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发生率

2024-10-01

院内感染发生率(共12篇)

院内感染发生率 篇1

内镜引起的感染已有多处报道。如临床上有胃镜活检后并发胃壁脓肿[1];胃镜室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胃镜、活检钳、消毒剂消毒灭菌监测合格率仅81.82%[2];2003年某三甲医院2a内86起医疗纠纷中有21起是医院感染所致, 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内镜清洗消毒、灭菌不合格, 使用不当, 消毒剂污染或作用时间不够, 活检钳污染等[3];国内外调查结果显示, 30~50%的医院感染与不恰当的护理操作及护理管理有关, 护理人员尤其是护理管理者, 应该成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力[4], 护理工作是造成医院感染, 同时又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5]。维护人民健康, 保证患者安全, 是医务人员的神圣使命。因此, 必须加强胃镜室管理, 搞好清洗消毒与灭菌, 防止院内感染发生.

1 管理方法

1.1 科学管理

1.1.1 医院领导重视, 房间及设备符合要求。

有独立的候诊、检查、清洗消毒房间, 面积在20平米以上, 有大功率排气扇, 有五槽流动清洗装置, 有条件可配整体消毒室。胃镜件数、活检钳等与医院检查人数相匹配。

1.1.2 科室每位人员要严格培训上岗,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如内镜清洗消毒保养程序、院感知识、微生物检测、胃镜操作技巧等知识的学习。

1.2 严格落实

1.2.1 控制检查人数, 保证清洗消毒时间。

一般每条胃镜从检查到消毒结束时间在30min。对检查后的胃镜一定要清洗到位。因幽门螺杆菌 (Hp) 虽可被戊二醛迅速杀死, 但因胃黏液对幽门螺杆菌有保护作用, 只有彻底清洗才可确保杀灭幽门螺杆菌[6]。消毒时间不少于10min, 终末消毒时间在30min以上。各种治疗后的附件如活检钳一人一用一灭菌, 浸泡时间在10h以上, 确与人数相匹配, 把好清洗消毒质量关, 确保医疗安全。

1.2.2 医院职能部门、院感控办、科主任、护士长要加强监管。

要严格考核工作制度、措施执行情况, 特别是薄弱环节的监控 (如是否用多酶洗涤液, 消毒液是否够量, 手套是否一人一换, 消毒时间等) 。不定期到科室检查及指导工作, 反馈意见, 以及时改进工作。

1.3 加强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牢固树立为患者服务的意识。

1.4 全面落实消毒技术规范, 认真做好标准预防是关键。

医务人员应穿戴整齐 (防护衣、口罩、帽子、戴防护面罩) 。对每位检查者要做HBsAG、HIV、HBV筛查, 阳性患者用专用镜或在当日最后做。严防因胃镜检查引起交叉感染。每天检查前对要使用的胃镜浸泡20min。使用后的胃镜一定要彻底清洗干净, 实行五槽流水清洗、酶洗、冲洗、消毒、冲洗法, 达到高水平消毒 (2%碱性戊二醛浸泡, 一般在10min以上) 。终末消毒时间延长至30min以上, 结核、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过的内镜浸泡时间≥45 min, 需灭菌的内镜必须浸泡≥10 h。

1.5 加强胃镜室高危人群预防及危险因素预防。

特别是60岁以上老人及小儿、手术治疗的患者[7]。

1.6 做好胃镜室的终末消毒工作:

每日工作结束, 将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及引流管、储液瓶用流动水冲洗干净, 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及浸泡, 冲洗干净后备用。消毒槽更换消毒液时彻底清洗, 1次/周;湿式清扫地面, 诊室工作台面、柜面每日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洗手池彻底清洗1次/d, 紫外线灯照射消毒空气, 60min/次;抹布、拖把及拖把桶, 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彻底消毒后晾干备用, 杜绝湿式保存, 以免寄生微生物引起交叉感染。

2 结果

科室质量检查逐年提高, 由84.6%升至97.2%, 在近5a, 每年宜昌市疾控办抽样检查、本院每月微生物监测均达标, 合格率100%。2005~2010年我院胃镜检查人数10000人次以上, 均未发生院内感染。

3 结论

3.1 由于胃镜检查主要是门诊病人, 院内感染率不易确定, 临床上没有具体系统报道。

从理论上讲如果医护人员没有做到规范的清洗消毒及标准预防, 医患双方均有院内感染发生的可能。

3.2 胃镜检查成为医疗诊断、治疗的重要手段, 由此引起医源性感染

不可避免, 既损害患者身心健康, 增加其经济负担, 又会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通过加强内镜诊疗人员的在职教育, 提高法律意识, 提高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 变被动执行标准为主动实施, 规范内镜清洗消毒及灭菌行为, 努力改善诊疗环境, , 可有效防止院内感染保证患者安全。

摘要:目的 防止由于胃镜检查带给病人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 加强科学管理, 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结果 胃镜室工作质量提高, 在近5年, 每年宜昌市疾控办抽样检查、本院每月微生物监测均达标。结论 通过强化管理, 可有效减少和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胃镜检查,消毒灭菌,院内感染,标准预防

参考文献

[1]李巍, 张金顺, 沈岭燕, 等.胃镜活检后并发胃壁脓肿一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0, 27 (5) :266.

[2]王育英, 陈朝华.10所医院胃镜室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2) :17.

[3]王莉, 府伟灵, 陈晓, 等.医院感染引发医疗纠纷防范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6) :561~563.

[4]刘振声.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48~50.

[5]徐锡凤, 李星华.国内医院感染现状及护理工作的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 2007, 7 (2) :22~24.

[6]荣秋华, 郭玉玲, 李晶, 等.内镜消毒剂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8) :1199~1200.

[7]牟德芹.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情况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9, 26 (5) :543~544.

院内感染发生率 篇2

现在医院感染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医院感染不但关系到医患双方的健康而且影响到医院的医疗质量,我院始终重视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在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我院本月进行了全院大检查。现将医院本月院感检查中有关院感管理的部分检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仍有大部分科室对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方面学习及认识不足。着重表现在无菌手术的术前应用上。《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对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规定:“1.给药时机: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2.用药时间: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然而大部分科室术前不给药,导致术后使用时间偏长。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涉及的科室包括所有手术相关科室:外科、妇科、眼科、心内科介入病人、介入科等。

二、有相当多的科室对院内感染缺乏重视。表现在院内感染病例上报不及时、漏报。有些科室多年未有院感病例登记及上报,有确实未有院感发生者,多为不重视,未登记上报。

三、细菌培养+药敏率明显偏低,大多科室未达到30%。相当多的科室不重视,许多应做细菌培养+药敏者未做检查,导致盲目用药、长时间用药,使耐药菌的发生率增加。同时因未有细菌培养结果,使得感染病人与普通病人混合安置,使得院内感染发生的风险性加大。

基层医院内科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篇3

資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08例内科院内感染中,男58例,女50例,平均年龄57.2岁,其中60岁以上62例。

方法:参照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采用的统一感染诊断标准,依照临床表现、常规检验、细菌学培养、影像学诊断以及临床治疗情况等,确立内科院内感染108例患者。

结 果

感染人数及感染部位(见表1):108例中有11例发生2个不同部位的感染,2例全身感染。

院内感染与危险因素关系,见表2。

院内感染与病原体关系:近几年来我院开展了细菌学培养,对其中42例进行细菌学培养。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6例(61.9%):绿脓杆菌、沙霉菌各8例、大肠杆菌5例、肺炎杆菌2例;革兰阳性16例(14.8%):表皮葡萄球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链球菌1例、真菌5例。

感染途径与易感病人情况:呼吸道传播59例(54.62%),接触性传播30例(37.7%),消化道传播18例(16.7%),黏膜皮肤创伤性传播1例(0.9%),易感病人60岁以上老人59例(54%),病弱者88例(81.6%),同期导尿病人42例,感染11例。

讨 论

院内感染是指病人在住院48~72小时或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院内感染是医疗质量客观标志之一。时刻关系到住院病人的生命安危和病人的医疗费用的支出。据有关文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0.3%。在医院各科对比中,内科院内感染发病率最高。

通过本组临床资料分析,基层医院各科慢性病、肿瘤病人增多,易于合并感染,各种创伤性治疗措施,广泛使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病人免疫功能下降,为细菌入侵创造良好条件,并往往成为难治性感染。本组表明老年人因其抵抗力下降发生较多,特别是有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肝硬化等易发生。在内科所发生的院内感染病例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多,感染细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可能与老年人病情重,咳嗽反射差,支气管腺体增生,分泌物增多,黏膜纤毛功能减退,痰不易咳出有关。尤其是脑血管所致的昏迷病人,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

本组临床资料还表明,应用广谱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干扰正常菌群降低机体抵抗力,较易发生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本院病人与留置导尿有关,占10%左右,尿路感染比例较多。所以基层医院应量避免留置导尿,必需导尿时,应正确实施无菌技术操作。

治疗时防止静脉输液感染,输液时应严格洗手及消毒,放置营养输液管时应戴无菌手套,必须对危重病人进行严格的监测和必要的消毒,或有条件时采取单独隔离。要做到合理用药,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症,最好是依据细菌学培养选用敏感、毒性小的抗生素,注意克服药物不良反应。联合使用抗生素时,要有严格临床指征。谨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降低院内感染率。

院内感染发生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老年痴呆患者58例, 以发生院内感染的30例为观察组,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63~89岁, 病程为1~14年。以未发生院内感染的28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17例, 女11例, 年龄62~87岁, 病程为1~15年。两组患者老年痴呆病情、病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展开对比。

1.2 院内感染判定标准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控协调小组所制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发生院内感染:老年痴呆患者在入院时并无感染, 且并非处于感染潜伏期, 住院后出现感染, 或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在出院后发生感染现象。在判定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时, 主要依据患者临床表现、监测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 (病原体检查、抗原体检查与细菌分离培养等) 与相应检查结果展开综合性判断。

1.3 方法

对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抗生素应用合理与否、在治疗与护理中是否有侵袭性操作、患者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并展开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展开统计学分析, 用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 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 当P<0.05时, 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院内感染情况分析

观察组30例院内感染患者中口腔真菌感染2例 (6.67%) , 胃肠道感染3例 (10.00%) , 皮肤软组织感染3例 (10.00%) , 泌尿系统感染3例 (10.00%) , 上呼吸道感染12例 (40.00%) , 下呼吸道感染7例 (23.33%) 。其中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 (63.33%) 。

2.2院内感染因素分析

观察组患者年龄为 (78.6±10.2) 岁, 住院时间为 (32.5±7.2) d;对照组患者年龄为 (67.3±9.7) 岁, 住院时间为 (20.7±5.5) d;对比可知, 观察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P<0.05) 。

对两组患者男女比例、侵袭性操作率、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发生率进行对比, 两组男女比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侵袭性操作率与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3.1 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

老年痴呆患者因智力下降、自理能力缺失、需长期卧床等原因, 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较高[3]。作者通过对存在院内感染的观察组患者与无院内感染的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 发现年龄、侵袭性操作率、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发生率、住院时间均是老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 老年患者抵抗力较差, 更易被致病菌感染。随着住院时间延长, 患者与医院内致病菌接触的时间延长, 故而院内感染发生率大大提高。在为老年痴呆患者基础疾病展开治疗时, 当采取导尿管留置、气管切开、胃管留置等操作时患者感染致病菌的几率会大幅提高。而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会导致患者体内正常菌群严重失调, 致使本不致病的致病菌快速繁殖并引发感染, 同时致病菌耐药性的逐渐增强也可能导致真菌感染。

3.2 老年痴呆患者院内感染的预防对策

对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加以预防, 需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 对环境加强管理。对病房进行定期消毒与通风, 确保病房中温度及湿度适宜, 对探视次数与陪护人员数量予以严格规定, 及时为患者更换衣物及床单被罩, 同时应加强相应消毒与洗涤工作。 (2) 展开呼吸道护理。为患者定期清除呼吸道中分泌物, 按时为其翻身、拍背, 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协助其定时更换体位并给予适当按摩, 以免造成压疮。 (3) 控制侵入性操作次数, 尽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在治疗与护理中应尽可能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 在展开吸痰等侵入性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降低感染发生率。当患者病情允许出院时, 应安排患者及时出院, 同时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4) 对抗生素予以合理应用。在治疗中尽量控制抗生素应用频率, 尽可能避免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同时应合理缩短用药时间;为患者展开细菌定期培养, 以便对患者感染情况加以动态观察, 确保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 (5) 展开饮食护理。对于有吞咽困难者应照看并协助其进食, 尽量给予易消化、易吞咽的流质食物, 在进食时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 同时贯彻少食多餐原则。

摘要:目的 对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与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老年痴呆患者58例, 以发生院内感染的30例为观察组, 以未发生院内感染的28例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年龄、侵袭性操作率、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结论 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侵袭性操作、抗生素应用不合理、住院时间等, 在临床中给予关注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可对院内感染发生率予以有效控制。

关键词:老年痴呆,院内感染,因素,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陈爱菊.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21) :164-165.

[2]程珀, 顾秀凤, 钱昌, 等.护理人员手卫生对控制院内感染的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3) :1-2.

院内感染工作计划 篇5

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及业务学习

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扎扎实实把传染病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拟定今年组织全院职工开展传染病知识培训讲座,理论知识考试,并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二、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管理工作

1、进一步完善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做到谁接诊、谁报告、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时,应立即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对有漏报、迟报者、填写传染病报告不完善的,经检查发现一次给予相应处理。

2、进一步完善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日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每月底及时将传染病月报表报送县疾病控制中心并协助疾控中心开展传染病疫情调查。

3、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好常见传染病、重点疫情预警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认真落实AFP病例的监测,加强对消灭脊灰工作的督促检查,做好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活动。继续加强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护工作。今年主要医护人员知识培训,应急处置培训,医疗救治培训,病例监测培训等工作。

4、进一步加强发热、肠道门诊管理,按要求认真填写各种登记本。

5、加强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加强领导,强化部门职责,争取各部门参与,采取多渠道方式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尽量年内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医务人员累计参训率达50%以上,年底城市、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达90%、70%。

6、抓好结核病防治工作。以“控制传染源,降低疫情”为目标,切实落实各项控制措施。普及结核病的防治知识宣传,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对结核病人进行归口管理。

三、加强死亡病例报告和死亡证明书的管理,

按照《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进一步做好死亡病例监测工作及网络直报工作。加强《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管理,出现居民死亡后,由经治医师详细填写死亡证明书内容,填写完后由办公室盖章,证明书第二、三、四联交由死者家属,第一联送至预防保健科,防保科将第一联进行网上直报后保存在预防保健科。凡是我院收治的病员死亡后,才能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院外死者经我院医生到现场确认之后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如因医师私自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概由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四、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计划免疫工作

1、今年将在门诊、住院部设立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专栏,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实际需要,及时更换宣传内容,开展健康宣传活动,办传染病专栏。

2、加强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职业暴露登记报告制度和职工健康档案管理。

3.配合疾控中心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保障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率达100%。

五、其他:慢性病及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1、肿瘤防治充分发挥社区网络作用,户籍管理,及时完成已发现肿瘤病人的随访工作。

2、心脑血管防治需巩固门诊医生35岁血压首诊测血压负责制。

3、要求管辖社区在辖区居民中糖尿病患者,每年每三月进行随访一次。

4、健康教育工作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配合其他条线主题宣传加强院内及院外健康教育,开展常态禁烟控烟活动,巩固无烟医院成果。

院内感染发生率 篇6

【关键词】老年患者;跌倒;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38-03

世界衛生组织对老年人年龄的划分有两个标准:在发达国家将65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而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则将60岁以上人群称为老年人[1]。跌倒是由步态、体位不稳及疾病两者并存或突发的外来因素所致的一种现象。可引起骨折、外伤、诱发心血管疾病等意外[2]。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期望寿命延长,老年患者由于各种疾病原因影响,器官功能减退,感觉迟钝,行动迟缓,加之住院期间由于环境的突然改变,跌倒现象时有发生。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每年有1/3至少跌倒过一次。跌倒的高发生率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外伤、慢性疾病、环境危害、精神状态、住院时间以及年龄和性别。预防控制住院老年患者跌倒已成为临床护理人员急需探索的课题

1 老年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

1.1 患者的个体因素

1.1.1年龄和性别

我国65岁家居老人中,21%~23%的男性和43%~44%的女性曾跌倒过[3]。从这个数据来看,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质疏松和代偿性骨质增生,易引起跌倒。另外,年龄也是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据有关资料报道,80岁以上的老人跌倒的年发生率高达50%[4]

1.1.2精神状态

精神状态的改变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跌倒发生的几率,如精神错乱、定位困难等。此外,队列研究还显示理解能力的削弱和记忆功能的受损也与患者跌倒显著相关

1.1.3 跌倒史

有过跌倒史,不仅对身体,而且在精神上受伤害,常会产生跌倒恐惧的精神创伤,怕跌倒而限制自己活动,包括不愿出门,尽量减少活动,导致更易跌倒

1.1.4 用药情况

大量或多种药物混杂作用可增加跌倒的危险性,并随药物的种类增多呈倍数增长[5]。老年患者常有多种合并症,常用的降压药、强心药、血管扩张剂、镇静药、催眠药以及任何影响人体平衡的药物,均易引起跌倒

1.1.5 活动情况

许多老年人害怕跌倒的心理限制其活动,降低活动能力并导致功能缺陷,跌倒的危险性随之升高[6]。部分老年患者思想大意,不重视健康已发生的细小变化,不能对自己的活动能力予以正确评估,固守原有信念,认为过去可以做的事现在仍可以做,不听从劝告,自行活动,而导致跌倒;部分老年患者不服老或不愿麻烦别人,还执意完成个人日常活动,瞬间的意外就有可能由此发生

1.1.6 自理能力

老年人常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有头晕、运动及感觉障碍,都是导致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7]。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现反应迟钝、行走迟缓、步态不稳,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加上有些老年人不愿意别人的帮助,也是危险因素

1.1.7 疾病类型研究指出,老年人慢性疾病越多,跌倒的危险性越大[8]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几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病变都可导致平衡紊乱及跌倒,癫痫大发作、帕金森病、短暂脑缺血发作、卒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行性核上麻痹等[9]。另外,神志模糊、判断力及认知功能下降也是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2)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如骨关节炎、炎症性关节病、多发性肌炎等引起疼痛、姿态不稳定,会增加跌倒的风险[10]。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韧带增生,椎间盘突出,脊椎病的出现,导致姿势障碍,出现站立不稳和步态共济失调,可直接引起跌倒

(3)心脏疾病:快速性心律失常因充盈不足、每搏量下降引起晕厥、跌倒;缓慢性心律失常由于心室率过慢、心室起搏点不稳定或心室停搏,可发生晕厥、跌倒;急性心肌梗死也可发生晕厥

(4)直立性低血压:站立时收缩压下降20mmHg或更多,老年人可因脑血流供应不足而致跌倒;颈部突然转动、衣领过紧、颈部牵引等压迫颈动脉窦可诱发晕厥。过快的体位变动也会导致循环血量的改变而引发头晕跌倒

(5)痴呆:痴呆是一种获得性持久的智力功能障碍[11]。研究证明,全世界范围内65岁以上老年性痴呆患病率达8.4%[12]。由于空间视觉功能障碍导致老年患者看不清或辨别不清环境中障碍物,应对危险环境的能力降低,从而导致步态不稳,更容易跌倒

(6)糖尿病:糖尿病足在行走时受某种外伤的机会大于无糖尿病者的1.5倍,这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的高危因素[13]。当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时,可以侵及神经系统各部位,引起下肢痛觉、温觉及本体感觉减退或消失。使得下肢站立不稳是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的真正危险因素

1.2 其他因素

1.2.1 跌倒的地点

住院患者主要在床旁和厕所。另外,走廊、浴室、楼梯等

1.2.2 跌倒的时间

(1)住院老年患者作息时间有一定规律性,活动时段常分为早上起床洗漱、三餐后、晚间入睡前等日常起居和个人卫生活动,这些时段往往是住院跌倒事件的高峰段

(2)夜间这一时间里,旁人已经入睡,而夜班值班的护士通常只有1名,需要担负起看护病区全部患者的责任,工作强度大,难于照顾周全

1.2.3 跌倒时的活动

不能独自活动者跌倒的危险因素高于能独自活动者[14]。无独立行走能力的患者通常在自行下床时发生跌倒;患者步态不稳时,厕所地板湿滑使厕所成为常发生患者跌倒的危险地带;兴奋躁动患者易发生坠床意外;而能独自活动者在走廊行走、锻炼时也可能跌倒

1.2.4 住院时间

有研究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1%跌倒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15]。老年患者住院后对新的环境不熟悉,作息时间改变,室内物品的摆放不同;活动空间的缩小;如偶有地面潮湿;穿过于长的裤子;非防滑鞋;系带的鞋未系鞋带等等,均为跌倒的因素

2 防范措施

2.1 增强护士安全管理意识

要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增强其责任心及增强其主动护理的意识。提倡“主动服务”、“超值服务”,平时多与患者交流,主动询问患者所需,并及时解决。通过评估确定患者具有跌倒的潜在危险时,护士要详细制定保护性预防措施,并根据患者状况与患者家属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以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支持。护士除落实分级护理、治疗以外,树立安全管理意识非常重要。若发现患者步态不稳及地面滑,应及时给予扶助

2.2 跌倒的高危评估

一个被公认是有效和必要的对策是评估住院患者的跌倒高危险性,研究者纷纷自制量表,如平衡和步态功能性评定量表[16]。但这些量表缺乏特异性,还是要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特异性进行正确的评估。Morse等[17]发现有20%的跌倒是不可预见的。确定高危人群后,在患者一览表上、床头做醒目的警示标记,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避免意外

2.3 加强健康教育

有学者认为,健康教育是回报率最高的健康投资[18]。加强健康宣教是降低跌倒率的有效措施。健康教育时,要因人而异,方法多样化。如文化程度不高者,健康教育要简单、通俗易懂,内容不宜多,反复多次。对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多采用健康教育手册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告知患者上下床、起身速度宜缓慢,久病卧床及服用降压药患者起床应遵循“起床三步曲”[19]。即醒后30s,再起床、起床后30s,再站立、站立后30s,再行走。对所有高危患者及家属都要书面告知有跌倒的危险及预防跌倒的注意事项,护士与患者家属双方签名

2.4 环境设施

尽管医院都设法减少环境中容易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但跌倒意外中仍有50%与环境有很大关系[20]。尽量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病室环境,降低跌倒的发生率。老年患者的活动场所地面应干燥、清洁、平整没有障碍物,有醒目的标记,增加照明设施及扶手,以防止跌倒。厕所、洗漱间、增设防滑垫,浴室安装竖向抓杆,便于站起时借力。病室内光线要充足,避免强而集中,应设有夜间照明灯。病床高低适宜,必要时安防护栏[21]。病床、轮椅的制动闸性能良好,轮椅护送患者时扣上安全带,以确保安全

2.5 服饰

穿着应合适,特别是裤子不宜过长,防绊倒。鞋子要合脚,不宜穿拖鞋,以柔软舒适的平底鞋为易,使老年人活动方便、安全

2.6 心理护理

加强沟通,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对那些不服老、不麻烦人的老年患者,我们采取多关心、尊重患者,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耐心疏导,适当列举因心理因素致跌倒的例子,逐渐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增强患者防跌倒意识。让老年人正确认识自己的躯体功能状态,改变不服老,不麻烦人的心理

2.7 用药指导

对于必须服用安眠药物的高危跌倒患者,护士及家属严格监督患者用药情况。按医嘱服药,从小剂量开始,不随意增加剂量,服药后及时上床休息,便器放于床旁。指导患者在尚未完全清醒的状态下不要下床活动,以免药物引起头晕、步态不稳而跌倒。合理用药,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应用降压、降糖、利尿及抗心律失常等药物时要告知患者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观察患者有无药物引起的头晕、体位性低血压、排尿性晕厥、低血糖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

2.8 保护工具的应用

对于意识不清、烦躁不安、脑卒中患者容易发生坠床,给予使用床档。尤其是晚上,必要时使用保护具限制肢体活动。使用约束带时注意带子的松紧,随时观察肢体的血运情况,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需要功能锻炼者,为患者制订训练计划,实施科学的锻炼方法,必要时为其选择适合的代步工具等。如助行器是辅助人体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行走的工具。对于站立不稳或步行缓慢的老年人,建议使用四脚杖和三脚杖。注意手杖的高度应是使用者站立位大转子到地面的距离或使用手杖时曲肘200-300

小结

住院老年患者跌倒损伤是多因素的作用结果,危险因素越多,发生跌倒的可能性越大。我们针对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导致跌倒损伤的相关因素进行正确评估,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并严格实施。尽可能避免跌倒的发生,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申文英,冀雪蕊等.防止老年患者跌倒的护理.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2):1190.

[3] 陈月娟,王荣,余小萍.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与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05,5(5):56~57.

[4] 陈曙阳,周静,李中杰等.25家综合性医院急诊伤害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210~211.

[5] 王晓林,鲁灵,丁原爱.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及原因分析[J].现代医学卫生,2006,22(10):1497.

[6] 黄天雯,罗晓梅,黄欢雪等.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J].现在临床护理,2004,3(1):56-58.

[7] 林 琳,范文霞等.住院老年患者跌倒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2):215.

[8] 赵慧华.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因素与预防[J].临床护理杂志,2005,64(3):43.

[9] 张玉兰,马腾宵,王勇琴.老年脑血管病跌倒患者平衡與步态的评定分析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5,23(5):29-31.

[10] 吴迪,于普林.老年人跌倒和神经系统疾病[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6,7(13):243-244.

[11] 林茵.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1(23):36-37

[12]Campbell NC,Thain J,Deans HG.Secondar y prevention clinic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Randomisedtrial of effect on health[J].BMJ,2003,316:1424.

[13] 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许樟荣,敏华译.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7.

[14] 倪丽萍,金福碧.与老年人跌倒有关的危险因素[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4):1932-1933.

[15] 范宝华,王秀平.老年人的跌跤问题及护理对策.解放军护理杂志,2001,18(2):24.

[16] 陈君.预测老年人跌倒的平衡和步态功能性评定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9):713-715.

[17] Morse著.胡学军译.跌倒危险评估方法的循证护理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3):130-132.

[18] 姜旭雯,陈影影.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8):347.

[19] 库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43.

[20] FlemingBE著.黄利荣译.老年人在护理机构中跌倒的原因分析[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3,14(3):141.

院内感染发生率 篇7

关键词:老年痴呆,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老年痴呆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多数老年痴呆患者临床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完全丧失、认知功能衰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老年痴呆患者缺乏必要的生活能力,且机体抵抗能力、免疫能力较差,极易导致其在住院期间出现院内感染,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给患者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2]。而且,多数老年痴呆患者出现医院感染后,难以治愈及康复[3]。因此,临床上采取积极措施,对导致老年痴呆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采取一系列预防性护理对策,减少老年痴呆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以45例出现院内感染及45例未出现医院感染的老年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医院感染高危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45例出现院内感染的老年痴呆患者作为实验组;并以本院同期收治的45例未出现医院感染的老年痴呆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患者均实施细菌分离培养、病原体检查、抗原检查等实验室检查。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实验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60~75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7.4±2.0)年。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4~75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7.5±2.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情况、侵袭性操作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实验组平均年龄、住院时间分别为(77.8±2.3)岁、(60.3±3.2)d,均少于对照组的(62.5±2.6)岁、(50.1±3.3)d(t=12.254、12.894,P=0.000、0.000<0.05)。两组患者抗生素联合应用≥2种、抗生素使用时间≥7 d、侵袭性操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实验组患者感染情况分析

实验组中20例为呼吸道感染,10例为皮肤软组织感染,7例为泌尿系统感染,5例为胃肠道感染,3例为其他感染。

3 讨论

3.1 老年痴呆患者院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导致老年痴呆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包括年龄大、住院时间长、抗生素使用时间≥7 d、抗生素联合使用≥2种、侵袭性操作等。随着年龄的增加,多数老年痴呆患者重要脏器功能会逐渐衰退,机体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低下。加上多数老年痴呆患者长期卧床不起,极易出现排痰困难,提升其发生胃肠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的几率[4]。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45例患者中,20例为呼吸道感染,10例为皮肤软组织感染,5例为胃肠道感染,3例为其他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此外,7例为泌尿系统感染,主要是因老年痴呆患者极易并发尿潴留、尿失禁、压疮等,导致出现泌尿系统感染。此外,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上引进且投入使用的新型医疗器械不断增加,这同时也增加了侵入性操作的发生,加上不合理利用抗生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老年痴呆患者出现院内感染[5]。

3.2老年痴呆患者院内感染预防对策老年痴呆患者院内感染预防对策具体包括:①住院环境管理:改善患者住院环境,确保病房干净整洁,定期通风消毒,对室内温度、湿度进行调节,确保其维持在人体舒适水平;对每日探视人数进行严格限制,规定固定的探视时间,从而避免患者出现感染;及时对患者的床单、被罩、衣物等进行更换,对进出病房的物品进行消毒。②呼吸道管理:针对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需以呼吸机实施辅助呼吸,但机械通气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因此,护理人员需做好呼吸道护理,及时对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进行清理,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③合理利用抗生素:在对患者实施细菌分离培养、病原体检查、抗原检查等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为其选择恰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时间和联合用药。④其他:定期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帮助其叩背、按摩、擦洗等,对肢体僵硬情况进行改善,避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按照患者具体情况,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进食时指导患者保持坐位或坐卧位,定时对口腔进行清理。

参考文献

[1]范海军.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因素分析及相应对策.中国医学工程,2015,23(12):34.

[2]朱宝霞.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及相应对策.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4):89-90.

[3]李哲诚.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因素分析及相应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4):73-74.

[4]鲁东峰,曾亚辉.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因素分析及相应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15,10(9):124-125.

院内感染发生率 篇8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神经内科,感染率

神经内科患者大都为急症患者、或是危重症患者, 并且多数是来源于老年群体, 对这些患者惊醒抢救时常会伴有侵入性操作, 另外, 由于患者术后多会出现昏迷、免疫力差等现象, 因而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大大增加了。因此, 神经内科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的高发科室, 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1], 同时还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 以及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我院对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480例神经内科患者采用个性化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神经内科院内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共2480例, 其中男性患者1709例, 女性患者为77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各1240例。患者平均年龄 (63.3±12.8) 岁;平均体质量 (62.7±16.3) kg;其中脑梗患者1542例, 脑出血患者419例, 脑栓塞患者302例, 脑膜炎患者117例, 其他10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病情和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2]确定患者是否为院内感染。

1.3 研究方法

两组都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一般护理措施。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行综合神经科护理干预措施, 包括对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医源性、侵入性操作造成的感染以及个人生活等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感染情况、所染病原菌种类、满意度及焦虑抑郁程度。

1.3.1 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 应加强肺部护理, 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护士应每日给患者叩背5~6次, 每次10min左右, 以此来促进患者排痰;还应保持病房空气洁净、通风, 每天紫外线照射消毒, 早晚各一次, 每次照射30min;并且每日用无菌棉签沾消毒液为患者双侧鼻黏膜进行消毒;吸氧患者者应每日更换一次性吸氧管, 湿化瓶亦应每日更换并消毒, 消毒时, 用含有效氯4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 然后再用95%的酒精5~10m L均匀冲洗内壁倒去, 1min后内盛无菌蒸馏水作湿化液后使用[3]。

1.3.2 泌尿系统感染护理措施

对于大小便失禁患者, 为预防逆行感染, 应加强局部护理以及留置尿管等的护理干预。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每天以8%~10%的速度递增[4]。所以, 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便利尿;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应及时清洗会阴, 保持尿道口清洁;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导尿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可采用双腔式尿管, 用碘伏消毒进行导尿;尽量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每天更换引流袋。

1.3.3 胃肠道感染护理措施

对于患者由于长期不得进食或是服用大量广谱抗菌药而引起胃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的患者, 应加强饮食及抗生素使用管理。严禁不洁饮食, 餐具每日消毒;对于鼻饲患者, 必须加强鼻饲管理;根据患者情况,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遵医嘱服药并及时观察疗效。

1.3.4 医源性感染护理措施

对于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定期进行无菌培训, 及时规范医务人员无菌操作, 加强大家的无菌观念, 最大程度的避免医源性感染发生。只有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 才能提高控制医院感染的水平[5]。

1.3.5 侵入性操作感染护理措施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等侵入性操作常导致患者感染。因此, 进行这些侵入性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规范;患者病情一旦稳定, 及早撤管, 尽量缩短插管时间。

1.3.6 生活护理干预

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生活习惯, 采取针对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的生活进行护理干预。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及时清洗被褥, 保证床褥的清洁、干燥以及舒适;由于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排痰能力较差[6], 因此应多鼓励患者用力清除肺部及嗓子里淤积的痰, 必要情况下可做吸痰措施。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 应备好吸引器以及气管切开包,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对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 应及时更换导尿管, 尽量减少导尿管滞留天数, 保持患者下身的干燥清洁, 并且在天冷时要注意保暖。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计数资料以 (均数±标准差) 的形式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院内感染情况比较

对照组的感染率为9.60% (119/1240) , 其中呼吸道感染80例, 胃肠道感染10例, 泌尿系统感染22例, 其他原因感染7例;而研究组感染率仅为2.66% (33/1240) , 其中呼吸道感染21例, 胃肠道感染3例, 泌尿系统感染7例, 其他原因感染2例。两组感染率比较,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感染病原菌种类比较

两组患者感染的病原菌种共检测出9种, 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肠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属、产气肠杆菌及阴沟肠杆菌。对照组患者上述9种病原菌均有检出, 研究组患者中仅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3种病原菌。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1240例患者中990例患者感觉满意, 满意率为79.84%;研究组1240例患者中1191例患者感觉满意, 满意率为96.05%。两组患者的满意率相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满意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显著, P<0.05

2.4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比较

对所有院内感染患者惊醒抑郁及焦虑评分, 对照组患者焦虑评分为 (44.76±4.19) , 抑郁评分为 (45.02±3.89) ;研究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 (35.11±3.99) , 抑郁评分为 (34.98±4.21) 。与对照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相比, 研究组患者的焦虑以及抑郁评分均显著下降, 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显著, P<0.05

3 结论

神经内科患者是极易发生院内感染的科室, 一方面感染原因复杂:患者一般年龄较大抵抗力较弱, 患者又多伴有昏迷造成吞咽、排泄等障碍, 增大感染概率;抢救过程中侵入式操作较多, 破坏人体的天然屏障, 为感染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其感染方式众多: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系统感染等均为院内感染的主要感染方式。

本研究中采取了多种护理干预手段, 同时加强了患者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以及对侵入性操作等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 还加强医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 极大程度地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对照组的感染率为9.60%, 研究组感染率仅为2.66%。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比较,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患者的菌种检出数量显著减少, 满意度显著提高, 焦虑抑郁程度也得到明显改善, 说明本院采用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神经内科患者的感染率, 提高治愈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 具有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雪群, 童德军.颅内出血患者医院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2, 1 (1) :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S].2001.

[3]吕宗梅, 聂海.氧气湿化瓶消毒保存方法的改进[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4, 3 (1) :35.

[4]吴敏.重症监护病房泌尿系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J].临床护理杂志, 2010, 9 (1) :60-62.

[5]钟巧, 侯庆中, 李晖, 等.医院感染专业培训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0 (6) :831-833.

院内感染发生率 篇9

关键词:脑外伤,院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

ICU内的脑外伤患者创伤较严重, 通常死亡率也比较高, 并且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 这也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 所以掌握脑外伤患者在ICU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是有效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感染率的途径[1,2]。我院就脑外伤患者在ICU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的8种危险因素进行了本次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2012年3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86例脑外伤患者作为病历材料。将肺部感染脑外伤患者18例作为研究组, 其中男12例, 女6例, 年龄33~60岁, 平均年龄为 (38.2±6.8) 岁;将未发生肺部感染的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39例, 女29例, 年龄32~66岁, 平均年龄为 (37.6±7.4) 岁。ICU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的诊断依据是《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密切监测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激素应用、置尿管、置胃管、机械通气、格拉斯哥评分、手术治疗、抗生素应用8种危险因素, 并且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其数据采用±s来表示, 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6例脑外伤患者在ICU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率为20.9%;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激素应用、置胃管、机械通气、格拉斯哥评分、抗生素应用6种危险因素对比,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患者中置尿管、手术治疗这两种危险因素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附表。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86例脑外伤患者在ICU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率为20.9%;据肺部是否感染的脑外伤患者对比在气管切开、激素应用、置胃管、机械通气、格拉斯哥评分、抗生素应用6种危险因素,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在置尿管、手术治疗这两种危险因素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分析并严格控制脑外伤患者在ICU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 对于降低感染风险效果良好, 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3,4]。

参考文献

[1]吴晓弟.ICU重症颅脑外伤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和防治措施[J].医药前沿, 2013, (19) :392-392.

[2]耳思远.脑外伤患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1) :88-89.

[3]曾明昊.重症颅脑外伤在ICU发生肺部感染临床分析[J].健康之路, 2013, 12 (9) :35-36.

肝病患者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肝病患者156例, 男85例, 女71例, 年龄11~82 (平均52.3) 岁, 住院时间5~186 (平均49.5) d, 其中住院时间≥27d, 患者69例。患者肝病类型:重型肝炎21例, 急性肝炎35例, 肝癌16例, 肝硬化21例, 慢性肝炎21例, 乙醇肝4例, 自身免疫性肝炎23例, 药物性肝炎1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方案 (北京) 中关于感染的标准, 患者院内感染诊断依据依照《医院感染学》中的诊断标准。患者入院时未出现隐藏或显性院内感染, 入院2d后体温升高至38℃, WBC>10.0×109/L, 排除急性失血、糖皮质激素应用所引起的感染患者。

1.2 方法

观察肝病院内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患者住院时间等, 分析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发生特点, 给予所有院内感染患者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发生率

156例肝病患者共出现院内感染38例, 发生率为24.4%。院内感染患者中, >60岁患者25例, 占68.8%, <60岁患者13例, 占31.2%, 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2 院内感染发生部位

本研究中3个部位以上同时感染者1例, 3个部位感染者4例, 2个部位感染者2例, 其余患者均为单一部位感染。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5例, 皮肤软组织感染7例, 腹腔感染8例, 原发性腹膜炎4例, 血液系统感染4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感染,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3 感染患者住院时间

38例感染患者中, 住院时间<10d者2例 (5.3%) , 11~15d者4例 (10.6%) , 16~30d者7例 (18.4%) , >30d者25例 (65.7%) , 可以看出, 住院时间≥30d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大于住院时间≤30d患者,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肝病患者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长期服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等导致患者易受病菌侵入, 在医院环境下, 患者体内菌群失调或一些条件致病菌等均会导致感染, 而病症严重、病情较长患者受到感染的可能性更大。本研究可看出, 为减少院内感染, 降低外界因素对患者机体的影响, 医院需对肝病传染病房加强卫生消毒, 保持空气流畅, 避免细菌在空气内积聚形成空气污染, 同时患者的床褥、器械等均需定时消毒清洗, 严格控制探病人数及探视时间, 避免外界细菌进入患者病房。医护人员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 避免出现肠道内感染, 在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 行严格的药敏测试, 禁止药物滥用, 加强对患者的巡视, 若发现感染情况则立即进行处理治疗, 避免患者病情加重。

本次研究中, 共38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 感染发生率为24.4%,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为其主要感染, 年龄较大、病症严重、住院时间长患者的感染几率较大,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观察巡视, 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 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在院内感染发生后, 应及时有效的对患者进行治疗, 避免感染造成严重后果。

摘要: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156例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发生感染危险因素等, 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感染发生。结果 156例肝病患者中感染发生率为24.4%, 60岁以上人群为易感染人群,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感染, 住院4w以上患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4w以下患者,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院内感染易发生的因素, 并进行严格的防控措施, 有助于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肝病,院内感染,防控,治疗

参考文献

[1]高敏.肝病患者院内感染2OO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24) :5074.

[2]何映红.慢性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对因护理及合理用药探讨[J].海峡药学, 2012, 14 (3) :215-216.

门诊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11

【中图分类号】R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30-01

“医院质量管理年”活动的核心内容: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而保障医疗安全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在门诊许多医疗护理和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与院内感染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院内感染可发生在日常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中,要加强院内感染的管理,才能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保证病人就医安全。所以,在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和卫生保洁人员,要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熟练掌握院内感染管理的核心制度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长期的门诊医疗护理工作中,分析了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浅谈体会如下。

1 门诊院内感染原因的分析

1.1 卫生保洁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对消毒隔离的概念模糊,甚至不了解,消毒隔离知识欠缺,虽然经过岗前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进行中不规范,各别人员并没有掌握消毒液的配置,浓度、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造成未达到消毒目的,如抹布未做到一桌一用一清洗,一消毒,未分开,而是一抹到底。拖把分类使用不规范,没有做到拖把分类专用,具体适用于拖把上的标识不一致等。检查时做得好,不检查时做得差!

1.2 受卫生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在工作忙时,诊疗操作与病人直接接触前后为认真落实洗手。形成了接触——污染——携带——传播的过程,造成手受污染而引发院内感染及疾病的传播,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1.3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个别工作人员洗手后用工作服擦手,工作服有时不按时更换清洗。

1.4 个别医护人员对院内感染应知应会内容掌握不好,不够重视,措施落实不到位。

2 院内感染的管理措施(对策):

2.1 在门诊工作的所有人员:首先充分认识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要性,门诊病人多、来源广,病种复杂,工作量大。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与病人接触密切,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院内感染的各项措施,才能避免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护人员及其他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

2.2 严格落实手卫生:切断传播媒介,洗手时防止医务人员因操作而引起的外源性感染的基本措施,也是自我防护最简单的措施。同时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日常操作中认真落实洗手法.病人多时坚持操作间使用消毒凝胶消毒双手,操作后用七步洗手法规范洗手。彻底切断传播媒介,减少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2.3 继续加强全员院感应知应会内容的培训:学习相关卫生管理法律法规,技术操作规范,熟知院内感染知识,加强对保洁员基础知识的培训。消毒、隔离、清洁、洗手、消毒液的配置,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等。强化应知应会内容掌握情况的抽考,提问。从思想上重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2.4 加强对门诊病人的宣教:宣传版面,拱动式的电视播放,有针对性的内容,遵守公共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宣传相关传染病防病知识,提高健康意识。保持门诊大厅的清洁卫生,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不乱扔果皮、不随地吐痰,小儿大小便如厕等。

2.5 加强垃圾的分类与管理:操作后的物品繁育病人接触过的垃圾、棉签、各种辅料等、放入黄色所料袋中,加盖保管及时回收,防止环境污染。加强对采血室周边的管理,采血后防止病人將面前乱扔,应建立标识医用垃圾存放处。护士在巡视候诊大厅时,如发现医用垃圾,并指导协助卫生院分类回收,做好大厅保洁。

2.6 严格做好常用医疗用具及诊室的物品管理:诊室每日空气消毒,血压计、听诊器、平车、轮椅每周擦拭消毒。体温计用后浸泡消毒、桌面、诊室墙面、地面、拖把、抹布清洗消毒。 按要求检测浓度及消毒效果。

2.7 备齐洗手用具为做好手卫生创造条件:保证吸收的效果,洗手池、洗手液、流动水、肥皂、消毒手凝胶、纸巾、七步洗手法挂图。

院内感染与护理有关的问题 篇12

1 手的污染与预防

护士的双手在治疗操作中与病人有着频繁、广泛、直接的接触。若无消毒隔离观念, 则形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的过程, 给病人带来极大威胁。在为病人输液、注射发药甚至发放病人衣物时都要有无菌观念, 每项操作前后, 要认真、彻底、有效地洗手, 如六步洗手法。遇疑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时, 应戴手套接触。接触不同的病人应更换手套, 也可采用0.2%碘伏棉球擦手, 并注意指甲缝、手指间等细菌密集处的消毒。

2 侵入性操作中尿路感染问题及预防

由于侵入性操作不当或其他医源性因素而引起的医院感染时有发生, 而临床最为多见的是尿路感染。其发病率为2.5%, 70%~80%与所做的尿路器械操作和留置导尿时间长短有关。因此, 预防的重要措施是:严格掌握导尿适应症, 不用导尿管替代尿失禁病人的护理。熟练无菌操作, 固定好导尿管严防滑动, 并注意几个连接的尿管, 尿管每一个衔接处不被污染, 留置导尿管时, 尿道口处每日用0.05%碘伏棉球环形消毒一次, 根据病情及早停止留置导尿, 尽可能减少污染机会。

3 紫外线灯使用中的干扰因素

紫外线灯是空气消毒的主要工具, 但常因错误使用而致无效。辐射强度不够, 覆盖面积不足, 照射时间过短, 有效距离外使用, 灯管及灯罩内灰尘蔽盖致反射作用差, 只照物品表面或隔玻璃照射等, 使消毒灭菌流于形式。故应对护士加强基本知识的教育, 按紫外线灯使用方法去做, 并定期检测, 便可大幅度提高紫外线灯的灭菌效果。

4 使用化学消毒剂中影响质量的问题

4.1 选液不当:

应根据不同菌种选择有针对性的消毒剂。比如诺必泰对结核杆菌和芽孢无杀灭作用, 若用它来进行结核病人污染物的消毒显然是不合适的。故应根据常见病菌的耐药谱, 科学合理地选用, 以确保消毒剂的有效性。

4.2 时间不准:

很多消毒剂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才能杀灭细菌。如过氧乙酸用于空气消毒, 要 (0.75%~1%) /m3加热蒸发, 密闭60 min才能杀灭细菌, 若无时间保障, 达不到灭菌效果。无菌容器内消毒液应及时更换, 否则一些化学性质不稳定的消毒液与空气中CO2结合发生变质而失去消毒作用, 故应准确掌握使用时间。

4.3 浓度不够:

有效浓度是灭菌的关键。如:临床常用75%酒精, 使用3天后浓度降至64%, 7天后为47%。而革兰阳性芽孢杆菌在低浓度的酒精中仍能存活, 由此看来, 临床操作时不及时盖严消毒液瓶盖的做法应杜绝, 临床上建议用稳定性强、消毒效果好的0.5%碘伏消毒皮肤做各种穿刺, 无需脱碘。

4.4 污染不防:

上一篇:行驶安全下一篇:师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