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网络技术应用

2024-08-22

电台网络技术应用(精选11篇)

电台网络技术应用 篇1

本文主要阐述数字音频网络技术的系统架构和业务流程,详细说明数字音频、多媒体通信、存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播出机制,并说明组建多媒体工作站进行数字调台、网上点播、现场直播和多媒体音频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1 数字音频网络技术

数字音频网络技术是在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模拟处理技术阶段,成为广播电台节目制作的前期和后期中的关键手段。大范围使用数字音频网络设备,满足了广播电台对音频技术的标准,并保留了原有音频信号输出和输入模式,同时模拟了功能音频设备,允许模拟信号环境下也能正常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数字音频网络技术满足了人们的听觉,保证了高保真音质的输出。

数字音频广播电台采取一对多的数字通信,其关键技术是高速数据的信号无线传输、压缩编码音频信号、组网技术。

2 系统架构和业务流程

2.1 录制和制作节目

节目录制站支持“即录即画波形”形式,节目被刻录在本地硬盘,采用非线性剪辑、音量、声音压缩、音轨调整等处理后,实现了音频试听、复制、合成和发送等录制多轨节目功能。

2.2 编排与审听节目单

编排节目单分两种形式:第一,在编排站基础上,选取公共音频节目库、播出节目库和系列台音频节目中所需的节目,按照头尾相连形式确定节目单;第二,通过节目编辑站音频编辑节目顺序与交叉叠混,形成待播节目组的同时,发送到节目单。根据所播出内容,实现审定栏目,经批准后方可应用在广播电台中。

2.3 预载节目

播出站按照预先设置预载节目内容到本地硬盘中,从而在网络技术出现故障时,也能确保音频资料的正常播出。

3 数字调音台应用于广播电台

广播电台应用数字调音台,实现传统调音台功能的同时,提高噪声、串音和失声功能效果,并具有数字切换矩阵功能。新型数字调音台有多重控制形式,从而适应不同功能要求和作业环境,也可应用于不同的制作和新闻编辑。其最大优势在于通路多、体积小。

数字调音台允许数字与模拟音频同时输出、多路模拟的输入与输出、数字输出为主的输出信号方式,同时备份模拟信号。数字调音台具备虚拟通道软件,控制音频的相关功能,并且省略了物理控制过程。

4 广播电台应用数字音频网络技术

数字音频网络技术在广播电台的应用,涉及到的工作站包括数字音频的录制、数字音频的播出与节目管理等,数字音频网络技术工作站内容:第一,使用硬盘录音多轨数字,其具有64轨,确保语言类节目的录音可实现补录与搬轨功能,轨道得以扩充使用;第二,编辑精密数字,数字音频的高解像度计算机可以显示声音波形,便于音频的剪接等,借助于图像波形显示音频,可精确执行波形剪辑功能;第三,其强大的数字信号处理;第四,存储音频程序与计算机数据。

5 数字音频嵌入技术的应用

广播电台模拟数据的传输转换中,模拟信号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转化数字也有串行和并行。所以,在公共部位可通过空余空间携带一定数量的数字信息,例如数字视频信号行消隐期间,保证了数字音频与有效数据间的传送。数字音频网络技术播出信息时,音频分切状况良好,通过减少层面来嵌入音频,传输质量明显提高,内部系统传输线路也得以优化,从而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与操控安全性能。

6 数字音频的安全播出技术

6.1 软件方面

软件方面包括服务器双机容错技术、播出站互备技术、安全性播出网络构架、播出信号的智能监控四个内容。主要针对安全性播出网络构架进行分析,数字音频播出网络完全隔离外界,两台核心交换机借助于光纤连接,实现稳定、大容量的高速路由转发,其大量节点能满足扩充要求。每个工作站,不但包括网络接口,还包括屏蔽计算机接口、软驱和光驱。禁用USB,同时添加BIOS口令,防止非法篡改,组织外界干扰。

6.2 硬件方面

硬件方面包括两级用户安全账户的管理、自动预载节目和补乐技术、安全备份数据技术。这里强调两级用户的安全账号管理技术,用户访问音频网络或录制站,会弹出用户名和口令窗口,按照权限与账号登陆音频网络技术系统,系统自动识别输入信息,给予相应的安全数据库资源权限。

7 结语

广播电台引用数字音频网络技术,提高了声音录制和后期制作工作效率。数字音频的前期录制和后期制作科学的强大功能,实现了音频数字化。

参考文献

[1]陈春杰.浅谈数字音频技术在广播电台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7).

[2]施俊,何庆.数字音频网络技术在百色人民广播电台的应用[J].视听,2009,(3).

[3]佟壮.浅析数字音频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的应用[J].科技风,2012,(7).

电台网络技术应用 篇2

网络电台简介

网络电台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搭建的电台。网络电台把传统意义上的电台搬到了网上,在这里没有又重又大的编录设备,有的只是轻便的电脑;没有发射塔,有的只是四通八达的网络;收听电台不用收音机,只要坐在电脑前轻轻点击就能听到主持人的声音。

电台名称:

青春之声网络电台

初步定位

电台运做初期,直接面象宿迁的网友还有一些在在校经常上网的学生,年龄层次主要索定15岁至40之间,与社区集合参与性互动性更强。

栏目设置

点歌送祝福——

网友在论坛的指定版块或指定帖子内发表帖子点歌并且告知他送出的祝福。

菁菁校园——

与宿迁的各个有广播的校园合作联合搞的互动广播节目,介绍校园里的有趣的人与事等同学们喜爱的话题。

娱乐无极限——

论坛中提供最新的电影及音乐下载,电台直播中对其进行内容梗概介绍或者点评。娱乐圈新闻,明星动态。影视剧探班、演唱会消息和西楚社区最新活动的消息。

翻唱我最行——

互动翻唱节目,分为三关,第一关连连看,放出一首歌让参与者接下两句,接对成功得一分过关。第二关自我发挥独唱表演,如果演唱的很好,可以得一分。第三关六个选项任选两个接唱:童真年代、经典老歌、网络流行、情歌对唱、欧美金曲、日韩流行。

西楚网事——

追踪论坛上宿迁的和网络上的各种社会热点问题,聊聊广大网友关心关注的大事。

且听心聆——

倾听每一位网友的心情,用话题的方式让大家讲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及时分享每一位网友的心情,正面、积极的引导大家面对任何挫折、逆境或困难,亲切的品析每一则短信心情,沟通零距离,关注宿迁人的生活情感。

以上节目时间长度各为1小时,点歌送祝福是每天必须的吗,然后剩下节目每天相换。每天三档节目时间段分别是:20:00~21:00、21:00~22:00、22:00~23:00。

青春之声网络电台每天晚间20:00点开始正式的直播,白天则以节目录音的模式进行节目。每天的晚20:00~21:00点《点歌送祝福》,作为广大网友传送祝福的最佳快捷便利的途径,让文字变成声音传递到Ta的身边。电台的标语 “每个人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小花儿!”“让更多人听见更多人的声音,共同体会聆听与被听、理解与被理解、感动与被感动!”等积极向上、温暖而青春的话语。

操作方法

网络电台是指通过编码器,将电脑里面正在播放的音频或视频数据转换成为可以在Internet上直接传送的格式,而用户登录到电台的网站时,可以下载到经过编码的音频信息,再通过如Realplay或Winamp等相关软件将音频信息转换成声音播放出来。网络电台不需要占用卫星频段和频率资源,其播出效果受网络带宽的影响。

传统与现代

与传统电台比较,网络电台的优势一是迅捷性、无限性。正如美国在线在美国所刮起的互联网风潮,每天从美国在线获得他们感兴趣新闻的人,比全美国11家顶尖报纸的读者加起来的总数还多;在黄金时间,美国在线的读者和CNN或者MTV的观众一样多。网络电台比起传统电台拥有海量信息,这些海量信息还可以进行结构、分类,有用性更强,这是传统电台没法比的。而且,网络电台的实时报道的能力远远胜过传统媒体。二是交互性和个性化。这两个特性在某些方面也是一致的。网络电台是一种传者与受者双向的互动式传播。用户在因特网上获得信息时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即可以自己控制并选择以何时、以何种方式获得信息,还可以随时就自己接收到的一则信息作出评价和反馈。这种反馈信息起构成一个双向流动甚至多次反复的交互性文本。

传播优势

当然,网络电台还具有多媒体的传播优势,这是建立在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的基础上的。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是流媒体出现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有了网络广播的加入,网络具备了更多魅力。有real平台,建立网络电台已经不是什么高难度的事了.很多学校,广播站都拥有自己的网络广播电台.配合网站的形式使用,效果很好。网络电台可以分为直播&录播两种类型,blog形式的音频为录播,个人形式为主,而一些大型网站的,则采用直播方式。网络电台常见平台为 helix real server 加 real producer 来直播部分也有使用meida server & meida encoder的。经过今年的发展,现在网络电台也已经非常多,个人,团体,商业的都很多。

参考电台:

猫扑网络电台:http://radio.mop.com/

纯白网络电台:http://whitefm.cn/

网络电台掀互黑战 篇3

互联网时代,当电视等传统媒体开始没落的时候,谁都不会想到电台这种比电视都要古老的媒体竟然成为活得最精彩的一方。如今,移动互联网电台开始崛起,各方资本也相继涌入。依靠不断地“烧钱”,这个行业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国外同类应用五六年才能积累到的用户量。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和车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音频行业已经进入爆发的风口。

互联网这个圈子里,但凡有热度的行业,就一定少不了各种口水战。看似低调和文艺的电台,遇上移动互联网这股风潮,也难耐得住寂寞。不久前,知乎社区里出现了一则曝料贴,称《蜻蜓FM》通过后台程序假造活跃用户数据及广告点击量。喜马拉雅FM团队曾在官方微博发布《四问蜻蜓FM:关于数据造假敢不敢正面回应》,表示之前提供《蜻蜓FM》造假线索,目的是让广告主投资人看到真相。随后,王思聪发微博称“《蜻蜓FM》老板应该坐牢”,并链接了“扒皮《蜻蜓FM》后台作假程序”的文章。至此,《蜻蜓FM》造假事件进一步发酵,逐渐演变为《蜻蜓FM》与《喜马拉雅FM》之间的互黑大战。

据透露,《蜻蜓FM》使用名为“普罗米修斯”的程序自动刷每日活跃用户数,并被扒出带有提高广告展示量和点击量的系统“宙斯”。有业内人士表示,APP的用户活跃度就好比电视的收视率,是衡量一个APP是否受欢迎的重要指标,也是投资人最为看重的参数。

面对质疑,蜻蜓FM公司称其为“网络诽谤”,并发表声明表示“任何抹黑和灌水都无法将我们打倒。”而喜马拉雅FM团队显然不会放过打击对手的机会,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余建军、陈小雨在媒体沟通会上就热炒的行业数据造假问题进行了说明,表示“我们希望在最短时间内重归平静,但如果《蜻蜓FM》不尽快移除造假代码,我们不排除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就在喜马拉雅FM团队大张旗鼓地指责《蜻蜓FM》造假的时候,事件却来了个大转折。先是知乎上有用户提出,通过《喜马拉雅FM》的APP抓包发现大量广告刷量行为,并找到了刷量的相关代码。此后,网上又出现了《对外谎报融资数据5 000万美元,实则无米下炊》的新闻,直指喜马拉雅FM团队融资造假、B轮融资已经烧光,陷入融资难困境。逮到反击机会的《蜻蜓FM》在给媒体的邮件中表示,“优酷及微博传播开的具体视频证明,从应用市场下载《喜马拉雅FM》的APP开始,通过网络抓包的方式,《喜马拉雅FM》完全没有广告展示的情况下,依然在向第三方检测厂商发送广告统计请求。该行为在页面切换、前后台切换和锁屏开屏时都会触发。”

厮杀升级,进入资本层面的较量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为了争夺市场,网络电台之间的纠纷由来已久。易观国际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14年至今,喜马拉雅FM、蜻蜓FM、考拉FM、优听Radio、多听FM和荔枝FM等音频公司相继完成了B、C轮千万美元级的融资,其中喜马拉雅FM以6 150万美元居行业之首。业内人士认为,网络电台激烈厮杀的背后实则反映的是市场潜力的巨大,他们都想争夺这块大蛋糕。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而言,互掐已经成为刷存在感最直接的方式。近年来,随着各家网络电台不断跑马圈地,吸引资本,扩大自己的听众版图,市场逐渐进入红海竞争,导致它们不可避免地开始了厮杀。在低层面的口水战之后,恐怕还将进入资本层面的较量。不久前,喜马拉雅FM团队表示,目前已经成功拆除VIE架构回归国内,并计划登陆战略新兴产业板。之前,蜻蜓FM公司CEO杨廷皓在接受采访时也透露,目前蜻蜓FM公司已经完成了拆除VIE架构事宜,而目标也是战略新兴板块。杨廷皓表示,谁先上市对于当下的网络电台来说尤为重要,就像当年视频行业的优酷和土豆一样,谁抢占先机,谁就具有先发优势。

日前,第三方营销数据技术公司“秒针系统”发布了国内首个《移动音频媒体价值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移动音频行业的用户规模已达3.5亿,网民渗透率58.3%。白皮书认为,移动音频行业正迎来爆发期。

虽然发展声势浩大,但目前各家网络电台还处于“烧钱”阶段。目前,广告还是网络电台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且广告收入仍以展示类、音频类广告为主,这样的收入来源相对比较单一,无法让网络电台实现盈亏平衡。为此,各大网络电台也在寻求差异化的盈利模式。《喜马拉雅FM》此前上线了打赏系统和分成系统,付费收听的基础设施将逐步完善。蜻蜓FM公司运营总监郑毓海也表示,正准备给主播进行分成。考拉FM团队则另辟蹊径,希望进入O2O领域,赚服务的钱。不管是哪种商业模式,对于这个年轻的行业来说,都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小编观点

电台网络技术应用 篇4

传统的音频传输技术是应用数字电缆、光纤等进行点对点的音频信号连接。但是,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 应用网络技术的音频信号传输技术越来越成熟。使用基于网络的音频传输方案使得媒体行业、广播机构的音频传输基础架构有了巨大的改变, 并且为内容共享和网络分发实现了更大的灵活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基于以太网的网络音频传输技术。Cobranet、Ether Sound等为代表的网络音频传输技术就大规模的应用于广播机构和媒体行业。一方面, 这种技术解决了多音频链路的综合布线困难问题, 同时也解决了远距离音频传输、音频数据备份、传输链路自动冗余等一系列在模拟传输时代无法面对的问题。

但是, 基于以太网的网络音频技术因为是在OSI模型中的2层设计, 所以, 必须是在专网 (专用小型局域网) 中运行, 并不能进行跨网的传输。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和新技术的发展, 市场上出现了基于IP的网络音频传输技术。这种技术是基于OSI的3层协议设计, 所以, 天然的就可以进行跨网传输, 甚至于在WAN中传输。这种技术也被称之为Ao IP技术。Ao IP技术备各个机构或者厂家研发, 由于各个厂家采用了各自不同的技术标准, 在系统集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互通的障碍以及设备的浪费。在2013年, 为了推进多种Ao IP技术的互联互通, AES67标准应运而生。这个标准规划了Ao IP各种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标准, 为网络音频的传输技术制定了发展的基础。

1 Ao IP技术概述

说到Ao IP技术就不得不说OSI网络模型。从底层向上, OSI参考模型的七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以及应用层 (图1) 。

物理层实际上是为硬件的物理链路提供电子特性。

数据链路层是逻辑连接, 定义了网络类型。例如:数据链路层定义这是一个以太网还是一个异步传输模式 (ATM) 网。这里也有许多数据网络传输协议。数据链路层分成了两个子层, 媒体访问控制层 (MAC) 以及逻辑链路控制层 (从底层向上看OSI参考模型时, 它在MAC之上) 。

网络层——本层进行网络的路由操作——把数据“打包、分包或解包”并提供路由信息。这一层的公共协议是英特网协议 (IP) 。

第四层是传输层。这一层在OSI参考模型中的含义与我们在移动音频时所使用的术语“传输”是不同的。传输层提供了决定传送方式的协议。最流行的协议就是传输控制协议 (TCP) 。

Ao IP的网络音频技术就是建立在这四层基础之上的应用。它天生就具备了跨网段传输的能力, 甚至于可以在广域网传输。Ao IP是建立在开放的标准技术之上的, 利用现有的网络架构以及网络基础设施, 实现音频数据的网络传输。

2 Ao IP技术网络协议和技术要求

2.1 RTP和UDP实时传输协议和用户数据包协议

RTP是一个实时网络传输协议。RTP网络传输协议详细说明了在互联网上传递音、视频的标准数据包格式。

UDP是OSI参考模型中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它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

2.2 IGMP Internet组管理协议

IGMP协议, 是Internet协议家族中的一个组播协议。该协议运行在主机和组播路由器之间。

IGMP协议现在共有三个版本, 即IGMPv1、IGMPv2和IGMPv3。

2.3 PTP精确时钟协议 (IEEE1588)

IEEE1588协议的全称是“网络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精密时钟同步协议标准”。该协议是通过硬件和软件将网络设备 (客户机) 的内时钟与主控机的主时钟实现时间同步, 提供同步建立时间小于10μs的运用。

IEEE 1588v2是一种主从同步系统。在同步过程中, 主时钟周期性发布PTP时间同步协议及时间信息;从设备系统从其时钟端口接收主时钟端口发来的时间戳信息, 并据此调整本地时间, 使主从设备时间保持一致的频率与相位。

2.4 Qo S服务质量

Qo S (Quality of Service) 指一个网络能够为各种不同的服务提供不同的优先级服务的能力, 是一种网络安全机制。当网络过载或拥塞时, Qo S服务能确保核心业务量不受延迟或数据丢弃, 同时保证了网络的高效运行。

2.5 音频数据编码和传输带宽

AES67的标准对音频数据的编码规范进行了定义, 以便于各种Ao IP设备互通。标准规定采用16/24bit的线性非压缩音频编码格式, 48k Hz的采样率;每个音频流最多8个音频通道。

每个数据包包含48个采样点的音频, 所以每个数据包就是1ms的音频。每个数据包的大小被限制在1440bytes。这个数据包小于以太网的数据包限制1500bytes, 避免了采样数据将被分割成多个数据包的风险。虽然以太网可以设置大数据包传输, 但是, 这样将对网络以及网络设备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

根据以上的规定计算, 一个立体声传输的带宽需求的大约是3Mbps;8个音频通道占用的带宽大约是10Mbps。根据这样的需求, 就可以设计Ao IP系统需要网路架构, 以及在现有网络中的带宽需求。

3 Ao IP在广电行业中的应用探讨

Ao IP技术适合于部署在各个细分专业音频市场, 像演播室、扩声系统和录音棚等。可能的应用领域包括 (但不是限于) 在广播机构、剧院、音乐厅和其他固定安装的内部信号分配系统以及在场馆和赛事直播、转播车的灵活设置支持, 甚至于设施间链接跨WAN连接以及在生产及记录的应用。

广电作为细分的专业音频应用领域之一, Ao IP技术带来了广阔的技术提升空间。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Ao IP技术在广电领域的使用场景。

3.1 远程的音频传输

网络世界的迅猛发展, 给设备制造商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网络设备的成本也急剧下降。相对传统的音频线缆的点对点的布线结构, 网络布线也节省了大量的线材和施工工作量。新的Ao IP网络音频技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设计开发的技术。它应用了大量的开放标准的网络技术, 在现有的网络架构上进行开发设计。应用Ao IP技术不会对现有的网络架构做任何的改变, 就能够实现音频数据的网络传输。

在广播电台的业务流程中, 几乎都在电台的大楼和发射台站进行了网络布线, 不管控制网络还是传统的音频传输网络 (图2) 。那么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部署Ao IP的网络音频设备, 实现节目音频的网络传输, 无疑是可以节省巨大的基础投资成本。

Ao IP技术支持的多通道网络音频传输的通道数大大的多余传统的音频设备。一般的传统音频设备也就是几路, 多的达到十几路;利用TDM技术的MADI协议最多也就是64路;Ao IP技术理论上是可以达到512路的音频通道。

最重要的区别于传统音频传输设备的是这个网络是可以综合使用的网络。不同于传统的音频传输设备 (包括MADI、基于以太网的网络传输设备) 独占整个物理链路, 支持Ao IP的网络设备只是占用这个网络的一部分带宽, 其他的网络带宽完全可以传输其他数据内容, 包括控制数据、监测数据等 (图3) 。

同时, Ao IP支持的网络多播技术也是音频数据进行网络传输的利器。通过网络多播技术, 可以在不多占用网络带宽的情况下将广播节目数据传输发射台、电视台、地球站以及其他应用等等多个目的地

以上论述说明, 在现有的网络架构基础上, 不需要额外的大量的布线就可以实现从演播室或者总控机房到发射台、地球站等等多目的地的多路音频的远程传输。

3.2 音频传输链路监测

音频传输链路的监测越来越成安全播出的重要保障手段之一。通过监测可以实现故障的预警、报警, 让运维人员更快、更准确的处理故障, 保障广播节目的不间断播出。

在现有的音频传输链路技术架构中, 如果需要对整个链路进行监测, 就需要增加音频采集设备以及网络编码, 从而获取传输链路中的音频数据到监测平台。当然, 有些专业设备自身支持监测功能, 也可以实现安全监测。但是, 由于各个设备厂家支持的监测协议千差万别, 给整合整个监测平台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和复杂度。

Ao IP技术是利用开放的音频和IT网络标准技术设计的。所以, 在开发和系统集成上具备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可以大大的减少开发集成成本。随着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音频专业设备厂商推出了支持Ao IP的设备。例如:LAWO、NTP、Studer、Infomedia等等设备厂家的调音台、矩阵、智能切换器等等设备。将来, 整个广播节目传输链路的专业音频设备都会支持Ao IP技术, 或者具备Ao IP的网络音频接口。基于以上两个方面, 实现广播音频的传输链路的监控将会成为标准化的功能 (图4) 。

通过Ao IP技术, 整个广播音频传输链路的监测数据将会更加丰富的呈现在运维人员面前。这也将会大大提高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 减少传输链路故障的处理时间。

3.3 构建便利的录音、播放网络

利用Ao IP技术, 很多厂家开发了基于Ao IP的虚拟声卡 (Virtual Sound Card) 。例如:Audinate公司的Dante Virtua Soundcard、LAWO公司Ravenna Jade。这些虚拟声卡软件都支持将现有的标准网卡虚拟成为Ao IP的声卡。

通过虚拟声卡技术, 计算机设备就成为Ao IP网络的一个节点。计算机设备是网络的基础, 大量的音视频应用都是在计算机设备上运行的。数量繁多的音视频编辑、录音、播放软件系统完成了人类对音视频的功能需求。Ao IP技术又将这个功能向前推进了一步。通过Ao IP和计算机设备, 我们可以方便的实现网络的音频录音、播放, 而且是多通道的。

相比传统的多通道录音、播放来讲, 由于实现多通道的技术不一样, 需要繁多种类的多通道声卡。如今, 使用Ao IP技术则简便多了, 一块网卡和虚拟声卡驱动就可以完成所有的问题。不仅在构建成本上节省了, 而且利用Ao IP网络可以获取更多的音频资源 (图5) 。

对于电台的录音系统来讲, 构建一个Ao IP的网络将实现丰富的音频节目数据源。试想, 如果在总控部署一套Ao IP音频采集系统, 将丰富的音视频节目源送进Ao IP网络, 在录制机房、录音棚、录制站点部署支持Ao IP的录制调音台, 那么各个录制站点通过Ao IP的网络都可以从总控得到丰富的节目源进行节目的录制编辑。相比传统的录制系统将节省大量的布线工作 (图6) 。

4 结束语

总结以上所述, 在开放的标准基础上的Ao IP技术给广电行业带来了新技术的同时, 也对传统的广播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利用Ao IP技术, 结合广电本身的行业特点, 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是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电台网络技术应用 篇5

“国内网络电台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3年开始的萌芽期;第二阶段为2014-2016年的混戰发展期;第三阶段为2017 -2018年的吞并期;第四阶段为2019年的最终阶段,网络音频市场将由一两家大型网络电台占领。而目前所处的混战发展阶段对众多网络电台尤为重要。”艾瑞咨询分析师张增杰表示。

拼抢特色资源

目前,国内主流电台APP有喜马拉雅电台、豆瓣FM、蜻蜓FM、荔枝FM、考拉FM、多米电台等。随着电台强劲的发展势头,网易云音乐、酷狗、啪啪等各个领域的APP也开始涉足电台内容,竞争愈发激烈。

截至2014年年底,蜻蜓FM拥有超过1.2亿注册用户、喜马拉雅电台用户逾1.2亿、多听FM下载用户达5000万、荔枝FM拥有2000万用户。总之,无论以走小清新路线为代表的喜马拉雅电台,还是以直播为特色的蜻蜓FM,或是从游戏圈入手的多乐电台,都在全力拼抢优秀的内容资源,以不断增加平台用户数和黏性。

“从草根到大咖,可能只有一条声音的距离。”这是喜马拉雅电台的广告语,也是吸引用户的一大法宝。

在喜马拉雅电台中,无论是景点讲解员、大学生、中学教师甚至是4S店的汽车销售员,都有可能成为拥有百万粉丝的音频“大咖”。喜马拉雅电台创始人余建军举例,“一位学编导的大学生没有考进广播电台,于是在喜马拉雅上传了通过微博新鲜话题制作而成的节目《段子来了》,成功吸引了大量听众。我们为其节目拉来不少品牌广告,她个人一年可以分到百万级的广告收入。”

凭借该模式,喜马拉雅电台吸引到不少用户上传自制音频。目前,该平台拥有超过300万发过声音的播主,认证主播5万余名,声音内容超千万条,每日更新上万条,听众可在平台上获取海量信息。

在游戏及音乐圈内小有名气的多乐电台更加看中特色内容。多乐电台CEO刘敏介绍,电台正在计划推出“秀场”,每期签约一批主播,支付底薪,同时根据听众认可度给予一定扶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发掘、培育的知名主播。

在争夺内容的过程中,网络电台也面临重大挑战,即盗版泛滥。目前网络电台的内容生产方式主要分为两种: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与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喜马拉雅、多乐等电台主要依靠UGC方式;蜻蜓、考拉等电台则更倾向于PGC方式。后者商业前景更被看好。

张增杰告诉记者,目前网络电台所处的发展阶段与早期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类似,大部分内容依靠用户上传,所以很容易出现因抄袭或盗版而引发的版权纠纷。

“盗版内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网络上优质有声内容太少,对此网络电台应该着重个性化发展,加强PGC内容的生产。当然,在网络电台发展的过程中,UGC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不会消失。”张增杰认为,网络电台应该多发展专业化用户,并让这类用户组成工作室专门生产音频内容,将UGC转化为PGC,通过打造特色化音频内容,减少盗版事件的发生。

盈利模式升级中

虽然网络电台的用户大幅上涨,其盈利模式目前却比较单一,几乎都是利用节目中间插播广告盈利,但此类广告也并不多。余建军称,“网络电台的广告插播有很大优势,可以针对教育或是养生等不同类别的内容插播广告,以达到更精准的点对点传播效果。”

现实是,绝大部分网络电台的广告收入并不能满足其生存扩张的需求。很多网络电台的生存还需资本持续不断地“输血”,仍处于烧钱阶段。据了解,荔枝FM投资方包括小米科技、顺为资本、经纬创投、晨兴资本等;蜻蜓FM由创新工厂进行A轮投资;喜马拉雅电台投资方包括SIG、KPCB和Sierra Ventures等;考拉FM投资方则包括君联资本、DCM、贝塔斯曼等。

资本助力下,网络电台对于盈利模式的探索也在积极推进中。

作为最佳应用场景,汽车领域成为大部分网络电台争抢的市场,并纷纷发力深耕。蜻蜓FM已公布与沃尔沃和福特合作;喜马拉雅FM和宝马达成合作;考拉FM则将宝马、捷豹、路虎、比亚迪、福特等汽车厂商拉入到自己的合作名单。同时,为突破盈利瓶颈,多家网络电台在硬件方面投入力量,如喜马拉雅电台自制推出随车听,考拉FM推出考拉宝。

对于进驻汽车市场这一商业模式,在张增杰看来,网络电台似乎有些“一头热”,这是运营商、汽车厂商与网络电台三方之间的合作,但目前看来收益方只有网络电台,另外两方势必积极性不高。“网络电台必须拓展思路,多层面尝试新的盈利模式。”

对此,余建军告诉记者,喜马拉雅电台已经开始尝试付费制会员的收听方式,即一些高品质的音频节目仅对付费会员开放,但他同时表示目前这方面的盈利并不多。蜻蜓FM则尝试在直播互动内容中植入付费虚拟道具,用户可以购买虚拟产品赠送给自己喜欢的主播,但收入量级同样很小。

电台网络技术应用 篇6

就在计算机被发明的同时,人们期望能与它用自然语言,而不是代码沟通的梦想就已经开始了。

但计算机毕竟只是机器,计算机对人类语音的识别,其实是一个模式识别匹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首先要根据人的语音特点建立语音模型,对输入的语音信号进行分析,并抽取所需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语音识别所需的模板。而计算机在识别过程中要根据语音识别的整体模型,将计算机中存放的语音模板与输入的语音信号的特征进行比较,根据一定的搜索和匹配策略,找出一系列最优的与输入的语音匹配的模板。然后,据此模板的定义,通过查表就可以给出计算机的识别结果。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音识别技术。

1.1 语音识别系统的分类

(1)根据对说话人说话方式的要求,可以分为孤立字(词)语音识别系统,连接字语音识别系统以及连续语音识别系统。

(2)根据对说话人的依赖程度可以分为特定人和非特定人语音识别系统。

(3)根据词汇量大小,可以分为小词汇量、中等词汇量、大词汇量以及无限词汇量语音识别系统。

1.2 语音识别系统的基本技术

不同的语音识别系统,虽然具体实现细节有所不同,但所采用的基本技术相似,一个典型的语音识别系统的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

(1)特征提取:目的是从语音波形中提取随时间变化的语音特征序列。

(2)声学模型与模式匹配(识别算法):声学模型是识别系统的底层模型,并且是语音识别系统中最关键的一部分。声学模型通常由获取的语音特征通过训练产生,目的是为每个发音建立发音模板。在识别时将未知的语音特征同声学模型(模式)进行匹配与比较,计算未知语音的特征矢量序列和每个发音模板之间的距离。声学模型的设计和语言发音特点密切相关。声学模型单元大小(字发音模型、半音节模型或音素模型)对语音训练数据量大小、系统识别率,以及灵活性有较大影响。

(3)语义理解:计算机对识别结果进行语法、语义分析。明白语言的意义以便作出相应的反应。通常是通过语言模型来实现。

2 语音识别技术的特点

(1)语音识别在受限条件下已取得重大进展,在技术上相对比较成熟。例如办公环境下具有说话人自适应能力的专用文本标准语音听写识别,恶劣环境下的专用小词汇量识别,小词汇量非特定人命令识别,小词汇量关键词检测,专用领域的中小词汇人机对话等等。事实上对于许多应用来说,并不需要一个系统具有象人类能力一样的高级识别能力,一个系统只要对一组词汇或命令能进行比较一致的区分,它就可能为用户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完成任务,这一点决定了现有的语音识别技术已经具备这样的能力,来完成越来越多的实际应用需求。

(2)除了一些通用环境下的语音识别外,几乎所有的系统都需要针对某一个应用进行工程化的设计和实现。对于不同的应用,解决问题的着重点不一样,而目前的语音识别还不能在同一框架下去解决所有复杂的问题,因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至关重要。这需要遵循一定的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从应用的提出,识别策略的指定,到真实应用环境下数据的采集和建模,到测试使用,需要经过多个循环才能达到实用化的程度。

3 语音识别技术在我们业务范围中的应用思考

正是由于语音识别技术在目前情况下,存在上述的各种问题和特性,所以,我们对该技术的应用还是首先要从应用本身出发(图2)。

3.1 监播类

3.1.1 关键词监播

针对影响到安全播出的,节目中出现的禁忌词汇,或因播出信号受敌对势力攻击而出现的一些敏感词汇,可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对播出信号进行实时监播,一旦出现被认为是不适宜的关键词汇,都将进行报警提示,由值班人员采取应对措施(图3)。

3.1.2 广告监播

目前的广告播出情况仅由人工进行播出纪录,工作效率较低。可利用原音匹配技术,对广告的播出情况进行实时或播后监播,实现自动、高效的广告监播和统计(图4)。

3.2 服务类

3.2.1 节目搜索门户

现在很多人的生活可以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没有报纸,但不可以没有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它的内容涵盖面之广已经并正在朝着无所不容的方向发展。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从网上,而不是从其它媒介,获取他们所想获取的信息,因为网络的使用更方便、快捷、自由。像广播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明显感觉到了来自互联网的挑战,正因如此,向互联网的扩张便成了很多传统媒体拓展发展空间的首选。

可以看一下关于英国BBC的一些数字。BBC的网站bbc.co.uk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BBC新闻网站是全球访问率第六高的新闻网站,紧随Google新闻之后。2006年1月,有820万人次在其在线广播播放器上收听了1700万小时直播和点播节目,几乎比2005年1月收听的900万小时翻了一倍。

就像人们最初面对庞大的网络信息感到手足无措,而最终成就了Google一样,面对越来越庞大的多媒体信息资源,人们又开始面临同样的问题。正因如此,多媒体搜索正日渐成为互联网搜索领域的热门,雅虎、Google这些巨头,也都已经瞄上了这一领域里巨大的市场需求,雅虎公司已经正式发布了视音频搜索服务,Google则在2006年1月份发布了其β版视音频搜索服务。而在这些搜索引擎巨头介入这个市场之前,像Blinx这样新兴的搜索引擎提供商已经开始在开展相关的业务。

以Blinx为例,它不同于传统搜索引擎的地方有两点:

(1)Blinx提供的是针对视频、音频的多媒体搜索服务。

(2)Blinx提供的多媒体搜索并非单纯的基于视频、音频文件的元数据,而是基于这些文件本身的内容。也就是说,这种搜索是跨媒介的。

视音频搜索与文本搜索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视频、音频文件的内容并非直接可见可听,需要有专门的播放器,那么对于传统的搜索引擎建立方式而言,或许就只能对这些视音频的描述信息(元数据)进行搜索,而无法直接搜索其内容,这对用户来说,就产生了很大的局限。那么Blinx又是怎么做的呢?

实事上,Blinx的跨媒介搜索却是建立在语音识别的基础上。视频或音频的节目,通过连续语音识别处理,将其中的语言信号文本化,搜索引擎再对转换获得的文本进行内容搜索,这就满足了用户不受媒介限制、完全基于内容的搜索要求。

图5是BBC的“BBC radio player”,用户可以基于电台或节目类型,搜索到一周内的BBC下属的全部相关广播节目。

图6是Blinx的中文版网页,用户可以直接基于内容,对视频、音频节目进行搜索。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服务:建立一体化的网络广播界面,或可称之为“播放器”.

在该播放器的统一界面上,可实现以下功能:

(1)可以按照频率,浏览到相应的频率下属的节目。(2)可以按照节目类型,浏览到相应类型的节目。

(3)可以根据内容,直接搜索到包含该内容的任何频率、任何类型的全部节目。

(4)被点选的节目,播放时有相应的摘要,或全文文稿。

上述的第3、4项功能,则可以通过对节目源的连续语音识别处理实现(图7)。即将音频节目文本化。文本化后获得的文本可用来作为摘要提取的原文,对于识别准确率较高的新闻播音类节目,此类文本还可直接用于全文刊发。

3.2.2互动服务

(1)自动评分

网络卡拉OK是正在年轻人中快速流行起来的一种网络服务,麦客网(www.51mike.com)是国内提供此类服务的比较著名的网站,用户在该网站上可以拥有自己类似“播客”的空间,可以在网络上组织多人飚歌,可以自己卡拉OK,自娱自乐。播客、博客,类似这样的服务提供,正在逐渐形成一种被称为Web 2.0的网络气候。Web2.0的理念带给用户的体验,正快速的被人们广泛认可、接受和喜爱。

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对用户的演唱和原音进行旋律比对,再通过一定的评分策略,为用户的演唱打分。这种打分可以实现在用户个人的演唱水平评估,也可以实现在通过网络组织的演唱比赛中。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推出类似“麦客”的服务,同时推出打分服务,就会变得很吸引人了(图8)。

(2)音乐搜索

许多广播电台的资料库都拥有大量的音乐资源,这部分资源如果仅仅供内部节目制作使用,似乎不是那么“物尽其用”,那么,在安全技术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向公众开放部分资源,同时采取一定的版权管理策略,就可以大大提高资料的利用率,同时带来新的效益(图8、9、10)。

3.3 管理类

3.3.1 内容检索

类似上述的技术手段还可以被用到电台内部的资料管理中来。

虽然广播电台内部的节目、资料的存储、制作等环节都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化,但对于内容的管理,依然仅仅是通过简单的元数据索引实现,而显然,对于语音类资料,实现基于内容的检索才是更理想的方式。例如,随便输入一个关键词,就能够找到跟这个关键词相关的所有节目、资料内容,这样的方式,对制作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节目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实现这样的管理、访问方式,首先是基于对节目源的语音识别处理,其原理和上面提到的应用基本是一致的。

3.3.2 元数据自动标注

目前节目资料库的元数据标注仍基本采用人工的方式,准确性较差,效率不高。而借助语音识别技术,已经可以完成一部分元数据的自动标注,做到准确、高效、批量处理。

当然,就目前的应用基础和技术水平而言,尚不能满足全部的编目需要,但在多媒体文件编目领域引入语音识别技术,前景还是很乐观的。针对某些编目项目,对识别系统进行专门的训练,只要经过一定量的专家化训练,并不断的改进,机器就有可能无限趋近于人的判断,从而帮助人们逐步减轻文件编目这样的大量而繁琐的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和低效率影响。表1与表2为一般资料库的编目表单。

摘要:语音识别技术发展至今,虽然仍有许多相关课题尚处于不断的摸索和试验阶段,但也已具备了一定的应用基础,本文旨在探讨语音识别技术在广播电台可能的应用方向,为业内同行作一参考。

电台网络技术应用 篇7

关键词:Comrex Vector,电台转播,性能分析

电台转播的Comrex Vector技术其实就是模拟电话线路来传输数字音频信号, 因此在安装时往往会需要在电话的每一端都使用Comrex POTS编码器。本文为更好地分析Comrex Vector技术在广播电台转播中的应用, 先简单概述Comrex Vector技术。

1 Comrex Vector技术应用概述

目前我国电台转播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为Comrex Vector, 其线路连接主要为调试台→便携式传输器→机架式传输器→音分, 音分同时与彩条、监听以及相应直播间相连, 其中直播间与音分是双相连接。数字电话编码器在发送数字格式的信号时需要采用内部高速调制器进行, 在POTS的线路中, 所有数字电话编码器类似计算机调制调解器, 均是采用V34+标准, 以速率33.6kb/s进行连接达到高质量传输, 在调试期间大约会有10s时间用来设置连接速度和参数等的设计。

2 广播电热台中Comrex Vector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Comrex Vector技术设备在安装时通常会有4路连接通道。在安装时通道1与通道2只能有来传输话筒电平, 其中通道3的连接就可以选择线路线路电平声源或是话筒连接, 而通道4则有更多的选择, 如通道4可以作为正式的节目通道进行连接, 还可以选择作为设置话筒或是线路进行使用, 另外通道4还可以作为主持人以及现场通道连接之用, 有很多的选择方式, 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Comrex Vector连接Vector耳机馈需要传递给用户不同的音频声源, 其中LOCAL在连接时需要连接Comrex Vector上所具有的所有话筒以及其他的声源, RETURN连接时则是从另一端连接到音频设备, Comrex Vector为具有两个音频声源需要将SPLIT设定为两个声源, 也就是将现象的音频从左耳机馈入, 从右耳机出, 也可以采取其他的办法, 如使用MIXED设定, 在设定时, 只能选择一种方法, 保证用户在不想听到一个声源时, 能够选择MIX达到目的。若是想要Vector在连接使用时不受到限制, 需要改变其他的参数, 在最大限度下设置不受限制的最大速率, 避免设备以及连线等收到破坏。

Comrex Vector在调试时, 由于受到电话线的灵敏性限制, 可能会因为时间、地理环境等变化造成传播失败, 因此在Comrex Vector需要尽可能的建立在一个直接的电话公司线路上, 在Vector之间, 由于转播中可能会增加一些噪音, 会导致转播失败, 因此在监听时, 一定要认真检查现场的输入和输出情况, 保证电话线路没有连接到其他设备, 若是连接困难, 可以进行重复性的拨号。

3 提高Comrex Vector性能方法与注意事项

无线电波在传输时, 若想要电话线波不受到影响, 就必须保持数据形式, 但是在实际传输中, 电话通道数据被转换成模拟声音受到通道限制, 这些声音就发生了变化。为提高传输质量, 就要求尖端调节器能够灵敏的感受到连接质量以及各种参数的变化, 通过连接方法连消除掉传输障碍, 在连接中, 与Comrex Vector设备连接到以后, 参数即刻发生, 依靠Comrex Vector进行有效的连接, 就很容易就解决声音发生变化现象, 即使就发生了失误, 也仅仅是偶尔发出的卡塔声。相对来说, 长途电话更加容易发生错误, 主要是因为在传音传播中, Comrex Vector本身具有内置纠错的功能, 因此在进行连接时可以选择适当的牺牲音频的范围来达到质量。

在广播电台转播中, 使用Comrex Vector技术连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Comrex Vector连接时, 若是电话线头很多的活, 就会使得阻抗大大增加, 甚至容易引发掉线现象, 因此在连接时必须注意这个问题;Comrex Vector技术在设定是就决定了只能使用自动号码, 因此在连接时一定不能使用移动电话;由于电磁设备等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雷暴等, 所以在进行连接时一定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防雷措施, 为避免电子设备造成干扰;Comrex Vector设备连接时线路上不能有其他的任何设备, 以免回路受到限制, 若是真的需要与其他设备共享电路, 必须采取开关来进行隔离, 避免相互之间的影响。

综上所述, 本文先简单分析了Comrex Vector技术连接的相关知识, 进而讲述.广播电热台中Comrex Vector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说明提高Comrex Vector性能方法以及在安装与使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Comrex Vector技术将会在电台广播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更多的人去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艳英, 李燕.Comrex Vector在电台转播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 2006, (1) :34-35.

电台网络技术应用 篇8

1 总控系统整体架构的创新

总控系统的核心是音频矩阵,音频矩阵、路由系统的安全可靠直接影响到播出的安全。现在有很多电台的总控系统都是配备双矩阵的方式,或采用主矩阵出现故障用网络音频进行备播的方式,完全配备两台同步的高端核心矩阵所提供的安全性当然是很好的,但造价也会较高,而有些电台采用网络音频进行“备播”的方式(见图1),主要的缺点在于核心矩阵的控制和网络音频路由系统的控制是分离的,对矩阵的切换命令无法让网络音频路由系统同步执行,在矩阵系统出现故障时,监测系统检测到信号丢失再使用网路音频路由系统的信号进行“备播”。

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核心矩阵的单路由问题,但也不能算作真正的双路由,因为这两个路由还是主备关系,而不是Active-Active模式。这种模式下矩阵的控制软件和网络音频路由系统的控制软件也是完全独立的,矩阵的控制软件一般采用矩阵厂商所提供的软件,而网络音频路由系统则采用自己的控制软件,这些软件之间互不通讯,使全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在我们的主控系统的建设中,我们提出应建设完全同步工作的双路由的矩阵系统,一个路由采用大型音频矩阵,选择德国LAWO公司的Nova73,另外一个路由则采用网络音频路由系统,这样既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又兼顾了经济性,考虑到主控系统对可靠性、时钟同步、低延时的要求,我们在多种网络音频路由技术中选择了英夫美迪公司的EtherAudio,每个音频路由器都配备3根网线,两根是0秒切换热备份、时钟同步、低延时的CobraNet网线,另外一根则是灵活的IP网线。主控系统的矩阵/路由系统部分示意图如图2。

矩阵Nova73和EtherAudio设备是通过IP网络进行统一的控制,无论是XY切换、时间表定时切换还是监听监测都是通过IP网由统一的软件进行控制和监听监测。所有的切换动作都是同时下达命令到矩阵Nova73和EtherAudio设备,比如切换到卫星信号时,卫星来的音频信号将同时同步地在矩阵Nova73和EtherAudio中切换,操作员无需分别操作两个路由系统。而硬件备用的矩阵/路由器系统也是通过IP来统一控制两个路由系统的,通过传统的按键操作实现双路由同步切换。

对路由的选择是采用英夫美迪公司的IBS200智能多选一设备进行的,我们将智能多选一部署在音分后,以提供更高级别的安全措施,如图3所示。

双路由完全同步工作,完全可以不区分哪个是主哪个是备,选择哪个路由来的信号完全取决于后端的智能多选一,而智能多选一设备也是通过IP进行统一的监测监听和控制,下面我们将详细描述。

2 主控系统控制软件的创新:统一控制、监测、监听

随着智能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电台主控系统的各种设备的计算机控制越来越多,但困扰电台技术团队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设备种类和数量的增长,控制软件越来越多,每个厂家的设备都采用自己的软件,导致主控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不可能高,而且操作繁琐,容易出错,排错也很麻烦。

我们在建设主控系统时就提出一个原则,整个系统不管硬件设备是哪个厂家的,都必须支持统一运行到一套软件,完成对全部设备的控制、监测、监听。而且该软件架构必须是开放和容易扩展的,今后我台安装其他厂商的新设备,只要有网络/串口等方式的控制功能,都应该统一到该主控软件系统中进行控制。

考虑到主控系统对安全性的极高要求,我们不允许主控系统软件频繁更新和升级,如果增加了一个新类型的设备,主控软件须提供支持该设备的功能,但不应对软件的核心部分进行任何更新。在我们的总体要求下,英夫美迪公司研发的ControlMaster主控软件系统采取了开放的“核心+驱动”的方式来架构软件的,详见图4。

实际上支持的设备驱动数量比图4中更多,且随着设备数量的增加而随时增多。通过图4可以看到,如果增加新的设备驱动软件,Control Master主控软件的核心层和应用层模块是根本不需要任何变动和重新安装,真正实现了设备的“即插即用”。

统一的主控软件系统不仅大大减少了主控技术部门的操作复杂程度,还大大地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智能程度。比如,在判断故障源头时,由于该软件知道所有设备的状态、所有信号的路由情况,它能比其他不是统一控制的系统能更精确、更快速、更可靠地找到故障源点,并能弹出最合理的应急预案。

3 异常处理的创新:统一控制、统一监测基础上的智能化报警应急处理

主控系统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是在故障的智能化报警与应急处理上。一个地方出现故障将导致信号链路上后面的一系列端点的信号丢失,智能故障查找就是根据当前的信号路由状态回溯,查找到信号丢失的原点。

我们的目标是,对信号的丢失能自动查找出设备的哪个部分出现故障,软件系统通过界面将显示告警信息及处理预案,值班员依据信息及预案去排查是哪个设备的哪个部分(板卡)出现了故障。这个功能是我们建设主控系统之初就提出的,通过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里常用的真值表查询方式,使所有监测设备都能接受智能检测,可定位到板卡级。

由于ControlMaster主控软件是统一控制整个主控系统的,所以在排查到故障源点后就很容易采取措施,合理地选择备份路由。出现故障后,主控软件系统首先会采用备份路由保证信号的正常播出。但我们和英夫美迪公司共同设计的主控软件还不仅仅满足于提供备份路径保证正常播出,我们还在主控软件系统中设计了能帮助值班员快速排除故障的功能,软件将根据检测到的各种情况判断出故障的原因或范围,并显示相应的专家库预案,预案中有相关设备和信号的状态及各种辅助信息,指导值班员如何排查和排除故障。

系统集合了信号监测及传输路由信息,自动生成系统路由图。将当前信号路由关系及各信号点状态动态标识在系统图上,值班员坐在主控室即对系统状态了如指掌。当系统发生故障时,系统根据故障信号链路中各信号点的状态自动判断故障原点,并以不同颜色区分标识故障原点与普通故障点,帮助值班员正确判断故障所在,如图5所示。

4 监听监测的创新:全面覆盖整个播控系统的设备监控、音视频信号

我台的主控系统所选用的设备都是带监控口,我们要求英夫美迪公司提供的ControlMaster主控软件能对系统各种设备进行全程监控。这些设备如表1所示。

5 创新地引入噪声监测功能

很多系统对音频信号的监测主要基于信号电平,但是对噪声信号,则系统就无法判断。噪声信号可能会由音源引起,也可能由数字接口出现异常引起,开路信号载波丢失也可能造成已解调音频信号为噪声。基于此,我们要求在开路监测单元、MADI监测单元以及ControlMaster软件中具备判断音频信号是否是噪声的功能,对常见白噪声等能高精确度地做出判断。

6 创新地在主控系统中使用基于IP的通用控制按键面板

传统的主控矩阵的控制方式一般是按键面板,很多值班员很喜欢它的简单快捷及可靠,现在的主控系统的规模和功能比以前更加复杂,越来越多地依赖计算机软件控制切换,但如计算机系统严重故障(如病毒)将会造成主控系统最关键的切换(包含设备切换)都将无法执行。所以,在主控系统中我们创新地使用了硬件按键面板来实现对核心矩阵和EtherAudio网络音频路由系统的同步控制,该硬件面板通过IP发出切换命令,可以和电脑上运行的Control Master软件共同工作和控制,电脑关机或其它情况下,该控制面板能照样控制矩阵和网络音频路由器的切换。

该控制器是英夫美迪公司根据我们的要求研发,内置对LAWO公司矩阵和其EtherAudio的命令控制,大连台由于采用双路由同步工作模式,该控制器的按键命令将控制两个路由系统,也就是说可以一个按键就能控制两个路由系统进行同步切换。

通过对该控制器的创新使用,主控系统可以做到Windows-Free控制,而且该控制器系硬件设计,开电数秒后即可工作,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操控安全等级。

7 创新地将技术网部分信号通过网闸送入办公网

因安全原因,一般情况下技术功能网不和办公网连接,而随着多业务的开展,办公网客户非常需要技术网中的各种音频信号及信息。为此,我台在安全、可控、可管的前提下创新地采用数据物理摆渡原理的NG200媒体网闸,将技术网络系统内的部分信号及数据通过UDP协议单向地穿透NG200网闸送到办公网的一个服务器上,办公网的相关电脑就可以方便读取信号及数据,并可以对记录在技术网中的音频录音数据进行检索、回放和下载,极大地方便了日常工作。

摘要:本文介绍了利用ControlMaster“总控专家”软件系统, 采取音频矩阵与网络音频路由并行的技术构架, 创新多项技术, 组建一个集播出、调控、监控、告警等功能完备安全可靠的总控系统。

当广播电台遇到网络电台 篇9

关键词:网络电台,菠萝台,媒体融合

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机制,已经从传统媒体的点对面的传播机制转变为新媒体的多点对多点、全立体的传播机制。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始终重视互联网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尤其重视以多媒体传播为代表的互联网发展新趋势、新技术、新应用,并积极探索“台网共做、台网互动”,将互联网作为传统广播的新的承载平台,积极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放大广播影响力,扩充广播业务的深度与广度,搭建与用户及时互动的多媒体平台。

2001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就涉足新媒体领域,成立“北京广播网”作为电台的网络宣传阵地,不断尝试广播与网络融合的新型传播模式。2011年8月22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了北京广播网菠萝台,打造了国内首家支持多路广播节目混排、自定义各节目播放时间、节目内容时时更新的网络电台,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北京广播网菠萝台是北京电台在十余年的网络化发展之路上,经过不断摸索和时间,在深入考察听众和网友需求的基础上,真正从用户角度出发所创建的全新网络电台,目的就是用网络的形式还原广播的内容。它打破了传统广播的线性传播模式和各专业台之间的界限,将北京广播网原有的音频、视频的直播和点播服务融合起来,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呈现的优势,实现了1+1>2的传播效果,不仅延伸了传统广播的传播领域,而且还为北京广播网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更大的空间。

1 菠萝台的设计构想

北京广播网成立于2001年8月22日,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官方网站,是电台重要的对外窗口,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宣传任务。经过10年的发展,北京广播网的各项业务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广播网现有26个频道,100多个二级页面,2011年世界网站排名平均在3000名。网站坚持“广播为体、新媒为用”的办网方针,在整合音频、加工视频、开拓网络传播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体现了“汇九台之精华,扬一网之优势”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传播稍纵即逝的弱点,提高了广播媒体所传播信息的使用价值,延长了这些信息的“生命”,为九个专业广播搭建了全新的宣传平台,扩大和延伸着广播的影响力。

随着传媒大环境的发展变化,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竞争态势。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前进、不断保持先进性。在做好网站宣传和音视频业务的基础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适时启动了北京广播网菠萝台项目,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如图1所示,菠萝台拥有庞大的音频资料库,囊括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全部16套广播频率的600余档直播、回放节目。用户可在这一大型音频“超市”中自由定制喜爱的节目,形成专属的菠萝电台,每个专属电台都具备与广播节目同步更新的功能。

1.1 用户需求的驱动

北京广播网自创建以来,一直以服务电台、宣传电台为己任,不断改进技术和业务环境,陆续提供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全部16套广播频率的在线直播、广播回放、视频直播及视频点播服务。根据艾瑞咨询集团所做的《北京广播网2010年度用户调研》报告,北京广播网的用户中有91.2%同时经常收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用户访问北京广播网后,主要点播广播以及补听错过的广播的用户比例分别为65.5%和56.6%。而北京广播网的数据分析系统也显示,“广播回放”、“实时广播”、“视频直播”这三个与广播相关的频道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长期占据着网站各频道访问量的前列。同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发的用苹果手机听广播的应用程序“北广在线”累计已有13万的下载量,安卓客户端的下载量也达2万多次。这些数据都无一例外地表明,随着传媒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用户利用新媒体来收听广播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1.2 技术进步的支持

北京广播网拥有Web1.0和Web2.0形态的技术平台,其中Web1.0平台包括新闻资讯、广播回放、视频直播、实时广播等频道,Web2.0平台包括播播视频、听吧、博客、论坛等频道,以及用户中心、聊天、投票等辅助技术平台。根据业务发展的规模,还使用CDN网络对全国访问进行了加速。北京广播网紧跟技术发展潮流,应用最新手段,在以音频、视频为代表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网站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和更加多样化的网络应用。

1.3 网络发展的机遇

长期以来,北京广播网主要是以业务形态来划分频道的,即将视频、音频、互动平台按传统的“直播”、“点播”等形态进行划分,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用户收听广播节目需要找到相应的专业台,并按照节目单进行收听。

进入Web2.0时代之后,用户创作内容和互动功能获得了爆炸性的发展,视频分享、社交网站、微博等不断更新的网络应用不断推动着互联网形态的持续更新。这种飞速发展对传统媒体而言,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北京广播网“菠萝台”的设计初衷,是要改变北京广播网以往的按业务形态来划分频道的方式,打破用户在互联网上只能按照专业广播的设置来收听节目的条条框框,将用户的被动收听变成主动寻找并编排节目,将个人收听行为变成可以将制作的菠萝台传播、分享给其他用户的互动行为。菠萝台在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收听体验的同时,也满足了用户分享、展示以及互动的需求,充分体现了互联网“互动”、“共享”的特性。

2 菠萝台的发展历程

北京广播网菠萝台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整个市场上没有先例可循。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从项目立项到开发、测试、上线的整个过程,都遵循了“技术领先”及“用户体验第一”的原则,成立专门的项目组,完成了一系列的技术开发、产品包装、用户测试、市场推广以及持续改进的工作,使菠萝台一经推出即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认可和追捧,成为电台新媒体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2.1 项目论证与正式启动

2010年下半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始筹划北京广播网菠萝台项目,并对当时国内外的主流网络电台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12月成立了由台领导亲自挂帅、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担任主要负责人的项目组,下设策划、设计、技术、测试等几个小组。项目组成立后,首先对项目整体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及研究,并编制了设计开发计划书;其次,对项目不同阶段的相关工作进行明确分工,并将各模块落实到人,确保项目开发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2.2 技术开发及产品包装

2011年1月,项目组完成了开发任务书,确定了开发内容,正式开始技术开发工作。在此过程中,注重了页面设计及用户流程设计两个方面,力争给用户提供良好的视觉感受及使用体验。

在页面设计环节,力争突出如下“广播”、“DIY”、“时尚”三大元素,体现“易用”、“好用”原则,使各功能模块划分清晰、明确,一些常用功能(如帮助、意见反馈等)位置显著,并且在最终播放页使用了最简洁的布局,使用户可以轻松上手。

在用户流程设计方面,实现了“实时广播”、“广播回放”、“视频直播”等不同的音、视频内容的统一呈现,使用“时间轴+节目单”的形式,将用户所有操作放在同一用户中心内,使各种操作可以轻松切换。见图2。

北京广播网菠萝台与北京广播网的其他频道有着密切关联,在北京广播网菠萝台开发过程中,对北京广播网各相关业务频道进行了改造和整合,建立了统一的用户中心,研发了全新的媒体发布系统,增加了微博、投票等互动平台,为网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网站的各业务模块配合更加紧密,形成整体合力。

在进行技术开发的同时,项目组还对菠萝台进行了全套的产品包装,于2011年3月设计了北京广播网菠萝台的VI系统,推出了动感、新潮的菠萝形象,为下一步的产品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如图3所示。

2.3 产品上线及市场推广

2011年7月,北京广播网菠萝台进入试运行阶段,广大网友积极参与系统测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2011年8月22日,在北京广播网成立十周年之际,北京广播网菠萝台正式上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通过广播、网络、报纸、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进行了宣传,迅速扩大了菠萝台的知名度。

2011年9月23日至11年15日, 北京广播网菠萝台举办了“我的菠萝生活,邀你一同描绘”台标评选大赛,邀请网友登陆北广菠萝台页面,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菠萝台,并起一个有创意的名字,再加上一张与之相呼应的图片。活动分为征集阶段、投票阶段和评选阶段三个阶段,共有100多位网友参加活动,最终通过网友投票与专家评审环节,选出了30个优秀作品,这些热心网友所设计的个性台标经过筛选,已进入菠萝台的备选头像库中。

3 菠萝台的技术优势

北京广播网菠萝台打破了广播节目的时间限制、频率限制、内容限制,实现了直播与点播混播、音频与视频混排、播放与分享共存,为网友搭建了全新的个性化网络音视频分享平台,其整体系统架构如图4所示。

3.1 技术创新点

北京广播网菠萝台集网络音视频技术、在线播放技术、用户互动技术为一身,主要应用了基于有线互联网和无线互联网的多媒体直播、点播技术,包括音视频直播、录制切分以及针对不同平台的音视频编解码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特点:

(1)在同一平台中同时实现音频直播、音频点播、视频直播、视频点播、智能录播服务,并完成自动转码、切分等后期加工;

(2)节目单编辑模块采用可拖拽的“时间轴”样式,用户可以在时间轴上直接拖拽以修改节目播出时间,时间轴支持音、视频直播、点播节目混排,可进行预览;

(3)采取统一的网页版播放器,用户不需要安装客户端及插件即可实现在网页上通过此播放器播放音频直播、视频直播、音频点播、视频点播文件,并可兼容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以及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浏览器;

(4)用户可自主更换菠萝台的皮肤,自由选择各种背景样式;

(5)用户可DIY混编创建自己的菠萝台,将音频直播、音频点播、视频直播、视频点播、智能录播的节目混编到自己的菠萝台,并且可以自己上传音频、视频节目,编排到自己的菠萝台中。

3.2 项目测试及查新

北京广播网菠萝台项目由信息产业部计算机安全技术检测中心于2011年6月8日至2011年6月17日进行了全面检测。测试报告显示:检测过程严谨、标准,测试项目完全覆盖测试方案中所包含的需要测试的内容。本次测试共对软件项目的7大部分,15个测试模块,66个测试项,共计457个测试点进行了验证测试。测试结果均与预期结果一致。

2011年10月,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对北京广播网菠萝台项目进行了查新鉴定。鉴定结果显示:通过1985年至2011年的国内文献检索,使用21个关键词对菠萝台5项技术要点进行认定,目前国内其他网络电台的技术只能满足局部需求,而菠萝台是一个综合性、交互性的网络电台,还没有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技术项目。

3.3 项目鉴定

2012年2月1日,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组织专家对北京广播网菠萝台项目进行了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主任由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担任,委员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广播电视规划院、中广电设计研究院和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等单位的专家组成。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探索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创造性地打破了视频直播点播、音频直播点播节目的界限,充分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实现了传统媒体节目在新媒体上的全新表现形式与组合形式,提高了电台节目的互动活跃度和受关注度,以不同方式吸引更多潜在用户接触广播媒体资源。系统在易用性、稳定性、前瞻性、兼容性方面达到了先进水平,形成了目前国内及已知国外的独一无二的网络电台新技术平台,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4 菠萝台的发展展望

截至2012年3月,北京广播网菠萝台已经超过了350万次的频道点击率,注册用户数达5260人,建立了2480个自选电台,总播放量接近20万次。菠萝台的资源丰富,涵盖了北京电台16套频率的直播和点播节目,节目时长达11万小时,还包括精品库存节目14万个。此外网友还可以上传自制节目,为网友搭建个性化的北京广播网菠萝台提供了必备的资源支持。菠萝台的节目编排方式类似于传统广播,在使用方式上易于用户接受、独创的时间轴节目排单使用户编辑节目单时更加轻松、便捷;页面设计轻松活泼,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得到了网友的积极评价。

4.1 传播效果突出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北京广播网菠萝台形成了传媒机构的分散式网络,并造就了一批非官方身份的“官方”意见领袖。用户建立菠萝台,当菠萝台的“台长”,所使用的绝大部分内容是电台播出的广播节目,通过新的排列组合实现了新的传播效果,从形式上看是分散了广播节目,但从整体上看却是放大了整个电台的传播力,菠萝台的“台长”也作为电台节目的“代言人”和二次传播者,成为新的“官方“意见领袖。

在用户建立自己的菠萝台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熟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使得优秀的内容被用户挖掘出来,并扩散出去。用户还可以将自己的菠萝台分享给其他用户,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体,无限地传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优秀节目,扩大了电台的传播范围,提升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4.2 社会效益显著

北京广播网菠萝台是一个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产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菠萝台多次代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参加中国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和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文化创意产业活动;借助北京高校青春歌会的舞台走入北京60多所大学,得到广大青年朋友的热烈追捧和好评;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节目专门介绍了北京广播网菠萝台,北京电视台也对此进行了专门报导。北京广播网菠萝台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菠萝台是主流媒体,是传统广播电台的“二次传播利器”,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被深入挖掘、广泛传播,扩大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2)菠萝台使听众与媒体之间的距离更加贴近,沟通更加顺畅。用户可以主动寻找、编排主流媒体提供的节目,并进行评论;媒体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及反馈了解用户的喜好,改进节目的不足。

(3)菠萝台是文化传媒领域的一次崭新的尝试,将带动传统媒体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4.3 经营潜力巨大

目前,北京广播网菠萝台尚处于“试水养鱼”阶段,但其业务形态与技术特性决定了它具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

(1)菠萝台的“用户参与”特性,使它更容易得到用户的信息,从而更容易进行“精准广告投放”。未来,菠萝台计划建设一个“智能精准广告投放平台”,广告主可以对接受广告的听众进行定义,也可以对投放广告的节目进行定义,从而进行精准广告投放,获得最大的广告效果。

(2)人们在使用手机和电脑等终端收听广播的同时,一部分人群同时希望能够避免广告的打扰。未来,菠萝台将会推出“无广告版”电台,并提供手机、电脑播放器等多种版本,让用户在app store或通过其它途径付费购买收听,给追求收听品质的人群一个“免广告打扰”的选择。

(3)未来的菠萝台将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全国各个广播电台都可以将广播节目汇聚于此,形成一个全国性的优秀节目荟萃地,并成为广播节目的交易场所。

(4)菠萝台还将开发独具特色的“智能推荐引擎”,增强应用合理性、后台稳定性、数据安全性,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端的收听体验。

电台网络技术应用 篇10

【关键词】广播电台;技术与节目制作;大庆

1.新闻中心系统

1.1新闻中心概述

大庆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节目是以新闻节目为主体的。通过新闻节目,可以向国内、外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最新信息,宣传党的政策和对各项重大问题的观点。政治是新闻的生命线;新闻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汇集国际、国内新闻稿件,并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编辑发稿、储存、录制及播出等任务。目前,已能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完成对稿件的收集、传输、交换和发稿了,进而利用国际互联网还能完成网上广播任务。网上广播是一种开放的媒体,可参与的媒体,先进的媒体和市场化的媒体,前景十分广阔。它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1.2新闻中心的技术设施

新闻中心技术系统的组成是由新闻采访、收集、编辑、节目制作及播出系统构成。它要有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系统。

新闻采访设备要求可靠、轻巧、灵活和操作简便。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大部分采访设备已经完成了由模拟向数字设备的过渡。采访已进入数字化固态录音机时代,体积只有一支钢笔大小,用起来极为方便、可靠。

2.播出节目主控系统

播出节目主控系统是广播中心采访、编辑、录制及播出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其担负着播出节目的切换、调度及传输的职能。

2.1主控系统主要职能

广播中心播出节目的分配(切换)、放大并通过传输设备将播出节目送往目的地,如发射中心、调度中心及转播场所和网上广播;广播中心外来信号、实况转播信号的分配、调度、返送到相关的播音室工作;广播中心传输节目的调度工作;广播中心节目的实时监测、监视、监听、监录工作;向广播中心各播出机房、节目自动播出网络及相关技术系统及相关部门的部位提供标准时间信号;广播中心集团电话;广播中心播出节目的应急处理工作。

2.2主控系统播出节目流程

由播出系统送至主控系统的信号首先到达的是跳线架、内线塞孔盘,然后再将播出的信号送至切换系统(模拟或数字矩阵)再把节目信号按预先安排好的播出节目单,分配到线路放大器。这个播出节目信号再通过跳线架、外线塞孔盘经传输设备(光缆或数字微波)送至发射中心。由此可见,主控系统是连接节目源和发射中心的必经之路,是播出系统中的咽喉要塞。

2.3播出节目切换(矩阵)系统

切换系统的任务是将多路节目源按着播出节目单分配到播出母线上,进行播出。即任何一条输出母线上,可选用任一条节目源母线,也可多条输出母线同时选用一切节目源母线。

切换系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人工控制的;另一种是采用微机自动控制的。早期大部分都采用人工控制的,现在切换系统均已更换成自动控制系统,切换设备也开始由模拟向数字化过渡。

目前多数先进的广播中心切换系统都已采用两台互为热备份的工作站控制矩阵进行切换。切换用工作站的主要功能是:节目切换运行界面,是以播出节目运行表方式完成全天切换任务,并可监视全天各套节目的切换;播出节目监听界面,即可随意选择监听各套节目的播出质量; 提前预制周期性的切换命令及每天自动执行固定的切换命令;可对播出节目信号进行紧急或强制切入或切出;根据播出需要,可设置自动或手动节目切换方式;也可对正在执行或将要招待的命令进行修定或删除;根据播出需要可将某些命令设置成固定不变方式。

2.4现代切换设备

现代切换设备有两种:一种是模拟设备;一种是数字设备。它们是由继电器或电子开关、放大器等部件组成,大部分采用模块式结构,通过工作站进行自动或手动控制。矩阵规格可根据广播中心的需要选择,大型中心可选用数字矩阵(即64×64)或(48×48)路,另外数字矩阵与模拟矩阵之间通过数/模转换进行互通联系。形成主备(模拟、数字)两套独立运行的矩阵系统。从而确保矩阵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3.节目传输系统

广播中心节目传输系统是将其所有播出节目经过传输系统送往发射中心和其它目的地。传输设备有电缆、光缆、微波及卫星等。

3.1电缆传输节目

传音电缆是为传输广播节目专门制作的音频电缆。其传输节目信号的幅频特性,一般规定为从50Hz~8kHz之间。这种专用音频电缆通常所用19对中,有4对为音频电缆和15对电话线。因此,这种传音电缆衰耗大,容量小,铺设备困难,现已基本不新建,已有的只作備用了。

3.2光缆节目传输系统

光缆传输是综合现代科技领域中先进成果而形成的一种信息传输技术。它具有传输频宽、容量大,抗电磁干扰能力强、无串扰、重量轻、受温度影响小、抗化学腐蚀强、柔软可绕等优点。光缆传输将逐渐替代传音电缆及同轴电缆,有着广阔的前景。

3.3微波传输节目系统

微波传输节目是一种较先进的技术,与短波比,它具有传输容量大,质量高,抗干扰性强,投资较少,建设速度快等特点。可用远距离传输节目,多路电话、传真等多种信息,因而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近年来数字微波的出现,更加快其发展。

数字微波节目传输系统是由节目源、节目源编码器、信道编码器、节目解码器及节目传输目的地构成。

4.节目存储与交换

在广播中心已有的音频节目资料库中,音频节目的存贮方式主要是模拟录音磁带为主体,它的交换手段主要是直接向使用者提供复制版节目磁带,这种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过复制后的节目质量明显下降,复制速度又慢。因此,建立数字节目存储与交换系统是广播中心当务之急的任务。

在这个现代化数字资料库中,应包括音频资料、视频资料、图文资料及历史资料及现代资料。这个资料库的管理是一项十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将涉及到音频技术、视频技术、传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档案管理等多个软、硬件的科学管理内容。

建立数字节目存储与交换系统,首先是选择经济实用的记录数字信号的载体,同时也要考虑到已有的大量模拟节目复制到新的记录数字信号载体上,数字音频磁带(DAT)和可录激光唱盘(CD-R)应是首选的载体。在以往音频资料库保存的大量历史资料一般保存时间都已很长了,模拟磁带、脱落磁粉、粘结、受潮等现象,会引起已存节目的失真。在以数字信号存贮这些资料前,应对这些已受损的资料,进行筛选和技术处理,使部分受损节目得到修复,尽量还原成原来不失真信号,或去掉噪声、干扰、交流声等。这项工作做起来既费时,又需要大量资金,这些音频档案资料修复系统已在一些国家建立、使用。

在数字音频节目资料库中,资料的内容丰富多彩,采集手段多种多样。为保证存贮节目高质量,在广播中心长期保存的数字节目一律采用原码不压缩技术记录。在现阶段,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建议需要永久保留的节目,采用激光唱盘(CD)保存。

数字电台技术及其优势 篇11

关键词:数字电台,原理,优势,数字化时代

0 引言

在当今社会无线电台应用方面,电台主要可以分为模拟通信技术的模拟电台(也就是我们常见的传统电台)以及采用数字技术进行设计的数字电台。模拟电台是将储存的信号调制到电台传输频率上,而数字电台则是将语音信息数字化,以数字编码形式传播,也就是电台传输频率上的全部调制为数字。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的使用经验以及一些参考资料,对数字电台技术以及数字电台的优势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1 数字电台技术

如图1所示,数字电台的传输步骤主要由四部分构成:1. 模数转换2. 语音编码和前向纠错(FEC)3.成帧4.TDMA传输。

1.1 模数转换

当电台用户按下对讲键开始讲话时,他的声音将传入电台的麦克风并被从声波转换成模拟电波。模 / 数转换器将对这种波形进行抽样。在典型的无线电台应用里,以8kHz进行16bit的样本的采样,将产生一个128,000bps的数字码流。这个数字码流包含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一个12.5kHz或者25kHz的无线信道的带宽。因此必须进行某种形式的压缩。

1.2 语音编码和前向纠错 (FEC)

语音编码技术通过将语音信号分解为多个最重要的部分,并利用少量的比特将之编码,从而实现压缩语音信号。由于这种技术主要是对人类的语音信号进行处理,从而大大降低了背景噪声。语音编码技术对语音比特流进行压缩,以适应窄带的相当于6.25kHz的无线信道。语音编码器将语音分成若干短音段。通过分析每个音段提取出一些重要的参数,例如音高、声级以及频响等。结合语音编码技术和前向纠错技术。该技术允许接收机检查出接收信号中可能出现的错码,并可能纠正因射频信道缺陷而产生的误码。前向纠错技术有效的控制了可能对模拟信号造成失真的噪声,从而实现在整个覆盖区域内更一致的语音性能。经过语音编码处理,输入语音信号的码率从128,000bps被压缩到了3,600bps。

1.3 成帧

编码后的语音(或数据)信号被组装成一定的帧格式以便发送。成帧过程将语音(或数据)和嵌入式信令信息生成数字数据包。这些数据包由包头和有效载荷组成—包头包含话务控制和地址信息,载荷包含编码后的语音(或数据)。包头所携带的信息在整个传输过程中周期性的重复,这增加了信令信息的稳定性,同时也使接收电台能够加入一个已经开始的语音呼叫—我们将这种情形称之为“迟接入”。

1.4 TDMA 传输

成帧后的信号最终通过编码进行调频(FM)传输。包含数字包的码流被编码成符号以表征调制载波的幅度和相位,最后,信号被放大后发射到空中。时分多址(TDMA)技术将一个信道分为两个时隙:特定电台的发射机只支持短突发。此外,通过仅在其交替时隙上发送信号,两个呼叫可以同时共享一个信道,从而使频谱效率提高一倍。使用TDMA,一部电台只在属于它的时隙上发送信号(即,发送一个信息突发包,等待,然后再发送下一个信息突发包)。

注:Vocoder&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 语音编码和前向纠错,Framing = 成帧,Transmission Encoding & RF Ampliation = 传输编码和射频放大,2-slot TDMA = 双时隙时分复用

2 数字电台的优势

2.1 更高的信道利用率

现今在用的许可信道带宽大多为25kHz或12.5kHz。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频谱资源日渐匮乏,能够让一定区域内更多电台用户共享频谱的新标准和新技术成为迫切的需要。相比于模拟电台,数字电台的信道利用率更高,如图2所示。

模拟电台工作于频分多址(FDMA)方式。在FDMA方式下,每个发送电台在一个指定的信道上连续发射,而接受电台则通过调谐到正确的载频以接受相应的信息。而数字电台系统采用双时隙TDMA技术。这种技术将信道分成两个交替时隙,从而在一个12.5kHz的物理信道内建立了两个逻辑信道成为可能。每个呼叫仅使用其中一个逻辑信道,每个用户访问一个时隙就如同访问一个独立的信道。发射电台仅在自己的时隙内发送信息,在另一时隙则处于空闲状态。接收电台则对两个时隙都进行监视,并依据每个时隙所包含的信令信息来决定接收哪个呼叫。

注:AUDIO QUALITY = 音频质量,SIGNAL STRENGTH = 信号强度,Area of Improved Performance = 性能提升的区域

从射频技术上讲,因为实际的传输功率和辐射发射都不变,双时隙TDMA方式的12.5kHz信号在带宽占用,传送性能等方面,从本质上讲同12.5kHz模拟信号都是一样的。但由数字技术带来了更多的优势,使基于TDMA技术的电台能够在一个单中继信道上提供大约两倍于现今模拟电台的通信容量,而射频覆盖能力也与之相当甚至更优。

2.2优化成本

正如我们所见,双时隙TDMA技术从根本上使系统容量加倍。这意味着一部数字电台的中继台可以替代两部模拟中继台(因为一部数字中继台同时支持两路呼叫)。这节省了中继台的硬件成本和维护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多信道配置所需的射频连接设备的成本和复杂度。更重要的,双时隙TDMA信号正好适合用户现有的许可信道,用户无需为增加的系统容量申请新的许可。同时,相对于可能需要不同信道带宽的其他解决方案来讲,双时隙TDMA技术引起邻道干扰的风险较小,通信过程如图3所示。

2.3更好的音频质量

模拟音频和数字音频在覆盖范围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音质在整个覆盖区域内的衰退方式不同。如图4所示。

如图4所示,模拟音频的音质是线性衰退的,而数字音频则表现更为恒定。造成这种不同特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后者使用的前向纠错编码使其在更大的区域内能够几乎无损的传送语音和数据信息。数字电台系统正是利用这种差错保护技术提供了在整个覆盖范围内恒定的音质,这是类似的模拟系统不可比拟的。因为数字电台系统的差错保护技术将噪声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保证了极为出色的音质。

2.4更加省电

由于TDMA的双时隙特点,发射时间比模拟方式和FDMA方式减少了50%,这样就可以减少至少40% 的电量。如图5所示。

因为数字电台的这种发射方式,对于手持电台的使用者:您可以至少比别人多使用40% 的时间或多讲40% 的话。对于车载电台的使用者:您不必为了怕蓄电池没电而总得让车发动着才敢讲话了。

3 结束语

上一篇:责任会计下一篇:法律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