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感染的护理措施

2024-06-14

切口感染的护理措施(精选9篇)

切口感染的护理措施 篇1

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方法:收治急诊外科患者21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消毒预防切口感染,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护理和抗感染措施。结果:研究组感染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可给予合理的预防护理控制措施,避免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状况。

关键词 急诊外科创伤;切口感染;预防;护理

创伤疾病患者发病突然,不同程度地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疾病病症相对较为复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若采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进行治疗,细菌会通过手术过程侵入到血液,增加了手术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因此,临床中应针对此状况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护理控制措施进行干预u-。本文选取我院210例急诊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干预,意在探讨、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急诊外科患者210例。所有患者人院时均接受各项检查进行确诊,各检查结果均显示患者符合临床中急诊外科创伤患者[2],并均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将所选患者按人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男59例,女46例;年龄22~64岁,平均(45.34±2.38)岁;其中上肢创伤59例,下肢创伤46例。研究组男56例,女49例;年龄23-65岁,平均(46.93±2.45)岁;其中上肢创伤57例,下肢创伤48例。患者未合并其他疾病,并知晓本次研究方案,可积极配合。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护理消毒方式,创伤部位采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创液等进行清理,常规处理手术切口。研究组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①术前:人院后,及时处理创伤处,医生查看创伤位置后,用器械检测创口,创口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创液进行清洗,术前,各医护人员需做好术前准备,术前l d?淦ぃ?使皮肤保持干净,勿刮损,同时医护人员需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尤其是手部,可使用碘优进行消毒处理,给予患者营养支持,肺部感染率降低。②术后:各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各项体征变化情况,包括伤口感染、疼痛等状况,若敷料有脱落或渗漏状况,及时更换,密切关注患者肢体温度、肿胀、皮肤颜色等状况,医护人员给患者换药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做好消毒工作。若患者出现感染状况,可口服四环素片,0.25~0.5 g/次,间隔6h服用1次;同时服用吡哌酸胶囊0.5g/次,4次/d。

指标判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过程中,各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各体征状况,包含切口感染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切口位置若出现痛、肿、热、红等均为感染状况;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进行评定,包含生理智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等方面,分数越高则表示越良好[3]。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所有数据均由专人进行整理并分析。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用x2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n(%)来表示;用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来表示。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发生感染6例(5.71%),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4例(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670,P=0.0000)。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讨论

外科创伤为急诊科的常见病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升高,建筑行业和交通方面的迅猛发展也导致大量意外事件的出现,急诊科创伤的发病率迅速增长,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急诊创伤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出现各类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创伤发生后,医护人员需及时完成病症检查、清理创口等工作,把握救治最佳时机,确定治疗方案。此类患者在疾病形成时和送诊途中,创伤位置受到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在治疗过程中,手术切口往往与患者创伤口重合。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引发创口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一旦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术后切口的恢复和愈合都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由此可见,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采用相应有效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感染的措施相当重要。

本研究中列举的210例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在常规消毒护理的基础上另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干预。从感染发生率来看,研究组(5.71%)明显低于对照组(32.38%);从生活质量评分来看,研究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在术前、术后给予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护理和控制切口感染是十分有效的。

综上所述,对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给予合理的预防护理及控制措施,可以减少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切口愈合良好,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勇.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及预防[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3):134-135.[2]代辉,谭庆丰,向毓明,等.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控制[J].医学信息,2012,25(12):350-35l.[3]吉芸英,赵纳幸,朱静,等.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外周血炎性指标测定的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4104-410

[4]苏秀霞,李芳芳,陈鹏,等.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3):101.[5]贺泽平.普通外科手术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136-137.

切口感染的护理措施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对照组:2001年1月—2009年1月该院进行的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共1 784例, 均为植入内固定物手术;其中手术切口感染30例, 所有切口感染病例以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作为诊断标准, 且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可供分析探讨; (2) 观察组:2009年2月—2011年6月收治280例骨科手术患者。

1.2 调查及分析内容

观察30例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 病原学检测与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分析。分析切口感染率与各种因素的相关性, 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年龄、不同手术切口类型、实施手术的时间长短、不同手术部位等。

1.3 预防性护理方案

根据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手术室和骨科病室安排专职控感人员、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给予观察组患者预防性护理。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许多方面, 但最主要的是患者及医院手术管理两方面, 包括手术操作本身、患者低下的抵抗力及术后日常护理不到位等[2]。基于此, 控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重点在于提高患者的免疫机能, 同时加大临床医护工作的管理力度。通过分析探讨,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性护理对策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 出现切口感染症状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尽早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护士给病人翻身、叩背及更换敷料时, 应注意固定好引流管, 尽量保持肢体于切口处较低的体位可利于引流。营养支持可加强老年体弱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 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 术后应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及营养支持。合理选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医务人员的手在接触病人身体及医疗器械前应彻底消毒, 医务人员手卫生是最简单、最重要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3]。空气污染是手术中外源性细菌的主要来源, 层流手术室可提高空气洁净度, 同时应该加强手术室人员管理并严格控制手术参观人数。护理人员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 提高与骨科手术医生的手术配合默契, 根据骨科手术医生的个人习惯, 增配特殊手术器械, 避免因手术台上器械准备不齐而延长手术时间。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病原学检查及预防用药

30例患者取切口浅表感染的炎性渗出物、深部感染穿刺液、引流液、坏死组织等进行细菌培养,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1例、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感染7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4例、大肠埃希菌感染4例、荧光假单胞菌2例、肺炎克雷伯菌2例。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国际通用 (联合用药) 原则》, 评价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不合理使用情况包括:用药时间不合理8例、术中应追加抗菌药物而未追加6例、抗菌药物选用不合理5例。

2.2 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老年患者、Ⅲ类手术切口、手术时间>3h、手术部位在腰髋部及以下部位、术中有参观人员的感染率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切口感染率分析

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为1.68% (30/1 784) , 对照组为无切口感染病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77 967, P=0.028 826) 。

3 讨论

骨科手术多为外伤急诊手术, 一般为开放性伤口, 污染较严重, 极易发生感染[4]。手术切口感染为骨科无菌手术并不少见的并发症, 往往使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而临床护理工作对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控制具有关键意义。骨科无菌手术大多数为修复性手术或重建手术, 且大部分需要置入内固定物, 术后切口感染不仅影响手术效果, 而且大大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严重者甚至造成肢体残疾[5]。

参观人员在室内的活动也可能增加切口感染的几率, 人员的流动是手术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6]。该次调查结果显示, 老年患者 (>60岁) 、Ⅲ类手术切口、手术时间>3 h、手术部位在腰髋部及以下部位、术中有参观人员的感染率较高。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组织功能退化, 免疫机能大大下降, 且大多合并其他慢性疾病, 加上术后卧床、营养状况不佳等影响, 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几率。科室护理人员术前充分准备好手术所需用品、术中密切配合外科手术医师, 对缩短实施手术的时间有关键作用。总之, 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需要严格掌握每一个护理环节, 预防性护理方案是科学的护理方法, 可用于指导临床骨科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巍.浅谈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与预防[J].中外医疗, 2011 (4) :183.

[2]李妙芳, 魏润玲.14274例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分析[J].中医正骨, 2009, 7 (21) :22-24.

[3]姜保国, 李六亿, 英力平, 等.感染控制操作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2.

[4]谢张黄.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潜在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9, 26 (4) :457-458.

[5]惠子怡.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3) :629.

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探讨 篇3

【关键词】 手术切口;切口感染;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92-01

2006年7月~9月,我院手术室对手术患者作术后随访发现手术切口感染率出现增高现象,为此从护理方面采取一系列的对策,经过3个月的跟踪随访,证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随访时发现2006年7月~9月我院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在本季度中呈上升趋势。采取综合措施后,跟踪随访2006年10月~12月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以了解改进后的实际效果。

1.2 诊断标准 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中心诊断标准,手术切口感染包括: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及腔隙感染。

1.3 相关资料 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情况统计 2006年7月~9月我院手术例数1037例,切口感染69例(占6.65%)。经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后,发现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资料显示:2006年10月~12月我元手术1107例,切口感染45(占4.07%)经X2检验P<0.01。

2.2 不同类别手术感染情况统计2006年7月~9月I类手术216例(占3.24%),II类手术793例,切口感染49例(占6.18%),Ⅲ类手术感染28例,切口感染13例(占46.4%)经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后,不同类别手术感染都有不同程度降低,资料显示:2006年10月~12月I类手术206例,切口感染2例(占0.97%),II类手术883例切口感染4例(占4.64%),III类手术18例,切口感染2例(占11.11%)。

2.3 手术间人数不同时空气浮游菌数比较对4个手术间空气浮游菌数监测进行对比试验。实验分2组,手术间人数A组:4~6人,B组:10~12人,2组空气采样时间均为患者入手术间后60分钟。经统计发现,两组空气中细菌总数分别为163cfu/m3和287cfu/m3。 提示:在人员流动大的情况下,空气中微生物监测的菌落数越高。

2.4 接台手术时术中空气浮菌数比较 对我院4个手术术间进行不同时间空气浮菌监测,发现于第2台、第3台接台前采样的各20个平皿中,空气平均细菌总数分别为453cfu/m3和511cfu/m3。依据卫生部对重点科室的微生物监测标准,二者空气菌落计数均100%不合格。提示:接台手术次数越多,空气中微生物监测的菌落数越高。

2.5 手术持续时间长短不同时空气中浮游菌数比较 分别于手术开始后60分、120分、180分进行空气浮游菌数监测。其平均细菌总数分别为117cfu/m3、192cfu/m3和281cfu/m3。提示:手术持续时间越长,空气中微生物监测的菌落数越高。

3 讨论

通过我院收治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的跟踪随访,发现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是一个多环节综合因素的结果,与手术医师的技术熟练程度,在手术过程中无菌原则的正确使用手术持续时间长短等都有重要关系[1];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采取一系列综合护理后各类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如前面所示:I类手术感染率为0.97%(原为3.24%),II类手术感染率为4.64%(原为6.18%),III类手术感染率为11.11%(原为46.4%)。

3.1 重视空气消毒的效果对降低手术切口感染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空气消毒的目的在于消除或杀灭存在于空气中的各种微生物,以预防由于空气媒介引起的各种呼吸道传染病,减少医院内感染,同时还可以减少对室内物体的污染。紫外线照射法,因其具有杀菌谱广,经济安全,使用方便的特点,是最广泛使用的消毒方法。鉴于紫外线具有穿透力差的性能,有文献建议采用联合消毒的方法。朱文芬等报道[2]单项紫外线对于空气中自然菌的杀灭率为43.3%,紫外线加换气法杀灭率为64.3%,紫外线加二氧化氯和换气方法杀灭菌率为100%。对手术室而言,本身对无菌要求就很高,且手术患者往往病情都较危重,疾病谱广,抢救频率高。在这种情况下,单独用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难以达到预期的消毒质量。在我们的空气微生物监测中也曾发现有霉菌生长。为此我们采用术后及时通风,对物体表面、墙壁及地面以500mg/L含氯消毒液彻底湿式清洁,并坚持每周1次过氧乙酸熏蒸的空气消毒。使手术间空气浮菌监测合格率明显提高。

3.2 加强手术室的管理,减少或限制人员流动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 手术室的空气质量除与空气净化设备和适宜的温湿度有关外,还与空气的静止状态密切相关,人员活动及人体不断排菌也会增加空气中的细菌量,因而在手术时应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接台手术之间做好空气消毒,并努力培养和监督工作人员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动作幅度要小,以减少人为增加空气中浮游菌数的机会。

3.3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避免外源性感染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

3.3.1 手术所用用具的消毒灭菌效果将直接影响切口的愈合程度,为减少各种“人为污染”的机会,我们将以往集中消毒的纱布、盆等改为单一包装,从而减少无菌器材受到污染的机会。对于外来器械,无论消毒与否,我们都视为有菌物品,必须重新高压灭菌后才能使用。

3.3.2 医护人员工作服和口罩帽子的细菌污染不能忽视 其染菌量与穿着时间成正比。穿着时间越长,染菌量越多。

洗涤方法不同,细菌污染情况也不同,灭菌处理的工作服染菌数比3天以上洗1次的工作服细菌污染数要少的多。因此,采取工作服每天更换、高压消毒,并使用一次性口罩、帽子等方法,以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发生。

3.3.3 医护人员的双手是医院感染的媒介因素,也是造成外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 为此,我们及时改进洗手用具的卫生设施:水箱每周彻底刷洗,并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使用壁挂式皂液装置和人手1次使用灭菌小毛巾的方法,以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发生。

3.3.4 对一次性卫材进行严格管理 无论何种物品,严把质量关,除详细查看卫生许可证及产品合格证外,必须做细菌培养,证实无菌生长后才能用于手术中。存放时也注意防潮防尘,疑有污染时坚决不予使用。用后按规定销毁。

3.4 加强器械管理 各类手术器材的好坏直接影响术者的手术技术和手术时间,而手术暴露时间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及各种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标准。定期检查,凡不符合要求者随时更换,并按标准做好器材的去污、清洁、保养、包装及操作,以确保手术器材的质量,从而促进手术顺利进行。

3.5 改善局部和全身状况,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措施。

3.5.1 皮肤和黏膜是人体防御外界致病微生物入侵的屏障 用于皮肤黏膜的消毒剂要求刺激性小、啥菌谱广、快速有效的特点。故我们将原来用于皮肤消毒的刺激性较强的消毒液换成0.5%碘伏液,碘伏具有对黏膜刺激性小,且杀菌效果可靠的特点。

3.5.2 患者的全身状况与手术切口感染率有密切关系 患者身体状况越差,术后切口感染率越高。因此手术后患者的全身状况将对手术后切口的愈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故除在手术后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外,在术前应及时并积极加强营养支持。如输血、输液等,以纠正患者营养状况,增强肌体的抵抗能力,促进手术切口的早日愈合。

参考文献

切口感染的护理措施 篇4

摘要: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和相应的预防策略。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普通外科手术的286例患者,对造成患者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进行有效的分析。结果 在本次研究的286例普外手术患者中23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现象,造成患者普外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与手术的切口的类型、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手术的性质都有密切的关系。结论 在临床上致使普外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但可以通过相关的防治措施进行有效预防。

关键词:基层医院;普外手术切口;感染原因

普外手术切口的感染患者术后的并发症状,在基层医院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在术后切口一旦遭到感染,就会影响到患者的手术切口的恢复,并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本次研究中,为了探讨出造成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以及相关的预防策略,选取了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286例普外手术患者,并对患者的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1]。具体的研究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选取的是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普外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患者有167例,女患者有119例,年龄为18~65岁,其平均年龄为42.5岁。在286例普外手术患者中,有128例是阑尾炎患者,90例泌尿系统以及68例甲状胰切除手术。

1.2诊断的标准 在确诊患者切口是否感染中,主要是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作为诊断的标准。并且在术后对患者的切口进行相关的监测,以此保证可以明确的了解致使患者切口感染的具体因素。

1.3分析和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体温单、监护单、病程记录、医嘱单、麻醉记录以及手术记录单等相关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做出造成患者切口感染的评估[2]。

1.4统计学方法 将在本次研究中获得的数据全部应用于SPSS13.0数据软件包中进行有效的分析。结果

在对本次治疗研究中,发现在进行普外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有23例,其中因阑尾炎普外手术感染的有6例患者,泌尿系统普外手术感染的8例患者,甲状胰切除手术感染的患者有9例,占普外手术例数的8%(23/286),而阑尾炎普外手术感染率是2.1%(6/286),泌尿系统普外手术感染率2.8%(8/286),甲状胰切除手术感染率是3.1%(9/286)。见表1。结论

基层医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一种术后较为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手术的质量,还有可能使患者患上败血症或者是引起全身炎症的反应,从而导致患者的死亡。手术室是影响伤口感染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做好相应的处理措施[3]。

在基础医院中普外手术切口感染是医院较为常见的感染,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只有将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找出来,并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减少切口感染的情况。在基层医院中造成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是:①无菌的观念薄弱,在手术中使用的物品以及器械是否标准和无菌操作的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切口是否会感染,在一些基层的医院中由于无菌观念的薄弱,对患者使用物品不安要求进行严格的消毒,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现象;②手术室环境差,手术室是患者进行手术的重要场所,如果手术室的清洁度、细菌含量以及手术室的温度达不到相关的要求,因为手术室的空气质量以及洁净程度直接关系到患者切口愈合,如果两者都在较差的环境下,就会引起医院感染和交感感染,从而使患者的感染机率增高[4];③手术的时间过长,这也是造成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手术的时间越久,患者切口感染的机率就越高,从而致使患者组织出血,抵抗力下降,感染机率增加。从上表1可以知道患者的手术切口类型和手术的性质以及在手术中出血的情况也有重要的影响。

普外切口感染机率可以通过采用积极预防来减少感染机率的发生,其主要的预防措施:①加强对医护人员无菌的观念意识,医院可以通过定期培训和宣传的方式,将有关于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展现出来。在手术中医护人员也要严格按照要求准备手术中要用的物品,操作的动作幅度也尽量减到最小,以此来降低手术间细菌数量[5];②加强对切口感染的监测,医院可以通过以高素质的医护人员为基础建立起一个专门的监控小组,对日常的手术准备工作进行严格的控制,并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科对手术室环境的检测,一旦发现不及格,立马进行整改,以此将对患者切口感染的伤害降到最低;③必须坚持无菌操作,无菌操作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的机率,因此在手术进行前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将所有的物品以及器械进行认真的检查和消毒。在手术进行时,要用无菌布将器械遮盖,以此减少细菌的污染,在对患者切口进行缝合时,要用渗盐水和甲硝唑对切口进行消毒,以此将患者切口的细菌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可知在基层医院中对于患者切口感染的机率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预防的,从而降低切口感染的机率。而普外科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医院必须对普外科感染进行严格的监控,以此来减少患者切口的感染的机率,在普外科手术中,必须严格进行无菌的手术,一旦分析感染,就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在对患者切口预防中,可以通过患者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以此来保证达到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促进医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切口感染的护理措施 篇5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采取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并辅以综合性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68例我院接收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入院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17年,随机分为对照组(n=34,予以痰热清注射液+常规护理)与观察组(n=34,予以痰热清注射液+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疗效。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有效率显著要高(P<005)。结论: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的过程中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提高疗效,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护理;临床治疗;肺部感染

【中图分类号】R816.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137-01

肺部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以老年患者较为多发,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临床治疗多采取抗生素治疗,但目前抗生素滥用现象较为严重,导致耐药性增加,细菌变异,患者病情易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加大。近年来,我院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采取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并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作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68例我院接收的老年肺部感染患,入院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17年,均符合相关肺部感染诊断标准,排除神志不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4)与观察组(n=34)。观察组中,女15例,男19例,病程2-15年,平均(136±05)年,年龄60-85岁,平均(718± 63)岁;对照组中,女14例,男20例,病程3-16年,平均(138±06)年,年龄61-86岁,平均(716±53)岁。在年龄、性别等资料上,两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治疗,并加以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痰热清注射液(批号:国药准字Z20030054),在250ml5%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20ml痰热清注射液后静脉滴注,每天一次,连续治疗7d。

13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将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于观察组:(1)加强病情观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如呼吸、血压、体温等。同时还要观察患者痰液状况,当痰液为红色,说明可能存在肺癌、肺结核等情况;若痰液为翠绿色或黄绿色,考虑为绿脓杆菌感染;若痰液类似铁锈颜色,考虑为大叶性肺炎或肺梗死;若痰液为泡沫状粉红色,可能为急性左心衰竭,而痰液若存在恶臭,则可能为厌氧菌感染;(2)呼吸道护理。经常帮助患者翻身敲背,鼓励患者正确咯痰,并予以雾化吸入治疗。对于排痰困难者予以吸痰器吸痰。(3)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应详细掌握常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及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输注痰热清时,应注意所选抗菌药物是否与其存在配伍禁忌。指导患者按?t嘱坚持服药,在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报道医师,并协助处理。(4)心理护理。肺部感染常反复发作,使患者易出现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协助其调整心理状态,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4)生活及饮食指导。患者饮食宜清淡,同时切忌烟酒,饮食上多食用水果蔬菜,多饮水,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纤维素、高热量食物,以加强营养。加强患者口腔护理,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待病情稳定后,进行适当的运动。

14观察指标(1)疗效评价[1]:显效:患者辅助检查结果恢复正常,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有效:患者辅助检查结果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未达以上标准。本文中将有效+显效归纳为临床有效。(2)自制满意度量表,评估等级:不满意,基本满意,十分满意。

15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以百分比(x±s)表示计数资料,当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要高(P<005),见下表

3讨论

肺部感染是由病原菌,包括细菌、支原体、真菌等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迁延的特点,患者常需长期反复住院,对患者身心健康存在不利影响。痰热清注射液为中药制剂,具有抗菌、抗炎、解毒、镇痛的作用,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缓解临床症状,同时能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除,改善通气功能,临床效果显著,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但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肺部感染发生后,病情变化难以预料,易发生其他并发症,因此需要加强临床护理,以保证用药的安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采取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是针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身体状况开展有计划性、有目的的全面统筹护理模式,护理人员通过心理干预,能够减轻其心理不良情绪,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加强病情观察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并予以处理,同时进行用药指导,能够保证用药安全,提高疗效;通过饮食指导能够促使患者合理饮食,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有利于疾病康复;指导其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减少组织对氧的消耗,有利于机体的修复,待病情稳定后进行适当锻炼提高免疫力,对于减少或延缓疾病的发作有一定帮助。李海荣[2]对60例肺部感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综合性护理,结果显示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显著要高,且护理满意度也较高,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可见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的过程中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提高疗效,提高护理满意度,与文献报道的结论一致[3]。

综上所述,在痰热清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的过程中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提高疗效,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彦,董桂平,焦秀梅等.胃食管反流护理干预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7):985-988

[2]李海荣.排痰护理在卧床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4):397-401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 篇6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腹部切口感染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

将2004年1月—2009年2月20例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例,采用腹部感染伤口清创后行缝合术的方法;对照组10例,采用局部换药、清创等伤口新鲜后用胶布固定,隔日换药的方法。两组病例感染伤口长度、深度、感染程度差异无显著性。结果 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为12±4天,再缝合伤口一次性愈合率为100%;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为25±7天,伤口愈合率为100%。结论 及时发现腹部伤口感染,及早处理,拆除腹部切口感染部位缝线,采用清创后行缝合术对治愈剖宫产术腹部切口感染治愈率高,住院天数短,减少病人痛苦,住院费用低,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清创;缝合术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处理分析及预防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是产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伤口感染是伤口有炎性浸润,局部红肿热痛,伤口处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是因子宫切口缺血坏死或感染致组织坏死,缝线脱落,切口裂开,引起产褥期大出血,可危及患者生命,是剖宫产术后严重的并发症。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腹部切口感染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 将2004年1月—2009年2月20例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例,采用腹部感染伤口清创后行缝合术的方法;对照组10例,采用局部换药、清创等伤口新鲜后用胶布固定,隔日换药的方法。两组病例感染伤口长度、深度、感染程度差异无显著性。结果 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为12±4天,再缝合伤口一次性愈合率为100%;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为25±7天,伤口愈合率为100%。结论 及时发现腹部伤口感染,及早处理,拆除腹部切口感染部位缝线,采用清创后行缝合术对治愈剖宫产术腹部切口感染治愈率高,住院天数短,减少病人痛苦,住院费用低,值得推广使用。近年来,剖宫产率不断上升,除了高危因素增加及围产监护工作开展外,社会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虽然剖宫产手术技巧、麻醉学及相关技术不断提高,剖宫产已成为解决难产、快速结束产程、挽救胎儿生命的有效措施及常规手术,常用而且安全,但仍存在一定并发症,术后腹部切口感染不仅给产妇带来痛苦,也会影响医疗工作,且如不及时解除,会导致严重后果。现将我院2004年1月—2009年2月我院行剖宫产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产妇20例病例的处理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2009年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产妇20例,其中18例为腹部横切口,2例为腹部纵切口,孕周均足月,无合并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无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等疾病病例。

1.2 方法 将2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例一经诊断为腹部切口感染立即拆除感染部位伤口缝线,在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同时,行清创术,局部用抗生素液及双氧水冲洗,彻底剪除感染腐败组织,每天换药,直到无异常分泌物后,行切口二次缝合,方法为: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于裂开切口周围皮肤及脂肪层用2%的利多卡因做局部麻醉,切除裂开切口上下缘约1cm皮肤,向下切除脂肪层直到筋膜层,露出新鲜脂肪,切除原感染组织,用2-0华利康可吸收线做间断全层缝合,缝合时缝线穿过伤口底部筋膜层,以避免留无效腔。对照组 10例病例同样一经诊断为腹部切口感染后立即拆除感染部位伤口缝线,使用抗生素及换药、清创等处理同观察组,待伤口组织新鲜后用胶布固定腹部伤口,隔日换药,直到伤口愈合。

病例介绍: 例1,32岁,以“停经9+个月,阴道流液2天”为主诉,于2001年6月24日入院。入院诊断:(1)胎膜早破;(2)宫内孕39+4周;(3)孕3产1;(4)LOA。入院后根据家属要求在口服抗生素的情况下给予小剂量缩宫素诱导宫缩,因缩宫素引产失败于2001年6月25日3 am在连硬外麻下行新式剖宫产术,手术顺利,术中子宫切口无延伸,术后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于术后第2天患者体温39℃,术后3天腹部切口红、肿,血常规示:WBC 16×109/L,给予腹部切口理疗,于术后第4天,切口左侧角有脓性分泌物溢出,阴道为血性分泌物,有臭味,遂给予腹部切口拆线、换药加宫腔灌洗,于术后14天患者切口愈合,病愈出院。例2,35岁,G2P1,宫内孕39+6周。因胎膜早破试产失败,于2003年6月 5日2 pm在连硬外麻下行新式剖宫产术,手术顺利,术中子宫切口无延伸。术后给予联合抗生素应用。于术后第1天下午体温38.6℃,术后第3天查体:腹部切口无渗出、红肿、硬结,恶露量少,色暗红,无异味,宫底脐下2指,宫缩好,无压痛。血常规示:WBC 15.0×109/L。术后第7天腹部切口拆线,愈合好,但患者体温一直波动在37.6℃~39℃,术后第9天盆腔B超示:子宫体长径9.9 cm,后径5.6 cm,横径8.7 cm,轮廓清,宫腔显示清晰,宫内回声欠均,子宫前壁下段见一2.0 cm×1.3 cm等回声向子宫表面突出。术后第11天患者自动出院。于2003年6月24日以“剖宫产术后19天,腹部切口裂开30 min”为主诉入院。查体:精神差,腹壁切口裂开达前鞘,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溢出,子宫如孕3个月大小,宫口松弛,恶露脓性,有臭味。经过氧化氢及抗生素宫腔灌洗、腹壁切口清创换药及抗生素应用,经28天治疗,切口愈合出院。例3,22岁,G1P0,于2004年12月6日因胎膜已破,活跃期停滞于11 pm行新式剖宫产术,术中因胎头深嵌,由助手经阴道上推胎头,子宫切口无延伸,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第1天体温38.8℃,术后第3天腹部切口红肿,给予理疗,血常规示:WBC 14.0×109/L。术后第5天腹部切口两侧角均有脓性分泌物溢出,遂拆除缝线,腹部切口裂开达前鞘,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妇科检查:宫颈口内有少量脓血性分泌物排出。遂腹部切口清创换药加宫腔灌洗,经26天治疗,腹部切口愈合,病愈出院。

2、结果

两组病例切口痊愈率均为100%,观察组感染切口自换药开始至伤口痊愈总时间为12±4天,对照组自换药开始至伤口痊愈总时间为25±7天,明显长于观察组。

3、讨论 :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手术操作技术的提高,麻醉方法的改进,抗生素应用以及围生医学优生学等方面的影响,使剖宫产广泛用于产科临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但是剖宫产术后感染率较阴道分娩者高5~10倍[1],故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以及手术前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腹部切口感染不外乎医源性高危因素与病人本身不利因素所致,切口感染原因有:(1)产程长,胎膜早破者,产程中多次肛查,阴道检查,易造成上行感染。(2)手术时间长,手术操作时间长短能明显影响切口感染率,空气中的细菌及切口附近毛囊内的细菌随排汗而污染切口的机会增加,加之长时间的牵拉,使切口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加重组织的损伤,降低组织的抵御力[1],手术时间过长,切口暴露,术中钳夹、挤压等机械因素易发生脂肪层氧化分解,引起无菌性炎症而液化影响切口愈合。(3)术后咳嗽,切口反应弛张影响愈合。(4)营养状况不佳或贫血,营养差的患者术后因禁食及手术创伤反应使其不能或不愿摄入食物,手术创伤后,体内蛋白分解,营养需要量明显增加,再加上术中、术后出血,使原本营养状况更加恶化,当机体缺乏某些营养素时,术后免疫力下降,易发生切口感染。(5)肥胖,肥胖患者切口部位脂肪层厚,缝线增多,切口处血管被横断,相对不肥胖者术后血供差,易于发生脂肪液化,并残留无效腔。高体质量,术后需要营养素相对较多,早期肠外营养很难达到机体所需元素,诸多因素使肥胖者术后切口感染几率明显增加。(6)手术切口的缝合技巧,在切口感染过程中,如残留无效腔易于导致腔内积血、积液、异物存留及切缘对和不良,为感染提供有利机会,皮下组织内残留线结过多,易发生线结反应,致局部炎症,并增加了缝线感染几率,缝合时缝合过密导致局部供应不良,组织坏死,影响切口愈合。(7)糖尿病,因其本身的病理生理变化,如白细胞趋化性(改变伤口愈合过程中细胞功能而致伤口延迟愈合)和末梢循环功能衰竭可导致伤口不愈合或感染,其感染率可高达10.7%[2]。

因此,在产前应做好检查工作,加强营养,及时治疗糖尿病等并发症,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等患者积极治疗,进入产程的孕妇,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检查,严密监测产程,避免产程延长,对于阴道分娩有困难者,及时行剖宫产,术中选择腹部切口不宜过小,手术人员技术熟练,配合密切,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中严密止血,大血管进行缝扎止血,避免血管回缩,形成血肿,如有羊水粪染,产程长,胎膜早破,宫口已开大,或多次进行阴道检查,肛查病人,术中常规活力碘擦拭子宫腔及子宫下段,用甲硝唑液冲洗宫腔,腹部伤口所有缝线均提倡使用可吸收线,易于吸收,不留线结,缝合脂肪层前,甲硝唑冲洗脂肪,如手术时间长,脂肪厚,术中挤压拉扯者,或胎粪可能污染伤口者,用剪刀去除暴露于空气中的脂肪层,并严密止血,脂肪层一般缝合5~6针,缝线要穿过筋膜层,不留无效腔,使脂肪之间能贴拢,起压迫止血作用,另外,脂肪层缝合几针,即使伤口局部积液、积血、感染等,不易蔓延至整个伤口。我院自2003年开始用可吸收线缝合脂肪层后,无1例发生伤口全层裂开,即使有伤口感染,仅局限于局部。缝合皮肤前常规消毒,缝合皮肤要对合好,避免皮肤错位,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对预防切口感染疗效确切。术后伤口的护理同样重要,术后48h常规伤口换药,如出现硬结、红、肿、痛、波动感,伴或不伴体温升高,均要提高警惕。

腹部切口感染一旦确诊,立即拆除感染部位伤口缝线,局部引流,避免感染扩散,每天行清创术,局部用双氧水及抗生素液冲洗,根据我院经验,彻底清创后,一旦腹部切口无异常分泌物后,立即行二次缝合术,伤口愈合时间短,病人痛苦相对减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值得推广使用。

4、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原因:

多为综合性因素。妊娠晚期及临产后,生殖道原有的自然防御功能如阴道自净作用、宫颈黏液栓等均被破坏。胎膜早破,产程中多次肛查、阴道检查以及手术感染、组织损伤和大量出血,存在于周围环境或产妇阴道内的条件致病菌,羊膜腔中的病原菌大量繁殖,并从生殖道各创面侵入,引起局部或全身炎症改变。本文3例腹部切口合并宫腔感染患者均为胎膜早破、试产失败。其中1例又因胎头深嵌经阴道上推胎头,均明显增加感染机会。

5、临床表现

腹壁切口蜂窝织炎常在术后24 h出现。患者的症状有体温升高,腹部切口皮肤颜色减退。腹部切口脓肿形成常于术后第4天出现局部组织红肿热痛。子宫切口感染裂开,常于剖宫产术后2~4周突然阴道大出血,子宫复旧不良,宫颈口松弛,可有脓性分泌物。本文报道的3例均表现为体温升高,子宫复旧不良,宫颈口松弛,恶露脓性。2例于术后4天出现局部组织红肿热痛及脓性分泌物溢出,1例术后19天腹部切口裂开,内有脓性分泌物溢出。

6、处理: 目前,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已引起临床普遍重视,即在剖宫产术前30 min~1 h给药,最迟在手术切开皮肤之前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切口感染一经诊断即应拆除伤口缝线,在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同时行清创术。局部用过氧化氢及抗菌药水冲洗,若合并有宫腔感染,可用一次性导尿管经宫颈口进入宫腔达宫底部,经导尿管推入过氧化氢及抗菌药灌洗宫腔,每天坚持换药,清创要彻底,观察腹部切口清创情况及宫腔分泌物的颜色和气味,酌情推迟换药时间。待宫腔分泌物为淡红色血性分泌物后可停止宫腔灌洗,仅做腹壁切口的清创换药,一旦腹壁切口无异常分泌物,即可在脂肪层撒入食用白糖,蝶形胶布固定腹壁切口,隔日换药,一般7天切口即可愈合。本文的3例病例,均忽略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造成了精神和经济损失,但经有经验的医师及时换药而使患者痊愈出院,未造成子宫切口裂开、大出血等严重后果。

7、结论

急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246例均为我院急救中心2007年11月-2009年6月实施阑尾切除术, 男性140例, 女性106例。年龄6-78岁, 平均年龄34岁。切口感染11例, 感染率4.8%, 无死亡。经统计学处理, 切口感染与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慢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及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切口感染差异无显著性。而穿孔与未穿孔性阑尾炎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本组穿孔28例, 并切口感染5例, 感染率为17.86%;而未穿孔218例, 并切口感染仅有6例, 感染率仅为2.75%。

本组发病至手术时间≤24h有156例, 并切口感染4例, 感染率为2.57%, >24h有90例, 感染7例, 感染率为7.78%。

2 切口感染的护理

2.1 切口感染的观察及处理

术后常规性止血抗炎治疗, 定时更换伤口敷料, 密切观察切口及周围皮肤有无红肿, 疼痛。病人体温有无升高等情况, 做到及早发现感染, 及时处理。

若病人体温升高, 切口周围皮肤红肿, 切口疼痛加剧和 (或) 切口周围皮肤有波动感, 切口有浓性渗出液, 说明切口已感染。早期局部切口引流冲洗, 加强拒不换药, 应用有效抗生素, 全身联合用药, 并加大抗生素用量。体温过高时可采用酒精擦浴、冷水灌肠等无力将稳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若患者带有腹腔引流管, 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 防止扭曲、受压、折叠。病人翻身、下床、排便时应防止引流管脱出或折断滑入腹腔, 脱出者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观察引流液性质, 判断引流效果, 正确记录引流液的量及颜色, 发现异常时应及时汇报。

2.2 维持营养及体液平衡

术后禁食, 静脉补充液体。抗炎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鼓励早期下床活动,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自主排气, 可根据食欲情况逐步给予饮食。

3 心理护理

切口感染给病人增加痛苦, 对医疗费用的增加存在顾虑, 对进行社会角色的时间延长存在焦虑。因此, 护士要经常巡视病房, 通过关心、交流、理解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病人的心理压力, 对病人进行精神支持疗法, 使用鼓励、安慰、结实、支持等寓言, 消除病人的担忧, 缓解其焦虑、抑郁等情绪, 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 增强其治愈的信心。努力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增加其愉悦情绪。在进行日常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有关的卫生宣教, 普及术后自我保健知识。

4 TDP灯局部照射及护理

根据切口感染情况给予适当的康复治疗和护理, 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原因及作用, 使其原意配合。局部进行TDP灯照射早期可消炎、晓钟、阵痛, 只炎症局限, 后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肉芽生长, 促进创面愈合。

治疗前必须暴露伤口, 灯管预热5分钟后才开始使用。室内保持空气流通, 照射时间一般以20~30分钟较合适, 灯管必须垂直于切口感染部位, 照射时防止烫伤。

5 小结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是阑尾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化脓性阑尾炎, 阑尾穿孔手术后, 在腹膜和腹内斜肌之间的腔隙有渗液或渗血积聚, 是潜在的感染病灶[3], 我们对246粒阑尾切除术采取了预防切口感染措施, 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预防效果。切口感染重在早发现, 早处理, 早治疗, 加强医护人员对切口感染情况的观察及护理, 加强局部护理, 心理护理, 并配合TDP灯局部照射等康复治疗和护理。临床实践证明, 全面细致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有利于切口感染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 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151.

[2]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96.

切口感染的护理措施 篇8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消化道手术;切口感染;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562.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79-01

消化道手术属于污染手术,腹部切口感染是消化道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手术效果,延缓术后康复进程,还可降低机体免疫功能,甚至引发全身严重感染而影响患者生命安全,也是引起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通过护理干预降低切口感染几率对术后康复十分重要[1] 。本文分析了护理干预对预防消化道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126例消化道手术患者,并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严重低蛋白血症、术前已发生感染、未成年人、精神疾病、智力障碍、严重视力、听力或语言障碍等患者。

根据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共计63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5例;年龄25岁~76岁,平均年龄(54.25±11.64)岁;体重50kg~86kg,平均体重(64.26±12.74)kg;其中胆道手术15例、肠道手术20例、胃部手术12例、阑尾手术13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5例、大专14例、高中20例、初中15例、小学6例。

实验组患者共计63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7例;年龄23岁~75岁,平均年龄(53.74±11.56)岁;体重49kg~87kg,平均体重(64.52±12.68)kg;其中胆道手术13例、肠道手术19例、胃部手术14例、阑尾手术14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4例、大专15例、高中22例、初中14例、小学5例。

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类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术前指导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并进行备皮。术中配合麻醉师和手术医生操作。术后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抗炎等后续治疗。

实验组患者加强预防性护理干预。根据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对血红蛋白较低者及时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以确保手术时患者处于良好的免疫状态。术前0.5h静脉滴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术前对手术室彻底清洁,采用含氯清毒剂进行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手术开始前0.5h~1h开启层流手术[2] 。

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对术区皮肤进行消毒时先采用医用酒精脱脂处理,再采用碘伏消毒,待碘伏完全干燥后铺巾并贴好皮肤保护膜。进行腹腔探查后立即放置洁净袋和保护器,在切开消化道前保护好切口周围的组织、器官免受污染。如手术时间过长,应在术中适当追加抗生素[3] 。

术后应用抗生素时应短程、足量使用。经静脉输注血液制品、白蛋白、脂肪乳、氨基酸等加强营养支持。术后鼓励患者及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待胃肠功能恢复后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等食物,对于不能进食者经鼻饲管给予要素饮食,从而保证患者切口愈合所需的热量和营养,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4] 。做好切口护理,减少腹带的使用,定期进行切口换药,帮助患者擦身、更换内衣时注意保护切口。使用抗返流引流袋,更换引流袋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注意保持引流装置的密闭性。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患者自述切口疼痛加重,出现红、肿、压痛或有波动感,伴体温升高、脉搏加快,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增高时考虑发生切口感染。感染早期给予抗生素局部封闭、局部热敷、红外线灯照射理疗等促进炎症吸收。如有脓肿形成,应技术穿刺抽出脓液或拆除切口缝线引流,以清除坏死的组织,彻底清洁创面,增加更换敷料次数,保持切口敷料干燥[5] 。

1.3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切口感染率

实验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普外科消化道手术后伤口发生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这与手术部位的特殊性有关。同时高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也是引起消化道手术后伤口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在围手术期不仅需要对手术切口进行护理,还需纠正机体营养不良状况、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以降低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对消化道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预防性护理,通过术前纠正低蛋白血症、严格消毒手术室环境、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中认真消毒手术区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术后做好手术切口护理、加强营养等预防性措施,有效控制和预防术后切口感染[6] 。

本研究中接受预防性护理干预者术后仅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59%,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干预者的9.52%,这一结果提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并发症的风险。所有切口感染患者经敏感抗生素治疗后均痊愈,未引起全身感染等严重不良后果。接受预防性护理干预者对护理工作质量满意率高达100.00%,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干预者的88.89%,这一结果提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明显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质量可影响消化道手术效果,尤其在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建辉.护理干预对消化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4):112~113.

[2]陈朝芝,黄启玲,陈霞.护理干预在行消化道手术病人切口感染预防中的作用[J].全科护理,2011,9(3):758~759.

[3]王江丽.导致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0):67~68.

[4]胡凯燕.消化道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20):1908~1910.

[5]冯征葵,郭柳波,梁群娣.消化道手术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及其相应的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3):229~230.

气管切口的护理 篇9

【摘要】目的 观察ICU气管切开患者的术后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行气管切开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7例,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康复情况和气管切开的术后并发症。结果 27例患者意识清醒出院,10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治疗期间1例患者出现导管堵塞,4例出现肺部感染。所有患者未见脱管、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加强气管切开患者的术后护理,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护理;重型颅脑损伤

Postoperative nursing in the patients underwent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in ICU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nursing in the patients of underwent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in ICU.Method Thirty-seven patients underwent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were chose.Tracheotomy and corresponding nursing measures were carried out in all patients.The recovery and complication of the patients after tracheotomy were observed.Result Twenty-seven patients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with consciousness.Ten patients died.One patient occurred catheter occlusion.Four patients occurred lung infection while in hospital.No patients occurred catheter shedding and incision infection.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postoperative nursing in the patients underwent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can improve the prognosis and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Tracheotomy;Nursing;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重型颅脑损伤是ICU常见病,患者常因意识障碍、舌后坠、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异物堵塞等造成窒息和缺氧。故为保证患者的呼吸功能,气管切开术常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1], 但如术后护理不当, 患者可产生很多并发症,严重者危及生命。因此加强术后护理和防治并发症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本研究结合本科条件,对已行气管切开术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为临床护理这类患者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6-3至2013-9-3 我院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7例, 男31例, 女6例,平均(40.1+8.4)岁;脑干损伤4例, 广泛脑挫裂伤17例,颅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6例, 硬膜下血肿5例,硬膜外血肿5例。GCS评分(5.6±0.9)分。所以患者均行气管切开术。1.2 护理方法 ⑴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湿度在60%~ 70%。减少探视、陪护人员,严禁上呼吸道感染者进入。每天清洁、消毒地板2次,定期开窗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室内严禁摆放鲜花和喷洒香水、空气清新剂。

⑵套管护理

每6~ 8h进行套管清洁消毒1次[2]。清洗时戴无菌手套。清洁后用煮沸法对套管进行消毒。

⑶气囊的护理 因套管气囊长时间压迫气管可造成气管粘膜缺血坏死,套管气囊应每3~ 4h放气一次,每次5~10min, 然后再充气。

⑷气道湿化及滴药 气管切开后,呼吸道失去正常湿化、过滤功能, 可使痰液干涸、结痂堵塞呼吸道影响通气。因而采用0.45%的盐水适当湿化气道,湿化液0.5~ 1ml/次,1次/2h,湿化液酌情加入A-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敏感抗生素等[3]。这些药物具有消炎、抗菌作用,可预防肺部感染。滴入湿化液后注意患者反应, 需要时吸引,防止痰痂、血痂吸水后膨胀堵塞气道。每6~ 8h还可行超声雾化治疗1次,每次15~ 20min[4],雾化液成分为:生理盐水20 ml+A-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索8万U+地塞米松5mg。

⑹正确的吸痰护理

吸痰可保持呼吸道通畅,但吸痰可能损伤呼吸道。患者出现痰鸣音、咳嗽、SpO2下降等情况时, 应及时吸痰。吸痰应注意无菌。同时动作要轻柔,时间不能太长[5]。⑺切口护理 气管切开后,用无菌纱布在皮肤和套管柄之间覆盖,避免刺激切口。根据分泌物情况及时换药,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换药时要固定好套管,避免脱管。同时密切观察切口是否渗血、皮下气肿、线松脱等情况。

⑻堵管和拔管 当患者病情好转,呼吸系统功能恢复至正常,分泌物减少明显后可尝试堵管、拔管。方法如下:先堵住内套管的1/2,24h后如患者呼吸无改变可全堵,24~48h后如患者呼吸平稳就拔管。拔管后伤口覆盖凡士林纱布和外敷无菌纱布,特别要注意避免纱布塞入切口内。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康复情况,气管切开后并发症(导管堵塞、脱管、肺部感染、切口感染)。

2.结果

27例患者意识清醒出院,其中11例患者出院后遗留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治疗期间1例患者出现导管堵塞,及时更换导管后未发生严重问题,4例出现肺部感染,经对症治疗后也顺利好转。所有患者未见脱管、切口感染等并发症。10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死亡原因是因为原发疾病而不是因为并发症。

3.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最严重的颅脑损伤类型。患者常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原因如下:⑴患者呼吸中枢受挤压或损伤,出现呼吸减弱或停止。⑵舌后坠、口鼻腔出血或分泌物阻塞咽喉部、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引起的呕吐物误吸等情况均可引起急性呼吸道梗阻。以至影响机体氧供,加重患者脑缺氧、脑水肿和颅内高压,严重者导致不可逆脑损伤。而气管切开术可迅速通畅患者呼吸道和便于清理呼吸道堵塞物,导管接上呼吸机还可进行辅助或控制呼吸[6]。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使脑缺氧改善和死亡率、致残率降低。但气管切开术也有一定的并发症,特别是在术后护理不当的情况下。主要并发症如下:⑴脱管 导管固定不牢固、换药时操作不小心、患者躁动意外拔管等因素均可造成,脱管患者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可因窒息而死亡。⑵气管堵塞

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功能丧失,分泌物因脱水而更加粘稠。加上患者昏迷状态下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异物难以排出,导致气管堵塞[7]。⑶切口感染 气管切开后,呼吸道分泌物污染切口和很多患者本身就存在严重疾病,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切口感染。⑷肺部感染 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有[7]:①气管切开后患者气道过滤防御功能丧失。②患者容易出现气管堵塞和切口感染。③医护人员行消毒、换药、吸痰等操作时不注意无菌致病原体入侵呼吸道。

本研究针对气管切开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病原因,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本研究中应用超声雾化(有湿化和药物治疗的双重目的)、强调吸痰时操作不粗暴和严格无菌、加强切口的观察和护理等护理措施,取得明显效果。在本研究中,意识清醒出院患者27例,其中出院后有一定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患者11例,治疗无效死亡患者10例,主要是因为原发疾病加重,与并发症无关。治疗期间1例患者出现导管堵塞,4例出现肺部感染,所有患者未见脱管、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总之,加强气管切开患者的术后护理,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下一篇:你现在感到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