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污染监测(共7篇)
细菌污染监测 篇1
猪肉是我国广大居民消费的主要肉类, 其消费量占所有肉类消费比例达60%以上。由于在生猪屠宰、运输与销售过程中常常受到细菌, 特别是一些致病菌的污染, 对鲜猪肉消费者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因此, 笔者对贵州省各地市售鲜猪肉进行了细菌数量和种类调查, 以期掌握猪肉细菌污染状况及其种类, 以便为鲜猪肉的食用安全和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鲜猪肉样本从贵阳市、六盘水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黔南州、铜仁地区和毕节地区农贸市场随机购买, 共82份。
1.2 细菌培养基
普通营养琼脂平板、鲜血营养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和细菌微量生化培养基等, 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3 鲜猪肉污染细菌计数与鉴定
采集鲜猪肉样本后, 冷藏条件下送往实验室检测。每份样本分表层和深部取样, 表层取样时直接切取表层肌肉1 g, 深部取样时则无菌切开表层肌肉, 取表层下5~10 cm深的肌肉样本1 g。将肌肉样本放入灭菌研钵中, 充分剪细与研磨后, 加入9.0 m L生理盐水, 充分混匀并低速离心, 吸取上清液1.0 m L连续作10倍梯度稀释后, 吸取不同稀释度上清液200μL放入鲜血营养琼脂平板, L棒涂抹均匀, 每个稀释度涂抹3个平板。37℃培养24~48 h, 统计平板的菌落总数, 并挑取优势菌落进行纯培养后, 再进行培养特性和生化鉴定。
2 结果
2.1 鲜猪肉表层细菌总数及其种类
经细菌分离培养后, 按照常规细菌计数法统计鲜猪肉表层样本细菌总数, 结果7个地区市售鲜猪肉的表层细菌总数均达到3.3×105 CFU/g以上, 见表1。
每个地区各挑取16个优势菌落进行鉴定, 结果在鲜猪肉表层样本中共检出12种以上细菌, 其中葡萄球菌、葡萄杆菌、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检出率较高, 分别为27.7% (31/112) 、15.2% (17/112) 、14.3% (16/112) 、13.4% (15/112) 和10.7% (12/112) 。
2.2 鲜猪肉深部细菌总数及其种类
经细菌分离培养后, 统计鲜猪肉深部样本细菌总数, 结果7个地区市售鲜猪肉的深部细菌总数均达到0.14×105 CFU/g以上, 见表1。
每个地区各挑取16个优势菌落进行鉴定, 结果在鲜猪肉深部样本中也检出12种以上细菌, 其中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雷氏菌、芽孢杆菌和葡萄杆菌检出率较高, 分别为25.0% (28/112) 、13.4% (15/112) 、11.6% (13/112) 、9.8% (11/112) 和7.1% (8/112) 。
3 讨论
细菌污染是影响肉类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卫生部颁布的无公害食品猪肉卫生标准规定, 鲜猪肉中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106 CFU/g, 沙门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空肠歪曲杆菌等食源性致病菌不得检出。动物机体对细菌入侵具有完善的防御体系, 保证了健康家畜内部组织的无菌状态, 但肌肉组织含有适合细菌生长的丰富营养物质和条件, 在屠宰、分割、运输及销售过程中常受到细菌的污染, 且随着猪肉存放时间的延长而使猪肉细菌总数显著增加。对贵州省7个地区鲜猪肉细菌污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鲜猪肉表层细菌总数为 (3.30~270.0) ×105 CFU/g, 与宋超等 (2009) 对石家庄市和保定市鲜猪肉细菌污染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其中铜仁地区、黔东南州和黔南州鲜猪肉表层细菌总数分别为27.0×106 CFU/g、7.5×106 CFU/g和5.6×106CFU/g, 超过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标准 (少于1×106CFU/g) , 属于污染级鲜猪肉, 除了与其存放时间及采样季节有关外, 可能也与屠宰企业的屠宰设备、屠宰流程及卫生管理存在密切关系。鲜猪肉深部细菌总数应相对较少, 但笔者调查中均检出了一定数量的细菌 (1.4×104~8.0×105CFU/g) , 这可能是鲜猪肉表层污染细菌向深部肌肉入侵的结果。
污染鲜猪肉的细菌可分为有害细菌和无害细菌二大类, 其中有害细菌又分为病原菌和腐败菌, 其中病原菌能产生毒素等致病因子, 引发食源性疾病, 而腐败菌可分解猪肉成分使鲜猪肉的气味、色泽、黏性等发生变化, 造成猪肉腐败变质。调查从鲜猪肉表层和深部均分离出多种细菌, 其中表层分离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耶尔森氏菌及志贺氏菌等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 而深部肌肉还存在假单胞菌、气单胞菌、不动杆菌及肠杆菌等腐败细菌, 这与生猪饲养条件、屠宰环境及加工过程等存在一定的关系,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此可见, 应严格加强市售鲜猪肉细菌污染的控制:一是减少或控制饲养生猪疾病的发生, 搞好宰前、宰后检验工作;二是改善屠宰环境卫生, 加强消毒工作;三是强化运输管理和市场检疫, 从而控制鲜猪肉病原菌污染, 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细菌污染监测 篇2
关键词: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江北区各类市售食品致病菌污染现状, 通过对辖区市售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 对市售生、熟肉制品、生海水产品等样品做危险性评估, 查证食物中毒的高发原因, 同时为食品安全预警提供检测数据。为此, 按照《2008年宁波市食品中细菌污染物监测工作实施计划》于2008年1-12月对本辖区内的3家大型农贸市场在售食品进行了5种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选择辖区内白沙农贸市场、孔浦农贸市场、双东坊农贸市场不同摊位, 以无菌操作采集在售生鲜肉、冷藏 (冻) 肉、散装熟肉制品、生海水产品等样品检测沙门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采样时间以季为单位, 每季采样25份左右, 从2008年1-12月共采集样品100份, 检测上述5种主要食源性致病菌321项次。
1.2 培养基、试剂及诊断血清
1.2.1 培养基、试剂
营养琼脂、血平板、SS、MM、TCBS、P-K、7.5%NaCl肉汤、氯化钠结晶紫增菌液、肠道菌增菌肉汤、LB1、LB2、营养肉汤等培养基及各种生化鉴定管均由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使用法国 (科玛嘉) O157显色培养基,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使用法国 (科玛嘉) 李斯特菌显色培养基, 均按说明制作, 在有效期内使用。
1.2.2 诊断血清
沙门菌属诊断血清 (59种) 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批号为20070101, 有效期至2009年1月30日。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诊断血清 (15种) 批号20080101, 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生产, 有效期至2009年7月22日。
1.2.3 冻干兔血浆
由上海疾控华康科技开发公司、中国腹泻病控制上海试剂供应研究中心生产, 批号20070910, 保质期二年。
1.3 检验方法
按GB/T4789-2003和《2008年宁波市食品中细菌污染物监测工作实施计划》进行。检出阳性菌株均及时送宁波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做进一步核对鉴定保存。
1.3.1 沙门菌检测
取25g样品加入225mL MM增菌液中, 42℃增菌20小时, 接种SS平板, 置36℃培养24小时, 挑取疑似菌落做生化和血清鉴定。
1.3.2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检测
取25g样品加入225mL肠道菌增菌肉汤 (另加新生霉素20ug/mL) 中, 36℃增菌20小时, 接种O157H7科玛嘉显色培养基, 置36℃培养24小时, 挑取疑似菌落做生化和血清鉴定。
1.3.3 金黄色葡萄球菌
各取25g样品分别加入225mL7.5%NaCl肉汤增菌液中, 36℃增菌20小时, 接种P-K平板, 36℃培养24小时。挑取疑似菌落做涂片染色、血浆凝固酶试验和生化鉴定。
1.3.4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
取25g样品加入225mL氯化钠结晶紫增菌液中, 36℃增菌20小时, 接种TCBS平板, 36℃培养24小时, 挑取疑似菌落做嗜盐试验和生化鉴定。
1.3.5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取25g样品加入225mL LB1增菌液中, 30℃增菌24小时, 各取0.1mL加入10mL LB2, 30℃增菌24小时, 接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科玛嘉显色培养基, 30℃培养24小时, 挑取疑似菌落做涂片染色、生化、溶血、CAMP鉴定试验。
2 结果
2.1 样品致病菌检出情况
从2008年1-12月共采集在售生鲜肉、冷藏 (冻) 肉、散装熟肉制品、生海水产品等样品共100份, 分别检测沙门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5种主要食源性致病菌共321项次, 检出致病菌11株, 样品总阳性检出率为11.00%。其中20份生海水产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8株, 阳性检出率为40.00%;18份散装熟肉制品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 阳性检出率为5.56%;48份生鲜肉制品中检出沙门菌1株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株, 阳性检出率为4.17%;对9份冷藏 (冻) 肉、3份蔬菜、2份奶制品进行了沙门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 均未检出。
2.2 不同致病菌检出情况分布
2.2.1 副溶血性弧菌
从2008年1-12月共对50份样品进行了副溶血性弧菌检测, 其中在20份生海水产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8株, 其余18份散装熟肉制品、12份生鲜肉制品均未检出, 阳性检出率为16.00%。
2.2.2 金黄色葡萄球菌
共对20份样品进行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 其中18份散装熟肉制品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 2份奶制品均未检出, 阳性检出率为5.00%。
2.2.3 沙门菌
共对83份样品进行了沙门菌检测, 其中48份生鲜肉制品检出沙门菌1株, 其余18份散装熟肉制品、9份冷藏 (冻) 肉、5份生海水产品、3份蔬菜均未检出, 阳性检出率为1.20%;
2.2.4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共对85份样品进行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测, 其中48份生鲜肉制品中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株, 其余18份散装熟肉制品、9份冷藏 (冻) 肉、5份生海水产品、3份蔬菜、2份奶制品均未检出, 阳性检出率为1.18%;
另外对48份生鲜肉制品、18份散装熟肉制品、9份冷藏 (冻) 肉、5份生海水产品、3份蔬菜共83份样品进行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检测,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均未检出。
3 讨论
检测结果显示, 江北区农贸市场在售生鲜肉、生海水产品、散装熟肉制品等食品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阳性检出率为11.00%, 主要是受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 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 (16.00%) , 其次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5.00%) 、沙门菌 (1.20%)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1.18%) , 成为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潜在致病因素。
被检的在售食品以生海水产品卫生状况最差, 检出率最高 (40.00%) , 8株副溶血性弧菌全在该类样品中检出, 是导致江北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高发的主要原因。在生鲜肉制品中检出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2种不同致病菌, 应引起重视。在散装熟肉制品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容易引起该病菌导致的食物中毒。
细菌污染监测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从2 0 1 4年2月至2 0 1 5年2月送检标本分离6 0 0株革兰阴性菌。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菌株鉴定与分离。对同一患者所连续分离相同菌株取第一次分离菌株。14株大便标本(2.33%),19株引流液标本(3.17%),41株穿刺无菌体液标本(6.83%),46株血液标本(7.67%),80株创面分泌物标本(13.33%),82株尿液标本(13.67%),318株痰液标本(53.00%)。
1.2方法:应用MIC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质控对照菌株均购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株大肠埃希菌),药敏板与细菌鉴定板(山东鑫科生物有限公司),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2005版)判定结果。
2结果
2.1革兰阴性菌分布情况分析:革兰阴性菌600株,变形杆菌24株(4.00%),3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5.67%),39株阴沟肠杆菌(6.50%),77株鲍曼不动杆菌(12.83%),100株肺炎克雷伯菌(16.67%),105株铜绿假单胞菌(17.50%),146株大肠埃希菌(24.33%),75株其他(12.50%)。其中肺炎克雷伯菌42株(42.00%)、大肠埃希菌66株(45.21%)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
2.2主要革兰阴性菌耐药率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9.52%(31/105)、31.43%(33/105)。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派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分别为3.42%(5/146)、3.42%(5/146)、20.55%(30/146)、26.71%(39/146)。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派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分别为2.00%(2/100)、2.00%(2/100)、22.00%(22/100)、28.00%(28/100)。鲍曼不动杆菌对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分别为51.95%(40/77)、59.74%(46/77)、58.44%(45/77)、53.25%(41/77)、50.65%(39/77)、54.55%(42/77)、55.84%(43/77)、53.25%(41/77)、54.55%(42/77)、50.65%(39/77)。
3讨论
本组革兰阴性菌检出率前五位分别为1 4 6株大肠埃希菌(24.33%)、105株铜绿假单胞菌(17.50%)、100株肺炎克雷伯菌(16.67%)、77株鲍曼不动杆菌(12.83%)、39株阴沟肠杆菌(6.50%)。这一研究结果符合黎家华报道结果。本文研究发现,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派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分别为3.42%、3.42%、20.55%、26.71%,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2.00%、2.00%、22.00%、28.00%。这说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以上药物敏感性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在呼吸道、肠道以及皮肤中广泛分布,是引起感染重要病原菌。碳青霉烯类药物具有较强抗菌活性,且抗菌谱较广,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常用药物。最近几年以来,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得到普遍应用,对于碳青霉烯类药物,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增强。本文研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9.52%、31.43%。这说明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如果没有采用广谱抗生素,头孢他啶是首选治疗药物。院内感染中,鲍曼不动杆菌是主要致病菌,具有严重耐药性。研究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以及妥布霉素等多种药物耐药率均在50%以上。所以,需对细菌耐药性加强监测,并对标本采取药物敏感试验或者是微生物学鉴定,按照药物敏感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安丽青,刘建国,秦廷兵,等.我院4年中抗生素使用情况与医院感染中常见革兰氏阴性细菌耐药性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9(11):122-125.
[2]李耘,吕媛,薛峰,等.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Mohnarin)2011-2012年革兰阴性菌耐药监测报告[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6(3):139-143.
[3]黎家华,黄振忠,梁寿学.504株革兰氏阴性菌耐药监测报告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3(2):99-104.
[4]李耘,吕媛,郑波.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11年度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12):883-887.
[5]王利平,张才仕,秦声远.县级医院2008~2010年革兰阴性细菌耐药性监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3):1653-1655.
食品的细菌污染及预防 篇4
1 细菌污染的种类
1.1 沙门氏菌污染
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菌属。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需氧或兼性厌氧, 在自然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强, 其既感染人群, 也伤害家畜, 是人畜共患疾病的一种重要病原。沙门氏菌主要依靠消化道传播, 可分布于各种动物的肠腔中, 被动物污染的水体中也有大量的沙门氏菌。
1.2 大肠埃希菌0157:H7污染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0157:H7是近年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1996年日本报告病例逾1万例, 死亡9例;1999年我国部分地区暴发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0157:H7感染性腹泻;其他许多国家也有相关报道。0157:H7感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大肠埃希菌0157:H7属大肠杆菌属, 牛、羊、猪等动物是其主要传染源。带菌家畜、家禽和其他动物往往是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根源。如牛肉制品、猪肉制品、羊肉制品、鸡肉、鸡蛋及其制品等。另外, 带菌动物在其自然界活动范围内, 可通过排泄物污染当地的食物、草地、水源和其他场所, 往往造成交叉污染和感染, 危害更大。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菌, 适应环境能力强, 在干燥的环境中可生存数月, 其有较强的耐热性。人和动物的化脓性感染部位常为其感染源, 如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时, 乳汁中可能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带菌从业人员直接或间接污染各种食物;畜、禽局部患化脓性感染时, 感染部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体内其他部位进行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非常耐热的肠毒素, 100℃下加热30min都不能使其破坏。受污染的食物在20~37℃下经4~8 h即可产生毒素。含蛋白质丰富, 水分较多, 同时含一定淀粉的食物, 如奶油糕点、冰淇淋、冰棒等, 或含油脂较多的食物, 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后易形成毒素。
1.4 蜡样芽孢杆菌污染
蜡样芽孢杆菌为革兰氏阳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芽孢杆菌。菌体不耐热, 可产生不耐热的肠毒素。主要污染乳及乳制品、肉类制品、蔬菜、米粉、米饭等。在我国引起中毒的食品以米饭、米粉最为常见。
1.5 肉毒梭菌污染
肉毒梭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厌氧杆菌, 主要存在于罐头食品、家庭自制的腌菜、腊肉、酱菜中。在高压蒸汽121℃、30min, 或湿热100℃、5 h方可致死。当环境条件适宜时, 如p H值4.5~9.0、温度15~55℃, 肉毒梭菌芽孢产毒, 即肉毒毒素, 这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神经毒素, 对人的致死量为10-9mg/kg体重, 但肉毒毒素不耐热, 可加热使其破坏。
2 细菌污染的途径
2.1 原料污染
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食品原料的污染与其周围环境的卫生条件关系密切。因此, 食品原料在采集、加工前的控制非常关键。动、植物食品污染的常见细菌主要有假单胞菌、醋酸杆菌、无色杆菌、黄色杆菌、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葡萄球菌等[1,2]。
2.2 产、储、运、销过程中的污染
产销过程中易受细菌污染。由于不良的卫生操作和管理, 而使食品被环境、设备、器具中的一些细菌所污染[3]。
2.3 烹调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 未能严格贯彻烧熟煮透、生熟分开、机械洗刷等卫生要求, 再加上不卫生的管理方法, 使食品中已存在或污染的细菌大量繁殖生长, 导致食品质量下降。
2.4 从业人员的污染
食品从业人员未认真执行卫生操作规程, 不遵守食品卫生制度, 通过手、上呼吸道等对食品造成污染。
3 细菌污染的危害
细菌污染食品后, 如果环境条件适宜, 就能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等进行自身繁殖, 从而导致食品营养价值和品质下降, 严重时造成食品腐败变质, 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感官性状, 如刺激性气味、异常颜色、组织腐烂、产生黏液等。此外, 有些细菌污染食品后会产生毒素, 如肉毒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等, 如果不慎食用, 会造成人体中毒,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甚至危及生命。
4 食品细菌污染的指标
反映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污染指标可分为2个方面。一是细菌总数, 即食品的一般卫生指标。食品中的细菌总数是指1 g或1 m L食品中所含的细菌数目。一般认为细菌总数达到100~1 000万个的食品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此外, 在商业用途中, 利用细菌总数还可以预测食品的货架期。二是大肠杆菌群, 即食品的粪便污染指标。大肠杆菌数的高低表明食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 也反映对人体健康危害性大小。然而, 大肠杆菌群试验并不适用于所有食品卫生检验, 如对冷冻的热处理蔬菜, 大肠杆菌群数量不能反映加工环境的卫生情况。标准的大肠杆菌群试验不适用于肉类、鱼贝类食品的卫生检验。因此, 应根据不同食品种类采取相应的卫生检验手段。
5 预防食品细菌污染的措施
5.1 严格食品原料的选择
在食品原料中, 一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细菌。因此, 对食品原料要严格选择, 并加强卫生管理工作。食品原料在加工前, 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是否消毒。严禁食用病死牲畜。
5.2 加强产销过程中的卫生管理
自然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可通过对植物的附着、灰尘、空气等污染食品。所以, 加强对食品生产、贮、运、销过程中的卫生防护, 是防止细菌污染、保证食品卫生质量的关键。食品加工间应保持洁净无尘, 通风良好, 并有过滤装置;确保器具洁净, 必要时进行灭菌处理;生产应采用密闭、连续自动装置;熟食品销售要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 保证不售腐败变质食品;个人卫生良好, 并做到生、熟食品分开, 有防尘、防蝇设备, 以减少细菌对食品的污染。在贮存、运输过程中, 用冷冻的方法可有效限制污染食品细菌的繁殖[4,5]。
5.3 搞好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
食品企业中的从业人员及食堂炊管人员是食品污染、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由于不能严格执行个人卫生要求, 造成细菌对食品的污染, 有时引起疾病或食物中毒的发生。所以, 对食品从业人员一定要进行健康检查, 对传染病的患者或带菌者要暂时调换工作岗位或立即进行治疗, 待3次检查阴性后, 再恢复原来工作[6]。从业人员手的冲洗和消毒极为重要, 尤其对接触熟食品的从业人员更应注意。
5.4 搞好食品烹调的卫生
食品在烹调加工过程中, 应做到烧熟煮透, 彻底杀灭食品中的污染细菌。对于烹调后的熟食品, 一定要生熟分开, 严防交叉污染[7,8]。要有防尘、防蝇设备, 并放置于洁净、凉爽和通风的地方。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存放, 下次食用前要再次充分加热, 以防污染细菌的增殖和产毒, 确保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倩, 骆海朋, 赵春玲, 等.北京市食品中五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3, 13 (5) :570-571.
[2]张森富, 赵婷.浅析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问题[J].内蒙古煤碳经济, 2009 (3) :101-103.
[3]杨萍, 牛春艳.浅谈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J].世界农业, 2009 (12) :43-46.
[4]王自振, 赵军, 李新生, 等.HACCP在低温火腿生产中控制细菌污染的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 1996 (6) :39-41.
[5]陈芳.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问题[J].中国禽业导刊, 2008 (20) :10-11.
[6]杨继远, 袁仲.食品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8 (7) :239-241, 244.
[7]方剑锋, 云昌均, 于飞, 等.试论食品污染与食品安全综合控制策略[J].食品工业科技, 2008 (5) :38, 40, 42.
医院楼梯扶手细菌污染情况的调查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对我院门诊楼、急诊楼、医技综合楼、住院楼、手术楼、药剂楼、信息楼的医院楼梯扶手起进行随机采样,采集98份样本,其中门诊楼28份、急诊楼10份、医技综合楼10份、住院楼10份、手术楼10份、药剂楼10份、信息楼10份。
1.2 方法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对医院楼梯扶手表面进行采样。具体方法:消毒前采样,将无菌棉拭子蘸取无菌生理盐水在扶手100cm2处往返涂抹3次,无菌操作剪去手接触部分,余下放盛有10mL无菌生理盐水中,立即送检;消毒后采样,取500mg/L含氯消毒液,来回涂抹原取样处,待干,按消毒前采样、送检。将每一份样本振打80次后,取1mL注入平板中,做两个平行样,倾入45℃营养琼脂,置于(36±1)℃恒温箱中,培养48h,之后进行细菌菌落计数,取均值。然后对菌落相似进行分组、涂片、革兰染色,用杭州天和药业有限公司微量生化管鉴定到种。
1.3 标准[1]
参照《消毒技术规范》标准。Ⅲ类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数≤10cfu m L为合格。
1.4 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学χ2分析。
2 结果
2.1 医院楼梯扶手细菌污染分类
检出枯草芽胞杆菌1 7 5 6株(4 8.1 2%)、微球菌属8 0 8株(22.15%)、葡萄球菌属484株(13.27%)、肠球菌属308株(8.43%)链球菌属203株(5.56%)、非发酵菌属51株(1.40%)、真菌属40株(1.10%)共3650株菌按菌落相似进行分组、涂片、革兰染色分类(表1)。
2.2 医院楼梯扶手消毒前后细菌污染对比
消毒前医院楼梯扶手细菌污染情况:门诊楼1392株(38.14%)、住院楼452株(12.38%)、急诊楼423株(11.59%)、手术楼403株(11.04%)、医技综合楼371株(10.61%)、药剂楼324板料(8.88%)、信息楼285株(7.81%);消毒后,只有85株细菌生长,其中门诊楼26株(30.59%)、住院楼16株(18.82%)、急诊楼11株(12.94%)、手术楼10株(11.76%)、医技综合楼9株(10.59%)、药剂楼6株(7.06%)、信息楼7株(8.24%)。消毒前由3650株细菌减少到消毒后85株细菌,细菌污染明显减少,细菌菌株减少了97.67%,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统计学意义(表2)。
3 讨论
目前,很少有报道医院楼梯扶手细菌污染情况。通过对本院楼梯扶手细菌检测可以看出,医院楼梯扶手细菌污染严重,88处医院楼梯扶手全部被细菌污染,污染率达100%。从表1看,枯草芽胞杆菌约占到被检出菌的一半,为48.12%,与高秀云等报道相似[2];其次是微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占22.15%和13.27%,还有肠杆菌属(8.44%)、非发酵菌属(1.4%)、和真菌(1.09%),它们所占的比率很少,也应该引起感染控制部门重视。从表2结果看,门诊楼和住院楼扶手细菌污染最多(38.13%和12.38%),其次急诊楼(11.60%),信息楼细菌污染最少(7.81%)。调查发现,人员流动最多的是门诊楼、其次是住院楼、急诊楼和手术楼,这与我们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从表2消毒前后对比看,医院楼梯扶手消毒前的总菌落数3650株到消毒后只有85株,细菌菌株减少了97.67%。各楼的楼梯扶手消毒前后的平均菌落数也明显减少,大大低于《消毒技术规范》的标准。医院的消毒工作是预防医院感染,防止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3]。医院楼梯扶手作为细菌潜在污染的场所,其通过手-扶手-手交叉感染,易发生医院感染,应加强日常清洁消毒工作。
这次检测结果中,我们还分别检测出医院感染控制重点监测对象中的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虽然少量,也应引起医院感染管理者高度重视。本院条件有限,未做到部分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药敏试验,也就是未发现多重耐药菌,很遗憾。医院楼梯扶手作为医院感染的媒介,医务人员、患者、探视者每天都会触及,如果不及时清洁消毒,势必会造成医务人员、患者和探视者交叉感染。为了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手卫生宣传教育。通过对医务人员培训或出版报、放幻灯片等多种途径,使医务人员、患者、探视者自觉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2)对卫生员的管理。卫生员上岗前要经过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后勤部门应教会他们配制各种消毒液浓度,要求做到每日对医院扶手擦拭两次,先用清水涂抹干净,再用消毒液擦拭,每擦一段要换抹布,避免交叉污染;(3)每层楼层间转台处张贴一张温馨提示,提醒病患者注意手卫生及其意义,尽量避免手污染;(4)医院制定监管机制。把医院楼梯扶手纳入监管范围,作为日常检查监测对象。(5)加强奖罚机制。利用经济杠杆对卫生员进行监督,做到奖勤罚懒,促进楼梯扶手日常清洁消毒工作正常开展,有效地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楼梯扶手细菌污染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对医院88处楼梯扶手按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前后采样,做细菌学监测,用统计学χ2分析。结果 医院楼梯扶手细菌污染严重,消毒前细菌污染率达100%,检出枯草芽胞杆菌、微球菌、葡萄球菌属、肠杆菌属、链球菌属、非发酵菌属、真菌等条件致病菌和致病菌共3650株;消毒后,只检出85株菌,细菌污染率下降了97.67%。结论 医院扶手细菌污染情况严重,应加强日常清洁消毒监测工作,切断细菌传播途径,防止医院感染发生。
关键词:楼梯扶手,医院感染,消毒,细菌污染率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消毒技术规范[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194.
[2]高秀云,赵国敏,刘德榕.门把手的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方法探讨[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5,5(5):346.
手工浓缩血小板的细菌污染分析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BacT/ALERT BPA (需氧培养液) ;BacT/ALERT BPN (厌氧培养液) ;GPI (革兰阳性菌鉴定卡) ;GNI (革兰阴性菌鉴定卡) 均由法国Biom erieux公司生产。
1.2 仪器
BaCT/ALERT 3D培养箱和VITEK2Ⅱ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均购自法国Biom erieux公司。
1.3 血小板来源
取自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
1.4 细菌污染检测方法
样品抽取:抽取第2天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将血小板混匀,取8 ml置于专门设计的附加小袋中,将附加小袋热合取下。
细菌筛检:在无菌室 (台) 中接种样品, 从附加小袋中各抽取样品4 ml, 分别接种于BacT/ALERT BPA和BPN培养液中。接种后的培养液置BacT/ALERT 3D培养箱中培养。培养期为12~24 h,总培养期为7 d。该培养箱采用比色计传感器和反射检测培养液中的CO2的产生和存在状况, 如果试验样本中存在微生物, 生物体在培养液中代谢酶解物, 产生CO2,放置在培养瓶底部的透气传感器的颜色从蓝绿色变成黄色。系统会发出警报, 提示培养瓶中有细菌生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阳性结果进行菌种鉴定。
2 结果
检测了2 860袋的手工浓缩血小板,阳性结果2例,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为表皮葡萄球菌,阳性率为0.07%。
3 讨论
临床输血已有50多年的历史,并且已成为医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尽管临床输血治疗为患者带来的益处已被广泛接受,与之相关的不利因素也逐渐被认识并日趋受到重视。自从1987年确认输血感染HIV/AIDS以来,人们研究出一系列针对病毒传播疾病的措施及方法,这些措施及方法的应用大大减低了输血引起的病毒感染。在过去几十年,人们较多关注输血相关病毒性感染,而对细菌污染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任何血液制品都可能被细菌污染,但血小板尤其容易,因为血小板为了维持生理功能须贮存于室温,约22℃,同时血小板储存时不断摇动,血小板中丰富的营养也利于细菌生长,一旦被污染,细菌就会很快在其中繁殖。很早以前人们即认识到血小板的细菌污染是导致输血相关感染的原因之一,但是血小板的细菌污染问题一直处于输血传播HIV和HCV的阴影之下,未得到足够重视。多中心研究[2,3,4]血小板细菌污染率1/2 000~1/1 000。血小板细菌污染是输血相关发病率及死亡率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筛选了2 860袋手工浓缩血小板,阳性率为0.07%,与欧美等[2,3]报道结果基本相符。污染菌种的鉴定结果金黄色葡萄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临床感染的最常见的细菌。播散入血后可引起深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等全身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是存在于人体皮肤上的正常栖居菌, 它们在0~6℃不生长, 但却可以残存并在血小板贮存的20~24℃条件下迅速繁殖,常污染经皮肤采集的标本。血小板的细菌污染比浓缩红细胞更多,且有更大致命性、更高致死率,因为需要输注血小板的人更虚弱,这些患者多为危重患者,如肿瘤、移植、创伤等患者[4]。手工血小板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疗效肯定等优点,已被临床医生广泛接受,与此同时细菌污染问题也应被重视。
摘要:目的:探讨手工浓缩血小板的细菌污染情况。方法:采用BacT/ALERT细菌培养仪对22℃振荡保存24h后的手工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检, 如果为阳性, 再进一步对菌种进行分析。结果:随机筛检了2860袋手工血小板, 阳性结果2例, 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1例为表皮葡萄球菌, 阳性率为0.07%。结论:手工血小板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疗效肯定等优点, 与此同时细菌污染问题也应被重视。
关键词:手工血小板,细菌污染,筛检
参考文献
[1]Sullivan MT, Cotten R, Read EJ, et al.Blood collection and transfu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2001[J].Transfusion, 2007, 47 (3) :385-394.
[2]Palavecino EL, Yomtovian RA, Jacobs MR.Detecting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in platelet products[J].Clin Lab, 2006, 52 (9-10) :443-456.
[3]Silva MA, Gregory KR, Carr Greer MA, et al.Summary of the AABB in-ter organizational task force on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platelets:fall2004impact survey[J].Transfusion, 2006, 46:636-641.
2013年细菌耐药监测调查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1月至12月河源市人民医院就诊者为调查对象, 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细菌收集、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
1.2 方法
标本采集:通过尿液、血液、痰液和鼻部、咽部、耳部、伤口等处抽取标本。采用VITEK-2-compact和microscan-walk A way 40 SI分析系统及配套卡对细菌进行鉴定。监测要求: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细菌收集、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 对于同一部位反复培养相同的细菌, 只做第1株菌鉴定结果、药敏试验的分析。
1.3 观查指标
观察河源市人民医院2013年就诊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费劳地枸橼酸杆菌、粘质沙雷菌、奇异变形杆菌等细菌耐药情况。
2 结果
2.1 主要细菌的分离情况
本数据共收集革兰阴性菌4 258株与革兰阳性菌1 631株, 合计5 889株。其他杆菌科细菌181株, 见表1。
2.2 葡萄球菌属的耐药率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磷霉素、复方磺胺甲唑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80.0%)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利福平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80.0%) , 见表2。
2.3 肠球菌属的耐药率
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氨苄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80.0%) 。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高于80.0%) , 见表3。
2.4 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率
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TZP) 的耐药率较高 (>80.0%) 。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高 (>80.0%) 。嗜麦芽食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唑的耐药率较高 (>80.0%) , 见表4。
2.5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
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厄他培南、TZP、阿米卡星、呋喃妥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80.0%) 。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厄他培南、阿米卡星、TZP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80.0%) , 见表5。
2.6 肠杆菌属、费劳地构橼酸杆菌、粘质沙雷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率
肠杆菌属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高 (高于80.0%) 。费劳地枸橼酸杆菌对阿米卡星、呋喃妥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80.0%) 。粘质沙雷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头孢砒肟、氨曲南、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唑、TZP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80.0%) 。奇异变形杆菌对阿米卡星、TZP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80.0%) , 见表6。
3 讨论
用抗生素不合理应用不仅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3]。还与医院内的感染、耐药菌株的产生、药物资源的浪费、不良反应等相关[4]。抗生素的滥用易引起菌群失调, 导致二重感染。本研究对2013年河源市人民医院就诊者的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 共收集革兰阴性菌4 258株与革兰阳性菌1 631株, 合计5889株。结果显示,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头孢类 (或苯唑西林) 耐药率分别为52.9%和85.5%。提示葡萄球菌的耐药形势非常严峻, 同时对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类的耐药率也比较高, 基本超过50%。导致其耐药性高的原因推测可能是由于甲氧西林耐药性较高, 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升高。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也较高, 其对喹喏酮类和3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已超过70%。临床上一般不采用喹喏酮类和3代头孢菌素治疗由大肠埃希菌引起的疾病。而氟喹诺酮类耐药已成为临床治疗中的严重问题。通过本研究发现鲍曼不动杆菌、铜绿色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也较高, 临床只有碳青霉烯类、加酶抑制剂的复合制等有限的几种对其有作用。
综上所述, 临床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慎重使用, 避免盲目使用, 以控制耐药菌数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曾晓丹, 贺兼斌.临床药师在呼吸内科干预抗生素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药房, 2014, 25 (10) :881-883.
[2]吕媛, 李耘, 薛峰, 等.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Mohnarin) 2011—2012年度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报告[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4, 30 (3) :278-288.
[3]刘永侠, 张莉, 周鸣.2008年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9, 26 (4) :36-38.
【细菌污染监测】推荐阅读:
细菌污染06-03
药物细菌监测10-29
细菌耐药性监测和统计11-10
水污染监测05-26
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07-20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05-23
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12-02
固定污染源监测技术10-25
水环境污染的在线监测05-28
环境监测中的有机污染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