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班教学(精选12篇)
民族班教学 篇1
引言
语言是交流的主要方式, 但是语言的使用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上的。与普通班级的学生相比, 民族班的学生在受教育程度和英语起点上存在着劣势。在升入大学之后, 同样的英语学习内容, 民族班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的困难, 由此导致的一系列学习问题就接踵而至。所以, 要想真正的提高民族班学生的英语成绩, 就必须认识到现如今民族班大学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并找到一种区别于普通英语教学模式的民族班英语教学模式。
一、民族班大学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英语基础的差距。民族班的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 而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上的差距, 这样一来, 聚集在一个班集中的学生就有着大相径庭的英语基础。而一旦教师仍然按照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 就很容易出现有些学生觉得学习内容太过简单、进度缓慢, 而有些学生却觉得学习内容复杂、 吃不消的情况, 进而导致整体成绩不甚理想。
2.忽视英语教学。在许多的民族班中,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许多教师就将目光着重的放在了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对于英语课呈无视的态度, 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专业课, 英语成绩如何就不重要了。这种思想将能力教学和基础知识分割开来, 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3.教学方式枯燥。在课堂上,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但是在目前民族班的英语教学当中, 学生的主体性被大大弱化了, 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 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呆板枯燥, 严肃无趣, 学生对课堂提不起兴趣, 学习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二、如何优化民族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1.进行分层教学。为了解决民族班学生的英语基础的差距引发的学习进度难以统一的问题, 学校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来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类, 分为A、B、 C三个层次,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英语学习情况, 进行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设定。不仅如此, 还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调整教学计划, 比如说可以适当的将A层次学生的英语课时减少, 将B、C层次学生的英语课时延长, 以保证教学进度的一致。学校还要积极的制定科学合理的奖励措施, 不仅仅只对一些培养出大量考过四六级的学生的教师进行奖励, 对于B、C班的教师, 只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取得进步, 也要进行奖励, 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英语教学。虽然对于民族班的学生来说, 学习好专业知识, 掌握好专业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并不能因此淡化了英语学习的观念, 忽视了英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应当重视起英语教学, 并且潜移默化的引导民族班的学生真正的重视起英语教学, 在巩固好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提升英语能力, 理解英语知识, 从根本上提升英语成绩。
3.优化教学方式。学习一门新的语言, 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既新鲜又苦恼的事情, 教师如果一味的对学生进行死板的教学, 强迫性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英语语法等英语知识, 那么学生会对英语学习产生越来越浓郁的排斥心理。因此, 教师要通过优化教学方式, 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首先,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 教师都要细心的关爱学生, 与学生做朋友, 让学生通过教师温暖和煦的态度和关怀, 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爱, 从而真正的信任教师。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学生也会因为对于教师的喜爱而对英语本身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其次, 教师要用幽默的语言和开朗的态度来对学生进行教学,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断的与学生进行互动, 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课堂之中, 在与其他同学和教师的交流讨论中, 深化记忆。
最后, 教师可以将英语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通过实践的方式让民族班的学生对英语更加的感兴趣, 也切实的感受到英语的实用性。与此同时, 教师还可以通过督促学生用英语记日记、看美剧等方式, 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
三、结语
我国是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 在面对民族班的学生时, 教师应当找出他们的特点, 并结合这些特点, 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层次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教学。诚然, 目前民族班的英语课堂教学优化工作还不够完美, 但是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 通过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断努力, 就一定能够打造更加高效的民族班大学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秀文.大学英语大班课堂授课模式优化策略研究[J].才智, 2015.15.
[2]刘雪萍.民族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刍议[J].青海民族研究, 2005.3.
民族班教学 篇2
民族地区中专英语教学方法探索――民族地区中专英语多元教学文/赵 青
摘 要:就如何提高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水平,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定尝试。其宗旨在于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方面提高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教学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于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专;英语;多元教学
“民族地区”指的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本文所提民族地区,专指与本文情况相似的彝族自治地区。多元指三个以上的整体或实体。多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的教学。运用多元教学,能使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进行大量的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眼、耳、口、手等感觉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尽情地表现,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感受知识,体会学习英语的快乐,并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在民族地区的中专英语教学中,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辅之以其他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任务,《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指定担任的工作。任务在英文中是task,即设定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其实就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通常由三个教学阶段组成:任务前(pre-task)、任务中(during task)和任务后(post task)。
二、任务型三环节教学法
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以及由此产生学习的动力,这是由一个有梯度的系列性活动组成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即由“任务前―任务循环―语言聚焦”这三个环节构成,以达到解决某一交际问题的目的。
三、任务型分层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是根据学生实际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选择相应的教学材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听、说、交流的训练。其过程是:
第一步:将准备好的不同层次的训练材料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二步:提出任务并和学生一起预测材料,展开话题。根据听力材料的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展开话题讨论,可以达到听、说、交流的训练目的。
第三步: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说话来完成听的任务。教师把要听的材料的关键词分发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能用教材中所学的对话或句子进行替换或简述,或要求学生尽量用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或要求他们积极参加话题的讨论。
第四步:从整体上帮助学生理解详细信息,完成听、说训练任务。教师要让学生先把握内容的主线,在此基础上再捕捉详细的信息。
第五步:合理安排课堂节奏,采用合作式教学模式。(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教师努力合理安排课堂节奏,微调教学要求和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
四、任务型分组教学法
分组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将学生分成人数大约相等的若干小组,教师按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和能力,不同的学习习惯、目的、动机、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将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分成几个层次,教学中对应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民族地区中专英语教学主要围绕以上几种任务型教学法进行。除此之外,将其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相搭配,也促使英语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语境创生教学法
在真实而有意义的语言中学习英语,不仅趣味浓、印象深,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情商,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为了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语言情境,打破教材编排顺序,将某些单元提前,巧妙地安排在恰当时间进行教学,使课堂英语更贴近生活。
六、幽默教学法
幽默教学法是一种将情感活动、创造活动、审美活动与人类智慧和乐感紧密结合,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讲英语小笑话(joke)、英语小故事(story)、英语谜语(riddle)、英语绕口令(tongue twister)、英语小游戏(game)、英语对话(dialogue)、值日报告(duty report)等各种娱乐活动进行教学前的热身,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说话能力、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在笑(1augh)中学习,在玩(play)中受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七、体验式教学法
顾名思义,体验式教学就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体验式表演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表现英语教学的主题,达到教学目的。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听、说、读、写,体验式教学应用于英语教学便是重点提高学生听、说、读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民族地区的中专英语教学状况的改变,首先必须是民族地区中专英语教师本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改变。面向学生,以课堂为主进行整体性教学,以阅读为中心,语言、词汇、语法、句型、课文综合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改变民族地区中专英语教学落后现状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要让他们喜欢英语、学英语、用英语,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观念、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真正改变,才能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民族地区的中专英语教学才能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民族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篇3
【关键词】民族班 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 优化 研究
引言
语言是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语言的使用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上的。与普通班级的学生相比,民族班的学生在受教育程度和英语起点上存在着劣势。在升入大学之后,同样的英语学习内容,民族班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的困难,由此导致的一系列学习问题就接踵而至。所以,要想真正的提高民族班学生的英语成绩,就必须认识到现如今民族班大学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一种区别于普通英语教学模式的民族班英语教学模式。
一、民族班大学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英语基础的差距。民族班的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而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上的差距,这样一来,聚集在一个班集中的学生就有着大相径庭的英语基础。而一旦教师仍然按照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就很容易出现有些学生觉得学习内容太过简单、进度缓慢,而有些学生却觉得学习内容复杂、吃不消的情况,进而导致整体成绩不甚理想。
2.忽视英语教学。在许多的民族班中,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许多教师就将目光着重的放在了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对于英语课呈无视的态度,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专业课,英语成绩如何就不重要了。这种思想将能力教学和基础知识分割开来,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3.教学方式枯燥。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但是在目前民族班的英语教学当中,学生的主体性被大大弱化了,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呆板枯燥,严肃无趣,学生对课堂提不起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二、如何优化民族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1.进行分层教学。为了解决民族班学生的英语基础的差距引发的学习进度难以统一的问题,学校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来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类,分为A、B、C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设定。不仅如此,还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调整教学计划,比如说可以适当的将A层次学生的英语课时减少,将B、C层次学生的英语课时延长,以保证教学进度的一致。学校还要积极的制定科学合理的奖励措施,不仅仅只对一些培养出大量考过四六级的学生的教师进行奖励,对于B、C班的教师,只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取得进步,也要进行奖励,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英语教学。虽然对于民族班的学生来说,学习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专业技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并不能因此淡化了英语学习的观念,忽视了英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应当重视起英语教学,并且潜移默化的引导民族班的学生真正的重视起英语教学,在巩固好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英语能力,理解英语知识,从根本上提升英语成绩。
3.优化教学方式。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既新鲜又苦恼的事情,教师如果一味的对学生进行死板的教学,强迫性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英语语法等英语知识,那么学生会对英语学习产生越来越浓郁的排斥心理。因此,教师要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教师都要细心的关爱学生,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通过教师温暖和煦的态度和关怀,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爱,从而真正的信任教师。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学生也会因为对于教师的喜爱而对英语本身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用幽默的语言和开朗的态度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不断的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课堂之中,在与其他同学和教师的交流讨论中,深化记忆。
最后,教师可以将英语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实践的方式让民族班的学生对英语更加的感兴趣,也切实的感受到英语的实用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督促学生用英语记日记、看美剧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
三、结语
我国是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在面对民族班的学生时,教师应当找出他们的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层次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教学。诚然,目前民族班的英语课堂教学优化工作还不够完美,但是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打造更加高效的民族班大学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秀文.大学英语大班课堂授课模式优化策略研究[J].才智, 2015.15.
民族班教学 篇4
20世纪90年代, 为了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和生产力水平, 一些高等院校招收了民族班,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 关于民族班教学的探讨不是很多。民族班作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是不可忽视的, 研究好民族班的教学, 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班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
1.语言障碍是民族班学生英语学习的问题之一
中国青年报 (2005-09-06) 报道:据教育部提供的调查数据, 目前, 新疆、西藏仍然有70%的农牧民不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 贵州和云南有70%~80%的人口不能使用通用语言进行交流, 新疆仍然有30%以上的少数民族县、乡镇干部不会说普通话。民族班授课语言为汉语, 民族班学生虽然在进入大学前培训过汉语, 但在听课、学习中仍或多或少存地在障碍。
2.英语基础较本科生有很大差距
笔者以一级考卷为例, 分别对我校06级本科生, 民族班进行测试。本科及格率为97%, 而民族班及格率仅为19%。在听力、阅读、词汇选择、作文等题型上, 民族生较本科生差距可谓天壤之别。有些学生甚至对简单的语法如状语、双宾语等还不清楚。基础较好的学生虽然掌握了语法知识, 但在运用起来非常生疏, 错误句子时常出现。总而言之, 民族生英语基础问题急需解决。
二、解决对策
1.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强化其汉语理解能力
民族班采用英汉双语教学。英语是目的语, 汉语是工具性语言。如果汉语不过关, 那么, 英语学习无从谈起。所以, 当务之急是必须熟练掌握汉语。
民族班学生汉语语言的问题需学校给予解决。学校要给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双向交流或参加各项汉语类比赛等机会, 在共同交往和共同开展的活动中互相学习, 从而提高汉语水平, 最终达到明确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2.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进行教学
(1) 教材方面
在一些学校, 民族生与本科生所用教材相同。授课教师大多兼任本科生教学, 其教学方法相同。因此, 在教学上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建立一套符合民族生特点的特色教学, 势在必行。
就精读课本来说, 我们把《全新版大学英语》做了一些改动。将8个单元缩成4个。其中, A课文作为精读课来讲, 注意结合学生基础, 更细致地讲授——提供课文背景知识, 分析疑难句子, 有选择地讲解必要的词汇、短语。关于泛读, 教师们注意选择难度、篇幅均适宜的阅读材料, 以提问或选择正确答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全篇。听力教材中, 有相当长的对话或篇章语速快、内容难, 教师可选用适当的素材, 并补充课外听力材料丰富听力课。
现行教材对基础知识相对较好的本科生来说, 无疑是合适的。但对民族生来说, 存在偏深、偏长的问题, 教师要结合民族生特点, 适当选取合适的内容, 使学生在一定压力下轻轻松松学到知识。在此基础上, 系统讲授语法知识, 辅以练习, 让基础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 句子方面
长难句理解是民族生很难做好的一项内容, 而长难句又经常出现在阅读文章中。阅读理解在所有英语考试中占分比重较高, 不少同学失分于此。所以, 鼓励学生多进行长句、难句的分析, 注意科学地学习, 加强长句难句的练习。教师可讲述长句变短句的步骤:①提取主干, 找出主谓结构, 把握句子原意, 提取主要信息。②在主干句基础上, 分析其他成分, 找出主要成分和其他成分的内在关系, 然后整合信息。经过不间断的训练, 学生进步很大。
(3) 阅读方面
英语语言的学习包括两大方面:语言输入和输出。语言输入是阅读和听力, 输出是写作和口语。输出是学习语言的高级阶段。输入过程是量的积累过程, 当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在正确的、优质的语言输出上取得成果。虽然输出是最终成果, 但是语言输入不可忽视。如果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即语言输入, 那么, 无论语法学习, 还是课本学习都会遇到阻碍, 陷入困境。针对民族学生的阅读状况和水平, 教师应大量推荐英语短文, 包括有诗歌、寓言、名人逸事、科普小品等, 内容既有英语语言, 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多元的世界。
(4) 听说方面
在课堂教学之外, 鼓励学生多听、多说。最好每天能坚持听20分钟~30分钟。刚开始难度不要太大, 以发音清晰, 速度适中的语音材料为宜, 模仿语音语调。
通过电影学英语也是有效而实用的学习方式, 它有下列好处:①画面生动, 内容有趣, 不易产生厌学情绪。②知识和故事情节融合在一起, 记忆长久。③台词直白实用, 便于了解不同语境下使用的语言——书面语、口头语、甚至俚语等。
3.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英语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语)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激发兴趣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摒弃教师“一言堂”, 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即所谓的“寓教于乐”。可以讲幽默故事, 唱英语歌曲, 欣赏欧美影片, 开展英语游戏, 演讲辩论, 朗诵会, 单词比赛, 作文大赛等,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成功欲和成就感。丰富教学内容, 创造快乐英语学习气氛, 培养学英语兴趣, 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对于单词记忆这个连本科生都头痛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 “地区”这个词, 有的学生写成aree, 有的写成arar还有的写成aras。经老师讲解拆分记忆法, 即把area分成are和a, 变成两个又简单又熟悉的词汇或字母。
此外, 有些词如startle有多个同义词:surprise, astonish, amaze, shock等。如何记忆更有效?按照记忆程度从低到高进行排列, 即surprise-shock -startle-astonish -amaze。意思分别为一般吃惊-震惊-惊吓-难以置信地吃惊-吃惊得目瞪口呆。一个比一个程度高。依照这个顺序, 清晰地把这几个意似词区分开来。这是一种效果良好的记忆方法, 教师要善于使记忆简单化, 使记忆变得轻松简洁。
三、结语
民族生英语教学要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加快学生理解和内化的步伐。
民族生和本科生都是大学里的精英, 国家的栋梁。我们需因地制宜进行教学, 有针对、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民族生的学习水平, 将英语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业大学民族班的英语学习状况的调查, 指出民族班学生英语学习的问题, 并分析了原因。最后, 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族班教学,语言障碍,设计教材
参考文献
[1]张帆.浅析中国法学教育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07, (3) .
[2]周淑贞.蒙古族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民族教育研究, 2003, (2) .
民族班教学 篇5
调查报告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回族教育问题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 课 教 师
完 成 日 期冯文玲09052025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孙东方2010年 09 月28日
河南的回族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由于本人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比较关心,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更是关注,因此通过对民族地区教育的相关了解,再借助相关资料,写了这篇调查报告,以此反映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从回族的教育现状出发,探索与民族特殊性相关的落后根源及解决办法,为研究回族教育问题提供一些参考性素材。更希望国家对这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以促进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发展。
一.回族教育问题管窥(安徽回族)
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的教育,回族当然不能例外。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看,各民族都有强烈地保存自己文化传统的趋向。回族的民族特点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建立在伊斯兰信仰基础上的民族自觉感。回族教育的特殊模式正是在这种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具体表现是回族有学习伊斯兰文化的传统,这种传统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回先民入居中国是本身具有的,并一代代保持下来。明末出现的经堂教育就是这种传统的规范化和具体化。回族之所以能在大分散的居住条件下生存下来,并在民族内部保持着极强的内聚力量,这与伊斯兰教的传统教育分不开的;另一方面,回族也有学习中华文化的传统。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中,回族这个特点非常明显。回族先民由遥远的阿拉伯,波斯,中亚等地进入中国境内,他们要生存,必须学习中国的汉语。回民族的普通教育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正是由于回族同时受两种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反映在教育上市出现了两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形态。即经堂教育和普通教育。从回回先民起,到回族的形成,甚至到今天,这两种教育虽在不同时期,不
同地区,不同背景下所表现得程度不同,但都从未中断,而且在发展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回民正是在这两种不同的的长途径培养和造就了本民族各种人才,促进了回族的进步和发展。
2.回族历史悠久,但其教育,相对地说是落后的,发展的历程是曲折艰难的。首先是在黑暗中摸索——宗教教育的出现;继而是在晨光嘉微下,于曲折小径上徘徊——近代式回族学校教育的产生;继而走上了比较宽广的大道——现代回族学校教育的诞生,缩短回族与其他先进民族之间的教育差距。因此,加强对回族教育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安徽的回族教育现状
回族是安徽省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回族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教育相比,特别与全国教育的整体水平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安徽回族教育在新时期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回族教育也是安徽省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安徽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分布于全省158个县(市、区),在安徽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回族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省共有回族中学70多所,回族小学400多所,安徽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1所。但是,与其省区民族教育和全国教育水平相比,无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三.安徽回族教育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教育观念淡薄,学习创新意识不强
由于观念的原因,大多数回族家长对子女上学要求不高、管理不严,回族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家庭缺少劳动力、经济困难等原因辍学,选择了与父母或亲戚朋友一起做生意。蚌埠市9所回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与总入学率均为99.6%,而少数民族学生辍学率却高达2.1%,远远高于总辍学率0.74%。回族学生流失严重导致升学率逐年下降,这不利于回族文化水平及民族素质的提高。
2、教育发展地域不平衡,缺乏民族特色
回族因受居住区经济发展的制约,教育发展地域不平衡,城镇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落后地区。合肥市回族中学教育水平就高于经济落后的阜阳市回族中学,少数民族教育在文化传承上具有二元结构。首先,民族教育的各个方面要适应本民族文化环境和发展需要,体现本民族特色。其次,还要兼顾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国家的发展和需要,接受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主流文化。二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对待回族教育普遍存在重视后者甚至以后者取代前者的倾向,在安徽尤其明显。因而,安徽回族教育在一些地方常常被忽视,回族学校无回族特色。
3、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师资是兴教之本,一支高
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安徽回族学校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和整体素质与回族教育急需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安徽回族学校大多数位于环境相对闭塞、经济落后的乡镇,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部分回族学校的教师流失较为严重,尤其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严重短缺,影响了正常教学的开展,使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据2006年安徽省民委统计,在全省18个地市中,蚌埠市回族学校专兼职教师没有几人具有本科学历,全省民族学校的少数民族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也只有500多人。
4、教育结构不合理,效益不明显
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振兴回族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提高回族素质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还能优化回族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目前,回族教育结构不合理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职业技术教育薄弱,特别是根据回族特点专门培养回族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几乎没有。在安徽省494所民族学校中,多数是回族中小学及幼儿园,民族职业技术学校仅有民族职业学院(含民族中专)1所。职业技术教育短缺的结果是没有接受职业培训的很多回族青年,由于他们文化基础差,无一技之长,很难就业,一旦步入社会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有能形成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
四、发展安徽回族教育的对策
1、提升回族教育认知,更新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回族与其他民族一起被卷入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开放社会之中。竞争对人才素质的多样性、现代性要求,暴露出回族传统教育思想的缺陷,因此更新教育观。为了提高回族的教育水平,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引进现代教育观念,使每一位回族家长都具有时代感和强烈的民族优患意识,重视民族素质的提高。只有在正确教育观念指导下,才有可能推动回族教育发展。
2、增加回族特色课程,开展回族文化活动
安徽回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的文化特色。按照教育人类学的观点,文化决定教育,特别是文化价值取向的作用更大。所以,文化及其文化价值预制了教育的目的、方向、内容及其教育模式。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每个民族成员普遍的心理需求,而在回族学校中大多数没有设置有回族特色的课程。为了适应回族的心理特点,可以增设回族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和有回族特色的音乐、美术、体育课以及开展各种回族文化活动。安徽回族的体育活动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回族中流传着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具有鲜明回族特色的项目武术、摔跤石锁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开设一些有回族特色的体育课,教授一些回族学生喜爱且简单易学的体育项目。同时,在回族的传统节日里,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回族文化活动。
3、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增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
针对回族教育中教师数量少、素质低、教育设施落后的现状,除了充分利用中央政府制定的民族教育的优惠政策外,各级政府应该制定一些适合本地的民族教育工程,像宁夏启动的“百所示范标准化回民高中建设工程”,就对回族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只有采取多种途径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和教学水平,才能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了保证回族教育的资金投入,回族学校所在地的县级政府要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乡镇政府也要积极筹措资金用于改善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改善教师生活、工作条件。回族学校的教职工工资以及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都要纳入各级政府的经常预算。另外,还可以建立各种形式的回族教育发展基金会,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回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4、发展具有回族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之一。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直接。回族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发展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河南大多数回族居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回族文化素质偏低,落后的经济与不发达的文化教育,决定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回族脱贫致富的一个捷径。针对安徽职业技术教育不足的现状,应有针对性大力发展适合回族特点的职业技术教育。回族善于经商,具有经营皮毛、烹饪、产品加工等传统技能,可开展此类技术培训,使他们的商品和服务上档次、上水平。还可以在普通职业技术学校举办回族职业技术教育班,使他们在就业前、在岗或下岗后普遍受到技术教育,以此提高回族的职业技能,促进回族经济发展。总之,通过对安徽回族教育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分析,可以看出安徽回族教育相对落后,其中原因主要是存在教育观念落后、缺乏民族特色、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只有对症下药采取更新现代教育观念、增设回族特色课程、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发展回族职业技术教育等措施,才能推动回族教育发展,全面提高回族素质,使安徽回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创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础。
五、参考文献
1.庞士谦:(中国回教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课本),载(禹贡)第7卷第4期。
2.赵振武:(三十年来中国回教文化状况》,载(禹贡)第5卷第1期。3.《孟县志》4。陈江《华心说》
六、附录
民族班教学 篇6
一、去民族化的具体表现
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去民族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课程设置一般化,少数民族音乐所占分量严重不足。无论是少数民族高校,还是民族地区的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声乐专业的基本课程与普通高校声乐专业的课程差别不大,主要有钢琴副科、视唱练耳、乐理、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等,多数学校没有开设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少数民族声乐模唱等课程,有的则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作为选修课。另外,诸如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论、音乐人类学等课程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开设。由于课程设置上民族音乐的分量不足,导致学生少数民族音乐知识面不宽,对少数民族声乐在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不够,更难以从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中把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和少数民族声乐的特色。
二是教学内容趋同化,教学中体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点的内容不突出。少数民族声乐专业基本上采用美声唱法和汉族民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进行唱法技巧的训练,对民族风格的提炼、训练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形成了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取代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状况。练习曲目中,外国和汉族经典歌曲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歌曲特别是少数民族风格浓郁的歌曲极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丰富的音乐资源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教学评价上,基本上采用美声唱法和汉族民歌唱法的标准,也就是以一种绝对的、唯一的标准评价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教学中对一些民族风格突出的学生的个性重视不够,针对性组织教学不够。由于忽视民族风格,没有处理好发声技巧训练与保持和弘扬民族风格的关系,致使一些原来民族风格较浓的学生经过学习后反而唱不好本民族风格的歌曲,甚至变得不伦不类。对用少数民族语言演唱强调不够。有些少数民族歌曲,只有用少数民族语言来演唱,才能较好地体现民族风格,如用汉语演唱,就没有“味道”了。汉语不太好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语言思维习惯不同,他们使用汉语演唱时对语气、语音的把握往往不到位,显得很不协调。
三是教学形式简单化,与少数民族声乐教学需要不适应。目前基本上是按照大课、组课为主,小课为辅的形式组织教学,每学期进行一次汇报考试,这对于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差异性较大的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来说,其灵活性显然是不够的。从伴奏形式上看,目前几乎是清一色的钢琴伴奏,一些更适合用少数民族乐器伴奏的作品也没有用少数民族乐器进行伴奏。而对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用钢琴伴奏与用民族乐器伴奏,他们的音乐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些歌曲用少数民族乐器伴奏,学生很容易找到感觉,进入“状态”很快,演唱与伴奏也很和谐。此外,少数民族题材的教学音像资料严重不足。由于受经费等的影响,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学习,一方面要请少数民族民间歌手来进行示范,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音乐富集地去,向少数民族民间歌手学习,体验少数民族声乐的存在形式、社会功能和传承方式。
二、去民族化的原因分析
导致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去民族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是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对少数民族声乐在我国民族声乐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把美声唱法和汉族民歌唱法作为声乐的正统形式,作为培养声乐人才的基本方向和声乐教学的基本范式。在这种价值观下,少数民族声乐被认为“简单”、“落后”、“不科学”,不被作为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看待。一些民族风格纯正的少数民族歌手,尽管群众很喜欢听他们的歌,但却被视为“大白嗓子”、“下里巴人”,他们的价值自然不会受到重视。有的虽然承认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却又习惯用西方音乐理论来诠释它,这当然也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总之,不能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声乐的价值,就不能在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重视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二是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对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特殊性认识不足。以美声唱法为基础、以汉族民歌唱法为主题的“正统”教学理念运用到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上,必然导致少数民族声乐教学去民族化。少数民族声乐无论是发音部位,还是发声方式,都有许多独特的东西,如蒙古族、侗族的颤音,都是基于语音特质的声音形态,语言是这些声音形态存在的基本条件,蒙古族长调“诺古拉”唱法与蒙语的发音特点有很大关系,正因如此,不会说蒙语的人,很难把长调唱好。此外,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在用嗓力量、真假声比例、共鸣腔运用等方面也存在许多差异,少数民族声乐教学就是要重视这些差异,把握好这些差异。如果忽视这些差异,用同一种方法训练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个体条件的学生,往往会导致学生既唱不好汉族民歌,也唱不了本民族歌曲,“千人一腔”的局面就在所难免。更为重要的是,在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做到突出艺术个性,尊重风格差异,是保证民族艺术多元化、多样性的重要方面。
三是受理论研究滞后的影响,教材等与教学紧密相关的基础建设跟不上。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声乐研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有不少有识之士较早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但基本处于边缘地位,研究力量不足,研究范围不宽,研究层次不深,重要成果不多,特别是缺乏普及性、大众化的研究成果,少数民族声乐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些研究成果没能及时运用到教学当中去,与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建设跟不上,教师明知一些教材不合适,但别无选择。
三、几点对策建议
解决少数民族声乐教学去民族化的问题,涉及观念、机制等诸多方面,笔者认为,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
一要围绕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基本任务深化对少数民族声乐的价值和特点的认识。高校少数民族聲乐教学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特色声乐人才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解决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去民族化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声乐的重要价值和基本特点。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艺术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事关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民族特色是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搞好少数民族声乐教学,关键要突出民族特色。失去民族特色,少数民族声乐教学就去了存在的必要。要通过突出民族特色,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声乐的重要价值,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他们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这个前提下,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特殊性,掌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注重突出民族特色,对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我们民族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急剧变化的今天,重视民族特色、培养民族特色浓郁的声乐人才,具有多重意义。
二要围绕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搞好教学改革。首先要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文化特质问题,没有对文化的宏观认识,就把握不了文化的特质。为有利于少数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必要适当增加文化课的比重,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论纳入专业基础课范围,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少数民族声乐概论作为必修课。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把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寓文化传承于音乐教育当中。根据教学需要改革伴奏形式,大胆利用民族乐器进行伴奏或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根据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和不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提高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针对性,探索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本土化、民族化的发展道路。立足民族和地区实际,编写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曲目库,把各民族优秀民歌编写成教材,改变目前教学曲目单一、民族特色浓郁的作品偏少的状况。进一步搞活教学形式,多请一些著名的少数民族民间歌手到学校进行示范,甚至可以聘请少数民族优秀民间歌手做兼职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到民族地区采风,向民间歌手学习。积极开发少数民族声乐教学资料,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丰富的音乐资源能够进入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课堂。
三要围绕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声乐的理论研究。要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的类型、特点、功能、传承方式和与其它音乐形式的关系。加强对少数民族声乐发声方法的研究,建立少数民族声乐发声方法的独立话语体系。加强对少数民族声乐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完善少数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机制。要积极借鉴世界音乐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来推动少数民族声乐理论研究。建立有利于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搞好理论研究成果向课堂教学的及时转化。
总之,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是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生命线”,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去民族化问题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改变。
韩昌梅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讲师
民族班教学 篇7
关键词:民族班,生理学,多媒体,教学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它是医学课程中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课, 其理论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 对教师来说难讲解, 对学生来说难理解、难记忆。而对于我校民族班学生来说, 难度更大。虽然经过了一年的医学汉语预科学习, 汉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能进行一般的言语交流, 对医学基本术语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小, 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欠缺, 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而生理学知识的理论性又强,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他们理解生命活动的过程、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若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上课过程中难度很大, 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根据我校民族班学生的特点, 笔者在民族班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通过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 提高了民族班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
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大都比较抽象, 比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血液凝固的过程、心脏的泵血过程、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尿的生成过程、突触的传递过程等等, 对于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论, 使用传统的教学法, 即使教师再努力、再耐心地讲解, 民族班学生理解起来仍然很困难, 久而久之, 他们对生理学课程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丧失了学好的信心。而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将图形、文字、数据、语音、动画等融为一体, 通过提供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 将抽象变为具体, 将静态变为动态, 从而使枯燥的生理学知识富有了趣味性, 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通过这种教学情境, 把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概念用清晰、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 可将民族班学生置身于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 激发了他们了解自身生命活动的愿望和热情, 提高了他们学习生理学的兴趣。
例如, 在讲解“尿的生成过程”时, 虽然该生理现象学生再熟悉不过, 但理论知识却比较抽象和枯燥, 要讲透该部分, 难度很大, 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给学生以动态、连续的感受, 本来连续的过程被割裂开来讲解, 学生不易理解。而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过程, 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具体、连续、形象, 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活动现象变得鲜活、生动、新颖、有趣, 使民族班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理解这部分的知识内容。
二、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动画演示, 提高了民族班学生的观察能力
由于我校民族班学生年龄偏小, 抽象思维欠缺, 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具体生动的图像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提高了民族班学生生理学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
例如, 在心肌的生理特性之“传导性”的教学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动态演示从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向心房和心室传导的过程, 让民族班学生仔细分辨在这个过程中, 心房和心室的兴奋和收缩的顺序, 然后进行区别和对比, 激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各抒已见, 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心肌传导性的特点, 培养了民族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使民族班学生能够掌握得更准确、理解得更透彻、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达到了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不断优化的教学过程, 提高了生理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课时的压缩, 教师每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容量很大,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前, 教师疲于完成教学内容, 有些知识点尚无法展开, 更别提留出一定时间给学生课堂讨论了, 也无暇去了解民族班学生到底听懂了多少, 理解了多少, 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 考试成绩亦不理想。而不通过分析和讨论, 课堂气氛无法活跃, 民族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无法得到发挥,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法提高。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以其容量大、速度快的优势, 加大了理论教学的信息广度, 延长和拓宽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同时由于它节约了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 从而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理论讲解,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便于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 便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同时可以提供大量的材料供民族班学生分析,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 对于提高民族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例如, 在“血液的凝固”一节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可先让学生仔细观看血液凝固的视频动画, 让学生对血液凝固这个生理现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继而提出问题:血液是怎样一步步凝固的?其过程如何?什么物质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 引导民族班学生的主动思考, 激发他们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将逼真的视频动画与视觉效果相结合, 伴随着教师的提问, 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将观察获得的资料一步步地进行分析和综合, 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通过多媒体的系统归纳, 再现知识脉络, 构建了适合民族班学生记忆的知识体系
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多采用口述或板书进行总结和归纳, 而我校民族班学生的理解力有限, 部分汉语听力一般或书写速度较慢的的学生, 无法将教师归纳的系统内容听懂或记完整。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后, 能把本节所学的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 将其编织成知识的脉络, 使复杂的问题条理化, 从而实现了知识体系的顺利构建。这样既提高了归纳的速度, 又有助于民族班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他们对每节课的知识脉络和思路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把握。
例如, 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一章的教学中, 以口腔、胃、小肠这三个部位为主线, 展开介绍了各部位的机械性消化过程和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各部位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多媒体, 将本节课的内容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揭示各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 给学生展示了一个脉络清晰的消化和吸收知识结构网, 使民族班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看清各部分内容间的内在联系, 有助于他们全面地掌握消化和吸收的理论知识。
总之, 将动、静、声、形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在民族班生理学教学过程中以后, 可以将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 使民族班学生易于理解,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有利于我校民族班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学习生理学知识,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提升了我校民族班生理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彭波, 李茂松.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民族班教学 篇8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的问题
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 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弘扬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阵地。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 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 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 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已显得日益陈旧、缺乏活力, 改革、创新势在必行。目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主要存在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和教学理念滞后两大问题。
(一) 在教师有限的前提下, 班级人数相对较多
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集中在第一学期上课, 在这个学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的教师要承担整个学校所有大一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在教师人数有限的前提下, 必须合并班级上课。这也就意味着每个班级上课人数相对偏多, 要不然就没有办法完成所有班级的授课。人数相对偏多导致上课效果相对较差。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他们认为班级上课人数多、班级大, 自己不会被教师注意, 所以在课堂上做自己想做的事, 应付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有的学生因为大班上课教室大, 距离黑板较远, 看不清教师的板书, 所以出现放弃的心态。大班上课不仅使学生疲惫, 教师也很头疼。他们既要管教学, 又要管纪律, 费时费力, 调控起来相当困难。例如, 分组讨论环节, 在人数少的班级里分组讨论, 每组都有机会发言, 学生活跃度高;但在人数多的大班, 由于人数较多, 在分组讨论时大家发言的机会受到限制, 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质量。
(二) 教学理念滞后
目前,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大部分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是, 在具体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有些教育工作者实行的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听课为辅。“教师中心论”在理论课教学中仍有一定的市场。这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影响了理论课教学的深入和发展[1]。奎苏姆宾博士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陶行知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学校及教师就要为学生探索、创新提供良好的空间, 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 讨论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创新的好形式。这种形式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对话, 这既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思考, 又可以通过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将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
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 革新教学内容, 实施专题化教学
目前, 大部分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使用的教材是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该教材从理论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政策性。但是, 该教材的理论深度, 使得没有专业学科背景知识的大一新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了教学效果。面对这种情况,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契机, 进行了专题化教学改革探索。
专题化教学, 是指以专题的形式设计把教学内容, 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讲授。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 它丰富了课堂内容,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具体教学安排上, 将《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的12章节内容分成6大专题。专题一:走近“民族”;专题二:纷繁民族世界复杂民族问题”;专题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专题四: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专题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专题六: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平等团结。每一专题的讲授都注意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对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关心的问题着重进行讲授, 突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民族性、现实性, 使学生参与其中, 融入其中, 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关心社会。同时, 在求知中自然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基础。
(二) 改变教学方法, 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1. 运用案例教学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 是指运用真实案例, 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不要求学生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 而是促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2]。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教研室在进行专题化教学的同时, 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结合国家的政策及社会突发热点问题, 把枯燥的理论变成鲜活的案例, 使学生不仅从案例的分析、讨论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思维的方式、方法, 而且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思想。在讲授“中国民族概况”专题时, 采取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本民族的情况或者是他们所了解的民族的基本情况。通过这种方式, 把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与个人经历与兴趣相结合, 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及他们的风俗习惯, 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在讲授“纷繁民族世界复杂民族问题”专题时, 就新疆“7·5”事件, 让学生通过纪录片了解这一事件从策划到造成人员伤害的全过程, 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民族问题, 从而弄清不是所有涉及民族的问题都是民族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但世界不稳定及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活动猖獗, 他们组织的暴力犯罪, 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极大地伤害了各族人民的感情。在讲授“中国是各民族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题时, 通过影视资料及图片向学生展示, 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 中国是各民族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离不开56个民族, 同样, 56个民族也离不开国家, 只有强大的国家才会有富足的民族。在讲授“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专题时, 通过中国航母、中国龙精神等案例, 以民族共同心理认同为主线, 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对中华民族存在、发展、安危、利益等的认同和关切, 是中华民族存在的反映,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心理特质, 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心理纽带。通过二战时期犹太人惨遭纳粹分子屠杀的案例, 让学生认识到, 只有国家团结, 才有政通人和, 人民幸福, 从而自觉为维护祖国统一、安全、荣誉与利益而努力奋斗。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专题时, 使学生了解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能相对比较成功地解决民族问题,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专题时, 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讲起, 先倾听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各项民族政策的理解、对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 再使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民族政策, 了解各项政策的初衷和实质, 做党的政策的坚决执行者、捍卫者。
2. 运用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积极发挥学生能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3]讨论式互动教学法是学与思、学与论的结合。这种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内容需求、个体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及兴趣点,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动态、创新的教学过程, 引导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提升学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它对于巩固和加深已学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讨论使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理论知识, 更好地内在转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影响自己的内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教学的最佳效果应当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形成良性互动, 实现教学相长, 使所学知识能对以后的生活给予理论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重视理论教学, 但不看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缺乏对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鼓励, 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要求, 满足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上想办法把学习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激活, 将“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4]。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除了实行专题教学, 还在课堂上实行了讨论式互动教学法及实践教学,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 效果良好。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 笔者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 讨论的内容最好是那些学生感兴趣, 同时又能对他们的内心世界起到积极影响的现实生活案例, 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的目的。例如, 在讲到西部大开发时, 给学生的讨论题目就是“如何看待新疆的切糕事件”。通过讨论不仅让学生了解事件本身, 更要让他们了解这个个体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经济原因, 以及西部边疆经济目前的状况、国家对西部边疆的政策。两年的探索和改革表明, 案例教学法、讨论式互动教学法的运用得到学生的认可, 教学效果良好。
(三) 推动实践教学, 提高民族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2005年, 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教学改革的要求, 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必须有实践环节, 并且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内蒙古民族大学响应国家的号召和规定, 在强化民族理论教学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 扩大了第二课堂的作用, 进行实践教学。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 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灵活广泛, 如参观考察民族名胜古迹、博物馆, 观看相关所学知识的影像资料等。这些方式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 把时代的气息注入新的理论体系中, 不仅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也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受到学生的认可和好评。例如,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在讲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一专题时, 组织学生参观了当地民族文化博物馆, 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正是古老的中国文明, 培育了中国人民的精神, 各民族为缔造伟大的祖国、捍卫祖国的统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对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使命感有积极意义;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这一专题时,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进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社会调查等等, 让学生感受到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 民族地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新发展、新成就, 进而使学生认识到, 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存的基础、发展的保障, 是各民族维护尊严的前提。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 学生增长了见识。
高校大学生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对象, 也是国内分裂势力竭力争夺的群体, 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因此, 发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对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坚定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帮助他们与破坏国家统一及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要实施专题化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要推动实践教学, 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颖.深化民族理论课教学, 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J].民族教育研究, 2003, (6) .
[2]谢四平, 李晓衡.案例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 2003, (2) .
民族班教学 篇9
1. TPR教学法的定义
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教学法即全身反应法, 又称肢体反应教学法, 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San Jose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 是一种通过语言与行为的协调教授语言的方法。其主要观点: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即对外语的学习和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相似, 学生先用身体反应, 然后用语言进行反应。这种教学方法首先将抽象的语言通过各种形式肢体动作, 例如指、摸、唱、画、手势等实现形象转化, 学生通过对输入右大脑的第一语言进行形象的转化后, 进而理解语言代码表达的含义和意义, 为“说”做好准备。TPR教学法是一种关于语言理解能力的训练[1]。
TPR教学法要求学生学习理解能力产生于表达能力之前, 即理解先于输出, 因为要把课本上死板生硬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活泼且易于学生理解接受的肢体语言, TPR教学法的教学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等因素尤为关键[2]。一般情况下, 为了便于理解肢体语言, 教师常常采用“听—做动作”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这是TPR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发号施令, 先自己示范, 等学生理解后再完成教师指定的动作。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一般适合于第二语言的初学者或者英语基础薄弱者, 与我校英语专业民族班学生情况基本吻合。
2. TPR教学法在我校英语专业民族班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2.1 我校英语专业民族学生外语教学现状分析。
我校英语专业民族学生结构复杂、基础差异较大, 英语教学效果不是很显著。一是历史文化背景。文化是民族语言活动的舞台, 语言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历史是紧密交织的, 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群体, 在语言表达上各有差异, 造成外语学习和交流的障碍。二是生活环境。由于生活在较闭塞的农村, 生长环境文化落后, 思想交流沟通贫乏及经济条件等因素, 造成了民族生身上特有的一些消极因素, 这种负面的因素直接影响了外语教学效果。三是教材内容不适合新疆本土语言文化特点。制定本土文化特征的外语教材, 有助于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更积极、更高效地掌握所学的外语, 有助于创造出具有新疆特色的外语教学法体系, 更对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四是缺少少数民族三语型外语教师。少数民族学生在外语学习中面临三语转换的复杂认知过程, 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是在进入学校后才开始学习汉语的, 还没有达到使用自如的水平, 又开始学习第三门语言。他们的外语教师大多不懂学生母语, 外语学习只能以汉语为媒介语言, 一方面, 提高了其认知处理的复杂程度, 另一方面, 汉语与外语及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细微差异会成为干扰因素。这些因素制约了民族外语教学的发展。
2.2 运用TPR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人文主义心理学认为情感因素在知识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知识的习得也不例外。融洽的师生情感能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继而打造高效课堂。自尊、自信、动机、惊喜、愉悦等积极情感有利于激发乐学的心理状态, 而焦虑、害怕、紧张、沮丧、怀疑、厌恶等消极情感都会致使厌学情绪产生及蔓延[3]。高校英语教学更趋近于理性化, 教学环境相对沉闷压抑, 师生关系更为疏远等, 是引发学生消极情感的因素, 极其不利于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课堂的生动性。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的理解先于输出, 教学中首先应有足量且有意义的语言输入才会产生更好的输出。TPR替代复杂的分析讲解过程, 通过简洁明了的指令性话语激发全身心的互动, 可大量增加语言输入量, 正是高校英语教学所必需的。教育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包括三个因素:内在程序、大脑不同分工和情感过滤[4], 专业外语学习过程也不例外。作为应用心理学领域的著名教育家, 詹姆士在建立TPR语言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深知心理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辩证关系及将它们作为TPR体系应用依据的重要性。
3. TPR教学法在英语专业民族班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3.1 授课过程中运用动作或者表情。
通过与英语专业16-1班17个民族学生的交谈得知, 在英语听说读写四大板块中, 14人对读这一板块最感兴趣, 是因为他们本民族语言的字母发音与英语字母的发音非常相像, 这就使得他们能非常自信地完成读这一任务。如何很好地进行读这一项工作?TPR教学法通过动作或者表情教授词汇和句型, 很容易让学生记住所学的词汇和句型, 民族生能歌善舞, 喜欢用动作和表情表达语言之意, 很容易理解动作和表情, 理解所授的词汇和句型后, 再大声朗读出来, 反复记忆, 这样就能很好地进行英语学习。
3.2 结合多媒体, 通过表演和模仿进行情景教学。
把课文情节的内容编成短剧, 分角色表演, 这样做不但使课文教学通俗易懂, 而且具有更强的趣味性。新疆辽阔的土地孕育了性格开朗、豁达、自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他们乐于表达, 也善于表达, 为语言学习创造了天然条件。通过对英语专业汉族班和民族班的上课情况进行对比发现, 民族生上课积极性很高, 很容易投入对话中的角色扮演。这与英语朗读是分不开的, 在表演和模仿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展示自己朗读的能力, 还可以展现特有的肢体表现力。结合每个场景、内容及动作要求, 学生完成对话练习和教学内容, 使情景表演变得生动、简单、生活化。
3.3 结合动作进行语法讲解。
例如在“What Are You Doing?”这个句型中, 要进行-ing的讲解, 通过以下动作更容易让学生理解-ing表示的意义。以dancing为例, 教师说道:“dancing.”学生通过手的转动或者脚的移动来表现正在跳舞这个语法。反复几次, 学生的理解会不断加深, 直至完全明白语法所表达的意义。总之, 在我校英语专业民族班使用TPR教学法,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发挥学生主观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就感。
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 新疆地区的英语教育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和南疆地区的发展。针对新疆民族地区学生的特点, 提出TPR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在使用时, 教师设计好的肢体语言要符合民族文化习惯, 积极发挥学生的作用, 渗透本土文化, 更具针对性地让学生协助教师设计符合民族文化习惯的肢体语并积极参加到动作示范中,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摘要:作者通过分析新疆英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制约因素, 结合实际教学经验, 提出适合新疆英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方法——TPR教学法, 旨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英语。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TPR教学法,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贾莉萍.TPR教学法在少数民族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西藏教育, 2013, (9) .
[2]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3]殷泽生.情感的功能及其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J].南京农专学报, 2002, (4) .
[4]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民族班教学 篇10
一、调查方法和内容
实地调查法:我主要对近10年来我校民族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的以下3种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错别字改错试卷300份;2.非毕业班水平统测及中考成绩对照表100份;3.语文学习问卷调查表400份。
二、调查过程和结论
1. 经过调查发现, 民族班学生在初一入学阶段, 语文基础的原始积累和语言素养方面远远低于同年级城市学生的平均水平, 特别是在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方面的能力较差, 城市学生在造句、用词和理解文章大意以及语言表达方面明显优于民族班学生。
如普通班学生错别字出现率为平均每百字为8个左右, 民族班学生达21个以上。普通班学生病句现象为54例, 而民族班学生为124例。具体见下表:
(满分为 20 分, 100 份抽样调查)
2.在语文学习的兴趣方面, 民族班学生也明显低于同级普通学生。在300份问卷调查中, 85.6%的城市学生表示喜欢语文, 经常进行自觉的阅读活动, 已读过四大名著中某一本的学生为82.1%;其中67%的学生阅读的面比较广, 并会选择一些人文内涵较高的书刊如《读者》《小小说选刊》《散文》等作品进行阅读。另有36.4%的学生会利用多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电脑等设备广泛地涉猎语文知识。而民族班学生相比之下就显现出明显的弱势, 仅有69.2%的学生表示喜欢语文学科, 43.7%的学生还不会有意识地阅读一些较为有益的书籍, 已阅读过四大名著之一的学生仅为50.5%;大多数学生阅读的文学材料档次较低, 仅限于《故事会》、漫画书等通俗刊物, 民族班学生能利用多种媒体进行语文学习的则寥寥无几。
三、提高民族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对策
以上结论表明, 我校民族学生在初一刚入学时,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城市普通班学生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但经过我校历届语文教师的辛勤努力, 民族学生到初二、初三时上升速度还是比较明显, 经走访调查历届民族班语文教师, 他们在教学中主要坚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选派良师, 为民族班教学导航
少数民族学生虽然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但是他们的思想普遍较为单纯, 尤其是向师心很强, 对事物的喜好也很单纯稳定。好多学生就因单纯地喜欢某个教师而喜欢上他的课。所以民族班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人格魅力, 让学生乐于亲近, 喜欢上语文课。民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很强,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主要内容上来, 又不压抑、淹没学生的好奇心。因此, 在民族班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手势、表情都不能流露出急躁、否定、讥笑的情绪, 在对学生进行肯定的同时, 还巧妙地诱导学生保持专注的兴趣。教师的一句表扬、一次鼓励, 都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在这种成功的喜悦中, 学生思维不受任何束缚, 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之中, 个性和品格得以充分的显露, 产生一种强烈的争先恐后的表现欲望, 兴趣被大大激发。因此, 自开办民族班以来, 我校各级领导就给予高度的重视, 从各方面对民族班学生进行关心和扶持, 选派优秀教师担任民族班的语文教学工作, 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激发民族班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历届语文教师都能怀着一颗关爱之心进行教学, 我们努力加强自身修养, 鼓励和理解民族学生, 使他们渐渐消除了学习的顾虑, 培养起了热爱语文的兴趣。
2.认真积累, 夯实民族班学生语文基础
针对民族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 我校民族班任课教师主要坚持做好了指导民族班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工作。我们结合学生实际, 制订出了一些虽然简易但却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利用好词好句积累、优秀习作摘抄、写观察日记、写随笔语录等方式来弥补民族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的缺限。一般要求民族班学生每天坚持到校图书室阅读各类书籍30分钟以上, 每周坚持记录400~500字的读书笔记, 以拓宽他们语文知识积累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这样长期的坚持, 民族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为语文学习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保障。
3.优化环境, 为民族班学生创造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机会
要学好语文, 语文环境很重要。尤其是对于表达能力不够强、胆量普遍较小的民族学生而言, 直观的语文教学环境更加重要。因此我校教师很注重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进行民族班的语文教学。如在进行朗读教学时, 要求学生先自读课文, 然后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在小组内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和讨论, 再请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 这样就让每个学生都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 慢慢地, 学生的胆量越来越大了, 随着发言的次数增加, 表达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好了。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民族班的语文教师们还对学生进行了多方面的阅读指导, 如开办朗读兴趣小组, 教会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 培养学生读的兴趣;组织学生收听广播、录音、看电影等, 让他们在娱乐的过程中提高听的能力;通过组织小型故事会、演讲会、讨论会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民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渐渐提高了我校民族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通过以上措施的施行, 我校民族学生的语文基础欠缺的现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从初一到初三, 民族班与普通班学生的差距大大缩小,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为民族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楚雄州的民族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后备人才。具体成绩见下表:
(满分为 20~25 分)
四、我个人在民族班语文教学方面的几点做法
1.在培养民族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鼓舞学生去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巨大力量, 是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可以说, 兴趣是“磁石”, 它将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钥匙, 悄悄打开学生的心扉。对于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民族班语文教师而言, 激发和培养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个人认为, 提高民族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 改进教法, 激发兴趣。如从导语入手进行创新, 导语是一篇课文的开场白, 有一个生动的导语, 就会给学生以一种新鲜的感觉, 因势利导, 就容易激发其兴趣, 活跃其思维, 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导语的设置可巧用故事, 或展示实物, 或借助挂图、文中插图, 或自制道具, 或运用多媒体技术, 或借助动作手势等方法的使用, 让学生印象深刻, 情绪专注,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 我给学生讲述了马克·吐温幽默的故事。当小说家说到:“我听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 最锐利的就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 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剌破它长出来, 还不锐利吗?”学生都笑了起来, 整堂课便轻松愉快地进入了状态, 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 对照比较, 导之以趣。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多对照比较, 既可激发兴趣, 也是培养创造思维的一项有效措施。比较可从两方面入手:1求同:引导学生从不同现象里去寻找包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2求异: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差异, 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
如教《社戏》中“行船中的夜色”一段时, 我让学生跟《春》中的“春风图”进行对照比较, 并让他们大胆地比一比谁的心最细, 学生很快地找出了相同处:都写了扑面的春风和空气里的香味;都写了笛子声。又比较两者的不同处:《春》写的是初春新翻的泥土、新生嫩草的气息;《社戏》却写的是暮春的豆麦和河中水草的清香……通过这些细节的对照比较, 激发了兴趣, 也巩固了学习成效。
通过以上方法的施行, 不仅激发了民族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且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我所任民族班的学生非常喜欢学习语文, 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运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兴趣越高, 学习就会越轻松, 掌握的信息就会越多, 记忆就会更牢固, 在实践应用中也越灵活。多媒体教学就是要充分地应用声、像、图、文为学生创设一个立体的信息源体, 模拟真实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是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 对于民族学生而言是一种新鲜事物, 他们自然会怀有一种猎奇心, 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如教学《黄河颂》一文, 教学一开始, 我让学生“走进影院看黄河”, 用《黄河颂》的MTV引领学生走进黄河, 震撼人心的歌曲和激流澎湃的黄河水流深深感染了学生。我用多媒体介绍背景资料, 学生了解了作者光未然“英勇抗战赞黄河”的思想感情。在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后, 我用背景音乐和一系列画面作背景让学生进入情境朗读环节, 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反复朗读后, 我用图像配合文字展示了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开动思维说黄河”, 学生热烈讨论, 并相互质疑、辩答, 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解除疑团问黄河”这一教学环节, 学生由课内到课外, 从古到今, 从黄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变化各个角度发问, 学生积极思维, 合作探究, 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了解了黄河, 甚至还提出了课堂上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 更激发了他们课外探究黄河、关注黄河的欲望。在拓展训练中, 我播放了影片《保卫黄河》, 让学生在抗日的炮火硝烟中受感染, 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和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操。我让学生给影片《保卫黄河》歌词写朗诵词, 既加深了对《黄河颂》课文的理解, 又激发了他们热爱黄河、热爱祖国的无限激情。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 这自然有利于活跃我们的课堂教学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
3.创设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 开辟第二课堂
语文知识的运用非常讲究“厚积薄发”, 因此要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量, 积累是唯一切实可行的途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语文要学好, 功夫在课外”,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民族学生的语文水平, 必须让学生从“憋闷的狭小的一隅返回到语文广阔的天地里去。”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调动学生博览群书的积极性。
(1) 坚持让学生自编手抄报, 每月一期, 自编自排, 自己设计, 报上内容要求至少一半出自他们自己的手笔, 调动了学生广泛阅读、搜集材料的积极性, 提高了他们写作的能力。
(2) 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杂志, 阅读健康有益的文学读物。规定学生每天要保证半小时课外阅读。要求一周交一次摘抄本。学生看书看报的积极性很高, 有的订阅《语文报》《读者》《美文》《作文与考试》等书刊;有的课外自读《泰弋尔诗集》《茶花女》《战争与和平》等文学名著。学生慢慢地喜欢上了课外阅读, 并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面, 丰富了语言材料, 提高了阅读能力, 久而久之, 语文成绩自然提高了。
民族声乐表演教学探究 篇11
关键词:民族声乐表演;教学研究
新中国建国四十年来,我国的民族声乐有了可喜的发展。从事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的同志越来越多。而且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声乐演唱人才。民族声乐这朵声乐艺术百花园中瑰丽的花朵,必将开得更加绚丽。而我们从事民族声乐的教育工作者及演唱者,肩负着发展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一、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的国土上生活着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地方民歌,民歌演唱方法以及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我国民族音乐的复杂性,致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的难度大,教师不好把握和分析。因此,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整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都比较落后和守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进步,更不利于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不利于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二、民族声乐的共性与个性
民族声乐的发展,就边疆地区高校而言,长期受到“师傅带徒弟”培养模式的制约,似乎这一传统的传授方式就是声乐教学唯一合理的方式。这里,我们不否认这一传授方式在民族声乐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同样也不否认艺术强调体现特色、体现风格和体现个性。但我们也清楚,对于当代民族声乐而言,科学性是绝不能忽视的,否则,民族传统演唱艺术同当代民族声乐界限是不清的。当然,我们强调民族声乐的特色、风格和个性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这里就出现了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民族声乐发展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一个学术上的首要问题。否则,民族声乐的理念不清,人才培养的方向不明,教学必将是混论的。
民族声乐科学发声共性与民族声乐演唱个性的统一在民族声乐的教育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民族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处理好科学发声技术共性与传统民族声乐演唱个性之间的有机结合,使民族声乐不同的个性都能在科学发声技术的共性中得到充分体现,实现民族声乐的科学演唱。在实施民族声乐的教育过程中,就势必要解决好科学发声的技术训练、传统民族声乐演唱训练和民族艺术文化的学习等专业上的首要问题。
三、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问题
1.民族声乐的特性越来越少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期,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主要通过民族声乐演唱和聘请民间歌手示范表演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各个领域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民族声乐教学方面也不例外,中国在音乐教学方面开始向西方学习,逐渐受到欧美国家的影响,很多院校开始把教学注意力转移到流行音乐上,逐渐忽视了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很多的专业音乐院校或其他学校的音乐专业都去钻研和发展流行音乐,在民族音乐教学上则不去花费时间和经历进行研究和创新,所以社会进步,音乐发展,但是民族声乐的教学还是在原地踏步。很多院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不再去分析民族特色和民族声乐的具体风格,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知道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而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一无所知,民族声乐在表演时缺少了民族情感和民族风格的神韵。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2.民族声乐教材内容的缺陷性
由于开放国策的执行,欧美文化潮水般地涌入我国,国内的大部分高校也把注意力放在流行音乐上。所以高校的音乐教师和社会上的音乐人士都去研究和创新流行音乐的的形式、内容等,渐渐流行音乐的教材内容不断地完整、具体、全面。民族声乐的教材因为没有专业人士去研究和编辑,还停留在以前的状态。在今天的很多音乐院校,民族音乐的教材还是原始的曲谱教材,音像音响等方面的内容还没有进入学生的必修课。这种现状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流对民族声乐的不重视,音乐院校的关注焦点不在民族声乐上。另一方面,我国在民族声乐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即使有很多音乐院校,他们的民族声乐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十分有限,根本不能进行深入的民族声乐教学研究。
四、中国民族声乐的教学法
作为当代高校民族声乐的施教者,如果对民族声乐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在实施民族声乐的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片面夸大西洋科学发声的地位和作用,忽视或否定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的合理性、特色性,必将步入民族声乐教育的误区,把民族声乐教育与人才培养引入死胡同。民族声乐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正确处理好科学训练与传统民族声乐演唱训练的辨证统一。对于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来说,就需在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各种唱法和流派发声科学性的基础上,认识和学习我国各民族传统演唱艺术之精髓,广泛积累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元素,把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成为运用当今先进理念和科学的方法,使肌能逐渐适合歌唱的要求。在演唱中做到发声科学,充分彰显我国丰厚的民族艺术文化个性和特色,使民族声乐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科学发声技术的新型声乐艺术,从而始终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我国的声乐教学应重点推行启发式教学法。所谓感觉教学,就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动作和感觉用于歌唱的训练之中,通过这些感觉,体会到科学的发声状态,达到声乐训练的效果.由于每个人的发声器官构造各不相同,歌唱状态也各异,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也应有别。要避免用一种方法和感觉,去生搬硬套所有的学生,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另外,在声乐教学中,也可以经常采用假设和比喻的方法,避免就事论事,而用实际效果去启发学生。比如:“喉咙打开”、“喉头稳定”、“位置要高”、“气息要深”、“共鸣要大”、“声音要”、“明亮”、“集中”、“圆润”、“通常”、“靠前”、“垂直”、“放松”等等。教学时要求学生不把注意力放在要解决的具体部位上,以求达到训练的整体效果.例如:有的学生声音紧而虚,气息浅,喉头不稳定,吐字不统一.对这类问题,可以使用“支点”提法启发学生。
五、结语
民族声乐是我国音乐中的瑰宝,是我国的精神财富,民族声乐是我国民族特色在音乐上的完美体现。民族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对改善我国民族声乐具有重要作用,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有利于保持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本文分析了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的措施,希望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做出贡献。
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起步较晚,但是从未来发展上来说,声乐教学的从师人确日益增多,民族声乐在声乐教学体系的建立也很重要,如果能够逐渐形成中国自己的声乐教育学派,为祖国的声乐艺术作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黄长安.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方法探究[J].艺海,2009(7).
[2]李月明.民族声乐表演教学探究[J].北方音乐,2011(2).
[3]刘开封. 浅谈声乐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5).
民族班教学 篇12
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教学的目标、内容与课程性质
( 一)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 民间文学知识是一切从事文学事业的人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民间文学课程应为文学专业的必修课。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不但是某一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自发表露, 还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和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 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为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部分歌谣、谚语、俗语、顺口溜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样式在向其后代传授生产、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 传达民族信念、指导其人生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谜语在后辈智力开发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 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故事本身就是传播民间智慧的媒介之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教育作用是广泛而深远的。 部分民间故事通过善与恶、美与丑、勤劳与懒惰等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 在虚实交织的情节中, 传达出朴素的民间道义批判。 又如民间歌曲, 借助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乐器及曲调形式, 或表达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或倾诉世间的不平, 或歌咏至死不渝的爱情, 都有利于良好学生审美情趣的建构。
除了上述智育、德育两方面的教学目标, 在民间文学教学中, 引导学生感知体悟其中的自然朴素之美, 也应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 中文系学生大都缺乏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认识, 部分学生知道一些民间传说、故事, 但对其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的文学样式知之甚少。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应将对某一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或某一样式民间文学作品的讲述与对其民族历史、 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讲述相结合, 指引学生体悟这些民间文学样式所蕴含的自然、原生态之美。
( 二) 民族民间文学教学内容改革
在民间文学教学中, 传统教育以系统讲授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知识为主, 在艰涩的理论讲述中贯穿部分代表性作品并简要赏析。 这种理论先行的民间文学授课方式收效甚微。 正如孙正国先生所言:“ 当前教学的出发点则是理论结构的假设为核心线索的教学观, 也正是这种教学观, 几乎毁灭了民间文学的教学出路。 ”
与古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等文学课程相比较, 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学了解不多。 因此, 我们在授课中要根据学生实际不断调整讲述内容, 从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作品入手, 合理引导, 使其对民间文学的感性体认渐渐理性化。 诸如神话部分的教学, 我们应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神话作品, 继而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 通过作品的讲述, 不但展现了民间文学的展演性质, 也使学生容易理解神话即“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如此, 我们在探讨诸如神话的定义、起源、内容、分类、特点、价值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时, 便不再空洞晦涩,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仅是神话, 其他如民间故事、歌谣、传说、英雄史诗、爱情叙事诗等内容的教学我们也可采用以作品为原点逐渐导向理论知识的方法, 以便学生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学习。
二、民族民间文学教学方法改革
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课程教学中, 长期以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 不利于学生课堂主导地位的发挥, 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因此, 我们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 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以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弥补传统填鸭式教学的不足是我们教学方法改革的第一步。 在民间文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通过口头讲述、课堂讨论、 问题辩论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感受民族民间文学的独特艺术魅力, 并形成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认识与学理思考。 互动式教学方法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部分会民族语的学生乐意将他们从祖辈、邻居那里听来的口头文本带到课堂, 通过语言表演, 展现民族民间文学极富民族性、表演性的传承现场。 因此, 学生才能逐渐领悟民间文学的魅力, 进入课堂教学的民间语境。 此外,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是我们在民族民间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之时不忘田野调研的重要性, 在传授民族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
三、民族民间文学教学手段改革
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于民族民间文学课堂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以“ 说”“ 写”为主的授课方式, 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集讲述、图片、音频、视频、动漫为一体的、充斥大量教学信息的多元式、立体式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即使是深奥复杂、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 学生也可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轻易获得。 这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手段不但能使民间文学课堂教学容量增大, 还能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 提升其课堂参与度。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学生不但能在课堂“ 亲临”那些具有流传变异特性的民间文学文本表演现场, 感受其不同的存在形态, 还能学习一些田野调研可供借鉴的经验。 当然, 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辅助形式, 传统教学手段也不能被完全摒弃。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也应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高校中文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教学改革极为必要, 本文对当今民族民间文学改革的几点体会只是其一种可能性尝试, 如何切实推进民族民间文学教学的良性改革, 探索一条适合民间文学教学的改革之路, 是每一个教育、教研工作者急需面对的问题。
摘要:如何提高民族民间文学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教学探索是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中, 我们既要设定合理的教学目的, 也要在充分了解课程性质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 提升教学效率, 使学生在掌握民族民间文学课程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一些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 增进民族交流和理解。
关键词:民族院校,民族民间文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