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化元素

2024-09-16

民族化元素(精选12篇)

民族化元素 篇1

摘要:具有独特民族风格与艺术表现形式的“中国学派”曾在世界动画史上取得过骄人的成绩。但当代中国动画缺乏优秀作品, 很多观点认为只有加入民族元素才能振兴中国动画, 本文试图分析何以现在的中国动画缺乏民族化元素的原因, 以期我们在动画创作中更理性的看待民族元素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动画,传统艺术,民族化,价值观

1998年迪斯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片《花木兰》在中国播放后, 李岚清副总理专门做了批示:“中国人的题材美国人做, 做得这么好, 我们要研究。”[1]从此, 关于中国动画的相关讨论逐渐见诸于各种媒体, 其中缺乏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和如何走民族化之路是讨论的重点和热点。2009年好莱坞梦工厂推出的《功夫熊猫》在全球公映后, 在中国又引起一片惊叹, 角色这么“中国”、场景这么“中国”、故事也是这么“中国”, 比中国人做的还要中国, 十年过去了我们还是没有创作出能在世界动画之林上占有的一席之地的优质动画作品。这引起了广大观众对我国动画创作人员的质疑, 为什么中国创作团队就创作不出这样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动画电影作品, 同时也引起业界人士的深思, 中国动画为什么没有民族特色, 民族化元素的应用难, 到底难在哪里。

一、中国动画的辉煌“中国学派”

无论是1926年万氏兄弟绘制的中国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 还是1942年的动画长篇《铁扇公主》的问世, 中国动画萌芽阶段在时间和水平上是站在了历史的肩头, 有着较高的起点。但真正让世界记住中国动画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 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动画片, 它们因其鲜明的文化特征在世界上频频获得大奖, 获得了“中国学派”之美誉。这一时期的作品, 情节多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或传说, 角色造型和美术风格借鉴了中国年画、剪纸、木偶、皮影、面具、壁画、雕刻、国画等诸多民间艺术的形式, 其精神内涵则表现了中华文化的诸多内容, 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神秘、独特、悠然的东方国度。

1957——1965年成为中国动画史上当之无愧的黄金时代。1958年第一部中国风格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1961年, 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改编自中国家喻户晓的吴承恩作品《西游记》的《大闹天宫》;1963年水墨动画片《牧笛》等, 这些作品在国内和国际上收到良好的反响, 《大闹天宫》获得第十三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 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厄瓜多尔第五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 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中国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中国学派”在世界动画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章, 日本漫画之神、《铁臂阿童木》之父手家治虫曾经说过:“是《大闹天宫》将我领进了动画大门。”[2]

堪称世界经典作品的《大闹天宫》, 几乎成为外国人心目中中国动画片的代名词。影片中的角色造型其艺术元素多取材于敦煌壁画、民间年画, 场景和道具从中国古代青铜器装饰艺术及漆画等艺术中吸取艺术成分, 采取了民间年画以线造型用色相辅的塑造手法, 并将敦煌壁画及永乐宫壁画的造型特色融入角色造型设计中。影片吸取中国传统戏剧动作和音乐节奏特色, 明快激昂, 用动作和场景表现剧情的戏剧化进展, 较少表现复杂的心理意识, 而注重体现浓郁的色彩情感, 突出了强烈的中国式韵味。

1960年1月31日, 陈毅副总理参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时, 对美术电影工作人员说:“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美影厂克服种种困难, 创作的中国水墨动画的开山之作《小蝌蚪找妈妈》一经问世便轰动世界, 一举赢得瑞士第十四届国际电影节银帆奖等10多个奖项。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 角色造型突破“单线平涂”的常规方法, 以中国水墨画技法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段, 将水墨画所独有的那种虚实结合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动感表现在动画片中, 使画面的艺术风格有了重大突破。

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的成功是基于中国特有的民间文化滋养之上的, 中国动画在“民族化之路”上一度走在了世界动画艺术的前列, 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二、现在的现状

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后艺术思潮的解放, 国产动画片涌现了《阿凡提的故事》《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哪吁闹海》《天书奇谭》《猴子捞月》等一批优秀作品。90年代随着美日动画片进入中国市场, 美日动漫几乎占领了国内全部的动画领域。据调查, 我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当中, 日本动画占了60%, 欧美动画占了30%, 中国内地和港台的原创动画只占了10%。排在最前面的l0部青少年最喜欢的动画片里有8部是日本的, 另外两部是美国的, 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城市里, 青少年卡通动画衍生品消费一共是13亿元, 其中80%给了外国卡通, 10%给了中国港台卡通, 中国内地竟然不足10%。

2000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了《关于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 从行业到高校等培训机构的大量建立, 中国动漫市场从从业人员的数量到动画作品的产量都有了急速提升。截止到2009年, 各省广电部门审查通过的国产动画片达到275部, 总产量达到138749分钟。国产动画片数量增长迅速, 但整体质量不高, 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作品很少, 国产动画片里极少见到孙悟空、哪叱、阿凡提那样让人记得住的形象和故事,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动画片也寥寥无几。

《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电影借助良好的市场营销, 是近几年取得一定成功的系列动漫作品之一, 获取了较好的市场收益, 但是从角色造型和故事情节上来说, 这是一部日式《蜡笔小新》的中国版和动物版, 和“中国学派”的作品相比, 它显然不能成为中国动画的当代代表。2010年号称具有中国元素、东方意蕴十足、国内首部达到国际B级2K画面标准的动画电影《梦回金沙城》, 放映10天票房才得到90万元票房。由此可见, 并不是只要作品中有中国元素就能成功, 那么为什么近年创作的动画作品中应用的民族元素少, 成功的作品更少, 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三、问题形成的原因

1. 民族传统文化认同之缺乏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古老的农耕文化形态形成的具有特定形态的文化, 例如集体意识、天人合一、人际本位和中庸之道, 都体现了在农耕时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而现代社会是典型的工业化社会, 在现代社会成长的一代人, 价值观、世界观不可避免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与此同时加之我们受“文革”破四旧的影响以及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 在人的素质养成中出现了断层, 现在人已经不能很好的传承传统的民族文化。

从文化和价值观上来说以儒家文化和老庄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强调的仁慈、诚实、顺从、虔诚、安分、斯文、同情、怜悯、怀旧、敬畏、感恩、孝顺、谦卑、勤俭、礼让、忍耐的个人品格, 注重的是对人类自身精神的求索, 强调在此基础上的人与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 以求人、天、地、物的和谐统一, 即注重“天人合一”, “天人和谐”的精神境界的追求。所以传统艺术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交融的过程中, 不断前进的, 总体上呈现出恬淡、飘逸的艺术风格。现代社会随着市场化的进程的加深, 经济、竞争等观念逐步渗入现代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去, 现代价值强调的是发展创新, 与现代性相适应的品质是能力、魄力、独立、果断、理智、冷静、进取、奋发、逻辑性、创造力、判断力、分析力、执行力等, 只有这些品质才是与现代价值中竞争和效率一致的。[3]这些品质和能力和传统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生活方式上来说古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工作时间较短, 生活节奏缓慢, 和家人、自然接触机会和时间比较多, 这些形成了他们舒缓、内敛的个性和艺术风格。现代社会的作息制度使人缺少沟通的时间, 现代生活的流动性使人难以深交,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缺乏耐心, 残酷的竞争使人与人之间产生警惕的敌意, 大众文化代替家庭言传身教成了抚育孩子成长的精神食粮对许多人来说, 城市成了暂时停留的地方, 公司成了一段时间里获取报酬的地方, 家只是晚上睡觉的地方, 现代社会使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 人的身心之间失去了一种天然的依存关系和安全感。这样的生活方式导致现在人的孤独、狂躁, 在艺术作品中注重个人情绪的表达和宣泄。

要创作出优秀的具有传统文化的作品, 首先在剧本的创作中, 要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的观念和理念, 但创作人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转变, 对传统文化了解途径的缺乏和理解程度的不足, 使得剧本——“电影的根本”中就很难体现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

2. 对传统文化传承之缺乏

“形式是内涵的外化”, 民族元素的应用, 必定是在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 对戏剧、年画、民间剪纸、皮影、等民族艺术的充分认识之后, 在造型、色彩、材料、题材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从民间美术中获得创作资源, 是在充分理解掌握其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吸取表现形式、观念及精神内涵。

“中国学派”的创作者都是在旧式社会中成长接受教育, 从小耳濡目染对民族传统艺术了解甚深, 在创作动画作品前都已经是传统艺术掌握的佼佼者。例如《大闹天空》的角色造型设计张光宇, 在当时已经是中国知名的漫画家和装饰画家, 因此能够在民间、民族艺术的基础上, 吸取现代艺术优秀成分, 形成了形式感极强, 富有民族趣味的作品。

当下动画创作者大都是70、80年代出生, 接受的是现代西式的教育模式, 对传统艺术接触得较少, 对传统艺术精髓理解的较为浅薄, 对传统艺术技法掌握不足, 这样的创作者很难创作出从内涵到表现形式都具有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 就更不用说民族化元素的现代化问题。

3. 市场的需要程度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 人们的生存压力大, 在精神消费产品上倾向于娱乐化, 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寓教于乐”, 尤其是幼儿动画中植入教育的思维与模式, 相较于美式动画的幽默和搞笑就显得僵硬和呆板。占市场主导地位“80后”与“90后”的观众, 是吃着肯德基学英语长大的年青人, 他们喜欢时尚、新奇, 远离传统文化的土壤, 对很多古老的艺术形式没有见过甚至是没有听过, 对民族艺术的理解较低, 对传统民族元素没有亲切感, 又怎么会喜欢具有这样元素的动画电影。无趣的情节和对白, 影响了娱乐的本质趣味性, 那么轻松快乐的《功夫熊猫》打败《梦回金沙城》就不足为奇了。

结语

中国动画缺乏民族化元素不是单纯的由于创作者的水平不够或是技能不足的问题造成的, 是时代、市场、社会主体意识共同形成的, 所以中国动画的出路不是简单的挖掘传统文化剧本, 也不是直接采用中国民族元素就能成功的, 它需要一代代的动画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去思考, 去创作出有思想有灵魂的作品。

凤凰涅槃重生将迎来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国动画产业年报编委会:《孙立军于2006年11月15在中国动画行业年会上的宣讲》, 2006中国动画产业年报, 2006

[2]颜慧索亚斌, 中国动画电影史, 2005年12月中国电影出版社

[3]《现代化与人和自然的矛盾》张明 (澳)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0第26页

[4]刘葵;刘琥, 民族文化元素在中国西部动漫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新闻界, 2010.1

[5]卢阳, 当今水墨动画艺术中民族化概念的伪化[J].文艺评论, 2010.2

[6]胡珂;陈静, 试论中国民族动画的严峻形式与解决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 2009.33

[7]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的《2008-2010年中国动漫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

[8]《现代化与人和自然的矛盾》张明 (澳)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0

民族化元素 篇2

在专业课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民族元素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与提炼,即探索民族元素的文化内涵及意义。如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中,张艺谋导演就设计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进程展示。在这些展示中,一个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断涌现,如汉服、唐装、书法、水墨画、卷轴等,让人目不暇接又记忆犹新。在《中华礼乐》篇章中出现的着半臂、襦裙、飘带的“唐代仕女”就格外引人注目,这一表演以中国唐朝仕女图中的仕女形象为元素,演员们圆润的脸庞、头上精致的花钿、小巧的红唇,把人们拉回到了大唐盛世。这种用现代方式塑造的古代人物形象为我们专业的教学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即在中西方形象设计史、服装设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各个年代、不同地域环境的形象设计发展史,以及对不同民族的人物造型、服饰风格与色彩进行辨识与学习。教师还应该定期带领学生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地进行实地考察与采风,让他们亲眼看见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特点,拍摄相关素材,做出一些梳理和分析。如长角苗是苗族的一个分支,其女性的发型较有特色,她们把头发留得很长,然后系扎起来进行捆绑,形成中间宽两头尖的牛角型固定在头顶,并在牛角型的头发上缠绕白色布带作为装饰。为了对这一形象进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寻找当地捆绑头发技艺最好的人,讨教捆绑牛角型发式的方法与技巧,并了解这一形式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信仰,回校后引导学生对牛角型发式进行探讨,并以此为灵感,结合当代的流行趋势,设计一些新的发型创作。

毕业设计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最终的实践课程,也是检验大学期间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妆面、发型、服装、饰品。学生要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包含妆面、发型、服装、饰品四个方面的整体人物形象设计作品,并通过静态摄影和动态走秀的形式来展现。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创意,但创意不是简单的假想和思考,以设计美学的角度来看,创意应该是一个带有策划性的系统思维和结构体系,包含了设计师对琳琅满目的艺术形式与生活素材的挖掘和感悟。我们身边的每一件民族元素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不断的激发创意灵感和创作热情,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化石”。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中,教师可以多用民族元素和文化为题材要求学生进行创作,并尽可能将毕业设计选题细分,以点带面。例如,“侗族织锦色彩与纹样在形象设计中的运用”、“土家族傩堂戏面具形象在舞台人物造型中的应用”、“传统发饰在现代人物形象设计中的价值研究”等选题都能展现一个民族的某个特色元素,学生也能通过这些主题去搜寻和了解一个民族或一种造型元素的起源、发展、演变和文化内涵等,并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赋予这些元素新的思想与创意。

3结语

民族元素与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深厚底蕴的体现,也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资源。将民族元素融入人物形象设计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掌握民族元素的创新设计的方法,还能借助高校文化传承的职能,充分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推动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燕,刘晓阳.浅谈传统文化在人物形象设计上的运用[J].戏剧之家,(1):105-106.

[2]王涛鹏.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基础课改革创新与实践[J].美术大观,(6):182-183.

“民族特色+时尚元素”突击荧屏 篇3

此次改版受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广电局高度重视,新疆电视台更是积极筹划,先后邀请国内外知名节目策划、形象设计、宣传推广团队来疆对节目制作、市场运作进行研讨,同时派大量业务骨干赴湖南、浙江、江苏、北京等国内知名卫视取经学习,最终形成2012年新疆卫视全新节目构架。

同时,新疆卫视将借助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两周年、19省市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展开以及党的十八大召开等一系列历史机遇,结合自身节目特点,利用电视媒体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做好宣传报道,将全疆各地的优势资源——向外推荐。

全民翻唱秀场,《掀起你的盖头来》

在脱口秀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各大电视台类型栏目同质化严重的当下,观众们一打开电视,映入眼帘的便是屏幕上各大卫视纷纷被“求职节目”、“相亲节目”、“明星访谈”等节目占领的景象。

此时的新疆卫视并没有选择“如法炮制”或是与其他卫视“短兵相接”。其全新打造的《掀起你的盖头来》在原有歌唱类综艺节目的基础上稍加改动,以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

新疆是民歌歌舞圣地,文艺人才济济,需要一个更具特色的展示舞台。一首首耳熟能详传唱几代人的经典老歌,有着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词句,而歌曲背后有着作者、歌者、听着、爱好者之间的段段故事。在此环境下,新疆卫视2012年隆重推出一档大型周末综艺栏目《掀起你的盖头来》,该栏目旨在周末黄金时段打造一档以老歌为切入点,全新演绎经典歌曲,解密老歌背后的故事,展示新疆独特的歌舞、民风、民俗等内容,集娱乐、艺术、竞技、互动性于一体的综艺节目,为全国观众带来轻松、愉悦、欢乐的周末时光。

《掀起你的盖头来》所选取的歌曲大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传唱,具有时代背景、主题故事、民族特色等众多元素。这些歌曲很多人可谓耳熟能详,任何形式的改动变化,都会触动观众敏感的底线。而《掀起你的盖头来》融合了时尚、娱乐、文化、竞技等众多表现元素,并诚邀专业音乐制作团队,根据6位选手的个性特点、声线特质,对主题歌曲进行全新编曲,运用多种现代音乐元素,以全新方式演绎经典,展现新疆包容并蓄的文化魅力,让经典再次焕发耀眼的生命力。

节目采取周播的方式,每期60分钟。每期推出一首主打经典老歌,通过对此歌曲的深度挖掘和外延拓展,设计整场节目环节;6名选手不同版本的翻唱贯穿节目始终,才艺展示成为节目亮点;3位性格迥异的评委坐镇演播室,或是辛辣或是中肯或是诙谐幽默的点评引领受众思维;120位现场观众掌握选手命运,大众的喜好通过投票一目了然。

《掀起你的盖头来》最大的看点在于它温情脉脉的栏目气质,“老歌”提供给观众一个集体回忆的平台,这无疑迎合了许多人的怀旧心理,“感情牌”打得十分到位。同时,观众们虽然喜欢“怀旧”,但是他们真正想要看到的却是“旧貌换新颜”的怀旧,缺乏创新的百分百还原显然已经满足不了如今观众们挑剔眼光之下的苛刻审美,观众们需要的是即要“怀旧”又要彰显出“时尚感”,于是“老歌新唱”的形式自然也就再恰当不过了。

这档栏目将紧紧围绕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节目原则,力求让更多的热爱歌唱、身怀才艺的平民草根在新疆卫视的屏幕上绽放光彩。你会期待怎样的视听冲击?一首歌曲的对决,一次才情的绽放,全民翻唱秀场——《掀起你的盖头来》。

《非常考验》荣耀起航,一触即发

2012年,新疆全面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新疆旅游业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之重,也迎来了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自治区更是将新疆建设成为国家重点旅游目的地作为了今后的工作目标。

众所周知,旅游经济是一个品牌经济,牌子响,有知名度才会人气旺。为了将大美新疆更好的展现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新疆卫视2012年精心打造的一档将时尚旅行与自我挑战完美结合的旅游竞技类纪实栏目《非常考验》。节目将目前电视界流行的真人秀节目形态,激烈的比赛竞技以及新疆丰富多样的旅游文化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参赛者将来自全国各地社会各界,让参赛者在新疆最热门的景区,最传奇的村落以及最刺激的探险中,玩出心跳,秀出自我。而不能亲临现场的电视观众,将通过电视镜头的全记录,在真实感受参赛者竞技过程的同时,领略新疆姿态迥异的特色旅游文化,品味一次不同寻常的旅行大餐。

栏目将采取季播概念,每季四集,每集60分钟。每个赛季。栏目组将会在全国范围内招募选手,通过面试和精选,确定出12位参赛者,在四天的比赛中,这6支两人组合(生活伴侣,好友,家人等任何组合方式),通过竞赛项目赶往规定地点,沿途完成节目组提前安排好的任务。环节设置将从体能考验,寻找发现,应变能力、参与体验以及团结协作等多方进行。游戏将与当地民俗文化相结合,设计理念上力求突破和创新,强化“健康、时尚、个性张扬”,残酷淘汰制是每集结束前最大的悬念,这一系列的未知结局保证观众好奇心。

2012《非常考验》将从新疆出发,和这片广袤的土地进行一次真正的亲密接触!在此节目中,新疆的壮美河山将会通过唯美的镜头一览无余,新疆的民俗文化通过选手的体验大放异彩,新疆当下的社会风貌将通过比赛过程的全记录真实感受。《非常考验》将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感受一个别样的新疆!

民族特色与时尚元素结合

两档具有新疆特色,却更具有时尚元素的栏目,一场精彩诱人的视觉盛宴,带观众在领略新疆的多样风景,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新疆卫视七月隆重推出。

民族化元素 篇4

关键词: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民族化元素,研究

黎英海的钢琴曲《夕阳箫鼓》是众多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改编成的钢琴曲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它包含了大量的民族化元素, 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通过用钢琴的创作技法, 配以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和独特的和声以及复调二声部, 并利用钢琴模仿民族器乐音色, 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中西合璧的艺术美。

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民族化元素

1. 民族五声调式元素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多由宫、商、角、徵、羽五个基本音阶组成的五声性调式创作而成。《夕阳箫鼓》是根据古琵琶曲改编而成的钢琴曲, 作曲家在改编过程中, 以民族五声调式为基础, 配以西方钢琴曲的艺术手段和创作技法以b G宫作为全曲的主要调式进行创作, 围绕12356五个音形成整体旋律, 将钢琴与中国传统器乐琵琶的特点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2. 民族化曲式结构

中国传统民族曲式中以“散—慢—中—快—散”形式的曲式结构比较常见, 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作曲家在二部、三部、变奏、回旋等西方曲式的基础上, 加入中国传统音乐曲式中的多段体结构及循环体结构, 使曲子更具中国风格。

⑴民族化多段体标题音乐。黎英海先生在改编《夕阳箫鼓》琵琶曲时, 以原有多段标题式曲式为基础, 将原琵琶曲的十段标题变为十一段主题, 以插部为中心展开多层次的对称结构, 通过采用民族音乐中多段体标题式曲式进行钢琴音乐的创作, 使钢琴曲逻辑严密、简洁精炼。如图1:曲式结构图中A2和A4两个部分是位于插部A3前后的两个变奏, 他们以A3为中心呈对称呼应发展, 并分别与主题和再现两个部分形成对应。在主题和第一变奏部分旋律平缓, 到变奏二的结尾与前面的平缓产生反差形成了第一次高潮。在插部后面的再现部分则以四个节奏和动力实足的变奏把曲子第二次推向高潮, 使曲子气势恢弘而富有活力, 达到了在虚幻与缥缈中架构与总结全曲旋律线条的目的。

⑵分组循环合尾结构。钢琴曲《夕阳箫鼓》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曲式中的分组循环结构, 以原始的主题旋律为基础, 将主题中的某些部分整合、拆分成多种主题组体, 并以“鱼咬尾”的创作形式创作出逐级模进的支生乐句群, 且不断循环往复, 使乐句群进行多形态、多层次的变奏。

3. 民族化的和声

和声的色彩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元素, 传统的五声调式和声序列以力度的功能关系为基本原则, 通过功能性的减弱来增强调式的色彩性。在《夕阳箫鼓》中, 作者以西洋大小调和声来创作本曲的和声进行, 运用了大量的非三度叠置和弦、副三和弦、空五度、空八度等特殊和弦, 同时通过非功能性序列的和声进行、连续的二度关系和三度关系的和声进行以及平行进行等突出横向与纵向的特殊音效, 来增加和声的色彩性。

4. 对传统民族乐器的模仿

⑴对琵琶的模仿。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源自一首中国古代琵琶曲, 因此在对乐曲改编时要注重体现出琵琶这种乐器的特点。钢琴曲《夕阳箫鼓》作曲家在创作时, 十分注重用一些音型来实现对民族乐器琵琶的模仿。如乐曲变奏七中开始的六小节, 作者通过一连串的上行模进来模仿琵琶的弹、挑技巧, 在弹奏时通过手指紧贴琴键, 将力量集中在指尖, 并快速下键的方式, 体现出琵琶曲清脆灵活、节奏鲜明有弹性的特点。

⑵对古琴的模仿。在《夕阳箫鼓》中, 为了能够把古琴的音色充分表现出来, 作曲家者运用了多种创编手法, 不仅模仿了古琴的“声”还体现了古琴的“韵”。如《夕阳箫鼓》的变奏三, 作者用由上而下二度、由下而上二度、由下向上三度三种走音, 来体现古琴的“虚实”、“实虚”变化, 用“按音”增加持续性和共鸣度状。

⑶对箫的模仿。在《夕阳箫鼓》中, 作曲家用钢琴的技法模仿了箫的滑音、叠音和打音, 把乐曲的悠长、恬静、抒情充分地表现出来, 表达了幽静、典雅的情感。如引子的结尾处, 作者以三度音程中的三个音连续下行构成倚音来模仿箫声, 弹奏时手指贴键, 前两个音要弹得相对暗些, 后三个音则要弹的明亮些, 以最后的长音为重点, 强调声音的方向性与延续性, 并随着音区增高, 长音时值缩短, 体现出箫这种乐器所表现出的空灵深远的意境特征。

结语

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作为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典范之作, 它吸取民族音乐的精髓, 借助西洋乐器钢琴的创作技法配以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和独特的和声, 使中西方乐器的特点实现巧妙的融合, 展示了中华古韵的个性的同时, 也符合西方音乐的审美表达, 具有中西合璧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赵江虹.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民族特点与演奏艺术[J].美与时代, 2003 (12) :28-29.

民族化元素 篇5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民俗元素

在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汉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多引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内容,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交际障碍.

作 者:骆惠珍 Luo Huizhen 作者单位:昌吉学院中语系,新疆,昌吉,831100刊 名:昌吉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JI UNIVERSITY年,卷(期):“”(3)分类号:H19关键词:少数民族 汉语教学 民俗元素

中国传统民族动画审美元素分析 篇6

关键词:传统民族动画;审美元素;美学

一、中国民族动画发展背景

动画艺术作为影视艺术中一个独特分支,它一直以生动直观的艺术形式表达着自己,也从未停止过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创新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在1949年至1965年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动画艺术得到稳定的发展,动画形式由黑白片转向彩色片,千年文明的中国历史的文化沉淀又使得中国动画蕴含着特有的中国审美风格,在表现手法上众彩纷呈。例如1958年运用剪纸艺术创作的动画《猪八戒吃西瓜》,1963年运用的以水墨画形式创作的动画《牧笛》,1964年受到京戏脸谱启发的动画《大闹天空》,除此之外,还有像壁画,木版画等一些传统文化形式也被逐渐融入中国动画,这都为中国动画乃至世界动画的艺术河流汇聚了新鲜的源泉,让中国动画发展获得了第一次繁荣。1979年到1989年,中国动画片重新对传统文化与影视艺术进行融合,推陈出新,最终引领了第二个繁荣。

中国动画发展离不开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两千多年的儒家文明思想,已灌入每一个国民的血脉中。儒家的“中和观”和“救世观”在民族动画中体现的较为突出。例如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片《哪吒闹海》,影片的结局设置为龙王战败并被钉在了火尖枪上化成一根盘龙柱,并没有设置为“坏人”一定生命灭亡,从而体现了一种宽恕的道义,体现了儒家痛而不悲,哀而不伤的中和观。又如1986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13集动画片《葫芦兄弟》,七个葫芦兄弟时刻保护家人和黎民百姓的安危,不惜生命勇敢地与蛇蝎妖精作斗争,展现了七兄弟除恶扬善,正邪两立的救世精神。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动画的定位,“寓教于乐”的思想教义一直深入中国动画的思想核心。

二、中国民族动画的选材

动画作为影视艺术中表现形式最为生动、直接和灵活的一门艺术,在题材选取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题材的选取也引领着动画整体的审美风格导向。

(一)民间文学的影响

纵观中国动画发展史,中国动画从萌芽探索时期开始就青睐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寓言典故、戏剧折本或是古典小说。中国动画喜爱取材民间文学,其动画作品也不乏通过民间文学改编而来的。例如,由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改编而成的动画《大闹天宫》、《铁扇公主》等;由敦煌莫高窟257洞内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的动画《九色鹿》;1998年,就连美国迪斯尼公司都将眼光投向了中国民间故事传说《花木兰》,打造了富含中华文化的动画片《花木兰》。可以说,中国民间文学对于动画剧作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戏剧艺术的熏陶

历经八百个春秋流传至今的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戏曲中千姿百态的人物造型、曲折婉转的故事情节、气象万千的社会风俗、紧凑动人的音乐编排、直观生动的表演方式都蕴含着传统民族道德标准和审美思維表现模式,更对中国动画剧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广大观众对传统戏剧有一定的审美需求,民族方言文化的多样性,让观众对于传统戏曲做到了雅俗共赏。很多早期的国产经典动画也都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获得了世人的赞赏,并曾经创造了中国动画的辉煌。备受世界瞩目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就是借鉴戏剧艺术的成功范例,是中国电影史上公认的最具民族特色的优秀影片之一。孙悟空等角色都借鉴了戏剧表演中的脸谱,孙悟空蜜桃脸、绿叶眉尽显表情的丰富生动,黄色圆毡帽和腰间虎皮裙彰显悟空活泼独特的性格,整个造型机灵可爱又诙谐生动。在音乐效果上,动画大量运用民族音乐和京剧乐曲,使得作品饱含民族风格,蕴含浓重中国风味。

三、中国民族动画的角色设置

动画的角色设置是动画艺术的灵魂,角色性格和角色造型的完美统一才能成功的塑造好动画角色。

(一)类型选取的神话意识

由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中国民众对神话人物存在深深地膜拜性,神话题材动画片对神灵的重现,会引发民众心底对于神话角色形成崇拜,这种崇拜不是迷信盲从,而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心灵寄托。究其原因,其一是拟人化的虚构角色充满神秘色彩,运用虚构空间来表现现实生活,能让观众得到强烈的感官体验。其二是受中国长期以来传承的儒家文化影响,神话角色根深于中国社会背景环境,其代表的正义、公平、善良、奉献精神,是中国自古以来所倡导的中国精神。

(二)性格塑造的民族意识

民族性的创造最容易被本民族所接受,所以说民族性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中国动画在创作实践的进程中,角色设置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特点,它包含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纵观中国动画发展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动画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其动画角色设置都脱离不了民族性。

四、中国民族动画的视听呈现

中国民族动画在视听的表现上,主要体现在意象与意境的融合,审美概念的运用以及民族音乐的表达。

(一)意象与意境的融合

中国传统艺术向来追求意境美,对于意境的艺术追求是中国动画的最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意境代表着最为典型的东方思想哲学,描述景烘托意,力争“情景交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追求用真实的景物与情感来表现诗词。中国动画亦是如此,“诗情画意”依靠意境的画笔笔墨生香。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水墨动画片《牧笛》,全片以牧童,笛子,水牛为主要意象概念,以牧童寻牛和悠悠笛声分别构成明暗两条线索,短短20分钟却为观众展现了上百幅意境优美的中国水墨画。牧童梦中寻牛,询问山间偶遇的童子,童子笑吟吟遥指远方的画面不禁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情,小桥流水、牧牛漫步、崇山竹林、飞瀑直流、夕阳西下,一幅幅的优雅水墨画就这样展现在观众眼前。该片意境和意象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是巅峰的展现。

(二)审美概念的运用

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儒释道的影响,富有民族性的中国动画便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从而结晶成了特殊的审美角度。在审美概念中,以道家文化为内涵的“飘逸”和以禅宗文化为内涵的“空灵”体现的较为突出。

在审美范畴中,“飘逸”的精神内涵讲求的是精神的自由超脱,是一种庄子精神的“游乎四海之外”的洒脱与和谐。动画艺术里的水墨艺术便追求于这种审美精神。水墨艺术的韵味和情感让中国千年以来的文人墨客追随和热爱,也让世人为中国文化所敬仰和惊叹。它运用墨和水的融合渲染,運用墨色的虚实浓淡来描绘意象,在浓淡五色中意象与意境完美结合,塑造出与大自然充分和谐统一的大境界。比如水墨动画片《牧笛》中的牧童和水牛这两个意象:牧童骑牛从远方缓缓走来,水墨的“留白”手法让角色更加传神。在意象的表现上,水墨艺术的虚实结合简练流畅,笔墨间使得意象运用十分传神并富有生气。

“空灵”这一审美形态在中国民族动画的体现上也是随处可见,此处的“空灵”,蕴含的是禅宗“悟”的文化内涵。例如1981年的壁画动画《九色鹿》中,动画将意象设置为一只九色神鹿,而九色神鹿是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印度,佛陀前世转生行善的善兽之一。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九色神鹿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着善良、正义、纯洁和无私,造福着万方百姓。片中九色鹿便是佛陀的化身,它拯救苦难大众,以大慈大悲的菩提心面对世间万物,人们受益于他,感恩于他,同时又敬畏于他,这便是禅宗的悟。人们从这种感悟和体验中,获得一种纯粹的喜悦,如此的禅宗和禅悦就是空灵。

(三)传统民族音乐运用

中国动画在音响表达上,不可或缺的便是传统民族音乐的加入。民族音乐的加入更符合国人的音乐审美,在动画中起到渲染气氛,丰满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也加强中国动画的民族艺术气息。代表着“中国之声”的竹笛、萧、二胡、古筝、扬琴、琵琶等民族乐器便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3年,被称为中国美术电影界配乐高手、深谙民族音乐的作曲家吴应炬担任水墨动画《牧童》的配乐,他将动画的墨色江南画面配以竹笛为主的悠扬旋律,诗情画意和音乐旋律搭配的和谐而统一,深沉、悠扬、空灵融为一体。因而此片一经推出,美国记者便称其为“在中国听到的最美妙的音乐”。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著名作曲家金复载选用琵琶、竹笛、古琴、古筝等民族乐器演奏其背景音乐,还加以古乐器编钟配乐,烘托出了厚重的历史感,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另外,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分支便是传统戏曲。在中国动画中,戏曲的应用十分广泛。比如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中就大量运用了中国戏曲,著名作曲家陈歌辛担任《骄傲的将军》的背景音乐制作,动画的开篇就是一段京剧曲牌,将军出场时昂首阔步,一步一顿和着背景戏曲“锵锵锵”的锣鼓节拍,所有的人物语言也都是戏曲唱词的表现,这都属于戏剧行当中净角的表演手法,体现了明显的京剧唱腔风格。动画以锣、鼓为主要传统打击乐器,锣鼓点与人物动作紧紧相扣,整部动画影片充满了传统民族戏曲风格,散发着传统戏曲的魅力。

1949年至1989年,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动画发展的巅峰时期,无论是题材选取,角色设置还是从视听呈现,审美概念运用,都能体味出大量独特的审美元素,这都使得中国民族动画很快地在国际上取得了不凡的地位。

论中国民族设计元素——图腾 篇7

一、龙图腾

龙是中国最具有吉祥意义的图腾, 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图腾。《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 角似鹿, 眼似兔, 耳似牛, 项似蛇, 腹似蜃, 鳞似鲤, 爪似鹰, 掌似虎, 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 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 颔下有明珠, 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 又名尺木, 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 既能变水, 又能变火。”相传龙是九种动物的集合, 例如鹿角、蛇尾、鱼鳞等。龙汲取这些动物身上最精华的部分融为一体成为龙的形象。事实上, 这些动物是原始各个大小部落的图腾, 在战争之后相互融合, 汇聚为一, 图腾也就随之化而为一, 即为龙。因此龙的受众是最为广泛的, 内涵也是最为深厚的。

龙的姿态很多, 有卧龙、蟠龙、升龙、降龙、坐龙等, 古往今来的设计者们将他们运用在不同的地方。由于龙图腾的信仰意义。古代在服饰制作上, 龙图形通常是皇家特有的装饰图案, 皇帝的服饰上有龙, 并且以具有尊贵意义的黄色为主色, 制成龙袍。少数亲贵也可有龙的图形, 但是不能用黄色, 以此划分等级。清代皇帝服饰上甚至出现九条龙, 并且伴随水纹, 和珠翠, 以此体现延绵不断, 一统山河的意义。除了服装上有龙的图形, 生活器物上也经常能看到龙的原型。中国古代陶瓷上也经常出现龙纹, 常有两条面对的飞龙相对共同盘旋在器皿的外表。用以装饰的玉器珍宝上也有龙形, 例如玉佩经过雕刻加工成为蟠龙形状。现代社会, 龙不再是贵族、皇权的象征, 龙纹的应用也更加广泛, 渗透到生活的每个层面。例如印有龙纹图案的手机壳、铅笔盒、袜子、包装袋, 有时一些公司标志的花纹也采用龙纹。

二、凤凰图腾

凤图腾与龙图腾时常共同出现, 表示吉祥、祥瑞, 也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图腾。《山海经》中记载“丹穴山, 鸟状如鹤, 五采而文, 名曰凤。”《孔演图》中云“凤为火精, 生丹穴, 非梧桐不栖, 非竹实不食, 非醴泉不飮, 身备五色, 鸣中五音, 有道则见, 飞则羣鸟从之。”凤在一定程度上与龙相似, 它也是多种祥瑞之鸟的集合。

龙、凤同时出现时, 通常将凤的含义偏向指代女性。例如龙凤呈祥, 龙飞凤舞等。在一些民族工艺品上也经常让龙、凤相互交织出现, 例如清代康熙年间的龙凤纹五彩瓷盘, 就以龙和凤作为主要图案, 出现在盘底, 华丽、对称、均衡、灵动。当凤单独出现时, 它实际是具有男性指代的。因为在中国古代凤凰最初是指两种鸟, 凤为雄, 凰为雌。封建帝王常常称自己的住所为凤邸, 帝王诏书为凤诏, 帝王出行的车为凤驾。

凤凰与龙虽然同为中国祥瑞图腾, 但是人们对凤凰的印象都是飞舞的形象, 它没有龙那么多姿态。因此在现代设计中, 人们经常利用凤凰的图形并且结合它飞翔的形象进行设计, 寻找灵感。其中典型的例子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 就是以凤凰的形象作为设计原型从中加以简化, 保留凤凰羽毛的修长、华美特点, 再从凤凰侧面的飞翔角度选取姿势。这些也正好非常符合航空公司的特点, 航空以飞行为主, 选取凤凰切合主题, 流线型的线条即体现了飞行过程中迅速而且华美, 又让人联想到凤凰的羽毛柔美。国际航空公司采取本民族的传统图腾可以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三、麒麟图腾

麒麟与龙和凤凰一样也是中国传统图腾。它也是汲取各种动物于一身, 麒为公, 麟为母, 这种表达方式与凤凰有着相似之处。麒麟在神兽的地位上比龙、凤凰要稍微低一等。龙与凤经常连起来并列出现, 例如, 人中龙凤, 龙凤店, 龙凤传奇等等, 可见龙凤的地位相对并列。麒麟则不然, 麒麟属土, 更接地气。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族可以佩戴龙纹, 位高权重的大臣可以用麒麟作为装饰, 由此便可看出麒麟与龙、凤凰之间的地位差距。麒麟为一种祥兽, 相传孔子在出生前和去世后都有麒麟的出现。人们认为有麒麟出现的地方就有祥瑞, 久而久之, 麒麟成为镇宅、辟邪的神兽。因此,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人们喜欢用在建筑门口放上石制麒麟, 敦实、高大、雄伟以此驱邪避凶。不仅如此, 在建筑本身的材料上也广泛雕刻麒麟图案。中国建筑中木雕和石雕中雕刻麒麟的最多, 包括房檐、房山墙、门楣、窗框、影壁、柱础、板墙、屋脊、抱鼓石等, 都是希望麒麟能够镇宅, 同时也显得高贵、富丽。在中国徽州地区, 木刻房梁上经常刻有麒麟, 除了镇宅以外还希望麒麟能够送子, 比较著名的图样有“麒麟送子, 喜鹊报喜”木雕。中国古代人们也喜欢将麒麟样貌的饰品佩戴在身上, 例如《红楼梦》中写道史湘云有一个麒麟, 一直戴在身上保平安, 而后又因长期佩戴, 变成定情信物传送。

在民族设计中, 图腾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当今社会人们弱化了图腾的阶级含义, 恢复其本来的寓意。在应用过程中原始图腾能为设计的本身增加历史性和民族性, 因此成为设计者们喜爱的设计元素。但是, 也不能让这些图腾引用滥觞, 因此必须深入挖掘图腾的含义, 再配合设计产品的价值意义, 从而做出具有新意的设计。

摘要:中国民族设计中, 图腾是重要的设计元素,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它都被广泛应用。本文重点介绍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原始图腾:龙、凤、麒麟。它们都是祥瑞的化身, 集合多种动物精华与一身, 在民族设计中被引入其形象时, 可以使设计本身不仅具有民族性、历史性而且具有文化性。

关键词:民族设计,龙,凤,麒麟

参考文献

[1]苗延荣.中国民族艺术设计概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2]寻胜兰.新民族图形[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刘春.民族图形设计[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12.

中国民族元素的现代设计应用 篇8

中国民族元素是中国文化的标识, 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 是浓缩的文化符号, 是现代设计者进行设计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传统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深厚文化的象征, 它们赋予设计师以历史感、厚重感和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 所以设计中的中国元素不仅仅是符号的简单运用, 它更是一种意义的表达, 它们或给人一种怀旧感或亲切感或文化认同感、自豪感。

断然割裂历史的情感和精神, 会让人感觉“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唐纳德-A-诺曼曾举过一个例子:昂贵的原作和高质量的复制品, 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如果只是为了审美、欣赏, 那么一副复制品就足够了, 但是为什么有更多的人愿意出高价购买原作呢?原因很简单, 因为它包含了比审美、欣赏更多的内容。

二、复兴中国民族元素的必要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很强的包容和同化能力, 而这种兼容并蓄的特点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一方面使得我国是文明古国中文化仍然健全的唯一国家。但是在现代社会, 情况发生了变化, 正如杨宇时先生所说“对中国来说, 离骚 (楚) 、佛教、胡琴、旗袍、马克思, 这些都是过去几千年某个时代的外来事务, 现在都成了中国元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元素是与时俱进的。试想百年千年以后, 我们再看中国元素, 想必其中又会有很多吸收而来的外来元素。但现在的紧迫性在于许多中国元素正在急剧消失”。

我们的文化何去何从, 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到哪里去了, 我们的道德规范是什么, 我们还需要传统文化吗等一系列紧迫而重大的问题需要当代人作答。在设计领域我们有着相同的困惑, 但北欧设计的成功经验及世界其他国家的设计实践启迪我们必须在我国民族文化中找到设计复兴的力量和灵感。芬兰设计师塔皮奥·佩里埃宁认为“手工艺与设计是一个整体, 是同一件事”。这种具有普遍代表性的态度决定了现代设计必须适当的吸收怀旧与传统的样式, 新风格才能顺利的成长起来。

因此, 通过对中国传统元素的提取、加工、运用, 用心创造出具有民族意味的形式, 是未来社会我国本土设计的重要出路。

三、中国民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一) 中国民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直接运用

一些设计教育者一向反对直接运用民族元素进行设计。这种反对是必要的。例如, 简单地在招贴上画一两个京剧脸谱;把包装换成瓷器;在高层建筑上盖一个坡屋顶;把故宫的太和殿建筑样式直接做成华丽的裙裾等, 这些设计总是给人元素罗列、“无病呻吟”的感觉。但并不是所有的符号直接运用都是无意义的行为, 只要是符号的应用使作品有了意义, 让接触者内心受到触动, 那就应该受到鼓励。并且有些符号在我们心目中是有着特殊的地位而不能改变的, 就像中国的石狮, 多少年来都是一副传统模样, 没有谁把门前的石狮抽象处理, 因为一旦变了模样, 就不再产生中国意味了。

“当人们置身于有一定特色历史城市或传统街区中时会被那些亲切、温暖、充满生机和情趣的生活场景所吸引, 总会被某种强烈的场所感 (某种整体意识) 所笼罩”。对中国民族文化元素的直接运用就是要营造出这种“整体感”而不是支离破碎和牵强的感觉。

民族元素的直接运用虽然“肤浅”但随着热情和理解的深入肯定会达到“深刻”的效果的。在世界设计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北欧设计在民族复兴时期符号的直接运用就奠定了其民族设计的坚实基础, 而日本最初的设计也都是从模仿或直接抄袭最终走到世界前沿的。

“符号具有两副面孔, 一方面是它的‘形式’, 另一方面是它的‘意义’。符号正是通过它的形式或形式的组合表征着某种意义。”因此, 在直接运用民族元素时我们要理解所用元素的社会、历史意义, 特别注重设计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和情感价值, 使民族元素与设计主体水到渠成的融合在一起, 从而避免给人生硬、罗列的感觉。

(二) 中国民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变化和发展

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使设计少了一些商业气, 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如:中国联通的标志就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 体现了迅达畅通, 事事如意, 十全十美之意。靳埭强与陈绍华等共同设计的北京申奥标志, 造型不是直接借鉴中国传统造型, 而是运用中国特有的写意手法来传达“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既给人以国际形式感, 又饱含本民族文化意蕴, 耐人寻味。令人兴奋的是北京奥运会的系列设计中产生了很多经典的中国民族风格的设计作品, 它们来自于民族文化元素但经过变化、发展、抽象就变成了代表现代中国的、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传世之作, 单从设计来说北京奥运会的启示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四、小结

对于有些意味深厚的民族元素, 我们应该加以提炼、概括用在现代设计中, 并传达一种民族文化上的意义。对于有些文化元素, 我们却可以直接赋予其时代意义, 使其形式是现代的, 但内容和意义却是民族的。比如:剪纸、皮影、年画等都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这些艺术形式, 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应用方式也极为灵活, 是生命力较强的艺术形式。例如, 遍布中国的剪纸艺术, 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年画艺术在我国流传极广, 它是人们歌颂英雄、祈求平安的载体。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就是这些艺术形式的肥沃土壤。年画艺术来自于生活, 所以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现代设计中提炼这种传统民间艺术风格的元素, 在表现设计艺术的同时, 又使设计成为了一种文化的有效传播体。

摘要:中国民族元素是中国文化的标识, 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 是浓缩的文化符号, 是现代设计者进行设计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传统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深厚文化的象征, 它们赋予设计师以历史感、厚重感和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 所以设计中的中国元素不仅仅是符号的简单运用, 它更是一种意义的表达, 它们或给人一种怀旧感或亲切感或文化认同感、自豪感。通过对中国传统元素的提取、加工、运用, 用心创造出具有民族意味的形式, 是未来社会我国本土设计的重要出路。

关键词:民族元素,现代设计,符号

参考文献

[1]杨宇时:《中国元素的精神》, 《广告大观综合版》, 2007年。

[2]易晓:《北欧设计的风格与历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85-107。

民族化元素 篇9

汲取民族绘画艺术精髓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和科学技术、材料工艺的不断演进, 以及中间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不断延伸衍变,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造型艺术体系。这个造型艺术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 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象征内涵的图案和纹样内涵的延展更是中国绘画元素的精髓。数千年中国文化的积淀、哲学思想的升华, 使绘画元素中蕴含了丰富的语意。自然与人相融合的传统哲学主导思想影响现代诸多绘画创作。它们以其本身的形式美对现代绘画具有深刻的启示性, 通过传统图纹文化在现代绘画中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宗旨, 进一步证明来源于本土文化的传统艺术所具有的基本审美要素, 在现代绘画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象征内涵的图案和纹样举不盛举, 诸如铜器纹样、敦煌飞天、藻井图案中心装饰纹样、瓦当、太极图纹、画像石、民间剪纸、蓝印花布、木刻插图, 这些有着强烈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特点的元素, 完全可以在艺术家手中, 通过把客观形象以主观意识和自我需求用绘画的手法进行必要的归纳、取舍、夸张, 从而获得新的形象和意境。

在油画民族化的创建中, 大胆借鉴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精粹, 把传统具有象征内涵的精神元素融入油画民族化的创建中, 共同融汇成现代油画艺术的主流, 必定会使油画更具有中国民族特色, 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民族文化精神更具有国际化、现代化语言, 丰富世界绘画语言。

追求东方文化的审美情趣

中国绘画的造型承袭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 它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 多不重“写实”而重“传神”, 在意境上追求“简洁单纯”的浪漫飘逸境界。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绘画对墨色的变化, 有“墨分五色”之说, 表明是在单纯的色彩中又不失丰富性和微妙性。如墨色的浓、淡、枯、湿、焦以及通过皴、擦、点、染等手段在画面上形成造型和色彩的语汇, 给人以单纯的美感。油画民族化就其“传神”, 在意境上借鉴其“简洁单纯”的显著审美性与文化性, 对丰富油画语言的发展能够得到有效的促进。

纵观各国的现代绘画艺术, 各个民族都强调自己民族鲜明的形象特点, 使其形象鲜明, 视觉上有冲击力, 形象多弃繁杂取简约的美感。如:米罗、毕卡索等现代艺术大师常以简约的表现分割画面, 单纯大量的分割空间留给人们去思索、回味。现代油画艺术, 以突出表现意象、抽象的形象为主, 以简单的色调和线条作为基本元素等进行创作。这些正是中国书画艺术中虚实相生, 追求单纯的美感手法, 以简洁的构图和笔墨表达丰富深邃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中国绘画的诗、书、画、印相得益彰的特点, 是其他任何绘画艺术都没有的独特艺术形式。它们使得画面稳正平衡、变化呼应、含蓄美观, 更能诱发人们的丰富想象, 使绘画语言的表现力更加单纯而强烈。对其学习借鉴, 使画面产生简洁、集中、概括的视觉效果, 能够使形象更具有感染力, 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记忆。

体现民族绘画的表现境界

黑白色彩体系是中国绘画的灵魂和精华, 代表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国画如果没有黑与白所形成的特殊艺术效果, 就会因丧失独有的魅力而黯然失色。中国绘画的色彩体现在画面中首推黑白, 正是由于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人一样把黑与白这两个颜色放在所有颜色之上, 所以, 它就成为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用毛笔和墨在宣纸上表现出的黑白两种颜色强烈对比的关系, 就是中国画最基本和最本质东西, 也是中国画表现的精髓。

现代绘画艺术借鉴了中国画在处理黑白关系时十分注重处理色彩构成上的经验, 往往关心留白和尽量精简的用色, 既表现了油画艺术的实处美, 又显现了中国绘画空白美, 有的甚至大块留白, 以虚当实, 形成白多于黑的空灵格局。中国传统绘画上高度发展的笔墨技巧, 所形成的审美因素, 不能不说是中国画精简用色的魅力在现代绘画艺术中的一大应用。

也不难看到中国绘画艺术中空白、虚形的表现方式更多地体现在众多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当中。

关照东方艺术的魅力

现代油画往往以个性化、风格化的形式语言来展现。表现对象更加概括抽象化, 不受地域、文化背景限制, 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者通过画面能够“感受”出其表达意向。这种表达形式形成了富有感染力的油画视觉表现艺术, 具有特殊的民族化意向的艺术魅力。

现代油画艺术正是吸收了中国画以线造型、书法用笔表现性意趣这一特色, 给人开阔的空间感是一种境界很高的美。利用形与形不同轮廓之间的关系, 构成一个新的形, 彼此的共用线相互依存, 互生互长, 图地互换的研究影响了当今油画的表现。许多现代油画作品中, 充分运用传统艺术中的审美关系, 以自己独特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简洁语言手段, 深化印象。这种东方图形魅力之间巧妙、奇特的构合, 要比精确地描绘物像更为不易, 在全神贯注于一个物形的同时又能注意到之外的空白处, 就像欣赏幽静的风景, 让你一眼看不完, 在从中寻找、回味领略其中的妙处, 是现代油画表现的亮点, 这也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华。

中国画的线起主帅作用, 墨色、颜色起辅助作用。线的粗细、疾徐、刚柔、曲折、方圆、顿挫等变化, 可以表现出不同物象的形体感, 造成不同的情趣。以线条为主的勾、皴、点、染;阴、阳、向、背;虚、实、疏、密等多种表现手法, 具有高度的提炼概括技巧, 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精神, 是值得现代油画艺术在线的表现力上吸收借鉴的。

立足现代进行自我创新

时代呼唤中国油画艺术观念的开放更新, 各种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的视觉信息不断闯入我们的视野, 体现了新时代油画艺术更具融合的时代特点。油画在创新的同时更需要不断吸收传统艺术的精华, 把中国画的审美元素纳入油画的民族化发展之中, 体现了现代油画表现本土文化和走向世界的追求目标。

纵观世界优秀的油画作品, 不难发现无论它们多么独特, 由于文化地域的差异, 画家的主体风格必然带有本土文化的影响, 而这种不同于他人的内在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表现风格和模式, 是本民族的艺术滋养的结果。通过中国油画与中国画的审美因素的结合, 一方面可以达到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同时由于深入发掘出了传统艺术的广泛资源, 能够使本民族油画艺术得到取之不尽的发展源泉, 也能够使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更好地融合。做到这一点既关系到民族油画的健康发展, 又体现了中国油画的价值观和认知观。因此, 现代中国油画只有重视了本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因素并扩大东西方文化视野, 才会创作出具有代表先进文化性, 鲜明民族性的中国特色的油画作品, 才能立足传统、立足现代进行自我发展和创新。对中国绘画的审美元素的学习与借鉴, 不仅只限于形式、造型, 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美学思想, 哲学内涵及民族文化气质的继承。

中国油画艺术既要继承传统, 又要丰富自己的艺术本体, 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去表现, 发展民族化的油画并给其注入新的活力, 要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合理、巧妙地应用好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元素和东方文化品味, 才能为中国的油画发展创新带来新的天地, 才能更加拓展中国艺术家的自我创新思路。将当代中国油画融于传统文化内涵, 自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 而是对传统精神内涵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以现代中国民族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 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体现东方传统文化精髓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油画民族化的发展中来, 转化为民族油画的理念, 从而更加深刻地体现出鲜明的民族个性特点。中国油画民族化的道路是曲折而任重而道远的, 只有立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把民族文化精神融入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创新中去, 让传统文化在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创新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油画民族化的创新发展才会获得生命。

结论

中国绘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作为一门民族艺术, 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 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 形成了融汇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创造了辉煌的民族绘画史, 成为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油画这种外来的艺术, 只有植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土壤, 借鉴东方文化的审美因素实现其构成的独特魅力, 才能赋予中国油画艺术民族化的永恒生命。

摘要:油画民族化一直是中国油画界追求发展的目标, 油画实现民族化, 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化油画, 需要借鉴多种中国文化艺术元素, 而中国画所涵盖的审美元素无疑对油画民族化发展具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 特别是中国绘画独特的民族艺术精神, 精简的表现、追求单纯的美感、重视线条的表现力等特点, 对当代的油画发展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绘画审美元素,油画民族化,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周功华.油画民族化 (董希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

[2]薄建新.“油画民族化是历史的必然[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1988年05期.

[3]徐鲁.画布上的激情——文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油画[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

[4]李建忠.油画民族化与西方油画的传统[J].美术观察, 2003, 8.

[5]唐建俊.走中国油画的创新之路[J].中国油画, 2002

[6]夏晓春.《论中国画意境审美的动态》[J].装饰, 2004年第3期.

国产动画中民族元素的表现及应用 篇10

1 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辞海》对民族化的定义是:“民族化指作家、艺术家运用本民族的独特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我们将这个定义运用到动画中,“运用本民族的独特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可理解为动画形式的民族化,“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则是动画内容的民族化。(参阅李朝阳的《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基于传统文化表达的视角》)但随着全球化语境的冲击,民族化并不单纯的是坚持固有文化、反对吸收外来文化的“老刻板”。总的来说,民族化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赋予动画民族特色;第二,借鉴外来经验;第三,传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对特定文本进行“细读”,从而发现民族化在国产动画发展过程中的表现趋势。

1.1 样本选定

本文从国产动画发展的第二、四、五个阶段中抽取各自阶段中获奖最多、影响力最大、最具民族特色的5 部片子,共15 个样本(由于第一阶段国产动画的发展刚刚起步,被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片数量不多,没有达到抽样的总样本要求,同时第三阶段由于动画制作停滞,题材单调,多是政治题材,不具备抽样的条件,因此本文只选择第二、四、五这三个阶段,即1949 年——1966 年,1976 年——1989 年,1990 年——至今),分别是第二阶段:1956 年《骄傲的将军》1《猪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牧笛》;第四阶段:1977 年《哪吒闹海》《三个和尚》《天书奇谭》《葫芦兄弟》《山水情》;第五阶段:1《宝莲灯》《我为歌狂》《喜羊羊与灰太狼》《秦时明月》系列动画片及大电影《魁拔》。之所以选择以上15 部国产动画作为研究的样本,主要是考虑到它们所具有的代表性、经典型和影响力,大致可以反映出我国80 年来动画片民族化表现的发展趋势,更好的验证研究假设。

1.2 类目建构

在参考了其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同时根据本文的研究主旨,将分析类目主要分为六个,分别是制作方法、故事原型、角色造型、场景设计、人物动作和配乐。其中,制作方法分为以下4 个类别:单线平涂、剪纸、水墨、CG(计算机图像生成技术Computer Graphics简称CG)。其中前三个类别都属于中国传统艺术种类。这里要说明的是,所谓“单线平涂”,是中国画技法名,即轮廓钩线,色彩平涂,用单线条把形象的主要特征, 简练概括地画出来。单线画法要求线条清晰, 构图明确。故事原型划分为以下6 个类别:成语寓言改编、经典名著改编、民间故事改编、神话改编、史实改编和原创虚构,其中前五个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化。角色造型的风格分为以下6 个类别:源于京剧脸谱、源于传统壁画、写实中国画风、漫画夸张、日系风和卡通。场景设计分为以下6个:古代壁画风格、简化风格、装饰风格、写实风格、中国画风和日系漫画风格。人物动作分为以下4 个类别:戏曲程式化风格、写实风格、传统武术风格和欧美夸张风格。同样的,将配乐这一变量分为以下3 个类别:古典民族乐器、京剧锣鼓点和现代电子音乐。

2 国产动画民族元素的表现方式

本研究将样本数据录入spss软件中,通过交叉表分析在各个类目下,国产动画民族元素的表现方式,具体分析结果如下:1990 年之前的国产动画的种类集中在单线平涂(5 部)、剪纸(2 部)、水墨(3 部)传统艺术门类,占总数的67%,1990 年之后的国产动画则以电脑CG为主,仅占33%。

分析表明,1990 年之前的动画影片多改编自传统经典,成语寓言(2 部)、经典名著(3 部)、民间故事(1 部)、神话(2 部),原创虚构(1 部),1990年之后的集中在原创虚构(4 部)、民间故事和史实各1 部。1990 年之前的动画影片多改编自传统经典,充分体现中国民族文化,1990 年之后的比较集中在原创虚构方面,其中有一部根据史实改编的《秦时明月》是在当前国产动画盲目跟风抄袭亦或只作为低龄儿童的启蒙教育之用的尴尬发展情况下的奋起之作。

1990 年之前动画影片的角色造型以传统艺术为原型,包括京剧脸谱(3 部)、传统壁画(2 部)及写实中国画风(3 部),1990 年之后的影片以日系和漫画夸张为主,占到样本总数的27%。1990 年之前动画影片的角色造型以传统艺术为原型,包括京剧脸谱、传统壁画及中国画写实风格,至于1990 年之后的影片以日系欧美的夸张漫画风为主,在充分借鉴国外动画的成功因素之余,逐渐抛弃了传统的民族元素对角色造型的正面塑造。

同样的趋势,1990 年之前的样本集中分布在体现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包括壁画(2 部)、简化风(2 部)、装饰画(3部)、中国画(3 部)、写实(1 部),1990 年之后的样本则都集中在“日系漫画”。1990 年之前的国产动的人物动作以戏曲的程式化为主,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中,1990 年之后的动画片仍是模仿欧美的夸张风格,民族元素在这方面的体现逐渐减少。1990 年之前的配乐以古典民族乐器为主,1990 年之后逐渐加入现代音乐的元素。

3 国产动画发展趋势

3.1 国产动画从20 世纪20 年代发展至今对民族化的呈现方式不同

90 年代之前,即1949-1989 年这一段时间的国产动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国际上赢得广泛关注和赞誉而被冠以“中国学派”的称号。通过上述的定量文本分析,可以总结出这一时期的国产动画在民族化呈现方面有如下特点:首先,题材寓教于乐,主题深刻。无论是萌芽时期的《铁扇公主》,辉煌时期的《骄傲的将军》,还是复兴时期的《天书奇谭》,几乎所有题材都体现出寓教于乐的精神,这是中国“以文载道”的传统意识使然。很多优秀的经典作品的选材多是中国古代经典名著和成语,如《骄傲的将军》就把“临阵磨枪”这个成语演绎的惟妙惟肖,《三个和尚》的故事创作则是源自“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一民间寓言;其次,注重传统艺术形式的运用。根据上述研究发现,国产动画在90 年代之前非常注重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挖掘和利用。从动画的制作方式上看,90 年代之前的动画作品更多的是利用历史悠久的绘画、建筑、雕塑、传统戏剧、剪纸和皮影等民间艺术。如《猪八戒吃习惯》《葫芦娃》是借鉴了剪纸艺术,《小蝌蚪找妈妈们》《牧笛》《山水情》则是水墨动画的典型代表,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画法;从故事原型上看,《骄傲的将军》来自成语“临阵磨枪”,《三个和尚》改编自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猪八戒吃西瓜》《大闹天宫》《天书奇谭》改编自古代经典名著,《小蝌蚪找妈妈》《宝莲灯》则是改编自民间故事,《哪吒闹海》《葫芦娃》是改编自神话故事;从角色造型上看,90 年代之前的影片更多的是借鉴京剧元素,在角色上多采用京剧的脸谱造型,如《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等;在场景设计中,注重写意和装饰美;人物动作上,采用明显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如《骄傲的将军》开场,表现将军昂首阔步走进府邸的动作;从配乐上看,90 年代之前的作品使用中国独特的艺术种类戏曲和传统民族乐器配乐。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与二郎神、哪吒交锋时紧锣密鼓的锣鼓点声,节奏变化起伏,配合打斗动作,使剧情紧凑。《三个和尚》中,三个和尚出场时,木鱼等打击乐器的使用,增强主题的欢快节奏,把人物形象渲染的有声有色。

90 年之后的近20 年来,日本和好莱坞动画入侵我们的动画市场,传统的民族动画受到极大的外来冲击。故90 年代后对民族化的呈现有如下特点:首先,偏向技术层面。进入90 年代,尤其是90 年代后期至21 世纪,国产动画的制作不再停留在单纯的二维绘画上,更多偏向电脑CG动画,由2D转向3D,重视视觉效果的享受,同时注重传统民族元素的运用,侧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主题音乐的设定,外面包裹着的是电脑技术的华丽视觉效果,内层的核心仍然是带有辨识度的“中国风”。如2007 年的《秦时明月》,在情节设定上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史实,以秦始皇时期为故事背景,重点阐释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内涵;在角色设计中突出典型东方人的气质,同时利用三维动画的造型技术,线条在数字化的控制下更加独特,发丝和衣纹的线条经过处电脑处理后更加自然流畅。其次,盲目模仿。根据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90 年代以后的影片在角色造型、场景设计上都以日系漫画风格为主,我国自身的民族风格却退出了舞台。在日韩欧美动画产业在中国取得成功后,国产动画为了迎合观众口味,不可避免的模仿日本和迪士尼动画的发展道路。《宝莲灯》就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动画作品,由于受到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的启发,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了这一部神话题材的动画长片,让我们认识到了与当今国际一流的动画制作存在的多方面的差距。

3.2 国产动画从早期的重艺术变成现在的重商业

中国动画经过早期的探索,到1954年开始拍摄《骄傲的将军》时,就明确提出了走民族化道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手,内容上选择中国民族题材,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反映现实的;形式上也是民族的,一方面努力吸收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如剪纸、水墨;另一方面又邀请了很多当代中国美术界有成就的艺术家一起合作,做出来的动画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充分反映了制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喜好。

90 年代以后出现的以实用为目的,把娱乐性、趣味性、商业性放在首位的动画系列片和院线动画片,追求票房和利润,为了充分迎合观众喜好,无条件的模仿日本和迪士尼的动画片,把传统的民族元素抛之脑后。

其实,动画作品的商业性并不排除艺术性和思想性,优秀的动画作品都是追求艺术性、思想性、商业性的完美结合,二者相互渗透、互为作用。只是商业动画为观众而作,艺术动画更强调个性和风格罢了。

4 结语

方文山歌词中的民族元素 篇11

谁在悬崖沏一壶茶/温热

前世的牵挂,而我在调整

千年的时差/爱恨全喝下,

岁月在岩石上敲打,我又

留长了头发,耐心等待海

岸线的变化,大雨就要下,

风狠狠地刮/谁在害怕,海

风一直眷恋着沙,你却错

过我的年华,错过我新长的

枝丫/和我的白发,蝴蝶依

旧狂恋着花,你却错过我的

年华,错过我转世的脸颊,

你还爱我吗/我等你一句

话,一生行走望断天涯/最

远不过是晚霞/而你今生又

在哪户人家,欲语泪先下,

沙滩上消失的浪花/让我慢

慢想起家,曾经许下的永远

又在哪/总是放不下/啊轮

回的记忆在风化,我将它牢

牢记下

点评:历史的沉重,岁月的悲凉,情感的曲回,尽在歌词中。其词如诗,意境深远,引人遐想。“一生行走天涯”之语,化用马致远《天净沙》“断肠人在天涯”,唱出天涯游子的孤单:而“欲语泪先下”,出自李清照《武陵春》“欲语泪先流”,道出对伊人刻骨铭心的爱恋。

二、《花恋蝶》: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一半花谢/一半在想谁/任何心事你都不给,油尽灯灭,如斯长夜/我辗转难入睡/柳絮纷飞/毕竟不是雪,感觉再也找不回,泼墨中的山水,你画了谁/我摊开卷轴上,人物描写,我从未拥有过你,一整夜,他却有你/手绘的体贴,落款中署名悔,你伤过谁/不忍看宣纸内/晕开的泪,你细腻触摸有他的一切,我在你的周围你没感觉/小桥流水/花恋蝶,风轻轻地吹,往事莫追,你了解/我等的是谁,梅雨时节,飘落叶,等满满的水位/全身而退/我不会/我等时间惭愧

点评:中国元素:“泼墨”、“卷轴”、“宣纸”、 “手绘”;中国语言:“花恋蝶”、“小桥流水”、“梅雨时节”。此歌非中国人不能唱;此诗非中国人不能写。“柳絮纷飞,毕竟不是雪”,令人想到东晋才女谢道韫咏雪:“未若柳絮因风起”;“小桥流水”,那是马致远笔下的经典画面:“梅雨时节”,解读了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此歌词“流行”的是民族风格。

三、《东风破》: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人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点评:此歌以“我”对“你”遥遥寄语的方式,娓娓道出心声,丝丝缕缕,如泣如诉。而当年一曲《东风破》的琵琶曲萦绕在时空之中。似在伴奏,又似在哭泣。不知作者是否因读过韦庄的《菩萨蛮》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而产生创作的灵感,但无论如何,夸古词人的心是相通的。

四、《七里香》: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你说这一句很有夏天的感觉/手中的铅笔在纸上来来回回/我用几行字形容你是我的谁/秋刀鱼的滋味猫跟你都想了解,初恋的香味就这样被我们寻回/那温暖的阳光像刚摘的鲜艳草莓/你说你舍不得吃掉这一种感觉,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院子落叶跟我的思念厚厚一叠,几句是非也无法将我的热情冷却,你出现在我诗的每一页/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窗台蝴蝶像诗里纷飞的美丽章节/我接着写把永远爱你写进诗的结尾/你是我唯一想要的了解/那饱满的稻穗幸福了这个季节/而你的脸颊像田里熟透的番茄,你突然对我說七里香的名字很美/我此刻却只想亲吻你倔强的嘴

点评:整首歌似在演绎着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但作者用的是现代通俗的语言,讲的是身边琐事:“麻雀”、“草莓”、“稻穗”、“秋刀鱼”,真是生活气息馥郁,《七里香》,香千里……

五、《发如雪》: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缘字诀/几番轮回/你锁眉/哭红颜唤不回/纵然青史已经成灰/我爱不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我等待苍老了谁/红尘醉,微醺的岁月,我用无悔/刻永世爱你的碑,铜镜映无邪/扎马尾/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

点评:一个“发如雪”,一个“人憔悴”:一个“饮尽风雪”,一个“刻爱你的碑”。一对爱人至人生此时却不能聚首,这是天大的悲哀:一对恋人至人生此时仍苦苦思念,这是无边的凄美。古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蚕化蛹”与“身化蝶”都描写了人间生死至爱!

六、《青花瓷》: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在泼墨山水画里^际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点评:瓷器,西方赖以认识中国的一个名词:瓷器,凝聚了中华民族工艺、书法、绘画的精髓。青花、檀香、烟雨、锦鲤、汉隶、宋体,一切的一切熔于一窑,又轻如绣花针。当今的人们将此歌轻轻地唱,将此理细细地思!

(苍苍辑)

动漫设计中传统民族元素应用浅谈 篇12

一、目前中国动漫设计的面貌

在上个世纪的时候, 中国的动漫作品还是比较优秀的, 很多作品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大闹天宫》讲述美猴王孙悟空的故事;《葫芦兄弟》讲述金刚葫芦娃的生动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讲述了小蝌蚪一路寻母的故事, 每个故事都生动有趣, 成为时代的经典作品, 中国的动漫也在世界上取得了傲人成绩。然而, 现在中国的动漫市场已经被外国动漫占下半壁江山, 中国动漫被评价为毫无乐趣、没有看点, 不受欢迎。这是什么原因呢?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 日本将他们的动画产品无偿出口到中国, 当时的孩子没有不对变形金刚等外国动漫印象深刻的。然而, 中国动漫开始走下坡路, 缺少故事性, 缺少吸引力。之所以造成这种后果, 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对外国文化的盲从心理造成的, 丢失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也就丢了主动权。

中国的动漫产品的问题主要是角色单一, 故事情节过于简单无聊, 缺少创新和想象力, 无法达到制造有默契分和启发人性思考的目的。如何改变中国动画的这一现状呢?不能说加入中国民族元素, 中国动漫就一定能转变形式, 但这是一条比较适合中国动漫发展的明路。中国曾经在这条路上成功过, 如今回归到这条路上是一种新的选择。我们不仅可以借鉴民族元素丰富中国动漫的内容, 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动漫的文化内涵, 而且也可以借助加入民族元素的动漫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民族元素是如何影响动漫设计的

通过分析研究多部成功的动漫作品, 很容易发现他们的成功都是由于吸取了各个民族的文化, 从不同民族的文化中寻找动漫创作的题材, 并加以创新, 但最根本的仍然是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所以说, 动漫的创作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的诠释和传播。很多优秀的动漫设计者都会亲自去体验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 总结其民族文化的精髓, 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 结合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进行创作。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才能吸引人的眼球。中国的动漫是引进了外国先进的创作技术, 同时以历史题材为创作材料, 才创作出了几部成功的动漫作品。可见, 民族元素在动漫创作中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三、如何在动漫设计中应用民族元素

(一) 运用民族元素创作中国原创动漫作品

现在, 在动漫的发展现状上看, 美国和日本的动漫是发展比较有速度且稳定的, 这就引起了中国动漫的模仿现象, 然而, 殊不知这其实正是丧失自我, 自我毁灭的道路, 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模仿永远不会带来进步, 只有将本民族的文化重新融入到动漫设计中, 才能挽救中国动漫的现状。《大闹天宫》不仅在过去看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在今天来看, 它也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这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 不仅有艺术美感, 还有民族文化的特色美感。这部作品结合了西洋水彩画、水粉画的同时, 更重的是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二) 在动漫角色塑造中, 民族元素的作用

动漫是具有艺术性和商业性的作品, 它的成功与否最直接的判定方法就是受欢迎的程度。动漫的角色是组成动漫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它是成败的关键。比如《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就是这部作品的灵魂。一部完整的动画需要考虑到它的故事背景, 人物角色的历史背景, 以及角色的特点等等。以《大闹天宫》为例, 这部作品在设计角色的时候, 是采用我国京剧人物的服饰特点进行塑造的, 采用比较夸张的服饰特点和形象深刻的脸谱造型, 使这部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以另一部近期的作品《功夫熊猫》为例, 动漫中的“熊猫”角色和其他动物都是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的, 尤其是中国功夫的切入, 这些都深刻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所以, 动漫设计的成功是与角色的设计息息相关的, 而角色的设计又是与民族元素密切相关的。巧妙的应用民族元素塑造动漫角色是成功的秘诀之一。

(三) 在动漫场景创作中, 民族元素的作用

一部动漫作品的组成部分, 除了角色, 还有动漫场景, 它的塑造也对整部动漫的设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动漫设计中, 不可忽略对动漫场景的设计。在这一环节, 设计者可以将动漫故事背景设计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 让动漫角色融入动漫场景, 不仅加深了民族印象, 也容易被接受。做到“形式追随功能, 场景追随影片”, 这通常也是场景设计采取的设计方法。我们以动漫《宝莲灯》为例, 这部作品在最动漫场景设计的时候, 就采用了古代壁画、建筑等民族元素, 并且利用创新方式让动漫场景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特点, 达到了场景与角色配合得恰到好处的目的。并且, 也创造了一个很有梦幻感觉的神话空间。而《功夫熊猫》这部作品则是采用了山水画的场景设计, 让山水画的场景表现出了中国的一种书法艺术, 一种东方神韵的特殊情怀, 体现了中国民族元素的独特魅力。

总结

目前, 中国动漫正处于不稳定的转型期, 将民族元素融入动漫设计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成功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并且,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能给动漫创作提供广阔的想象和利用空间, 动漫应该把握中国民族文化的优势, 不要模仿外国动漫, 创作我国原创的动漫作品, 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动漫的发展, 也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戎宁.挖掘民间艺术元素打造动漫艺术品牌[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9)

[2]张荟惠.现代动漫形象设计创作感悟[J].文教资料, 2011 (11)

上一篇:网络电台的传播特点下一篇:国产非晶铁心变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