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切口感染率

2024-08-31

术后切口感染率(精选12篇)

术后切口感染率 篇1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临床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如果处理不当, 其术后并发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的机会将会明显增加, 势必加重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我科1997年10月—2002年10月共收治阑尾炎伴腹膜炎患者115例, 术后切口感染3例, 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 现就防治术后切口感染的处理措施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5例, 男68例, 女47例, 年龄6岁~78岁。术后病理检查:化脓性阑尾炎72例, 坏疽穿孔性阑尾炎43例。符合下列三项条件者列为观察对象: (1) 入院时患者有典型的急性阑尾炎症状和体征, 体温>38℃,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高 (>10×109/L) ; (2) 本组患者均有右下腹压痛、反跳痛, 或伴有局限性腹肌紧张。术中肉眼可见腹腔内回盲区局部有炎症性渗出液, 并见阑尾化脓病理改变或坏疽穿孔者; (3) 术后病理诊断为化脓性或坏疽穿孔性阑尾炎。

1.2 手术方式

在严格执行无菌原则操作下, 腹部切口一般选择右下腹麦氏切口。依据患者体型选择切口大小:体型瘦者切口可略小, 肥胖者腹壁脂肪层厚, 切口选择应略大些, 或选取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切开腹壁时应避免过度牵拉和损伤皮下和肌层组织, 尽可能减少残留异物, 如线结。小切口打开腹膜, 吸除腹腔渗液。开腹后使切口腹膜化, 腹腔内手术操作污染器械、手套避免接触腹壁切口。关腹后用0.5%络合碘浸泡切口5 min, 吸尽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一遍, 再用干纱布吸尽水分。腹壁切口缝合方法: (1) 腹膜层间断外翻缝合; (2) 缝合腹内斜肌及腹外斜肌; (3) 皮肤皮下组织一层缝合。术前、术后合理应用有效抗生素。

2 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周拆线, 仅3例发生切口感染, 感染率为2%.112例切口Ⅰ期愈合, 并坚持随访6个月, 切口无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常规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 可达10%, 化脓、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甚至达20%以上[1]。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预防阑尾术后切口感染: (1) 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和无菌操作。 (2) 根据术者临床经验选择切口大小。如切口太小手术中操作困难, 导致手术时间延长且易污染手术切口而增加切口感染机会。尽可能一次完成切开皮肤及皮下全层组织, 使伤口边缘对齐, 减少失活组织。切忌多次多刀切开皮下组织而造成广泛组织损伤, 应避免任何过多的潜行剥离。阑尾炎切口感染的部位多在肌层、皮下, 因在牵拉腹内斜肌、腹横肌时, 肌纤维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及渗血, 缝合腹膜后在腹膜和肌层间留有一死腔, 导致积液, 易引起细菌繁殖、化脓。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而血液供应差, 抗感染能力低下, 缝合不当易形成死腔。皮下组织出血点纱布压迫止血或钳夹点状止血, 明显出血点尽可能不用丝线结扎, 减少异物存留诱发切口感染, 最好使用电凝止血。 (3) 术中保护好切口对防止术后切口感染极为重要。切开腹膜时划开一小口用吸引器吸除腹腔炎性渗出液, 减少剪开腹膜时腹内脓性液体外溢造成切口感染。开腹后把腹膜固定在护皮巾上, 并用纱布遮盖保护切口。不能使污染的吸引器头或纱布接触切口, 不能使接触过腹腔的器械接触切口。如果遇阑尾周围粘连明显或阑尾解剖位置异常等复杂情况, 必须用手进入腹腔时, 要严防通过手污染切口, 必要时随时更换已污染的手套。腹壁切口消毒应用络合碘, 络合碘是一种新型广谱杀菌消毒剂, 对乙型肝炎病毒、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各类细菌、病毒、真菌均有强大杀灭力, 并不产生耐药性[2]。 (4) 掌握腹壁切口缝合技巧, 腹膜层间断外翻褥式缝合, 以保持腹膜切口内面光滑, 防止肠管腹壁粘连;牵开的肌层则做腹内斜肌腱膜缝合以消除潜在死腔;间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后注意清除残留渗出物;最后仅做皮肤连同皮下组织一层缝合, 使皮下组织不留线结异物。另外, 由于缝线结扎范围内的组织存在张力造成局部组织相对缺血, 加之缝线本身刺激引起的炎症反应, 均可成为感染的诱因。因此在缝合技巧上应注意缝线骑跨的组织尽量最小, 残留线亦要尽量短。 (5) 抗生素的应用。近年来国内多数学者报道, 对于手术前应用抗生素, 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而且研究证明这种方法是合理的、可靠的。抗生素的选择原则上是广谱、高效, 能覆盖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SSI) 的大多数病原菌的药物, 如头孢菌素类或广谱青霉素。应在手术开始前20 min~30 min静脉给药, 20 min~30 min滴完, 以保证血内有效浓度维持手术全过程。当手术超过3 h~4 h, 可补充用药1~2次[3]。化脓穿孔性阑尾炎, 致病菌多来自于肠道的厌氧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脆弱拟杆菌混合性感染, 术后针对厌氧菌感染我们一般首选甲硝唑。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 治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穿孔和坏疽性阑尾炎病例, 在术中注意无菌操作, 减少术中污染、术中创伤及失血, 缩短手术时间, 术前、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 可有效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夏穗生, 杜竞辉.实用手术图解全书——普通外科手术图解[M].江苏科学出版社, 1997:237.

[2]孙备, 李德辉.皮肤消毒液的种类及特点[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 :16-18.

[3]刘承训, 董齐.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24 (6) :331-332.

术后切口感染率 篇2

【关键词】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是产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伤口感染是伤口有炎性浸润,局部红肿热痛,伤口处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是因子宫切口缺血坏死或感染致组织坏死,缝线脱落,切口裂开,引起产褥期大出血,可危及患者生命,是剖宫产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我科在2001年6月~2004年12月发生3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合并宫腔感染,现将此3例患者的发病原因、诊治过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32岁,以“停经9+个月,阴道流液2天”为主诉,于2001年6月24日入院。入院诊断:(1)胎膜早破;(2)宫内孕39+4周;(3)孕3产1;(4)LOA。入院后根据家属要求在口服抗生素的情况下给予小剂量缩宫素诱导宫缩,因缩宫素引产失败于2001年6月25日3 am在连硬外麻下行新式剖宫产术,手术顺利,术中子宫切口无延伸,术后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于术后第2天患者体温39℃,术后3天腹部切口红、肿,血常规示:WBC 16×109/L,给予腹部切口理疗,于术后第4天,切口左侧角有脓性分泌物溢出,阴道为血性分泌物,有臭味,遂给予腹部切口拆线、换药加宫腔灌洗,于术后14天患者切口愈合,病愈出院。例2,35岁,G2P1,宫内孕39+6周。因胎膜早破试产失败,于2003年6月5日2 pm在连硬外麻下行新式剖宫产术,手术顺利,术中子宫切口无延伸。术后给予联合抗生素应用。于术后第1天下午体温38.6℃,术后第3天查体:腹部切口无渗出、红肿、硬结,恶露量少,色暗红,无异味,宫底脐下2指,宫缩好,无压痛。血常规示:WBC 15.0×109/L。术后第7天腹部切口拆线,愈合好,但患者体温一直波动在37.6℃~39℃,术后第9天盆腔B超示:子宫体长径9.9 cm,后径5.6 cm,横径8.7 cm,轮廓清,宫腔显示清晰,宫内回声欠均,子宫前壁下段见一2.0 cm×1.3 cm等回声向子宫表面突出。术后第11天患者自动出院。于2003年6月24日以“剖宫产术后19天,腹部切口裂开30 min”为主诉入院。查体:精神差,腹壁切口裂开达前鞘,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溢出,子宫如孕3个月大小,宫口松弛,恶露脓性,有臭味。经过氧化氢及抗生素宫腔灌洗、腹壁切口清创换药及抗生素应用,经28天治疗,切口愈合出院。例3,22岁,G1P0,于2004年12月6日因胎膜已破,活跃期停滞于11 pm行新式剖宫产术,术中因胎头深嵌,由助手经阴道上推胎头,子宫切口无延伸,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第1天体温38.8℃,术后第3天腹部切口红肿,给予理疗,血常规示:WBC 14.0×109/L。术后第5天腹部切口两侧角均有脓性分泌物溢出,遂拆除缝线,腹部切口裂开达前鞘,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妇科检查:宫颈口内有少量脓血性分泌物排出。遂腹部切口清创换药加宫腔灌洗,经26天治疗,腹部切口愈合,病愈出院。2 讨论近年来,由于剖宫产手术操作技术的提高,麻醉方法的改进,抗生素应用以及围生医学优生学等方面的影响,使剖宫产广泛用于产科临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但是剖宫产术后感染率较阴道分娩者高5~10倍[1],故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以及手术前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empirenews.page--] 2.1 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原因 多为综合性因素。妊娠晚期及临产后,生殖道原有的自然防御功能如阴道自净作用、宫颈黏液栓等均被破坏。胎膜早破,产程中多次肛查、阴道检查以及手术感染、组织损伤和大量出血,存在于周围环境或产妇阴道内的条件致病菌,羊膜腔中的病原菌大量繁殖,并从生殖道各创面侵入,引起局部或全身炎症改变。本文3例腹部切口合并宫腔感染患者均为胎膜早破、试产失败。其中1例又因胎头深嵌经阴道上推胎头,均明显增加感染机会。2.2 临床表现 腹壁切口蜂窝织炎常在术后24 h出现。患者的症状有体温升高,腹部切口皮肤颜色减退。腹部切口脓肿形成常于术后第4天出现局部组织红肿热痛。子宫切口感染裂开,常于剖宫产术后2~4周突然阴道大出血[2],子宫复旧不良,宫颈口松弛,可有脓性分泌物。本文报道的3例均表现为体温升高,子宫复旧不良,宫颈口松弛,恶露脓性。2例于术后4天出现局部组织红肿热痛及脓性分泌物溢出,1例术后19天腹部切口裂开,内有脓性分泌物溢出。2.3 处理 目前,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已引起临床普遍重视,即在剖宫产术前30 min~1 h给药,最迟在手术切开皮肤之前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切口感染一经诊断即应拆除伤口缝线,在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同时行清创术。局部用过氧化氢及抗菌药水冲洗,若合并有宫腔感染,可用一次性导尿管经宫颈口进入宫腔达宫底部,经导尿管推入过氧化氢及抗菌药灌洗宫腔,每天坚持换药,清创要彻底,观察腹部切口清创情况及宫腔分泌物的颜色和气味,酌情推迟换药时间。待宫腔分泌物为淡红色血性分泌物后可停止宫腔灌洗,仅做腹壁切口的清创换药,一旦腹壁切口无异常分泌物,即可在脂肪层撒入食用白糖,蝶形胶布固定腹壁切口,隔日换药,一般7天切口即可愈合。本文的3例病例,均忽略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造成了精神和经济损失,但经有经验的医师及时换药而使患者痊愈出院,未造成子宫切口裂开、大出血等严重后果。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 篇3

【关键词】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36-01

近年来,用骨科无菌手术对骨科患者进行治疗越来越常见,但是在无菌手术的治疗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置入内固定物,这样就出现了种种问题,如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术后切口感染。骨科手术患者原本就要忍受身体上的疼痛和心理上的折磨,切口感染使患者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手术效果,延长疗效,并且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其家属的经济负担,有的需要二次手术,有的甚至造成肢体残疾或危及生命。一旦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就要立即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或避免由感染引起的并发症等的发生,控制感染的继续进行,提高医院的感染护理水平。本文就35例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1月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4-75岁,平均年龄43岁,均为置入内固定物。上肢感染者12例,下肢感染者9例,脊柱感染者8例,其他部位感染者6例。革兰氏阳性菌感染22例,革兰氏阴性菌感染13例。35例患者均符合卫生部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相关诊断标准症状。

切口感染的患者表现为切口处红、肿、热、痛,同时伴有体温升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增多和中性粒细胞增高等全身表现。

2 结果

35例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经过精心细致、科学合理的护理,感染均得到控制,没有发生再次感染、并发症的现象,也无1例进行二次手术。

3 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的患者往往会产生悲观的情绪,怀疑自己的病情能否治愈,为自己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可能丧失感到担心,从而感到焦虑、忧郁甚至绝望。针对这些不利于病情好转的现象,护理人员应多安慰和鼓励病人,并且不能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多向患者解释疾病的治疗过程及其相关信息,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讲述现代医疗技术的先进、护理技术的提高和一些疾病成功案例,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使患者感到备受关怀和照顾,在心理上感受到温暖。时常给患者传递正能量,使患者更加乐观、自信、积极,从而以最佳的心态面对疾病的挑战,有利于病情的早日康复。

3.2 合理用药和饮食

合理用药是骨科无菌手术术后伤口感染护理的关键措施。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年龄、体质、伤口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情好转情况,并严格按照主治医师的嘱咐,定时定量地给患者服用抗感染药物。对于伤口疼痛的患者,可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身体放松,必要时可给予哌替、啶布桂嗪及肌肉松弛剂等止痛药。切口感染患者的饮食也是决定患者康复的关键因素。骨科手术患者大多需要长期卧床,尤其是老年人,易出现消化不良、便秘、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的并发症,应鼓励患者多饮水,要求患者多进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蔬菜,少食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样既可以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又增强了自身免疫力,有利于伤口的快速愈合。

3.3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护理

无菌操作不规范是导致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最主要原因,对于已经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护理过程中更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防止再次感染。护理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器械如血压计、听诊器等与病人的身体直接接触且不是专人专用,极易造成病菌病毒的传播,引起感染。护理人员应在每次使用这些器械时都要严格控制其包开启时间,有必要时进行消毒灭菌。每一次与病人接触前后,护理人员都应常规洗手并且进行手消毒,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护理,这样既防止伤口的混合感染,又可以防止将感染病毒或病毒传播给其他的病人。

3.4 其他护理

每天对感染患者所在病房的空气,地面及病房内物品进行消毒灭菌,减少病房内人员流动量。为了避免病区病人出现交叉感染的现象,应将感染病人和非感染病人安置在不同的病房中。术后引流管应固定牢固,防止病人因翻身、咳嗽等造成引流管倒流引发逆行感染,同时应注意使感染切口留有负压吸引管病人的引流管保持通畅,以避免深部积血而给细菌的繁殖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于老年患者应鼓励与支持其进行锻炼活动,增强体力,促进免疫力的提高。当患者的手术部位为髋部关节等处时,要特别注意提醒患者大小便时防止污染伤口的敷料,使感染的控制难以进行。护理人员还要准备一个感染病人专用密闭塑料袋盛放,用来盛放护理过程中的废弃物,最后送焚毁炉焚烧,避免感染病菌的传播。

4 结语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发生伤口感染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增加患者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打击,不利于患者康复,延迟出院时间。护理人员应在心理上给予患者关怀、提醒患者合理用药并注意饮食,护理过程中的各项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给患者提供一个干净、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使患者的伤口感染有效地得到控制,病情早日好转。

参考文献

[1] 姜保国,李六亿,英立平等. 感染控制操作手册[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2

[2] 林嫻,詹永忠,蔡秀銮.骨科无菌切口医院感染的围手术期护理[J].广东医学,2008,29( 9): 1598-1599.[3] 许宁.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及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9) : 75-76.

[4] 王广颖.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 9): 1427 -1428.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1月—2009年4月我院行骨科无菌手术573例, 其中植入内固定物429例, 脊柱内固定植入114例, 髋膝关节置换 (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 59例, 四肢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256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6例, 均为植入内固定物;伴有糖尿病3例。

1.2 临床表现

切口浅表感染:局部红、肿、热、痛;切口深部感染:上述表现不明显, 多为局部的深压痛;多伴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全身表现。

1.3 病原学检测

切口分泌物或深部穿刺物细菌培养可确诊, 本组伤口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4例, 大肠埃希菌2例, 铜绿假单胞菌2例, 荧光假单胞菌2例, 阴沟肠杆菌1例。

1.4 结果

经积极治疗及护理, 本组切口感染病人感染均被控制, 1例病人肢体功能障碍行二期手术。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病人多处于焦虑、恐惧和悲观状态, 担心手术失败、预后不良。护理上应多安慰病人, 耐心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消除病人对感染的恐惧及治疗效果的顾虑, 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与病人多进行非医疗性活动的接触, 使其在心理上感到温暖, 保持情绪稳定, 使病人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

2.2 切口与引流管护理

注意观察切口渗血、渗液情况, 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对小儿、老人及女病人髋部关节等处手术, 要特别注意预防大小便污染伤口敷料。对切口留有负压吸引管的病人, 应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避免造成深部积血, 利于细菌繁殖。给病人翻身、叩背、更换敷料时, 应注意固定好引流管, 以免引流液倒流进而逆行感染。此外, 在不违背治疗原则的条件下, 尽量保持肢体于切口处较低的体位, 以利于引流。

2.3 营养支持与药物治疗

骨科病人卧床时间长, 尤其老年人, 多有骨质疏松, 应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 如牛奶、鱼类等, 以利于骨质生长, 同时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及水果等, 既保证了营养, 又预防了便秘, 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 利于切口顺利愈合。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抗生素, 是治疗术后感染的关键措施。针对切口疼痛, 遵医嘱予布桂嗪、哌替啶及肌肉松弛剂等药物镇痛, 并指导病人深呼吸, 可放松紧张情绪, 减轻疼痛程度。

2.4 手卫生

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媒介因素, 也是造成外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护士的手常直接接触病人的身体及病人接触过的血压计、听诊器、便器等, 都有可能造成病菌的传播, 是感染传播的重要因素。对于术后切口感染病人, 更应注意手卫生, 在接触该类病人前后应常规洗手进行手消毒, 杜绝切口混合感染的发生, 同时防止感染细菌传播给其他病人, 特别是一些耐药性较强的细菌, 如耐假氧西林葡萄球菌等。

2.5 加强病房管理

骨科病区人员较多, 病室空气随时会污染, 如铺床、扫地和人员走动都会引起携带细菌的尘埃飞扬散布于空气中, 再加上病人的飞沫, 在换药时会沉降于切口引起感染[1], 定期进行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及地面的监测及消毒工作, 把感染病人病房作为重点区域, 增加消毒时间和次数。尽量减少家属探视, 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室安置, 避免病区病人交叉感染。病人废弃物用专用密闭塑料袋盛放, 送焚毁炉焚烧。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常规, 并劝告病人与探视者共同遵守。

3 讨论

3.1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易感因素

部分骨科手术难度大, 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术中多伴有辅助检查, 使创伤性病人手术治疗后切口易感染[2]。手术本身的侵袭性操作造成组织损伤, 使病人的抵抗力下降是造成骨科手术中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3]。此外, 若切口血肿形成或有坏死组织及缝线等异物残留, 均会为细菌滋生提供良好条件。老年人生理防御功能衰退, 对创伤恢复能力差, 且常伴有糖尿病等其他疾病, 也易发生术后感染。

3.2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对病人而言骨科创伤及手术已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术后切口如再发生感染, 无疑会给病人带来更为严重的心理创伤。做好心理护理, 消除病人的恐惧和焦虑, 积极配合治疗,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最终顺利康复尤为重要。

3.3 手卫生的重要性

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众所周知认真洗手仍然是目前我们已知的最简单、最重要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4]。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工作管理, 对于术后伤口感染病人的愈合极为关键。此外, 应创立手卫生文化, 并鼓励病人家属积极参与。

综上所述,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增加病人痛苦, 护理上应给予心理关怀, 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加强伤口局部以及病人整体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及院感管理, 以求尽快控制感染, 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莫莉清, 施小明, 王美琴.骨科手术切口感染64例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要点[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5, 3 (10) :948.

[2]李淑花, 毋玉梅, 李妙芳.骨科无菌手术感染因素调查分析[J].中医正骨, 2003 (8) :12.

[3]张德立, 陈立福.骨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耐药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2) :147-148.

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篇5

【摘要】手术切口感染一直是腹部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就我院近5年来发生的16例手术切口感染病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防治此类感染的措施。【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

【中图分类号】R61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3-0013-02 手术切口感染是在基层医院中较常见的一种感染。在出现此类感染后,患者的切口可能会延迟愈合、裂开,甚至可引起全身感染。因此,预防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是医院的一项重要的感染管理内容。为了解我院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笔者对2005~2009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60例住院患者中曾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16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现将此类感染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在发生切口感染的16例患者中有9名男性、7名女性。他们的年龄在7~76岁之间。在这些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进行胃大部切除术(包括修补术)后发生了感染,有2例患者在进行胆囊切除术后发生了感染,有1例患者在进行肠梗阻粘连松解术后发生了感染,有12例患者在进行阑尾切除术后发生了感染。这些患者均于术后5~9天内出现了切口红、肿、热、痛、切口内有液体渗出及波动感,体温波动在37.5~39.1℃之间等症状。

1.2治疗方法对于被确诊其手术切口处于感染早期阶段的患者,在其切口周围使用了640万单位的青霉素或0.8克的丁胺卡那霉素进行局部封闭(每两天用药一次),并用红外线照射手术切口15~20分钟,每日照射一次。对于手术切口内出现了渗液或已经形成脓肿的患者,立即拆除其切口上1~5针的缝线,放出渗液、积液或积血,彻底清除切口内坏死的组织,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液反复冲洗切口,并每天用庆大霉素纱布条湿敷切口。待切口内有新鲜的肉芽组织生长后,用蝶形胶布拉闭切口或对切口进行二期缝合。2讨论

2.1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

2.1.1使手术切口受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手术人员在术中未能很好地保护切口,使渗出液、脓性液或肠液污染了切口。在术后,手术人员又未能充分地冲洗切口或在关闭切口时未冲洗手套和使用过的器械,从而造成了切口的二次感染。2.1.2手术切口内有残留异物由于手术切口内有血肿、缝线、异物或坏死组织等残留物,降低了切口内组织对细菌性污染的抵抗力。

2.1.3手术操作技巧欠佳在施行手术时,一名技术娴熟的医生不仅能缩短手术的时间,而且能恰当地处理手术切口、降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而在上述16例手术中,有的医生在施行手术时动作粗暴,过度地分离或牵拉手术切口,急躁地结扎大块的组织或使用电刀,致使切口内的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有的实施手术的时间过长、使手术切口长时间处于开放状态,增加了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

2.1.4患者的免疫力较差患者的免疫力若较差,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就会很高。在上述16例患者中,有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有的患有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恶性消耗性疾病,有的患有贫血、糖尿病、肝硬化、恶性肿瘤,其中有的患者大量地使用激素类药物。2.1.5其他在上述16例患者中,老年患者、肥胖症患者、引流部位选择不当的患者及某些慢性病患者在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比例较大。

最近,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了4种易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类型,这4种手术类型是:①腹部手术。②时间超过2h的手术。③污秽或已发生感染的手术。④被确诊患有3种以上疾病患者的手术。这个论断和本文上述的剖析是一致的。

2.2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医师除了应在手术过程中保持轻柔、准确、精细的操作动作以外,还应对手术区进行细致的术前准备和及时的术后处理。2.2.1做好手术区的术前准备

2.2.1.1做好手术区皮肤的术前准备为降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准备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于术前1d沐浴(应尽量使用消毒药皂)、理发、剃须、剪指(趾)甲和更换清洁内衣。护士应检查其手术区的皮肤有无炎性反应或破损,尽量使用剃毛法(切忌剃破皮肤)进行备皮。在剃毛后,护士可用适量75%的酒精消毒手术区的皮肤,用无菌巾包裹此处的皮肤。在备皮工作完成后,医生应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施行手术。

2.2.1.2做好胃肠道手术的术前准备:在进行消化道手术(尤其是结肠手术)前应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如在术前1d口服抗生素、在术前1d摄入流质饮食、在术前的晚上和手术当日的早晨各进行1次清洁灌肠等。

2.2.1.3鼓励患者在术前补充更多的营养:应鼓励患者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肪的饮食。进食困难或消化功能不良的患者应摄入易于消化吸收的要素饮食。2.2.1.4在术前合理地应用抗生素:在进行清洁阶段的手术前一般不必为患者使用抗生素。若要进行可造成污染的手术(如胃切除、肠切除等)或一些较大的手术(如严重创伤的急救手术、心脏手术等),应预先估计手术所需的时间和切口受到污染的几率,并适当地应用抗生素来预防切口感染。据文献报道[2],与在术前2周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相比,在术前2h使用抗生素的患者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更好。因此,我院一般主张患者在术前使用1~2d的抗生素,在术前30min或缝合切口前局部使用抗生素,并在术后继续使用3~5d的此类药物来预防切口感染。

2.2.2医生在施行手术时,应力求一次性切开切口,避免反复、多次、多刀地切割切口处的组织。如需使用电刀,应避免为了追求速度而使用强电流操作或进行大面积烧灼止血。2.2.3在进行手术时应采取以下可保护切口的措施:①使用腹膜外翻固定法。②恰当地使用纱布和护皮巾。③在关闭腹腔时应使用未被污染的手术器械(或用酒精棉球擦拭已被污染的手术器械后再使用)。④彻底地冲洗切口。

2.2.4在进行腹部手术时,可用生理盐水彻底灌洗腹腔,用抗生素药液冲洗发生较重腹膜炎的腹腔,并在手术结束时在切口内放置理想的腹腔引流物。

术后切口感染率 篇6

【关键词】负压引流;腹部手术;切口感染;预防

【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43-01

腹部手术后的切口感染在腹外科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切口感染而增加换药的次数,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对患者的精神上也是一种折磨。为了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换药次数,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临床上常采用负压引流的方法对术后切口感染进行预防治疗。为探究负压引流对对腹部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预防效果,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换药和拆线情况等,现将近年观察和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1月我院接收的腹部手术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据表发随机分成两组,其中A组40例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21~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5±35)岁,B组40例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23~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8±27)岁,两组患者的均在腹部手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两组患者均在年龄、性别、体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采用负压引流的方法,即在负压引流管下面放置高分子医用海綿(山东威高新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药准字2660280,规格是10cm×15cm,5cm×75cm,5cm×15cm)使其与创面隔开,用生物半透膜封闭创面,使之形成一个密封的引流系统工作于负压吸引机。该方法可将切口的渗出物负压引流到外界,从而减少换药次数及切口感染率。B组则采用常规的药物引流方法,拆线后对创面渗出物用浸泡过那他霉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489,规格1ml:5000单位)的纱布进行擦拭引流。渗出物的较多时,换药次数随之增加。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中的切口的愈合人数、愈合中有感染的人数、切口未愈合的人数及换药次数和拆线时间,计算出每组的平均感染率、平均换药次数及平均拆线时间,并讨论临床疗效。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A、B两组患者经不同的预防感染措施后的临床观察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A组患者的术后切口平均感染率、平均拆线时间及平均换药次数均低于B组,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术后切口感染率 篇7

关键词:阑尾炎,切口感染,预防,处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乡村、社区基层医院所承担的外科手术越来越少。但是阑尾炎因其发病率高、发病急以及人们对其认识充分, 仍然是基层医院开展的主要外科手术。文献报道, 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中急性阑尾炎术后感染率一般为10%~30%, 穿孔性阑尾炎术后感染率更是可能高达67%[1]。如何降低切口感染率和提高切口一期愈合率是基层医院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

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阑尾炎180例, 均行阑尾切除手术治愈。如果按2009年《外科学》切口愈合判断标准[2], 本组仅1例切口化脓需要作切开、引流处理, 切口感染率仅为0.6%, 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0例阑尾炎患者, 包括单纯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26例, 化脓性阑尾炎138例, 坏疽穿孔性阑尾炎16例。其中男78例, 女102例;年龄:≤20岁者68例, 21~50岁者70例;51~78岁者42例, 平均年龄 (45.23±16.85) 岁。发病时间:≤4h者9例, 5~12h者78例;13~24h者65例, 25~72h者28例。临床表现:下腹部持续性疼痛25例, 全腹持续性疼痛53例, 转移性右下腹痛62例。伴腹肌紧张78例, 反跳痛49例, 发热87例, 恶心、呕吐42例, 移动性浊音12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 (10.0~20.0) ×109/L者105例, >20.0×109/L者35例, <10.0×109/L者11例。B超腹部检查提示:右下腹有液性暗区16例。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52例:阑尾炎穿孔伴腹膜炎31例:阑尾炎伴阑尾周围脓肿27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根据患者就诊时的症状, 体征, 以及辅助检查, 尤其是集合B超的提示, 分清病情的急缓, 对于发病急, 发热、腹膜炎体征明显的, B超提示化脓性阑尾炎或者坏疽性阑尾炎予以急诊手术, 术前静脉快速滴注头孢他啶2.0g和0.5%甲硝唑注射液250m L, 同时纠正酸碱平衡。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皮肤、铺巾。尤其注意: (1) 切口的选择与长度:所有患者均根据患者病情和体型, 选取麦氏切口或者经腹直肌探查切口。病情肯定的、体型不肥胖的患者选择麦氏切口, 共118例;体型肥胖、考虑有合并症或者阑尾位置较高时选择探查切口, 共62例。探查切口长度在3.5~4.0cm左右, 术中根据阑尾位置高低、深浅以及回盲部的游离度, 必要时延长切口, 充分暴露阑尾。理想的手术切口易于接近病灶, 显露良好, 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切口暴露感染机会。切口大小要适当, 不一味地追求小切口, 避免过度牵拉, 损伤切口组织。腹膜炎严重的, 根据压痛点的不同, 在麦氏切口的上下选择恰当的位置作切口。 (2) 切口的保护措施:阑尾急性炎症时常有炎性液体渗出, 易污染切口组织。阑尾切除时, 手术器械易受污染, 使感染扩散。所以阑尾手术中应该特别注意无菌操作。打开腹膜时先用较小的切口, 对于有较多炎性渗出或穿孔化脓者, 一般会见到脓液渗出, 立即吸净或者擦拭净渗出或者脓液。然后再扩大切口, 完全打开腹膜, 并进一步处理腹腔内的渗出或者脓液。对于未穿孔阑尾, 游离后应小心提取, 钳夹和切除阑尾的器械用后均应放置于污染盆内。术中用盐水纱布或者腹膜适当保护切口。 (3) 术中技巧:避免用手指直接探查阑尾,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尽量用器械寻找阑尾, 先暴露出盲肠后用两把平镊沿结肠带向下寻找, 一般都可顺利找到。所有阑尾, 根据阑尾的游离度, 水肿或化脓后的组织脆性, 选取顺行或者逆行切除方法。以暴露充分, 利于操作为原则。最重要的是不增加患者污染机会和痛苦。在关闭腹腔前, 化脓的、腹腔有渗出的, 把升结肠旁沟和腹盆腔内积液积脓用盐水纱布擦拭净。尽可能的减少残留。以减少术后产生发热、肠粘连、残余脓肿机会。腹腔不冲洗。 (4) 切口的处理:在缝合好腹膜后, 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切口, 冲的次数和量根据术中阑尾的炎症轻重和切口被污染的轻重而定。冲洗后用干无菌纱布拭干切口后, 逐层缝合。 (5) 术后抗生素的运用和调整:术后所有患者均根据术中阑尾的炎症轻重选择抗生素。单属性阑尾炎, 单用一种。化脓性的或者坏疽的均选用甲硝唑/替硝唑+头孢类。术后观察伤口, 根据伤口炎症情况, 必要时抗生素再作调整。

2 结果与讨论

本组共实施阑尾炎手术180例, 除1例切口化脓需要作切开、引流处理外, 其余术后愈合良好, 切口感染率低, 疗效满意。

由于经济条件的及医疗条件改善, 以及新型合作医疗的惠民政策, 患者健康意识极大提高, 阑尾炎就诊时间一般多在发病后1~3d, 发病时间>3d的化脓穿孔并发腹膜炎的患者明显减少。一般阑尾炎手术, 无需灌洗或用药物灌洗, 更很少采取引流等措施。阑尾炎症状明显, 病灶位置局限, 术中灌洗容易导致炎性渗出及脓液扩散[3,4], 腹膜外切口在缝合前可使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但术中发现大量脓液时, 则可考虑吸尽后用生理盐水或抗生素稀释液灌洗局部腹腔。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阑尾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5,6], 术前0.5~1h内快速静脉输注抗生素可以使药物在手术切口组织中达到高峰, 保持整个手术过程中和其后几小时内循环组织内抗生素的足够浓度。术后再使用一次, 但是24h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没有切实意义, 除非已经出现明显的切口或腹腔感染症状。阑尾感染是以厌氧菌和大肠杆菌为主的混合感染, 临床使用多使用甲硝唑/替硝唑+头孢类组合, 效果明显。但是由于基层医疗机构没有药敏检测机构, 抗生素的使用, 特别是头孢类抗生素的使用剂量越来越大, 使用层次越来越高, 三代头孢几乎成为一线品种, 这种情况引人担忧。

参考文献

[1]Passarell JA, Van Wart SA, Meagher AK, et al.Exposure-Response Analyses of Tigecycline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Complicate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8, 52 (1) :204-210.

[2]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32.

[3]马方.手术治疗急性穿孔性阑尾炎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0) :214-216.

[4]陈千益, 欧敬民.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8) :1227-1228.

[5]孙正卫.急性阑尾炎560例诊治体会[J].医学信息, 2011, 24 (7) :4705-4706.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篇8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13年2月收治阑尾炎手术患者302例, 男211例, 女91例, 年龄 (41.30±3.79) 岁。以2001年卫生部医政司拟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切口感染, 在302例患者中, 45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 作观察组;其余257例作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相同的临床手术环境、手术麻醉及手术切口。

分析方法:回顾性的分析302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特征, 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 (BMI) 、是否患有基础疾病、阑尾炎病理分型以及手术时间、切口引流管位置等指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 (x±s) 描述, t检验分析;率间差异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的一般因素分析:在302例患者中切口感染45例, 切口感染率14.91%。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及疾病特征分布情况。观察组年龄、BMI及基础疾病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阑尾炎的病理分型分布与对照组有差异, 化脓及炭疽穿孔者88.89%, 高于对照组69.65% (P<0.05) , 见表1。

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的手术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分布情况。观察组手术时间>1 h、切口无保护以及引流出口设置为原开口者均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阑尾炎手术是腹腔外科中的基础术, 仅是外科医生的入门术[3], 在临床中并未得到医生的足够重视, 随便更改手术的操作流程或者不重视手术细节, 导致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高达10%。

切口感染是阑尾炎手术常见的并发症, 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4], 包括患者自身以及手术相关因素。研究结果发现, 年龄大、BMI较高、患有基础疾病、病理分型为化脓及炭疽穿孔型、手术时间>1 h、切口无保护及原开口引流者出现切口感染机会较大, 与前人研究结果较一致[5]。这提示我们, 在进行临床手术操作时, 应依据其影响因素, 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 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注患者身体状况, 注意手术操作时间及细节, 严密保护患者切口, 加强管理, 提高临床疗效, 进而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何新明.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J].重庆医学, 2011, 40 (22) :2262-2263.

[2]王介营, 李芹, 王洪辉, 等.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6) :1340-1342.

[3]张伟耀, 周霞.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的并发症大样本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3) :322-324.

[4]谢鸿静, 刘娜, 张扬, 等.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及护理[J].河北医学, 2014, (10) :1728-1729.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产科病房共收治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435例。据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将其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49例患者纳入观察组, 年龄22~38 (28.6±6.4) 岁;初产妇33例, 经产妇16例;孕36~42 (39.6±3.4) 周。同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行剖宫产手术未发生切口感染的产妇49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24~36 (27.6±5.3) 岁;初产妇28例, 经产妇21例;孕37~42 (40.2±4.7) 周。2组年龄、产次、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参考文献[3]中的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若患者符合下列条件中的1条即可诊断为切口感染: (1) 切口周围出现红、肿、热、痛或发现脓性分泌物;切口深部引流或抽吸出脓性积液;切口裂开或伴有体温高达38℃;切口局部压痛;切口组织病理学检查或手术探查发现切口感染的证据; (2) 在临床怀疑切口感染时, 发现切口分泌物培养阳性。但应排除切口脂肪液化, 切口处液体清凉, 或临床资料不全的产妇。同时排除因手术室环境或器械消毒不严格、医护人员无菌操作不严谨等原因导致的感染。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产妇的肥胖, 妊娠期合并基础性疾病, 阴道感染, 胎膜早破, 手术时间, 阴道检查次数, 及瘢痕子宫再剖宫产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肥胖、妊娠期合并基础性疾病、阴道感染、胎膜早破及瘢痕子宫的再剖宫产率均高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阴道检查次数多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 论

近年来, 剖宫产率呈逐年升高趋势, 虽随着手术方法的改进和手术条件的改善, 剖宫产手术的创伤明显减少, 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但其并发症仍存在一定的发生率。术后切口感染是剖宫产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 针对术后切口感染, 应积极治疗, 同时为了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笔者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原因, 并寻找相应对策, 以避免或减少其发生[1]。大量临床资料表明, 肥胖、妊娠期合并症、瘢痕子宫、生殖道检查、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手术时间过长、住院时间过长等均会增加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4,5]。肥胖患者易发生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肥胖患者腹部皮下脂肪厚, 手术缝合时间较长, 导致切口暴露时间长, 增加了感染几率, 切除液化脂肪也增加了感染的可能。妊娠期合并症中, 贫血、低蛋白血症或营养不良患者因其自身免疫力下降, 而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进而发生感染, 而且低蛋白血症造成的切口周围组织水肿也是术后感染的易感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亦是因为高水平的血糖易导致机体组织水肿和滋养细菌而诱发术后切口感染。生殖道感染造成生殖道内环境发生改变, 菌群失调, 进而使外来病原菌有机可乘, 导致切口感染。整个产程中, 阴道检查次数增加易导致阴道感染, 而后者已被证实是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胎膜早破易造成羊水污染, 这为切口处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非常容易造成切口感染。剖宫产手术时间过长一方面增加了切口与细菌等病原菌接触的时间, 另一方面因时间过长导致的出血量增加也导致切口周围病原菌易感性的增加。瘢痕子宫瘢痕处组织脆性增加, 切口易撕裂, 出血增加, 而且因缝合难度增加而易形成局部缺血坏死, 进一步形成切口感染。本文结果也显示, 产妇的体质量较高、妊娠期合并的基础性疾病增加、阴道感染、胎膜早破、手术时间延长、阴道检查次数增加及瘢痕子宫的再次剖宫产均易造成术后切口感染。为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认为应当针对上述原因, 积极采取以下措施:控制产妇体质量;积极控制妊娠期合并症;提高产妇自身免疫力;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或肛门检查;控制已有的生殖道感染;对于胎膜早破者应严密监测, 必要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尽量由手术水平较高的医师进行手术, 以减少手术时间, 同时还应减少住院时间。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方法 将我院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产妇49例作为观察组, 另选同期住院行剖宫产手术未发生切口感染的产妇49例作为对照组, 分析2组临床资料, 比较2组肥胖、妊娠期合并基础疾病、阴道感染、胎膜早破、手术时间、阴道检查次数和瘢痕子宫的再次剖宫产情况。结果 观察组肥胖、妊娠期合并基础性疾病、阴道感染、胎膜早破、阴道检查次数及瘢痕子宫再剖宫产率均高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阴道检查次数多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控制产妇体质量, 积极控制妊娠期合并症, 提高产妇自身免疫力, 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或肛门检查, 控制已有的生殖道感染, 对于胎膜早破者应严密监测, 必要时给予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 尽量由手术水平较高的医师进行手术, 以减少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 术后

参考文献

[1]张荣.剖宫产情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学, 2011, 18 (5) :666-667.

[2]高才兵.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特征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16) :2381-2383.

[3]陈洲芳.剖宫产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9) :4030-4031.

[4]朱洁.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9) :29-30.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 篇10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剖宫产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通过静脉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抗生素冲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胎儿娩出后更换手套等措施的应用,剖宫产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但尚不能完全杜绝,仍应做进一步的努力[1]。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一组剖宫产手术病例,寻找剖宫产手术后切口早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便对手术后切口感染可能性较大的病例提前作出相对准确的处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0月~2008年10月期间我院接诊剖宫产病例共1 624例,产妇分娩后至出院前,如果出现发热并伴有切口局部症状和体征,包括切口裂开、脓性分泌物渗出或局部红肿热痛,诊断为切口感染。发生手术切口感染78例 (4.8%) ,部分病例做过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全部病例手术前预防性接受过头孢类抗生素注射。

1.2 危险因素

纳入分析的危险因素包括:产妇的年龄,有无肥胖[体重指数 (kg/m2) ≥30诊断为肥胖][2],滞产、胎膜早破、过度肥胖、贫血、妊娠合并糖尿病以及急症剖宫产、手术时间过长、麻醉效果不满意、缝合止血不当、术中出血过多、是否接受过不孕症治疗、有无剖宫产史、胎次。

2 结果

切口感染排除环境因素及部分外源性因素 (如室内环境、消毒液、医务人员洗手方式、术野准备、手术器械消毒) ,与下列因素关系密切,见表1。

3 讨论

3.1 滞产及胎膜早破

如果产程超过12 h或胎膜早破超过6 h以上,剖宫产患者就有感染危险。从我院情况分析,因滞产、胎膜早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占较高比率,产科切口中异位繁殖的细菌基本上是由下生殖道所致,滞产产妇消耗体力较大,抵抗力下降,下生殖道细菌通过剖宫产娩出胎儿而带入腹部切口成为条件致病菌,致切口感染。

3.2 营养状况改变

如肥胖、妊娠合并糖尿病、贫血等也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因皮下脂肪层厚,影响术野使手术时间延长,其次相对手术切口张力大、缝合过密、异物 (如缝线) 过多,容易造成脂肪液化合并感染。糖尿病患者切口感染不易愈合是因为高血糖使血管内皮增生,局部供血供氧能力降低。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含量下降,携氧能力差,使组织缺血缺氧切口不能按期愈合。

3.3 麻醉和术中处理

麻醉效果不满意,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缝合止血不良造成切口感染是医务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麻醉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操作。手术时间每增加1 h感染的危险将增加一倍,另外缝合止血不当,术中出血过多,皮下血运丰富,断裂血管如不及时结扎,出现皮下血肿、局部瘀血,影响切口愈合。

3.4 发生术后感染的对策

通过对上述资料分析,笔者认为要降低产科切口感染发生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加强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孕妇合并症,并在孕期及时治疗,如贫血、低蛋白血症应尽可能在临产前予以纠正;尽可能正确估计胎儿大小,严密观察产程,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积极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对急诊手术者建议加强人员投入,以使准备工作充分;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感染工作须做到位,术前0.5~1.0 h给予1个剂量的敏感抗生素。加强手术室空气质量管理,及时做好手术室地面清洁,物体表面清洗及空气消毒[3]。对于进入第二产程选择剖宫产的产妇,术前插尿管前可予外阴阴道充分消毒,麻醉成功后进行手术前消毒更需充分,必须注意外阴及大腿内侧,取出新生儿后术者立即更换手套再接着进行手术,胎盘取出清理宫腔前先予2%聚维酮碘消毒切口及子宫下断,清理宫腔、缝合子宫前再加强消毒一次,缝合腹膜后亦用2%聚维酮碘清洗消毒腹壁各层,通过上述处理明显减少了切口感染。术后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切口、体温、恶露情况,及时发现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Koroukian SM.Relative risk of postpartum complications in the ohio medicaid population:vaginal versus cesarean delivery[J].Med Care ResRev, 2005, 61 (2) :203-224.

[2]Bernardo LM, PA Crane.Body mass index basics for critical carenurses[J].Dimens Crit Care Nurs, 2006, 25 (4) :157-160.

术后切口感染率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218-02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5岁、2010年10月份因外伤致肠破裂在我市中心人民医院行肠破裂修补及左结肠造瘘术(俗称人工肛门),术后因切口感染裂开在我院经清创换药切除坏死组织后行二次缝合手术,愈合出院,造瘘术后六个月造瘘口排便正常,于2011年5月5日再次入院行手术闭合造瘘口,入院后术前肠道准备,完善相关检查,于2011年5月8日行造瘘口闭合术,后因切口较大,再次出现轻度感染,经积极治疗、换药和理疗,患者痊愈出院。

2 第一次切口感染裂开的观察和人工肛门护理要点:

2.1 第一次切口感染的表现:术后T38~39度,切口胀痛及跳痛,局部红肿,压痛。据调查分析:手术类型中肠道手术的感染率最高,为5.88%[2]而引发患者第一次切口感染的原因有:急诊手术、肠破裂、手术时间较长,患者处于应激状态,人工肛门的放置。患者皮下脂肪较厚出现切口中部因张力过大而裂开。

2.2 护理要点:

2.2.1 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采取不同方式讲解使用人工肛门对治疗的必要性,使患者和家属认识到只要配合医护人员的指点和要求及自我学习,人工肛门形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后就不会影响生活与工作,使患者面对现实接受暂时使用人工肛门的事实,并使家属给予积极照顾,让患者情绪稳定,利于疾病恢复。

2.2.2 人工肛门的护理:首先由护士熟练地操作和示范,使病人产生信任感,另告知患者人工肛门是由肠粘膜外翻后做成的,正常高于皮肤,易受到糞便、消化液、汗液的浸渍而经常潮湿,应经常用温水轻轻擦洗肛周皮肤,尤其是排便后应立即清洗,洗时忌用碱性肥皂,洗净后及时揩干,平时内裤宜宽松,裤带不应直接压在人工肛门上,经常观察人工肛门周围皮肤顏色,如有异常应及时求助。饮食方面应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高纤维素、产气多的和容易引起腹泻的食物,要注意饮食卫生,定时定量进食。

2.2.3 切口感染的护理:针对患者第一次手术的各种原因,在进行清创换药引流后进行了二次缝合:在硬腰联合麻醉下剪除周围坏死组织,清除脓液,用止血钳钳夹可疑无生机组织,稍用力不能取下的组织是有生机的,反之是无生机的坏死组织,不要将白色的有生机筋膜,腱膜当坏死无生机的组织清除[3]切口修剪整齐,,然后用减张丝线缝合,注意不留死腔,术后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和止血药物,第二天观察伤口有无渗液,如渗液多应及时换药,如渗液少可隔天或三天一次换药,直至折线。同时密切观察切口血运及皮肤顏色变化,白细胞计数,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患者切口乙级愈合出院。

3 第二次切口观察和护理要点:

3.1.1 第二次切口特点:切口较长,疤痕组织多,患者皮下脂肪层较厚,腹壁切口和人工肛门的切口相距不远等,缝合时应特别注意。廖泽飞等报道: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术前营养状况,长期吸烟、早期进食、术后剧烈咳嗽、缝合技术、手术时间以及电刀的使用有密切关系[4],根据以上的诸多原因,遵医嘱术前半小时给予甲硝唑、左氧氟沙星静滴,未使用电刀、并在全麻插管下进行手术,手术时充分消毒皮肤,手术完毕缝合腹膜后用生理盐水和和甲硝唑反复冲洗切口,并尽量对合整齐采用经皮肤皮下浅层脂肪贯穿缝合,在离切口稍远的部位戳一小孔放置引流管的缝合方法,这样既可使切口有良好血运和良好对合,又可使脂肪层的渗出液和术中已损伤而脱落的坏死细胞残骸引出体外,术后患者清醒后给予头部抬高30℃,下肢抬高10℃,以减少切口张力,腹部加压八小时,术后每日换药,术后第三天引流管未引出液体,遵医嘱拔除引流管。患者此次手术未出现脂肪液化和切口裂开现象,但切口下段处仍有皮肤发红,少许渗液,医嘱继续给予抗生素、白蛋白、氨基酸等治疗,隔日换药和每日用红外线理疗,术后第十二天折除缝线,愈合较好。

3.1.2 出院指导和随访:患者经历两次手术后,身体较弱,出院后嘱患者加强营养,保持大便通畅,继续戒烟戒酒,避免感冒和咳嗽,短期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增加腹压的动作,术后经电话随访,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未见不良反应。

4 体会:

本例患者因外伤后致肠破裂而行肠破裂修补及肠造瘘术,这种应激状态和患者对人工肛门的不适应,术前没有心理准备,对疾病认识不充分,所以对疾病的恢复有较大的影响,诸多引起切口感染和裂开的因素导致了第一次切口的感染,针对患者易引发切口感染和裂开因素,如:急诊手术、肥胖、切口感染、缝线影响、多次手术、切口造瘘等和患者本身的情况,我院采取了利于患者的切口缝合方式+甲硝唑反复冲洗切口、对症及支持治疗、切口理疗、心理护理等使患者第二次手术结局明显好于第一次手术,患者遵医行为良好,心理状态平稳,董文龙报道:术中用甲硝唑注射液冲洗腹壁污染伤口具有良好疗效,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5.41%[5]但由于患者第二次手术切口范围过大还是出现了轻度感染,在以后的护理过程中还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各方面护理和查阅相关资料,及时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降低一切可引发感染的因素,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 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6

[2] 何瑾玢.李卿等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

[3] 刘德成 切口感染并发症的治疗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6(12):1729

[4] 廖泽飞.陈一杰等 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医药 2010:4:24

[5] 董文龙 甲硝唑注射液冲洗腹壁Ⅲ类切口的疗效观察 临床医学 2010:5:29

作者简介:

包皮环切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体会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5例包皮环切术切口裂开患者, 年龄24岁~40岁, 平均年龄 (27.5±0.41) 岁;行包皮环切术原因:单纯包皮过长13例, 包皮过长合并包茎2例。在手术治疗前经充分准备, 符合包皮环切术手术适应证要求[1]。1%~2%的利多卡因阴茎根部阻滞麻醉, 切口用5-0可吸收缝合线缝合。术后切口愈合顺利, 7 d~14 d内创面均初步愈合。患者及配偶性生活检点。

切口裂开时间:18 d~21 d 7例, 22 d~30 d 8例;切口裂开后就诊时间:24 h内2例, 24 h~48 h 8例, 48 h~72 h 5例。

发病临床表现:发热、寒战, 体温升高达38.5~39.7℃;阴茎红肿, 呈“蜂窝组织炎样”改变:切口处皮下肿胀, 冠状沟处残留内板环状肿胀, 界限不清, 龟头不同程度的肿胀, 尿道口有分泌物流出, 排尿不畅;切口缝线部分裂开, 创面触痛, 创面可见脓性分泌物或环绕冠状沟分布多个皮下小脓肿, 主诉阴茎勃起时剧烈疼痛;单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痛。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测定>10×109/L (参考值4×109~10×109/L) ;伤口分泌物培养:多细菌混合感染 (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杆菌、变形杆菌等) 。

1.2 治疗及护理

1.2.1 全身治疗

头孢曲松钠2.0 g+甲硝唑0.5 g静脉滴注, 2次/d, 连用7 d~10 d。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 高热时给予萘普生、布洛芬等解热药物。氨酚待因2片/次, 3次/d。为避免阴茎勃起, 乙烯雌酚片10 mg/次, 3次/d, 酌情肌注地西泮镇静。监测三餐前后的血糖值, 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1.2.2 护理

1.2.2. 1 心理护理

患者对疾病的出现存有强烈的自责、羞辱感, 表现为抑郁、沉默或脾气暴躁、情绪激动, 同时又担心阴茎会阙如, 心理负担较重。医务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针对其心理状态, 灵活使用关心、体贴、疏导、尊重、同情等心理疏导措施, 给予心理帮助, 减轻心理压力。交流时注意场合, 在公共场合不与患者谈论与病情有关话题, 尽可将其隐私锁定在最小范围。对患者配偶进行同期心理辅导, 使患者取得性伴侣的支持、帮助、理解, 以缓减心理压力。由于病变在患者私密部位, 每次处理伤口时给予遮挡与保护, 且减少不必要的护理及陪同人员, 让患者有良好的情绪接受治疗。

1.2.2. 2 寒战、高热

寒战、高热为本病初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由于患者对隐私处疾患难以启齿, 发病后第一时间易以“感冒”为由而就诊, 致使病情得不到及时控制而迁延。本文48 h~72 h就诊者均为此致切口多处脓肿形成, 高热持续数日, 在发热时给予药物降温, 包括冰袋冷敷、温水擦浴、酒精擦浴等。遵医嘱应用药物退热, 退热过程中鼓励患者多饮水, 注意患者的反应, 避免大量出汗、体液丢失过多。降温后加强皮肤护理, 重视阴茎局部卫生, 保证床单的干净、平展, 使患者身体舒适, 告知患者注意保暖。准确记录药物与物理降温效果, 与主管医师及时沟通。

1.2.2. 3 疼痛、肿胀

阴茎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及淋巴回流, 皮下组织疏松, 一经感染炎症极易扩散, 肿胀极为明显。炎症刺激的痛性勃起, 加剧水肿。嘱患者平卧位, 用胶布将阴茎与背侧皮肤固定, 使阴茎直立位紧贴腹部皮肤, 以利于血液、淋巴液回流, 减轻水肿。疼痛会影响患者的休息、食欲、情绪等, 通过聊事业、子女教育、子女学习情况等患者感兴趣的话题, 分散其疼痛注意力。止痛药物应用过程中, 观察用药反应, 并及时评估止痛效果。遵医嘱使用乙烯雌酚、镇静剂, 避免阴茎勃起;嘱患者穿宽松棉质内裤, 避免摩擦;当膀胱充盈有尿意时可引起阴茎勃起反射, 鼓励患者及时排尿, 以免尿潴留, 晚上勤起床排尿。告知患者夫妻应分开休息, 避免性冲动。疼痛和肿胀是病情转归的灵敏信号, 勤观察阴茎肿胀情况, 触诊肿胀深度, 特别注意龟头、阴茎海绵体及尿道海绵体炎症反应, 发现龟头及海绵体僵硬时, 提示脓肿已形成, 应及时切开减张, 以免阴茎缺血坏死。本组未有发生阴茎海绵体及尿道海绵体炎病例。

1.2.3 创面处理

1.2.3. 1 清除分泌物或充分引流脓肿

(1) 拆开包皮红肿切口处缝线, 撑开切口引流脓肿或炎性渗出液, 清洗创面, 清除变性坏死组织, 留取创面分泌物送病菌培养。 (2) 5%聚维酮碘消毒创面至阴茎根部, 用蘸5%聚维酮碘的无菌棉球浸浴创面后, 抽取生理盐水冲洗创面, 3%的过氧化氢冲洗创面及创腔, 再次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及创腔。 (3) 涂纳米银外用抗菌凝胶 (商品名:爱可欣) 于创面, 创腔需引流时, 将纳米银外用抗菌凝胶涂于无菌引流纱布条, 保证引流通畅。 (4) 无菌纱布包裹创面, 包裹纱布有渗液及时更换。操作轻柔, 小心感染扩散。

1.2.3. 2 换药

消除创面腐皮及分泌物, 尽量减少创面的疼痛、出血, 避免用力擦拭, 引发创面的二次损伤, 更换引流条时疏松填塞。感染期换药均按5%聚维酮碘—生理盐水—3%过氧化氢—生理盐水—纳米银外用抗菌凝胶的流程, 2次/d。修复期换药按5%聚维酮碘—生理盐水—纳米银外用抗菌凝胶的流程, 1次/2d。感染控制后, 脓肿引流后期的残留创面, 应用油纱布覆盖肉芽组织, 促进上皮组织爬行覆盖创面。

1.2.4 饮食

加强患者营养, 增加机体抵抗力, 促进组织愈合。发热会影响患者食欲及消化功能, 静脉给予患者营养支持, 嘱进食富含蛋白、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 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

1.2.5 排尿

保持患者会阴部清洁, 排尿时要注意保护伤口, 小心包裹敷料受尿液污染。指导患者爬式 (两手、双下肢支撑, 背部与床面平行, 阴茎垂直向下) 或将包扎的纱布向后推排尿。嘱患者排尿后, 5%聚维酮碘棉球擦除残尿。氯霉素眼药水点滴尿道口, 3~5次/d。

2 结果

经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 本组患者入院后3 d体温均恢复正常, 阴茎肿胀、疼痛明显减轻, 血常规正常;入院后5 d~7 d阴茎肿胀基本消退;住院日7 d~10 d, 其中6例在出院后继续门诊换药。创面愈合时间10 d~14 d。出院后1, 3个月随访创面愈合良好。

3 讨论

3.1 判断切口感染性质, 应用有效抗菌药很关键

包皮环切术后切口一般于7 d~14 d初步愈合, 成年男性切口愈合后裂开多由性交所致。切口裂开, 寄生在个人阴茎或性伴侣阴道内的致病微生物经创面侵入机体而迅速繁殖, 释放毒素, 引起局部组织炎性反应[2], 若感染病灶得不到有效控制, 可能发生组织坏死进而加重感染, 有时会危及生命。判断切口感染性质, 第一时间应用有效抗菌药很关键。基于患者夫妻性生活检点, 全身寒战、发热, 包皮切口创面有分泌物, 阴茎疼痛红肿, 呈“蜂窝组织炎样”改变, 初步诊断为细菌混合性感染。本组均在细菌培养未有结果前经验性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 为控制感染赢取时间。用药疗效及细菌培养结果验证了诊断的准确性。

3.2 切口感染后清除分泌物、充分引流脓肿是治疗的根本

切口感染治疗须尽早去除病灶, 任何药物均不能代替外科治疗。对宿主创面进行清洗, 去除坏死组织和异物, 打开脓肿, 进行充分的引流是治疗感染的根本, 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本组在初次创面处理后, 患者全身及局部症状均有明显减轻。另外, 切开病灶, 提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 为明确诊断可提供有力证据。

3.3 适宜敷料的应用是加快创面愈合的保证

纳米银是一种利用纳米工程技术制备的粒径<100 nm的银颗粒, 纳米银外用抗菌凝胶是将纳米银分散于玻璃酸钠等载体制成的凝胶剂。银不但具有很强的杀菌或抑菌特性, 还具有良好的抗炎性反应, 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3]。纳米银外用抗菌凝胶应用于创面, 溶出度和杀菌抗炎效果极高, 并且无刺激性, 治疗皮肤及皮下感染很适宜。本组包皮切口感染为皮下浅层感染, 应用纳米银外用抗菌凝胶达到了期望效果。

3.4 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组发病诱因暴露出我们在成年男性包皮切除术后健康教育中的不足,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 导致了不良结果的发生。为此, 今后要加强此方面的健康教育。另外, 很有必要对成年男性包皮切口进行术后随访, 告知有性生活的包皮切除术患者, 尽管术后4周~6周后, 伤口看上去已经愈合, 但处在愈合期的皮肤抗牵拉耐摩擦的能力不足, 容易撕裂, 使致病菌侵入体内, 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术后6周内禁忌性生活, 接下来的6个月内所有的性生活建议使用安全套。

参考文献

[1]李云龙.实用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18-22.

[2]刘春娟, 印义琼, 文曰, 等.交互式清创在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伴组织坏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 (26) :36-38.

上一篇:针灸疗法下一篇:雷达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