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布氏杆菌病防治论文(共7篇)
牛羊布氏杆菌病防治论文 篇1
一、基本概述
牛羊布氏杆菌病是牛羊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主要侵害生殖系统, 牛羊感染后, 以母牛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
布氏杆菌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其特点是生殖器官和胎盘发炎, 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症。
二、病原
病原为布氏扦菌。它存在于病畜的生殖器官、内脏和血液。该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 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7天, 在冷暗处和胎儿体内可存活6个月。1%来苏尔, 2%的福尔马林, 5%的生石灰水15分钟可杀死病菌。
三、传播途径
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 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 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 特别有传染力, 而其皮毛, 尿粪, 奶液中均有此菌。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 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 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 皆可遭受感染。
布氏杆菌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黏膜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的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播, 通过接触或食入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尸体及污染的肉、奶等而感染;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如牛羊群共同放牧, 可发生牛种和羊种布氏杆菌的交叉感染。动物布氏杆菌可传给人类, 但目前还未发现人传人的现象。
四、牛羊群发病特点
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及带菌动物, 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 在流产和分娩时, 将大量病原随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本病主要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 经消化道感染, 经皮肤、粘膜、呼吸道以及生殖道 (交配) 也能感染。与病羊接触、加工病羊肉而不注意消毒的人也易感本病。本病不分性别年龄,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母牛羊较公牛羊易感性高, 性成熟极为易感, 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 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 首先表现孕羊流产, 开始仅为少数, 以后逐渐增多, 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
五、牛羊群感染症状
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牛羊主要症状是发生流产, 但不是全部的症状, 流产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 有时患病牛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 公牛羊发生睾丸炎, 少部分病牛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本病无明显症状, 而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是流产。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粘液。流产多发生于怀孕后的第三个月、第四个月。流产母牛羊多数胎衣不下, 继发子宫内膜炎, 影响受胎。公牛羊表现睾丸炎, 睾丸上缩, 行走困难, 拱背, 饮食减少, 逐渐捎瘦, 失去配种能力。其它症状可能还有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炎等。
六、牛羊群感染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流产胎儿及胎膜的变化即可确诊。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血清学诊断, 其中以平板凝集试验或试管凝集试验为准
七、牛羊群感染防治方法
目前, 本病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 只有加强预防检疫。
(1) 定期检疫。刚出生的牛羊每年断乳后进行一次布氏杆菌病检疫, 成年牛羊两年检疫一次或每年预防接种而不检疫。对检出的阳性牛羊要捕杀处理, 不能留养或给予治疗。
(2) 免疫接种。当年刚出生的牛羊通过检疫呈阴性的, 用“猪2号弱毒活菌苗”饮服或注射。牛羊不分大小每只饮服500亿活菌, 疫苗注射, 每只牛羊25亿菌, 肌肉注射。
牛羊群受感染后无治疗价值, 发病后牛羊群防治措施是用试管凝集反应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 发现呈阳性牛羊均应及时隔离, 进行宰杀无害化处理, 严禁与健康羊接触。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凝集反应阴性羊用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毒菌或羊型5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
八、目前布病的防控途径
防控牛羊布病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是一项长期任务。布病防控关键是要做好动物检疫监管, 杜绝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流通或上市交易。同时布病防控工作重点是进一步扩大监测覆盖面, 增加检测频率和病畜的淘汰及无害化处理工作, 以早日控制其危害。
为了有效控制和消灭牛羊布病, 必须加强卫生、兽医技术队伍建设和培训,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卫生和兽医技术队伍, 充实必要的监测化验仪器, 开展牛羊布病防控技术研究,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做好免疫接种, 同时要改善公共环境卫生, 处理好粪便和污染物, 防止环境污染, 预防和控制牛羊布病发生流行, 保护人类健康, 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牛羊布氏杆菌病防治论文 篇2
上述3种布氏杆菌, 对人均具有感染性, 其中以羊型布氏杆菌感染后病较重, 猪型次之, 牛型最轻。家畜感染, 消化道是主要的传染途径;其次是生殖道、皮肤和粘膜。病畜和带菌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人除了由于误食病畜的乳肉食品而受到感染外, 与人的服务职业性关系极为密切。如兽医工作人员在忽视防护与消毒的情况下, 为病畜接产和护理;畜产品加工厂的工作人员接触带菌的皮毛或吸入带菌的皮毛灰尘;屠宰加工厂的屠宰加工人员直接接触病肉或病畜内脏;检疫人员为屠畜测温, 以及饲养人员经常接触病畜等等。
1 宰前鉴定要点
1.1 流产是羊、牛、猪的最明显的症状。
在流产前数日即可见阴唇和乳房肿胀, 腰部下陷, 甚至后驱麻痹。检查阴道粘膜可见充血, 并有粟粒大的红色结节, 阴道流出污灰白色粘液。流产后常见胎衣滞留, 并持续排出污秽的灰红色恶臭的液体。
1.2 公畜多呈单侧睾丸明显肿大, 触诊坚硬, 有时不带有波动感。
1.3 病畜的腕关节和膝关节肿胀明显 (特别是羊) , 触摸有痛感。
病畜多有跛行或持续伏卧而不愿站立。
1.4 马的布氏杆菌病主要是由牛布氏杆菌所引起的。
在临床上没有生殖器官发病的症状, 有的表现在项、颈和髻甲部有脓性滑液囊炎, 切开脓肿可见流出清亮能拉成细丝的或黄琥珀色粘性的渗出液, 其中含有“米粒”状物。有的脓肿自然破溃形成瘘管, 流出含有纤维凝块黄色的粘稠液体。
2 宰后鉴定要点
各种病畜在患布氏杆菌之后, 都可能出现形式上基本一致的、具有证明本病的特异性病理变化。但这些变化比较微细, 其形态的变化往往仅能在组织学上见到, 而在肉眼观察上是极为困难的, 然而, 少数严重的病例有时肉眼也可以见到一些病理变化, 但极易与某些疾病的病理变化相混淆。因此, 在宰后检验中肉眼判定是比较困难的, 但当发现屠体有下列病变之一时, 在鉴别诊断中应考虑布氏杆菌病的可能性。
2.1 牛、羊患阴道炎、子宫炎、睾丸炎;
猪患阴道炎、睾丸炎及副睾炎、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颈部及四肢肌肉变性。
2.2 肾皮质出现荞麦粒大小的灰白色结节。
2.3 管状骨或椎骨中积脓或形成外生骨疣, 以至使骨外膜出现高低不平现象。
为了确诊可作病变组织的印压片或脓肿涂片, 用沙黄-孔雀绿染色液染色镜检, 布氏杆菌呈蓝色, 而背景或其他细菌呈红色。
3 卫生评价与处理
3.1 宰前检验确诊为本病的屠畜, 必须送交急宰做无公害处理。
3.2 宰后确诊为布氏菌病的屠畜, 其胴体、内脏经有效高温处理或腌制60 d后出场;
生殖器官及乳房作工业用或销毁;毛皮盐渍90 d后出场;内分泌腺不能作制药用, 血液作工业用。宰前血清学或变态反应, 诊断为阳性而无临床症状, 宰后检验也无病变的屠畜, 其生殖器官与乳房作工业用或销毁, 胴体和内脏不受限制出场。但母牛与羊的胴体、内脏, 必须经有效高温处理后出场。
3.3 对病畜屠宰加工的人员和卫生检验人员必须作好严密防护。
牛羊布氏杆菌病防治论文 篇3
1 基本情况
祁连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 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 东与海晏、门源县接壤, 南与海晏、刚察、天峻县毗连, 西北与甘肃省酒泉、肃南、民乐、山丹等县为邻, 东西长340.5km, 南北跨185km, 呈一长条形, 面积4.6万km2, 有可利用草场1400余万亩。东西部以草地畜牧业为主, 牲畜以藏羊、牦牛为主;中部小块农业区以半农半牧为主, 饲养有部分黄牛。
全县共辖3镇4乡 (八宝镇、牧勒镇、峨堡镇、扎麻什乡、野牛沟乡、央隆乡、阿柔乡) , 45个村 (牧) 民委员会, 153个生产合作社, 8263户, 人口36898人。
本地牲畜构成以白藏羊、牦牛为主。中部小块农区有部分草地放牧牛、羊、绵羊育肥和黄牛改良。各类牲畜存栏138万头 (只) , 其中藏羊120万只, 占86.97%, 可繁殖母羊69万只, 母畜比例57.5%;牦牛18万头, 占13.04%, 可繁殖母牛6.37万头, 母畜比例35.41%;黄牛存栏5500头, 占0.4%, 可繁殖母牛2319头, 母畜比例42.17%, 杂种化程度90%;猪存栏250余头, 以农户散养自食为主, 种猪饲养及少。全县共存栏种公羊2.76万只, 种公牛0.26万头。
2 布氏杆菌病防治历史回顾
祁连县自1960年至1991年采用试管凝集、平板凝剂、全乳环状反应等方法, 对全县牛羊进行了9次不同规模的调查。上世纪60年代本县牛羊感染比较严重, 牛阳性率达16%, 羊阳性率达9.58%;70年代感染有所下降, 羊阳性率为6.17%;到80年代初又有明显回升, 个别牛群阳性率达40%;90年代初明显下降, 1991年抽检牛1547头、羊4664只, 牛阳性率0.84%, 羊为0.37%, 1992年通过“控制区”标准验收;此后感染持续下降, 1997年抽检牛1036头, 羊2054只, 各检出阳性2头, 牛阳性率0.19%, 羊阳性率0.09%;1999年通过“稳定控制区”标准验收。
1965年, 用“19号菌苗”小范围免疫注射。1970年采用气雾免疫, 1980年开始应用冻干苗免疫注射。1995年停止免疫, 采用逐年检测和自然淘汰相结合的净化措施。
3 流行病学调查
祁连县县牛羊布鲁氏杆菌病于1995年停止免疫注射至今, 近年牧区发生牛羊流产现象逐渐增多, 默勒、峨堡镇部分村社牛群发生流产已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经血清学检测确定为布氏杆菌病。
在全县5个牧业乡镇10个行政村展开调查, 共走访牧户157户。经了解, 近5年牛羊流产普遍有所回升, 但一般流产率不超过4%;牛羊流产现象较为突出的地区有默勒镇老日根、才什土、瓦日尕3个村和峨堡镇黄草沟、峨堡2个村。上述5个村共有牧户1192户, 年流产牛羊10头只以上的有80户, 占到12.46%。5个村共存栏牦牛3.9442万头, 羊13.5138万只;其中母牛1.38万头, 母羊7.84万只;种公牛652头, 种公羊2613只;母牛流产在5%~7%之间, 个别牧户母牛群流产高达80%, 发生流产母牛以4岁以上经产母牛为主, 流产发生于怀孕后期。血清学检测结果上述5村明显高于其它地区。
4 方法与步骤
4.1 调查方法
选择群众流产反映较多的村社展开走访调查, 默勒镇 (瓦日尕村、老日根村、才什土村) , 峨堡镇 (峨堡村、荒草沟村) , 阿柔乡草大阪村, 野牛沟乡边麻村, 央隆乡 (曲库村、夏格村、托勒村) ;详细了解牲畜存栏和近年来牛羊流产数量、时间以及相邻牧户情况。
4.2 采样方法
在调查地区随即选择57户作为受检户, 其中, 默勒镇15户, 峨堡镇10户, 阿柔乡10户, 野牛沟乡9户, 央隆乡13户。以前检测过的牧户不列入本次检测范围。抽检牛羊成年幼年各占一半, 种畜尽量全采。
4.3 采样数量
计划每乡抽检牛200头、羊400只, 全县共抽检牛1000头, 羊2000只;实际检测牛1028头, 羊2044只。其中:默勒镇牛200头、羊403只, 峨堡镇牛205头、羊419只, 野牛沟牛203头、羊404只, 阿柔乡牛193头、羊406只, 央隆乡牛227头、羊412只。
4.4 检测方法
依据牛羊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试验操作规范 (见GB/T 18646-2002) 操作和判定。
5 检测结果
祁连县牛羊布病检测结果统计表
6 分析与讨论
(1) 本地区牛羊布氏杆菌病阳性率远远高于“稳定控制区”标准 (牛0.1%、羊0.2%) , 牛感染较为严重 (阳性率达7.49%) 。造成布病疫情回升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本地区病原依然存在的情况下牛羊停止免疫已13年, 年度检出的阳性牲畜没有得到及时淘汰;以往检测以幼龄牲畜为主, 且检测面有限, 忽视了对成年母畜和种公畜检测, 缺乏阳性畜无害化处理措施和经济补偿机制。 (2) 本次调查和检测以走访和抽检方式进行, 检测面有限, 尚难以确定该病在本地区流行趋势和范围。 (3) 有效控制布病, 应制定科学的防治计划, 突出重点, 稳步推进。
7 建议
羊布氏杆菌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4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传染源
布氏杆菌的生存环境极为简单, 土壤、水中都能使其存活数月。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菌主要生存在患羊的各种器官内。通过排泄、接触而相互传染。
1.2 传播途径
直接传播。就是同群羊之间由于接触而造成相互传染, 畜主给怀孕母羊接生时, 由于没有做好消毒工作, 没有佩戴消毒手套, 病菌直接传染给人, 造成羊对人的直接传播。使人感染上布氏杆菌病。
间接传播。通过间接媒介物而引起的传播。患病羊用过的用具, 没有经过消毒, 直接给健康羊群使用, 造成了健康羊群的间接感染;患病羊的肉产品, 人食用了没有经高温煮熟的羊肉, 从而造成人的感染。
空气传播。布氏杆菌能通过空气远距离传播, 引起其他羊群及人的感染。
1.3 易感动物
健康羊群为最易感动物。
2 流行特点
羊患布氏杆菌病较其它动物多发。而且母羊患病的几率远远大于公羊。本病无季节性, 常年流行, 可以感染羊的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本病多为隐性感染, 因此, 患病初期并没有什么明显症状。当羊群感染此病后, 怀孕母羊开始流产, 起初几个, 以后逐渐增多, 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公羊有的出现跛行症状。
3 发病症状
本病为隐性经过。因此, 患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怀孕母羊患布氏杆菌病时, 表现为怀孕3 ~ 4 个月流产。初期食欲不振。阴道流出黄色粘液。流产后, 胎衣很难排下, 进而造成子宫内膜炎。患羊流出恶臭粘液;公羊患此病时, 主要表现为睾丸炎, 丧失繁殖能力, 表现为食欲减退, 走路费劲, 逐渐消瘦, 直至淘汰。
4 诊断
因为布氏杆菌病为隐性经过。因此, 发病初期没有什么明显症状。初期在实验室显微镜下极易确诊。流产症状明显时, 当同群怀孕母羊有半数以上发生流产时, 结合患病死羊剖解有肝脾肿大的症状, 凭经验可以基本确诊。
5 防治措施
5.1 首先, 要本着自繁自养的原则。布氏杆菌一般都是引入种公羊时而传入。因此, 不能在疫区引入种公羊。应在无病疫区选择遗传品质好的羊留做种用。这样能有效抵制布氏杆菌的传入。
5.2 建立定期检疫的管理制度。每年应不少于两次对羊群检疫。这样能够随时掌握羊群的健康状态, 发现有不合格的患羊应及时淘汰。
5.3 从外地引入种羊时, 先隔离一个月, 确认无病后, 才能混入大群, 一起饲养。
5.4 当发现有布氏杆菌病羊时, 首先将病羊及时淘汰, 彻底消毒, 对其它养只紧急预防接种。
6 对症治疗
6.1 本病无特殊明显的药物治疗, 可用抗生素玉皇胺类药物混合使用, 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
6.2 青霉素800 万U, 链霉素3 g, 混合一次肌注。
7 预防原则
浅谈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篇5
一、流行特点
母羊较公羊易感,成年羊较羔羊易感。病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该菌存在于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流产母羊的阴道分泌物及公羊的精液内,多经接触流产时的排出物及乳汁或交配而传播。本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常使大批妊娠母羊流产;老疫区流产减少,但关节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屡配不孕和睾丸炎等逐渐增多。
二、临床表现
母羊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产出死胎或弱胎。胎儿若不排出,可能形成木乃伊化,但多发生腐败而排出恶臭液体。母羊流产后常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或者子宫蓄脓长期不愈,甚至因慢性子宫内膜炎而造成不孕。患病公羊常发生睾丸炎或附睾炎。睾丸肿大,触之疼痛,阴囊增厚硬化,性机能降低,甚至失去配种能力。
三、防治方法
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是国家规定的重点检疫和防治对象。羊患病后,则体质瘦弱,繁殖能力下降,寿命变短,饲养费用增加,给养羊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防治本病对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养羊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防治本病主要是保护健康羊群、消灭疫场的布氏杆菌病和培育健康羔羊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如下:
1.加强检疫,尽早做好检测和诊断工作,如一旦发现母羊疑似感染布氏杆菌病而引起母羊发生流产的,应对全群羊只进行净化,发现感染和疑似感染的病羊进行扑杀,对其他羊只采用布氏杆菌羊型5号弱毒苗进行免疫,以确保羊群健康。
引种时检疫,引入后隔离观察1.5个月,5%进行检测布病,确认健康后方能合群。
2.定期预防注射,如猪布鲁氏菌2号弱毒活苗和马耳他布鲁氏菌5号弱毒活苗。
3.严格消毒,对病羊污染的圈舍、运动场、饲槽等用5%克辽林、5%来苏儿、10%~20%石灰乳或2%氢氧化钠等消毒;病羊皮用3%~5%来苏儿浸泡24小时后利用;乳汁煮沸消毒;粪便发酵处理,培育健康羔羊。
4.对流产后继发子宫内膜炎的病羊可用1%高锰酸钾冲洗子宫和阴道,1~2次/天,经2~3天后隔日1次,直至阴道分泌物流出为止。严重病例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对于广大散养户来说,怀疑或确诊为布病后,尽量及时淘汰。
羊布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6
1 病原
布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为布氏杆菌属。本届细菌为非抗酸性, 无芽孢和荚膜及鞭毛, 呈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 且见于细胞内, 培养物中多单个排列。布氏杆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 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2 流行特点
母羊比公羊易感, 成年羊比羔羊易感。病畜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病菌不定期随乳汁、精液、脓汁排出体外、母牛流产时可随胎儿、胎衣、羊水、子宫和阴道分泌物等排出体外。在缺乏消毒和防护的条件下进行接生和护理病畜, 易造成工作人员感染和传播本病。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 其次经皮肤、黏膜及生殖道感染也较常见。某些吸血昆虫也可能传播本病, 自然交配可相互传染。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3 临床症状
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羊发生流产是该病的主要症状, 多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 少数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剖检常见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样浸润, 其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 胎衣增厚, 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 浆膜与黏膜有出血点与出血斑, 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 脾脏和淋巴结肿大, 肝脏出现坏死灶。公羊患病时, 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和副睾炎, 睾丸肿大, 后期睾丸萎缩, 关节肿胀且不育。
4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发生在生殖器官。胎盘绒毛膜下组织呈黄色胶样浸润、充血、出血、水肿、糜烂和坏死, 胎衣增厚, 布有出血点。胎儿皮下和肌肉有出血浸润, 真胃中有淡黄色或白色粘液絮状物, 脾和淋巴结肿大, 肝脏出现坏死灶, 肠胃和膀胱黏膜及黏膜下有出血斑点。公羊睾丸有出血点、坏死灶及组织增生。
5 诊断要点
病原检查可取胎盘绒毛叶组织、流产胎儿胃液或阴道分泌物作抹片, 用改良的齐尔-尼尔森石炭酸复红原液 (碱性复红1g, 溶于10m L纯乙醇中, 加入90m L 5%的石炭酸水溶液, 混匀即成) 的1:10稀释液染色10min, 用0.5%醋酸溶液脱色20s, 冲洗后, 用1%美蓝复染20s, 镜检。布氏杆菌染成红色, 背景为蓝色。布氏杆菌大部分在细胞内, 集结成团, 少数在细胞外。衣原体和胎儿弧菌也引起流产, 在抹片中染成红色, 但形态与布氏杆菌不同。
急性期采集血液, 慢性期采取骨髓, 接种于双相肝浸液培养基 (一半斜面, 一半液体) 置37℃、10%CO2环境中培养, 每隔2d检查1次, 如无细菌生长则摇荡培养基, 使液体浸过斜面上, 有细菌生长, 可依鉴定项目确定是否为布氏杆菌。经过1个月培养无细菌生长, 可报告阴性。
流行病学资料, 流产胎儿、胎衣的病理损害, 胎衣滞留以及不育等都有助于布氏杆菌病的诊断, 但确诊只有通过实验室诊断才能得出结果。
布氏杆菌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很多, 除流产材料的细菌学检查外, 以平板凝集反应简便易行。绵羊和山羊的大群检疫也可用血清平板凝集试验和变态反应检查。近年来, 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法等也在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6 防治措施
6.1 预防
对从未发生过布氏杆菌病的羊群, 坚持自繁自养, 不从疫区引进羊只;引进的羊只须在隔离条件下检疫, 确定无感染后方可混群。
对于受本病威胁的羊群, 每年用凝集反应或变态反应定期进行2次检疫, 检出的阳性病羊立即淘汰, 可疑病羊应及时严格分群隔离饲养, 等待复查。受污染的羊舍、运动场、饲喂用具等用5%克辽林或来苏儿溶液、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流产胎儿、胎衣、胎水及分泌物等应深埋处理。
布氏杆菌病常发地区, 每年应定期对家畜进行预防接种, 接种过疫苗的不再进行检疫。
6.2 防制布氏杆菌猪型Ⅱ号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 每只山羊25亿菌, 绵羊50亿菌。处理后免疫期均为3年。
将布氏杆菌猪型Ⅱ号菌苗拌入饲料中饲喂, 绵羊每只用量100亿活菌。在喂药前后数天内应停止使用含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发酵饲料或热饲料。
将山羊或绵羊赶入室内并关闭门窗, 每只羊用布氏杆菌猪型Ⅱ号菌苗20~50亿活菌用水稀释后喷雾, 保持羊只在室内20~30min (孕羊除外) 。
浅谈羊布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7
1 流行病学
羊布氏杆菌病主要由患本病的家畜在同种或异种间传播, 病菌随病羊的粪便和尿液等排出体外, 污染饲料、饮水, 当母畜流产时, 大量病菌随流产胎儿、胎衣和子宫分泌物向体外排出, 可认为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各种年龄的羊均可感染本病。
2 临床症状
该病在临床上呈现隐性经过, 通常见不到明显的临床症状。病羊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 母羊发生流产, 公羊发生睾丸炎和关节炎为特征。
3 发病原因
3.1 羊摄入了被污染的水、饲草、饲料引起。
3.2 接种羊布氏杆菌疫苗失败引起。
3.3 引种不当引起。从没有经过检疫和法定资质的地方或饲
养场引种, 引入了带菌羊或隐性羊, 在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 继发本病发生。
4 病理变化
淋巴结主要表现慢性增生性淋巴结炎。增生显著时整个淋巴窦内充满增生性细胞;肺脏比较多见的是布氏杆菌病性增生性结节;肾脏多呈慢性间质性肾炎;心脏表现间质性心肌炎为主要表现形式;子宫妊娠期间的胎膜和子宫内膜是最易受侵害的器官, 呈化脓坏死性炎症。
另外, 在重症的病例, 可以发生浆液-化脓性关节炎和滑液囊炎。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可初步怀疑本病。但要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诊断。
6 防控
我们应该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 坚持自繁自养, 确实加强检疫和疫病防控。
6.1 严格消毒、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对病畜的流产物和死畜要按照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深埋, 对污染的水、饲草、饲料和环境要进行彻底的消毒。羊布氏杆菌病病原菌对外界环境有着很强的抵抗力, 如在胎衣中能存活4个月;在水、土壤、尿中存活3个月;在皮毛上存活1~4个月。布氏杆菌的弱点是对热敏感, 70℃10min就可以死亡;阳光直射1h马上就可死亡在腐败病料中迅速失去活力, 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就能很快将其杀死。
6.2 加强检疫
(1) 要对发生过本病疫区内的所有易感家畜均要进行布病检疫; (2) 开展每年羊布氏杆菌病定期检疫制度。对检出的阳性羊要坚决淘汰; (3) 要进一步加强外来畜禽的检疫工作, 严防外来传染源的输入。根据笔者多年来的社会调查和在基层工作经验, 有近60%的疫情是从外来输入的。所以说加强对调入调出畜禽的管理非常重要, 要建立畜禽调运准入制度。
6.3 免疫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6.4 建立健康羊群
【牛羊布氏杆菌病防治论文】推荐阅读:
羊布氏杆菌病06-07
牛羊布病的流行及防治12-28
家畜布氏杆菌病06-07
布氏杆菌病的护理05-27
大肠杆菌病防治09-19
蛋鸡大肠杆菌病防治07-17
仔猪大肠杆菌病防治12-06
春季兔大肠杆菌病防治06-24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防治12-05
牛羊生产论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