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电台

2024-09-16|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传统电台(共4篇)

传统电台 篇1

一、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台发展现状

新媒体环境下, 用户使用传统电台的思维和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瓜分了属于传统电台的各种资源, 给传统电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新媒体的网络电台来势汹汹, 剑指广播市场, 试图挑战甚至撼动传统电台的权威地位。2015年, 我国传统电台市场规模出现小幅下滑,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 (CSM) 的调查数据显示, 2015年全国34个城市整体收听率较2014年同比下降3.33%, 2015年前三季度广播电台广告花费的比例同比下降仅为0.7%。[1]考虑到新媒体环境的高压态势和我国政策上的相对倾斜, 我国传统电台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规模, 实属难能可贵。

在网络电台的冲击下, 传统电台没有坐以待毙, 而是积极应对, 寻求发展策略, 巩固地位。首先, 在“三网融合”“媒介融合”等政策的积极推动下, 我国传统电台、新媒体、电视的融合进一步加快, 传统电台的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其次, 在网络电台的强势倒逼之下, 传统电台在节目制作、人才培养、综合覆盖率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最后, 网络电台很好地将受众市场进行了细分, 传统电台也正在向专业化、类型化迈进。在某种程度上, “广”播已经逐渐演变为“窄”播, 传统电台的频率定位因而更加清晰明朗。

二、粉丝经济时代, 网络电台给传统电台带来的启示

“粉丝经济”, 泛指架构在粉丝与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 被关注者传统上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2]我国的粉丝经济在2004年“初露端倪”, 直到2006年末, 全球首个以“粉丝”为主题的节庆在中国正式成立, [3]粉丝经济才被主办方正式提出。现如今, 我国正逐步踏入粉丝经济时代。

网络电台作为一个平台, 不少“草根主播”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才能, 这个平台也成为其走红的一条有效途径, 备受青睐。以荔枝FM为例, 荔枝热榜第一名的节目《昨天的你的现在的未来》, 截至目前, 其播放量已经达到2.6738万, 固定听众172.2万, 主播“背着吉他的蝙蝠女侠”也由原来名不见经传的“草根主播”一跃成为“网红”。

在粉丝经济时代, 网络电台的火爆能给传统电台带来哪些启示呢?

(一) 网络电台较强的社交性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个人网络电台, 与其说是一个人的电台, 倒不如说是一场以主播为中心、听众共同参与的社交活动。相较于传统电台主持人, 网络主播在做节目时 (不管是直播还是录播) , 不仅注重节目质量, 更注重同听众进行互动。有效的互动一来有利于培植用户黏度, 提升节目长期影响力;二来有利于改善节目, 提高节目质量, 吸引更多听众。此外, 当节目中出现笑点或槽点时, 会有大量的听众通过评论或弹幕加入互动, 与主播或其他听众分享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评论区变得热火朝天, 逐渐演变成一场受众的集体狂欢。

(二) 名人主播的明星效应

近年来, 网络电台由于其加入门槛低、节目制作快速便捷等优点, 吸引了许多草根人物加入到网络主播的行列之中, 他们纷纷建立个人电台, 致使网络电台的主播资源日益丰富, 竞争也随之日趋激烈。许多网络电台为了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开始鼎力支持名人踏足音频领域, 从而占据稀缺的主播资源。前有知名演员贾乃亮、吴亦凡做客企鹅FM, 后有军事评论员张召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青音加入蜻蜓FM……名人相继入驻移动网络电台, 利用名人本身在公众群体中的广泛影响力, 制造某个网络电台的明星效应, 为该电台吸引大量粉丝, 逐步形成电台的粉丝经济。

(三) 节目的分众化和个性化

美国学者尼葛诺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到:在后信息化时代, 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数字化, 媒介的受众从大众到较小的到更小的群体, 最终终于针对个人。[4]喜马拉雅FM的App就是最好的例子。打开喜马拉雅App, 首页分为“推荐”“分类”“广播”“榜单”“主播”五个版块, 每个版块下细分多种类型, 比如“分类”版块包括音乐、娱乐、儿童、脱口秀等多种类型, 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节目。“迷”的对象各有不同, 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一类是对偶像人物的崇拜;二是对流行或时尚之物的迷恋与爱好;三是对特定事物的持久迷恋;四是对特定类型的媒介文本的爱好。[5]而网络电台恰恰抓住了用户痴迷于特定类型的媒介文本的心理, 将节目内容细分化, 从而使节目内容更加个性化, 以此来吸引用户。

三、粉丝经济时代, 传统电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传统电台拥有专业的节目制作设备、成熟的节目制作团队, 同时还具有多年积累的品牌优势和信息发布的权威性, 但这仍难以阻止传统电台收听率、用户数和广告份额下降的颓势。反观网络电台, 缺少专业设备和品牌优势, 节目制作往往局限于两三人, 甚至只有一个人, 却出乎意料地在用户群体中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那么, 传统电台还存在哪些问题呢?传统电台该如何做, 才能在粉丝经济时代立足, 与网络电台“分庭抗礼”?

(一) 传统电台受限于自身的模式, 应打造高质量的平台型媒介

在网络电台兴起的浪潮中, 传统电台的“江湖”地位岌岌可危。不少传统电台纷纷开始寻求出路, 最典型的莫过于201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以下称“央广”) 中国之声的“全新闻电台”“类新闻广播”改革, 改革在短期之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长期来看略显乏力。这些改革大多解决的是内容上的问题, 殊不知传统电台最大的局限不在内容, 而在于自身的模式。目前, 国内大多数传统广播电台仍旧依靠自身体系, 故步自封地制作节目、传播信息, 没有将自己当成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平台, 导致大部分公众和名人被隔绝在“信息堡垒”之外, 参与不到节目之中。

传统电台要想在互联网浪潮中继续处于屹立不倒的地位, 需要大力发展粉丝经济。如果想要发展粉丝经济, 坚守原来的模式肯定就是故步自封, 更好的办法是打破传统电台的原有发展模式, 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平台。高质量的传播平台应具备四个特征:能够支持多元化的内容发布, 尤其是多媒介形态的内容;有规模庞大的活跃用户, 从而使内容能覆盖尽可能多的用户;具备良好的开放性, 使内容能够快速传播;有丰富的变现方式。[6]通过这样一个高质量的传播平台, 主持人、受众和名人可以在一起做节目, 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关注度。目前, 以央广为代表的传统电台虽然已经开始为平台建设作出努力, 开通评论功能、不定时邀请名人和听众进入直播间,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2013年央广中国之声十周年, 国家总理温家宝首次走进国家电台直播间。但长久观之, 类似的例子寥寥无几, 其原因在于央广并没有树立良好的平台意识, 将公众或名人进直播间看成是“神来之笔”, 只作“点睛”之用, 没有意识到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

(二) 缺乏社交意识, 导致用户黏度较低, 应加强社交性, 培植用户黏度

传统电台工作人员更多地将精力和时间放在日常节目的采编播上, 他们秉承“内容为王”的原则, 这导致最终呈现在受众面前的虽然是制作精良的节目, 但往往得不到受众的喜爱。究其缘由, 现在的用户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 不再是任人射击的“靶子”, 不再被动地接收信息。相反, 他们更愿意参与节目的制作或播出, 对节目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评论。但这样的要求往往被传统电台的工作人员所忽略, 他们往往将“内容为王”奉为唯一宗旨, 却忘记了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 长期下去导致用户黏度降低, 甚至完全流失用户。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内容为王”将不再是传媒所推崇的唯一原则, “渠道为王”“技术为王”“用户为王”等观点甚嚣尘上。这些观点细细考究起来确有片面极端之嫌, 但却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当今时代传媒的状况。如今, 我国正逐步迈进粉丝经济时代——一个“粉丝”左右其他的时代, 所以传统电台如若不想被逐渐“侵蚀”, 培养用户认同感势在必行。这就要求传统电台的工作人员打破传统的节目制作模式, 调整僵化的节目制作思路, 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与用户进行良好的互动, 不再是自顾自地筛选信息, 将过滤后的信息呈现在用户面前, 而是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让用户参与, 令其挑选感兴趣的内容;在节目的播出过程中, 通过微信、微博、热线电话、网络评论等方式与用户进行双向交流, 倾听用户的评论并及时给出反馈;节目播出结束后, 收集、整理用户有效的评论,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提高节目质量。

(三) 主播的明星效应较弱, 应着力打造“明星主播”

传统电台拥有大量优秀主播。以央广为例, 中国之声雨婷、文艺之声大铭、中国乡村之声李丹丹等都是优秀主播, 都获得过十佳播音员主持人称号, 但这些优秀主播多数不为人所知, 在公众群体中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前文提到, 音频较视频来说吸引力不足, 所以当赵忠祥、撒贝宁、郎永淳等电视节目主持人在群众中“一呼百应”时, 广播电台主播却只能在话筒背后默默无闻;再者, 相较于网络电台的“明星主播”, 传统电台主播的明星效应也是“捉襟见肘”。其中的原因不难知晓:首先, 电视不同于广播的地方在于画面, 这就要求电视主持人要以一个最饱满、最精神的状态面对镜头, 化妆师通过对主持人进行细致的包装, 使其在镜头前更像是一个明星般的存在;其次, 笔者将央广与一些网络电台对比发现, 无论是央广新闻App还是央广官网, 它们将节目内容细分为若干个版块, 却唯独缺少对主播的介绍。而诸如喜马拉雅FM、荔枝FM等网络电台, 都将主播、人气主播划分为一个版块, 借此来打造明星主播, 吸引用户。几经对比之下, 传统电台的主播明星效应较弱, 没有在公众中形成良好的集群效应。

众所周知, 名人在公众间具有良好的集群效应, 往往可以“一呼百应”。名人拥有大量粉丝, 粉丝对名人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他们对名人的喜欢是持续性的, 这样的情感经常被企业或生产商转化为消费力和购买力。传统电台要吸取落后的经验教训, 大胆地利用粉丝经济, 打造有人气、有影响力的“明星主播”。荆州人民广播电台 (以下称“荆广”) 的做法值得思考:首先, 荆广在其官网上开辟“DJ风采”版块, 附上每个主播的照片、简介和主要节目;其次, 荆广没有只让主播乖乖地守在话筒前, 它让主播走出直播间, 与用户进行零距离的接触, 主播或主持活动, 或与用户亲密互动……这样的做法强化了主播在公众中的地位, 长久下去有利于将其打造成有持续、有广泛影响力的“明星主播”。

四、结语

相比于网络电台自由宽松的发展模式, 传统电台由于其特殊的性质, 的确存在不少限制。但未来, 粉丝经济将成为一种常态, 如果传统电台不想在粉丝经济的浪潮中再一次被时代“抛在身后”, 就一定要作出改变。从1920年世界上第一家商业电台KDKA广播电台成立以来, 广播电台已经延续了近百年, 其深厚的底蕴不可估量。新媒体时代, 广播电台虽遭受巨大冲击, 甚至一度被认为即将消亡, 但广播电台及时培养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技术, 成功焕发出“第二春”。如今, 在粉丝经济即将成为常态前, 广播电台要未雨绸缪, 及时制定策略, 改变发展方向, 以期在即将到来的粉丝经济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近年来, 互联网进入公众的视野并逐渐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互联网的崛起给三大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三大传统媒体的“江湖”地位岌岌可危, 甚至有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提出“报纸消亡论”“广播消亡论”等观点。反观自媒体网络直播、网络电台等, 却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自媒体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粉丝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以三大传统媒体中的广播电台作为切入点, 以蜻蜓FM、荔枝FM等网络电台为例, 旨在探索传统电台如何利用粉丝经济扩大自身影响力。

关键词:粉丝经济时代,传统电台,网络电台,提升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2016) 》:传媒产业去年市场规模超一万亿[EB/OL].http://mt.sohu.com/20160510/n448605087.shtml, 2016-05-10.

[2]李文明, 吕福玉.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4 (06) :138.

[3]2006年全球首届粉丝节展开11月6日“粉”墨登场[DB/OL].新浪网, 2006-11-07.

[4]张笑梅.自媒体语境下网络电台节目现状及新发展——以荔枝FM为例[J].文化发展, 2016 (01) :138.

[5]陈霖.迷族:被神召唤的尘粒[M].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3:12.

[6]郑祎.从网络直播看电视台如何利用粉丝经济扩大影响力[J].中国记者, 2016 (08) :83.

[7]2015中国移动电台市场专题研究报告[R].易观智库, 2016-02-17.

传统电台 篇2

传统广播作为大众传播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起步于上世纪20年代, 如今, 由于私家车的大量兴起, 传统广播重新受到追捧, 但是其自身的局限性和来自新媒体的竞争压力造成了其发展的瓶颈。2009年, 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 一时间微博成为网络时代的新鲜宠儿。微博有着传统广播无法比拟的优势, 而微媒体与不同平台的兼容性也为微电台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广播的突破。

1.突破地域限制

传统广播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可以覆盖全国外, 其他省市电台的频率只能局限在本地区。而微电台突破了传统广播的传播技术, 电台可利用微博将自身影响力推向全国, 同时也给了听众更多的选择。

2.突破终端限制

传统广播以收音机为终端, 但无论是家用收音机还是车载收音机都只能收听到有限的频率, 限制了听众的选择范围。微电台将收听终端改为互联网、移动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 扩大了收听群体, 也为听众带来了多元、时尚、便捷、崭新的收听体验。

3.突破时间限制

声音稍纵即逝, 保存性差是传统广播的固有劣势, 与微博相结合的微电台很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听众可以通过操纵节目音频暂停和回放, 或者检索和下载节目音频, 使得广播的声音得以选择和保存。同时电台可在其官方微博中添加图片、视频、文字信息, 增加了传播的视觉化效果。

4.突破受众人群限制

老年人和有车一族是传统广播两大受众群体,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广播的中青年听众正在向网络流失,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报告显示, 截止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 其中包括3亿多微博用户, 网民中青年学生占到1/3, 当今媒体的竞争, 本质就是争夺受众群, 电台可以借助微博向网络渗透, 抓住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 在受众群体和受众规模上均取得突破。

5.突破传播机制限制

传统广播的传播方式是一级单向传播, 而网络媒体特别是微博的出现, 开启了双向互动的二级传播模式, 微电台利用这一优势使“听众”逐步向“用户”转变, 变被动收听为主动参与, 甚至主动传播, 大大增加了广播的针对性、贴近性和影响力。

当今社会, 与其说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竞争的时代, 不如说是二者共存的时代, 电台与微博的结合正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互利与双赢。

二、微电台的产生及其发展现状

2011年5月11日, 新浪推出的将微博和电台结合的全新产品——微电台正式上线, 使网友在浏览微博或其他网页的同时, 也能收听到自己喜欢的电台, 并实现与主持人和其他听众的实时互动。微电台以其边听边聊的独特优势在上线短短几个月便得到了微博用户的支持和各大电台的青睐。

三、实例分析——河北音乐广播微电台

(一) 河北音乐广播微电台简介

河北音乐广播开播于2004年, 是河北省第一家专业化音乐广播, 以先进、健康、流行、时尚为理念, 打造了《快乐出发》、《雕刻时光》、《星光慢摇吧》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节目, 深受听众喜爱。赛立信媒介调查研究显示, 河北音乐广播在河北省33个主要广播频率中, 节目收听率、市场占有率均居第二位;在新浪微电台众多上线频道中, 居收听排行榜第三位, 竞争优势明显, 作为微电台家族的代表性成员, 河北音乐广播微电台的应用构成、节目特点对于初步认识和探究整体微电台的模式与发展思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 微电台优势分析

1. 互动性

《星光慢摇吧》是河北音乐广播22:00-00:00档的心情互动类的音乐节目, 主持人通过微博等方式与听众畅聊星光话题、分享生活点滴, 并配以轻缓柔和的音乐, 放松紧张疲惫的身心。同时, 互动中加入的活动环节也能够得到听众的良好响应, 《快乐出发》和《一路畅听》栏目在“点唱机”区域发帖, 编辑想点的歌和祝福语并发送至@微电台@河北音乐广播, 就有机会在节目中听到电台在节目中送出的歌曲, 每天的相应时段都有听众发来点唱帖和祝福帖, 使这两档栏目聚集了不少人气。互动是媒体生存的有力法宝, 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 广播与观众的互动方式也经历着不断的发展变化, 今天, 在微电台这个平台上, 只要在节目下方的“边听边聊吧”输入想说的内容, 或者在一条微博上留言即可, 不仅可以与主持人互动, 还可以与其他听众进行交流。

2. 实时性

增强实时性是提高传播效果的极佳策略, 微电台在实时性上具有突出优势。一方面表现在电台可以将信息及时发布给听众, 各家电台会以发私信或@微电台的方式, 把最新节目预告和当地各种信息通过微电台官方微博发布, 既宣传了自己, 也给听众提供了一个最及时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表现在听众可以将收听效果第一时间反馈给电台, 受众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同时也是舆论的参与者和信息的发布者。

3. 便捷性

微电台延续了传统广播伴随性的特点, 听众利用移动终端, 可以一边浏览网页一边收听电台广播, 并随时对广播节目进行微博评论, 使信息的收发一步到位。

4. 多元化

微电台在传递音频信息的同时, 还可以收发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模式, 集听广播、看广播、聊广播于一体, 实现了信息的全方位化。

5. 个性化

微电台极具个性化的服务功能解决了广播长期以来“我播你听”的单向传播方式难以聚合受众这一问题。首先, 大众作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 被赋予更多的话语权, 可以通过微博的发布、评论、回复等功能实现作为自媒体的信息提供渠道, 推进了全民信息时代的到来;其次, 微电台是一个广播节目输送载体, 更是一个网络社交平台, 网友可以关注主持人动态, 通过分享收听心情与其他听众互动交流, 满足个性交流和互动需要;再次, 微电台的应用界面也个性鲜明, 用户可以根据节目分类选择性收听, 并随时切换喜欢的电台。其各具特色的应用功能有利于培养长期、稳定的受众群体。

(三) 微电台问题探究

微电台作为媒介新鲜事物, 有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和鲜活的生命力, 但也存在着些许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微电台的听众数量还很有限

微电台相较于传统广播虽然在性能和应用上有显著优势, 但真正通过互联网收听广播节目的听众数量却很少, 微电台的收听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节目的相对受欢迎程度, 并不能体现各个电台的绝对收听率。

2. 微电台的时效性不足

从微电台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 听众更倾向于应用微电台的娱乐功能, 而对于微电台的资讯功能稍显忽视, 因此在互联网的冲击下, 微电台的时效性仍显不足。

四、微电台发展前景展望

微电台的出现虽然为传统广播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但是作为新兴媒体, 微电台还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具体可从提高服务器性能、细分受众市场、完善营销模式、突出自身优势等几个方面入手, 充分发挥微博的独有特色, 在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下占领有利阵地。

1.提高服务器性能

“媒介即讯息”, 技术的推陈出新一直是媒体发展的不竭动力, 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微电台, 微电台是传统广播嫁接在互联网的传播媒介, 互联网作为它的基础载体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服务器性能, 保证其网络条件的稳定性, 使听众的收听质量和操作流程不受到影响;其次, 微电台要不断开发新的应用功能和页面模式, 给听众带来永不间断的新鲜感和应用体验。

2.细分受众市场

依托互联网, 微电台虽然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但这个市场并未被开发出来, 目前只有少部分广播受众会通过微电台收听广播。因此, 微电台要针对新的受众群体变更节目形态和传导机制, 应用“市场细分”营销策略制作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爱好群体的个性化、精细化栏目和频道, 尤其要注意网络用户年轻化这一特点, 培养微电台自己的固定受众群体。

3.突出自身优势

微电台是传统广播和微博的深度结合体, 因而汇聚了这两种媒介的各自特点, 这便是微电台的独有优势, 微电台要将这一优势发挥好, 便要充分利用好微博、利用好广播, 并将二者完美结合。第一, 微电台要做好话题征集, 将网友讨论的话题、关注的热点制作成不同类型的信息和节目, 使其创造的“拟态环境”更为真实、更贴近受众心理;第二, 微电台要充分利用多元化这一特点, 将音频、图片、视频三种要素有效结合, 使信息得到全方位展示, 这是任何一种传统媒体或是新兴媒体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4.完善营销模式

微电台自身运作模式成熟后, 完成第一阶段的传播价值, 便要开发其相应的营销渠道, 体现第二阶段的商业价值, 变信息资源为营销与盈利能力。寻求权威的信息提供商, 培养高效的信息制作团队, 开辟广阔的信息营销市场, 还可以在广播音频和微博页面两种载体上吸纳广告赞助商, 除此之外, 可将微电台的信息及节目加工成音像、图书、实物、LOGO标志等附产品, 形成信息开发、加工、销售三位一体、全程高效的文化产业链。

新兴媒体异军突起, 传统媒体悄然改革, 在社会化全媒体时代, 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 微电台的出现是传统广播与网络媒体相结合的成功开始, 如今它已成为传统广播新的发展阵地和生存活力, 广播电台要以此为契机, 不断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并逐步寻求与新媒体融合渠道, 携手微电台以崭新的姿态全面跨入全媒体时代。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多方位变化,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竞相发展、交互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在新的媒介竞合大潮中, 广播应积极探索与其他媒体的融合渠道。当微博这种新兴自媒体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时, 微电台应运而生, 它是传统广播和微博的深度结合, 是电台发展的新生动力, 也必将助力传统广播全面跨入全媒体时代。

关键词:传统广播,微电台,媒介融合

参考文献

[1]邓志青.微电台发展路径初探[J].视听纵横, 2012—5

[2]赵敏, 杜淑霞.微电台:全媒体时代广播的创新传播[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总第252期

[3]周伟琪.浅析微博与电台的融合[J].中国广播, 2012年第12期

[4]邓庆旭.大广播微电台[J].中国广播, 2012年第6期

传统电台 篇3

一、新传媒集团概况

新传媒集团 (Media Corp) 是新加坡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历经殖民地电台、国家电台、法定机构政府广播局等阶段的变迁, 上世纪90年代起企业化运行, 逐渐成为商业化传媒集团, 并接受媒体发展局 (MDA) 的监管。新传媒集团旗下有电视、电台、新闻网、报业、出版、制作、互动、艺人经济、技术研发、传媒学院等板块。电台相关的业务包括13个本地台, 1个国际台, 1个付费数码电台。新传媒电台拥有70余年的历史, 并在新加坡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3家中文电台 (分别为针对年轻听众的音乐台Y.E.S.933醉心频道、针对中年听众的音乐台Love 972最爱频道、针对需要获取新闻的受众的资讯台Capital 958城市频道) 的收听率多年来位居前三名。 (2)

二、老电台的新路径

新传媒电台较早涉足新媒体领域, 与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共同兴起。从2000年到2005年, 电台在新媒体方面的广告收入从原先10万新元出头, 一举突破百万新元大关。虽然这5年正是互联网处于泡沫破裂后的低谷, Web2.0概念蓬勃兴起前的蛰伏期, 但该集团与电台相关的新媒体广告业务却一跃成为原先的10倍, 电台节目本身也更受欢迎。笔者试将其归结为“围逼抢战术”。

围:内容为本, 技术为器, 实现精确定位。新传媒电台围绕内容做文章, 利用不同的媒介技术, 形成内容与技术的合围。

2000年以前, 新传媒旗下12家电台就拥有自己的主页, 之后, 在线收听、网络社区、DJ博客等功能逐渐完善, 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台网站构架;2001年, 电台直播间架设摄像头, 网上同步直播DJ与嘉宾的画面, 广告商品实物或视频也可“伴随式”播出;2002年, 电台网页开辟广告专题页面, 配合商家促销期与电台节目或活动, 推介产品、展开游戏等;2003年, 电台短信业务开通, 除了听众能参与节目互动, 商家也能和电台、消费者直接沟通;2005年, 新传媒电台推出可视广播 (Visual Radio) 。目前, 英文台FM98.7与中文台Y.E.S.933醉心频道都可在新加坡境内通过手机收听, 并同步放送画面———DJ图像、节目文稿、歌曲资料、歌星照片无所不包, 此外还有与节目内容相关的商家购物、点歌、小竞赛等板块。

另外, 新传媒电台利用这些渠道, 使节目的目标听众与商家的目标顾客合围。

新媒体业务使电台受众定位更为精准, 并激发了听众的消费冲动。广告策略在人口统计信息 (demographic) 的基础上, 注重受众心理需求 (psycographic) 分析。手机可视广播在播放体育节目时, 听众点击屏幕上的啤酒广告畅饮一番将成为新的消费习惯, 广告也更能迎合听众的需求。可视广播业务一经开通, 就为新传媒电台创造了每年20万新元的收入。 (3)

2006年后, 播客 (Podcast) 业务推出。除既有节目外, 播客中还会提供一些额外的素材, 原汁原味的追星画面、未经剪辑的访谈过程等。独家视频播客 (Vidcast) 让听众除了听, 还可以一睹偶像风采, 不错过任何一场重要仪式或艺人聚会。粉丝们还将这些播客节目转载至不同的网络社区, 并形成热议。学生播客大赛、听众自制并上传的播客、新传媒特制的手机铃声, 都吸引了颇高人气。

2007年, 新传媒集团开通在线社区及分类广告网站MOCCA.com, 为受众与商家提供在线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网站推出一年便被Hit Wise评为新加坡“2007年度10月至12月最佳网站”。

得益于新传媒集团的有效整合, 节目创意、主持人、制作团队在集团内资源共享, 电台节目经过重新定位制作后, 在付费数码电台、流动电视频道、网络付费电视上播出, 以针对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各种播出渠道的特性。新传媒电台DJ巫许玛丽的节目不仅出现在电台和电视台上, 购物商场的周末路演中也有她的身影, 在新航班机上同样能听到她的航班节目。

逼:度身定制, 紧贴需求, 拓展二次销售。新媒体化生存不仅带来了节目形态的变化, 听众个性化需求催生的新型节目, 也推动了电台为广告商家度身定制推广方案, 在“二次销售”中打“贴身紧逼战术”, 使对方追加投入, 同时“逼”退不符合电台品牌形象的商家。

新传媒电台的广告投放形式多样。一些非传统广告手段颇具新意, 也丰富了新媒体化生存的涵义。新加坡媒体发展局规定, 电台每小时只允许有4个常规的广告窗口, 共计13分钟的广告时段。于是, DJ以对话形式直播的“闲聊式广告” (Open Talk) 及其他冠名赞助、植入广告、网络广告、播客节目、手机短信、商场路演活动 (On-site Roadshow) 、各类比赛、DJ带团旅游、俱乐部等“粘性”更高的广告形式就更受商户和听众的青睐。

根据广告商的特定需求, 这些手段经不同组合产生了原本被忽略的价值。例如电台为商家开辟包含游戏、竞猜、购买优惠等内容的主题子网页 (Micro Site) , 使网页广告收入翻番。手机短信业务方面, 电台除了开通针对听众的特服号“72346” (英文Radio在手机键盘上所对应的数字) , 还开通了针对商家的特服号“73000”。商家借此与听众直接互动, 短信游戏、体验反馈、订购打折等, “逼”商家欲罢不能:不仅卖出了商品, 更获取了消费者群体的第一手资料。2005年, 短信业务开通仅两年, 每年获利超过20万新元。

同时, 一些不符合电台品牌品质的“膏药广告”被“逼退”。有些广告商也会被转到收听率较低、但能更好命中目标受众的其他渠道, 商家的广告投入不降反升。

抢:主动出击、勇于尝试, 调整战略姿态。尽管如今国内众多电台、电视台都拥有网站, 但电波媒体对内涵更广的新媒体业务往往举棋不定, 而新传媒电台及时调整战略, 正视新媒体价值。

2000年, 当时12家电台的主页月访问量就以亿计算, 但网站上的广告位几乎全都免费赠送。之后, 电台对于新媒体业务深度开发, 主动抢占原本拱手相让的份额, 业务范围也从网站拓展到手机短信、可视广播等方面。到2005年, 新媒体业务广告收益就突破100万新元。另外, 传媒产业也需与时间赛跑。新传媒集团较早地涉足播客领域, 但即便如此, 仍因为晚进入这一市场半年而付出了高于原先成本近两倍的代价。

新传媒集团电台能“抢”夺先机还源于两方面。一是集团资源整合度较高, 跨媒体资源能互补共享, 新传媒集团广告营销团队也通力配合, 统筹电台、电视节目内容, 广告时段、手机短信、网站策划、路演比赛等广告形式, 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业务在并驾齐驱中相互提升。二是因为新加坡实行严格的广告授权代理制度, 新传媒集团在广告营销中占据主动权, 业务拓展更具活力。这不同于笼罩在“跨国媒体购买集团的垄断式不公平竞争压力之下”的中国媒体。

三、借鉴与思考

新传媒集团旗下的电台尝试新媒体化生存, 既是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又是新形态节目内容的萌发, 既是听众的精准定位, 又是广告的高效覆盖, 而市场规律推动下的资本整合, 使上述环节在集团化运作下成为完整链条, 内容、技术、渠道不断融合、相互作用。另外, 由于新媒体技术使得受众定位更为精准、容易, 因此整个媒体运作的理念日趋注重消费者关系管理 (CRM) 的层面, 这也成为新媒体化生存中的一个核心。近年来中国不少传统媒体也在新媒体领域有所作为, 但相比之下还存在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

集团资源缺乏集约整合。新加坡新传媒电台的新媒体化生存得益于集团的统筹管理。目前, 我国广电传媒集团缺乏深度整合, 传统节目与新媒体业务条块分割, 后者也往往属于从属地位, 跨媒体、多方位的配合不多。另外, 广告业务按媒体种类分割销售的方式, 也造成瓶颈。

分众窄播缺乏个性定位。分众窄播可谓是新媒体节目的一个特色。不过, 目前国内大部分广电传媒集团的新媒体各业务之间, 缺乏辨识度。各种新媒体产品仅以技术区别为分隔, 鲜见针对独特消费群体的个性品牌, 播出节目类别看似海量实则雷同, 没有明确的品牌内涵, 受众群就十分模糊, 更何谈广告营销。

有意思的是, 新传媒集团的印度语广播, 通过网络播出, 墙内开花墙外香, 成为在美国的印度人最青睐的电台之一, 在印度本国也拥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4) 原因正是该电台提供了印度语听众想听而在其他地方难以获取的内容, 并通过新媒体的手段跨地域传播。而通过IP识别, 受众构成分析很清晰, 节目营销和广告投放也更有针对性。

花样翻新不应花拳绣腿。新媒体的收益与否取决于对市场的了解, 以及对危机的未雨绸缪。在新加坡, 听众能收到本国不同公司及周边国家的多套广播。地域有限、选择众多, 电台的传统经营模式必须寻找新出路。新传媒电台瞄准新媒体, 缘于极具潜能的市场。据统计, 2006年新加坡网民突破240万, 占总人口中15岁至59岁人群的64%。而15岁至29岁的人群中近10%使用手机收听电台节目, 20%通过收集下载或收听音乐。 (5)

中国同样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4月发布信息称, 截至2月份, 我国网民数达2.21亿人, 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 到2007年年底, 中国网民网络购物比例为22.1%, 购物人数规模达到4640万。另外, 76.9%的网络用户使用网络视频。

目前, 不少传统广电媒体已涉足视频分享、播客领域。尽管传统广电媒体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政策优势, 但要在新兴市场中占得先机, 仅靠花拳绣腿的表面文章远远不够, 更需要把重点放在不同受众需求的满足上。

四、结语

新传媒电台主动求生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传统媒体新媒体化生存, 既是“推”的过程——将内容放至不同媒体形态和渠道中;更是一个“拉”的过程——寻找、激发、满足受众与商家的新需求, 拉动整条媒体产业链的拓展。在资本的结合下, 资源将有效整合, 以相同或相关内容为核心, 针对受众个性化需求, 进行不同的生产“封装”, 通过单个或多个渠道媒体形态传播。新媒体技术为受众精准定位及关系管理提供了便捷, 也为拓展媒介经营的内涵, 创造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与可能。

放眼国内, 广播电台也因新一轮的城市发展和人们收听、消费习惯的变化迎来新契机。庞大的市场, 较少的同业竞争, 让部分电台更愿意“吃老本”。加之监管不严, 有些电台甚至靠劣质节目和大量粗俗广告维持生计。然而, 仅依靠粗放型的传统模式无异于画地为牢。因此, 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应抓住有利时机拓展市场, 领先一步, 寻找一条适合自身的新媒体化生存之路。

注释

1杰克·富勒[美]著, 展江译:《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 新华出版社, 1999年版, 224页。

2石惠敏等编撰:《听说70——新加坡中文广播纪实》, 新传媒电台属下城市频道、醉心频道、最爱频道联合出版, 2006年版。

3文中有关新加坡新传媒集团新媒体业务数据, 整理自2007年笔者与新加坡新传媒集团新加坡传媒学院高级经理胡进兴的访谈。

4相关情况来自笔者2007年与新加坡新传媒集团总裁办公室执行顾问、新加坡传媒学院院长蔡芙蓉的访谈。

“微电台”——广播电台新宠儿 篇4

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的兴起, 传统电台曾一度低迷。由年长人群和车友为听众主体的传统电台, 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夹缝中艰难生存。但微电台的到来开启了广播电台的新旅程, 给电台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收听方式的转变, 收听形式的丰富, 收听环境的提升, 将会给听众带来全新的听觉体验。

一、微电台的发展现状

2011年新浪微博推出了全新应用微电台后, 微电台迅速蹿红, 实现了广播与网络的融合。不同于传统广播, 它不再是传统广播“你说我听”的模式, 它使得受众与受众之间, 受众与主持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它打破了只是“听”的单一模式, 而达到了“视、听、说”的整体融合。截至2013年3月30日, 微电台已经覆盖34个地区, 拥有435家电台, 已有3511位DJ入驻。通过微电台, 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正在热播节目、本地区节目、微电台排行榜等模块的设置给听众更多的选择空间。微电台已经覆盖了全国29个省份, 并且随着微电台认可度的上升, 覆盖面也在逐步扩大。它的进入方式也非常方便, 为了服务于更多的受众, 微电台目前设置了六种进入方式。受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微电台, 这不仅方便了受众还扩大了微电台的知名度以及认知度。“这里总有你喜欢的声音, 让带上耳机的你不再寂寞!”微电台的出现受到了微博用户的青睐, 在微博中上演着广播热。

由于微电台是微博与广播的结合, 所以到目前为止, 其主要的听众还是18-30岁年龄阶段的人群。它的用户年龄结构还是偏向于年轻化, 这也是微电台与传统电台的区别之一。传统电台的受众更趋向于年长一些的人群, 而微电台的受众群体则向年轻群体进军。年轻人, 活力四射, 有更强的好奇心, 更加注重“视、听、说”的融合, 乐于表达, 喜欢受到关注, 与人沟通的愿望更强烈。微电台的出现让受众不仅能够享受到耳朵的饕餮盛宴, 还能满足受众说与看的愿望, 这正符合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并且年轻人是网络消费的主体, 如果微电台能够抓住这个年龄段人的胃口, 将他们吸引为微电台的固定听众, 那么它的发展空间将会不断扩大。

二、微电台相对于传统电台的新突破

微电台作为一种新的收听模式, 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能得到大量受众的认可, 是因为它的某些特点刚好符合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它实现了相对于传统电台的新突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打破传统广播模式

以往的电台广播, 是通过接收频率、信号达到传播的效果。而通过收音机收听广播只能是收到有限的频率, 这就大大缩小了听众的选择范围。除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几个有限的电台能够覆盖全国范围, 大部分的电台还只是停留在地方, 只能被地方的听众收听到。这种地域的限制, 也成为了传统电台发展的瓶颈之一。

微电台产生后, 打破了这一传统的广播模式, 解除了地域限制。由于微电台发展迅速, 现在全国29个省份的电台已经加入到了微电台的行列, 海外的某些电台也已经入驻微电台。微电台的触角遍布国内及国外很多地区。网友可以在上微博的同时, 收听自己喜爱的电台, 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自己所在城市的电台, 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国内的电台, 这就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同时也有利于地方与地方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并且在“切换地区”板块, 网友可以随意切换电台, 直到找到自己喜爱的电台为止。

再者, 微电台的产生改变了听广播只用收音机听的模式。以往收听广播只是利用收音机这个工具, 而微电台产生后, 改变了收听的终端, 丰富了收听的渠道, 扩大了收听的范围, 使收听广播更加方便、快捷。

2. 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传统的电台广播, 是“你说我听”的模式, 受众只是扮演着听者的角色。虽然后来可以通过短信、电话的方式与主持人沟通, 但普及程度很不明显, 与主持人之间的互动也只是存在于小部分人的生活中。受众者的单一化特质比较明显。微电台的推出使得听众的收听模式从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微电台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边聊边听。听众可以一边聊微博一边收听广播, 不仅能够与主持人进行沟通, 跟其他受众进行交流, 还可以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受。当然微电台的推出不仅满足了听众听说的愿望, 还满足了人们视觉的享受。通过微博, 听众可以发表一些图片或者视频等, 让听众在收听广播的同时, 眼睛也得到满足。这样, 听众就不再是广播的收听者, 也可以成为广播的参与者, 舆论的书写者。互动性大大的提升满足了听众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这也是微电台一经推出就很快得到认可的原因之一。

3. 扩大受众群体

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传统电台自身缺点的局限, 人们对于传统电台的喜爱程度大大下降。传统电台的主要听众是一些年长的人和车友, 受众面相对较窄, 并且受众类型比较单一。而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这些传统电台的主要受众群体人数也在逐步地减少, 电台广播曾一度被人们遗忘在角落。微电台实现了广播与网络的融合, 它作为收听广播的新模式, 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回归到收听广播的阵营里, 这样, 广播的受众群体不仅有老年人和车友更包括了人数众多的年轻人群体。所以微电台应不断地完善其播放模式, 提高其播放质量, 多做一些个性突出的广播节目, 紧紧抓住年轻人这一收听大军的眼球, 不断地扩大其受众群体。

4. 使广播“有迹可循”

传统的电台广播, 稍瞬即逝。传统的播出模式仅仅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 主持人说, 受众听, 一期节目播出完以后很难再找寻其踪迹。很多时候, 听众接收到的信息都很局限, 并且主持人所传达出的信息给听众留下的印象也不深刻。微电台恰巧改变了传统电台稍瞬即逝的缺点, 让广播变得有迹可循。由于与微博的深度结合, 听众在听广播的时候可以交流沟通, 可以上传图片或者视频等信息, 并且能够保存下来。比如在在线DJ微博互动区, 在线DJ和听众对于本节目的相关留言都不会被覆盖, 新的留言会出现在旧留言的上方。听众可以回看信息, 这样能够增加受众对信息的印象, 很好地进行双方以及多方的交流, 可以提升电台广播信息的影响力。

5. 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的电台, 是线性播出模式。传播者是起端, 接听器为终端。节目按顺序播出, 听众面对自己喜爱的广播节目能做的只是等待。听众对于节目的选择没有主动权, 而只能听从电台的安排。这就不免带有一点强制性, 听众变得很被动。微电台的推出扩大了听众的选择面, 听众如果不喜欢现在收听的电台可以立即更换。并且边听边聊的新模式, 可以让听众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思想。微电台的受众群体以年轻人为主, 这个群体喜欢受关注、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 微电台让听与说在一个界面呈现出来, 使广播更加贴切。听众在收听之余, 有了说的冲动, 他们收听的主动性大大加强, 不再是为了听而听, 而是想听而去听。听众在收听微电台时是一种愉悦的心情, 主动性的增强, 会吸引更多人成为微电台的忠实听众, 从而扩大其受众群体。

三、微电台的发展局限

微电台从2011年推出虽然已有将近两年的发展时间, 两年期间根据受众的喜好以及自身发展的一些局限也经过了几次不断地升级、完善, 但其发展空间仍有待提升。

1. 入驻电台仍有提升空间

虽然经过两年的发展, 微电台的覆盖面在逐步扩大, 但全国仍有一些省份没有加入这个行列。并且这些入驻电台中大部分都是全国或者是一些省份的大电台, 而地区的一些小电台的加入则比较少。这说明微电台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小电台应认识到微电台带来的积极效应, 如果这些小电台的入驻率提高一些, 不仅能够扩大其知名度, 还能突破地域的限制, 给受众创造更多的交流平台。

2. 容易受到网络质量的影响

微电台是广播与网络的融合, 所以电台的播放质量会受到网络技术的影响。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 网络已经遍布世界大部分地区, 网络的覆盖面已经很广泛, 但网络的稳定程度还有待提高。很多时候在收听微电台过程中会出现声音小、声音断断续续的情况, 这就是受到网络技术影响的结果。所以提高网络质量对于微电台的发展很是重要。

3. 管理力度有待提高

微电台的快速发展, 有赖于现代网络的普及广泛, 加之微博这一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交流平台, 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但与网络挂钩后, 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的信息, 在收听电台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广播中不良信息的出现, 会引起听众的反感, 会让听众对于电台的信心及喜爱度大大减少, 最终导致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电台环境的优化是对网络环境的一个新的考验, 所以微电台在以后的优化过程当中一定要避免某些不良信息的中伤, 对于信息要进行认真的过滤, 营造更好的电台环境。当然电台环境的营造只依靠电台的努力还是不够的, 听众的监督、相关部门的管理也很重要,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营造, 才能给微电台创造出一个更好的平台。

四、微电台的发展前景

“微电台的出现正是传统媒体顺应浩浩荡荡的新时代潮流发展, 并与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新兴媒体联姻的时代产物。” (1) 它作为一种新的传播终端, 做到了“视、听、说”的完美融合, 迎合了广大受众的精神需求, 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虽然相对于传统电台, 它有了全新的发展, 但我们仍要注意电台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内容取胜。微电台的出现, 给我们营造一个全新的收听环境, 它较之传统电台来说, 只是形式上做出了新的改变。但电台, 最能吸引听众的还是要依靠内容。形式只是一个躯壳, 内容才是实质。微电台的推出完善了形式, 这值得我们肯定, 但也不要忽略了内容的提升。只有做到这点, 微电台才能走得更远。

目前微电台的发展势头还是良好的, 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时代在发展, 微电台若想要立足长远, 就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寻求新的立足点。微电台可以在广告、完善板块设置、与地方电台合作等方面谋求新的发展。

随着微电台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上移动人群的不断增加, 它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听众所认知到, 它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扩大中。虽然它自身的发展在某些方面还有些欠缺, 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但它正在努力以一种良性的姿态面对受众, 正在不断地进行优化, 并且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相信它在新的传播格局这场大雨中, 会茁壮成长, 并会以新宠儿的身份面向大众。■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 广播模式也出现了新的面孔。为了满足广大受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微电台”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是广播和网络融合的产物, 打破了传统电台“你说我听”的广播模式, “互动”在微电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经过将近两年的发展, 微电台的覆盖面越来越大, 影响力越来越深, 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成为了广播电台的新宠儿。本文从微电台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以及发展局限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微电台。

关键词:微电台,新媒体,广播

参考文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继续教育校友工作下一篇:职业中专英语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