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的重症护理

2025-01-10

感染性休克的重症护理(精选7篇)

感染性休克的重症护理 篇1

感染性体克 (septic shock, SS) 是由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微循环障碍性疾病, 产生有效血容量缺乏、组织灌注不足、器官功能障碍及细胞代谢异常等临床综合征[1,2]。液体复苏是SS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复苏治疗及时与否, 将直接影响着SS患儿的预后生存率。液体复苏采用晶体液或者是应用胶体液、液体复苏速度的利弊之争在临床上已持续数十年, 目前尚无公认的理想液体复苏治疗标准[3]。本研究现将我院采用不同液体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33例小儿重症SS患者作为观察组, 并选取2003年1月-2010年12月予以传统扩容治疗的31例患儿作为对照组, 入选标准[4]: (1) 有明确感染灶; (2) 存在全身炎症性反应; (3) 收缩压<该年龄组第5百分位或<该年龄组正常值2个标准差, 即1~12月<70 mm Hg, 1~10岁<70 mm Hg+[2×年龄 (岁) ], ≥10岁<90 mm Hg, 有组织灌注不良表现。排除既往有心肝肾等脏器系统原发病者、心搏骤停复苏史以及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者。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7例, 年龄5个月至12岁, 平均 (5.5±1.1) 岁, 危重症评分 (70.5±12.1) 分;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2例, 年龄4个月至11岁, 平均 (5.8±1.2) 岁, 危重症评分 (71.5±11.7) 分。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传统扩容治疗, 其液体疗法为采用生理盐水或者是胶体液15~20 ml/kg, 在30~60 min输入, 继续输液使用剂量为6~8 h内输注30~50 m L/kg。观察组予以液体复苏早期逆转休克, 采用20 m L/kg的生理盐水或胶体液在15~20min内快速输入, 并据患者反应情况重复予以2~3组, 继续输液使用方法为6~8 h内输注5~10 m L/ (kg·h) 。两组患儿抗感染药、血管活性药使用方法、剂量及程序均相同。

1.3 观察指标[5]

(1) 循环稳定达到状态:血压、中心及外周动脉搏动均恢复正常, 四肢体温恢复正常,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 s, 意识状态好转, 尿量>1 m L/ (kg·h) 。 (2) 肺水肿:患儿液体治疗开始后6 h内呈呼吸明显增快, 肺水泡音增多, 发绀加重, 加上以下任一情况即可诊断为肺水肿: (1) 气管插管后可见导管内有粉红色或者是血性的泡沫痰; (2) 肺部影像可见双肺中内带呈蝶翼样的斑片状致密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以t值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第1小时输液量及达到循环稳定状态的时间比较

观察组达到循环稳定治疗目标所需时间以及重症监护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第1小时输液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肺水肿及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肺水肿3%以及死亡概率9.1%明显低于对照组19.4%、38.7%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早期逆转休克是SS治疗成功的关键, 而SS存在着绝对或者是相对低血容量情况, 临床以发热、多汗、消化道症状以及呼吸增快等为症状表现。由于存在毛细血管渗漏、腹腔积液及第3间隙液体外周性水肿等问题, 导致绝对血容量明不足, 从而引起小血管功能失调以及血液分布异常, 又因为外周血池扩张 (尤以容量血管最为显著) , 更加重了相对血容量的不足, 大大降低了有效循环血量。因此, 予以充分、及时地血容量扩充是治疗SS至关重要的手段。由于临床对休克认识缺乏, 早期休克常常被误诊为颅内感染或者是心衰。当SS患儿出现心动过速及呼吸急促等症状时, 再加上病程中存在呼吸道感染病史, 临床医师很容易误诊为肺炎伴心力衰竭, 而应用强心、利尿的治疗措施, 实施限制性液体输入等错误方案, 从而加重有效循环血量的不足, 错过了液体复苏的最佳时机。休克引起脑低灌注时, 临床也有意识障碍、惊厥等症状表现, 易被错误的诊断为颅内感染, 重视脱水治疗措施而忽视了液体复苏。

美国危重病学会在2002年制定的儿科及新生儿SS血流动力学治疗指引中建议对SS患儿应予以早期积极液体复苏, 认为其是改善患儿预后的一个关键因素[6]。国外有关儿童SS的研究发现, 即使不考虑病人心功能, 早期予以积极的液体复苏亦能显著提高其生存率;但当未予以有效的液体复苏时, 患儿体克状态持续时间每延长1 h, 其死亡率将增加1倍[7]。本研究发现, 予以液体复苏早期逆转休克的观察组患儿达到循环稳定治疗目标以及重症监护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发生肺水肿及死亡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由此可见早期液体复苏使SS患儿的循环障碍逆转更为快速, 纠正患儿的氧供及消耗间的失衡状态, 防止患儿末梢脏器因缺血缺氧造成的损伤进一步加重, 有利于受损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 最终改善患儿预后, 降低肺水肿及死亡率。

综上, 液体复苏是早期逆转休克至关重要的一步, 能较快稳定SS患儿循环, 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能显著缩短重症监护间住院时间, 改善患者生存及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峰, 孙华, 韩旭东.不同液体对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1, 20 (8) :437-475.

[2]李文雯, 万献尧.感染性体克时液体复苏相关性肺损伤研究进展[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2, 11:510-513.

[3]刘宁, 顾勤.感染性体克早期优化目标导向性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3, 12 (4) :349-352.

[4]何先弟, 汪华学, 吴强, 等.不同液体早期复苏在感染性体克患者的临床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 2012, 12 (6) :400-402.

[5]杨卫国, 何颜霞, 袁秀丽, 等.不同液体疗法在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 2010, 28 (1) :18-19.

[6]De Backer D, Biston P, Dveriendt Jet al.Comparison of dopamine and norepinephrine in the treatment of shock[J].N Engl J Med, 2010, 362:779-789.

[7]刘子娜, 张海涛.感染性体克与微循环[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1, 5:4005-4010.

感染性休克的重症护理 篇2

【摘 要】目的:对神经内科重症感染患者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进行探讨。方法:选取了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重症住院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24例,年龄为22~74岁,平均年龄(46.6±7.8)岁。并对其中有7例出现感染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7例出现感染,占比为7%,接受多种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有5.8%的患者出现感染。结论: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发生感染的通常是由于多种原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因此要根据其各自的特征,分析主要因素,进行重点防治。

【关键词】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感染;护理

神经内科医院感染较其他科多,而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目前国内对此报道的文献较少。为了探讨我院神经内科近年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治措施,并提出一些护理体会,选取了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重症住院患者,其中有7例患者出现感染,并对其相关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及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重症住院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24例,年龄为22~74岁,平均年龄(46.6±7.8)岁。对上述患者的病情、体温单和病程记录加以仔细的分析,此外对B超室的检查结果以及检验科检查情况进行对照,并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指南》的相关规定作为感染的判断标准,对上述患者进行诊断,对其中有7例出现感染的患者情况加以整理分析。

2结果

2.1感染区域

在所有100例重症患者中,有7例出现了感染,占比为7%,其中1例为黏膜和皮肤感染,占比为14.3%,2例为泌尿道感染,占28.6%,3例为呼吸道感染,占比例为42.8%,1例为其他感染,占比为14.3%。

2.2感染原因

采用抗菌药物对本文所选取的所有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进行相关治疗,其中接受多种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有5.8%的患者出现感染。在接受气管插管治疗的患者中,有4.6%的患者出现感染。在采用留置尿管治疗的患者中,有3.4%的患者出现感染。

3讨论

3.1感染区域和感染原因

本文所选的患者样本中,神经内科重症患者中发生感染的概率约为7%。在所有出现感染的患者内,最为多见的即是呼吸道感染,位居第二的则是泌尿系统感染。分析出现感染者的各项原发疾病,其中占比最高的是脑出血患者,出现该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此类患者的吞咽反射和正常生理反射都有各种程度的下降乃至消失,无法及时有效地将呕吐物和痰排出;而当采取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者吸痰等入侵呼吸道治疗方式时,存在损伤呼吸道黏膜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免疫屏障的功能,此外接受麻醉处理的患者,其吞噬细胞功能也会随之而降低。另一方面,脑出血患者通常伴有呼吸道的慢性疾病,从而引发了患者局部甚至整体抵抗力下降。基于上述原因,患者呼吸道被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本文的观察结果还提示,患者的住院时间长短与出现感染的概率成正相关,该情况主要是由于医源性因素及重症患者本身因素所造成。而长期使用多种抗菌药物会影响患者体内菌群平衡,从而提高了感染的概率。

3.2护理对策

首先,应做好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工作。因大部分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没有正常工作及生活的能力,其精神已经受到了较大的打击,其家属的心情也比较复杂。此时,和意识清晰的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极其重要,应努力改善及消除各方面的负面情绪,使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或生理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应和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把患者的实际情况告知家属,并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慰,同时应努力取得家属的配合,从而保证治疗效果。其次,应对病区进行充分的消毒。患者治疗前后都应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消毒处理。对于患者所在病区,应保持空气流通及室内卫生,完善对环境的管理。对于吸氧管、呼吸机、吸痰管等呼吸治疗设备都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严格按照规定操作,绝对防范一切外源性感染的机会。第三,特殊护理。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若处于昏迷状态,应定时翻身拍背,保持床褥干燥及卫生,防止压疮、坠积性肺炎等疾病。鼓励并协助患者进行深呼吸,通过胸部叩击、震颤、咳嗽、体位引流等协助患者进行排痰。若患者意识模糊,应在病床边准备气管切开包及吸引设备,防止进行气管插管时延误时间,当进行气管切开时,应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的波动进行密切的观察,一旦发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应考虑是否为呼吸道被阻塞,及时进行雾化吸入、彻底吸痰等治疗,清除上呼吸道及口腔的分泌物,此外还应根据血氧饱和度的波动情况判断吸痰的时间,通常在15秒以内。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及幅度的变化。若患者大小便失禁,则应加强局部护理。采用三腔式尿管进行导尿,严格根据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尽量减少导尿管的留置时间。若患者使用引流管,则应保证引流管的密封,并防止逆行导致的感染,进行动态监测,另须对女性患者进行会阴部的冲洗,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第四,合理使用药物。相关文献报道,若不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能提高患者感染的概率,因此在护理感染患者的过程中,应对患者体内菌群平衡状况进行密切的监测,严格控制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同时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以药敏测试情况为基础,降低重症患者菌群失调的概率,从而控制感染的发生率。

4结论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发生感染的通常是由于多种原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因此要根据其各自的特征,分析主要因素,进行重点防治。医护人员更应提高预防感染的意识,对医院预防感染的相关规章制度及措施进行严格的遵守,以患者具体情况为依据,针对性地将易感因素加以排除。医疗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应严格洗手,防止将病原体传染给重症患者,另有效防止患者间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适度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无谓的侵入性操作,从而,有效控制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感染率。

参考文献

感染性休克的重症护理 篇3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护理干预;护理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72-01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临床疾病,感染的相关的部位主要有腹腔和肺部,大多数患有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是由于消化道穿孔导致的,若对出现该病症的患者不进行较好的治疗,则会使患者的器官出现功能上的衰竭,从而导致死亡的现象,因此在对其进行治疗时,还要对患者进行综合性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对疾病的恢复,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63例感染性休克的患者进行护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63例感染性休克的患者进行护理,其中,实验组33例患者,有18例患者为男性,有15例患者为女性,年龄范围26-57岁,平均年龄46.9岁,对照组30例患者,有17例患者为男性,有13例患者为女性,年龄范围25-55岁,平均年龄47.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条件差异性较小(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该类型的患者虽然处于休克的状态但是意识依然保持清醒,对于自己的病情在短时间内不易接受,会出现心理上的恐惧和焦虑,患者的这种不良情绪对疾病的治疗产生副作用。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和帮助,尤其注重在治疗时的语言,由于患者清醒,所以护理人员可以将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讲解,使患者不要过分的恐惧,并向患者说明他每天的病情变化,树立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1]。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时候,尽量使用一些较为隐晦的语言或用手势表达,避免对患者产生某些误导。

1.2.2 常规护理 每天对患者进行血压和心率的测量,密切监视患者身体的基本指标,若出现异常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治疗,避免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危害[2]。并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的询问,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同时对患者采取较为舒适的体位,要求患者进行半坐卧位的姿势进行休养,这种体位能够使患者的心肺所受的压迫较小,促进患者良好的呼吸,还有利于患者的下肢静脉进行良好的血液循环,使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较为舒适。

1.2.3 防止感染护理 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抗生素治疗,通过这种药物能够使患者的感染率得到有效的降低。在为患者选择抗生素的方面,要先观察患者的身体特征还要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患者进行血培养,根据具体的化验指标,为患者选择适合的抗生素,使其既能对患者有較好的治疗效果,又能避免出现抗药性或者过敏的情况。

1.2.4 肠胃护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置入胃管,能够对患者胃部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能够较好的观察到患者是否出现胃出血的情况。根据胃部的情况选择合理的饮食,并进行适当的禁食,避免对肠胃的压力过大。若患者出现腹胀较为严重的情况,就可以进行禁食,待患者的病情得到好转后可以进行正常的饮食,但要保证食物的营养易消化[3]。对于有胃出血现象的患者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洗胃,再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通过对感染性休克的患者进行护理,实验组有33例患者,护理显效24例,护理有效8例,护理无效1例,护理有效率为96.9%;对照组30例患者,护理显效13例,护理有效9例,护理无效8例,护理有效率为73.3%,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进行针对性全面性的护理,能够使患者保持较好的心态进行治疗,而且避免患者出现感染的现象,使患者的肠胃得到较好的照顾和护理,在本文的研究中,实验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6.9%,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为73.3%,充分说明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景炳文,郑海宁,王家华,李丽.创伤与严重感染性休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12(03):115-116.

[2] 吴恒义,杨春华,白涛.感染性休克患者补液速度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12(02):91-92.

感染性休克的重症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40例重症肺炎及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检查均符合重症肺炎及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2],痰液标本病原学检查结果提示,阳性25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28.00%);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61.1±4.5)岁;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62.3±6.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亚胺培南结合其他药物实施静脉滴注,3次/d。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联合经气管镜下给药,方法为:选取亚胺培南0.1 g以及生理盐水10 ml,借助Olympus FB-15RBS纤维支气管镜将药物注入患者的病变肺段;需要特别注意,经气管镜给药的频率和实际药物剂量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有针对性的予以限定;两组患者均以3次给药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分析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因素,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治愈标准:接受系统的治疗后,体温<37.5℃,血氧饱和度>95%,肺部啰音完全消失以及X线片检测结果提示患者肺部阴影基本或完全消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重症肺炎的预后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因素

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观察,内容主要包括:住院时间>20 d、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肾功能不全、心率>100次/min、静脉疗程>27 d、留置尿管辅助肾功能以及感染性休克等19项。经回归分析,心率>100次/min(OR=2.875,P<0.05)、心功能不全(OR=3.421,P<0.05)以及感染性休克(OR=3.113,P<0.05)为重症肺炎的预后危险因素。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经系统治疗,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90.00%(18/20),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为60.00%(12/20);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5)。

3 讨论

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感染性休克是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3]。如果患者出现了感染性休克,应第一时间纠正组织灌注。而过量的液体灌注既无法纠正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压降低的情况,也无法对患者的心脏和大脑等器官的血流灌注起到供应作用。就目前的医疗卫生水平来看,去甲肾上腺素是应对感染性休克的常用血管活性药物,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该尽可能避免长时间的使用进而造成重症肺炎及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组织灌注不足[4]。

从给药方式来看,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使用了亚胺培南纤维支气管镜下注入,由于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生理状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实施操作时,医务人员必须对患者的生理体征进行密切的监测,在插管的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了程度较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则应立即停止插管[5]。从效果上来看,气管镜的可视范围更大、能够对患者的多个病变部位进行观察[6];此外,本次研究发现,经气管镜给药能够大幅度降低静脉给药对患者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创伤以及经济负担,缩短治疗和住院周期;另一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经气管镜给药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新型的给药方式,因而难免会出现一些抵触的情绪,医护人员就应将气管镜给药的优势告知患者,消除其心理负担,提升治疗依从性[7,8,9]。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比较,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90.00%(18/20),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为60.00%(12/20);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5)。这也从侧面提示了经气管镜给药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运用血管活性药物并借助经气管镜给药,能够提升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值得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畅,胡志,金晓东,等.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进展.医学综述,2011,17(9):1361-1363.

[2]伍海斌,孙小聪,黄河.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组织氧代谢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63-64.

[3]庄育刚.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组织氧代谢的影响.山东医药,2011,51(37):93-94.

[4]宋增连,陈瑞雪,许金伟.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与护理.河北医药,2013,35(13):2072-2073.

[5]陈俊轶,董跃华,曹蕾春,等.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利钠肽的变化及与心功能的关系.河北医药,2013,35(9):1323-1324.

[6]李超,胡安强.Pi CCO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中外医学研究,2015(16):131-133.

[7]魏晓兰.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措施.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1):1643-1645.

[8]周艳,金丽萍,范萍,等.急诊重症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分析及干预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3):5851-5853.

感染性休克的重症护理 篇5

1 病例介绍

病人, 女, 31岁, 因“胎膜早破”“活跃期停滞”“胎儿窘迫”“宫内感染?”拟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收入产科。在病人无青霉素过敏史及青霉素皮试阴性的情况下, 12:44遵医嘱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00mL+头孢曲松钠1g。12:50病人上手术室转运车诉心悸、胸闷, 查体心率90/min, 全身潮红, 考虑头孢曲松钠过敏, 立即停用头孢曲松钠。12:52心率120/min, 12:54静推地塞米松10mg, 推回产房, 予吸氧、静点糖盐治疗, 心率110/min~130/min, 胎心率120/min。12:57病人意识清楚, 胸闷无改善, 全身潮红水肿, 心率130/min~150~, 血氧饱和度 (SpO2) 89%, 考虑过敏性休克, 静推地塞米松10mg。13:08病人推入手术室, 意识清楚, 心率160/min, 血压45/20 mmHg (1 mmHg=0.133kPa) , 胎心率90/min, 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术, 术中予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泵入维持血压, 静脉输入氢化可的松100mg, 甲强龙160 mg, 13:23娩出活婴。术中失血250 mL, 尿300mL, 总入量2 500mL, 总出量550 mL。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 (ICU) 继续治疗。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 小剂量去甲肾持续泵入, 心率130/min~140/min, 血压110/60 mmHg, 血氧饱和度100%。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 (WBC) 计数50.8×109/L, 中性粒细胞86%, 血红蛋白 (HGB) 140g/L, 注

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泰能) 0.5g, 8h1次抗感染治疗。术后第2天, 心率95/min~105/min, 气囊漏气实验阳性。术后第3天,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提示口腔及声门处仍水肿明显, 狭窄处仅容气管插管通过, 予地塞米松2.5mg, 12h雾化吸入1次。术后第4天, 间断脱机训练, 气囊漏气实验仍为阳性。病人夜间出现寒战, 持续约15min, 白细胞计数由1.29×109/L升至1.62×109/L, 我科及妇科查房考虑不除外菌血症, 不除外中心静脉导管感染, 予拔除中心静脉, 加用稳可信抗炎。术后第5天, 漏气试验仍为阳性, 继续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术后第6天, 颈部CT提示声门以上气道组织肿胀, 胸片提示双肺纹理较前增多, 漏气试验:潮气量600mL, 放松气管插管气囊可有约150mL气体从气道漏出, 漏气量较前增加。喉镜探查可见病人声门以上水肿较前缓解。使用振动排痰仪排痰。拟行明日在做好充分准备下拔管。术后第7天, 在手术室做好气管切开的充分准备下, 各相关科室主任医师在场的情况下, 推入手术室, 充分吸引气管插管及口腔内分泌物后, 放松气管插管气囊, 缓慢平稳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后, 病人不能发声, 呼吸平稳, 吸氧状态下, 血氧饱和度100%, 肺部听诊提示双肺呼吸音清, 无干湿啰音。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提示软腭, 悬雍垂及会厌轻度肿胀, 勺状黏膜水肿较明显, 双侧声带水肿, 右侧声带被动运动可, 左侧声带活动明显受限, 双侧勺状软骨不对称。在手术室观察病人40min, 病人循环稳定, 呼吸平稳, 返回ICU病房。予地塞米松及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拔管3h后自主呼吸状态下, 血氧饱和度98%~100%。拔管后第2天顺利转出ICU, 拔管后第5天顺利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喉头水肿拔除气管插管困难病人的护理

2.1.1 妥善固定气管插管, 防止意外拔管

病人躁动、翻身、气管导管过度牵拉或病人感到不适时会自己拔管。所以病人应适当约束肢体、镇静。告知清醒的病人和家属约束肢体只是防止意外拔管, 以取得病人的配合[1]。该病人依从性很好, 很配合治疗与护理。

2.1.2 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术后气管插管喉头水肿病人护理的关键。吸痰是主要护理措施。吸痰轻柔, 吸痰压力在120mmHg~300mmHg, 避免刺激气道黏膜, 损伤气道, 引起出血。每次吸痰时间小于15s, 吸痰前后充分吸氧, 吸痰前评估病人缺氧的耐受性。吸痰前提高吸氧流量 (时间为1 min~2min) , 使用呼吸机者吸纯氧或提高氧浓度 (时间为1 min~2min) , 以提高肺泡的贮氧量, 缓解吸痰时的缺氧[2]。

2.1.3 合理湿化

气管插管时呼吸道的正常湿化加温和滤过功能减弱, 使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减慢或消失, 所以合理湿化可保证病人痰液黏稠度适中, 避免痰液堵塞气管插管, 保持气管插管通畅。

2.1.4 气囊管理

常规4h监测1次气囊压力并记录。使气囊压力保持在20cmH2O~30cmH2O (1cmH2O=0.098kPa) 。定时放松气囊压力, 但放气前一定要清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补充气囊时, 需缓慢。

2.1.5 肺部物理治疗

2h翻身叩背1次, 按照由下向上, 由外向内的顺序, 每次叩背持续3min~5min。同时每班间断使用振动排痰仪治疗, 以促进痰液排入大气道再吸出。

2.1.6 雾化吸入

给予地塞米松10mg, 12h雾化吸入1次, 盐酸氨溴索15mg, 8h雾化吸入1次, 减轻气道水肿情况。

2.1.7 其他

床头抬高30°, 每天口腔护理2次, 无菌操作, 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拔管前间断进行漏气试验的判断, 如为阳性, 进行喉镜探查及颈部CT检查, 明确气道的通畅程度。

2.2 用药护理

2.2.1 皮试

用药前, 特别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时, 应了解病人既往病史、用药史和过敏史, 以及药物皮试结果。头孢曲松钠使用之前是否做皮试, 各家医院并不统一, 说明书及药典中也无说明。虽然头孢曲松钠本身无免疫抗原性, 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但头孢曲松钠中的高分子聚合物杂质是引起过敏的主要过敏原, 因此临床上使用该药前应使用拟用的头孢曲松钠为病人进行皮试, 而不能使用普通青霉素或其他头孢代替[3]。

2.2.2 用药观察

(1) 医务人员应详细掌握头孢曲松钠说明书上的相关内容和规范的用法用量;其次要特别注意病人的机体情况, 尤其是病重的儿童、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医务人员要清楚了解病人的原发疾病和过敏史, 正确判断病人是否为过敏体质。有过敏体质者慎用, 特别是过敏体质伴有哮喘的病人要极其慎重[4]。 (2) 明确用药方法及相关不良反应;了解病人的生理状况, 制定合理的用药计划;在用药时做好“三查八对”。 (3) 输液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输液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皮疹等情况, 观察病人全身有无发热、心悸、胸闷等症状。 (4) 缩宫素的使用:严格遵产科医生指示, 准确给药。

2.2.3 过敏性休克的急救具体抢救方案

(1) 去除过敏原。首先应立即除去过敏原[5], 如病人为静脉用药时出现, 换掉输液和管道, 不要拔针, 继续置换上生理盐水快速输入。置病人于平卧位、给氧。 (2) 注射肾上腺素。对于一般病人, 如收缩压40mmHg~70mmHg, 肾上腺素首剂宜用0.3mg~0.5mg, 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 肌内注射吸收较快, 皮下注射吸收较慢。如无效可在5min~15min重复给药。或按如下抢救措施处理。极危重病人, 如收缩压<40mmHg或有严重喉头水肿征象, 可将肾上腺素0.1mg稀释在生理盐水10mL中, 5min~10min缓慢静脉推注, 同时观察心律和心率, 必要时可按上述方法重复给药, 也可用肾上腺素1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输注, 1μg/min~4μg/min, 可逐渐加量。对心率极快者, 如心率150/min~160/min, 可用上述静脉注射方法, 缓慢推注, 观察心率, 如心率减慢, 可继续推注, 否则可改用血管加压素升血压。 (3) 积极液体复苏。快速输入等渗晶体液, 如生理盐水等。快速输液1L~2L甚至4L。在美国联合编写组的《变态反应处理指南》中提到, 10min后血管容量扩张1倍, 因此在最初5min内应输液5mL/kg~10mL/kg, 即250mL~500mL。 (4) 抗组胺药类。可给予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 或加入10%葡萄糖酸钙溶液10mL中静脉注射。 (5) 糖皮质激素。应早期静脉输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琥珀酸氢化可200mg~400mg和甲泼尼龙120mg~240mg, 静脉输注。也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20mg。糖皮质激素的作用至少延迟到4h~6h才奏效, 主要是防止复发。

2.3 产科护理

(1) 剖宫产术后宫腔积血多发生在术后1h~2h, 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伤口渗血和阴道流血等情况, 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注意病人的主诉。该病人术后第1天阴道流血270ml之后逐渐减少, 未出现伤口渗血的情况。 (2) 恶露的观察与护理:观察并记录病人恶露情况, 会阴处给予无菌治疗巾铺垫, 及时清除分泌物, 每天2次稀碘伏会阴擦洗并每次便后给予会阴擦洗。该病人恶露不多。 (3) 伤口的护理:观察伤口敷料渗出情况, 若渗出较多, 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换药, 警惕伤口出血, 感染。该病人未出现伤口渗出。 (4) 乳房的护理:该病人未进行母乳喂养, 术后及时回奶, 未出现乳房不适等症状。

2.4 心理护理

病人足月妊娠, 出现严重变态反应, 病情突然且严重, 导致情绪极度紧张与恐惧。因此医务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关爱病人, 给予病人精神上的支持, 安慰病人消除其恐惧心理, 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也鼓励家属作好病人的心理工作,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促进病人康复。

参考文献

[1]肖介文, 谢小英, 梁月英, 等.神经外科病人术后气管插管的护理[J].家庭护士, 2008, 6 (4) :879-880.

[2]金萍, 沈玲.预防颅脑外伤病人气管插管堵塞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1) :96.

[3]黄祖明, 李文胜, 何行玲, 等.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方法的探讨[J].中国药房, 2006, 17 (17) :1353-1355.

[4]陈湘, 陈亚媚.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致死的原因分析[J].安徽医药, 2007, 11 (9) :854-855.

感染性休克的重症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11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被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患者80例,ASA评分为Ⅱ~Ⅲ级,年龄30~70岁,男40例,女40例,排除有乌司他丁药物过敏史。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两组休克程度和肾功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给予20万U乌司他丁静点,B组给予20万U乌司他丁静注+20万U静点。两组均予抗感染、抗休克治疗,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扩容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治疗。用药后密切观察患者面容精神,日常生活动态及患者的反应性,定期观察并收集尿量。

1.3 观察指标

在乌司他丁治疗后0.5、1、2、3 d抽血检查下列肾功能各项指标:(1)肌酐;(2)尿素氮;(3)尿量。还有其他生命体征,包括血压、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生化检查如白细胞计数、酸碱度、电解质和氧饱和度以及患者护理要求与护理查房次数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非正态分布者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情况详见表1。

由表1数据分析,B组(使用大量乌司他丁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如肌酐、尿素氮水平明显低于A组(使用少量乌司他丁治疗),而使用大量乌司他丁组患者尿量明显增多,治疗后第2天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情有关的其他指标,如血压、心率、酸碱度、氧饱和度、白细胞计数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B组明显优于A组。从上表可以看出,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后0.5、1、2、3 d肾功能变化有明显差异,这表明乌司他丁加速肌酐、尿素氮、尿量恢复正常水平。且B组患者血压波动范围小,心率平缓,很少烦躁,尿量正常,生活规律,大大降低了护理难度。综上数据分析,乌司他丁能有效的保护肾功能,并且大剂量使用效果明显,大剂量用药后提高了护理质量。

3 观察与护理

3.1 心理护理

在进行药物治疗前向患者解释用药目的、优点,用药的方法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让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与A组比较,P<0.05

3.2 药物副作用的观察

乌司他丁最常见副作用为血糖升高。用药后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乌司他丁偶见白细胞减少或嗜酸粒细胞增多;偶见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偶见注射部位血管红、痛、皮疹等。本组患者未发现不良反应与乌司他丁有明显关系。

3.3 用药护理注意事项

(1)使用乌司他丁时要用生理盐水或无菌注射用水溶解。溶解时,把溶剂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内。然后轻推小瓶直至完全溶解。不能用力振摇,因用力振摇产生大量气泡,破坏乌司他丁的结构,降低药物效价。(2)乌司他丁药物应现配现用,穿刺时应选择静脉直径大、弹性好的血管,以免引起血管疼痛,有利于输液。

4 讨论

感染性休克又称内毒素性休克,大量的内毒素引起炎症,介质失控性释放和微循环功能障碍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感染性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治疗困难,病死率极高。如何保护脏器和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发生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乌司他丁是一种广谱酶抑制剂,在感染性休克肾脏保护中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生的关注。

一般认为,乌司他丁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机制为,乌司他丁是一种广谱酶抑制剂,能够抑制多种丝氨酸蛋白酶及粒细胞水解酶,能够抑制糖和脂类水解酶的活性[1],还能够稳定细胞膜、溶酶体膜,抑制多种炎症介质释放和激活[2]。因而能够减轻内毒素引发的炎症介质和水解酶对肾细胞的损害。乌司他丁是存在于人尿中的蛋白酶抑制剂,对胰蛋白酶原、纤溶酶、糜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弹性蛋白酶均有抑制作用。乌司他丁能够抑制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过度表达,改善白细胞嵌塞引发的毛细血管栓塞和通透性增加,维持促凝和抗凝平衡,维持血管活性物质平衡[3]。因而能改善肾脏灌注,维持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此外,乌司他丁还能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4],改善肾代谢异常,调节免疫功能[5]。

参考文献

[1]白一彤,陈少夫.生长抑制素联合加贝酯治疗重型胰腺炎[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2(4):247-248.

[2]Masaaki Ueki,Satoshi Taie,Kousuke Chujo,et al.Urinary trypsin inhibitor reduces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kidney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J].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2007,104(4):315-320.

[3]景炳文.乌司他丁在急危重症临床应用的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2):117-120.

[4]刘牧林,张嘉,吴薇,等.乌司他丁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4):225-229.

感染性休克的重症护理 篇7

一、临床资料

1.资料本院ICU病房2011年12月~2012年11月收住的进行PICCO技术监测的20例危重症患者, 其中, 男12例, 女8例, 年龄38-85岁;重症肺炎11例, 重症胰腺炎5例, 肠梗阻合并腹膜炎3例, 难免性流产合并败血症1例。

2.PICCO操作方法建立一条双腔中心静脉 (锁骨下静脉或者颈内静脉) 导管, 主腔接测CVP压力传感器, 归零后监测中心静脉压。再建立一条动脉通路, 一腔与PICCO监护仪相连测量动脉血温, 而另外一腔与换能器相连测量动脉压。将患者体重、身高等数据输入PICCO后, 测量开始, 定标液为10~20ml冰生理盐水 (温度低于8℃) , 快速注入 (小于4s) 。重复4次, 选择数据最接近的3次, 取其平均值, 避免误差。定标液经上腔静脉-肺动脉-肺静脉-升主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PICCO导管接收端, 计算机根据输入的患者身高、体重、CVP等自动计算并进行分析, 计算出一系列具有特殊意义的临床参数。一般每4h定标一次。

3.监测参数及结果CI为3.0~5.0L/ (min·m2) 。CI<2.50L/ (min·m2) 时可出现心衰;ITBI为850~1000ml/m2, 数值过高提示血容量过多, 数值过低提示血容量不足。EL-WI为3~7ml/kg, 大于7为肺水过多, 提示出现肺水肿。SVRI参考值为1700dyne·scm-5~2400dyne·s·cm-5, 反映外周血管阻力情况。GEDI为680~800ml/m2, 小于680为前负荷不足, 大于800为前负荷过重。d Pmax为1200~2000mm Hg/s, 反映心肌收缩力[3]。本组10例病人CI<3.0L/ (min·m2) , ITBI<850ml/m2, ELWI<7ml/kg, SVRI>2400dyne·s·cm-5, 考虑血容量不足, 给予扩容治疗, 当ITBI上升至正常, CI仍低时使用血管升压药;首选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本组6例病人CI<3.0L/ (min·m2) , ITBI>850ml/m2, ELWI>7ml/kg, 给予减少容量并同时使用血管活性药及利尿药, 更改呼吸机模式, 增加PEEP, 结合临床给予抗感染或血液滤过治疗。ELWI减少明显者, 氧分压上升, 预后良好, CO、ELWI无明显改善甚至继续增加者, 预后差。本组4例病人CI>3.0 L/ (min·m2) , ITBI>850ml/m2, ELWI>7ml/kg, SVRI<1700dyne·s·cm-5给予减少容量并使用去甲肾上腺素。使CI达到3.0~5.0L/ (min·m2) , ITBI达到850~1000ml/m2, ELWI<10ml/kg的水平。

20例病人在PICCO监测下指导液体管理、药物的应用, 效果显著。3例病情治愈出院, 13例病情好转转他科继续治疗, 3例因高龄及经济原因出院, 1例死亡。无意外拔管、导管堵塞及感染的发生。

二、护理

1.心理护理ICU患者身上布满各种连接管, 包括引流管、输液管、监测导管等, 家属及病人觉得既紧张又无所适从。病人极易产生焦虑、易怒情绪, 不配合治疗。医护人员操作前应告知置PICCO管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和家属了解PICCO技术对治疗疾病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积极配合各项护理和治疗。

2.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患者取平卧位, 穿刺一侧肢体避免弯曲。每次测压前重新调整归零。最好在患者安静的时候进行测量, 避免因咳嗽、躁动和体位、换能器的位置影响测压值。在应用热稀释法测定心排血量时, 注入低温NS要快速均匀 (<4s) , 量要准确, 并重复测定4次, 选择数据最接近的3次, 取其平均值以避免误差[4]。注射完成之后要及时关闭注射器端, 等完成4次测量后才可移动或碰触患者, 手不可接触温度传感器, 防止手温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每隔4h定标1次, 如患者病情或是数值突然发生变化, 重新调整零点和心输出量定标。

3.病情观察。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氧饱和度、尿量、CVP和PICCO的测量结果, 定时复查血常规、血气分析、凝血功能等。以便及时调整补液速度、量和性质, 根据监测的综合数值, 分析患者的血容量、肺功能及心功能, 指导补液速度和用药原则, 订出病人最佳的治疗方案, 而把ITBVI<850ml/m2、SVV>10%作为开始液体复苏的指征。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 注意监测血压变化, 保持血压稳定, 忌大起大落, 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有无红肿, 避免因药液外渗引起静脉炎, 甚至组织坏死, 做到将药物精确、安全、有效、的输注病人体内。本组除1例合并脏器衰竭死亡外, 19例患者均达到复苏要求, 休克症状得到改善。使用抗生素药时定量、定时输注并严格按抗生素使用标准, 禁止滥用抗生素。当注入低温生理盐水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心律失常变化。ITBI直接反映循环血容量状态, 被认为是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敏感指标[5]。应用PICCO技术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可持续监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病人的成活率, 减少病人的住院天数及费用。

4.管道护理。 (1) 妥善固定。妥善固定各导管, 紧密连接各接口, 把接口电缆理顺、缠圈。翻身、擦浴时先将导管整理好并预留一段安全长度以保证病人翻身或躁动避免拔出。穿刺一侧肢体制动, 避免弯曲, 对于躁动或不配合的患者必要时约束带保护性应用。 (2) 保持管道通畅摇每日更换冲洗液, 密切观察导管内有无回血, 压力维持是否足够, 压力套装的压力维持在300mmHg。在输注液体的时候及时更换输液瓶, 在不输液的情况下每4h经肝素帽注射脉冲正压式封管一次。注意观察各导管是否通畅, 各连接有无松动、回血现象。观察监护仪中的波形、数据是否正常显示, 及时发现导管有无打折、扭曲、阻塞、脱出等异常现象并及时处理。本组患者无堵管发生。 (3) 防止感染摇无论静脉及动脉穿刺部位常规每周换药两次, 如病人出汗多或有渗液时及时更换处敷料。更换时先用75%酒精清洁皮肤, 直径15cm, 再用2%碘伏消毒。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有无渗血、渗液、发红、分泌物等及有无导管滑脱、移位。导管末端连接处用无菌纱布包裹。测压生理盐水每天更换1次, 而压力传感器则72h更换1次, 若病人出现不明原因高热, 疑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者, 应及时拔除导管, 并留取导管尖端做细菌培养[6]。有关文献报道, 11%~37%的院内感染与留置导管有关[7]。本组PICCO导管留置时间4~8天, 其中1例出现高热拔除导管导管培养结果阴性。

5.下肢动静脉栓塞的观察注意观察并记录四肢皮温变化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每日测量双下肢腿围, 并注意观察置管侧下肢有无肿胀, 静脉回流受阻等下肢静脉栓塞的表现, 发现异常应立即拔除导管[8]。本组无1例发生动静脉栓塞。

6.拔管护理待患者的病情情况基本稳定、生命体征、各项化验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基本正常时, PICCO导管完成治疗及检查的目的后及时拔除。一般PICCO导管留置时间可达10天。拔管后按压创口15~30min, 并用无菌敷料覆盖, 加压包扎, 拔管后24 h内注意观察局部有无出血、瘀紫、血肿等形成。

三、小结

PICCO是一种可靠实用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医护人员可根据PICCO监护仪监测的结果, 应用晶体、胶体、血管活性药物、利尿剂对病人进行液体管理, 使其维持正常水平。以避免补液过多过快出现的心衰现象造成患者的痛苦和费用的提高。PICCO是非常有效和简便的结合临床分析患者的血容量和心功能, 指导补液速度和顺序, 调节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利尿剂的应用等, 减轻机体组织缺血低氧, 保证氧供, 降低氧耗[9]。护理重点为做好病人心里护理, 保证PICCO数据准确测量, 加强病情观察, 做好导管护理, 观察有无动静脉栓塞同时严格掌握拔管指征。

摘要:总结PICCO容量指标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监测及护理。在ICU中运用PICCO技术监测感染性休克病人20例, 加强患者病情变化的观察, 做好导管护理, 准确测量, 应用监测值能有效的指导病人液体管理、药物应用等。经治疗和护理, 3例病情治愈出院, 13例病情好转转他科继续治疗, 3例因高龄及经济原因出院, 1例死亡。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PICCO,护理

参考文献

[1]Dellinger RP, Carlet JM, Masur H, et al.Surviving SepsisCampaign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septicshock[J].Intensive Care Med, 2004, 30 (4) :536-555.

[2]张淑香, 徐日东, 江淑敏.应用PICCO技术对ARDS患者的监测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21) :120-121.

[3]董绍群.PICCO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J].职业与健康, 2009, 25 (9) :983~984.

[4]梁涛, 郭爱敏.临床护理学:氧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245, 292-293.

[5]郑玉玲, 黄庆萍, 杨凤玲, 等.PICCO技术在严重脓毒症输液管理中的应用与护理[J].当代医学, 2011, 17 (7) :12-13.

[6]张淑香, 徐日东, 江淑敏.应用PIC CO技术对ARDS患者的监测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21) :120-121.

[7]申捷, 何岱昆, 唐耀东.危重病人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29 (1) :6-8.

[8]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北京协和医院护理常规[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328-331.

上一篇:股市的博弈论分析下一篇:拖拉机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