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虫感染(通用10篇)
线虫感染 篇1
辽宁医学院于2010年12月份收治一例猫尿闭病例, 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猫膀胱膨结线虫感染。肾膨结线虫是一种大型寄生线虫, 俗称巨肾虫, 属膨结目、膨结科、膨结属。肾膨结线虫寄生于人、犬、水貂、狼、狐、猪、褐家鼠等多种动物的肾脏及腹腔内。1782年Goeze首次在一只犬的肾脏内检验到这种大型的肾膨结线虫。国内最早由张森康1981年报道。犬发生肾膨结线虫病很多见, 但猫的膀胱膨结线虫报道很少。
1 发病情况调查及临床检查
加菲猫, 雄性, 1岁, 体重2 kg, 患猫精神不振、无食欲、少量饮水。腹部膨大明显, 有排粪尿动作但未排出粪尿, 2010年12月10日来辽宁省锦州牵手宠物医院就诊。
体检:体温38.5℃, 脉搏186次/min, 呼吸20次/min, 神志清楚, 皮肤、黏膜苍白,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腹部膨大无击水音, 无浮肿。导尿管插入困难, 勉强插入后有尿液流出, 并随尿液排出类似火柴杆状的白色虫体。
2 实验室检查
2.1 血常规检查
2.2 尿检查
隐血 (+) , WBC (++) , 饱和盐水漂浮未查见虫卵。
2.3 B超诊断
右肾增大并肾盂扩张内有低回声反应;膀胱壁增厚粗糙, 膀胱内有高回声条索状物。
2.4 虫体鉴定
虫体白色, 圆柱形, 两端略细, 大小为6.4 cm×0.13 cm。经甘油透明后, 虫体表面有清晰可见的横纹, 两侧各有一行乳突状结构, 愈向尾端乳突愈紧密, 可清晰观察到虫体前端的口孔, 口孔周围有两圈乳突;尾部有一圆形无肋的交合伞, 一根交合刺由锥形隆起端部的泄殖孔中伸出, 经鉴定为肾膨结线虫雄虫。
3 治疗
3.1 膀胱切开术
麻醉前肌肉注射阿托品, 然后用舒泰50进行全身麻醉, 仰卧保定, 在耻骨前下腹壁行剪毛消毒处理, 常规开腹, 拉出部分膀胱壁, 腹壁隔离填塞, 先进行膀胱穿刺减压后切开, 排出积尿, 并发现一条白色虫体, 膀胱壁增厚, 黏膜凸凹不平。缝合膀胱壁, 闭合腹腔。
3.2 术后护理
术后下导尿管5 d, 静脉注射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补充0.9%氯化钠和5%葡萄糖, 补充18种氨基酸和复合维生素, 连用5 d。经过上诉治疗术后当天猫即可采食, 次日排出粪便, 病猫精神状态正常, 7 d后康复出院。
4 讨论
(1) 猫肾脏膨结线虫很少发生, 膀胱内寄生的更为少见, 初步B超检查肾脏并未发现虫体和明显异常, 原发部位是否是肾脏还有待进一步检查。
(2) 此病例是由于虫体堵塞尿道导致尿闭, 膀胱压力增高, 膀胱的前界已经超过脐孔, 导致排粪亦受影响, 所以应及时膀胱穿刺减压, 再行膀胱切开取出虫体。术后为了减轻膀胱压力便于膀胱愈合要下导尿管。
(3) 由于术部易受污染, 易感染, 愈合慢, 所以要做好术部清洗、消毒和护理工作, 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 以防感染。
线虫感染 篇2
一、目的意义
松材线虫病是危害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具有发病致死速度快,传播蔓延迅速,监测防治困难,松树一旦感病,最快40天即可枯死,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检疫对象,近些年来,该病在我国发展蔓延速度迅猛,危害日趋严重,对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胁,为了确保我市松林的安全,搞好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二、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做到及时、有效、迅速、有序的防止松材线虫病的传入,以保护森林资源安全为中心,以监测普查为重点,建立完善的预防预警防范体制,完善检疫、测报体系,加强基础建设,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利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综合手段,做到责任明确,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坚决杜绝松材线虫病传入。
三、预防的目标与任务
预防对策:全面普查,严密监测,加强检疫封锁,严防疫木传入,控制天牛媒介,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松林抗性,确保森林安全。
预防重点区:一是秦岭、关山等生态环境区和自然保护区;二是太白山嘉陵江、天台山、通天河、红河谷、关山牧场等旅游景点区;三是与省内外疫区较近的县;四是主要交通通道和木材集散地、重点厂矿企业;五是电力、通讯建设和改造工地及周围地区;六是部队辖区松林。
主要目标:一是管辖区内不发生松材线虫病,一旦发现疫情,立即采取有力除治措施,全力组织扑灭,彻底根绝松材线虫病,二是加强普查,做好监测,监测覆盖率100%,三是严格调运检疫,检疫率100%,四是加强复检,坚决禁止来自疫区的松树苗木,病材及其制品,松木及其制品复检率100%。
预防任务:建立健全监测普查预警体系,县(区)、乡镇设立专兼职普查队伍,开展长年监测调查工作,以县(区、局)为单位每年组织乡镇(林场)对所辖范围所有松林每年春季(4-5月),秋季(9-10月)普查两次,发现疫情,及时上报,严密封锁,迅速除治,坚决根绝。风景旅游区、交通要道,木材集散地,重点工业矿区,电力、通讯建设和改造工地及周围地区等要经常检查和调查监测,发现疫情,果断封锁,及早除治,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果断措施给予拔除。
四、监测技术措施
每年以县(区、局)为单位,对辖区内的乡镇(林场),按松林小班进行全面普查,发现有黄绿色、黄褐色、红褐色萎蔫和整株枯死,进行抽样、分离、鉴定、查清病因、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和病死树数量及松褐天牛分布危害情况等,并在图上标出小班所在位置和绘制不同致病原因的发生危害面积图。
(一)全面普查:每年春季(4-5月),秋季(9-10月),对辖区内松林、自然保护区、边境、交通沿线、风景区、大型企业、仓库、车站、驻军营房、城镇周围、木材集散地、加工厂、大型建筑工地、电力、电讯建设工地附近的松林等全面普查和定期巡查,发现有黄绿、黄褐色、红褐色和整株死亡的松树和有蓝变现象的松材及其制品,有天牛危害的松木等及时取样,分离鉴定,确定是否有松材线虫病,严防松材线虫病侵入。
(二)常年监测:每个乡镇林场在距松材线虫病较近的边界地区、交通沿线、风景区等重点预防区设立固定标准地,常期监测,防止松材线虫病侵入。
(三)监测方法
1、诱捕器:于每年5月至10月,在每个固定标准地内设置松褐天牛诱捕器,诱捕器下 端离地1.5米,诱芯内放入棉花,加入200毫升引诱剂,以后每隔20天添入140毫升,隔2天检查诱捕器松褐天牛的数量,并收回天牛进行分离鉴定。
2、段木引诱法:每年的5月至10月,在每个固定监测点附近,伐倒松木3株,搭成三角架形,枝叶放置三角架下,每隔20天左右检查天牛的诱捕情况,并收回天牛进行分离鉴定。
3、打孔流脂法:每年的6月至9月在每个固定标准地选择标准株,在胸高处打一个1厘米左右孔至皮下,2-3天后观察松脂流量,大量溢出为正常;流出2滴为可能感病,流出1滴为基本感病,松脂不流出仅在洞内或在洞内滴状凝结为感病,同时取样进一步鉴定确认是否感染松材线虫病。
(四)抽样枝木
凡是表现出松材线虫病典型症状的均要进行抽样鉴定。
1、抽样:可疑松树在10株以内的全部抽取,10株以上抽10株,再抽取剩余松树的1-5%。
2、取样部位:可疑松树的下、中、上部和主侧枝分别取样50克。
(五)分离鉴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LY/T1123-93)中有关规定进行。
五、调运检疫检查
(一)全市各级森防检疫机构和具有检疫职能的木材检查站要加强对松科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检查。
1、严禁从松材线虫病发生区调入松苗、松木及其制品。
2、调运松科植物及其制品必须持有调出当地森林植物检疫机构出具的《植物检疫证书》。
3、如发现来自疫区无检疫证和无热处理标记的针叶树原木、木材及其制品一律依法扣留、封存,及时采取隔离,进行抽样鉴定,根据鉴定结果确定退回或销毁措施。
4、全市各级森检机构要加强对木材加工厂,特别是木制品包装箱、木托盘加工厂和木材集散地等的监管,及时查验《植物检疫证书》,按要求进行复检。
(二)检疫技术
1、调运检疫抽样比例:松材(含原木、锯材)及其制品按货物总件数(立方米、根、块、公斤)1%-5%抽取,疫情严重的应全部进行调查。对可疑的松材(含原木、锯材)及其制品、枝条、伐桩应取样带回实验室检验。
2、抽样方法:松材(含原木、锯材、切片)及其制品、枝条、伐桩、采取表层或分层方法,设点抽样检查。对有蓝变特征和天牛危害症状的松材(含原木、锯材、切片)及其制品,应全部进行检查。
3、现场检验:检查松材(含原木、锯材、切片)及其制的截面是否有松脂痕迹,比重是否明显减轻,木质部是否有蓝变特征和有天牛危害的蛀道、蛹室,检查枝条,伐桩及制品是否有蛀迹、蛹室、痕迹,可疑样品标本带回实验室作进一步鉴定。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责任。
全市各级政府要成立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指挥部和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规划、安排和筹集资金,统一协调部署预防任务,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逐级明确任务和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把预防责任制落到实处,做到领导责任到位,目标任务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检查奖惩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预防工作顺利进行,坚决杜绝松材线虫病传入。
(二)加大封锁力度,强化检疫工作。
林业部门要加强松材线虫病测报、检疫、防治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现有木材检查站的作用,加强检疫检查力度,实行严格检疫把关,并协调好林业公安、林政、营林(种苗、造林)等部门共同参与做好松材线虫病的检疫执法工作。
(三)广泛宣传,提高预防意识。
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宣传工具,向各级领导和群众广泛宣传松材线虫病危害的严重性和大力开展预防工作的意义,以及识别、除治松材线虫病的技术知识,提高领导和群众对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层层开展技术培训,普及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使管理人员和技术干部熟悉和掌握疫情的普查、监测、检疫、防治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果。
(四)开展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含量。
近年来,全国在松材线虫病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在预防测报技术,检疫技术和防治技术上早期诊断,快速鉴定、高效杀线剂、杀天牛剂、疫木处理等新技术,均是松材线虫病预防和除治的关键措施,我市要加快应用这些成果,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继续探索一些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提高松材线虫病预防的科技含量。
(五)落实资金,确保预防工作顺利进行。
按照“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建立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体系,要积极争取将松材线虫病预防资金列入各级财政年度计划,落实防治经费,并逐步加大投入力度,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与松材线虫病预防和防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松材线虫病的监测、检疫、防治能力。
杀线虫剂∶农民怎么选? 篇3
生长势弱,植株矮小,叶片发黄……造成这些病症的凶手,或许并不是肉眼能见的普通病虫害,而是被称作植株“隐形杀手”的线虫。
数据显示,这种大小仅为0.04~1毫米的虫体,每年造成粮食和纤维作物减产超过10%,对蔬菜、花生、烟草和果树等造成的减产更超过20%。
全球植物线虫5万~10万种,已记载的有5000多种。尽管线虫种类繁多,危害广泛,但目前还没有一种彻底根治的办法,现存的杀线剂市场也属小众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农药市场产值约450亿元,而线虫药剂产值约5亿元,占比只有1%。这样一个小众市场,不仅意味着杀线虫产品少,还包含着市场分散、农户防治积极性不高等因素。
虽然是小众市场,但是前景却被众多企业看好,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线虫的发生会明显上升,年平均增幅1%~9%,换句话说未来线虫药剂的市场将不断增大。
虫多药少∶172种产品防5000多种线虫
对于线虫,目前缺乏彻底有效的根治方法,也不是单一的措施就能防治,需要通过农业措施、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一套综合技术。但在众多防治方法中,化学方式最受农户推崇,也最为直接有效,在笔者的调查中,近九成受访农户都期待通过化学防治达到理想效果。而农户选择何种杀线剂除了考虑农产品价格及投入产出比,还要综合考虑用药便捷程度和使用效果等。
笔者在中国农药信息网上查询到,目前我国登记在线虫上的农药产品共172种,这些药剂主要登记在“线虫”或“根结线虫”上,对于其他线虫则很少,还难以做到特定线虫有特定药剂。而登记在册的线虫超过5000种。
在这172种专门线虫药剂中,126种登记在根结线虫防治上,占比73%;26种登记在线虫防治上,占比15%;还有少数登记为防治包囊线虫、茎线虫病、土壤线虫、根瘤线虫、干尖线虫病,所占比例分别为2%、3%、1%、1%、5%。
主流产品∶阿维菌素和噻唑膦
目前,主流杀线剂的主要成分有氨基甲酸酯类(克百威、丁硫克百威)、棉隆、有机磷类(灭线磷、甲拌磷、辛硫磷、毒死蜱、噻唑膦)、阿维菌素、吡虫啉、威百亩、生物菌剂类(淡紫拟青霉、蜡质芽孢杆菌、厚孢轮枝菌)等。按照防治方法不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内吸性或触杀性的选择性杀线虫剂,另一类是熏蒸性杀线虫剂。选择性杀线虫剂有克百威、滴灭威、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噻唑膦、灭线磷、毒死蜱、辛硫磷、阿维菌素、吡虫啉等,其中前四个属于高毒农药,已被禁用或限用。熏蒸性杀线虫剂有棉隆、三氯硝基甲烷(氯化苦)、二甲基二硫醚、硫酰氟、威百亩、氰氨基化钙(石灰氮)等。这几种杀线虫剂几乎都对植物线虫有不错的防治效果。
从中国农药信息网上查询统计发现,阿维菌素、噻唑膦是主流产品,其中登记为阿维菌素的产品有30个,占比17%,噻唑膦为主要成分的产品有21个,占比12%。其他成分药剂虽然也榜上有名,但不论是登记数量还是市场销量都较少。
据了解,现在市场上最主流的灭线虫成分是阿维菌素,虽然是从2009年前后才开始在线虫上登记,但因为效果好,成本相对可接受,不管是市场销量还是影响力都已跃居第一位。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噻唑膦,虽然2005年前后,就有日本石原株式会社生产的“福气多”打入中国市场,但受产品专利保护、价格昂贵等因素影响,国内企业涉足时间晚,推广难度大,农民接受度不高。从2013年开始,阿维菌素和噻唑膦的复配产品开始获得登记,不仅有效降低了产品价格,防治效果也比较理想。
产品前景∶生物灭线剂被看好
从2005年起,由于杀线虫剂的负面影响,以及甲基溴等熏蒸剂产品逐步被淘汰,制造商开发了生物杀线虫剂产品,但使用量很少,目前登记为杀线虫剂的生物菌有淡紫拟青霉和蜡质芽孢杆菌。
德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经理马锡丽表示,淡紫拟青霉施入土壤后可破坏线虫卵细胞及胚胎,使其不能孵出幼虫。蜡质芽孢杆菌能通过体内的SOD酶,调节作物细胞微生境,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代谢和生化反应,提高抗逆性,加速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其产生的枯草菌素等抗生素又对根结线虫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此外,接受采访的不少生物菌技术人员均认为,不同微生物菌可通过高活性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来抑制土壤中植物病理线虫的生长和繁殖,达到预防根结线虫和土传病害的发生,如木美土里生物菌群、酵素菌、高山菌等。使用生物菌后可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中有益菌群,促进作物健康生长。
除单独使用生物制剂外,配合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也是未来生物灭线剂的一个增长点。如阿维菌素因多年长期使用,部分作物已产生抗药性;噻唑膦对施药区土壤湿度有一定要求,高湿度和高剂量易令作物产生药害;棉隆、威百亩、氯化苦等广谱的熏蒸性杀线虫剂效果虽好,但土壤中的有益生物也会被杀灭。对于上述三种情况都需要配合生物制剂一起使用,及时补充有机质和生物菌,加快土壤生态恢复。因此,对于生物制剂的前景,很多公司表示看好,甚至有专家预测2014年至2019年,生物杀线虫剂将以复合年增长率4.2%的速度增长。
文登市农村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随机抽取了位于沿海、平原、山区的三个自然村557人做了调查。抽样人群年龄构成, 见表1。
1.2 样品
留取黄豆粒大小的粪便, 盛于青霉素小瓶中。
1.3 方法
饱和盐水漂浮法:青霉素瓶中加少量饱和盐水, 用牙签搅匀, 再加饱和盐水至满, 不要溢出。将载玻片覆于瓶口上, 静置20min后, 将玻片迅速提起并翻转, 镜检。
2 结果
受检人数为557人, 查出蛔虫与鞭虫, 总感染率为42.9% (239/557) , 男性感染率为37.8% (105/278) , 女性感染率为48.0% (134/279) , 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8, P<0.05) 。其中鞭虫感染率为16.8% (93/557) , 蛔虫感染率为32.9% (183/557) , 同时感染蛔虫鞭虫的为6.6% (37/557) 。各年龄组的总感染率, 蛔虫鞭虫的分别感染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三个自然村之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见, 我市农村线虫病感染率仍较高。
其中蛔虫感染率32.9%, 低于我国一般水平47.0%[1];而鞭虫感染率16.8%, 近似于全国感染率18.2%[2]。各年龄组之间无差异, 而有性别差异。分析原因如下: (1) 线虫的感染主要是因为不注意个人卫生。蛔虫, 鞭虫卵主要是经粪—口传播。在我市农村仍存在着喝生水, 生食未洗净的葱、韭菜、萝卜等蔬菜的不良习惯, 甚至还流传着不干不净, 吃了没病, 这样一句话。 (2) 农村的卫生环境较差。虽然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是农村的粪便管理仍然是一户一个便池, 缺乏统一管理。绝大部分农户的粪便未经堆肥发酵等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施到田间, 造成了土壤和蔬菜农作物的污染。猫, 狗等动物在农村随处可见, 它们在线虫卵的散播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3) 本次调查发现, 肠道线虫感染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 首先可能与近年来男性劳动力外流较多, 随着环境的改变和影响, 增强了个人卫生意识, 使感染率减少;其次由于男性外出工作, 增加了妇女的农田劳动, 使妇女的感染概率增加;再次由于妇女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卫生意识不强, 也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因素。
3.2 蛔虫感染率高于鞭虫, 其原因在于:
蛔虫产卵量大, 生活史简单, 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幼虫和成虫都生活在人体内, 只有虫卵阶段在土壤中发育和传播。而且, 其虫卵卵壳中的蛔甙层不仅可以防止水溶性化合物从外界渗入卵内, 也可使卵内液体不致外漏。虫卵对外界物理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强。虫卵在低温潮湿土壤中可存活数年。一般消毒药品也不能立即杀灭它, 食用醋、酱油、腌菜、泡菜盐水不能将卵杀死。鞭虫卵对干燥, 高温, 低温的抵抗力不如蛔虫卵强, 因此, 鞭虫的感染率要比蛔虫的低。
3.3 建议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各种形式的卫生宣传力度。
教育人们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饭前便后要洗手, 不喝生水, 不生吃未洗净的蔬菜。改善环境卫生, 加强人畜粪便管理, 粪便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方能施入田间, 减少传播途径。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可采用密闭沼气池, 粪尿混合贮存, 沉淀发酵式粪池, 堆肥等方法。注意个人防护, 避免感染。要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和带虫者定期服药驱虫, 彻底根治, 以切断传播源。这样方能有效地降低我市的肠道线虫感染率。
摘要:目的 调查文登市农村肠道线虫的感染率。方法 用饱和盐水漂浮法, 对沿海、平原、山区的三个自然村共557人的粪便进行检验。结果 鞭虫感染率16.8%, 蛔虫感染率32.9%。感染率性别之间有差异, 各年龄组无差异, 各自然村无差异。结论 应加强卫生宣传, 有针对性地定期服药驱虫。
关键词:蛔虫,鞭虫,感染率
参考文献
[1]白功懋.寄生虫学及寄生虫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6.
松材线虫病的症状 篇5
该病危害的毁灭性在于: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快,且常常猝不及防;一旦发生,治理难度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自1982年发生该病后的间,发生面积约达38000hm2,造成松树死亡1400000株以上,损失木材50000m3。用于病害的防治经费亦达645万元。它不仅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也破坏了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对我国丰富的松林资源构成严重威胁。
我国口岸曾从日本等国进口的木材及木制品中截获到该线虫。
危害症状:松材线虫通过松褐天牛补充营养的伤口进入木质部,寄生在树脂道中。在大量繁殖的同时移动,逐渐遍及全株,并导致树脂道薄壁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破坏和死亡,造成植株失水,蒸腾作用降低,树脂分泌急剧减少和停止。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症状是针叶陆续变为黄褐色乃至红褐色,萎蔫,最后整株枯死。
病死木的木质部往往由于有蓝变菌的存在而呈现蓝灰色。病害发展过程分4个阶段:
线虫感染 篇6
针对草食家畜春乏大批死亡的难题。我国著名寄生虫病学者许绶泰教授, 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大量春乏死亡羊只剖检, 首先提出了草原退化衰败、营养不良和消化道寄生线虫严重感染是放牧牛、羊春乏死亡的原因;60年代初, 他又提出了“春季寄生线虫感染严重”和“冬季寄生线虫幼虫发育受阻”的两种可能性。对“寄生线虫的春季高潮”现象作出解释[2、3]。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40多年时间内, 国内许多学者围绕放牧牛羊“春乏死亡 (Spring rise) ”问题, 逐步将各科、属、种的消化道线虫, 作为一个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群体, 以及这个群体与宿主的相互动态关系, 开展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不断改进、完善调查方法和研究技术。到80年代初, 已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寄生虫感染季节动态研究方法, 并使消化道线虫的“春季高潮”和草食家畜的“春乏死亡”问题, 从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基本得到了解决[4]。由此推动我国寄生虫及寄生虫病防治研究逐渐向生态学, 综合研究分析寄生虫、宿主、气候气象条件、地理环境、饲养方式、防治措施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寄生虫病预测预报的研究领域发展[5、6], 为建立新的动物寄生虫病防治理论、对策和控制模式创造了条件。
1 寄生虫感染季节动态研究的基本原理
寄生虫感染季节动态研究, 主要以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状况为基础进行;寄生虫感染的预测预报则以寄生虫卵、幼虫在外界环境中的状况为基础进行。两项研究结果密切相关, 互为因果。
各种、属寄生虫的感染状况, 受到在宿主体内和在外界环境两个阶段的不同条件制约和影响, 导致宿主体内寄生虫的发育繁殖情况、寄生数量、虫群的种属构成比例、同种幼虫和成虫的构成比例、成熟虫卵的排出量等, 在不同季节都不一样, 经常发生变化, 甚至差异很大。按各地的自然季节和月份, 调查宿主体内寄生虫的各种动态变化情况和规律及其与季节主要气象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关系, 即为寄生虫的感染季节动态调查。
2 寄生虫感染季节动态调查的方法
据已知报道, 国内外仍主要采用4种有所改进的常规方法进行该项研究。
2.1 寄生虫学完全剖检法
为最常用的一种可靠性和准确性都较高的方法。要点是在一年以上时限内, 选择外界环境气候条件基本相同区域内或畜 (禽) 群中, 按固定的间隔时间, 用寄生虫学完全剖检法剖检数量相同的同种动物, 分部位全量采集各种寄生虫的成虫和幼虫标本, 计数固定后鉴定到种属。累计数据经分类统计, 计算各种属寄生虫的总数、雌雄虫比例、幼虫成虫比例、虫种构成等的变化或消长情况。
2.2 定量粪便虫卵计数法 (EPG)
最常采用的是麦克马斯氏法 (Macmaster’s method) 。在一年或数年内, 按相同间隔时间 (其间不投喂驱虫药) , 固定采集一定数量被检动物粪便, 进行EPG检查, 并根据虫卵特征鉴定到科、属;累积检查结果, 并结合同样本抽样进行漂浮法粪检的各科、属虫卵的比例, 即可得出排卵量的动态变化和推算出宿主体内寄生虫的感染状况[7~8]。该法多用于消化道线虫和肺线虫的感染动态调查。
2.3 粪便虫卵漂浮法全量计数法
取定量粪便作粪便漂浮法检查。在漂浮液面多次取样, 分类计数每次虫卵数, 直至无虫卵检出为止。累计检查结果, 计算克粪便虫卵总数或各种、属虫卵数 (EPG) 。该法多用于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较低的地区或月份、常规EPG法检查虫卵数极少或无虫卵时作复检。
2.4 剖检和粪检EPG同步调查法
对定期剖检畜禽在剖检前直肠采取粪样进行EPG检查, 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对统计分析, 是近20多年来采用的主要方法。一是可验证EPG检查对虫卵科属判定的准确性;二是可计算粪便中虫卵数和宿主体内幼虫、成虫 (♀、♂) 、总荷虫数等, 在不同月份、季节的比率变化动态;三是可按公式推算出各种♀成虫个体24h内的平均排卵量等, 并由此计算出每只或每群动物24h总排卵数, 以衡量牧场被各种虫卵和幼虫的污染程度等[9~11]。系统掌握同一地区的这些数据和相关系数、比率值, 是用EPG法替代剖检法进行寄生虫感染动态调查, 提高EPG调查水平的重要条件。
3 感染季节动态研究的应用进展
季节动态研究, 在预防兽医学水平较高的国家, 20世纪40~50年代已开始应用;我国大多起步于60或80年代初。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集中深入研究的重点仍然是放牧绵羊和肉牛。少数学者对山羊、鹿, 牦牛、猪、奶牛的消化道线虫感染季节动态进行过研究;据所查资料, 放牧水牛和骆驼等草食家畜尚属空白。国内的一些学者还对危害严重的日本分体吸虫 (S.japonicum) 、牛羊肝片形吸虫 (Fasciola) 、牛环形泰勒梨形虫 (Theileria) , 及传播硬蜱 (lxodes) 、马巴贝斯虫 (B.equi) 的传播媒介蜱、猪肾虫 (S.dentatus) 、牛、羊肺线虫 (Dictyocaulus, Protastrongylus) 、姜片吸虫 (F.buski) 、双腔吸虫 (Dicrocoelium) 、阔盘吸虫 (Eurytrema) 、莫尼茨绦虫 (Moniezia) 、马胃蝇蛆 (Gasterophilus) 等寄生虫的感染季节动态也有所研究。这些研究的重要成果和流行病学结论, 用于指导相应地区寄生虫病的防治,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1 北方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季节动态研究的主要进展
绵羊的研究是20世纪60~80年代初, 围绕我国北方放牧绵羊“春乏死亡”的严重问题展开。对此, 梁经世 (1963、1980) , 陈义民 (1964) , 魏宝瑛等 (1964) , 王奉先等 (1965、1978) , 杨平 (1978) , 李启荣 (1979) , 吴尚文 (1980) , 胡思超等 (1980) , 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1981) 等, 都作过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讨论。对消化道线虫和危害严重的优势虫种的消长规律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春季高潮显著, 秋季次之, 夏季较低, 冬季最低”;“消化道线虫的春季高潮是造成羊只春乏死亡的直接重要原因”;优势虫种和主要危害虫种为血矛线虫 (Haemonchus) 、食道口线虫 (Oesophagostomum) 仰口线虫 (Bunostomum) 等, 占春季高潮时成虫寄生量的90%以上。但对“春季高潮”成因的认识或解释不尽一致, 提出的有效驱虫时机差异极大, 仍未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春乏死亡”。
刘文道 (1981~1983) 等学者, 在认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改进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在实验排除其它影响因素和条件后, 对放牧绵羊体内寄生线虫成虫与幼虫的季节消长变化的关系, 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以下重要结论: (1) 在春季成虫高潮之前, 存在一个显著的冬季幼虫高潮; (2) 放牧羊在秋冬季从牧地上不断吞食进侵袭性幼虫 (卵) , 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制约, 它们在宿主体内发育迟缓或受阻而逐渐积累, 形成冬季幼虫高潮; (3) 宿主体内的幼虫数从8~12月逐月增高, 10~4月虫群中幼虫数占优势, 达70~80%或以上;1~6月幼虫数逐月下降, 成虫数逐月上升, 5~9月成虫占优势, 也可达70%以上; (4) 冬季幼虫大多数在春季恢复发育, 使宿主体内成虫数迅速升高是形成春季高潮的主要原因[4]。这些研究成果基本上解决了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春季高潮”和绵羊“春乏死亡”的实验论证和理论问题。并针对体内幼虫高潮提出了冬季一次性大剂量 (常规倍量) 药物驱虫, 取代春秋两季驱虫的防治方案, 在生产实践中获得了较好经济效益[12]。
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20多年中, 季节动态研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对消化道线虫在绵羊体内生存繁殖和在外界环境中生长发育两个阶段的相关性;两个阶段与气候、环境条件, 饲养管理方式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获得了一些重要结论和提示。 (1) 在各地不同季节的温度、湿度、雨量等气象条件下, 不同地区各种线虫卵在外界发育至L1、L2、L3期幼虫, 在绵羊体内发育为休眠状态 (Lethargus) 幼虫 (L4) 或成虫 (Adult) , 所需时间有一定差异。由此形成了一些重要参数, 为准确掌握不同地区各种线虫感染动态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学模型。 (2) 系统统计和计算出绵羊体内各种线虫成虫、幼虫和排卵量, 虫群种、属构成的月份变动数值表;经任何月份EPG检查, 即可推算出体内各种、属线虫寄生状况的近似值。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和建立寄生蠕虫危害的预测预报技术创造了条件, 是今后的发展方向[13~15]。
3.2 南方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季节动态研究的初步结果
陈守仁等 (1986) , 李松柏等 (1988) , 危碎凡等 (1999) , 钱德兴等 (2000) , 刘毅等 (2003) , 对我国南方的湖北、云南、贵州、湖南山区或高寒山区, Vasudevan (1986) , Gupta (1987) , 对印度中部山区绵羊进行调查。初步结果显示: (1) 消化道线虫经剖检和粪便EPG检查, 未见“春季高潮”出现, 而高潮出现在7~10月, 表现为“夏秋高潮”; (2) 夏秋高潮主要危害当年产冬春羔羊或部份成年羊, 羔羊死亡率可高达26~43.2%, 表现为“盛夏死亡”; (3) 旱季明显地区的降雨和降雨量是消化道线虫感染出现和进入高峰的控制性因素; (4) 感染季节动态与牧场、牧地的类型和放牧方式也有密切关系[16~18]。
3.3 山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季节动态研究状况
对山羊的研究, 在国内外都较薄弱。作者收集的近200篇文献中, 仅有5篇涉及山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季节动态[19~21]。
从仅有文献有以下趋向:在同一地理气候条件下, 山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季节动态与绵羊无明显差异;但感染强度、虫体平均排卵数、雌虫比例明显低于绵羊;山羊冬季被抑制休眠的L4幼虫明显少于绵羊, 山羊“春乏死亡”现象不突出。总之, 山羊对消化道线虫的自然抵抗力优于绵羊。
摘要:60多年来, 消化道寄生线虫感染季节动态研究成果, 在我国各地羊, 特别是绵羊寄生虫的调查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文献表明:在同一生态环境条件下, 羊体内各科、属、种的消化道线虫, 是一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群体, 其虫种构成、雌雄比例、幼成虫比例、数量消长等均有规律可循;北方绵羊表现为幼虫“冬季高潮”、成虫“春季高潮”, 羊只“春乏死亡”, 气温是主要制约条件;南方绵羊无幼虫“冬季高潮”, 为成虫“夏季高潮”, 羊只“盛夏死亡”, 降雨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山羊在此研究上是一薄弱环节, 但已显示与绵羊有明显差异。该项研究已向动物寄生虫各领域发展, 为综合分析寄生虫、宿主、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饲养方式等多因素相互关系, 建立寄生虫病预测预报理论和模式创造了条件。
线虫感染 篇7
1 发病情况
该场始建于1990年,位于一个远离村镇和交通要道的山中,三面环山,一面紧临一个小型水库,环境安静,空气新鲜。2007年发生过一次烈性传染病,在以后2年多时间里没有从事养殖业,到2009年11月重新启用。在进猪前,对全场用深井水冲洗,然后用2%~3%烧碱热溶液进行了消毒。并从当地购回了40头长大杂母猪、1头大约克公猪和1头杜洛克公猪,这批猪生长发育良好,到本次疫病流行时无任何异常反应。3月份在进本批小猪前4 d,用益康再次全场消毒。3月12日从邻县牲猪市场购回仔猪248头,放入该场下风头处一栋肥育猪舍饲养,舍内通风良好、阳光充足,饲喂环球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小猪料。购回的第二天,每头仔猪接种了2头份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三联苗,第六天又接种了猪伪狂犬病疫苗,前9 d采食、饮水和活动均正常,生长发育良好。第十天起开始发病,最初出现1~2头精神不振,稍有拉稀,食欲减退,饲养员在饲料中拌入了氟苯尼考,肌肉注射了乙酰甲喹,症状有所减轻,拉稀现象停止了,但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并开始出现死亡,最初每天或隔1~2 d死亡2头或2~3头,4月2日该场将死亡的2头仔猪送衡阳市某动物诊所诊断为猪瘟,于第二天紧急接种4头份猪瘟弱毒疫苗,但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发病猪只不断增加,20余天已死亡仔猪28头。4月7日又死亡仔猪4头,于是前来我局求医,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诊断为链球菌与毛首线虫混合感染。
2 临床诊断
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体温升高(一般为40.5~41.5℃),发病的前1~2 d拉稀,后转为便秘,怕冷,打堆或喜欢钻草窝;眼睛有脓性分泌物、眼脸粘连、开张困难;咳嗽、呼吸困难,流浆液性鼻涕,有些病猪口吐白沫、呕吐、叫声嘶哑;到后期,四肢内侧、腹壁、下颌等薄皮肤处,充血潮红,部分病猪有多量的针尖状出血点,尤其是两耳充血、瘀血呈现紫色或蓝紫色;病程长者,关节肿胀,局部温度增高,用手触诊,敏感性增强,不愿站立,躺卧于地,强行驱赶,四肢运动障碍、步态蹒跚,共济失调;个别的有歪头转圈、肌肉震颤、往前撞或后退,后驱麻痹,呈观星坐姿或侧卧于地,四肢作游泳状划动,最后衰竭死亡。死前体温降到常温以下,病程3~5 d。
3 剖检变化
剖检濒死和病死猪8头,主要病变为:全身淋巴结充血、出血、肿胀呈紫色或黑紫色,切面多汁、红白相间(8/8);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胀、增生,犹如绿豆大小的黑紫色葡萄串(8/8);喉头点状出血(6/8);心包积有淡黄色液体,心脏质地稍变软,心冠状脂肪出血(6/8)、心耳点状出血(5/8)或严重瘀血,呈暗紫色(2/8);肝脏脂肪变性、颜色暗红或灰白(5/8);肺充血、出血水肿(3/8);气管充血、出血,气管内充满大量泡沫状液体(5/8)。脾稍肿大、呈暗黑色、质地柔软、韧性增加(3/8),边缘有黑色或淡红色的梗死灶(3/8);个别肾脏皮质和髓质严重出血(1/8),大小、形状基本正常;胃粘膜充血潮红,特别是胃大弯处更甚(6/8);结肠浆膜表面布满多量的、直径为2~2.5 mm灰白色结节(3/8);大、小肠弥漫性点状出血,特别是结肠更为严重,肠系膜严重充血或瘀血,呈淡红色或黑紫色(8/8);盲肠出血性潮红,盲肠内寄居着大量3~5 cm长的毛首线虫,多的达百余条(5/8);膀胱颈条状或带状出血(4/8);关节腔积液(5/8)。
4 实验室诊断
4.1 无菌采取症状典型病猪的心血、脑组织、关节液、大肠粘膜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形状一致的直径0.5~1.0μm的单个、成对的球菌,也有4~5个连成的短链,主要成对排列。无芽胞、不运动。
4.2 将濒死猪组织、肠系膜淋巴结和肿胀关节液接种普通琼脂,37℃温箱恒温培养48 h,可见直径达1 mm左右的灰白色、圆形、透明、露珠状菌落,菌落周围呈β型溶血,溶血透明环直径达2.5~3.5 mm左右。
4.3 将病死猪脑、脾、肠系膜淋巴结组混合研碎,用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10的悬浮液,按常规加“双抗”处理,置4℃冰箱12 h,取上清液作为接种物。取上述悬浮液,接种临床健康、体重1.5 kg左右的家兔3只,每只皮下注射1 mL,于接种后25~38 h全部死亡,接种注射部位无伪狂犬病剧痒的特征性表现,可排除猪伪狂犬病的可能。用上述接种物接种5只小白鼠,腹腔注射0.2 mL/只,于接种后25~40 h相继死亡。
剖检死亡家兔可见到与自然病死猪基本相同的病理变化,取死亡家兔和小白鼠的心血、关节液涂片、脑组织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有自然病死猪相同的细菌。
5 防治措施
5.1 将发病猪和可疑病猪全部换舍隔离,对死亡仔猪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全场猪舍和用具彻底打扫和清洗干净并用高压水冲冼,然后场地用3%热烧碱溶液消毒,用具用百毒杀喷洒消毒,并用益康带猪消毒,2次/d。
5.2 全场健康猪和病情较轻猪只紧急接种2头份猪链球菌病蜂胶苗,饲料中拌入林可霉素和多种维生素,连用7 d;
5.3 健康猪在预防接种后5 d用左旋咪唑进行驱虫。病猪和可疑猪每头每次肌肉注射氨苄青霉素80万IU和链霉素50万U的混合液,同时,肌肉注射大剂量4-磺胺-6-甲氧嘧啶(SMM),均为2次/d,在病情基本稳定后,用左旋咪唑进行驱虫。并根据病猪具体情况,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200 mL与地塞米松磷钠注射液5 mL、20%安纳咖5 mL的混合液,以增强猪体抵抗力。10 d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6 分析与讨论
6.1 本次疫病根据综合诊断,确诊为链球菌与毛首线虫病混合感染。其诊断依据为:(1)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有链球菌病的特征性症状;(2)细菌培养见有典型的链球菌菌落;(3)细菌涂片检查有成对排列或短链的球菌;(4)盲肠中寄居大量的毛首线虫。
6.2 本次发病仔猪是在该场空栏2年多后所养的第一批仔猪,在进猪前进行了严格的消毒,因此其致病菌和寄生虫均为仔猪所带来。由于仔猪刚断奶,饲料和环境条件突然发生改变,猪尚处于适应阶段,毛首线虫则在体内大量繁殖,消耗机体过多的营养,猪体质下降,再加上3~4月天气变化无常,阴雨连绵,这样就导致了本病的发生。因此,本次疫病应是猪毛首线虫继发猪链球菌病。
6.3 猪链球菌病是危害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本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各养猪场和专业养猪户要象预防猪温一样预防猪链球菌病。种猪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进行本病的免疫接种,仔猪应在7日龄和断乳时各接种1头份猪链球菌蜂胶苗,做到自繁自养,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消毒,提供一个舒适、安静、卫生的环境条件,这是预防猪链球菌病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泉鑫.猪病中西医综合防治大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吴清明.兽医传染病.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3]艾国良.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畜牧兽医杂志,1998(2):36~38
[4]史秋梅.猪病诊治大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线虫感染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经济水平、卫生状况、生活习惯、防治措施等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情况, 分别在海盐县农村、城镇及新居民3组人群, 以中小学生 (一~九年级) 为监测和调查对象, 抽取3个组的中小学共6所学校 (每组中、小学校各1所) 总人数不少于1 500人 (每组人数不少于500人) , 本次共调查1 598人。
1.2 方法
按照《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2], 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虫卵, 一~三年级学生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
1.3 数据处理分析
调查数据录入Excel, 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感染情况
检测肠道寄生虫感染59例, 总感染率为3.69%;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者58例, 总感染率为3.63%。感染1 种虫者占93.1% (54/58) , 2 种虫占6.9% (4/58) 。
2.2 感染虫种
共查见肠道寄生虫5种。土源性线虫4种, 即为蛔虫、钩虫、鞭虫、蛲虫;其感染率分别为0.44% (7/1 598) , 0.25% (4/1 598) , 2.07% (33/1 598) , 3.28% (18/548) ;华支睾吸虫1例, 其感染率为0.06% (1/1 598) , 为本地首次报告人体感染者。
2.3 人群分布
共检查男生800人, 感染29人, 感染率为3.63%;女生98人, 感染29人, 感染率为3.6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调查小学生1 043人, 感染45人, 感染率为4.31%;中学生555人, 感染13人, 感染率为2.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28, P<0.05) 。
2.4 地区分布
检查农村学生520人, 感染10人, 感染率为1.92%;城镇学生534人, 感染4人, 感染率为0.75%;新居民544人, 阳性44人, 感染率为8.09%。新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高于农村及城镇学生 (χ2=47.915, P<0.05) 。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海盐县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3.69%, 与1999年海盐县人群检测结果总感染率11.32%相比呈明显下降;其中蛔虫感染率为0.44%, 与1999年检测结果1.32%相比有较明显的下降, 鞭虫的感染率为2.07%, 高于1999年的1.06%, 原因为本次调查将新居民列入在内, 当地农村和城镇组鞭虫的总感染率仅为0.47%, 而新居民组的鞭虫感染率为5.15%。
随着经济发展, 特别是近10 a海盐县从原来单纯性农业, 逐渐向工业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 个人防护、卫生习惯、生活环境及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 城乡改水、改厕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普及[3], 农家肥逐渐被化肥和有机肥所替代[4], 对土源性线虫的传播途径起到了很好的阻断作用;另外, 海盐县曾在2004年对中小学生进行大规模宣传发动, 自愿服用驱虫药就达2万余份;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使海盐县中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已降低到较低水平。本次调查, 农村、城镇与新居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析原因为:新居民家庭普遍租住低廉的房屋, 潮湿阴暗、卫生设施简陋甚至没有, 增加其人群的感染机会, 再则新居民感染率较高, 可能与土源性线虫的寿命有关[5,6], 儿童活泼好动, 防病知识少、卫生习惯差、暴露感染机会和集体活动较多, 相互感染的机率增大;因此, 应着重低年龄段学生的土源性线虫病的防治工作, 针对新居民学生感染率明显高于当地学生, 应重点加强对新居民人群, 特别是低年龄段学生的防治, 从而降低对人群的感染和危害, 以巩固海盐县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成果, 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雷昌球, 韩晓军, 李安定, 等.浙江省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3, 9 (增刊) :2-7.
[2]卫生部.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 (试行) [EB/OL].[2010-03-20].http://www.ch ina.com.cn/caw/flfg/txt-2006-08/con-tent_7056358.htm.
[3]黄学敏, 姚立农, 余可根, 等.浙江省青少年肠道线虫感染现状调查.浙江预防医学, 2007, 9 (8) :34-41.
[4]朱介民.休宁县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7, 13 (3) :222-223.
[5]叶丽萍, 许章, 贝双六, 等.流动人口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分析.中国血吸虫防治杂志, 2003, 15 (2) :148-149.
线虫感染 篇9
1 发病情况
2007年7月份, 在石河子垦区下野地某羊场, 共饲养150只羊, 有48只羊发病, 15只大羊年龄在1.5~2岁之间, 其余是小羊, 年龄在6月龄。病羊被毛粗乱, 可视黏膜苍白, 呼吸困难, 排稀便, 粪便黏液带血。有些羊有神经症状, 做转圈运动, 角弓反张。当地兽医怀疑是羊脑包虫病, 用吡喹酮和青霉素进行治疗, 效果不佳, 接着又死亡5只羊, 而且病情加重, 给羊场造成了重大损失。
2 临床症状
病羊表现精神沉郁, 呆立、低头、不愿走动, 体温升高40~41.5℃, 被毛粗乱, 呼吸困难, 流泪、流鼻涕, 吃草吞咽困难。表现为一侧麻痹, 弯向对侧, 该侧耳下垂, 眼半闭, 视力丧失, 沿头方向旋转, 做圆圈运动, 头抵墙不动, 有的呈角弓反张, 最后卧地呈昏迷状。下痢、便秘交替并有血丝。可视黏膜苍白, 发病羔羊高度贫血, 死亡较快, 慢性型表现为黏膜苍白, 下颌间、下腹部及四肢水肿。没有发病的羊消瘦, 运动也缓慢。
3 剖检变化
羊的下颌间和下腹部水肿, 真胃有针尖点状出血和坏死病灶, 胃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发生溃疡。败血症的羊肝脏、肺脏、脾脏、心脏有小出血点或坏死, 皮下组织黄染, 淋巴结肿大, 并有黄色坏死病灶, 有神经症状的患病羊, 有脑膜炎症和脑充血、出血、水肿, 脑脊液增多、混浊, 脑干变软, 脑内有细小化脓病灶。脑回沟中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 脑膜有针尖样灰白色坏死灶。
4 实验室诊断
4.1 涂片检验
采取病羊的血液、肝脏、脾脏、肾脏、脑脊液、心脏等, 固定病料涂片, 革兰染色镜检;见有“V”字排列或并列的革兰阳性细小杆菌, 单个散在或成对排列, 多数成堆存在。平板细菌分离培养出现淡褐色露滴状小菌落。
4.2 动物试验
将病死羊的脑用尖剪刀剪碎, 在乳钵中研碎, 按1∶5比例加灭菌盐水, 取1.5 m L待用, 拿3只健康兔子逐个编号, 1号注射0.2 m L, 2号接种0.5 m L, 3号做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结果2号兔子在接种30 h后, 兔眼屎堆积, 眼球发红, 体温升高, 60 h后死亡。1号兔子在肌肉注射46 h出现发烧, 精神沉郁, 77 h死亡, 剖检可见2只兔子不同程度出现脑膜炎, 而对照组3号兔子未出现任何反应, 说明病羊有李氏杆菌感染。
4.3 虫体直接检查
用清水反复漂洗胃内容物, 搅拌, 静置自然深沉, 倾掉上清液, 再加清水, 反复进行, 直至上清液清澈为止。最后将上层液弃去, 将沉渣置于大玻璃器皿内, 挑选虫体镜检。捻转血矛线虫呈淡红色, 头端尖细, 并具有一发达口囊, 在口囊的背面长有一角质的齿, 雄虫的交合平发达, 雌虫由于吸血而使肠道染为红色和白色的相互绕构的“麻花”状。
4.4 药敏试验
所分离的细菌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高敏, 磺胺类药敏感, 氧氟杀星、氟苯尼考均不敏感。
5 预防和治疗
5.1 治疗措施
丙硫苯咪唑片每千克体重10~15 mg, 皮下注射伊维菌素, 每千克体重0.2 mg, 一星期后再进行驱虫, 肌肉注射止血敏0.25~0.4 g, 在水中加入维生素C和电解多维, 以增加机体抵抗力。静脉注射高敏广谱抗生素进行综合治疗, 连用3~5 d。治疗效果较好。
5.2 预防
平时注意驱虫和灭鼠, 病畜应隔离治疗, 对畜舍、用具、环境、饲料进行彻底消毒, 并采取综合防疫措施。李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病, 应注意饮食卫生, 出现症状的羊只不能食用, 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早发现、早治疗, 特别要做好对羊只的定期驱虫, 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羊体抗病能力, 提高免疫力。
6 讨论
(1) 通过该群病羊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对虫体镜检、细菌分离、鉴定及动物试验、药敏试验, 可确定该群羊为捻转血矛线虫和李氏杆菌的混合感染。
(2) 由于李氏杆菌病是细胞内寄生菌, 且易产生耐药性, 所以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治疗本病时应采用高敏感大剂量的抗生素, 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消毒+驱虫+杀菌+营养等综合性控制。
(3) 反刍胃的捻转血矛线虫是致病力最强的线虫, 因吸血而引起羊严重贫血, 是羊危害比较严重的传染性寄生虫病。因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 针对流行病学特点采取综合防治, 定期驱虫、轮牧, 粪便堆积发酵处理, 注意饲草饮水卫生。避免乱用和频繁使用同种驱虫药而衍生抗药性的问题。
捻转血矛线虫对人畜危害较大, 对羊造成严重营养不良, 容易并发李氏杆菌等其他细菌性疾病, 给养羊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建议驱虫程序:每年3—4月份、10—11月份用丙硫苯咪唑或伊维菌素反复驱虫。在转群前、分娩前后、配种前后和断奶期间进也要进行驱虫, 这段时间可以选用一些中药和西药结合的方式进行驱虫。分娩前后驱虫药用常量的2/3较好。对公畜每年的4, 8, 10月份各驱虫1次。
线虫感染 篇10
1 发病情况及诊断
1.1 临床症状
患病羊身体瘦弱、贫血、四肢无力, 精神萎靡不振, 食欲降低或废绝;腹围增大, 触诊瘤胃充满液体;瘤胃蠕动音减弱甚至消失;大多数羊体温正常, 仅少数羊体温偏低。眼结膜、口腔黏膜苍白;粪便稀软, 有些羊出现带血稀粪, 表现出感染寄生虫的典型症状。
1.2 实验室诊断结果
1.2.1 粪样检查
抽样采集羊的粪便, 用虫卵计数法检查寄生虫感染强度。笔者分别采集了不同年龄段羊 (3~4月龄羔羊和1岁以上成年羊) 的粪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检查。结果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 10只羔羊粪便中均有捻转血矛线虫卵和球虫卵囊, 其中1, 4, 5, 8号羊的粪便中有1 000个以上的捻转血矛线虫卵。实践证明, 凡粪便中有1 000个以上虫卵的羊均有临床症状;同时1, 8号羊粪便中球虫卵囊数达1 000个以上。
从表2可以看出:10只成年羊粪便中均有捻转血矛丝线虫卵和球虫卵囊, 其中3, 5, 7, 10号羊粪便中捻转血矛线虫卵达1 000个以上;另有3, 8号羊球虫卵囊达1 000个以上。
1.2.2 病理剖检计数羊体内的成虫
死亡羊尸僵不全, 机体消瘦, 血液稀薄, 血凝时间延长。剖检可见肝脏、脾脏、肾脏等实质性器官质地松软, 小肠浆膜层有灰白色的结节 (典型球虫表现) , 瘤胃内有大量粥样内容物 (草料未消化部分) , 还发现肝脂肪变性、胆汁外渗等, 以上病变符合寄生虫病理变化。同时收集剖检羊第4 (真) 胃内容物, 用水洗沉淀法反复漂洗, 直至内容物清亮为止, 最后计数捻转血矛线虫的数量。此外, 还采集剖检羊盲肠内的粪便, 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计数每克粪中所含球虫卵囊数, 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死亡羊真胃内有大量捻转血矛线虫, 盲肠内也有大量球虫卵囊, 说明该羊群被捻转血矛线虫和球虫混合感染。
2 防治措施
2.1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
捻转血矛线虫属于直接发育型的寄生虫, 不需要中间宿主, 因此对羊群感染率高。成虫寄生在羊的真胃内产卵, 每天每条雌虫排卵5 000~10 000个, 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环境, 在适宜的温度 (12~31 ℃) 和湿度 (60%~70%) 下, 经1~2 d从卵内孵化出第一期幼虫, 营自由生活, 再经1周左右蜕皮2次, 变为具有感染性的第3期幼虫。第3期幼虫的活动受湿度、温度和光线的影响, 温和的季节、草叶上有较多的露水、微弱的光照是促使幼虫向草叶上爬行的良好条件。因此, 在早晚和小雨后的初晴天, 草叶湿润, 日光不十分强烈, 这时幼虫大量向草叶上爬行, 牛、羊放牧时吞食第3期幼虫而感染。幼虫进入真胃后经30~36 h完成第3次蜕皮, 变成第4期幼虫, 在感染后的第2~3周经过生长发育而成熟产卵, 成虫寿命1年左右[1]。
预防措施:不在低洼潮湿牧地放牧, 早晚不放牧, 不饮死坑水;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一定的分区轮牧制度;加强粪便管理, 尽可能收集粪便进行堆积发酵, 这样不但可以杀灭寄生虫卵, 还可减少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每年春秋两季进行预防性驱虫;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营养水平, 增强羊的抵抗力。
治疗措施:可选用左旋咪唑, 按体重6~10 mg/kg一次口服;丙硫咪唑, 按体重10~15 mg/kg一次口服;甲苯咪唑, 按体重10~15 mg/kg一次口服;伊维菌素, 按体重0.2 mg/kg一次口服。
2.2 羊球虫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
羊球虫病的发育均为直接发育型, 不需要中间宿主, 因此感染率高, 球虫在体内发育过程有裂殖生殖和孢子生殖, 体外发育过程为孢子生殖, 只有在体外发育为孢子化卵囊时才具有感染能力。球虫病的感染源是患病或带虫羊, 卵囊存在于粪便中, 感染途径为经口感染, 各品种、年龄的羊均易感, 而羔羊最易感, 且发病较重, 成年羊发病较轻。该病多发生于春、夏、秋较温暖的季节, 在潮湿、多沼泽的牧场上放牧时易感染此病。处于哺乳期的羊乳房被粪便污染时容易引起羔羊发病。突然更换饲料、应激反应、肠道性疾病及消化道线虫病均易诱发该病。
预防措施:幼龄羊与成年羊分开饲养;及时清理粪便并进行堆积发酵;哺乳期母羊的乳房要经常擦洗, 保持清洁;饲草和饮水避免被粪便污染;更换饲料时要逐渐过渡;在发病季节应进行药物预防[2]。
治疗措施:可选用氨丙啉, 按体重25 mg/kg口服, 每天1次, 连用5 d;莫能菌素或盐霉素, 按每千克饲料添加20~30 mg。也可选用磺胺喹啉等其他一些抗球虫药物, 还需要配合抗菌消炎、止泻、强心、补液等对症疗法, 并要注意更换药物, 以免产生抗药性。
参考文献
[1]孔繁瑶.家畜寄生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