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防控总结(共13篇)
布鲁氏菌病防控总结 篇1
某市2012年布鲁氏菌病等8种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总
结
2011年我市的畜牧兽医工作在市政府、市农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农村会议精神,以发展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畜牧业为目标,紧紧围绕“抓防疫、保安全”和“保供应、促发展”两条主线,全面推进畜牧业,不断加强动物防疫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我市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狂犬病和猪链球菌病等的防控工作组织周密、措施到位、扎实有效、成效显著,重大动物疫情保持稳定。为了进一步做好明年的动物防疫工作,对2011年的动物防疫工作总结如下:
一、布鲁氏菌病等8种动物疫病防控情况
1、布鲁氏菌病、结核病
我市切实加强奶牛布病、结核病的监测工作,实行全市范围内所有适龄奶牛(20日龄以上奶牛)每年两次的“两病”集中监测,完成对泌乳奶牛监测率100%的要求,同时对监测不合格奶牛实行100%淘汰制度。2011年共完成奶牛“两病”检测19832头,阳性数143头,合格率为99.6%,仅某市所辖1个镇发现43头奶牛感染布鲁氏菌病,已根据规定给予扑杀和淘汰。对于羊的布鲁氏菌病,我市尚未采取监测手段,主要是通过日常的防疫检查工作,包括畜主询问及体表观察等,同时通过加强检疫及一旦发病立即采取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的相关措施。2011年羊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在我市未有发生。
2、狂犬病
对于狂犬病,我市主要采取防疫与收容相结合的防控方式:⑴通过新闻、报纸等途径,向养犬户宣传犬类防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采取市区定点免疫和拉网式免疫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目前存在的犬只进行免疫;⑵针对流浪犬或无主犬,由我市成立的犬类留检所进行集中收容。同时某和某两个县级市也建立了犬类留检所,对城区犬只进行管理。
2011年通过以上两种方式,我市的狂犬病免疫密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根据各乡镇免疫点的防疫情况统计,全市农村犬只的免疫数量仍然很少,该病在农村的发生流行数据仍然不很明确。
3、炭疽。作为二类动物疫病,我市主要是通过加强检疫及一旦发病立即采取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的相关措施,2011年该病在我市未有发生。
4、链球菌病。我市对于链球菌病的防控主要是采取疫苗免疫为主的措施。我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保证该病疫苗的长期供应,并对养殖户进行必要的疫病防控知识宣传(因该病为人畜共患病且非国家强制免疫性疾病),所以我市该病的免疫密度达到60%以上,有效保障了群体免疫力,全年该病在我市未有发生。
5、马鼻疽、马传贫、棘球蚴。我市没有饲养马属动物,因此没有发现马鼻疽、马传贫;棘球蚴在我市亦未发现。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1年,我们取得的成绩固然是可喜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一是我们实验室的诊断水平仍待进一步提高监测范围需进一步扩大(狂犬病、链球菌等疫病的抗体监测工作在市、县无法开展);二是一些养殖场(户)由于对疫病监测认识不够,怕影响生产,以致对监测工作配合不够;三是我市城区犬只免疫工作问题不大,而占绝大比例的农村散养犬占的免疫很难到位,相关流行数据也很难采集。这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不断加以改进、提高。2011年,我们将再接再厉,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希望上级主管部门继续加强开展一些培训,帮助我们提高业务工作水平。
2011年1月20日
布鲁氏菌病防控总结 篇2
1 流行病学
1.1 传染源
病畜及带菌的羊、牛、猪。患畜可从粪、尿、乳向外排菌。流产家畜的产道、羊水、胎盘、胎儿、乳汁中含有大量的布鲁氏菌。接产兽医极易感染本病。羊属布鲁氏菌毒力最强,极易感染人。
1.2 传播途径
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创伤、眼结膜、生殖器粘膜等。
1.3 传播方式
(1)直接接触:接触和食入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体液,尸体。(2)间接接触:污染的肉、奶及饮水;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1.4 易感人群
饲养人员、兽医、接产人员、皮毛加工人员、屠宰加工人员、挤奶工。
2 流行因素
2.1 社会因素
(1)地方财政主要负担地方强制免疫疫病的免疫和扑杀经费、开展动物防疫所需的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以及地方专项动物疫病防治经费不到位,对农牧民的扑杀家畜补偿标准低,传染源难以消灭。
(2)跨地区交易,跟踪检疫难。随着牛、羊肉价格上涨,饲养户饲养牛,羊的积极性提高,牛、羊交易异常活跃,牛、羊大量流动,使布氏菌病从一个地方散布到很多地方的可能性增加。
(3)国家只对奶牛、奶羊、种牛、种羊进行布病检疫,商品牛羊不进行布病检疫。有些饲养户图便宜,从牧区抓商品牛羊进行繁育,把布病带入。
(4)未经检疫含有牛羊布鲁氏菌病菌的肉,奶上市销售,造成非职业人群布鲁氏病感染率成上升趋势,鞍山市2013年就有2人喝了未经布病检疫的山羊奶而感染布病,2015年海城市南台镇2人吃烤肉发病。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牛羊布病扑杀补偿标准,或扑杀补偿过低,造成畜主把布病牛羊卖到外地或屠宰卖肉销售。加大布鲁氏菌病的防制难度。
(5)由于新疆是牧区,牧民患布病后继续放牧,不仅是畜间传播,人畜间也能传播。
(6)卫生部门和畜牧部门疫情互不通报。
2.2 生物学因素
2.2.1 布鲁氏菌种属多
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猪种布鲁氏菌、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犬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等。
2.2.2 布鲁氏菌病感染途径多
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创伤、眼结膜、生殖器粘膜等。
2.2.3 布鲁氏菌病临床症状不明显
牛羊布鲁氏菌病,在犊牛、羔羊阶段临床症状不明显,当怀孕产仔,表现症状时,疫病也在畜群散播开,人也感染。有些羊发病时血清学阳性,2~3个月后,血清学变阴性。不利于及时剔除阳性畜。
3 防控措施
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
3.1 消灭传染源
3.1.1 防控的物质和资金保障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强制免疫疫病的免疫和扑杀经费、开展动物防疫所需的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以及地方专项动物疫病防治经费,扑杀动物补偿经费。要足额到位。特别是扑杀补偿经费过低,轻则引起民怨,重则引起民变,与稳定新疆大政方针背道而驰。确定合理扑杀补偿标准,才能确保扑杀工作顺利开展。
3.1.2 扑杀患病,带菌动物
①畜主患有布鲁氏菌病的,所有家畜100%的进行布病检疫,阳性畜扑杀无害化处理。②有流产、关节炎、睾丸炎临床症状的疑似畜群,100%抽检,阳性畜扑杀无害化处理。③无症状畜群10~20%抽检。发现阳性畜必须全群检疫,阳性畜扑杀无害化处理。④免疫后的畜群、羔羊、犊牛进行布病检疫,阳性畜扑杀无害化处理。⑤奶牛、奶羊、种牛、种羊100%检疫,阳性畜扑杀无害化处理。
3.2 阻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
(1)外购种畜,商品畜都要进行布病健康检查,不能引进血清学阳性畜。
(2)建立严格防疫消毒制度,加强外来人员和车辆消毒。做好饲养人员健康检查,患有布病人员不能饲养牛羊。
(3)保护易感动物,除种牛种养奶牛奶羊外,在检疫的基础上,每年对牛羊进行一次100%布病免疫。
4 加强卫生部门和畜牧部门疫情互相通报
4.1 疫情互相通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通报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与同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
4.2 疫情互相通报有利于防治布鲁氏菌病工作的顺利开展
(1)畜牧部门通过卫生部门人感染布病情况,通过家畜的血清学检查及时清除传染源。及时进行布病疫苗免疫。
(2)卫生部门通过畜牧部门家畜感染布病情况,及时检查与病畜接触人群,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病人的目的。
5 从布病防控经验看,布病防控要克服急躁情绪
(1)海城从1984年开始布病疫苗免疫,1993年达到稳定控制县标准,免疫长达9年。
(2)沙湾县从1971年开始布病疫苗免疫,1984年达到基本控制县标准,免疫长达13年之久。
6 防控目标到2020年实现县级控制标准
连续2年以上具备以下3项条件:
(1)对未免疫或免疫18个月后的动物,牧区抽检3000份血清以上,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抽检1000份血清以上,用试管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进行检测。试管凝集试验阳性率:羊、鹿0.5%以下,牛1%以下,猪2%以下。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各种动物阳性率均在0.5%以下。
(2)抽检羊、牛、猪流产物样品共200份以上(流产物数量不足时,补检正常产胎盘、乳汁、阴道分泌物或屠宰畜脾脏),检不出布鲁氏菌。
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措施 篇3
关键词:羊布鲁氏菌病;诊断;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9-0041-02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广泛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约50万。该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1]。主要侵害生殖器官,引起胎膜发炎、流产、不育、睾丸炎和多种组织的局部病灶。在家畜中,牛、羊、猪最常发生,且可以传染给其他家畜。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目前已经基本控制的地区又有新的人畜布鲁氏菌病流行,河北省磁县以及山西省的朔州、忻州等地,及辽宁省都有布病的发生,给畜牧业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
1 病原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小球杆菌,无芽孢、荚膜和鞭毛,
羊种的致病力最强,感染后症状较重,可引起暴发流行。布鲁氏菌不产生外毒素但有毒性较强的内毒素,不同菌株毒力差异较大。
该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水和土壤中能存活72~114 d,在粪尿中能存活45 d,在乳中生存60 d,在冷暗处的胎儿体内可存活6个月,但对湿热敏感,60 ℃ 30 min、70 ℃5~10 min可杀死。日光下暴晒10~20 min或3%含氯石灰澄清液数分钟均可杀死。在抗生素的作用下可转变为L型,此型可在体内长期存在并逆转为普通型,这可能和复发有关。
2 临床诊断
2.1 流行病学
该病的易感动物范围很广,如羊、牛、猪、水牛、鹿、骆驼、野猪、马、犬、猫、鸡以及一些啮齿动物等,其中羊最易感,其次为牛,再次为猪。一般性成熟动物较幼龄动物易感。病畜及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其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和阴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有时也可通过粪便排菌,乳汁、感染公畜的精液中也含有病原菌。健康动物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其次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和交配感染,也可通过吸血昆虫的叮咬而感染。
2.2 症状
流产是主要的症状,常发生在妊娠后的第3~4个月。流产前症状不明显。有的表现食欲减退,阴道流出黄色黏液等。另外可能还有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炎及滑液囊炎。公羊常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及多发性关节炎[2]。
2.3 病变
羊剖检可见胎衣水肿增厚,并没有出血点,呈黄色胶冻样浸润,表面覆有纤维蛋白絮片和脓液。脐带常呈浆液性浸润、肥厚。胎儿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真胃中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并伴有絮状物,胃肠和膀胱的浆膜下可能有点状或线状出血。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有散在坏死灶。有的关节肿大,关节囊壁增厚,关节腔有渗出物。公畜的睾丸和附睾有炎性坏死灶和化脓灶。
3 实验室诊断
3.1 微生物学诊断
从流产母畜的子宫、阴道分泌物、血液脏器及流产胎儿胃内容物、肝、脾、淋巴结、血液取材作微生物检查,用克兹洛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发现成丛的红色球状小杆菌即可确诊,有条件时,可做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
3.2 血清学诊断
山羊、绵羊群检疫用变态反应比较合适。也可用血清凝集试验,也有的用补体结合试验。近年来,不少新的方法被用来诊断该病,其中包括间接血凝试验、抗球蛋白试验、ELISA、荧光抗体法、DNA探针以及PCR技术等。
4 预防与治疗
4.1 预防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无该病污染地区。应控制该病传入,最好的办法是自繁自养;必须引进种畜或补充畜群时,要隔离观察2个月,同时用凝集反应等方法做两次检疫,确保健康后才可混群。无病畜群,应定期检疫,一经发现,立即淘汰。受威胁地区。要与疫区划分水源和草原;加强杀虫、灭鼠、消毒;搞好预防注射。疫区以防止传播、逐步清除、就地扑灭为原则。定期检疫和分群隔离,发现病畜隔离饲养,畜群每次检出阳性或发现病畜后,必须消毒污染的环境、用具和妥善处理流产胎儿、胎盘、羊水及阴道分泌物。对于布鲁氏菌病常在地区的家畜,每年要定期预防注射猪布鲁氏菌2号弱毒疫苗(S2)和马耳他布鲁氏菌5号弱毒活疫苗(简称M5苗)。前者对山羊、绵羊、猪和牛都有较好的免疫效力,此苗毒力稳定,使用安全,免疫力好。可采用口服、皮下注射、肌内注射及气雾免疫等方法接种。免疫期羊为3年。后者是我国选育的一种布鲁氏菌病疫苗,可用于绵羊、山羊的免疫。接种方法为气雾、皮下注射、肌内注射和口服等,免疫期为2~3年。最适用于羊群气雾免疫,但不能用于孕羊。
4.2 扑灭措施
如果畜群中一旦发生该病,除隔离流产畜和消毒环境以及流产胎儿、胎衣外,应尽快做出诊断。及时采取检疫、隔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培养健康畜群及主动免疫接种等措施。布鲁氏菌是兼性细胞内寄生菌,致使化疗药剂不易生效,因此一般不做治疗,应淘汰[3]。
5 公共卫生
人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一般不由人传染于人。在我国人布鲁氏菌病最多的地区是羊布鲁氏菌病严重流行的地区,从人体分离的布鲁氏菌大多数是羊布鲁氏菌。一般牧区人的感染率要高于农区,患者有明显的职业特征。
急性期病多缓起,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肿痛等。发热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发热2~3周后,间歇数天至2周,多次反复。发热时中毒症状不明显,退热后症状反比发热时较重,故又称该病为波状热。关节痛常较剧烈,与风湿热类似,呈游走性,主要累及大关节。睾丸肿痛最具特征性,约占男性患者的20%~40%,乃睾丸炎及附睾炎所致,多为单侧。肝脾肿大也很常见。
慢性期病程超过一年,称为慢性期。可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直接表现为慢性。凡慢性炎症表现为低热,关节痛,气候变化、劳累过度会加重病情,为相对稳定型。慢性基本上分两类:一是全身性非特异性症状,像神经官能症和慢性疲劳综合征;二是器质性损害,以骨骼-肌肉系统为常见,如大关节损害、肌腱挛缩等。
人用药治疗有四环素联合链霉素:布鲁氏菌对四环素仍高度敏感,这一联合疗法目前仍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利福平是一种广谱抗生素,由于其脂溶性作用,较易透过细胞膜渗入到细胞内,也可透过血脑屏障,所以口服后能抑制布鲁菌的浓度。氧氟沙星联合利福平:喹诺酮类药物,特别是氧氟沙星,在体外对布鲁菌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葛兆宏,路 燕.动物传染病[M].第三版.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 张宏伟,董永森.动物疫病[M]. 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柑橘黄龙病防控经验总结 篇4
一、高度重视
我镇今年黄龙病防控工作形势严峻,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做到“早谋划、早部署”。每周例会布置强调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主要领导每天下到村组督查调度,督促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全力打好今年黄龙病防控攻坚战。
二、责任明确
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成立了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黄龙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村支部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果技员具体抓,挂村领导、包村干部、“三送”干部及村干部“包组到户”的包干责任,形成了“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网络及工作机制。全镇成立了31个工作组,每个组至少3人,负责普查、清除工作。
三、措施得力
我镇采取严格按照“先打药后清除”的原则,在病树清除上采取了以下工作措施:
(一)全园清除的果园:挖掘机成片集中清除,最高纪录为一天挖掘机有22台同时工作;
(二)零星清除的果园:组织专业队清除或者果农自行清除,对于自行清除的,要求其在12月5日前清除到位;
(三)公职人员带头清除:全镇摸底出65名公职人员,并召开了相关单位责任人会议,由单位负责人督促本单位公职人员于12月10前带头清除到位,并由责任干部和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再上报镇黄龙病防控领导小组备案。
(四)阶段性完成任务:为确保按时完成病树清除工作任务,病树清除分为四个阶段:
1、11月30日前完成30%;
2、12月10前完成60%;
3、12月20日前完成90%;
4、12月31日前完成100%。
对按时完成任务的进行通报表扬,未按时完成的村(居)进行通报批评,并预警扣分,责任主体负责人作表态发言。
四、加强督查调度
一是各村每天上报工作进度,政府每天通报各村以及全镇的工作进度;
二是成立2个督查组,主要领导和督查组干部不定期地督查、调度。
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镇果农的防控意识不一、有些果农因对黄龙病存在观望心态,对防控技术认识不足,有些果农对自己已感染的病树不舍得砍除,有的抱着能收益一些就收益的思想,还有一些果农对感染病树的果园已放弃管理,但又不愿意砍除。这些都对我镇黄龙病综合防控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一)强化宣传动员,确保群防群控工作落到实处。动员果农尽快采果,进一步做好果农的思想,尽早将黄龙病果树清除到位。同时,根据县果业局提供的果树技术管理要点及黄龙病防控技术要求,做好果农技术培训,提高果农防控意识,积极动员果农,做好柑橘木虱防除工作,控制好黄龙病的进一步蔓延、扩散。
(二)强化工作措施,确保病树清除到位。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遵循“先打药,后清除”的原则,在黄龙病普查的基础上,再清除黄龙病的感染源,遵循“五步法”,将黄龙病树树蔸处理到位。
布鲁氏菌病是什么 篇5
布鲁氏菌病是什么?可能很多朋友都不是非常的了解,其实这种布鲁氏菌病的传播是通过山羊等动物进行传播的,如果是有朋友从事牲畜方面的工作,就容易感染上这种疾病。
布鲁氏菌病是什么?一般来说接触羊群非常容易感染,羊的皮毛都有可能携带着布鲁氏菌病,人可以从皮肤就感染上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对人体的危害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只要经过及时的治疗还是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的。
家禽沙门氏菌防控及食品安全论文 篇6
食品安全问题乃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其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由德国罗曼动物保健有限公司主办的“家禽沙门氏菌防控与食品安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会议的主体为“家禽沙门氏菌防控与食品安全”,在会的多为专家学者就家禽沙门氏菌病的主要危害,及怎样对沙门氏菌病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有效控制,作出了深入探究。本文就家禽沙门氏菌防控与食品安全作一探讨。
1.沙门氏菌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在《沙门氏菌与食品安全》报告中,对沙门氏菌做了明确论述。分会周蛟理事长指出,沙门氏菌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为肠道沙门氏菌,其二为邦戈尔沙门氏菌。针对沙门氏菌而言,其最为多见的是肠道沙门氏菌,时至今日,其血清型已有2500多种。这些细菌会寄生于人与动物的肠道内,其中大多数对人与动物有一定的致病性,会使其产生诸多临床表现,乃是造成人类食物中毒的核心诱因。另外,针对公共卫生来讲,鼠伤寒沙门氏菌与肠炎沙门氏菌最具意义。在控制沙门氏菌方面,沙门菌乃是全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食物源性沙门菌病原,由沙门氏菌所造成的食物源性细菌污染占比达30%,肠炎与副伤寒沙门氏菌在整个架构中最为重要。因对动物沙门氏菌病病没有及时、合理的采用抗生素来预防,使得耐药菌异常增加,而且还带来了食物源抗生素的大幅超标,由此所带来或所造成的.公共卫生事件是比较突出的。所以,应积极增加国家投入,建立并不断完善生物安全系统工程,不断净化禽类沙门氏菌,此乃防控的根本所在。
2.消灭疫源乃是对沙门氏菌病施
加有效控制的根本措施针对沙门氏菌病来讲,其乃是一种典型的人畜(禽)共患性的传染病,同时还是当前十分重要的食品源性的传染病。尤其是鼠伤寒沙门氏菌(ST)与肠炎沙门氏菌(SE),这是两种能运动且有鞭毛的副伤寒沙门氏菌,同时还是食源性细菌中毒病的一种典型病原体。在怎样控制及预防沙门氏菌病时,需要了解到净化种群乃是根本所在,针对祖代鸡场及原种场,需要在家禽第14、18周时,全群均需侧血,并且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做平板凝集试验,将全部的沙门氏菌阳性种鸡消除掉。并做到批批净化,且做到循环往复,此乃将疫源彻底肃清的重要措施。不仅要将种群净化措施做好,而且还要及时接种疫苗,此乃有效阻止肠炎沙门氏菌传播的基础措施。
3.鸡肠炎沙门氏菌病活疫苗联合
附加措施预防沙门氏菌感染早在,德国便开始大力推广鸡肠炎沙门氏菌病活疫苗,而到了,该国对采用鸡肠炎沙门氏菌病活疫苗免疫的具体鸡群结果进行了评估,从中得知,部分鸡群虽然进行了免疫,但是仍然发生了感染,免疫鸡群仍然发生感染的占比为5%~7%,相似于SE灭活苗,但需指出的是,相比于非免疫鸡群,SE有着比较少的排泄。相比于SE灭活苗,鸡肠炎沙门氏菌病活疫苗在实际使用上更为方便,并且还有这较低成本。通过喷雾或饮水的方式,鸡肠炎沙门氏菌病活疫苗便能发挥出免疫的作用。此外,通过对诸多种鸡群开展了灭活苗与SE活苗联合免疫的程序,分别在鸡1日龄、7周及14周时,用鸡肠炎沙门氏菌病活疫苗实施免疫,后在鸡16、20周时,用SE灭活苗实施免疫。最后,单凭接种疫苗是无法对沙门氏菌在鸡场感染实际有效控制。只有针对种鸡做到全进全出,于种鸡1日龄进场阶段,对雏鸡沙门氏菌检测,须为阴性;若之前鸡场鸡群呈现为阳性,那么需对鸡场实施消毒与清洁,对啮齿动物施加有效控制,且重视生物安全。
4.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的危害与防控 篇7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
病原菌在肺部组织中寄生,形成结节,随后变为干酪样坏死,形成空洞。
患牛渐进性消瘦、衰弱,除肺部感染外,还可出现乳房结核、淋巴结核、肠结核等。
结核杆菌按致病性可分为人型、牛型和禽型,各型之间可相互感染。人可通过空气及食入被污染的牛奶或食物而被感染。
布鲁氏菌病是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奶牛对布鲁氏菌最为敏感,其患病特征是流产或早产,故又称传染性流产,且其常引起子宫炎。公牛感染后常发生睾丸炎,造成无精症而影响生殖能力。人感染布鲁氏菌后出现弛张热,感觉身体困倦、乏力,影响生活、工作。本病病情顽固,很难治愈。
2 防控
2.1 技术措施
2.1.1 对奶牛“两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监测、检疫、扑杀、消毒”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2.1.2 种用、奶用牛每年接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定期监测。
用提纯结核菌素 (皮内注射及点眼) 检出的阳性牛群为结核病污染牛群,用布氏杆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验出现阳性反应的需经补体结合试验或其他辅助试验方可定性。
污染牛群每年应进行多次监测,发现阳性病牛及时处理、扑杀,直到监测呈阴性。连续3次监测均为阴性的牛群为健康牛群。
2.1.3 阳性奶牛扑杀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健康奶牛群发给奶牛“两病”监测合格证明。牛奶须具有奶牛“两病”净化场(群)监测合格证明方可出售。
引进奶牛前必须了解产地疫情,坚决不从“两病”疫区场引进种牛、奶牛。非疫区引进奶牛也要当地动物防疫部门出具近一个月内的检疫证明。牛运回后,应隔离至少3个月,经再次检疫监测证明为阴性者方可转入大群饲养。
2.1.4 严格执行兽医防疫制度。对牛舍、挤奶站、用具、运动场地进行定期消毒。
2.1.5 奶牛养殖场内的工作人员每年定期进行1~2次健康检查。
2.1.6 实施注册登记制度。对辖区内的奶牛严格管理,在开展奶牛“两病”检疫、监测的同时,建立、建全动物标识追溯体系,以保证奶牛“两病”防治的顺利进行。
2.2 组织措施
2.2.1 认真组织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依法防疫。按照有关规定对疫病实施监测、检疫,淘汰病畜。
2.2.2 加强防疫检疫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专业人员业务素质,遏制畜禽疫病流行。
乡镇松材线虫病防控应急预案 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加强执法监测,强化监测预警,实施科学防治,有效防止松材线虫病的入侵和扩散蔓延。
二、总体目标
建立比较完备的松材线虫病监测预警体系,避免松材线虫病传入我县,并形成第一时间扑灭松材线虫病的能力。病害一旦传入,做到迅速扑灭,确保我县森林资源健康发展。
三、松树枯死情况调查和报告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松树松针叶陆续变为黄绿、黄褐、红褐色,整株迅速萎蔫、枯死,并且松树针叶在颜色变化过程内不脱落,木质部有蓝变现象(树干横截面呈放射状蓝色条纹或全部变蓝)等情况后,应及时向县林业局或就近乡镇林业工作站报告。县林业局及其所属的森防检疫机构接到报告后,立即派检疫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对疑似松材线虫病的松树进行统计及标记,并在3个工作日内将情况逐级报到省林业厅林森防站。经确认后,应立即报同级人民政府,并在一周内报国家林业局。
四、疫情确认制
(一)对松材线虫病疑似松树,县林业局要及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反复取样和检测。如镜检发现线虫,应将情况报告县政府并逐级上报省林业厅。
(二)对发现松材线虫病疑似松树的林分,县林业局应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取样。由森林植物检疫机构或授其委托的专业实验室对所取样品进行初步鉴定。
(三)对疑似松材线虫病的病株样本,派森防专业人员将样品送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进行最终确认。
(四)国家林业局根据最终确认的结果公布松材线虫病疫情。
五、组织机构和部门职责
(一)组织机构
松材线虫病预防和除治工作实行县乡两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分部门负责。县级成立松材线虫病预防和除治领导小组,组长由县人民政府主管领导担任,林业、财政、公安、邮政、交通、工商、电力、电信、经贸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根据疫情发生、发展趋势,组织召开定期和不定期会议,研究部署本地区的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和作出重大决策。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具体负责疫情信息的收集、统计、上报等日常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小组在上级领导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统一指挥组织本县本乡镇的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
(二)部门职责
林业部门要做好制订疫情监测、疫源调查、疫区范围划定、疫区封锁、疫木处理、检疫检验等方案,负责疫木除害处理的技术指导,组织对保留松树的松材线虫病的防治的工作。建立紧急防治松材线虫病物资储备库,储备农药、器械等,培训防疫人员。交通、邮电等部门在承运或邮寄松科植物及其产品时,必须查验《植物检疫证书》,对不合要求的,坚决不予于受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配合林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公安部门要做好重点预防区社会治安及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电力、电信部门要主动配合森林植物检疫机构,加强光、电缆盘的检疫查验工作。财政部门要作出防治工作经费的预算与安排。经贸部门要督促工矿企业积极主动向森防机构申报检疫,特别是仪陇县境内各个油气田场大型机械所使用的松木包装材料,应报县林业局,经工作人员检验后做相应处理。
六、防治措施
(一)分析疫源
根据对疫区的调查结果,分析疫源及其可能扩散、流行的情况。对仍可能存在的松材线虫病源,以及在疫情潜伏期和发病期间售出的松材及其产品等应立即开展追踪调查。
(二)加强检疫监督,防止人为传入
松材线虫病主要通过疫木和带疫包装材料传播,森防站要严格执行森检法规,加大检疫执法力度,防止松材线虫病通过贸易、运输等人为途径传入。加强对调入的松科植物及其制品《植物检疫证书》的查验力度,对无证调运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积极组织执法人员进入车站、货场、仓库、集贸市场等场所,加强对流转中的松科植物及其制品的检疫检查,或在上述场所设置检疫室;加强对造林、绿化工程中松科苗木的检疫监督。若发现可疑现象,森防工作人员要立即采取封存、取样、送检等措施,就地消除隐患。各用材单位严禁从疫区调入松科植物或繁殖材料,对非法调运、经营和加工的,森防机构要严厉查处;对造成疫情人为传播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划定疫区
确定松材线虫病传染的源头和发病林分的中心区域,将中心区域半径3公里以内的林分划为疫区;疫区周边5公里以内的松林划为重点治理区域。疫区划定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四)设置临时检疫检查站,实施疫区封锁
临时检查站的设置,应根据疫情及疫区情况确定,并按程序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一旦划定疫区,要及时按规定对疫区范围进行封锁。禁止疫区内松科植物活体及所有松材线虫病寄生的繁殖材料外运;禁止未经检疫合格的松木及其各种制品外运;对过境停留和进入疫区所在地的上述货物、包装材料、运载工具等实施严格的消毒和除害处理。对不符合检疫要求的货物要及时进行处理或就地销毁。
(五)疫木处理
对疫区内的松树进行全面伐除清理。伐除疫木的数量和清理面积由县林业局报省林业厅后根据有关规定和程序确定。一般无利用价值的病疫木,砍伐木的枝条及剩余物,一律在山场就近集中烧毁。对砍伐的伐桩要采用柴油乳剂、天牛毙或其它杀线虫、杀天牛药物喷洒,消除病源和媒介昆虫,对发生病害外围的松林,利用松材线虫病早期诊断技术进行监测。为减少林农损失,推进疫木安全利用,对确有利用价值的木材可在采伐迹地就地进行药物熏蒸、热烘、旋切等变性处理,或统一由专车指定专人押运至本地除害处理场、人造板厂确定专人看管,统一进行相应除害处理,坚决杜绝疫木外流,处理合格后的松材只能在本地使用。
(六)采伐迹地更新
染病松林采伐后,对采伐迹地及时进行更新造林,造林树种可结合旅游、生态保护、水土保持等进行选择。对成片采伐迹地可因地制宜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竹林等,不宜在栽植松科植物。单株采伐或零星小块皆伐的以及不适宜造林的零星小地块,实行补植、封山育林等措施。
(七)疫情监测
疫木清理完成后,采取地面调查、松褐天牛诱测等方式对疫区及其周边林分进行疫情监测。若连续3年无死树,诱捕的松褐天牛体内未分离出线虫时,则根据有关规定申请撤销疫区,解除疫区封锁。
(八)综合治理
在疫区及其周边林分合理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对松材线虫病及其媒介昆虫进行防治诱杀,对林内零星分布枯死的松树和濒死松木进行及时清理,最大限度减少病害的自然传播机率。
七、保障措施
(一)物资保障
建立县、乡镇两级松材线虫病防治物资储备制度,储备足量相应的防治松材线虫病所应急的物资。储备物资应存放在交通方便,具备贮运条件,安全区域。县级重点储备防治用药、防治器械、封锁设施和设备。松林面积较大的乡镇也要根据需要做好有关物品的储备。
(二)资金保障
松材线虫病防治应急所需经费要纳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防治经费由国家给予合理补贴,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规定的比例分担。
(三)人员保障
县级设立松材线虫病鉴定检查组,并对检查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检查组负责松材线虫病疫情现场鉴定、提出应急控制技术方案建议;组建松材线虫病防治应急预备队,应急预备队按本级领导小组的要求,具体实施疫情应急处理的各项工作。
(四)技术保障
县林业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依托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科研院校专业实验室、森防专家承担对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和除治的科研和技术支持。
八、其他事项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防治责任。各乡镇政府要将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和除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本地区的松材线虫病防治预案。
(二)从事松科植物生产、加工、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履行本预案的规定,执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为落实本预案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2015年修订慢病防控工作方案 篇9
各科室:
为继续巩固我县创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以下简称“创慢”)工作取得的成效,适应我县慢病发展趋势,有效提高我院慢病综合防控能力和水平,稳步推进慢病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推动慢病综合防控工作有序开展,根据马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15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的通知》(马政办发„2014‟309号)精神,在总结一年来我院“创慢”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经研究,决定修订《马龙县人民医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本方案自2015年1月1日起执行,原《马龙县人民医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马人医发„2014‟16号)同时废止。
特此通知。
马龙县人民医院 2015年1月1日 马龙县人民医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2015年1月1日修订)
为有效遏制全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的快速上升趋势,保障全县人民身体健康,构建健康和谐马龙,积极配合马龙县委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切实做好马龙县创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慢”)工作。根据马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15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的通知》(马政办发„2014‟309号)及卫生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卫办疾控发„2010‟172号)等文件要求,修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政策,在县卫生局领导下,最大限度地参与慢病综合防治活动,努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医院支持、社会共建、居民参与”的慢病综合防控的新格局,为我县创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贡献力量。
二、总体目标
在县卫生局直接领导下,与政府各职能部门密切协作,通过以健康促进为主要策略的干预活动的实施,促进形成慢病防控协作体系,培养和建立一支防治结合、技术全面的慢病综合防治队伍,全面降低人群中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病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抑制和控制慢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最大限度减轻慢病患者及社会用于慢病的卫生费用支出。
三、组织领导
(一)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调整马龙县人民医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慢病防控的总体领导和协调工作。调整后的人员组成如下: 组 长:周丽琼 院长、副主任医师 常务副组长:张金平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副 组 长:汪德芳 副院长、副主任护师 田开文 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成 员:胡文俊 王文冰 丁凤英 张崇光 何莉军
李业许 李关凤 王 静 杨庆花 李建柱
杨洪英 王嘉瑞 耿 锋 赵晓莲 罗亚坤
田春花 刘玉凤 韩 英 张柱花 许梅仙
史怀英 李亚红 角莲粉 杨泽权 施兴凤 李兴光 木卫红
(二)调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技术指导组: 组 长:张金平
副组长:张柱花 罗亚坤 胡文俊
成 员:王 静 刘玉凤 李建柱 耿 锋 杨泽权 施兴凤 李兴光 李业许 技术指导组主要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和目标,对各项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提供慢病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咨询。
(三)调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机构:
1.继续设置慢病科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机构。由质控办主任胡文俊兼任慢病科主任,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组成,负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日常管理工作。主 任:胡文俊
成 员:黄文韬 王文冰 张学凤 秦绍金 陈德玲 金 星 杨丽芬 陈振伟 冯俊
2.继续设置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小组。
由科主任、护士长、信息员组成各科慢病管理小组,负责检查落实本科慢病的监测、报告、防控等工作。各科室慢病报告信息员由科室自行确定。
四、主要工作内容
(一)完善队伍建设: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二次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慢病防控工作。
2.慢病科必须认真落实各项慢病防控措施,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和改进,确保我院慢病防控工作有效推进。
3.设置联络员,按时参加联络员会议,负责将我院创建 资料报县创建办公室。
4.稳步推进双项转诊工作制度。
(1)制定确实可行的双向转诊实施方案,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服务质量;
(2)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室建立慢病双向转诊关系,积极创造双向转诊条件,减少转诊环节,保证畅通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为转诊病人提供便利条件;
(3)指导并配合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室做好下转病人治疗的后续管理工作,确保转诊服务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5.设置专门科室和人员,负责慢病防治工作。根据我院实际情况,仍由心血管神经内科和呼吸消化内科负责慢病防治日常工作。
(二)加强综合监测: 1.死因监测。
(1)根据我院实际工作运行情况,适时修订和完善死因登记信息管理制度;
(2)及时、准确、完整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由病案室工作人员审核并按照程序完成网络上报。死亡病例院内报告覆盖率达100%,网络报告覆盖率达100%,审核率达100%,死因编码正确率≥95%,不明原因疾病死亡构成<5%,死亡报告时限≤7天;
(3)做好原始凭证保存工作;(4)每月组织1次全院性死亡病例报告质量和漏报督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罚;
(5)按时参加省、市、县疾控中心召开的例会及培训,积极开展院内死因监测基本技能培训,慢病科定期对各临床科室进行死因监测相关知识培训,及时纠正报告中出现的偏差,确保死亡病例报告质量;
(6)协助县疾控中心开展死因登记信息的质量控制和相关调查。
2.危险因素监测。
配合县卫生局完成有代表性的慢病及危险因素核心指标(包括体重、腰围、血糖、血压)监测调查。
3.肿瘤监测。
(1)所有临床科室均为恶性肿瘤监测的责任科室,呼吸消化内科为主要恶性肿瘤监测科室;
(2)各责任科室慢病报告信息员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主动收集肿瘤监测信息,按照规定时限报我院慢病科,再由慢病科慢病信息报告员审核后于次月5日前汇总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
(3)全院恶性肿瘤病例报告覆盖率达100%,恶性肿瘤死亡发病比(MI Ratio)在0.6和0.8之间,病理诊断率(MV%)大于66%,仅有医学死亡证明书比例(DCO%)低于15%;
(4)每月组织1次全院性恶性肿瘤病例报告质量和漏 报督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罚;
(5)每年开展恶性肿瘤发病死亡和生存分析并出具分析报告。年度报告分析应当涵盖背景、目的、信息来源、收集流程及步骤、登记内容、质控与评价、统计方法、监测结果、主要发现和建议等内容。
4.心脑血管事件监测。
(1)所有临床科室均为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的责任科室,心内科为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的主要责任科室;
(2)各责任科室必须认真落实专人负责门诊、病房每日确诊的新发病例报告卡(28天后复发要求再报)的收集、整理、编号、审核和录入信息系统并登记到《脑卒中、冠心病病例登记册》,按照规定时限报我院慢病科,由慢病科慢病信息报告员审核后于次月5日前汇总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
(3)各责任科室心脑血管事件报告覆盖率达100%,且发病率不低于死亡率;
(4)每月组织1次全院性心脑血管事件报告质量和漏报督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罚。
(三)高危人群发现与干预:
1.严格落实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工作制度,确保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率≥95%,并根据规定完善相应记录。
2.认真落实职工体检制度,至少每2年完成一次职工体 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3.继续开展自助检测点工作,每月收集一次上月自助检测人员名单及基本信息,按照规定筛查高危人群,由我院慢病科统计汇总后于次月5日前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
4.继续为适龄儿童提供龋齿充填(逐年增加30%)、窝沟封闭(以小学为单位达50%及以上)工作。
(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1.适时制定本单位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
2.做好慢病综合防控的宣传发动和健康教育工作。(1)所有住院病人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100%;(2)所有住院病人都要进行平衡膳食教育,如居民食品营养标签知晓,低盐低油膳食(每天每人6克盐、25克油)的知晓等,合理使用健康教育处方;
(3)严格烟草控制,加强无烟医院建设,办公场所及门诊、病区各科室全面禁烟。
3.继续设置慢病专题宣传栏,至少每两个月更新一次,提高人群慢病知晓率。消化科和心内科要设置专门宣传橱窗,制作宣传版面开展慢病防治知识宣传,内容包括慢病防控相关知识、控烟禁烟、推动合理平衡膳食、促进健身活动等内容,提高在院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意识。4.结合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等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五)职工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1.制定本单位工间操实施方案,配备3种以上健身设施,确保每位职工每天不少于20分钟的工间操健身活动。
2.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健身活动。
(六)患者管理:
1.根据县卫生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慢病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慢病管理效果评估。
2.积极配合社区推广“慢病患者自我管理”模式。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康复期等慢病患者,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场所为单元,组织患者学习慢病知识,交流防治经验,逐步提高慢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七)加强培训指导:
1.在县卫生局领导下,承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任务。医院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需要,组织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以专家门诊、专家咨询、健康课堂、专家带教等多种形式定期不定期到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室进行技术指导,为居民提供诊疗服务等。
2.鼓励住院医师参加全科医师培训,积极到对口支援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室开展支援工作,为基层培养和建立 一支技术全面、过硬的基层慢病综合防治队伍。
五、工作步骤
根据马龙县委、县政府、县卫生局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具体要求安排和部署。
马龙县人民医院
奶牛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篇10
1 病原特性
布鲁氏杆菌有高度的侵袭力和扩散力,它不仅可以从破损的皮肤侵入机体,而且可以从正常的皮肤、粘膜侵入。布鲁氏杆菌在自然条件下生活能力较强,在污染的土壤表面,能生活20~40 d,在直射阳光下可存活4 h,水中150 d,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但对热非常敏感,在60℃加热30 min, 70℃加热5 min可被杀死,煮沸后立即死亡;对常用化学消毒剂也很敏感,如2%石炭酸溶液3 min、0.1%新洁尔灭30 s、2%来苏儿3 min均可将其杀死。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主要是发病及带菌的羊、牛、猪,其次是犬。感染动物首先在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到人。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的胎儿及分泌物、乳汁等都含有大量的病菌。
2.2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经消化道、皮肤黏膜和呼吸道等三种途径传染。消化道传播:采食被病菌污染的饲草料,水、奶等而感染。皮肤黏膜接触传染:健畜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流产物等经皮肤、黏膜而感染。呼吸道传播: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吸入呼吸道而感染。其他:通过苍蝇携带和吸血昆虫叮咬传染。
2.3 易感动物
目前已知有60多种驯养动物、野生动物均易感,对羊、牛、鹿、马、猪的感染性较强。幼畜带菌而不发病,老龄动物易感性较低,动物处于妊娠期时对该病易感性较高。一般情况下,初产动物最易感,流产率也高,随着产仔胎次的增加易感性逐渐降低。
2.4 流行特征
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末夏初偏多。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2周至6个月。母牛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发生于怀孕第5~8个月,产出死胎或软弱犊牛。流产时除表现分娩征象外,常有生殖道发炎症状,阴道粘膜发生粟粒大小的红色结节,流出灰白色粘性分泌物。胎衣往往滞留,流产后持续排出恶露,呈污灰色或棕红色,可持续2~3周。常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大多数母牛只流产1次。公牛常发生睾丸炎或关节炎、滑膜囊炎,有时可见阴茎红肿,睾丸和附睾肿大。
4 病理变化
非妊娠奶牛的子宫在剖检上很少见到明显变化,而妊娠奶牛的子宫和胎膜具有病理变化。胎衣呈黄色胶冻样浸润,表面覆盖糠麸样纤维性絮片和脓汁。绒毛叶贫血呈苍白色,有的覆盖灰色、黄绿色纤维絮片,有的覆盖脂肪样的渗出物。胎儿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脐带肥厚,淋巴结、脾脏肿大,表面有坏死灶,肺内有散在的炎性病灶,真胃内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胃肠道、膀胱浆膜下有点状或线状出血。
5 防控措施
目前对本病的治疗还没有特效药物,主要以预防为主。
5.1 严格控制引种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奶牛群,不轻易引种。如必须引种,首先要搞清所引奶牛场的基本情况,是否有过布鲁氏杆菌病疫情。此外,还应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认阴性牛方可引入,坚决禁止引入阳性带菌奶牛。引入后要隔离观察1个月,并经血清学检查,全部为阴性时,方可混群饲养。
5.2 强制免疫
对疫病流行区和受威胁区奶牛和种公牛以外的易感家畜进行强制免疫。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最好采用个体口服方法进行免疫,尽量不要采用群体饮水或拌料的方法投服疫苗,严重地区加大剂量或1个月后进行第二次免疫。
5.3 定期监测
要使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工作有一个飞跃进展,必须提高监测质量,做到早期预防,及早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严格落实好国家规定的每年2次奶牛监测工作,在监测净化中要做到不漏检,对监测中出现的布鲁氏菌病阳性牛要及时隔离扑杀。对可疑牛更要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
5.4 加强牛场卫生防疫措施
牛场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减少人为原因传播疫病。注射疫苗做到一畜一针,人工授精器具一畜一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检出的阳性奶牛离场后,对病牛污染的畜舍、运动场集中清理粪便至地面,重新放垫料,然后对病牛污染的畜舍、运动场、饲槽及各种饲养用具等,用2%氢氧化纳溶液或10%~20%石灰乳等进行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产道分泌物等,更要妥善消毒处理。
5.5 做好人的防护
当前我国多病因呼吸道病的防控 篇11
当前我国多病因呼吸道病的防控
本病又称呼吸道复合征,或称复合型慢性呼吸道病.在商品化生产条件下,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以及免疫抑制性病原和不利的环境条件等多种病因并发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比单一病原感染更为多见.此外,常规免疫接种引起的呼吸道反应对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也可起重要作用.
作 者:蔡宝祥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刊 名:北方牧业英文刊名:BEIFANG MUYE年,卷(期):“”(14)分类号:S8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防控总结 篇12
一、疫情防控小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各子公司/部门按照小组通知,密切跟踪疫情情况,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高度重视并负责落实防控措施。
三、各子公司/部门要加强宣导科学知识,增强员工主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四、各子公司/部门须密切关注员工及其家人的健康状况,如有需要帮助的,应全力提供相关救助支持。
五、各子公司/部门须严格执行公司发布的疫情跟踪反馈机制,如实申报员工相关行程,如出现疑似病例、被隔离或者确诊感染的情况,需要第一时间反馈给部门负责人及疫情统计跟进人。
六、在此再次提醒全体员工,务必配合做好防控工作:
1.切实做好个人卫生防护,保持室内卫生和空气流通,避免到空气不流通或人流密集的公众场所活动;
2.合理选用和佩戴口罩,预防飞沫传染;保持手部卫生,勤洗手。
3.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实行错峰半小时上下班
畜间布鲁氏杆菌病防控对策与建议 篇13
一、平凉市畜间布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
2012年共监测7县 (区) 38个乡 (镇) 、1个国营农场、44个村的6 236头 (只) 牲畜, 对监测出的86只阳性羊 (其中崇信县62只、泾川县20只、崆峒区4只) 进行了扑杀净化和无害化处理。截至今年7月31日, 全市共抽取47个乡 (镇) 、1个国营农场、149个村的13 161头 (只) 牲畜血清进行了实验室检测, 共检测出阳性羊165只 (含疑似阳性) , 阳性率1.27%。崆峒区检测出阳性羊125只 (含疑似阳性) , 灵台县检测出阳性羊33只, 崇信县检测出阳性羊4只, 平凉工业园区检测出阳性羊3只。对人感染布病的乡镇、村社的牛、羊等动物实现了全覆盖监测。对检测出的阳性畜, 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全部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了扑杀净化和无害化处理。
二、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㈠平凉市畜间布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按照制订下发的《平凉市2013年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布鲁氏菌病专项调查方案》, 以灵台县、泾川县、崇信县、崆峒区和2012年以来卫生部门通报的人间布病发生的县 (区) 为调查重点, 实行了以县 (区) 为中心, 以市级为督导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机制, 今年利用6个月时间, 在全市7县 (区) 的102个乡 (镇) , 1个国营农场, 1 500多个自然村, 800多家规模养殖场和13 000多个散养户中开展了人畜共患病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现场走访调查、查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等措施, 及时分析评估平凉市动物疫情发展态势, 科学判断动物疫病发生风险点和流行趋势, 系统评估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效果, 不断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预测预警、风险防范、应急处置能力和防控水平。调查结果显示, 奶牛结核病在平凉市得到有效防控, 无疑似或阳性病例发生, 但布病对羊只感染比较严重, 阳性率较高, 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调查发现, 人感染者大多有与羊密切接触史, 阳性羊的养殖户大多在2013年春季补栏时从山东、山西、内蒙古、宁夏及甘肃的庆阳市等地调购了羊只, 尤其是崆峒区从宁夏的泾源、彭阳、西吉、固原、隆德、海源等地调入的数量较大。
㈡全国畜间布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20世纪由国家投资、组织专业队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范围的畜间布病联合防治, 到1993年甘肃省已达到稳定控制标准, 之后国家再没有专项投资, 专业防控队伍也相应解散。但进入2000年后, 布病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反弹。据卫生部、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 从1996年到2005年, 全国人间布病发病率从0.09/10万上升到1.50/10万, 10年间上升了16.7倍。2006年, 全国共报告发病19 013例, 远远超过历史发病人数最多的1963年。2007年, 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份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山西、河北、陕西、吉林、辽宁、新疆、河南和山东。在这种情势下, 2007年11月, 卫生部、农业部曾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加强疫病的防控。
三、主要对策
㈠加强组织领导, 认真安排部署 近年来平凉市高度重视畜间布病防控工作, 平凉市政府下发了《平凉市2012-2014年主要动物疫病防控行动方案》 (平政办发[2012]190号) 、《平凉市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2012-2020年) 》 (平政办发[2012]260号) , 把布病作为16种优先防治的动物疫病之一, 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2012年平凉市兽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布病区域性净化行动的紧急通知》 (平兽医[2012]48号) , 平凉市防制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布病监测净化工作的通知》 (平防重大指[2012]6号) 。2013年市防制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下发了《全市动物防疫工作要点》 (平防重大指[2013]1号) , 对加强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进行了专门强调, 要求各县 (区) 突出抓好人畜共患病防控, 着力提高监测净化能力, 扩大监测范围, 增加监测频次, 摸清人畜共患病流行情况, 发现阳性畜按程序及时处置, 不留隐患。平凉市兽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牲畜布病监测净化工作的通知》, 对全市布病监测净化工作进行了再次安排和部署。市、县动物防疫部门分别成立了人畜共患病防控行动领导小组, 实行了主要领导负总责, 分管领导具体抓, 技术人员包片抓的防控机制, 保障了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㈡加强综合防控, 落实各项措施
1. 强化布病监测。市、县 (区) 、平凉工业园区动物防疫部门及时购买了布病检测诊断试剂, 结合春防工作开展了奶牛“两病”监测和牲畜布病监测, 重点加强了对规模养羊场、羊只贩运户及其周边区域牲畜布病的监测。
2. 增设布病监测点。按照布病监测净化实施方案, 今年有针对性地在养羊密集区、省市县毗邻区、交通要道、羊只贩运户、流通频繁区和人间布病发生地都不同程度增加了布病监测点, 扩大了监测范围, 对人间布病发生地的牲畜实行了全覆盖持续监测。
3. 加大阳性畜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力度。对检测出的阳性羊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按规定程序进行了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并按每只400元的标准由当地政府进行了补偿。
4. 加强消毒灭源。重点对829个规模养殖场, 13.9万个散养户, 25个交易市场, 11个定点屠宰场和3 340辆牲畜贩运车辆进行了消毒灭源, 累计发放三氯异氰尿酸粉、烧碱、强力消毒灵等消毒药品4 363 kg, 出动消毒车辆173辆 (次) , 消毒面积达637.4万m2。
5. 加强检疫监管。规范了产地检疫, 禁止从疫区调运牲畜, 严防疫情传入。今后凡调运羊只, 都要进行布病的实验室检测, 合格者方可调进, 并严格执行隔离观察制度。
㈢加强安全防护, 保障人员安全 平凉市兽医局制订下发了《平凉市动物防疫人员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试行) 》、《平凉市废弃疫苗、疫苗空瓶和一次性注射器回收及无害化处理制度 (试行) 》、《平凉市兽医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试行) 》、《平凉市兽用生物制品管理人员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试行) 》、《平凉市畜禽检疫、扑杀及无害化处理人员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试行) 》、《平凉市动物样品采集、保存、运送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试行) 》、《平凉市动物防疫相关人员生物安全防护责任追究制度 (试行) 》等7个制度, 督促从免疫技术操作, 实验室技术操作, 生物制品管理, 畜禽检疫、扑杀及无害化处理, 动物样品采集、保存、运送等各个环节对动物防疫人员采取生物安全保护措施, 加强了防疫物资管理, 对全市实验室、采血等岗位人员的生物安全和人员防护做了进一步强调, 强化了责任追究, 确保不发生生物安全事故。
㈣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群防群控 在加强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 加大了对养殖户、牲畜贩运户和畜产品经营人员的布病防控知识宣传, 增强从业人员的道德意识。利用“联村联户”等培训载体, 把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努力营造群防群控的社会氛围和长效机制。
四、问题与建议
㈠监测经费严重不足 市、县普遍缺少专项经费支持, 特别是2013年人感染布病数量增多, 给全市各级动物防疫部门带来了多重压力, 监测的数量、频次、范围进一步扩大, 实验室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举步维艰。建议省级财政加大投入, 列入专项预算, 保障大范围的监测所需。
㈡对阳性畜的扑杀补偿机制不健全 由于布病属二类传染病, 目前对牲畜的扑杀净化仍没有建立国家补偿机制, 而由当地政府负担, 扑杀净化困难较多。有的县对布病监测净化存在顾虑, 担心对阳性畜扑杀补偿经费不到位而杀不了, 扑不灭。建议建立国家补偿机制。
㈢区域性防控难度大 建议省、市 (区) 之间加强信息沟通, 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投入专项资金、组建专业队伍开展联防联控。
㈣进一步加大监测净化力度 各级动物防疫部门要积极和卫生部门沟通协作, 加强对规模场、养殖大户和牲畜贩运户布病的监测净化工作, 特别要对人间布病发生地的牲畜继续实行全覆盖持续监测, 扩大检测范围, 增加检测频次。
㈤进一步加强消毒灭源 继续以规模养殖场 (小区) 、养殖大户、定点屠宰场、活畜禽交易市场和养殖密集区等区域为重点, 集中开展春秋两季消毒灭源。
㈥加强检疫监管, 严防疫情传入 严格执行“六条禁令”, 搞好羊只调运前的布病实验室检测, 严防病畜、阳性畜传入、传出。
【布鲁氏菌病防控总结】推荐阅读:
家畜布鲁氏菌病防控11-09
牲畜布鲁氏菌病防控01-07
家畜布鲁氏杆菌病防控10-18
布鲁氏菌病防治06-23
布鲁氏菌病研究08-08
羊布鲁氏菌病08-15
奶牛布鲁氏菌病11-17
牛布鲁氏菌病01-07
绵羊布鲁氏菌病的诊疗08-17
人畜共患布鲁氏菌病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