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尖线虫病

2024-09-11

异尖线虫病(通用8篇)

异尖线虫病 篇1

养殖户徐某利用家中废弃猪舍扩充改建饲养当地红公鸡, 共养44日龄雏鸡30只, 2010年7月下旬, 全群出现不同程度发病, 并有8只相继死亡。

1.临床症状

病鸡羽毛蓬乱, 卧地不动, 食欲减少或废绝, 呼吸困难, 咳嗽, 不停地甩头, 缩颈闭眼, 张嘴喘气, 流出黏液, 贫血, 营养不良, 鸡冠、肉垂暗紫色, 最终窒息而死。

2.剖检变化

对死鸡进行剖检, 皮肤呈青紫色, 肺脏暗红色, 可见淤血、水肿和肺炎等病变。切开气管和支气管, 可见黏膜上有数量不等的虫体附着及出血性卡他性炎症, 气管黏膜潮红, 表面有带血黏液覆盖。

3.实验室检查

在强光下打开病鸡口腔, 发现喉头附近有虫体附着, 棉拭子插入气管能裹出虫体。无菌采集病鸡的心血涂片, 取病死肝、脾、气管黏膜触片, 经瑞氏染色未见细菌。将上述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和血液琼脂培养基, 37℃培养24小时无细菌生长。取肺内虫体常规压片, 置100倍显微镜下观察, 可清晰见到红色虫体, 头圆口宽, 口囊基底有三角形小齿, 雄虫以其交合伞附着于雌虫的阴部, 构成“丫”型带状物, 雌虫长于雄虫, 卵两端有盖。取粪便水洗, 低速离心沉淀和饱和盐水浮集, 置100倍显微镜下观察, 可见椭圆形、两端较厚的虫卵, 卵内有胚细胞。

经临床及实验室检验, 诊断为雏鸡气管比翼线虫病。

4.防治措施

(1) 搞好环境卫生, 圈舍全面消毒, 粪便及时清理, 保持鸡舍清洁干燥。地面土壤可用硫酸亚铁、硫酸铜、五氯酚钠处理, 以杀灭中间宿主。 (2) 全群用丙硫咪唑5~10毫克/公斤, 拌料连喂3天, 同时对病情较重的雏鸡用碘溶液, 1~1.5毫升/只气管注射。

经过治疗, 剩下的22只明显好转, 精神、食欲逐渐恢复, 再无死亡。

异尖线虫病 篇2

松材线虫形态特征

雌雄虫都呈蠕虫形,虫体细长,长1mm左右。唇区高,缢缩显著。口针细长,其基部微增厚。中食道球卵圆形,占体宽的2/3以上,瓣膜清晰。食道腺细长叶状,覆盖于肠背面。排泄孔的开口大致和食道与肠交接处平行,半月体在排泄孔后约2/3体宽处。卵巢单个,前伸;阴门开口于虫体中后部73%处。上覆以宽的阴门盖。后子宫囊长190μm,约为阴肛距的3/4。雌虫尾亚圆锥形,末端宽圆,少数有微小的尾尖突。雄虫交合刺大,弓状,成对,喙突显著,交合刺远端膨大如盘。雄虫尾似鸟爪,向腹面弯曲,尾端为小的卵状交合伞包裹,退火的交合伞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见,交合伞(为翼)是尾的角质膜的延伸,在问短呈铲状,由于边缘向内卷曲,从背面观呈卵形,从侧面观呈尖圆形。病材中的幼虫虫体前部和成虫相似,但其后部则因肠内积聚大量颗状内含物,以至呈暗色并接结构模糊。幼虫尾亚圆锥形。松材线虫生物学

该线虫由卵发育为成虫,期间要经过4龄幼虫期。雌、雄虫交尾后产卵,雌虫可保持30d左右的产卵期,1条雌虫产卵约100粒。在生长最适温度(25℃)条件下约4d1代,发育的临界温度为9.5℃,高于33℃则不能繁殖。由卵孵化的幼虫在卵内即脱皮1次,孵出的幼虫为2龄幼虫。松材线虫引发的松树萎蔫病的发生与流行与寄主树种,环境条件,媒介昆虫密切相关。在中国主要发生在黑松、赤松、马尾松上。苗木接种试验,火炬松、海岸松、黄松、云南松、乔松、红松、樟子松也能感病,但在自然界尚未发生成片死亡的现象。低温能限制病害的发展,干旱可加速病害的流行。

在中国传播松材线虫的媒介昆虫主要是松褐天牛,在日本除松褐天牛外还有小灰长角天牛、褐幽天牛、Corymbia succedanea Lewis、短角幽天牛、Acaloculata fraudatrix Bates、Monochamus nitens Bates、双斑泥色天牛等7种。在美国携带松材线虫的几种天牛主要以卡来罗纳黑天牛为主。松材线虫检疫与防治 检疫措施

(1)检疫检验方法

直观检验:此种方法主要在产地调查时使用。在调查时仔细观察树木发育是否正常,注意察看有无树脂分泌减少、停止,针叶变褐、萎蔫,枝干及整株枯死的现象,同时观察树干上有无天牛蛀食的痕迹、产卵孔、羽化孔等,如有再行解剖检查。

解剖检验:用工具将可疑感病的树木锯断劈开,看材质重量是否明显减轻;木质部有无蓝变现象;树干内有无松褐天牛栖居的痕迹。

漏斗分离检验:从罹病木发病部位或天牛栖居处钻取木材组织并粉碎,用双层纱布包好,置于下方带有胶管和截流夹的玻璃漏斗上,加水浸泡12小时,取下部浸泡液离心,取其沉淀液15ml,置于解剖镜下,对照松材线虫的形态特征进行检查鉴定。(2)检疫处理

木材及其产品在使用前或出境、进境前用60℃热处理或杀线虫剂处理。检疫中发现有携带松材线虫的松木及包装箱等制品,应立即用溴甲烷熏蒸处理;或浸泡于水中5个月以上;或立即送工厂切片后用作纤维板、刨花板或纸浆等工业原料以及作为燃料及时烧毁。对利用价值不大的小径木、枝桠等集中烧毁,严防遗漏。林业措施

林地清理,砍除和烧毁病树和垂死树,清除病株残体,这是一种较可靠的对策。特别是在危害区采用此法抑制病原的扩散是切实可行的。伐除后必须烧毁和或进行处理,否则将成为新的感染源。设立隔离带,以切断松材线虫的传播途径,如此,可切断天牛的食物补给,可有效地控制天牛虫媒的扩散,以达到防治松材线虫的目的。化学防治

在线虫侵染前数星期,用丰索磷、乙伴磷、治线磷等内吸性杀虫和杀线剂施于松树根部土壤中,或有丰索磷注射树干,预防线虫侵入和繁殖。采用内吸性杀线剂注射树干,能有效地预防线虫地侵入。生物防治

利用白僵菌防治昆虫介体,也可用捕线虫真菌来防治松材线虫。抗病品种

日本主要利用马尾松、火炬松和日本黑松杂交,选育抗病品种。松材线虫病 原

松材线虫病是由蠕形动物门,线虫纲,垫刃目,滑刃总科,伞刃属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侵染引起的。线虫成虫虫体细长,体长约1毫米,雌虫尾部近圆锥形,末端圆。雄虫尾部似鸟爪,向腹面弯曲(图2)。在广东罹病的松树中还分离出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它与松材线虫十分相似,主要区别是在雌虫的尾部:拟松材线虫为圆锥形,有明显的指形突,其长度约为3.8-5.0毫微米,而松材线虫尾部为近圆锥形,末端钝圆,无指形突。松材线虫-发生规律

浅谈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 篇3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发病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003-01

由于松材线虫病其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治的难度而受到全世界各国的重视。松材线虫病自1982年传入我国以来,造成了极大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现在国内已有15个省(区、市)的193个县(市、区)相距发生疫情。这也给我国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病发的原理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流行必须有松树、线虫、天牛、温湿度,四个因素存在。只有四者共存才能形成病害,并流行为害。研究表明,松材线虫主要在病树枝干内繁殖,针叶、球果和树皮中则很少发现线虫。松树感线虫后,松脂减少并在短时间内停止流动,这就给天牛成活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天牛在松树上产卵后,初孵幼虫先在韧皮部取食,并进入木质部钻蛀取食。到春天,天牛化蛹时,木材中的线虫向蛹室聚集,待天牛羽化时携带大量的松材线虫从病死树内羽化逸出。松褐天牛羽化后,必需在健康松树的嫩枝上补充营养,以一年生枝条为多。这时由于嫩枝被天牛咬啃后有伤口,线虫就很快从天牛体内逸出,从伤口进入松树,然后线虫在松树体内大最繁殖。据我们引诱到的松褐天牛分离有65%的天牛成虫携带线虫,携带500~999条线虫的占25%,1000~4999条的占20%。而且松褐天牛有多次交尾、多次产卵的习性,这样天牛就反复接种线虫到松树上,当线虫在树体内温度适合时,仅需3~4天即可繁殖一代。

2病发的规律研究

松材线虫主要依靠松褐天牛完成其侵染循环。松褐天牛成虫从松材线虫寄主树中羽化脱离时携带了大量的松材线虫至新的寄主体内。松材线虫(病原)、松褐天牛(传播媒介)和松树(寄主)三者之间这种生物学联系就构成了松材线虫病的侵染循环。循环大致如下:

5~6月时,寄生在死松树体内的松褐天牛开始化蛹,此时蛹室中大量的松材线虫。在松褐天牛成虫从寄主树中飞出之前,大量的松材线虫通过附着在松褐天牛成虫身体各部位上。携带松材线虫的松褐天牛成虫从寄主树中飞出后,进入了补充营养阶段。

5~7月份,携有松材线虫的松褐天牛在健康松树的嫩枝上取食补充营养。它多在当年生或1~2年生的嫩枝上取食。此时,松材线虫的幼虫则通过松褐天牛补充营养所造成的伤口进入健康松树的树脂道中。松材线幼虫进入新的寄主体内立即蜕皮变为成虫进入繁殖阶段,大约4~5天繁殖1代,同时从松褐天牛取食的部位开始逐渐向接种枝以外的枝条、树干及树根等各个部位移动。

6~8月份,松褐天牛进入产卵期,那些感染了松材线虫的松树往往又是松褐天牛的产卵对象。此时,松材线虫正在寄主树脂道中大量繁殖和移动。寄主树表现出蒸腾作用降低;流脂量减少,甚至无流脂;针叶失水褪绿变为黄褐色,乃至红褐色。当寄主树明显地显示出针叶变色的外部症状时,树体的各个部位都会有大量的松材线虫存在。

8~10月份,孵化出的松褐天牛幼虫在树皮下生长,松褐天牛的老熟幼虫向木质部钻蛀虫,在蛀道末端作成蛹室。此时大部分感染了松材线虫的寄主松树已整株枯死。

在以往的检测中发现,在5~10月出现的病死树中,松褐天牛虫株为100%,而在11月到次年4月出现的病死株中,虫株为零。因此对前者集中砍伐,并严格加以处理。

松褐天牛和松材线虫病年自然扩散最大水平距离115米,松材线虫病扩散主要收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的影响趋于林缘、阳坡等光线充足的地方;松褐天牛在无寄主的条件下自然扩散的最远距离为200米。这也为确定监测区域及重点、除治范围提供了科学依据。

3松材线虫病防治研究

疫情监测是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根据。疫情监测以地面人工监测和诱捕器监测为主,以航空遥感技术监测为辅。在松材线虫病发生区进行全面的普查,掌握疫情发生情况,为制定年度防治计划提供依据。并且要常年定检测,定期巡查。

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要突出在“杀天牛”上,要采取营林、生物、物理、化学等各单项技术措施,运用综合防治的原理,防治松褐天牛,减少和切断传播媒介昆虫。

物理除治主要采用对枯死萎蔫松树进行全面、彻底清理,病死树伐根可罩塑料薄膜后覆土或磷化铝(1~2粒)进行熏蒸处理,或用虫线清等化学药剂进行喷淋,也可采取连根刨除的方法。病区零星分散的病死树,砍伐后就地将树干和树枝砍成小段,装入专用熏蒸袋(凡直径1厘米以上的枝条和刨出根桩均要全部装袋),再投放磷化铝(20克/m3),密封塑料袋,搁置山上原地至传媒天牛羽化期结束。对滞留于林间的病枝材,亦采用此法。清理下山的病枝、根桩等集中指定地点及时烧毁。伐下的病材,在集中指定地点采用如下处理方法:药物熏蒸:选择平坦坡地或平地,将砍伐材(包括直径1厘米以上的枝条和根桩)集中堆放,覆盖熏蒸帐幕,在堆垛四周挖宽30厘米,深20厘米小沟,把帐幕四边埋入沟中用土压实,再投放硫酰氟或溴甲烷(50克/m3,20℃,24~48小時),或磷化铝(20克/m3,20℃,72小时以上)熏蒸至木材中松祸天牛和松材线虫死亡率达到100%。若杀虫率不到100%,则要再次投药熏蒸,立至检查合格为止。以此除治松褐天牛幼虫,这是在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中最方便、最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另一种物理方法是诱杀除治,主要根据松褐天牛的趋光、趋化性,在松褐天牛羽化期(5~8月),每个固定监测点设置一个诱捕器。放置点设在山顶、林道旁空气流通处。诱捕器下端应离地面1.5米左右。集虫器用锌铁皮或塑料等加工,防止天牛成虫爬出逃逸。先在访捕器诱芯内放入清洁棉花,再加入调配好的引诱剂200毫升,以后每隔20日往诱芯添加140毫升。每隔l~2日(羽化后期可5~7日)检查诱捕天牛情况,收集诱捕的天牛进行分离、镜检,检查是否携带松材线虫,一旦发现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秋季采用“打孔流肢法”在诱捕点周围1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早期诊断,抽取病树样品进行分离鉴定,确定疫情发生地点,分析疫情扩散蔓延情况。生物防治主要通过在自然条件下施放松褐天牛天敌-管氏肿腿蜂等杀灭松褐天牛。但次方法开支太大,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营林措施主要采取补植补造时更新树种,减少寄生源,调整林分结构,营造混交林,以增强林分的自控能力。化学除治主要是喷药防治。发生区于传媒天牛成虫期采用地面树干、冠部喷洒或飞机喷洒绿色威雷(触破式微胶囊剂),50~80毫升/亩(300~400倍液),或其它内吸性好、下导性强的杀虫剂,分别于松褐天牛羽化初期、盛期进行防治。松褐天牛幼龄幼虫期采用地面树干喷洒虫线清乳油80倍液,喷药量为2~3升/株。

其次加大检疫措施,松材线虫病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的人为的因数。松材线虫病检疫范围包括未自国内外疫情发生区的松属、雪松属、冷杉属、云杉属和落叶松属等植物的苗木、接穗、插条、盆景等生长繁殖材料;来自国内外疫情发生区的上述植物的木材、枝桠、根桩、木片以及它们的制品等;带有松材线虫及其传播媒介昆虫活体的货物、包装材料、铺垫材料及运输工具。对发生疫情区的松材线虫病寄主植物、繁殖材料、木材及其制品必须实行检疫要求书制度,进行严格的现场检疫检验,确认未携带松材线虫病方可签发植物检疫证书,并及时通知调入地森检部门。在未发生疫情区松材线虫病寄主植物、繁殖材料、木材及其制品实施捡疫检查的抽样比例,苗木按一批货物总件数的5%进行抽样、木材按总件数的10%进行抽样。所抽样品的分离鉴定方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LY/T 1123-93)”进行。

4结语

如何防治甘薯茎线虫病 篇4

一、危害特点

1.繁殖快。1头雌茎线虫1次产卵1~3粒,一生产卵100~200粒,完成1代需25天左右,1年可繁殖10代以上。

2.生存能力强。甘薯茎线虫抗低温,耐干燥,-15℃仍可存活,温度达2℃时开始活动,20~25℃时适宜活动,35℃时活动受抑,在48~49℃的热水中10分钟后死亡98%。它能在薯块和土壤中安全越冬。

3.传播途径广。带病的种薯、种苗、茎蔓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还能借助病土、病肥、流水、粉渣、粉浆水、农事操作等途径进行近距离传播。

二、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对调进、调出的种苗严格检疫,不从有茎线虫病的疫区调种、买苗。

2.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壮苗。要选择3年以上未种甘薯、未晒薯干、未施病肥的地块作为留种田。留种田要施净肥,浇净水。在霜降前选晴天收获,选无病、无伤薯块留种,当日入窖,单独储藏。育苗前种薯经水选后,放入51~54℃的热水中浸种10分钟,可杀死薯块表层线虫。注意采1次苗,喷1次0.5%辛硫磷药液。采用高剪苗,将秧苗基部剪去3~5厘米,再用50%辛硫磷乳剂150~200倍液浸苗(叶片以下)30分钟,可确保秧苗不带病。

3.随时清除病株残体,并作深埋或焚烧处理。抓住春薯育苗、夏薯移栽、收获储存等各个环节,随时清除病株残体,并将其集中深埋或焚烧,控制病源传播危害。

4.实行轮作。将病田改种棉花、高粱、玉米、谷子、芝麻等作物3年以上,防病效果很好。但不能改种洋葱、花生、马铃薯等作物。

5.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基本措施,脱毒种苗的防病效果良好。建议选用抗病丰产的北京553、济薯10号、济薯18、鲁薯3号、豫薯13号、苏薯8号、皖薯3号、鲁薯7号等品种。

乡镇松材线虫病防控应急预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加强执法监测,强化监测预警,实施科学防治,有效防止松材线虫病的入侵和扩散蔓延。

二、总体目标

建立比较完备的松材线虫病监测预警体系,避免松材线虫病传入我县,并形成第一时间扑灭松材线虫病的能力。病害一旦传入,做到迅速扑灭,确保我县森林资源健康发展。

三、松树枯死情况调查和报告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松树松针叶陆续变为黄绿、黄褐、红褐色,整株迅速萎蔫、枯死,并且松树针叶在颜色变化过程内不脱落,木质部有蓝变现象(树干横截面呈放射状蓝色条纹或全部变蓝)等情况后,应及时向县林业局或就近乡镇林业工作站报告。县林业局及其所属的森防检疫机构接到报告后,立即派检疫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对疑似松材线虫病的松树进行统计及标记,并在3个工作日内将情况逐级报到省林业厅林森防站。经确认后,应立即报同级人民政府,并在一周内报国家林业局。

四、疫情确认制

(一)对松材线虫病疑似松树,县林业局要及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反复取样和检测。如镜检发现线虫,应将情况报告县政府并逐级上报省林业厅。

(二)对发现松材线虫病疑似松树的林分,县林业局应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取样。由森林植物检疫机构或授其委托的专业实验室对所取样品进行初步鉴定。

(三)对疑似松材线虫病的病株样本,派森防专业人员将样品送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进行最终确认。

(四)国家林业局根据最终确认的结果公布松材线虫病疫情。

五、组织机构和部门职责

(一)组织机构

松材线虫病预防和除治工作实行县乡两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分部门负责。县级成立松材线虫病预防和除治领导小组,组长由县人民政府主管领导担任,林业、财政、公安、邮政、交通、工商、电力、电信、经贸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根据疫情发生、发展趋势,组织召开定期和不定期会议,研究部署本地区的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和作出重大决策。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具体负责疫情信息的收集、统计、上报等日常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小组在上级领导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统一指挥组织本县本乡镇的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

(二)部门职责

林业部门要做好制订疫情监测、疫源调查、疫区范围划定、疫区封锁、疫木处理、检疫检验等方案,负责疫木除害处理的技术指导,组织对保留松树的松材线虫病的防治的工作。建立紧急防治松材线虫病物资储备库,储备农药、器械等,培训防疫人员。交通、邮电等部门在承运或邮寄松科植物及其产品时,必须查验《植物检疫证书》,对不合要求的,坚决不予于受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配合林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公安部门要做好重点预防区社会治安及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电力、电信部门要主动配合森林植物检疫机构,加强光、电缆盘的检疫查验工作。财政部门要作出防治工作经费的预算与安排。经贸部门要督促工矿企业积极主动向森防机构申报检疫,特别是仪陇县境内各个油气田场大型机械所使用的松木包装材料,应报县林业局,经工作人员检验后做相应处理。

六、防治措施

(一)分析疫源

根据对疫区的调查结果,分析疫源及其可能扩散、流行的情况。对仍可能存在的松材线虫病源,以及在疫情潜伏期和发病期间售出的松材及其产品等应立即开展追踪调查。

(二)加强检疫监督,防止人为传入

松材线虫病主要通过疫木和带疫包装材料传播,森防站要严格执行森检法规,加大检疫执法力度,防止松材线虫病通过贸易、运输等人为途径传入。加强对调入的松科植物及其制品《植物检疫证书》的查验力度,对无证调运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积极组织执法人员进入车站、货场、仓库、集贸市场等场所,加强对流转中的松科植物及其制品的检疫检查,或在上述场所设置检疫室;加强对造林、绿化工程中松科苗木的检疫监督。若发现可疑现象,森防工作人员要立即采取封存、取样、送检等措施,就地消除隐患。各用材单位严禁从疫区调入松科植物或繁殖材料,对非法调运、经营和加工的,森防机构要严厉查处;对造成疫情人为传播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划定疫区

确定松材线虫病传染的源头和发病林分的中心区域,将中心区域半径3公里以内的林分划为疫区;疫区周边5公里以内的松林划为重点治理区域。疫区划定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四)设置临时检疫检查站,实施疫区封锁

临时检查站的设置,应根据疫情及疫区情况确定,并按程序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一旦划定疫区,要及时按规定对疫区范围进行封锁。禁止疫区内松科植物活体及所有松材线虫病寄生的繁殖材料外运;禁止未经检疫合格的松木及其各种制品外运;对过境停留和进入疫区所在地的上述货物、包装材料、运载工具等实施严格的消毒和除害处理。对不符合检疫要求的货物要及时进行处理或就地销毁。

(五)疫木处理

对疫区内的松树进行全面伐除清理。伐除疫木的数量和清理面积由县林业局报省林业厅后根据有关规定和程序确定。一般无利用价值的病疫木,砍伐木的枝条及剩余物,一律在山场就近集中烧毁。对砍伐的伐桩要采用柴油乳剂、天牛毙或其它杀线虫、杀天牛药物喷洒,消除病源和媒介昆虫,对发生病害外围的松林,利用松材线虫病早期诊断技术进行监测。为减少林农损失,推进疫木安全利用,对确有利用价值的木材可在采伐迹地就地进行药物熏蒸、热烘、旋切等变性处理,或统一由专车指定专人押运至本地除害处理场、人造板厂确定专人看管,统一进行相应除害处理,坚决杜绝疫木外流,处理合格后的松材只能在本地使用。

(六)采伐迹地更新

染病松林采伐后,对采伐迹地及时进行更新造林,造林树种可结合旅游、生态保护、水土保持等进行选择。对成片采伐迹地可因地制宜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竹林等,不宜在栽植松科植物。单株采伐或零星小块皆伐的以及不适宜造林的零星小地块,实行补植、封山育林等措施。

(七)疫情监测

疫木清理完成后,采取地面调查、松褐天牛诱测等方式对疫区及其周边林分进行疫情监测。若连续3年无死树,诱捕的松褐天牛体内未分离出线虫时,则根据有关规定申请撤销疫区,解除疫区封锁。

(八)综合治理

在疫区及其周边林分合理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对松材线虫病及其媒介昆虫进行防治诱杀,对林内零星分布枯死的松树和濒死松木进行及时清理,最大限度减少病害的自然传播机率。

七、保障措施

(一)物资保障

建立县、乡镇两级松材线虫病防治物资储备制度,储备足量相应的防治松材线虫病所应急的物资。储备物资应存放在交通方便,具备贮运条件,安全区域。县级重点储备防治用药、防治器械、封锁设施和设备。松林面积较大的乡镇也要根据需要做好有关物品的储备。

(二)资金保障

松材线虫病防治应急所需经费要纳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防治经费由国家给予合理补贴,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规定的比例分担。

(三)人员保障

县级设立松材线虫病鉴定检查组,并对检查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检查组负责松材线虫病疫情现场鉴定、提出应急控制技术方案建议;组建松材线虫病防治应急预备队,应急预备队按本级领导小组的要求,具体实施疫情应急处理的各项工作。

(四)技术保障

县林业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依托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科研院校专业实验室、森防专家承担对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和除治的科研和技术支持。

八、其他事项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防治责任。各乡镇政府要将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和除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本地区的松材线虫病防治预案。

(二)从事松科植物生产、加工、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履行本预案的规定,执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为落实本预案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鹅裂口线虫病的防治 篇6

鹅裂口线虫病, 是一种裂口线虫寄生于鹅的肌胃中而引起的疾病。不论大小鹅, 夏天高温季节均易感染此病, 都应注重防治。

寄生裂口线虫的病鹅为传播者, 虫卵随其粪便排出, 在30℃左右的温度和适宜的湿度下, 1d内即形成第一期幼虫;再经过4d左右, 变为感染期幼虫, 然后脱离卵壳, 进入外界环境或野菜、野花、水草上, 当鹅吞入带有感染期幼虫的菜和草后即染病。被吞入的幼虫5d内停留在腺胃内, 以后进入肌胃, 经一段时间发育为成虫, 危害鹅只。其症状表现为食欲消失, 精神沉郁, 羽毛暗乱, 体弱、贫血、下痢, 步行摇摆, 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造成经济损失。

防治方法:一是要经常保持鹅舍和运动场清洁干燥, 常用开水或烧碱水对食槽和饮水用具进行消毒。二是每千克体重用驱虫净45mg, 一次口服或皮下注射, 每天1次, 连用3d。三是每千克体重用左旋咪唑20mg, 容于水中, 让鹅饮用, 疗效显著。四是每千克体重用敌百虫40mg, 一次口服, 每天1次, 连用3d。

犊牛线虫病的诊治报告 篇7

1 临床症状

犊牛精神沉郁, 食欲停止, 呼吸急促, 心跳加快, 体温正常, 腹部较膨大, 瘤胃轻度臌气, 胃肠蠕动音消失, 常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粪便呈粘性, 有时粪便中可见虫体, 多数病例出现腹痛。如线虫数量过多时, 可引起肠阻塞, 甚至导致肠破裂。

2 病例

病例1:2008年7月14日南崴子乡安家村二屯李容文家一头犊牛30日龄发病求诊。主诉:犊牛13日晚19时左右不吃奶, 不愿起来, 好像肚子疼。临床所见:犊腹部增大, 瘤胃膨胀, 食欲停止, 精神高度沉郁, 胃肠蠕动音消失。体温38.5℃, 心跳62次/min, 呼吸32次/min, 四肢收于腹下而卧地。治疗:采用硫酸100 g, 大黄末20 g, 消气灵5 m L内服。14日晚症状减轻。15日早症状复发。经仔细检查便发现有线虫体。随即投丙硫咪唑50 mg10片, 液状石蜡100 m L内服, 10%葡萄糖300mL, 10%氯化钾5 m L, 10%葡萄糖酸钙20 m L, 静脉滴注。0.9%盐水深部灌肠。16日犊牛痊愈, 继而排出大量死线虫体, 再未复发。

病例2:2008年4月15日公主岭市良种场二屯刘占奎一头犊牛40日龄发病。主诉;该犊牛14日早开始不吃奶, 经某兽医治疗1天未好。临床所见:犊牛精神沉郁, 前肢向前, 后肢向后, 腹部下沉站立, 似角弓反张, 腹部膨大, 体温38.8℃, 心跳65次/min, 呼吸40次/min, 胃肠蠕音动消失, 瘤胃臌气。治疗:硫酸钠150g, 消气灵5 m L, 大黄末30 g, 丙硫咪唑50 mg 12片, 内服。10%葡萄糖400 m L, 10%氯化钾5 m L, 10%葡萄糖酸钙20 m L, 静脉滴注。0.9%盐水深部灌肠。16日早犊牛康复, 继而排出大量死线虫, 再未复发。2009年6月19日该母牛所产又一头犊牛18日龄发病, 症状如前, 采用同样疗法治疗后康复, 并排出大量死线虫体。

3 小结

3.1 犊牛线虫病是新生犊牛消化道寄生线虫过多

而引起的, 虫体干扰消化机能, 虫体分泌毒素, 造成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道内容物异常发酵, 胃肠出现麻痹性臌胀, 故而产生气体, 出现腹部增大和胃的膨胀。由于病程长短不同, 患畜有时便秘腹泻交替出现, 危及生命。

3.2 丙硫咪唑是较理想的驱虫药, 奏效快, 按体重用药安全可靠, 能迅速杀死虫体。

泻剂能很快将线虫体及肠道内的有毒物质排出体外。补充钙钾能调节机体电解质的平衡, 同时可兴奋胃肠, 使犊牛很快恢复健康。治疗时必须同时用驱虫药, 否则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很难治愈。

3.3 犊牛消化道内寄生的线虫, 是在出生前受母

体感染所致, 大约经过22~48 d的时间, 虫体迅速生长, 故而犊牛多在出生后30 d左右发病。良种场刘占奎的母牛连生两胎, 均在此时发病, 这就说明线虫是母体通过胎盘感染的。

3.4 预防应着重怀孕母牛定期驱虫, 不要和未驱虫的牛群同地放牧。

猪肺线虫病的诊治 篇8

1 病原学

本病病原体主要是后圆科属的刺猪肺虫 (长刺后圆线虫, Metastrongylus elongatus) 、短阴后圆线虫 (M.pudendotectus) 和萨氏后圆线虫 (M.salmi) 。其中, 危害最大、分布较广、临床常见的是长刺后圆线虫, 该虫体呈乳白色细长丝状, 故曰“肺丝虫”。该病原虫的雄虫体长12~26nun, 尾端具有不发达的交合伞和一对细长的交合刺;雌虫长20~50mm, 阴门靠近肛门, 阴门部有一由角皮形成的球状阴门盖;虫卵呈椭圆形, 淡黄色, 卵壳较厚, 表面不光滑, 卵内含幼虫;其生活史需要经过“蚯蚓”作为中间宿主, 病猪排出的带虫卵的粪便污染养殖环境 (周边环境) 的土壤, 虫卵或刚孵化出的一期幼虫为蚯蚓所吞食, 在蚯蚓体内, 经10~20d蜕皮2次后发育成致病性 (感染性) 幼虫, 健康猪吞食了此种蚯蚓或蚯蚓体内逸出的致病性幼虫, 即会造成循环感染。该病原虫的寄宿部位主要是猪的呼吸道, 如肺实质、支气管、微支气管;自然感染后约经24d发育为成虫, 排卵、成虫寄生寿命约为1年;对外界的生化抵抗力极强, 在粪便中可生存半年以上, 在低温潮湿环境中可生存更长时间;临床上较为敏感的抗虫药包括驱虫净 (四咪唑) 、丙硫咪唑、左旋咪唑。

2 临床症状特点

2.1 视诊检查

症见患猪生长发育明显减慢, 营养水平较高时一般无明显症状, 但在感染虫体较多时, 就会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如呛咳、喘气等;多数患猪表现为慢性、呼吸性病征, 饮食欲时好时坏, 被毛粗乱、无光泽, 机体逐渐消瘦、贫血, 整体营养状况不良;病程中、后期极易继发或并发其它细菌性、病毒性感染, 此时症状更严重, 多见严重的呼吸困难、全身症状等, 病死率极高。

2.2 剖解病理变化

剖解本病致死病例, 典型病理表现是见该病原虫的幼虫穿过肺泡壁毛细血管, 致使肺组织呈斑点状出血;病原虫一代幼虫逐渐下行至细支气管和支气管内寄居、生长, 其以黏液和细胞屑为食, 于是刺激粘膜分泌量增多, 致使支气管腔内黏膜充血、肿胀、含有大量黏液和虫体, 并造成管腔阻塞及肺泡萎缩等, 这是引起严重呼吸道症状的原因;呼吸道普遍继发细菌性感染, 因此常见炎性、化脓性肺炎病灶以及支气管炎等。

3 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的易感、高发对象是育成后猪群 (2~12月龄) , 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感染病原虫的自然宿主 (蚯蚓) , 养殖环境中土壤中带有多量活体病原虫或虫卵时, 被健康猪舔舐摄入, 也会造成食入性传染;本病的流行与蚯蚓的繁殖与分布密切相关, 在蚯蚓大量繁殖的季节最易诱发病变, 因此夏季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 蚯蚓繁殖旺盛、活动频繁, 本病表现为高发;发病呈地方性流行, 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和东北等地, 主要是其地理环境条件适合于病原虫和中间宿主生存繁衍;主要传播途径是经消化道食入病原体造成传染, 就是猪吞噬了含有感染性幼虫或带虫蚯蚓而引起发病;养殖环境 (猪舍) 卫生治理、消毒工作到位的猪场极少发病;散养猪摄入被污染土壤、水源的机会较多, 发病率较高, 全封闭、舍饲模式下猪群感染率较小。

4 诊断要点

本病诊断依据包括: (1) 视诊症状, 病猪阵发性咳嗽, 呼吸急促、贫血、消瘦。常因幼虫移行带入病原菌, 并发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肺炎。 (2) 剖检病理, 在肺膈叶后缘, 形成一些灰白色的隆起, 切开后在支气管中找到大量丝状虫体。 (3) 流行特点, 主要是本病的流行多与蚯蚓的分布和活动季节有直接关系, 高发于高温高湿的春夏季、初秋季。 (4) 确诊方法, 常用粪便虫卵检查。以硫酸镁饱和溶液或硫代硫酸钠饱和溶液漂浮法检查粪便虫卵, 镜检可见后圆线虫卵呈椭圆形, 灰白色, 外有一层稍有凹凸不平的蛋白膜, 内含有幼虫, 即可确诊。

5 综合防治

5.1 预防控制

(1) 保护易感群, 猪舍建设要做到科学选址及布局, 力求建于向阳、背风、高燥、利于排湿通风的地点, 舍内铺设水泥地面, 减少猪群误食被虫卵、虫体污染的土壤、水源、中间传播媒介物等, 特别是要严防食入蚯蚓虫体。 (2) 强化猪舍内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置, 及时清除粪尿、被污染垫料等, 进行定点生物热发酵或焚烧、掩埋、消毒等无害化处置, 以降低各种历史病感染几率。 (3) 落实驱虫措施, 对于流行地区的猪群, 于春、秋两季至少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 或对2~6月龄易感群针对性、预防性驱虫1~2次, 以净化体内病原虫, 减少发病。 (4) 加强日常疫情监测, 及时发现带病个体, 妥善采取隔离治疗及粪便无害化处置, 避免不洁采食而引起发病, 同时还要严防本场 (舍) 外土壤中的蚯蚓被雨水冲刷等进入猪场 (舍) 而被猪误食引起发病。

5.2 治疗方法

本病治疗采用最敏感抗虫剂对症治疗, 常用驱虫净 (粉剂) , 按20~25mg/kg·bw拌料口服;或用本品注射液按10~15mg/kg·bw肌注。本品对各期幼虫治疗有效率达100%, 用药后偶见咳嗽、呕吐、兴奋不安等, 属正常反应, 一般经1~1.5h后即会自动消失。另外, 采用丙硫咪唑、左旋咪唑、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对症治疗, 也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猪场可结合本场实际, 合理选用驱虫药物, 按具体使用说明进行驱虫即可。

6 体会

6.1

本病治疗中使用的各种驱虫药物, 在达到有效治疗量时, 常对猪的消化道造成不同程度损伤, 尤其是对育成期仔猪伤害较大。建议在驱虫前先行健胃, 可用兽用健胃散 (含山楂、麦芽、神曲、槟榔等) 、消积散 (含焦山楂、麦芽、神曲、炒菜菔子、大黄、玄明粉等) 、胃肠活 (含黄芩、陈皮、青皮、大黄、白术、木通、槟榔、知母、玄明粉、神曲、乌药、石菖蒲、牵牛子) 等, 按0.5%~1%拌料投喂, 连喂3~5d, 之后再进行驱虫, 可大大降低上述驱虫药物毒副作用, 对猪的胃肠机能保护性较好。对于有肠炎症状的病猪, 还可增加日粮中VC的使用量 (常量1.5~3倍量) , 以加速受损胃肠黏膜的修复。

6.2 本病是重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之一, 感染本病的患畜继发感染极为普遍, 机体免疫力大幅下降。

上一篇:民族班教学下一篇:安全生产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