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台的传播特点(精选11篇)
网络电台的传播特点 篇1
从传播学的分类来看, 目前较通行的是将传播分为四类: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我们认为, 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 网络传播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类型, 可以列为四类传播。
1 网络传播的优势
具体的说, 网络传播有以下优势。
1.1 传播与更新速度快
网络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它将一定的信息传播成数字, 经过传播, 数字在操作平台上还原为一定的信息。更新速度快。网络传播的更新周期可以分秒计算, 而电视, 广播的周期则以天或小时计算, 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以周计算, 纸质期刊与图书的更新周期更长。
1.2 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报纸若多印1万字内容, 就需增加一个版, 给印刷、排版、发行、成本带来很多问题。广播、电视更是这样, 内容要准确到几十秒、几秒时间, 字有时要算以几十个。网络传播不同存储数字信息是硬盘。容量大的优势还可以体现在网络传播的专题报道和数据库中网络传播可以不限时不限量地贮存和传播信息, 运行各种信息数据库, 使得读者可以对历史文件随时进行检索。
1.3 范围广、具有全球性和跨文化性
网络传播的传播空间不分地域、没有疆界, 可以说, 全球互通互联的是子网络有多大, 网络传播的传播空间就有多大。传播空间无限广阔, 是报纸等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
网络传播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或者说物理上的空间概念, 网络信息传播实现了无限阻碍化。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真实的地理隔离不存在了, 网络上的新闻传播不是单一文化而是跨文化的传播。互联网则成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传播的方便和迅捷的信息交流渠道。
1.4 多媒体传播
所谓多媒体, 就是使计算机成为一种可以作用于人的多种感知能力的媒体, 它集合了多种媒体表现形式 (如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 , 来传送信息。多媒体首先必须是数字媒体。数字媒体就是通过比特来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软盘、硬盘、光盘 (包括VCD, DVD) 、数字电视、计算机网络等都属于数字媒体。只有数字媒体才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别一种媒介”。
2 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传播也也并非完美无缺, 网络传播还存在种种不足, 而且这些不足至少在短期内很难消除。主要表现为:信息泛滥, 缺乏深刻性、权威性和可信度, 造成贫富国家的差距扩大, 以及盈利模式仍需创新。
2.1 信息泛滥
互联网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 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共享与交互, 它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不良信息的大量出现会使人们的视线受到干扰, 如何排除不良信息的干扰如何排除不良信息的干扰, 关从网上过滤出真正适合自已需要的信息已成为网络受众面临的重要挑战。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查找所需要的信息, 绝非一件轻松的事。
2.2 缺乏深刻性、权威性与可信度
网上发布的新闻以及观点评论, 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 缺乏令人为之折服的力度。多数网络传播, 满足于扮演信息发布平台的角色。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那样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 在目前的网络传播中还是很少见。这是由于网络新闻太芜杂、网络言论太散漫之故, 即便有一些有力度、有深刻性的文章也易被湮没;一些严肃的评论家还未有在网上发表见解的习惯, 目前还尚未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网络新闻采编队伍。
2.3 信息技术的发展还造成贫富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一方面, 在家庭计算机拥有量较高的西方国家, 网络传播发展迅速, 个人获取网上信息非常便捷;另一方面, 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温饱问题与教育问题尚未解决, 更谈不上入网或从网上获取信息。这就造成富国容易获得信息, 从而能获取更多财富;而穷国信息闭塞, 经济更为落后。此外, 在目前阶段, 中国目前的网民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都十分有限, 也制约了中国网络传播的发展。
3 网络传播管理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络日益进入家庭, 各国政府面临着一个十分紧迫的头号题:如何对越来越膨胀的通信网络进行管理, 防止它为犯罪分子利用。对网络传播的的管理由传统的主要由行政管理的方式转到主要依靠技术琮理的法制管理。技术, 是网络传播的核心力量, 管理人员要想管理好网络传播, 首要条件是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 通过科技术手段来管理网络传播。高新技术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对法规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管理好网络传播, 也要通过法制建设这个有效手段进行规范。
3.1 进一步加强技术控制
因特网上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系统及网络广告, 原本以高科技为依托, 为用户提供快捷、灵活的信息服务, 而现在, 这些却造成了信息污染传播的媒介。世界各国正在积极研究开发信息控污技术、反病毒技术, 积极防范信息污染, 主要有以下方法。
(1) 研究确保网络信息真实性控制技术。
(2) 对于网络上的污秽信息和意识表态领域的越境信息采用以防火墙为主体的多重信息保护措施予以避免。
(3) 进一步研究反病毒技术, 在病毒检测、病毒清除、病毒免疫和病毒预防等方面增强反病毒技术的开发, 防止计算机病毒对信息的污染和破坏。
3.2 网络传播的法规管理
世界上第一关于因特网的法规是1997年有德国的《信息与通讯服务法》 (简称“多媒体法”) , 提出了网络服务提供者 (在线服务商) 责任两原则:一是对自已提供的网上信息内容负面责任。这个条件就是有关内容违法, 并且应该也有可能组止其传播。二是对于仅仅是提供了进入通道的网上信息不负责任。
中国政府于1996年2月发出通知, 要求进入互联网络的计算机用户进行登记, 以便加强管理, 成为率先采到法规管理措施的国家之一。1999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管局专门发布了一个文件, 对利用互联网进行对外新闻宣传做了若干规定。2000年4月,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成立网络新闻管理局, 负责统筹协调全国互联网络新闻宣传工作。在中央成立网络新闻管理局之后, 各省、市、自治多也正陆续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为了促进我国互联网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保护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合法权益, 维护互联网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 国务院、信息产业部制定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依法规范互联网站登载的业务, 使互联网站登载新闻能够对公众负责, 对社会负责。
摘要:回顾人类传播史, 我们不难发现,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性杠杆作用。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所谓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活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为基础, 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 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地。
关键词:网络传播的优势,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网络传播管理
参考文献
[1]框文波.论网络出版物[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5.
[2]施拉姆, 波特.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 1984.
[3]德弗勒.大众传播学诸论[M].新华出版社, 1990.
网络电台的传播特点 篇2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 要:大学生网络社区是各高校大学生经常发表言论观点的平台,也是信息互动的庞大载体,对高校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舆情监测的重要环节和场所。因此,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方式特点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区;高校舆论;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93-03 人人网是大学生经常登陆的社交网站,大学生群体直接构成了人人网的主体,这从网站的IP地址就可以看出。如此庞大的舆论传播平台就注定了人人网不同于其他社交网站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传播形态就是人人网中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的娱乐化解读甚至是误读,其传播特点值得我们做进一步分析。我们先从一则人人网上的虚假新鲜事说起。
林书豪爆红之后,人人网上出现了这样一条转发疯狂的状态:“尼克斯战胜森林狼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林书豪用流利的中文回答完一位日本记者的提问后对他说:‘麻烦你跟你的同胞说一声,钓鱼岛是中国的。’日本记者说:‘至少在地理上,钓鱼岛离日本更近’,林书豪淡淡地说‘在地理上,日本四岛离中国也很近。’日本记者冷汗满面。全场肃静了一会继而掌声雷动。这条假新鲜事的源头是,1987年,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访华,谈到南沙问题时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说:“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这条新鲜事明显是切合时事对这段经典对话的改编。这样的疯传后,人人网又相继出现了李连杰版,成龙版的相同对话。
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网络已经成为大众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网络的崛起以及伴随着技术创新不断出现的新媒体,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传媒状态,而且正在重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2]。伴随着以Web2.0为支撑的新技术日新月日的发展,网络社交更是日益深入到大众生活领域,形成了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群体分化,利益博弈规则却不够透明和公正。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成为民众表达唯一比较畅通的渠道。而大学生是受过专业知识和系统学习的知识分子,但是在社会地位上他们又是无法自立根生的,并且涉世未深,对当前的社会环境感性认识偏多。又加之,青年人在朝气蓬勃的同时习惯于感情用事,但这种感情用事又不是简单的情感的宣泄,他们更注重和实事的联系,更注重对当前情况的解决办法,更喜欢新名词、新的表达方式。所以这一群体的态度上表现的激进且情感聚集性强,语言上更加犀利时尚,表达上更多附和称赞或坚决反对,归根结底的传播心理更侧重于盼望接受和赞同。这一人群所具有的特点结合了当前的社会民意和民怨呼啸而来,民怨和改革赛跑的大舆情背景形势下,他们对于网络社区中的信息传播甚至是误读的研究就显得很必要了。而信息传播的误读又是尤其需要关注的监测点。
所谓的大学生网络社区中的误读笔者认为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实事的解读传播往往是抓住其中某一方面嬉笑式的抒发,由于新鲜和年轻人的娱乐心理,这种抒发又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转发(即使是一笑而过的娱乐也确实能够大规模传播)。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大众关注的舆论热点往往在分享中带有强烈的感情倾向,表达着明确的支持与反对,这种分享又往往对其中一个点进行放大处理,真正详尽的事实往往又被淡化忽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群体化的聚集带来了以地方为主的论战对比,这种对比感情的抒发大多时候是不理智冲动的。
12月28日早晨,上海女生刘芸斐(现为北京理工大学2010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其人人状态上发布了一条内容为“作为上海人,果断抵制蒙牛,顶光明啊!!话说蒙牛抄了光明多少产品啊,乡下人就是不要脸”的消息,瞬间被数万内蒙人人用户转载,人人网上谴责声一片,其中很多舆论更多的出现了唾骂的情绪。在当日下午女生刘芸斐发表了两篇道歉日志,但日志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些不满的情绪,显然不足以平息数万内蒙古账号使用者心中的怒火,随后不久时间后,刘芸斐注销了她的人人账号,此事本可能告一段落。但是,于此同时,人人网上又出现了几个名为周小依和唐紫涵的用户,力挺刘芸斐,用更尖钻刻薄的言语对内蒙古进行诋毁与语言攻击,彻底触犯了内蒙人心理忍耐能力的底线。骂战升级,网络上开始了人肉检索,更有甚者,有人去该女生宿舍楼下找其进行质问。骂战由网络虚拟社区升级到了现实生活之中。此次事件,从前到后体现出了上述特点。首先,刘芸斐的状态中的言论是针对当时蒙牛牛奶中的质量问题这一实事所发,此事当然确有其事,并且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其次,刘芸斐的状态虽然只是个人观点状态,但是其中的谩骂讽刺态度虽然是个人情绪表达,但是在大学生网络社区中此言语讽刺却到了对一个地区的污蔑与谩骂,并且这种群体化的聚集更是对两方的言论扩大化提供了土壤。最后,刘芸斐的状态在上海人人用户和内蒙古用户中引起连锁反应,事件一步步夸大了,而本源逐渐淡化,事件升级,群体心理的冲动和不理智早已不是就事而发,就事论事的状态。并且这种冲动进一步演变成了网络暴力,成为了南北两派的论争。
大学生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因为有其特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绝大部分用户是实名的,所有的IP都是各大学,加的好友大多为自己不同阶段的同学,所以其传播模式有很多不同于其他网络传播的特点。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用户的分享传播和观点表达在自身感受的基础上多受同龄人的影响
因为同龄人的心理、年龄和所处环境的大致相同,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区中语言误读的传播是有特别明显的场域,其语言特色,侧重点和表达感情有高度的一致,甚至有时候是附和的。例如人人搞笑排行公共主页中的一条状态:“我国大约有三亿多的学生„假设平均每个学生考试考五科„每科两张卷„每年考两次„就有六十亿张卷纸„大约四十亿米„能绕地球十圈„一颗树大约能造一千五百张卷纸„六十亿就相当于四万颗树„能栽满整个北京„„为了低炭环保„拒绝考试是必须的„„请记住,没有买卖„就木有杀害!!。”类似这样的人人体分享当然比比皆是,这种人人体和人人网传播方式由于其特定的场域和传播方式在社区中更容易有两种明显的对立。传播更容易有情感的聚集。
二、用户的分享传播和观点表达是片段化的、情感抒发为主的
例如,网络很红的咆哮体就是这一特征的典型代表。因为大学生网络社区处于的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传播的高效率是以冲击力为主要方法的。所以,片段化、情绪化的传播方式大行于大学生网络社区。下面是人人网上很红的一段名为《学摄影的你们伤不起》的学生咆哮体:“我是文科!读得文学院啊有没有!上来讲摄影师就开始讲蛋清显影法!硝酸银氯化银有没有!我要懂了我去读化学了有没有!乳胶颗粒和制版技巧跟我有什么关系啊!冲胶片要拿着秒表啊有木有!
三、用户的分享传播往往关注自己的家乡和身边事件,传播在特定的场域里高效体现,而对于不同家乡背景的受众往往只是旁观者
近期在人人网上出现的“《2012年关于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说明》”,其中把内蒙古高考的无厘头的分为了基础文化考试和技艺类考试,其中技艺类考试分为:摔跤,射箭,搭建蒙古包等项目。“该文件”写作手法特别像官方内容,而真实内容却是无厘头的搞笑。这样的内容在人人网社区中被内蒙古用户大量转载,尤其是在外省上学的内蒙古学生用户。当然,像这样的内容,不甚了解内蒙古的场域外的人可能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甚至是信以为真。但是具有相同家乡背景的内蒙古用户却大量转载,娱乐传播。
像这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人人网实名制的网络社区,因为好友的相对固定与传播领域的相对封闭的特点(人人网只有好友搜索的功能,并没有内容搜索的功能),决定了其组成的网络社区有特别的群体特征,也决定了其网络社区中特有的舆情特点。群体的思维特点是:用形象表现观念;缺少批判精神,缺少逻辑;从特殊事例中直接引出一般结论;想象力在意见形成中得到提高,而推理能力下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人人网实名制网络社区在传播信息时不约而同的形成了群体,这个群体也具有上述特点,我们用一实例论证。
在人人网中,相册分享往往有很大的冲击力量,图片传播符合当前大学生的接受习惯,选取图片往往又在某一思想下有极强的传播信号,群体往往更能接受暗示和强有力的传播符号。受众在分享图片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传播者最想表达的信息,但是很少有人关心图片的来源,图片的真伪,图文是否一致以及传播的信息是否客观真实等问题。如若某一事件正好是全民关注,影响巨大,各种势力又抓住了大学生受众的这一特点,那么这种看似真实的信息将会在大学生群体中高速传播,传播的后果也是相当的严重。尤其在家乡发生了一些事件,由于在外的大学生受众不能详细明晰的了解情况,这种暗示性的,感性的信息就会在社区中高速传播。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应该注意这一问题。
但是,作为大学生为主的网络社区中,由于大学生是接受了一定教育的社会群体,有一定的对信息的看待辨别能力,所以单向的传播很难奏效。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群体就不会被传播者牵着鼻子走从而对信息产生误读,因为往往传播者会将事实进行新鲜化、娱乐化处理,这种方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大学生的第一提防心理,在一层传播后跟风心理对传播助力,信息解读被一层层失真传播,范围更加扩大了。反而,以往我们教育中那种质疑思想和论证方法在接受中可能就被置之脑后,因为大家只是付之一笑的传播,但正是这种默认肯定的前提,信息或者信息的误读就在社区群体中传播开来。
从虐猫案看网络传播特点 篇3
模式:震惊—追查—思考
2月28日清晨5点,天涯社区的娱乐八卦论坛,网友暴力美兔贴出虐猫照片,一组6张,内容是一个衣着暴露的中年女性,用高跟鞋把一只小花猫的头部踩得粉碎。贴子以这样的标题:“国内惊现惨绝人寰踩猫族,呼吁对动物的救助和关怀”刺痛网友,顿时网上骂声一片。
随后,首发于天涯社区的 “宇宙A级通辑令”被各社区转载、改编。到3月2日,国内各大社区均或转或自制了追究虐猫女性的“通辑令”。在暴力美兔第一贴的次日,3月1日13点26分,网友黑暗执政官在天涯社区发贴建立“虐猫凶手信息举报、收集中心”,开始了全国范围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追踪。20分钟以后,网友maggiemeng跟贴公布了虐猫网的IP、域名所属公司、法人代表姓名、车号、电话、邮件、地址等资料,并指出这个网与国际动物虐待组织有联系。3月2日下午4点半,网友周媛发贴公布了与虐猫女性通电话的记录。第三天,3月3日晚上7点,周缓又跟贴称虐猫照片的的背景是黑龙江省萝山县名山镇名山岛公园。至此,经过52个小时,与虐猫直接相关的线索至少在逻辑上已全都查清。
在网上展开追查的同时,2月28日10点34分,网友云中羽衣子在天涯社区招在乐八卦论坛贴出“呼吁成立动物保护组织以及立法签名贴”,网上展开了针对虐待动物的思考。网友在跟贴中谈到了世界各国的动物保护法规和动物保护组织,热烈讨论珍视生命和人道主义的话题。这一讨论也同时出现在门户和博客网站。
层次:社区—纸媒—门户
自2月28日社区爆发虐猫热点以后, 3月1日一早,北京晨报记者马多思率先发稿。3月2日,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及各地报纸纷纷发稿。3月1日,中华网率先转载北京晨报消息。3月2日,新浪网、人民网、新华网等各大门户网站均转载了来自不同纸媒的消息,多数门户组织并先后发布了虐猫专题。
与社区贴子相比,纸媒报道条理清楚,言辞得当,可信度、可读性、权威性都比较高。门户网站表现令人意外,
它们不但慢于纸媒,而且没有一字原创,都是简单转载纸媒稿件。
规模:发贴—跟贴—收视
借着搜索引擎的进步,使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趣的数字。天涯第一贴“国内惊现惨绝人寰踩猫族,呼吁对动物的救助和关怀”浏览98494次,跟贴1924。天涯“呼吁成立动物保护组织以及立法签名贴”浏览22685次,跟贴2358次。自2月28日到3月7日,全国各社区共发贴4万余贴,浏览总数超过400万次。2月28日当天,全国社区共发9贴,总浏览数23万余次,总回贴8千余个,平均每贴回600余贴,最高一贴浏览近10万次,最高一贴回2千余贴。自2月28日到3月7日,全国各类门户以新闻的形式报道虐猫案共发稿2200余篇,全国博客发稿1200余篇。门户加博客虐猫稿的总访问量估计超过1千万次。
网络推手的传播模式与特点 篇4
1网络推手现象的传播理论分析
网络推手在传播信息、策划网络事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 网络推手熟练使用网络技术并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传播信息, 各大论坛、贴吧、 社区、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都是他们传播信息的主要场所。通过网络炒作, 他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市井平民、草根人士或是名不见经传的产品迅速走红, 达到快速推广的目的。无论是网络推手们无心插柳的“芙蓉姐姐”, 还是有意为之的“天仙妹妹”“凤姐”, 都昭示了网络推手的巨大能量。其次, 进行议题设置, 充当“意见领袖”。网络推手活跃在不同的人际传播圈, 比如聊天室、BBS等, 使用推荐首页、制作专题、加精华、置顶等手段保持观点的广泛和持久的关注度, 通过“网上发帖”→“沟通版主”→“写手炒作”→“媒体互动”等议题设置过程使自己想要传播的议题成为舆论热点, 实现策划炒作的营销目的。
拉扎斯菲尔德在他的著作《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意见领袖”理论, 是指“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 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 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1) “意见领袖”通过对事件根源、诱因的看法, 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开来影响他人对事件的认知。2) “意见领袖”对事件发展、变化的分析, 影响着他人对事件的预期。3) “意见领袖”对组织所发布信息的态度, 影响着他人对信息的理解。 网络推手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网络“意见领袖”的角色。
2传媒假事件引发的危机
卢因 (Lewin) 的“把关人”理论认为“把关” 代表对于可以进入下一传播渠道的信息也有选择权。网络媒介改变了传统媒介中“把关人”的角色和地位。在网络传播中, “把关人”概念一度缺失, 论坛版主取代了受过职业培训的记者和编辑, 成为控制信息传播程度的最主要力量之一。由于各大网站都希望提升网站的点击率, 将商业利益放在公众利益之上, 并没有履行好“把关人”的责任。传统媒体一般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把关意识, 受众养成了对媒体的高度信任感。商业网站提供的信息已经严重失真, “把关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2016年2月6日19时28人, 发帖人“想说又说不出口”发表了一篇题为《有点想分手了》的帖子。帖子随即成为网络口水战的热点, 成为了春节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篇帖子挑起了城乡差异、 地域歧视等热门话题, 瞬间刷爆朋友圈, 点击量达40万, 评论数万条, 就连《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也针对此事件发表了《农村, 说声爱你太沉重》的评论。而之后在网上自称为“江西男友”回应的网友“风的世界伊不懂”则是话题的碰瓷者, 与发帖者徐某某素不相识。经过后续的发展, 此次网络事件被证实为假事件, 网络营销痕迹明显, 版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未履行“把关人”的职责, 或者说版主就是此次网络事件的促成者罢了。
诸多媒介假事件引发了网络信任危机, 一些网络推手将目标事件与热点议题相关联, 进行恶意炒作, 由于网络信息源的权威性和可辨性极其复杂, 再加上网络推手的推波助澜, 导致谣言在网上流传、 扭曲、裂变, 许多网民难辨真假、信假为真。
对名利的追逐, 是网络推手将炒作利益置于道德之上的重要原因, 降低了网络推手的责任感。“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中, 城乡差异、地域歧视等热点均能激起人们调侃和娱乐的心理, 博取关注度。
大众媒介要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强化行业自律及职业道德约束, 公众要提高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 批判地解读媒介所传播的各种信息, 分清客观世界与媒介构建的世界, 促使民众对媒介及其传达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 树立正确的媒介观,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摆脱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观察者.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EB/OL].[2016-2-21].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02_21_351652.shtml.
[2]宫承波.新传媒[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自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探析 篇5
关键词:自媒体;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控制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94-03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自媒体传播形态的多样性,如以图文为主的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和以视频为主的播客等,目前博客、播客、微博成为中国主要的自媒体平台。文章在解析自媒体内涵的基础上,对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传播控制等信息传播特点加以探析,从而深化对自媒体信息传播规律的理解。
一、自媒体内涵解析
自媒体这一概念源于美国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2001年9月28日,他在个人博客上首先提出了journalism3.0的概念。根据他的分类,journalism1.0指的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是单向的线性传播形式;journalism2.0指的是在互聯网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以及新闻门户网站等,这一阶段的新闻传播速度更为快捷,但仍然是一对多的新闻传播形式;journalism3.0指的是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点对点的、双向互动的新闻传播形式,这一时期的新闻传播主体由专业传播机构转为普通公民。2003年1月,他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上发表了《下一代的新闻业:自媒体来临》(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here comes ‘we media’)的文章。2004年7月,丹?吉尔默出版了他的专著《草根媒体》(We the Media - grassroots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本书探析了未来新闻业的转变,认为普通公民将成为新闻制造者。
由上可见,丹?吉尔默先后提出了自媒体(we media)与草根媒体(we the media)两个术语,区别在于定冠词the,由此也暗含了自媒体与草根媒体在新闻主体方面的区别,即自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是非新闻工作者,而草根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是非新闻工作者中的普通公民,不包括政治人物、娱乐明星等社会知名人士。由此可见,自媒体的覆盖面大于草根媒体,因此笔者倾向于使用自媒体。目前国内学界将自媒体与草根媒体(grassroots media)、公民媒体(citizen media)、参与式媒体(participatory media)等交换使用。
笔者认为,所谓自媒体(we media),是指传播者通过互联网这一信息技术平台,以点对点或点对面的形式,将自主采集或把关过滤的内容传递给他人的个性化传播渠道,又称个人媒体或私媒体。不同于大众传媒组织化、机构化的传播特征,自媒体强调传播者的主动性和传播内容的个性化与自主性。对信息时代的传播方式,传播学鼻祖施拉姆早就做出预测,“这个革命的信息时代的一个趋势是……更多着重点对点而不是点对面的传播,和个人越来越大的使用‘媒介’的能力而不是被‘媒介’所利用”[1]。
二、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者:由被动的受众到积极的“产消合一者”
大众传播有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即大众媒介的效果与大众媒介的使用,大众媒介的效果侧重研究大众媒介对其受众做了什么(what can the message do to the audience),而大众媒介的使用则侧重研究人们用媒介做了什么(what can the audience do with the message)。在20世纪大众媒介的效果研究过程中,出现了魔弹论、有限效果论和强效果论,1959年,围绕媒介对受众做了什么这一研究主题的循环往复,贝雷尔森发出了“传播研究看来将要死亡”的说法。而卡茨却认为,正在死亡的是大众传播的说服研究领域,而研究人们用媒介做了什么,是解救媒介研究的另一条康庄大道。
1964年,雷蒙?鲍尔在其《顽固的受众》(The Obstinate Audience)这一经典研究中,提出受众通常是相当主动的。1974年,卡茨、布拉姆勒、格里维奇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这一经典论文中,列举出1968年两位瑞典研究者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的模式(uses and gratification model)包含的两个重要要素:其一,受众使用大众媒介是有目标导向的并被设想为主动的;其二,大众传播的使用过程中,受众掌握着主动权,能主动将需要的满足与媒介的选择联系起来[2]。而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恢复了受众在传播研究中的本原地位,认为传者和受众的关系是平等的。此后,大众传播内容的积极解读者(active reader)、积极的、主动的受众(active audience)这些概念,取代了被动的、消极的受众(passive audience)概念,得到更多研究者的认可。人们使用媒介的目的各异,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者是有控制权、选择权的。而自媒体平台上的网民,是对传统传受关系的颠覆。从信息的主动解读到信息的主动创造,自媒体传播改变了受众的被动地位。荷兰电讯传播专家包德维克和万肯(J.R.Bordewijk and B.van Kaam)于1986年提出了训示、交谈、协商与登录四种传播模式,著名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训示模式是典型的大众传播的“旧媒介”所采取的模式,随着新媒介的发展,从传播者到接收者的传播权力平衡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他认为,根据对内容提供和选择进行控制的能力的不同,传播关系有所区别,趋势是由训示向协商或交谈模式转变,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传播新趋势
资料来源:【荷】丹尼斯?麦奎尔著:《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传播科技的发展,进一步解放了被动的受众,有线电视为受众提供了数以百计的频道和多样化的节目,录像机也将受众从固定的收视时间中解放出来,从每日接触的大众媒介那里,普通民众感受到了生活的最明显的变化。尼葛洛庞帝认为,未来将是信息的接收者而非信息的传播者决定所传播的比特最终以何种面貌呈现,如到底是印刷品、声音还是影像。“大众”传媒正向个人化的双向交流演变,信息不再被“推给”(push)消费者,人们主动将自己需要的信息“拉出来”(pull),并参与到信息创造的活动中[3]。从信息中解放出来的受众主要表现在主动拉取信息和主动创造信息两个方面。
在阿尔文?托夫勒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有一章节专门谈及“生产者与消费者合而为一”。学者胡泳认为,“产销合一者”(pro-sumer)是《第三次浪潮》中最具冲击力的概念,因为他对20年后数字化社会的现实进行了准确的预测。传统高度集中的新闻搜集和传播正日益受到无处不在的网络的挑战,人们正将有力的技术工具和创新性的想法结合起来,并从根本上改变了本世纪的新闻业,“在每个人都是记者或评论者的网络时代,我们来到了一个双向的新闻业,记者成为论坛领袖,或中间人,受众不再是消费者,而是产消合一者(pro-sumers),即消費者和生产者的混合”[4]。
三、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由“教堂传播”到“集市传播”
16世纪,古登堡发明的印刷术,打破了教堂、神学人士对圣经等宗教知识的垄断,普通大众逐渐迈入了知识的殿堂。印刷术也为报纸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推动了新闻业一对多、我写你看、我说你听的新闻传播“演讲”模式的出现。从早期的党派报纸,到商业化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再到超大规模的大众传媒集团,在媒介蓬勃发展的征程中,二次售卖理论证明受众是传媒集团的经济源泉。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起始点,决定着传播信息的一切特征,掌握了信息传播的所有智慧。
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和移动通讯技术的使用,受众日益成为传播信息的积极参与者,以专业性著称的大众传媒,在历史上第一次发现,其新闻守门人的霸权地位受到新技术推动下的自己服务对象的威胁。这一现状也挑战了沃尔特?李普曼1914年出版的《漂流和支配》一书中的观点,他认为购买者无法和生产者互相对立,因为购买者没有知识和力量获得公平交易。今天,由于对大众传媒提供的新闻不满,或想自己制作新闻,受众将有力的技术工具和自己创新性的想法结合起来,使自己向记者、新闻制造者和积极的新闻消费者等多种角色转变。1999年上线的《线索列车告示》(The Cluetrain Manifesto:http://www.cluetrain.com)的几位撰稿人认为,互联网开展了无可限量的全球对话,人们不断发现和发明分享相关知识的新方式,速度快到令人无法消化。正如托尼?付德曼(Tony Feldman)所说,“网络的互动赋予了用户一种左右信息接近的力量,以及一定的对信息使用结果的控制力量”[5]。
丹?吉尔默认为,现在我们有了一种万能媒介,这种媒介囊括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信息传播方式,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对全世界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数字媒体。因此,“未来的新闻报道和生产会比较像对话或讨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线将会模糊,以我们现在才逐渐认清的方式改变两者的角色。[6]”
社会学家托马斯?麦谢森提出了“单视监狱”(synopticon)的概念,认为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体,其传播方式是多数观看少数(the many watch the few),观看的动作本身将彼此距离遥远的观看者带进同一个电子空间,在此空间中,大多数人都是观众,只有少数人成为被观看者,而被观看的少数人则成了多数人景仰与效仿的榜样[7]。基于此,杰弗里?罗森金则提出了“全视监狱”(omnipticon)的概念,即多数观看多数(the many watch the many)。[7]在此结构变迁下,处于被动地位的大众纷纷展开与大众媒介传播权的争夺。
而美国自由软件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埃里克?S?雷蒙德的著名篇章《教堂与集市》(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被视为开放源代码的始作俑者,在这篇文章中,埃里克用教堂与集市对商业封闭软件和自由软件进行了形象的比喻,“我一直想找一个比喻,能够强调我所发现的在两种开发模式中所存在的重要区别。一种是封闭的、垂直的、集中式的开发模式,反映一种由权利关系所预先控制的集权制度;而另一种是并行的、点对点的、动态的开发模式”。[8]这一概念被方兴东将博客引入中国时借用,他认为传统的大众传播是大教堂范式,是“少对多”、“少数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而博客自媒体传播是大集市范式,是“多对多”、“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
四、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控制:先“出版”后“过滤”
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发布有两个基础,一是传播媒介的资源稀缺,二是信息发布需要经济成本。20世纪初期,美国对广播媒介采取的规制措施即是建立在频谱稀缺的基础之上,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通过对节目内容、形式的监督,保证传播到受众那里的是高质量的信息,而印刷的成本、电视节目制作的成本,更要求媒介经营人员认真核算信息的投入产出比。“任何传统媒体制作人出于存活的考虑都要对内容作出取舍,出品之前就要把好的作品和平庸制作分开来。由于出版的基本经济学给书籍总量封了顶,每个出版商或制作人也都不得不事先过滤内容”[9]。因此,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最为明显的区别之一是生产新闻的不同结构和组织。传统媒体的信息是由媒介集团的层级组织而生产,其商业模式是广播和广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新闻传播模式。
谢恩?包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里斯(Chris Willis)将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方式称为广播(broadcast),即新闻受到媒体组织的控制,必须经媒体组织过滤后方可到达受众,是一种线性的信息传播方式,而广告商是媒介组织选择新闻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大众传媒的广播模式
资料来源:Shayne Bowman Chris Willis, We Media –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Published Online in HTML:www.hypergene.net/wemedia/,p.10
自媒体的信息是由普通民众生产的,注重对话、协作和平等,谢恩?包曼与克里斯?威里斯将其称为互播(intercast)、社会网络(social internet)传播、点对点传播(peer to peer),参与者是以个人而非隶属于某一组织的身份参与信息传播,并能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随时改变传受角色,新闻可以不经过媒体组织这一传统的新闻传播的中间人(mediator)过滤就能直接到达受众,具体见图3所示:
图3 自媒体的互播模式
可以看出,上述两种模式之间的最大区别是把关人角色即信息过滤存在与否,大众传媒的新闻是经过层层把关后才得以呈现在受众面前的,而自媒体平台上新闻则直接采集自社区,之后新闻就在记者、受众、出版商、编辑、广告商之间流动和互播。在对内容过滤习以为常的时候,受众将节目审查权交给了记者、编辑、制片人等专业人士,由他们来判断节目质量的高低优劣。而自媒体平台的崛起,则颠覆了媒介的资源稀缺和经济成本的局限,信息传播“不仅仅是两种生产系统间的比较,而且也是两种过滤系统间的比较”[9]。
先过滤再出版,虽然为受众消费高质量的信息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保证,但其合理性的基础是媒体资源的稀缺,是由支持其的科技水平决定的。而自媒体的零门槛传播特性,则为所有人提供了面向所有人的即时传播任何信息的渠道和可能性,海量内容的出现,使传统的信息过滤变得不合时宜,再多的专业人员也无法过滤如此多的内容。因此,新的过滤方式产生了,即伴随内容生产的大规模业余化,过滤的大规模业余化也应运而生,在此意义上,先“出版”再“过滤”也是指把关人从专业化、小规模走向业余化、大规模,人人都能生产内容,人人都在进行自我把关,同时,先前的受众转变为积极的产消合一者,以集体的力量,通过点击、评论、转发等方式,将有价值的信息从海量的内容中打捞出来,并以置之不理的方式,使质量低劣的信息淹没在内容的海洋中。由此可见,先出版后过滤的信息控制模式是合理的和可行的,是与自媒体的信息生产属性相匹配的。
五、结 论
自媒体使网民的主体性即网民的自主性、能动性、自为性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将信息的生产、传播、发展、自由的权力,交还给了传播主体,促进主体意识的形成、发展与提升,让主体迸发出对客观世界的掌控力,改变了网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使网民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获取积极态度、能动作用、主动态势与支配作用。因此,不同于大众传媒组织化、机构化的传播特征,自媒体强调传播者的主动性和传播内容的个性化与自主性。活跃于自媒体平台的网民,通过主动拉取和创造信息,使自己从被动的受众转变为积极的“产消合一者”,实现了对人的主体性的重构。其信息传播方式由大众传媒的“教堂传播”模式发展为“集市传播”模式,由大众传媒的自上而下的、集权的、封闭的传播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点对点的、开放的传播方式。在信息传播控制方面,摒弃了大众传媒组织对信息传播的组织与控制,体现出先“出版”后“过滤”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2](美)沃纳?赛佛尔等著.郭镇之,徐培喜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1997.
[4]Bill Kovach and Tom Rosenstiel, “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 What News people Should Know and the Public Should Expect”[M].Three Rivers Press,2001.
[5]孟威.網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D].中国社科院,2002.
[6](美)丹?吉摩尔著.陈建勋译.草根媒体[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胡泳.众声喧哗[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方兴东,杨吉.21世纪的书:信息时代商业思想10X10阅读[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网络传播出版的特点及缺陷分析 篇6
关键词:网络传播出版,特点,缺陷
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科技时代发展起来以后, 人们对计算机的需求日益增长, 从而给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使出版业由纸和墨的时代进入电子时代, 而互联网的普及及其在出版领域的运用使得网络出版成为出版大家族的新贵, 网络出版在给传统出版巨大冲击的基础上如何走好自己的路是其发展之基。为此, 有必要对网络出版的特点加以分析。
关于网络传播出版的特点, 国内学术界已基本形成共识, 概括地讲, 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产品数字化网络出版在产品形态上表现为网络出版
物, 这就体现了网络出版产品的数字化属性。这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有本质的区别, 但与CD-ROM、CD、VCD、DVD等电子和音像出版物基本一致, 区别主要体现在产品载体、传输与阅读方式等方面。
2、流通网络化在流通方面, 网络出版物主要表现为通过互联网并以数字形式进行传送, 可以很容易地直接面对终端用户。这一特点也是网络传播出版区别于传统纸质出版物和以CD-ROM、CD、VCD、DVD等为表现形式的电子和音像出版物的本质特征。
3、交易电子化网络出版, 从产品形态、流通方式到支付方式整个交易过程均为电子化, 尤其是支付手段, 用户只能通过网上银行进行付款, 并借此完成整个交易过程。网络传播出版的交易电子化特点, 使网络出版物的销售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电子商务。
4、出版交互性网络出版物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 而多媒体的阅读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即读者可成为网络出版物内容的主角、可按自己的心愿看想看的内容,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还可在网络上通过对话、视频等方式进行双向交流, 体现了传统出版物所不具有的交互性特点。
网络出版的出现与运用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但却给出版业带来了空前的生机与活力。网络出版与传统大众传播形式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可以有效地拓展阅读空间从而扩大出版市场网络载体遍布全球, 读者不受时间、空间和天气等的影响, 出版内容一上网, 便可快速传递到网络遍及的每一个角落, 使“出版物”在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公开, 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与交流。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 无论想看多久以前的书, 都可从网上下载或通过网络订购。可以说, 网络出版使出版真正成为了不绝版的出版。同样, 网络出版可使那些平日工作繁忙没有余暇到书店选购图书的人足不出户即可品味适合自己口味的图书和音像制品。从这一角度来看, 网络正是利用了自身的优势, 把传统图书、音像达不到的那些角落的潜在读者挖掘出来, 从而有效地扩大了出版市场。
2、可以缩短出版时间、节省资源、降低成本, 形成价格优势
网络出版, 无论是建立网页让别人浏览还是制作文件发送给别人, 实际上已完成了发行的环节, 并使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成为现实。在网络出版中, 作者主要通过计算机写作, 不再需要厚厚的稿纸, 而是使用更直接的电子文本。作者可将自己的作品通过网络传给出版商, 让编辑在网上审读。一些畅销图书甚至可采取在线边写作边审读的方式, 既大大缩短了从投稿到出版的时间, 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纸张、油墨、水等资源, 它使图书完全实现了在网上下载发行, 使出版成为信息在虚拟世界中流通的一种模式, 是纯电子化、环保、绿色的生产方式。在编辑加工制作方面, 网络出版的数字内容的更正、修订、改版易如反掌, 不需重新出片、打样、输出、装订等烦琐的过程, 当然也节省了资源。同时, 由于网络出版直接面向读者, 缺少了一些中间环节的支出, 使得同样的内容在网上观看或通过网络购买所需的费用仅相当于购买同等纸质图书的30~70%, 出版过程的资源节省、出版后的零库存以及发行中的直销, 使得网络出版在价格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3、可提供多媒体演示和按需阅读的功能并方便检索通
过关键字词的查询, 以超文本方式与其他相关资料链接起来, 使它的“注解”、“引文”、“人名地名”、“专业词汇”、“参考文献”等都变“活”了, 读者只需用鼠标轻点便可迅速找到所需内容, 还能看到更多、更详尽的信息, 比直接进入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还要方便、快捷, 这是网上图书相对于纸质图书最显著的优势。
正是由于网络出版具有以上比较明显的诸多优势, 故而一经出现便在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发展势头迅猛,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国际互联、迅速即时、时空切换、交互对话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有人按诞生先后把网络排在出版、广播、电视之后, 列为第四传播媒体。许多传统出版商把‘网络出版’视为纸质出版的最大威胁;一些权威机构和专业人士预测在30年内ebook (电子书) 销售额将明显超过pbook (纸质书) 。” (1)
网络出版给传统出版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同时也在出版界和网络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不仅与它的显著优势和巨大冲击有关, 也和网络出版自身所具有的缺陷密切相关, 这些缺陷也使其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
1、出版主体及投入产出问题在传统图书出版领域, 著作权人、出版社、经销商分工明确, 他们之间的权益关系十分清晰。受网络传播出版特点的影响, 除了传统图书出版需涉及的出版社和著作权人之外, 网络出版还涉及技术提供商、网络出版机构、网上销售平台等等, 他们都是网络出版至关重要的环节。谁是网络出版主体、网络出版物的版权应归谁, 就是一个较有争议的问题。另外, 网络出版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是由于价格便宜。由于网络出版不需纸张, 没有印刷、运输等中间环节, 使其制作成本和流通成本更加低廉。内容相同的一本书, e Book的价格通常只相当于纸质图书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网络出版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图书生产和流通的成本, 但网络出版及发行的全过程仍需消耗一定的人力和财力, 网络出版的软件价格不菲, 再加上稿费、版税等支出, 网络出版物的成本并没有降低多少。目前网络出版之所以可维持低价, 主要是靠印刷出版物“补贴”, 很多网络出版物的成本是摊在传统出版物身上的。
2、版权及网络安全性问题网络传播出版在版权维护方面存在较大不足, “网络出版物极容易被复制, 复制件与原件一模一样, 而且复制几乎没有什么成本, 这就使得网络出版的版权控制更加困难。如何保护网络出版物的版权, 是困扰网络出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比较流行的数字版权技术 (DRM) 是采用下载计费、数字底纹加密和硬盘绑定等措施实现对网络出版物传播范围控制的。尽管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可以对网络出版物进行一些必要版权控制和管理, 但网络出版物形式多种多样, 制作技术手段不断进步, 硬件产品也是日新月异, 很难形成一种通用的有效的数字版权技术能够彻底地保护各种网络出版物, 并且加密技术永远不被破解。” (2) 盗版问题在网络传播出版中尤为明显, 特别是在工具书出版方面。与传统工具书每年出版数以千计相比, 工具书在网络传播方面的情况很不理想, 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最近几年几乎没有新的、重要的电子化工具书出版。而人们所熟知的《汉语大词典》、《儿童辞海》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电子化工具书都出版于上一世纪, 这一时期的IT业有一个鲜明的特点, 那就是跑马圈地、占山为王, 因而往往不惜工本。而在网络泡沫破灭、IT业理性回归后, 人们几乎很难看到出版界普遍关注的电子化工具书的再次出现。《中华读书报》1999年7月7日曾发过一篇报道:“商务印书馆去年底即已制作完成的《辞源》电子版至今尚未敢面市,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电子版的计划也于今年初被无限期地搁置起来。究其原因, 是出版社担心被盗版而持保守态度。”虽然这是一则旧闻, 但该文所提示的问题时至今日依然存在, 而且问题严重的程度丝毫未减。
当然, 网络传播出版的不安全不仅仅体现在版权保护上, 同时, 网上付费的安全性也没有保障, 系统不稳定的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很多读者不愿意在网上交易, 去银行汇款又太麻烦, 最后, 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拿着现金到书店买书。另一方面, 网络的不稳定性、肆虐的病毒也让读者担心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 如何在电子图书被用户放心使用的情况下既有效又有力地保护电子图书的版权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网络出版人需要探索的内容。美国著名的数字软件商Adobe公司在它们的PDF文档中加入了DRM技术, 该公司正在用Web Buy和PDF Merchant技术以及与其他DRM先行者 (如Xerox和Reciprocal) 的伙伴关系来保持他们的领先地位。 (3)
3、网络传播信息的准确性问题
作为出版行业的一个分支, 网络出版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 但在其具有信息传递速度快、检索方便的基础上, 也不能否定其信息含金量高低的问题。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作者, 这便给肆机炒作的人提供了机会, 他们从各个不同的渠道搜索信息传到网上, 这样就导致了信息的随意性, 使得网络出版内容鱼目混珠。在传统的出版发行领域对信息的把关和监管还比较容易, 但面对网络, 有关部门却似乎束手无策。暴力和色情图书能借助e书传播泛滥, 同样, 不良的信息或内容也可能依靠网络传播。
4、阅读器的功能及网络的字体问题
网络出版的发展有赖于便携、舒适、价廉的阅读器的普及, 而制作轻便、能翻卷、不闪烁、可圈点批划的高性能阅读器仍存在技术难关,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 计算机的显示屏和专用阅读器所能提供的阅读质量如解像力、对比度都远远不能与纸质印刷品相媲美。网络出版传播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技术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读者要连续地长时间用计算机或阅读器看完它则会非常疲惫, 眼睛也会受到伤害。“在说到网络出版的时候, 人们常常对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的网络小说《飞弹骑士》津津乐道。其实, 与其说人们愿意在网上读他的小说, 还不如说他宣布不出纸书, 只发电子书的策略起了作用, 引起了人们的好奇, 而趋之若鹜。” (4) 同时, 电子图书阅读起来并不能随心所欲, 一些多媒体的功能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 如检索功能、便于管理的功能、视音频功能, 即使有些功能被开发出来, 也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服务于用户。另外, 网络出版的字体太小, 这在我国尤其突出, 汉字有简体、繁体之分, 且有时所用汉字的内码不同, 使一些书在网上打开了却无法阅读, 从而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尽管网络出版具有明显的特点及强大的优势, 也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但传统出版作为目前的出版主体仍占上风, 这也是由网络出版自身所具有的诸多缺陷所导致的。为此应扬长避短, 根据不同的出版内容确定具体的出版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明华等:《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的现状与思考》, [A].李新立:《新视点——国际传媒考察报告》, [C].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5, 183[1]陈明华等:《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的现状与思考》, [A].李新立:《新视点——国际传媒考察报告》, [C].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5, 183
[2]谢新洲:《网络出版面临的问题与未来走向》, [J].《传媒》2005-7, 9~11[2]谢新洲:《网络出版面临的问题与未来走向》, [J].《传媒》2005-7, 9~11
[3]张国强:《数字化工具书走出“沼泽”的关键》, [A].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5, 190[3]张国强:《数字化工具书走出“沼泽”的关键》, [A].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5, 190
试析网络公益传播的类型与特点 篇7
1 网络公益传播的形式
网络与传统媒介相比较具有极大的优势, 它将图文影视集合, 正是它的多媒体性为公益传播带来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通过笔者的分析, 将网络公益传播分为网站式、博客式、广告式及草根NGO等四种类型。
1.1 网站式公益传播
即发布公益信息的网络站点, 通过网站将生活中能够提供帮助的企业、个人与需要帮助与关爱的群体联系起来, 展示其公益行为, 引导更多的受众来参与公益活动。按照网站的性质可以将网站式公益传播细分为两种:1) 门户网站下的公益频道, 该种类型的公益传播优势在于, 门户网站的受众多, 点击率高, 信息的传播面积广泛。如搜狐公益、雅虎公益、凤凰公益、腾讯公益、公益——人民网等主流网站。其中的雅虎公益频道成立于2010年, 其传播的公益范围集中在助学、环保、帮扶等方面, 网站中专设公益专题区记录雅虎公益活动。如“2012雅虎公益携手公益人关注流浪与归途”, 这是雅虎公益的志愿者曾岳发起的活动, 寻找流浪孩子。另外, 该网站在页面中设置了捐助专区, 其中罗列了需要帮扶对象的详细情况, 受众可通过阅读网站中的文字及图片来决定自己捐助的对象以及金额。截止2012年2月份, 网站显示共有101 766 452名爱心用户关注公益项目, 累计捐赠金额已有76 065 179.51元。在这种公益形式下, 网民只要通过简单的注册以及网银系统的支持即可为需要帮助的受众带去自己的帮助, 而且可以在网络上追踪善款的去向。2) 专业性质的公益网站, 负责某一方面的公益信息的发布, 有基金类、助残类、环保类、志愿者类、助学类、保护妇女儿童类等方面。如乐施会中国网站, 主要关注贫困问题, 其口号是“助人自助, 对抗贫穷”, 该网页中记载了2012年1月, 乐施会对于在四川巴中暴雨中受灾的民众开展的救援活动。中国志愿者网为热心公益的受众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 设有志愿岗位招募、志愿者博客、志愿者社区等专区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志愿者的生活, 提供参与公益活动的方法, 以及详细的活动流程。
1.2 博客式公益传播
博客的诞生为公益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 尤其是微博的发展更是让人随时随地的接收、转发信息。对公益感兴趣的博主, 通过个性化的文字编辑, 号召自己的网友加入到公益活动中, 或者帮助博主进行公益信息的传播, 受众面积广泛。此外, 博客式的公益传播较之传统的公益传播其成本较低, 且传播形式灵活, 为公益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根据博主的身份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1) 名人博客, 则是名人的“日志型博客”, 他们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具有良好的传播形象。在社会舆论中, 名人也常常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在网络中, 名人博主凭借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聚拢人气, 提高点击率, 因而占有强势话语权。在这种强势话语权下, 名人博客中呼吁的公益内容反而比新闻报道的说服效果要强。名人们将自己的公益行为、公益信息以博客的形式传递给众多喜爱的网民, 首先使得受众的信息需求得以满足, 其次通过自己言行感染粉丝去参与公益活动。微博女王姚晨在新浪网中共有1 725万粉丝, 曾在2011年于微博上呼吁大家帮助在北京市行知新公民学校火灾中受灾的市民, 自己主动捐款57 000元, 在她的影响下粉丝们纷纷加入救助的行列。2) 草根博客, 它的兴起与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几乎同步。通过网络媒介, 博主可自由的发表个人思想、行为、情绪等内容, 比较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也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草根时代的到来给公益信息带来了便捷的传播渠道, 公益博客的平民性能够让每一位网民发言, 对当下的公益事件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公益信息的传播者。草根博主通过博客记录现实世界中的公益活动, 以人际交流的方式将公益事件、公益信息传播给广大的网民, 宏扬“大家帮助大家”的公益风气[1]。
1.3 广告式公益传播
公益广告是公益传播的主要形式, 相对于其他的网络公益传播形式而言它的发展比较成熟, 类型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1) 文本链接广告、其价格比较低、点击率较高、一般采用文字表示, 利用鼠标移动点击链接到相应地公益网页中。2) 电子邮件广告, 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快速的方式将公益信息传递给受众, 因为信息的非商业化, 受众的接受效果更加直接。3) 横幅广告, 是网络公益广告最基本的形式, 一般位于页面顶部, 有交互性、定向性、可跟踪的特点。4) 富媒体广告, 是具备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组合的媒介形式, 它的出现为网络公益广告的发展提供了更大更充足的创意空间。
1.4 网络草根NGO
“NGO”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 是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的首位字母缩写。它指的是民间的慈善组织, 以非盈利为宗旨为社会提供的服务, 借助网络媒体来组织和传播公益信息, 公益活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扶贫济困、艾滋病防治等方面。网络草根NGO发展迅速, 社会影响力大。早在2006年就出现了通过网络而组织起来的草根助学网“格桑花西部助学网”, 还有“多背一公斤”、“中国RH阴性血型之家”、402爱心社等, 这些网络草根组织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为广大的受众带去信息、技术、人员的支持。如最早关注艾滋病防治的草根NGO网站“爱知行动网”与其他相关的网络NGO组织联合进行信息和资源分享, 已成为关乎艾滋病防治领域的支持平台, 为众多的艾滋病感染者带去了帮助。[2]就目前而言, 网络草根NGO的发展不断壮大, 已成为公民社会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但是其身份还处于窘境中, 很多的组织是自发而建, 通过实际的工作获得公众认可, 却无法从法律上取得合法性, 在取信公众和拓展活动范围等方面仍受到限制。
2 网络公益传播的特征
网络公益传播与传统媒介中的公益传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现总结其最显著的三个特征。
2.1 低成本
成本是公益信息传播的重要问题, 公益传播的发展受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无利润型, 所以用最低的费用去宣传公益信息是公益组织必须考虑的问题, 低成本是网络公益传播的优势。以广告式公益传播为例, 发布文本链接、电子邮件、横幅这三种公益广告的费用非常低廉, 且制作的程序简单周期短。此外, 在博客或论坛中传播公益信息几乎是免费的, 这一点保证了网络公益传播会持久的发展下去。以豆瓣网为例, 网友郡子与2006年成立了“豆瓣公益”小组, 网友李木子于2007年创建了“地球之间”小组, 网友左手于2008年创建了“大爱微行”小组, 网友希望于2009年创建了“公益与慈善”小组, 这些公益小组的成立、加入均免费, 小组成员可以在论坛中免费发帖, 将自己有关公益活动的想法发布出来, 交流公益经验, 传递信息, 共同参加公益活动。此外, 微博时代的公益信息, 免费转发, 传播速度快, 是实现公益愿望的有效手段。家居业龙头红星美凯龙在2011年利用微博进行公益活动的宣传, 该企业在5月24日至6月5日推出了“你转发, 我种树”的公益活动, 微博用户转发红星美凯龙指定的微博内容, 转发数量没达到100次, 红星美凯龙就捐赠一棵树, 据6月1日统计该条微博的转发量就已达7.4万次, 对于网民而言只点了鼠标, 便低成本的参加了公益活动, 表达了自己的爱心。
2.2 发起规模小
网络公益的传播过程而言, 传播者可以是任何热心公益的普通受众, 一个人或者一个小群体就可以发布公益信息, 发起规模小, 它的随着网民的关注, 逐渐壮大。尤其是微博的发展给公益活动的发起带来了便利性。在2011年的春节前夕, 北京市民王永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起了“春节顺风车”活动, 为那些急于回家但买不到车票的受众提供“顺风车”帮助, 随着微博的转发, 截止2012年1月13日下午, 已有将近1000人在新浪微博上参与了该活动。另外有一些网络社群, 以自己的个体需求为导向建立起来的。如“腰椎论坛”是腰椎病友在网上结成的一个群体, 交流治疗经验, 互相提供帮助, 惠及更多的受众。
2.3 便捷性
在2007年《白领网民生活形态生活态度部分研究报告》[1]的调查中, 其中有超过50%的调查者表示没有机会参加公益活动, 因为现实世界中参与公益活动大多有比较繁琐的手续, 不管是活动的发起者还是参与者都需要去指定的地方办理, 这种法律上的限制就使得很多人放弃了公益行为的实施。面对大量的有公益爱心的受众, 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便捷的参与公益活动的渠道, 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善客是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网民的称呼, 倡导用方便快捷的网络方式来行善, 它是一个“积分捐赠公益”平台, 通过积攒积分, 捐赠公益项目。[2]例如腾讯网站在2009年8月推出了“公益月捐计划”, 凡是QQ用户, 只要每月向公益项目捐赠10元钱就会获得一枚“爱心图标”, 捐赠的金额越多相应地爱心图标的级别也越高, 捐助的便捷性让大量的QQ用户参与月捐计划, 加入到网络公益的传播群体当中去, 仅“抗震救灾, 爱心汇青海”这一项活动就募捐到6 187930元, 网络媒介给有公益心的网民搭建了便捷的平台。
3 结束语
物质时代下, 公益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而且网络已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平台,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 也变革着我们的社会, 使得传统社会中的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边界模糊化, 这种互动性能够让更多的受众加入到网络公益信息传播的行列中来, 用自己的鼠标和键盘去帮助他人, 规避了现实世界中繁杂的行善程序, 取而代之的是简单、有效的公益行为, 并且受众的爱心得到了展现, 它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晴.试论网络公益参与.青年探索, 2009, (1) .
网络文学传播方式特点分析 篇8
一般说来, 网络文学是指新近产生的, 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 借助超文本连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其中, 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当今社会, 网络绕过了纸媒出版和发表的障碍, 网络传播发展迅猛, 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诉求互相融合和文学交流的创作提供了平台。目前, 文学信息的传播方式在不断变化, 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范围越来越广, 效果也越来越好。那么, 网络文学的传播方式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呢?
一、传播状态的自发性
自发性是网络文学传播的重要特征。网络文学的写作在极大程度上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写作, 其传播是自发的传播。人们在网络中写作完全是处在一个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的开创性创作状态中, 写手们自由地创作, 没有人要求他写什么或怎样写。只要把自己所写的作品发到各大BBS、文学论坛, 作品创作就算完成了。在这里, 创作者没有必要去满足刊物和编辑的口味, 也没有必要去迎合大众的心理, 他们只需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创作发表, 作品只需在网上一贴, 就会招来知音。作品靠读者的频繁点击次数或访问量而实现认可。如果作品得到大量好评, 网友们自然会在网上奔走相告, 作品也就将在网络中被不断转贴, 从而得以广泛传播。如, 《第一次亲密的接触》《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翠花, 上酸菜――雪村自述》《大学生自习室之歌》等作品遭到空前关注, 凭借网络媒体迅速风靡全国, 流行于中学和大学校园。当然, 也不少作品也是无人问津, 也很快就自动被淘汰掉了。
网络文学作品使读者享有充分的阅读和评论的自由。目前, 绝大部分文学网站都建立了论坛, 这些论坛一般都设有发贴、查贴、跟贴、回贴等功能。在这里作者和读者可以自由、及时地进行交流。虽然, 读者的评价有时只是三言两语, 但却表达了他们的真实感受, 往往也能反映此文章的真实水平。
二、传播途径的多样性
网络文学的诞生使得文学创作在网络世界里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和特权, 而是让文学创作实现了平民化, 每个人都可以既是作者, 又是编辑, 又是作品的阅读者, 集三位于一体。网络文学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四种:网站、博客、手机、电子书阅读器。
现在很多网站, 比如国内各大知名文学网站如幻剑书盟、翠微居、逐浪网、天下书盟、起点中文网等专门为网络文学创作服务;博客中国、搜狐、新浪、网易、腾讯等, 也有为网民开辟的专栏。这些网站邀请、吸引、招聘一批有写作实力和有写作愿望的有影响力的作者, 在线写作, 发表专栏文章。网站是网络文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同时, 博客为网络文学的传播发挥重大作用。目前, 中国博客数量已超过1亿, 网民拥有博客的比例高达40%以上。受欢迎的博客的访问量不亚于一个网站。不少网络文学就是通过博客得以广泛传播。博客是写手自己建立了一个受欢迎的博客, 另一种方式是写手充分利用广受欢迎的博客发表作品。
手机也是网络文学传播的重要途径。据CNNIC《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显示, 目前全国有1.17亿人用手机进行阅读, 占总人群数量的19.47%, 而且这一人群正在高速的增加中。手机阅读成为仅次于手机在线聊天的第二应用。另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 在2009年上半年的无线内容下载中, 手机游戏和手机阅读并列为用户使用最多的服务。在2010中国移动 (行情, 资讯, 评论) 阅读产业论坛上, 中国移动也发布了一项数据, 95%的手机上网用户愿意用碎片时间进行手机阅读。网络文学无论在PC阅读还是手机阅读上, 都将步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网络文学还有重要的一个传播途径就是阅读电子书。一些出版商将网络文学作品制作成电子书。一些网民手拿电子书阅读器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电子书具有五个方面的优点:一是信息完整并可长期保存, 随时阅读。二是可以离线阅读。三是便于继续传播。四是促销和广告信息形式灵活。因此, 这些优点也决定了电子书对于对于网络文学的传播发挥其重大作用。
三、传播时效的瞬间性
信息时代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网络文学的传播已经突破了时空壁障, 每个写作者能尽情发挥, 大大加快了文学创作和传播的节奏。网络文学的问世不再像传统文学的创作和出版往往需要一定周期, 有严格的审稿程序。发表一篇网络文学作品的非常简单。首先通过网站申请可以拥有自己的帐号。登陆账号后, 你就可以在该网站发表文章。发表后, 你的文章就会实时出现在网站上被数万计的网友阅读了。
网络文学传播如此迅速, 其主要原因在于网络文学具有超文本的文本构成模式和传播结构上的特点, 这使得信息检索得以时间、空间全方位开放。发布一篇稿子或者浏览一篇最新的文章是何其容易和迅捷的事情。一篇文章在网络上发表, 从可能性上说, 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读者都可以找到它, 进行阅读。而这些优势是传统文学所无法比拟的。因此, 由于传播的瞬间性, 网络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就短短几年时间, 其作品规模就已令人刮目相看。网络文学的这种创作自由度, 极大地激活了人们潜藏着的文学天才, 使之释放出巨大的艺术能量。
四、传播形式的互动性
传统文学的传播方式是“点对面”的形式, 具有单向性, 读者很难和作者进行交流。网络文学的传播具有互动性。互动性表现为一人对一人、一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的传播。人人皆可参与的自由, 文学言说方式和言说内容的自由。网络文学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天地, 这里没有权威, 没有等级, 任何人都是作者, 也是阅读者。网络写作是没有等级界限, 将每一个人还原为活生生的独立、自由、平等的生命个体, 将写作变成真正的个人情感的自由释放。每一个人可以完全自由地创作、自由地阅读、自由地评论。特别是评论文字使得这种互动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大量的评论文字, 使得网络作家在这种互动式的对话评论中激发灵感, 作品越到后来便越见精彩。《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写作过程中, 就有许多读者纷纷回应, 为其中的女主角“轻舞飞扬”向作者求情, 希望不是个死亡的结局。不仅如此, 读者还在网上表达读后心情, 引发了读者和读者的对话, 它构成了网上文学评论的一道令纸质文学作品的作者羡慕不已的风景。
总之, 网络的交互功能和网络小说所具有发散的、非线性的超文本呈现方式, 使阅读者思路开阔, 参与的愿望和信心增加, 最终使阅读变得更有乐趣, 使网络阅读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达到大大激发其阅读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的最佳效果。因此, 网络小说, 越来越被广大网民所接受、所青睐。
参考文献
[1]陈东妹.反思网络文学[J].今日科苑, 2010, (2) .
[2]黎欢.试论网络文学的传播特质[J].韶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8, (7) .
[3]刘月新.传播方式与文学活动[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网络电台的传播特点 篇9
一、网络环境下新闻的传播要素
传播过程一般包含信息、传者、受者、媒介等基本要素。网络环境下的新闻传播要素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一) 网络环境下,
新闻的信息要素不再是消除不确定性的讯息, 其本身就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新闻话题。网络环境下“人人皆记者”, 任何网民都可通过BBS、Blog、SNS、微博等平台撰写、编辑稿件并发布。这些新闻由网民自主自愿发表, 几乎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化的选择与加工, 内容大都是网民真实的主观感受, 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和个性特征, 在传播时被不断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 经历着不断重构的过程。
(二) 新闻的传者与受者不再有明显的身份地位差别,
而统一为同一网络环境中的成员。传统新闻传播中, 传者是职业化的传播机构或个人, 按照专业规范传播信息, 个性特征受限, 受者是按照某些特征标准划分的目标群体, 个人信息较为模糊。网络环境中, 新闻的传、受双方是以社区形式聚集的网民, 网民在登陆网站和发布信息时需提供部分个人信息, 且大部分网站通过行为数据系统, 记录网民的社区行为数据, 对网民进行清晰的定位。因此, 网络媒体中的网民个人信息更全面, 网络行为数据丰富, 个性鲜明独特。
(三) 网络媒体不再仅仅是承载信息、
连接传受双方的中介物, 而成为传受双方沟通交流的渠道和工具。传统的新闻由媒介向受众单向传播, 媒介只是传播者对受众的广播通道。而BBS、Blog、SNS、微博等社会化软件使创造图片、文字、视频和音频等内容越来越容易, 新闻在媒介和用户之间多向流动而非单向传递, 具有交流、对话的特点。而且, 网络媒体中的社会化软件还能通过链接与其他软件相融合, 聚合广泛的新闻事实。
二、网络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特点
(一) 以人际传播为基本形式
通常情况下, 人际传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网络媒体有效地超越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 扩大了人际传播空间;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等网络工具使信息交流更方便快捷;网络自由平等的交流方式使参与者能比较容易地突破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传统因素的制约。网络媒体降低了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成本, 提高了人际交往的开放性, 成为现代社会应用最为广泛的人际传播工具。
网络媒体不仅仅是传播信息的媒介, 还是沟通情感的有效渠道。因此, 网络环境下的新闻传播以社会化软件为交流平台, 传播过程摆脱了传统以大众媒介为中心的特点, 信息向个人集中, 大多是网民之间一对一的个体活动, 方式灵活多样, 互动性强, 反馈及时, 符合人际传播的特点。
(二) 意见领袖具有关键性作用
拉扎斯菲尔德等最早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 所谓“意见领袖”即“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 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网络环境下, 新闻同样会通过意见领袖在网民间传播, 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信息参照和意见提供两个方面:一是面对海量新闻, 与官方媒体相比, 意见领袖与网民的心理距离更近, 传播动机更可信, 因而成为网民的信息参照。二是大多数网民对新闻事实难以验证和解读, 他们会向意见领袖寻求帮助。
三、网络环境下新闻传播特点的启示
(一) 网络环境下的新闻多源于网民的主观体验,
在传播过程中不断重新建构。因此, 新闻媒体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时, 在选择、采写新闻时可以更多参照博客、微博等信源;对于那些在网民中自发产生的新闻性话题, 新闻媒体可以发表意见并参与讨论, 引导网络舆论。
(二) 网络新闻的传受双方都是社区网民,
网民个人信息丰富、个性鲜明, 对信息的需求量大且乐于分享, 相互间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 新闻媒体可根据网民信息数据, 更好了解网民信息需求, 清晰定位目标读者, 使新闻传播更有针对性;通过参与网络社区建设, 新闻媒体也可以成为社区成员, 获得网民的认同与信任。
(三) 社会化软件作为网络新闻的传播媒介,
更具开放性和聚合性, 为网民提供了制作、发布和交换信息的机会。新闻媒体可以借助社会化软件生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闻, 同时利用社会化软件的开放性和聚合性, 广泛传播信息。
(四) 媒体开展网络新闻活动时要注意建立、
维护与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 以保证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效果。要提供真实详尽新闻信息, 取得受众的信任, 只有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在网络中发布真实详尽的新闻信息, 才能取得网民的信任, 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要善于分析受众的信息需求偏好, 积极主动反馈受众意见, 根据受众意愿不断改革产品、创新服务, 以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要积极参与网络活动, 提供始终如一的优质服务, 新闻媒体如果能够以成员的身份参与网络活动, 可以与其他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 获得网民的认可。
网络电台的传播特点 篇10
儿童在网络空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他们的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不同于在传统媒体中所出现的特点,有其独特的行为和表现。本文就儿童BLOG的中的意见领袖展开研究,探讨其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特殊的作用。
一、儿童BLOG意见领袖的构成
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能够起到主导地位的个体,在赛佛尔的研究中认为意见领袖是这样的:人际影响比任何一种媒介都更为经常,更为有效;在基本群体中,人际影响对保持群体内部意见和行动的高度一致非常有效;在决策过程中,不同的媒介扮演不同的角色。
同时,研究者归纳出了以下几点意见领袖不同于追随者的因素。(1)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其人为谁);(2)能力(其人的知识);(3)可利用的社会位置(其人所知的人)。
决定意见领袖为谁的因素,由其信息传播的个体能力、其知识面的广博程度和其在群体中的影响力所决定。
而在儿童BLOG意见领袖的选择过程中,儿童BLOG意见领袖的出现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网络BLOG的信息传播交流特点;发言人的知识结构和其能力;其人是否为儿童群体所接受,其是否拥有某一方面优于普通儿童的体验和感受。
其意见领袖构成情况为:
1.相识的儿童
儿童获得自己所关注的BLOG地址有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相识的儿童。因为其体现了不可分割的相关性和接近性,这样的儿童BLOG更加能够吸引其长时间的关注。而同时,那些富有影响力的相识儿童BLOG,也成为其加强相互交流和了解的重要渠道。
这样的意见传播过程是生活中的社交网络在网络上的转移,事实上儿童BLOG在某种程度上很多都是通过相识群体之间而建立的,在BLOG中扮演意见领袖角色的儿童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扮演着活跃的角色。
2.网络的同龄人
那些拥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儿童,也容易通过网络相识,围绕相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对同一话题的关注,他们聚集到一起,而其中,知识面较广、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儿童,也容易成为BLOG中的意见领袖。
3.在儿童关心的领域获得其认可的成年人
在儿童BLOG的书写者和意见领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就是拥有儿童感兴趣领域话语权的成年人,如儿童文学作家等。他们同样会在儿童聚集的社区空间中开设BLOG,这一小部分群体同样拥有对儿童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其观点更加容易得到儿童的信服。
二、儿童BLOG中意见领袖信息传播特点
BLOG在影响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有着其他媒体无法相比的优势,也有着家庭、学校无法与之相比的优点,因此儿童BLOG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儿童BLOG中意见领袖信息传播特点则表现为一下几点。
1.儿童BLOG意见领袖的标准在不同年龄群体中存在差异性
年龄越小的儿童,其获得能够固定上网的机会越少,而愿意使用BLOG的儿童则必须具备较好的书写能力和家庭较强的经济实力。在年龄较大的儿童群体中,能够自由支配零花钱,从而获得家庭外上网机会及可能的儿童增多,因此,儿童由于经济原因所造成的对网络的使用现象减少。而个体的知识层面和影响力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2.儿童BLOG意见领袖的作用具有多样性
其作用可以通过设置议程来发挥,也可以通过引导讨论方向来完成。意见领袖完成信息传递的形式,可以通过在BLOG中发文进行,同时,也可以通过对BLOG文章的回复,从而引导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在话题设置过程中,意见领袖拥有更多的发起议程的能力,他们所发表的话题,也往往是儿童们愿意积极投身参与的。
3.儿童BLOG意见领袖与受众社会化同步
在文章发布和跟贴回复的过程中,意见领袖和受众之间共同完成了交流和信息传递,也共同完成了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儿童BLOG意见领袖同时可能受到其他群体的影响,从而自己的意见也会随之作出调整和变化,完成一个共生的过程。
4.儿童BLOG中相似群体意见领袖的作用具有双向性
儿童BLOG的书写者大多来自相同或者是有着相近话题的群体,这让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在发起话题、设置议程的过程中,更加贴近群体心理。而从渠道方面来看,儿童BLOG让信息快速地通过网络向儿童传播,而且通常情况下,浏览固定儿童BLOG的往往是儿童的朋友同学,这让其同时拥有了人际传播中的易被接受的特点,同时儿童BLOG能够较快地得到来自不同受众的反馈,因此,其能够较为顺利地让信息形成一个交流圈层,不断地回旋生成。
三、对于儿童BLOG中意见领袖及信息传播方式的运用
在与儿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儿童有他们自成一体的信息系统和交流体系,对成年人而言,这个世界并不是完全开放的。成年人往往自以为了解儿童,事实上却总是停留在儿童的心门之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儿童BLOG中意见领袖来教育和引导儿童。
1.通过儿童BLOG意见领袖来传播意见
在说服的过程中,相似群体的意见更加能够产生影响力。意见通过儿童BLOG中意见领袖的传递,可以更好地反馈出儿童的想法并且与之展开交流。某些话题和议程,当通过儿童BLOG中的意见领袖进行传播或设置后,会起到更加好的效果,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考虑加强网络社区功能的作用,同时注重对儿童BLOG意见领袖的说服。
2.要加强儿童对于信息识别、运用的技巧
儿童BLOG中意见领袖的某些观点并不都能产生正面意义,但是网络社会化的作用在于让儿童进行自我识别和选择,在此过程中,让儿童掌握识别的技能,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信息进行理解,在让儿童与意见领袖进行观点交换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两面提示,加强儿童对于信息识别、运用的技巧。
3.应对儿童采用平等的沟通方式
通过对儿童BLOG中意见领袖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平等、某方面的可信度以及说服力是儿童BLOG中意见领袖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和家庭应该反思自己在教育中是否采用了平等的沟通方式,这决定了儿童是否愿意相信并接纳传播中的观点。
注:本论文系重庆教育学院院级课题《儿童BLOG及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晏菁,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
网络电台的传播特点 篇11
一、“最会说话”的传播主体
《奇葩说》当中的“马晓康”组合, 可以说是包含了最会说话的男人, 学识渊博的高晓松不仅是音乐人、电影导演, 更在多家真人秀节目中担任嘉宾, 无论是曾在优酷网上主持的《晓说》还是正在热播的《晓松奇谈》, 在很多年龄段都能找到拥趸。温文尔雅的蔡康永是台湾首屈一指的综艺节目主持人, 被誉为“最会说话的人”, 曾出版热销书《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其代表节目《康熙来了》是近十几年来的热门文化现象。亦庄亦谐的马东曾是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等多个节目的主持人, 担任过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导演, 后加入爱奇艺公司任首席执行官。三个如此会说话的男人作为嘉宾, 可以堪比国内一线电视台的主持人阵容。三人以“奇葩”的姿态加入《奇葩说》反而吸引了更多观众的青睐。
二、“大数据下”的传播话题
《奇葩说》除了娱乐外, 传达的价值都是在探索年轻人的人生观和内心世界。节目每期都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 通过利用用户的信息在知乎、天涯、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热门后台中整合出热点话题, 在人文、情感、生活、创业等领域选取观众关注最多的问题并发动网友参与话题投票。从以往的揣测观众口味逐步拓展为定制精准创意, 从而制作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新媒体自制内容”。总结第一季23期节目中, 涉及情感的有11期, 关键词分别是“离婚”、“门当户对”、“爱上朋友恋人”、“父母催婚”、“相亲”、“出轨”、“爱与被爱”、“早恋”、“异性闺蜜”、“伴侣看手机”、“分手后做朋友”;关于工作的话题有5期, 关键词分别是“漂亮女人的选择”、“看脸社会”、“领导”、“工作与梦想”、“同事关系”;其他人文与生活共7期, 包含“举报作弊”、“份子钱”、“牺牲群体还是个人”、“大城床小城房”、“生孩子”、“潜规则”、“谈虚伪”。这些话题虽具有极高的娱乐性, 但经过18位选手高雅与庸俗的辩论、文化与思维的碰撞却成了新的艺术形式。就如同马东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样:“娱乐没有什么可耻的, 但要有一颗敬畏文化的心。”
三、“弹幕互动”拓展传播渠道
《奇葩说》除了线上线下的互动, 多维立体沟通, 还开启了弹幕互动的新时代, 传统的线上互动包括节目、嘉宾以及选手微博、百度贴吧、爱奇艺节目主页等等。线下互动包括现场见面会、奇葩说节目衍生品发售等, 而弹幕互动新形势地融入, 将吐槽推送至节目, 成为节目另外一大看点。而这一点也是电视节目至今无法超越的。其次, 奇葩说每次的节目话筒都会放在网上征集网友的意见, 投票选出, 也增强了节目与的互动性。另外《奇葩说》节目组通过微博和网页主页推送一些选手小视频、小动画片等手段使周围的群体增加对《奇葩说》的传播, 这种类似于“粉丝营销”或“病毒式感染”的传播手段, 快速的、低成本的达到了传播效果。
四、独特的受众群体
《奇葩说》一上线就语出惊人, “40岁以上人士请在90后陪同下观看”将节目的受众定位为90后, 为了迎合这主题, 三位嘉宾分别用苏格兰长裙、白色袜子这一搞怪奇葩的穿衣风格吸引“90后”的眼球, 开场前用世界杯、植物大战僵尸等形式套用。在节目内容上嘉宾和选手多次说出如“需要陪伴养条狗”、“仰望星空、低头滚粪”、“出柜”、“男人也在拼男人”等令人瞠目结舌的话语, 而这些大胆刺激、另类新奇的表达方式也更加时尚年轻, 就连赞助商美特斯邦威都投其所好变成“时尚时尚最时尚的化身”, 节目更在网站上多处运用“能bibi不是神经病, 是理想”、“you can you bibi”等网络语言, 吸引网民注意力。节目组在场景布置上和后期字幕的都要求色调要做得鲜艳、爆炸、夸张。其实除了“90后”外, 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看这档节目, 从而试图跟上快节奏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