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

2024-09-20

严重创伤(通用10篇)

严重创伤 篇1

摘要:目的 总结严重创伤急诊救治要点, 探讨其急救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25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其急救措施。结果 125例患者中重度70例, 危重40例, 极危重15例;通过急救后, 存活85例, 存活率为68%, 死亡40例, 死亡率为32%, 死亡与伤后到救治时间和病情严重程度呈正关系。结论 严重创伤的患者病情危重, 在“黄金时间”实施有效的综合救治措施, 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存活率。

关键词:严重创伤,急救,效果

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意外事故引起的创伤日趋增多, 且每年呈递增的趋势。电视等媒体报道的事故让人触目惊心, 家属的哭喊让人撕心裂肺, 因此如何提高医院急救措施, 争取最多的有效时间, 挽救患者的生命, 成为临床的重任。本文主要总结了严重创伤的急救措施, 为临床提高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25例严重创伤患者, 其中男85例, 女40例, 年龄15~70岁, 平均52.5岁。创伤原因:车祸76例, 高空坠落29例, 挤压16例, 其他4例;伤后到救治时间≤1h80例, 1~2h26例, >2h19例;创伤严重程度:重度70例, 危重40例, 极危重15例。

1.2 急诊科的救治方法

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 我院制定了相关的救治模式, 在获取事故信息后, 立即召集医护人员, 迅速安排好人员, 准备好相关急救用具, 火速赶往事故现场。达到现场后, 由医生和护士检查患者呼吸状况, 并予给氧, 保持呼吸通畅;对于昏迷者要清理其呼吸道分泌物, 让其头偏向一侧;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并记录, 同时询问受伤原因,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对于严重创伤的患者, 往往存在血容量丢失导致血循环不足的现象, 通常需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 通过输入液体以改善微循环[1];对于休克的患者, 给予合适的复苏液体;血压偏高的患者查找原因并给予降压药;颅脑损害的患者要及时观察颅内压, 并给予甘露醇脱水, 防止病情恶化;骨折的患者进行清理、止血、包扎等处理。

在转运途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 包括瞳孔、意识、入睡程度等, 并采用动态监护仪监测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电图、脉压等, 尤其需要注意脉压的变化, 若脉压变小, 说明血管痉挛程度严重, 脉压差越大, 则说明血管痉挛开始解除[2]。所以采用止血带的患者, 因此每0.5~1小时放松1次。对于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 通过观察瞳孔、意识和睡眠情况, 判断病情变化, 并及时进行处理, 以免发生脑疝。若发现患者意识由清晰变模糊, 面色苍白, 皮肤变冷, 血压下降则说明休克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应进行再次处理。

注:与其他组比较, *P<0.05

注:与其他组比较, *P<0.05

患者进入抢救室后, 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通过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等了解患者心肺功能及抗休克效果;通过监测尿量及颜色, 了解肾功能和判断泌尿系统功能有无损伤;若发现呼吸骤停, 给予心肺复苏;对于颅脑损伤者密切关注瞳孔变化, 判断颅内压有无升高表现等。需要手术的患者在抗休克同时进行术前准备, 及时安排手术治疗。

1.3 统计数据处理

本组数据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通过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救治效果

通过急救后, 存活85例, 存活率为68%, 死亡40例, 死亡率为32%。

2.2 救治效果与救治时间的关系

在1h内获得救治的患者存活率最高, 与其他时间的患者救治效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2.3 救治效果与病程严重程度的关系

极危重患者死亡率最高, 与其他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3.1 严重创伤死亡时间分析

有研究报告指出, 严重创伤患者死亡呈现3个高峰期, 第1个高峰期是伤后数分钟内死亡, 多因严重脑损伤和大出血所致, 此种死亡占50%左右;第2个高峰期是伤后6~8h内, 主要是颅内血肿、内脏破裂所致, 约为30%;第3个高峰期为伤后数周后, 主要是严重多器官功能不全所致, 约占20%[3]。从以上死亡高峰期可以看出, 第1个死亡高峰期取决于损伤程度、现场条件、受伤部位;第2个死亡高峰期受医院急诊科救治的影响, 其救治治疗和救治速度将直接决定了患者的生死;第3个死亡高峰期主要受整体治疗水平和前期治疗的影响。由此可见,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尤为关键, 需要医护人员全程进行救治, 将“诊、治、疗、护、康”贯穿于全过程。

3.2 严重创伤救治的关键

影响严重创伤救治有效性最关键的因素是时效性, 此种患者存在救治时间限制的问题, 一旦延误或超出时间窗, 将极大的影响救治效果。大量研究数据表明, 伤后1h内实施救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因此将此阶段成为“黄金时间”[4]。从表1中也可以看出, 伤后到救治时间≤1h的患者存活率最高, 提示在发生事故后, 患者或目击者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赢取更多的时间, 同时医院要事先制定好救治的方案和步骤, 在接到信息后, 让救治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避免慌乱中耽误时间。而从表2中可以, 病情越严重的患者, 存活率越低, 而病情的严重程度一部分又取决于救治的效果和时间性的把握, 因此临床应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为患者实施救治措施。

3.3 急诊科救治的意义

我院的急救模式是急救科负责院前和急诊室的救治, 能够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比较好的救治效果, 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有效时间。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 通过急诊科的现场救治, 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患者进行基础救治, 对稳定病情有一定的作用, 能够预防病情的恶化。同时能够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在有序的指导下, 让救治工作不再混乱, 能够大大缩短救治时间;而在转运过程中, 医生通过提前与院内沟通, 将院内救治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避免了急而疏漏的现象。而途中的监测, 能够从患者的表情、监护数据中了解患者身体状况, 并能对比较紧急的意外做好预防;急诊室的救治是对疾病的进一步确诊和处理, 在全面救治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更有效、更合理的救治方案, 从而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陈建勋.355例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9) :1368.

[2]谢增余, 张国超.严重多发性损伤135例救治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8) :690~691.

[3]蔡爱敏, 朱燕.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 (20) :1885~1886.

[4]李晋, 黄钢.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效果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 2006, 16 (3) :281~282.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 篇2

【关键词】创伤;急诊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86-01

在现代科学发展越来越快,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的情况下,我们的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和制度也更加的完善,在面对许许多多的不可预知的灾难时,我们的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因为伤害的发生时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的,我们无法掌控未来的发展情况和发展的事情,所以,对于医学中我们经常说到的急救来说,我们的医疗工作人员应该牢牢的掌握急救的方法措施,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面临患者时以一个稳定从容的心态采取有效措施。那么,严重创伤患者有什么变现呢,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急诊护理有什么措施和方法呢。本文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做出了详细的介绍,下面,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

1 严重创伤患者的表现

创伤患者一般发病时会伴有剧烈的疼痛,并且体温升高,一般在三十八度左右,不仅如此,患者还会急剧口渴,尿量也会相应的减少,除此之外,严重的创伤患者还会伴有许多的生命体征变化,例如,疼痛、精神紧张、心脏跳动异常、心率不齐等,严重的还会导致休克,最重要的是,严重的创伤患者还会带有许多并发症,比如,化脓性感染及创伤性休克,重发性创伤感染会导致身体系统器官衰竭等。

创伤患者在患病时疼痛难忍,并且创伤会诱发多种疾病,其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休克,除此之外,严重的创伤给患者带来的伤害除了身体上的,还有很多心灵上的,比如,严重的创伤患者会感到精神空虚、乏味,闷闷不乐,严重的还会导致抑郁,甚至是自杀,所以对于严重创伤患者一旦心里有了问题我们应当及时发现并且应当及时采取护理措施的,创伤患者不仅需要家人的陪伴、理解以及悉心照料还需要医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简单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的探讨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伤痛,还能为我国医学开辟一个新的天地,让我们国家的医疗发展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快。所以,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积极研究探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是当今应当重视的,是我们国家当务之急最应该探讨并研究的问题。

2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的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的医疗制度的改革,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越来越大的发展,这是我们社会的进步,这也是我们发展医疗体制建设的根本动力。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在我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方法并不复杂,有关创伤的医疗护理人员应该充分理解并熟练掌握,才能将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恢复的更快、更好。

(1)判断病情

护理人员需及时了解患者伤情,并进行创伤程度评估,同时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和创伤情况,并对伤口进行初步处理、止血等操作。面对创伤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必须先保持冷静沉着,对患者血压、呼吸等指标进行及时检测,为接下来的抢救治疗做好准备工作。

(2)确保呼吸通畅

护理过程中需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尤其对于存在肺部创伤者,需要立即进行呼吸道通畅处理,及时吸氧,使患者采用平卧体位,使用吸引器等工具清理患者口腔与鼻腔内存在的异物,必要时需进行插管处理。并要具有强烈的供氧意识,时刻携带相关仪器设备,包括吸痰器、面罩呼吸器、插管器械等,在进行呼吸道清理时可结合纱布操作,对于舌后坠病患,应将口咽通气管置于其口中,呼吸骤停患者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操作。

(3)伤口处理

对于伤口的处理,这个步骤很是关键,需要注意的是伤口在止血包扎时要保证无菌操作,并快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出血过多时,应当立即进行止血、输血等操作。对于创面伤口较大的患者,应当用无菌纱布进行覆盖或者填塞后再通过绑带加压的方式进行包扎止血,对于四肢骨折、皮肤撕脱以及大动脉损伤等患者,应当先用大拇指对其近心端动脉施压,并通过气压止血带进行止血,并对患者骨折肢体采取固定处理。单纯性头皮出血患者应到使用压包扎进行止血,对于开发性脑颅损伤患者应通过明胶海绵进行贴敷。张力性气胸需给予患者穿刺减压,对于腹部创伤且内脏脱出者,不能将内脏送回,避免感染加重。

(4)运送患者

救护理人员除了要做到以上的护理操作外,还需要根据患者创伤部位以及程度,判断患者接下来需立即送至哪个科室实施抢救,并将病人相关情况及时报告给主治医师。患者在运输过程中,不要改变患者体位,注意观察患者的四肢活动以及语言表达等情况,并将检测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记录,以便为医生接下來的急救治疗提供参考。

(5)心理护理

由于严重创伤病情,具有突发性,并且病情严重,发展迅速,很容易引发患者以及家属的恐慌,为施救工作带来不利。因此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应当积极与患者和其家属沟通,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并给予患者治疗信心。医院方面可以多开展一些积极地有意义的活动,比如,举办励志演讲,开展励志电影、励志书籍的观看讨论等,不仅如此,医院还可以多一些关于创伤疾病的介绍,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告诉患者创伤并不可怕,让患者对于疾病不所畏惧,以一颗乐观轻松的心态面对疾病。

3小结

严重创伤病人急救护理体会 篇3

关键词:创伤病人,急救护理

1 临床资料

严重创伤中男性49例, 女性13例。受伤原因:其中车祸35例, 挤压伤3例, 坠落伤4例。其它意外损伤20例。年龄最大72岁, 最小7岁, 受伤部位:颅脑损伤38例, 多发伤10例, 四肢伤5例, 腹部伤3例, 复合伤3例, 胸部伤1例, 其它2例。闭合性损伤49例, 开放性损伤13例。意识障碍38例, 休克39例。

2 主要救治措施

当病人被送入急诊室后, 值班人员迅速估计伤情, 进行抢救工作, 护士在医生未下达医嘱即采取救治措施。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压迫或钳夹止血、吸氧、胸外心脏按摩。由3~4名护士配合抢救, 迅速通知医师。

(1) 1名护士根据病人的循环、血压、脉搏、呼吸频率、意识状况对伤情作出初步判断, 并记录各项生命体征, 2名护士建立静脉通道, 1名护士负责管理呼吸道。

(2) 根据休克程度建立2~3条静脉通道。采血样标本。输液以平衡盐水为首选, 输入晶体液1500m L后再输血。晶体液与胶体液之比一般为3:1。

(3) 抗休克的同时, 保持呼吸道通畅尤为重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舌后坠者放置口咽通气导管。必要时气管切开。鼻导管吸氧4L/min。

(4) 留置导尿, 记录尿量。观察休克有无改善及灌注情况。

(5) 开放性骨折及时止血、包扎、夹板固定。

(6) 配合医生进行必要诊断性操作, 如腹穿。

3 体会

严重创伤早期的正确救治, 一线护理工作的质量对降低死亡率及预防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1 建立规范化的工作和程序, 迅速判断伤情, 严重创伤的抢救必须迅速、准确、有效

严重创伤多是意外伤害, 由现场直接送至急诊室, 病人躁动不安, 意识不清, 昏迷, 周身布满血迹、泥土, 陪护人员精神紧张, 情绪激动, 不能准确说明受伤情况, 我们通过观察循环状态、血压、脉搏、呼吸频率、气道是否通畅, 意识状况, 迅速判断伤情, 进行复苏处理, 如烦躁不安的病员, 系休克早期的表现, 颅脑损伤并休克提示其它部位还有大出血的可能。

3.2 快速、准确的急救操作是救治的关键

因此护理操作必须快速、准确, 尽快解除呼吸道梗阻和休克复苏。及时吸出口腔、鼻腔分泌物。除气管插管外, 均采用放置口咽通气导管。对颈部操作和声带水肿, 插管困难者行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切开术。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采用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穿刺。在休克病人中, 下肢循环障碍, 肘正中静脉充盈易于穿刺。我们在抢救患者中, 采用双侧肘正中静脉输液, 及时补充液体, 使血压迅速回升。对病人静脉萎陷穿刺困难, 迅速静脉切开, 静脉切开宜选用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复苏中首选平衡液, 15min内输入平衡液1000~1500mL, 并及早输入全血。对脑外伤昏迷、瞳孔大小不等要降低颅内压, 选用20%甘露醇250mL加压输液, 20min内输完, 再用10%葡萄糖, 并合理使用胶体等进行复苏。

3.3 观察病情变化

一般观察:神志、面色、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可提示伤情及进展情况如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呼吸急促可提示内出血休克;意识由烦躁不安到昏迷, 双侧瞳孔大小不等, 提示脑挫裂伤, 颅内血肿, 尽早CT扫描:导尿:通过导尿可观察有无泌尿系损伤, 记录尿量, 可提示休克程度及微循环灌注情况;腹部体征:通过腹部体征、症状、X线、腹穿可判断有无脏器的损伤, 属实质性脏器伤还是空腔脏器损伤。

3.4 提高护士群体素质

急诊外科护士担负着重症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 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 还要有熟练的技术和应急能力, 做到任何情况下沉着、冷静、果断地处理各种伤员。工作中经常总结, 分析抢救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 开展创伤抢救训练。抢救室器械、药品定位、定量、定人员管理。用后及时补充, 随时处于应急状态。严重创伤的急救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掌握熟练的技术, 广泛的知识, 才能保证病人及时复苏, 预防并发症, 提高护理质量和救治水平。

参考文献

严重创伤 篇4

【关键词】创伤;急诊;急救

【中图分类号】R6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7-0069-02

随着机械性致伤因子所导致的严重创伤,例如坠落伤、交通事故伤、各种创伤以及军人在训练中或者在演习中意外伤不断增多[1],我国医院急诊外科工作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严重外科创伤急诊与急救体系的探析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就诊治疗的20例心脏、大血管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回顾分析法对这20例患者的发病原因及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创伤的救治情况,运用前瞻性研究法对战伤的急救模式进行探讨。本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5岁。患者在受伤后至就诊的时间间隔最长28min,最短6min。其中,1例胸被刀刺伤,入院时呼吸困难,血压低,为8/2.66kPa,左心室裂伤,裂伤尺寸约为0.5cm,合并中量血气胸。1例左腹股沟刀刺伤,入院时血压低,为9.32/6.00kPa,左股动脉裂伤,裂伤尺寸达1.5cm。1例右颈部被刀刺伤,颈总动脉严重裂伤,裂伤范围达周径的3/4,合并咽壁穿通伤,入院时已停止呼吸和心跳。

1.2治疗方法采用浅静脉切开或深静脉穿刺方式立即对这20例患者进行快速补液和备血。对右胸刀刺伤患者,进行胸腔闭式引流以减小胸腔内气压,送到胸外科手术室进行开胸手术。对左股动脉刀刺伤患者,进行持续压迫以使其止血,送到血管外科手术室进行血管吻合术。对颈总动脉裂伤患者,进行立即压迫使其止血,心肺复苏,采用气管插管呼吸机对其进行辅助通气,23min以后,恢复心跳循环,45min以后血压得以回升,达到10.6/6.63kPa,在急诊抢救室对其实行就地抢救,止血并吻合血管。

2结果

通过及时抢救,20例患者中,14例患者完全康复,在治疗30h后,6例颈总动脉裂伤患者死于DIC。

3讨论

心脏和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创伤,常常伴有包括急性腹膜炎、血气胸、意识障碍等在内的严重并发症。因大量失血,在较短的时间内,严重原发损伤常致使循环呼吸障碍,因而继发性损伤链条被启动,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例如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休克、ARDS和MOSD等。军人的训练伤或者演习中的意外伤亦是如此。若主治医师对其没有足够的认识或者未进行及时的救治抑或未能采取得力的急救措施,常导致严重后果,死亡率高。本研究中,因出血时间较长,6例颈总动脉裂伤患者停止心跳和呼吸,虽然进行了成功的心肺复苏和血管吻合手术,但6例患者仍在受伤后30h,均因DIC而死亡。因此,在进行严重创伤、战伤或多发伤伤情评估时,不但要明确认识原发损伤,而且对继发性损伤的严重后果也要有充分的认识[2]。

严重创伤或多发伤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救治具有时效性,时间就是生命,要求主治医师具有极强的时间观念。在进行救治时,应避免耗时性检查,在进行对生命造成重大威胁的损伤明确时常常依靠体检、病史、胸腹穿刺等一些简便快捷的方法,应实施尽快的医疗干预,病人伤后10min内属于白金时间,应力争在这一时间内对病人进行救命性治疗。在受伤1h内,对其进行确定性医疗干预。对于本次研究的20例严重创伤病人,在急救时均采取了局部止血措施,并进行了包括改善通气、纠正休克等在内的救命性治疗,随后立即采取了确定性手术治疗[3]。 对于训练伤和意外伤,该救治方法也适用。

严重创伤、意外伤、训练伤或多发伤患者不但受到严重的原发性损伤,而且可能发生严重的继发性损伤,在进行急诊时,一方面要采取压迫止血、解除心包填塞、解除呼吸道梗阻等应急措施进行救命性治疗,以使原发损伤得到尽快控制。另一方面要及时采取急诊手术等确定性医疗干预,以使继发性损伤的链条被打断,使危重病人能够顺利康复。

医院救治严重创伤战伤的一个较为合理的一体化急救模式就是院前急救-急诊手术-EICU。首先,进行院前急救,在最短的时间内伤者能得到最基本的生命支持,呼吸循环功能得到有效维持,局部损伤被妥善处理,以上救治有利于生命的维系和器官功能的后期恢复,作为救治严重创伤战伤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受伤后,病人会出现持续加重的病理生理学紊乱,手术麻醉耐受力和治疗效果每况愈下,医疗费用却不断增加。因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应对伤者进行如急诊剖腹止血、急诊开胸心脏按压、大血管转流或吻合、急诊开颅血肿清除等确定性诊断和治疗。在术后,应对伤者进行贯性监护和治疗,以便取得更好的疗效,一定程度上降低病人的医疗费。

4小结

虽然目前我国多数医院普遍设立有急诊科,但是急诊外科的发展情况却并不乐观。独立的急诊外科专职队伍只存在于小部分大型医院,只有少数医院有胜任严重创伤战伤外科手术救治的能力,一些医院急诊外科力量薄弱,在进行严重创伤和训练伤意外伤等战伤的救治时,几乎完全依靠外科才能进行。因此,具有多处伤和多发伤的严重创伤和战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极其容易因错过最佳救治时机而大打折扣[4]。近年来,一方面创伤和训练中意外伤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外科亚专业呈现不断细化的发展趋势,二者矛盾日益突出。急救工作具备时效性,这就要求急诊外科救治能力得到新的提高,同时也须加快工作制度的改善和工作流程的改进,同时要建设强大的急诊外科队伍。只有建设独立自主的严重外科创伤战伤急诊与急救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严重创伤战伤救治工作中存在的弊端,才能顺应社会发展和医学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曲成武.浅析严重创伤急救与急诊外科发展模式[J]. 中国实用医药. 2010(08):271.

[2]杨英选,宋立霞,张锦龙,等. 战伤一线救治新理论与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 临床军医杂志.2011(05):213-216.

[3]蒋建新,李磊.战伤创伤救治新进展与展望[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0(07):35-38.

严重腹部创伤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5

腹部创伤作为平时和战时都较多见的严重损伤, 其发病率在平时约占各种腹部损伤的0.4%~1.8%.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事故增多致各种创伤有增加的趋势, 其中腹部伤较多。我科2006年12月—2008年12月收治严重腹部创伤23例,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3例中男15例, 女8例, 经过正确抢救、急诊手术治疗和观察护理, 存活21例, 死亡1例, 另1例家属经劝说无效, 放弃治疗。

2 术前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遵医嘱给予吸氧, 严重腹部伤为主的多发性伤患者常有呕吐物、血液、痰液或其他污染物阻塞呼吸道, 如不尽快清除就会造成窒息死亡。作为临床一线的护士应仔细检查其呼吸道, 必要时协助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 以提高组织氧含量, 改善机体缺氧, 纠正低氧血症。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与呼吸困难程度, 随时给予调节氧浓度, 一般以中流量吸氧 (2~4 L/min) 为宜。

2.2 建立静脉通道, 及时抗休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以失血性休克为常见, 有效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 及时补液以纠正休克, 一旦纠正休克, 需控制输液速度, 避免肺水肿、心力衰竭、肾衰竭。

2.3 迅速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面色、瞳孔、呼吸、脉搏、血压、腹部情况, 特别是腹腔内大出血的患者, 腹痛反而减轻或突然腹部膨隆者。协助医生及早明确诊断, 认真做好术前准备, 手术区皮肤准备, 交叉配血, 皮试, 导尿, 插胃管等。因此, 在伤后1 h内迅速做好各种术前准备, 对伤病员实施救治手术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3 术后护理

3.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当患者回病房后, 应及时给予保暖, 提高室内温度, 尽快让其恢复体温。床边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进行动态观察, 每10 min~15 min测1次血压, 病情平稳后可改为30 min或1 h 1次。对麻醉未醒或气管插管的患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给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术后3 d内如体温在38.5℃左右, 属外科发热常见症状, 如手术后体温持续升高达39℃以上, 提示有感染的可能, 应查看伤口和敷料有无红肿渗液, 及时给予降温措施。

3.2 引流管的护理

严重腹部创伤术后患者留有胃管、腹腔引流管、尿管等。持续胃肠减压者, 应保持管腔通畅, 切勿脱出。观察引流管并准确记录, 注意引流液的量及性状, 暗红色为陈旧性出血, 鲜红色为新鲜出血, 及时寻找原因进行处理, 一般胃液每日引流600~800 m L, 呈无色或草绿色, 如为咖啡色, 应检查是否有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腹腔引流液每日不超过300 m L, 随着病情好转, 引流液颜色逐渐变浅, 量变少, 2 d~3 d拔除腹腔引流管, 如引流液色、量出现异常, 可能有再次出血或腹腔感染需及时处理。更换引流袋时要注意无菌操作, 避免逆行感染。敷料有渗血、渗液较多时及时给予更换。

3.3 心理护理

严重腹部创伤的患者由于突然的意外伤害, 往往表现为恐惧、紧张、压抑、悲观的心理, 我们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温和的语言、有条不紊的操作来安慰患者, 使其增强自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争取早日康复。

3.4 加强营养支持

胃肠功能尚未恢复时, 需禁食、禁水和胃肠减压。可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营养,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如氨基酸、白蛋白、脂肪乳等, 胃肠功能恢复后, 及时给予易消化流质食物, 早期要注意少量多餐, 由少至多, 如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 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3.5 体位指导与活动

严重创伤96例院前急救体会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急诊科在2011 年1 月—2014 年12 月院前救治的96 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74 例 (占77%) , 女22 例 (占23%) , 平均年龄33.6 岁, 创伤严重度评分 (LSS) 均≥16;其中骨盆、脊柱、四肢损伤39 例, 颅脑损伤32 例, 胸部损伤14 例, 腹部损伤11 例;致伤原因分别为:交通伤57 例, 坠落伤15 例, 打击伤13 例, 机器挤压伤8 例, 钝锐器伤3 例。

1.2 院前急救措施 所有患者均严格采取规范的救治流程:①初级创伤评估与救治。对患者的伤情迅速进行判断, 并通过血压和脉搏的测量, 患者皮肤、面色以及神志的改变对其休克程度进行判断。②保持气道通畅。对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吸痰以及血块等进行清理, 迅速建立人工气道。③维持患者的良好呼吸。④对患者的循环系统进行维持。所有患者均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⑤立即进行确定性手术以对患者的活动性出血予以控制。

1.3 方法 回顾性分析96 例患者院前急救资料, 总结伤情评估、检伤和紧急处理措施, 并对急救效果进行分析。

2结果

通过检伤分类、院前急救和合理转运, 96 例患者中, 现场死亡3 例, 在转运途中死亡2 例, 现场抢救无效死亡2 例, 入院后死亡3 例, 共死亡10 例, 病死率10%;抢救成功86 例, 抢救成功率90%。

3讨论

通过对本组96 例严重创伤患者早期救治的总结分析, 笔者对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救治有以下体会。

3.1 现场急救 接到急救指令后, 先要了解受伤情况, 然后迅速通知出诊人员, 并立刻赶赴事故现场。迅速对患者病情评估可为进一步救治打好基础。

3.2 初级创伤评估与救治 首先对现场周围评估:到达事故现场是否安全, 如不安全, 解除不安全因素后到达创伤现场。严重交通事故、生产事故等往往会造成多人受伤, 批量伤员, 为了使有救治希望的患者能够得到优先救治, 因此现场快速检伤分类尤为重要。

3.2.1 初级创伤救治 ①创伤预防;②按伤情分类;③初步检查;④进一步检查;⑤病情稳定;⑥转运。

3.2.2 初步检查与分类 ①检查步骤:a) 气道 (A, airway) 。b) 呼吸 (B, breathing) 。c) 循环 (C, circulation) 。d) 神经功能障碍 (D, disability) 。e) 暴露 (E, esposure) 。②检伤情分类为4 个等级:a) 死亡 (黑色标示) 。b) 重伤 (红色标示) 。c) 中度伤 (黄色标示) 。d) 轻伤 (绿色标示) 。

3.2.3 按FHI法的分类评判标准 评分0~3 分轻伤员;4~5 分中度伤员;6 分以上为重伤员。第一优先重伤员, 其次优先中度伤员, 稍后处置轻伤员, 最后处理死亡遗体。首现解除正在威胁患者生命的因素 (窒息、大出血、心搏呼吸骤停) , 对威胁生命但有救治希望的患者, 立即进行现场救治, 及时实施心肺复苏, 进行有效的止血、止痛、固定等, 并迅速合理转运。遇到群伤的, 逐一检伤分类, 救治和转送分类。

3.3 现场检伤分类 多发性创伤涉及多部位、多脏器, 伤情变化速度快, 病情复杂, 常易顾此失彼。因此为了避免漏诊, 应按照“Crash plan”顺序检查C=cardia (心脏) 、R=respiratory (呼吸) 、A=abdomen (腹部) 、S=spine (脊柱) 、H=head (头颅) 、P=pelvis ( (骨盆) 、L=limb (四肢) 、A=arteries (动脉) 、N=nerves (神经) 。

3.4 院前急救顺序 迅速脱离危险区域, 将患者转移至安全地带, 搬运时要平抬平放, 避免加重损伤。

3.5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平卧位, 将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及异物, 并给予氧气吸入, 必要时使用负压吸引及吸痰。抬起下颌解除舌后坠, 昏迷患者可放置口咽通气道, 环甲膜穿刺术、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以及时改善患者低氧状态。胸部开放性伤口应立即用敷料封闭, 有反常呼吸者进行加压包扎固定。

3.6 建立静脉通路 快速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静脉输液通路, 并行深静脉置管, 便于输液和监测, 估算失血量, 初步预计补液量。按损伤部位和休克指数, 优先选择休克指数:失血量= 脉率/ 收缩压, 预算补液量= 失血量×2~3 倍。先晶后胶, 早期快速晶体补液, 加小剂量高渗液 (7.5%氯化钠液300 m L) , 能迅速扩张血管, 在休克早期有较好的复苏效果。使平均动脉压达到40 mm Hg时减慢输液速度, 限制输入液体量, 防止血液稀释, 造成凝血功能障碍, 并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40~50 mm Hg。按晶胶比例2~3∶1 输入, 严重大出血性时可以达到1∶1。

3.7 止血、止痛、固定 在创伤中, 出血是引起休克的主要因素, 正确地控制出血尤其重要, 是减少死亡的必要步骤。依据病情实施不同的止血方法, 止血以加压包扎为主, 对于四肢大血管时应注意止血带捆绑的压力, 要做明显标记, 写明上止血带时间, 每30 min~50 min放松1 次, 防止患肢的缺血性损伤。疼痛是休克的另一因素, 疼痛可加重休克, 需要及时处理。可适当使用镇静剂、止痛剂, 但要注意其抑制呼吸或呕吐的副作用。固定可防止骨折断段损伤血管、神经和重要器官, 减少疼痛便于搬运[3]。固定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①创伤有出血时应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②固定动作要轻柔, 避免不必要的扭动和搬动, 以免加重损伤血管神经。③固定时松紧适宜、固定牢固、暴露充分, 以便观察末梢循环情况。④怀疑颈椎损伤者必须使用颈椎固定托;对脊柱、骨盆骨折的患者要运用3~4 人平托至脊柱板或硬板担架固定。

3.8 合理转运与持续评估 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现场急救基本稳定后, 要就急、就快、就近转运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转运途中要密切观察伤情的发展趋势, 记录病情变化并对医疗干预效果进行评估, 以确保医疗干预措施正确合理。对于稳定的患者, 每15 min评估和记录1 次;对于不稳定的患者, 至少每5 min评估和记录1 次。观察患者呼吸、血压、脉搏、意识、血氧饱和度等情况, 妥善安置, 时时监测, 有效的干预, 如实、准确填写记录, 并及时与院急诊科保持联系, 做好抢救患者的准备, 为抢救患者争取时间。在转运中医护人员要以熟练的技术和从容的态度处理患者, 让患者感到安全, 并给患者关切、鼓励, 适当的抚摸、握手等增加患者的信心和安全感, 利于救治工作。

综上所述, 创伤在院前急救患者中排第一位, 交通事故是主要的致伤原因, 因此应加强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教育, 加强交通安全监管, 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院前急救是“先遣部队”, 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创伤现场, 给予患者最初的治疗和最基本的生命支持干预, 是取得抢救成功的第一步[4]。在严重创伤中, 时间就是生命, “黄金一小时”、“白金十分钟”, 越早对患者实施救助, 并给予确定性的治疗, 可以减少病死率10%[5]。

可见, 对于创伤急救来说, 时间就是生命, 越早实施救治伤者的损伤越小, 可大幅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出诊速度, 缩短急救半径和救治反应时间, 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对创伤现场病情的准确评估, 检伤分类和有效及时的急救, 以及合理、及时的转运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科学规范的急救流程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 院前急救与院内紧密衔接一体化创伤救治是密不可分的, 主动联系、预报病情、早做准备、多方互动, 开辟绿色通道, 可提高创伤救治的时效性和整体性, 为患者争取手术赢得宝贵时间, 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卢加发, 杨顺露, 徐耀伟, 等.嘉定区1 402例交通事故院前急救调查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 2013, 4 (14) :168-170.

[2]丁涵障.现代医院管理全书[M].杭州:杭州出版社, 1999:2468.

[3]方海云, 岑美珠.临床常规急症护理程序[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5.

[4]白祥军, 李占飞.完善创伤医学急救体系建设的必要性[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 (5) :456-458.

严重创伤785例患者的救治体会 篇7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本科接诊168945例患者, 危重抢救4759例。其中严重创伤785例, 占同期危重抢救人数的16%。男590例, 女195例, 年龄4~78岁, 17岁以下98例, 18~30岁440例, 31~45岁148例, 46~59岁68例, 60岁以上33例。

1.2 创伤原因和类型

交通伤408例, 斗殴、工伤232例, 坠落伤145例。各种单纯损伤405例, 多发伤380例。

1.3 创伤严重程度

创伤评分: (13.6±3.4)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12.8±3.1)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 (20.3±11.3) , 其中重度608例, 极重度175例, 休克382例, 实施确定性抢救手术653例。

1.4 院前急救及急诊通过时间

本组院前急救380例, 占48.4%, 急救半径100 km以内, 受伤至入院最短8 min, 最长11 h, 受伤至入院平均2 h。平均急诊滞留时间260 min。

1.5 救治措施

所有患者进入本科后迅速建立两条外周静脉通路, 外出血或骨折立即进行简单包扎固定、体表伤口缝合、心电监护, 伴严重合并伤的病例行抗休克治疗、气管插管、吸氧、留置导尿及其他相应处理。785例患者进行1~3项必要辅助检查 (CT、BUS、X线) 。在边抢救、边诊断的同时积极准备实施确定性抢救手术, 初步抢救成功者立即转入相关科室, 进行后续挽救生命的紧急手术。

2结果

急诊救治中患者死亡76例, 占9.7%。入院709例, 手术653例, 入院后死亡43例, 占6.1%。抢救成功率84.2%。

3讨论

从我国现有的急救水平现状看, 伤员到达医院后1~2 h是救治的关键时刻[2]。严重创伤的诊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要遵循抢救、诊断、治疗同时进行, 力争在创伤早期综合复苏。如果在创伤后1 h内能够及时到达条件较好的医院, 大多数伤员都可获得救治成功。严重创伤救治成功和减低致残率的关键是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及急诊通过时间。本组病例院前急救仅占48.4%, 受伤至入院平均为2 h,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3], 究其原因主要是急救网络的不健全和急救半径过大, 其次是科室之间互相推诿也是急诊通过时间延长的重要原因。

本组资料显示, 75%的患者在18~45岁, 反映城市中严重创伤以青壮年为多, 创伤原因中以交通伤比例最高。本组资料流行病学特点在城市综合医院急诊救治严重创伤方面具有代表意义。

对于严重创伤患者, 维持生命体征是首要任务。为诊断所做的辅助检查要尽可能减少, 避免多科会诊、反复的辅助检查、来回地搬运患者。多发伤患者要抓住主要受损部位进行必要的1~3项辅助检查来简化诊断程序, 本组785例入院后进行1~3项必要辅助检查。笔者的原则是在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选择伤情最重的器官适宜确诊的辅助检查, 对不危及生命的组织损伤暂行固定、包扎、简单缝合, 待手术后或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进行二次检查、二期处理。笔者的经验是诊治过程以急诊科为主, 协调各相关科室, 采取综合复苏措施, 积极实施早期确定性抢救手术。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报道认为[4], 急救一体化治疗重症创伤可减少并发症, 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死亡率。笔者的体会是, 一旦发生严重创伤, 从急救、稳定生命体征、初步明确诊断、有效的复苏到救命性手术及时实施, 必将使严重创伤患者的总体死亡率逐年下降。

摘要:目的对严重创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城市中常见的创伤急诊救治的方式、措施与救治成功率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急诊危重病例中筛选出严重创伤785例进行分析。结果创伤评分 (13.6±3.4)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12.8±3.1) ,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 (20.3±11.3) 。交通伤为主要致伤原因, 青壮年为主。抢救成功率84.2%。结论交通伤是城市严重创伤的主要原因, 缩短急诊滞留时间, 减少辅助检查, 早期实施确定性治疗, 可以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急症,城市

参考文献

[1]程天民.对加强创伤医学研究的思考.中华创伤医学杂志, 1999, 15 (1) :1.

[2]王一镗.现代临床急诊医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5:312-320.

[3]加来倍雄.紧急手术と救命率向上.急救医学, 1992, 16 (10) :113.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与观察 篇8

1 临床资料

选取本科2014年1~7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74例, 男43例, 女31例, 年龄5~68岁, 平均年龄 (33±4.7) 岁。其中, 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的患者39例 (52.7%) , 致伤原因为斗殴的患者17例 (23.0%) , 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的患者12例 (16.2%) , 致伤原因为挤压的患者6例 (8.1%) 。来院就诊的时间为受伤后15 min~1.5 h, 诊断结果:四肢骨折21例 (28.4%) , 骨折合并腹部损伤17例 (23.0%) , 颅脑损伤15例 (20.3%) , 颈椎骨折8例 (10.8%) , 血气胸5例 (6.8%) , 肝破裂5例 (6.8%) , 大动脉损伤3例 (4.1%) 。

2 结果

74例严重创伤患者中, 有5例 (6.8%) 在入院时就已经死亡, 其余的69例患者经过及时的积极抢救和护理, 63例患者脱离生命危险, 6例患者因抢救无效宣布死亡, 抢救成功率为91.3%。

3 护理

3.1 及时判断伤情

发生创伤后的第1小时是“黄金1小时”, 在此时间内的救治情况直接决定了患者的救治效果[2]。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发展快, 常合并有多种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因此, 护理人员应在接触患者的第一时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循环障碍、颅脑损伤, 根据患者的神志、瞳孔、呼吸、脉搏、血压、肢体活动、出血等情况对伤情做出初步判断, 了解伤者处理的要点, 配合医师做好急救工作。及时判断伤情, 是抢救患者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3.2 通畅呼吸道

严重创伤患者呼吸道因积血和呕吐物等容易出现呼吸道梗阻, 须及时对患者呼吸道进行仔细检查并清除梗阻物, 如假牙、血块和其他分泌物等。必要时可采用气管插管, 行机械辅助通气, 或者切开气管, 以确保呼吸道通畅。同时注意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 给予氧气吸入。

3.3 建立静脉通道, 恢复有效循环

严重创伤患者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是休克和出血, 患者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 快速补充有效血容量是抢救严重创伤休克的重要措施。出血的患者或者是出现休克的患者, 应立即建立2~3条静脉通道, 快速补充代血浆和平衡液等, 及时恢复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行中心静脉置管, 监测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和血压, 出现异常时快速进行补液等对症处理。记录患者尿量, 观察患者的肾功能情况。

3.4 积极止血, 处理伤口

严重创伤患者常有骨折、腹部损伤、颅脑损伤和血管损伤等, 伴活动性出血。应根据患者的出血部位, 采用按压或者包扎等方式止血, 及时控制出血量, 防止患者因大出血等出现休克。若肢体有大出血可采用止血带止血。患者有骨折时, 应对骨折进行妥善处理。未彻底清理创面的开放性骨折严禁复位, 避免再次复位对患者身体造成伤害。患者有脊柱或骨盆骨折时, 避免随意搬动患者, 采取仰卧位, 防止二次损伤。患者有气胸时, 应针对不同的气胸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张力性气胸给予胸前穿刺减压;开放性气胸应迅速封闭患者的胸部伤口, 转开放性为闭合性, 减轻患者呼吸困难。

3.5 动态伤情检测

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的病情变化, 积极询问患者自身感受, 针对不同部位损伤, 重点观察其对应的高发并发症。如颅脑损伤患者注意脑疝和颅内高压等;胸部损伤患者应注意异常呼吸、颈部皮下气肿、心脏压塞和纵膈摆动等;腹部创伤患者应警惕脏器损伤, 行辅助检查, 明确诊断;骨折的患者应注意出血情况和伤口敷料状况。

3.6 心理护理

严重创伤发生突然, 病情危急, 患者和家属短时间内精神上难以接受, 再加上由此带来的经济负担, 患者承受着身体、精神、心理的多重痛苦, 难免出现恐惧和焦虑心理, 对于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偶有出现不配合的情况。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和家属多沟通交流, 做好安慰、疏导工作, 向患者反映病情发展时应在尊重患者和家属的知情权时, 注重语言艺术, 不要增加患者心理负担, 稳定患者情绪[3]。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及时判断伤情, 通畅呼吸道, 建立静脉通道、恢复有效循环、积极止血并处理伤口、动态伤情检测和心理护理等措施, 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高达91.3%。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重、变化快, 患者入院时, 医护人员要及时判断伤情, 通畅呼吸道。针对休克患者要建立静脉通道, 恢复有效循环。积极止血, 处理伤口, 详细监查患者病情变化, 并做好患者, 甚至是家属的心理护理。高效的急救护理, 是伤者生命的重要保障, 对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燕燕.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及护理.中外医疗, 2014 (9) :149-151.

[2]吴雪赞.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1 (27) :25.

严重创伤 篇9

关键词 创伤 腹内压 腹腔间隙综合征 腹腔减压

腹内压(IAP)≥10mmHg称为腹内高压(IAH)。由于持续腹内压增高可影响内脏血流及器官功能导致呼吸、血液动力学参数及肾功能改变,表现为心、肺、肾等器官功能不全,称为腹腔间隙综合征(ACS)[1]

ACS在外科危重病状态下已逐渐引起重视,越来越多临床医生也在关注ACS的相关研究和报道。

下面就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腹部严重创伤68例,其中致腹腔间隙综合征21例,分析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68例,男43例,女25例;年龄32~56岁,平均42.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9例,高处坠落伤14例,刀刺伤9例,压轧伤6例。其中脾破裂15例,肝破裂12例,胰十二指肠损伤18例,肾脏损伤8例,胃肠道及系膜损伤6例,胸腹联合伤9例;其中合并四肢骨折5例,膈肌损伤4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在16~63之间,平均为35±19,均属严重腹部创伤。此外,有21例患者B超或CT检查可见膈肌上升、腹水等征象,腹内压≥25mmHg。

诊治方法:严重腹部创伤入院后给予生命支持,依靠症状体征及X线、B超、CT、血液检查等诊断原发创伤的位置和类型;另外常规监测腹内压,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早诊断ACS。本组68例中有21例患者出现ACS。

在发现ACS后立即行剖腹探查及减压治疗。本组21例合并ACS患者中,开腹行脾切除3例,肝修补2例,左肾切除1例,胃肠道修补2例,结肠造瘘2例,十二指肠修补减压2例,膈肌修补1例;腹腔镜探查及减压术8例。

结 果

本组68例严重腹部创伤中,致腹腔间隙综合征21例,其中治愈16例(76.2%),死亡5例(23.8%),术后发生腹腔脓肿2例,肺部感染3例,肠梗阻1例,胰瘘1例。死亡原因:创伤失血性休克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OF)3例。

讨 论

严重腹部创伤致ACS的原因。 因为腹腔内容物相对不可压缩,且局限于腹腔固定的间隙,腹膜后及腹腔内容物体积的轻微增加就会导致IAH,IAH可影响腹内各脏器及心血管系统的改变,当腹腔内压≥20mmHg时,这些生理紊乱更有临床意义,以致引起ACS[3];严重腹部创伤导致IAH的主要因素是出血,腹部创伤休克的复苏,内脏血管渗漏、缺血再灌注,大量输入晶体溶液,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及氧自由基等综合作用导致脏器水肿,细胞外液增加,病人血管通透性增加及内脏器官水肿导致腹腔内压不断升高,从而发生ACS。

严重腹部创伤致ACS的诊断。 ①创伤的部位及严重程度判断:患者入院后在给予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应迅速对创伤的部位及严重程度作出判断。创伤的部位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CT、X线、B超等辅助检查进行判断;创伤的严重程度可根据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表进行评估,以便制订及时有效的救护措施。②腹腔内压力的测量:IAP是诊断ACS的基础,因此应正确地测量IAP。腹腔插管或腹腔镜检查可以直接测定腹内压,但这是有创伤的,有诱发感染的危险,不适合危重患者。

本组68例患者,用间接方法可测定腹内压,即经膀胱内途径测定腹内压的方法。因为膀胱是一个腹腔内结构,膀胱壁顺应性良好,冲入50~100ml液体可使膀胱成为一个被动蓄水池,膀胱内压力变化可以反映腹内压的变化[4]

具体操作是:用ICU常用的动、静脉设备测定膀胱内压,连接管、三通管、监护仪、注射器及冲洗液的连接方法也和动、静脉测压一样,只是患者一端连接尿管而不是动、静脉,冲洗液用生理盐水而不是肝素盐水;压力传感器零点时以耻骨联合平面为参照点;用注射器抽取50ml冲洗液注入膀胱后,将三通转向以保证在膀胱和压力传感器之间有连续的液柱存在,压力平稳后,患者的膀胱压力便显示在监护仪上。③ACS的诊断:ACS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IAP的客观测定。

出现以下问题时应考虑ACS:①腹部紧张。②在没有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下出现心肺功能不全。③少尿或无尿。④腹内压≥25mmHg。

尽管多年来医学界早已认识到腹内高压的危重,但将其作为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来看待还是近几年的事。严重腹部创伤致急性腹内压升高会引起多种生理紊乱,肺、心血管、肾脏、胃肠道和神经系障碍都有报道。

腹内高压伴多脏器功能障碍即为腹腔间隙综合征。该综合征死亡率极高,进行腹腔减压术是目前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严重腹部创伤的患者应规监测腹内压,可及时预防及诊断腹腔间隙综合征,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聂兰军.腹腔间隙综合征.临床外科杂志,2004,12(1):57~58

2 李思齐,汤曼力,高伟,等.ATS-ISS法在评估多发伤病情及预后中的作用.创伤外科杂志,2005,7(5):357~359

3 石汉平.腹腔内高压的病理生理.中华创伤杂志,2001,17:56~57

体温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 01 3年1月, 我院收治各类创伤患者7854人, 男5688人, 女2166人, 年龄13个月至94岁, 平均44.6岁。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锐器伤和其他致伤因素。从受伤到入院时间20min至72h, 平均1.5h。由救护车接送到医院3728人次 (47.5%) , 110警车接送157人次 (2.0%) , 余3969人 (50.5%) 由家属或朋友护送入院。所有创伤患者院前均无特殊保暖和降温措施。

1.2 分组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时的体温, 将7854例分为低体温组 (体温<36℃) 577例 (7.3%) , 其中严重多发伤伴有失血性休克504例 (87.3%) , 颅脑损伤57例 (9.9%) , 颈髓损伤16例 (2.8%) ;高体温组 (体温>38℃) 93例 (1.2%) , 其中严重颅脑损伤79例 (84.9%) , 颅底骨折和颅骨骨折14例 (15.1%) ;体温正常组 (体温36~3 8℃) 7 1 8 4例 (9 1.5%) , 其中多处软组织损伤5 7 1 2例 (72.7%) , 失血性休克128例 (1.8%) , 颅脑损伤439例 (6.1%) , 四肢骨折905例 (12.6%) 。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创伤合并出血且收缩压<9 0mm H g为休克;用创伤评分软件对多发伤进行创伤严重度 (ISS) 评分, ISS≥16分为严重多发伤。对三组患者收缩压、创伤评分、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进行观察比较, 统计三组死亡率。

1.4 护理措施

(1) 低体温患者护理方式:调高室温 (采用空调控制室温) 、保持衣服洁净干燥、对寒战患者增盖棉被、利用恒温装置将静脉输入的血液制品和液体加温后输入、口服或胃管注入加温液体、温水灌肠等。 (2) 高体温患者护理方式:温水或酒精擦浴促进散热、利用冰帽使患者头部降温、通过冰毯使患者全身降温、使用药物降温 (如肛门塞入吲哚美辛栓或使用冬眠合剂) 。

1.5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u或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相关因素比较 (表1)

低体温组、高体温组入院时收缩压明显低于体温正常组, 创伤评分明显高于体温正常组,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低体温组与高体温组的收缩压相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体温组与低体温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大体相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温正常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呼吸机使用时间明显缩短,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以体温正常组时间最短, 高体温组次之, 低体温组最长, 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1显示, 低体温和高体温组患者入院收缩压低, 说明损伤程度严重, 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延长。

注:1为低体温组与体温正常组比较;2为高体温组与体温正常组比较;3为低体温组与高体温组比较

2.2 预后情况

三组共77 37例 (98.5%) 顺利出院, 预后无严重后遗症。三组共死亡117例 (1.5%) , 其中低体温组死亡68例, 占本组病例的11.8%, 包括休克17例, 肺部和腹腔严重感染25例, 多器官衰竭11例, 脑疝15例;高体温组死亡12例, 占本组病例的12.9%, 包括脑疝10例, 多器官衰竭2例;体温正常组死亡37例, 占本组病例的0.5%, 包括休克11例, 肺部和腹腔感染10例, 多器官衰竭9例, 脑疝7例。三组死亡率以体温正常组最低, 低体温组次之、高体温组最高, 三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5 4 5.8 2, P<0.0 1) ;低体温组与高体温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9, P>0.0 5) 。

3 讨论

低体温通常引起患者出血增加、凝血功能障碍, 死亡率增加[2];而高体温能够使脑损伤的危险增加[3]。因此, 在使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评分对创伤患者预后进行评估时, 体温是一个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4]。国外对正常体温范围的确定参考了大量患者的统计资料, 例如美国创伤数据库 (NTDB) 的统计结果显示, 体温低于36℃或高于38℃患者的死亡率升高, 因而确定正常体温的范围是36~3 8℃, 高体温和低体温引起患者的死亡率相似[5], 本文结果与其大体一致。

创伤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很多, 除了患者受伤环境温度外, 还包括大量失血、衣服破损或被血液浸湿、大量晶体液和血液制品的输入、胸腹腔开放性损伤、麻醉药品应用和患者治疗过程中未经湿化并吸入冷的气体, 儿童和老年患者低体温出现的机会较多, 患者基础疾病和既往服药情况无不对患者致伤后体温产生影响[6]。本组资料低体温原因具有很明确的特点, 即出血性休克患者低体温率占87.3%;而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高体温率占84.9%, 与文献报道类似[7]。

低体温和高体温对创伤患者的影响国内外报道很多, 本组资料发现, 高、低体温组患者的死亡率相对于正常体温组患者明显升高, 其原因一部分与患者的创伤程度重有关, 另外低体温患者因出血缺氧, 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患者出现酸中毒等并发症, 死亡率升高[8]。与此同时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都将明显延长。因此, 创伤患者在常规处理过程中应积极预防低温的出现, 尤其是严重出血患者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文献报道[9]对低体温的处理应该在院前, 各种预防措施要持续到急诊室、手术室和ICU。措施包括:周围环境加温、脱去患者潮湿的衣服、使用加热毯或其他贮热装置、给患者吸入加温加湿的氧气、静脉输入液体加温、使暴露因素所致的体热损失减少到最低, 其中最为推荐的措施是给患者吸入加温加湿的氧气。对高温患者的处理目前国际上无明确的指南, 但是我们结合医院自身的条件, 给患者适度降温处理, 如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

综上所述, 给予创伤患者体温的足够关注, 从院前接诊开始即对患者体温加强管理, 预防低体温和高体温的出现, 对改善患者预后, 减少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Malone DL, Kuhls D, Napolitano LM, et al.Back to basics:Validation of the admission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core in predicting outcome in trauma[J].J Trauma, 2001, 51 (3) :458.

[2]Eddy VA, Morris JA Jr, Cullinane DC.Hypothermia, coagulopathy, and acidosis[J].Surg Clin North Am, 2000, 80 (3) :845.

[3]Axelrod YK, Diringer MN.Temperature management in acute neurologic disorders[J].Crit Care Clin, 2006, 22 (4) :767.

[4]Malone DL, Kuhls D, Napolitano LM, et al.Back to basics:Validation of the admission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core in predicting outcome in trauma[J].J Trauma, 2001, 51 (3) :458.

[5]Martin RS, Kilgo PD, Miller PR, et al.Injury-associated hypothermia:an analysis of the 2004 National Trauma Data Bank[J].Shock, 2005, 24 (2) :114.

[6]吴耀建, 曾岚, 王文锋, 等.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 (2) :135.

[7]Kuhls DA, Malone DL, McCarter RJ, et al.Predictors of mortality in adult trauma patients:the physiologic trauma score is equivalent to the Trauma and Injury Severity Score[J].J Am Coll Surg, 2002, 194 (6) :695.

[8]Shafi S, Elliott AC, Gentilello L.Is hypothermia simply a marker of shock and injury severity or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mortality in trauma patients?Analysis of a large national trauma registry[J].J Trauma, 2005, 59 (5) :1081.

上一篇:教师幸福的秘诀下一篇:质量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