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汉语文

2024-08-03

初中汉语文(共12篇)

初中汉语文 篇1

通常所说的语文素养包括八个因素: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态度、语言体验、语感能力、语言积累、语言品质、语言行为。良好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 它需要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累积,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一、藏族地区汉语文素养的现状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高素质人才应该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的结合嫩应当是知识全面、灵魂高尚、胸怀博大、全面发展的人。近年来, 受外来文化, 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冲击, 年轻—代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和了解很少, 自觉或不自觉的忽略甚至否定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个国家, 如果没有自已的传统文化, 再怎么发展, 也只能沦为别人的文化附庸;—个民族, 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 再怎么粉饰, 也只能是一盘散沙!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理应让学生明确认识传统文化, 积极学习传统文化, 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二、提高藏族地区汉语文素养办法

1. 扩大课外阅读, 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对习得规律做了具体的总结:“阅者必宜博, 经史与古文时文, 不多阅则学习肤浅, 胸中不富。”“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 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只有“博览”, 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 而且, 在阅读过程中, 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 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进行一些课外阅读, 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让他们把课外阅读当作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因为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不可能想读什么读什么, 语文教师要精心指导, 如介绍课外读物, 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的记法, 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 做到既扩大了阅读量又节约时间。

2. 挖掘魅力, 激发学生情感, 提高语文素养。

塑造人物形象魅力, 激发学生情感。使理寓于文情之中, 以情动人, 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感染, 学习热情就会高涨, 从而把学习看作乐事, 学而忘倦, 提高课堂效率。现今的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充满了人文关爱, 起着启蒙学生精神良知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文中倾泻奔腾的情感激流, 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情感脉搏之时, 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作品中的人和事, 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 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人文价值观念, 激发情感。

3. 树立大语文观, 提高语文素养。

刘国正先生指出:“语文譬花果, 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 源开江海深。”生活是语文之源。无论怎么解释语文。它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 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我们应该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特级教师张孝纯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 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与教育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因此, 语文课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内容。还要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大事或反映中学生生活的身边的小事来学习。从方法上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进行;从途径上, 可以从课堂走出去, 与家庭、社会这种大课堂结合起来, 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 作业评价体现多元化, 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最能体现作业评价的多元化, 因为作业批改时, 我们所面对的是每一位学生的作业, 便于因材施教, 个别指导。可以说, 评语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是师生对话的一种方式。学生阅读作业评语是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因为教师在评语中所使用的语言是有实际内容的, 即对某个学生及其作业的具体情况所进行的分析或评价, 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或效仿。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 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 民间文化, 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 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5. 发挥资源优势, 鼓励自主探究, 进行综合学习, 提高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 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的实践能力。

语文素养的提高, 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作为教师, 应该让他们积极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 充分释放思维的火花;教师是主导, 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 然后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应用,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摘要:新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所构建的新课程体系, 在课程功能、结构、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这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在语文教学方面, 我们要不断优化语文教学,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教育,汉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孙钰.把孩子培养成财富:做最成功的父母[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3]钱理群.阅读教育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J].中学语文教学.2008.

[4]许玲玲.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外阅读[J].教学月刊.2009.

[5]曹保印.走进中学生的阅读世界[J].教书育人.2008.

[6]刘长青.让读书成为中学生的最爱[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

初中汉语文 篇2

摘要: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受事者的句子。被动句根据有无形式标志,可分为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上的被动句和有标志的被动句即被动式两种。该文即从意念上的被动句和被动式两方面进行分析辨别,并阐述汉语中被动式的产生、发展与演变。关键词:古汉语,意念被动句,被动式,发展演变

汉语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句式,根据主语与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两类。主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的句子;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的句子。简言之,被动句就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句子。古汉语由于历史悠久,它的被动句式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且拥有丰富多变的句式,这必然会产生被动句与主动句难以区别的问题。本文从意念上的被动句和被动式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意念上的被动句

意念上的被动句是指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句子中的意思上去理解,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也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这与主动句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例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金石”、“兵、地”、“蔓草”是不能发出动作行为的事物,所以只能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即“金石”是被“镂”的,“兵”是被“挫”的,“地”是被“削”的,“蔓草”是被“除”的。又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兔”在前一分句中是动词“得”的宾语,是受事者,在后一分句中则是动词“得”的主语,但表示被“得”,仍是受事者。“人”在前一分句中是动词“知”的主语,但表示被“知”,是受事者,在后一分句中则是动词“知”的宾语,仍是受事者。

二、被动式

被动式是指被动句中有表示被动词语的句子,是一种有被动标志的句子。被动句发展到后来,被动式逐渐取代意念上的被动句,成为古汉语中占主导地位的被动句句型。被动式的标志是放在句子谓语动词前面或后面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归纳起来主要有“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见„„于„„”式、“被”字式等。

下面就来分析这几种被动式句型:

(一)“于”字式

这种句式常以“主语+动词+于+名词”的形式出现。例如: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左传・鞌之战》)。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对于这种带“于”的被动句,介词“于”本身是没有表示被动意义的,其被动意义是由介词“于字所介绍或引进的名词在句子中充当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而产生的。因此,在分析和理解“于”字式的句子时,就不能单从介词“于”字来判断是否为判断句。在古汉语中,“于”字宾不限于表示被动,还常用以表示处所和时间、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比较对象等。例如: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越王勾践棲于会稽之上。(《国语・勾践灭吴》)。“于”表示处所。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尚书・无逸》)。繁启蕃长于春夏,积蓄收藏于秋冬。(《荀子・天论》)以上表示时间。

先民有言,询于芻荛。(《诗经・大雅・板》)。爱公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郑伯克段于鄢》)以上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上表示比较对象。所以,在分辨“主语+动词+于+名词”这种句式是否为被动句时,关键是判断“于”字后面的名词是否谓语动作的发出者(施事者),当这个名词是施事者,则句子为被动句,否则就不是被动句。

(二)“为”字式

这种句式的结构主要是“主语+为+名词+动词”例如: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句中的介词“为”用以引出施事者,“名词”作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施事者),后面的“动词”为及物动词。有时,“为”字后面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为”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与其后紧接的及物动词构成被动式。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为戮没”就是“被戮没”,“为禽”就是“被擒”。

有时,“为”字前面的主语也可以不出现,同样具有被动性质。如: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到战国末,用介词“为”的被动式逐渐发展成“为„„所„„”的被动式,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放在“为”和“所之间,即构成“主语+为+名词+所+动词”的句式。例如: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上下》)。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为„„所„„”结构是战国末期以后,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在古汉语里,介词“为”后的行为动词优势也可以省略,使“为”和“所”连载一起出现。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为”字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比较广泛。用介词“为”表示被动意义的语义是由动词“为”转化而来的。所以“为”的本义是作动词,表示“做、作为、成为”等,之后才慢慢演变为表示被动的意义。

(三).“见”字式

这中句式通常是在及物动词前加助动词“见”构成“主语+见+动词”的被动式。例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值得注意的是,像这话总用助动词“见”构成的被动式“见”字后不能直接引进行为的施动者。放句子需要明确表示动作的施动者是,则需要用“于”字里引出。这和“为„„所„„”式都是比较确定的被动句式,一般只要出现这样的句式就可判断为被动句。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随着汉语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后来表示被动的助动词“见”又演变成了副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人所发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这类句子的结构域“见”字句的被动式结构相同。但是,根据前后文的语义关系,可以看出,当“见”字表示被动式,句式结构为“受事主语+见+动词”,当“见”做副词时,句式结构为“施事主语+见+动词”。由此可辨析句子是否为被动句。

(四).“被”字句

“被”字句在先秦时很少出现,在汉代才出现得多一些。“被”既可以作为助动词放在动词前,也可作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发出者,构成“主语+被+动词”或“主语+被+名词+动词”的被动句式。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可怜夭艳正当时,刚被狂风一夜吹。(白居易《花》)。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含有“被”字的句式都理解为被动。例如: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墨子・尚贤中》)。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闻妻言,如被冰霜。(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被”字的本义为“衣被、寝衣”,表示被动意义的“被”是由本义引申为“覆盖”,再引申为“蒙受、遭受”,最后由及物动词“蒙受、遭受”虚化为助动词的。因此,当“被”字后面仅有名词而无动词即为“主语+被(动词)+名词”时,“被”字本身就作为动词用,再结合全句或上下句的语义关系,即可知上面三个例句中前两例句的“被”的意思是“蒙受、遭受”的语义,第三个例句中的“被”的意思为“覆盖”的语义。三.总结

综上可知,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丰富多样,我们在工作学习中要不断积累,巧妙地运用语境关系、句式转换、文言常识和历史知识等方法来分析、了解古汉语中被动句式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从而发掘汉语无限的语言魅力。

参考文献:王力《汉语史稿》

王力《古代汉语》

《汉语被动句的发展》

藏区初中汉语文教学问题与建议 篇3

关键词:藏区 初中 汉语文教学 问题 建议

藏族是一个分布范围较广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藏区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与信仰,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藏族语言使用范围较小,不利于藏区与其他地区的沟通,在一定程上阻碍了藏区的发展,所以要进行汉语文教学,学习汉族语言与文化,从而促进国家文化的融合,带动藏区的发展。近年来,教育改革发展迅速,对于藏区的汉语文教学也要进一步地改革,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带动藏区的经济发展。藏区汉语文教学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的教学水平,维护民族之间的团结。

一、藏区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质量较低

藏区的汉语文教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其教育质量仍有待提高。学生只是对于一些理论知识有了了解,但实践效果较差,对于文化知识的了解比较少。在教学中会使用汉语,但在平时更多使用藏语,缺乏一定的锻炼,导致教学质量低。而且学校对于该课程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学方法有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再加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教育投入不足,学校重视力度小

藏族多分布在西藏和青海等一些地区,这些地区地广人稀,环境比较艰苦,所以在教学中的经费投入也比较少,所以教育的各种教学设备也比较缺乏。而且一个学校的学生也比较少,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汉语文相关的教材也比较少,缺乏统一专业的教材,进而影响教学进度。

二、藏区汉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藏区人才的培养

汉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汉语知识,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拓展视野,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藏文类科目,并且对于学习一些计算机技术也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汉语文中不仅仅有汉语的一些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沟通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学习好汉语文可以帮助学生进入到较发达的一些城市,了解国家的整体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地为藏区服务,促进藏区的进一步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藏区的整体发展

藏区中存在很多的农牧区,主要依靠农牧发展,很少与外界交流,比较封闭,再加上交通水平较差,更阻碍了对外的交流,而汉语文的学习可以促进藏区之间各地区的交流以及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从而促进藏区的发展。充分利用藏区的资源,与其他地区合作,促进资本的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藏区汉语文的教学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汉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汉语的教学,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进而促进藏区的安定团结,带动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藏区初中汉语文教学的建议

藏区的汉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不仅对于学生自身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可以促进藏区的发展,促进地区间的交流。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可以促进汉语文教学的发展,带动藏区的发展。本文主要从教材、教师与教学方法三个角度出发,为促进汉语文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

(一)推行专门的教材

藏区的汉语文教学经费投入较少,教材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要在藏区推行专业的教材,使学生了解更加全面的知识,对于藏区学生而言,汉语文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沟通交流,所以一定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基础性,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汉语文知识。教材中要配备相应的发音光盘,让学生可以更准确地学习,因为一些教师的汉语文知识也有限制。光盘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与学习,也可以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有条件的基础下,多利用网络资源,进而了解更多的知识。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学校要定期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将更多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对藏族文化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将藏族知识与汉语文知识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除了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外,还要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要掌握最新的知识与教学方法,深刻了解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进而促进汉语文教学的发展。

(三)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藏区的汉语文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学方法单一、过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对于汉语文教学,可以采取分组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对于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见解,了解他们的语言能力,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对一些作品的欣赏,在此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相应的分析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使用普通话交流,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从而促进汉语文教学的发展。

汉语文教学不仅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藏区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汉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质与交流能力,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地为藏区服务。藏区的汉语文教学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藏区汉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进而为汉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帮助,促进藏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春梅.试论如何提高中学汉语文教学质量的探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2).

[2]乌日罕.浅谈如何提高中学汉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9).

[3]马晓芳.浅析中学汉语文综合性学习路径探究[J].大观周刊,2012(45).

汉语文基础辅导漫谈 篇4

1 信心鼓励, 方法指导

我校藏族学生汉语文基础较差, 有的甚至连汉语都说不流利, 对学校的汉语文教学不能很好适应, 但他们想提高汉语文水平, 对辅导抱有很大期望。这使教师既感到了压力, 也看到了希望。

教师要告诉学生他们汉语文基础较差主要与中小学学习生活的语言环境有关, 而在良好的汉语文学习、使用环境中, 依靠他们对语言很强的敏感性, 只要用心学习, 就定能将语文学好, 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另外, 还得让学生明白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与同学、老师、家人谈话时, 多说或者全部说汉语;上街、走亲串友要用汉语;看电视、听广播、上网也要学汉语等。总之, 凡是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汉语文, 都要处处留心, 时时学习。另外, 要告诉学生学习汉语文不能像小学生那样, 完全依靠课本、教师的讲授, 按部就班、生搬硬套, 而要把汉语文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如前几届汉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充分利用了周围的有利条件, 有意识地投入汉语文学习中, 其汉语文水平提高很大。

2 紧扣听、说、读、写, 以朗读促听、说、写

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听、说、读、写。要让学生明白听、说非常重要, 应随时随地自觉学习。虽然写作能力往往代表一个人的语文水平, 但汉语文基础辅导时, 却不能把主要精力花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 因为写是以听、说、读为前堤的, 没有一定的听、说、读, 就谈不上写。要提高听、说水平, 还需要一定的阅读量作基础。读得多了, 积累多了, 写起来自然就有话可说, 比较顺畅。读有朗读和默读两种形式, 默读侧重于理解, 速度比较快;朗读的速度虽然慢一些, 但有利于仔细体味语言运用的特点和优点[1]。汉语文基础差的学生需要朗读, 因为朗读比默读更能锻炼其汉语表达能力。

3 以易学为原则, 选取学习材料

除专门对汉语文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汉语文辅导外, 我校还开设了汉语文课程。通用的中专语文教材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太难了, 无法激发其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如果辅导材料不是太难, 对学生来说易学、易懂, 并且符合这个年龄段藏族学生的心理特点, 那么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在自编教材中选用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梁山泊与祝英台的故事》《格萨尔王的故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故事》等, 这些故事情节引人, 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我们也只要求学生基本理解、大体读懂即可[3]。古诗词:《春晓》《咏鹅》《敕勒歌》《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 浅显易懂;现代诗歌及快板:《回延安》《十诫诗》《人有两件宝》《中华经典诵读颂》等, 朗朗上口;经典文献:《三字经》《老子》《论语》《孟子》等的精典语段选读, 令学生受益匪浅。正如王财贵教授所说:“你只要教五分就影响他一辈子, 你只要教几句话就让他一辈子受用。”4通盘策划, 前后衔接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辅导之初, 就要对整个辅导过程有一个整体安排, 对重点辅导内容、辅导方法作出具体计划, 计划越详细越好, 尽可能细化到每月、每节课。我校将辅导内容分文选、应用文写作、语文常识3部分。具体实施过程为每次授课先进行30分钟的语文常识学习, 主要有汉语拼音、汉字书写笔顺规则、汉字结构 (突出常见形旁举例) 、词性划分、近义词、反义词、单句、复句、常见的修辞方法、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然后用20分钟时间学短诗文, 先对以前学过的短诗文进行复习背诵, 再学习新内容;用30分钟时间学文选或应用文写作, 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让他们在“做中学”;最后20分钟进行语文常识经典故事选读, 如《盘古开天辟地》《孟母三迁》《拔苗助长》《烽火戏诸侯》《三打白骨精》《桃园结义》《武松打虎》等, 开始时教师先讲故事, 以后可由教师出题目, 指定学生讲故事, 教师适当补充。整个辅导过程体现了语文知识前后相连, 学习、朗读、背诵并重, 注重积累的特点, 既不给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过大压力, 又能遵循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是语文水平得以提高的原动力规律,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根据我校大部分学生汉语文基础较差的现状, 对其进行汉语文基础辅导。

关键词:汉语文,辅导,补课

参考文献

[1]郭常安.语文[M].3版.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 1997.

[2]爱因斯坦文集:3卷[M].许良英, 李宝恒, 赵中立, 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汉语文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 篇5

温巴什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古丽米热·塔依尔

九年级汉语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

这次期末考试,我所任教的九年级汉语所使用的试卷,是拜城县教研室统一编印的单元过关题中的试卷,卷面满分100分,一共有七道大题目。

以前我一直从事初中汉语教学,本学期我是第一次教小学五年级的汉语课程,这次考试,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次检测,更是对我教学成效的一种检测,根据这次学生答题的情况和考试成绩,我有必要做一次认真的分析,以便于进一步的改进今后的汉语教学工作。

一、考试成绩的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全班38人,共有37人参加考试,有6个优生,22人及格,还有9个低分,平均分只有57.8分。这个成绩,与我单从试卷题目难易程度所作的预计要低得多。因为试卷中的题目和题型都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次强调和训练了的,没有偏题、难题、怪题,多数都是直接来源于教材和平时训练的作业。

二、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这个班的学生虽然不足四十名学生,但却是从三所小学升到我校的,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基础各异,学生刚刚来到新的学校,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班集体,面对的任课老师都与以前的不一样,我校的学习环境又与他们以前的不一样,学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2、主观原因:我以前一直从事是初中汉语课程,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基础水平、小学的教法学法不是十分熟悉,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小学汉语的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率。再者,因为常常因公出差,打乱了正常的教学时间,到班辅导得不到时间保障。

三、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从整体上研究学生的答题情况,学生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汉语基本功普遍比较薄弱。如汉语拼音不过关,不会拼读音节;对生字的音、形、义记忆不牢;书写不规范;不会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等等。

2、汉语基本技能掌握不熟练。例如不会变换句式、不善于归纳语段的主要意思、不善于审题等等。

3、对教材中的课文研读不透,甚至记不住课文的最基本的情节、人物、主题等等。

4、作文水平太低。这次作文是半命题作文,要求写一篇描写景物的作文,虽然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专门写了一篇这样的作文,但学生的写作水平太低,有的学生没有扣住文体要求,有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低下,有的同学写的太短,有的同学没有抓住写作顺序,有的同学没有写出景物的特征,有的同学甚至没有动笔。

四、今后的教学措施:

1、抓好以学习生字词为主的基础知识的训练,不贪多求全,务求对教材规定必须掌握的内容让学生人人过关,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记忆,但不能采取反复抄写、机械记忆、重复训练的方式,避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给学生造成厌学的心理。

2、学生数不算多,抓好个别辅导,促使差生成绩提高,保障优生提高。力争减少甚至消灭低分现象。辅导要经常化,要有针对性。

3、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力争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基本的汉语基本技能。

4、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5、认真研读汉语课程标准,熟记汉语课程标准中第五学段(8、9年级段)的基本要求,并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作业训练中来。

6、多学习和钻研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汉语教法学法。

初中汉语文 篇6

关键词 新课改 汉语文 开发利用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那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资源库中挖掘提取出新鲜、切实有用的教学资源为初中汉语文教育服务,从而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初中汉语文素养呢?

一、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学生能动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成功组织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因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课程资源是上好初中汉语文课的重要途径。例如:我在上古文单元的时候就做过这样的尝试:让学生自己充当小老师。其实这样的形式并不算得新颖,但却学生喜欢,屡试不爽。小老师自主备课,课堂授课,台下学生听课提问,因为小老师是自己身边的同学,距离感没了,恐惧感没了,所以即便是平时不愿提问、回答或不屑不敢提问、回答的同学也都乐意设计一些新问题来刁难小老师,就在这样设计、刁难与智斗中,学生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敏感性。当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小老师的备课辅导和课堂引导、总结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经验性课程资源与学生能动性、创新性课程资源的整合,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二)学生差异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鲁迅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生活经验、兴趣、智能倾向上有差异,对课文的理解方向、理解深度有所不同,这是教师值得注意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在差异中取长补短,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例如:在上《内蒙访古》一课时涉及对历史人物王昭君的评价。有的学生说王昭君出塞是汉人的耻辱,有的学生说王昭君是和平和民族友好的象征,我没有给学生一个一成不变的答案,而是重在引导他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以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宝藏,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另外,教师的世界观,生活观,言行举止,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所以,初中汉语文教师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二)相关各学科教师分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现在大家都认识到教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优越性,于是出现了集体备课,但通常的集体备课是仅限于科组内的“集体”,往往忽略了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和分工合作。既然初中汉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初中汉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初中汉语文课不仅仅拘泥于语文知识,还牵涉到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政治知识等,而初中汉语文老师毕竟又不可能是一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万能贴”,所以初中汉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尝试和其他相关各门学科的教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进行集体探讨备课,这样,初中汉语文老师授课的时候就不是独立学科的讲解,而是多学科多领域的渗透与交融。《这个世界的音乐》是人教版第一册说明文单元的一篇选读课文,教参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三、选修课程资源的引进与利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首次在高中教育阶段实施了学分制管理,開设了选修课。选修课无疑给当前初中汉语文教学有效利用课外教学资源指引了一个方向。当前语文选修课的设置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这些设计模块的设置给语文课堂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教育资源,选修与必修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相互交合,体现了新课程资源改革的新举措。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当前设置的选修课与美国八十年代之前的“无主次、无中心”的“自助餐式课程”教育有着本质区别。我国选修课的设置不是凌乱随意、漫无计划、不着边际的,而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到我国高中生学习需求和应用的实际水平和特点,因而是对课内教学资源的扩展延伸。同时创造一切条件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建立起以校为本的研究体制,发挥自身的“造血功能”,营建一个良好的校本资源环境。

四、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初中汉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形象的教学内容需要展示,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成为了不可缺少的初中汉语文课程资源。通过上网,可以制作网页,查询、下载相关音频、视频备课资料,实现远程教学等;通过上网,可以进行交流、讨论,从而达到资源交换、资源共享的境界,使初中汉语文学习彰显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之中。信息庞大的网络给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提供了很多便利,使初中汉语文备课素材丰富多彩。如我在上《劝学》这一课时就从网上下载了一份视频资料和一份FLASE 动画辅助教学资料,这给生涩的古文学习增添了不少色彩。

初中汉语文 篇7

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听和说的能力, 兼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语文教材则是实现这种功能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所以语文教材建设也需要从这两方面考虑。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学双语教育中通用的汉语教材是人教版汉语文教材。该教材在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循序渐进、探究性学习等方面一般被认为是较好的教材;另外该教材还体现了语文教材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教材选用了较多的古典诗词突出了课程标准中“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的要求。据统计该套语文教材里古典诗词63首 , 在全部课 文中所占 比例为20%。对于广大内地的小学该教材可能是最好的教材之一。但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在新疆少数民族小学推行双语教育的时候, 该教材不太适合学生实际的汉语水平和其它条件。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新疆民族小学双语学生的汉语基础薄弱, 难以适应人教版教材的难度和课程进度。

今年来新疆各地区的幼儿园已经开始注重为学前儿童在汉语方面打基础, 为他们以后上小学做铺垫。但是作为学习的工具语言, 学生汉语水平还没有完全达标, 还不具备接受纯汉语授课的客观条件。教材里20%的古典诗词本身对汉族学生来说也是具有难度的, 更何况对新疆地区民族小学生来说, 更是超出了儿童能够学习掌握内容的难度范围。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部分学生对汉语学习失去信心, 损伤其积极向上的童心。笔者认为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 解决这一问题。

2.该教材引进了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的课文, 但比例偏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相对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而这种区别统一于中华民族历史上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文化里。单体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属于该单体民族又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因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是许许多多分散独立的民族单位, 经过接触、混杂融合形成当今的多元统一的整体。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为共同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做出了贡献。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民族间的理解、相互尊重与睦相处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课题。这样的内容已在人教版教材里有所体现, 但是数量不足。不足以反映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情况。

3.教材中所选的介绍少数民族文化类的题材不是很理想。

教材所选课文里有关少数民族主题的, 有些是描述自然风景的, 不是叙述民族文化的;有些是关于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像“拉萨古城”一类相对承载少数民族文化信息的课文非常罕见。笔者认为许多课文不能正确反映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当今习俗。如果不加以改善, 我们的教材可能会给下一代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也就是说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只有汉民族做出的贡献, 其他少数民族的作用无足轻重。这可能会导致汉族儿童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对其他民族产生民族歧视心理, 而其他民族学生可能从小就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对汉族学生来说, 有些儿童可能从小就形成大汉族主义思想。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大隐患。必须对此加以关注。

因此教材不仅仅是体现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一些表面内容, 而是要传递各民族的文化中最优秀的成分。只要这一代儿童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成长, 那么未来一代肯定会是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生活, 并且积极参加祖国的建设事业。

初中汉语文 篇8

1. 明确并分析教材的单元编排情况

高中阶段目前一共有六册汉语文教材, 前五册每一册均是按照文体特征编成六个单元。单元内容一般涉及散文、议论文、诗歌、说明文、简单的文言文等。其中的一些课文或片段要求背诵, 在备课前教师应通读教材, 将要求背诵的课文提前讲解, 随时提醒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加以温习, 反复诵读, 做到熟能生巧, 最终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达到背诵课文的效果。其他知识性的文章则可以安排在一个学期的后半段时间完成, 同样也能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让老师教得轻松。

2. 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汉语文基础是否扎实

高一学生进校时, 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一个摸底考试, 如果成绩不理想, 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多花点心思, 尽最大努力提高学生的汉语功底。比如, 在对课文进行分析之前, 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先学习课文中出现要求掌握的生字及词语, 使学生尽可能的感知其所表达的意思, 一些名词可以用实物或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加以了解, 动词则可以比划动作等。课文内容的学习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完成, 多角度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如散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先听朗诵 (录音带或老师范读均可) , 之后让学生自己朗诵, 老师根据学生对课文朗诵后的感受进行启发性提问,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待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再引入课文的教学, 这样就不会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的沉闷和知识讲解的枯燥了。说明文的教学可以请学生先说一说家中经常吃的糌粑、喝的酥油茶或青稞酒是怎么做出来的, 即先从感性认知然后上升到理性的概念认识, 最后进入教材的分析, 自然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应给予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权利。现在的学生知识来源渠道较多, 在课堂上不妨让学生先发言, 阐述他们的观点和意思, 教师作为一个“掌舵”者予以点拨指正即可。笔者曾经听过两位老师讲解同一道练习题, 题目要求学生课下查成语词典讲解成语的具体内涵及其寓意, 第一位教师讲到这道题时滔滔不绝, 不允许学生插话, 笔者坐在讲台下发现, 有很多学生显然是做好了准备的, 非常想发言, 可是看老师讲得那么起劲, 只好忍着失望的表情, 硬生生地把要说的话噎了回去。课下问学生是否喜欢老师这样上课, 学生只是笑而不语, 笔者心中已明白问题所在。第二位教师恰恰相反, 这道题完全是交给学生来回答, 自己只在必要的时候指正或者点头、微笑, 这堂课该教师说的话不太多, 可是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争着举手回答问题, 下课铃响了还意犹未尽, 送别老师时声音也格外响亮。不用问学生, 笔者已经知道该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及受欢迎程度了。因此, 我们不妨根据课文设置一些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试想, 两位老师同样让学生课下去准备资料, 可是前者的做法是准备了就放在那里, 不让学生表述;后者则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知而所示。以后再布置类似的题目时, 哪一个班的学生更积极?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4. 多与学生接触、沟通

初中汉语文 篇9

一、精选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影响阅读训练效果的重要环节。材料过于简单可能达不到预想的训练水平, 太难也可能会打击学生的信心;内容死板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阅读材料的选择, 应当充分考虑西藏高中生的汉语文水平, 选择难度适中、由简到难、发音规范、贴近日常交流实际的材料。通常来说, 选取西藏高中学生中普通成绩学生阅读理解正确率达到70%至80%的阅读材料较为合理。同时在训练前, 教师应当适当概述阅读材料的题材内容, 并适当介绍其中的难点知识和词汇。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 学生不仅可以不断地强化对已学过词汇、语法及句型的记忆, 而且能够促使学生灵活掌握构词法来解构新词, 扩充词汇。同时教师应积极做好备课, 课前认真梳理材料, 重点把握重难点, 为课堂阅读教学做好准备, 避免过分依赖教科书及教辅资料。

二、强调言语感受

古语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这对于西藏高中学生来说, 不仅需要大量阅读, 还需要大声地朗读。言语感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 对那些阅读和说话能力不足的学生而言更为重要。借助对文字的感受, 通过朗读、揣测、领悟、鉴赏等各方面的阅读活动去感受、理解以及赞赏, 从中获取文章深层次含义, 感受美的享受。通过朗读, 不仅能够发掘阅读材料中词汇、语法的错误, 更能够训练语音, 增强西藏高中学生的口语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大声、带着情感地进行朗读。朗读的形式可以按照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可长可短, 但必须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在朗读的过程中, 通过语言的停顿、语气、声调的起伏变化, 切身体验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文章的朗读和理解是相通的, 相互促进, 在阅读中加强朗读,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课堂训练

目前, 西藏汉语文阅读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课堂训练时间过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当充分利用事先准备的阅读材料。适当进行快速阅读或精读训练, 大幅缩减讲解时间, 给学生挤出更多的训练时间。课堂上教师应当适当设置一些争论点, 要求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以及课外自主解疑。有条件的学校可要求学生课堂上利用网络资源和小组讨论解决阅读问题。将网络资源甚至是网络工具直接引入课堂内, 能够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增加其兴趣和信心。最终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 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多媒体资源,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拓宽学生眼界, 增长常识, 培养审美情感。多媒体还可以节约课堂上黑板书写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时间。课下学生也可利用校园网, 下载课堂资料, 不必在课堂上过分重视记笔记, 而忽视了练习过程。

四、拓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续, 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构成部分。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也能够大大促进学生语感、作文水平的提升;课外阅读也是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升语言使用水平的主要方式。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忽视了课外阅读训练, 并未将课外阅读列入到西藏高中生汉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只是采用教材中的阅读文章, 难以发挥其有效作用。所以, 需要老师拓展阅读教学资源渠道, 例如向学生推荐某些符合学生阅读的刊物、杂志或网站, 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老师也可以将课外阅读布置为课外作业,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口述课外阅读文章, 师生之间积极探究, 从而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激情。此外, 采用合作学习形式加强学生间的相互沟通, 其发挥着重要作用。合作学习, 就是将学生划分为数个不同的小组, 在根据一定的合作流程, 以小组为中心, 采用小组沟通、老师讲解、老师引导等等教学形式, 这样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也能够充分使用共同资源, 学生齐心协力完成学习任务, 这时需要老师根据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对小组及小组成员进行全面评价, 激发学生合作意识。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 学生能够清楚知道自己的阅读能力, 明白自己有没有进步。若课堂的阅读教学任务完成后, 还需要引导学生在课余实践拓展阅读领域, 积极采用阅读方法提升阅读速度, 逐渐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

五、注重反思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 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则是在于“不教”。在培养西藏高中学生汉语文阅读能力教学过程中, 老师需要全面、详细地讲解知识, 打造学生展现阅读能力的舞台, 使得学生切身领悟到阅读的魅力, 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长期坚持阅读, 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充分使用各种对策。另外, 指导学生在每次训练完成后, 对阅读情况进行总结, 积极吸取经验教训, 这样在进行下一次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当前课改也要求老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理念。反思性教学理念, 就是指老师在探究分析自己教学过程, 对自己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总结, 不断总结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将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 从而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好的阅读教学的影响因素较多, 比如教学目标的科学性, 选取的阅读文章, 教师的水平,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任务和安排等等, 因此具备反思教学理念的老师会时常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要想真正提升西藏高中学生汉语文阅读能力, 需要立足于长远、立足于全局, 系统讲解, 长时间的训练与指导, 并对每一阶段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

总之, 汉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汉语知识学习与积累的过程, 更是一个开拓思维、塑造个性的综合过程。高度重视汉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对于学生来说, 是游刃有余地使用汉语的关键, 教学效果较高, 师生都受益匪浅。对于西藏高中学生汉语文阅读教学而言, 不仅仅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更需要符合西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汉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西藏高中学生的汉语文教学改革, 为促进西藏汉语文课程改革作出努力。

摘要:语文课标中明确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 并且注重情感体验,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自主性, 能够初步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借助阅读工具独立阅读文言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 其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课程标准下, 引导语文教师树立阅读教学新理念, 增强阅读教学效果。然而当前西藏地区高中学生汉语文阅读能力较低, 这与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目标的要求不相符。所以, 西藏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容忽视。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精选阅读材料;强调言语感受;重视课堂训练;拓展课外阅读;注重反思五方面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西藏高中生,汉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宋新平.发展凉山.教育先行——对凉山义务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建议[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04)

初中汉语文 篇10

一、西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一) 当地社会环境制约学生汉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西藏自治区的人口中大部分是藏族,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最常用到的是藏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使用汉语的环境。一方面, 使得一部分学校对汉语教学不够重视, 对学生的汉语水平没有系统的考核体系, 影响高中汉语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一定程度上阻碍藏区汉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 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 阻碍了学生形成使用汉语的思维习惯, 造成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上的困难, 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为藏区汉语言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 在选用的教材和教师的水平上存在不足

由于西藏地区本身的文化背景的特殊性, 对于汉语教材的要求与内陆地区存在差异。新课程改革后选用的教材, 存在着一定问题, 阻碍藏区汉语教学水平的提升。一方面, 教材内容与藏区实际存在一定差距, 没有很好地与西藏地区的文化进行融合, 来适应藏区学生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 在内容编排上来看, 教材缺乏系统性, 教学内容无法与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师水平上, 藏区高中语文教师的水平无法对应新课改的发展。一方面, 教师本身的汉语能力水平存在不足, 无法满足高中汉语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 部分教师教学中汉藏语混用, 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中汉语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改善和提高西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的措施

(一) 了解每个学生语文水平, 因材施教

藏区各校之间汉语教学水平各不相同, 学生在高中入学之前的汉语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 要求藏区各个高中学校在新生入学时, 首先要测试学生的汉语能力, 对新生汉语的总体能力和水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方面, 这有助于加深学校及教师对学生汉语能力的了解, 使学校和老师能够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展开教学, 这样也有助于学校与教师更准确地制定教学方案, 因材施教, 提高汉语教学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 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最大程度上提高汉语知识的能力与水平。在日常的汉语教学中,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汉语文章、格言警句等重点讲解, 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入。另外, 汉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汉语口语教学, 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汉语学习氛围。

(二)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及地位越来越重视, 同时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藏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汉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最大程度上参与到汉语言教学活动中来,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在对藏族学生汉语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内容重点讲解, 比较汉语和藏语在口语上的差异, 进行对比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使用汉语的习惯, 提高汉语口语水平。

(三) 运用多种形式, 提高学生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

一方面, 在口语学习上, 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营造口语学习氛围上, 充分调动学生口语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多运用对话教学, 在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发现并纠正其语法错误, 通过对比藏语与汉语的差异, 从而正确使用和表达汉语, 提高学生汉语的能力与水平。

另一方面, 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活动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和掌握学到的知识。例如进行写作比赛, 让学生自己动笔进行汉语写作,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书面表达水平。另外, 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进行汉语教学并设置小组目标, 这样能够有效地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充分参与进来, 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地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西藏地区的汉语言教学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与困难。西藏地区的汉语言发展水平, 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地人们的就业及教育水平, 也影响着西藏地区与内陆地区的交流。因此, 藏区汉语教师要最大程度上结合汉语教材与藏区实际情况, 寻找新思路、运用新方法, 找到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更好地推动汉语言在西藏地区的发展。

摘要:受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一直以来, 西藏地区的汉语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西藏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明显提高。本文通过分析西藏地区的高中语文汉语言教学现状, 充分发挥高中教师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提出了相应措施, 期望能够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水平, 提高西藏地区高中生的汉语素质与能力, 使汉语言在西藏地区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西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应峋娥.强化西藏地区高中汉语语言表达训练教学探讨[J].新课程·中学, 2014 (12) .

[2]德吉措姆.西藏地区民族高中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都市家教 (下半月) , 2013 (10) .

初中汉语文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汉语文;学习积极性

汉语文化在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博大历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各种轰炸式的学习选择铺天盖地的袭来,冲击着汉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师生进行自我情感交流的舞台,但是,当下初中生对于汉语文课堂教学的消极态度,严重阻碍来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老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与引导者,为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氛围。

1初中生对于汉语文课堂的普遍表现

1.1态度上对汉语文的漠视感

持漠视态度的学生通常表现为无所谓,尤其是对于一些汉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临阵突击是这一类性学生的惯用招式,平日的课后作业总是采取自己的主观意识决定,汉语文作业的处理时间排名最后。再加上其它科目作业量大,特殊的不可抗拒性,提升空间值大等观念的影响,汉语文课自然被学生逐渐的漠视。

1.2心理上寻求平衡感

这部分学生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未能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单单满足于课堂的吸收与消化,对于课后知识的拓展与巩固毫不在乎,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在课堂已经认真听讲过来寻求一种平衡感,这种自我安慰的思想观念使得学生长期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

1.3投机取巧的学习行为

这部分学生简单的认为考试试卷基本是课本以外的话题,只要专注于课外题海战术,就能游刃有余,却忽略了课堂中课本知识的重要性。也有的学生抱着运气超常的心态应对考试,对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的语感培养和以课本为核心的要求视而不见,属于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1.4失败阴影的心理焦虑作祟

这部分学生对语文的认识比较充分,但是由于自身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存在,对语文付出的辛勤劳动看不到应有的成绩效果,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抵制和焦虑情绪。注意力不集中、思考方式狭窄、慌乱却求胜心强是这类学生的典型表现。

2促进初中生汉语文的学习积极性的建议

2.1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对于课本的学习成为内在渴望和主体需求

学生之所以会对汉语文学习产生消极情绪,主要原因是认为自身凭借十几年的语言交流和课后活动完全可应对当下的汉语文考试,无需再浪费多余的时间。如果能让学生感觉到自身对于课本知识学习的空洞,就可让其付诸行动。在汉语文课堂教学中,可把学生按比例分成几组,指定小组组长,一个小组负责几个段落的概括与讲解,并通过老师的总结与修正,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纠正学生思维误区。也可通过各个组总结出的中心思想进行概括,然后布置小作文课题,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写作素材的积累功底。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可加深学生对汉语文课的重视。

2.2创设多类型兴趣诱惑

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一味照本宣科,学生自然乏味,又谈何理解其中意境?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结合当下青春校园发生的事件或时事新闻,让学生在幽默中吸取到课堂知识的精髓,化压力为魅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对教师本人素质的考验。学生只有不再意识到这是汉语文课堂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汉语文课堂学习的消极态度。

2.3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分解学习大目标

图文并茂的教学无疑会为课堂效果添彩,充足的备课准备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是对教师的自我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形象的图片讲解和风景介绍,不仅降低了讲解误区,加深了学生印象,改善了课堂氛围。教学大目标分解的板书设计,新颖的动态效果,可提升学生对于汉语文课教学的自信力。紧跟教学动态的多媒体教学,大目标分解的教学方式,师生共同学习达到双赢的目标。

2.4教学内容应该体现一定的时代发展预见性

针对社会出现的新局势,灵活变换,而不是安于教条!比如说,当面对我国传统文化相对低糜的现状时,就应该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去考虑振兴问题,多管齐下去处理问题,委婉的去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力!而不是一味的强硬灌输,一味的说传统文化怎么怎么的重要,多么多么的好,我们必须怎么怎么去做!久而久之,学生身上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压力和负担,完全陷入被动,最后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累赘,不堪重负!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学生自己去领会参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灵魂深处的东西,才是浓缩后的精华,才是人性内在力量的真正可贵之处!在学生的正确努力下,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方可修成“正果”!也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一些故事进行讲述,比如说:依靠传统产业起家的名人故事,创立的百年品牌,并结合他们说过的言论,联想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入侵节日之间的优劣之处,递进式的与课堂主题接轨等方式。既锻炼了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力,又融进诸多汉语文写作素材,既不会让课堂学习的最终目的落空,又增大了学生上汉语文课的兴趣,快速提升综合学习成绩,化被动为主动,达到了“师生和谐频率共振的效应”!这种授课方式,对汉语文课老师与时俱进的教学水准也是一个重要的绩效考量,双向促进。即使在备课上多花点时间,但从二十一世纪的初中学生角度来讲,汉语文文化无处不在,时间在汉语文课面前总是有价值的。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生活中的确有许多美的事物,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因此,从学生角度出发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讲解,了解学生学习的最新动态,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积极向上的教学情趣等也是对汉语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考量。愿当代师生在不断的总结实践之中共同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汉语文中存在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刘红云.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生汉语文的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12-14

[2]龚宇.如何在汉语文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J].新课程学习(综合), 2014,(02):03-05

初中汉语文 篇12

一、汉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应该遵循的几点原则

(一) 适合性

孔子曾经说过, 应该“因材施教”。教学设计应该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 而不应该采用千篇一律的设计方案, 特别是这些少数民族地区, 要求我们在汉语文阅读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守“适合性”。例如, 对于藏族学生来说, 教师在进行汉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地考虑西藏地区的民族特点、地域特点, 并结合学生对汉语文阅读的学习程度。如果教学设计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困难, 就会使学生产生一些不良情绪, 例如, 困难失望或者骄傲自满等。因此, 适合性的中学汉语文阅读教学课程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能让他们充分地了解汉语文的博大精深, 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二) 服务性

任何教学都应该遵循育人的原则, 汉语文阅读教学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一服务性宗旨。教学应该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培育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汉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育出自己的生活能力。21世纪的我们肩负着更大的使命, 这个时代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的新一代, 这对我们的西部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 创新性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思维。在中学汉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 教师应该不断开拓思维, 为学生学习创造一种语言环境, 设计出不同的语言情境、思想模式, 通过设置问题和思考问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动力。对于一些传统的教学科目, 我们也应该采用一种新的角度去解读其中的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 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断创新思维的环境, 这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四) 整体性

汉语文阅读的教学应该具有层次性和条理性, 教学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各环节之间的有效组合, 使得多种教学模式协调配合。同时, 教学设计也应该将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效的结合。例如,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 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时代背景;其次, 浏览文章, 对文章有大概的了解;再次, 要精读文章, 了解文章的结构;最后, 掌握文章的主旨, 品味文学语言特点。层次并调理地展开汉语文阅读教学, 可以让少数民族的学生更轻松地了解汉语的博大精深。

二、汉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突破

(一) 我们应该突破原有的基本性质观

中学汉语文阅读教学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之后, 已经形成了许多操作性阅读模式, 但是始终都只是单纯地进行工具性训练以及文章的分析。阅读教学必须将词汇、语音、修辞以及写作能力有效地结合, 而不能将它们孤立。阅读的教学应该在与作文教学、语文知识教学保持联系的基础之上, 还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汉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地分配好精读和粗读部分, 这样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 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的基本性质, 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 突破教学中的目标观

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 中学汉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现在许多学校的学生阅读能力并没有提高, 反而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变少, 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现在一些教师盲目地追求“知识转变为能力”的理念, 可是许多教师也不清楚什么样的知识可以转换为能力, 更谈不上如何转变了。因此, 在进行中学汉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将训练能力, 指导做法以及习惯培养有效地结合, 这样才能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 突破传统的课堂结构观

目前, 中学的汉语文阅读教学依然在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智力的开发。因此, 我们必须突破现有的课堂结构观。

上一篇:环境监测中的有机污染下一篇:有限元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