内也流出红褐色的液体,恶臭气味,持续大约15~25 d时间,也有的子宫长期有脓,不容易治愈,从而引起子宫内膜炎,影响配种受胎。公畜感染此病以后,容易得睾丸炎或者附睾炎,行走困难,采食量降低,逐渐瘦弱,失去配种能力。还有的病畜有支气管炎、关节炎等症状。和病畜接触的人也很容易感染此病,人感染布病以后,经常发病慢,开始症状轻微,没有明显的感觉。有的有低烧、头晕的现象;症状明显的反复发烧、多汗、关节疼痛。

4 剖检特点

布氏杆菌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子宫内部的变化,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性病变,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组织发生浆液出血性炎症,胸腹腔有微红色积液,肝、脾、淋巴结肿大。流产之后继发子宫炎,子宫体积增大、内膜充血、肿胀。公畜睾丸肿大,切面可见坏死病灶和化脓灶。

5 诊断方法

布氏杆菌病的最重要的症状就是流产,再结合流行特点、胎膜的变化,可以做出初步判断。要想确诊要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有细菌学、血清学、变态反应等,其中平板凝集试验或试管凝集试验最常用,也比较准确。

6 防控措施

对于布氏杆菌病,没有好的药物进行治疗,只有加强预防检疫,防止此病的发生。

1)有防疫部门对畜群定期检疫,尤其是在此病的流行地区,来净化畜群,检出的病畜,应严格隔离饲养,固定放牧和饮水场。被污染的畜舍、用具等要彻底消毒,流产的胎儿、胎衣及产道分泌物要深埋。每年配种以前,种公畜必须检疫,确认健康的才可以配种。

2) 严禁买卖病畜,从外地引入新畜时,要检疫合格,并隔离饲养30 d,没有异常情况出现,方可并群饲养。

3) 健康的牛羊要定期进行布病预防接种工作,注射过菌苗的家畜,不在进行检疫。常用的疫苗有冻干布氏杆菌猪2号弱毒菌苗、冻干布氏杆菌羊5号弱毒菌苗、布氏杆菌19号弱毒菌苗。

4) 对病畜的处理,病畜检出头数不多,而且利用价值不大时,以淘汰屠宰为主。如果病畜数量加多,并且又有特殊价值的时候,可以隔离,对症治疗。对流产并伴有子宫内膜炎的家畜,可以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0.02%的呋喃西林溶液清洗阴道和子宫。严重的病例可以用抗菌素或者磺胺类药物治疗。

奶牛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篇3

1 病原特性

布鲁氏杆菌有高度的侵袭力和扩散力,它不仅可以从破损的皮肤侵入机体,而且可以从正常的皮肤、粘膜侵入。布鲁氏杆菌在自然条件下生活能力较强,在污染的土壤表面,能生活20~40 d,在直射阳光下可存活4 h,水中150 d,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但对热非常敏感,在60℃加热30 min, 70℃加热5 min可被杀死,煮沸后立即死亡;对常用化学消毒剂也很敏感,如2%石炭酸溶液3 min、0.1%新洁尔灭30 s、2%来苏儿3 min均可将其杀死。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主要是发病及带菌的羊、牛、猪,其次是犬。感染动物首先在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到人。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的胎儿及分泌物、乳汁等都含有大量的病菌。

2.2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经消化道、皮肤黏膜和呼吸道等三种途径传染。消化道传播:采食被病菌污染的饲草料,水、奶等而感染。皮肤黏膜接触传染:健畜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流产物等经皮肤、黏膜而感染。呼吸道传播: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吸入呼吸道而感染。其他:通过苍蝇携带和吸血昆虫叮咬传染。

2.3 易感动物

目前已知有60多种驯养动物、野生动物均易感,对羊、牛、鹿、马、猪的感染性较强。幼畜带菌而不发病,老龄动物易感性较低,动物处于妊娠期时对该病易感性较高。一般情况下,初产动物最易感,流产率也高,随着产仔胎次的增加易感性逐渐降低。

2.4 流行特征

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末夏初偏多。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2周至6个月。母牛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发生于怀孕第5~8个月,产出死胎或软弱犊牛。流产时除表现分娩征象外,常有生殖道发炎症状,阴道粘膜发生粟粒大小的红色结节,流出灰白色粘性分泌物。胎衣往往滞留,流产后持续排出恶露,呈污灰色或棕红色,可持续2~3周。常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大多数母牛只流产1次。公牛常发生睾丸炎或关节炎、滑膜囊炎,有时可见阴茎红肿,睾丸和附睾肿大。

4 病理变化

非妊娠奶牛的子宫在剖检上很少见到明显变化,而妊娠奶牛的子宫和胎膜具有病理变化。胎衣呈黄色胶冻样浸润,表面覆盖糠麸样纤维性絮片和脓汁。绒毛叶贫血呈苍白色,有的覆盖灰色、黄绿色纤维絮片,有的覆盖脂肪样的渗出物。胎儿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脐带肥厚,淋巴结、脾脏肿大,表面有坏死灶,肺内有散在的炎性病灶,真胃内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胃肠道、膀胱浆膜下有点状或线状出血。

5 防控措施

目前对本病的治疗还没有特效药物,主要以预防为主。

5.1 严格控制引种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奶牛群,不轻易引种。如必须引种,首先要搞清所引奶牛场的基本情况,是否有过布鲁氏杆菌病疫情。此外,还应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认阴性牛方可引入,坚决禁止引入阳性带菌奶牛。引入后要隔离观察1个月,并经血清学检查,全部为阴性时,方可混群饲养。

5.2 强制免疫

对疫病流行区和受威胁区奶牛和种公牛以外的易感家畜进行强制免疫。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最好采用个体口服方法进行免疫,尽量不要采用群体饮水或拌料的方法投服疫苗,严重地区加大剂量或1个月后进行第二次免疫。

5.3 定期监测

要使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工作有一个飞跃进展,必须提高监测质量,做到早期预防,及早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严格落实好国家规定的每年2次奶牛监测工作,在监测净化中要做到不漏检,对监测中出现的布鲁氏菌病阳性牛要及时隔离扑杀。对可疑牛更要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

5.4 加强牛场卫生防疫措施

牛场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减少人为原因传播疫病。注射疫苗做到一畜一针,人工授精器具一畜一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检出的阳性奶牛离场后,对病牛污染的畜舍、运动场集中清理粪便至地面,重新放垫料,然后对病牛污染的畜舍、运动场、饲槽及各种饲养用具等,用2%氢氧化纳溶液或10%~20%石灰乳等进行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产道分泌物等,更要妥善消毒处理。

5.5 做好人的防护

畜间布鲁氏杆菌病防控对策与建议 篇4

一、平凉市畜间布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

2012年共监测7县 (区) 38个乡 (镇) 、1个国营农场、44个村的6 236头 (只) 牲畜, 对监测出的86只阳性羊 (其中崇信县62只、泾川县20只、崆峒区4只) 进行了扑杀净化和无害化处理。截至今年7月31日, 全市共抽取47个乡 (镇) 、1个国营农场、149个村的13 161头 (只) 牲畜血清进行了实验室检测, 共检测出阳性羊165只 (含疑似阳性) , 阳性率1.27%。崆峒区检测出阳性羊125只 (含疑似阳性) , 灵台县检测出阳性羊33只, 崇信县检测出阳性羊4只, 平凉工业园区检测出阳性羊3只。对人感染布病的乡镇、村社的牛、羊等动物实现了全覆盖监测。对检测出的阳性畜, 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全部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了扑杀净化和无害化处理。

二、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㈠平凉市畜间布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按照制订下发的《平凉市2013年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布鲁氏菌病专项调查方案》, 以灵台县、泾川县、崇信县、崆峒区和2012年以来卫生部门通报的人间布病发生的县 (区) 为调查重点, 实行了以县 (区) 为中心, 以市级为督导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机制, 今年利用6个月时间, 在全市7县 (区) 的102个乡 (镇) , 1个国营农场, 1 500多个自然村, 800多家规模养殖场和13 000多个散养户中开展了人畜共患病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现场走访调查、查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等措施, 及时分析评估平凉市动物疫情发展态势, 科学判断动物疫病发生风险点和流行趋势, 系统评估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效果, 不断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预测预警、风险防范、应急处置能力和防控水平。调查结果显示, 奶牛结核病在平凉市得到有效防控, 无疑似或阳性病例发生, 但布病对羊只感染比较严重, 阳性率较高, 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调查发现, 人感染者大多有与羊密切接触史, 阳性羊的养殖户大多在2013年春季补栏时从山东、山西、内蒙古、宁夏及甘肃的庆阳市等地调购了羊只, 尤其是崆峒区从宁夏的泾源、彭阳、西吉、固原、隆德、海源等地调入的数量较大。

㈡全国畜间布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20世纪由国家投资、组织专业队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范围的畜间布病联合防治, 到1993年甘肃省已达到稳定控制标准, 之后国家再没有专项投资, 专业防控队伍也相应解散。但进入2000年后, 布病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反弹。据卫生部、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 从1996年到2005年, 全国人间布病发病率从0.09/10万上升到1.50/10万, 10年间上升了16.7倍。2006年, 全国共报告发病19 013例, 远远超过历史发病人数最多的1963年。2007年, 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份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山西、河北、陕西、吉林、辽宁、新疆、河南和山东。在这种情势下, 2007年11月, 卫生部、农业部曾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加强疫病的防控。

三、主要对策

㈠加强组织领导, 认真安排部署 近年来平凉市高度重视畜间布病防控工作, 平凉市政府下发了《平凉市2012-2014年主要动物疫病防控行动方案》 (平政办发[2012]190号) 、《平凉市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2012-2020年) 》 (平政办发[2012]260号) , 把布病作为16种优先防治的动物疫病之一, 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2012年平凉市兽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布病区域性净化行动的紧急通知》 (平兽医[2012]48号) , 平凉市防制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布病监测净化工作的通知》 (平防重大指[2012]6号) 。2013年市防制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下发了《全市动物防疫工作要点》 (平防重大指[2013]1号) , 对加强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进行了专门强调, 要求各县 (区) 突出抓好人畜共患病防控, 着力提高监测净化能力, 扩大监测范围, 增加监测频次, 摸清人畜共患病流行情况, 发现阳性畜按程序及时处置, 不留隐患。平凉市兽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牲畜布病监测净化工作的通知》, 对全市布病监测净化工作进行了再次安排和部署。市、县动物防疫部门分别成立了人畜共患病防控行动领导小组, 实行了主要领导负总责, 分管领导具体抓, 技术人员包片抓的防控机制, 保障了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㈡加强综合防控, 落实各项措施

1. 强化布病监测。市、县 (区) 、平凉工业园区动物防疫部门及时购买了布病检测诊断试剂, 结合春防工作开展了奶牛“两病”监测和牲畜布病监测, 重点加强了对规模养羊场、羊只贩运户及其周边区域牲畜布病的监测。

2. 增设布病监测点。按照布病监测净化实施方案, 今年有针对性地在养羊密集区、省市县毗邻区、交通要道、羊只贩运户、流通频繁区和人间布病发生地都不同程度增加了布病监测点, 扩大了监测范围, 对人间布病发生地的牲畜实行了全覆盖持续监测。

3. 加大阳性畜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力度。对检测出的阳性羊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按规定程序进行了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并按每只400元的标准由当地政府进行了补偿。

4. 加强消毒灭源。重点对829个规模养殖场, 13.9万个散养户, 25个交易市场, 11个定点屠宰场和3 340辆牲畜贩运车辆进行了消毒灭源, 累计发放三氯异氰尿酸粉、烧碱、强力消毒灵等消毒药品4 363 kg, 出动消毒车辆173辆 (次) , 消毒面积达637.4万m2。

5. 加强检疫监管。规范了产地检疫, 禁止从疫区调运牲畜, 严防疫情传入。今后凡调运羊只, 都要进行布病的实验室检测, 合格者方可调进, 并严格执行隔离观察制度。

㈢加强安全防护, 保障人员安全 平凉市兽医局制订下发了《平凉市动物防疫人员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试行) 》、《平凉市废弃疫苗、疫苗空瓶和一次性注射器回收及无害化处理制度 (试行) 》、《平凉市兽医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试行) 》、《平凉市兽用生物制品管理人员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试行) 》、《平凉市畜禽检疫、扑杀及无害化处理人员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试行) 》、《平凉市动物样品采集、保存、运送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试行) 》、《平凉市动物防疫相关人员生物安全防护责任追究制度 (试行) 》等7个制度, 督促从免疫技术操作, 实验室技术操作, 生物制品管理, 畜禽检疫、扑杀及无害化处理, 动物样品采集、保存、运送等各个环节对动物防疫人员采取生物安全保护措施, 加强了防疫物资管理, 对全市实验室、采血等岗位人员的生物安全和人员防护做了进一步强调, 强化了责任追究, 确保不发生生物安全事故。

㈣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群防群控 在加强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 加大了对养殖户、牲畜贩运户和畜产品经营人员的布病防控知识宣传, 增强从业人员的道德意识。利用“联村联户”等培训载体, 把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努力营造群防群控的社会氛围和长效机制。

四、问题与建议

㈠监测经费严重不足 市、县普遍缺少专项经费支持, 特别是2013年人感染布病数量增多, 给全市各级动物防疫部门带来了多重压力, 监测的数量、频次、范围进一步扩大, 实验室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举步维艰。建议省级财政加大投入, 列入专项预算, 保障大范围的监测所需。

㈡对阳性畜的扑杀补偿机制不健全 由于布病属二类传染病, 目前对牲畜的扑杀净化仍没有建立国家补偿机制, 而由当地政府负担, 扑杀净化困难较多。有的县对布病监测净化存在顾虑, 担心对阳性畜扑杀补偿经费不到位而杀不了, 扑不灭。建议建立国家补偿机制。

㈢区域性防控难度大 建议省、市 (区) 之间加强信息沟通, 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投入专项资金、组建专业队伍开展联防联控。

㈣进一步加大监测净化力度 各级动物防疫部门要积极和卫生部门沟通协作, 加强对规模场、养殖大户和牲畜贩运户布病的监测净化工作, 特别要对人间布病发生地的牲畜继续实行全覆盖持续监测, 扩大检测范围, 增加检测频次。

㈤进一步加强消毒灭源 继续以规模养殖场 (小区) 、养殖大户、定点屠宰场、活畜禽交易市场和养殖密集区等区域为重点, 集中开展春秋两季消毒灭源。

㈥加强检疫监管, 严防疫情传入 严格执行“六条禁令”, 搞好羊只调运前的布病实验室检测, 严防病畜、阳性畜传入、传出。

牛布鲁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 篇5

1 流行特点

一般情况下,母畜较公畜易感性大,成年家畜较幼畜易感性高。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布鲁氏菌主要存在于子宫、胎膜、乳腺、睾丸、关节囊等处。除不定期地随乳汁、精液、脓汁排出外,主要是在母畜流产时大量随着胎儿、胎衣、羊水、子宫阴道分泌物以及乳汁等排出于体外。因此,产仔季节以及畜群大批发生流产时,是本病大规模传播的时期。一般直接接触(如交配)或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用具等传播以及昆虫媒介而间接传染。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生殖道(尤其是猪)和皮肤、粘膜,实际几乎通过任何途径均可感染。

2 临床症状

畜群一旦感染,首先少数孕畜流产,以后逐渐增多,新发畜群,流产率可达全部孕畜的84%以上,常产出死胎和弱胎。随着流产的发生,陆续出现胎衣不下、子宫炎、乳房炎、关节炎、支气管炎、局部脓肿以及公畜的睾丸炎等症状和病例。怀孕母畜流产是本病主要症状,但不是必然出现的症状。一般牛在怀孕6~8个月发生流产,流产前数天阴唇、阴道粘膜肿胀、潮红,流出淡黄色粘液。另外,病畜常发生关节炎。

3 检疫方法

按常规方法采集可疑的奶牛血样,分离血清。

第一试管标记检验标码后加1.2ml0.5%石炭酸生理盐水稀释液,第2~4管各加入0.5ml稀释液。

然后用1ml吸管取被检血清0.5ml,加入第一管内,并混合均匀,充分混匀后吸混合液0.25ml弃去。

取0.5ml混合液加入第2管。如此倍比稀释至第4管,从第4管弃去混合液0.5ml。

将0.5ml 20倍稀释的抗原加入已稀释好的各血清管中,并震荡摇匀,则稀释浓度依次为1:50, 1:100, 1:200和1:400。

置37~40℃温箱24h,取出检查并记录结果。

每次实验均应设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对照。判定标准1:100血清稀释,出现“++”以上凝集现象时。待检血清判定为阳性。1:50血清稀释,出现“++”以上凝集现象时,待检血清判定为可疑。

4 防控

防治本病主要是保护健康畜群、消灭疫区的布鲁氏菌病和培育健康幼畜。因此,应采取“免疫、检疫、监测、淘汰病畜”的综合防治措施。

4.1 科学饲喂与管理

饲喂微生物制剂。可有效抑制奶牛体内的病原微生物,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只有动物群体抗病能力增强,才能有效地抵御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科学管理奶牛,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建立奶牛管理档案,对确认健康的奶牛,给奶牛养殖户签发“奶牛健康证”,并使用专用耳标,实行一牛一标。再者,对“奶牛健康证”实行动态管理。

4.2 加大检测力度

加强奶牛布病监测工作,保护健康牛群。每年都应进行奶牛疫病监测,布病监测率要达100%,检出的阳性牛应扑杀,逐步清群,建立健康牛群。对新引进的奶牛要严格检疫,实施报检、隔离、监测,检出结果阴性后方可混群饲养新购入的奶牛。全群检测,定期检测(至少1年1次),及时发现病牛。一经发现,即应淘汰。在畜群中反复进行检查淘汰,可以净化畜群。

4.3 由犊牛培养健康牛群

在良好的隔离条件下,用健康公牛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病牛所产犊牛立即隔离,用母牛初乳人工饲喂5~10d。以后喂健康牛乳。在第5个月及第9个月各进行1次免疫生物学检查,全部是阴性才可认为是健康犊牛,可送入健康群。

4.4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减少人为传播疫病

注射疫苗做到一畜一针,人工授精器具一畜一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检出的阳性奶牛隔离后,对病牛污染的畜舍、运动场、饲槽及各种饲养用具等,用2%氢氧化钠溶液或10~20%石灰乳等进行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产道分泌物等,更要妥善消毒处理。

4.5 严格遵守《动物防疫法》的规定

加强宰前检疫、市场检疫、运输检疫。把好畜产品流通环节这一关,将病害畜产品无害化处理,严惩私屠乱宰现象,防止疫情传播。布鲁氏杆菌病是二类动物疫病,不得瞒报、谎报、迟报动物疫情。群体发病而蔓延迅速时,首先要向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报告,按照《动物防疫法》第三十二条、三十五条和六十六条的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强制扑杀的奶牛,政府将根据国家规定标准给予补偿。

4.6 提高从业者自我防护,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浅谈奶牛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篇6

1 布鲁氏菌病原学特点

布鲁氏菌属已发现有9个种:羊种、牛种、犬种、猪种、绵羊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鲸种、田鼠种和鳍种菌。1985年,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 (FAC/WHO) 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第六次公报公布了新的布氏菌分类表, 将布氏菌分为羊种 (1~3型) 、牛种 (1~7、9型) 、猪种 (1~5型) 、绵羊附睾种、犬种及沙林鼠种6个种19个生物型。中国流行的主要是羊、牛、猪三种布氏杆菌, 其中以羊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 其次是牛种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属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没有鞭毛, 不形成芽胞和荚膜, 镜检时多呈单个排列, 少见成对、短链状或成串排列。布氏菌可被碱性染料着色, 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

该菌在自然因素的抵抗力较强, 对低温和干燥都有很强的抵抗力, 在土壤、水、粪、尿、畜舍、皮毛中可生存数天~4、5个月, 在鲜牛乳中甚至长达18个月。布氏菌对热、各种常用消毒剂、紫外线和各种射线都很敏感, 对各种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

2 布鲁氏菌病流行状况

布氏杆菌呈地方性流行。20世纪80年代, 挪威、瑞典、芬兰、丹麦、瑞士、英国、荷兰、日本等17个国家宣布消灭了布病, 另外, 冰岛和维尔京群岛从没发生过布病。据报道, 1947年美国人感染布病达到5000多人, 到1965年控制在300人, 到1975年, 美国的29个州宣布消除了布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 布病在世界性范围内有所反弹。一些宣布消灭布病的国家也出现了疫情。例如, 瑞典在1957年宣布消灭布病, 但在1999年又报道有奶牛感染布病。

据资料记载, 我们国家布病在50~60年代很严重, 70年代显著下降, 在90年代中期布病疫情开始呈上升趋势。据农业部统计, 2000~2003年动物发生布鲁氏菌病分别是882、4255、14220和12879。

3 奶牛布鲁氏菌病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2周到6个月, 奶牛感染布氏杆菌病后, 多数病牛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最明显症状是母牛出现流产, 多发生在怀孕的第6~8个月, 流产的胎儿多数是死胎或弱胎。流产后可能出现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 从阴道内排除褐色恶臭液体。有时可见阴经红肿。新感染的牛群, 多数是初产母牛流产一次, 有些牛流产后可能正常产犊, 但牛群处于感染状态, 一旦有新牛入群, 可引起大批流产现象。

常见的病变是妊娠母牛的子宫与胎膜病变较突出。子宫绒毛膜间隙有污灰色或黄色无气味的胶样渗出物。绒胎膜因水肿而肥厚, 呈胶样浸润, 表面覆以纤维素和脓汁。胎衣呈黄色胶冻样浸润, 有些部位覆有纤维蛋白絮片和脓液, 有的增厚而杂有出血点。流产胎儿胃特别是第四胃中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絮状物, 肠胃和膀胱的浆膜下可能见有点状或线状出血。

4 奶牛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方法

4.1 细菌学分离培养

用流产胎儿胃内容物或阴道分泌物接种于马血清营养琼脂培养基, 在恒温箱培养37℃下培养24h, 可见菌落。然后取菌落做涂片, 革兰氏染色, 可见短小的阴性杆菌。用孔雀绿与沙黄芽孢染色液染色, 布氏杆菌呈淡红色。

4.2 血清学检查

(1) 凝集反应静脉采集牛血, 静置后取其血清, 用试管凝集或平板凝集诊断, 临床上常用琥红平板试验。准备0.2m L吸管、洁净玻璃板和虎红凝集反应抗原 (专用) 。用铅笔在玻璃板上划成2cm×2cm的方格, 在每个方格中滴加被检血清0.02m L, 然后再滴加0.03m L抗原, 混匀, 在室温下5min呈现结果。如出现凝集现象为阳性反应, 完全不凝集为阴性。

(2) 补体结合试验 (CFT) 是布鲁氏菌病重要诊断方法, 是牛羊布鲁氏菌病诊断的国际贸易指定试验, 作为确诊试验用。

(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此方法与补体结合试验效果相当, 操作更仿版, 既可以作为确诊试验, 又可以作为筛选试验。不但是用于血清学诊断, 还可以用于乳汁检查, 也是国际贸易指定试验。

5 防控措施

布鲁氏菌病的防制, 应采取检疫、隔离、扑杀、消毒和培育健康犊牛群综合防制措施, 保护健康牛群, 防止疫病传入, 净化污染牛群。

5.1 检疫及分群隔离饲养

提倡自繁自养, 确需引种时或补充畜群时, 要严把检疫关, 一定要从非疫区购入, 购回后隔离饲养观察45d, 同时进行布氏杆菌病的检查, 检查结果为阴性者, 才能混入牛群。同时对现有牛群没季度各检查1次, 每次检出阳性牛立即隔离、淘汰、扑杀无害化处理, 对疑似牛间隔3~4周复检, 仍未疑似, 则进行淘汰处理, 对阴性的健康牛群进行免疫接种。

5.2 培育健康畜群

患病母畜所生的幼畜, 出生后吃母乳3~5d, 然后送犊牛隔离舍喂消毒乳或健康牛乳。6个月后, 间隔5~6周进行2次检验, 如均为阴性反应者即可认为健康无病, 送入健康牛群;有病者则送入病牛群。这样可用培育的健康牛逐渐更新牛群, 达到疫场净化的目的。

5.3 做好牛场的消毒工作

布鲁氏菌对常用的消毒药比较敏感, 做好消毒工作尤为重要。建立卫生消毒制度, 每年至少进行2~4次彻底消毒, 同时应经常性地对场区、设施、用具、饲料、饮水、垫料、粪便等进行严格消毒。其中圈舍、场区、车辆等可选用20%石灰乳、2%烧碱、10%漂白粉等有效消毒药消毒;饲养场垫料可采用深埋发酵或焚烧方式处理;粪便可采用堆积密封发酵方式处理;乳汁及乳制品可采用巴氏消毒法灭菌或煮沸处理;皮毛可用环氧乙烷、福尔马林熏蒸或5%来苏儿浸泡24h等方式处理;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分泌物等做深埋无害化处理。

5.4 做好布鲁氏菌病菌苗接种措施

在布鲁氏菌病疫情发生的地区, 应采取免疫接种办法。对奶牛免疫接种, 可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牛19号布鲁氏菌苗, 以及羊5号苗和猪2号苗。特别应注意的是, 对怀孕的奶牛免疫接种, 易引起流产, 因此菌苗接种应在配种前进行。

5.5 对阳性牛采取强制扑杀措施

按照农业部下发的《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要求, 一旦实验室确定被检样品为阳性, 阳性牛就应该在当地政府和兽医部门的监督下, 由饲养户实施扑杀及无害化处理, 同时对患病奶牛的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乳、乳制品等也进行无害化处理。

5.6 做好自身防护

作为奶牛养殖户来说, 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尤为重要。因此, 饲养人员无论在平时的饲养和防疫过程中, 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 要有无菌观念。消毒措施要严格、彻底, 以防后患。

摘要: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临床特征是生殖器官、胎膜发炎, 引起流产、不育和睾丸炎为特征。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奶牛布鲁氏菌病的发生, 不仅影响奶牛生产, 而且严重威胁奶制品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 导致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一些规模化牛场在引种时不重视检疫或隔离制度不健全, 造成布病流行。为此, 本文对布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控进行陈述, 以期加强认识, 指导生产实践。

关键词:布鲁氏杆菌,流行,防控

参考文献

[1]姜顺求, 等.布鲁氏病的国外研究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1981.6:249-254.

[2]陈忠贤, 1965-1974年.美国布鲁氏菌[J].青海医药.1980.43 (5) :68-69.

[3]尚德秋, 布鲁氏杆菌病再度肆虐及其原因[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16 (1) :29-34.

[4]李秋丽, 利用统计方法分析某地区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J].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2007.

家畜布鲁氏杆菌病防控 篇7

1 加强宣传培训

畜牧部门要加大对各级兽医技术人员的布鲁氏杆菌病防控知识更新培训, 加强人员防护, 减少布鲁氏杆菌病感染。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向广大养殖户大力宣传布鲁氏杆菌病防控法律法规及布鲁氏杆菌病防控技术规范, 在养殖集中区以及布鲁氏杆菌病疫区因地制宜, 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向广大群众深入开展布鲁氏杆菌病防制知识的宣传, 疫区范围内要做到布鲁氏杆菌病防控宣传挂图进村、入户, 使养殖户全面了解布鲁氏杆菌病防治相关知识。

2 加强检疫监管

严格执行产地检疫申报制度, 严禁高风险地区易感牲畜向低风险地区流动, 凡易感牲畜进入流通环节和屠宰加工环节的, 一律查验布鲁氏杆菌病免疫证明, 无布鲁氏杆菌病免疫证明的, 必须在有资质兽医实验室对布鲁氏杆菌病检测合格后, 方可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防止染病牲畜进入流通和屠宰加工环节。落实运输检疫中“两级备案制度”, 对跨省调运商品畜 (牛羊) 必须由所在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检疫合格, 并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 方可离开产地。

运输动物到达目的地后, 畜主及时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告, 畜牧兽医站接到报告后必须按要求对布鲁氏杆菌病检疫合格后, 方可混群饲养。对牲畜贩运人 (畜主) 调运牲畜未执行落地报告和隔离观察的违法行为, 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或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养殖场 (小区) 有不落实计划免疫规定、调入调出动物时不进行报检和隔离观察、对非正常死亡牲畜乱扔乱弃甚至非法出售等行为, 要将其列入动物防疫档案, 不得享受一切畜牧业方面的优惠政策。

3 加强动物疫情监测

动物疫情监测部门每年应对本区域养殖场 (户) 的畜种按一定比例进行布鲁氏杆菌病抽检, 重点监测区域内牛羊种畜场、良繁场 (小区) 和规模化示范场, 奶牛及参与小畜配种的公羊, 已由卫生部门确诊的布鲁氏杆菌病患者所饲养的牛羊;已确诊或疑似感染布鲁氏杆菌病的羊群。严格疫情报告和核查制度。充分发挥动物疫情监测体系职能作用, 定期开展畜间布鲁氏杆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对疑似病畜进行病原学送检及溯源监测, 对检出阳性病畜按规定要求处置。对确诊疫情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对不履行疫情报告职责, 越级上报和谎报、瞒报、迟报的, 一经查实, 按照法律和相关规定严厉追究有关当事人责任。

4 加强部门协作机制

畜牧和卫生部门要本着“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信息互通, 及时准确, 同级协作, 资源共享”的原则, 加强部门协作, 及时通报信息, 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每季度对本县市人畜间布鲁氏杆菌病疫情进行汇总、分析, 掌握疫情状况, 依据疫情状况合理调整防控策略。

5 加强工作经费投入

政府部门应建立科学、持续的投入机制, 将布鲁氏杆菌病免疫、监测、扑杀、无害化处理、人员防护等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并及时拨付, 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6 加强责任落实

按照政府主要领导是动物防疫第一责任人, 分管领导是主要负责人的原则, 完善和落实防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把防控责任逐级落实到乡镇、村。充分发挥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的职责, 全面协调布鲁氏杆菌病防控工作, 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 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对因工作不力、措施不到位或玩忽职守不落实布鲁氏杆菌病防控有关要求, 引发布鲁氏杆菌病疫情或造成疫情扩散、引起严重后果的, 要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7 加强强制免疫

对发生过布鲁氏杆菌病区域, 在检疫净化的基础上实施强制免疫, 对新生和补栏的牛羊及时补免。当发生布鲁氏杆菌病疫情时, 对健康的同群畜、受威胁区易感动物实施紧急免疫。奶牛、种公畜不免疫, 当奶牛养殖场 (小区) 布鲁氏杆菌病感染达到重度流行免疫后, 所有经布鲁氏杆菌病免疫的牛羊都应单独建立完整真实的免疫档案。

8 加强扑杀净化

对检测出的布鲁氏杆菌病病畜由当地动物卫生监督部门下达隔离通知书, 对病畜和同群畜要限制流动, 禁止买卖、隐匿、宰食。布鲁氏杆菌病病畜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组织下就地扑杀。

上一篇:水污染处理技术下一篇:公众气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