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创伤:院内感染

2024-10-22

脑创伤:院内感染(共3篇)

脑创伤:院内感染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脑创伤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探讨预防对策。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2例脑创伤患者, 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 对比分析引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院内感染21例, 感染率20.59%。调查显示年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抗生素连用、置胃管、伴有基础病症等均为脑创伤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明确脑创伤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后, 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能够降低感染发生率和控制感染程度。

关键词:脑创伤:院内感染,危险因素

院内感染是脑创伤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加之患者本身病情危重, 常需要在ICU监护治疗, 在救治过程中多重影响下, 极容易引发感染, 影响治疗效果, 由感染所致的死亡率较为常见[1], 给患者及家属带来重创。因此, 明确引起脑创伤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措施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本研究就脑创伤院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展开调查,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预防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02例脑创伤患者, 其中男70例, 女32例;年龄18~75岁, 平均50.2岁。根据其有无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21例和对照组81例, 感染组患者均符合卫生部印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组建医院感染调查小组, 参考相关诊断依据, 查阅有关文献, 将可能的危险因素设计成调查表格,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抗生素连用、置胃管、伴有基础性病症等, 对所有患者的病例进行认真查阅, 出现与调查内容相符合做记录, 调查完后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 对照组与感染组年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抗生素连用、置胃管、伴有基础病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3.1 感染因素分析

本调查结果显示, 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抗生素连用、置胃管、伴有基础性病症等脑创伤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

本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年龄越大感染率越高, 感染组年龄在50岁以上发生院内感染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 且与对照组有差异, 原因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 机体免疫力下降, 而且常合并有其他病症, 对抗病菌的能力弱, 导致病菌容易滋生和繁殖, 从而造成感染[2]。一般而言住院时间越长, 其疾病越严重, 患者身体状况越差, 治疗越复杂, 而且经受侵入性操作概率更多, 因此发生感染的机会也更多。对照组住院时间在15d以上的患者明显少于感染组, 且感染组住院15d以上发生感染率明显高于15d以下的患者, 从而印证了住院时间越长, 病原菌在体内滋生机会越多, 感染率越高。机械通气是脑创伤患者抢救过程中常用的手段, 旨在改善患者的呼吸, 尤其是对于存在呼吸衰竭的患者, 应用呼吸机比较普遍, 而发生感染也比较常见, 本组有过机械通气的患者发生感染率高于未使用者。但无论是经口或经鼻插管, 都会增加细菌在呼吸道细菌的繁殖, 尤其是长时间依靠呼吸机的患者, 呼吸道黏膜受损后, 机体的防御能力下降, 从而引发感染。而气管切开, 支气管与外界直接接触, 免疫防线失去了防御感染的作用, 空气中的细菌会随之下行到呼吸道, 从而引发感染。脑创伤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抗生素几乎为100%, 特别广谱抗生素使用率最高。而且多为联用, 滥用现象比较普遍, 从而导致菌群失调, 发生感染。有些患者需要置胃管, 胃内的细菌便沿胃管下行, 继而造成感染。患者若合并有病症, 自身的免疫功能便低于一般的患者, 比如高血糖会因影响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吞噬功能, 使集团防御能力下降而发生功能感染。存在其他合并症的患者对症处理相对多, 因此使用的药物或进行的侵入性操作也多, 因此感染的几率也随之增加。

3.2院内感染预防对策

院内感染对脑创伤患者影响大, 因此必须加以防范, 从而遏制危险因素的预防感染的关键。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明确高危人群, 将老年、体弱、合并症多、使用机械通气频率高等的患者纳入重点监测范围。在治疗过程中, 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比如气管切开、静脉穿刺等均要按规范消毒和操作, 并且操作时动作、力度要适宜, 以免侵入性操作不当引发感染。其次, 保持保持病房清洁, 定时进行通风换气, 利用消毒液拖地、擦拭座椅等, 并对空气进行消毒, 经量减少探访人员和时间, 减少粉尘的进入;再次, 再合适的时间进行合适的操作。对于呼吸道梗堵的患者, 要尽早进行气管切开, 清除分泌物, 保持呼吸通畅, 但在气管切开后, 要加强护理, 定时进行排痰和消毒, 减少病菌向呼吸道进入的机会。根据药敏试验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勿盲目的更换抗生素种类或追加其他抗生素, 维持菌群平衡, 并根据痰液培养, 及时掌握肺部感染情况。最后, 及时有效地纠正基础病症, 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血压高的患者酌情给予降压药, 维持血糖稳定, 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补充能量、清蛋白、纤维素等,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脑创伤患者院内感染各种因素时有发生, 明确其相关危险因素, 再有效地进行预防, 必定能够降低其发生率。本文只是对自身的经验进行总结, 其危险因素不尽完善, 预防对策比较有限, 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关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冰.ICU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9) :241.

[2]朱冬敏.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 (10) :1507-1508.

脑创伤:院内感染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中心2009年1月~2012年12月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共计396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5~99(79.2±8.2)岁。住院时间1~134(平均72.8)d。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院内感染发病时间、感染部位、季节变化、基础疾病、一般情况、意识状态、神经功能缺损、抗菌素使用、病原学检查。分析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1.3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2001)2号文件[1],依据病史、症状、体征、血象、病原学检查、X线、B超等检查确定。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经过复核整理,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396例患者中,82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20.71%。其中男165例,感染33例,感染率20.00%;女231例,感染49例,感染率为21.21%。男女两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769)。

2.2 不同年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院内感染率年龄越大,院内感染率越高。感染者中>80岁的患者占感染总数的53.66%。详见表1。

2.3 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详见表2。住院<2月与住院≥3月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

2.4 院内感染发病时间集中在住院前2个月,47.56%发生在第1个月,35.37%发生在第2个月。感染发生时间3~86(平均34.70)d,最易发生在31.25d。

2.5 感染部位分布发生院内感染的部位占首位的是下呼吸道感染40例,其次为泌尿道感染31例,详见表3。

注:<60d组与≥90d组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

2.6 院内感染病原学检查结果送检75例,未送检7例,送检率91.46%。病原学检查阳性者17例,阳性率22.67%。13例尿培养(+),其中6例大肠艾希菌,2例普通变形杆菌,1例化脓链球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大肠杆菌,1例粪肠球菌,1例无丙二酸柠檬酸杆菌。4例咽拭子培养(+),其中1例产气肠杆菌,1例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阴沟肠杆菌。

2.7 院内感染患者中,3例进行过侵袭性操作,26例伴有糖尿病,4例患肿瘤,3例患者严重营养不良。

3 讨论

3.1 院内感染率及相关因素

我院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院内感染率为20.71%,远远高于上海市二、三级医院院内感染率的3.97%[2],超出卫生部要求的≤10%[3]。研究结果表明院内感染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脑梗塞后神经功能缺损、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有关。

老年人慢性疾病增多。本次调查中有26例感染者患有2型糖尿病,占31.71%。血糖浓度高抑制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影响了血液的杀菌和抑菌能力[4];血糖和尿糖浓度高为细菌和真菌提供了良好的营养条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影响膀胱自主神经功能,产生尿潴留;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血液循环障碍,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变性坏死[5]。

抗生素平均使用率>60%。社区医院检测手段不足,脑梗塞后遗症病人痰液采集困难,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全科医生采取经验性治疗。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易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株或引起二重感染。2010年以来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加强了抗生素的管理,院内感染率有下降趋势。抗生素的使用率2010年为79.72%,2011为70.66%,2012为48.30%。院内感染率2010为31.30%,2011为23.35%,2012为15.91%。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感染总数的53.66%。老年脑卒中病人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减弱;长期卧床、被动体位,气道分泌物引流不畅,容易阻塞呼吸道;吸痰又将口腔及咽部细菌带入肺部;意识不清、吞咽功能障碍,容易误吸;合并糖尿病、心衰等,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目前肺部感染已成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尿路感染占居第二位。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大小便失禁、肢体活动不利等。护理过程中常采取留置导尿、使用成人尿布、套扎一次性塑料袋等手段。然而会阴部清洗、消毒等基础护理做的不足,尿道口细菌繁殖,容易发生逆行感染。

3.2 干预危险因素,减少院内感染

加强病房管理。严格探视制度,家属或陪客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劝其暂缓探视或提供一次性口罩。保持病房环境清洁,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换气。病床、物体表面、地面湿式清扫和消毒。

加强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保持皮肤、口腔卫生。每天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褥疮、促进痰液排出。尽量避免插管,对留置导尿的患者,每天清洗外阴,消毒尿道口,定期更换集尿袋,检查导尿管是否通畅,并尽早拔管。

加强基础疾病的管理。合理使用药物,有效控制血糖,保护靶器官,提高自身免疫,减少呼吸道、泌尿道、皮肤感染。加强脑梗塞后的康复治疗,改善吞咽功能,肢体功能。

缩短住院时间。统计结果表明院内感染易发生在住院第31.25d,因此将住院时间缩短到1个月以内,必然降低院内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鼓励本街道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建立家庭病床,由全科医生上门服务是解决床位紧张的好办法。

合理使用抗生素。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抗生素应用与管理知识的培训,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针,要根据疾病诊断、感染的部位、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目前院内细菌的耐药性和流行趋势、全身情况选择有效的抗生素,避免过度使用导致菌群紊乱,二重感染。

加强院内感染培训和监测。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医院成立院内感染监控小组,定期对发生的院内感染类型、发生率及感染的病原学特点等方面进行监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查找原因,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6]。

总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基层医院控制院内感染,首先要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抓起,要切实做到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是预防和减少院内感染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S].2001.1.

[2]崔杨文,胡必杰,高晓东,等.2009年上海市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9(12):1667-166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S].2008.1.

[4]田京珠,张海洋.糖尿病患者易感染的原因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20(1):90-91.

[5]罗学宏.警惕糖尿病并发感染[J].老年人,2013,21(1):52.

脑创伤:院内感染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重型脑创伤发生肺部感染患者39例, 男24例, 女15例, 年龄51岁~79岁, 平均年龄65岁。术前格拉斯哥昏迷 (GCS) 评分3~8分;单纯颅内血肿7例, 脑干原发损伤13例, 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10例, 广泛脑挫裂伤9例;行开颅内血肿清除术19例, 去骨瓣减压术10例, 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5例, 脑室外引流5例;脾破裂切除1例, 血气胸3例, 多发性肋骨骨折4例, 合并糖尿病2例;气管切开30例, 经口气管插管4例, 机械通气时间2 d~89 d。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的情况, 找出相关危险因素并总结护理经验。

1.3 诊断标准[2]

并发肺部感染的诊断标准是排除脑损伤前肺部已感染者, 凡早期出现下述5项中任意3项即可确定诊断: (1) 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等; (2) 双肺有干湿性啰音和 (或) 有不同程度的肺实变体征; (3) 体温≥38℃伴有外周血白细胞 (WBC) ≥10.0×109/L; (4) 胸部X线炎症性改变; (5) 痰培养发现致病菌。

2 结果

本组39例重型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和积极护理, 治愈出院28例 (71.79%) , 好转4例 (10.26%) , 自动出院4例 (10.26%) , 死亡3例 (7.69%) 。

3 讨论

3.1 脑创伤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3.1.1 高龄

高龄患者器官功能下降, 本身抵抗力相对较低, 术后长期卧床高消耗状态、低蛋白血症, 机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 条件致病菌乘虚而入。

3.1.2 昏迷

昏迷患者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 呼吸功能障碍, 咳嗽反射降低, 呼吸道分泌物不能主动排出易导致肺部感染。

3.1.3 误吸

口咽部定植菌、呕吐及头面部出血易误吸导致肺损伤。

3.1.4 人工气道

建立人工气道可影响宿主气道防御功能的完整性, 局部免疫力下降, 外界细菌直接入侵感染;管道可成为细菌繁殖的场所, 并且不能被机体的防御功能和抗生素所清除;呼吸机本身和与之相关的器械, 都使患者处于肺部感染的高危环境之中, 通气管路中污染凝聚物, 常常可在不留意的情况下反流至患者的气道, 种植在气管和支气管内。

3.1.5 患者的危重状态

全身免疫功能在严重创伤时有所下降, 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等疾患和吸烟史, 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的患者更易发生肺部感染。

3.2 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3.2.1 加强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 针对相关易感因素, 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3.2.2 积极治疗原发病。本组资料显示, 原发病重、合并其

他部位损伤的患者肺部感染率高, 所以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增加患者抗病能力, 减少人工气道的时间, 尽早拔管撤机。早期胃肠营养供给能通过生理和免疫的调节, 维持肠黏膜结构、功能的完整。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增加患者抗病能力。

3.2.3 促进痰液排出是治疗的关键。床头抬高30°, 半卧

位是减少胃内容物进入下呼吸道的简单有效方法, 是值得推荐的预防肺部感染的廉价预防措施;定时翻身叩背, 不但可以有效预防压疮, 亦可能会因为增加肺部引流而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及时、有针对性地吸痰、翻身前吸痰, 可以有效地防止因误吸所致的吸入性肺炎, 吸痰管以软硅胶管为宜;充分气道湿化, 超声雾化吸入或氧气驱动雾化2~3次/d;2 h~6 h进行口腔护理1次, 喂食后30 min进行, 以防止口腔内细菌下移引起肺部感染;加强呼吸机环路的管理;呼吸机治疗者每日评估是否可以撤机, 可以减少机械通气时间, 降低感染机会, 据文献报道, 机械通气每增加1 d, 肺部感染的危险性会增加1%~3%[3]。

3.2.4 做好鼻胃管的护理

重型脑损伤患者由于病情危重, 易出现应激性溃疡, 早期进食可促进胃肠蠕动, 防止胃肠道食物反流, 预防应激性溃疡。如无禁忌证, 3 d以内即可进流质饮食, 昏迷者经胃管行肠内营养, 提倡应用胃肠营养泵缓慢泵入。鼻饲时将床头抬高, 头高30°为最佳体位, 可有效减少胃肠道反流, 同时加强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可减少口腔内致病菌。掌握每次喂食量, 过量的鼻胃管喂饲亦会令胃内容量增大, 会导致误吸的风险增大。

3.2.5 加强手卫生

保持手部卫生是最基本及最有效减低交叉感染的措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多, 护理操作多, 工作繁忙, 特别是重型脑创伤患者各种管道多, 操作也多, 护理人员往往忽略了手卫生, 而成为引起交叉感染的隐患。所以我们要特别强调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防止交叉感染, 做到接触患者前后洗手, 有创操作前洗手,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后洗手, 置速效手消毒液于患者床旁, 方便使用。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 向其讲解一些预防院内感染的相关知识, 做到勤洗手, 减少人员探视等。

3.2.6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执行无菌操作, 接触患者及操作前后须戴口罩、手套等, 必要时穿隔离衣。医疗器械应按照消毒技术规范严格消毒灭菌, 保证灭菌效果。对特殊感染、耐药菌感染及易感人群应采取隔离措施, 切断直接或间接传播途径。重型脑损伤患者多有人工气道, 吸痰操作多, 吸痰时更要注意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特别是气管内吸痰操作, 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防止医源性感染。1根吸痰管只用1次, 吸痰时坚持由内向外的原则, 先吸气管内的分泌物, 然后再吸鼻、口腔内的分泌物;吸痰管在无负压情况下不宜插入过深, 深度在10 cm~15 cm之间, 以免因刺激过强引起颅内压升高[4]。1名患者使用1套吸痰设备, 定时更换, 如有污染立即更换。

3.2.7 做好病区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限制病房探视、陪护人数, 定时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清新;有条件者可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保护性隔离。

3.2.8 正确留取痰标本

一旦发生肺部感染, 应留取痰培养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护士应协助医生尽量在使用抗生素或做雾化吸入前留取痰标本, 留取方法应正确, 避免污染菌, 并及时送检。

总之, 针对重型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对防治肺部感染、降低病死率、促进患者康复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帆, 毛瑞, 等.肺泡灌洗治疗脑创伤肺部并发症[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 9 (9) :841.

[2]王晓丽, 康颖, 等.老年脑出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19 (24) :374.

[3]麦银英.颅脑损伤后机械通气相关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10) :874.

上一篇:生长与存活下一篇:汽车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