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培养法

2024-06-11

细菌培养法(共10篇)

细菌培养法 篇1

细菌性阴道炎是妇科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病症类型,阴道菌群失调导致其他致病菌大量繁殖是该病症的主要治病原因。曾有相关研究显示该病症临床发病率较高,若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则极有可能导致炎症入侵子宫或盆腔,甚至会导致患者不孕[1]。尽早确诊并予以积极治疗是提高该病症治疗效果的关键。本次研究将以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5月接受治疗的120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细菌培养法与PCR法对细菌性阴道炎的辅助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5年5月接受治疗的120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确诊为细菌性阴道炎,均进行阴道分泌物采集,对120例患者分别采用细菌培养检验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验法。患者年龄22~43岁,年龄中位数32.5岁。所有患者均存在白带增多、异味以及外阴瘙痒等临床症状。排除标准: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存在严重其他脏器疾病的患者;半个月内曾进行过抗感染治疗的患者;半个月内有过性生活的患者以及不能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本次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细菌培养法:将待检标本取出,放置到专用培养基内,在37℃二氧化碳(CO2)孵箱内培养48 h。待菌落长成后,将其中呈半透明、滴露状及灰色并光滑的菌群取出。并依据相关检测标准进行生化鉴定。

聚合酶链式反应检验法:采集1 000μl含有无菌盐水的阴道分泌物,将其放置在离心管内进行离心处理,离心时间为10 min,采用12 000 r/min。离心处理完成后则可将上清液去除,之后把碱性裂解液加入到沉淀当中,震荡混匀,放置在干式金属恒温仪内进行孵育,干式金属恒温仪稳定设定为60℃,孵育时间控制在10~15 min,之后采用12 000 r/min的转速进行离心,离心时间为10 min。将上清液取出制作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模板,并进行PCR扩增,在进行扩增过程汇总要进行阴性对照。向其中加入双蒸馏水、反应缓冲剂、引物及DNA模板等,反应条件设定为94℃60 s,37℃60 s,72℃120 s。之后采用PCR仪进行循环。

1.3 判断标准

①细菌培养阳性评定标准:培养基上有典型菌落,生化鉴定为目的菌落则为阳性;②PCR法阳性评定标准:条带宽度<1 mm,边缘整齐,在预期碱基大小范围内,背景上无药斑及引物二聚体,若出现超出预期碱基大小范围的其他条带均为假阳性[2]。阳性率=有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数据均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查结果阳性率比较

PCR法检出阳性率明显优于细菌培养法,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细菌培养法比较,P<0.05。

2.2 两种检验方法所得阳性菌分布情况比较

两种检测方法所得阳性菌中尤以阴道加德纳菌的检出率最高,见表2。

3 讨论

健康女性阴道内存在多种正常菌群,若阴道内p H值出现异常(低于3.8或超过4.4)则可能致使菌群失调,从而导致正常菌群成为致病菌。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导致女性出现阴道感染最为常见的致病菌通常为肠球菌、阴道加德纳菌、葡萄球菌以及链球菌等[3]。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阳性菌中尤以阴道加德纳菌的检出率最高。早期进行检测确定病菌群对提高细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质量均具有积极意义。目前临床用于细菌性阴道炎辅助诊断的方法多以细菌培养法、PCR法为主。

细菌培养法曾是临床诊断细菌性阴道炎的金标准,但该种检测方法操作复杂且对检验环境的要求较高,检验时间较长,故近年来逐渐被PCR法所取代。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证明PCR法的检验灵敏度及特异性更高,且操作简单,检验时间短,更具临床推广应用价值[4,5]。上述研究结果在本次研究中也有明显体现,本次研究结果显示PCR法的临床检出阳性率为81.67%明显高于细菌培养法。上述研究结果证明细菌培养法与PCR法中后者的检验准确率更高,其对于细菌性阴道炎病的辅助诊断价值更为理想,且该种检测方法更为方便快捷,值得在细菌性阴道炎的临床诊断工作中加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细菌培养法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细菌性阴道炎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12月‐2015年5月接受治疗的120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阴道分泌物采集,将细菌培养法检验所得数据作为观察A组,将PCR法检验所得数据作为观察B组。结果 阴道加德纳菌是最为常见的致病菌,观察B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观察A组(P<0.05)。结论 相较于细菌培养法而言,PCR法阳性检出率更高,其对细菌性阴道炎的辅助诊断价值更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细菌培养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细菌性阴道炎

参考文献

[1]刘雪梅,唐正宇,谢良依.应用多重PCR检测细菌性阴道炎支原体[J].当代医学,2013,29(12):147-148.

[2]景晓敏.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在阴道细菌检验中的对比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4,35(10):84-85.

[3]邓石雄,刘映云.细菌培养法与PCR法对细菌性阴道炎辅助诊断的价值[J].海南医学,2015,9(14):2164-2165.

[4]姚虹,吕治,阎东辉.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阴道加德纳菌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医刊,2013,48(11):70-72.

[5]华玲.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用于阴道细菌检验的效果对比[J].中外医学研究,2015,17(2):50-51.

光合细菌培养条件的研究 篇2

摘要:对光合细菌(PSB)培养的最适光照、温度、pH值、最佳接种量等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PSB生长环境的光照强度越大,生长速度越快,生物量也越大;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 ℃,最适 pH 值为7.5~8.5,最佳接种量为20%。

关键词:光合细菌;培养条件;生长

中图分类号:Q93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500(2009)02-0009-03

Study on Culture Condition of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ZHANG Feng-feng,ZHOU Ke,ZHAO Yu-jie,XIE Feng-xing,,LI Ya-ling

(Tianjin Research Center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illumination, pH and inoculation on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growth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acteria could grow quickly as the illumination increasing. The optimal ferment conditions of PSB were temperature 30 ℃, pH7.5~8.5 andinoculation 20%.

Key words: photosynthetic bacteria;culture condition;growth

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简称PSB)是一类能够在厌氧光照条件下,以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或二氧化碳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的总称[1],可分为绿硫细菌、红硫细菌和红螺菌,前两种为光能自养菌,后者为光能异养菌。光合细菌能以光作为能源,以CO2或有机物作为营养碳源进行繁殖,能利用太阳能同化CO2,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固氮、固碳、放氢等[2,3],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光合细菌菌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生物必需的维生素、抗病毒活性因子、辅酶Q10以及多种生理活性物质[4],能够提供生物体所必需的营养,促进动植物生长[5],增强其抗病机能[6-8],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生物存活率。它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维持物质循环,降解废弃有毒物[9],起到净化水质和环境的作用[10,11],确保人类的健康,所以已经在许多科学领域内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研究以光合细菌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了各个培养条件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1材 料

1.1.1菌种来源PSB菌种为本课题组从养殖池中分离获得并培养保存,经鉴定为红螺菌科红假单孢菌属(Rhodopseudomonas)。显微镜下观察,菌种形态为短杆状或卵圆形。

1.1.2优化培养基成分:CH3COONa 3.0 g,NH4Cl 1.0 g,NaC1 1.0 g,MgSO4 0.2 g,KH2PO4 0.5 g,K2HPO4 0.5 g,CaCl2 0.05 g,酵母膏0.5 g,微量元素1 mL,蒸馏水 1 000 mL。微量元素溶液组成为:EDTA-2Na 2 g,FeSO4·7H2O 0.2 g,MnC12·4H2O 0.1 g,H3BO3 0.1 g,CoC12·6H2O 0.1 g,ZnC12 0.1 g,Na2MoO4·2H2O 0.02 g,NiC12·6H2O 0.02 g,CuC12·2H2O 0.01 g,蒸馏水1 000 mL。

1.2光合细菌的培养

光合细菌的培养采用优化培养基,灭菌后备用。PSB菌种活化后接种于三角烧杯培养基中,pH值7.5,温度控制在30 ℃左右,培养5 d,作为种子液使用。以淡水配制光合细菌培养液,接种PSB菌种种子液,置于人工光源和自然光源下进行室内厌氧光照培养,探究其生长情况。

1.3测定指标及方法

光强的测定:ZDS-10型照度计,测定时在培养箱的四周各取3个点,测定光强后取平均值;pH值测定:PHS-3C型pH计;菌数:血球计数板直接镜检法。

2结果与分析

2.1 光照强度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利用白炽灯和自然光源对多柱塔式光合生物反应装置中的光合细菌进行光照培养,接种量为20%,温度室温(测定平均值为22.3 ℃),pH值恒定为7.5。每个处理2次重复,用照度计测量光照强度,每柱正、反面上下4个值,取平均值,根据测定结果调节光照,使各个处理最终的光照平均值保持在设定值左右。

由图1可以看出,PSB在光照强度1 000~6 000 lx范围内都可以生长,在第1天到第5天光合细菌的生长处于延迟期,而第5天后光合细菌进入直线生长期,第8天以后光合细菌数量逐渐减少,进入衰老期。不同的光强度下光合菌的生长又有一些微小的差异,在6 000 lx光照强度下,光合细菌的浓度最大,可达到4.2×109个/mL,且于第7天就达到最高值。而在1 000 lx光照强度下,光合细菌的浓度最小,可达到2.55×109个/mL,且于第9天才达到最高值。说明光照强度越大,光合细菌的生长速度越快,生物量也越大。而自然光源太阳光提供的光照强度远远大于白炽灯,因此,在进行大规模光合细菌生产时,选择太阳光是既经济又优质的光源。

2.2温度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试验共设15,20,25,30,35 ℃ 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按20%的比例接种后将不同的处理放到不同温度的培养箱中,用60 W灯泡给予人工光照(光强大约在2 500 lx左右)。

从图2可以看出,PSB在15~35 ℃的温度范围内都能生长,但不同温度处理下光合细菌进入对数生长期的时间有所不同,25 ℃、30 ℃和35 ℃的处理在试验的第1天就进入对数生长期,第4天达到最大值,20 ℃的处理在试验第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5天达到最大值,而15 ℃的处理到试验的第7天才进入对数生长期,第9天才达到最高值。比较不同温度处理下的菌数,30 ℃处理的菌液在各个取样点的菌数都高于其它处理,15 ℃处理的菌液各取样点的菌数最低。因此,可以推断光合细菌在30 ℃下生长相对较快且最终单位体积的活菌数相对较大,25 ℃的其次。在20 ℃和35 ℃处理下,光合细菌的生长量明显低于30 ℃,说明低温和高温对光合细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本试验可以得知,在以后大规模的生产当中如果在光照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温度控制在30 ℃左右,4 d就能终止光合细菌的培养,用于各种试验需要。

2.3培养基pH值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利用白炽灯和自然光源对多柱塔式光合生物反应装置中的光合细菌进行光照培养,接种量为20%,温度室温(测定平均值为24.6 ℃),光照强度为3 589 lx(测定的平均值)。pH值共设7.5,8.0,8.5,9.0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2次重复,试验过程调节pH值为设定值。

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光合细菌菌数逐渐增加,在第7天基本上进入稳定期,到试验后期有下降趋势。但不同pH值条件下也有微小差异,在pH值为8.5条件下到第7天菌数达到最高值,而在pH值为7.5,8.0条件下到第8天菌液菌数达到最高值,而试验后期pH值为9.0的处理其菌数显著低于其它3个处理,根据以上的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光合细菌最适生长的pH值为8.5,最适宜的pH值范围为7.5~8.5。

2.4接种量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利用白炽灯和自然光源对多柱塔式光合生物反应装置中的光合细菌进行光照培养,pH值7.5,温度室温(测定平均值为22.1 ℃),光照强度为4 360 lx(测定的平均值)。接种量共设5%,10%,20%,30%,40%,50% 6个处理,每个处理2次重复。

从图4得知,接种量越高,光合细菌的生长越快,达到最大细菌生物量的时间越短。比较不同接种量对菌液最终浓度的影响发现,接种量在20%~50%时对最终的细菌生物量影响不大,而在5%~10%时有少量污染。虽然接种量大、生长周期较短,但成本高;接种量小,生长周期有所延长,但成本降低,因此,大规模生产中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采用20%接种量比较适宜。

3结 论

在培养过程中,光照强度、温度,培养液的pH值以及接种量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比较大。自然光源要好于人工光源,易于光合细菌形成优势生长。光照强度越大,光合细菌的生长速度越快,生物量也越大。温度控制在30 ℃左右,光合细菌生长最好, pH值的大小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比较明显,其最适生长的pH值为8.5,最适宜的pH值范围为7.5~8.5,过大或过小的pH值都会抑制细菌繁殖生长。接种量对最终的菌液浓度影响不大,但是对进入稳定期的时间影响较大,基于成本考虑我们认为接种量以20%为宜。

参考文献:

[1] 何剑丹,龙炳清,刘长根,等. 光合细菌的应用现状与前景[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1):114-116.

[2] 朱核光,史家樑. 生物产氢研究进展[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1):98-104.

[3] 杨素萍,曲音波. 光合细菌生物制氢[J].现代化工,2003,23(9):17-22.

[4] 王绪刚,刘建明. 光合细菌蛋白饲料研发与应用浅述[J]. 畜禽业,2005(3):33-35.

[5] 谷军,杨旭. 光合细菌菌肥在番茄、黄瓜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技,2002,30(4):592-593.

[6] 郄宏端,徐姗楠,朱航,等. 耐盐红螺菌科细菌对淡水鱼池水质及细菌类群的影响[J].水产学报,2002,26(3):231-236.

[7] 黄美珍,李志棠. 微生态制剂在虾病防治应用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2000,39(3):75-79.

[8] 王梦亮,马清瑞,梁生康. 光合细菌对鲤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1, 25(1):98-101.

[9] 郑耀通,吴小平,高数芳. 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黄泔水试验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3):393-396.

[10] 崔双科,郭战英,于翔. 优势光合细菌处理炼焦废水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2(5):1001-1003.

细菌培养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30例细菌性阴道疾病妇女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23~61岁, 中位年龄3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妇科学会[3]中关于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标准。入选标准:患者经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均确诊为阴道疾病。且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外阴瘙痒、异味及阴道炎等症状。排除标准: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性接触。

1.2 方法

采用生理盐水保存所有患者的阴道分泌物 (采用棉签于阴道后穹隆处蘸取少量) , 之后分别行细菌培养法和PCR检验法进行细菌检验。细菌检验方案如下:采用无菌的接种环将阴道分泌物接种到专用的培养皿中, 置于35℃二氧化碳 (CO2) 的培养箱中孵育, 之后选取合适的菌落检验。PCR检验方案如下:将分泌物取出后, 离心 (转速:1 200 r/min, 时间:15 min) 取上清液, 与一定量的组织裂解液混合, 置于60℃的水浴锅, 时间15 min, 离心 (转速:1 200 r/min, 时间:10 min) , 取其上清液, 制作 (脱氧核糖核酸, DNA) 模板, 之后将其放入PCR仪 (定量PCR仪, 上海谷宁仪器有限公司以及配套试剂) 中培养, 最后选取合适的菌落进行生化检验。根据此种方法来评判两种检验方法的检出率 (阴道细菌阳性出现的百分数) 。对两种检验方法中各类细菌 (加特纳菌、棒状杆菌及肠球菌) 阳性检出率 (细菌性阴道炎感染患者的某种细菌DN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妇女) 进行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来统计数据,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 (%) 表示,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种不同检测方法的检出率

细菌培养法的阳性检出率为62.31%, 明显低于PCR的阳性检出率 (80.77%)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比较两种不同检测方法阴道各细菌的检出率

PCR检验法检出的棒状杆菌 (14.29%) 、加特纳菌 (69.52%) 以及肠球菌 (16.19%) 明显高于细菌培养法 (25.93%、44.44%、29.63%)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 女性阴道内的菌群相互协作, 起到保护阴道的作用。然而, 当阴道内菌群失衡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阴道炎。临床医学上, 通过检查阴道分泌物来诊断阴道炎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检查方法[4]。这种方法可以直观地看出阴道内炎症的感染程度以及菌落的失调情况, 其检验结果的准确率对于阴道炎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常在医学上, 阴道细菌的检验最常用的方法有PCR检测法和细菌培养法。过去, 细菌培养法为阴道细菌诊断的金标准, 但是细菌培养法的操作相对复杂, 费用较高, 对实验室的环境要求相对比较高, 比如温度和湿度等[5], 一旦有偏差, 将会对实验结果造成较大影响。同时, 细菌培养法在基层医院开展工作比较困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的日益更新, PCR检测法慢慢取代了细菌培养法, 成为当前较为主流的阴道细菌检测方法[6]。PCR检测法作为一种新型的阴道细菌检测方法, 具有较高的细菌检出率以及准确度等, 其融合了PCR技术的敏感性、光谱技术的精确性以及DNA杂交的特异性等优势。近几年, PCR检测法被广泛应用在阴道细菌检测中, 同时, 检测结果与细菌培养法没有太大的差距, 而且操作方法也比较简单, 评价较高[6]。本次实验数据显示, PCR检验法检出的棒状杆菌 (14.29%) 、加特纳菌 (69.52%) 以及肠球菌 (16.19%) 明显高于细菌培养法。

综上所述, 采用PCR检验法, 相比于细菌培养法来说, 检出率高, 准确率高, 同时得出的结果也比较准确。能够为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有效的保障, 提高阴道炎的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适于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华锋, 陈英姿.应用PCR法与细菌培养法检测阴道细菌的比较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2, 33 (6) :41-42.

[2]史跃杰.99例阴道细菌的检验方法比较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4) :2815-2817.

[3]李淑平.阴道细菌不同检验方法的比较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 12 (1) :110-110.

[4]李华锋, 陈英姿.应用PCR法与细菌培养法检测阴道细菌的比较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2, 22 (6) :41-42.

[5]刘镇平, 徐志康, 窦宇红, 等.淋病奈瑟氏菌三种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J].河北医学, 2010, 16 (10) :1201-1203.

细菌培养法 篇4

关键词:光合细菌;室外;快速扩培

光合细菌(Photo Synthetic Bacteria简称PSB)是一类能够在厌氧和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且不产生氧气的一类细菌的总称。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湖泊、江河、海洋、水田、氧化池、活性污泥槽、污水沟内,其菌体营养丰富,细胞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达60%以上,而且蛋白质氨基酸组成齐全,含有机体必需的16种氨基酸且各种氨基酸的比例较合理。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2、叶酸、生物素等含量高[1]。大量的应用研究证明,光合细菌可明显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而且具有重要的优化水质,改善养殖环境的功能,在畜牧、水产养殖和环境污水治理等领域都有非常重要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对光合细菌培养条件的研究,国内外已有许多相关报道,但众说不一,均停留在室内用灯光培养。这种培养方式耗能大、成本高,不利于光合细菌的推广应用。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利用空闲地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快速扩培光合细菌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此,我们承担了广西直属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自主选题项目“光合细菌快速扩培技术研究”,采用单因子优化试验考察不同的光照度、初始pH值、初始接种浓度、氧需求程度、摇动次数等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1试验材料

1.1试验菌株

试验菌株PSB由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南宁海可海乐微生物公司从高产虾塘底泥中分离获得并培养保存,经鉴定为红螺菌科沼泽红假单胞菌(菌株编号NC01),活菌数≥4×109个/mL,杂菌率≤10%,深红色,粘稠状液体。

1.2培养基

液体配方:使用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南宁海可海乐微生物公司优化筛选的扩大培养基,其基本成分如下[2]: CH3COONa 3.3 g、KH2PO4 060 g、NH4Cl 1.0 g、NaCl 2.00 g、 MgSO4·7H2O 0.3 g、CaCl2 50 mg、MnSO4 25 mg、FeSO4 5.00 mg、酵母膏 1.0 g、调节pH值至 7.0、曝气自来水 1 000 mL。

2光合细菌生长的测定

菌体浓度:用7504型分光光度计,在660 nm波长处,测定培养物光密度值(OD);

细胞数量:用光合细菌基础培养基[3],以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

3室外培养参数的优化

3.1光照度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将活化后的菌种以30%接种于已灭菌的培养基中,置于室外自然光源下(温度控制在35 ℃左右),采用增减遮阴网疏密来调节光照度,设置5个梯度:分别为2 000、4 000、6 000、8 000、10 000 lx,每个梯度设置2个重复,静置培养6 d后取样测定,探讨其生长情况。

从表1可见,光合细菌在光照强度2 000~10 000 lx的范围内均可以生长,而且在2 000~8 000 lx范围内,光强度越大,光合细菌的生长速度就越快,生物量也越大,而且菌液粘稠均匀,无分层、无附壁。但在10 000 lx强光照度下,光合细菌的生长明显受到了抑制,菌液颜色发生变化且分层、附壁现象较严重。因此,光合细菌比较适宜在光强度为6 000~8 000 lx下培养。在实际批量生产过程中可采用增减遮阴网疏密来调节光照度实现室外自然光照培养。

3.2初始pH值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先配制液体培养基,采用1 mol/L的醋酸和5%碳酸氢钠溶液调节液体培养基的初始pH值。共调节6个梯度,分别为6.5、7.0、7.5、8.0、8.5、9.0,每个梯度设置2个重复。将活化后的菌种以30%接种于已灭菌的培养基中,置于室外温度控制在35 ℃左右、6 000 lx光照度下静置培养6 d后取样测定,探讨其生长情况。

从表2得知,光合细菌在pH值6.5~9.0范围内均能良好生长,但不同的初始pH值对光合细菌生长产生不同影响。从测定的数据可以看出,各组之间,OD值、活菌数量差异明显。初始pH 7.0时生长最好,OD值达1.98、最高活菌数量达4.38×109个/mL,其次是pH 7.5。最差是pH 9.0,OD值为0.65、最高活菌数量1.44×109个/mL。由于光合细菌的代谢产物为碱性,随着培养时间的递增,各组pH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光合细菌活菌数量也不断增加。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必须随时测定和调整pH值,pH值过高或过低对光合细菌的生长都不利。为了延长光合细菌的对数生长期,当pH值上升超出最适范围时,可以采用加1 mol/L的醋酸溶液调整菌液pH值。

3.3初始接种浓度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将活化后的菌种以10%、20%、30%、40%、50%接种于已灭菌的培养基中,每个梯度设置2个重复。置于室外温度控制在35 ℃左右、6 000 lx光照度下静置培养6 d后取样测定,探讨其生长情况。

从表3得知,初始接种浓度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很大,初始接种浓度越高,光合细菌的生长就越快,达到最高活菌数量的时间就越短。比较不同初始接种浓度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发现,初始接种浓度在20%~40%时对最终的生物活菌数量影响不大,而初始接种浓度在10%时,光合细菌在培养液中很难占绝对优势,培养初期易长杂菌,生长缓慢。初始接种浓度在50%时,生长速度快、很容易形成优势菌群而抑制其他杂菌生长、培养周期较短,但从大批量生产的角度来讲,成本相对较高;初始接种浓度低,培养周期相对有所延长,但成本降低。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室外大批量生产中,建议采用30%初始接种浓度,相对延长培养时间的方法来提高活菌数量。

nlc202309040128

3.4氧需求程度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氧需求程度的调控设置3个梯度,分别为:完全厌氧培养、有孔瓶盖培养、开盖培养,每个梯度设置2个重复。将活化后的菌种以30%接种于已灭菌的培养基中,置于室外温度控制在35 ℃左右、6 000 lx光照度下静置培养6 d后取样测定,探讨其生长情况。

从表4得知,光合细菌在完全厌氧、有孔瓶盖培养、开盖培养条件下均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但不同的氧需求程度对光合细菌最终的OD值、活菌数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在有孔瓶盖培养条件下生长代谢最为旺盛,最高活菌数达4.31×109个。其次是完全厌氧,最高活菌数3.98×109个。最差是开盖培养,由于杂菌感染,生长缓慢最高活菌数仅有2.26×109个。完全厌氧与有孔瓶盖培养相比,差异不明显,但与开盖培养相比,则差异显著。由于是室外培养,考虑到受天气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因此采用完全厌氧培养方式是切实可行的。

3.5摇动次数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摇动次数的调控设置3个梯度,分别为:每天摇动次数1次、2次和不摇动的培养方式。将活化后的菌种以30%接种于已灭菌的培养基中,置于室外温度控制在35 ℃左右、6 000 lx光照度下静置培养6 d后取样测定,探讨其生长情况。

从表5结果表明,在培养过程中适当摇动对光合细菌的生长还是非常有利的,摇动1次,2次的OD值、活菌数明显高于不摇动。适当摇动可以使沉底的光合细菌上浮,在培养液中分布更加均匀,更好地获得光照,从而促进细胞的更好生长。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建议每天摇动1~2次。

4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光合细菌快速扩培最为关键的技术问题就是创造有利于光合细菌生长的良好环境及减少杂菌的污染。其最适光照度6 000~8 000 lx、初始pH值为7.0~7.5、最佳接种量为30%、厌氧培养、每天摇动1~2次,一般培养6 d可使光合细菌活菌数≥4×109个/mL,杂菌率≤10%,为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快速扩培光合细菌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占家智,羊茜,吴青,等.水产活饵料培育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2] 黎建斌,何为,李大列,等.高活性荚膜红假单胞菌分离鉴定及应用[J].南方农业学报,2012,34(4):540-543

[3] 邱宏端,腾蓉,陈雷鸣,等.荚膜红假单胞菌应用型扩大培养液的优化实验[J].大连水产学报,2001,16(1): 29-33

(收稿日期:2014-12-12)

细菌培养法 篇5

吲哚乙酸( IAA) 是一种植物激素,分泌IAA的植物根际促生菌能合成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或是利用有机酸等代谢产物溶解难溶的矿物供植物利用[1],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2]。自1979年科学家发现巴西固氮螺菌能合成生IAA[3]后,更多的研究发现, 土壤中约一半以上的细菌可以产生IAA[4]。这些微生物包括固氮螺菌( Azospirillum sp. )[3,5]、克雷伯氏菌属( Kleebsiella sp. )[6]、枯草芽孢杆菌属 ( Bacillus sp. )[7,8,9]等。微生物的发酵培养基是菌株产生目标代谢产物的前提保障,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可让菌株最大量的生产目标代谢产物。李引[8]等人对一株从花生根际分离的产IAA的菌株培养基中最佳碳氮源进行了筛选,获得最佳碳氮源为木糖和KNO3; 徐文思[9]等人从冲积地的潮土中筛选获得产IAA菌株,对其碳氮源进行筛选获得其最佳的碳氮源为甘露醇和酵母粉; 葛春辉[10]等人对分离自黄瓜植株根部产IAA的菌株的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其最佳配方为蛋白 胨1% 、玉米粉2% 、麸皮0. 25% 、硫酸铵0. 05% 、硝酸钾0. 05% 。对于此类研究,培养基的优化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响应面分析法( RSM) 是通过对响应曲面及等高线的分析寻求最优工艺参数,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来拟合响应值与因素之间函数关系的一种优化统计方法[11,12,13,14,15]。该方法能对影响生物产量的因子水平及其交互作用进行优化与评价,从而快速确定最佳生产条件。本试验从烟草根际分离获得一株产IAA的菌株MY07,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其产IAA的最佳培养基进行了优化。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 1. 1菌株: 细菌MY07由作者实验室分离自烟草根际土壤,该菌株经鉴定为弯曲芽胞杆菌( Bacillu flexus)[16],保藏于作者实验室。

1.1.2液体发酵培养基:蛋白胨5.0g,(NH4)2SO45. 0g,葡萄糖10. 0 g,Na2HPO4· 12H2O 4. 0 g, Na H2PO4·2H2O 2. 0g,Mg SO4·7H2O 0. 2 g,Ca Cl2· 2H2O 0. 2 g,蒸馏水1 000 m L,p H 7. 0 ~ 7. 5,高压灭菌后用过滤器加入L - 色氨酸100 mg /L。

1.1.3Salkowski比色液:50mL35%HClO4+1mL0.5mol/LFeCl3。

1. 1. 4主要试剂: 葡萄糖、蔗糖、甘露醇、 ( NH4)2SO4、KNO3、NH4NO3、谷氨酸( AR) ,木糖、麦芽糖、酵母粉( BR) ,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 乳糖 ( AR) ,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 蛋白胨 ( BR) ,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1. 1. 5仪器设备: HZP - 250全温振荡培养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UVmini - 124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岛津制作所分析仪器事业部。

1.2方法

1.2.1种子液的制备

将菌株MY07进行活化,转入1环至液体培养基中。在30℃、170r /min,培养16h,用无菌水将发酵液稀释至108cfu / ml作为种子液备用。

1.2.2IAA产量检测[17]

以IAA浓度为横坐标,OD530为纵坐标作IAA标准曲线。将待测发酵液于4 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加入等体积的Salkowski比色液混合。室温下避光放置30min,测定其OD530值,以未接菌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通过IAA浓度与OD530的标准关系曲线计算相应的IAA浓度。

1.2.3碳源、氮源筛选

1供试碳源: 葡萄糖、蔗糖、乳糖、木糖、甘露醇、 麦芽糖; 2供试氮源: ( NH4)2SO4、蛋白胨、KNO3、 NH4NO3、酵母粉、谷氨酸; 3碳氮源浓度均为10. 0g / L。接种1% 种子液,30℃ 、170r / min,培养24h,测定IAA的产生量。

1.2.4最适碳源、氮源及矿物质元素浓度的选择

分别对不同浓度的最优碳源、最优氮源、Mg SO4·7H2O、Ca Cl2·2H2O对菌株产生IAA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筛选出最佳浓度,根据最佳浓度确定响应面试验优化范围。

1.2.5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

根据单因素筛选的最佳浓度,进行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设计原理为Box - Benhnken,研究各因素对响应值IAA含量影响的显著性及各组分的最佳组合。

1.2.6数据处理

利用Excel处理最优碳氮源筛选以及各因子浓度选择的数据,通过Design - Expert 8. 0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多元二次回归模型方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最后通过响应值优化程序获得当响应面值最大时培养基各因素的最优水平。

2结果与分析

2.1发酵培养基最适碳源的确定

在实验供试的6种碳源中,菌株MY07利用甘露醇为碳源时最利于其产生IAA。由图1可以看出不同碳源的培养基产生的IAA量大小依次为: 甘露醇 > 木糖 > 蔗糖 > 葡萄糖 > 麦芽糖 > 乳糖。

2.2发酵培养基最适氮源的确定

在供试的6种氮源中,KNO3是最利于 菌株MY07产IAA的氮源。由图2可知,不同氮源的培养基产生的IAA量大小依次为: KNO3> 蛋白胨 > 酵母粉 > NH4NO3> 谷氨酸 > ( NH4)2SO4。

2.3发酵培养基最适碳氮源浓度的确定

由图3可知甘露醇浓度为1. 0% 时,KNO3浓度为2. 5% 时,菌株MY07产IAA的量均大于碳源、氮源的其它浓度,因此,确定碳源的浓度为1. 0% ,KNO3浓度为2. 5% 。

2.4发酵培养基中MgSO4·7H2O、CaCl2·2H2O浓度的确定

由图4可知,当Mg SO4·7H2O和Ca Cl2·2H2O的浓度均为0. 15‰时菌株MY07可产生最大量的IAA,由此确定Mg SO4·7H2O和Ca Cl2·2H2O的浓度均为0. 15‰。

2.5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组成

2.5.1试验设计与结果

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择甘露醇、KNO3、MgSO4·7H2O、Ca Cl2·2H2O四个因素确定的水平范围,用Design - Expert 8. 05统计分析软件设计响应面试验,进行4因素3水平,共27个试验点的响应面分析,因素水平见表1,试验结果见表2。

2.5.2回归模型建立及方差分析

通过Design - Expert 8. 05统计分析软件对表2试验结果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以IAA产量为目标函数的回归方程为:

由表3方差分析可知,回归方程P值 < 0. 0001 ,回归效果显著; 表3中模型失拟项为0. 0518,大于0. 05,说明两模型的模式失拟项不显著,表明这个模型建立的回归方程能运用于菌株MY07产IAA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的理论预测。

注: * 差异显著( P < 0. 05) 。 Note: *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 05) .

2.5.3菌株MY07产IAA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组合

通过软件分析,预测出了最佳培养基水平编码值,即A = - 0. 125,B = - 0. 305,C = - 0. 677,D = 0. 347,相当于甘露醇浓度为0. 94% ,KNO3浓度为2. 35% ,Mg SO4·7H2O浓度为0. 12‰,Ca Cl2·2H2O浓度为0. 13‰,在此条件下理论预测菌株产IAA的量为28. 561μg /ml。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试验,得到菌株MY07产IAA的量为28. 16μg /ml。

3讨论

不同微生物利用碳素、氮素能力差别很大,需要量各异,而矿质元素也必须适量,过量和不足都会造成不良影响[18]。在最优碳源、氮源以及其最佳浓度确定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细菌MY07液体发酵培养基,拟合了以IAA产量为目标函数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0. 94% 甘露醇、2. 35% KNO3、0. 12‰ Mg SO4·7H2O、0. 13‰ Ca Cl2·2H2O时,菌株MY07产IAA的产量最佳,通过验证试验该组合产IAA的量为28. 16μg /ml,证明了该组合的优越性。

摘要:[目的]研究氮源、氮源和矿质元素对菌株MY07产吲哚乙酸量的影响。[方法]在单因素筛选和初始浓度确定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细菌MY07产吲哚乙酸的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采用Box-Benhnken设计和响应面法对碳源、氮源和矿质元素水平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菌株MY07产IAA的液体发酵培养基最佳组合为:0.94%甘露醇,2.35%KNO3,0.12‰Mg SO4·7H2O,0.13‰Ca Cl2·2H2O,在此条件下的验证试验表明,IAA产量可达到28.16μg/ml。[结论]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菌株培养基后,有利于提高该菌产生IAA的能力。

细菌数值鉴定法及鉴定系统的发展 篇6

1 细菌数值鉴定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1962年Beers和Lockhart提出用概率值[3]来表示某试验在指定细菌分类群中的阳性率,从而将统计学用于细菌鉴定学中。1968年Dybowski和Frankin首次用条件概率法[4]对肠杆菌科细菌进行鉴定,所提出的相对相似百分比PRL(Percentage Relative Likelihood)和模式分数MLF(Modal Likelihood Fraction)两个数值鉴定参数,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70年Lapage S.P.、Basomb S.、Willcox W.R.和Curtis M.A.用相似的概率法对279株新分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进行鉴定[5],70%~80%的菌株被正确鉴定,细菌概率鉴定法的价值得到认可。1973年Lapage小组系统地研究和发展了细菌概率鉴定法,并建立了科学的细菌数值鉴定数理模型,Lapage细菌数值鉴定理论[6,7]正式形成。同年Bascomb等[8]用此模型编制了鉴定程式对1079株革兰氏阴性需氧参考菌株进行了鉴定,其中90.8%的发酵菌和82.1%的非发酵菌得到正确的鉴定。API制造商法国生物梅埃公司在Lapage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参数T值(T Index)和鉴定可信度评价标准[9],进一步完善了此理论。

2 细菌数值鉴定理论解析

2.1 Lapage理论

细菌数值鉴定法以贝叶斯定理(Bayer's Theory)和Lapage理论为基础,利用由细菌条目(Taxa)、鉴定试验(Tests)、概率(Probabilities)三大要素构成的矩阵为数据源,计算鉴定分值(ID,Identification Scores)、模式比值(Fm,Model Frequencies)、T值(T,T index)和R值,并将细菌条目ID值按降序排列,参照鉴定信度评价标准来选择最为可能的鉴定结果。ID≥99.9%,T≥0.75为极好的鉴定;99.8%≤ID≤99.0%,T≥0.75为很好的鉴定;90.9%≤ID≤98.9%,T≥0.25为好的鉴定;80.0%≤ID≤89.9%,T≥0为可接受的鉴定;ID<80.0%为低分辨率,可通过ID累加法或补充试验完成鉴定。

ID值即鉴定百分率,是每个细菌条目生化反应的出现概率值与库中所有细菌条目生化反应出现概率值总和的比值,表示每种细菌出现的可能性。T值代表个体(待鉴定菌)与总体(某细菌条目包含的各生物型)的近似值,它越接近1,表明鉴定价值越大。R值是ID值按降序排列后相邻两条目的ID之比,代表首选条目与次选条目的差距,R越大,表明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越有鉴定价值。

2.2 矩阵的构建对鉴定率的影响

矩阵的三大要素构建是否合理对细菌鉴定率的高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Lapage小组在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1)理想的矩阵中细菌条目是越广泛越好,但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在扩大其数量的同时,若要保持原有的鉴定率,必须提高试验的数量,同时鉴定成本也会增加,所以应该按矩阵需要服务的范围,如:是为鉴定医学致病菌,还是为鉴定动植物致病菌等目的来选择细菌条目。(2)试验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可靠性、易操作性,还要尽量选择鉴别率高的。Lapage小组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试验选择程序。(3)矩阵中的概率值必须来自于参考实验室、权威期刊及书籍,以保证数据的科学准确。

3 细菌数值鉴定系统的发展

3.1 细菌数值鉴定系统的组成

细菌数值鉴定系统是数值鉴定理论与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由试验单元、分析单元和读数仪组成。试验单元是指试验中用到的多项生化反应条或反应板;分析单元是指数值编码索引手册和数值编码分析软件,它完成对数值编码的分析;读数仪可代替人眼,对生化反应结果进行自动判读。

3.2 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分析单元和读数仪的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它经历了用数值编码索引手册进行编码分析的手工阶段;用数值编码软件进行编码分析的半自动阶段;用自动读数仪代替人工读码的全自动阶段;用专家系统辅助分析、修订鉴定结果的智能化阶段四个发展过程。Steel K.J.在1965年提到“计算机辅助鉴定技术将帮助我们迎接细菌快速鉴定的挑战[10]”。1977年Holmes B.、Willcox W.R.、Lapage S.P.和Malnick H.在API20E鉴定可靠性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计算机辅助鉴定明显优于编码手工鉴定[11],这充分证明了计算机技术在细菌鉴定工作中的价值。它与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共同推动了分析单元和读数仪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细菌数值鉴定系统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平。

3.3 试验单元的发展扩大了细菌鉴定谱,提高了细菌鉴定速度

试验单元包含的生化反应是与分析单元中矩阵试验相对应的。细菌鉴定系统制造商一直热衷于选择更为理想的试验及合理的增加试验数目来扩大单个试验单元的菌种鉴定范围。以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为例,从1970年至今,用于各试验单元的生化反应总和达到近千种。从API鉴定条到ATB ID试条,再到VITEK鉴定卡,每试验单元包含的生化反应数目由20项增到60多项。现在VITEK GN鉴定卡能鉴定API20E及API20NE包含的菌种数。国内的相关学者也积极致力于试验单元的研究,哈尔滨的徐迪诚[12,13,14,15],安徽的马筱玲、陈学民[16,17,18],武汉的张银旺、付有荣[19]等专家开发的鉴定条/板已覆盖了肠杆菌科、非发酵菌、弧菌科、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及厌氧菌等临床致病菌,鉴定能力大大提高。

新技术也不断应用于试验单元,使细菌鉴定的速度提高了4~8倍。例如美国德灵公司开发的RNID3鉴定板(Rapid Gram Negative Identification System Type3 Panel)将荧光技术用于其中,同时结合先进的读数仪Microscan Walkaway最快可在鉴定板孵育2.5h后得到鉴定结果[20]。

3.4 国内外细菌数值鉴定系统发展的比较

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先进的Vitek 2[21]、Microscan Walkaway和BD Phoenix[22]等微生物数值鉴定系统现已具有很高的专业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平。国内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起步相对较晚,代表产品有杭州天和HW-138细菌鉴定分析仪[23]、山东鑫科XK-3401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24]、湖南天地人TDR-200C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25,26,27]、安徽恒星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28]、珠海迪尔Bact-IST微生物分析仪[29],它们在以上各方面的性能明显低于国外的水平。首先,国产微生物分析仪所使用的鉴定板/条种类较少,鉴定谱比国外产品窄;其次,国内读数仪均使用比浊和比色技术,鉴定速度相对较慢;特别是专家系统缺少用户自定义功能,软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

3.5 细菌数值鉴定系统的未来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几乎所有的制造商均在开发各自独立的细菌数值鉴定系统,不同系统间无法兼容。美国BD公司细菌鉴定仪CRYSTAL首次应用兼容软件,使CRYSTAL不但能分析自己的鉴定板,而且能分析API鉴定条。虽然CRYSTAL未实现完全的通用性,但是它向细菌数值鉴定“家族”发出了一个信号——通用性分析软件的时代是否将要到来。

2008年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首次推出APIWeb版鉴定系统[30],网络化分析软件又成为细菌数值鉴定“家族”的新成员,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它是否能迅猛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摘要:细菌数值鉴定法是数理统计学与细菌鉴定学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细菌概率鉴定方法。细菌数值鉴定系统是细菌数值鉴定理论与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本文阐述了细菌数值鉴定法和细菌数值鉴定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展望未来随分析软件的网络化,通用性将成为细菌数值鉴定系统发展的新趋势。

细菌培养法 篇7

关键词:血液检验,细菌鉴定法,细菌鉴定,药敏符合率

临床中滥用抗生素, 常引起不同细菌的耐药性和药物敏感性改变, 给临床检验带来不同程度的难度。同时由于不同细菌的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因此采用恰当的细菌鉴定法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药敏试验中以检测患者的血液样本中的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来准确鉴定细菌类型[1]。为此该文将对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该院门诊及住院发烧并全身感染患者700份阳性血液样品进行鉴定, 其宗旨是为了观察直接药敏试验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应用价值,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门诊及住院患者700例, 所有患者均发烧并全身感染。在患者周身发热初期或高峰期采集700份阳性血液标本, 所有患者均采集一次, 20 m L/人。将血液样品冷藏保存, 送至检验科。所有采集者入院前48 h内未给予其他药物及相关治疗, 排除血液系统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 方法

将700份血液样本, 分别采用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检测, 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细菌鉴定及药敏符合率。

1.2.1直接药敏试验将血液样本置入Bactec9240系统自动培养检测, 若系统提示检测出阳性时, 立即收集10 m L阳性样本注入无菌试管中, 随即对阳性样本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1 500 r/min离心5 min后, 去除上清液, 再3 000 r/min离心15 min, 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2次后重悬取沉淀。给予革兰染色镜检。若为一般菌种 (排除真菌) 可接种于MH平板, 应用无菌拭子均匀涂抹, 贴上药敏纸片, 采用2005NCCLS的诊断标准观察耐药性及药物中度敏感、敏感度。若检测出革兰阳性球菌 (G+球菌) 呈链状, 应给予MH+5%羊血平板初检, 根据镜检报告选择合适的氧化酶。调整菌液浓度为6.8×108 cfu/L后接种于NC21板上, 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检测[2]。

1.2.2常规检测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分别接种于血平板、巧克力平板、麦康凯平板, 37℃恒温下孵育20~24 h, 对生长菌落涂片革兰染色经验, 并选择适当的氧化酶。根据Walkaway40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3]。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 (%)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细菌鉴定结果

700份血液标本中, 共检测出427份阳性血液样本, G-杆菌349份, G+球菌78份, 直接发鉴定出, G-杆菌299份, G+球菌60份, 一致率分别为85.7%和76.9%, 两组不同细菌鉴定方法的总一致率为84.1%。见表1。

2.2 两种检测方法药物敏感度符合率对比

两种检测方法药物耐药、中度敏感及敏感度的符合率无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抗生药的滥用, 常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 而诱发全身感染等疾病, 常影响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4,5]。为此通过有效的检测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 临床检测中, 常采用药敏试验应用于血液检验, 但药敏检测方法较多[6,7]。常规检测阳性血液样本, 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速度较慢, 常影响临床正确给药[8]。该研究中, 采用Bactec9240系统自动培养检测进行直接药敏试验。

直接药敏试验将血液标本直接接种于平板上, 贴上抗生素纸片, 置于37℃恒温孵育后, 根据抑菌环的大小, 进行药敏试验鉴定[9]。该方法与常规方法相比, 因省略了分离培养的步骤, 更快捷、简单地初步报告药敏试验结果, 为临床给药提供依据[10,11]。

细菌培养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4—10月我院住院的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临床诊断参照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的标准, 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 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 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异常。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中典型, 临床诊断困难, 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2]。

1.2 标本采集

无菌操作采集脑脊液、血培养, 用吸痰管从鼻腔进入肺部抽取痰液进行培养。

1.3 培养方法

脑脊液、痰标本接种哥伦比亚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 置5%~10%CO2环境35℃孵育, 血液注入血培养瓶35℃孵育观察7d。

2 结果

培养结果剔除重复送检株, 共121例, 年龄最小的5个月, 年龄最大的9岁, 1~3岁最多, 共86例, 占71.1%。

2.1 CSF10例, 均无菌生长。

2.2 血培养79例, 阳性7例, 分别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株, 产气肠杆菌1株, 粘质沙雷氏菌1株, 产酸克雷伯菌1株, 表皮葡萄球菌1株, 变异库克菌1株。

2.3 痰培养32例, 阳性16例, 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4株, 肺炎链球菌5株, 产碱菌属、血链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脑膜脓毒金黄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白假丝酵母菌各一株。

3 讨论

手足口病以EV71和CoxA16最为多见, 而且EV71感染引起手足口病病情往往较重[3]。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可致机体非常复杂的免疫功能变化, 出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 (1) 感染早期EV71诱导TNF- 等前炎性细胞因子过度产生, 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随炎性反应进展可致IL-10等抗炎细胞因子持续大量产生以拮抗过度产生的前炎症细胞因子, 同时前炎性细胞因子因合成减少或消耗降解而降低, 导致IL-10、TNF- 比值逐渐增高, 机体进入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状态。 (2) EV71感染可通过凋亡导致CD3+T细胞、NK细胞等淋巴细胞减少, 抑制机体免疫反应。 (3) 由于IL-6等细胞因子微环境改变, 产生异常的适应性反应。TH17细胞数量及IL-17浓度持续增高, 提示病毒仍持续诱导炎症反应, 这种促炎、抑炎反应同时存在可能导致机体更具损伤性的混合性拮抗反应综合征 (MARA) [4]。肠道病毒感染中, 体液免疫系统则具有免疫监视与防御病毒感染的作用, 是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IgA是呼吸道黏膜分泌型的抗体, 是非常重要的局部感染预防因素, 手足口病患儿出现IgA水平下降, 提示呼吸系统黏膜感染防御能力低下。我院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细菌培养未见阳性, 血培养阳性率为8.9%也未见明显增高, 而痰培养阳性率则高达50%, 且多为条件致病菌, 这与重症手足口患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有重要的关系, 特别是IgA水平下降引起呼吸系统黏膜感染防御能力降低, 与呼吸道细菌感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 对于重症手足口患儿, 除了抗病毒治疗, 还需密切关注有无呼吸道等感染的发生, 及时用上抗细菌的抗生素, 以免引起患儿不可逆转性的损伤。

参考文献

[1]Patel KP, Bergelson JM.Receptors identified for hand, foot and mouth virus[J].Nat Med, 2009, 7 (15) :728-729.

[2]石小华, 胡静, 喻文亮, 等.648例手足口病回顾性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0 (9) :87-91.

[3]农光民, 刘艳明.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9, 24 (22) :1706-1708.

细菌培养法 篇9

【关键词】 抗生素;尿液;细菌培养

泌尿系统感染为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临床发病率仅低于呼吸道感染。目前,由于临床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激素以及一些介入性临床诊断、治疗手段的增多,使得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上升1。本文选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1年8月期间收治的泌尿系统感染患者104例,对比使用抗生素前后的尿液细菌培养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1年8月期间收治的泌尿系统感染患者104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58例;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67岁,平均年龄为(45.65±2.12)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治疗前的清洁离心中断尿沉渣中的白细胞计数全部大于10个/HP。

1.2 方法 对比使用抗生素前后的尿液细菌培养情况。标本留取均为晨尿,在留取前让患者将外阴清洗干净并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用消毒液棉签将尿道口进行消毒,留取患者中段尿液放置在无菌试管中后,马上送到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实验。在实验室使用定量加液器分别取5μl尿液,滴注在羊血琼脂平皿、TM巧克力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上,使用接种环进行连续涂抹,等表面干燥后,放置在35摄氏度环境下进行培养,计算每毫升细菌数。在患者服用抗生素后,除进行以上实验,另将1ml尿液放入2ml基础肉汤试管内,在35摄氏度下培养24小时,再接种在羊血琼脂平板上进行培养2

1.3 观察项目 治疗前、使用抗生素1日、3日、5日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进行表示,采用x2檢验,以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前本组患者尿液经细菌培养阳性45例,阳性率43.27%;使用抗生素1日尿液经细菌培养阳性10例,阳性率9.62%;使用抗生素3日尿液经细菌培养阳性7例,阳性率6.73%;使用抗生素5日尿液经细菌培养阳性4例,阳性率3.85%。使用抗生素后尿液经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下降,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目前,还有很多临床医师仅仅凭借经验对尿路感染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3,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因为感染病原菌的繁杂,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会呈多样性,并且当其临床治疗不合理或者不彻底的时候,必将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加,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快速传播,会给患者的后续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严重的会使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因为细菌的获得性耐药机制会迅速发展,所以细菌的耐药问题是十分复杂的4。为探讨抗生素对尿液细菌培养结果的临床影响。本文选取本院2010年1月到2011年8月期间收治的泌尿系统感染患者104例,对比使用抗生素前后的尿液细菌培养情况。治疗前本组患者尿液经细菌培养阳性45例,阳性率43.27%;使用抗生素1日尿液经细菌培养阳性10例,阳性率9.62%;使用抗生素3日尿液经细菌培养阳性7例,阳性率6.73%;使用抗生素5日尿液经细菌培养阳性4例,阳性率3.85%。使用抗生素后尿液经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下降,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抗生素的使用对尿液细菌培养结果具有重要影响,服用抗生素后患者的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会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 王刚,薛丽,原亚文,等.抗生素对尿液细菌培养结果的影响[J].Chinese Journal of Disinfection,2008,25(1):74—75.

[2] 邱宗文,涂继伟,解晓珍.服用抗生素后尿液细菌培养的影响及其对策[J].重庆医学,2006,35(18):1660—1661.

[3] 马越,李景云,张新妹,等.2002年临床常见细菌耐药性检测[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1):38—45.

尿液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标本来源于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疑为尿路感染住院患者的尿液。培养基:血液琼脂培养基。细菌鉴定仪:法国生物梅里埃鉴定仪。

1.2 方法

(1) 采集样本接种, 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 告知男患者, 先用清水及肥皂把阴茎洗干净, 用1:1 000的新洁尔灭溶液泡洗阴茎10~15 min, 后留中段尿液。告知女患者, 用清水及肥皂把外阴洗干净, 用1:1 000的新洁尔灭把手消毒后再用1:1 000新洁尔灭棉球消毒尿道口, 后留中段尿。采集中段尿夜后及时送检, 将尿液用定量接种环定量接种于血液琼脂培养基上, 置于35°孵箱培养18~24 h, 观察细菌生长情况。若有细菌生长, 立即涂片染色, 细菌计数。 (2) 分纯、细菌鉴定。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

2 结果

2.1 335份尿液培养结果

335份标本检出72株细菌, 检出率为21.5%。

2.2 病原菌分类分别

为大肠埃希氏菌46株、肺炎克雷伯氏菌8株、变形杆菌6株、阴沟肠杆菌3株、肠球菌3株、葡萄球菌2株、枸橼酸杆菌2株、假单胞菌2株。

2.3 检出病原菌的科室

泌尿外科44/199 (检出病原菌数/送检样本数) , 内分泌科8/29, 肾病内科6/28, 神经内科4/9, 心血管内科2/8, 内科综合一2/6, 骨科1/3, 内科综合三l/3;儿科2/3, 妇产科3/9, 呼吸内科1/3。

2.4

检出细菌的72份标本中, 53份尿液常规检验中检出白细胞。

3 讨论

我院尿液细菌检出率为21.5%, 国内文献报道可高达63.0%, 其差距很大, 原因为我院未做L型细菌检测, 且L菌常规培养阳性率不高。L菌也存在于红细胞内, 当红细胞裂解时此菌就大量释入于血液中, 故有学者就把采得的血标本用溶血法把红细胞溶解来培养L菌, 结果常规培养检出率为1.4% (3/210) , 溶血培养检出率为48.5% (102/210) , 检出率明显提高[1]。

白细胞是机体抵抗内外环境中, 有害因子的机构之一。它对入侵的微生物和小颗粒的异物, 有着吞噬作用, 有预防感染、对抗炎症和修复损伤组织的功能。中性粒细胞的颗粒为溶酶体, 含多种水解酶, 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菌和异物。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 本身也就死亡。死亡后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因此当泌尿系统有细菌感染时, 尿液中就会出现白细胞。尿路感染诊断标准其中一项就是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白细胞数>10/HP, 有尿路感染症状。统计我院的尿路感染中有73.0%的尿液中有白细胞。

尿是血液流经肾脏时, 经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肾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后生成, 再流经输尿管, 在膀胱内暂时贮存, 最终排出体外。送检标本科室以泌尿外科为主, 送检标本越多, 更能反映病原菌真实的分布情况, 以便能更好的为临床服务。这也是专科专治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述, 我院的尿液培养结果与国内的情况还有一定的差距, 为缩短和国内的差距, 更好的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应增加尿液L型细菌检测, 和国内检验水平接轨。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尿液细菌培养的现状。方法 按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的尿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我院的尿液细菌培养检出率为21.5%, 病原菌主要以大肠唉希菌为主。结论 我院的检出结果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着差距。

关键词:尿培养,检出率,病原菌分布

参考文献

[1]马宗东.503例尿液标本细菌L型培养结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7:15-16.

上一篇:配电系统节电器下一篇:教育科研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