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感染(共8篇)
严重感染 篇1
严重感染(severe sepsis)和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是以全身感染导致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自2006年1月份以来,将转入我科的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2004年国际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1]的要求采取早期集束化治疗,显著提高了救治成功率,降低了病死率。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与历史对照的前瞻性观察方法,41例早期集束化治疗组患者以2006年1月~2008年12月为前瞻性观察期,41例对照组患者以2004年1月~2005年12月对照期。年龄≥18岁;APACHⅡ评分≥8分;诊断均符合1991年8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ACCP/SCCM)的诊断标准,患者均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表现并感染或可疑感染、低血压或伴有器官功能障碍[2]。具体资料见附表。
1.2 治疗方法
结合治疗组患者的不同情况及基础疾病,按照指南要求采取6~24 h早期集束化治疗[1]。
6~24 h早期集束化治疗方案:(1)血乳酸测定,存在低血压或乳酸>4 mmo L/L,立即给予液体复苏,达到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维持MAP≥65 mm Hg、CVP≥8~12 mm Hg、尿>0.5 m L/(kg·h)和Scv O2≥70%,同时输注浓缩红细胞使HCT>30%,提高其携氧能力;如充分扩容后低血压不能纠正,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或联合应用,存在心功能不全时加用多巴酚丁胺。(2)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和经验性用药:入住ICU 1 h内,经验性广谱及联合抗生素的使用;保持感染灶引流通畅,并在使用之前留取多次多处标本送检病原学,以提供调整抗生素的依据。(3)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不能纠正低血压时加用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200~300 mg/d或甲强龙1 mg/(kg·d)。(4)严格控制血糖水平:4~6 h监测1次血糖,控制血糖在6~8 mmo L/L。(5)机械通气治疗:出现ALI/ARDS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潮气量为5、6 m L/kg,控制平台压≤30 mm Hg。(6)镇静镇痛治疗:按病情需要给予适当镇静镇痛。
对照组通过查阅病历记录,获取相关信息。
1.3 收集数据
以6 h内患者的MAP≥65 mm Hg,CVP≥8~12mm Hg,尿>0.5 m L/(kg·h)和Scv O2≥70%4项指标均达到目标为达标者。收集41例早期集束化治疗组与41例对照组的以下数据:6 h EGDT达标例数及率,以及住院28 d患者死亡例数及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算均数和率时,凡缺陷者则剔除,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41例早期集束化治疗组:6 h EGDT达标35例,达标率为85.36%;住院28 d死亡11例,病死率为26.83%。41例对照组:6 h EGDT达标18例,达标率为43.90%;住院28 d死亡21人,病死率为51.2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28 d病死率绝对值下降了24.39%,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附表。
注:覮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发病率增加了91.30%,并以每年1.50%~8.00%的速度上升。近年来,抗感染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几达50.00%[3]。在《2004年国际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颁布实施之前,出现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时大多用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升压治疗,扩容治疗不充分,没有明确的复苏标准。尤其是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后,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4]。
SHOEMAKERR等[5]曾提出以超高血流动力学为目标的感染性休克复苏治疗方法,但经过临床研究证实此方法无法改善患者的预后[6],实施的时间是其失败的关键原因。2002年KEM和SHOEMAK-ERR[7]对超高血流动力学进一步研究发现,早期实施超高血流动力学可以降低病死率,但必须是早期,延迟复苏则不能达到此目的。所以早期血流动力学支持是感染性休克重要的循环支持手段,由于改善了血流动力学状态,就能改善器官灌注,从而逆转器官功能损害[8]。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严格按照EGDT要求完成复苏治疗,6 h内血流动力学达标率治疗组达为85.36%,对照组为43.90%,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避免了过早地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改善了器官和组织灌注,预防了MODS的发生或进一步加重。2005年英国前瞻性双中心的研究[9]显示,101例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患者被纳入观察,6 h内达到集束化治疗复苏目标组的病死率为23.00%,而6 h内未达标组病死率为49.00%。提示6 h复苏集束化治疗有利于改善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预后。因此,确定严重感染的后6 h又被称为“黄金6 h”,显示6 h集束化治疗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另外,在集束治疗中早期1 h内经验性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即所谓“重磅出击”,尽早清除体内病原微生物也是至关重要的,早期感染病原微生物无法明确,必须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经验性用药,同时送检多处标本,进一步明确诊断,调整抗生素。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和依赖升压药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存活率[10],提示应用小剂量激素可能是降低病死率的一个因素。还有VAN DEN BERGHEG等[11,12]发现,对外科ICU的患者实施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对内科ICU患者实施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同样可以降低病死率。所以,在集束化治疗过程中,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4~6 h监测1次血糖,将血糖控制在6~8 mmo L/L,并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本文总结41例前瞻性观察治疗患者,28 d病死率组为26.83%,对照组为51.22%,其绝对值减少了24.39%,明显降低了病死率(P<0.05)。
参考文献
[1]DELLINGER RP,CARLET JM,MASUR H,et al.Surviving sepsiscampaign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Crit Care Med,2004,32(3):858-873.
[2]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人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检测及支持指南(草案)[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3):130.[2]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Guideline of hemodynamic monitor and support in adult patients withsevere sepsis and sepeic shock(draft)[J].China Crit Care Med,2007,19(3):130.Chinese
[3]ANGUS DC,LINDE-ZWIRBLE WT,LIDICKER J,et al.Epidemiolo-gy of severe sepsis in the United States:analysis of incidence,outcome,andassociated costs of care[J].Crit Care Med,2001,29:1303-1310.
[4]DELLINGER P,CARLET JM,MASUR H,et al.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Intensive Care Med,2004,30(6):536-555.
[5]SHOEMAKERW C,APPELP L,KRAMH B,et al.Prospective trial ofsupranormal values of survivors as therapeutic goals in high-risk sur-gical patients[J].Chest,1988,94:1176-1186.
[6]HAYESM A,TIMMINS AC,YAU EH,et al.Elevation of systemic oxy-gen delivery in the treatmen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N Engl J Med,1994,330:1717-1722.
[7]KERN JW,SHOEMAKERW C.Meta-analysis ofhomodynamic opti-mization in high-risk patients[J].Crit Care Med,2002,30:1686-1692.
[8]QIU HB.The early intensive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servere sepsis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implemented[J].China Emerg Med,2007,16(2):119.Chinese
[9]GAO F,MELODYT,DANIELSDF,et al.The impact of compliancewith 6-hour and 24-hour sepsisbundles on hospital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Crit-Care,2005,9(6):R764-R770.
[10]ANNANE D,BELLISSANT E,BOLLAERT PE.et al.Corticosteroidsfor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a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J].BMJ,2004,329:480-489.
[11]VAN DEN BERGHEG,WOUTERSP,WEEKERSF,et al.Intensiveinsulin therapy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New Engl J Med,2001,345:1359-1367.
[12]VAN DEN BERGHEG,W ILMERA,HERMANSG,et al.Intensiveinsulin therapy in the medical ICU[J].N Engl J Med,2006,54:449-461.
严重感染 篇2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肿瘤危害症;严重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22-01
严重感染是肿瘤危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护理人员作为治疗护理方案的主要执行性和参与者,在肿瘤危重症患者出现严重感染症状初期的护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文章对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本科收治的53例ICU肿瘤重症患者严重感染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及护理效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结果
1.1 一般资料:将该院在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53例ICU肿瘤危重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调查对象,将肿瘤侵润范围较大或已经转移,无法进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以及身体状况太差或者本身患有严重心肺疾病,耐受性较差患者排除,确保53例肿瘤患者都符合严重感染的相关标准。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的年龄在38~89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5±5.3)岁;重症肺炎患者26例、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患者20
例、肺气肿患者7例。
1.2 治疗结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后,53例ICU肿瘤危重症患者中25例患者出院,15例患者由于多种原因抢救无效死亡,13例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缓解,转回了原普通病房接受相关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28 d。
2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2.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对53例肿瘤危重症患者出现严重感染的原因进行诊断。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时刻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等进行观察和测定,并做好相应的数据记录。
2.2 用药护理 遵医嘱按时准确用药。实时的观察和询问患者的具体感受,是否出现了不良反应等,结合患者的相关反馈对输液的速度和间隔时间进行调节,确保有效的血药浓度,保证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3 早期护理和呼吸道护理 清醒患者要鼓励咳痰。对于昏睡状态,意识并清醒,无法有意识的进行咳嗽的患者,必须做好肺部护理,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4 导管护理 患者入住ICU期间因为治疗需要,会置入各种导管,如胃管、導尿管、气管插管等。因此护士必须妥善固定各种管路,防止滑脱。
2.5眼部护理 对有眼部感染的患者,护士要按医嘱及时准确的为患者滴眼药,以便保持患者眼部的湿润度。
2.6 心理护理 由于肿瘤治疗的时间较长,治疗费用较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患者有极大的心理负担,患者和患者家属难免都会出现消极心理,护理人员要及时进行疏导,确保患者能够主动的接受治疗和配合治疗。
3 讨论
在肿瘤危重症患者中,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任何微生物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感染,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严重感染的发病几率通常在45%~60%之间,是引发患者出现发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一定要加强护士的职业素养和护理技能,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加强对严重感染患者的监测与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护理服务,有效改善和缓解肿瘤危重症患者严重感染的症状。
参考文献
严重感染 篇3
1 糖皮质激素概述
糖皮质激素 (GCS) 是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合成和分泌的, 主要为皮质醇, 它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血液循环, 调节人体的血糖、脂肪水平, 而且可以起到抗炎、抗毒以及抗休克等作用。糖皮质激素最初是用于调节人体内糖类代谢的, 由于其可以起到抗炎症作用, 临床通常将其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以达到扩张支气管、止咳化痰的作用, 抑制某些炎性因子的产生, 减轻炎性反应及组织损伤, 同时, 它也常用于降低血管对某些缩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 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恢复正常, 改善休克症状[1]。
2 糖皮质激素治疗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原理
全身性炎症的反应较为强烈, 尽管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时人体内含有高浓度的皮质醇, 还是无法控制其症状, 这不仅与人体机体内存在糖皮质激素抵抗现象有关, 而且与皮质醇的浓度和有效时间有关, 此时人体内的皮质醇分泌相对不足, 即为相对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2]。严重感染患者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和GCS抵抗综合征都与全身炎症有关, 全身性感染时人体内的介质浓度会发生变化, 呈上升趋势, 导致皮质醇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 进而导致全身性感染时的外周出现糖皮质激素抵抗现象, 同时也会减弱ACTH和促皮质素释放激素的作用, 使其无法促进肾上皮质和垂体激素分泌, 进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补充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可以对全身性感染时的外周GCS产生一定的影响, 使机体HPA轴的功能恢复正常, 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和血液流动, 进而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 这也是糖皮质激素应用在严重感染中的依据。即使可以通过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提高机体内的皮质醇浓度, 但其浓度和有效时间并不能满足机体需要, 会使其处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状态进而导致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不畅、病情加剧, 这是糖皮质激素治疗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原理。
3 糖皮质激素在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相关报道指出糖皮质激素在治疗严重感染中的疗效较为显著, 在20世纪70年代又有相关报道指出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多次研究实验表明糖皮质激素并无法有效改善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症症状, 甚至会有不良反应。20世纪90年代有相关研究表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改善血管活性药物依赖性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液循环, 人们也因此改变了糖皮质激素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评价[3]。2002年, 有多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 (氢化可的松50 mg, 每6 h/次+氟氢化可的松50 Lg, 1次/天) 、7 d为1个疗程) 补充糖皮质激素可以延长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RAI患者的生存期限, 降低其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性。
大量循证医学研究为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且于2008年进行了修订, 该指南对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提出了新的建议, 若感染性休克患者服用血压加压药和补液复苏治疗后, 仍对血管活性药物有较强的依赖性, 则可予以氢化可的松进行治疗。若严重感染患者未出现休克现象, 则不建议应用糖皮质激素, 但是若有长期服用激素进行治疗的患者, 则可予以激素进行治疗或应用应激剂量治疗, 若严重感染患者未进行ACTH刺激试验, 则需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应用氢化可的松进行治疗。
虽然糖皮质激素在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已有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但是后来的研究实验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研究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并不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但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感染症状。2010年, 有关报道指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治疗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 而由于其受益人群的特殊性, 加上治疗方案也缺乏科学合理性, 仍会出现较大的病死率。因此, 糖皮质激素在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仍无法得到推广, 而要使糖皮质激素能够广泛应用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中, 还需进一步确定其治疗方案和治疗指南, 保证其使用剂量合理, 且要合理控制用药时间, 减少不良反应, 从而发挥其在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在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多年来一直人们一直争论的问题, 起初大多数人都认为糖皮质激素是抗炎的有效药物, 但现在人们了解到糖皮质激素也可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目前, 对于如何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仍有待于确定, 主要是由于其诊断体系和治疗指南并未得到确立。
摘要:糖皮质激素可起到抗炎和抗过敏作用, 大多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中所出现的免疫反应, 都可应用抗病原治疗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并可以起到较为显著的效果, 但是应用不当, 也会加重病情或促进病情恶化, 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 在糖皮质激素的诊断体系和诊断指南未得到最终确立之前, 需全面掌握其疗效、适应证以及不良反应, 确保其在严重感染和感染休克中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严重感染,感染休克,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志海.糖皮质激素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3, 33 (10) :255-256.
[2]朱文庆, 杨明全.重症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时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 2013, 37 (3) :67-68.
严重感染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所选择病例为来该院进行腹腔感染治疗的患者中的6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为(54.3±3.2)岁。患者临床出现腹痛、腹胀、发热、呼吸困难、肠梗阻、化脓梗阻性胆管炎、坏疽性胆囊炎并穿孔、肠系膜血管栓塞并肠坏死等疾病合并严重脓毒血症,进行外科手术时均发现腹腔内出现严重积液、炎症现象,肠道外观颜色呈灰暗,伴有充血、蠕动减慢情况[3]。6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60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0例,一组对其实施常规容量的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另一组则采用大容量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每组30例。常规容量组血液滤过量为[35mL/(kg·h)],而大容量组则为[50mL/(kg·h)]。分别记录60例患者治疗前后4h、(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并统计其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日均医疗费用。在检测TNF-α、IL-6、PCT数值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所有患者均采集前臂静脉血3mL;待血液凝固后立即用离心机进行5min的离心,转速为2 500 r/min;分离出2mL血清,置于零下20℃冰箱中保存[4,5]。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收集治疗前后的TNF-α、IL-6及PCT水平数据,患者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日均医疗费用数据,对以上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从上述两表中可以看出,大容量组患者在治疗后各时间段内TNF-α、IL-6及PCT的水平变化较常规容量组相比要好,数值相对较低。同时大容量组患者在ICU病房的入住时间要小于常规容量组,借助机械呼吸的时间也要小于常规容量组,但两组患者的平均医疗费用之间没有较大差距。
3 讨论
在治疗严重腹腔感染时,外科手术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腹腔感染会导致人体内脏器、代谢功能的紊乱,死亡率比较高。目前,利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方法治疗严重腹腔感染已经被应用得越来越广泛,但究竟多大的血液滤过量效果最好,目前还在研讨之中。在该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将血液滤过量增加15mL/(kg·h)就可以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其中常规容量组ICU入住时间为(7.2±0.5)d,而大容量组仅为(4.2±0.3)d。同等时间段内,较常规疗法患者炎症因子下降明显,PCT值也有显著下降,其中常规组最终下降到(10.4±0.3)ng/L;而大容量组则下降到(8.2±0.3)ng/L。而在医疗费用差别较小的情况,高容量组的ICU入住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较常规容量组少。从表1中可以看出,炎症因子在4~48 h下降最为明显,之后并无明显变化;而PCT值则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且大容量组患者较常规容量组效果更加明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①大容量组患者每小时血液过滤量较常规组高,每日过滤的液体的总量也就多,可以更加有效的带走炎症因子。②透析所使用的滤膜与血液过滤量有关,大容量组患者所使用的滤膜通透性和吸附性比常规组要好很多,可以加大对炎症因子的过滤和吸附。③在滤液压力上,大容量组也超过常规组,使得单位时间内通过滤膜的滤液较多,增加过滤效率。④炎症因子本身含有电荷,而滤膜也带有电荷,滤液压的增强可以有效缓解同种电荷所带来的阻碍,增加异种电荷互相的吸引,增加过滤效率[6,7,8,9,10]。
综上,在治疗严重腹腔感染过程中,利用加大血液滤液量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摘要:目的 研究在治疗严重腹腔感染时不同血液滤过量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对比情况。方法 该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对其采取常规血液滤过量,作为常规容量组;大容量持续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作为大容量组。分别治疗前后4 h、12 h、24 h、36 h、48 h、72 h 6个时间段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并统计其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日均医疗费用。结果 施用大量容量持续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小组,其治疗后448 h之间TNF-α、IL-6水平下降明显,之后没有明显下降,而PCT则在472 h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经过统计后,大容量小组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常规容量小组,而日均医疗费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距。结论 在费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利用较大血液滤过量连续性肾脏替代法可以有效缓解腹腔感染症状,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不同容量,腹腔感染
参考文献
[1]Shimaoka M,Park Ej.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sepsis[J].Eur J Anaesthesiol Suppl,2008,42:146-148.
[2]孙雪峰.重症急性肾损伤可能需要更大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剂量的讨论[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6):572-574.
[3]孙晨,吴学敏,魏鸥.连续性血液净化对SIRS/sepsis合并ARF患者血清PCT、TNF、IL6、IL10等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0,32(12):1521-1522.
[4]李照辉,徐丽娟,卢晓昭,等.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脓毒症患者血清IL-1β、IL-6、CRP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0,50(37):65-66.
[5]Murugan R,Kellum JA.Acute kidney injury:what's the prognosis[J].Nat Rev Nephro,2011,7(4):209-211.
[6]孙巨军,张鹏,杨三林,等腹腔内细菌感染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7,36(6):737-739.
[7]Elseviers MM,Lins RL.Vader Niepen P,et al.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acute kidney injury[J].Crit Care,2010,14:R221.
[8]宋晓英,李杰.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学流动力学及氧合指数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5):29-30.
[9]Granado RC,Macedonia E,Chertow GM,et al.Effluent volume in continus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overestimates the delivered dose of dialysis[J].Clin J Am Soc Nephrol,2011,6:467-469.
严重感染 篇5
一、资料与结果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100例ICU肿瘤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确保100例患者均符合严重感染的相关标准,并且不存在治疗困难等阻碍。100例患者中,有男性55例,女性45例,患者的年龄为44-80岁,平均(62.5±5.5)岁;有重症肺炎患者30例,肺气肿患者15例,重症肺炎患者28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7例,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患者10例。为100例ICU肿瘤危重症患者提供抗感染治疗、器官功能支持积极液体复苏等相关治疗与护理,护理人员在护理时详细记录患者的发病症状、生命体征以及治疗效果。
(二)治疗结果
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与护理后,100例ICU肿瘤危重症患者中,有35例患者出院;55例患者症状与病情得到显著的缓解与改善,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接受治疗与护理,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0天;10例患者由于客观因素抢救无效死亡。
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医院分析与总结了患者以往接受的护理措施及方法,对100例ICU肿瘤危重症患者严重感染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其更具有针对性,目的就是促使护理水平得到提升,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一)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诊断该100例ICU肿瘤危重症患者发生严重感染的原因,确诊患者均为行胸腹部肿瘤切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及全身严重感染。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需要时刻观察与测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等,将有关数据进行记录,如果发现异常,应立刻向医生反映情况,及时进行血标本的采取,若患者出现低血压的症状需要及时进行复苏。
(二)导管护理
在ICU肿瘤危重症患者体中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胃管以及导尿管,需要妥善固定相关的导管,确保导管能够正常发挥其作用,做好患者排尿量及时间的相关记录。
(三)心理护理
肿瘤治疗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与较多的费用,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给予鼓励与安慰,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的方法和效果,使患者及其家属树立康复的信心,从而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更加积极与配合,确保治疗方法能够发挥其功效。
(四)早期护理以及呼吸道护理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在患者具有清醒意识的情况下,鼓励与帮助患者排痰及咳嗽,从而促进患者体内废物的排出。并且,患者存在严重的感染,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卧床治疗,有的患者在治疗时通常意识模糊,处于昏睡状态,不能有意识地排痰与咳嗽,使分泌物的排出更加困难。对此,需要护理人员以一小时为间隔,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对患者背部进行轻拍,使患者的不良反应得到缓解,确保患者能够正常地呼吸。
(五)用药护理
肿瘤危重症患者严重感染时,医护人员需要采用抗生素对其进行治疗。在治疗时,部分患者需要进行药敏测试,确保用药安全与精确,努力确保抗生素的使用不对患者造成其他损害。护理人员需要时刻观察患者的反应,明确其是否存在不适,根据实际情况对输液进行调节,保证血药浓度的功效,做到科学用药、合理用药。
三、讨论
综上所述,肿瘤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表现出较强的复杂性,其病程和分期均十分明确,不同临床分期肿瘤患者的治疗,其治疗的方案均存在一定的区别。感染是肿瘤危重症患者中的常见并发症,导致患者出现严重感染的致病因素众多。根据相关资料,严重感染的发病率一般在45%-60%,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高烧,并且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所以,要想提高医院的护理水平,必须做好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水平。在保证护理人员职业水平的基础上,要求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实时的监测与优质的护理,确保护理服务更加优质与全面,从而使肿瘤危重症患者严重感染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使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蓝进.ICU术后患者及内科重症患者血糖管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1):151-152.
[2]舒文献,胡静.ICU肿瘤危重症患者严重感染的综合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7(7):96-98.
[3]唐慧婷.气管插管危重患者口腔护理临床实践指南构建[D].上海:复旦大学,2013.
[4]李西娟.重症监护室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D].长春:吉林大学,2014.
严重感染 篇6
关键词:血液滤过,严重腹腔感染,内毒素,滤器更换
严重腹腔感染是指合并有脓毒血症或者脓毒血症休克的腹腔感染,是外科急腹症中的急重症类型[1]。腹腔严重感染常引起患者肠道菌群异位,加重患者菌血症病情,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2,3]。因此,在对腹腔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时,我们必须严密监测患者免疫炎症状况以及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及时判断治疗效果。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是常用的血液净化方式。血液滤过不仅可以滤去患者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而且能补充患者需要的电解质以及微量元素,调节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目前,在血液滤过治疗中滤器并不是常规进行更换的。而最近有研究[4,5]指出,加快滤器的更换频率能改善患者治疗效果,降低血液内毒素和炎症因子。为此,我们就更换滤器时间对严重腹腔感染血液净化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自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严重腹腔感染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5~76岁,平均(67.6±8.2)岁;急重症胰腺炎1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并发腹膜炎14例,重症胆管炎14例,化脓性阑尾炎1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66~77岁,平均(67.9±8.4)岁;急重症胰腺炎11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并发腹膜炎15例,重症胆管炎13例,化脓性阑尾炎11例。
1.2 病例入选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符合2010德国脓毒症指南和SSC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国际指南2012关于脓毒症的诊断标准[6,7];(2)发病24 h内出现2个或2个以上器官及系统功能损害;(3)需行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排除标准:(1)本身有严重呼吸、循环系统疾病;(2)严重昏迷、神志不清或者合并有精神疾病;(3)患者不按医嘱服药,依从性差;(4)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5)因各种原因无法完成本研究。
1.3 治疗方法
入选患者经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留置静脉导管,建立体外循环。置换液配方来自柳州市工人医院肾内科,并由柳州市工人医院肾内科医师制定相关治疗方案。置换液以稀释方式输入,初始剂量为2 000 ml·h-1或4 000 ml·h-1。血流量为160~180 ml·min-1,具体根据患者容量负荷进行调整,术中以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观察组每24 h更换滤器,对照组待滤器出现血凝时更换。
1.3.1实验室检查
血液净化治疗前及治疗后24、72 h分别抽取静脉血5 ml,以1 500 r·min-1离心10 min,留取血清,-70℃保存待测。监测患者血液细胞因子、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血浆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和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水平,血浆DAO、LPS、TNF-α和IL-6水平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治疗前以及治疗后48、72 h对两组患者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OI。OI=动脉氧气压力/吸入氧气分率(Pa O2/Fi O2)。以上操作均由柳州市工人医院检验科人员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所有试剂盒和仪器均购自上海岚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经统计分析,所得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因此,计量资料±s表示,结果进行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比较
经重复方差分析,两组TNF-a、IL-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a、IL-10均有下降趋势,但是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2 h观察组TNF-a、IL-1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ng·L-1
与治疗前比较,a P<0.05;与对照组比较,b 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OI、肠黏膜屏障功能以及LPS水平比较
经重复方差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I、DAO及LPS水平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两组OI、DAO及LPS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后72 h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腹腔感染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腹腔脏器感染,随着感染的发展,患者可有脓毒血症的发生,此时可演变为严重感染,危及患者生命[8]。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肾功能不全以及中毒患者常用的血液净化方法,通过模拟肾小球滤过功能,肾脏代替治疗能有效滤过血液中毒素及有害物质,减轻患者中毒症状,同时促进患者肾功能的恢复。连续静脉血液滤过是临床常用的肾代替治疗方案,对于血液中毒素的滤过以及代谢异常的纠正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血液滤过治疗中对滤器的更换时间无明确要求,常等到血凝时才更换滤器。近年来相关研究认为,每24 h更换滤器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为探究滤器更换频率对严重腹腔感染治疗效果的影响,我们对100例严重腹腔感染患者进行研究。
严重腹腔感染可能与病菌代谢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炎症免疫反应失调以及原发病下患者肠道菌群异位有关。相关研究[9]也证明,肠道屏障功能的减弱与患者感染进展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除了血浆内毒素的监测,在血液滤过的同时进行肠屏障功能测定有利于对患者病情进展的充分评价。孙昀等[10,11]的研究结果表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重症患者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中,两组TNF-a、IL-10水平在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a、IL-10均有下降趋势,但是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2 h观察组TNF-a、IL-1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24 h更换滤器能有效降低内毒素和血液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治疗效果。Thomas等[12,13]的研究表明,滤器在使用过程中其滤过能力受内毒素等小分子物质的影响,若不及时更换可能会影响滤过能力。本研究两组治疗前后OI、DAO及LPS水平在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两组OI、DAO及LPS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后72 h观察组OI、DAO以及LPS水平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提示及时更换滤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可能与血液中内毒素水平的减少有关,而OI作为评价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指标,其改善提示患者呼吸功能有所好转。Li等[14,15]的研究表明,增加滤器更换频率后患者肠道屏障功能有所改善,也证明了滤器更换的时间对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重要性。
mmol·L-1
与治疗前比较,a P<0.05;与对照组比较,b P<0.05
严重感染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4月在我科进行治疗的50例严重白细胞减少患者, 均经病理证实为中晚期恶性肿瘤, 其中胃癌 8例, 食管癌 6例, 直肠癌6例, 乳腺癌9例, 肺癌12例, 卵巢癌 5例, 膀胱癌 4例。男性32例, 女性18例, 年龄32~70岁, 平均年龄52.12岁。白细胞 (0.2~0.4) ×109/L 2例, (0.5~0.7) ×109/L 10例, (0.8~1.0) ×109/L 38例, 白细胞下降程度与放疗的剂量、化疗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 机体自身情况有关。
1.2 治疗方法
足时足量使用生白药物 (如G-CSF等) , 抗生素的有效应用, 营养支持补充能量、电解质, 必要时输血及血制品。
2 结果
50例患者经过细致严密的护理并积极配合治疗, 未发生院内感染及严重并发症, 白细胞在4~15d内恢复正常。
3 院内感染控制
3.1 保护性隔离
(1) 住单间病房, 每天早晚开窗通风30min, 早、晚紫外线消毒2次, 1h/次。每天用1∶200 84消毒液擦拭地面、门窗、床头柜2次;病房尽量减少人员出入, 治疗护理集中时间进行, 严格无菌操作。 (2) 保持室内适当的温湿度, 温度20~22℃, 湿度60%~70%, 避免受凉诱发上呼吸道感染及空气过分干燥, 鼻黏膜口唇干燥出血[2]。 (3) 患者换上消毒衣服, 戴口罩、帽子, 避免外出到公共场所。 (4) 患者的饮食要求为消毒的熟食。
3.2 心理护理
白细胞严重下降时, 患者常表现为忧郁、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 少数患者甚至绝望, 不积极配合治疗。此时, 应耐心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向其说明化疗反应会有阶段性, 并介绍治疗成功病例或请康复患者现身说法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很好地配合医护人员。
3.3 基础护理
(1) 口腔:行口腔护理2~3次/d, 严密观察口腔黏膜的变化, 如有充血、水肿及口腔刺痛或味觉改变等, 用洗必泰漱口液做口腔冲洗;如出现溃疡, 应停止刷牙, 使用碳酸氢钠与呋喃西林漱口液交替漱口[3]。 (2) 上呼吸道: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深呼吸练习, 严禁呼吸道感染的医务人员及家属探视。 (3) 泌尿系:大多数化疗药物及代谢产物对肾脏均有一定毒性。因此, 嘱患者多饮水, 每天尿量在2 000~3 000ml以上, 防止血中尿酸浓度过高而致结石或感染。 (4) 皮肤:严重白细胞减少者因身体虚弱或感染性发热时很易出汗而发生皮肤破损感染, 故应保持患者皮肤清洁, 特别是皱褶处, 如腋窝、腹股沟、会阴部等处。用温水清洗2次/d, 待干后涂爽身粉以减少摩擦, 保持干燥。患者内衣宽松、柔软。 (5) 肛周:保持患者大便通畅, 每晚用1∶5 000的高锰酸钾坐浴15min,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预防肛周感染。
3.4 高热的护理
白细胞减少患者易发生感染而引起高热, 因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有骨髓抑制作用, 故应以物理降温为主, 如温水擦浴、冰帽、大动脉处置冰袋等, 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毒素排出。出汗多时应及时擦干汗液, 并更换清洁衣裤, 防着凉。
3.5 药物治疗
(1) 足时足量使用升白药物:白细胞<1.0×109/L时, G-CSF为150μg/d, 白细胞在 (1.0~ 2.0) ×109/L时, 剂量为100μg/d, 白细胞>10×109/L时停用, 且每天检查血常规1次, 监测血象变化。 (2) 抗生素应用:在采取保护性隔离时, 可输注抗菌药物, 不伴有感染发热时, 可输注青霉素或头孢类药物。当出现感染性发热, 控制无效时可输注三代头孢乃至泰能等。当患者体温≥39℃, 应查血细菌培养和药敏, 根据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至感染控制后。
对于放、化疗导致的严重白细胞减少患者, 及时采取保护性隔离, 加强无菌观念, 做好心理护理、各项基础护理及高热等相关症状护理, 足时足量使用生白药物, 联合抗感染及支持治疗, 患者能尽快恢复白细胞数量, 从而有效地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摘要:总结了50例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严重减少 (<1.0×109/L) 患者的院内感染控制。对放、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1.0×109/L的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 给予心理护理, 做好口腔、上呼吸道、泌尿系统、皮肤、肛周等基础护理, 加强高热护理, 并积极配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抗生素, 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50例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均在4~15d内恢复, 有效地避免了放、化疗后白细胞严重减少患者的院内感染。
关键词:化疗,白细胞减少,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1]宋伟祥.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应对措施 (J) .家庭健康, 2010, 289 (2) :37.
[2]刘建民, 赵炳芬, 许风岚.癌症化疗致骨髓抑制的护理 (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4, 25 (7) :811.
严重感染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70例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和胸科医师协会联席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均存在明显感染灶, 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血压、酸中毒、少尿等相关灌注不足症状;排除24 h内死亡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42例, 女28例, 年龄21岁~78岁, 平均年龄 (45.5±7.3) 岁;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21例, 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29例。随机分为35例设为观察组, 35例设为对照组, 2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抗感染、抗休克、补液、营养支持、机械通气、对症治疗等, 并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 行颈内静脉置管, 使用连续性肾脏替代血液净化机 (美国Baxter BM 25) 治疗, 置换液:1 000 mL GS+3 000 mL NS+250 mL NaHCO3+210 mL CaCl2+3.2 mL MgSO4[1]。血流量200 mL/min, 置换液流量4 000 mL/h, 使用NS冲洗AV60血滤器及相关管道, 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时间8 h/d, 治疗3 d, 每次治疗后更换血滤器[2]。
1.3观察指标治疗结束后, 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状况, 28 d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治疗时间。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血尿素氮、PaO2/FiO2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 (P<0.05) , Na+、Cl-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2.2观察组患者28 d死亡6例, 病死率为17.1% (6/35) ; 对照组28 d死亡18例, 病死率为51.4% (18/35) , 2组对比差异显著 (χ2=9.130, P<0.05)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治疗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 (P<0.05) , 见表2。
3讨论
全身性感染是指因致病微生物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严重感染是指全身性感染并伴随器官功能不全、组织灌注不良、低血压等相关疾病。感染性休克属于严重感染中的特殊类型[3],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早期患者临床症状不显著, 临床病死率较高。因此,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
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属于肾脏替代疗法的一种, 在尹娜[4]等人的相关研究中, 间歇组患者28 d病死率为29.41%, 常规组患者为54.84%, 本次研究结果与之相符, 进一步肯定了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的治疗效果。血肌酐、血尿素氮、PaO2/FiO2均是临床评定肾功能的重要指标, 其数值越高, 表示患者肾功能损伤越严重[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血尿素氮、 PaO2/FiO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采用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时, 直接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因此能减少患者血浆中相关炎症因子浓度, 缓解感染症状, 并减轻肾功能损害, 从而能够改善患者肾功能和肺氧合功能[6,7]。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通气时间及ICU治疗时间减少, 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 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综上所述, 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肾功能, 降低病死率, 可将其作为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闫婷, 李双玲, 王东信, 等.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 25 (1) :19-23.
[2]李莉, 史伟, 刘易林, 等.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救治ICU病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疗效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1 (20) :344-346.
[3]陈杏绮, 陈华德, 罗志军, 等.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烧伤脓毒症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 2012, 33 (16) :2447-2449.
[4]尹娜, 彭侃夫, 吴雄飞, 等.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行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15) :41-43.
[5]李莉, 史伟, 陈铁锋, 等.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对肾替代治疗病人血清莫西沙星药物浓度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1, 27 (5) :1008-1011.
[6]李莉, 史伟, 陈铁锋, 等.HPLC法测定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患者血清、尿液及置换液中莫西沙星浓度[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1) :1918-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