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布鲁氏杆菌病防治

2025-02-02

牛羊布鲁氏杆菌病防治(精选4篇)

牛羊布鲁氏杆菌病防治 篇1

布鲁氏杆菌病具有传染性,其传播途径主要是怀孕动物通过生殖道分泌物、流产胎儿进行疫病传播,且该病可使人感染(主要是羊种布鲁氏杆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1]。因此,需要加强布病的防制,改善防控措施,尽可能地降低该病对人畜的威胁。

1布病的发病特点

其中,羊布鲁氏杆菌的感染性相对较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感染动物及其排泄物,先在动物群体中传播,之后侵袭人类[2]。布病动物的生殖器官严重受损,出现睾丸炎、不育、流产等不良情况。人感染后会出现淋巴结肿大、关节痛、发热、多汗等情况,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在防治布病时,通常采用免疫接种、监测和检疫以及扑杀、补助阳性牛羊的方法进行,但是防治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2布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监测和检疫工作不到位,扑杀、补助阳性牛羊工作积极性不高。相关管理部门没有持续监测以及及时检疫出阳性牛羊,使得阳性牛羊没有得到及时隔离或扑杀。部分监督机构检测出了阳性牛羊,但是通常交给饲养者处理,延缓了隔离、扑杀时间,增大了布病传染范围扩大的风险。扑杀阳性牛羊是杜绝传染源的有效方式,但是部分基层政府在牛羊疫病防治方面的经费并不多或没有该项经费,财政困难,使得基层相关管理部门扑杀、补助阳性牛羊工作积极性不高,或很少开展全面检疫、扑杀工作,导致布病防治工作存在缺口,从而影响防制效果。

2)饲养者布病防控意识薄弱,抵触情绪高。许多牛羊饲养者的文化程度较低,不了解布病及其防控知识,没有认识到布病防制的重要性。如果牛羊发生布病,通常让附近的兽医来治疗,但是许多发病牛羊并没有得到根治,使得布病在家畜群中传播,进而引发严重后果。除此之外,扑杀阳性牛羊时,基层政府会根据饲养者牛羊的数量、体重等指标发放相应的补助,但是补助发放难以到位,使得许多牛羊饲养者抵触扑杀阳性牛羊防控工作。部分饲养者虚报牛羊养殖数量,让部分牛羊逃避参加检疫和监测工作,或直接将检测出来的牛羊卖给他人,为动物和人们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增大了牛羊布病防控工作开展难度。

3改善牛羊布病防控问题的措施

1)相关管理部门应落实监测和检疫工作,及时扑杀、补助阳性牛羊。基层政府应制定完善牛羊布病防控制度,规范布病监测和检疫流程,并将该制度落到实处,为牛羊布病的防制提供保障。相关管理部门应实施计划免疫接种,提高辖区内牛羊接种率,并做好监测和检疫工作。监测和检疫工作是防制布病的重点内容,相关管理部门应做到定期检测牛羊群,及时发现阳性牛羊,对布病阳性牲畜群连续普检3年,阴性免疫,阳性扑杀。

2)提高饲养者掌握布病知识的水平。相关管理部门加强与牛羊饲养者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布病知识的宣传,让饲养者认识到布病的危害性,进而取得饲养者的理解和支持。饲养者自己可通过阅读书籍、网络查询等方式来掌握布病基础知识,村干部可带领牛羊饲养者积极学习布病相关防制知识,掌握防制技术,进而有效控制布病传播,达到防控布病的效果。

4结语

牛羊布病的危害性较大,相关管理部门应重视并加强对布病的防制,科学制定布病防控制度,严格落实免疫接种、监测和检疫以及扑杀阳性牛羊等各项防控措施,及时发现防控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并及时进行解决,从而有效防控布病,减少布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吕锐利,孙花荣,朱永红,等.河南省汝州市布鲁氏菌病高发乡高危人群布病防治知识及行为习惯调查[J].疾病监测,2013,18(7):564-566.

[2]李晔.前郭县养羊户家庭成员布病防治知识知晓及行为习惯现状调查[D].长春:吉林大学,2013.

牛羊布鲁氏杆菌病防治 篇2

1 2011-2015年布鲁氏杆菌病监测基本情况

1) 2011年对当地奶牛进行了1次摸底排查, 抽样监测, 当时奶牛个体感染率为20.22%, 奶牛场 (户) 群体感染率为30.77%;2015年个体阳性率为12.36%, 场户群体阳性率为40%。从总体监测数据上来看, 奶牛个体阳性率下降了7.86%, 但群体场户阳性率上升了9.23% (表1) 。

2) 2012年监测到养羊业的个体阳性率和群体阳性率均为0%;近几年全国养羊业快速发展, 羊只交易流通频繁。截至2015年, 羊布鲁氏杆菌病个体阳性率为7.60%, 场 (户) 群体阳性率为32.35% (表1) 。羊场 (户) 群体阳性率呈现跳跃式发展, 感染率让人触目惊心。

3) 牛羊场 (户) 布鲁氏杆菌病感染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当地卫生部门获悉, 2013-2015近3年人感染病例分别为33、39和34例, 也呈现居高不下的态势;笔者曾针对感染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70%以上的人感染病例与牛羊有接触史 (养殖户或饲养员) , 且在养殖户中有的以家庭形式同时或相继感染, 感染病例之间有的是夫妻关系, 有的是父子关系。人间、畜间布鲁氏杆菌病疫情成正相关。

2结论

1) 近几年布鲁氏杆菌病疫情回升, 滑县疫情同全国、全省一样防控形势严峻。布鲁氏杆菌病 (Brucellosis, 简称布病) , 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 我国则将该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易感动物主要有羊、牛、猪, 其次是鹿、犬等;易感人群有从事牲畜养殖、牲畜交易和屠宰、乳肉皮毛加工的从业人员、基层兽医和实验室人员等。

2) 防治经费严重不足, 导致了布病防治工作不到位。发现的阳性奶牛、山绵羊按国家规定本应进行扑杀, 由于补偿偏低或不到位 (每头奶牛国家补偿2000元, 山绵羊目前没有补助标准) , 工作难度大;病畜和阳性畜没有真正淘汰处理, 而是把病畜和阳性畜转移或卖出, 导致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

3) 国家重视程度不够。在中国布病控制史上, 20世纪50-70年代为高发期;80-90年代为基本控制期;2000年以后为反弹回升期。由于近年来, 国际国内动物疫病防治形势严峻, 重大动物疫病频繁, 国家对畜牧业危害程度较大的传染病, 如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加强了重视力度, 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对布病的防控力度。滑县80-90年代已为布病达标控制县, 目前, 在布病污染的大环境下, 当地布病已发展成对畜牧业危害大, 社会问题反映较多的人畜共患病。从布病的发展趋势看, 形势不容乐观。

3布病防控与净化建议

1) 建议对检出的布病阳性畜应立即隔离饲养, 及时扑杀并无害化处理。

2) 国家制定新的扑杀补偿标准, 对扑杀家畜按口蹄疫、禽流感的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即养殖户承担20%。也可以考虑奶牛场 (户) 强制扑杀获得100%按市场价格计算的补偿。

3) 加强布病检疫监督和监督抽查。畜牧部门要针对布病疫情发生特点, 定期开展辖区畜间布病疫情分析, 掌握流行趋势。每年应对辖区内的奶牛、山绵羊进行2次布病监测;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发现的阳性牛羊立即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外购奶牛、山绵羊必须来自健康群、非疫区, 并凭当地检疫合格证明, 方可购入。

4)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人员素质。牛羊布病防检工作搞得好坏, 直接关系到奶牛业、养羊业健康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搞好宣传, 提高养牛羊户对布病及其给人畜带来的危害的认识非常重要。要通过报纸、宣传单、广播等多种形式, 加大宣传布病净化的意义, 提高养殖人员防护意识, 提高养殖场净化布病的积极性。

5) 严格落实各项消毒措施。对发现阳性场进行彻底消毒, 每天消毒1~2次, 消毒21 d后转入正常消毒程序, 每周消毒3~4次。对阳性牛、羊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进行严格消毒。消毒剂要保持有效浓度。对病死动物、流产物、牛奶要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对病死动物及流产胎儿、胎衣等, 不准销售、不准食用、不准饲喂动物, 必须全部深埋或销毁, 对流产物污染的场地必须进行彻底消毒。

牛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治 篇3

1 牛的布鲁氏菌病

牛的布鲁氏菌病是牛和人共患的一种传染病, 由牛致布鲁氏菌病所致, 目前世界养牛的地区, 都不同程度流行着本病。牛感染此病后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症状, 但主要是母牛发生流产, 所以叫它“传染性或流行性流产病”。

人由布鲁氏菌病牛感染后, 表现的症状是高热、微汗、多汗无力、关节及肌肉疼痛等, 严重地影响着劳动、工作和学习。

牛种布鲁氏菌用肉眼看不见, 经过染色, 在显微镜下可见病菌呈球状或球杆状, 长0.5~1.5µm, 宽0.3~0.7µm。这种病菌的抵抗力相当强, 当温度为18~21℃时, 在水中能生活60 d以上;在灰尘内能生存42~72 d;在干牛粪里能生存120~160 d。

2 传染途径

在养殖场小区或散养户中, 牛的布鲁氏菌病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破损皮肤以及病公牛本交配种或用被感染的精液人工授精经过阴道而传染的。在牛群中, 如有一头牛因布鲁氏菌病流产, 由于流产母牛从胎儿、胎衣、羊水、胎膜、阴道粘液及乳汁向外排出大量的布鲁氏菌, 对环境都会造成严重污染。这样, 同群或附近其它健康牛如果吃到被布鲁氏菌污染的草、料、水、或吸入带病菌的灰尘就会感染本病。

3 临床症状

牛感染布鲁氏菌病后的症状有发热、流产、死胎、早产、胎盘滞留、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不孕、关节炎、关节滑囊炎 (水瘤) 、跛行、乳腺炎、奶量减少、食欲减退、消瘦轻瘫等。公牛有睾丸炎、付睾炎、关节炎、关节滑囊炎、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等。但所有症状不一定都能看到, 尤其是发热, 一般不易觉察。病菌处侵入机体至造成母牛流产, 时间为5~8个月, 这是牛患布鲁氏菌病的一个较明显的症状。但是, 也有部分病牛仍可正常生产。少数病牛虽能生产, 但所产犊牛无生活力, 病牛通常流产一次, 二次者少见, 三次者则为例外。有些病牛第一次流产后数年或终身体内带菌, 成为继续散播疫病的传染源, 因此布鲁氏病菌的防治至关重要。

4 牛布鲁氏菌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牛布鲁氏菌病可引起母牛流产和产奶量减少, 同时因流产而引发子宫内膜炎, 会使15%~20%的乳牛在2~3年配种不孕。我们曾对三个奶牛场因该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调查, 共有1 198头怀孕母牛中, 有227头因布鲁氏菌病流产, 平均流产率19%。他们饲养的是黑白花和改良牛, 体大产乳量高, 经三年育成的基础母牛或公牛平均出售价格20 000元, 初生犊牛每头3 000元。这样流产227头犊牛损失达600多万元。

5 布鲁氏菌病的预防

5.1 定期检疫。

每年要请专业人员定期检疫, 检疫有阳性的, 全群扑杀, 按国家规定, 省市区三级政府按5:3:2的比例给养殖户相应的补偿。

5.2 接种疫苗。

先检疫, 确认没有感染布氏菌病后, 接种布鲁氏杆菌疫苗, 每年接种一次, 现在我们政府每年免费下发布鲁氏菌病疫苗。

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篇4

一、病原

布鲁氏菌病是由一类很小的细菌称为布鲁氏菌, 它侵入人畜机体后引起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布鲁氏菌属为不活动微小革兰阴性的多形性球杆菌, 无荚膜、鞭毛、芽孢及天然质粒, 为需要和兼性厌氧菌。布鲁氏杆菌可分为6格生物种, 19个生物型。即:羊种、牛种、猪种以及绵羊附睾、沙林鼠种、犬种等, 有5个类型侵害家畜, 分别为牛型、羊型、猪型、绵羊型、犬型、其中羊型对人有较强的致病力, 布鲁氏杆菌不耐热, 在60℃下30分钟即被灭活, 阳光照射数分钟也能杀死它, 它对干燥抵抗力强, 在干燥土壤和皮毛中能生存2~4个月, 常用消毒剂能快速杀死本菌。

二、症状

动物发病的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 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布鲁氏杆菌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动物, 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 在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鲁氏杆菌随着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 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以及乳汁中都会有布鲁氏杆菌。布鲁氏杆菌感染的睾丸炎精囊中也有布鲁氏杆菌存在。这种情况对于种公畜显得更为重要。此外布鲁氏杆菌还可随粪尿排出。

以后可能再度流产。公牛常见的是睾丸炎, 睾丸肿。羊、牛、猪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体传染布鲁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其症状主要有发热、多汗、疼痛 (主要是大关节、肌肉最为明显) 、乏力等。

三、传播途径

布鲁氏杆菌的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即摄取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与饮水而感染。但经皮肤、结膜、交配也可感染, 吸血昆虫也可传播此病。该病潜伏期2周至6个月。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 常发生在第6~8周, 流产时分泌物为灰白色, 流产后排出污灰色或棕红色恶臭分泌液, 1~2周后消失。早期流产的胎儿产前多已死亡, 后期生产的犊牛体弱不易成活。已流产过的母牛如果再流产, 一般比第一次流产时间要迟, 且易引发胎衣滞留, 引发子宫炎, 长期不育。如流产不发生胎衣滞留, 则病牛迅速康复, 又能受孕, 但大疼痛, 触之坚硬。布鲁氏杆菌病还可造成关节炎, 常见于膝关节和腕关节出现跛行。有时有乳房炎的轻微症状。

四、防治措施

1. 加强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布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让广大的养殖户充分了解本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2. 搞好免疫接种, 畜牧部门把布病防治工作作为重要任务,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每年于春、秋两季对牛、羊等家畜进行疫苗接种。

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养殖场内外环境卫生病原微生物多, 定期对圈场内用漂白粉或石灰乳消毒, 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上一篇: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下一篇:我国价格决策听证制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