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腹部损伤

2024-12-19

严重腹部损伤(精选8篇)

严重腹部损伤 篇1

腹部损伤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 腹部损伤的发生率, 在平时约占各种损伤的0.4%~2.0%, 战争年代的发病率更高, 达50%左右[1]。腹部损伤往往病情危急, 需要果断采取急救措施, 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护和治疗。本科2006年12月至2008年11月共抢救严重腹部损伤58例, 其中抢救成功55例, 治愈率94.83%。现将救治及监护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 男42例, 女16例;年龄14~48岁, 既往均无其他合并症。闭合性伤42例, 均因交通事故引起;开放锐器伤16例。就诊时间于伤后0.5~1.5 h, 平均1 h。入院时休克46例 (79%) , 伴有血气胸8例 (14%) , 肋骨骨折12例, 肺挫伤18例。58例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肝破裂33例, 脾破裂23例, 胃肠道破裂2例, 合并胰腺损伤8例, 膈肌损伤6例, 肾挫伤8例, 合并颅脑伤2例。

1.2 治疗结果

本组治愈55例, 治愈率94.83%, 死亡3例, 病死率5.17%, 其中1例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 2例死于出血性休克。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积极抗休克

随着对休克认识的进一步加深, 休克患者的死亡原因不再是基础的伤病, 而是由此引起的循环功能紊乱, 伤后长时间的低血压状态与死亡和器官功能不全密切相关[2];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3];输液的部位及速度[4] :输液部位原则上应尽量选择远离受伤部位大静脉, 腹部及其以下的损伤, 应选用上肢或颈部静脉; 胸部以上的损伤宜选下肢静脉。 由于腹部损伤性休克,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血压下降, 常规迅速建立两路静脉输液通路, 选择粗针头套管针穿刺, 快速输液、输血以补充血容量, 改善微循环, 纠正酸中毒, 并准确记录液体的入量。有条件的应插入中心静脉导管, 监测中心静脉压 (CVP) , 以此作为补液量的依据。

2.1.2 做好术前准备

实施急救一体化可提高生存率, 急救可按V (保持呼吸道畅通) 、I (输液输血) 、P (心功能监测) 、C (控制出血) 顺序进行[6];本组经验立即给予吸O2, 改善因血容量不足引起的缺O2, 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头偏一侧, 避免分泌物阻塞呼吸道。配合医生做好腹腔穿刺, 观察腹腔穿刺抽出腹液的颜色及性质, 同时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常规备皮、配血、青霉素皮试、普试、留置胃管、尿管。本组58例均在抗休克同时做好术前准备, 急诊手术。

2.2 术后护理

2.2.1 继续防治休克

严重腹部损伤均伴有轻重不等的休克, 休克严重时, 虽手术修复结扎、止血, 但术后仍有可能处于休克状态。故术后除监测血压、脉搏外, 应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以指导补液的量和速度。根据术中所见估计出血量, 及时补充胶体量, 特别是新鲜血。本组1例患者腹腔出血量多达8000 ml, 术中输新鲜血3200 ml, 输RBC6U, 术后继续输新鲜血1000 ml, 血浆1000 ml, 并根据中心静脉压及时调整补液的量及速度, 使抢救成功。提示及时补充血容量, 积极抗休克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2.2.2 呼吸功能监测

严重休克的患者, 术后可出现ARDS[7]。故术后须严密观察呼吸功能的改变。充分给予吸O2, 鼻导管给氧时用40%~50%氧浓度, 6~8 L/min的流量, 以提高肺静脉血氧浓度[7], 改善缺O2状态, 并定时检查血气分析, 若在给O2充分的情况下, 动脉血氧分压仍低, 应及早给予机械辅助呼吸。给O2浓度视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而增减, 尽可能维持pH值7.4, PaO2 100 mm Hg, PaCO240 mm Hg。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及胸廓起伏程度。当患者的意识完全恢复, 有自主呼吸, 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氧饱和度正常, 可试停呼吸机辅助呼吸。

2.2.3 意识、瞳孔的观察

严重腹部损伤可引起脑血流灌注不足致脑缺O2, 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除补充血容量, 持续高流量吸O2外, 还应注意观察瞳孔及意识的变化, 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颅脑损伤或疾病的并发症。本组2例患者术后持续出现烦躁不安, 术后第2天行CT检查提示头皮血肿, 经及时应用脱水剂及营养脑细胞等药物治疗, 症状得到控制。

2.2.4 加强输液管理

多数患者术后仍处于休克状态, 补液应24 h维持。本组有8例合并胰腺损伤, 使用生长抑素-施他宁微泵24 h维持, 且多数使用升压药维持。应经常巡视患者, 防止升压药物渗出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根据血压、尿量及时调整升压药物的浓度和滴速。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如每小时尿量在30 ml以上提示休克好转。

2.2.5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术后应将引流管妥善固定

每2~4 h顺向挤压引流管1次, 防止引流管堵塞, 保持引流管通畅, 避免受压、扭曲。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并准确记录。一般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为3~5 d, 应根据引流液的量考虑拔除腹引管的时间。

3并发症的预防

3.1 肝功能衰竭预防

肝脏损伤后致部分肝细胞坏死, 使机体对细菌及其毒素的抵抗力明显降低, 术后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加强护肝、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患者意识有无改变, 定期复查肝功能和生化检查, 以及时发现并发症。

3.2 应激性溃疡的防治

严重腹部损伤术后出现应激性溃疡一般发生于术后2~7 d, 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对此类患者术后放置胃管, 了解胃液的颜色、酸度和测定潜血。

3.3 做好基础护理, 预防感染和压疮发生

全麻手术患者术后麻醉未清醒应去枕平卧并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吸人。每2 h协助翻身、拍背1次, 促使排痰, 预防肺部并发症及压疮发生。术后留置多根引流管, 应加强口腔护理及尿道口擦洗, 2次/d, 定期更换引流袋预防感染发生。

4小结

腹部损伤常伴有内脏损伤, 可因大出血而致死。因此, 早期、正确的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救治和监护是降低腹部损伤患者死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55.

[2]富维军, 腾青山, 黎檀实, 等.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探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 15 (12) :739-741.

[3]连叔薏, 许若侨, 蔡泽玲.严重腹部外伤的急救与护理干预.航空航天医药, 2006, 17 (2) :88-89.

严重腹部损伤 篇2

方法:选取我院于2008年3月份至2009年3月份收治的72例严重腹部闭合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研究我院采取的诊断与治疗手段。

结果:在患者入院后,我院及时进行CT检查、X线检查、B超与腹腔穿刺等各项检查,充分确定受伤部位与伤情程度,均进行手术治疗。进行B超检查,69例表现出脏器实质性损伤,并伴随腹腔积血积液,诊断符合的比例为95.8%。进行X线检查,发现16例气腹症。进行CT检查,发现65例出现脏器实质性损伤,并伴随腹腔积血与积液,诊断符合的比例为90.3%。对患者进行腹腔穿刺,共51例患者抽出不凝血,13例抽出消化道内容物,因而诊断符合的比例为88.9%。6例死亡,66例治愈出院。

结论:针对严重腹部闭合伤,应该及时进行包括CT、X线查、B超与腹腔穿刺等在内的各项检查,同时积极进行剖腹探查,可以准确了解患者特异性的手术指征,确保手术的安全与可靠,提升预后效果。

关键词:严重腹部闭合伤临床诊断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45-02

临床中,严重腹部闭合伤属于常见的一种重度外伤,因为腹部重要脏器较多,在腹部收到重创后,病情较为复杂,早期诊断的难度较大。同时,因为受伤严重,患者病情进展快速,因而,临床中需及时进行抢救与复苏,并及时确定伤势,积极对症治疗[1]。在这一个治疗过程中,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可以节约时间,有效降低死亡率,最大限度地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为分析严重腹部闭合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进一步完善该病的临床工作,本文选取我院于2008年3月份至2009年3月份收治的72例严重腹部闭合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研究我院采取的诊断与治疗手段。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收治72例严重腹部闭合伤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7-68岁,平均年龄:42岁;致伤因素:5例锐器刺伤,13例坠落伤,47例交通事故伤,7例挤压伤;脏器损伤情况:15例为单一脏器损伤,57例为多脏器损伤,其中34例合并其他系统严重损伤;合并症情况:48例合并出血性休克,31例合并四肢骨折,37例合并颅脑外伤,21例合并肺部损伤,2例尿道断裂;具体损伤脏器为:13例小肠破裂,8例结肠破裂,1例十二指肠破裂,5例胃破裂,7例胰腺损伤,43例脾破裂,28例肝破裂,9例胰腺损伤,1例膀胱破裂,6例肾破裂。患者的临床表现为:66例腹部疼痛,52出现腹膜炎征象,15例昏迷,38例伴随移动性浊音,9例出现血尿,15例呼吸困难。

在进行手术前,共63例患者确诊,9例漏診/误诊,比例为12.5%。误诊病例中,3例胰腺损伤,2例十二指肠损伤,2例结肠损伤,1例肝脏裂伤,1例小肠损伤。

1.2方法。我院针对72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肝脏:24例修补,4例肝叶与部分切除;脾脏:39例切除,4例修补;胃:5例修补;胰腺:7例修补引流;小肠:9例伤段切除,4例修补;结肠与直肠:6例修补,1例吻合并造瘘,1例部分切除并吻合;十二指肠:3例憩室化,2例修补。

2结果

在患者入院后,我院及时进行CT检查、X线检查、B超与腹腔穿刺等各项检查,充分确定受伤部位与伤情程度,均进行手术治疗[2]。进行B超检查,69例表现出脏器实质性损伤,并伴随腹腔积血积液,诊断符合的比例为95.8%。进行X线检查,发现16例气腹症。进行CT检查,发现65例出现脏器实质性损伤,并伴随腹腔积血与积液,诊断符合的比例为90.3%。对患者进行腹腔穿刺,共51例患者抽出不凝血,13例抽出消化道内容物,因而诊断符合的比例为88.9%。72例均接受手术治疗,6例死亡,66例治愈出院。

3讨论

临床中,严重腹部闭合伤属于急性重度外伤。患者常常表现出复杂的伤势,因为腹部重要脏器很多,容易并发多种损伤,提升了早期诊断的难度,易于导致误诊,甚至是漏诊。本文研究中,72例患者,有9例被误诊,比例为12.5%。漏诊与误诊会延误病情,严重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引发不良后果[3]。因而,治疗人员务必进行全面性的检查,在有效时间内进行抢救与治疗,挽回患者的生命,并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控制并发症的出现。我院收治患者后,对危重病例进行及时的抢救与复苏,纠正昏迷与出血性休克[4]。同时,进行各项检查,B超显示69例表现出脏器实质性损伤,并伴随腹腔积血积液,符合率为95.8%。CT检查显示65例出现上述情况,符合率为90.3%。腹腔穿刺的结果显示,共51例患者抽出不凝血,13例抽出消化道内容物,符合率为88.9%。上述结果充分证明检查的有效性,有力地辅助了伤情诊断与治疗。经过本文研究,得出结论:针对严重腹部闭合伤,应该及时进行包括CT、X线查、B超与腹腔穿刺等在内的各项检查,同时积极进行剖腹探查,可以准确了解患者特异性的手术指征,确保手术的安全与可靠,提升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卢伟良,刘良生.腹部闭合伤误诊因素及早期诊断(附234例临床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2009(11):109-113

[2]毛敬海.严重腹部闭合伤诊治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2010(12):123-125

[3]Marts B, Durham R, Shapiro M, et al.Comptuer tom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blunt thoracic injury .Am J Surg, 2009, 168(11) :691-693

严重腹部损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72例多发伤合并腹部损伤患者, 男47例, 女25例;年龄17~70岁;ISS创伤评分为6~58分, 其中≤16分61例, >16分11例;车祸伤50例, 坠落伤9例, 挤压伤6例, 刀刺伤4例, 爆炸伤3例;腹部闭合伤46例, 腹部开放损伤26例;入院时轻度休克29例, 中度37例, 重度6例。损伤至手术时间为0.5~22h。

1.2 损伤部位

腹内损伤情况:肝脏损伤29例, 后腹膜血肿20例, 脾脏损伤34例, 胰腺损伤12例, 胃损伤18例, 十二指肠损伤13例, 小肠损伤45例, 肠系膜血管损伤13例, 结肠损伤10例, 肾损伤9例, 膀胱及输尿管损伤6例, 膈肌损伤4例。腹外损伤情况:颅脑损伤33例, 胸部损伤31例, 心脏损伤5例, 脊柱损伤28例, 骨盆及四肢损伤30例。

1.3 方法

1.3.1 入院处理

对所有患者迅速初步进行伤情评估及诊断, 给予多功能心电监护, 观察心电、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 补充血容量, 维持血压, 控制活动性出血, 并作好术前准备。

1.3.2 手术

72例均破腹探查, 按顺序对损伤情况详细检查, 对ISS评分≤16者61例进行了Ⅰ期确定性手术;对严重损伤ISS>16分者11例参照DCO标准实施分期手术。对有脑外伤手术指针者进行开颅手术, 对心脏血管损伤者进行开胸心脏血管修补, 对脊柱损伤者进行椎体减压及固定术, 对骨盆及肢体骨折者进行复位固定, 对肝损伤者进行修补及填塞, 对腹膜血肿进行血肿清除及填塞, 脾损伤者视损伤程度采取切除及修补, 胰腺损伤采取清创引流、空肠吻合、胰体尾切除, 胃肠损伤根据患者情况采取修补、吻合、切除、重建等。Ⅰ期手术止血均成功。

1.3.3 严重损伤者处理

首先采取应急简化措施, 待症状改善后, 再行Ⅱ期确定性手术。11例严重损伤患者符合以下条件:复苏和手术时间>90min;患者出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pH<7.3;体温<35℃;凝血功能障碍PT>16s, APTT>50s或>正常50%;创伤出血多, 输血量>10U;术中或复苏过程中循环不稳定;创伤部位有:严重肝损伤、后腹膜血肿破裂;内脏高度肿胀, 无法关腹。

1.3.3.1 应急简化措施

(1) 止血:用大纱条带绷带填塞, 血管损伤侧面修补、结扎、暂时性腔内插管分流等。 (2) 防止污染:单纯肠管损伤可缝合修补, 但复杂的肠管损伤应先用纱布条结扎或吻合器关闭两端。结肠穿孔可行结肠造口或外置。十二指肠、胆道、胰腺损伤放置外引流, 胆道可行胆囊造口引流, 输尿管损伤应插管引流, 膀胱损伤经尿道或耻骨上置管引流。 (3) 简化手术:暂关闭腹腔, 无明显张力应果断终止手术, 用巾钳钳夹, 单层联合缝合皮肤。本组4例组织水肿、张力高, 用修复材料填补腹壁损伤, 用塑料膜覆盖, 再外贴塑料膜并闭合腹腔。

1.3.3.2 ICU复苏

术后进行体温、PT、APTT、pH值动态监测。 (1) 复温措施:不暴露患者, 用电热毯、空调调节病床及室温, 输液经过静脉加热器加热; (2) 纠正凝血障碍:快速补充凝血因子, 使PT、APTT恢复; (3) 纠正酸中毒:适当使用碱性药物, 红细胞、血小板、新鲜血浆与晶体液体按比例输入; (4) 通气支持:氧气吸入, 保证血氧饱和度>90%。保证组织充分灌注, 纠正酸中毒, 将氧输送 (DO2、VO2) 增加到最大限度[2], 但脑水肿患者注意脱水。使动脉血气维持在pH 7.35~7.45, PaCO2 35~45mmol/L, HCO2 22~27mmol/L。本组11例实施DCO的患者均渡过复苏期。

1.3.3.3 实施确定性手术

(1) 去除堵塞物:准备止血药与器械, 以盐水渗湿填塞物及周围组织, 缓慢去除, 有小剂量出血及渗血可采用压迫、电凝、局部用止血药等方法; (2) 探查与重建:沿创伤道细心探查, 如Ⅰ期手术未处理好者给予重新处理, 重建的顺序遵循先血管再泌尿系统、后胃肠道, 避免高危重建; (3) 关闭腹腔:腹腔无张力进行Ⅰ期缝合;如张力明显、组织水肿, 则先用大网膜或可吸收材料覆盖内脏表面, 再用修复材料与筋膜缝合, 填补腹腔缺损, 缝合皮肤, 后期再处理切口疝或完成重建。

2 结果

本组72例患者均行腹部探查术, 临床治愈68例 (94.44%) 。11例严重腹部损伤实施DCO者, 止血均成功, 行Ⅱ期计划性手术。Ⅱ期手术后, 出现肝脓肿1例, 胆瘘2例, 膈下感染1例, 经抗炎及引流痊愈;1例因胸部严重创伤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 1例因重度颅脑损伤发生脑疝死亡, 2例术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

3 讨论

DCO已经成为处理创伤外科危重患者的重要策略。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实施DCO, 可降低严重创伤的病死率[3]。首次手术, 是控制腹腔大出血、防止污染、避免体液及体热丢失的关键所在, 开腹后15min内决定是否需要实施损伤控制。迅速用填塞、结扎、钳夹止血, 避免过度填塞导致腹腔室隔综合征及关腹困难[4]。出血控制后, 通过缝合、修补、引流、造瘘控制污染, 迅速关腹是Ⅰ期简化手术的最后步骤。Parr等[5]强调, ICU复苏的目的在于避免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相互促进而引起的不可逆的生理损害。确定性手术可明显降低患者的风险及病死率, 在患者的体温、凝血基本正常后, 最好是在出血停止、氧运正常、血流状态稳定、酸中毒纠正后, 尽早实施确定性手术。本组11例实施DCO者, 仅4例患者因创伤重, 在完成计划性手术后死亡。

DCO是近年来外科备受关注的治疗原则, 是复杂外科应急分期处理的一种理念, 要求做到既要有效控制原发损伤, 又要预防继发性损伤。DCO的目的是挽救生命, 分阶段性救治的策略是快速进行创伤止血及防止污染, 进行生理复苏, 避免生理潜能进行性消耗, 为计划确定性手术赢得时间, 以逆转伤者死亡。在临床中很多严重多发伤患者可以按常规手术处理, 不需要采取DCO方式, 但当损伤对生命支持系统构成巨大威胁、内环境严重紊乱、表现为致死三联征[6] (体温不升、凝血机制紊乱、代谢性酸中毒) 者, 长时间的手术及麻醉会加重患者的损伤, 而DCO是终止致死性三联征恶性循环、恢复患者的创伤应急储备、提高再手术的耐受力的最佳手段。因此, 在创伤早期综合治疗的过程中, 严格实施损伤控制操作规程, 可以达到减少创伤后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的治疗目的。

摘要:对72例腹部损伤患者进行初步急救处理后, 按照ISS创伤评分, 对ISS评分≤16的患者实施Ⅰ期确定性手术, 对ISS评分>16的患者参照损伤控制原则, 采取分期处理:应急简化手术、ICU复苏、实施Ⅱ期确定性手术。72例腹部损伤患者均进行了剖腹探查术, 临床治愈68例 (94.44%) 。对11例严重腹部外伤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 应急简化手术处理止血均成功, 行Ⅱ期计划性手术;术后出现肝脓肿1例, 胆瘘2例, 膈下感染1例, 经抗炎及引流痊愈;4例患者死亡。

关键词:严重腹部外伤,损伤控制手术,救治

参考文献

[1]Ston H H, Strom P R, Mullins RJ.Managemet of the major coagulopathywith onset during laparotomy[J].Ann Surg, 1983, 197:532-535.

[2]Sacci BH, Surerman HJ, Ivatury RR, et al.Abdominal compartmcnt syn-drome[J].J Trauma, 1998, 45:597-609.

[3]Walker, Criddle.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J].Am J Crit Care, 2003, 12:367-371.

[4]Brasel KJ, Ku J, Baker CC.et al.Damage control in the critically ill andinjured patient[J].New Horiz, 1999, 7 (4) :73-86.

[5]Parr MJ, Alabdi T.Damage control surgery and intensive care[J].Inju-ry, 2004, 35 (7) :713-722.

严重腹部损伤 篇4

关键词:腹部损伤,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腹部创伤属于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 多数患者在出现腹部创伤时会出现严重内脏损伤, 伴有大血管损伤和腹腔实质脏器损伤的患者极易因大出血而导致死亡, 威胁患者生命[1]。本研究旨在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祁阳县中医院2010年1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8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 地均符合WHO关于腹部创伤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68例患者中无法表述疼痛的患者19例 (27.9%) , 有强烈腹痛的患者35例 (51.5%) , 影像学检查 (CT、彩超、磁共振等) 结果:44例患者提示腹腔积液 (64.7%) , 43例患者提示肾脏、肝脏、脾脏裂伤 (63.2%) 。按照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4例。治疗组中男25例, 女9例;年龄29~60岁, 平均 (44.6±1.2) 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8例, 重物砸击伤6例, 高处坠落伤4例, 刀刺伤4例, 挤压伤2例。对照组中男26例, 女8例;年龄30~59岁, 平均 (45.0±1.2) 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7例, 重物砸击伤6例, 高处坠落伤5例, 刀刺伤3例, 挤压伤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治疗, 患者入院后, 医护人员采用相应手术对其实施确定性修复和机体功能重建。治疗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 具体如下: (1) 院前急救。紧急实施液体复苏以及控制出血。急诊医师接诊后对病情迅速做出判断, 实施院前急救时给予血管结扎或纱布填塞联合加压包扎, 在实施液体复苏时注意积极保温, 同时电话通知手术室以及输血科, 做好术前准备, 入院后给予相关实验室检查, 明确伤情后送至手术室治疗。 (2) 损伤控制性手术。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第一步为控制出血, 先实施腹腔填塞, 然后查找出血点, 同时进行止血处理, 如为胰腺、肝脏损伤, 应依据不同部位在遵守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下实施手术。第二步为控制污染, 迅速控制腹腔内流入的胆汁、胰液、尿液、肠内容物等, 耗时的切除和吻合留待再次确定性手术处理, 如患者需要二次手术, 可在手术结束后留置大小适宜的无菌静脉营养袋并固定, 关闭腹腔。 (3)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以及后续治疗。损伤控制性手术结束后, 将患者送至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给予补液、扩容、纠正休克、补充新鲜血浆、去白红细胞悬液、凝血因子等治疗, 纠正低体温以及酸中毒, 给予广谱抗生素、奥美拉唑以及肠外营养支持, 与其他专科医师、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师共同治疗合并伤, 待患者生理功能基本恢复后, 再次实施确定性手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愈率为94.12% (32/34) , 死亡2例;对照组治愈率为70.59% (24/34) , 死亡10例。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 低于对照组的32.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国民经济与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 与之俱来的是交通事故给人类生命和健康带来的严重威胁。腹部创伤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2]。手术为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主要方法, 其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患者病死率。常规手术治疗严重创伤具有一定效果, 但极易导致患者继发创伤, 且在术后极易出现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甚至导致患者治疗失败、死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损伤控制外科手术应运而生, 其可避免常规手术中出现的弊端, 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延长患者有效生命周期[3]。该手术为一种程序或是流程, 其较为重视整体观念, 不仅依赖解剖关系在手术治疗中恢复患者受创组织, 而且可有效全面地纠正患者内环境紊乱, 进而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患者病死率。医护人员在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前, 应严格控制患者出血, 如加压包扎止血和填塞止血等;之后再对患者实施快速有效的感染控制, 获取ICU复苏时间, 稳定患者血液循环, 有效纠正生理功能紊乱, 改善患者心脏功能[4];同时对患者出现的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等症状进行有效纠正;患者转入ICU后,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对于因大出血而出现的通气障碍及血流动力学紊乱进行有效纠正;最后, 依据患者具体临床症状确定相应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延长患者有效生命周期[5]。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效果显著, 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文致来.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 :55-57.

[2] 李正赋.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6) :35-36.

[3] 田浩, 黄宗海.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腹外伤59例体会[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1, 32 (4) :264-265.

[4] 燕重远, 鲁利斌, 苏丰鸣, 等.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7 (27) :53-55.

严重腹部损伤 篇5

关键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护理

作为一种新的临床外科手术方法, 损伤控制性手术与常规手术比起来具有较多的不同之处。损伤控制性手术的主要理念就是分期进行危重症的复杂手术, 首先对患者采用简便的方法实施紧急手术, 随后以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根据采用分期手术的方式对致命性创伤进行处理[1]。为了对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严重腹部创伤患者80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严重腹部创伤患者8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其中女32例, 男48例, 年龄23~62岁, 平均 (38.61±8.49) 岁。按受伤原因进行划分:42例交通事故伤, 28例跌倒损伤以及10例其他损伤;按照受伤部位进行划分:42例肝脏损伤, 34例脾脏损伤, 40例胃十二指肠损伤, 27例其他损伤。在年龄、性别、受伤原因以及受伤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 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 (1) 采用临床常规治疗和护理的方式对对照组进行治疗和护理:在入院后立即对患者实施补液处理, 并且将手术的准备工作做好, 对患者实施抗休克治疗。对患者实施Ⅰ期手术, 也就是尽可能完善的手术。护士要以医嘱为根据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2]。 (2) 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和护理的方式对观察组进行治疗和护理:医生要对入院后患者的危重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 首先要对手术方式进行简化, 从而将患者的出血控制住, 对其危重状态进行纠正, 直到患者苏醒之后, 再开展下一步的手术治疗[3]。

护理干预措施:护士在初始阶段首先应该帮助患者将两条静脉通路建立起来, 这样就能够对患者进行快速的药物补给以及补液处理;及时地清除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 使其能够顺畅地吸氧;对患者的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对患者的尿量以等进行测定, 将保暖和术前准备做好[4];护理人员要在患者的复苏阶段对患者实施机械通气以及呼吸支持, 保证对患者的氧气供给, 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 将患者中心静脉压维持在稳定的阶段;同时要保证病房具有适宜的温度;对患者身上的各种引流管进行妥善的固定, 使引流管的通畅性得到保证, 要对引流液的性质、颜色以及引出量进行准确的记录[5]。在确定手术之后, 护士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让患者对分期手术的必要性具有充分的了解, 同时要对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进行积极的预防。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DIC发生比例、苏醒时间以及体温恢复时间进行对比和观察。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疗效用χ2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DIC发生比例、苏醒时间以及体温恢复时间分别为10 (25.0%) 、 (4.68±1.13) d、 (23.55±10.32) h;观察组分别为1 (2.5%) 、 (2.00±0.49) d、 (4.56±1.39) h。相对于对照组而言, 观察组具有较少的DIC发生率、较快的苏醒时间以及较快的体温恢复时间, 两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护理人员在损伤控制性手术当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内容:首先要配合医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情况, 对威胁患者的主要损伤进行了解。其次, 护理人员要致力于自身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这样才能够有条不紊地护理危重患者, 并且可以使有效护理操作的顺利进行得到保证。由于一些多发性损伤患者常常伴随着严重失血的情况, 再加上患者具有较差的血管条件, 所以在进行静脉穿刺操作的时候往往比较困难, 然而要想保证药物的供给就必须要将静脉通路开通, 所以护理人员必须要熟练地掌握静脉穿刺技术[6]。最后, 护理人员还要学会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的情绪得到安抚, 最终能够使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得到缓解。

在本次研究当中, 相对于对照组而言, 观察组具有较少的DIC发生率、较快的苏醒时间以及较快的体温恢复时间, 两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充分地证明了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治疗以及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 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护理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积极治疗和护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彭南海, 叶向红, 高勇, 等.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念、内涵及护理应对[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1, 21 (1) :63-66.

[2]刘军.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2, 14 (5) :209-210.

[3]姜定湘, 丁秀红, 陈静琦, 等.危重患儿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配合[C].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国际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 2012:404-406.

[4]莫新少, 游雪梅.15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6 (5) :820-822.

[5]叶敏.严重肝外伤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2) :161-162.

严重腹部损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严重腹部创伤患者109例,其中男77例,女32例;年龄15~74(34.8±5.6)岁。均符合DCS纳入标准[2]:(1)酸中毒pH<7.30;(2)T<35℃;(3)凝血障碍:凝血酶原时间(PT)>16s,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50s;(4)复苏中循环不稳;(5)内脏高度肿胀,腹腔无法关闭;(6)大量失血,预计输血量>10单位。满足其中一项时均应采取DCS策略。腹部闭合伤75例,腹部开放伤34例。损伤解剖部位:2处解剖部位损伤51例,3处34例,4处及4处以上24例,其中合并胸外伤、脑外伤及四肢骨折等腹部外创伤37例。

1.2 DCS实施方法 (1)初始简化手术:迅速出血;控制污染;快速简易关腹;(2)术后回EICU复苏:包括纠正低温、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呼吸支持、液体复苏;(3)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实施确定性手术。

1.3 护理

1.3.1 初始简化手术阶段护理:(1)维持有效循环: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一条用于快速补液,另一条以备用药。静脉穿刺困难时,果断行中心静脉置管。(2)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及时充分给氧。(3)监测生命体征:建立有创动脉测压,连续观察血压变化,为液体复苏提供可靠依据。定时监测中心静脉压、血气分析、尿量及血液乳酸浓度。(4)术中保温:整个手术过程中,在不影响无菌操作原则下为患者保暖。手术室室温>23℃,快速输入的各种液体加温后再输入,术中使用呼吸机吸入气体湿化,加温应保持在40℃左右,术中用37℃的冲洗液。术后运送患者过程中注意保暖。

1.3.2 复苏阶段的护理:(1)呼吸支持:DCS后由于大量复苏液体的灌注,使患者急性肺损伤及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升高。进行正确有效的通气措施,一方面保证了充分的氧供,另一方面减少肺损伤的发生[3]。术后须严密观察呼吸功能的改变,充分给予吸氧,定时监测血气分析。若充分给氧的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仍低,应及早给予机械辅助呼吸。给氧浓度视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而增减,尽可能维持pH值7.4,PaO2 100mm Hg(1mm Hg=0.133kPa),PaCO2 40mm Hg。加强呼吸道管理,适时吸痰,保证气道通畅。(2)液体复苏:目的是恢复终末器官的血流灌注,护士需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指标,根据血压、脉搏、尿量、末稍情况和中心静脉压(CVP)综合评估,维持一定的血容量。CVP维持在5~12cm H2O(1cm H2O=0.098kPa)。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采用大容量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3)复温:严重损伤患者普遍存在低体温,是病情危重的一个重要信号,因此术后积极有效的复温至关重要。患者回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前,将室温控制在26~28℃,使用电热毯及热水袋加热床单位,热水袋温度<45℃。患者回EICU后,迅速除去湿的衣物并擦干全身。严密监测体温,每小时记录1次,为及时调整和更改保暖措施提供依据。通过气道复温和液体复温使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输入的液体以43℃为宜,吸入湿润的氧气以42~46℃为宜。(4)凝血功能紊乱的观察和护理:多种因素均可影响腹部严重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大量输血、输液后的稀释反应引起血小板和第V、Ⅷ因子减少。凝血因子的消耗、代谢的紊乱、低温及酸中毒等均可降低血小板的功能而增加纤溶[4]。术后及时了解手术经过和各种引流管放置的位置,并分别进行标记。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认真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色、质和量,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并配合处理。监测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PT和APTT,根据检验结果,遵医嘱合理输入晶体液,并输全血、血液制品及新鲜血浆和血小板,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凝血机制紊乱。(5)代谢性酸中毒的护理:严重创伤后大量出血及广泛的组织间渗液导致全身组织发生严重且持续的低灌注,细胞代谢从有氧状态向无氧状态过渡,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导致代谢性酸中毒。本组患者回EICU后立即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和血乳酸测定,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后根据情况定时监测动脉血气,至血气分析各项指标达到正常范围。

1.3.3 确定性手术阶段的护理:(1)心理护理:本组大多数患者为青壮年,由于突然受伤,病情危重,患者进入EICU后,家属不能陪伴,监护病房环境陌生,又面临第2次手术,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主动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2)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变更体位困难、腹部多根引流管,制约其翻身和活动,易出现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术后定时翻身,卧气垫床,并在骨突出部位粘贴美皮康,防止压疮发生。指导患者咳嗽及深呼吸,行雾化吸入每天2次。术后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保肝治疗,预防肝功能衰竭。术后遵医嘱常规静脉给予制酸药物,预防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的发生。(3)营养支持和护理:患者较长时间不能经口进食,消耗甚大,待患者心、肺、肾内稳态得到稳定,即应考虑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肠内肠外营养方案。肠内外营养期间密切监测电解质、血氨和血糖的变化。

1.4 观察指标 对进入EICU复苏期前后患者的pH值、T、PT、SPO2进行监测,并收集生命体征、血常规、血液生化、血气分析等指标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109例患者中93例复苏后情况良好,生命体征逐渐稳定,数小时至数天后行确定性手术治疗,经相应的治疗后痊愈出院。93例患者复苏后,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复苏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复苏前后pHPTTSPO2监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死亡16例,其中重型脑挫裂伤合并脑疝9例;严重肝破裂3例,手术1d后死于急性多器官功能衰竭;骨盆骨折、腹膜后巨大血肿重度休克合并凝血障碍2例,术后1d内死亡;腹部开放性损伤、大面积腹壁缺损、结肠毁损伤2例,术后3d死于感梁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讨 论

DCS是外科危重患者救治观念上的一大变革,已成为严重

注:与复苏前比较,*P<0.05

注:与复苏前比较,*P<0.05

多发伤救治的新理念。成功的DCS治疗需要医疗、护理的共同努力。因外科危重患者病情危重、病程长、并发症多、护理工作量大,护理工作者需要理解DCS的理念和内涵,并熟悉各个治疗阶段的护理重点[3]。严重损伤后机体病理生理改变的基础是大量失血,因此控制出血和液体复苏是DCS的首要任务。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5]。迅速实施简化手术,控制出血。简化手术后,患者被送入EICU继续复苏和监护,应重点针对创伤三联征即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进行包括维持循环和呼吸功能、保护胃肠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及阻断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级联反应等多方面的生命支持。相对于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体温的尽早恢复显得更为重要。应从救治起始时开始,包括术中都应重视保温。因为正常的体温是维持有效的凝血及代谢酶链反应的关键,只有中心体温超过35℃,才可能出现正常的凝血功能[6]。临床上常选择乳酸水平<2.5mmol/L、碱剩余>-4mmol/L、中心体温>35℃、PT国际标准化比值<1.25作为复苏的终点[7]。复苏阶段护士应严格监测各项指标并准确记录,为医师采取有效的手术方式提供依据。复苏是为了提高二次手术的存活率,但复苏时间难以确定。Johnson等[8]认为,在第1次手术后24~48h的“窗口期”是实施第2次手术的最佳时机,此阶段意在恢复患者的生理潜能,为患者进行再次手术争取机会,因此DCS的合理应用及护理能有效降低术后患者的病死率。严重创伤患者受到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刺激,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护士应做好心理护理。及时准确观察病情和认真护理是急救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在救治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时,护士应明确各阶段护理重点,做好术前抢救措施;术后积极复温、监测酸中毒纠正情况、ATAPTT等多项指标,根据监测数据趋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配合诊疗方案,为减少患者死亡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 总结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重点。方法 对2006年1月-2009年10月应用DCS救治的109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3例患者复苏后情况良好痊愈出院,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复苏前(P<0.05),复苏后pH、PT、T、SpO2水平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或严重脑外伤。结论 护士应理解DCS的内涵,明确每阶段的护理重点,掌握各项监测指标的动态变化及意义,为成功救治危重患者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损伤控制外科技术,腹部创伤,护理

参考文献

[1]王一镗.严重创伤救治的策略—损伤控制性手术[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33.

[2] Moore EE,Burch JM,Franciose RJ,et al.staged physidogic restorationand dam age control surgery[J].World Jsurg,1998,22(12):1184-1190.

[3]彭南海,叶向红,高勇,等.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念、内涵及护理应对[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21(1):63-66.

[4]黎燕清,李慧敏,王艳丽.19例严重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患者重症监护室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5):417-419.

[5]连叔薏,许若侨,蔡泽玲.严重腹部外伤的急救与护理干预[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2):2588-2589.

[6] Morrisja JR,Eddy VA,Blinma NT,et al.The staged celiotomy for trau-ma:issues in unpacking and reconstruction[J].Ann Surg,1993,217(5):576-586.

[7] Joveland JA,Boffard KD.Dam age control in the abdom en and beyond[J].Br J Surg,2004,91(9):1095-1101.

严重腹部损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17~71(平均42.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5例,高空坠落伤8例,重物压砸伤5例,刀刺伤2例。损伤类型中实质性脏器损伤42例,包括肝破裂17例、脾破裂15例、肾脏损伤6例、胰腺损伤4例;空质脏器损伤18例,其中空质脏器损伤合并实质脏器损伤9例。合并损伤类型包括合并骨伤19例,颅脑损伤12例,血气胸8例。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DCO指征:(1)酸中毒p H<7.3;(2)T<35℃;(3)凝血功能紊乱PT>16S;(4)内脏高度肿胀,腹腔无法关闭;(5)复苏中血液循环不稳定;(6)大量失血,预计输血≥10U,所有患者满足其中一项即可行DCO手术。

1.3 治疗方法

1.3.1 第一阶段

早期简化手术:(1)控制出血:先行腹部填塞,以压迫止血,行血管壁修补术、结扎,暂时阻断血管出血,对于肝脏、脾脏、肾脏、胰腺等损伤,按照DCO原则对不同的部位进行手术。(2)控制污染:冲洗腹腔,迅速控制胃肠内容物的流出,行胃肠造瘘术;(3)暂时关闭腹腔:对再次手术的患者,选择连续缝合皮肤,快速关闭腹腔。

1.3.2 第二阶段

ICU继续复苏:术后所有患者均进入重症监护室,继续纠正患者的低血容量休克,恢复血容量,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纠正酸中毒以及低体温;应用广谱抗生素及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对损伤情况进行进一步明确观察,根据伤情再行确定性手术治疗。

1.3.3 第三阶段

确定性手术: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分期和分次手术确定性手术,对腹腔内胃肠道的连续性和脏器的损伤应用再次手术的方式进行修补,且确定性手术应在第一次手术后的24~72h内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系统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并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本组60例患者,治愈58例,行再次手术,发生胰瘘2例,肠瘘1例,肝脓肿1例,治愈率为96.7%;死亡2例,1例死于复苏过程中严重休克,1例死于严重腹部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为3.33%。

2.2 复苏前后指标比较

对患者在DCO复苏前后的乳酸水平、p H值、体温及PT进行比较,复苏后较复苏前有明显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

3 讨论

损伤控制性手术是一种复杂外科问题应急分期手术,旨在纠正和预防患者的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机制障碍导致的“致死三联征”。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多存在多个脏器的损伤,实质脏器出血、空腔脏器损伤致内容物流出,患者在就诊时往往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及凝血机制功能障碍等。

DCO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外科治疗原则,主要是指在创伤发生以后,为防止伤势的进一步恶化,首先采用简便、有效且损伤小的手术减轻患者的创伤和应激,把外科手术看作整个复苏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终结。主要目的就是先保住患者的生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复苏,尔后再进行后期治疗。主要包括早期简化手术、ICU继续复苏和确定性手术三个阶段。总之,在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腹部损伤患者的目的就是通过早期的简易手术暂时性控制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因素,在复苏阶段改善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再根据患者病情行确定性手术,对于严重腹部损伤患者来说,损伤性控制手术可减少复杂手术带来的严重创伤,提高手术治愈率,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死亡率。

摘要: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收治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实行三个阶段(早期简化手术、继续复苏、确定性手术)DCO手术治疗。60例患者治愈58例,死亡2例,治愈率为96.7%,且DCO复苏前后患者的各主要指标均有明显变化(P<0.05)。对严重腹部损伤患者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可明显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损伤控制性,腹部创伤,疗效

参考文献

[1]黄广建,张延龄.损伤控制在腹部外伤中的应用[J].腹部外科,2010,19(4):198-200.

严重腹部损伤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进行急诊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28例。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采用传统模式救治的6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进行早期诊治的6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9例,女25例,年龄11~75岁,平均(43.7±31.3)岁,原因:车祸患者32例、高处跌落患者19例、锐器损伤患者7例以及钝器损伤患者6例;观察组男40例,女24例,年龄11~75岁,平均(43.9±31.0)岁,车祸患者31例、高处跌落患者20例、锐器损伤患者8例以及钝器损伤患者5例。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尚未对急诊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因此对照组采取的治疗为传统模式:多学科专家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会诊观察,相互协商讨论,再决定是否由本院收治,收治的患者采取急诊手术。2014年1月-2016年1月本院对急诊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快速给予患者进行早期诊治:(1)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当患者被送至医院的第一时间给予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严重者进行心肺复苏的紧急抢救措施,直至患者的各生命体征恢复并保持稳定;(2)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通过开通的急诊绿色通道将患者快速送至检查室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X线和CT检查);(3)抗休克和止血:严重多发伤的患者最常见的情况为失血过多和休克现象的发生,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输血以及抗休克的救治,从而使患者脱离生命危险;(4)了解患者的受伤史:清楚了解患者的受伤原因以及既往受伤史;(5)准备急诊手术:通过绿色通道将病因清楚以及需要紧急手术的患者推至已准备齐全的急诊手术室,给予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疗效判定标准[5]:将经过早期诊治后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分为3个等级:(1)治愈:经过急诊治疗以及住院观察3个月后患者身体恢复健康并出院;(2)好转:经过急诊治疗和住院观察3个月后患者未能出院,需要再配合后续治疗;(3)死亡:患者在急诊救治的过程中甚至术后出现死亡。成功率=治愈率+好转率。

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的成功率(92.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成功率(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对于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早期诊治的临床价值较高,有效治愈急诊患者的机体多处损伤,减少死亡现象的发生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成功率。对于其原因进行分析:现如今交通事故频发,车祸导致的急诊患者越来越多,同时高处坠落以及意外的锐器和钝器损伤等均可导致多发生现象,严重者可当场死亡[6]。严重的多发伤患者均需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急诊治疗,2014年1月后本院为使急诊患者可以及时、有效地接受治疗而开通了绿色通道,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早期诊治: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抗休克和止血、了解患者的受伤史以及准备急诊手术等[7]。整个急救过程全部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进行,与传统模式相比明显缩短了诊治时间,从而减少了延误诊治现象的发生,及时对患者进行输血和抗休克治疗步骤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8]。

综上所述,对于临床上的以腹部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进行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抗休克和止血,了解患者的受伤史以及准备急诊手术等早期诊治过程,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术后转归情况,有效减少急诊患者的死亡现象的发生,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对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早期诊治后,患者的临床转归状况。方法:收治进行急诊救助的患者128例,运用传统模式进行急诊救治的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急诊绿色通道进行救治的患者64例作为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成功率(92.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成功率(62.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有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有效的早期诊治,可以有效治愈患者的腹部损伤,减少此类损伤引起的死亡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腹部损伤,严重多发伤,早期诊治,临床转归

参考文献

[1]龙舟,徐招柱,李向阳.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2010,5(8):757-758.

[2]宗立永,寇会玲.B超和CT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149.

[3]王道铨.严重多发伤168例急诊抢救体会[J].山东医药,2013,53(16):79-80.

[4]王小蓉,徐飞荣,王营营,等.十二指肠血肿的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6):435-436.

[5]王连,张茂.严重创伤出血处理的欧洲指南(2010版)[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8):795.

[6]孙士锦,李陈成,李英才,等.腹腔扩容术防治创伤后腹腔间隙综合征[J].创伤外科杂志,2013,15(3):240-243.

[7]朱维铭.腹腔高压病人腹腔开放的术式选择及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1):47-50.

上一篇:传统文化的开发下一篇:基础护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