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化教学

2024-06-05

民族化教学(共12篇)

民族化教学 篇1

随着钢琴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钢琴的演奏教学、钢琴曲创作教学等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钢琴教学不仅受到重要传统器乐教学的影响, 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融入了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 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钢琴创作本土化的重要意义。在钢琴教学中, 如何才能有效的将民族化的音乐元素融入到现代教学过程中, 是当前需要解决重要问题。

一、钢琴教学民族化的涵义

钢琴教学民族化存在不同的内涵, 一般认为钢琴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 将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性运用钢琴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 在借鉴国外钢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教师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艺术手段及其它艺术教学形式, 对学生进行教学, 将民族传统文化有机的融入钢琴教学中。在吸收、借鉴、学习西方钢琴教学的过程, 创新高校钢琴的教学方式, 对我国的钢琴教学进行创新, 找到钢琴与我国民间器乐的平衡点, 提高钢琴教学的效果。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 需要我们加强对钢琴教学民族化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钢琴本土作品的热爱, 以满足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需求, 实现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二、钢琴“民族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创新高校钢琴教学的模式。将西方钢琴教学的模式转变为中国式的教学模式, 将我国的民族文化有机的融入到感情文化教学中, 西方钢琴教学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对于钢琴的初学者来说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 对于大学钢琴教学是明显的不能符合教学的要求。传统的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传统钢琴教学的要求, 对创新钢琴教学模式十分不利, 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高校的钢琴教学不仅需要单一的钢琴技能训练, 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同时也要将民族化传统的音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因此, 我国的钢琴教学模式, 需要结合我国钢琴教学的要求, 探究适合我国钢琴教学的新模式, 这就需要对我国的钢琴教学进行改革, 结合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 扩大学生的钢琴文化视野, 将传统的民族文化融入到钢琴教学中, 实现钢琴教学的多元化。

促进高校钢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钢琴教学民族化的发展, 需要提高高校音乐教学的音乐理论与音乐素养, 才能有效的对学生实施教学和影响, 这样就需要加强对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 促进他们积极的改革传统的钢琴教学方法, 提高高校音乐教学的理论知识, 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 加强对钢琴艺术理论的学习。如增加中国钢琴艺术史、中国钢琴作品欣赏等钢琴理论的教学内容, 在促进高校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的学习的同时, 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 让学生能够通过钢琴音乐的表演, 将中国的民族音乐情感与意境展示出来, 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与理解。在钢琴音乐教学中, 要想解决好钢琴教学的民族化问题, 就需要教师能够熟练的理解民族钢琴音乐的各种特征, 具备把钢琴音乐融入到传统民族音乐的能力, 并能够在教学中将其展示出来, 同时要具有丰富的中国音乐艺术理论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在本土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和教学中,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国钢琴演奏法时, 需要重视音乐中隐含的非音乐性的文化因素在钢琴表演中的展示方法, 加强学生对本土钢琴作品的认知。在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钢琴作品的赏析, 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 重在提升学生的技能, 理解钢琴演奏的技能和理解钢琴的创作技法。

中国民族艺术特色的钢琴教学作品的开发与创作。在钢琴教学中, 需要具有民族化的钢琴教学作品, 才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音乐是钢琴民族化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创作本土化的钢琴作品过程中, 需要将浓郁的民族风格融入钢琴作品创作中, 的, 是解决钢琴民族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采用中西技法相结合, 将民族音乐融入到钢琴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教学, 这样不仅能弘扬了民族钢琴音乐艺术, 又增加了民族化的教学内容, 提升学生对民族化音乐的学习兴趣。积极运用具有中国神韵的钢琴作品,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学, 例如, 钢琴曲《兰花花变奏曲》、《梅花三弄》、《春舞》等钢琴作品都融入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 将这些具有民族风情的钢琴作品作为教学内容, 可以提高钢琴教学民族化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 加强钢琴艺术交流, 传播民族文化艺术。在钢琴教学中, 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 提升他们热爱本土钢琴作品的热情, 帮助他们在本土的音乐作品找寻到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促进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进而能够提升他们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心。此外, 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鼓励他们将民族音乐文化有机的融入到钢琴学习中。钢琴音乐理论教育者需要扩大钢琴音乐的研究范围, 增添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 为钢琴教学民族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同时, 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 还需要加强对国外钢琴音乐艺术教学的交流, 通过钢琴交流, 让更多的外籍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的钢琴艺术, 这样对钢琴教学民族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高校钢琴教学的民族化是每一个钢琴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 将民族音乐文化有机的融入到钢琴教学中, 从钢琴教学的技法、演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艺术理论, 不断的改革钢琴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才能有效的促进高校钢琴音乐教学的改革。

摘要:在高校钢琴教学的过程中, 如何有效的将“民族化”的钢琴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钢琴教学“民族化”的内涵进行阐述, 探讨当前高校钢琴教学“民族化”发展实施策略, 为高校钢琴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族化,钢琴教学,中西结合

参考文献

[1]马菲.民族化视角下的高校钢琴教学创新道路思考[J].黄河之声, 2014, 02.

[2]李艺.关于我国钢琴教学民族化的简要分析[J].北方音乐, 2013, 12.

[3]周民, 周萍.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高校钢琴教育的文化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5, 03.

民族化教学 篇2

调查报告

——千家万户,同欢同乐

姓 名

学 号

院系(部所)

专 业

任 课 教 师

完 成 日 期

魅力滕州,滕州人民自己的节日

滕州人民自己的节日

摘要: 滕州市,简称“滕”,又称“善国”、“滕国”等,古为“三国五邑”之地,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 ── 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古为泗水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全国百强县(市)之一。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2009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总人口167.20万人,全市有29个少数民族,人口共有4050人,过百人的有回、蒙古、朝鲜、满、藏、彝等六个民族,其中回族228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6.3%。

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等原因,其居住在滕的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皆已不多,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却很融洽。基本状况是,在滕居住的少数民族基本融入汉族大家庭,足有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样式。在大家团结共同努力的过程中,产生了滕州人民自己的节日。不只是汉族,作为在滕州的少数民族,他们是滕州的一份子,共同构建了滕州人民自己的美好节日,展现魅力滕州的风采。关键词: 滕州 人口 民族 节日 魅力

一、节日简介

1、中国(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节

2、中国(滕州)墨子文化节

3、中国(滕州)·杏花村国际干杂海货调味品博览会

4、中国(滕州)马铃薯节

5、滕州市·刘村梨

6、滕州市·柳琴戏艺术节

二、节日形成 1.红荷节:

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旅游区西频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区内山水辉映,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民风淳朴,是华东地区最大,保存状态最原始,湿地景观最佳和中国最大的荷花观赏地.从2004年开始,红荷节开始举办,迄今已经举办到第七届。2010年 8月18日,万众瞩目的第七届中国(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节隆重开幕。在这举市欢庆的喜庆日子里,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再获殊荣——“面积最大的野生红荷基地”。2.墨子文化节: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即今滕州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2008年5月16日,首届国际墨子文化节暨第七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在滕州开幕。

2009年5月16日 第二届中国(滕州)墨子文化节,是一次集科学技术交流、文化旅游推介、特色产品展示、商贸流通合作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该文化节定于5月16日—18日举办,历时3天。

2010年05月08日,第三届中国(滕州)国际墨子文化节8日在墨子故里山东省滕州市拉开帷幕。开幕式上,来自海内外的600多名各界人士参加了祭祀墨子大典,向墨子塑像敬献花篮并行鞠躬礼,共同祭奠被誉为中国“科圣”的墨子。3.杏花村国际干杂海货调味品博览会 :

2009年9月15日,首届杏花村国际干杂海货调味品博览会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调味品协会、中国食品质量报社和滕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2010年5月10日,第二届。

4、马铃薯节 :

滕州市界河镇是有机马铃薯基地,在2009年举办马铃薯节,2010年4月10日举办第二届,效果显著。

5、刘村梨节:

2010年9月8日,“桑乐杯”第二届梨王大赛在刘村万亩梨园风景区举行。

三、节日功能 1.红荷节:

微山湖湿地经过大自然亿万年的进化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和生态调节功能。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环境教育基地、全国湿地红荷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摄影家协会拍摄基地、全国垂钓协会比赛基地、全国中老年休闲养生示范基地。

红荷湿地的美景不仅可以给滕州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前来欣赏。这不仅可以带动滕州经济的发展,造福于人民,也可以将滕州的文化、风景作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展现给全国人民。滕州红荷节不仅是滕州人的盛会,也是欢迎全国人民来滕州的一种友好热情的表达方式,愿与您一起共聚湿地,欣赏红荷,收获快乐。2.墨子文化节:

2008年5月16日,首届国际墨子文化节暨第七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在滕州开幕。举办首届国际墨子文化节,旨在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班墨文化,打造墨子鲁班品牌,让世界了解班墨文化。为了增强节会效果,墨子文化节精心设计安排了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职工技能大赛、全国围棋联谊赛、摄影大赛、经贸洽谈会等八项主题活动,集展会赛事、学术交流、经贸洽谈、文体活动、旅游观光于一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2009年5月16日第二届中国(滕州)墨子文化节,是一次集科学技术交流、文化旅游推介、特色产品展示、商贸流通合作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该文化节定于5月16日—18日举办,历时3天。

据了解,此届墨子文化节将邀请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到滕州开讲墨子和鲁班,并邀请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为该期《百家讲坛》题写了“墨子鲁班,善国双圣”片头语。滕州交通便利,正如滕州市委副书记李健所说,“一分钟上铁路,一分钟上交通,一小时上天,一小时入水”。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是“科圣”墨子和“工匠祖师”鲁班的故里,境内有7300年前的“北辛文化”遗址和商周时期的滕国故城、薛国故城遗址,造车鼻祖奚仲、善施仁政的滕文公、礼贤下士的孟尝君、勇于自荐的毛遂等许多历史名人,在此留下千古佳话。

文化节期间将举行“祭墨大典”、“走进墨子故里”全国名家书画展暨“三圣名言”书法展、邀请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钱文忠到滕州开讲墨子和鲁班,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亲自为该期《百家讲坛》题写“墨子鲁班,善国双圣”的片头语、墨子鲁班文化知识电视大奖赛等十项主题活动。

近年来,滕州市立足自身文化特色,不断挖掘整合墨子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墨学文化研究氛围。为弘扬墨子的兼爱思想、创新精神,扩大墨子文化的影响力,让墨子文化走出滕州面向世界,让学术墨子成为世人了解的大众墨子,滕州市从2008年开始举办中国(滕州)国际墨子文化节。

据了解,历时三天的本届国际墨子文化节,还将举办首届中国(滕州)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博览会、第八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等科技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

3.杏花村国际干杂海货调味品博览会、马铃薯节、刘村梨节等,主要是以滕州某一区的特产为引导,开放市场,面向全国,吸引商客的驻足。举办

各类特色的节日,既可以增进人们生活的乐趣,带动一种活跃的气氛,同时也可以向外展示滕州人民特有的文化生活;既可以带动经济上的互利互助,又可以增强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理解。

四、小结

1.介于滕州文化上的特点,在滕的各少数民族已经融入汉族的大家庭,其风俗习惯已经不多。但是,滕州人民富于活力,勤劳聪慧,从而创造了自己的节日,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滕州人民自己的节日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地区文化。

2.各类节日的举办,均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大家热情踊跃,也为滕州现代文化增进了一份强劲的气息,展现出滕州人民美好的精神风貌。同时,滕州政府在资金、政策的支持,极大的增强了节日浓郁的气息,各类节日愈办愈好,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3.滕州有悠久的历史,美丽的自然风光,热情的劳动人民。美丽滕州,魅力滕州,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举杯同酌,共赏红河风光。

五、参考文献:

中国新闻网 滕州新闻网 百度百科 滕州城市在线网

六、附录:

滕州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滕州人民热情好客,富有活力,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

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民族化问题 篇3

关键词:高师 声乐 教学 民族化 问题 建议

纵观我国大多数声乐高等院校和学府的教育状况,不难发现很多院校声乐教学已经完全西化,缺乏特色。其教育出来的学生大多声乐知识结构不足,对于我国一些民族特色化音乐还不够了解和熟悉,这对发展我国五千年音乐文化极为不利,尤其是现在我国声乐文化氛围浓厚,新世纪人们对声乐品味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高师声乐教育专家们也要在其教学中充分融入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这才能够使得现代年轻的一代在我国古老、传统音乐技术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创新,这也是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发展状况及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意义

1.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形成与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其相应的、独特的声乐风格和元素,由于历史的发展,我国汉族声乐文化在众多文化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现在我国民族文化已经充分融合了我国所有不同种族的文化特色,一些少数民族的小调更是在我国声乐中大放异彩,这些也造成了我国声乐流派、风格和形式都各具特点,如南方地区民歌棉柔、灵巧;北方歌曲大气豪放;新疆歌曲欢快等等,这些都使得我国民族声乐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与此同时,我国声乐艺术理论也极为丰富,例如汉朝的《乐记》、北宋的《梦溪笔谈》、元朝的《唱论》、明朝的《曲律》、清朝的《乐府传声》等。这些著作都对我国声乐的感情、唱法、气息腔调、审美等等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这也为我国不同风格的声乐艺术发展提供了成长土壤和环境,对形成我国灿烂的民族声乐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2.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意义

虽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如此璀璨,反而经过调查发现大家对我国民族声乐文化和艺术了解认识不多,大多数更倾向于一些摇滚、流行乐,尤其是在现在年轻的一代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这种状况提醒了我们应当加强对我国高师声乐民族文化的教育,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并提升我国接班人的民族文化意识和声乐特色,才能够把我国民族声乐推向全世界。一方面,面对新的音乐发展环境,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机构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实用性、适用性强的高素质音乐教学人才,这不仅仅是市场环境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下一代素质的需要。尤其是在声乐教学中充分融入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也能够让下一代充分了解我国优秀文化和各种特色传统,从而能够为我国未来声乐艺术的创新奠定坚实的民族特色基础。另一方面,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大家对精神文化娱乐也日益向往,民族文化歌曲不仅仅蕴含了当地特色,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和认可,而声乐艺术就是要为社会民众服务的。因此培养民族文化特色的声乐艺术也是为了迎合广大人民的精神需求,民族文化歌曲可以激发人们对国家和历史的热爱,可以提升人们对自我文化特色的认识,可以培养人们积极健康的审美。

二、我国高师声乐教学状况

首先,高师声乐艺术教育人士面对新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就必须要对音乐方面知识了如指掌,并具备良好的眼光和强大的教学能力和理念。然而我们发现,目前我国诸多声乐院校学生大多数音乐知识储备不足,略显单一状态,大多数院校声乐专业多,而其面却不广泛,这种专门修一门课程的音乐系学生对于其他方面和文化知识了解处于空白单薄状态,其知识结构的简单也限定了其音乐才华的发展空间,使得其最终音乐素养无法全面提升,对我国声乐教育也极为不利。

其次,高师声乐教学与其他院校声乐专业教育目标明显不同,其主要是为了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因此高师院校对声乐学生要求就更为严格。现在我国大多数高师声乐教学中,普遍对不同唱法和不同声部划界分明,大多数只专精自己专业声部,对符合或适合自己的民族歌曲熟悉了解,而对其他民族文化则涉猎甚微,这也会使得其将来在教授其他声部和音色学生时会捉襟见肘,茫然无措。因此,我国高师院校声乐专业学生必须要加强其对其他不同民族风格特色曲目的了解和掌握,突破其歌曲的局限性。

然后,在调查我国高师声乐民族文化艺术教学时,我们发现在众多不同文化特色的民族声乐领域中,只有戏曲声乐教学最为薄弱,不仅仅是因为我国戏曲凝聚了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习惯和感情,在表现形式如唱念做打等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要求,也是因为大多数学校在这方面没有加强重视,很多学生对不同戏曲的流派、剧目、曲牌行当等等都知之不多,这对我国戏曲的教学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果和影响。

最后,现在大多数高师院校声乐专业授课时都一味追求发声技巧、对于民族歌曲没有很好的演绎出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也不注重歌曲的感情背景和地方特色,这种现象就会使得大多数声乐学生无法真正领略到我国民族声乐精髓,在感染学生方面也有一定不足,因此,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无法更好地吸收、继承、传授这些民族音乐瑰宝,对于我国青少年声乐的教育基础也有很大的障碍。所以,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专家也必须要加以注意。

三、深化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我国目前的声乐艺术教学,教师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其教学中保有自我民族特色的同时,对其进行创新,这才是这个时代赋予现代我国高师声乐院校们的首要目标,因此在深化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进程中,教师们就必须要正视其民族化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和完善,下面作者就抛砖引玉,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和措施。

第一,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现在我国大多数高师民族声乐教学中都规范了一套演唱方法和理论体系,基本上都是借鉴国外美声唱法而来,这使得学生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理解不够,认识不足。我国从上个世纪开始,民族唱法基本上都带有当地特色和戏曲的技巧,其声音甜美,而自融入美声唱法后一些歌曲的民族特色也无法显现出来,这种教学对加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果,对我国声乐教育的民族化也大大不利,因此,高师声乐学院就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妥善把握民族歌曲特色,要在融入外来风格的同时保有当地歌曲特点,这样才能够培养并熏陶学生的民族音乐感,才能够让学生热爱民族声乐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学习、钻研和创新,才能够使得我国民族声乐始终保有其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第二,改进高师院校声乐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我国传统声乐基础上融入美声唱法,提高其歌唱技巧,另外一种就是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融入我国民族歌曲特色,使得歌曲包含民族韵味,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各具优势,因此作者认为只要能够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可以采取。我国由于地区和文化的差异,各大高校的声乐教学方法也都不一,就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优势特点来看,作者认为对于一些小学生声乐教授可以以美声教学方法为主,同时加强他们对我国戏曲的练习,这样能过打牢学生声乐唱腔和技能的基础。等打牢基础之后,就可以随意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了,对于注重民族唱法的学生就要注重加强自己声乐的知识结构,而注重美声唱法的学生就必须要格外注意加入民族文化元素和自我理解,这样才能够使得歌曲不流于表面。各大院校声乐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改进和完善其教学方式。

第三,开拓高师民族声乐眼界和曲目

现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大多偏向国外作品,这种教学状况导致很多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族歌曲了解不多,而且也有很多学生受到西方教学影响,也有一些吐字不清,这对于他们学习中国民族曲目和艺术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高师声乐教师首先就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个问题,在平时教学或课后任务中多多布置我国民族特色曲目,并采取种种探讨、研究或交流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从而开拓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知识界面,也有利于拓宽其自身音乐的眼界,对未来的音乐教学事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加快高师民族戏曲声乐教学的发展

我国民族地方戏曲是中国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尤其是其承载着我国众多文化传统和特色,然而我国高师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类很少,这对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长期发展不利。因此,我国声乐教学就尤其要注重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对于戏曲类的民族声乐教学,教师们首先就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种类戏曲的特色和背景,然后对每种戏曲的咬字、换气、动作等等进行严格的训练,加强其日常的表演和实践,这样同时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戏曲的掌握,也利于我国民族戏曲特色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声乐魅力也有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此外,我国民众现在普遍追求原生态唱法,高师声乐院校也要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引进和加强,这样既符合了现代人们的需求,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也进行了另一个方面的开拓。

结束语

高师声乐教育事业不仅仅关系到我国整个音乐体系的教育状况,还关系到我国几千年音乐文化的开拓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事业要想绿色、健康、活力发展,就必须要充分融入我国地区、文化特色,这样才能够形成我国独特的声乐艺术,我国整体民众的音乐素养才会得以全面提升,在国际音乐先进舞台才能够更好的发扬我国民族文化和特色,也能更好的处理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对我国音乐事业的繁荣也有着不言而喻的影响和作用,这就需要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专家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钻研,需要我国音乐教育专家们的长期的磨练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毛亚雄.民族化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凸显性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9(4).

[2]余笃刚,蔡远鸿.声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金晶花.高师声乐教学应注意体现民族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0).

[4]徐寒梅.黑衣壮山歌唱腔析论[J].中国音乐(季刊),2010(4).

[5]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J].中国音乐学,2004(1).

[6]王艳春.高职声乐课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24).

艺术设计的民族化教学研究 篇4

伴随着艺术设计领域的蓬勃发展, 中国的艺术设计力求在世界上争得一席之地, 旨在与设计历史悠久的强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面对这些, 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就要顺应这种形势, 保持自身的特色。美术教育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 虽然在审美的共同性方面不能代替它们作为不同学科的发展方向, 但在教学理念上, 应该强调吸收民族性的传统理念, 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 以中为本, 中西并举。在艺术设计教学中, 一方面, 艺术设计源于西方, 学习并延续其理念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方面, 立足于民族传统艺术实质的精髓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倡民族性的传统文化, 创立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推而广之, 可以这样理解:传统的更是现代的。艺术设计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的选择, 这也是设计学的本质和灵魂, 否则设计就只能是浮于纸面的一些图形和色彩, 禁不起市场的考验和时间的打磨。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理念教育的本质, 重视精神力量的反作用, 在四年的教学安排中把民族性教育作为根本, 贯彻落实。

结合现今的艺术设计课程, 把民族化的理念引入到艺术设计教学中是一个漫长的积累和沉淀过程, 需要适当的方法和手段。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从课程结构、教学方式、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 在课程结构上, 教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安排, 要由浅入深, 从理论到实践,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艺术设计的课程设计上, 教师要打破各个专业间的明确界限, 而在选择课程上, 则要充分安排民族艺术传统理论和修养课程, 比如:中国美术史、工艺美术史、美学、艺术设计学、民间传统工艺、民间美术等课程, 或者推出一些适合的选修课程, 强化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 使学生在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 对民族性的知识体系和应用元素加以了解和掌握, 从本质上加深学生的认识。即使是基础的素描和色彩课程, 也要对其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作深入的研究, 而不能一味地、机械地画。学生只有拥有强大的理论武装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后继的专业课学习。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 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这些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界从包豪斯教学理念中简单化的“三大构成”, 在学生增长了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教师可以将其与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观点相结合。中国民族性的设计理念有深刻的渊源, 教师可利用构成理论概念层面加上民族文化底蕴的基石, 转化为现实的设计。在高年级开设的各个专业课程中, 比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书籍装帧设计、装饰设计等, 教师更要把握民族化的设计理念, 贯彻民族化的教学理念。就我国平面艺术设计的现状和发展, 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而言, 教师更要将民族化风格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重视对于民族性特殊作用的体验, 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课程讲述本门设计课程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和演变, 从中寻找突破口。另外, 教师还要提倡艺术设计要以文化为基础, 设计作品之花如果脱离了本民族文化的沃土, 就只会凋谢枯萎, 教师应在专业课程渐次加深的同时开设一些民族文化理论课,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一边吸收民族文化知识, 一边应用到设计作品中。

其次, 在教学方式上, 作为专业课教师, 首先要武装自身, 要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学习。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 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资源。现代艺术设计教师要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价值, 要发散思维, 要接受各个领域的文化内涵。虽然设计是一种创新, 但是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 这样才能在授课和设计时游刃有余、运用自如。在丰富了自身的同时, 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 将民族文化的火种传播给学生, 蕴含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 从民族传统元素中寻找设计艺术语言, 比如在装潢艺术设计中的书籍装帧课程中, 在讲授设计理论和方法之前, 教师要对书籍发展的历史和书籍的装订演变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 使学生对于传统的书籍形态有初步的认识, 从而在掌握设计原理和方法后依据已知的元素进行设计。从教学实践和效果看, 学生对民族的艺术发展过程和意识形态兴趣很浓, 在赞叹先民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成果之余, 也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设计的愿望。

教师在教学方式的调整过程中, 在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同时, 还要考虑创新, 不仅包括思维的创新、意识的更新, 更包括方式的创新, 不能一味枯燥地进行文字讲授, 要有效地利用新知识、新技术, 图、文、声、情并茂地进行授课。教师要多找一些具有民族化意义的典型成功案例, 比如在VI设计课程中, 讲到标识的设计, 可以把北京2008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设计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这是将中国民族的印章、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的旋律特征相结合, 经过设计加工, 巧妙地幻化成为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的运动人形, 在字体上类似篆书, 造型形似一个“京”字, 具有浓厚的民族韵味, 既体现了冲刺极限、创造辉煌的奥运精神, 又像载歌载舞的人,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憧憬和迎接奥运的热情。在讲述吉祥物的设计时, 教师可提到奥运五福娃的设计, 福娃最初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原始彩陶的人面鱼纹盆, 是典型的对于民族化元素应用的案例。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案例说明, 学生会产生对设计的冲动和对民族化设计的新认识。

最后,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深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化设计思维和进一步指导学生的设计方法。艺术设计的教学活动具有其特殊性, 即在教学中以实践环节为主, 在理论知识讲授之后, 学生按照教师规定的选题进行实际制作, 教师则对学生的制作方向给予个别指导。为在实践环节中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利用民族元素进行的设计。在字体设计课程中,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利用云纹设计文字。云纹有一种延续的动态, 把云纹和汉字的笔划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设计, 可形成软硬对比, 趣味性很强, 学生会有一定的兴趣, 也会引发想象。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中外艺术家都十分推崇以文字图形创造的设计活动, 文字图形化应用造型在艺术风格上也丰富多彩。汉字作为中国特色的代表之一, 经过图形化处理也发挥着弘扬民族性的重大作用。在提倡民族化设计的同时, 教师要考虑到民族化设计的创新, 不能一味地拿来, 而要对学生强调:生搬硬套地使用民族化元素是不可取的, 应用要巧妙, 设计要创新, 因为民族传统的内容经历了几千年的锤炼和传承, 在表现技巧上已趋于成熟, 基本形式已经固化, 这都给创新增加了难度。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 才能做得更加到位。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创意思维情况进行判断, 给予一定的指导, 尤其在民族元素的应用创新过程中, 要把握设计原理, 从实践中得出对于民族化元素的应用方法。

民族化教学 篇5

少数民族群众特困、特需问题现状和

问题

——少数民族(苗族土家族)群众特困、特需问题现状

和问题

姓 名 学 号 院系(部所)专 业 任 课 教 师 完成日期

张迪

10091229 经济学院

经济学类

2011年 8 月 19 日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长滩乡群众特困、特需问题现状

及问题

摘要:由于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安排了本次暑期实践活动,并且集合自 身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探索心和求知欲,于是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的相关了解,本着事实求是的原则,写了这篇报告。根据调查出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特困、特需的现状问题,从而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最后得出解决办法。并且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扶持和关爱,使困难群众能够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使中华大家庭能够其乐融融,和谐共处。

关键词:长滩乡、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特困、特需

一、调查地区概括

重庆市彭水县长滩乡是位于县城很近的乡镇,长滩乡由原长滩和凤鸣两乡合并而成,全乡幅员面积98.1平方公里,辖8个村56个村民小组5729户22102人,09全乡社会生产总值7749万元,财政收入1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5元,人均占有粮食506公斤,有三个场镇,一所中心校、两所完校,有学生2700人。

长滩乡人民政府驻地麻油口,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拔280米,距离县城北10公里。东连汉葭镇、保家镇,南接汉葭镇、龙射镇、西靠平安乡、北临保家镇。有耕地面积25174亩。

长滩乡现有行政编制公务员28人(编制31人),下属事业编制人员15人(编制16人),应配备领导职数7人,实际领导职数7人。委员2人,不占领导职数的副调研员4人。有退离休人员15人,另有大学生村官8人、大学生驻村扶贫专干2人、大学生农技员1人。

长滩乡现有9个党支部,其中8个农村党支部,一个机关党支部,现有党员492人,其中女党员62人,预备党员12人。全乡共外出党员65人,流出市外的45人,其中外出2年以上的有15人。

长滩乡人民政府的位置交通方便,彭(水)凤(鸣)公路贯穿全境,国道“319”沿边而过,渝怀铁路彭水火车站设在长滩乡长滩坝村,渝湘高速公路彭水进出口也设在长滩,长滩是彭水重要的交通枢纽。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的民房风貌改造进入扫尾期,改造完工后,将成为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的靓丽风景线。

长滩乡基础建设得到改善。整治场镇下水道800米,硬化3个场镇街道3.6千米。完成民房风貌改造248户。新修组织公路25公里;新建700平方米乡敬老院,可容纳30位五保老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9年人口出生率12.86‰,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9‰,征收社会抚养费48万元。儿童免疫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34%。门诊及住院报账127万元,发放各类救灾救济12,9万元,全年发放农村低保72.95万元,发放粮食综合直补118万元,兑现家电及汽摩下乡补贴28.7万元。

二、长滩乡群众特困、特需问题现状

.长滩乡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中部的一个规模较小的乡镇,处郁江下游西岸,距离县城大约二十几分钟的车程,随着中国的国力日渐强盛,长滩乡的群众基本能够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是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条件相比,它却是非常落后与贫困的,经济不发达,生活条件差,教育存在较大缺陷,农村交通不方便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它致命的弱点,所以在这个时候,根据新中国的发展需要,它需要当即解决这些问题。目前,长滩乡总人口2156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6人,近几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新修了公路,学校等,并在2006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000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乡镇企业增值500万元,上缴税金0.5万元,个体私营经济产值500万元,农村基层建设进一步加强,但是,以全国整体生活水平来看,长滩乡群众依然却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生活状态。

三、长滩乡群众目前面临的比较突出的特困、特需问题

1、经济落后,产业单一

长滩乡处于重庆东南部的一个乡镇,以前以竺麻、桐油为主导产业,近年来,竺麻行情越来越来差,桐树基本被砍完,竺麻任然存在,政府发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但因一部份农民不易接受,因此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主要还是以种植业(水稻、玉米、薯类)和养殖业(猪、牛、羊、鸡)为主,不具规模。

2.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一是尽管长滩乡借西部大开发之机,在近几年实施了村通达和村通畅,但始终还有一部份农民没有享受到国家的扶持待遇,因为长滩乡整体属于盆地地形,地理位置特殊,有的虽然离高速路、铁路近,但有的却住在山高坡陡的边远村落,由于乡财政资金不足,道路问题依旧严峻,无法改变这一现状,许多群众不能够享受便利的交通,出入非常的不便,特别是散居在边远的农民,还是过着肩挑背磨的苦日子。二是水源不足,近年来,政府向上级水务部门争资立项,解决了一部份人的饮水问题,但由于水源贫乏,修建的众多水池也形同摆设,人畜饮水依然是困扰群众生活的一道难题,大多数村民都不能吃到干净、清凉的自然水。特别是在干旱的夏季和久晴不雨的冬天,一部份群众饮水非常困难,只好政府组织送水,解决了暂时的困难。

3、在留守儿童、妇女、老人中,教育、医疗、情感问题得不到起码的保证 由于生活的无赖,破于生计,大多数年轻力盛的人都选择外出务工,而导致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存在。由于观念没有认清,重男轻女的现象依旧普遍,许多留守儿童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隔代教育或多或少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一定影响,学习成绩不理想,并且大多数孩子的教育问题得不到根本的保证,中途辍学的孩子比比皆是。在留守妇女中,有一部份人由于与丈夫缺乏沟通而导致婚变的占一定比例,她们辛勤的劳动、拖儿带女,由于文化不高,生病后没有及时医治,妇科疾病也成为当下威胁她们生命的第一杀手。最后是关于留守老人的问题,他们的生活是得不到保障的,生病了后,经常是无人照顾,当下的农村医疗保险依然不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依然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

4、土地变成摞荒地,导致整个粮食供应受影响

目前,长滩乡大多数农户平均人口是6人,而劳动力却没占一半以上,因此,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大多数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大多数土地因为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摞荒地,从而影响了整个粮食的供应问题。

四、解决长滩乡群众特困、特需的建议

1、加大农村产业投入

建议当地政府能够引进返乡农民工回家创业,或者引进一些私企老板开发观光旅游景点;因为长滩乡的分葱很有特色,当地群众完全可以在此生产上做文章,所以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和争取上级扶持,大力加强现代化蔬菜生产棚的建设,严格控制生产标准,做到保质保量,并搞好产品内外销售市场开拓,使分葱生产向设施化、基地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其他蔬菜,真正做到有机、安全、健康的绿色食品。甚至可以从生产蔬菜递进到养殖业。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研究制定农村础设施建设规划,落实具体实施方案,深入发动群众组织资金、物质、劳力到位,并依靠政府的力量,使边远地区的农民能够方便出行,解决他们交通不便的困难。然而对于水源问题,不论是土壤岩性造成的地下水水质不达标,还是因为污染原因造成地下水水质不达标,均需放弃先有水源寻求达标水源,并逐步建立农村分级供水网络体系,并对水进行处理,这一切与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3、关注留守群体,确保社会稳定

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用真诚的心去帮助这群需要帮助的人们。关于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给他们久违的温情,需要给他们鼓励,需要给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相信他们将来一定可以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关于留守妇女问题,希望国家能够重新整顿留守妇女问题,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项目之一,并成立农村留守妇女工作小组,对留守妇女进行关爱活动,加强她们得思想教育及法律意识,减少她们的劳动强度,并且开通绿色通道。便于留守妇女通过网络定期与外地打工的丈夫视频见面聊天,最根本的解决她们的切身利益问题。关于留守老人的问题,希望政府加大力度进行补助,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标准,使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足够的钱养老,从而减轻了他们的劳动强度,使他们减少各种因老累过度而引起的多种疾病,并加强农村地区社会工作服务,培育农村社会工作者。

4、土地回收集体所有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把摞荒的土地合理合法的收回,从而使土地整合,然后便于土地的合理开发,比如修建工厂、学校等。

五、参考文献

六、附录

民族化教学 篇6

关键词:民族教学;就业;少数民族毕业生

当前中国和新疆正处于一个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革中,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和谐、经济结构与人口结构的不和谐、城乡发展的不和谐以及社会结构的不和谐……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就业特有的现状。民族高等教育是新疆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新疆、为祖国培养出大量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主体民族毕业生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是民族地区的希望。所以民族教学和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十分关键的问题。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及原因分析

从这几年本人及课题组的关注和研究情况来看,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的结构性失衡突出。新疆高校1999年开始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平均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在增长,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但与此同时,随着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的实施,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却逐渐走低(据本课题组在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了解到的,很多民族班的毕业生6月份的签约人数是0)。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以来,新疆高校大学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基本保持在70%左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20%左右,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还在不断下降。在城镇少数民族家庭的调查中,近三年有67.72%的大学生没有就业,只有32.28%的大学生已经就业。调查结果还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占到总数的66.28%,就业率为33.82%,实际就业率可能更低。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期望值过高,功利化倾向严重;二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存在的不良就业心态;三是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差异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影响;四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缺乏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五是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着一定问题:就业意识淡薄,坐享其成心态明显,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而对民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六是总体素质不高:内地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于疆内院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和专业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教学质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二、提高民族教学质量促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

针对以上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难的根本问题,本人认为质量问题仍然是民族教学的关键。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我们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民族教学改革的紧迫要求。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大民族教学改革力度势在必行。新疆各高校在提高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改进教学质量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始终以提高民族教学质量作为改革的标准和导向

树立科学的少数民族教育质量观,建立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体系。加强教学管理,有目的、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评估、教师授课评估、学生学习评估、院部教学管理工作评估,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加强少数民族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把统一标准与因材施教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民族教学质量;加强预科教育,提高预科质量。同时,不断提高汉语水平考试质量,逐步实行汉语水平考试等级与毕业证或学位证的授予挂钩,并注意适当调整课程和课时,对毕业年级增设就业技能课,特别强化汉语课,使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引导少数民族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

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少数民族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要鼓励毕业生树立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从表面上看,就业观念改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实际上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基于一个新的理念,只有就业观念更新了才谈得上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谈得上提高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要教育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改变坐享其成的心态,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仍留恋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害怕竞争,对实现自己的就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没能在大学期间主动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只是在毕业时才感觉就业的压力。从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9.68%感到就业压力过大,有30.24%的学生认为未能就业是因为自身综合素质不高;而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有63.32%的生活完全依靠父母,愿意通过自己努力生活的只有3.53%。从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问卷显示,有84.83%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人才招聘会,有2.82%的学生从不过问人才招聘会,只有2.28%的学生参加过多次人才招聘会。其次帮助少数民族毕业生改变过高的就业期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大多数追求高薪和高层次岗位。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而对民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49.8%的学生要求月薪至少在1500元以上才满意,有45.9%的要求月薪至少不低于1000元;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仍有43.55%的学生要求月薪不低于1000元,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有50.2%要求工作环境好,26.1%的要求待遇高,而即将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有50.4%的要求工作环境好,有37.37%的要求待遇高。据在校生问卷调查显示,有45.15%的学生择业时最先考虑去党政机关工作,有40.16%的学生最先考虑去事业单位工作,只有10.11%的学生愿意考虑去企业工作。从对企业的问卷调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占被调查企业职工的比例偏低,未超过10%。

(三)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

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在教育界影响很大。将“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运用于中学和大学教育就成为今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了。从上中学起,学生一直处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老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吸收老师所讲的东西,成为存储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容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经常被引用的一种观点,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具体体现为: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多用启发式、发现式、研究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种观念可以引用到民族教学中,民族教学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四)在教学方法上,实行民汉混合编班,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

汉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为了提高民族教学质量,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表达能力。一方面要实行汉语讲授,提高学生对学习汉语重要性的认识,在民族班全面实现汉语授课(特殊专业除外);民、汉语教学班实现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试卷、统一评分标准。另一方面争取在有条件的专业实现民汉混合编班,所有民汉混合班级任课教师一律挂牌、竞聘上岗。这样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与汉族学生同班学习,汉语表达能力能增强,并且能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五)措施上,实行民汉混合住宿

实际上语言的学习靠的是环境,虽然用汉语授课,民汉混合编班,但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很少说,对于汉语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但是真正改变学生的听说写能力的是平时的语言环境,在教室里,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的交流是很少的,课上听的是汉语,课后民族学生的交流仍然用的是本民族语言。如果民汉混合住宿,民汉学生之间的交流肯定会增加,这样对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好处的,另外在一起住,汉族学生的基础本来就比民族学生的基础好,还可以交流课程,对民族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好处的。

(六)提高民族教学师资力量

民族化教学 篇7

1我国民族体育项目引入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的现状

1 . 1整体形势比较乐观

在民族地区高校教学中引入民族体育项目的总体形势比较乐观,是因为我国民族地区的高校从数量和质量上正在逐步提升,特别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建立高效课堂、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都大幅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水平提升。这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民族地区高校可以有资格进行民族体育项目的教学。

而且,随着我国对民族地区设立更多针对性民族专业、开展相关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投入力度和鼓励政策都在逐步加大,也将我国一部分专业人才和民族体育项目相关资源转移到了教学活动之中,这也进一步推进了民族体育项目教学活动的效果。

1 . 2面临问题依旧突出

从落实这项政策的目的来说,不仅是为了将民族体育项目作为一项课程传授给学生,更是为了能够将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发扬光大,甚至包括在未来逐步建立起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或者能够将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打造成一种文化产业、经济产品,促进民族体育的新生。然而从现状来看,也仅仅是做到了第一点,也就是在部分民族地区的高校里设立了民族体育教学的相关课程,仅此而已。

很多高校依旧面临着专业人员资源严重不足,对体育项目的文化背景、传承历史、发展演变、寓意等内容缺乏系统和全面的了解。这都制约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连贯性,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做动作教育和技术教育显然太肤浅了些。

另外,多数建立此类课程的高校发现在招生的时候受到冷遇。一方面是对课程的宣传推广力度小,学生不知道;另一方面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学生都希望挑选热门专业进行学习的大背景下, 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课程没有吸引力。

此外,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学生在实习和毕业后的就业安置等方面,目前也缺乏足够的政策规划。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尽快商讨制定有效的解决办法。

2开展民族体育项目进校园的成果

从我国开始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高校教学之中,虽然尚未完全成熟,不过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也初步验证了这种尝试的可行性。

2 . 1激活了民族体育项目研究和教学普遍化的新尝试

民族体育项目研究长期以来都是由一些有兴趣有志于从事此次活动的科研人员和具有广泛的研究优势,比如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人员等。他们由于生活环境中与民族体育项目的接触较多,对一些民族体育项目有兴趣有感情而开展研究。再就是国家相关部门特别针对一些民族体育项目设置的科研课题,下派科研人员进行调研等。总之,这种传统的体育项目研究都是少数,无法满足全国大面积大范围开展民族体育教育教学的要求。

而在纳入高校之后,毫无疑问就等于在全国范围内所有有条件的高校都设立了专业的课程,不仅有批量的学生会接受少数民族体育教学,而且会有专业的老师长期从事此项教育,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少数民资体育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可以预想在5年、10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之后,我国大量具有少数民族体育素质和知识的人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将会全面促进民族体育项目教育和研究的普遍化、大众化。为后续针对民族体育项目开展的一系列政策转向储备了充足的人才,也将会大幅推进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

2 . 2为保留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提供了好的渠道支持

我国数十个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体育事业的发展,原本是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经费、政策支持的。而在高校开展体育项目针对性教学之后,依托学校本身的教育资金投入、薪酬待遇和便利的教学条件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风气,就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扬光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当然,目前来说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也找到了对应的解决方案,接下来就需要等待时间去逐步解决问题。相信以后我国少数民族的体育事业、体育文化、体育教育都可以以此为依托获得更好的发展形势。

3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高校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

3 . 1师资力量的强化和培训要加强

针对目前具备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素养与知识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建议通过两种途径来解决。

第一是放宽教师队伍准入,让一些具备更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知识的本土或少数民族成员纳入高校教师队伍中,或者聘请具备如此素养的人当作兼职讲师,为高校现有体育教师做培训和顾问,这样可以弥补教师队伍本身的经验不足、知识匮乏等情况,也可以调动当地少数民族的积极性,促进纯正的民族体育项目进校园。

第二是可以考虑从现有的体育教师队伍中选拔一部分有兴趣、有经验或其它便利条件的教师进行培训,这也会在短期内快速扩充教师队伍。

3 . 2生源不足的情况也很严重

由于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开展体育项目的相关课程都不太长久,且普遍都是就业冷门,这也大幅限制了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很多高校都存在类似课程学生不足的情况。

因此,在考虑想办法扩大宣传、扩大招生人数的同时,也可以考虑不设立此类专业班级或系别,只设置此类课程,面向普通的体育生进行教育。单纯作为一门课程比单纯作为一个班级或一个系别进行教育有更强的操作性,省去了生源问题和其他很多方面的繁琐程序。当然,这对于培养专业的民族体育人才也有不利影响, 会影响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整体进度,因此只能作为生源不足和其他必要条件不具备之下的缓冲策略。

当然,以较高的经费补助来赢取部分家境困难的学生加入到少数民族体育教育课程中来也是可以的。不过这解决不了大的问题,只能算作一种辅助的策略。

3 . 3此类学生的就业问题和安置策略尚未建立

从专业课程建立之初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安置此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开展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教育的出发点很好,但学生学成之后的就业安置问题就成为现实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就业范围本来就很窄的情况下,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话不仅会严重阻滞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进展,而且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浪费教育教学资源,造成负面影响。

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扩展就业渠道,做好少数民族体育教育人才的安置分配策略,比如扩充科研机构的职位空缺和人才队伍,比如把学生下放到少数民族的小学、中学执教。

此外,开展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商业化渠道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好办法。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未来的发展还是要进入商业和市场化的层面,比如放宽对少数民族演艺人员、公司、演艺机构、体育培训机构、舞蹈教育教学机构等商业经营机构和组织的政策支持, 或者在准入及审核项目中加入需要有专业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从业者或专业学位、学历证书持有人参与的条款,都能够促进社会吸收此类人才。

4结语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民族体育项目进入民族地区高校教学验证了这一举措的可行性。虽然目前来讲面临的问题要比获得的成果更多一些,不过好在找到了缺陷和不足就能够找到应对的策略和办法。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逐项解决各个问题,这需要学校、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协作。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参与热情,通过商业化的模式和政策导向共同开辟广阔的社会需求。

也就是说从前期的国家政策导向主动建立民族体育项目的教育向着社会需求建立这样的教育事业来转变。对少数民族的体育教育事业实行社会需求“牵着走”的战略,而不是国家政策“推着走”的战略。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完善的发展。

摘要: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56个民族中,除了汉族之外,其余的都可以算作少数民族。在长远的历史发展中,各个民族都诞生了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民族之间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一些少数民族世代传承的体育项目也面临着消失绝迹的风险。而将民族体育项目引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可以说是振兴民族体育事业的大胆尝试。本文将针对民族体育项目引入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

民族化教学 篇8

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教学的目标、内容与课程性质

( 一)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 民间文学知识是一切从事文学事业的人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民间文学课程应为文学专业的必修课。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不但是某一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自发表露, 还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和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 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为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部分歌谣、谚语、俗语、顺口溜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样式在向其后代传授生产、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 传达民族信念、指导其人生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谜语在后辈智力开发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 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故事本身就是传播民间智慧的媒介之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教育作用是广泛而深远的。 部分民间故事通过善与恶、美与丑、勤劳与懒惰等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 在虚实交织的情节中, 传达出朴素的民间道义批判。 又如民间歌曲, 借助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乐器及曲调形式, 或表达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或倾诉世间的不平, 或歌咏至死不渝的爱情, 都有利于良好学生审美情趣的建构。

除了上述智育、德育两方面的教学目标, 在民间文学教学中, 引导学生感知体悟其中的自然朴素之美, 也应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 中文系学生大都缺乏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认识, 部分学生知道一些民间传说、故事, 但对其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的文学样式知之甚少。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应将对某一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或某一样式民间文学作品的讲述与对其民族历史、 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讲述相结合, 指引学生体悟这些民间文学样式所蕴含的自然、原生态之美。

( 二) 民族民间文学教学内容改革

在民间文学教学中, 传统教育以系统讲授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知识为主, 在艰涩的理论讲述中贯穿部分代表性作品并简要赏析。 这种理论先行的民间文学授课方式收效甚微。 正如孙正国先生所言:“ 当前教学的出发点则是理论结构的假设为核心线索的教学观, 也正是这种教学观, 几乎毁灭了民间文学的教学出路。 ”

与古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等文学课程相比较, 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学了解不多。 因此, 我们在授课中要根据学生实际不断调整讲述内容, 从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作品入手, 合理引导, 使其对民间文学的感性体认渐渐理性化。 诸如神话部分的教学, 我们应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神话作品, 继而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 通过作品的讲述, 不但展现了民间文学的展演性质, 也使学生容易理解神话即“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如此, 我们在探讨诸如神话的定义、起源、内容、分类、特点、价值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时, 便不再空洞晦涩,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仅是神话, 其他如民间故事、歌谣、传说、英雄史诗、爱情叙事诗等内容的教学我们也可采用以作品为原点逐渐导向理论知识的方法, 以便学生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学习。

二、民族民间文学教学方法改革

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课程教学中, 长期以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 不利于学生课堂主导地位的发挥, 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因此, 我们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 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以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弥补传统填鸭式教学的不足是我们教学方法改革的第一步。 在民间文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通过口头讲述、课堂讨论、 问题辩论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感受民族民间文学的独特艺术魅力, 并形成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认识与学理思考。 互动式教学方法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部分会民族语的学生乐意将他们从祖辈、邻居那里听来的口头文本带到课堂, 通过语言表演, 展现民族民间文学极富民族性、表演性的传承现场。 因此, 学生才能逐渐领悟民间文学的魅力, 进入课堂教学的民间语境。 此外,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是我们在民族民间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之时不忘田野调研的重要性, 在传授民族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

三、民族民间文学教学手段改革

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于民族民间文学课堂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以“ 说”“ 写”为主的授课方式, 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集讲述、图片、音频、视频、动漫为一体的、充斥大量教学信息的多元式、立体式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即使是深奥复杂、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 学生也可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轻易获得。 这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手段不但能使民间文学课堂教学容量增大, 还能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 提升其课堂参与度。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学生不但能在课堂“ 亲临”那些具有流传变异特性的民间文学文本表演现场, 感受其不同的存在形态, 还能学习一些田野调研可供借鉴的经验。 当然, 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辅助形式, 传统教学手段也不能被完全摒弃。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也应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高校中文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教学改革极为必要, 本文对当今民族民间文学改革的几点体会只是其一种可能性尝试, 如何切实推进民族民间文学教学的良性改革, 探索一条适合民间文学教学的改革之路, 是每一个教育、教研工作者急需面对的问题。

摘要:如何提高民族民间文学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教学探索是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中, 我们既要设定合理的教学目的, 也要在充分了解课程性质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 提升教学效率, 使学生在掌握民族民间文学课程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一些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 增进民族交流和理解。

关键词:民族院校,民族民间文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民族化教学 篇9

一、民族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特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民族理论基础学科重要课程之一, 也是民族高校思政课中的重要课程, 加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 是做好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总体而言, 该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针对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专门针对民族高校学生开设的政治理论课,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据有关数据统计, 民族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西部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 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大约在40%以上, 甚至不少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50%以上, 因此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大、任务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从理论上加强民族高校学生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认识, 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认同, 促进民族高校学生了解本民族的特点, 对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理论性、政策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政策,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政策性。如民族理论部分包括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民族关系、民族发展等重要内容, 民族政策部分主要有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有助于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有助于加强民族高校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了解, 使其提高自身素质, 坚定信仰, 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系统性、准确性。由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教材中涉及的概念、知识点多, 且较多概念和知识点逻辑性强, 与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联系密切,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基本内容时要全面、系统, 做到表述明确、概括精炼, 一目了然。

4.现实性、实践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既研究过去的民族和民族问题, 也研究当今的民族和民族问题, 在该课程的讲授中, 重要事件、事项的论述既要尊重历史, 又要贴近现实。如讲解民族人口数、民族分布情况等应采用最新的数据, 而不是照本宣科。此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的一些内容, 如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 对做好民族地区的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当前民族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思政课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当前民族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对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也不例外, 学生往往只注重该门课程考试的结果, 即平时课堂上“一听而过”, 期末考试死记硬背, 考试及格即可, 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 缺乏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思考。一方面, 该课程理论性强, 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一些教师照本宣科, 教学方法单一, 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长期以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与其他思政课程一样, 该课程由于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 往往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教学方法单一,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以教师为中心仍占主导地位, 教学理念滞后。在教学过程中,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很多教师仍实行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这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影响了理论课教学的深入和发展。此外, 很多教师重理论, 轻实践, 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 过度地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 注重考试分数, 教学理念滞后, 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推进民族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探讨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对民族高校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 有利于弘扬和塑造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对于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 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 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上述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建议, 以推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适应新时期民族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1.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推动学生“参与式”学习。推进民族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效果, 就要从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入手, 立足于课程的性质和层次, 提高加大学生参与度, 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其学习兴趣, 实现教师“满堂灌”讲授向学生的“参与式”学习的转变,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教学内容, 加强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讨论题目进行课堂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的积极性, 如民族歌舞、民族影视欣赏、民族风俗习惯介绍等;三是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通过组织学生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 让学生感受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 民族地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 通过参观民族文化博物馆或参与欢度民族节日, 让学生更深地感受民族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加强考试方式的改革, 由“死记硬背”到“入脑入心”, 注重学习过程而非考试结果。长期以来, 期末考试作为一种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而被多广泛采用, 这种简单易操作的考核方式对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也不例外, 使得学生只注重考试结果而不重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必须改变现有考试模式, 采取开卷考试、课堂讨论、社会实践、撰写调研报告与平时成绩、考勤等相结合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心和主动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3.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训,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由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政策性、系统性准确性等特点, 该课程与民族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密切联系, 要上好每一堂课, 就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较强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因此, 高校必须加强任课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民族高校开设思政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和思想觉悟, 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开设, 就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 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加了解和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更好地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促进民族大团结。因此民族高校要与时俱进,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不断地加强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水平, 改善教学效果, 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合格的、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政策读本[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2]王玉红,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探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2, 18 (1) .

[3]田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 8 (4) .

[4]金炳镐, 陈丽明, 杨文顺, 试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特点[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13, 4.

[5]陶斯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 10.

[6]王苏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探析——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10.

民族化教学 篇10

一、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体现以及教育现状

我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因此自然也就孕育出丰富多样的民族舞蹈,而每种类型的民族舞蹈都蕴含着当地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与民族心态,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些民族心态同时渗入到舞蹈教学之中。

舞蹈中动作规范固然重要,但缺少了民族文化内涵的民族舞蹈就会如同失去灵魂一般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要想将民族民间舞蹈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出来,就必须在重视动作规范的同时,领会到舞蹈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情感。

当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民族舞蹈课中,主要是以舞蹈肢体动作作为教学主体,虽然舞蹈中的动作教学,本身就带有民族文化气质,但并没有进行民族文化渗透的实际操作,由于缺少实质渗入措施,自然也无法真正将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进行有机融合。 并且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舞蹈基础良莠不齐,甚至存在分不清某种民族舞蹈属于哪个民族的情况,更不能体会出舞蹈具有何种风格特色,最终舞蹈学习只成为了学生机械式地模仿教师的舞蹈动作,这样学生不但学习得慢,也缺乏舞蹈神韵和内在情感。

二、将民族文化渗入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措施

(一)课程设置中加入民族文化培训课

首先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融合民族文化的设计,例如在每个舞蹈教学单元中,将与这一舞蹈对应的民族文化课加入其中,为学生制造深入感受民族文化内涵的契机,例如在学习东北秧歌舞蹈时,可以设置了解东北汉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课时,并配以视频、 音频以及教材等教辅工具,让学生在学习舞蹈肢体规范的同时,可以对当地民族文化有更为深入的全面了解。

(二)舞蹈教学中深入分析舞蹈动作的含义及由来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不仅仅是要学生单纯地模仿教师的舞蹈动作,还要对舞蹈动作进行深度剖析,因为民族舞蹈中的每个动作都是基于其民族文化而来,例如蒙古族舞蹈中的抖肩、柔臂等动作都是源于草原马背文化,蒙古族舞蹈中还经常出现模仿马和雄鹰的舞蹈姿态,这些舞蹈动作,都无不体现着蒙古族人民勇敢、豪迈的民族心态,因此我们在跳此类舞蹈时,必须将豪放、潇洒等情感融入于舞蹈中,通过民族情感的融入,自然而然地展现出舞蹈的神韵, 而非单纯的模仿。朝鲜族民间舞蹈多用自身肢体模仿鹤的形态,在舞蹈中可以感受到朝鲜族典雅、飘逸的气质。同时朝鲜族由于长久在寒冷的东北从事艰苦的农耕生产,农乐舞中的很多动作都展现着朝鲜族坚忍不拔、勤劳善良的民族心态。

(三)抓住舞蹈中的典型动作

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风格往往是通过舞蹈中的典型动作展示的,因此可以在教学中抓住不同民族舞蹈中的典型动作,进行重点讲授,以此达到提高民族舞蹈表现力的教学目的。比如在进行傣族舞蹈的教学中,可以先进行一遍整体的教学内容,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总结出舞蹈中展现的独特风格,再对独特风格进行分析,抓出构成此种风格特色的重点动作,例如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即为最具特色的典型动作,抓住此点,以点带面地全面掌握傣族舞蹈的整体风格。

(四)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手段体会名家舞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运用于多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并都具有良好的教育实效,民族舞蹈的教学也可以通过此种方式。毕竟学生们不在当地民族区域生活,势必会缺少实际体会,仅仅通过课堂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来弥补。比如通过网络欣赏各舞蹈家的民族舞蹈视频,包括神态、表情、动作等各个能够表达舞蹈内涵的细节进行揣摩学习。

三、结语

首先应该明确将民族文化融进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对于启发学生舞蹈表现力的重要作用。通过民族文化的渗入,不但可以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我国各民族不同类型的舞蹈风格特点,并可更加准确地通过身体语言展现民族舞蹈中的文化精髓和深层内涵。民族舞蹈是基于民族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艺术形式,如果说舞蹈中的肢体表现构成了其外在身形,那么民族文化就可以说是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在灵魂,这也是提高民族舞蹈表现力的关键所在。

摘要:民族民间舞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形体培训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科目。然而在实际授课中不难发现,仅仅将民族民间舞作为一种肢体教学,将无法使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深刻内涵表达出来,因此本文对如何将民族文化渗透入舞蹈教学之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高职民族声乐教学刍议 篇11

中国民族声乐是以目前我国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为代表的,既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又是在继承并发扬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传承和发扬我们的这些民族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几年,各种媒体的选秀节目可谓丰富多彩。而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最具影响力的栏目——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但最近几年电视大奖赛中选出来的民族唱法歌手却受到电视观众的质疑和不满:这些歌手唱出来的歌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毫无个性而言!这些现象让众多关心民族声乐发展的人士感到非常的担忧。

在上个世纪中后期,我国歌坛曾今涌现出很多诸如关牧村、王昆等极具个性魅力的艺术家。音色上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唱法上也是独树一帜。她们的歌声,广大听众都耳熟能详,听到歌声都知道是谁唱出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得到了很更大的改善和提高。音乐普及到了每一个普通的家庭,但让人们知晓的民族声乐歌唱家却越来越少了。听到广播电视里播放的歌曲,人们都不能判断是哪位艺术家的作品了。在第十一届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一部分音色漂亮但毫无表现力的“学院派”的歌手就得到了评委们的最低分。反而是那些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原生态歌手更受到评委和观众的喜爱。

这些现象无疑让所有的人都对包括高职在内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提出了质疑:民族声乐教学怎么都把学生教成了一个模样?

二、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音乐是人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门重要学科,它能培养和造就一批音乐方面的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而民族声乐教学又是音乐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的特点是很抽象,施教难度大。目前在民族声乐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的缺陷和不足。

第一,民族声乐没有引起国家和文化舆论导向的足够重视。打开电视,无论是演唱会,还是选秀节目,无一列外的大多数都是流行音乐占主导地位。这些现象无疑给学习声乐的学生一个错觉: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就要学习流行音乐。很多有民族声乐天赋的学生甚至为了出名、得奖,直接放弃自己的专业,专攻流行音乐。

第二,民族声乐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教师素质有待提高。部分高职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大多是凭着教师多年的经验,只是简单地进行理论上的传授,并辅之以多媒体,光碟进行教学,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听不到自己真实的声音,不能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进而造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不够,无法培养音乐的创造能力。

第三,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导致很多有天赋的学生失去学习民族声乐的机会。民族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发声,这往往是教师用语言无法表达的,这就要求学生实地去训练、体会。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面临着升学求职的压力,大多数学生都把精力用在了学习上,一味追求高分,导致中国的教育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随着国家对艺术类招生在文化课上降低录取分数,导致很多人想报考音乐专业,更加促使了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低下。

三、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民族声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歌唱的技能技巧,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通过理论的学习,并结合自身实际,在音乐活动中锻炼艺术表演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民族声乐教学不同于简单的音乐教学,它有其特殊性,因此也就有特殊的教学方法。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民族声乐教学要符合客观规律及学生的特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声乐的发声方法、技能技巧、作品理解力,舞台表现力等,本人着重从课堂教学入手,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营造全社会重视民族声乐教学的良好氛围

首先,国家和媒体单位应注重加强、突出民族声乐在社会的地位。国家和各种媒体在注重音乐作品的商业作用的同时,应引导大众关注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近几年,国家在这各方面就有所体现。对民族声乐逐渐重视,如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时,首次增加了“原生态组”的比赛,这也让人们更进一步的接近和认识民族声乐,听到了天籁般的美妙声音,了解到了更多的歌唱方法。认识民族歌唱发声的多样化,民族声乐教学才能走出模仿的误区。其次,要注重人才的选拔。无论是从国家,还是地方各高校,在进行音乐人才的选拔时,都要严格把关,既要关注文化课成绩,又要关注音乐专业知识。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从长远考虑,不断为国家输送有用的音乐人才。

(二)培养学生学习民族声的兴趣

当学生喜欢上了民族声乐时,教学效果将达到最高境界。民族声乐有自己的韵味美。“韵味”是一个美学概念,还是中国古代特殊的美学范畴,具有特殊的民族风格。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韵味美主要在演唱的过程中,它要求演唱者能很好的拿捏感情、语言、语气、声音、行腔等种种表现手法和技巧。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让他们体验到民族声乐演唱的美,从而爱上民族声乐演唱。同时,也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孔子说过“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过于地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师生思想、感情、语言的交流,教师应和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似的师生关系,切不可以教师为中心,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同时,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1)着力提高民族声乐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作为教师,要有崇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扎实的声乐教学基本功,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曾说:“歌唱的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因此,民族声乐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其次是有敏锐的听觉,再次是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能力,最后是有较强的舞台表现力和熟练演奏各种乐器的能力。总之,教师要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教师自身的魅力展现,让学生受到鼓舞和感染,从而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取更多的民族声乐知识。

(2)着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教师要努力培养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民族声乐离不开歌唱,而歌唱特别是民族唱法更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去体验、感悟。这也要求教师应有很高的教学功底与能力。只有教师掌握了民族歌唱的相关技能技巧,才能准确解答学生的疑难和困惑,从而提高他们的民族歌唱水平。教师应在学生的歌唱过程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把这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具体化,并对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民族声乐教学不要急于求成,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科学训练,要注重基本功的培养,选择适合学生的音乐作品,从基础抓起,逐步向高层次过度。

(3)民族声乐教学在关注教师的“教”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学生的歌唱条件天生就存在着差异,教师要杜绝“一刀切”,多研究,多发现,采用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沈湘教授在处理声乐教学教与学的关系时就曾经说:“教与学的关系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唱,而不代替学生唱,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唱好,千万不能让学生为教师的‘学说’和经验服务,这样十有八九要失败的。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去考虑他们的问题。要替学生考虑呼吸深浅、声音运用、理解作品、音乐处理等,只要把握总的原则和要求,学生怎么唱舒服就怎么办,因为最终是他上台演唱,我们不能叫他上台去受罪。这足以说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性。

总之,民族声乐教学是培养音乐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倡导,学生在自我发展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孩子业余学习音乐的热潮不断高涨。作为高职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师,还应该抛开唱法的界限,将美声、流行音乐的唱法融入到民族声乐教学中,将民族声乐教学从旧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师生相互合作,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声乐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1]张晋俐.关于民族声乐教学现状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6(3).

[2]孙美玉.中国戏曲和西方歌剧的演唱风味之比较[J].戏剧丛刊,2004(4).

浅谈民族声乐教学 篇12

在演唱中呼吸很重要, 声乐主张腹式呼吸。即气沉丹田, 吸气的部位感觉比较深, 丹田有着强有力的支持, 小肚子一松一鼓就完成了。在新生刚进校时, 第一课我都要讲呼吸问题, 因为大部分学生呼吸方式都不对, 有的肩膀动, 有的呼吸换气声音很大, 这都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呼吸, 在发声演唱时气就是浮的, 唱出声音也必然是浮的。练习呼吸可以有几种方法,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说“像闻花一样吸气”但不要猛吸, 留意闻花时小腹起伏的动作“小腹鼓则为吸气, 小腹收则为呼气”。这需要学生在课下积极的练习。我们还经常说练习“狗喘气”是寻找换气感觉的好方法, 可以使练习者体会横膈膜快速震动的活动状况, 在练习“狗喘气”时感觉胸口是打开的。除了吸气以外, 还要通过一些基础发声练习来训练对气息的控制, 腰腹的对抗能力, 我们经常做的练习有跳音练习等等。只有气通畅了, 声音才能通畅。

还有很多同学在唱歌时咬字不清, 含含糊糊, 让听的人不知道唱的是什么, 也毫无美感可言, 这是初学者经常遇到的问题, 接下来介绍一下, 民族唱法的咬字问题。中国汉语要比西欧各国的语言复杂得多。民族声乐演唱时很注意咬字、吐字、叹字, 有三个部分构成, 字头--字中--字尾缺一不可。同时, 在歌唱是为了语言的清晰准确, 往往会将字头唱得比较夸张, 使民族声乐在语言表达方面有着独到的魅力。还要注意字尾归韵。因为如果没有归韵, 咬的字就会变化了。比如“柴”, 没有归韵就成了“茶”,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字。往往很多字不归韵唱出来, 听者就不知道是什么字了, 也会闹笑话。所以说, 民族唱法咬字很重要, 一定要准确清晰。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咬字不准确一定要及时指出来, 要求她们先念歌词, 大声的朗诵歌词, 后唱。这样就容易得多。怎么咬字说话, 就怎么唱。这句话说着容易, 做起来却很难, 可能不是一两节课就能改正的, 要在课下不厌其烦地去练习。咬字时注意喉头, 下巴, 舌根都要放轻松表情自然。

民族唱法相别美声唱法真声要多一些。在贴真声的基础上, 再打上胸腔以及头腔共鸣。当然现在民族唱法也在不断的发展

很多孩子感觉到自从学了钢琴之后, 家长就变得不那么和蔼了, 家长也觉得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变得紧张了。有很多孩子在刚学琴的时候兴趣非常高,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兴趣明显降低, 甚至不愿学。这是由于很多家长由于缺乏对钢琴的深刻认识, 对钢琴学习的困难性、长期性也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 结果给孩子产生一种印象:学琴使得家长老生气, 给家庭带来很多不快。因此进一步认为是钢琴破坏了他们原本快乐的童年生活, 之后开始厌恶学习钢琴, 这种认识必然对孩子学琴态度及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与此同时, 家长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大的精力、财力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 孩子还不珍惜, 因而产生不良的情绪反作用于孩子。因此, 造成了孩子不想学琴, 厌恶学琴的后果。所以, 家长首先应该意识到要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气氛, 这样可以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练琴, 也会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其次, 家长要放宽心态, 应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孩子学琴过程中真正的意义和身份, 学琴毕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有足够的耐心, 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总是好的。

(二) 年龄小, 作品过难, 学习成就感低

现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觉得让孩子越小开始学钢琴越好。但是钢琴学习的进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教师、孩子、也借鉴了一些国外声乐各个学派的科学唱法和艺术表现手段, 使民族声乐更加具有统一性和声音的通畅性整体性。借鉴的目的不是照抄照搬, 而是取其精华, 为我所用。在演唱中, “情”的表达很重要。一首作品在演唱之前要先理解歌词, 演唱背景及其所要传递出来的感情, 然后再唱。尽量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有了情才能感染观众, 情真才能意深。我国各地区的各民族多数都能歌善舞, 在戏曲中表现更是如此, 演唱中的形体表演与歌唱结合更是紧密, 除了具备良好的演唱能力外还要加强表演以及形体的训练。现在学校里给学习声乐的学生们都加开了形体课, 就是要学生们能够在动作的协调性, 美观性上加以锻炼。因为声乐同时也是一门表演艺术, 通过在舞台上的锻炼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所以表演和形体的训练也是不可忽视的。现在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 有些学生在舞台上不管考试或是演出时, 手势动作几乎没有, 眼神也没有光彩, 这样怎么能通过表情眼神声音传递给观众所要表现的情绪呢。更有甚者就像一根柱子, 完全没有感染力, 自己首先没有被感染又如何感染观众呢。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表演, 要敢于去表演, 不要不好意思, 哪怕刚开始手势有点笨拙, 但通过时间的锻炼, 一定会使你的表演越来越成熟。一首歌曲的表达是全方位的, 在声音技术的应用, 对音乐的理解及读字发音的声音圆润, 歌曲内涵的准确表现等诸多方面都运用到位, 且彼此协调融为一体, 才称得上是歌唱艺术。

人的嗓音条件是天生的, 但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达到理想的效果。每个人的声音特别条件都是不一样的, 不可能都唱成一个味道的。比如有些学生单靠模仿某位歌唱家, 一字一句的学, 这其实只是初级阶段, 还要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 唱出自己的特点。音乐大师贝多芬对天才的认定是“百分之九十九在勤奋上”, 许多大艺术家成功的秘诀无一不是“勤奋”二字。有的学生刚进校时, 条件和一般但是通过在校期间几年的学习以后, 声音有了很大进步也能够胜任很多难度较大的作品了, 声音运用也比较自然、统一、圆润、饱满。也有的学生进校时成绩很好, 自身嗓音条件也不错, 可这几年进步速度非常慢, 班里的同学都超过他了, 可他却还是老样子, 等到毕业时就只是各中下等水平了。所以说, 勤奋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经常让学生每天进琴房练声, 真正能做到的学生并不多。声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没有捷径可以走, 只有耐下性子来, 不厌其烦地练习, 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要做到每天练声还要用脑子练。只有持之以恒, 我想, 总有一天你能够自然完美的演唱。

家长三方面的耐心与细心。现在有的教师与家长一样, 也急于求成、追求考级, 希望孩子能够尽快地取得进步。然而, 学习钢琴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非常复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总是给学生一些比较难的作品, 会使孩子感到力不从心, 这必然导致孩子无法从这一过程中寻找到学有所成的乐趣, 更不要说从中获得成就感了, 这样往往使还在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同时也是造成很多孩子学琴半途而废的原因之一。因此, 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琴, 更主要的是培养他们对钢琴的兴趣, 对音乐的爱好, 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作品的难度与技能技巧。教师在选择作品时, 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 家长不要一味的拿水平比自己孩子高的孩子与他相比, 应该让孩子与自己的以前相比, 让他看到自己比以前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进一步产生学习的动力。

作为即将毕业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 应该重视从儿童本身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他们的年龄及身心特点, 总结出更好的儿童钢琴教育的方法, 以提高儿童在钢琴学习中的效果。

指导教师:段桥生

作者简介

上一篇:性能校核下一篇: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