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细菌

2024-09-10

第二节 细菌(精选8篇)

第二节 细菌 篇1

《第二节 细菌》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从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营养方式、对自然界的意义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讲述了有关细菌的基础知识。细菌是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微生物,由于其个体微小,人们对其观察困难,了解甚少,但细菌存在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使人又切实感觉到它的存在。在借助显微镜和图片认识细菌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植物细胞结构的对比,知道细菌是与植物不同的一个生物类群。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圈中的植物和动物,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已学会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具备了独立学习本节课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记住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说出细菌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

3、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

2、通过计算手上的细菌数目,培养学生的推理计算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

2、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PPT展示

资料:超级细菌有蔓延全球的趋势,我国也发现了三例感染病例。这三个病例分别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福建省。其中,两名宁夏病人目前已治疗痊愈,福建病人死亡。

提问:超级细菌是细菌吗?为什么称之为超级细菌?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病从口入,所以吃饭前要洗手,其目的是讲究卫生。清除手上的病菌。我们前面了解了病毒,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细菌的有关内容,通过刚才的例子,这也说明我们手上有很多细菌。你还知道我们周围哪里还有细菌吗?

生:桌子上 生:衣服上 生:……

师:看来细菌无处不在,分布是十分广泛的。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存放在曲颈瓶中煮沸的肉汤会保存很长时间呢?今天,我们就揭开这一秘密看一下细菌它的真面目。细菌的形态结构

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永久装片,根据装片说出细菌的形态特点。

学生总结:细菌的形态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细菌是有细胞结构的,并且每一个细菌都是单细胞个体。PPT展示各种细菌形态结构。

师:那么细菌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 细菌的生命活动

师:计算一下:你手上现在有1个细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假设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

生:(动手计算并议论纷纷)212=4096个!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 48小时后呢? 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看,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生:(笑)不可能!师:为什么不可能? 生:我们会洗手。

生:它们还发生着竞争关系。

师:对。洗手用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其次,细菌之间还发生着竞争现象,所以实际细菌并没有我们计算的那么多。但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

师: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境的方法。

师:细菌为了生存,自己在自己的细胞壁外,再包上一层厚厚的壁,细菌就在里面安稳的睡觉,我们把这样一个结构叫做芽孢。PPT展示芽孢并讲解。

总结: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的能力。

师:生物体都有一个产生、发展、衰老和死亡的过程。本应堆积如山的尸体,被腐生菌分解了。

课件展示细菌的生命活动,并讲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老师:有些细菌使人类得病,有些细菌使食物腐败。细菌对人类有益也有弊。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分为二看待问题,充分利用细菌的优点,克服细菌对生物的不足,让细菌多为我们人类造福。

课堂小结:带着学生回忆本节主要讲的内容,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生命活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等有关内容。

第二节 细菌 篇2

2014年第2季度国内中央空调市场实现总体销量177亿元。《中央空调市场》杂志监测的50家主流中央空调品牌2014年上半年的平均销量增幅超过9%。在第2季度举行的中国制冷展上,各参展企业都展出了具有高能效比的当家产品,使得整个制冷展成为了各品牌比拼节能的大舞台。循例,为了业绩冲量,每年空调厂商进一步集中向渠道压货,渠道就自然而然的被“灌满水”。这对代理商乃至下游分销商的渠道操作能力、囤货能力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2014年以来渠道压货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据统计,上半年渠道未消化的库存超过50亿元。

进入了第3季度,我国中央空调行业形势严峻,市场总体销量仅为143亿元,,环比第2季度下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由于中央空调产业的延后性,前2个季度的出货一般都是上一年的订单,而真正在2014年上半年订单一般要等到下半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出货。所以,对于第3季度而言,才是真正意义上中央空调市场受到影响的一个季度,大型项目的明显减少导致部分区域水机市场的下滑,政策未完全放开导致老百姓对楼市的持续观望,这都成为该季度市场未突破禁锢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开头技巧 篇3

浔阳江边的琵琶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用的是“先声夺人”之法。一开始就展示出自己的才华与个性,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写文章也应学习这种手法,精心刻画好“凤头”,收到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效果。

开头求奇。要想在开头给人亮点,就要注意奇:奇乃出奇制胜,奇即与众不同,奇即独到独创。例如一学生在题为“作业”的文章中这样开头:

看不完的,是书;听不完的,是唠叨;怕不完的,是成绩单;做不完的,是各科作业。

这个开头,从内容上看,直接点题,说明作业多,负担重,不仅仅是手头上的,还有思想上的;从形式上看更别出心裁,这种排列似一座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开头是文章的脸面。有些考生认为万事开头难,作文开头更难,因此不爱甚至畏惧这张脸面,总是敷衍一下,要么从“从前有座山”说起,要么将一百多字的材料原封不动地往纸上一扔才“话说天下大势”,要么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偏在灯火阑珊处影影绰绰,要么是膝上钉钉离题万里,要么是在沙漠兜圈子言不及义,要么是话到嘴边又咽下晦暗不明,要么是陈词滥调言不由衷,要么是大放厥词外强中干,要么是千头万绪纠缠不清……脸面确实要精心修饰,但不是一味贴金,也不是乱涂滥抹。高中生的考场作文要求一个“实”字,不允许开头就优哉游哉,不切题意。如果是起笔不俗、新颖生动的开头,就会使阅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好感;反之,如果是空泛模糊、与内容脱节的开头,就会让阅读者感到厌烦乏味,甚至在头脑中先入为主地认定作者作文能力差,作文质量不高。作文开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开头遵循的原则;

1.向心性。开头必须与全文的中心思想紧密相联,为突出中心服务。

2.精简性。语言要精简,最好是开门见山。

开头常见的毛病:

1.拐弯抹角离题千里。落笔时,总爱兜圈子。有人把它比作大头娃娃。

2.千篇一律格式固定。开头写来写去就是这么几句话。

3.追求花样弄巧成拙。写得很好,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明白,不清楚,不真实。

下面就常见又实用的开头技法简单谈一谈。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开头,都必须依据点题和扣题的要求进行斟酌。

如果你在高考作文中选择议论文,你不妨“开门见山”直接切入话题,亮明观点,单刀直入,让急于知道你的文章是否符合题意的评卷老师吃一粒定心丸。

“开门见山”是一种应用得很普遍的开头方法。它之所以被广泛使用,就因为这一开头就直入主题。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时间弥足珍贵,看文章的人都希望尽快地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倘若在开头处拐弯抹角,枝枝蔓蔓,一味地在题外转悠,那么,即使内容再好,也难以激起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对我们考场作文来说,阅卷教师承担着繁重的阅卷任务,一个“开门见山”直入文题的、“不蔓不枝”的开头一定可以博取阅卷老师的好感,使阅卷人对你的作文产生极佳的印象,从而有助于你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

“开门见山”式的开头,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极常见,可谓俯拾即是。例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开篇点题,为下文写寄寓深挚父爱的“背影”设伏。“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开篇第一句即明确了赞颂的对象——白杨树,定准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赞颂。“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高尔基《海燕》)开头首先交代了海燕勇敢高飞的战斗环境,接着从“色”(黑色)、“形”(闪电)、“神”(高傲)三个方面,显现了海燕迅猛高飞的战斗英姿。 选人课本的都可以称作经过千淘万漉的精品。这些文章都非常讲究开头的技巧。有些同学认为大家的文章就是想到哪写到哪,信手拈来。自然成篇,应该说不排除有这样的作品,但是更多的是那些精雕细刻而又不落痕迹的作品,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应该学习大家的文章设计意识,不随意写一字一句,才会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设计的重要阵地之一就是文章的开头。

实例借鉴

北京的符号

北京一考生

请救救北京的符号。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岁月的雕饰在北京的各个角落留下了珍贵的符号,等待人们慢慢捡拾。可是人们对于这些恩惠,又做了些什么?

想那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青灰色的瓦,一片古韵中,它怀抱着邻里之间的情谊与幸福,四合院无疑是北京的符号,可如今,皇城脚下又留几抹青灰?四方天地间还剩多少邻里温情?轰鸣中,四合院作为北京的符号,支离破碎。

想那咿咿呀呀的胡琴、脸谱上的花,一座戏台间,演出着千年间的悲欢离合。京剧无疑是北京的符号,可如今,“戏台小世界,世界大戏台”的对联又有几家挂?剧目中的经典又有几人能详?喧闹中,京剧作为北京的符号,越走越远。

想那叮叮当当的响铁,叫卖的吆喝,一条条胡同中,因为有了那朴实而又如音乐般的吆喝声变得生机勃勃。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可如今,“磨剪子咧——磨菜刀——”的歌曲只剩下几人传唱?少了吆喝的糖葫芦又是怎样的孤单?静谧中,吆喝作为北京的符号,消失在一片蓝天中。

想那天桥的杂耍,想那琉璃厂的书画……我站在元大都城垣遗址向外远眺。以前,眼前是远山,是落日,是一个喧闹的北京在我脚下快乐地流淌。而如今,高大的四通桥让我感到历史的渺小,还有一种莫名的悲哀,为了那些已逝的,即逝的,北京的符号。

请救救北京的符号!

当我们走在繁华的王府井时,当我们仰视中关村的双螺旋时,当我们走上世纪坛,当我们走进首都博物馆,我们可以感到这些新符号给北京带来的自豪与骄傲。但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北京之所以成为北京,是因为那些即将成为历史的旧符号,那些用无言的支持来充当北京根基的人、物、事,没有皱纹的老人是悲哀的,没有废墟的遗址是无力的,没有尘土的古董是苍白的。同样,失去了四合院、京剧、吆喝、天桥杂耍、琉璃厂书画的北京是平庸而浮浅的。在这些古老的符号消失之前,在北京依然还是北京的时候,我想呼喊:

请救救北京的符号。

名师点拨

以“救救北京的符号”开篇,明确观点,突出中心,然后围绕“救救北京的符号”拓展思想,横向展开文意,突出清晰的层次感。

文章近乎一首北京旧符号的挽歌,作者为已经逝去的,正在逝去的,将要逝去的四合院里邻里的温情,胡琴脸谱的经典,小贩吆喝的生机勃勃,古城、远山、落日织成的旋律悲哀、哭泣。在对每一种符号的诗意的描述后,发出惊警而深刻的议论:“没有废墟的遗址是无力的,没有尘土的古董是苍白的。同样,失去了四合院、京剧、吆喝、天桥杂耍、琉璃厂书画的北京是平庸而浮浅的。”最后的呼喊也就深沉有力,发人深省。

如果你想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取胜,你可以在开头引用古今中外哲人、名家的箴言睿语或诗人的丽词名句作为全文的总领。这样的开头,常使文章有一种神完气足的味道,一种理直气壮的劲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近几年这种方法在考场作文中被运用得已经相当普遍,想要继续使用这种方法抓住读者的眼球,就应该横向扩大名言的积累范围,不只局限于熟悉的李白、杜甫、陶渊明的诗句,还要与时俱进地掌握许多其他形式的名言,例如使用频率不是很高的古人诗文、歌词、广告词等等;另外就是要善于向纵深挖掘名言的含意,许多句子用了好多年,总是一个角度、一个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可以多角度、多方向地思考名言的内涵,不满足于运用习惯的一两个意思。

使用名言发端,不是横向更广阔,就是纵向更深邃。

实例借鉴

谈意气

湖南一考生

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光,七分化为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百世流芳,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平已涤荡了风波丰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城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飞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还记得舞台上那尊慈祥博爱的千手观音吗?邰丽华,虽是聋哑人,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若无意气,她怎会从不幸的底谷达到艺术的巅峰?

意气,是成就人生所必需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缺乏意气之人委实不少,他们在温柔富贵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在歌舞升平中平息壮志,在灯红酒绿中丧失人性……凡此种种,我们要坚决反对,打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扫清道路。

人,要有意气,要意气风发。

名师点拨

开头引用三句名言,构成强势排比,渲染一种意气风发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基调。一篇之中。名言警句,名人掌故,俯拾皆是,文化底蕴丰厚;四字短句层见叠出,长句短句交错运用,语言于变化之中流光溢彩。

在开头借助精妙的景物描写、情真意切的心理独自、对话式的倾诉或者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有利于抒发内心或亲切、或热忱、或深情、或缠绵的美妙情感,可以使文章一开篇就饱含深情,给人以心灵的震颤。

例如王剑冰的散文名篇《绝版的周庄》这样写道:

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澈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一开头,作者对周庄的一腔深情就扑面而来,拟人手法的运用又锦上添花,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周庄无法言说的情感和那种痴迷劲儿。读者自然而然地被带进了作者情感的世界,与他一起呼吸周庄清新的空气。

实例借鉴

我想握住你的手

上海一考生

春天,我想握住你的手!

冬天最后一抹雪还在山头。你就在融化的雪水里开始发芽,不顾雪水残存的那一丝冰凉,不惧夜晚里寒风的怒吼。山头的雪走了,寒风失去了伙伴,也回到西伯利亚的老家去了。春天,雪水里孕育的春天,清新地露出你的笑脸,化作柳叶,吐出一丝丝绿;化作春风,吹醒一颗颗心;化作一缕缕阳光,催开热烈的花朵。桃红柳绿是春天,万紫千红是春天。孩子们在春天歌唱未来,农夫们在春天播种希望。

春天,我想握住你的手,向你倾诉生活的向往,握住你的手就像握住绿色和希望。春天嫣然一笑,希望在你的心里,春天在爱里。

春天,你奔向前方的脚步匆匆,风筝在蓝天下驾着祥云也难以追上你的笑容。

夏天,我想握住你的手!

春天留下绿色的种子,夏天用温暖的怀抱滋养着一棵棵柳树、一团团花朵、一池池春水。柳树的绿阴越来越浓了,给人以凉爽;花朵以最灿烂的笑容谢幕,一个个青果挂满树间;河里的鱼也大了,迎着朝阳翻滚着灵巧的身体。

太阳是夏天的主宰,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点燃一切的热情。学生辛勤地念着书,农夫在地里耕耘,工人在工厂奏响劳动交响曲。夏天实在太累了,倾盆的暴雨就是她流下的汗水。

夏天,我想握住你的手,祈求你给我永远的热情。夏天挥挥衣袖,夏天在汗水里,热情在灵魂里。

秋天,我想握住你的手!

秋天不知道躲在哪棵树后,默默地看着夏天的离去。桃红了,梨黄了,葡萄在夜里香了,玉米撑开了玉米壳,稻子压弯了腰,秋天换上演出服来到了台前。秋风吹过,农夫收割庄稼,鸟儿换上厚厚的羽毛,骄傲的孔雀也收起了翅膀。秋雨是秋天感伤的泪,秋霜是秋天别离的序曲。

秋天,我想握住你的手,金色的秋天留给我金色的收获,感伤的秋天留下一个感伤的梦。秋天在梦里。

冬天,我想握住你的手!

白雪像预言者,一切又将重新开始,让我们把世界重新变成一张白纸吧。冬天在天空里抖抖身手,一片片雪花落下,树白了,山峰白了,田野白了,村庄也白了。白皑皑的世界只有北风坚持在巡逻。

冬天,我想握住你的手,不要让寒冬消逝了人们的梦。冬天是一个智者,白色是纯洁的世界,严寒只留在冷冻的心里。

四季,我想握住你的手,有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四季回答,有爱的季节是春天,有汗水的季节是夏天,有梦想的季节是秋天,有希望就永远没有冬天。

名师点拨

文章以“春天,我想握住你的手”开篇,直抒胸臆,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紧随其后的比

喻、拟人句,寓情于景,绘其美的形态,赞其美的姿容,抒写向往之情,情感浓郁,极富活力。全文是一首优美的四季歌,作者赋予“握手”以特殊的含义,这里代表着一种礼赞和感激——赞美春的希望、夏的热情、秋的收获、冬的纯洁,感谢四季的馈赠,立意新颖别致。意境优美,语言有文采,作者善于描绘融入自己美好情感的艺术画面,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

如果你想用语言文采飞扬出一道亮丽的风景,你可在开头采用精妙的修辞,使语言如珍珠美玉,既有闪亮的文采,又有丰厚的内涵。

运用比喻,能够增强开头的形象。比如:“日子一叶一叶地从生命之树飘落,不经意间,才蓦然发现岁月已给它套上了16圈年轮。”“生活是一张洁白的画纸,我们每个人都是手握各色画笔的画师;生活是一杯香醇的美酒,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名出色的品酒师;生活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我们每个人都是辛勤耕耘的劳动者;生活更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长路,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远足者。生命只在年轮上转了15圈,生活已告诉了我很多很多……”“生活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时刻告诉着我要学会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生活是什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可久而久之,我竟发现生活是一个伴随我成长的老师。生活就像一首诗,朦胧清新,洒脱奔放,充满了喜悦、悲伤与哲理;生活又像是一幅画,色彩旖旎,浓淡交织,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在我成长的历程中,发生过很多的事情,就像在沙滩上走过一样,留下了一串串的脚印。生活像一杯芳醇的美酒,生活又像一杯淡淡的清茶,只有懂得品味的人,才能细细品味到个中滋味,了解到生活告诉你的点点滴滴。”

用排比,增强开头的气势。比如:“它曾是千年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名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身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简单得牙牙学语的孩子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复杂得让有些人将它遗失得无怨无悔,无影无踪……它就是诚信。”“童年是一首歌,唱出欢乐无谱的乐章;童年是一只船,承载父母无数的心愿;童年是一座博物馆,展出天真稚嫩的作品;童年是一个故事,讲述单纯生动的片段。”“我爱桥,爱那结构独特、历史悠久的赵州桥;爱那犹如彩虹、气势磅礴的南京长江大桥;可是我更爱那一座座家乡的立交桥。它们是我心中的一支支交响乐。”“一个十分辽阔的苇塘,一片永远也长不高的采油树,一幢低矮的却又爬满青藤的木板屋。这苇塘是鹤的故乡,这采油树是石油工人的丰碑,这木板屋就是我的家。”

还有许多的修辞可以强化表达效果,比如《绝版的周庄》开头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周庄之间的距离,把读者带进了那种旖旎的情感表达中。前面所举的例子都是在考场作文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方式,如果能够恰到好处地尝试新的修辞,更加能够收到别具一格的效果。

实例借鉴

宽容无歌

宽容是一种风度,如云生雨;宽容是一种风度,似雨润物。

大地宽容种子,才有绿色植物的生机勃发。大海宽容溪流,才有不竭的源泉汇入。现实宽容梦想,人类才有非凡的创造力。时间宽容历史。才有知识与智慧的传承接力。

将人生之书写成宽容的篇章,字里行间就满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优雅闲适。把生命的哲学推到宽容的高度,方才显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让生存的睿智演练为宽容的技巧,我为人人,人人便能为我。

宽容他人,无异于提升自己。因为人际关系走一个个圈子,你的宽容如同润滑荆,会使圈子里的人越来越密,使圈子越来越大,感激你敬佩你的人越来越多。当你遭遇困难挫折,别人也会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

宽容爱人的弱点,是婚姻生活中的必修课。爱情如雾里看花,醉也朦胧,醒也朦胧。每每从爱情的浪漫仙境跌入平凡琐碎的现实,你要学会真诚地爱护对方,包括他的粗心、邋遢,她的嫉妒、小心眼儿。

宽容体现了人格的魅力,凝缩了友爱、体贴、理解、修养。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静心修为,佛学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无不包含了博大精深的宽容哲学。

宽容是杯浓醇芬芳的老酒,一饮身醉,再饮心醉,仿佛煦风拂面,连石头也会发芽!而睚眦必报是条幽寂闭塞的小巷,终将堵死所有的退路和前途,宽容才是风平浪静的海洋,任生命之舟自由横渡。

然而,宽容错误,其实等同于唆使犯罪。那该称之为纵容、包庇。因此宽容是有限度的,有原则的。

常怀宽容之心,心灵的原野便冰消雪融,莺飞草长,风光旖旎。

“唐虞之际,音乐可感鸟兽”,“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古贤人之语道出了宽容的真谛:宽容可以感化所有人学会美好,宽容可以使所有人学会忍让、与人为善。

名师点拨

开头采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宽容”这种人格修养的意义和价值,起到了提挈全文的作用,同时,说理形象,富有气势。

金牌教练集训

真题体验

文题一

(2007年江苏卷)

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

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开头训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二

(2006年江苏卷)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开头训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关检测

文题一

题目:生活的提醒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宿构、套作。④字数不少于800字。⑤采用不同的方式作文章的开头。

开头训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题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段符合题意的文章开头。

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在《一件小事的震动》中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年幼时,有一次“我”捉来一只小画眉放到笼子里。第二天我发现有只成年的画眉喂小画眉吃了很多类似棒子的东西,令我大惊失色的是,小画眉竟死摔了。后来有位鸟类学家向我解释,当美洲画眉发现她的孩子被关入笼子后,一定要喂给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梅,她似乎坚信,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作品结尾写道:“这话犹如雷鸣似的给我巨大的震动,我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原来这小小的生物对自由的理解竟是这么的深刻。从此,我再也不把任何活物关进笼子里,一直到现在,我的孩子也是这样。”

第二节 细菌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和制作甜酒使学生明确——许多食品的制作都要利用细菌和真菌。2.探究食品腐败原因,使学生明确——食品的保存与细菌、真菌有关。3.多种疾病的防治与细菌和真菌有关。4.研究细菌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酵现象,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思考能力。2.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观察和收集信息能力。3.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4.通过探究“食品腐败原因”,学以致用想方设法采取一定技术手段解决生活中的食品腐败问题。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本节学习,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细菌和真菌,培养辩证唯物观点。

2.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热爱自然科学情感,激发同学的创造激情。3.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同学关注生活现象、放眼世界,关注社会的责任心。

●教学重点

1.发酵现象及发酵食品制作离不开细菌和真菌。2.食品腐败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主要原理。

3.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对疾病的防治及利用细菌保护环境。

●教学难点

1.发酵现象及发酵食品离不开细菌和真菌。2.食品防腐败的保存办法。

3.探究细菌和真菌对生活污水处理办法。4.认识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实验、对照实验、分组实验)、多媒体演示法、“观察—讨论—归纳”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温开水、糖1斤、酵母、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小气球若干个;课外活动小组已准备好的发酵实验挑选效果明显的一组、馒头;

(2)有关食品保存的多媒体课件;有关污水处理的多媒件课件或电视节目。

(3)酒曲三块、浸泡一昼夜的糯米4500 g(即9斤)分成三份、凉开水、清洁容器、蒸馏水、清洁筷子、清洁蒸布若干块。2.学生准备:

(1)收集各类药物说明书(特别注意是抗生素药物的);食品保存方法(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有关处理污水的信息收集。

(2)各类酸奶袋或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平常一提起细菌和真菌,人们往往会想到它们的害处,如:引起动植物患病,引起食物的腐败变质。其实,很多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而且人类已经将这些成果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产生活中,这节课让我们来给细菌和真菌“平反昭雪”---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板书)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三、展示成果 质疑深化

1、与食品的制作(板书)

展示掰开的馒头(或面包),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小孔? 请同学们翻到书本第74页,仔细阅读书本的演示实验。

边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已经有结果的实验装置。(提示:请同学们注意,这个瓶子在发生什么变化),边讲解(原来,瓶内放进了糖和酵母,就会产生气泡把小气球吹起来。那好,我们请同学当场做实验证明。操作步骤如下:(a)先将温开水中倒入一大勺糖和一小包酵母,搅拌,倒入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再往瓶内放入一些温开水。(b)将一瘪小气球套在瓶口。)

同学们看,刚装好的瓶里有没有气泡产生,小气球胀了没有? 没有。为什么?

讨论、分析原因:放的时间短,应放在温暖的地方才会有气泡。好,那我把瓶放在教室窗台上,同学们可记住每天观察。问题:记得刚才做实验的同学放到瓶子里的是糖、酵母和水,没有气体呀!可为什么在温暖的地方放置一段时间就会产生气泡?

(因为酵母菌分解糖时产生了气体。)

太好了。这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发酵现象”。(多媒体展示并介绍:酵母菌在有氧的情况下将葡萄糖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能量,在无氧的情况下将葡萄糖分解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这就是发酵的原理。我们可以利用酵母菌发酵的原理制造面包和馒头)

回扣:你知道馒头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小孔了吧!

如果这里面我放的不是糖,而是面粉和酵母;如果不是面粉和酵母,而是牛奶和乳酸菌,如果不是牛奶和乳酸菌,而是麸皮、小米、红粮混在一起再放入醋酸菌;那又会是什么样呢?„„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P71第二自然段,再做答。

学生积极阅读,数分钟后解答:(对号入座)(1)酵母分解面粉,会使面团发酵;

(2)乳酸菌可分解牛奶,会使牛奶发酵而制作成酸奶;(3)醋酸菌会使麸皮、小米和红粮发酵,制作出醋。(4)曲霉能分解糯米,使糯米发酵而制作出酒。

非常欣赏同学们的判断能力,可见发酵食品的制作离不开细菌和真菌的帮忙。每到过年的时候家中都要做甜酒,甜酒是如何做成的,请同学们带着下面3个问题快速浏览《甜酒的制作》,并把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

⑴制作甜酒需要哪些原料? ⑵制作甜酒有哪些基本流程? ⑶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并且学生之间互相释疑。

同学们都很聪明,希望今年过年的时候能喝上你亲手做的甜酒。

2、与食品的保存(板书)

我做了一锅排骨汤,今天没有吃完,想留到明天再吃,可又怕变质了,谁告诉我怎么办?(放到冰箱里,煮沸,密封┉┉)

不错,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很丰富。

食物为什么会腐败变质?保存食物的关键是什么?(学生看P73第一段明确)日常生活中需要保存的食品还有很多,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看P73观察与思考图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图中有几种保存食品的方法?

2、说出不同方法各依据什么原理?

3、除上述的方法外,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食品腐败?(学生看P73观察与思考,并分组讨论相关问题)

多媒体展示一系列食物保存的方法及原理的图片。师生共同归纳防止腐败的主要原理:就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的生长和繁殖。

3、与疾病的防治(板书)

快速阅读P74第一段和P76—77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叫抗生素? 除青霉素外你还知道哪些抗生素?(2)现在很多专家呼吁不要滥用抗生素,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并明确抗生素切不可滥用,做到“对症下药”。

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条件适宜情况下,每20-30分钟分裂1次),科学家利用这一特点,把生物某种基因转入细菌内部,使细菌能生产出药品,以满足临床药物的供给,减轻病人的痛苦。这种药品叫“转基因药品”。

例如:胰岛素的生产过程(简单分析)。

目前转基因技术是国际热点问题,希望同学们积极收集有关资料,关注我国的转基因技术。

4、与环境保护(板书)

请同学们回忆,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充当什么角色?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 ?在我们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中,其实还有很多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是不是可以作为细菌、真菌的食物呢?

(可以呀!)

科学家正是利用细菌、真菌的这一特点来处理一些环境污染现象,从而进行环境保护。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延伸到各个领域。近年来,科学家已经能够成功地运用细菌——来处理某些环境污染问题。

四、归纳整合: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发酵的原理,掌握了利用发酵原理制作食品及一般食品的保存方法。课后,请同学们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亲自动手制作甜酒。

五、典型训练 巩固提升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利用

一、与食品制作

二、与食品保存 1.食品腐败原因 2.食品保存方法

三、与疾病防治。

1.有关抗生素类药品——真菌与疾病防治 2.细菌与疾病防治——有关转基因药品

四、与环境保护

第二节 组织理论 篇5

关于组织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德国社会学家韦柏的组织研究。纵观组织理论发展的历史,从总体上看,传统的组织理论都把组织看成一个高度结构化的封闭系统。而现代组织理论则倾向于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这个系统由若干个相互依存的子系统组成,与外部环境发生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因而应当用系统的、应变的观点去理解组织的全部内容。1960年以后,组织理论有了急速的发展,在传统组织管理的基础上,加上了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内容。这种理论跨越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组织理论体系。

一、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是德国社会学家韦柏1910年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层峰结构体(即金字塔的结构),具有集权、职责明确、管理严格等特点。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是:

1.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制度。每个下级都处于一个上级的控制和监督之下,职务和权力是明文规定的,制度不变,人员可以调换。

2.专业化强、分工明确。每个人的工作都分成简单的,例行常规的,明确规定的作业。

3.规章制度明确。用规章制度来保证和巩固组织内各层次和人们之间的一致性。

4.不受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即指理想的组织,必须受正式的程序支配,而对个人的情感与个性的因素不予考虑,只是根据制度实行奖赏与惩罚。

5.员工的选择和提升主要根据技术能力。即各级行政人员必须具有特殊的才能方可任职,采用公开竞争和考试等方法来选择员工。

这种组织结构的缺点是:

1.组织中的沟通容易被曲解,因而造成单位之间和单位与整个组织目标之间的冲突;

2.组织是机械式的,不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3.容易压制员工的创造性;

4.不考虑人的积极性,不考虑员工的心理因素、情感因素。实质上是把人看成是组织中的一个机器零件。

二、新古典组织理论

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科特,他以古典的层峰结构理论为基础,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关于行为规律和非正式群体的知识,对古典组织理论做了一定的修改。它与古典组织理论相比,有如下几点不同:

1.在集权和分权的问题上,主张更多的分权。因为分权可以使更多的人参加决策,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提出的“集中政策,分权管理”主张,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2.从组织形态来看,不主张高耸的组织结构,而倾向于扁平的组织结构。根据新古典理论的观点,传统的科级组织模式可以分为尖三角形结构(即高耸的组织结构)和扁三角形结构(即扁平组织结构)。前者为集权制度,控制幅度小,后者较易推行分权,分层负责和专业化。

3.提倡部门化。古典组织理论提倡分工和专业化主要是针对个人而言;新古典理论所倡导的部门化,实质是部门专业化。大学和医院等就是以部门化为基础的组织。

三、系统与应变的组织理论

(一)霍曼斯组织理论

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的组织理论既适用于小群体,也适用于大的组织。他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系统都存在于物理环境(工作场所、气候,设施的布局)、文化环境(社会的规范、目标,价值观)和技术环境(系统为完成任务所具备的知识和手段)之中,这些环境决定着社会系统中人们的活动、相互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霍曼斯把这些由环境所决定的活动、相互作用和情感称为外部系统。他提出,随着人们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加强,不仅会有新的情感,还会产生新的行为规范、新的态度。这种新规范、态度、活动方式并不是由外界环境引起的,而是由社会系统中的内部系统(即非正式组织)引起的。同时,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是相互依赖的,内、外两个系统与外部环境也是相互依赖的,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变化都会引起另一个系统的变化。霍曼斯组织理论用应变的观点看待组织,提出了进行组织研究的分析单元,为更精确的组织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利克特的重叠群体模型

利克特认为组织是由互相关联、发生重叠关系的群体组成的系统。这些互相关联、发生重叠关系的群体是由同处于几个群体重叠处的个人来连结的。这种起连结作用的个人称为“连结针”或“连结针角色”。承担“连结针”的人,既是本单位的领导人,又是上级组织的成员,在组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整个组织同环境之间也需要依靠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占有重要地位的关键人物来起“连结针”的作用,使组织与环境较好地互相协调。重叠群体模型打破了过去组织理论中严格分工的一人一职一位观念,在强化管理人员的联络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塔维斯特克的社会技术系统

以特里斯特为首的研究人员在一个煤矿进行技术改革的过程中发现,技术系统的改革必然影响到社会心理系统,由此他们提出了社会技术系统的概念。该理论认为任何生产性组织,皆由技术体系与社会体系组合而成,而两种体系是交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只重视其中的一面是片面的。塔维斯特克的研究用系统论观点分析组织的特征,首次提出“社会技术系统”的概念。

(四)卡恩的重叠角色组模型

卡恩认为每一个人在正式组织中都占有一个“职位”,由此就产生了“角色认知”与“角色期望”。假如把一个执行组织角色的人称为“中心人物”,而跟他协同工作的人(如上级、下级、同事或组织之外的人)就组成以此为中心的“角色组”,这样,整个组织就可以看成是由许多重叠相连的“角色组”构成的,因而可以通过角色冲突、角色不明、角色负担过重等维度去研究组织中多种因素的依存关系。

(五)机械和有机的组织模型

机械和有机的组织模型是由伯恩斯和斯托克提出的。他们认为一个机械和有机的组织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其中机械的组织具有高度专业化、形式化和集中化等特征,有机的组织则有很大的灵活性。在组织设计中,应当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组织成员的习惯和偏爱采用相应的结构形态。如在稳定的环境中,应采用机械性结构;而当环境条件经常变动时,则应采用有机的结构。

四、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Peter M.Senger)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圣吉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担任了组织学习中心主任,并创办了波士顿创新顾问公司,又称彼得新领导力训练中心。1990圣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该书出版后在管理界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并于1992年获得了世界企业学会的最高奖——开拓奖。1994年圣吉又推出了《第五项修炼》的续集,从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较为系统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采用了带有东方文化色彩的“修炼”一词。修炼作为宗教用语,含有教规、戒律、修行之意,意即要有修炼的决心和信心,才会有成就。在《第五项修炼》中,圣吉继承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认为人类的工作观因物质丰足而逐渐改变,工具性的工作观已转变为

精神面的工作观。在新的形势下要想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全面贯彻,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的共同愿景,来源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员工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

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在学习型组织中,团体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是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体的努力来达到的。

3.善于不断学习。一是 “终身学习”;二是 “全员学习”;三是 “全过程学习”;四是 “团体学习”。

4.“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它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决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

5.自主管理。“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6.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学习型组织的边界的界定,建立在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的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

7.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学习型组织对员工承诺支持每位员工充分地自我发展,丰富其家庭生活,而员工也以承诺对组织的发展尽心尽力作为回报。

8.领导者的新角色。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

学习型组织既是一种组织管理理论,也是一种全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扁平化的横向管理网络系统。它强调学习加激励,不但使人勤奋工作,而且尤为注意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它强调更大程度的人文化管理,通过学习提高群体智商,使每个员工活出生命的意义;它强调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实现团体能力及利益的迅速提升。纵观学习型企业的成功实践,不难发现学习型企业与传统企业在管理上有较大差异:

1.管理模式不同。一百多年来,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大多一直沿用金字塔型的层叠式组织结构,主要是实行职能分工、条块分割的管理。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外界信息变化的快速反应要求。而学习型企业则呈现出扁平化、信息化的组织结构,是以任务合同为对象的有关职能人员组合,形成多个创造性团体。这种扁平化的组织模式的更加有利于决策权下移,更符合信息化发展要求,使企业能够实现整体的快速反应和信息的快速交流。

2.学习理念不同。传统企业实施的是一种阶段性、适应性的学习及培训,而学习型企业则是要求全员树立一种终身教育理念。它为每个员工在其一生的任何阶段提供各种可能的学习机会,使他们学会如何表现自己,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探索世界以及自始至终地完善自己。

3.学习形式不同。传统企业一般采用以培训为主的学习方式,形式比较单一。但学习型企业不但坚持培训经常化,还多利用信息化工程,为员工提供更开放式的、持久性的学习形式。

第二节 咏史诗 篇6

咏史诗



咏史诗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所以咏史诗又叫怀古诗。怀念对象当然就是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凭吊古人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历史中有着丰厚而生动的诗歌素材,诗人直面现实,以史咏情,或从对历史事实的思考中生发出许多感喟许多讽慨,或从对历史事实的研究中生发出许多联想许多假设;或在历史陈迹中寄寓情感志向;或对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进行评价。表现出对现实的深沉关怀。诗人的感情是最丰富的,诗人对历史的研究思考有更多的情感,有更鲜明的形象,这就使得怀古咏史诗比那些精辟的史论文章更富有魅力,更能广泛流传。

最早的一首咏史诗是班固的“缇萦救父”的故事。开了咏史诗的先河。下文会讲及,暂不赘述。

魏晋时期的左思有《咏史》八首。但它不象一般咏史诗之专咏古人、古事,而是借咏古人、古事以抒写自己的怀抱,是抒情、述志之作。但左思首先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史实之中,“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是很多评论家对他的咏史诗的评价。他进一步发展了咏史诗这一体裁。

魏晋时期,咏史诗得到了大发展,很多文人都创作咏史诗,《世说新语·文学》记镇西将军谢尚舟行经牛渚,月夜闻客船上有人咏诗,遣人讯问,乃是袁宏在吟咏自作的《咏史》诗。但这时的咏史诗也大多只是剪裁史料,铺叙成篇,很少寄托。到了唐代,怀古咏史诗的创作蔚然成风,诗人强调咏史诗要有感而作,他们把咏史与咏怀紧密结合,以“怀古”、“述古”、“览古”等方式开拓咏史诗的领域,且立意高,寄托抱负和感慨,为后世留下许多咏史诗精品。出现了杜甫、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继唐之后,咏史诗得以进一步成熟,到清代咏史诗比比皆是。

一、古代咏史诗的基本形态①

史必征实,而诗可凿空。历史是客观冷峻的,这与主体情感的好恶无关,但诗人可以以凭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理解采取不同的视角,从而出现不同的情感态度。这就关涉诗人如何处理主体情志与客体历史的关系。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指出,世间的学术文艺,在处理主体心灵(人)与客观世界(天)的关系时,可以出现三种情况:“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②在钱先生的启发下,从诗歌中主体情感表现的程度与层次和诗的感性形态的角度,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归纳出咏史诗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写实型、意象型和意境型。

(一)、写实型的咏史诗形态

所谓的写实型,就是秉承“人事之法天”的原则,对历史进行客观冷静的摹写,它剪裁历史、再现历史,是追求历史真相的复原,给读者提供的是原始的史实,这种咏史诗,就是典型的“以史为诗”,也就是刘熙载所说的“传体”。表现出对历史的依赖,诗人的主体情志在诗中直接表露的成分很少,多寓于叙事之中,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就是《论语》中“质胜文则史”的偏颇。但这种咏史诗从其产生之初,也经历了诗性不断充盈的发展过程。

如最早的一首咏史诗。

咏史 班固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这首诗歌咏了西汉初期的一位奇女子——淳于缇萦。正是由于她伏阙上书,不仅救了触刑的父亲,还感动文帝下达了废除肉刑的著名诏令。

班固的咏史诗是比较粗陋的,正如何焯所说:“美其事而咏叹之,隐栝本传,不加藻饰。”③这首作为早期的文人五言诗,钟嵘评价它是“质木无文”,只叙史实而不作评价,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能在短短十数行间,如此凝炼地抒写缇萦救父事件的始末,而且在叙事之中,也时有“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的声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的寄慨,不乏唱叹之致。却也算得是笔底见功力。

又如张协的《咏史》,全诗20句就有14句叙写二疏的生平;卢谌的《览古》全诗36句就有34句写蔺相如事迹。这类咏史诗常花绝大部分篇幅来叙述历史人物的事迹,侧重于叙写整个事件前因后果,不重视刻画历史人物的形象,诗人的主观倾向只能从诗人对历史的选择、剪辑,以及很少的几句感叹之词中作出推测,很难断定诗人的现实指向。唐代的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苏武》、《王昭君》等咏史诗也都是仅从叙事中见其感叹之情。到了中晚唐,由于受当时好议论的诗坛风气影响,诗人们在叙事之余,增加了几句议论,以表明自己的见解。如柳宗元的《咏史》、《咏三良》、《咏荆轲》等。尽管这些诗人中有带浓烈的情感来述赞历史,表达自己的见解,抒情主体的形象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凸显,但这种情感只是政治情感、伦理情感和道德情感,是群体的共同情感,而诗人的个体情感仍不能超越历史的重负,诗给接受者更多的是对历史的认识。

写实型咏史诗是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叙写的同时,注意历史人物在历史环境中的表现,凸显他们的形象。如王粲的《咏史诗》: 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临没要之死,焉得不相随。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叙述了三良被迫殉葬的经过,但诗人对三良临穴时内心的挣扎进行了较多的描写。曹植的《三良诗》后六句也对三良赴死时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进行了刻画。这种描写和刻画凸显了三良的形象,使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诗人主观情志的表达产生了良性互动,诗人的情感也因此更为丰富和复杂,诗中的诗性成分得到了加强,可以说是咏史诗发展史上一个比较大的进步。阮王禹的《咏史·燕丹善勇士》: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也是依次叙事,但全诗10句中却用了6句描写了悲壮的场面,反衬了荆轲的义无反顾,荆轲的形象较为突出。而陶渊明的《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与阮氏的《咏史·燕丹善勇士》在内容上没有不同,然而除了篇幅加长了以外,陶渊明在饱含感情地叙写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刺秦王的故事时,对易水饯行的悲壮场面作了淋漓尽致地描绘,成功地地造了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同时也折射出诗人性格中金刚怒目的一面。无疑陶诗中荆轲的形象更为饱满,感情的表达也更充分一些。由此可见,诗人在叙述历史塑造人物形象时,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悄悄融入了这种感性的形象中,并以强烈的感性力量吸引欣赏者,给欣赏者历时不忘、挥之不去的形象留存,让欣赏者更好地直觉和领悟作品的精神蕴涵。可以说这是写实型咏史诗所追求的的理想范型。总之,写实型的咏史诗再现历史过程几乎成了诗歌的全部内容,诗人以感性的目光来看待历史,对历史的把握停留历史事实关系的认知层面,尽管从它诞生之初起,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诗人情感的表达的艺术不断得到开拓,但都没有离开对历史的尊重,没有离开历史的“细节真实”,诗人的情感和想象依然不能处在自由的状态,诉诸历史的认知,显示思想的意义仍是主流。可见诗人在与历史的对话时,虽然是诗人在选择话题,然而总是历史在诉说,诗人在回应。个人的话语沉潜在历史的话语之中。

(二)、形象型的咏史诗形态 “人定之胜天”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当诗人在历史面前表现出足够的自信,腾凌于高高的天宇之上来俯察“历史”之时,“历史”被浓缩了、被提纯了、也被本质化了,再经过诗人对“历史”作出的个人式的安排和情感的灌注,历史人物、事件和遗迹也就很自然地浓缩成富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的“历史意象”。于是诗人放弃了对历史“细节真实”的依赖,选择了这种以“以少总多”的“历史意象”来代替冗长的历史过程的叙述。“立象以尽意”,历史意象是诗人现实经验对象化的一种观念性存在物。这种现实经验的对应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能从历史的实态中寻找到“意”的对应物,这类意象我们称之为象征性意象,在咏史诗中最为常见,如左思的《咏史》、陶渊明的《咏贫士》、颜延之的《五君咏》等,尊重历史的实态,是历史的浓缩。另外一种就是心中之“意”没有历史的实态作为对应物,于是就摆脱了历史的真实拘限,超越历史时空,对历史进行自由的拼接和虚构,捏造形象,我们称之为浪漫性意象或虚构性意象。如李商隐的《富平少侯》: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皱。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这首诗题为“富平少侯”,然所咏之事显系张冠李戴,抛金弹用韩嫣事,尾句用莫愁,更属后世典实。很显然,作者为了表达对现实的讽喻,不惜放弃历史真实,故意错易历史事实,制造出表意之象,体现了明确的目的性。又如他的《陈后宫》,程梦星在《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中评说:“题为陈后宫,结句乃用北齐事。合观全文,全不切陈,盖借古题以论时事也。”他的《北齐》“小莲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城阳。”小莲进御之夕与周师入晋阳在时间上本不相接,为极言色荒之祸,特加剪接连缀④。还有白居易的《长恨歌》、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等。这些“历史意象”不管它是以实态的方式出现,还是以虚构的方式出现,都是诗人议论事理,申述心志,抒发情感的材料。这里的“历史”已失去了历史的本体意义,然而却帮助了诗人超越历史的拘限,从实在走向玄虚,从有限进入无限,使诗的内容与意义的丰富成为了可能,为诗人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特别是近体诗产生后,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历代诗人在这个空间里为了使诗通向至境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从追求理性诉求和感情诉求两个方向,不断丰富了咏史诗的表现力。1.追求理性诉求 淡化历史的本体,不严求据事直书,以描绘古人整体的精神气象,往往只关注某些符合个人心境的片面特征,然后将这些因素组合形成诗人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象征,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性思考。如阮王禹的《隐士》: 四皓隐南岳,老莱窜河滨。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诗人选用了五个历史人物作为意象,突出他们的“隐”、“窜”、“乐”、“安”、“饿”的精神状态,采用意象迭加的形式来表达自己退守甘贫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意志的坚守,一种人生观的表白,一种道德的情怀。还有曹操的《短歌行》、《善哉行》,曹丕的《煌煌京洛行》,曹植的《豫章行》,阮籍的《咏怀·驾言发魏都》、《咏怀·杨朱当路泣》,刘琨的《重赠卢谌》,陶渊明的《咏二疏》、《咏三良》、《读史述九章》,等等,要么表达诗人的人生信念、人生理想、人生哲理,要么表达诗人对人世兴衰、朝代更迭的思考。其间虽杂有诗人的情感,但诗人对内容和意义的追寻的意图非常明显,给接受者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而很少情绪的感染。到了杜甫的《八阵图》,更进了一步,纯以议论为诗,对历史的态度更是向理性化方向发展。中晚唐咏史诗人,如刘禹锡、杜牧、李商隐、胡曾、周昙等人有不少对历史的认同和对历史进行重新思考的咏史诗,沿着杜甫以议论为诗的路径,将咏史诗的哲理追求推向高峰。虽然古今不少诗评家对这类诗进行批评,但我并不认同,我这里借用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新义·庄子》中评庄子时所说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看法:“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2.追求感情诉求

当然,咏史诗人在选择古人事迹时都蕴含着诗人的钦慕、赞颂、理解、同情和惋惜等感情,在叙述或评判古人事迹时,受其感染,于词气间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但自我抒怀的色彩不太明显。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⑤。陶渊明的《读〈三海经〉十三首·其十》咏赞精卫和刑天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意志,抒发了诗人空怀抱负而无从施展的愤慨不平的情怀。这些诗中,诗人开始更多更直接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给接受者更多的是情绪的感染,而不仅是人生观的表白和理性的思考。经过陶渊明、鲍照等人的开拓,诗人抒发情感的空间不断拓展。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登上幽州台,面对负载历史的象征物,伤往忧来之情倾吐而出。历史成了诗人倾吐的对象,诗人满腔之情,长期积累,遇到了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对象,不吐不快。“象”是触媒,诗人得“意”而忘“象”,“象”这一触媒浓缩成诗的标题,正文直接抒发了诗人满腹牢骚、一腔愤慨和那种积极进取、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后来李白、杜甫继承了左思开创的传统,并在意与象的融合上进行不懈地探索,为咏史诗向意境型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意象型咏史诗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心理、诗人的生存状态和意象理论的相关。汉魏六朝时期随着人的意识的觉醒,人类面对客观世界越来越充满着自豪和自信,欲望在跃动,情感在奔泄,然而人类又不可能全然超越整个客观世界,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命运多艰,当诗人们在客观世界中不断地遭遇坎坷,遭受挫折之后,发现这个世界用感性难以把握它,于是就以理性的精神来超越现实的困顿,在精神上去把握或战胜它,从而达到人的精神与精神化对象的和解⑥。意象理论的提出又为此提供了更为方便的途径。“立象以尽意”、“得意忘象”的意象理论强调了主体在把握客观对象时的超越性,为主体精神的张扬带来了契机,使诗的内容与意义的丰富成为了可能,从而使诗达到艺术至境。这种类型的咏史诗,诗人在与历史对话时,主体凌驾于客体之上,个体的话语淹没了历史的话语。

(三)、意境型的咏史诗形态 在“人心之通天”阶段,是主观与客观在最高层次上的遇合,客观世界不再造成主体心灵的被动,主体心灵也不再造成客观世界的破碎,而是相拥相融,“互藏其宅”,两相保全而又不分彼此,从而抵达另一艺术至境——意境,它是人默契于社会、自然规律性的结果。意境型的咏史诗是在前两类咏史诗的基础上,吸收了写实型咏史诗的感性的特点和意象型咏史诗的形式超越和蕴涵丰富的优点,又摒弃了它们的功利性,诗中的事、理、情浑如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诗意的审美的境界。如李白《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晓何!” 全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描写吴宫昼夜狂欢的情景。诗人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不作具体描绘渲染,而是紧扣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来暗示吴宫荒淫的昼夜相继,来揭示吴王的醉生梦死,并通过姑台栖鸦、黄昏落日、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隐寓荒淫纵欲者的悲惨结局。一股对大唐社稷的担忧,对皇帝的讽谏情绪弥漫于寂静而凄清的氛围中。可见,诗人在此将场景之“实”与暗示之“虚”结合在一起,不离于实境,又不滞于实境。既有场景的真实性、确定性,又有联想的丰富性、深刻性;既“亲切不泛”,又“想味不尽”。诗人将所采用的意象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是比喻又不似比喻,是象征又不似象征,但接受者可凭直觉而非逻辑推演出它的隐喻意义。然而诗人以直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时,不带有主体的目的,一切都那么自然,诗人的气、志、性、情、欲等心理的诸要素在诗人构筑的虚圆的空间里激荡、融合、贯通和释放,即康德所说的“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⑦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又如: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李商隐《龙池》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碧树凉生宿雨收,荷花荷叶满汀洲。登高有酒浑忘醉,慨古无言独倚楼。宫殿六朝遗古迹,衣冠千古漫荒丘。太平时节殊风景,山自青青水自流。——唐彦谦《金陵怀古》 这些诗都用一些富有暗示力的意象组成一个主客体和谐相处的完整的诗境。诗人在描绘实境的基础上,通过反衬、对比等艺术手法,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联想和想象,化实境为虚境,使实境具有无限的蕴含力和召唤力,诗人的感情基调、情感节奏与历史环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浑然一体,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诗境纯净而完整。这种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意的空间,营造了美的氛围,诗人对历史的洞察和感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无边的思绪,弥漫在这诗意的空间里,使我们感受到诗与史交融灵动的神韵。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历史在人类的文学想象中不断得到诠释。历史诠释为历史意象的多义性提供了丰富的积淀,为诗人与历史平等互动的对话提供了丰富的话语材料和环境。到了唐代,政治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矛盾比较缓和,包容的心态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心理,当然,意境理论的提出更为这种话语环境的营造提供了理论支撑,所以当时的诗人在处理与历史的关系时,能够超越内心矛盾、以审美的心态与历史对话,既能适应历史的话语秩序,又不迷失在历史话语之中,以诗性的形式营造自己话语秩序,共同营造出一个主客体互通互动的话语环境。在这种话语环境中,诗人是平心静气的,主体与客体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是平等的交流,是自由的舒展,是无间的契合。从咏史诗的三种基本形态的辨析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咏史诗发展的基本脉络。然而这三种形态的咏史诗并不因为其他形态的出现而消逝,它们并存、融合并各自发展着,它们各有自己的审美追求,显示出不同的审美规范。写实型咏史诗以历史事实为基础,追求感性之真,诉诸接受者的是诗人对历史的认识;意象型咏史诗则弃客观而重主观,营构“意中之象”,追求理性之善,诉诸接受者的是诗人对历史的政治、道德的理解;意境型咏史诗则摆脱了历史的重负,摒弃了意象型对历史的颐指气使,撕裂历史,而是通过意象的净化、纯化,营造一个充满诗意、和谐完整的美的氛围。它以追求美为旨归,诉诸接受者的是诗人与历史平等的交流,是虚实相生中的境的完整、理的充分、情的流淌。从写实型的实之又实,到意象型的虚之又虚,经过意境型的整合而达到虚实相生,使我们既看到了诗人对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入,把握历史方式的不断调整,又看到了三种形态在诗人的不断开拓下,螺旋式向上攀升,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而臻于诗的至境。

注:

①见章建文《论古代咏史诗的基本形态》(《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②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 1999

③(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六

中华书局,1987 ④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⑤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⑥方锡球.缪斯的足迹——文艺发展机制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⑦康德:《判断力批判》 人民出版社,2002年

咏史诗的主要特点:

咏史诗在写作手法上体现出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1、以史说事。

咏史诗首先是诗中有历史,或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因为是诗歌,是文学作品,所以诗中的“历史”不必如史书中的“历史”那么确切。《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①如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提到赤壁之战,可后人对苏东坡是否到过历史上的赤壁古战场颇多争论,其实,就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而言,这种争论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苏东坡是在咏怀历史,而不是在记述历史。

这当然不是说怀古咏史诗可以歪曲历史篡改历史,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诗人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叙述历史,表情达意,就需要创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环境、形象。如李商隐《汉宫词》: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这是一首富有社会意义的咏史诗,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飘渺地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编织在一起,首两句是神仙传说,入木三分地揭露汉武帝迷恋神仙的痴心妄想;三四句是历史故事,刻画汉武帝一心求仙而无心求贤的思想行径。诗人不加评议,完全用形象说话。再如他的《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盘龙?

这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杰作之一,仅用二十八个字,借六朝纷纷代谢的史实来抒发感慨,说它是史实,因为金陵(北湖即玄武湖)确实是六朝故都,而“一片降旗百尺竿”显然不是某一个有史可据的场面,更不可能六个朝代王运之终都用百尺长竿挑着降旗出降,但作者这样写,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是从“百尺”的高度来说,透过形象来看历史,六朝末代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咏史诗中的历史,是艺术化了的历史。

再如阮瑀《咏史诗二首》

其一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

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其二

误哉秦穆公,身没从三良。忠臣不违命,随躯就死亡。

低头窥圹户,仰视日月光。谁谓此可处,恩义不可忘。

路人为流涕,黄鸟鸣高桑。

这两首诗歌咏历史上荆轲和商鞅两个人物,具体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环境,前者充分地营造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景,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生动可感的背景。而后者把商鞅的身世遭遇放置在秦穆公开创秦国历史的丰功伟绩之中。作为一个政治牺牲品,商鞅下场让后人流涕不绝。

2、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的一大特色。诗人创作怀古咏史的诗篇,往往不是为发古人之幽思,他们常常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论社会时政。借古讽今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刘禹锡的《金陵怀古》

潮满冶诚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金陵这座古城,东吴、西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诗歌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提出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暗示当时统治者依托关中山河之险,沉溺声色之中,正步六朝灭亡的后尘,可谓意味深长。再如杜牧《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但透过对江南风景的描写,隐含了作者对统治者劳民伤财,荒淫无度的批评。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丰富了。

3、寄寓诗人的感想 如温庭筠的《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首咏怀古迹的诗,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曾事袁绍,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后归曹操,曹不记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的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咏史怀古,寄托遥深。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的前二联歌颂晋军灭吴完成统一大业,一个“下”字,展现了战船直一金陵,势如破竹的形势,用一“收”字,概括了孙吴政权的土崩瓦解。后二联以六朝割据势力终归灭亡来警示破坏统一的藩镇。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的心情。

如杜甫的一首咏史佳作《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前四句“触景”,后四句“怀古”,层次分明而情景相融。杜甫对诸葛亮向来仰慕,多次为他作诗,这首《蜀相》最能代表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和感念,歌颂了鞠躬尽瘁地报效国家的精神,结尾两句尤其感染着后世贤人志士。

另有一类咏史诗,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

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诗,开头两句,就事论事,批判项羽的不能“包羞忍耻”;三四句就史实作出另样假设,表达了惋惜之意,从而表明了“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同样的题材,王安石也写了一首《题乌江亭》,却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而就同一事件,另有李清照《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赞美了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本色。活着要做人中的豪杰,死要死得悲壮,做鬼中的英雄。今天的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因崇敬他当年宁死不屈、不肯忍辱回江东的英雄气概。

可见,对于同一题材,诗人们有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映,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但体现诗人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怀古咏史诗的构思是不尽相同的。常见的是先即事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

4、叙议结合或描写与议论结合 咏史诗以叙史议论作基础,以议论对叙述进行拓展和提升,体现出叙议结合的特点。有的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以议论为主的。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是作者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昂的笔触颂扬诸葛孔明的胸才大略,叹惋他的壮志未酬。诗中除“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

还有一种则全诗只叙史实(当然不是历史书中的“史实”),不着一字评论,甚至对自家身世也不发一语。这种构思,重在塑造形象,以形象感人。如杜甫的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人间。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清人李子德评这首诗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②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人间”、“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悲剧形象,却在读者心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的深刻印象。

另有一种景中寓有史实,以景衬情的。如杜牧的《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青。如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是西晋巨富石崇的别墅,其华丽极一时之盛,唐时已成废园,成了供人凭吊的古迹。诗歌首两句写昔日繁华今成荒芜,深含“事如春梦了无痕”③之叹。三四句写暮日啼鸟、东风落花,从而联想到石崇宠妓绿珠效死石崇跳楼自尽的史实,对绿珠如同落花般不能自主的命运深表同情和惋惜。全诗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刘禹锡的《金陵五题》都采用这种构思方式。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5、一般怀古咏史诗取材常是一人一事,但有些咏史诗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往往夹有多个史料,多次用典。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取材于与京口(现在的镇江市)有关的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其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与京口无关,属于诗中用典。元曲中一些以“怀古”为题的小令,又常常组合几个典故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如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作者选取了楚汉之战、赤壁之战、汉时边关之战三则史料,有自刎乌江的虞姬这一无辜者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用以揭示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这一反战主题,表达作者忧国忧民而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第二节 细菌 篇7

关键词:公路概论,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

0 引言

《公路概论》这门课是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 将会使初进中职校门的新同学对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这个专业有个初步的认识及专业性了解, 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而项目教学法, 是将理论与实训有机的结合起来, 围绕具体工程项目组织展开教学和实践, 使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和组织的作用, 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项目驱动下, 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 在讨论和会话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 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与探索创新精神。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用项目教学法对第三章第二节这节内容进行授课。

1《公路概论》

这门课的内容包括:公路的基本组成与分级;道路平、纵、横断面线形;路基的基本形式及施工方法;路面的类型与施工方法简介;桥梁的基本组成和分类;桥梁上、下部构造组成;桥梁施工方法简介及交通工程设施和公路环境保护。而本节讲的是《路基的基本形式及有关规定》, 在全教材中处于重点学习内容, 通过对路基的基本形式的学习, 使学生能从实际中区分路堤、路堑、半填半挖这几种常见的路基形式, 明确路基宽度和高度的规定。

2 对学生的特点的分析

(1) 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目前, 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因为没能考进高中, 退而求其次选择来中职学校读书。因此, 很多学生文化基础课如数学和英语等课程普遍较差, 他们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学起来更感费力。

(2) 缺乏学习主动性。由于多数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扎实的基础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进入中职阶段后, 对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难以适应。而经常性的学习困难, 容易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 更是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同时, 现在的中职生普遍意志力较差, 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一遇到困难, 就想退缩或放弃。

(3) 缺乏自信心。中职生在以前的初中大都认为自己不行, 在严重缺乏自信的情况下使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学习, 甚至害怕学习, 这样的心态, 何谈学习积极性。

面对学生的这种状态, 作为专业课教师首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现阶段通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使自己获得一技之长, 将来可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然后, 给学生讲一些我们学校的历届优秀毕业生的成功事例, 以真实的人和事激励他们。同时, 在语言、神态以及肢体语言上对学生的鼓励, 无疑也会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克服困难的动力。当学生获得鼓励或成功的满足感后, 会得到内心的快乐, 从而渐渐把被动的不快乐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

3 课堂安排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 让同学们说出这几幅图片中路基的不同之处, 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内容:路基横断面形式。由于填挖情况的不同, 路基横断面形式可分为路堤、路堑、半填半挖和不填不挖等四种形式。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路堤、路堑、半填半挖路基的示意图及实物图, 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区分和辨认不同的路基横断面形式。此时再趁热打铁, 启发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道路, 比如城建学校的大坡, 或者自己家乡的乡村道路, 哪些是路堤、路堑、半填半挖、不填不挖。 (以学生熟悉的现象导入,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通过对路基基本形式的认识, 让同学们放开思路, 畅所欲言, 说说组成路基的材料都有哪些、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然后我再总结和补充路堤的几种类型以及在选择路堤填料时各种填料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路堑施工时的注意事项及其类型。

(3) 学习路基宽度的概念 (用讲述结合图示的形式) , 并利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展示各种等级公路的路基宽度示意图及路基宽度表, 让同学们讨论公路路基宽度的确定根据什么来定?各种不同等级的公路路基宽度有什么不同?然后我再进行总结。

(4) 由上节课所学的土基的干湿类型引出路基高度的概念, 路基高度表示的是路堤的填筑高度或路堑的开挖深度。并且以画图的形式启发学生, 由学生说出路基高度指的是路基中心线处设计高程与原地面高程之差, 因为原地面沿横断面方向往往是倾斜的, 因此在路基宽度范围内, 两侧的高差常有差别。从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出发, 路基上部土层应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 路基高度应根据临界高度, 并结合公路沿线具体条件和排水及防护措施, 确定路堤的最小填土高度。

(5) 用图片结合讲解的形式介绍路基边坡的表示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后得出结论:边坡越缓, 稳定性越好呢还是边坡越陡稳定性越好?然后, 我再举例告诉大家, 边坡越缓稳定性越好, 但工程数量增大, 而且边坡过缓使坡面暴露面积太大, 易受雨雪侵蚀。最后总结:路基边坡坡度的正确确定对路基的稳定性和工程的经济合理性至关重要!边坡坡率的表示方法是以两点间的高差与其水平距离之比来表示。边坡坡度的大小, 取决于边坡土质、岩石的性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和边坡的高度。

为了加深对本节重点内容的记忆, 我给学生举一个例子, 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假设有一高速公路从北至南横穿我校操场而过, 路基的设计标高在操场1号篮球架下边缘处, 让学生讨论操场篮球场、校门口的大坡、三号宿舍楼旁边的山坡处将会是路基的哪种横断面形式。这时候学生们就会展开热烈的讨论。至此, 本节课安排的内容全部学习完毕, 然后由我和同学一起对本节课所学的全部知识点进行回顾。并布置一道课后观察并思考题。

4 总结

在一堂课中既有老师的讲解, 也有学生的讨论和见解, 课后还给了学生思考和观察的机会;讲课过程中既有文字性的概念, 又有图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图片既有示意图, 也有实物图, 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实物图和示意图, 从调整学生的视觉感上对学生的注意力也进行了吸引。整个一堂课学生参与其中, 气氛热烈, 人人都有事可做。这样, 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目的才会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振华.菏泽信息工程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N].菏泽日报, 2008-01-27 (004) .

[2]张玉文.整合资源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N].中国教育报, 2008-04-18 (001) .

记叙文倒数第二节的立意升华技巧 篇8

一、关于记叙文的立意

一篇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作者对生活、经历等的感受、认识和思考就是立意。俗话说:没有将军的军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同样,没有正确立意的文章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文章的内容和全篇布局决定于立意。“意”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同时也是文章写作内容的基础。

正确立意的基础是审清题目的要求和限制。题目会对作文写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因此,正确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步骤,如果不能做到正确审题,就会出现立意偏差的情况,所以要对题目理解透彻,在写作时一定要按照题目要求来安排内容,根据题目的限制来确定文意的主要方向,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凡为文以意为主”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意思是说,决定一篇文章好坏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立意。立意,也就是中心思想,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就是灵魂,没有灵魂的文章就如一潭死水,毫无吸引力。所以,正确的立意就是活化剂,让文章富有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写作的档次。

二、倒数第二节的立意技巧

首先,要做到点破题目、明确主旨。龙有龙眼,文有文眼,画龙点睛可以真龙飞舞,而一篇作文如果有好的文眼,文章也会变得有灵性。点睛没有特定的要求,在文章的倒数第二节设置文眼,一针见血地揭示出文章的本质,再用一两句话点明主旨,那么文章的立意便会鲜明起来,不至于呆板平滞。

其次,在遇到比较抽象的如坚持、努力等题目时,要在集中题意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小的突破口,把抽象的东西写实,空洞的说法表现得具体真实,表达出隐含的寓意。这样化大为小、虚题实写的技巧能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题意。

再次,要学会反弹琵琶、运用逆向思维。采用不同寻常的方法去实现某种目的,这种反向的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逆向思维。相比顺向思维,逆向思维从另外的角度去印证主题,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文章档次。

最后,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彰显主旨。托物言志是指作者把浓厚的感情寄予在客观事物的描述中,而不是直接生硬地说出来。在倒数第二节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不仅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展示出象征性的哲理,还能使人们学到深刻的道理,升华主旨,给人启迪。

三、运用技巧时应注意的问题

立意的升华讲究新颖和深刻。如果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就会使读者生厌,而如果文章的立意是人们没有见过的,那么人们就会有极大的阅读兴趣,还能从中得到启发。所以,要想文章立意深刻,就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语言一定要严谨,并且前后连贯。如果文章的前后部分连接不上,并且相互矛盾,那就不是一篇好文章。所以整篇文章就要只有一个立意,全文的各个部分围绕着立意紧密衔接,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尤其是在倒数第二节该升华的部分,一定要抛弃那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观点,挑选最切合题意的观点,运用新颖的说法表述出来,进而升华立意。

其次,除了要理解事物的表面含义外,还要分析事物的内在含义。这就需要在文章的倒数第二节把握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更加清楚地让读者了解文章的立意。

再次,立意一定要新颖、独到。标新立异、不同凡响就是新颖的代名词。相比于那些拾人牙慧的文章,标新立异的文章才能夺人眼球,吸引读者。如《真话不是美德》一书,乍一看会以为书名印刷有误,其实这正是作者标新立异的独到之处。读完全书就会发现,作者认为:讲真话是做人的基本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把讲真话当做美德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发生扭曲。这样的见解实在是惊人之语。题目就像庐山,从不同寻常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跳出旧的思维方式,大胆的设想,运用逆向思维把握时代精神,就能吸引读者、升华主旨。

最后,认真对待题目中的限制,同时把握住题面的重心。如果是有两个以上的多重限制条件的,千万要谨记限制条件的范围,不要突破范围,这样就会减少出错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要学会从限制条件中发现“自由的写作空间”,扩大主题挖掘的深度,尽可能多角度去论证。然后仔细探究题面上的重心,细致而深入地思考,根据提炼的观点证明题意,侧重立意的重心,不要偏离题面。

上一篇: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下一篇:初中阶段必读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