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语文教学

2024-06-16

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精选12篇)

少数民族语文教学 篇1

摘要:发展教育事业是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落后的一个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 语文教学在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由于少数民族的小学生受母语的影响, 在学习语文时存在很多困难。因此, 主要分析了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并提出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一般来说, 少数民族处于我国偏远地区, 经济落后, 教育条件差, 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本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一些民族古老思想的影响, 观念比较落后, 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能力较慢。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文教学, 提高其汉语水平, 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了解更多的新事物。

一、我国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母语环境的影响, 没有较好的学习汉语的外在环境, 学生汉语的听和说没有机会锻炼, 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汉语学习时与汉族学生存在很大差距。经调查, 很多小学生听不懂日常用语, 更不用说其普通话的水平了。有些教师把汉语转化为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教学, 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根本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标。

二、提高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策略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建立一个大的学习汉语知识的环境, 培养学生用汉语思维的习惯, 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 如果有条件的话,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多媒体技术声形并茂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在讲《圆明园的毁灭》时, 可以通过电影或视频让学生知道圆明园是怎样被毁坏的, 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地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 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讲《落花生》时, 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用普通话交流的欲望, 提高其学习效率。另外, 教师还可以将自主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总之, 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语文教学, 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汉语的认识和运用, 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 要求语文教师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春燕.民族预科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09 (22) .

少数民族语文教学 篇2

作者 :张开国

电话:*** 邮编:674300 工作单位: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烂泥箐民族中学

“教学是指教师教学生的统一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我们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目的乃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对其自身有所发展,让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如今新的教学改革向教师提出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的民族众多(有55个少数民族),而且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落后,再加上少数民族受其长期的历史因素、本民族风俗习惯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使其的语文能力素养都比较落后(语文素养主要包括:现代文阅读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我想,在少数民族区域人教的语文教师都有深刻的体会,许多学生虽然初中生,但是他们应用语文及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还不及发达城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水平(当然有部分学生的语文水平还是很好的),有的还听不懂普通话,更不用说听、说、读、写了,这给我们在少数民族区域里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带来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针对少数民族区域这一特点,我们在少数民族区域任教的老师应怎样开展语文教学,又怎样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一)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常言到“爱屋及乌”,一位成功的教师他最大的特点除了教学方法独道、经验丰富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但又不失威信。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好多教师(特别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手)往往最受学生的欢迎,最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但常会一发不可收,最终导致课堂纪律大乱,这一现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学工作最大的忌讳。因为他往往会导致我们的课堂教学无法开展。应怎样做到收放自如呢?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了解当地民族的风俗

人们常说:“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就是要求我们能够做到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能和当地民众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受到民众的欢迎,所开展的工作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本民族传统习惯和思想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有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要充分的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把民俗和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比如: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十七课《安塞腰鼓》,在讲这一课是我们就可以把它和我们少数民族的乐器联系起来最好能在教学中实地演奏一番——可以叫学生演奏也可以教师自己演奏(在傣族地区任教的老师可以吹奏一曲葫芦丝,在彝族地区任教的老师就可以来一曲笛子演奏,当然,也可以叫学生来吹奏)。这样不仅是教学更加生动具体,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加具体。也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少数民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是很强的,只是缺少了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学得很慢,接受得也很慢,有的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如果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老师能做一个有心人,抽出一点儿时间来读读“民俗史”,读读我们所任教地区的“地方志”,那么,要做到入乡随俗是很容易的了,要做到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也就更容易了。要赢得学生尊重的第一步也就做到了,当然,要赢得学生的完全尊重和信任仅此一点是不够的。

2、将心比心,赢得学生的感情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有第一就必定有倒数第一,谁愿意倒数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对于基础有待于提高的学困生我们要多加鼓励,最好把本少数民族的风俗融入到对这部分学困生的开导和引导上来,好多少数民族往往倍加注重自己的“面子”,那么,我们何尝不可以给足他们这个面子呢?对待学困生更应该如此。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老师看得起他,从而树立起自信全身心的投入学习。

再者,初中阶段是一个人迈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这时期的学生往往个性十足、争强好胜的心理尤为突出。在这时期我们教师就不应该过多的压制、责骂学生,以免伤了学生的自尊,使其对你产生反感进而厌学。相反,在这时期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多一点的鼓励、肯定和引导。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转变角色变教授者为合作者、引导者、共同的探讨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再如“安塞腰鼓”中让学生亲自表演从而使之从中领悟到笛子、葫芦丝的柔美悠 扬和安塞腰鼓的雄健有力,气势恢宏。教师就更应该 “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有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只有真正的成为学生的朋友、合作者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赢得学生的感情,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更加充满活力、更加顺畅、更有效率,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教师作为引路人的作用。当然,要赢得学生的感情光靠这一点是不够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教师就好像一个仓库,要想仓库里的东西不被用完我们就得不断地积累知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有不安于现状,不服老的积极进取精神;要让学生感受到你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你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是最适合他们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就应该在备好课的同时还要多注意观察学生的动向,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备课不仅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对他们的动向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打心眼里佩服你,才会尊重你爱戴你。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赢的学生的感情,才能拉近师生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才能做到和学生以心灵感受心灵,并最终在师生间产生共鸣,学生也才会明白老师是理解我们的,俗话说:“理解万岁”,也正是这个道理。

二、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的是我们才会去做,才愿意去做,才会全力以赴的去把它做好。同样,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在教学中我们只有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他们才愿意去学,才会感受到轻松学习语文的乐趣,才能把语文学好。而回归生活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生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都已经历过或喜、或怒、或哀、或惧等事情,我们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试着用所学的知识把它们表达出来,并尽可能的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语文更多的时候它是一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学科。因此,让学生多说是语文学校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人要想把一件事情表述的清楚明了那么他首先必须要善于观察还必须善于组织归纳材料。所以,在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就在无意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比如八年级语文(人教版)在说明文单元有一课《中国石拱桥》,对于桥我们是不

陌生的,那么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叫学生先用语言来表达出他所看到的桥有何特征、公用、结构造型如何?在以之和课本介绍的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进行比较看看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达到既形象又直观的教学效果,并可以锻炼学生的类比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此我要说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情况下条件都比较滞后,不可能进行多媒体教学)。再如,七年级语文(人教版)第6课《黄河颂》、第26课《猫》、和第29课布封的《马》,八年级下(人教版)第2课《我的母亲》第11课《敬畏自然》等等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先谈谈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所见到的,所想到的,然后再和文章中作者眼中的同一类事物活人又有何异同。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觉得语文其实就是他们在生活中所发生的、所见到的一切,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不过作家们用文字把它们写在了书本上而已。这也就避免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唱独角戏”,枯燥无味的氛围,让学生充分的发挥其主导性,这也是新课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要求。只有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了学生学起来才会更加轻松、更加主动、更加积极,他们才能体会到课堂上主人公的地位,更可以拉近师和生之间的距离。

只有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主的、轻松的氛围中我们的学生才可能发挥出他们的最佳状态,学习的的效率才会是最好的,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一个人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体现,它在我们一生的学习中都占有相当大的地位。相信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都有着共同的体会——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的表达能力还不及城区小学生的水平,他们在作文时往往是辞不达意、文不对题、不知所云,作文往往是层次不清,叙说紊乱。教师批阅一篇作文就好像在考古一得慢慢推敲其意。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最重要的就是“交流”而作文的宗旨就是要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使人的心灵能彼此相通,从而产生共鸣,并最终达到“心心相映”效果。反之,一篇辞不达意、叙说紊乱的文章却会给人带来苦恼,影响人的情感。所以一片作文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素养能力的高低,它也往往体现出一个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能力。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少

数民族地区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提高语文素养的综合运用能。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众所周知,写作材料来自生活,而少数民族地区往往交通不便利,信息闭塞,这致使我们的学生对外界的了解较少,再加上业余生活没城区的学生丰富,使学生在写作时没话可说,没材料可写。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有着一个比城区学生更优越的条件——他们对新鲜事往往比城区的学生更加好奇,由此引起的对新鲜事物的观察往往比城区的学生更加细致,这是城区学生所不及的。我们可以抓住这一有利的条件找一些实物鼓励学生多观察,用心去体会,做到心有其物、脑有其画。当然,只去观察使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观察的进行整理、加工(写观察日记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每天都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出一件自己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或物有一两句话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表述出来。这一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学生在作文时就有方向可寻,材料可写了写出的文章也就有了条理,层次自然也就分明了。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的智能发展尚处于较低的阶段,他们的意志内控力较弱,往往情绪性较为突出,观察事物也往往比较粗略,缺乏较为精细的辨别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的特点耐心的指导学生如何观察。

(1)、从玩中观察

初中生的自控能力弱,贪玩是这一年龄段说有人的天性,为此我们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对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口头描述,这样他们就会自然地用心去观察了,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见到的事物在班上交流比赛,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自信心(初中生的一大特点就是喜欢自我表现这样做既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让学生玩得开心了,有从中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

我们不得不承认初中生的想象力士丰富的,他们往往会由一件不起眼的事想到很多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在上课是会走神的原因所在。我们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多肯定、多加以诱导鼓励就可以使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得以开发。比如,下雨了、打雷了、天空中出现彩虹了等等,它们就总会引起学生们不经意的去看看,甚至乱想一通。自然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时我们倒不如就地取材,让学生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用所学到的知识把自己所见到的和由此想到的说出来,并要求用上适当的词语和修辞,这样同样能达到语文教学的效果和目的。我们只有尽可能的教会学生把想象力和观察力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他们感知到事物的有形性和有神性,做到胸有成竹。

我们应充分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调动学生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程度的开发出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语文的魅力才能使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周俊《中小学管理案例教学》北京: 教育科技出版社 2004年1月

【2】唐建新、《中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12月

【3】周军

《教学策略》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

【4】郅庭瑾 《教会学生思维》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 【5】吴永军 《备课新思维》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6月 【6】《宁蒗彝族自治县“两基”资料汇编》 宁蒗县两基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05年9月 【7】张行涛、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中学卷上册

少数民族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 有效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77-02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所有教育中的基础和保障,只有把语文学好才能对其它相关的知识进行解答。在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语文教学很难开展,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下面就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有效的开展语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状况分析

1.学生汉语表达能力较差

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是用当地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的。而且,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也是用当地的语言进行课程教学的。如西藏地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依赖于藏语进行教学的,所以这就导致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汉语表达能力较差,在语文学习上也很难提高兴趣。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就很难开展,特别又是语文教学,因为学习语文的基础就是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知识素养。

2.缺少环境氛围

在新时代的语文教育课程中,明确的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并通过语言文字进行运用和实践的课程。”所以,学习语文的基础就是学习它的语言文字,然后通过所学的语言文字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学生的交流都是用当地的语言进行交流和探讨,学生学习汉语也只有在语文课堂中才能接触到汉语,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汉语的空间,而且,在少数民族地区,即使学习了相关的汉语知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因为运用和实践的少而导致遗忘。所以,缺少语言环境氛围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很难的进行有效的开展。

3.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低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义务教育的教学理念规定学生要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和交流,加强学生对国家文化的吸收,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然而,这些在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都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导致很多学生因为对汉语不是很了解,就对它产生了畏惧心理,学生也因此降低了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也随之降低。这样教师在教学上也很难进行。

二、少数民族地区有效开展语文教学的方法

1.联系实际,加强训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能读懂语文课本,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顺利的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的实际生活情况,对学生进行特殊化的教育,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在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情况的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训练,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汉语的学习,加强他们的训练,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从而提高语文教学。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上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真正的融入到学习中。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中,要有效的开展语文教学,就必须激发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融入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西藏地区,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某个词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者是其它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接力朗读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记忆,这样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能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顺利的在少数民族开展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鼓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学生因为对汉语知识不够了解而不敢主动的去学习和参与相关活动,学生的自信心也随之降低。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活动,加强锻炼,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如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少数民族的学生多参加一些朗诵活动,在朗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勇气,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勇气,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总结

在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地区上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障碍,教师的教学也很难顺利的进行和开展。所以,教师要不断的克服其中的障碍,联系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生的训练,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然而教师也要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氛围中,提高课堂效率。最后,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活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勇气和信心,让他们能更好的去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冬颖,姚敏,钮璐璐.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体育特岗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4期

[2]杜鹃.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J]. 江西教育 2015年27期

少数民族语文教学 篇4

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累积式理论揭示:获得新的技能要以另一些技能为基础, 并以已获得的技能正迁移的影响, 只有获得较简单的从属技能, 才能学习和掌握高一级的技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种阶梯式教育模式早已被人们接受, 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教学在整个阶梯式教学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是在中学语文基础上开设的延伸课程, 也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预科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在学生原有汉语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补”、“预”结合, 集中力量进行强化训练,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使其养成自学和自觉运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 为本科阶段各种专业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为高校培养合格的大学生, 为少数民族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衔接教学在其间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做好民族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教学衔接, 对语文教育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当前民族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的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由高中转入预科后, 明显显示出语文知识及学习方法的不足。因此要使学生在原有技能的基础上顺利掌握新的高一级的技能, 教师必须重视衔接教学, 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1 明确预科和中学语文教育的主要区别

语文课程的性质应该是一致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 人文性要求是语文课程的本质要求。东南大学王步高等教授表示中小学语文课与大学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有重合, 但两者定位是有区别的。与中学语文相比, 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更是定位为“以预为主, 以补为辅, 补预结合”。预科大学语文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对人文性有着更高一层的体现与要求。当前现实是, 中学语文课相对偏重工具性, 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人文性只是兼顾, 很少能够引导学生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阅读文学作品。而预科大学语文课重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

预科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 即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两者的学习目的和目标不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然明确规定了学习语文的目的, 但实际大多数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好的高考成绩, 考入理想的大学。而预科学生已经完成了高考, 又还没有确定专业, 因此学习目的不明确, 一些学生的目标只是在期末考试中能够及格, 因而学习不认真, 作业应付了事, 甚至有个别学生随意旷课。

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手段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古今中外经典文选是中学语文主要内容, 但多有删节, 内容相对较短浅, 理论性、应用性不强, 教学进程相对较慢, 教师常采用讲读、问答式的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分析, 强调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培养学生对语文课工具性的掌握能力, 语文课的人文性上处于启蒙教育。而大学语文则相反, 多用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 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两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中学生学习主体意识不强, 对教师依赖性较强, 被动地接受教师对知识的传授, 很少自主学习, 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一般很少拓展阅读。预科大学语文教学应强调的是对文体的感染力、审美能力及语言交往能力, 强调广阔的视野。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人文精神, 促进学生精神成人。预科学生必须学会自学, 做到自主学习, 带着问题听课, 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认为, 大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 然后, 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自学。

2 凭借知识系统性, 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中学语文的示范性、实用性、基础性、感知性较强, 而大学语文的雕塑性、人文性、思辩性、研讨性较强。为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首先做好教材体例的衔接。预科大学语文教材编排体例和中学语文不一样, 因此教师要重视绪论课的教学, 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 教师应向学生阐述预科大学语文更强调人文性的本质特征以及教材的编排特点, 告知其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评定方法, 同时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使学生一开始就心中有数。

其次, 认真研究教材内容, 确定专题教学的内容, 做好知识层次的衔接。语文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预科大学语文选文是在中学语文知识层次的基础上的拓宽加深, 知识容量要大, 迁移性要强, 必须拓展教学内容, 增强时代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选文经典, 口语训练与写作训练结合, 同时必须更倾向于开放性, 必须做到教学内容开放, 不把学生囿于课堂, 要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 更加体现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 把学习语文与了解时代、社会相结合, 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生活, 即所谓“大语文”。教学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 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我们不应该把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区别仅仅理解为篇目上的花样翻新, 从阐释学的观点看, 阐释的新意也许是比简单的篇目翻新更有意义。优秀文学作品面对不同的读者对象, 它会折射出不同的内涵层面, 即“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时, 适当地将课本上没有的文学名篇、影视精品纳入到教学中来, 并将讲座、讨论、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贯穿于预科大学语文教学中, 通过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大学语文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 更具时代气息, 对他们的人生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再者把阅读教学、口语表达教学、写作教学融为一体。增加使用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具体写作活动的指导。注重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它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种重视。

3 依据衔接教学的特点,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中学阶段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预科大学语文教学继承和发扬。在正确认识预科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目的, 端正教学态度的基础上, 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 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较多的信息, 但它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 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预科不少学生认为这种方法过多运用会使他们产生厌倦心理, 也妨碍了师生互动。学生是教学双边活动的主体, 调查中学生也要求参与教学过程, 允许、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根据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的特点,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例如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型教学等相应教学方法, 力争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通过教学研讨, 形成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各类知识点的课堂教学方法, 并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 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而使学生明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 激发学生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想象力与创造力, 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具体方法如课堂讨论、学生模拟教学、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辩论赛、名人名著讲座等。还可以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还可播放相关名著影碟、影视资料等。当然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单纯地依靠每周几个学时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达到目的的。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的做法是针对教学内容实施“三个一”工程学习方案, 布置课外阅读的重点书目, 并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 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当然, 老师应给以必要的指导与点拨, 加强学法指导。

和中学语文相比, 预科大学语文的优势就在于摆脱了应试教育的影响, 可以进入到更高的学习境界。针对大学语文综合性强的特点, 预科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学术背景, 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和经验带进大学语文教学中来, 采用自己擅长的教学方式, 增加语文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同时, 我们更要注重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采取更适合的、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总之, 预科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在课外积累和在生活中的实践, 注重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注重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注重学术性, 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实行模块教学、小班教学、开放教学。

4 增加考核方式, 改革考试内容

更新考试观念, 把考试融入教学全过程,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考试热情。改革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采取一次性书面考试的模式。从素质教育目标出发, 本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方式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增加平时成绩比例: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由平时作文 (10%) 、课前3分钟口语表达 (10%) 、课堂表现与出勤 (上课认真程度10%) 、平时作业 (10%) 、“三个一”工程课外阅读读书笔记 (10%) 五部分组成。考试内容包括书面知识考核 (35分) 、阅读理解及拓展阅读 (25分) 、口语表达 (10分) 、写作理论知识 (5分) 、写作 (30分) 。各项考试在教学过程中逐项完成, 贯彻教学全过程, 采用分阶段测试、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累积积分方式形成总评成绩。这样更有利于督促学生认真作好课前预习, 课后自觉学习, 充分调动一直在应试教育下的学生的学习动力,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欧美教育的考核方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 学生平时的每一次作业都会计入考核之中, 没有达到标准的学生是不允许参加最后的考试的。这一考核方式非常适合预科大学语文课程。

搞好中学和预科的语文衔接教学尚是预科语文教学工作中一个需要深人探讨的问题。我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只有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要保证预科和中学衔接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除上述的四点外, 师生间必须多沟通, 多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加强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以及熟悉钻研高中乃至初中的语文材料。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改善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既有着密切联系, 又有明显的区别。本科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必须靠两者的相互衔接和共同努力。但是两者的衔接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此做好预科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教育的衔接性研究,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内容等方面对预科大学语文进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预科,大学语文,教学衔接,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步高.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杨建波.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彭月萍, 刘伙根.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及教学的若干思考[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 .

[4]王步高.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改革“大学语文”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4) .

[5]梅健.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初探[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5.5.

[6]蔡燕萍.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 2006, (2) .

少数民族语文教学 篇5

姓名:朱俊科 学科:语文 职务:教师

职称:小学语文一级

单位: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板桥乡广河小学 手机号码:*** 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索玛花园 邮编:616650

语文的阅读教学对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带动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民族地区的语文阅读教学是难题、是焦点。阅读教学是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难题之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体现,是发现、培养民族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阅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培养人才的质量。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及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特殊性、复杂性和差异性。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在课前认真准备,精心选择重点词语,课内教学中认真指导阅读,依托课内阅读开展课外阅读, 并结合实际,拓宽阅读渠道,布置明确的阅读任务,有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是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知其特殊的魅力,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长期的实践证明,通过阅读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前人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但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及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智力开发比较滞后,在理解、接受等方面的能力比城镇学生要相对差一些。有许多学生在刚入校时不会说汉语,甚至听不懂汉语,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多为汉语而不是其母语,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把汉文口译成学生熟悉的本地汉语方言才能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困难。

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的几个环节上加强阅读训练。

一、课前精心选择重点词语,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词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人们在理解句子时总是首先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重点词语,精心选择合理安排,而不可随意。所选的词语既应该涵盖课文中学生识记较难的词语,又要涵盖关系本课主要内容的词语。紧扣重点词语导入阅读教学,针对重点词语所在的句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或是其它具有生发意义的地方,师生共同质疑,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欲望。教师更应该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让学生充分理解所精选的重点词语,并结合口语表达和作文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字的背后,去感受、还原那隐于文字层面背后鲜明的形象。这样才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课内阅读认真指导,对重点句子精心品读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变“灌输者”为引导者。提高朗读质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韵味,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之能够解答相关问题,进而教师再经过适当的点拨、总结,使之了然于心。

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思考。教师要努力让语文课堂充满“故事”,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真正走进课文的世界,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被感染。在课文的阅读和分析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联系民族地区当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联想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联想他们熟悉的山山水水,如此则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依托课内阅读来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一方面,课内阅读的量总是有限的。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内只能阅读三百篇左右三四十万字的读物。而仅仅靠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肯定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课内阅读以精读指导为主,而日常阅读的主要方式是泛读,课外阅读正好可以弥补课内阅读量不足的缺憾。经常鼓励学生在学校图书室借书阅读,积累好词、好句,并写读后感。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独立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让学生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从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对少数民族小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时,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基础,提一些能总体把握课文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教师不但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趣味性浓的课外书籍,而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有趣的问题或在阅读中运用形象的例子、恰当的比喻,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化为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在兴趣中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及时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讲故事、猜谜语、手抄报、朗诵比赛、古诗背诵大赛、谈天说地、读书汇报会等各种生动有趣的读书活动,处处给学生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学生经过阅读的过程,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现象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四、结合实际,拓宽阅读渠道,布置明确的阅读任务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杜绝走马观花似的阅读,为此,语文教师应让每个学生明确阅读任务,并分层布置阅读目标,促使学生阅读更为有效。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了解外界的欲望也愈加强烈,语文教学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拓宽阅读渠道,扩大阅读量,并结合口语教学和作文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或买书不方便而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要等情况,教师可在班级内或在校内开展“好书共享”活动及从网上下载资料让学生阅读,实现资源的共享。

少数民族语文教学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10-02

语文是我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主要途径,我国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语言文字宝库中有无数璀璨的名篇佳作。按理说,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趣味、情感和书香味的。然而,在边远山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语文课堂却与我们的想象相去甚远,呆板、肤浅、枯燥、乏味、沉闷是当前许多边远山区初中学校的教学现状。如何让课堂变得高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校教学工作者要深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

笔者所在的地方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现象仍很普遍,教师们始终无法转换自己的角色,45分钟的课堂教师的讲解占了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时间,教师唾沫横飞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一节课下来,教师累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精疲力尽,但课堂教学收效甚微。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

(一)城乡师资力量差距较大

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执教能力、文化知识积淀和语文素养普遍不高,接触外界少,见识少。再加上大部分教师不注重学习,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教师的知识和观念越来越落后,教学水平越来越差,教学高耗低效,教学质量始终无法提高。

(二)教师缺乏责任心,教学随意性强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工作条件相对城市而言要艰苦得多,教师的工资收入低,生活压力大,大部分教师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经过岁月的磨砺,常年在边远山区工作的教师已没有了强烈的上进心,也缺乏责任心,一些教师得过且过混日子,无心教书育人。再加上边远山区学校大多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很少有上级领导到访,学校领导也很少检查教师的具体工作或听课,于是教师们觉得上课认不认真无所谓,反正“山高皇帝远”,上课质量好坏无人关注,因此不会精心备课,教学随意性强。没有教学目标,没有明确内容,没有教学要求,课堂经常出现“放野牛”的现象,以致课堂肤浅和无效,教学没有梯度、广度和深度可言。

(三)课堂教学模式陈旧

语文课常常是教师大包大揽地上演“独角戏”,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则成了观众,课堂仿佛与学生无关,他们只要安分守己地坐着,机械地听教师生怕遗漏的输灌,因而只能被动地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单一,不注重学生的参与,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不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必然低下。

(四)学校不重视教学研究

学校领导不重视校本教研,有的学校根本不开展教研活动,有的学校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研往往成了摆设,等同于无。在一些学校,教师们想要开展教研活动却苦于同科目的教师太少,有些乡镇初中只有三四个语文老师,大家的水平相当,对教学教法研究有限,对专业知识的研究更少,一般的教研活动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学校又不请外面的名师专家来学校讲学,教师也没有机会走出去学习,“领导不重视,教师不学习,教研不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无从谈起。

二、改变现状的对策

(一)改变观念

学校领导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想方设法激励教师认真工作,教师则要改变不满现状、怨天尤人、满腹牢骚、得过且过的心态和观念。既然抱怨改变不了现状,还不如静下心来,踏实工作,潜心研究,努力学习,全身心投入教学,尽可能地敬业、乐业,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这样反倒能做出成绩,成为教学能手,从而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尊重。

(二)改变教学方法

1.改变教法,注重学生参与,精讲多练,追求高效课堂。教师和学生都要明白一个普通而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知识主要是靠学生自己学来的,不是靠老师教来的。教师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越高。教师切勿“满堂灌”,也不要一讲到底、一练到底、一背到底、一问到底等。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国内知名的学校已经成功地探索出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他们采用“20+25”或“10+35”的做法,即每节课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最多不能超过20分钟。在课堂上,可尝试放手让学生先学,教师再相机进行指导和点拨。如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自己进行质疑,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检查效果,自己汇报学习情况,然后教师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样一来,学生既有事可做,又学会了互相合作和主动学习,还能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可谓一举多得。

2.从基础抓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每节课让学生自己学习和听写生字新词,学生之间相互检查,小组汇报学习情况。这样,不但减轻教师的负担,还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参与程度高,学习积极性也相应提高,不但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强化,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效果十分显著。

3.有选择地安排教学内容。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从小就受到社会和家庭的熏陶,在课堂上,有些语文知识和课文内容教师可以不讲或不必深入地讲解,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不必讲,而一些教师怎么讲学生也不能理解的内容,则坚决不讲,如一些过于生涩或难懂的文言虚词就没有必要过多讲解,应由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慢慢掌握和理解。

(三)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1.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应向国内名校学习,把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把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把知识作为研究的载体,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突破口,从备课、教学、反思中提升教学水平。应大力推广集体备课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分配任务到个人,要求一个教师备一个单元、一种课型或一个专题的内容,然后通过教学实践,把成果展示给备课组进行补充和完善,再汇集成各年级的备课资源,最后由全校汇总,形成本校的校本教研资源。这种做法能让所有的教师都充分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既能锻炼教师的独立备课能力,又使大家得到共同提高,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教研途径。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合理借鉴优秀课例。现在网络资源丰富,一些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新颖,设计巧妙,训练形式多样,凝结了优秀教师的智慧,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师完全可以借鉴。但在借鉴他人的优秀课例时,万万不可生搬硬套,而要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进行教学,尽可能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扫除盲点,使语文课成为高效的课堂。

3.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交流与学习。学校领导要重视教研活动,应多争取或创造机会派教师出去听课、学习,以开拓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同时,要千方百计请名师专家到校讲学,让本校教师从思想到观念发生转变,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此外,还要加强校内教师之间、校外学校与本校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和学术交流,以尽快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

总之,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校一定要想方设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变得高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少数民族语文教学 篇7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运用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只有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才能很好地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因为受当地民族语言的影响较深,在汉语言教学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从语文教材入手,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并结合相应的教学方式全面开展语文教学。教材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范围进行了规定,同时也指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除此之外,教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作为藏族地区的语文教师,虽然现如今教学条件十分有限,但是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明确语文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正确地学习汉语言。以人教版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为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教学的目标,即让学生掌握这一课文中汉字的阅读,并体会在发生地震时,这对父子发挥了怎样的精神,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实质性作用,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进而体现语文学习的价值。

二、善于运用激励性语言,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语言是激励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提升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尤其是藏族地区的语文教师,其教学对象主要为藏族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时更要注重语言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言语中获得激励,体会到汉语言学习的乐趣,进行提升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语言也是师生进行交流的一个主要媒介,为了提升藏区地区学生的汉语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要使用汉语进行教学,尽量避免使用方言。例如教师进行人教版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时,教师要使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课文中所描写的当时圆明园毁灭的场景,教师也要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例如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用“你的答案棒极了”等鼓励性的话语,让学生能够充满信心,进而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将传统的灌输性教学全面剔除,全面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或者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以人教版五年级《小树与大树的对话》一课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小树与大树,结合教材,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深刻体会教材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的形式,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水平。

三、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同时也是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必须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与学生共同进行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并对学生进行引导,用和蔼、亲和的态度进行教学,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而言,因为在生活中运用本民族语言交流的情况比较多,所以一些学生的汉语水平比较差,甚至听不懂汉语,而教师便要运用和蔼的态度面对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能够体会到汉语的魅力,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语文学习课堂氛围,拉近师生之间距离。例如,教师在进行古诗《渔船瓜洲》教学时,因为一些学生的汉语不好,会不了解古诗的含义,教师便可以耐心地为学生进行讲解,不要将自己视为教师,而是作为他们的朋友进行交流,这样便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梁春莲.对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育的文化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3).

少数民族语文教学 篇8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高中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基础比较差,很多高中生语文理解方面的水平要远远低于非少数民族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师高中语文教学的负担,给语文教学更好地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教学设施比较落后,资源比较少

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地域发展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学校本身的硬件教学设施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比如说多媒体资源比较少,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无法及时地接受到新的知识,给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学生无法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给其个人素养提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

(三)师资力量比较差

在教学中,老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师资力量情况会决定教学质量情况。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条件都比较艰苦,无法吸引更多更加优秀的人才。学校也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老师培训和进修的重要性,这方面也做得不好,这也给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进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四)教学手段非常落后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教学的时候,使用的手段还是以往落后的手段,没有真正地认识到使用先进手段的重要性。长期的落后教育思想,直接导致了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都比较落后。并且少数民族地区的知识水平非常有限,而先进教学手段融入对知识要求比较高,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老师不愿意进行研究和改变。

二、少数民族地区做好高中语文教学的手段

(一)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必须真正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对学生素养提高和将来发展的重要性,然后根据需要将这种思想渗入高中语文教学中去;其次, 应该从语文本身的功能性出发进行一定的引导。学生将来面对的环境不是学校这个小圈子,而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学习好语文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给学生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老师还应该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学好语文对个人内涵以及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性,更加努力地学习语文[2]。

(二)重视教学设备的更新,不断地拓展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教学资源

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都比较高,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也应该面对更广泛层次的知识,绝对不能够仅仅局限在课本上, 这会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所以,学校应该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其接触到更多知识。这便要求学校必须重视资金方面的投入,采购一些先进的设备,比如说计算机、 投影仪等等,这样能够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学的效果也会有一定的保障。

(三)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吸引更多的语文教学人才

想要真正地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师资力量是最终的条件也是其基础。师资力量包含了老师的教学手段科学、思想先进以及和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在吸引人才的时候,学校可以采取一些优惠的手段和策略,吸引更多的优秀年轻教师投入到少数民族语文教学中去,这样能够给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水平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学校还应该真正地认识到培训对老师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并给老师提供更多的接受培训的机会,这样老师的教学技能能够强化,在教学的时候,也会更加的自信,语文教学水平也会有明显的提高[3]。

(四)坚持与时俱进,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若是教学手段比较先进,不但能够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还能够将学生的知识学习潜能发挥出来,教学手段先进本身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和老师语文教学需要的。在少数民族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寓教于乐的方式运用进去,帮助学生在活动学习的时候,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让老师的语文教学更加容易和简单,新的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这便要求老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真正地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学习,吸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此外,老师在新教学方法运用的时候,还应该重视经验的总结,这样才能够根据需要改进自己的高中语文教学,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三、结语

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做好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给学生将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是现在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存在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这便要求必须根据需要不断地总结,针对问题,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摘要:高中语文教育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本身的语文综合能力,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的客观影响比较多,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的时候,受到的限制也会比较多,这对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更好的进行非常不利。这便要求必须明确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好高中语文教学。

少数民族语文教学 篇9

一、多媒体技术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水平依旧落后于发达地区,所以多媒体教学模式并不多见。并且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不坚定、好奇心强等特点。以至于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出现溜号现象。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声音让学生直接观看教学内容,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2. 创新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作为我国文化教学的起点,而少数民族文化也是我国的瑰宝,在日常教学中加入情感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视频、动画、音乐等融入教学之中,能够创立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快速将学生引入教学情感之中。特别是一些爱国教育、诗词歌赋、英雄主义等教学主题,能够让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

3. 延伸教学内容,继承民族文化

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书本知识与延伸知识相结合、相补充,从而展现出更多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知识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开阔学生视野,并且可以将教学内容延伸到文化中来,从而起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民族意识。

二、多媒体技术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本文以《地球爷爷的手》作为案例,该文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激发学生探求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游戏让学生注意到地心引力的现象,例如,教师和学生通过纸飞机让学生发现这一现象,之后教师可以加以引导:“不管我们的纸飞机飞得多高多远,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进一步观看视频了解一下。”之后通过播放有关地心引力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进一步了解地心引力现象,进而提高学生兴趣,将学生从多媒体视频中引入教学内容中,同样也将学生的兴趣从视频中转移到课本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延伸,通过《地球爷爷的手》可以将内容延伸到环保问题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综合素质。以藏族地区为例,由于西藏草原广阔,并且畜牧业发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牦牛、藏羚羊等常见动物引导学生注意环保,注意要保护草原、热爱生灵,进而更好地保护“地球爷爷”。

通过课堂延伸,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民族意识。并且多媒体技术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更多的知识,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三、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想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下一定功夫进行备课,并且要在细节上注意一些问题:

1. 加强对多媒体的研究,适当引入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所以,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多媒体有一定的认识。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2. 恰当引入多媒体内容,避免简化教学

多媒体教学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有些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进行实践教学时,多媒体内容过于简单化,甚至很多都是黑板内容,把多媒体当成另一个黑板,使多媒体教学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另外,一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在整个教学中都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这种模式很容易忽略教学重点和难点。

所以,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需要缜密、认真,将最重要的知识、最合适的内容、最有效的场景融入教学课件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作为学习文化知识的开端,在少数民族区域开展文化教育更加重要。通过多媒体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并且能够进行教学延伸,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更加了解民族文化与民族历史,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玉华.利用Authorware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常用的技巧[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8):58-59.

少数民族山区作文教学探讨 篇10

1. 应为学生创建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只有生活丰富了, 体验多了, 才有丰富的题材供学生选择, 才能促使其产生创作欲。例如, 在一次期中测试中, 笔者批阅同年级两个班的作文——《我们班里的新鲜事》。这两个班级的班风、活动开展截然不同, 甲班按图索骥、平平淡淡过日子, 乙班生机勃勃, 活动异彩纷呈。结果, 甲班的作文题材出现男生编手链、门上放扫把搞恶作剧、学生逗老师之类, 立意普遍不高;而乙班就不同了, 有写教室公物被同学悄悄修理好的, 有写“捣蛋大王”开始认真学习的, 有写“长发小子”理平头的, 都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能责怪甲班的学生思维欠灵活、选材不得当吗?非也!为此,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让他们在健康成长的同时, 也逐渐积累起众多有意义的写作素材。

2. 立足本地, 充分挖掘、利用本地题材。

山区学生生活单调, 自认为没什么好写的题材, 同时, 他们还得帮家里做饭、喂猪、打柴、插秧, 他们觉得这些生活太平常, 登不了大雅之堂。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经常点拨, 提醒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要热爱家乡, 热爱生活, 就地取材, 看牛打柴的题材照样可以和逛公园、上网媲美。笔者将艾菲的《我不再羡慕……》读给学生听, 启发他们挖掘本地题材, 以小见大, 反映生活。后来, 学生的习作中逐渐出现了很多反映山区生活情趣的题材, 如在山沟里妹妹勇敢地用丝茅草帮姐姐刮掉脚趾上的蚂蟥等。

3. 订阅书报, 开拓视野。

为开拓山区学生的视野, 应鼓励他们多看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美文等。教师要发动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资料, 并建立班级图书角, 配合作文教学辅以针对性强的读物作补充资料。山区由于经济困难, 单独为子女订书订报的家长较少。但教师若宣传到位, 让家长知晓其中的重要作用, 家长们是十分乐意帮孩子征订报刊杂志的。书报的问题解决了, 教师还应经常督促学生阅读、积累、运用。做到了这一点, 就会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到较大的作用。

4. 有的放矢,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少数民族山区由于受民族语言和方言的影响, 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准确, 语法不够规范。如壮族学生爱将“我去玩”表达成“我去做玩”, 语音上g、k不分等, 此外, 作文口语化现象较严重, 例如, 将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爱称“弟”、“妹”照搬上文章, 且滥用词语、生造词语等。针对这一现象, 语文教师应及时为学生纠正错误, 严格把好语言关, 并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巩固。除此之外, 还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 从而达到大力推广普通话, 规范语言的目的。

5. 教师躬亲示范。

山区学生作文时, 在语言、选材、立意、结构、突出重点等方面呈现了一定的弱势, 因此, 教师的躬亲示范作用尤为重要。笔者尝过带学生“下水”的甜头:一次, 要求学生写《记一次升旗活动》的作文, 但收上上来后发现他们习作内容空泛, 记流水帐, 重点不突出, 升旗过程甚至用一句话笼统带过。于是, 笔者就动手写了一篇范文, 对升旗过程进行工笔描写, 并展开合理想象, 虚实结合, 自然贴切地融入了爱国激情。当笔者进行范文朗读后, 学生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 于是, 笔者要求他们重新构思、写作, 结果, 作文质量有了显著的变化。

6. 加强选材指导, 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生作文题材陈旧是个易犯的“老毛病”, 山区学生这方面的毛病更为突出。作文时, 人物名字似乎都定格为小军、小勇、小兰、小花等;表现师生情谊的往往写雨中送伞;传达母子情深的常常记夜半就医, 老是鹦鹉学舌。因此, 平时要加强选材的训练, 提倡创新思维, 既要务实, 又要创新。例如, 学了魏巍的《我的老师》后, 笔者让学生写自己的老师, 为便于指导, 就以写班主任为例, 先让学生搜集班主任的事迹, 分析其性格, 再确定主题, 最后根据所表现主题的需要确定删掉哪些材料, 保留哪些材料, 哪些材料详写, 哪些材料略写。最后, 再成文, 这就突破了题材陈旧的局限性。

7. 加强激励机制, 激发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此, 笔者采用鼓励激趣法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如作文课一般由承上启下“两部曲”组成:承上, 即小结上次作文概况, 并每次选几篇佳作宣读;启下, 即指导此次写作, 有了“承上”的铺垫、渲染, 学生对此次作文就会跃跃欲试, 满怀信心, 充满竞争的氛围。比如, 在宣读学生佳作后, 笔者又安排科代表将其张贴在学习园地的“优秀习作”栏, 让学生互相观摩, 切磋学习。开家长会时, 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习作贴在“学习园地”里, 也是满心欢喜。但这种做法只鼓励了一小部分人, 其他人又该怎么办呢?对此, 笔者就在作文点评上实行激励机制:对于好的标题、简洁的开头、有力的结尾、精巧的构思、真实感人的事例、形象的修辞、甚至是一个准确生动的词语——哪怕是一点点闪光, 都及时捕捉, 在旁批或总评中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 以使他们树立信心。

少数民族语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优化方式

在改善教育的基础上,民族小学语文教学是其中的关键所在,详细分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其中的教育原因以及教学规律进行探索,逐渐优化民族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加强民族小学中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民族地区的语言发展。

一、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少数民族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非常重视的一项,并且少数民族中的语言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虽然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正在不断改善,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教學的目标不够明确,教师经常为了教学而教学,机械地为学生传递语文知识,不重视学生对其的理解,没有清晰地掌握开展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其次是教学过程不够优化,很多教学程序不适合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以及教材等方面没有及时更新,不能跟上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步伐;在师生关系方面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教师只是将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机械地听讲,这样的教学形式会严重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学语言上需要进行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的语文教学。

二、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学的改善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材选择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是促进教学进步的关键所在,对教材进行选择是促进语文教学的基础,改善少数民族语文教学首先就需要从这两方面着手。教师进行教育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开展的,利用优秀的教材进行引导,保证学生学习好语文知识。特别是在藏族地区的学生,小学语文是他们掌握语言的敲门砖,在教育中一定要明确教育的目标,使用优秀的教材。例如,《幸福是什么》,文章的中心围绕着寻找幸福,弄清楚幸福是什么。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明确幸福是什么,主要给学生传递一种什么思想,掌握幸福的核心思想是帮助别人,产生幸福感。掌握这些中心思想之后,教师才能清晰地为学生介绍这篇文章,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清晰明了地掌握幸福的含义。

2.加强对语言教育的重视

少数民族的语文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那么在教育中就需要教师利用专业的教学语言进行教育。优秀的教学语言是证明一个教师重要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手段,特别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要重视语言的使用。民族学校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期间,尽量要使用普通话,让学生能够对普通话产生一种亲切感,并且讲述课文或是问题时,需要教师十分注意教学的语气,尽量减少语言上的啰嗦,增加自身的亲切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亲切。很多的民族地区在教育上比较落后,因为客观条件的影响导致交通不便或是教堂简陋等,基本上他们对普通话没有什么概念,更别说对小学语文的学习。针对这样的条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增加学生对语文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尽量在教学中使用礼貌用语,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伟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3.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

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学方式或是教学手段的应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对于民族小学的教育来讲已经不能对其进行提升,需要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与改进。例如,藏族地区的学生因为平时接触普通话的机会比较少,并且生活上比较繁忙,所以不能及时了解到语文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融入一些藏族文化,一些学生比较熟知的文化知识,建立探讨小组,让学生利用小组形式积极进行探讨。比如,教师提出有没有人知道藏族中有哪些文化,或是代表文化,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了解说出自己认为藏族美丽的文化,或是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用普通话的形式讲述自己的家乡,在语文课结束之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写一篇我的家乡这种类型的作文等。教师需要在不断改善自身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保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与教师之间需要及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学会与学生进行交流,也是教学方式创新的一种手段,这种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放下对教师那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主动与教师亲近,这样才能更好地方便教师对语文进行教育,同时在教师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全面地了解语言的力量,增强自己的语言能力。

综上所述,文章对少数民族语文教学中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现状提出一些改善意见,不断促进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的提升,加强语文教学的教育力量,提升少数民族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促进少数民族小学教育的稳定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马戎.西藏社会发展与双语教育[J].中国藏学,2011(2):108-139.

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探讨 篇12

一、少数民族高职汉语课程设计与开发

工作和社会发展是高职汉语教学课程设置的主要导向因素,以职业任务和过程为导向,少数民族高职汉语课程中设置了许多与职业工作任务有关的教学单元,不过,整体来看,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课程与少数民族本科教学课程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两者的差异更多体现在课程构成要素和特征上。如少数民族本科汉语教学课程目的和主要内容分别是“掌握事实性的知识”和“在具体的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而高职汉语教学课程目标和主要内容则是“获取综合职业能力”和“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景中教学生学习如何工作”。可以说,高职汉语教学课程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实践、职业工作任务,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汉语能力的同步发展,这也决定了少数民族高职汉语课程设计必须具有适应性、实践性、双重性等特征,决定了高职汉语教学与评价必须将校内、校外双重因素统一起来,施行具有双重标准。

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课程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综合能力目标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模式和真实工作情景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汉语教学课程建设要从以下几点着手:(1)明确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目标。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综合职业能力,夯实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基础。(2)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尽量通过真实的职业情景来提高学生学习领域知识与工作领域知识的转换能力。(3)以职业资格研究确保职业分析的质量。在职业资格研究中,将生产过程分析、教学设计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门类,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结构,优化汉语教学的教育性、实用性。(4)按照职业成长确定课程序列。汉语教学与学生职业成长一样,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课程构建也必须按照学生职业成长这一逻辑顺序来进行。这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关注工学整合式学习环境建设,购置更多有利于汉语教学实施的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并以过程控制为重点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为汉语教学提供有利条件。

二、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和课程建设问题

许多高职院校在汉语教学专业建设上,都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不能根据地方实际和社会职业发展需求进行教学调研,对教材建设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都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都以就业导向的职业基础课程为主,内容则以任务型项目教学为主,缺少岗位定学模块教学和情景仿真教学,汉语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一体化模式尚未确立。

2. 教师问题

少数民族高职教育发展、汉语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努力,高职汉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极高,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汉语基础,还要有实际生产的感性知识,对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特定职业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了解,还要能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汉语教学。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在办学方面都存在经费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由于工资、编制和待遇等问题,许多高职汉语教师都离职转行,汉语教师数量越来越少。

3. 学生素质问题

少数民族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中职应往届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一些在职从业人员,许多学生的理论基础天生薄弱,加上年纪大、可塑性差,许多学生即便经过长期学习能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但是,汉语提高空间不大。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很难保证汉语课堂教学与实际训练都能如期进行,也无法保证所有的学员都能通过汉语教学提高汉语听、说、读、写能力。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也是只关注做题,不注重汉语交际能力训练和技术职能练习,因此,他们常常会因为发音不准、不理解汉语文化与背景知识而致使自身汉语能力难以提升。

三、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策略

1. 加强课程建设,改革现有教学模式

少数民族高职院校要加大基于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汉语课程开发力度,按照现代社会对从业者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科学把握汉语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课时的比例,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规范汉语课程教学。

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以岗位分析和能力训练为主开发更多汉语专业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机会,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学生顶岗实践等开放式教学方式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2. 选择合适的教材,强化基础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实现的根本。高职院校在教材选择上,要根据学生能力层次和特点及教师意见,选择内容丰富、形式简洁生动的教材,确保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非常贴近,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教师则要结合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整体把握,了解哪些是需要着重强调的基础知识,哪些是智慧性知识,然后根据教材内容开展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遵循语言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突出汉语听说读写基础教育,加强听写和速记训练,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使用功能,将语言学习、文化渗透和语言知识运用结合起来,通过群体参与活动和交际任务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3. 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学生和教学现代化的角度出发优化课堂结构,还要采用多样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这是提高汉语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深挖教材中可以进行趣味性教学和竞争性学习的内容,通过趣味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改革促使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进入了发展关键时期,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实际情况,增加少数民族高职教师编制,有效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少数民族高职院校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招聘更多优秀的双语教师,严把教师质量关,一方面与内地院校携手开办培训班,加大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

此外,高职院校还要按照开放性教学要求,安排教师到用人单位顶岗实践,同时适当增加行业专家、兼职教师在汉语教师队伍中的比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汉语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高会成.汉语教学与少数民族高职教育[J].新疆职工大学学报,1996,(2):13-16.

上一篇:匿名举报下一篇:交谊舞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