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学特点

2024-07-28

细菌学特点(精选8篇)

细菌学特点 篇1

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远高于普通病房,其中又以医院内获得性肺炎为多见,病死率高达40.00%左右[1,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09年3月本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细菌分离情况、耐药性及临床特点,以期对以后的重症患者治疗有所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入住本院中心重症监护病房符合医院内获得性肺炎(NP)诊断标准的69例患者,男42例,女27例,年龄(64.2±7.3)岁,其中痰培养细菌阳性者118例。患者基础疾病为严重创伤12例、外科术后7例、脑血管病16例、COPD等内科疾病34例。其中气管插管47例、气管切开12例、机械通气52例。

1.2 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患者出现咳嗽、痰黏稠,肺部出现湿咯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发热;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3]。

1.3 标本采集与处理

无人工气道的患者给予指导漱口后留痰。已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采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或纤维支气管镜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内吸痰取痰标本,所有标本通过镜检筛选。痰液标本行常规革兰染色,将痰标本中每低倍视野鳞状上皮细胞<10个和中性粒细胞>25个者为合格痰标本,争取标本在10min内送实验室。合格的痰标本接种于培养基,细菌学诊断应该为下呼吸道分泌物连续2次分离出相同的细菌。

1.4 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方法

常规分离的细菌培养临床标本经珠海Bact-IST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细菌鉴定到种。试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的标准(2008年版)进行判断。质控菌株为ATCC 3个标准菌株: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均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药物敏感试验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并判定结果,试剂盒由珠海黑马公司提供。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相对数用率、构成比表示。

2 结果

2.1 细菌分布及构成比

69例N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共培养出细菌118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99株、构成比为83.89%,革兰氏阳性菌19株、构成比为16.11%。各种病原菌分布见表1。

2.2 细菌耐药情况分析

%

%

分离出的细菌均做耐药性分析,绝大多数为耐药菌,且其中有些为多重耐药菌。见表2、3。

3 讨论

NP是ICU患者的最常见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国内外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昏迷、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和低蛋白血症是重症监护病房的危险因素[4,5]。这是由于重症患者病情危重,多数处于昏迷状态,咳嗽和吞咽反射能力丧失,气道分泌物排出困难,造成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其中一部分患者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因此,患者必须进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这样就使气管与外环境直接沟通,破坏了呼吸道屏障,进一步削弱咳嗽反射和纤毛运动,损伤气道上皮导致炎症反应。FAGON等报道人工机械通气的时间每延长1 d,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将增加1.00%[6]。GRAVEN等也证实延长机械通气时间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增加[7]。另外,处于昏迷状态的危重患者胃蠕动功能下降,容易产生胃内容物潴留和反流,误吸的可能性增加;加之患者伴有意识障碍,增加了误吸的可能性或严重程度,使院内感染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监护和治疗的场所,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单元,除了年龄和基础病变等因素,其他如环境因素、特殊诊疗操作容易导致感染的许多环节是可以改善和避免的。此外抗生素和其他药物的合理使用是非常重要的措施。预防控制对策包括:(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进出病房,进人病区应穿隔离衣、换专用鞋,限制探视人数,避免交叉感染;(2)侵人性操作给细菌创造了人侵门户,必须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必须加强对各种侵入性操作的环节管理;(3)提高医务人员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意识和技能加强培训;(4)加强对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知识的普及更新,强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根据药敏用药,严格掌握疗程,严禁滥用及频繁换药;(5)加强各项护理措施;(6)加强对患者使用后医疗废弃物品的管理[8]。

NP其细菌学分布依照不同的地区、医院、病区及收治对象、感染途径、诊断取材技术、抗生素使用等而有所差异。明确当地的NP细菌分布及耐药状况对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经验治疗的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近年来,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第3代头孢菌素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广泛应用[9],出现了相应的耐药菌株,而细菌ESBLs的产生是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10]。ICU患者多为重症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更为普遍,则更易产生耐药菌株,因此预防和控制耐药菌在ICU的发生和传播尤为重要。

本结果显示,在我院ICU病房NP患者感染细菌中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构成比高达83.89%,革兰氏阳性菌构成比为16.10%。革兰氏阴性菌中占优势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革兰氏阳性菌中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本研究NP患者中检出的细菌无论是革兰氏阴性菌或革兰氏阳性菌均不同程度表现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尤其是无酶抑制剂的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已高达50.00%以上,加入酶抑制剂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明显提高。产ESBLs的G-杆菌对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明显增高,对第3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多数G-杆菌都表现出中到高度的多重耐药。此外,对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也较高。第3代头孢菌素的大量应用可抑制G-杆菌使G+菌过度生长,且随着呼吸机应用时间的增加,G+菌过度生长更为严重,其MRSA检出率随之升高。本研究中,检出的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就有7株MRSA,高达70.00%。MRSA的耐药机制是细菌产生特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使细菌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减低,同时由于基因间的协调作用产生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高度耐药。因此,MRSA往往呈现多重耐药,但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敏感。笔者认为应用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加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严重NP感染者宜多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以减少细菌耐药率的发生,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动态监测抗生素耐药情况对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LIU JC,JU X,YU LY.Clinical analysis of86cases suffered from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J].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2000,10(3):186

[2]ZHANG LP,SHENG ZB,CAO MY.Clinical analysis of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in68case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6,16(13):20462047.Chinese

[3]The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noso-comial infection diagnostic standard[J].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2001,81(5):314320.Chinese

[4]GUO YY,CHEN MZ,SUN W,et a1.Risk factors of nosoco-mail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ICU)[J].Clinical Misdiagno-sis and Mistherapy,2005,12(18):858859.Chinese

[5]YUAN YM,JI ZP,GU P.Surveillance and Prevention on Noso-comail Infection in ICU[J].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2005,15(11):12471249.Chinese

[6]FAGON IY,CHASTRE J,DOMA Y,et al.Nosocomial pneum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ventilation.Prospeetire analysis of52episodes with use of apmtected specimen brush and quantitative culture techniques[J].Am Rev Respir Dis,1989,139(4):877884.

[7]GRAVEN DE,KUNEHES LM,LIEHTENBERG DA,et a1.Noso-comial infection and fatality in medical and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J].Arch Intern Med,1988,148(5):11611168.

[8]WANG CT,JIN CJ,WANG Y,et a1.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nosocomail pathogens in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J].Chines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07,16(3):275278.Chinese

[9]ZHOU LS,YANG JH.Curative effect of ceftazidime in treating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4,14(17):106107.Chinese

[10]LI Z,DAI L,ZHANG YL,et a1.Drugresistance analysi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gramnegative bacilli producing ex-tenedspectrum blactamase in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2002,12(1):1315.Chinese

细菌学特点 篇2

[关键词] 糖尿病湿性坏疽;感染菌;耐药菌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19-03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fected bacteria spectrum and drug-resistant bacteria spectrum of the diabetes moist gangrene

FAN Hong  WANG Ruzhe  GAO Na   SHI Haixiang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Diagnosis, Cangzhou Inter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Cangzhou 061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rehe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abetes moist gangrene infection and drug-resistant bacteria spectrum,making clinical choice of antibiotics more targeted. Methods Taking diabetes moist gangrene secretions to cultivate bacterial. Results In 357 cases of patients,we cultivated 469 strains of bacteria (gram-positive bacilli 45.4%,gram-negtive bacilli 26.0%,anaerobic 23.7%,fungi 4.9%,mixed infection 22.7%) ,the positive rate of bacterial culture is 100%. Five drug-resistant strains of drugs of the staphylococcus is more than 50%,the same to eleven drugs of enterococcus genera,three drugs of enterobacteriaceae,eight drugs of acinetobacter and pseudomonas,three drugs of smooth candida of fungi. Conclusi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fected bacteria spectrum of the diabetes moist gangrene is gram-positive bacteria more than gram-negative bacteria,anaerobic bacteria more than fungi. The drug-resistance of the enterococcus genera,acinetobacter, pseudomonas and smooth candida are higher .

[Key words] Diabetes moist gangrene;Infectious bacteria;Resistance bacteria

糖尿病湿性坏疽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1],细菌感染是糖尿病湿性坏疽加重、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2],而感染程度及感染是否得到控制决定着糖尿病湿性坏疽的预后。因此,明确糖尿病湿性坏疽的细菌感染特点,了解糖尿病湿性坏疽感染细菌耐药特点,有针对性的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笔者总结357例糖尿病湿性坏疽感染菌谱及耐药菌谱特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10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中医外科收治的糖尿病湿性坏疽患者357例,其中男180例,女177例;年龄33~85岁,平均(63.7±10.1)岁;糖尿病病程3~29年,平均(11.5±7.6)年;糖尿病湿性坏疽病程1~72周,平均(5.0±1.3)周。诊断采用美国感染协会的糖尿病足感染临床诊断标准[3]。

1.2 方法

1.2.1 标本的采集 表浅创面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伤口表面,用无菌拭子直接接触溃疡底部并旋转2~3周沾取脓液或分泌物。深部用无菌器械从溃疡深部正常和坏死组织的交界处取样,无菌保存及时送检。厌氧菌培养标本采取床旁接种于厌氧疱肉增菌培养管,表面覆盖1 cm液体石蜡保持厌氧环境并立即送检。

1.2.2 需氧菌培养及鉴定 以常规方法接种于血平皿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沙保罗培养基上。血平皿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在37℃培养24~48 h;沙保罗培养基在35℃培养24~72 h。以分纯的细菌菌落,利用美国德灵公司提供的Micro Scan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革兰阳性菌接种于Pos 20鉴定和药敏复合板上,37℃培养24~48 h;革兰阴性菌接种于Neg 31鉴定和药敏复合板上,37℃培养24~48 h;真菌接种于Yeast ID鉴定板上,35℃培养24~48 h,系统内读数鉴定,真菌药敏接种于康泰FUNGUS快速显色药敏板上。

1.2.3 厌氧菌培养及鉴定 用接种环挑取48 h增菌液接种于厌氧血平皿上,置厌氧罐中48 h,增殖的菌落经革兰染色后再接种于需养血平皿,再有氧环境做24 h耐氧试验,专性厌氧菌及微需氧菌充于ATB厌氧鉴定卡4 h后,利用梅里埃公司提供的ATB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

1.2.4 质控菌株 由卫生部临检中心提供的ATCC 25922大肠埃希菌菌株、ATCC29213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ATCC60193白色念珠菌菌株。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

357例患者中,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率为100%,共培养出469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真菌,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P<0.01)。在G+菌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细菌(x2=8.2,P<0.01);在G-菌感染中大肠埃希菌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细菌(x2=6.7,P<0.01);在厌氧菌感染中二氧化碳嗜纤维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细菌(x2=7.3,P<0.01);在真菌菌感染中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细菌(x2=5.6,P<0.05)。见表1。

2.2 耐药性分布

在G+菌耐药检测结果中,葡萄菌属有5种药物的耐药菌株大于50%,肠球菌属有11种药物的耐药菌株大于50%,链球菌属有0种药物的耐药菌株大于50%,肠球菌属的药物的耐药种类显著高于葡萄菌属和链球菌属(x2=9.6,P<0.01),见表2。在G-菌耐药检测结果中,肠杆菌科有3种药物的耐药菌株大于50%,不动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有8种药物的耐药菌株大于50%,不动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药物耐药种类显著高于肠杆菌科(x2=8.9,P<0.01) ,见表3。在真菌耐药检测结果中,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由于病例较少无可比性,光滑念珠菌有3种药物的耐药菌株大于50%,白色念珠菌有0种药物的耐药菌株大于50%,光滑念珠菌的药物耐药种类明显高于白色念珠菌(x2=5.7,P<0.05),见表4。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因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4],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足根据有无渗出物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混合性坏疽,糖尿病湿性坏疽占糖尿病足的72%[1]。在糖尿病湿性坏疽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存在着感染菌不明确、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缺乏理论依据,使糖尿病湿性坏疽的临床治疗效果欠佳,造成致残、致死率增高。因此,明确糖尿病湿性坏疽的细菌感染菌谱特点和

耐药菌谱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抗菌药物,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和致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湿性坏疽细菌感染率为100%。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机体持续处于高血糖状态、脂代谢紊乱、血液高凝状态以及下肢循环障碍,使患者的下肢动脉容易发生血管病变,造成不同程度的局部缺血,以及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5],易造成微小的创伤即可引起微生物的侵袭,皮肤形成溃疡而致感染,并且感染易于扩散难以治疗。通过糖尿病湿性坏疽感染菌谱分析,感染特点为革兰阳性菌的感染率最高,其次为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真菌感染率最低。其中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厌氧菌以二氧化碳嗜纤维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为主,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坏疽细菌感染的耐药性研究发现,G+菌中葡萄菌属、肠球菌属同时对苯唑西林、阿奇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超过50%,其中葡萄菌属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达到81%,链球菌属对哌拉西林/舒唑巴坦、苯唑西林、阿奇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达到100%,肠球菌属对哌拉西林/舒巴坦、苯唑西林、阿奇霉素、红霉素、头孢唑啉、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达到100%。G-菌中肠杆菌科、不动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同时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超过50%,其中肠杆菌科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到77%,不动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耐药率达到100%。真菌中光滑念珠菌对益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超过50%,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各培养出1例菌株对多种药物耐药。

本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湿性坏疽的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规律特点,并存在着多重耐药性,这是造成常规治疗效果较差,截肢率和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议临床对糖尿病湿性坏疽患者的治疗,应根据感染菌谱及耐药菌谱的变化,有针对性的合理应用抗生素,选择有效地抗菌药物,减少抗菌素的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苏秀海,王元松,王晓蕴.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新进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379.

[2] 张荔群,张鸣青.糖尿病足的发病机理与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4):461-463.

[3] Kandemir O,Akbay E,Sahin E,et al.Risk factors for infection of the diabetic foot with multi-antibiotic resistant microorganisms [J].J Infect,2007,54(5):439-445.

[4] 徐灵芝,杨叶红,叶红英,等.糖尿病足感染的细菌学特点与预后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4):451-452.

[5] 蒋铁建,廖岚.70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临床及病原菌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4):242-246.

细菌学特点 篇3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细菌分布,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将影响医院的社会声誉和医护人员的工作士气,甚至关系到一所医院的生存,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1]。要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严密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对危重患者集中进行监护和治疗的场所,因ICU内的患者具有病情危重、感染发生率高的特点,故ICU的空气、物体表面、护士手污染细菌后,将对患者构成严重的威胁,为预防和控制由此造成的医院感染,通过对ICU内环境进行感染控制抽样检查,找出该环境中的细菌种类和分布情况,并提出具有针对性且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在ICU病室电话表面、电脑键盘、呼吸机管道、心电监护仪表面、水龙头、治疗台面、护士工作站台面、床头柜表面、床头及床尾表面、床护栏等部位采集标本153份。

1.2 实验仪器

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与API(Analytic Products INC)鉴定系统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普通光学显微镜为日本奥林巴斯公司产品,细菌培养孵箱为上海医疗器件七厂公司产品。

1.3 实验试剂

哥伦比亚羊血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疱肉培养基、牛乳培养基、蛋黄琼脂平板为重庆庞通公司产品,营养肉汤培养基与细菌微量生化反应管为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公司产品,VITKE2细菌鉴定卡。

1.4 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

将采集的试纸标本分别接种于哥伦比亚羊血琼脂平板和麦康凯平板上,置37℃孵箱18~72 h后,挑取单菌落纯化于血平板上,经革兰染色和一些基本试验后,按VI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或API鉴定系统的操作说明进行细菌鉴定。

1.5 数据处理

本文细菌分离率相关数据与表格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监测网提供的软件WHONET 5.4分析所得。

2 结果

2.1 细菌种类

培养分离153份样本中,有133份培养分离细菌394株,阳性检出率为86.9%,阳性样本中分离菌为1~6株,平均2.96株。其中,分离革兰阳性杆菌99株(25.1%),毛霉菌43株(10.9%),葡萄球菌属细菌146株(37.1%);微球菌29株(7.4%),酵母样真菌8株(2.0%);革兰阴性杆菌47株(11.9%),其他22株(5.6%)。见图1。

2.2 细菌分布情况

电话表面样本13份,有11份样本分离细菌31株,阳性检出率为84.6%,阳性样本分离菌为2~4株,平均2.82株。电脑键盘表面样本12份,有11份样本分离细菌32株,阳性检出率为91.7%,阳性样本分离菌为1~4株,平均2.91株。治疗台面样本14份,有6份样本分离细菌13株,阳性检出率为42.9%,阳性样本分离菌为1~4株,平均2.17株。水龙头表面样本19份,有18份样本分离细菌50株,阳性检出率为94.7%,阳性样本分离菌为1~6株,平均2.78株。床护栏表面样本20份,均有细菌生长,共分离细菌56株,阳性检出率为100.0%,阳性样本分离菌为2~5株,平均2.80株。床头表面样本12份,有11份样本分离细菌33株,阳性检出率为91.7%,阳性样本分离菌为1~5株,平均3.00株。床头柜表面样本22份,均有细菌生长,共分离细菌73株,阳性检出率为100.0%,阳性样本分离菌为2~6株,平均3.32株。其他监测样本(包括呼吸机管道、心电监护仪等)29份,有18份培养分离细菌69株,阳性检出率为62.1%,阳性样本分离菌为1~6株,平均3.83株。物体表面细菌分布见图2。

3 讨论

根据细菌监测结果,物体表面细菌种类大多为人体常居菌。一般情况下,人体常居菌对于健康人来说无致病性,但ICU患者由于基础疾病严重,自身抵抗力低,加之侵入性操作多,使细菌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非居住部位或进入正常机体无菌的组织器官引起感染[2]。故条件致病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染源。对于致病菌的检出虽然没有,有报道,在内科病房物体表面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且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致病菌检出率为1.61%。因致病菌毒力强,一旦发生,可引起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所以应高度重视。Boyce等[3,4]研究发现,MRSA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us,VRE)等耐药菌在物体表面可以存活数天至数周,然后通过医务人员在患者间交叉传播。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呈上升趋势,提示与医护人员操作所致的交叉感染、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有关。所以,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管理,提高无菌观念,改善洗手设施,取消触摸式水龙头,改为感应式水龙头,护士掌握洗手指针,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每个床头及治疗车增设速效手消剂,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加强手卫生、交叉使用器件的监测[5]。合理应用抗生素,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护士在合理使用抗生素中也能起重要作用,执行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的用药知识,按规定时间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给药,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与换药依据[6]。

根据监测结果显示,毛霉菌分离率为11%,由于毛霉菌常定居于通风较差、空气潮湿、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有报道提示,毛霉菌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患者感染,感染后的病死率极高。因此,毛霉菌分离率较高时提示病室环境卫生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需要进一步改善通风状况。

据监测结果图2显示,ICU应加强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对可能污染的物体表面,如护士站、桌面、患者的床、床栏、床头柜、治疗车、门把手,专用1 000 mg/L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使用后的抹布用1 000 mg/L含氯消毒液消毒处理后晾干分类放置,一床一巾。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仪器表面、各种导线、听诊器应使用75%乙醇擦拭消毒。

参考文献

[1]罗春云.依法规范化护理操作与医院感染控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0):121-122.

[2]刑玉斌,李增春,朱士俊.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报告[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262.

[3]Boyce JM.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make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hospital infection[J].J Hosp Infect,2007,65(2):50-54.

[4]Dumigan DG,Boyce JM,Havill NL,et al.Who is really caring for yourenvironment of care?Developing standardized cleaning procedures andeffective monitoring techniques[J].Am J Infect Control,2010,38(5):387-392.

[5]柴滨.ICU细菌分布及控制措施分析[J].检验与临床,2010,48(36):94-95.

细菌学特点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观察2006年1月~2011年2月,本院中医外科收治的糖尿病湿性坏疽患者713例,其中男392例、女321例;年龄35~91岁,平均年龄63.7±10.1岁;糖尿病病程3~29年,平均病程11.5±7.6年;糖尿病湿性坏疽病程1~72周,平均病程5.0±1.3周。诊断采用美国感染协会的糖尿病足感染临床诊断标准[2]。

1.2 方法

1.2.1 标本的采集

表浅创面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伤口表面,用无菌拭子直接接触溃疡底部并旋转2~3周沾取脓液或分泌物。深部用无菌器械从溃疡深部正常和坏死组织的交界处取样,无菌保存及时送检。厌氧菌培养标本采取床旁接种于厌氧疱肉增菌培养管,表面覆盖1 cm液体石蜡保持厌氧环境并立即送检。

1.2.2 需氧菌培养及鉴定

需氧菌以常规方法接种于血平皿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沙保罗培养基上,经培养后以分纯的细菌菌落,利用美国德灵公司提供的Micro Scan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革兰阳性菌接种于Pos 20鉴定和药敏复合板上,革兰阴性菌接种于Neg 31鉴定和药敏复合板上,真菌接种于Yeast ID鉴定板上,系统内读数鉴定。厌氧菌培养用接种环挑取48 h增菌液接种于厌氧血平皿上,置厌氧罐中48 h,增殖的菌落经革兰染色后再接种于需养血平皿,在有氧环境做24 h耐氧试验,专性厌氧菌及微需氧菌充于ATB厌氧鉴定卡4 h后,利用梅里埃公司提供的ATB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

1.2.4 质控菌株

由卫生部临检中心提供的ATCC25922大肠埃希菌菌株、ATCC 29213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ATCC 60193白色念珠菌菌株。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

713例糖尿病湿性坏疽患者中,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率为100%,共培养出1256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70例(45.4%)>革兰阴性菌326例(26.0%)、厌氧菌298例(23.7%)>真菌62例 (4.9%) ,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χ2=49.2, P<0.01) 。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213例,感染率为29.9%。

2.2 革兰阳性菌感染分布

在570例革兰阳性菌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214例(37.5%)、表皮葡萄球菌120例(21.0%)、粪肠球菌90例(15.8%)、屎肠球菌66例(11.6%)、模仿葡萄球菌26例(4.6%)、溶血葡萄球菌14例(2.5%)、耳葡萄球菌14例(2.5%)、母鸡肠球菌14例(2.5%)、缓症链球菌5例(0.8%)、无乳链球菌5例(0.8%)、肺炎链球菌2例(0.4%)。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细菌 (χ2=20.5, P<0.01) 。

2.3 革兰阴性菌感染分布

在326例革兰阴性菌感染中,大肠埃希氏菌112例(34.3%)、铜绿假单胞菌54例(16.6%)、鲍曼/溶血不动杆菌40例(12.3%)、奇异变形杆菌40例(12.3%)、阴沟肠杆菌28例(8.6%)、普通变形杆菌16例(4.9%)、肺炎克雷伯菌16例(4.9%)、弗劳地氏枸橼酸杆菌11例(3.4%)、摩根氏摩根菌5例(1.5%)、产气肠杆菌2例(0.6%)、Ⅴ型西地西菌2例(0.6%)。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细菌 (χ2=16.2, P<0.01) 。

2.4 厌氧菌染分布

在298例厌氧菌感染中,二氧化碳嗜纤维杆菌97例(32.6%)、产气荚膜梭菌91例(30.5%)、脆弱拟杆菌37例(12.4%)、吉氏拟杆菌33例(11.1%)、索杆菌28例(9.4%)、肉毒杆菌7例(2.3%)、丙酸杆菌5例(1.7%)。二氧化碳嗜纤维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细菌 (χ2=18.9, P<0.01) 。

2.5 真菌染分布

在62例厌氧菌感染中,白色念珠菌41例(66.1%)、光滑念珠菌16例(25.8%)、热带念珠菌3例(4.8%)、克柔念珠菌2例(3.3%)。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细菌 (χ2=7.7, P<0.01) 。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机体持续处于高血糖状态、脂代谢紊乱、血液高凝状态以及下肢循环障碍,使患者的下肢动脉容易发生血管病变,造成不同程度的局部缺血,以及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3]。由于糖尿病人防御机制减弱,白细胞的吞噬细菌能力减弱,细胞免疫作用等均被抑制,故微小的创伤即可引起微生物的侵袭,易发生细菌感染, 并且感染易于扩散难以治疗,是糖尿病湿性坏疽加重、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4]。通过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湿性坏疽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其感染率为100%,感染特点总结分析如下。

3.1 感染菌谱特点

在713例糖尿病湿性坏疽细菌感染中,革兰阳性菌的感染率最高,其次为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真菌感染率最低。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厌氧菌以二氧化碳嗜纤维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为主,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3.2 混合感染突出

由于需氧菌在有氧环境中生长,消耗环境中大量的氧气,易出现厌氧环境,有助于厌氧菌的生长。厌氧菌可产生一种破坏抗生素酶类、生长因子、宿主反映抑制因子等,有助于需氧菌的繁殖,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并增强了其毒力和致病性[5]。专性厌氧菌具有抗吞噬作用,保护共生菌不被吞噬细胞所吞噬。使混合感染细菌相互利用、协同作用,表现为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率为29.9%,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白色念珠菌、产气荚膜梭菌等。

3.3 易发生重复感染

糖尿病足感染的预后与感染严重程度、局部缺血状况、机体免疫应答能力、血糖控制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6]。如果临床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其他因素得不到有效治疗,重复感染就会增加,耐药菌株就会增多。

3.4 溃疡深度不同病原菌种类不同

表浅溃疡多以革兰阳性球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为主,深部或穿透性溃疡多以革兰阴性杆菌的大肠埃希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的二氧化碳嗜纤维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为主。

3.5 患者病程的不同阶段病原菌的性质及种类存在差异

在临床治疗的不同阶段患者局部感染细菌的种类不同,病程较长、深部感染的以混合感染为主,病程较短、表浅感染的以单一细菌感染为主。同一细菌在不同阶段对某一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也不相同,这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有关,感染菌株表现为多重耐药性。

根据糖尿病湿性坏疽的感染细菌特点,建议临床对糖尿病湿性坏疽患者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并进行多次不同创面细菌培养,以达到全面反映细菌感染情况,明确病原菌,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提高糖尿病湿性坏疽的治愈率,降低致残和致死率。

摘要:目的 了解糖尿病湿性坏疽的细菌感染特点, 使临床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更有针对性。方法 取糖尿病湿性坏疽分泌物进行需氧菌、真菌培养及厌氧菌培养。结果 713例患者中, 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率为100%, 共培养出1256株细菌, 其中革兰阳性菌570例 (45.4%) 、革兰阴性菌326例 (26.0%) 、厌氧菌298例 (23.7%) 、真菌62例 (4.9%) 。结论 糖尿病湿性坏疽感染菌谱特点是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真菌。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 厌氧菌以二氧化碳嗜纤维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为主, 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关键词:糖尿病湿性坏疽,细菌,感染

参考文献

[1]韩令川, 杨虹, 卢东晖, 等.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罕见疾病杂志, 2008, 15 (4) :5-8.[1]HAN LC, YANG H, LU DH, et al.Common pathogens in dia-betic foot infection:their distribution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J].Journal of rare and uncommon diseases, 2008, 15 (4) :5-8.Chi-nese

[2]HELLEKSON KD.Releases guidelines om the 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 infections[J].Am Fam Physician, 2005, 71 (7) :1429-1433.

[3]蒋铁建, 廖岚.70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临床及病原菌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7, 6 (4) :242-246.[3]JIANG TL, LIAO L.Analysis of clinical features and spectrumof pathogens in 70 diabetic foot patients[J].Chinese Journal ofInfection Control, 2007, 6 (4) :242-246.Chinese

[4]牛永国, 孟波.糖尿病足感染的细菌学与药敏分析[J].临床医学, 2009, 29 (2) :105.[4]NIU YG, MENG B.Bacteriological and drug resistance of dia-betic foot infection[J].Clinical Medicine, 2009, 29 (2) :105.Chi-nese

[5]刘续宝, 龚军.外科性腹腔感染的重要性[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 17 (11) :1123-1125.[5]LIU XB, GONG J.Importance of Surgical Abdominal Infection[J].Chinese Journal of Bases and Clinics in General Surgery, 2010, 17 (11) :1123-1125.Chinese

细菌学特点 篇5

1 传播特点

1.1 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不同群的链球菌引起的猪的一种多型性、热性传染病。各种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都可感染, 其中仔猪、妊娠母猪及保育猪多发。发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其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含有病原菌。病死猪的肉、内脏及废弃物处理不当, 活猪市场及运输工具的污染等, 都是造成本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本病主要通过伤口、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体表外伤、断脐、阉割、注射器消毒不严等, 均可造成感染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也有明显的季节性, 以夏、秋季流行严重。一般为地区性流行, 新疫区及流行初期多为急性败血型或脑炎型, 来势凶猛, 病程短促, 病死率高;老疫区及流行后期多为关节炎型或淋巴结脓肿型, 传播缓慢, 发病率和病死率低, 但可在猪群中长期流行。饲养管理不当、圈舍卫生条件差及消毒不严格等, 常成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1.2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猪副溶血嗜血杆菌病, 是由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细菌性、热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出现肺炎或胸膜肺炎的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为特征。各种年龄和性别的猪都易感, 但3月龄仔猪易感性最强。

发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和猪与猪直接接触传播, 也可以通过病原污染的用具以及接触过污染物的人员间接传播。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主要侵害猪的呼吸道, 因此在感染猪的肺脏及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原菌。康复猪及慢性感染猪是病原携带者, 在其肺脏病变处及扁桃体有大量的病原菌, 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多暴发于饲养密度高、圈舍通风不良且未经免疫的断奶仔猪群或育成猪群。大群饲养更易发病, 拥挤、气候剧变、湿度过高等不良应激能促使该病的发生与流行。另外, 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免疫抑制病病毒的感染, 可导致该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

1.3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能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 从2周龄到4月龄的猪均易感, 通常见于5~8周龄仔猪。

带菌猪和慢性感染猪为该病的传染源。副猪嗜血杆菌主要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 (包括鼻腔、扁桃体和气管前段) 内, 通过空气飞沫、污染物等的传播及猪只间的直接接触而感染。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呈地方流行。

副猪嗜血杆菌常作为继发性病原菌, 在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等感染之后, 发生继发感染, 致使病情复杂化。

1.4 猪弓形体病

猪弓形体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寄生于猪的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能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弓形虫是一种多宿主原虫, 对中间宿主的选择不严, 猪、猫、人等200多种哺乳动物都是其中间宿主。发病猪和带虫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 其脏器、肉、血液、流产胎儿、胎盘、乳汁、粪尿及其他分泌物、排泄物内都有大量的滋养体、速殖子、缓殖子;尤其是被随猫粪便排出的卵囊污染了的饲料、饮水和土壤, 均可成为传染源。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也可通过黏膜和受损的皮肤感染, 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猪主要通过食入被卵囊或带虫动物的肉、内脏、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而感染。滋养体或速殖子可通过受损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及眼、鼻等侵入猪体内, 造成猪只感染;也可经胎盘感染胎儿;使用被虫体污染的采血器械、注射器械、手术器械及其他用具, 也可造成机械性传播。

猪弓形虫病的发生和流行无严格的季节性, 但在5-10月份的温暖季节多发。各种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发病, 但以2~5月龄猪发病最为严重。猪感染的流行形式有暴发型、急性型、零星散发和隐性感染。20世纪60-70年代该病在我国发生和流行时, 多以暴发型和急性型为主, 给养猪业造成极大损失。近年来多呈零星散发或局部小范围暴发, 但以隐性感染为主要流行形式, 感染猪一般无可见临床症状, 但血清学检测阳性率较高。

1.5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能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猪、羊、牛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 患病动物及感染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猪可通过舔舐机械创伤伤口、互相咬斗等途径感染;也可通过污染的注射器及用来断尾、打耳标、阉割的外科手术器械等机械传播;还可通过交配或胎盘传播;虱子、吸血昆虫等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本病主要发生于温暖季节, 夏、秋季多发, 但冬季也可见到。断奶仔猪互相斗殴、圈舍过度拥挤或卫生条件差、猪只营养不良等, 均可导致该病的急性发作。

2 防控措施

2.1 搞好生物安全

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是防控动物疫病的基础屏障, 包括科学选择场址、合理布局圈舍、配置消毒设施、制定规章制度、搞好防鼠防鸟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疫病防控措施, 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原入侵和杀灭病原, 是推行健康养猪的前提。规模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 已经得到了广大养殖企业和专家们的高度重视。

2.2 加强消毒灭源

加强消毒是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制定科学的消毒制度并贯彻落实, 还要及时清扫、冲洗圈舍, 保持饲具、环境清洁卫生。圈舍每周至少进行2次消毒, 生产区每周至少进行1次消毒。消毒药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且不要长期使用一种消毒药, 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降低消毒效果。

2.3 强化饲养管理

日常管理中, 要搞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和冬季的防寒保暖工作,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和圈舍的清洁卫生, 加强通风换气, 改善空气质量, 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还要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用途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及时调控营养供给, 满足猪只生长发育需要。在产仔、保育和育肥阶段, 要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避免疫病病原的交叉感染。

2.4 加强免疫预防

免疫预防是控制动物疫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规模猪场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疫病流行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开展免疫预防工作。由于有些猪病血清型较多, 因此要鉴别本场的菌株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疫苗, 以提高免疫效果。免疫时, 要考虑母源抗体的干扰、抗菌药物的影响、疫苗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注射方法、注射途径和注射剂量, 以免造成免疫失败。

2.5 重视药物保健

制定科学的药物预防方案是防治细菌性疫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制定药物预防方案时, 要科学、合理用药, 严禁滥用抗生素或者长时间使用一种抗生素, 以免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药物的使用, 还要结合疫病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把握关键环节添加药物加以控制, 从而达到有效杀灭病原体、切断疾病传播的目的。

2.6 严控种猪引入

很多疫病都是伴随种猪引进而来的, 因此在引种上一定要慎重。事先要对种猪场进行全面考察, 最好从疫病少、管理好、种猪质量高的猪场引进种猪;同时要严格检疫, 切勿引进隐性带菌猪。种猪引进后要隔离观察1个月, 确认健康无病后方可与其它猪群混养。

2.7 加强疫情处置

细菌学特点 篇6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老年人,治疗

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仍是肝胆外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且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如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威胁患者生命,死亡率达6%~14%[1],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常存在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内科基础疾病,死亡率可能更高。尽管抗生素不断更新换代,影像学技术亦在不断进步,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仍是临床上的巨大挑战。既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策略上,少见关于老年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点的报道,本文分析我院1989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06例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资料,以期为老年性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提供一定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89年1月至200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收治206例资料完整的肝脓肿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寒战、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均行腹部超声,或CT、MRI 等检查,或经穿刺、手术等诊断为细菌性肝脓肿。排除真菌性肝脓肿、阿米巴性肝脓肿及由于恶性胆道梗阻导致的细菌性肝脓肿。206例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表现如表1所示。依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60岁)及非老年组(<60岁)。其中老年组患者85例,年龄60~90岁,平均(71.0±10.5)岁,非老年组患者121例,年龄18~59岁,平均(42.0±12.1)岁。

1.2 方法

1.2.1 分别记录2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肌酐水平、白蛋白水平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脓肿的部位、大小、是否多发等)、细菌学培养结果及治疗措施与预后情况。

1.2.2 肝脓肿的治疗主要包括静脉应用抗生素及有效引流,后者的措施主要包括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抽吸)或手术治疗。

细菌性肝脓肿的穿刺治疗主要有穿刺抽吸及穿刺置管引流,两者均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前者使用16~18 G BD长套管针或心内注射针行肝穿刺,使针尖直达脓腔中部,退出金属内针,抽吸脓液;后者直接用带有引流管的穿刺套装进行穿刺,针尖进入病变区后,退出针芯,推入引流管(COOK公司8-10 F的引流套装)后接引流袋。治疗后需及时复查B超决定是否改变治疗方式或拔除引流管。

手术治疗包括开腹或腹腔镜肝脓肿引流术。开腹采用右侧肋缘下切口或上腹正中切口,腹腔镜手术经脐上缘切口置入腹腔镜,进入腹腔后全面探查,触诊或穿刺明确肝脓肿部位,切开引流并充分分离脓肿内的纤维分隔,吸净脓液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脓腔。于脓腔和肝下间隙分别放置乳胶引流管。术后3~5 d复查B超,适时拔去引流管。

所有病人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维生素等肠内营养,纠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和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适当的维生素、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等保肝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患者伴有内科基础疾病比例显著增高(P<0.05或P<0.01),APACHE Ⅱ评分、血清肌酐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见表2。需要注意的是,近10年(1999年12月至2009年12月)我们收治的老年性肝脓肿的比例显著升高(46/92 比 39/114,P<0.05),可能提示肝脓肿在这一人群发病率的增长。

注:与非老年组比较,*P<0.05,**P<0.01

2.2 2组患者肝脓肿的特征比较

2组患者间脓肿的直径、来源、感染细菌种类无显著区别,但老年组患者双叶、多发肝脓肿较非老年组多见(P均<0.05)。见表3。

2.3 2组肝脓肿患者治疗方法、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

老年组分别有43例(50.5%)、40例(47.1%)及2例(2.3%)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穿刺抽吸/置管引流及单纯抗生素治疗,方式与非老年组无明显区别。经积极治疗,老年组及非老年组患者预后相似,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206例患者并发伤口感染3例,腹腔感染2例,胆瘘1例,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1例,肺部感染1例,脑梗死1例,泌尿系真菌感染1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1例。老年组死亡4例,1例患者肝脓肿开腹手术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患者开腹手术后3 d因肺栓塞和急性心肌梗死猝死,1例患者小肠坏死肠切除术后肝脓肿,因门静脉血栓再次发生小肠坏死腹腔脓肿,感染衰竭死亡,另有1例脑血管病患者肝脓肿诊断延误1周,穿刺抽脓治疗后2 d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死亡;非老年组死亡1例,患者肝脓肿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腹腔镜肝脓肿引流术后出现严重腹腔感染死亡。

注:与非老年组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B超和CT等高分辨度影像技术的出现,细菌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效广谱抗菌素的应用,细菌性肝脓肿病人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仍有一定的死亡率且发病率在逐年升高[2]。曾有文献报道,老年患者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冠心病等内科基础疾病,在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表现、治疗策略及转归上有其自身特点 [3],应引起注意。本研究发现:(1) 虽然不论在老年还是非老年组患者,男性均多于女性,但在非老年组患者中男性比例更高。(2) 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95.1%)、寒战(62.1%)、腹痛(58.2%)及恶心和(或)呕吐(26.2%),非老年组患者恶心和(或)呕吐的发生率高于老年组,虽然这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既往有回顾性研究认为,老年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临床症状更加不典型且容易导致误诊[4],但该研究未设立对照组,我们的研究不支持该结论。(3) 细菌性肝脓肿是糖尿病严重的感染并发症, 而糖尿病又是细菌性肝脓肿重要的易感因素。另一方面,2型糖尿病发病与年龄的增长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研究发现,在老年组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的比例较非老年组显著增高。这一关系对于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同样成立。(4) 实验室检查方面,老年组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显著高于非老年组,这可能与老年组患者较多存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有关。2组间白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白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老年组APACHE Ⅱ评分明显高于非老年组,说明老年患者病情较重,与我们对老年急腹症的研究结果一致[5]。(5) 对于肝脓肿本身的性质,我们的研究发现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患者双叶、多发肝脓肿更为常见。既往有研究认为,多发肝脓肿多来源于胆道感染,而单发者则多为隐源性[6],而在我们的研究中未发现这样的规律。(6) 近20年来,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策略发生了巨大变化。Alvarez等[7]认为虽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措施,但绝大多数病人可以通过B超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和抗生素的应用得到治愈。作者单位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手术切开引流仍然是肝脓肿的主要治疗方法(64.8%),20世纪90年代初腹腔镜开始应用于临床,部分患者接受了腹腔镜肝脓肿引流术(14.8%)。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在腹腔镜肝脓肿的病例曾有所增多,达30.4%。但是近5年来又明显地下降,因为经皮穿刺抽吸/置管引流的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低,效果明显,经皮穿刺治疗的病例数在显著增加,开腹手术患者显著减少,腹腔镜手术也逐渐成为经皮穿刺失败患者的二线治疗方案[8]。研究发现,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患者在治疗方式上无显著差异,说明年龄不是我们选择肝脓肿治疗措施的决定因素。另外,我们既往的研究发现,手术治疗的成功率要高于经皮穿刺治疗,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9],但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的治疗成功率要显著高于穿刺抽吸治疗[10]。(7) 通过积极治疗,老年组患者预后与非老年组相当,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无显著差异。由于肝癌或其他恶性肿瘤所致的肝脓肿常伴有胆道、门静脉系统癌栓形成或胆总管下端梗阻,预后较差,为准确评价治疗效果,减少恶性肿瘤对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影响,我们将伴有恶性肿瘤的肝脓肿病例剔除,导致我们的治疗效果优于部分文献报道。

我们纳入病例的时间跨度达21年,在此期间,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抗生素不断更新换代,高效广谱抗生素广泛应用;糖尿病发病率上升,隐源性肝脓肿比例逐渐升高;细菌性肝脓肿主要致病菌谱由大肠杆菌变为肺炎克雷白杆菌,我们细菌培养的结果发现阳性者约占60%,培养的细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杆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等,其中肺炎克雷白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最多见,其次为厌氧菌、铜绿假单胞菌[8]。上述因素的存在可能影响到组间结果的比较。

综上所述,与非老年患者相比,老年肝脓肿患者通常一般状况较差,疾病较重,伴存较多的内科基础疾病,多发肝脓肿也较为多见,但经积极治疗可获得与非老年患者相同的预后。

参考文献

[1]Yu SC,Ho SS,Lau WY,et al.Treatment of pyogenic liverabscess: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catheterdrainage and needle aspiration[J].Hepatology,2004,39(4):932-938.

[2]Jepsen P,Vilstrup H,Schnheyder HC,et al.A nationwidestudy of the incidence and 30-day mortality rate of pyogenicliver abscess in Denmark,1977-2002[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5,21(10):1185-1188.

[3]Alvarez J,Gonzlez J,Baldonedo R,et al.Pyogenic liverabscesses:a comparison of older and younger patients[J].HPB(Oxford),2001,3(3):201-206.

[4]Sridharan GV,Wilkinson SP,Primrose WR.Pyogenic liverabscess in the elderly[J].Age Ageing,1990,19(3):199-203.

[5]郑亚民,曹锋,刘强,等.80岁以上患者外科急腹症的诊治特点[J].实用老年医学,2011,25(1):23-25.

[6]金炜东,卢绮萍,蔡逊,等.单发及多发细菌性肝脓肿临床资料的对比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6,15(7):539-543.

[7]Alvarez PJA,Gonzalez JJ,Baldonedo RF,et al.Clinicalcourse,treatment,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for pyogenic liver abscess[J].Am J Surg,2001,181(2):177-186.

[8]刘强,王亚军,刘家峰,等.细菌性肝脓肿治疗的单中心20年回顾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9,16(5):389-392.

[9]刘强,王亚军,曹锋,等.细菌性肝脓肿经皮穿刺与手术治疗疗效的比较[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0,13(2):115-118,153.

细菌学特点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3 年1 - 6 月COPD患者共60例,其中男48 例,女12 例; 年龄33 ~ 68( 50. 4 ± 7. 2) 岁; 病程( 8. 1 ± 5. 3) 年。按病情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分组。入组标准:COPD及AECOPD的诊断均符合我国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标准( 2007 年修订版)[5],知情同意,年龄20 ~ 70岁。排除标准: 入选时急性加重期病程已超过5d,入选前4 周内应用过抗生素治疗,胸部X线片证实肺炎; 合并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合并其他严重脏器功能障碍; 呼吸系统之外的部位存在细菌感染。根据Anthonisen的定义和分型标准,将AECOPD患者分为3 型: 气促加重、痰量增加和痰变脓性均出现为1 型; 任意两种症状同时出现为2 型; 三种症状中任意一种症状伴有咳嗽、气喘或上呼吸道感染的为3 型[6]。其中COPD普通组25 例,AECOPD组35 例: 1 型10 例,2 型17 例,3 型8例。2 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的设计方案。对2 组患者分别进行诱导痰细菌定量培养。取患者新鲜痰液盛于无菌培养皿内立即送检,所得痰标本与等量Sputsol( 英国Ox OID公司) 在37℃ 孵育15min,置5% CO,37℃ 孵育18 ~ 24h进行细菌学培养,检测气道分泌物的细菌种类。菌种根据菌落形态、涂片镜检和相关生化反应进行鉴定。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细菌性肺炎的诊断标准,即痰中的下呼吸道潜在病原菌( PPM)浓度≥107CFU/ml。

1. 3评价指标记录痰培养细菌检测结果、痰培养阳性率比较。

1.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痰培养细菌阳性率比较痰培养细菌阳性25 例,其中COPD普通组阳性3 例( 12. 00% ) ,AECOPD组阳性者22 例( 62. 86% ) ,AECOPD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组( P = 8. 17E - 05) 。不同分型的AECOPD中,1 型的阳性率最高,且与2、3 型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1。

注: 与1 型比较,*P < 0. 05

2. 2痰培养细菌类型比较2 组患者共鉴定出致病菌33 株( 有8 例检出2 株致病菌) 。其中COPD普通组检出3 株,AECOPD组检出30 株,AECOPD细菌数量及种类明显多于普通组。见表2。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中经常出现急性加重,频繁的加重导致患者肺功能的快速下降,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状况,也大大增加了医疗费用的负担[7]。对于AECOPD如何定义,目前主要还是依赖对临床患者主观症状的观察和判断,如咳嗽、气促、痰量增加、脓痰等症状,改变剧烈且持续时间不少于24 h,都可作为急性加重的依据[8]。国内外许多学者对AECOPD的发病机制作了研究,从AECOPD患者痰样本中分离出细菌菌种并进行分析,前三位分别为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肺炎链球菌,在部分感染特别严重的患者痰液中甚至可见铜绿假单胞菌和革兰阴性菌[9,10]。在本组实验中,前三位的致病菌分别为副流感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链球菌。有学者提出,副流感嗜血杆菌属于口腔的正常菌群,很少涉及呼吸道感染,对于AECOPD作用不大[11]。

COPD患者出现急性加重时,常常伴有痰量增加、气促加重和脓性痰等现象。这是因为细菌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平衡状态被打破,细菌数量骤增,从而迫使体内炎性反应加重的结果。这些病症间接说明AECOPD时细菌感染变得更为严重[12,13]。国外研究发现,对AECOPD患者分别用抗菌药及安慰剂进行对照治疗,比较临床治愈和有效率,其中抗菌药组高达85 % 以上,而安慰剂者组仅为50%[14]。国内学者也有相关实验证明,对COPD患者进行保护性标本刷PSB标本细菌培养,发现COPD患者急性加重时细菌数量明显大于稳定期[15]。结合本研究结果,COPD普通组患者等痰液分离细菌数量明显少于AECOPD组,细菌种类也比AECOPD组更为单一,这些研究均表明AECOPD与细菌感染相关。

国外有研究表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及大气污染三者是AECOPD的主要诱因,其中细菌感染约占40% ~ 50% ,气道细菌感染是AECOPD的主要原因[16]。研究发现,AECOPD患者均存在气道感染,且气道细菌负荷明显多于稳定期。气道细菌量的增加使患者肺功能严重下降,健康状况每况愈下[17]。有学者推断AECOPD是一个气道炎性反应,但不同的病因引起的炎症加重程度并不均一,研究结果显示细菌引起的加重要显著于非细菌引起的炎症加重[18]。这一发现可为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性治疗提供一定指导,对于门诊、急诊和住院AECOPD患者,根据患者症状分析,病情严重时可考虑给予一定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细菌学特点 篇8

关键词: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Hodge,生物学特点

肠杆菌科细菌 (Enterobacteria) 包含30多个属和100多个种, 是一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除鼠疫耶尔森菌等少数细菌对人有较强的致病性外, 大多数属于肠道正常菌群。2001年美国Yigit等人在分离到的一株肺炎克雷伯菌1534中发现一种新型的质粒介导的碳青霉烯酶KPC-1/2, 这种酶其能够水解除头霉素类以外所有的β-内酞胺类抗生素, 对超广谱头孢菌素类和氨曲南也耐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3年某医院4个不同科室的ICU病房, 患者10例 (男5例, 女5例) , 年龄68~79岁, 共分离出10株 (非重复供体) 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肠杆菌科细菌, 菌株标本来源:血液。

1.2 方法

1.2.1 PCR扩增blaKPC基因及测序

1.2.1. 1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接种适量新鲜转种的细菌置50mL LB液体培养基、37℃培养18小时。挑取菌落到eppendorf管中, 加200uL PH 7.2的PBS;加800uL的0.05NaOH, 混匀;60℃水浴45分钟;加240uL l1M的Tris-Hcl (PH7.0) , 混匀;12000rpm/min离心3分钟, 取上清液200ul, 作为扩增的模板。

1.2.1. 2 PCR反应和检测

在25uL的反应体系中, 引物0.1umol/L, dNTP0.25 mmol/L, 10株菌的细菌基因组DNA分别在 (50±10) ng, 0.25的Taq酶。按照设定条件:94℃30s、56℃30s、72℃1分钟共进行40个循环, 最后72℃延伸10分钟。

1.2.1. 3 电泳

配胶:1%的琼脂糖凝胶。加样:取9uL质粒抽提液+1ul10*buffer, 以大肠埃希菌V517的抽提质粒为标准对照。电泳:100v, 120mA, 30min。

1.2.2 药敏实验-微量肉汤稀释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 (MIC) 。将倍比稀释后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溶液分别加至灭菌的96孔聚苯乙烯板中 (见表1) 。将已纯化的新鲜菌落, 用0.9%生理盐水悬浮, 振荡混匀后与标准比浊管比浊, 校正浊度至0.5号麦氏标准比浊管浊度, 菌液的浓度在1.5×108/mL。用一次性接种环将待检菌株接种于微量肉汤聚苯乙烯药敏板, 使每孔内菌液浓度为1.0×105/ml。35℃, 过夜培养, 参照抗菌药物的配制浓度, 判定在小孔内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的MIC (ug/ml) 。微量肉汤药敏板的药物浓度见表l。实验方法及药敏判断依据CLSI规定判定和处理结果[1,3]。

1.2.3 改良Hodge试验

使用0.9%无菌生理盐水将E.coli ATCC 25922菌悬液配制成0.5麦氏浊度, 并用0.9%生理盐水1:10稀释。参照常规药敏试验操作要求, 用棉签将稀释菌液均匀涂布于MHA平板 (Φ150mm) , 干燥5分钟。在MHA平板中心加一张美洛培南纸片 (10ug) 。取待测菌 (1~10号, 分为2组, 1~5第一组, 6~10第二组。) 从纸片边缘向外划线 (用1μl接种环) , 长度至少为22mm。37℃孵育18h。如果在被测菌株与E.coli ATCC25922抑菌圈交汇处E.coli出现增强性生长, 即产碳青霉烯酶阳性[2]。

2 结果

2.1 菌株

2013年10株耐碳青霉烯酶临床收集标本, 通过PCR及测序, 共分离出产KPC型碳青霉菌6株,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5株, 大肠埃希菌1株。所有菌株标本菌来自血液。

2.2 药物敏感实验结果

将采用PCR测序鉴定的7株产KPC型碳青霉菌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2种抗菌药物的MIC值, 其中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对实验菌株的敏感程度为中介至耐药、阿米卡星对实验菌株敏感率为66.7%, 而其余菌株耐药100%[4]。见表2。2.3 MHT对产KPC型碳青霉菌的筛查能力2013年10株耐碳青霉烯酶临床收集肠杆菌科细菌, 经过改良Hodge试验测定, 共有8株MHT试验为阳性。其中有2株菌PCR测序为阴性, MHT试验为阳性。针对本实验, 改良Hodge试验测定产KPC型碳青霉菌株的灵敏度为100%, 阳性预测值为75%, 阴性预测值100%。

3 结论

本文采用PCR测序及改良Hodge试验进行产KPC型碳青霉烯酶鉴定对比, 8株MHT实验阳性菌株有6株PCR测序阳性, 改良Hodge试验阳性预测值为75%, 表明用MHT筛查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需用检测基因的方法作进一步确认[2]。虽然该方法还不足以替代PCR检测技术, 但可以用于临床待确证标本的初筛。文中同时针对PCR检测阳性的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 试验结果显示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已对大部分抗生素耐药, 仅有少量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为中介至耐药, 阿米卡星相对较敏感。

参考文献

[1]李亚清, 严建平.30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肺炎克伯菌耐药性分析及blaKPC-2基因检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12 (1-4) .

[2]江琴, 葛超荣.改良Hodge试验在中国产KPC的肠杆菌科细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 (12) .

[3]谷秀梅, 杨敏.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 34 (1) .

上一篇:竣工结算书下一篇:多样化高校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