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中的有机污染

2024-08-03

环境监测中的有机污染(共8篇)

环境监测中的有机污染 篇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又简称POPs[1], 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都具有严重危害的有毒物质, 近年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成为全球性研究热点, 而其对水环境的影响更是被人们广为重视。

1 持久性有机物的特性

1.1 高毒性

与一般污染物不同, POPs在环境中难以降解, 滞留时间较长且毒性较强, 即使在低浓度时也能对生物造成伤害, 对人类的健康危害较大, 大多数的Pops具有致癌、致畸性、致突变性的“三致”效应, 能够干扰人体系统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雌性化”现象。

1.2 持久性

环境中的POPs对光解、化学分解等不敏感, 常规物理化学等处理方法很难将其从水体中去除, 可残留数十年, 或更为持久。

1.3 生物累积性

POPs具有高亲脂性、憎水性等特征, 因此可以在生物脂肪组织中累积, 从而在生物体内累积, 并且通过在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下, 在高级捕食者体内成几何倍数累积, 甚至达到中毒浓度, 从而危害人类健康。

1.4 迁移性

POPs可以通过风和水等介质远距离传播, 由于POPs的半挥发性, 使得它在常温下就能够挥发到大气层中, 但同时也因为这适度的半挥发性使得它们不会一直留在大气层中, 而是重新回到地球, 从而导致POPs随大气做远距离迁移, 甚至在远离污染源的北极圈也都发现了POPs的痕迹。

2 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

目前, 我国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严重, 污染物主要包括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和溴代阻燃剂等化合物质。

由于过去几十年工业的迅速发展, 水体、土壤、沉积物和大气等环境介质中都存在着不同浓度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溴代阻燃剂为例, 溴代阻燃剂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工、建材、纺织、交通、石油、采矿等领域中。目前, 主要生产使用的溴代阻燃剂包括以下几种产品:多溴联苯醚、多溴联苯以及四溴双酚A。1979 年, 在美国一家多溴联苯醚生产企业周边的土壤中检测出BDE 209, 这是首次在环境中发现多溴联苯醚。随后在日本、欧洲等重要流域中都有不同浓度的PBDEs同系物检出。水体中PBDEs的含量和同系物组成因采样点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我国关于PBDEs的研究表明,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水体中PBDEs的污染水平与国外高污染区相当。区域研究的数据表明, 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废旧电器拆解场地附近水体中的PBDEs含量要高于一般城市的污染水平, PBDEs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很严重。

由于水体中含有PBDEs, 因此水生生物, 如贝类、鱼类以及海洋哺乳动物都有PBDEs的同系物被检出。水生动物体内PBDEs的污染水平根据采样点和样品的不同而有差异, 一般在ng g-1~μg g- 1 (脂重) 范围内不等。向彩红等人对珠江河口水生生物体内PBDEs分布研究表明, 珠江河口中的水生生物已受到一定程度PBDEs的污染, 其中虾姑和龙头鱼的污染较为严重。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别的鱼和虾之间PBDEs含量及组成的差别可能与不同物种之间的食性、栖息环境以及对PBDEs吸收、代谢能力的差异有关。与其他研究相似, 所有检测样品中, BDE 47 同样是生物体内含量最高的同系物[2]。

3 如何应对持久性有机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各种各样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正以极快的速度进入环境,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历史由来已久, 水环境的质量对人类有着重要的影响。POPs对水环境的污染愈发严重, 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污染扩散。

3.1 因地制宜的控制措施

(1) 要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就要从根本上消除POPs, 减少POPs物质的使用量和排放量, 开发研究安全高效环保的替代品。 (2)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 开发出能够治理POPs污染物的新技术。 (3) 加强对POPs生产、使用以及环境污染程度的实地调查确保落实到位。 (4) 国家全面开展国际合作, 与全世界共同控制和解决POPs所带来的全球性污染问题。

3.2 加强污染物的检测与消除技术

(1) 检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保护的基础, 水平不达标, 又谈何解决污染现状, 因此对水环境中POPs进行监测就必须要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 (2) 去除技术[3], 主要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来实现POPs的去除, 将有毒有害的物质转化为无毒或者低毒的物质, 从而达到消除或减弱POPs的目的。主要包括光催化氧化法、电解氧化法和微生物修复技术等, 目前这些方法因为技术不成熟或者运行成本较高等因素都还运用的不是很广泛, 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进步、加强, 才能达到更为理想的目的。

4 结语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水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如何彻底解决它目前还是一道难题, 还需要围绕其来源、毒性、环境归趋、去除技术等方面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也显得愈来愈严重, 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作为一种高毒性, 持久性的污染物质对环境的危害显得尤为严重。本文主要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征以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综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水环境污染的现状, 提出了应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水环境,污染现状

参考文献

[1]陈慰双.我国水环境中壬基酚的污染现状及生态风险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 2013. (8) :10.7666.

[2]向彩红, 罗孝俊, 余梅, 孟祥周, 麦碧娴, 曾永平.珠江河口水生生物中多溴联苯醚的分布[J].环境科学, 2006, (27) :1732-1737.

[3]张威振, 赖子尼, 赵李娜, 等.水环境中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物的研究进展[C].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2013. (6) :1-1.

环境监测中的有机污染 篇2

江苏省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科研的探索与实践

综述了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近来在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科研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研究环境多介质中有机污染物监测新技术,制定国家监测方法标准,合理规划科研方向,调查、评价环境有机污染物现状,开展环境标准、污染排放标准研究,探查有机污染物的环境来源,形成长效研究机制,将饮用水源地有机污染物监测例行化等7个方面内容,并浅谈了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有机监测科研的体会,提出了今后重点努力的方向,旨在为其他部门开展有机污染监测科研提供参考思路.

作 者:胡冠九 周春宏 张涛 HU Guan-jiu ZHOU Chun-hong ZHANG Tao  作者单位:江苏省环境临测中心,江苏南京,210036 刊 名:三峡环境与生态 英文刊名:ENVIRONMENT AND ECOLOGY IN THE THREE GORGES 年,卷(期):2008 1(1) 分类号:X830 关键词:环境   有机污染物   监测   科研  

环境监测中的有机污染 篇3

硝基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化工原料, 常见的硝基苯类化合物有硝基苯、二硝基苯、二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及二硝基氯苯等。该类化合物均难溶于水, 易溶于乙醇、乙醚及其它有机溶剂。应用于印染、国防、塑料、医药与农药工业。全世界每年排入环境中的硝基苯超过10000t, 成为常见的有毒污染物。美国环保局及我国环保部均将其列入优先污染物名单。排入水体后, 可影响水的感官性状。人体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或皮肤吸收而产生毒性作用, 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贫血, 可破坏人体的肝脏和呼吸系统, 由于其毒性强、分布广, 硝基苯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导致肝实质病变, 引起中毒性肝病, 肝脏脂肪变性, 严重者可发生亚急性肝坏死。急性硝基苯中毒的神经系统症状较明显, 严重者可有高热, 并有多汗, 缓脉, 初期血压升高, 瞳孔扩大等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症状。慢性中毒可有神经衰弱综合症, 慢性溶血时, 可出现贫血、黄疸。吸入硝基苯后, 由于它的氧化作用, 使血红蛋白变成氧化血红蛋白 (即高铁血红蛋白) , 大大阻止了血红蛋白的输送氧的作用, 因而呈现呼吸急促和皮肤苍白的现象。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硝基苯在水中具有极高的稳定性, 由于起密度大于水, 进入水体后回沉入水底, 长时间保持不变。又由于其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 所以造成水体污染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2 环境污染趋势和研究现状

目前硝基苯对人类、动物和细菌的毒性效应国内外的科技工作者已进行了大量研究, 对于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化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 在生物降解吸附方面研究较多, 而主要针对的也是水体中的硝基苯类污染物, 但有关天然土壤中硝基苯的环境行为的报道较少。

2.1 工业废水中的硝基苯类污染物

2.1.1 物化法处理硝基苯类污染物

含高浓度有毒强致癌物质的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工业废水, 尚还含有很高盐量或具有很强的酸碱性, 一般难以直接用生物法处理, 而采用物化预处理手段非常有效。它既可以降低硝基苯废水的浓度, 又可以改善其生物降解性, 为后续的生物处理创造条件。目前物化法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氧化法、吸附法、萃取法和电化学法等。

2.1.2 生物法讲解硝基苯的研究现状

有关采用生物法寻找降解硝基苯的菌株来处理硝基苯类废水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效菌株的获得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 从污染现场或处理设施中筛选分离得到, 在长期受到难降解有机物污染的现场, 经过长时间的诱导以及缓慢的自然驯化和选择过程, 常存在有少量有效降解菌株, 通过筛选分离即可得到。在这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现场分离已得到了不少难降解有机物的高效降解微生物。二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工程菌。利用基因改良, 原生质体融合等技术构建和改良基因工程菌。建设高效降解菌株库, 构建系统进化树,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降解代谢途径的起源与进化, 极大地丰富了微生物资源, 并促进了微生物资源的利用。

2.2 土壤中的硝基苯类污染物

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 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 污染程度在加剧, 面积在逐年扩大。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 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目前我国土壤的有机污染十分严重, 且对农产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如我国从1959年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用五氯酚钠防治血吸虫病, 其中的杂质二噁英已造成区域性二噁英类污染, 洞庭湖、鄱阳湖底泥中的二噁英含量很高。有机氯农药[7]已禁用了近20年, 土壤中的残留量已大大降低, 但检出率仍很高。广州蔬菜土壤中六六六的检出率为99%, DDT检出率为100%。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六六六、DDT检出率仍达100%。同时,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和工业区附近的土壤有机污染日益加剧。由于土壤是植物和一些生物的营养来源, 所以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发生传递和迁移, 目前动物和人类自身都遭受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和威胁。在有机污染物沿食物链传递和迁移的过程中, 含量逐级增加, 其富集系数在各营养级中均可达到惊人的程度。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学者们就各种硝基苯的环境行为做了相对较多的研究, 有硝基苯还原羰化反应制备氨基甲酸酯选择性的研究, 一种硝基苯硝基还原酶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硝基苯类污染物还原分析的系统误差等等。其他化合物的吸附研究有螯合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吸附方法与氧化铝基吸附剂, 一种亲水的酚羟基修饰聚苯乙烯树脂对酚类化合物的吸附热力学。

3 研究硝基苯等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来源与归趋行为的意义

环境监测中的有机污染 篇4

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概况

1.1 POPs概述

POPs又称为难降解化学污染物, 是一类在人体内持久的累积的具有毒性、造成身体危害的有机化学污染物。POPs是所有环境释放的污染物中对人身体伤害最高的物质。人体的中枢以及周围神经系统受伤、生殖系统紊乱以及内分泌失调都和POPs有着很重大的关系, 严重情况会造成人类死亡[1]。在一系列的研究下发现, POPs不溶于水, 但脂肪组织极易吸收二放大到7万倍的原始值。

1.2 POPs种类

在《斯德哥尔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公约》中, POPs被分为主要的三大类12种化学物质。杀菌剂:六氯苯 (hexachlorobenzene) 和多氯联苯 (PCBs) 。杀虫剂:狄氏剂 (endrin) 、氯丹 (chlordane) 、包括艾氏剂 (aldrin) 、狄氏剂 (dieldrin) 、毒杀酚 (toxaphene) 、滴滴涕 (DDT) 、七氯 (heptachlor) 、灭蚁灵 (mirex) 。化学品的副产物:二恶英 (PCDD) 和呋喃 (PCDF) [2]。

2 POPs在中国的污染现状

2.1 POPs在土壤中的污染状况

中国某些地区最高残留量仍在1mg/kg以上即使在禁用DDT和六六六20年后。南北土壤有机氯农药的残留1988年调查的中上很明显, 得到的结果是南方>中原>北方, 南方约3.5倍左右, 要比北方多。据调查显示, 在天津市一次土壤检测中, 有机氯农药的检出率均为100%, 灌溉菜地的污染极其严重, DDT达280μg/kg, 六六六残留量410μg/kg, 这些都表明灌溉水受到严重污染。

2.2 POPs在水体中的污染状况

研究表明, 在辽河中下游、华北地区地下水中、中国东海岸3个出海口的沉积物中都检测到不同浓度的多氯有机物, 甚至广州河段和澳门内港表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也大量存在;明显高于全球近岸表层沉积物中总DDT的含量范围 (0.1~44μg/kg) 的珠江主干广州河段存在PCDD/Fs, PCDDs (特别是八氯二恶英) , 维多利亚港的工业区工业页造成香港维多利亚港和海岸线污染;令人震惊的是洞庭湖底泥中五氯酚含量为460μg/kg, 是全国用药区的上千倍[3]。

2.3 POPs在农副产品及食品中的污染状况

小麦中六六六含量从95~10780μg/kg下降5~140μg/kg。调查显示, 六六六、DDT残留量在禁止使用10年之后, DDT的含量要比六六六高。在蛋、乳制品以及植物油之内的农产品中, 有机氯含量仍未降低, 尤其是在水产品中竟然高达58μg/kg。

2.4 POPs在大气/颗粒物中的状况

在中国的47个大型城市中便以明确规定禁止焚烧生活垃圾, 在北京、深圳以及重庆这三个城市中, 有四套设施超标:排气中的二恶英类浓度分别为3.6~19ng TEQ/m3 (北京) , 4.3~11.3ng TEQ/m3 (深圳) , 100ng TEQ/m3 (重庆) 。在台湾南部的工业集中区中大气PCBs的浓度达到6 ng/m3, 而台湾南部的农村大气中的PCBs浓度为2 ng/m3。

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技术分析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了大量的环境保护标准用以加强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和监控力度。其中的标准包括:生态质量、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等方面的环境质量标准。但是, 涉及12种POPs目前可以引用或借鉴的监测标准方法却只有几种方法, 见表2。

基于整体性、规范性、实用性、探索性、指导性原则, 建立既适合我国国情又尽可能与国际接轨的测试方法和一套完整的环境监督管理技术支持体系。

4 结语

我国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方面还不太成熟, 起步较晚, 对于相关指标的监测情况也不太完善, 缺乏一定的环境背景。所以说, 要想改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还需要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加强探索, 不懈的努力, 从而制定出最有效的可行性方案。

摘要:本文主要内容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基本情况、污染状况以及我国的污染检测技术, 从而对我国的水体、大气、土壤还有农产品由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状况作了重要的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防治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状况,建议

参考文献

[1]王佩华, 赵大伟, 聂春红, 迟云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J].应用化工, 2010, 11:1761-1765.

[2]曹启民, 王华, 张黎明, 桑爱云, 漆智平.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03:361-365.

[3]黄绣娟, 孟先贵, 姚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与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环境科学, 2009, 03:21-24.

污染源有机物在线监测技术 篇5

污染源废气监测中, 有机物监测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如:油漆有机溶剂废气、造漆厂废气、集装箱制造厂喷涂废气、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都有污染源排放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这类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为有毒致癌物质。

目前对于有机物的监测国内主要还是停留在实验室分析阶段[1,2]。污染源废气经专用采样设备采样富集后, 通过样品预处理装置净化, 提纯后再进实验室分析仪测试, 最后经数据处理后得到监测数据。实验室分析存在监测数据有一定的滞后性, 样品采集、储存、运输过程中存在样品组分损失等问题。高质量的在线自动监测装置极大部分均是从国外引进的。今后环境监测市场需要大量国产化的, 性能稳定、可靠的国产污染源有机物自动监测装置。

空气样品中所含有机污染物的浓度较低, 一般直接取样还远不能满足监测的要求, 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 将大量空气样品进行浓缩富集, 使其满足监测方法灵敏度的要求[3]。

空气样品的在线富集分离技术是污染源有机物自动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是实现污染源有机物自动监测的前提。本文从污染源空气样品在线富集分离技术原理入手, 介绍了污染源空气样品在线富集分离装置的工作流程。

2 在线富集分离技术原理

污染源空气样品在线富集分离采用动态预浓缩技术[4], 其原理图如图1和图2所示。

首先在采集气泵的作用下, 吸取一定体积的空气样品流过吸附柱, 然后快速加热吸附柱, 通过热解吸技术[5]将所吸附的有机物导入预分离柱, 等到预先设定的某种高沸点有机物从预分离柱洗脱时, 将预分离柱与色谱分离系统隔离, 以保护分离柱免受污染。隔离以后吸附柱及预分离柱进入反吹清洗流程, 而分离柱进入待测组分分离检测流程。

根据本原理设计的在线富集分离装置可在30min内快速高效完成空气样品富集分离过程, 实现空气样品预处理的在线化。

3 工作流程

污染源空气样品在线富集分离装置包括空气样品吸附富集流路、空气样品热解吸预分离流路、空气样品组分分离流路。流路切换通过十通阀实现, 十通阀包括阀座也称定子, 和阀芯也称转子两部分构成。阀座上均匀分布十个阀孔, 通过阀芯的连接将阀座上的十个阀孔两两相连, 如图1的装置A状态所示, 阀孔1和2、阀孔3和4、阀孔5和6、阀孔7和8、阀孔9和10彼此连通。将阀芯顺时针旋转36°后, 切换为阀孔2和3、阀孔4和5、阀孔6和7、阀孔8和9、阀孔10和1彼此连通, 如图2装置B状态所示。

污染源空气样品在线富集分离装置组成单元中的各流量控制装置、吸附柱、预分离柱、分离柱、检测器均设温度控制装置, 在非工作状态下所有部件均处于关闭状态, 其中阀3在关闭状态下b-c端导通。装置的工作流程分如下几个阶段:

3.1监测准备阶段。开启阀1、阀2, 调整流量控制装置2、流量控制装置3至规定流量, 开启检测器, 启动各路恒温控制装置。

3.2空气样品吸附富集阶段。十通阀处于A状态, 启动取样泵, 计算并调整通过吸附柱空气流量, 当通过吸附柱的空气样品体积符合规定值后, 关闭取样泵。

3.3吸附柱热解吸和预分离阶段。启动吸附柱热解吸加热装置, 到达到规定温度值后, 切换十通阀, 使其处于B状态, 关闭阀1, 热解吸结束后关闭吸附柱热解吸加热装置, 同时采集检测器输出信号。预分离结束后切换十通阀, 使其处于A状态。

3.4组分分离, 预分离柱反吹, 吸附柱反吹阶段。当十通阀再次处于A状态时, 进入了有机组分的组分分离流程, 待所有组分分离检测后, 开启阀1, 以一定流量反吹预分离柱, 将高沸点物质从预分离柱脱附。开启阀3 (a-c端导通) , 以一定流量反吹吸附柱, 反洗结束后关闭阀3。

3.5监测降温阶段。当反吹清洗流程结束后, 关闭检测器, 关闭各路恒温控制装置。当各路温度降至规定值后, 关闭阀1和阀2。

3.6取样器清洗阶段。空气样品吸附采集阶段发现通过吸附柱的流量变化达到清洗要求时, 需实施取样器清洗流程。将十通阀处于B状态, 开启阀3 (a-c端导通) , 以一定流量反吹清洗取样器。

4 小结

本文介绍的污染源空气样品在线富集分离装置能够在常温条件下对空气样品进行自动采集、实现了低浓度待测组分的吸附浓缩;适当利用了十通阀的流路切换功能, 实现了样品采集、预分离、组分分离、反吹清洗等流程的自动控制。实现了连续采集, 满足污染源有机物自动监测样品预处理的要求, 从而完成对污染源有机污染物的连续自动监测

参考文献

[1]徐东群, 刘晨明, 张爱军等.Tenax TA吸附/二次热解吸/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方法[J].卫生研究, 2004, 第33卷第4期.第425-427页.

[2]李冰清, 吴诗剑, 马微.空气中苯系物测定方法的比较[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5年第28卷第3期.第55-56页.

[3]刘景允, 孙宝盛, 张海丰.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 2008年, 第27卷第5期, 第648-653页.

[4]苗虹, 关亚风, 王涵文等.气体样品的动态预浓缩方法[J].色谱, 2001年, 第19卷第1期, 第71-73页.

环境监测中的有机污染 篇6

有效控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必须加强对其监测,然而有机污染物具有种类多、成分复杂、分布广、易变化、毒性高且多数为痕量存在的特点,所以在有机污染物监测中要获得准确有效的监测数据,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有机污染物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围绕有机污染物监测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涉及有到从采样到分析的全过程,以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获得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的监测数据。目前我国在有机污染物监测方面质量控制措施还不够完善,笔者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了国内目前在有机污染物监测过程中从采样到实验室内分析常应用的质量控制措施。

1 采样及样品保存的质量控制

由于环境样品具有极强的空间性和时间性,要想正确了解和评估环境质量状况,必须采集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的样品。当样品不具备真实性和代表性时,任凭实验室分析工作再严密也无法弥补和改变样品失真所致的严重影响,即使测试质量完全符合要求,而对于了解和评估环境质量状况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采样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特别是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样、成分复杂且多数为痕量存在,为确保获得正确的监测数据,必须做好采样及样品保存的质量控制工作,将误差降至最小。

1.1 制定完整的采样计划

精心制定详细的采样计划是有机物污染物监测质量保证的重要一环。不同类型的有机污染物采样方式区别很大,例如空气中VOC的采样方式就有直接采样、有动力采样和被动采样三种[2]。有机污染物采样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方法和详细的采样计划进行。其中采样计划包括监测目的、时间地点等时空属性、采集样品的特征、是否需要加入保护剂,注意事项等。

1.2 实施完整的书面记录

完整的采样记录单是描述样品在采集、分装、添加保护剂、运输、储存等一系列操作细节的记录。通过记录可以了解到样品的详细信息包括样品的种类、数量、采样工具、空白样数量、添加保护剂的类型、保存方式等。同时针对有机污染物这种特别的项目,还要求记录采样时的物理、气象及水文相关情况。

1.3 选择正确采样工具器皿

多数有机污染物是痕量存在的,如果样品接触的材料具有活性或吸附性,或者有分析组分或干扰组分溶出,会带来相当大的误差。因而要根据分析项目选择合适的采样器具和容器,做到采样器皿定项目使用,并要经过不同清洗剂对其进行处理,使之达到监测标准的要求。必要时候可以通过测定采样器皿的空白值来确定其洁净度。

1.4 现场质控样的采集

现场质控样可以指示采样过程中的变化因素和引入的污染,主要包括现场空白、运输空白、试剂空白、方法空白、现场平行样等。根据具体情况和数据使用者的需要,决定是否采集现场质控样;根据样品数量、采样频次和数据的最终用途,决定现场质控样的采集类型和频次。

2 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主要表现为实验分析人员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及内部质控人员对其实施质量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控制监测分析人员的实验误差,是指达到容许的范围,保证监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使分析结果准确有效,到达规定的质量要求。

有机污染物实验室检测过程可通过对分析人员、工作环境、标准方法、试剂及标准溶液的配制、工作曲线的绘制、空白试验、仪器的调试和校准、背景的扣除和校正、原始记录的书写、数据的修约和处理等实施有效控制。特别是对于标准曲线、空白、空白加标样、基体加标、替代物加标样,建立量化质控措施。通常标准分析方法对质控标准的范围,如标准曲线的相对偏差、标准曲线核查的百分差、内标物的响应值波动范围、替代标准物的回收率、空白加标的回收率、样品加标及重复的回收率和相对偏差等有具体规定,在执行方法时可直接套用。有些方法要求实验室对空白加标、样品加标及替代标准物建立自己的质控范围,明确这些质控措施的合格范围,确保分析数据质量。

2.1 分析方法的确认

分析方法经过确认才能使用,确保监测方法准确有效。方法的确认过程是配备必须的人员和仪器设备,在合适的测量条件下按方法步骤进行实验,确认监测结果的有效性,提供确认实验报告,该实验的各项数值(如空白试验、标准曲线、测量范围、灵敏度、检出限、测量的重现性、测量的准确度或测量的不确定度等)应符合标准方法的要求。在有机污染物检测中,检出限是重要的指标之一,要求方法检出限不能高于标准方法中给出的方法检出限,如实验室使用的仪器性能优于标准方法所规定使用的仪器,获得更低的方法检出限,则方法检出限可根据实际而定。实际操作中一般通过标准偏差计算得到方法检出限。

2.2 空白试验

空白试验是指纯水水代替试样的测定,其所加试剂和操作步骤与试样测定完全相同[3]。空白值的大小及其分散程度影响着方法的检出限和测试结果的精密度。影响空白因素有纯水质量、试剂纯度、载气质量、试液配制质量、玻璃器皿洁净度、仪器灵敏度和准确度、实验室的洁净度、分析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经验等。

对于有机污染物监测来说仪器漂移值对监测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在测定标准曲线或样品前,应先检查仪器响应,确保仪器在可接受的灵敏度水平。

2.3 准确度和精密度控制

有机物污染检测常用的准确度控制方法包括平行样分析、加标回收率测定以及有机污染物特有的代标标样分析。

当检测样品中可能存在目标化合物时,每测定20个样品须分析一次该样品、该样品平行样及该样品基体加标样以确定该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当检测样品中可能没有目标化合物时,测定时要加做该样品、该样品的基体加标样及基体加标样的平行样,来控制精密度及准确度。

所谓代标标样是指一种在环境样品中很少出现,其性质在样品预处理和分析过程中与目标组分相似,并且可与化合物分离,不会形成干扰测定的惰性化合物[4]。代标标物需在样品制备前加入所有样品(包括空白、平行、加标样等),在分析测试时测定其回收率,以评估方法对目标化合物的测量准确性。不同的检测方法有不同的代标标样。

2.4 内标定量法

随着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的发展,为确保监测数据质量实验室分析中内标定量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内标定量法中,需要3个方面的假设条件[5]: ①内标化合物的浓度在每个分析待测样品(包括标准样品) 中是相同的; ②假设内标化合物响应值的波动是由分析操作和定量系统变动而造成的; ③假设待测化合物响应值随分析条件的变化和内标化合物是一致的。因此,可以用内标化合物响应值的变化来校正待测化合物的浓度,以消除分析条件的变动。在内标定量的方法中,一般一个内标化合物的绝对响应值(定量离子峰的积分峰面积值) 应在初始校准曲线的内标响应值的50%~150% 之间,否则需重新建立校准曲线。

3 结 语

(1)有机物采样必须具有代表性、可行性及连续性,采样仪器、器皿做到定项目使用。

(2)有机污染物监测有其自己的特性,使其质控工作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还远远不够,有机污染物监测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特别在质量控制方面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控制措施。可通过对环境监测全过程中样品采集、样品分析、数据分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的讨论,借鉴国外质控体系,特别是EPA的质控体系,使之不断完善。

摘要:有机污染物监测是当下环境监测的重点之一。为获得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的监测数据,必须对有机污染物监测全程序采取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本文介绍了有机污染物采样及检测过程中有效的质控措施,确保有机污染物监测准确有效。

关键词:有机污染物,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周驰,刘波.浅谈美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中国环境监测,2010,6:45-50.

[2]王芳,吴少清.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技术综述[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1,10:54-58.

[3]章亚麟.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78-80.

[4]齐文启,汪志国,孙宗光.关于有机污染物监测的质量保证[J].现代科学仪器,1995,5:51-53.

环境监测中的有机污染 篇7

1 土壤污染的现状

相对于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而言, 土壤环境的污染源更为复杂, 作为有机农药、化肥的直接作用对象, 并随着社会发展需求, 使得土壤污染物的种类极为繁多。目前, 全球生产和使用的农药已达1 300多种, 其中被广泛使用的达250多种。我国也已经迈入了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 现在, 我国每年施用逾80万~100万t的化学农药, 其中有机磷杀虫剂占40%, 高毒农药达到37.4%, 且有的化学性质稳定、在土壤中存留时间长[2,3,4]。大量的农药流失到土壤中, 造成土壤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我国土壤农药污染的农药主要是有机氯与有机磷2类。尽管1985年起, 我国就已禁用有机氯农药, 但因早期大量使用及其难降解性, 土壤中仍有残留, 造成作物污染。目前, 土壤污染物可以分为传统污染物及新型污染物。

1.1 传统污染物

一是传统化学污染物。其又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 其中传统无机污染物包括汞、镉、铅、砷、铬等, 过量的氮和磷等植物营养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等, 传统有机污染物包括DDT、六六六、狄氏剂、艾氏剂和氯丹等含氯化学农药以及DDT的代谢产物DDE和DDD, 石油烃及其裂解产物, 以及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二是物理性污染物。指来自工厂、矿山的各种固体废弃物。三是生物性污染物。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 (包括医院、疗养院) 排出的废水和废物以及农业废弃物、厩肥等。四是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大气层核爆炸地区和核电站的运转, 以锶和铯等在土壤环境中半衰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在这些众多的污染物种类中, 以土壤的化学污染物最为普遍、严重和复杂[5]。

1.2 新型污染物

近年来, 土壤新型污染物受到关注, 这类污染物的特点是在土壤环境中的浓度一般较低, 但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大。这些新型土壤污染物目前主要有四大类[6,7]:一是各种兽药和抗生素对土壤环境的污染。随着动物饲养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畜禽养殖污染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些兽药通过动物的排泄以及其他方式导致土壤环境的污染。与兽药污染相对应的是各种抗生素的土壤污染。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 各种抗生素将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由此导致的土壤污染可能会更加复杂。二是大部分溴化阻燃剂在土壤环境中有很高的持久性, 能够通过食物链和其他途径累积在人体内, 长期接触会妨碍人体大脑和骨骼的发育, 并且可能致癌, 因此引起人们关注。随着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电子产品的逐渐报废, 各种阻燃剂将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环境中, 从而造成对土壤的污染。三是“特富龙”不粘锅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全氟辛酸铵”以及芳香族磺酸类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其中, 全氟辛烷磺酸 (PFOS) 是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防污处理剂的主要活性成分, 在民用和工业化产品生产领域用途非常广泛。尽管目前尚没有土壤环境中存在含量的数据, 但由于PFOS本身的难分解性、生物高蓄积性和污染的广泛性, 有关其土壤环境的污染问题势必将被暴露出来, 并成为土壤环境污染化学面临的新课题。四是含有过敏源的植物及花粉对土壤的污染。在法国, 近年来发现1种或许起源于北美的豚草属植物 (Ambrosia artem isiifolia) 及其花粉, 特别是这种花粉由于含有多种潜在的过敏源, 能在夏天导致严重的干草热以及哮喘疾病, 成为引起人们关注的一种新型土壤污染物。

2 土壤环境因子对有机污染的影响

土壤中的微生物、温度、水分、气候、土壤机械组成、含水率、植物根际环境、p H值、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与转化有很大的影响。除了有机污染物本身的难降解性以及生物迁移性会对有机物降解速率和效果产生影响外, 土壤环境因子也会对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2.1 土壤微生物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降解分为非生物降解与生物降解两大类, 在生物酶作用下, 农药在动植物体内或是微生物体内外的降解即生物降解。微生物降解是指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降解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和藻类。虽然在厌氧和需氧条件下多氯化合物都可以降解, 但是在厌氧条件下降解速率更快。尽管在好气条件下土壤也有很多分解菌存在, 但是在好气的旱田条件下, 由于有机氯污染物被土壤吸附, 生物活性降低, 可以长期残留[8]。微生物降解是消除有机氯农药的最佳途径, 通常药剂在土壤中的分解要比在蒸馏水中的分解快得多, 将土壤灭菌处理后, 药剂在大部分土壤中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速率明显受到抑制。

迄今为止, 已从土壤、污泥、污水、天然水体、垃圾场和厩肥中分离得到可降解不同农药的活性微生物。活性微生物主要以转化和矿化2种方式, 通过胞内或胞外酶直接作用于周围环境中的农药。尽管矿化作用是消除环境中农药污染的最佳方式, 但是自然界中此类微生物的种类和数目十分缺乏, 而转化作用却相当普遍, 某一特定属种的微生物以共代谢方式实现对农药的转化作用, 并同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以共代谢的方式最终将农药完全降解。

研究显示DDT的分解菌至少涉及30个属, 其中包括细菌、酵母、放线菌、真菌以及藻类等微生物。六六六的分解菌除了很早知道的生芽孢梭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外, Matsu mura等人从各种环境中分离出71株有分解六六六能力的细菌、真菌菌株。这些分解菌包括好气性、基本嫌气性、嫌气性等各种细菌以及真菌[9]。

常规环境条件下能降解目标污染物的微生物数量少, 且活性比较低, 当添加某些营养物包括碳源与能源性物质或提供目标污染物降解过程所需因子, 将促进与降解菌生长相关联的有机物的降解代谢, 即微生物只能使有机污染物发生转化, 而不能利用它们作为碳源和能源维持生长, 必须补充其他可以利用的基质, 微生物才能生长。在共代谢过程中, 微生物通过酶来降解某些能维持自身生长的物质, 同时也降解了某些非微生物生长必需的物质。

2.2 土壤温度

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大气中CO2浓度的不断增加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土壤中CO2的排放主要来自土壤原有有机质和外源有机物 (如植物的凋落物、根茬及人为的有机污染物投入) 的分解过程[10]。全球气候不断增暖将改变各地的温度场、蒸发量和降水量, 而这些变化又影响着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分解。

土壤温度影响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及土壤中溶质的运移, 还影响土壤反应的速度和土壤呼吸速率, 最终影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转化。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温度升高会促进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分解, 但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 土壤有机污染物对温度的响应程度降低。Miko发现, 在平均温度为5℃时, 温度每升高1℃将会引起全球范围内10%土壤有机污染物的丧失;而在平均温度为30℃时, 温度每升高1℃将会使得有机污染物丧失3%[11]。

但是, 在冷冻条件下关于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和微生物的活性还存在分歧。Neilson研究了冷冻对碳和氮循环的影响, 发现冷冻加快了土壤碳和氮的循环速率, 但不同植被品种、土壤层次和冷冻程度所增加的幅度不同, 而且在冷冻程度非常大时, 会促进土壤呼吸和二氧化氮的流量和矿化。

2.3 土壤p H值

土壤的p H值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 p H值越低, 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越强。土壤酸碱性通过影响组分和污染物的电荷特性、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络合平衡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 土壤酸碱性还通过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p H值对有机污染物如有机农药在土壤中的积累、转化、降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壤的p H值不同, 土壤微生物群落不同, 影响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这种生物降解途径主要包括生物氧化和还原反应中的脱氯、脱氯化氢、脱烷基化、芳香烃或杂环破裂反应等。二是通过改变污染物和土壤组分的电荷特性, 改变两者的吸附、络合、沉淀等特性, 导致污染物浓度的改变。

2.4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土壤中水溶性成分的运输载体, 也是土壤反应得以正常进行的介质。王彦辉认为森林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分解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环境条件, 其中含水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最佳含水量为被分解物饱和含水量的70%~90%, 极度干旱或水分过多都会限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明显降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分解速率[12]。但是, Olivier认为在淹水条件下有机污染物料的分解速率加快, 在长期的淹水条件下厌氧微生物反复利用腐解发酵的有机物料, 会导致较低的净残留碳的矿化[13]。这与淹水、嫌气条件下有机物料的分解速率慢于旱地、分解量低于旱地的传统概念不同。

在非淹水条件下, 温度对有机碳分解的影响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小。淹水条件下培养7 d以后, 温度对供试物料有机碳分解的影响不随培养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当土壤含水量为300、500 g/kg时, 供试物料的有机碳分解最快, 而土壤含水量为200 g/kg和淹水条件下的有机碳分解较慢, 空白对照培养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随着水分含量的提高而加快[14]。在相同的水热条件下, 有机碳的分解量与土壤黏粒含量呈负相关。

不同的土壤含水量对土壤中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和土壤腐殖质组分 (胡敏酸和富里酸) 数量的影响仍存在争议。由于常规研究土壤有机污染物动态变化的方法存在不足, 所以可以通过同位素示踪方法 (14C示踪法或13C自然丰度法) 进一步定量研究。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可以区分原有土壤有机质与外源有机物分解转化形成的土壤新有机质, 从而了解土壤中植物残体分解转化的动态变化规律。

2.5 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质地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状, 因而对环境污染物的截留、迁移、转化产生不同的效应。由于黏土类富含黏粒, 土壤物理性吸附、化学吸附及离子交换作用强, 具有较强的保肥、保水性能, 同时也把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的有机、无机分子、离子吸附到土粒表面保存起来, 增加了污染物转移的难度。

在黏土中加入砂粒, 可相对减少黏粒含量, 增加土壤通气孔隙, 可以减少对污染物的分子吸附, 提高淋溶的强度, 促进污染物的转移, 但要注意到因此可能引起的地下水污染等问题。砂质土类的优点是有机污染物容易从土壤表层淋溶至下层, 减轻表土污染物的数量和危害;但是有可能进一步污染地下水, 造成二次污染。壤土的性质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 其性状差异取决于壤土中砂、壤粒含量比例, 黏粒含量多, 性质偏于黏土类, 砂粒含量多则偏于砂土类。

一般而言, 黏性土壤中的空气较砂性土壤少, 好气性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 土壤黏粒具有保持碳的能力, 其含量影响外源有机物 (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 及其转化产物的分解速率。随着土壤黏粒含量的增加, 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也增加, 土壤有机碳与黏粒含量呈正相关, 随着土壤黏粒含量的增加, 碳、氮矿化量减少, 但矿化部分的碳氮比并不受土壤质地的影响。

2.6 气候及二氧化碳含量

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土壤水分、溶质运移和温度的变化来影响微生物的活动, 从而引起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变化。凉爽季节向温暖季节转化会导致土壤有机碳的损失, 热、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在秋季和冬季, 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增加;在春季积雪融化后, 土壤中微生物数量迅速下降, 这种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与植物碳、氮的有效性相关联。

大气CO2浓度升高提高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使20%~50%光合产物通过根系分泌或死亡输入土壤, 从而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有些学者认为CO2浓度升高, 会增加输入土壤的碳量, 刺激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 加强土壤的呼吸作用, 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15]。多数研究是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进行的, CO2浓度升高通过增加植物同化碳来增加根系生物量, 从而增加土壤中碳量输入。于水强研究了土壤外部不同O2、CO2浓度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土壤有机物分解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的影响, 认为低CO2浓度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胡敏酸的形成, 而高CO2浓度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和富里酸的形成。

3 结语

环境监测中的有机污染 篇8

1.1 仪器设备和试剂

分析有机氟和总氟两者的总量使用高纯锗r谱仪和微型中子源反应堆;分析全氟化合物的种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 试验探究选择的色谱纯有四种, 一是甲基叔丁基醚, 二是醋酸铵, 三是甲酸, 四是甲醇, 优级纯有两种, 一种是四丁基硫酸氢胺, 另一种是氨水;18.2MΩ·cm超纯水;标样有三类, 第一类是茶叶标准参考物质, 第二类是纯度超过99%的氟化钾基准物质, 第三类是全氟化合物混合内标和外标, 利用甲醇稀释八种混合内标, 稀释到200ug/L, 当作备用。使用甲醇把十三种全氟化合物的混合外标进行逐级的稀释, 稀释成五个不同的质量浓度:为5、10、20、40和60ug/L, 把它们用到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工作曲线中。

1.2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在我国某地区的植物源中采集八种植物, 这八种植物是苜蓿、唐菖蒲、杜鹃、樟树、马尾松、地衣、苔藓和银桦。每种样品的质量在300g左右, 然后用超纯水清洗这些样品, 冷冻干燥到恒重, 之后粉碎处理样品, 把它们放到聚丙烯瓶子里, 室内温度下在干燥器中保存来备用。称重取得重量是20mg的苔藓粉末, 然后把它热封到聚乙烯薄膜袋子之中, 然后再封到跑兔管里, 通过循环中子活化来研究苔藓中包含的总氟的含量;取得重量是1g的苔藓粉末把它放到50ml离心管里, 将30m L01mol/L的碱甲醇溶液加到离心管里, 摇床振荡16个小时之后, 离心15分钟, 把上清液转移到另外一只50ml离心管里, 在其中加上10ml的甲醇, 进行两次重提, 与上清液进行合并, 氮吹浓缩到5m L, 提取1m L热封到聚乙烯管中之后, 再把它热封到跑兔管中, 通过循环中子活化分析的方式研究可萃取有机氟。取得重量是1g的植物粉末, 把它放到50ml离心管里, 之后把30m L0.1mol/L的碱甲醇溶液和10ng的全氟化合物的混合内标也放入离心管里, 根据可萃取有机氟同样的流程来萃取, 用氮吹的方法来使合并的上清液干燥, 之后加上5ml的超纯水、10m L0.25mol/LK2CO3, 5m L0.5mol/L的四丁基硫酸氢胺、20m L的甲基叔丁基醚, 摇晃振荡30分钟之后, 进行15分钟离心, 把醚相转移至另外一只50m L的离心管里, 水相利用15m L的用甲基叔丁基醚进行两次重提, 合并醚相, 用氮吹的方式直到吹干, 甲醛的定容不要超过1m L, 用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联来分析研究全氟化合物种态。

1.3 研究分析

9×1011n·cm-2·s-1之下的中子通量是循环中子活化分析研究的标准, 测量时间与照射时间相同, 都是30秒, 等待时间与冷却时间相同, 都是2秒, 循环的次数是7次。测量1633ke V位置20Fr能峰, 利用Camma Vision来采集谱图, 解谱用Win Span, 总氟把茶叶标参当作标准, KF标准溶液是可萃取有机氟的标准, 定量的时候利用相对法。

1.4 试验质量的保证以及控制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 发现可萃取有机氟的空白流程以及总氟的空白本底的r谱图都为看到1633ke V能峰, 参考Camma Vision谱图的现实结构, Na及F的质量浓度比值都不超过5, 比Na及F干扰比值下限小, 该比值下限等于或超过8, 因而, 苔藓当中的23Na (n, a) 20F的干扰可以被忽略, 考虑3m (b Dc) 1/2/s Dc, 苔藓当中可萃取有机氟和总氟的检测限分别是0.20ug和0.58ug。

为了高效的对外源性污染进行控制, 全氟化合物的分析研究利用被甲醇清洗之后的聚丙烯器皿, 进行全过程的空白试验, 经甲醇多次提取之后残留下的苔藓粉末是空白基质, 得到的结果都是去掉空白基质之后的结果。全氟化合物的分析流程不超过10ug/kg加标质量分数, 十三种全氟化合物的回收率的范围是78%-122%, 1.5%-17%是变异系数的范围, 不违背美国EPA的要求。5-80ug/L质量浓度范围里, 0.9907-0.9997是十三种全氟化合物的线性相关系数的范围, 检测限的范围是0.01-0.65ng/L, 满足分析标准。

2 试验结果讨论

结合全氟化合物会与生物体中的蛋白质相互结合而且会蓄积的特征, 选择的典型植物苜蓿、银桦、唐菖蒲、杜鹃叶片, 因为它们的分布区域广、叶片寿命较长、有的富含氟, 有的富含蛋白质;试验选择的典型植物还有马尾松、苔藓、樟树、地衣, 这几类植物具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示作用。通过试验, 分析十三种全氟化合物结果, 可以发现选取的八种典型植物的叶片中总体全氟化合物残留水平, 苔藓、地衣、马尾松三者比较, 总全氟化合物残留水平最高的是苔藓, 最低的是马尾松;苜蓿、杜鹃、唐菖蒲、樟树、银桦几种植物比较, 总全氟化合物残留水平最高的是苜蓿。根据检测出的十一种全氟化合物, 不论是全氟化合物单体的残留水平还是检出率, 最高的植物都是苔藓。这说明在同种环境中, 苔藓富集全氟化合物的能力远远高于其他几种植物, 这与苔藓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苔藓没有茎和叶的分化, 没有真正的根, 也不存在维管束组织, 水分及营养的汲取都是依赖大气和干湿沉降, 苔藓叶片腹背的两面都没有蜡质表层, 因而气孔不能闭合, 始终处于开启的状态, 加上气孔的孔径可以让PM10及PM2.5等主要的大气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进入其中, 有助于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 所以苔藓表现出富集全氟化合物的明显优势。尽管地衣与苔藓一样, 也能够指示大气污染物, 不过地衣属于共生植物, 它的组成是真菌和藻类, 其中真菌会降解全氟化合物, 这是地衣中全氟化合物的富集量比苔藓低的主要原因。选取的另外六种植物叶片中富集的全氟化合物的残留量低的原因是它们的叶片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发生脱落, 而且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到叶片气孔的开闭, 致使全氟化合物的富集时间有限, 此外, 它们的叶片表面都覆盖有蜡质表层, 不容易吸收全氟化合物。

3 用典型植物检测环境中有机氟污染物的意义

很多对环境中污染物具有较强敏感性的植物都能够被用来监测环境情况, 主要原理就是植物对污染物的富集作用, 利用植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来衡量某一地区的污染情况是应用很广泛的环境监测方式。因而, 通过典型植物来监测环境中有机氟污染物具有可行性。

4 结束语

在同样的环境下, 苔藓与地衣、唐菖蒲、杜鹃、马尾松、银桦、樟树叶等植物相比较, 能够更好的蓄积全氟化合物。无机氟是苔藓当中主要的氟化物, 可以萃取有机氟当作辅助。文章针对我国某个地区全氟化合物的形成具体原因和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 以此说明通过典型植物监测环境中的有机氟污染物是可行的。因此, 我们应当不断提升有机氟污染物的监测质量, 在现有结论的基础上, 完善监测手段, 全面分析监测数据, 以此为依据控制有机氟污染。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全社会都不能忽视的问题。长久以来, 我国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忽略了环境保护, 很多环境中的污染物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比如有机氟污染物就是常见的污染物。文章主要探索用典型植物监测环境中有机氟污染物的可行性。

关键词:典型植物,监测环境,有机氟污染物,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张鸿, 陈清武, 姚丹, 等.用典型植物监测环境中有机氟污染物的可行性[J].深圳大学学报 (理工版) , 2013 (1) .

[2]王红英, 王元, 郭少华.植物监测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10) .

[3]王春香, 李媛媛, 徐顺清.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生态毒理学报, 2010 (5) .

上一篇:初级日语教学下一篇:初中汉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