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皮肤损害

2024-06-15

严重皮肤损害(共5篇)

严重皮肤损害 篇1

日前,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称, 在全球已上市20余年、用于治疗痤疮及角化异常性疾病的异维A酸, 可导致罕见且严重的皮肤损害。

近期, 国外药品管理部门发布了有关使用异维A酸口服制剂引起严重皮肤损害的安全性信息。罗氏公司发现了66例使用异维A酸后出现严重皮肤损害的病例报告, 鉴于欧洲药品管理局也于2010年3月对异维A酸的严重皮肤损害风险进行了评估, 认为患者使用异维A酸与出现多形性红斑的因果关系明确。

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7月15日,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异维A酸口服制剂报告259例, 严重病例4例, 不良反应表现共计342例次。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 占60.8%, 如皮肤干燥、皮疹、脱发、口唇干燥等, 未见严重皮肤损害;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 包括头晕、头痛、感觉异常、嗜睡等;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过敏样反应、肌肉痛、听力异常等。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还提到了异维A酸口服制剂的其他安全性问题, 如致畸作用、对精神系统的影响、对血脂的影响、良性颅内压升高等。建议医师详细了解异维A酸的禁忌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相互作用等安全性信息, 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疾病史 (如精神障碍、高脂血症、肝损害) 、女性妊娠情况等, 与患者沟通此药品的潜在风险信息, 权衡用药利弊。应用过程中, 不要超剂量或超疗程用药, 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尤其是皮肤反应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应立即停药并就诊。同时, 还建议药品生产企业进一步完善产品说明书和风险提示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医务人员和患者, 加强不良反应监测。 (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网站, 2010-08-16)

严重皮肤损害 篇2

美国某大学的专家曾经对477名戒烟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戒烟不当会加重吸烟者现有疾病的病情。与一直吸烟的人相比,戒烟后又重新吸烟的人的肺功能衰竭更快。“复吸”者更容易受到烟中有毒物质的侵害,比一直吸烟者更易成瘾,且在“复吸”后,其吸入的香烟数量更多,且每口烟的吸入程度更深,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吸烟者一旦戒了烟,就要坚决抵制住香烟的诱惑,彻底把烟戒掉,以免“复吸”对身体造成更大损害。

一般地说,多数“复吸”发生在戒烟后不久,少数人则在戒烟数月甚至几年后才出现“复吸”。防止“复吸”是戒烟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欲戒烟者不妨参照以下方法,避免复吸的发生。

避开“诱惑”,控制吸烟欲望

吸烟者在戒烟过程中,其吸烟的;中动并没有完全消失。在一些特定的“危险”情况下,如周围有人吸烟、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心情烦躁、饮酒后等,会有更强烈的吸烟冲动。为避免“复吸”,戒烟者应尽量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并事先准备好有针对性的“对抗”措施,以应对“危险”情况。比如,当有吸烟冲动时,做几次缓慢的深呼吸,或找些别的事做,转移注意力。

创造一个避免“复吸”的环境

通知配偶、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和其他密切接触的人,自己已经戒烟了,请他们监督自己,并请周围的吸烟者尽量不要在自己面前吸烟。开始戒烟时,戒烟者必须把香烟、打火机、烟灰缸等物品全部扔掉。选择一些替代品,如口香糖、牙签、铅笔、勺子等来帮助克服以往每天抽烟时,手和嘴的重复动作。在过去总是吸烟的地方放置警示牌,例如“起床时不要吸烟”“饭后不要吸烟”等。

选择适合自己的戒烟方法

戒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逐渐减量法”,另一种是“突然停止法”。“突然停止法”虽然会使戒烟者在戒烟的头2个星期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但效果较好。“逐渐减量法”持续时间较长,戒烟者往往不容易坚持。戒烟者不妨回顾一下以往失败的戒烟经历,寻找适合自己的戒烟方式。

给自己适当奖励

在戒烟过程中,每取得一次小小的胜利,比如坚持1周不吸烟,可以给自己一点奖励,时刻督促自己要取得最终胜利。

正确处理戒断症状

严重皮肤损害 篇3

1 严重皮肤损害的表现类型及特点

1.1 严重皮肤损害的类型

主要类型有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重症多形性红斑等药疹。各年龄患者均可发病, 但老年患者及过敏体质患者更容易发生。而且多发生于用药数天甚至数月后。

1.2 剥脱性皮炎的临床表现

开始时躯干部出现对称分布的皮疹, 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 同时伴瘙痒, 之后逐渐扩散至全身, 导致全身皮肤出现鲜红、肿胀, 特别是四肢及面部更为明显。大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大片斑丘疹, 伴以渗液、结痂;有的还出现乏力、咳嗽等周身不适感;还有的全身淋巴结肿大;甚至出现肝脏、肾脏功能损害或原有的肝肾功能不良现象加重;个别严重者可出现眼睑水肿伴水疱疹, 结膜充血, 口腔黏膜糜烂疼痛, 甚至出现喉头异物感。经2周~4周左右, 患者周身红肿渐消退, 全身皮肤呈大片状脱屑, 手足部皮肤呈套样脱落[2]。

1.3 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的临床表现

发病急剧, 常发热, 全身症状严重, 黏膜及内脏都可受累。皮疹开始为红斑, 迅速增多扩延至全身, 并生成大疱, 疱壁松弛起皱, 似烫伤样损害, 尼氏征阳性[3]。

1.4 重症多形性红斑的临床表现

开始多为红斑或丘疹, 也可有风团或水疱等, 可相互融合, 红斑颜色鲜红或暗红到紫红。典型者中心部常发生重叠水疱, 形成特殊的虹膜状, 愈后有暂时性鳞屑或色素沉着斑。皮疹常对称发于手掌、手背、足背、指缘、面部、颈部, 少数可累及全身皮肤, 有时黏膜上亦可发疹。感觉有烧灼、疼痛, 有时瘙痒。如发病急, 常伴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严重者皮肤损害广泛, 累及口腔黏膜, 有丘疹、红斑、水疱、大疱、糜烂或紫癜, 并伴有明显内脏病变[4,5,6]。

2 严重皮肤损害的机制分析

2.1别嘌醇口服后在胃肠道内可吸收80%~90%, 血药浓度达高峰时间为2 h~6 h, 半衰期 (T1/2) 为1 h~3 h.大约70%的给药量可在肝脏内代谢为氧嘌呤醇, 两者都不能与蛋白结合, 氧嘌呤醇具有活性, 其半衰期为12 h~30 h.肾功能损害者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大大高于一般患者, 其半衰期也大大延长, 最终别嘌醇以约10%的原形、70%的代谢物由肾脏排泄。因此,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别嘌醇后, 因其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途径受限, 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 肝肾功能逐渐不全,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相对减弱, 半衰期相对延长, 因此, 服用别嘌醇后比年轻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2.2药物导致的皮肤及附件损害, 多属于过敏反应的表现之一。别嘌醇引起的剥脱性皮炎, 据文献报道主要是由于别嘌醇的代谢产物氧嘌呤醇与人体的核糖核酸结合形成别嘌醇核糖核苷酸, 其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而抗体又可与体内的正常嘌呤、核糖核酸或核蛋白起交叉免疫反应, 以至于病程超过抗原的持续时间[1]。

2.3多形性红斑目前认为是一个病谱性疾病, 病谱的一端为轻症型多形性红斑, 单一表现为靶形红斑, 无明显黏膜损害和全身症状;另一端为多器官损害和广泛皮肤黏膜松解坏死的中毒性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中间为重症型多形性红斑。本病女性多见于男性, 多与过敏、细菌或病毒感染等有关, 目前认为50%的患者是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4]。

2.4别嘌醇所导致的严重皮肤损害及其他不良反应, 可能是别嘌醇的直接毒性, 也可能是别嘌醇分子结构中的巯基激活一系列变态反应或生化反应, 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症状。巯基化学结构可引起系统性的器官损害, 其临床表现及组织学变化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非常相似[1]。

2.5别嘌醇的严重皮肤损害可能还药物蓄积有关, 药物累积量越大、发病越晚的患者, 其预后则越差[1]。

3 严重皮肤损害的治疗原则

3.1糖皮质激素的正确应用

确诊后, 早期、足量给予甲泼尼龙等糖皮质激素, 根据病情给予40~80 mg/d的剂量静脉滴注, 并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待病情稳定并开始好转后, 甲泼尼龙逐渐减量使用, 为防止病情反复, 减量速度不能过快。而对于同时患有其他疾病的老年患者, 则要根据病情, 不能盲目使用超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6]。

3.2丙种球蛋白的应用

丙种球蛋白以400 mg/ (kg·d) 的剂量静脉滴注, 抗炎抗毒, 增强机体抵抗力, 连用3 d~5 d.对于复发者, 可以重复使用。

3.3支持疗法的合理应用

为维持水、电解质及蛋白质代谢的平衡, 需适当补充白蛋白, 输注全血等。对受损的皮肤、黏膜给予局部用药, 以加快皮炎的恢复, 促进表皮的愈合与新生。

3.4

患者需置于特殊病房, 发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 肝肾功能损害者, 给予保肝护肾治疗, 定期进行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的检查, 并加强对生命体征的观察。护理重点为加强皮肤、黏膜及口腔护理, 重视继发感染, 并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

4 讨论

4.1别嘌醇使用后容易出现严重的皮肤损害, 临床医师在为老年患者开处方时, 应根据其器官功能的状况、机体代谢特点及目前的病史, 严格参照药品说明书用药。说明书中明确提示老年人应谨慎用药, 并应减少1 d用量。而且初始用药者应从小剂量渐增, 一般成人的最大量控制在600 mg/d, 老年人则控制在300 mg/d.用药期间应注意多饮水, 使尿液呈中性或碱性以促进尿酸的排泄, 并定期去医院检查血象和肝肾功能, 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2老年人相对来说有较多的基础疾病, 因此在临床上, 合并用药的现象比较多。临床医师应充分掌握别嘌醇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1) 与噻嗪类利尿药合用时, 注意血清中尿酸含量的增加; (2) 与氨苄西林合用时, 谨防过敏反应的增多; (3) 与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合用时, 后者的用量一般要减少1/4~1/3; (4) 与环磷酰胺合用时, 抑制骨髓的作用更明显; (5) 与氯化钙、磷酸钾 (或钠) 、维生素C等合用, 可导致肾脏中黄嘌呤结晶的增加; (6) 与卡托普利合用偶可引起阿斯综合征; (7) 与铁剂同时服用可致铁在组织内过量积蓄; (8) 可抑制香豆素类抗凝药的代谢; (9) 与茶碱等黄嘌呤类药物同用, 可使茶碱的血药浓度明显增高;与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同用, 使降糖药的作用增强。10

4.3医师或药师在交代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别嘌醇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时, 应提醒患者注意皮疹、瘙痒、红肿等一些皮肤损害的早期症状, 若出现皮损应及时停药, 及早处理, 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对本身就有肝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 安全性问题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晓红, 赵志刚, 魏丽荣.别嘌醇的不良反应文献分析及探讨[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0, 13 (2) :149-151.

[2]熊星华, 雷招宝.别嘌醇致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及其防治[J].医药导报, 2007, 26 (12) :1515-1517.

[3]胡成, 吴建华, 顾军.别嘌醇致老年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症一例[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5, 5 (3) :319-320.

[4]陈可儿.重症多形性红斑8例回顾性分析[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0, 3 (4) :266-268.

[5]陈黎, 王侠生.药源性重症多形红斑18例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6, 35 (2) :79-80.

1例川崎病并发严重脑损害的护理 篇4

1 病例介绍

患儿, 男, 8个月, 体重9 kg。主因发热10 d, 口唇皲裂5 d, 反复抽搐4 d, 于2007年6月26日入院。患儿10 d来持续发热, 体温高达39 ℃以上, 8 d前出现双侧结膜充血, 3 d后消退, 又出现口唇皲裂、手足硬性水肿, 4 d前出现拒奶, 反复抽搐。在当地医院给予退热、抗感染治疗无效, 行腰穿检查诊为化脓性脑膜炎, 给予头孢曲松、青霉素等治疗3 d, 仍无效而转入我院。体检:体温38.5 ℃, 脉搏138/min, 呼吸42/min, 精神差,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前囟饱满, 口唇皲裂, 颈稍抵抗, 四肢肌张力高, 双手足硬性水肿, 有掌趾红斑和小皮疹。血常规:白细胞20.80×109 /L, 血小板333×109 /L, 中性粒细胞15.39×109 /L, 血红蛋白94 g/L;红细胞沉降率51 mm/h, C反应蛋白95.10 mg/L, 白蛋白20.8 g/L, 心肌酶正常, 抗链球菌溶血素“O”正常;脑脊液压力不高, 无色透明, 糖3.0 mmol/L, 氯化物118 mmol/L, 蛋白0.5 g/L, 白细胞计数28×106 /L (以小淋巴细胞为主) , 脑脊液细菌培养及病毒检测阴性;超声心动图: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增宽, 其内径为4 mm。入院后初步诊断为:①川崎病;②化脓性脑膜炎?③败血症?入院后予20%甘露醇快速静脉输注以降低颅内压, 阿司匹林口服, 丙种球蛋白缓慢静脉输注, 连用5 d, 以及各种对症治疗。入院1 d后患儿未再抽搐, 入院后第3天体温降至正常, 精神渐好, 吃奶量渐多, 指趾端、足底及阴囊出现脱皮。治疗20 d后复查脑脊液:无色透明, 糖3.9 mmol/L, 氯化物126 mmol/L, 蛋白0.2 g/L, 白细胞计数8×106/L。住院25 d无菌性脑膜炎治愈, 而冠状动脉仍扩张。出院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治疗。5个月后随诊复查红细胞沉降率8 mm/h, 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急性期患儿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的安静, 尽量减少探视, 光线柔和, 每日通风2次或3次, 每次30 min, 保持病室空气流通, 温度18 ℃~22 ℃, 湿度50%~60%。

2.2 心理护理

患儿年龄小, 无自理能力, 早期持续高热, 家长缺乏对本病相关知识的了解, 因此应及时向家长交代病情。理解家长对患儿的心血管病及可能猝死而产生不安心理, 并予以安慰。患儿需定期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应结合小儿年龄进行解释, 以取得配合。护理人员应为患儿安排好床上的娱乐方法, 多给患儿精神安慰, 以减少精神刺激和不安。另外, 护士应主动为家长讲解疾病的特点、病程、治疗效果、预后, 说明丙种球蛋白治疗可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重要性。

2.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一旦发现病情变化, 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出相应处理。

2.3.1 发热的观察及护理

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体温波动在39 ℃~41 ℃, 呈稽留热或弛张热, 持续5 d~14 d。因此, 要注意患儿体温的变化, 严密注意体温的变化及持续时间, 每4 h测量体温1次, 必要时每1 h~2 h测量体温1次, 正常3 d后改为1 d测量 1次并记录。观察热型和伴随症状并进行及时处理, 降温的方法可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 体温超过39 ℃给予头部冰敷、温水擦浴;持续高热不退, 遵医嘱给予泰诺林或安乃近等药物降温。鼓励患儿多饮水或静脉补液。给予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不能进食的给予鼻饲, 少量多餐。注意勤换内衣,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3.2 皮肤黏膜的观察及护理

密切观察皮肤黏膜病变情况, 指 (趾) 端有无脱屑、手足硬肿等表现。皮肤出现水肿、瘙痒、蜕皮, 勿搔抓皮肤及撕拉蜕皮, 防止出血和继发感染, 可用干净剪刀剪去未脱的痂皮;勤剪指甲, 穿柔软宽松衣服, 每日用软毛巾擦洗皮肤, 便后及时清洗臀部。每天用硼酸或生理盐水擦洗双眼, 必要时涂红霉素眼膏。保持口腔清洁, 注意口唇有无皲裂, 口腔黏膜有无糜烂、溃疡、出血等情况, 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口腔2次, 口唇干裂时可涂消毒液状石蜡, 鼓励多饮水, 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防止继发感染与增进食欲。

2.3.3 心血管系统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心血管损害的症状, 如面色、意识状态、心率、心律、心音、心电图异常情况, 一旦发现立即进行心电监护。根据心血管损害程度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用保护心血管药物、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

2.4 药物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①阿司匹林可引起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和出血, 饭后服用或同时服用氢氧化铝可减少对胃的刺激, 加用维生素K可防止出血。阿司匹林引起多汗时应及时更换衣服以防受凉。②丙种球蛋白为血制品, 应现开现用, 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执行, 应单独静脉输入, 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 输液前用生理盐水进行输管排气, 输毕用生理盐水10 mL~15 mL冲管, 遵医嘱调节滴数, 一般在开始输液的0.5 h内速度为5 gtt/min~10 gtt/min, 注意观察有无胸闷、出汗、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0.5 h后如无不良反应可调速为15 gtt/min~20 gtt/min[2]。③加强输液巡视, 密切观察患儿面色、意识、呼吸、脉搏、心率、心音等, 如出现心率增快时, 即进行心电监护, 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5 出院指导

按时服药, 定期复诊, 尤其是冠状动脉异常病例应定期做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川崎病病人脂代谢异常可导致过早动脉粥样硬化, 故应低胆固醇、低盐饮食, 多摄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应保持适当活动量, 防止肥胖。禁烟并远离被动吸烟。大多病例在应用丙种球蛋白6个月后, 获得麻疹抗体消失, 可考虑病后6个月~7个月接种麻疹疫苗[3]。

参考文献

[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98.

[2]李正锡, 陈凤, 陶庆芬.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川崎病的护理[J].黑龙江护理杂志, 1999, 5 (4) :27.

抗结核板式药致严重肝损害的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服用抗结核板式药致严重肝损害43例病人, 其中男33例, 女10例;年龄22岁~79岁, 平均51.4岁;肝损害发生在强化期内35例, 其中最早1例发生在服药后第4天;发生在继续期内8例, 占18.6%, 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药物性肝病标准[1]。

2.2 治疗经过

43例病人复查肝功能明显异常后即收住入院, 停用一切抗结核药物, 给予护肝、降酶、对症及支持治疗, 严密观察病情进展, 1周复查肝功能。其中1例发生急性肝衰竭而进行人工肝治疗。

2.3 转归

43例病人中, 1例死亡;42例经积极救治肝功能恢复正常, 其中12例因各种原因, 没有继续抗结核治疗, 其余30例肝功能恢复正常后, 选用对肝脏毒副反应较小的二线药, 继续抗结核治疗。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病人的食欲, 与平时相比较, 是否存在食欲明显减退, 是否厌油腻食物或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观察病人的皮肤、巩膜是否黄染, 小便是否明显变黄, 如果病人的皮肤、巩膜明显黄染, 小便浓茶样, 则提示病人的肝脏严重受损。观察病人的神志, 有无性格、行为的改变, 如有则可能发生肝性脑病, 应及时通知医生, 以便及时处理。观察病人的皮肤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等;观察尿量, 必要时记录24 h尿量。体重有无明显增加, 每周称体质量1次。并要重视病人的主诉, 对出现明显乏力, 并进行性加重者, 要警惕急性肝衰竭的发生。

2.2 卧床休息

肺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中,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睡眠应充足, 避免劳累。发生严重肝功能损害后要做好基础护理、口腔护理, 保持皮肤黏膜清洁, 预防感染, 并要绝对卧床休息。因卧床休息可以增加肝脏血流量, 利于肝细胞修复。恢复期则根据病情适当增加活动量, 以病人不感到疲劳为宜, 过多的躺卧易导致消化不良和情绪不佳。

2.3 饮食调理

肺结核是慢性消耗性疾病, 而肝损害病人进食优质蛋白质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肺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损害后, 可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 选择清淡、可口、易消化, 并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如鸡蛋、鸡肉、鱼、瘦肉等, 适当增加新鲜蔬菜及水果量, 增加维生素的摄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忌烟酒。

2.4 心理调适

部分病人被诊断为肺结核后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表现为焦虑、敌对、恐怖、失望等[2], 如招工体检中发现的肺结核病人, 尤其是痰菌阳性的病人, 可能为此而丢失工作;处于求学、恋爱、婚姻等时期, 则可能影响学业、家庭及下一代的出生。在抗结核治疗中, 因药物性肝损害, 病人不得不承受第二次不良生活事件的打击, 一种病没治好, 又多了另一种病, 尤其是经济负担的加重, 身体的不适, 住院治疗, 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据王云南等报导, 部分伴肝损害的肺结核病人生存质量显著下降[3]。在双重打击下, 部分病人表现为失眠焦虑、悲观失望、怀疑、愤怒等。怀疑肺结核的诊断是否有误, 抗结核板式药质量是否有问题, 药是不是给错了, 甚至发生医疗纠纷等。在这种情况下, 护士要理解病人的痛苦, 同情病人的遭遇, 对病人主动关心, 照顾, 生活上给予帮助,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 认真执行各行护理工作, 讲解药物性肝损害与病毒性肝炎的区别, 肝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 停用损肝药物后, 肝功能容易恢复正常, 对以后的工作、生活影响不大, 用同种疾病成功治愈的例子, 让病人放松紧张的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

2.5 消毒隔离

做好呼吸道隔离, 痰菌阳性的病人具有传染性, 如条件许可, 单独住一间。痰液吐在有盖杯中, 经消毒后倒掉, 或者吐在纸巾中焚烧。病室地面、墙壁、床头柜等每天用消毒液擦拭, 病室空气紫外线照射消毒,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3 讨论

抗结核板式药致肝损害在抗结核病冶疗中较多见, 也是药物性肝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 异烟肼、利福平等在肝内经P-450还原后, 还产生亲电自基、自由基、氧基等毒性代谢产物与蛋白、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结合或造成脂质过氧化, 破坏肝细胞膜的完整性和膜的Ca-ATP酶系。使细胞内外环境Ca-ATP的稳态破坏, 致肝细胞凋亡, 临床多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异烟肼、利福平等的代谢产物还可以作为半抗原, 诱导自身免疫紊乱[4,5]。吡嗪酰胺经肝脏代谢, 主要毒副反应为肝毒性。抗结核治疗必须联合用药, 故容易导致肝损害。结核病是国家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 而药物性肝损害, 又影响了国家结核病防控策略的顺利进行。

4 体会

要减少抗结核板式药致严重肝损害的发生, 全疗程抗痨任何阶段均不能放松对病情的观察, 重视病人的主诉, 定期复查肝功能, 如有不适则及时复查, 尤其是中老年病人 (本组病例平均年龄超过50岁) , 更应小心谨慎, 以便及早发现肝损害的先兆, 及早处理, 及时阻止肝损害的进一步发展, 避免或减少严重肝损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姚光弼.药物性肝病[J].中化消化杂志, 1999, 19 (5) :339-342.

[2]雷涛, 冯梅, 杨奇帅, 等.肺结核病人心理状况及其对治疗依丛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 2002.24 (5) :270-272.

[3]王云南, 吕嘉春, 卢烽, 等.肺结核病人生存质量测量和评价[J].中华结核病和呼吸杂志, 1998, 21 (12) :720-723.

[4]薛存波.老年肺结核抗结核药物肝损伤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08, 13 (5) :647.

【严重皮肤损害】推荐阅读:

严重急性10-19

严重缺损06-14

严重烧伤07-09

严重感染07-11

严重创伤09-20

严重损伤09-23

严重困难09-26

严重违纪10-24

严重颅脑损伤07-15

严重创伤失血05-21

上一篇:计提折旧方法下一篇:人本主义观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