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院内感染(精选12篇)
术后院内感染 篇1
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是外科较为常见的感染之一。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人们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 对生命的渴望和质量的提高, 医院把感染管理业已纳入到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术后感染不但会使患者身心受到伤害而且还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延长了住院时间, 增加了患者住院费用, 而且对于一所医院来说, 声誉会受到不好的影响, 失去患者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信任。本研究对912例耳鼻喉外科术后患者进行了调查分析尤其是对其中32例术后感染者进行了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以便预防和降低术后感染的几率, 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05~2013-01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耳鼻喉门诊患者912例, 其中男500例 (55%) , 女412例 (45%) , 年龄4~71岁, 平均36岁。
1.2 研究方法
采取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同时对手术室内环境进行检测, 如室内空气质量、手术台的卫生等, 以及医务人员的消毒效果。并全程跟踪记录手术过程, 术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调查走访, 收集相关资料后对耳鼻喉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1]。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以表示计量资料, 应用t检验, 等统计学方法,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感染部位分布
在本次调查的912例耳鼻喉患者中, 术后感染的病例有32例, 其中男患者12例, 女患者20例。感染的部位主要分布见表1。
2.2 感染因素分析
术前住院天数最长8d, 最短2h。手术操作时间:最长为7.5h, 最短20min, 见表2。
3讨论
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 患者术前的住院时间是引起术后感染的一个构成因素之一, 因为医院是一个有菌的环境, 而耳鼻喉门诊的疾病又是以呼吸道疾病为主的。患者术前长期住院, 会使免疫力低下, 与医务人员、其他患者的长期接触, 空气的细菌量就会随着人员进出的频繁、人数和时间的推移而增加[2], 同时住院时间越长, 皮肤和体内存在的细菌与医院环境中的耐药菌株交互影响概率越大。因此, 缩短术前住院时间是降低耳鼻喉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其次手术持续的时间也是导致术后感染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手术操作时间越长, 感染率越高:手术时间越长, 切口暴露的时间越长[3]。由空气或切口汗腺排出的细菌越多, 由此造成切口感染的机会越大, 陈爱卿等[4]研究发现, 手术时每小时降落手术区的细菌数可达35000~60000个。且由于手术造成切口及组织损伤加重, 局部抵抗力下降, 同时, 长时间的操作, 出血量增多, 且麻醉时间的相应延长, 也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5]。
另外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与手术前后抗生素使用的时间和种类有直接关系, 一般来说, 术后如发生切口的感染, 该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和使用种类会有所增加[3]。据有关专家表明滥用抗生素有三大危害。危害一: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带来较强毒副作用, 直接伤害身体, 每种抗生素对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伤害。比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可损害肾脏等等。而耳朵对抗生素的副作用最为敏感, 比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最易影响耳朵毛细胞, 而使听力下降。危害二:抗生素用多了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使抗生素药物效果变差, 甚至无效。危害三:抗生素用得过多过滥, 会大量杀灭体内正常细菌, 让致病菌乘虚而入, 可以造成人的死亡。因此医务人员要严格控制对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
最后, 医务人员手的消毒效果不好, 手术室空气以及手术用品消毒没有达到标准都有可能是造成术后感染的因素之一, 所以医院以及科室针对这些方面本应该可以避免的因素一定要加强管理, 做好预防。随着人们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 对医院以及医务人员的各方面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外科术后感染如今已经是每一所正规医院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针对我院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因素做了一些分析研究, 希望我们一线的医务人员不断学习提高我们的专业知识, 有效控制术后感染病例的发生, 珍爱自己、珍爱患者的生命。
摘要:目的:研究耳鼻喉术后感染因素分析, 为日后工作提供有用依据, 减少感染。方法:采取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同时对手术室内环境进行检测, 如室内空气质量、手术台的卫生等, 以及医务人员的消毒效果。并全程跟踪记录手术过程, 术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调查走访, 收集相关资料后对耳鼻喉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研究选取的2012-052013-01在佳木斯大学附属医院的耳鼻喉门诊患者912例中, 感染的有32例, 占4%, 其中泌尿系统感染的有4例 (男3, 女1) , 占12.5%, 消化系统感染的有12例 (男4, 女8) 占37.5%, 呼吸系统感染的有16例 (男5, 女11) 占50.0%。结论:加强业务学习, 严格管理降低术后感染因素。
关键词: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感染因素
参考文献
[1]侯丽达.819例耳鼻喉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9) :2112-2114
[2]翟存华.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 :74-76
[3]李红, 黄小民, 韩燕茹.116例住院患者Ⅰ类手术切口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11) :1241-1243
[4]陈爱卿, 杨志奇.预防使用抗生素与切口感染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6, 6 (2) :120-121
[5]宗军.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32) :121
术后院内感染 篇2
现在医院感染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医院感染不但关系到医患双方的健康而且影响到医院的医疗质量,我院始终重视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在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我院本月进行了全院大检查。现将医院本月院感检查中有关院感管理的部分检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仍有大部分科室对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方面学习及认识不足。着重表现在无菌手术的术前应用上。《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对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规定:“1.给药时机: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2.用药时间: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然而大部分科室术前不给药,导致术后使用时间偏长。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涉及的科室包括所有手术相关科室:外科、妇科、眼科、心内科介入病人、介入科等。
二、有相当多的科室对院内感染缺乏重视。表现在院内感染病例上报不及时、漏报。有些科室多年未有院感病例登记及上报,有确实未有院感发生者,多为不重视,未登记上报。
三、细菌培养+药敏率明显偏低,大多科室未达到30%。相当多的科室不重视,许多应做细菌培养+药敏者未做检查,导致盲目用药、长时间用药,使耐药菌的发生率增加。同时因未有细菌培养结果,使得感染病人与普通病人混合安置,使得院内感染发生的风险性加大。
基层医院内科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篇3
資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08例内科院内感染中,男58例,女50例,平均年龄57.2岁,其中60岁以上62例。
方法:参照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采用的统一感染诊断标准,依照临床表现、常规检验、细菌学培养、影像学诊断以及临床治疗情况等,确立内科院内感染108例患者。
结 果
感染人数及感染部位(见表1):108例中有11例发生2个不同部位的感染,2例全身感染。
院内感染与危险因素关系,见表2。
院内感染与病原体关系:近几年来我院开展了细菌学培养,对其中42例进行细菌学培养。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6例(61.9%):绿脓杆菌、沙霉菌各8例、大肠杆菌5例、肺炎杆菌2例;革兰阳性16例(14.8%):表皮葡萄球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链球菌1例、真菌5例。
感染途径与易感病人情况:呼吸道传播59例(54.62%),接触性传播30例(37.7%),消化道传播18例(16.7%),黏膜皮肤创伤性传播1例(0.9%),易感病人60岁以上老人59例(54%),病弱者88例(81.6%),同期导尿病人42例,感染11例。
讨 论
院内感染是指病人在住院48~72小时或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院内感染是医疗质量客观标志之一。时刻关系到住院病人的生命安危和病人的医疗费用的支出。据有关文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0.3%。在医院各科对比中,内科院内感染发病率最高。
通过本组临床资料分析,基层医院各科慢性病、肿瘤病人增多,易于合并感染,各种创伤性治疗措施,广泛使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病人免疫功能下降,为细菌入侵创造良好条件,并往往成为难治性感染。本组表明老年人因其抵抗力下降发生较多,特别是有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肝硬化等易发生。在内科所发生的院内感染病例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多,感染细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可能与老年人病情重,咳嗽反射差,支气管腺体增生,分泌物增多,黏膜纤毛功能减退,痰不易咳出有关。尤其是脑血管所致的昏迷病人,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
本组临床资料还表明,应用广谱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干扰正常菌群降低机体抵抗力,较易发生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本院病人与留置导尿有关,占10%左右,尿路感染比例较多。所以基层医院应量避免留置导尿,必需导尿时,应正确实施无菌技术操作。
治疗时防止静脉输液感染,输液时应严格洗手及消毒,放置营养输液管时应戴无菌手套,必须对危重病人进行严格的监测和必要的消毒,或有条件时采取单独隔离。要做到合理用药,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症,最好是依据细菌学培养选用敏感、毒性小的抗生素,注意克服药物不良反应。联合使用抗生素时,要有严格临床指征。谨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降低院内感染率。
术后院内感染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 年1 月~2014 年12 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1200 例胆结石患者,并将发生院内感染的32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 例,女14 例;年龄23~76 岁,平均(39.21±11.21)岁;开腹胆囊切除手术12例,腹腔镜切除术9 例,小切口切除术11 例。
1.2 研究方法
病原菌培养:收集患者手术切口处分泌物,并抽取胆汁作为检测样本,置于无菌的血琼脂平皿及麦康凯平皿中进行培养,其中纯培养或者表现优势生长的认为是阳性菌株。 培养完成后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
资料收集:按照国家统一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我院专门制订了外科手术术后院内感染情况调查表,调查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类型、胆囊积液、引流管放置、术中损伤性操作、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以及是否并发基础病等,发现感染病例后由专门的感染科医生对其进行临床诊断,确诊或疑似病例将在12 h内填写该调查表,本次研究选取的32 例感染患者均经过诊断确认。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胆囊结石术后患者院内感染率以及感染部位分布
1200 例进行胆囊结石术的患者中一共有32 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2.67%。 32 例感染患者最多的是呼吸道感染,占感染总数的28.13%,另外分别有21.88%患者发生胆道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还有少量腹腔、切口以及血流感染。 见表1。
2.2 胆囊结石术后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32 例胆囊结石术后院内感染患者中共培养细胞株42 株,其中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4.76%,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19.05% ) 和肺炎克雷伯菌(16.67%);革兰阳性菌占42.8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9.05%)和粪肠球菌(16.67%)为主。 见表2。
2.3 胆囊结石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对1200 例胆囊结石术后院内感染病例样本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发现,年龄、胆囊积液、引流管放置、术中损伤性操作、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以及合并基础病均与胆囊结石术后发生院内感染有关(P < 0.05 或P < 0.01)。 见表3。
2.4 胆囊结石术后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依据上述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将胆囊结石术后院内感染作为因变量,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 其中年龄≥55 岁、术中有损伤性操作、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 d以及合并基础病均是胆囊结石术后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1)。 见表4。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一种由于胆囊内出现结石而引发的一种胆道类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各类胆道疾病尤其是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手术治疗是彻底根治胆囊结石的最有效方法[5,6]。 但由于胆道手术解剖复杂、胆道变异多,加之其他外源性因素的影响,胆囊结石患者在手术后发生感染的比例相对也较高。 感染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时间,增加了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 加重了患者的经济生活压力延长了住院时间,严重地影响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以及预后效果[7]。
本研究回顾分析了1200 例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以及手术资料, 其中有32 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院内感染,其感染率为2.67%,以呼吸道、胆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为主。 有研究发现,呼吸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是外科手术术后感染的主要部位[8],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本研究进一步对引起胆囊结石术后感染的病原菌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革兰阴性菌是引起胆囊结石术后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可以占到54.76%, 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引起医院感染的革兰阳性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为主,这与目前文献中[9]关于外科手术院内感染的病原菌种类是相似的,表明这些病原菌由于其较强的活跃度以及耐药性已经成为了大部分医院的主要致病菌,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感染疾病的暴发流行[10]。 因此,做好术后病原菌的培养、检测,合理地选用抗生素,对降低感染率,提高感染的治疗效果是十分关键的[11]。
其次, 为降低胆囊结石术后患者感染发生率,本研究对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胆囊积液、引流管放置、术中损伤性操作、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以及合并基础病与胆囊结石术后发生院内感染有密切的关系,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55岁、术中有损伤性操作、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以及合并基础病是胆囊结石术后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老年人以及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其自身的免疫力较低, 对术后病原菌的侵入的耐受能力较差,因此在进行手术等外科创伤后容易发生各部位的感染,根据已有的研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发生胆囊结石术后感染的概率较大,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会为细菌生长和繁殖提供便利条件,糖尿病患者白细胞的趋化性和吞噬性等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导致各种感染[12,13]。 而术中的损伤性操作为对患者造成创伤而产生不必要的伤口,容易导致感染。 其次术中的创伤往往会导致剧烈的疼痛,也会导致感染的增加;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不足,由于部分患者术后康复较慢,对创伤耐受力差等,抗菌药物停用后由于康复效果不佳也会再次引起感染[14]。
根据胆囊结石患者术后感染的部位、病原菌种类以及危险因素等,结合临床经验,本研究提出了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策,如下所示:1加强术后巡视。 保持引流通畅术后应密切观察留置引流管患者的引流是否通畅,对引流液的颜色、性状以及引流量进行记录,防止胆囊积液的发生[15,16]。 2做好消毒灭菌以及隔离工作。 手术中应由专门的人员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处理,应规范消毒制度,严格无菌操作,病房也应进行定期消毒,规范手卫生准则,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17];护理人员要充分意识到消毒灭菌以及隔离县官制度的重要性,医院也应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消毒灭菌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建立合理完善的监督制度。 3合理使用抗生素。 对患者感染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别以及药敏试验后,确定抗菌药物的使用,护理人员应严格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正确地服用药物,并观察使用药物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在有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下注意药物使用疗程及时停药,并监测感染菌群变化及药敏特点,及时调整[18,19,20]。 4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以及家属接触的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嘱咐患者应在卧床休息的同时,注意适当下床进行活动;嘱咐家属在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切勿碰及伤口[21];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宣教, 嘱咐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2]。
院内感染工作计划 篇5
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及业务学习
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扎扎实实把传染病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拟定今年组织全院职工开展传染病知识培训讲座,理论知识考试,并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二、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管理工作
1、进一步完善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做到谁接诊、谁报告、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时,应立即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对有漏报、迟报者、填写传染病报告不完善的,经检查发现一次给予相应处理。
2、进一步完善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日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每月底及时将传染病月报表报送县疾病控制中心并协助疾控中心开展传染病疫情调查。
3、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好常见传染病、重点疫情预警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认真落实AFP病例的监测,加强对消灭脊灰工作的督促检查,做好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活动。继续加强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护工作。今年主要医护人员知识培训,应急处置培训,医疗救治培训,病例监测培训等工作。
4、进一步加强发热、肠道门诊管理,按要求认真填写各种登记本。
5、加强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加强领导,强化部门职责,争取各部门参与,采取多渠道方式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尽量年内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医务人员累计参训率达50%以上,年底城市、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达90%、70%。
6、抓好结核病防治工作。以“控制传染源,降低疫情”为目标,切实落实各项控制措施。普及结核病的防治知识宣传,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对结核病人进行归口管理。
三、加强死亡病例报告和死亡证明书的管理,
按照《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进一步做好死亡病例监测工作及网络直报工作。加强《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管理,出现居民死亡后,由经治医师详细填写死亡证明书内容,填写完后由办公室盖章,证明书第二、三、四联交由死者家属,第一联送至预防保健科,防保科将第一联进行网上直报后保存在预防保健科。凡是我院收治的病员死亡后,才能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院外死者经我院医生到现场确认之后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如因医师私自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概由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四、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计划免疫工作
1、今年将在门诊、住院部设立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专栏,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实际需要,及时更换宣传内容,开展健康宣传活动,办传染病专栏。
2、加强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职业暴露登记报告制度和职工健康档案管理。
3.配合疾控中心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保障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率达100%。
五、其他:慢性病及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1、肿瘤防治充分发挥社区网络作用,户籍管理,及时完成已发现肿瘤病人的随访工作。
2、心脑血管防治需巩固门诊医生35岁血压首诊测血压负责制。
3、要求管辖社区在辖区居民中糖尿病患者,每年每三月进行随访一次。
4、健康教育工作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配合其他条线主题宣传加强院内及院外健康教育,开展常态禁烟控烟活动,巩固无烟医院成果。
美国预防院内感染的5个有效措施 篇6
在预防感染方面,许多医院有现成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如中心导管血液感染(CL-BSI),呼吸器获得性肺炎(VAP),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和插管导致的尿路感染(CAUTI)等;但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做到预防感染而又不增加额外的开支呢?我们提供以下五个有效的措施供大家参考。
1
正确流程标准化
在预防院内感染方面做得成功的医院都明白,如果希望有效地控制院内感染,应该把正确的操作流程融入到医院的系统设计中;举个例子,有家医院大大降低了导尿管插管所造成的尿路感染,因为它明确规定,除非医生特别下医嘱说保留导尿管,否则必须在插管两天后拔除;标准化措施的规定是设置停止医嘱的提醒功能或者添加自动停止医嘱的功能;密歇根大学曾经做过研究,该措施的执行可以降低52%的尿路感染发生率。
为防止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另一家医院规定,在给病人发放药物前至少需要有两个人独立核查病人的药物使用情况,以确保给病人发放正确的药品及剂量;根据安全用药实验研究所的调查发现,这类预防感染手册的应用及规章制度实施能够纠正95%的错误,从而防止有害事件的发生。
以上两种干预措施进一步说明了把正确的操作流程变成系统的默认标准,是减少偏差及防范出错的最有效办法。
2
提供捆绑护理
为预防感染的另一个有效措施是推行捆绑护理服务,即把与一个疾病相关的一系列防护措施捆绑起来一起执行,这要比一次执行单个护理效果要好。据考证,提供捆绑护理,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明显。英国的一个研究发现,实行可靠的捆绑护理服务,可减少14.5%的医院住院死亡率。
举一个例子,许多医院为防止皮肤压疮而实行“捆绑式皮肤护理”,包括创建一个治疗皮肤伤口的管理团队,用统一的方法评估皮肤状况,每次换班同时更换伤口敷料,把高危患者放在合适的卧床上,对长时间坐卧在坚硬表面上的患者(如手术床或者轮椅)采用局部皮肤减压装置。通常情况下,为严格遵守上述的捆绑护理措施,可以采用清单核查签署,并送交护理小组审阅,以确保有效地执行所有适当的护理。
3
手部卫生的提醒
许多感染和危害可以通过简单的保持手部清洁来预防;但在整个医院中要确保所有工作人员的手部卫生却是个艰巨的任务。为宣传保持手部卫生,大多数医院大力推行手部卫生运动,其中包括教育,提醒,审核和反馈。例如,一家医院工作人员使用代码短语提醒同事,是否已经清洁了他们的手(如“你见过汉娜吗?”),洗手提醒的宣传单张贴在显眼的地方,还有一些地方放置了酒精性洗液让员工使用,有时还采用“秘密购物者”方针,随时监测手部卫生的执行情况。
4
鼓励员工畅所欲言
预防感染措施的实施需要医院形成一个开放的环境,鼓励员工畅所欲言,提高安全意识,许多医院提供培训计划,推动医院文化,倡导有效沟通和团队合作,使员工具备主人翁意识。还有一些医院不惩罚提出问题的当事人,使人们不害怕报告不良事件。这样做,医院不仅能够主动找出错误,而且消除了危害发生的潜在风险。医院用这种方式,在危害发生之前,有效地落实防范措施,从而防止对患者造成致命的伤害。
5
领导参与
许多医院高管都承诺要提高病人安全,应该把安全承诺向一线工作人员清楚地传达。比如,一家医院领导进行每周的“病人安全行”或“院领导安全巡查”,他们参观临床和非临床科室,以搜查潜在的安全隐患或了解一线人员医护人员的顾虑;把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在院领导的例会上进行讨论,并把解决每个问题的责任分配到具体的行政领导头上;在另一家医院,董事会和病人安全小组委员会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核查,对患者,员工和医疗设施进行安全隐患检查,包括发现安全问题并予以讨论;还有一家医院,院长和管理层每月进行安全巡查,评估医院设施的安全性(如:过期用品,医院使用的建筑材料等)。定期评估安全风险,是成功提高医院安全性,减少危害的基石,有些医院采用了预警报告系统,有效地监测危害发生情况,并成功减少危害。
医院如果明白院内感染的严重后果,进而推行上述的各种战略预防措施,积极提倡医院的安全文化,并结合到医院日常运营的流程和管理设计中,就能够更好地提高临床服务质量,给社会和患者带来福音。
术后院内感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骨科2014 年5 月-2015 年6 月手术治疗的且术后并发院内感染的64 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38 例, 女26 例, 年龄56~79 岁, 平均 (63.5±1.1) 岁。骨科疾病致伤原因:原发性骨科疾病19 例, 交通事故致伤24 例, 摔伤13 例, 挤压伤5 例, 其他致伤原因3 例。笔者所在医院本次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下开展, 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 且患者在参与研究前均已在具有法律效力的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研究方法
采集64 例患者引流液、尿液、手术切口分泌物、粪便等作为检测标本, 使用全自动培养系统对检测标本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将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 25923) 作为质控菌株。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法, 严格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手册进行病原菌耐药性判定, 药敏试验使用的纸片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
1.3 观察指标
观察64 例骨科老年手术患者术后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耐药性。
2 结果
2.1 术后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
64 例患者共检测出病原菌72 株, 其中鲍氏不动杆菌所占比例最高, 为26.4%, 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占25.0%, 两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种类的病原菌, 其中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为44.4% (32/72) , 革兰阴性菌为52.8% (38/72) , 详见表1。
2.2 术后院内感染耐药性分析
经药敏试验发现, 革兰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最高, 对美罗培南的敏感性最高, 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最高, 对乙酰唑胺的敏感性最高, 详见表2 和表3。
3 讨论
骨科手术创伤性较大, 且老年患者对手术应激性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差, 故术后较易发生院内感染。临床观察发现,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院内感染的部位具有多样性, 包括手术切口、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 但无论哪个部位发生院内感染, 患者均可出现高热、呕心等临床症状, 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4]。老年骨科手术术后院内感染的发生, 不仅会对患者原发疾病的手术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严重时还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提示临床应重视骨科老年手术患者术后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5]。
本次笔者所在医院对骨科老年患者术后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发现, 革兰阴性菌中鲍氏不动杆菌所占比例最大, 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大, 两者的检出率分别为26.4% 和25.0%, 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对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具有较强的耐药性。革兰阳性菌对乙酰唑胺、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对青霉素G、氯霉素、红霉素等抗菌药物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骨科老年手术患者术后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对传统的抗菌药物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故认为采用传统抗菌药物治疗骨科老年手术患者术后院内感染难以获得显著疗效。
现阶段, 各种病原菌感染引起的院内感染已成为世界各国临床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降低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笔者所在医院制定了以下几项临床防治措施。 (1) 手术治疗和临床护理中, 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定期对患者病房进行消毒灭菌, 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 地面和物品干净、整洁。 (2) 机械通气、术后留置导尿管等均会增加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率, 因此建议临床治疗过程中尽量减少侵入性治疗方法的使用。 (3)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也是导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建议医院加强抗生素药物使用管理, 避免增加院内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率。 (4) 不断加强手术室环境管理, 手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尽量避免术中组织暴露过大和粗暴手术行为, 术中正确清创、冲洗, 最大程度的减少手术创伤性,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希望笔者所在医院制定的上述临床防治措施, 能够有效降低骨科老年手术患者术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促进患者病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朱炬.不同麻醉方式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分析[J].中外医疗, 2015, 21 (7) :38-39.
[2]赵学寨.骨科老年手术患者术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 28 (8) :1394-1396.
[3]姜燕, 王峰, 刘军.综合干预措施对降低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8 (5) :1125-1127.
[4]赵学寨.骨科老年手术患者术后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析及临床防治[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2 (19) :145-147.
肝病患者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肝病患者156例, 男85例, 女71例, 年龄11~82 (平均52.3) 岁, 住院时间5~186 (平均49.5) d, 其中住院时间≥27d, 患者69例。患者肝病类型:重型肝炎21例, 急性肝炎35例, 肝癌16例, 肝硬化21例, 慢性肝炎21例, 乙醇肝4例, 自身免疫性肝炎23例, 药物性肝炎1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方案 (北京) 中关于感染的标准, 患者院内感染诊断依据依照《医院感染学》中的诊断标准。患者入院时未出现隐藏或显性院内感染, 入院2d后体温升高至38℃, WBC>10.0×109/L, 排除急性失血、糖皮质激素应用所引起的感染患者。
1.2 方法
观察肝病院内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患者住院时间等, 分析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发生特点, 给予所有院内感染患者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发生率
156例肝病患者共出现院内感染38例, 发生率为24.4%。院内感染患者中, >60岁患者25例, 占68.8%, <60岁患者13例, 占31.2%, 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2 院内感染发生部位
本研究中3个部位以上同时感染者1例, 3个部位感染者4例, 2个部位感染者2例, 其余患者均为单一部位感染。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5例, 皮肤软组织感染7例, 腹腔感染8例, 原发性腹膜炎4例, 血液系统感染4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感染,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3 感染患者住院时间
38例感染患者中, 住院时间<10d者2例 (5.3%) , 11~15d者4例 (10.6%) , 16~30d者7例 (18.4%) , >30d者25例 (65.7%) , 可以看出, 住院时间≥30d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大于住院时间≤30d患者,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肝病患者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长期服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等导致患者易受病菌侵入, 在医院环境下, 患者体内菌群失调或一些条件致病菌等均会导致感染, 而病症严重、病情较长患者受到感染的可能性更大。本研究可看出, 为减少院内感染, 降低外界因素对患者机体的影响, 医院需对肝病传染病房加强卫生消毒, 保持空气流畅, 避免细菌在空气内积聚形成空气污染, 同时患者的床褥、器械等均需定时消毒清洗, 严格控制探病人数及探视时间, 避免外界细菌进入患者病房。医护人员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 避免出现肠道内感染, 在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 行严格的药敏测试, 禁止药物滥用, 加强对患者的巡视, 若发现感染情况则立即进行处理治疗, 避免患者病情加重。
本次研究中, 共38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 感染发生率为24.4%,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为其主要感染, 年龄较大、病症严重、住院时间长患者的感染几率较大,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观察巡视, 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 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在院内感染发生后, 应及时有效的对患者进行治疗, 避免感染造成严重后果。
摘要: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156例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发生感染危险因素等, 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感染发生。结果 156例肝病患者中感染发生率为24.4%, 60岁以上人群为易感染人群,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感染, 住院4w以上患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4w以下患者,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院内感染易发生的因素, 并进行严格的防控措施, 有助于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肝病,院内感染,防控,治疗
参考文献
[1]高敏.肝病患者院内感染2OO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24) :5074.
[2]何映红.慢性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对因护理及合理用药探讨[J].海峡药学, 2012, 14 (3) :215-216.
院内感染与护理有关的问题 篇9
1 手的污染与预防
护士的双手在治疗操作中与病人有着频繁、广泛、直接的接触。若无消毒隔离观念, 则形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的过程, 给病人带来极大威胁。在为病人输液、注射发药甚至发放病人衣物时都要有无菌观念, 每项操作前后, 要认真、彻底、有效地洗手, 如六步洗手法。遇疑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时, 应戴手套接触。接触不同的病人应更换手套, 也可采用0.2%碘伏棉球擦手, 并注意指甲缝、手指间等细菌密集处的消毒。
2 侵入性操作中尿路感染问题及预防
由于侵入性操作不当或其他医源性因素而引起的医院感染时有发生, 而临床最为多见的是尿路感染。其发病率为2.5%, 70%~80%与所做的尿路器械操作和留置导尿时间长短有关。因此, 预防的重要措施是:严格掌握导尿适应症, 不用导尿管替代尿失禁病人的护理。熟练无菌操作, 固定好导尿管严防滑动, 并注意几个连接的尿管, 尿管每一个衔接处不被污染, 留置导尿管时, 尿道口处每日用0.05%碘伏棉球环形消毒一次, 根据病情及早停止留置导尿, 尽可能减少污染机会。
3 紫外线灯使用中的干扰因素
紫外线灯是空气消毒的主要工具, 但常因错误使用而致无效。辐射强度不够, 覆盖面积不足, 照射时间过短, 有效距离外使用, 灯管及灯罩内灰尘蔽盖致反射作用差, 只照物品表面或隔玻璃照射等, 使消毒灭菌流于形式。故应对护士加强基本知识的教育, 按紫外线灯使用方法去做, 并定期检测, 便可大幅度提高紫外线灯的灭菌效果。
4 使用化学消毒剂中影响质量的问题
4.1 选液不当:
应根据不同菌种选择有针对性的消毒剂。比如诺必泰对结核杆菌和芽孢无杀灭作用, 若用它来进行结核病人污染物的消毒显然是不合适的。故应根据常见病菌的耐药谱, 科学合理地选用, 以确保消毒剂的有效性。
4.2 时间不准:
很多消毒剂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才能杀灭细菌。如过氧乙酸用于空气消毒, 要 (0.75%~1%) /m3加热蒸发, 密闭60 min才能杀灭细菌, 若无时间保障, 达不到灭菌效果。无菌容器内消毒液应及时更换, 否则一些化学性质不稳定的消毒液与空气中CO2结合发生变质而失去消毒作用, 故应准确掌握使用时间。
4.3 浓度不够:
有效浓度是灭菌的关键。如:临床常用75%酒精, 使用3天后浓度降至64%, 7天后为47%。而革兰阳性芽孢杆菌在低浓度的酒精中仍能存活, 由此看来, 临床操作时不及时盖严消毒液瓶盖的做法应杜绝, 临床上建议用稳定性强、消毒效果好的0.5%碘伏消毒皮肤做各种穿刺, 无需脱碘。
4.4 污染不防:
浅谈院内感染的控制方法 篇10
1 建立院内感染监控网络
我院感染监控管理委员会主任由业务院长担任, 感染科主任为副主任, 医务科长和护理部主任协助, 各科主任、护士长和1名或2名专业骨干组成控制感染小组, 护士长为院内感染监控报告员。在院内感染监控中实行三级网络化管理, 一级为院内感染监控委员会, 二级为院内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三级为临床各科室监控小组, 以便及时发现院内感染病例, 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2 充分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首先, 不断提高科主任、护士长对加强院内感染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把做好院内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到关系医疗质量、医德医风的高度来认识, 使全科人员认识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是应尽的职责, 是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其次, 要组织科室监控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及时总结和汇报, 完善院内感染管理的规划、目标、制度的措施,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 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我国已颁布了许多与院内感染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 如医院内感染报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制度、院内感染知识的普及教育制度等。通过对这些制度的学习与实施, 一方面强化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视程度, 另一方面使监测工作有章可循。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是提高院内感染控制水平和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4 院内感染专业知识的培训
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管理工作的质量。为此, 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建立感染知识教育制度, 不定期地邀请有关专业人员来院讲课, 使广大医务人员认识到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性, 有重点的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培训, 对院内感染监控人员有计划的外出进修学习。
5 院内感染专职人员深入科室进行抽查
专职人员定期和不定期的深入各病房进行调查的监测, 防止漏报现象的发生, 核实监测效果。如有漏报和监测效果不符合规定时,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教育和惩罚等手段进行处理。
6 对特殊地点实行重点监控
门诊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11
【中图分类号】R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30-01
“医院质量管理年”活动的核心内容: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而保障医疗安全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在门诊许多医疗护理和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与院内感染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院内感染可发生在日常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中,要加强院内感染的管理,才能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保证病人就医安全。所以,在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和卫生保洁人员,要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熟练掌握院内感染管理的核心制度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长期的门诊医疗护理工作中,分析了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浅谈体会如下。
1 门诊院内感染原因的分析
1.1 卫生保洁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对消毒隔离的概念模糊,甚至不了解,消毒隔离知识欠缺,虽然经过岗前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进行中不规范,各别人员并没有掌握消毒液的配置,浓度、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造成未达到消毒目的,如抹布未做到一桌一用一清洗,一消毒,未分开,而是一抹到底。拖把分类使用不规范,没有做到拖把分类专用,具体适用于拖把上的标识不一致等。检查时做得好,不检查时做得差!
1.2 受卫生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在工作忙时,诊疗操作与病人直接接触前后为认真落实洗手。形成了接触——污染——携带——传播的过程,造成手受污染而引发院内感染及疾病的传播,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1.3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个别工作人员洗手后用工作服擦手,工作服有时不按时更换清洗。
1.4 个别医护人员对院内感染应知应会内容掌握不好,不够重视,措施落实不到位。
2 院内感染的管理措施(对策):
2.1 在门诊工作的所有人员:首先充分认识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要性,门诊病人多、来源广,病种复杂,工作量大。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与病人接触密切,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院内感染的各项措施,才能避免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护人员及其他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
2.2 严格落实手卫生:切断传播媒介,洗手时防止医务人员因操作而引起的外源性感染的基本措施,也是自我防护最简单的措施。同时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日常操作中认真落实洗手法.病人多时坚持操作间使用消毒凝胶消毒双手,操作后用七步洗手法规范洗手。彻底切断传播媒介,减少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2.3 继续加强全员院感应知应会内容的培训:学习相关卫生管理法律法规,技术操作规范,熟知院内感染知识,加强对保洁员基础知识的培训。消毒、隔离、清洁、洗手、消毒液的配置,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等。强化应知应会内容掌握情况的抽考,提问。从思想上重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2.4 加强对门诊病人的宣教:宣传版面,拱动式的电视播放,有针对性的内容,遵守公共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宣传相关传染病防病知识,提高健康意识。保持门诊大厅的清洁卫生,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不乱扔果皮、不随地吐痰,小儿大小便如厕等。
2.5 加强垃圾的分类与管理:操作后的物品繁育病人接触过的垃圾、棉签、各种辅料等、放入黄色所料袋中,加盖保管及时回收,防止环境污染。加强对采血室周边的管理,采血后防止病人將面前乱扔,应建立标识医用垃圾存放处。护士在巡视候诊大厅时,如发现医用垃圾,并指导协助卫生院分类回收,做好大厅保洁。
2.6 严格做好常用医疗用具及诊室的物品管理:诊室每日空气消毒,血压计、听诊器、平车、轮椅每周擦拭消毒。体温计用后浸泡消毒、桌面、诊室墙面、地面、拖把、抹布清洗消毒。 按要求检测浓度及消毒效果。
2.7 备齐洗手用具为做好手卫生创造条件:保证吸收的效果,洗手池、洗手液、流动水、肥皂、消毒手凝胶、纸巾、七步洗手法挂图。
脑瘫患儿院内感染发病情况分析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8年1月~2009年9月在我院小儿神经康复科住院治疗并发生院内感染的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回顾性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9月的小儿神经康复科住院患儿进行逐一查询, 从年龄、院内感染发生部位、住院时间、病原体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1.2.2 诊断标准
1.2.2.1 脑瘫的诊断标准
按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昆明会议制订的《小儿脑瘫诊断标准》[1]。
1.2.2.2 院内感染临床诊断标准
依据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进行诊断[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调查
出院总人数1 816例, 院内感染患儿544例 (30%) 。其中男401例, 占院内感染病例的73.6%, 女性143例, 占院内感染病例的26.2%;其中年龄最小0.17岁, 最大10岁, 平均 (1.62±1.32) 岁。住院时间最短3 d, 最长83 d, 住院天数超过40 d以上的患儿为6例, 平均 (22.05±7.14) d。感染时间最短2 d, 最长62 d, 平均 (12.26±6.30) d。在感染患儿的感染部位中, 上呼吸道占58.09%, 下呼吸道占34.19%, 胃肠道占5.70%, 五官占2.94%, 皮肤软组织占0.37%, 其他占0.37%, 而生殖道、烧伤部位、菌血症、输血相关、血管相关、细菌性脑膜炎、器官腔隙、深部切口、表浅切口、腹腔内组织、病毒性肝炎、泌尿道、胸膜腔等部位感染在脑瘫患儿中比较少见。
2.2 不同年龄段的疾病分布情况
主要病种见表1。
2.3 不同疾病的菌种分布情况
见表2。
第一个百分比是纵向百分比, 第二个百分比是横向百分比
第一个百分比是纵向百分比, 第二个百分比是横向百分比
3 结论
小儿神经康复病科存在其特殊性, 其收治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功能协调障碍 (脑性瘫痪) , 本组资料显示脑瘫患儿的院内感染率为30%, 远高于本院同期儿内科的院内感染率 (1.24%) , 也高于全国儿科院内感染率 (4.1%) 。由于脑瘫患儿脑功能发育不完善, 这也是造成医院感染比一般儿科高的重要因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0.4~0.6岁、1~10岁的患儿在同龄住院患儿中的比重均>10%。急性支气管炎患儿中, 从发病情况来看, 0~0.2岁、0.6~0.8岁、2~3岁的患儿在同龄住院患儿中的比重均>10%, 应重点关注这些年龄段的患儿, 防治呼吸道感染对降低脑瘫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是非常关键的。
呼吸道感染中, 细菌感染比重较大, 按构成比排列为卡他布兰汉菌、口腔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表面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医院内感染仍以革兰阴性菌占优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支气管炎均以卡他布兰汉菌和口腔链球菌感染为主;卡他布兰汉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双球菌, 其发病逐年增多。据国外报道, 卡他布兰汉菌已跃居成为导致呼吸道感染的第3位重要病原菌。本组病例脑瘫患儿脑功能发育不完善, 使细菌易于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 院内感染也明显增多[3]。根据脑瘫患儿院内感染病原菌的特点, 可通过大力开展传统疗法、推拿、穴位敷贴、食疗等增加患儿免疫力和营养, 降低脑瘫患儿院内感染率。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脑瘫患儿医院感染发病情况, 初步探索合理的预防措施, 为临床干预提供指导。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9月小儿神经康复科患儿的年龄、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住院时间、病原体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呼吸道是主要感染部位。从发病情况来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0.4~0.6岁、1~10岁的患儿在同龄住院患儿中的比重均>10%;急性支气管炎患儿中, 0.4~3岁患儿较多, 在同龄住院患儿中的比重>10%;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种是口腔链球菌 (33.99%) 、卡他布兰汉菌 (29.25%) 、肺炎克雷伯菌 (11.86%) ;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致病菌种主要是口腔链球菌 (31.09%) , 卡他布兰汉菌 (28.57%) , 大肠埃希菌 (10.08%) 。结论:防治呼吸道感染、重视病原菌培养、增强患儿机体免疫力对降低脑瘫患儿院内感染率十分重要, 尤其要重点防治一些年龄段的患儿。
关键词:脑瘫,院内感染,药敏
参考文献
[1]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 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4) :262-262.
[2]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S].现代实用医学, 2003, 15 (7)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