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护理

2025-01-10

感染护理(通用12篇)

感染护理 篇1

肿瘤病人免疫功能低下, 常合并恶病质, 并需要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病情复杂多变, 住院周期长, 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967例住院肿瘤病人中52例发生医院感染, 占住院总人数的5.4%, 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全部为我科住院肿瘤病人,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其中男30例, 女22例;年龄48岁~87岁, 平均65岁;住院时间21 d~126 d, 平均31.8 d;疾病分布:肺癌29例, 食管癌6例, 结肠癌5例, 恶性淋巴瘤4例, 直肠癌3例, 鼻咽癌2例, 乳腺癌2例, 脑胶质瘤1例;经血、痰、大便、尿、咽拭子培养检出菌株有:白色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杆菌、嗜麦芽单孢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难辨梭菌。感染部位:呼吸道38例, 消化道8例, 口腔5例, 泌尿道1例。除1例病人因口服厄洛替尼并发间质性肺炎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死亡外, 余51例病人在合理给予抗生素、集落粒细胞刺激因子等综合治疗措施后感染得到控制。

2 护理

2.1 呼吸道感染的护理

李佩章等[1]报道, 放疗、化疗对呼吸道纤毛黏液系统有破坏作用, 使呼吸道黏膜干燥, 导致细菌清除发生障碍, 故呼吸道是肿瘤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首要部位。本组呼吸道感染38例, 占医院感染总例数73.1%, 与文献报道一致。护理中注意保持病区空气流通, 每月定期行中央空调消毒。呼吸道感染与非呼吸道感染病例分住不同病房, 接受胸部放疗及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病人有发生间质性肺炎的风险, 在其治疗期间注意病人有无咳嗽、咳痰、气短等不适;年龄大、卧床久的病人定期协助翻身、叩背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病人, 遵医嘱给予沐舒坦、吉诺通口服或雾化吸入 (使用一次性口含雾化器, 防止交叉感染) 祛痰治疗, 并记录痰的颜色、性质与量, 配合医嘱留取痰培养标本, 依据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药敏试验, 选择合适抗生素。

2.2 消化道感染的护理

本组8例消化道感染病人主要症状是腹痛、排黏液稀水便, 通过大便标本培养检出白色假丝酵母菌4例、难辨梭菌2例、大肠埃希菌2例。真菌及难辨梭菌感染者发病前均有使用广谱抗生素史, 2例大肠埃希菌感染病人曾有使用伊立替康化疗及白细胞低下史。治疗上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并给予亿活、整肠生等微生态制剂口服。护理中密切观察病人排便次数、性质与量, 做好床边隔离, 腹泻严重者遵医嘱给予补液及十六角蒙脱石止泻治疗;做好肛周皮肤护理, 指导病人便后以柔软卫生纸轻轻擦拭, 局部涂擦鞣酸软膏以减轻大便对肛周皮肤的刺激, 穿棉质内裤, 保持床单位整洁;口服微生态制剂时与抗生素间隔3 h, 以低于40 ℃温水送服;进食易消化饮食, 鼓励病人饮用酸奶, 因为酸奶含多种活性益生菌, 有益于腹泻的治疗。

2.3 口腔炎护理

行头颈部放疗及给予5-氟尿嘧啶、培美曲塞二钠等抗叶酸代谢类化疗药物以及白细胞降低的病人易发生口腔炎[2]。护理中应密切注意其口腔黏膜变化。本组5例病人出现口腔炎, 按WHO口腔炎分级标准, 其中Ⅱ级3例, Ⅲ级2例, 咽拭子培养检出菌株有真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详细记录口腔炎发生时间、部位、大小、程度, 每日测口腔pH值1次, 真菌感染病例用1%~4%碳酸氢钠溶液,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用0.1%醋酸溶液, 于3餐后及晚睡前行口腔护理[3];溃疡局部再分别给予制霉菌素甘油、西瓜霜涂抹, 告知病人30 min内避免饮水、漱口以保持药物在局部发挥作用;加强营养, 补充复合维生素 (善存) , 嘱病人进食高蛋白流质、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蒸鸡蛋、能全素等。上述处理后5例病人口腔炎治愈。

2.4 泌尿系感染的护理

本组1例乳腺癌病人于第2周期AC (多柔比星、环磷酰胺) 方案治疗后出现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症状, 留取中段尿培养检出大肠埃希菌, 药敏试验示诺氟沙星敏感, 给予1周治疗后病人症状缓解。导致该例病人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原因可能与化疗后免疫力降低以及环磷酰胺的代谢产物丙烯醛对膀胱的刺激所致。护理中密切注意病人排尿症状及体温变化, 指导病人多饮水、勤排尿、保持会阴清洁、勤换内裤。在后续化疗中, 配合给予尿路保护剂美司那, 病人未再发感染。

2.5 导管护理

各类导管的置入均属侵袭性操作, 其破坏了人体防御屏障, 易发生医院感染。本组3例病人因恶性胸腔积液留置胸腔引流管, 35例病人为拟行化疗,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 其中1例病人于PICC留置期间出现持续高热, 经外周血培养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遂拔除PICC管。护理中需要注意观察病人体温变化以及导管出口部位有无硬结、红斑、发热、疼痛、分泌物等表现, 保持各导管通畅, 避免扭曲、受压, 每日评估导管1次, 并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注意导管的维护:胸腔引流管2 d伤口换药1次, 引流袋每天更换;PICC管每周换药1次;如伤口有渗血、渗液随时更换敷料。胸腔引流管置管时间不超过两周, PICC管置管时间不超过1年。

2.6 骨髓抑制的护理

放化疗可引起肿瘤病人骨髓抑制, 尤其是白细胞减少, 可导致病人发生机会性感染, 且其感染率会随白细胞的降低而升高[4], 当白细胞计数低于1×109/L时, 医院感染率为72.7%[5]。本组43例分别于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白细胞减少。在此期间需要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限制探视, 白细胞计数低于1×109/L的病人调整入住单人间, 房间内每日以紫外线消毒2次, 每次1 h;病人用过的物品以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消毒, 遵循一物一用一消毒的原则;注意体温变化;每日行口腔护理2次;医护人员操作时注意手卫生, 避免成为医院感染的传播媒介;根据白细胞下降程度遵医嘱给予不同剂量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升白细胞治疗[6,7,8]。

3 小结

肿瘤病人发生医院感染与放化疗后不良反应、各种侵入性操作、抗生素的使用、年龄以及住院时间密切相关。感染一旦发生将会严重影响病人生存质量及预后。作为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 需要加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及肿瘤专科知识的学习, 提高对各类肿瘤病人不同易感症状的预见性, 针对性地做好基础护理, 为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创造条件。

关键词:肿瘤,医院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李佩章, 陈艳华, 陆一平, 等.肿瘤病人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12) :1764-1766.

[2]杨剑霞.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培美曲塞化疗的护理[J].护理学报, 2007, 14 (2) :78-79.

[3]陈宁.预防糖尿病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对策[J].全科护理, 2010, 8 (3C) :799-800.

[4]侯彦琴, 郝晓丽.56例白血病人化疗期间医院感染的防范[J].护理研究, 2010, 24 (2B) :416-417.

[5]徐慧颖, 李亚洁, 赵洁, 等.成人急性白血病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 2008, 15 (4) :4-7.

[6]王俊兰.头颈部恶性肿瘤适行调强放射治疗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9B) :2404.

[7]王晓蔚, 沈康, 吴银芳.恶性肿瘤组织标本的采集与保存[J].护理研究, 2010, 24 (5B) :1281.

[8]秦筱静, 张亚莉, 刘宏鸣.离体肝肿瘤切除余肝自体移植病人围术期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7B) :1872-1873.

感染护理 篇2

东平县中医院手术室马玉荣

重要性:医院感染的防治是世界性的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非典”之后,院感问题被提升到新的高度,院内感染给医院、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不仅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可促进社会进步及经济的发展,我国每年有140万人死于院内感染,占死亡病例的1/3—1/4,感染率为5%--10%,每年花费约100—150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难题。

定义: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院外或转院后发病的病人。有明确潜伏期的疾病,病人从入院第一天算起,超过平均潜伏期而发病的即为医院感染,无明确潜伏期的病人,病人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

一、与院内感染有关的因素

医院感染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其他公共场所,大多数院内感染是由于存在于一般人群中的微生物引起,这类微生物在健康人群中不会引起疾病或仅出现轻微症状,因此院内感染发生有其特定条件。1.机体因素

一般病人均处于抵抗力低下状态,几乎所有传染因子均可引起院内感染。一个病人的正常或条件致病菌感染可以传给其他病人,有其是新生儿免疫机制尚未成熟,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发生生理改变,故危险性大。患某些疾病的人,院内感染易感性高,例如恶性肿瘤有其是涉及造血系统的肿瘤、粒细胞缺乏症、免疫缺陷综合征。严重烧伤和某些皮肤病,严重营养不良、昏迷、糖尿病、支气管肺部疾病、尿毒症、肝硬化等。2.应用某些诊断或治疗手段

这些人往往对院内感染易感性增加,例如外科手术后保留导管尤其是静脉内和膀胱内、气管插管或切开,输血、麻醉、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抗生素等。3.医院中病人集聚

各类病人密集程度和相互接触机会决定了院内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医院内耐药菌株常多。一般卫生状况不良为院内感染创造条件。

二、院内感染的种类 1.交叉感染

交叉感染是在医院内获得而引起的微生物感染。可以从病人传给病人,病人传给医务人员或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或其他病人;病人家属作为带菌者传给病人。2.环境感染

指接触到被污染的物品所获得的微生物感染,例如尿布、被单、床架、床头柜、擦桌布、病历卡、门把手、拖把、食具、玩具等。3.内源性感染

指来自病人自身的感染,病人本身是病原体携带者,由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引起自身感染。

三、污染途径

各种来源的感染可以经一条或几条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1.空气

病人近距离接触时,微生物在飞沫中可直接传给病人。轻度咳嗽飞沫可传播2—3米远。一些活力强的微生物甚至可在飞沫核或尘埃中存在较长时间并经较远距离传播。如结核菌。有的呼吸道病毒,如流行性感冒病毒,尽管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但经空气传播危险性甚大。2.手

手的接触面广泛,最易受污染和传播微生物,这种间接传播对易感者来说获得的微生物量不大,但由于病人机体抵抗力低下,对感染剂量要求低,从而引起传播。3.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是共用的,虽然每次用后消毒,但有时达不到消毒效果。4.药品

血制品传播肝炎,静脉用和口服制品受污染引起院内感染机会甚多。有些不宜灭菌、因灭菌后失效或改变药性或产生副作用的非无菌药物,受微生物污染机会甚多。一些口服液剂,包括糖桨饮剂等含糖较多的液剂,呈酸性,不适于细菌生长,但易受真菌污染。

四、预防须医患双方共同努力

对于任何疾病来说有效的预防是最好最有效的。院内感染更是如此。预防院内感染应该是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的事情。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 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污染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特殊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和物品,应严格执行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的三个基本环节的原则。所有医疗器械的检修应坚持消毒或灭菌处理在前。为防止被污染器械细菌的繁殖而影响灭菌效果,对于带血等污染器械应立即清洗,经监测器械的清洗可以去除污染微生物104。

2、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的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如手术器械、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 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内窥镜等可选用化学消毒法,如环氧乙烷、2%戊二醛浸泡灭菌等,消毒灭菌的原则是首选物理法,不适宜用物理法消毒的才用化学方法。用监测后的2%戊二醛浸泡器械30分钟达到消毒,10小时才能达到灭菌。灭菌后的物品应定期监测以确保应用安全。用于折线、换药的刀剪、钳、镊可引起刀口感染,应高温灭菌,并坚持一用一灭菌,不能交叉使用。2%戊二醛是高效灭菌剂,但他对人体有危害,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用戊二醛浸泡的器械需用大量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用,器械浸泡消毒液面以下为无菌区,液面以上可以认为有菌,故严禁用容器盖当无菌拖盘而放臵无菌物品及消毒棉球等。

3、化学消毒和灭菌根据不同情况可分别选择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及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消毒和灭菌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医疗器械灭菌不彻底将会造成院内感染。因此保存碘酊、酒精、碘伏的容器每周应灭菌2次。经滴壶加药的方法是很危险的,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可随针头而进入液体。另外内固定器械必须做芽胞监测。

4、甲醛不可作为空气消毒,因对人有致癌作用,甲醛熏箱可用于不耐热、不耐湿物品的消毒,但不用于灭菌,其方法不能采用自然挥发熏蒸,可用甲醛和高猛酸钾反应消毒,为确保消毒效果需消毒物品不能重叠摆放。

5、湿化瓶、雾化吸入器、呼吸机的管道等器材不能连续使用,必须每天消毒、每天更换湿化液,用完后应终末消毒,干燥保存。病房地面应湿式清扫,病房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垃圾臵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感染性垃圾臵黄色塑料袋内,并且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餐具、便器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及终末消毒。暖瓶塞高压消毒,暖瓶用肥皂水擦后用清水冲洗,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被褥必须行终末消毒处理。平时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2次,枕芯、被芯、床垫定期消毒,遇有血液、体液污染情况及时更换,传染病人,按相应的消毒隔离原则处理,各室拖把要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凉干,及时消毒。

6、医务人员进入治疗室、处臵室、换药室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物品必须做到一人一灭菌。注射器用一次性的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液体开启超过2小时不能使用,注明开启时间,启封抽吸的各种容媒也要注明时间,超过24小时不能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一次性使用容媒,臵于无菌容器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已经打开,保持时间超过24小时应重新灭菌。各种治疗车上物品统一规定,摆放有序,上层要有手消毒剂,每给一个病人操作完后护士应消毒手后再给另一个病人操作,以防止交叉感染,换药操作应按先清洁伤口后感染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应严格隔离,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

7、开窗通风。开窗通风是最有效的空气消毒方法,医院中病人密集,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如飞沫、痰涎、脓液、大小便等严重污染空气,污染物体表面。而且医院内病原体的种类繁多,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及种类比其他环境中多的多。而有资料表明,开窗通风30分钟,室内细菌数量可减少77、3%--79.3%,75分钟可以减少96.9%--99.5%。因此,医院病房及诊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使室内空气清洁,减少致病微生物。

8、正确洗手:洗手可以免1/3院内感染,每位医生护士每天要处理很多病人,即使是搀扶病人触及病人的肩手或碰到病人的衣物床单等,医护人员也会感染大量的细菌其中有不少致病菌。但是大部分医务人员病没有意识到洗手的必要性,而且洗手后往往在白大褂上一擦,这样的操作就可能带来感染。这些感染主要集中于呼吸道、胃肠道、手术部位感染。用流动水洗手开关最好采用脚踏式、肘式、感应式清洁剂应保持清洁干燥,擦手巾应保持清洁干燥,一用一灭菌或用一次性纸巾,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尖、拇指、腕部时间不少于10—15秒钟,流动水洗手。注意不要留长指甲。

9、合理使用抗生素:不少事例已证实,抗菌药物滥用已经成为人类新的灾难,细菌耐药增加,人体正常菌群紊乱,导致的严重医院内感染,治疗越来越困难,病人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经济负但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世解卫生组织预言:“抗菌药物滥用造成的危害比艾滋病更为严重,人类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解决医院感染的重要问题,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也是整个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人们充分了解抗菌药物的利弊后,可积极配合医生合理使用,也可以监督医生在治疗中滥用抗菌药物。

五、注意自身防护。

老年肺部感染的有效护理 篇3

关键词:老年病人肺部感染有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72-01

1临床资料

本组38例住院病人,其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62岁,平均75.6岁,病程最长35年,最短5年,其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25例,合并肺心病13例。全部病例均为急性发作入院,经有效治疗,合并采取湿化呼吸道、定时翻身、叩击背部、有效排痰、合理体位、营养支持、心理与环境支持,以及康复疗法,38例病人中22例痊愈,16例好转。

2护理措施

2.1体位的护理。对慢性阻塞性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引起呼吸困难时,病人取端坐位,即病人坐于床沿,两腿下垂,两手扶床边;病情较重、呼吸困难明显、病人无力支撑身体者,采取前倾端位,其方法是患者坐于床上,两腿自然前伸或弯曲,身体前倾,在患者胸前两腿上方置一约30cm高度的跨床小桌,桌上放软枕,患者两臂放于软枕上,头枕于软枕中央,用靠背架使床头抬高,使背部有依靠。上述病人,当呼吸困难稍有缓解,可给病人半卧位,并协助病人经常变换体位(一般2-3h翻一次身),这样不仅可以预防压疮,而且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

对病情稳定、呼吸困难较轻的患者,宜采用右侧半卧位,因为半卧位可减轻腹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其方法是摇高床头或用靠背架支起床头30°-50°,床尾垫软枕,病人取右侧卧位,右手放于枕旁,左手自然放于胸前,右肩背部垫一软枕,使患者卧位舒适,全身放松,利于改善呼吸困难。此卧位宜与半坐卧位交替进行,以防局部皮肤受压过久而发生压疮。

2.2排痰的护理。

2.2.1湿化呼吸道。对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20ml,加a糜蛋白酶400u、适量抗生素(根据医嘱)雾化吸入,每日1-2次[1]。以上药液经超声发生器薄膜的高频震荡,使液体成为细微雾滴,药液随病人吸气到达终末支气管及肺泡,起到抗菌消炎、湿化气道粘膜、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稀化痰液、促进排痰的作用。

2.2.2定时翻身。在湿化痰液的同时,对长期卧床、久病体弱病人采取每2-3h翻身一次,翻身时,宜缓慢进行,同时配合拍背、咳痰,将病人逐步翻至所需体位。对神志不清的病人,翻身前先吸净口、鼻腔的分泌物,防止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肺泡萎缩及肺不张的发生,保证痰液引流通畅。

2.2.3叩击背部(“拍”)。通过叩击震动病人背部,间接地使附着在肺泡周围及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拍背时面对病人随时观察面色、呼吸等状况。拍背方法:将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屈曲呈120度角,批腹与大小鱼际肌着落,利用腕关节用力。由下至上,自边缘到中央,有节律地叩拍病人背部,边拍边鼓励病人咳嗽。拍背的力量、频率以使痰液排出顺利,病人能承受为宜[2]。

2.2.4有效咳痰。经过上述3项措施,痰液大多已从肺泡周围进入气道,此时鼓励并指导病人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对于神志清楚、尚能配合咳嗽的病人,应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指导病人先行5-6次深呼吸,后于吸气末保持张口状,连续咳嗽数次,使痰到咽部附近,再用力咳嗽,将痰排出;或病人取坐位,两腿上置一枕顶住腹部,使膈肌上升,咳嗽时身体前倾,头颈屈曲,张口咳嗽将痰液排出[3]。

对无力咳出痰液的病人用双手压迫病人的下胸部与上腹部,嘱病人用力咳嗽,以加强膈肌反弹的力量,排痰效果较好。

2.2.5吸痰。对于痰液较多、排痰困难和痰阻严重的患者给予安全有效的吸痰。其方法:选用合适的吸痰管适时吸痰。吸痰前后给病人吸氧,利用病人吸气时将导管插入气管内,左右轻轻转动,避免导管在气管内反复上下提插而损伤气道粘膜;每次吸痰不超过10s,最多连续不超过3次,以免加重呼吸困難;在吸痰管拔出时要连续施压,边吸边提,旋转吸引,禁止拔管时间断施压,以免造成吸痰无效[4]。

2.3营养支持。营养支持以减轻呼吸负荷及减少机体组织丢失蛋白为原则,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因为高碳水化合物会增加二氧化碳的产生量,使呼吸负荷加大。嘱病人在痰多、粘稠时,一定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鱼、肉,每天大便一次。

2.4康复锻炼。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及早实施康复疗法,如氧疗、呼吸功能及全身运动锻炼等。老年患者主要以呼吸功能锻炼为主,缩唇和胸、腹肌呼吸动作的配合是最常用的方法,患者先深吸气伴随腹肌放松,然后通过缩唇呼气,同时加强腹肌收缩以增加呼气量。锻炼的时间及次数,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2.5心理与环境支持。由于病程长,病人对治疗缺乏信心,对痰液引流存在恐惧心理。认为“湿、翻、拍、咳”只治标不治本,因而不愿意接受此措施,这势必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采取以上措施前,耐心说服病人与家属,使其明白单靠抗生素治疗是不够的,需综合治疗与护理,才能收到显著效果。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老年病人疾病的康复。每天对室内通风换气(15-20min),注意室温保持在20-22℃、湿度60-70%。

3小结

老年肺部感染病人的护理,主要是在护理人员的参与、家属的积极配合下,有针对性地确定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帮助病人实现内外环境的平衡,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肺功能,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最终达到降低死亡率,延长寿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靳海荣,王领会.高龄肺癌患者术后院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2):674-675

[2]马念芳.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及临床护理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5):639-640

[3]林杭.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原因及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3):53-54

感染手术的护理体会 篇4

1 术前护理要求

1.1 术前访视患者及其亲属

手术患者非常需要有一位了解并参与手术全过程, 熟悉并信任的护士守候在身旁, 并获得关心或照顾。因为术前访视的巡回护士应向患者介绍手术环境, 术前须知, 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 进出手术室的过程、要求等, 使患者对手术有个大致的了解, 减少陌生感和恐惧心理。讲解阵痛与麻醉, 与手术肠蠕动恢复的相互关系以及术后各种引流管道对康复的影响, 在访视过程中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尽量保持与手术医师保持一致, 必要时让主管医师解释, 做好保护性医疗措施, 同事避免伤害患者自尊, 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让患者得到更多的信息, 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

1.2 手术间的合理安排

手术室应设有感染手术间, 无感染手术间的应将感染手术安排在非感染手术之后进行。手术间的设置应有利于环境和物品的消毒, 物品的防治不可过分拥挤。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等传染性强, 一旦造成交叉感染, 后果严重的这类手术患者, 已经确认, 尽可能安排在病房手术。如需在手术室手术时, 应将手术间内暂时不用的物品、器械搬到室外, 不能移动的物品器械用大单覆盖, 以减少污染范围。

2 术中护理

2.1 一般护理

患者入手术室后, 要根据手术通知单进行必须的查对制度, 严格核对患者的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手术时间以及术前医嘱执行情况。要热心接待, 主动与患者沟通, 关心患者, 了解术前的饮食与睡眠的情况, 消除患者心理障碍, 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

2.2 严格限制手术间人数

感染手术一般不安排人员参观。

2.3 防止交叉感染

手术过程中手术间人员不能随意外出, 如必须外出时须按术后处置方法经特殊处理后方可外出。手术过程中临时借用其他手术间的物品器械时, 应由室外的专人向室内人员传递, 进入室内的物品必须经相应的处置后方可拿出。

2.4 加强自我防护措施

特殊感染手术 (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和爱滋病等) 室内工作人员要戴手套, 穿隔离衣, 术中使用过的敷料、引流液、冲洗液、切除组织和脏器等应集中放置于无渗漏的袋或容器中, 污染液体的抽取和放出动作应轻柔, 尽量减少对工作环境及工作人员的污染。

2.5 做好术中护理记录

严格物品清点制度, 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术前、术中关闭体腔或深部创口前, 巡回护士、器械护士与第二助手严格清点各物品数字, 核对无误方可关闭体腔或深部创口, 缝合至皮下时再清点1次, 并做好登记工作。手术完毕再清点复核, 保证与手术前物品数量相符, 严防异物遗留在体腔或深部伤口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尿量、生命体征、术中特殊用药及用量、术中置入物等均应准确记录。

3 术后处置

3.1 工作人员的处置

一般化脓性感染, 手术人员与手术结束后脱除手术衣、手套后即可外出, 传染性强的特殊感染手术, 手术结束后, 手术间人员脱除手术衣、手套或隔离衣后, 必须用消毒液浸泡双手, 在手术间门口更换清洁鞋后方能外出, 并经淋浴、更换口罩和帽子后方可参加其他工作。

3.2 手术器械、物品的消毒

手术中使用的器械、物品均应先经有效地消毒后再清洗, 无菌物品实行双消毒制, 即先消毒后再清洗, 再送灭菌。不能浸泡灭菌的物品, 如手术床、器械台、无影灯、吸引器等可是用同样浓度的消毒液擦拭其表面, 或对物品表面进行喷洒, 作用30~60min, 也同样能起到消毒作用。

3.3 污染布类的处理

一般化浓性感染手术中使用过的布类物品, 于手术结束后拆下单独包裹送洗衣房处理, 其他感染手术中使用过的布类物品 (包括厌氧菌、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等) 必须经有效浸泡消毒后, 是用清洁单严密包裹后送高压蒸汽处理后送洗衣房洗涤。

3.4 污染环境的处理

地面、墙壁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喷洒或擦拭, 室内空气用紫外线照射, 一般细菌感染的消毒时间为1h, 病毒感染或需要杀灭细菌芽孢时, 照射时间可达2h。

3.5 污物的处理

(1) 引流物冲洗液等污染液体按1∶5加入含氯消毒剂干粉搅拌均匀, 静止2~6h后弃去; (2) 敷料、清除的病残组织可用不渗漏的袋子严密包裹后焚烧; (3) 消毒地面、物体表面时使用的拖把、抹布经有效消毒后方能再次使用。

4 术后护理

术后3d回访患者。

4.1 继续服务保障, 促进患者康复

安定患者的情绪, 使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 乐观向上。

4.2 解释患者提出的护理问题

重点是术后镇痛对肠蠕动恢复的影响, 引流管对局部的刺激, 注意事项等, 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4.3 征求反馈意见

护理感染工作计划 篇5

1、加强护理操作技能训练,每月进行一次护理操作考核,按照考核表逐项打分,不及格者给与补考机会,仍未通过的酌情扣当月奖金,并暂停值班资格,通过后方可参加值班。

2、加强护理基础知识的训练,每月对“三基三严”知识进行笔试,提前给出考核范围,笔试结果在科内公布。

3、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对新进护士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隐患,保障病人就医安全。对分诊台的护士加强管理,每天准时准点上下岗,做到主动迎送并正确引领来院的患者和家属、检查团等,以及做好患者的咨询问答工作。每月进行一次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调查,对出现服务质量问题的人员进行批评,对连续三次满意度调查出现问题的人员停止值班,在认真反省并有改正才可以值班。(调查表内容见附表1 )对发生护理服务质量问题的护理人员进行批评教育。

4、合理安排值班,做到新老配班,责任到人,遇突发事件时有调配人员,保证护理力量充足。

5、不定期的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自身及科室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提

出防范与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科室及个人,追究相关责任 ,杜绝严重差错及事故的发生。

6、做好科内物品的管理工作,定期检查清点科内各种器械和物品。

二、院感工作计划

1、制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计划,全年举办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2次。针对培训内容,对医院感染管理知识进行测试1次。通过培训,使广大医务人员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

2、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加强手卫生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增强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每月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手卫生执行情况,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3、指导各科室医护人员采用准确的预防锐器伤的操作行为,包括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及时处理锐器、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等。加强重点科室预防职业暴露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培训,尤其是手术室和外科新上岗人员未经培训不得上岗,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危险。

4、院感办将充分发挥监督检查、业务指导、专业培训等职能,在完成日常督查的基础上,加强对医护人员、清洁工以及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专业技术、

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专业知识培训,防止发生医疗废物的泄漏和流失,使我院医疗废物管理规章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xxx年2月18日

重症感染的护理心得1例 篇6

病历资料

患者,男,51岁,因“发热、下颌部痛3天,胸闷、气喘3天”住院,体温39.5℃,心电图示快速房颤,化验检查示ALT 907U/L,AST 691U/L,GGT 85U/L,LDH 585U/L,HBDH 369U/L,CRP 23.81%,血象WBC 20.53×109/L,PLT 8×109/L,电解质示血K 2.94mmol/L,尿液分析示尿蛋白(++),潜血(+++),尿糖(+++),诊断:重度感染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患者住院时病情危重,随时面临生命危险,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患者住院15天后明显好转出院,各项检查指标都已恢复正常。

讨 论

护理心得总结如下:①做好消毒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安排住单间病房,并进行病房每天的空气消毒,做好病房空氣通风工作,做好地面、物品表面消毒工作,谢绝探视。②工作人员进入病房前后正确洗手,进入病房带口罩。③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为主,鼓励患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④加强基础护理,认真进行口腔、呼吸道护理,口腔护理2~3次/日,鼓励患者翻身、拍背,保持床单位及皮肤清洁、干燥,氧气湿化瓶及管道严格消毒,使用中的湿化瓶及水每天更换,湿化瓶用无菌水。⑤认真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体温的变化,做好记录。⑥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避免焦虑,交待病情要容易理解。⑦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并及时停药,防止二重感染及耐药菌的产生。

预防手术感染的护理体会 篇7

1 术前护理预防

1.1 手术器具及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 尽量用压力蒸汽灭菌, 不能高压灭菌的可用2%戊二醛消毒箱消毒。

1.2 术前1 d探视患者, 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及手术相关知识并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诊断、年龄、文化程度, 同时让患者了解手术方式和过程、麻醉方式以及手术效果, 全面了解术前皮肤准备情况, 了解术前半小时使用抗生素情况。给予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1.3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进行各种操作时, 巡回护士动作要轻、准、稳, 避免不必要的颠簸、碰撞。手术间温度保持在22~25℃, 相对湿度50%~60%.根据病情协助麻醉师正确摆放好患者体位, 按手术要求减少患者在手术台上的翻动。

2 术中护理预防

2.1 手术开始后, 室内门窗应严密关闭, 尽量减少开门的次数, 防止污染空气进入。严格限制每台手术参观人数, 并按参观制度, 参观者必须穿参观衣, 戴口罩, 换消毒拖鞋。参观手术人员要与手术区域保持30 cm~40 cm以上的距离, 参观者不可高于手术床的平面观看手术。

2.2 手术进行中, 所有参加手术的工作人员都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手术人员脐平面以下, 肩部以上, 背部均视为有菌区, 手术器械触及这些部位后即视为污染, 必须立即更换。洗手护士不得从手术者身后传递器械, 巡回护士不可超过无菌台传递器械, 手术器械的放置不可越过无菌台边缘栏杆。

2.3 手术人员在手术中必须更换位置时, 应稍离开手术台, 向后退一步, 或背靠背地实行互换, 并注意自己的手臂、手套和手术衣, 无菌区域不被污染。

2.4 手术中护士应了解每位患者的不同需求, 并尽量给予满足。对需要了解手术进展情况的患者, 护士应给予必要的提示, 说明手术很顺利, 使患者放心;对有孤独、恐惧的患者应给予安慰、体贴, 可以握住患者的手或适当抚摸其肌肤, 以增加患者心理舒适感, 及时满足心理需求, 做好心理护理, 以减轻患者的恐惧感[1,2]。

2.5 洗手护士保管好无菌台上物品不被污染, 用过的器械及时擦净血迹, 以减少细菌污染及增生。无菌台上备用的器械最好与使用过的器械分开放置, 如切开肠胃使用的刀或剪刀, 应视为污染, 应单独放置和处理。术者的手术衣被血液、汗液浸湿应立即更换。手术中的手术区域被血液浸湿应立即加盖无菌巾遮盖。

2.6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手术中巡回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保证静脉输液通畅, 备好各种急救药品。如遇生命体征异常时, 巡回护士要沉着冷静, 动作敏捷, 有条不紊, 及时准确、有效地执行各项口头医嘱, 及时供应一切急救器材, 并保证有效循环, 挽救患者生命。

2.7 手术后的感染率与手术时间有关。为缩短手术时间, 在仔细操作的基础上, 手术护士应密切配合手术, 手术器械和仪器、用具应使手术者感到得心应手。

2.8 手术如需要放置引流管, 位置在最好距离切口较远的体壁引出。因为引流管有妨碍间质细胞覆盖空腔脏器吻合口的不良作用, 从而影响延迟切口愈合并发感染。

2.9 切皮前及手术完毕缝合切口前, 应用碘伏涂擦切口皮肤。缝合时应将组织准确对合, 避免留有死腔, 缝线疏密松紧一致, 缝合后, 再用碘伏涂擦伤口, 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 敷料厚薄适宜, 避免皮肤潮湿给细菌繁殖创造条件。

3 术后护理预防

3.1 用温水为患者擦拭皮肤上的血迹和消毒液, 为患者穿好衣裤, 盖好被褥, 注意保暖, 搬动时注意保护好切口, 各种引流管、引流袋、输液管要妥善放置, 防止导管脱出[3]。对躁动患者注意适当固定, 平稳地将患者送回病房。对全身麻醉尚未清醒的患者, 首先向家属告知手术非常顺利, 以便及时通知患者本人。若是清醒者应首先告知其手术非常成功, 使其放心, 并做好术后访视, 减少并发症, 尽快使患者恢复健康。

3.2 手术间环境的处理。每一台手术结束后, 手术间的物品, 如手术台台面、灯管、麻醉架等用湿布擦拭, 地面、墙壁湿式清扫, 地面有血迹污染时, 应用含氯消毒液拖洗。

3.3 麻醉及呼吸器械的处理。麻醉机的螺纹管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 清洗后晾干备用, 喉镜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

3.4 器械物品的处理原则是消毒、清洁、再灭菌。手术后污物放于污染区, 不随便乱丢弃, 手术废弃物品置于有明显标识的黄色塑料袋内, 封闭保存行无害化处理。

4 体会

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预防, 对手术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能使手术感染控制到最小, 同时增进了护患关系, 减轻了患者痛苦, 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1.

[2]杨建芳.子宫切除患者的舒适护理效果观察[J].家庭护士, 2008, 6 (1B) :126.

规范护理操作控制医院感染 篇8

1 增强预防医院感染意识

首先应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 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观念, 增强护理工作的责任心, 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 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医院感染知识和护理操作培训中。

2 严格洗手制度

手是病原体传播最主要的媒介之一, 有报道, 医院感染患者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占30%, 若无正确的洗手方法, 消毒隔离观念淡薄, 则易形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 护理人员应自觉养成洗手和手消毒的习惯, 在完成每一个护理操作后都应该规范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这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在各种注射药物的配制、进行肌肉注射、静脉穿刺时, 从拿注射器、吸取药物、一次性输液管的准备到注射、穿刺的完成, 任何一个环节都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如果消毒不严格, 消毒剂的浓度不够, 都有导致注射部位感染的可能。特别在进行侵入性的护理操作时, 更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避免发生感染。

4 正确使用消毒剂

在使用消毒剂时, 应先了解消毒剂的性能和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 尤其是对污染物品的预处理, 要根据其种类和污染程度来配制消毒液的浓度, 污染严重时要加大剂量和延长作用时间或增加消毒次数, 从而达到预期的消毒效果。

5 规范使用护理用品

5.1 体温表、止血带类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 要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做到一用一消毒。

血压计消毒前应将血压计打开, 对袖带进行双面消毒, 并定时清洗。使用后的各种管道, 如雾化吸入机、氧气湿化瓶、呼吸机, 一般选择中效消毒剂浸泡处理, 浸泡消毒时, 应特别注意消毒液要注满管腔, 浸泡30 m in, 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晾干备用。

5.2 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按相关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管理, 以有效地控制病原菌的扩散, 切断其传播的途径。

优化护理管理 控制医院感染 篇9

1 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护理因素

1.1 护理人员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护理人员是医院的一线工作者, 在工作过程中很多人认识不到医院感染是护理质量的组成部分, 并对卫生部出台的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掌握不好。甚至无菌概念不清, 造成了无菌切口或注射部位化脓感染, 以及交叉感染等, 直接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 给病人增加了不应有的痛苦, 甚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在工作过程中, 仅仅重视护理操作而忽视感染预防工作。

1.2 护理操作不规范

有些医护人员对其造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日常工作繁忙, 特别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时, 更是不能严格执行护理操作技术规范, 形成了造成医院感染的一个大隐患。

1.3 手卫生意识及执行力度薄弱

目前相当部分医务人员主观上普遍存在着洗手知识缺乏, 特别是对洗手指证、洗手方法以及手消毒剂的使用缺乏正确认识[3]。造成没有正确认识手卫生的重要性,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客观上, 一些科室及诊疗区域间应有的洗手设施及干手设备不完善, 造成了护理人员在不同病人之间进行操作不洗手或不能规范洗手, 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

1.4 护理防护薄弱

职业暴露高发 目前护理人员配备不够科学, 护士缺编问题严重。造成护理人员严重超负荷工作, 致使护理人员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心理疾病 (焦虑症、抑郁症等) 增多, 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伤害的可能性。另外护理人员也缺乏相应教育培训,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以及防护用具不到位, 应急处理欠规范, 极易发生职业暴露, 导致针或刀片等利器刺伤, 从而发生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

2 防范对策

2.1 强化院感培训提高防控意识

医院感染预防工作任重而道远, 而预防感染首先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及新上岗、实习、进修护士进行医院感染专题讲座, 要求各级护理人员, 必须熟悉医院感染的各项知识, 培养发自内心的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意识[4]。科室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医院感染控制内容专项提问, 或护理部将医院感染控制的基础知识与护理的“三基”培训有机地结合并进行定期考核, 实行末位淘汰制度。从而在思想上夯实了护士的院感意识, 在行为上规范了护理操作规程。

2.2 强化无菌观念

规范操作标准 无菌技术操作是医务工作者的基本功。有必要从思想上提高对无菌技术意义的认识, 从制度上落实统一规范技术操作。认真做好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 为医疗操作提供安全的医疗用具。在操作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做好有侵入性操作病人的日常护理, 预防各种插管引起的感染。

2.3 完善手卫生设施

落实手卫生制度 医院应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手卫生设施 。病房及诊室应设有足够的非手触式水龙头, 洗手池旁应有洗手图和文字说明。尽量使用洗手液, 使用肥皂的要保持肥皂干燥, 容器要定时清洁。应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纸巾、干手器等干手, 擦手毛巾应统一消毒。选用手消毒剂时, 应尽量选用医护人员感觉舒适、易接受的手部消毒剂, 同时提供手护理霜, 加强手部护理[5]。另外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制定手卫生管理制度, 成立手卫生管理小组, 将手卫生纳入全院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定期进行考评。加强手卫生培训, 定期进行手卫生教育, 规范洗手, 使医护人员要养成自觉洗手和手消毒的习惯, 在不同病人之间与各项诊疗操作前后要做到规范洗手和手消毒[6]。

2.4 科学护理配置

强化职业防护 护理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7], 为了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预防工作过程被利器刺伤, 降低医院感染。医院应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缓解护士缺编,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规范护理工作行为, 改进医疗设备, 完善防护措施等, 为护士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 减轻护士的紧张状态。提高护理人员正确掌握锐器伤的处理流程, 预防锐器损伤。同时, 护理人员还应加强自身营养与锻炼, 增强机体抵抗力, 按照规定接种各类疫苗, 这些都是减少职业损伤、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

3 小结

护理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优化护理管理将直接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通过强化培训,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必要的防护设施以及科学的护理配备, 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安全、预防意识, 真正落实好各项操作规程, 减少职业损伤, 从而减少因护理人员的原因而造成医院感染和自身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英霞.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J].全科护理, 2009, 7 (10A) :2588.

[2]刘蓉芳.加强护理风险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3 (17) :15-17.

[3]徐光琴, 胡春泉.廖蓉.黔南地区执业医生、护士清洁手状况问卷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7, 6 (4) :275-277.

[4]余贤容.岗位培训强化新护士职业角色[J].现代医院, 2011, 11 (4) :114-115.

[5]何红燕, 林伟青, 黄雪琴, 等.手污染的控制与医院感染的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10) :1407-1409.

[6]林丽仪, 郭雪兰.血液透析中心人员手卫生的管理[J].现代医院, 2011, 11 (4) :101-102.

加强护理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篇10

1 完善医院感染规章制度, 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有关国家的法律法规[2], 结合我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实践经验, 从现代管理学要求的实际出发, 护理部与医院感染科共同探讨制订并完善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同时要求各临床科室认真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 特别是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这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最重要的手段。我们在工作中对临床各级护理人员进行岗位责任制培训, 加强职业道德观念, 增强消毒隔离意识, 尽最大努力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 加强全员培训教育, 增加医院感染意识

2.1 培训护士长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护士长是医院感染的具体执行者和监督者, 对医院感染的各项管理制度应全面掌握, 我们重点对护士长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的培训, 使护士长能全面掌握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做好医院感染监督和控制工作, 充分发挥护士长的管理作用, 使医院感染能更有效的得到控制。

2.2 加强护士整体素质培训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控制医院感染必须要加强护士素质管理[3]。因此, 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方面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护理人员从职业道德、岗位职责、工作责任心、和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 使其在进行独立执行护理操作时, 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操作, 减少和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2.3 强化医院感染知识的落实

强化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是医院感染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将培训与考核相结合, 对新分配的护士、实习护士、进修护士等人员到院后立即进行岗前培训, 由医院感染科专人负责制订讲课大纲和课程内容, 培训结束后要进行理论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同时还对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的知识、制度、规程、办法等。以增强感染管理意识, 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及制度, 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使控制医院感染理念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 加强重点部门的环节监控, 落实各项医院感染措施

对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重要环节如血液净化中心、口腔科、内镜室、ICU、RICU、手术室、供应室、感染科等重点科室要特别注意加强管理, 这些部门的工作将是防止医院感染重要场所[4]。各科室的消毒隔离工作要根据各专科的特点制定切合本部门实际的工作规范, 确保无菌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合理规范的布局。各种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这几方面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环节, 我们要求灭菌物品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各级各类工作人员都要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5]。从各个方面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4 定期监测加强监控管理

医院感染科与护理部对医院感染检查时发现消毒隔离措施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沟通, 对定期监测存在的问题要查明原因并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以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感染办对使用中的消毒剂每季度进行监测。护理部根据医院感染科反馈的结果对不达标的科室要求找出原因、制订整改措施, 并要求重新监测。空气细菌培养由各科室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发现问题及时及时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在护理技能考核时重点要求护士操作时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 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要重点培训至合格为止。

总之,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流程, 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标准预防是基础;完善管理措施、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是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控制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方法。方法 针对我院近五年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进行持续改进, 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规范护理人员行为, 强化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提高全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结果 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整体提高,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达到规范化。结论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流程, 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医院感染,护理管理,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陈翠敏, 赵先柱, 府伟灵, 等.医院感染管理队伍专业构成的思考与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6 (20) :1574-1575.

[2]胡晓艳, 姜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质量[J].吉林医学, 2012, 33 (4) :891-892.

[3]姚虹, 金鹏, 刘飞.中美两国医院感染管理体系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11, 12 (31) :33-34.

[4]窦学梅.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9) :609-610.

论医院感染护理人才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公共卫生问题;护理质量;护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60-01

护理工作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医院中护理人员的作用不可忽视。严格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规程,强化护理人员的的无菌意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具有关键的作用。WHO提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为: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监测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这些措施均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因此,作为护士必须掌握和认真执行各项措施,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医院的临床医疗质量、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等。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把握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确保护理质量的稳步提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护理管理者的中心任务,也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主要目标。

1开展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操作的训练

1.1对护理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护士是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主力,几乎所有的护理操作都离不开消毒隔离技术。护理部必须从教育入手,并健全各级组织及各项国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对病人的高度责任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严格落实各项消毒隔离制度,使全体护理人员都了解预防医院感染的重大意义、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法。

1.2严格操作规程,作好消毒、灭菌、隔离工作:各项操作前必须衣帽整齐,认真洗手,戴口罩,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操作程序;病人用过的物品要认真清洗消毒,供应室护士要明确岗位职责,做到每锅消毒物品都有监测和登记,无菌物品和一次性物品经严格检查后方可发放,确保无菌合格率达到100%。

1.3手的清洁、消毒:护理工作的实施,都是通过护理人员的手来完成的。无论是检查、治疗,还是护理,与患者、物品接触最多的是手,那么污染机会最多的也就是手。坚持“一人洗一手”,防止由医护人员手而引起交叉感染,因此手必须严格清洁消毒。

1.4严格考核制度;对于刚进入医院的护士,由护士长或带教护师,按指定的带教计划,进行为期一年的系统带教,使其掌握科室工作特点,能胜任日常的工作。全科护士要参加每周一次的课内护理查房和每2周一次的院内业务学习。

2实施以手术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就是咬把病人看成是社会的、文化的、生物的、心里的人。从病人的整体需要去护理病人,才能达到病人的满意。这就要求我们护士首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1加强病区管理:病室内保持空气清鲜,适当通风换气;严格控制探视人数,做好传染病患者的消毒隔离和出院病人终末消毒处理;病区内采用消毒液湿式清扫,坚持湿扫床,为病人及时更换床单被褥,做到一桌一巾、一床一巾、坚持每日小清扫、每周大清扫制度。

2.2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加强对年老、体弱、意识障碍、长期卧床、留置导尿及手术患者的基础护理。预防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大手术患者,术前要进行个人卫生清理、修剪指甲、认真做好术区皮肤准备及术后的切口换药,可减少切口感染的几率。

3培养不同层次的护理专科人才

“一专多能”多是指能胜任病区一般护理工作,在此基础上,“一专”是指朝着某一专科发展,有意识地学习、有意识地培养。选择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者进修学习,掌握专科手术配合和手术准备、器械的保养。护士长要求知识全面,技术过硬,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学历要求大专以上,熟悉手术室护理操作,同时兼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及新时代的工作作风,并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医院对此类人才不仅给予选拔,而且给其创造和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和空间。如让护士长参加管理人员培训班,进修、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使手术室管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会阴切口感染的护理体会 篇1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4例会阴切口感染产妇中, 单纯会阴切口感染23例, 会阴切口伴撕裂伤感染11例。

1.2 临床表现

感染较轻者28例, 表现为局部伤口红肿, 会阴部疼痛, 压痛明显, 局部有渗液, 无脓性分泌物, 产妇活动和睡眠轻度受影响;较重感染者6例, 除明显红肿疼痛外, 局部有渗液及脓性分泌物, 其中有2例脓液多, 经拆线引流, 切口裂开恶臭, 有脓痴及组织坏死, 活动和睡眠明显受影响。

1.3 细菌培养

取切口分泌物作细菌培养, 其中大肠杆菌感染29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4例, 自身淋菌感染1例。

2 高危因素

2.1 切口污染经细菌培养, 病原菌主要来源于患者皮肤、阴道及肛门的定值菌。尿液、粪便、恶露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

2.2 技术操作不当

2.2.1 无菌操作不严如阴道检查时手指沾染肛周黏液, 或缝合时未冲洗污染切口、未更换手套、未更换污染缝线等均可造成感染。

2.2.2 缝合失误, 生理解剖层次对合不佳局部缝合过松, 留有裂隙, 导致细菌恶露渗入伤口;组织缝合留有无效腔、异物、血肿, 造成组织对合困难, 减弱切口组织的抵抗能力, 为细菌繁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2.2.3 会阴保护不当致切口延深延长或会阴撕裂, 缝合时间延长、组织对合不良, 增加了细菌污染机会。

2.3 忽视预防对易感产妇, 如多次阴道检查, 多人次操作, 阴道炎、毛囊炎、营养不良、贫血、水肿者未加用抗菌药, 未作好卫生宣教及产后护理。

3 护理措施

在做好产科常规基础护理的同时, 对34例切口感染产妇及时进行切口清创处理。清创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合并外来细菌感染, 彻底清洁周围皮肤, 根据个体情况合理使用有效抗生素。每次大小便后清洗会阴部, 及时更换会阴垫。对产后10d切口仍未愈合者, 用0.5%碘伏溶液坐浴30min, 2次/d, 坐浴后再进行换药理疗。

4 结果

经全身和局部治疗护理, 29例5~8d切口甲级愈合, 3例10~12d切口甲级愈合, 2例感染较重裂开者18~20d甲级愈合。

5 护理体会

5.1 积极预防感染

5.1.1 认真做好分娩前准备工作, 加强无菌观念,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减少术时感染, 降低定值菌感染率。

5.1.2 产前对无禁忌证的产妇常规肥皂水灌肠, 避免产时大便污染。

5.1.3 对易感产妇应加强抗生素应用预防感染。

5.1.4 提高接产者技术水平, 熟练掌握分娩机制, 并能充分估计会阴的仲展性及胎儿的大小, 正确掌握切口长度, 避免切口延深延长[1]。

5.1.5 提高缝合技术, 坚持无菌操作原则, 对已污染或可疑污染均应重新更换或再次消毒。本组有6例患者各层组织对合较差, 对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5.1.6 加强产后护理和卫生宣教。保持会阴部清洁, 防止恶露及粪便污染切口, 勤换纸垫, 每日用0.5%碘伏棉球冲洗会阴3次, 采用毫米波治疗仪, 照射会阴切口, 加强营养, 促进切口愈合。

5.1.7 详细询问有关病史, 避免淋病漏诊, 必要时取宫颈管黏液涂片做淋球菌检查。本组有4例患者有淋病史, 但经涂片检查发现1例阳性。

5.2 正确处理感染切口

5.2.1 加强护理查房, 注意观察局部伤口及体温的变化, 怀疑有感染存在时及时查找原因进行处理, 本组有患者有发热现象, 经使用抗生素后使炎症得到控制, 避免感染加重。

5.2.2 局部清创是关键。清创能保持良好的伤口环境, 促进伤口愈合, 比全身用药更直接, 效果更明显。

5.2.3 正确选择局部用药。甲硝哇防厌氧菌感染并能扩张血管, 增加血液循环;利凡诺尔纱条具有消炎引流作用.本组有6例患者有局部化脓现象, 经正确局部换药3~4d后, 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 并长出新鲜肉芽组织。

5.2.4 局部理疗。红外线能消炎, 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可保持创面干燥, 利于组织再生和修复[2]。所以本组34例患者全部给予红外线照射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对会阴切口感染患者的护理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产科2010年1—6月共行会阴切开术800例中会阴切口感染患者34例, 对其进行护理。结果 经全身和局部治疗护理, 29例5~8d切口甲级愈合, 3例10~12d切口甲级愈合, 2例感染较重裂开者18~20d甲级愈合。结论 细心、专业的护理能够提高会阴切口感染的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会阴切口,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许牛英.会阴切口8例感染护理体会[J].北方药学, 2012, 9 (12) :95-96.

上一篇:诗词情感下一篇:快乐的英语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