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对网络传播的影响(精选11篇)
戏曲对网络传播的影响 篇1
网络技术存在于当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它成为了当前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之一, 许多的商务活动都要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来进行, 许多的新闻和报道也要通过网络的传播来让广大的群众知晓, 大众对网络的应用程度与大众的年龄是成反比的, 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的人网络应用的程度越低, 反之, 年轻人是网络应用的主力军。但是目前我国网络传播还没有较为健全的约束法规和道德法规, 这使得很多年轻人在网络的海洋中迷失自我, 步入歧途;而年龄稍大一些的受众群体虽然有着良好的道德判断, 但是由于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年轻人有限, 其对网络传播的控制能力也就相对薄弱, 因此造成了年轻一代沉溺于网络, 年长的一代却束手无策。
一、网络传播对民众的负面影响
年轻人是网络传播的主要受众群体, 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薄弱, 很容易在网络的海洋中迷失自我, 在一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显示, 目前有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自闭的倾向, 究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之中, 在网络中进行游戏、交际、购物以及娱乐, 造成了他们人际感情沟通方面的欠缺, 使得这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以及主观的认识、情绪、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偏差而走入自己的心理误区。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周围的事物变得麻木, 自我封闭的意识越来越强, 将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步地弱化。
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不仅仅对青年和少年产生着十分不良的影响, 对有一定社会经验和判断力的成年人来说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当前网络中普遍存在着一些诈骗的中奖信息和一些网络传销信息, 很多成年人为此上当受骗, 例如前几日报道的一则网络非法集资的新闻, 哈尔滨的一家名叫圣瑞的投资公司打着项目投资的旗号进行非法集资, 以高效益回报为诱饵, 通过一些类似传销的手段来吸取民间资金, 其存在时间之长, 涉及省市之广以及涉及资金之巨令人发指。该公司通过网络设置一些虚拟的投资项目, 让民众进行投资, 并谎称公司上市之后民众的投资都会作为原始股来给予分红, 这使得很多群众被财迷失了心窍。这是一宗典型的网络传销和非法集资的犯罪, 但是还是有如此众多的人上当受骗, 这就很值得我们反思, 绝大多数人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来进行尝试, 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 为了使自己的投入有所回报就不得不去发展下线, 结果越陷越深。
二、网络传播对民众的积极影响
然而, 网络传播对于年轻人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年轻人可以通过网络传播了解到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 大大拓展了自己的眼界, 也能通过虚拟的网络交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对于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方便快捷的获取外部知识的途径, 通过网络传播, 年轻人能够增加的自己的知识内涵, 丰富自身的阅历, 学到许多在学校或者是家庭中所学习不到的健康知识。
对于成年人来说, 网络传播能够使其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变得更高, 繁琐而复杂的问题能够通过网络来得到解决, 网络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大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抒发自己的人生见解或者帮助别人解决一些所遇到的问题, 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同时网络传播还为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便利, 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电子商务为很多商务人士节省了大量的出差时间, 很多业务能够通过网络进行, 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三、制定有效保护措施, 提高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制定网络实名制是一个保护网民的有效措施, 实名制能够增强网民的责任感, 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网络立法也是保护公民网络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 它可以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律层面, 强制性约束民众的网络行为。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网络事件的处理力度, 由于网络覆盖面广、传播快的原因, 对网络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不良的社会反应, 因此加强网络事件处理力度是提高民众网络保护措施的重要方法。
对于使用网络的民众来说, 提高自身的素质也是十分关键的, 首先是要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 严守道德底线, 远离法律边缘, 文明使用和对待网络中的人和事, 理性地进行网络事件判断, 避免在网络陷阱中越陷越深, 同时也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的警惕性和自制力。
网络传播对大众的影响是两方面的, 但是这不是网络传播技术本身造成的, 作为一项单纯的技术, 没有理由让其对民众产生的不良影响负任何责任, 该对这些负面影响负责人的应该是使用这些技术的人以及受众群体, 正所谓“存在即为合理”, 骗局和负面影响既然存在, 就证明还是有很多不小心上当和甘于接受这些负面影响的人群, 因此, 我认为避免网络传播的这些负面影响的最根本因素就在于提高网络受众人群的道德素质, 用全新的网络时代的道德标准去面对这个网络世界。■
参考文献
[1]曲畅.浅议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关系[J]《学理论》2010年第29期
[2]孙武.解读大众文化与网络传播[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术版》2009年第1期
戏曲对网络传播的影响 篇2
一、网络传播环境对汉语中同音字的混用
每种语言本身的构造很复杂,但大多说来都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个部分组成,汉语也不例外。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需要自己的物质载体――语音,即语言的物质外壳。汉语中,不同的语音代表不同的意义。然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同时,又因为受输入法和时间的限制,为提高打字速度,人们往往大量使用同音代替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就出现了大量混用同音字进行表达的情况。于是,像“偶得生活狠号”这样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句子和词语,便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
据笔者统计,最普遍的同音字混用、滥用就是“的、地、得”三个字:在汉语规范中,“的、地、得”三个字的用法还是有明显区别的,一般不得混用。“的”多用在代词和名词中问,表示所属的关系;“地”多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或用于状语后补语前,表示动态;“得”多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或结果。但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由于交流速度的需要,尤其是现在利用网络投稿已占投稿数的绝对多数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完全不会去考虑三个字不同的语用环境,只是因为其语音相同就混为一谈地使用,这种不正确和不规范的汉语的运用。长此以往,很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的、地、得”是有不同语用环境和语法意义的三个字。笔者就曾经在收到的一篇不足500字的文章里发现了近30处“的、地、得”的混用。可见,网络环境已对我们汉语的规范运用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近来,又出现了用“滴”来代替“的、地、得”,用“偶”来代替“我”使用的情况,这从一定程度上正说明学生对汉语同音字乱用的情况正在愈演愈烈,离规范汉语也越来越远。
除了混用同音字外,由于大学生们已有一定程度的英语基础,加上网络环境下对输入速度的追求与汉字录入不够便捷之间的矛盾,促使学生们采用不少英汉谐音来代替汉字。,如“拜拜”被“88”代替,显示出网络语言特有的简约性。但这种简约性所带来的影响就是,其随意性会加大学生们对网络语言的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又使所谓的“语言”无法纳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民族特色的语法规则和语法规范。
二、网络传播环境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符号,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就是该语言的词汇。相对于语音和语法来说,语言中词汇的变动是最大、最快的。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每年都有许多新的网络词语出现。而当下的网络词语从造词和使用上都没有一套规范来加以约束,一些网络词语与规范的汉语杂糅相问,在造词方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汉语、英语简写型:如“JMS”代表姐妹们;“IC”是英文I see(我明白了)的意思;“u”代表你。
2、英语数字组合型:如“3Q”代替thank you。
3、前字替代型:如“漂漂”代替漂亮;“东东”代替东西。
4、旧词新用型:如“雷”表示听到别人的话很惊奇抑或难以理解;“濉北硎居裘啤⒈伤、无奈之意。
5、新造词语型:如“灌水”指随意写,内容空洞无物;“拍砖”指论坛上的争论。
6、符号代替型:如“==”表示等一会儿。
这些网络词语是人们在现行的汉语基础上和不断的实际交流中,通过调动大脑中所有的知识储备与想象力,创造出的一种输入相对快捷的符号,是网络中“约定俗成”的。这些网络用语有其鲜明的特征,即创造性,形象化和简明性。它的出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增强了其表现力。但是,由于这些词语是在网络环境下被创造出来的,人们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便被放大了。因而才出现了那么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写手。而青年学生又是这些网络写手的主力军之一。他们创造出来的这些新词新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现代汉语的延伸,但在很多时候这些新词新语却是对汉语原有形式和词语意义的一种颠覆、曲解,甚至恶搞。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随意、故意曲解、被恶搞的粗俗的网络词语却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信息的外部载体的作用,使学生们在接受信息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网络化的语言表述方式,这对于成熟庄重优美的主流语言,既是一种袭扰又是一种破坏。更令人堪忧的是,这种网络化的词语正颠覆着典范端庄的主流语言,造成一些学生到大学阶段仍然不能正确运用一些基本的汉语词汇。这对学生们解读中国的语言其文化,并理解其内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网络传播环境对汉语语法的“改造”
中国语言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有序的、不断规范的过程。而网络环境下语言的生成却是无序的,它的传播对普通话原有的语法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语法规则的无序、话语流程的无序、中心意义的无序等。网络语言的无序化使许多病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用法,规范汉语反而变成了调侃和另类的表达,这样必然伤害到母语的端庄与严谨。
汉语中,本来各种类型的词都各有其位,各司其职,但随着网络语言对汉语的“改造”,它们表现出了新的组合方式。
1、名词与副词的组合,特别是程度副词修饰名词,如:很中国、非常学术。
2、形容词重叠作谓语,如:机会多多、满意多多、好怕怕。
3、状语后置,如:我走了先。
4、英汉语法的混用,如:在表示状态持续的动词后使用英文的ING形式。
虽然以上形式让网络交流更生动,更能体现出说者的感情色彩,但在语法上却是错误的。在话语流程方面,网络语言常把汉语的语序进行颠倒。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受到英语语法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受到港台电影、电视剧的影响。而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这两种影响一旦得到网络的支持,便立即流行起来。如今,在网络上,如果仍按规范汉语进行书写交流,反而还会被认为很“土”。 四、网络传播环境对汉语语用的冲击
网络传播环境下产生的语言简洁直观、凸显个性、时代感强,这些特点与青年学生讲求个性、喜欢与众不同的特点十分吻合。而且这种新创的网语还会使学生们产生很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归属感。因此,当网络新语被创造出来时,年轻人便自发地、主动地去接受、使用并传播,从而加速了这些词语的流行。但是,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话语交际必须遵循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接话原则,网络语言也不例外。。但现在的网络语言存在很多不礼貌、不道德、不文明的语言,而有些学生往往就通过对网络语言的乱用、滥用来显示自己的另类性格。这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存在明显冲突,是违反话语交际基本原则的。这种情况在各种论坛和BBS上尤为突出。
纵观网络上的各种论坛,随处可见对某某事件,某某人的“声讨”,用的都是极不文雅甚至十分肮脏的网络语言,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对别人的人身攻击。这些极不礼貌、缺乏修养又随处滥用的网络语言,必然会对常常上网的`学生造成污染。不仅如此,那些长期沉迷网络的学生,还会把他们不文明的用语习惯带人现实生活中,从而又对现实语言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听觉污染。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语言需要一定的约束机制来加以制约,以防止因其对现实世界传统语言的随意渗透,而在有效沟通、文化传承、品味格调等方面产生的的不良后果。
五、对策及建议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网络语言到底是对汉语的创新还是破坏?这一直是社会大众和学者们关注的问题。3月1日,《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生效。该《办法》规定,国家机关、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这是国内首部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法律的地方法规。此《办法》的出台,引起了社会和学界关于网络传播、网络语言研究、汉语规范等问题的讨论。事实上,网络语言是一种网络时代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兴衰都有其必然性。
网络语言若仅仅停留在网络空间,充其量只是一种语言变体。或者说社会方言而已。中国文字语言研究会副会长彭嘉强认为:有些网络语言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Q言O语的出现是时代的进步。但他同时指出:网络语言可在某种范围内流传,如推广就欠妥当。部分网络语言违背了语言的发展规律,在宽容的态度下也不能漠视、纵容不良网络语言的传播。针对网络语言对规范汉语的挑战和冲击以及对高校学生汉语运用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从一大一小两个环境人手来加以引导和规范:即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内部小环境。
陈章太先生指出:“媒体对语言规范的传播,不仅表现在刊载成文的语言规范和宣传语言规范的文章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媒体语言本身就是在传播语言的各种规范。”。因此,在社会大环境方面,要加强对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监管,从源头上杜绝不规范的语言进入人们的视线。还要大力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在语言文字使用上的责任感,使他们成为运用规范语言的表率。另外,我们还可以让一些电脑方面的专家们设置一个面向语言信息处理的语言规范模型,如英国现在使用的网络语言观察基金会(InternetWatchFoudation,IWF)。而在大众生活中,可以大力引导人们使用规范的汉语,这样可以避免不规范的语言产生。
在高校小环境中,网络传播由于信息丰富、时效性强、互交性强而深受广大师生喜爱,校园网已日益成为校园媒体的中流砥柱。因此,各校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加强对校园网语言使用的监督和规范。如一些学校网页上的每条新闻都进入了“语言文字不规范网络巡检系统”,这就是规范语言的一个极好的措施。各个学院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学生中开展一些读书交流活动,倡导同学们看经典作品,用规范汉语,提高同学们对母语的感知度和认可度,让他们热爱汉语,自觉抵制一些不规范的汉语用法,使良好的语言素养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浅论网络传播对静态摄影的影响 篇3
关键词:静态摄影;网络传播;影像品质
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人们通常把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传统报纸、广播和电视几大阶段,它们分别被称为第一媒体、第二媒体和第三媒体。而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如今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人们对互联网的关注已经超过了前三种媒介形式。现在,当我们得知发生了某件国际或国内大事时,我们想到的可能不是翻阅报纸或打开电视,而是直接到互联网上去搜索相关的信息。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影响我们生活的重要媒体形态。在进入网络时代的同时,我们又进入了一个视觉文化时代,影像成为人们快速、直观地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这个时代,“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①
影像包括静态摄影、电影、电视等多种形态,本文仅在此探讨狭义的静态摄影影像。在传统媒介时代,静态摄影影像的传播途径一般是平面媒体,而到了网络时代,影像则借助网络进行传播,这便造成了摄影影像传播不同于以往的一些新特点。
一、网络摄影影像的传播特点
网络的影像传播,是以相关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先决条件的。其中,数字化影像、数字压缩技术、网络传输技术为影像的网络传播奠定了技术基础。
网络媒体和先前的几种媒体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点,特别是进入web2.0时代之后,这种优势更加明显。具有优势的网络媒体也为网络影像传播构建了良好的平台,使其在宏观上具有一些不同于以往影像传播的新特点。
网络上的影像传播具有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是以光速进行的。广播和电视虽然也具有光速传输的特点,但由于这两种媒体往往属于主流媒体,在上面发布信息要经过严格审查,并且要通过专业的基站进行传播。网络与其相比,任何一个使用者都可以把自己的信息随时随地通过电脑终端进行上传,更具有一种便捷、快速和随意的性质。对于在网络上传播的具有新闻性质的影像信息而言,有时候会具有现场直播的效果。
网络上的影像传播具有信息的海量性和多元性。互联网是目前覆盖面最广,涉及人数最多的媒体,通过任何一个电脑终端,都可以把信息传输到世界上任一角落的其他终端。并且,在目前的网络中,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被消解了,“把关人”的角色也得到了淡化。此外,互联网可以把海量的信息进行高速的传输。这些条件都使得互联网比先前任何一种媒体都具有信息的大容量和多元的性质。目前,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获取比任何一个时代都丰富的影像信息。
网络上的影像传播具有受众广泛的参与性和信息的互动性。互联网使影像信息传播具有空前的广阔性,众多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这些影像信息进行分享和下载。另外,网络上的影像传播还具有互动性。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留言等方式对影像进行评价。而影像信息的点击率和下载量也从另一个方面给影像发布者以反馈。用户对影像文件下载后,甚至可以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对其进行修改后重新上载到互联网进行传输。
除上述几点外,网络影像传播还具有一些其他特点,比如影像传播者的匿名性、网络影像的权威性和可信性被削弱等等,我们这里不再赘述。
二、对网络摄影影像传播的思考
毋庸置疑,网络传播已改变了摄影影像的制作理念、存在形式和传播形态。本部分将主要探讨网络传播对摄影本身,及对摄影从业人员所造成的影响。当然,网络给摄影影像带来了迅捷的传播方式,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消极影响,这是我们必须省察的。
(一)对摄影本身的影响
1.摄影影像品质的部分丧失
传统摄影时代,对影像品质的追求是摄影一贯的标准。人们之所以对选用不同品牌的镜头或者不同类型的感光材料津津乐道,是来源于对影像品质的极端尊崇。而摄影作为艺术,除了影像本身所承载的“文本信息”,摄影作品的物质载体(胶片)所独具的“载体信息”也很重要,比如影像颗粒是否细腻,影像反差是否细致,色彩的过渡是否柔和等等。
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上存在的影像必然会受到网络“信息传输速度快,需求的信息量大”这个特点的影响。从主观层面上说,考虑到制作成本和制作周期的问题,影像压缩率和传输效率等问题,影像发布者渐渐淡化了网络影像的“载体信息”,而愈加强化了其“文本信息”;从客观层面上说,数字影像本身由于CCD成像技术过于“客观”而丧失了拍摄中很多偶然但极具人性色彩和艺术感的因素。另外,数字影像在存储媒质方面的特点,也决定了它不会产生“载体信息”的变异。这些原因导致了数字影像“载体信息”的淡化,而“文本信息”则得到强化。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网络影像受众也逐渐在网络的影像海洋中淡忘了视觉艺术应该具有视觉质量这一品质标准。
摄影作品的欣赏方式大致有三种:在美术馆中欣赏原作、观赏画册等印刷品、在互联网上观看摄影作品等。影友于翔在偶然得到一幅摄影原作并与印刷画册中的同一影像进行对比后惊呼:“我明白了在这之前所看到的几乎所有印刷精美的画册都不过是原作的一个模糊的影子而已,同时也明白了摄影术虽然具有易于传播的特性,但这个社会的发展与传播的发展,已经拖带不起摄影术本身笨重的精美。”②画册的质量尚且如此,互联网影像就更无法与摄影原作相提并论了。
欣赏艺术原作,除了作品本身高品质的质量因素,更重要的是观摩艺术真品时在观众心中所产生的仪式感和敬畏感。观摩原作是和作者的交流,是和作品中生命信息的相通。而网络把接触艺术变成了一件很随意的事情,无论是文学、电影,还是绘画、摄影,网络多媒体把多种功能合而为一,但却损失了不同艺术形态独有的欣赏方式和欣赏环境,这样,这些艺术形态在网络上的消费就有变为“快餐消费”的危险。
当然,客观地说,网络影像品质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当前网络传播的技术特点如带宽、网速等因素的局限决定的,而随着网络媒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网络影像的品质也将得到部分改善。但对于网络影像受众而言,不应该由于接触大量网络图片就对摄影艺术本身产生麻木和误解,认为摄影就应该是这样的品质,好比看多了DVD影碟就认为电影就是如此品质一样。在适当的时机,还是应该到美术馆观赏,至少也应该通过印刷严格的画册来接触摄影艺术本身。
2.摄影日益由艺术形态转化为传播形态
传统媒介时代,摄影一般被认作是艺术形态,以艺术的定位被创作和传播,多见之于画册、画廊和美术馆。
进入网络时代后,媒体的力量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信息成为左右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影像信息在传媒中的大量应用,其作为新闻信息和娱乐信息传播工具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遵循短平快的传播方式,使其日益成为一种信息传播形态。其原初的精雕细刻的创作方法、明心见性的艺术气质、凝神专注的鉴赏方式则被进一步削弱。
另外,顺应网络影像传播观念,网络也催生了一批新生代的网络影像艺术家。他们多是年轻人,具有敏锐的情感触觉,以短平快的摄影、极富个性化的摄影或私摄影的形式,完成对生活断面瞬间的记录或个人感情的细腻表达,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3.静态摄影的地位被削弱
和印刷媒介时代相比,静态摄影的重要性在网络时代被削弱了。越战期间,黄功吾拍摄的被燃烧弹烧伤女孩的照片,人们对越战的结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在当今,人们对媒体上传播的海量照片已变得麻木。在伊拉克战场上,除了美军虐囚的照片外,又有哪些照片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呢?
此外,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流媒体”的发展,网络上的静态影像如今已经受到动态影像的严重挑战,尤其是单幅的静态摄影作品,更容易淹没在影像的汪洋大海之中。英国摄影师提姆·赫德林登(Tim Hetherington)曾说:“纸质媒体出现衰亡,网络播放的确是主要媒体,该媒体具有能进行创作的最多可能性,而且能有大量观众。但我们与荧幕的关系是与动态影像有关,因此,静态影像在荧幕上空间很小。在网络播放的形式中,摄影基本上是没有出路的。”③
为了应对这种状况,静态摄影一方面要出奇、出新,一方面要尽量放弃单幅,进行更多深入的专题性的努力。
(二)对摄影从业人员的影响
1.摄影创作人员的分流和越界
数字影像和网络传播对摄影人员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摄影的门槛降低了,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这也使得一些受雇于专业图片社的摄影师丢掉了工作。某些图片社解除了与签约摄影师的合同转而向世界各地的自由摄影师索稿,这便是由于数字影像传送便捷所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说,互联网对于增加客户,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也提供了很大帮助。其一,图片交易方式的改变,使摄影师在网络上传输及出售作品更为快捷;其二,摄影师如今可以很方便地建立个人网站、图片博客等,给自己的作品以展示空间;其三,网络上还有不少专门网站收购摄影师的作品,或者提供空间供摄影师上载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销售。
如果辨证地看待网络时代摄影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图片的质量下降,对较低质量图片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也反而促进了高精度和良好创意的图片在商业用途和艺术展览途径的地位提高,掌握了高超摄影技法的摄影师仍可以找到用武之地。而从传统摄影与数字摄影的关系来看,大多数人转向数字,也更加明确了传统胶片摄影师的角色和努力方向,传统胶片摄影如今更多进入艺术收藏市场。
摄影师的越界是网络时代又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因为“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加上网络传播的快捷,专业摄影记者可能受到来自“草根”的强力挑战。面对这种情况,一部分专业摄影记者另辟蹊径,采用更高画质的摄影设备和精雕细琢的手法进行拍摄,以便让自己的作品在发布新闻之外,还可以进入展览馆和艺术市场。从这个角度讲,这类新闻记者又兼具了摄影艺术家的身份。
总之,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促成了摄影队伍的变化,一方面,摄影人员逐渐细化分为从事摄影工作的摄影师和从事摄影创作的摄影艺术家两大群体;另一方面,有些摄影师也可以身兼数种角色。同样,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也导致了摄影工作方法的分流,传统胶片摄影、高精度的商业摄影更追求精致的制作;新闻摄影更追求快速、报道角度新颖;而观念摄影、数字摄影则更追求观念和创作手段的多样、独到。
2.图片编辑、评论家角色的强化
上文提到,网络上的影像传播具有信息的海量性和多元性,这使得传统媒体所具备的权威性某种程度上被消解,“把关人”的角色也得到了淡化。但是,另一方面,在网络上每天都有无数人上传大量的图片和影像,如果没有图片编辑、评论家的比较权威的意见,我们可能会变得无所适从。因此,在海量信息时代,虽然存在某些技术操作层面的难题,“把关人”或图片编辑的地位却变得更为重要,他们需要为公众过滤和编辑图片,以免公众被数百万的照片所淹没。
当然,单单依靠外力的帮助是不够的。网络时代的观众要掌握一定的影像基础,“武装”自身,要建立自己的观点和评价体系,不随波逐流,面对海量的图片信息要自己做出选择和判断。而对于在网络上寻求影像信息的人员,更需要有高超的影像鉴别能力、出色的网络操控能力和导航能力,以便在浩如烟海的影像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综上所述,静态摄影影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表面上看只是传播形态的改变,但深究起来其改变却是多方面的。在一个“流媒体”时代,静态摄影影像虽然不会轻易消亡,但我们对其产生的诸多问题都需要重新定位和思考。当然,即便当今学界对于网络对摄影影像传播的影响众说纷纭、毁誉参半,但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已成定局,只有尽快适应、迅速调整,才可能在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注 释:
①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會科学院出版社,2002:72.
②于翔.24英寸巨幅相机诞生记.大众摄影,2005(7):112.
③江融.虚拟研讨会.中国摄影,2009(6):60.
网络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篇4
网络对体育新闻传播的积极影响
无可比拟的时效性。时效性是体育新闻, 也是所有新闻所必须具备的。及时反映赛事实况, 传播最新的体育信息, 新闻才具有价值。要提高传播的时效性, 传播途径是关键, 在这方面网络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就现有的网络科技而言, 体育新闻在网络传播的时效性上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电视。所谓赶上, 是指网络体育新闻、视频网站的体育赛事新闻和在线直播, 已经使人们能像看电视一样方便地了解实时资讯, 如搜狐体育、新浪体育、优酷等播放平台上的体育赛事直播;所谓超过, 是指在许多网站的体育板块以文字或视频消息的形式, 传播最新的体育赛事结果和赛事集锦, 其时效性已远远超过电视体育新闻。如网络体育新闻在凌晨的比赛刚一结束就播出了比分、最佳运动员、比赛精彩集锦等相关新闻, 而电视体育新闻则需等到早时段的体育晨报播报。
想看就看的便捷性。这里所说的想看就看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一场你所关注的重要赛事正在进行, 苦于身边没有电视, 无法关注比赛进程, 而无线登录网络给人们提供了这种可能, 利用手机、笔记本等随身设备能够轻易地了解体育新闻, 观看赛事直播;另一方面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网络观看体育新闻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来自各种渠道的新闻汇聚于网络, 我们只需打开接收器 (电脑、手机等接收设备) 便可随心所欲地查看自己想要了解的最新体育新闻, 这就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更多容量的全面性。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 人们对体育新闻的关注程度逐步加深, 对体育新闻的关注点日益广泛, 传统新闻媒介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对资讯了解的需求。作为传统主流媒介的电视、广播、报刊等会受到时段、时长、版面、文字等方面的限制而无法传播更海量、更全面的新闻, 而拥有数字化技术支持的网络体育新闻平台, 只需拥有足够的服务器, 就可将海量的资讯收纳其中, 不再受时间、版面等因素的限制。有人夸张地将网络比做“黑洞”, 不管有多少信息内容, 它都能迅速地将其吸收和保存。现在看来, 这个比喻也不为过。拥有更多容量的网络, 完全能够满足人们对即时发生的体育事件全方位了解和关注的“好奇心”。
动态报道的多样性。当前, 体育新闻在网络上的传播形式呈现多样性。立体滚动的动态文字随处可见, 滚动起到了引导读者的作用, 它按照新闻的主次、媒体重视程度引导读者阅读, 较之报刊更能突出重点, 读者可按兴趣依次阅读。循环显示的高清晰图片生动醒目, 文字的叙述缺乏直观性, 阅读时配以相应的高清晰图片, 能使读者一目了然, 这种比报刊清晰生动的图片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鼠标点击即可播放的运动视频再现巅峰时刻, 经过精心剪辑处理的视频片段, 更能表现运动的精彩程度, 满足人们的审美标准, 并且能反复播放, 令人回味。多样的动态传播形式, 将特定新闻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及背景资料链接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整体信息, 比起传统媒体更加吸引人、更有优势。
增进世界体育文化交流的综合性。体育新闻是一个国家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不同国家对同一体育事件的解读, 反映出各国体育文化的特点。各国的体育新闻汇集于网络, 在人们的解读过程中进行了不同体育文化的交流, 使人们增进了了解。体育作为一种伟大的文化现象, 正因为网络体育新闻的全球性, 最大范围地将世界各个角落连接起来, 这对于人们了解世界体育文化, 丰富体育知识起到了重要的综合作用。
网络对体育新闻传播的消极影响
过分的娱乐性。新闻娱乐化早已有之, 并不使人陌生, 而这一现象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较为突出, 网络体育新闻尤甚。部分网络传播体育新闻是为了制造轰动效应, 提高点击率。在某些体育报道中, 不偏重体育赛事本身, 而是将重点放在与运动员有关的花边新闻、隐私等方面。另外, 在传播新闻信息时偏重娱乐性的装饰手段, 使新闻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呈现出“重娱乐, 轻信息”的态势, 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将娱乐和新闻混为一谈。如一些报道中不谈赛事, 尽是对运动员恋爱生活的评价, 扭曲甚至编造运动员的个人生活, 不但没有播报公众关注的赛事新闻, 还将运动员恶意炒作一番。这些消极的价值倾向, 过于追求轰动性和刺激性, 严重地影响了网络体育新闻在人们心中的公信力。
虚假信息的危害性。真实性对于新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新闻价值的体现, 是新闻的价值所在, 体育新闻自然也不例外。不论通过何种媒介传播, 真实性都是不可违背的准绳, 而网络媒介自身的特点使其在传播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为虚假信息提供了可能的存在空间。“网络世界”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世界”, 是信息发布者传播、发表个人观点不受限制的平台, 任何一个网站都能自主编辑和发布信息。既然是自由的, 就会有双面性。没有约束的自由使虚假新闻的制造者在网络中没有畏惧地随意发表不着边际的言论甚至谣言, 产生消极的影响, 造成体育价值观的缺失。
过激言语的负面性。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任何人都可以匿名或使用网名登录。一些体育新闻的发布者为迎合部分受众对体育比赛和运动员不满的情绪, 将网络传播新闻当做宣泄的途径, 恶意攻击、人格侮辱和污言秽语时有出现, 明显带有浓厚的个人情绪, 加之网络传播的速度极快, 使不明真相的人, 产生错误的判断随声附和, 造成极其不良的负面影响, 对体育新闻的整体造成了污染。如战绩不佳的国家男子足球队, 每每受挫之后, 随之而来的总是骂声一片, 使球员遭受侮辱。
改善网络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建议
网络媒体应对新闻传播负起责任。事实是新闻的源泉,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网络传播体育新闻必须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 一些网站为了提高其知名度和点击率, 在不经证实的情况下, 竟赫然在网络上报道假新闻。《新闻记者》2008年评出的80条假新闻中, 体育新闻就占了11条, 占总数的13.75%。一些知名媒体居然也名列其中。2008年, 环球网赫然刊出“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这样的雷人假新闻。记者在不加证实的情况下, 肆意报道道听途说或自己制造的关于体育明星的不实言论。这既损害了网络媒体自身的形象, 也侵犯了当事人的名誉权。此种虚假新闻也许在短时间内可以带来效益, 就长期而言终会自食其果, 所以只追求时效性、轰动性而忽略真实性是不可取的。网络媒体本身要抱着对新闻负责任、对读者负责任、对当事人负责任的态度, 求实求真, 避免以讹传讹的现象发生。
提高网络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像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一样专业, 最重要的是拥有信息判断能力。这和传统媒体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在于从业者首先要判断信息的真伪, 然后看需要不需要在网上发布, 最后决定能不能发布。这样一来从业者的判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主要是因为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虚拟性, 网民在上传信息时用的是自己的网名或匿名, 信息源基本无法查实。而传统媒体则是从业人员亲自去采访的、亲临现场, 相比而言判断信息的准确性较为容易。具备准确的判断能力, 才能在传播时将体育新闻的娱乐性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 才能把过激言语的无效新闻与有效新闻区分开来。所以, 网络传播新闻的特点, 要求网络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李红、王静、张珍:《试析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6 (6) 。
[3].周悦:《浅析网络体育新闻报道》, 人民网, 2007-05-10。
[4].朱云龙:《网民对信息的把关》, 《网络传播》, 2006 (5) 。
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影响的思考 篇5
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的关系
1.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的和谐共振
2008年
6月20日,胡锦涛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做客强国论坛和网友面对面交流,表示“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一个重要的渠道”。由此可见,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交流、意见形成的“政治空间”,早已引起了政治力量的高度关注。同时政治力量给予了网络传播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肯定,这对网络传播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络的“正向”传播力对政治力量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传统媒体的力量毕竟有限,许多感人的故事与受灾细节不能全部展现。而网络传播恰恰弥补了这种缺憾,让受众更为全面与真实地看到了灾难发生后政府的反应,国家的积极救援。在网络传播中,凸显出全中国人民高度的凝聚力,这对政府实施救援,稳定大灾后全国的社会稳定和迎接奥运会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利用自己的优势恰到好处地影响着对方,有机地相互结合,力图达到和谐共振、取得最佳效果,这种理想状态的获得正是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相互影响的价值所在。
2.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的博弈
⑴大选中的博弈
2008年美国大选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焦点:谁会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通过网络传播争取民意被选出的总统?2007年3月5日,网络上出现了一条时长只有1分14秒名为“希拉里1984”的恶搞视频。短短两周时间里,这个视频成为全美关注的焦点。最终希拉里退出了大选,很多人认为这个通过网络传播传遍美国的恶搞视频是她被迫退出大选的原因之一。通过此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传播的巨大力量,此时,它的控制力与操纵力都远远超过了政治力量。
⑵战争中的博弈
科索沃战争第一次把战火烧到了网络领域,北约和南联盟双方在网络传播中上演了相当精彩的“对手戏”。战争一打响,北约就开设网页,对南联盟进行大规模的在线宣传,此时的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政治力量在战争中的武器。南联盟主要媒体和政府机关也都在互联网上设立自己的网页,反映战争真相,以此打破北约媒体的新闻封锁和舆论围剿。由此可见,政治力量在战争中完全控制了网络传播。
由以上两个事例看出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的相互博弈,二者在控制力和操纵力上过于强大时都会将对方彻底压倒,从而在双方关系上呈现出一种失衡的状态,不利于大众传播的展开。
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博弈的原因
1.从制度层面阐释
⑴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原因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虽然近些年资本主义政府采取了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方法,但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剥削仍然存在并根深蒂固。因此,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无论是网络传媒还是政治力量,所追求的是各自的经济利益,这正是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相互博弈产生弊端的根源所在。
⑵产生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原因
以我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我国的政治力量便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人民与执政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中国的大众传媒,包括国内的网络传媒正是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由此我国的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有利于对网络传播进行宏观管理。但是,几十年来,我国的大众传媒一直充当着党和政府的喉舌,即教育功能相对突出,而监督功能则由于种种原因相对不足,对一些事件采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对于事件报道的实效性不强,从而限制了网络传播的自由度,使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产生博弈。
2.从时间变迁上看
随着时间的变迁,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相互的影响是在不断变化的。可以说早期的网络传播是战争的工具,战争结束后网络传播继续充当着政治力量的工具,但是同时网络传播也开始追求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网络传播的不断壮大,使其成为世界全球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也正努力使自己不再被政治力量所控制而成为一支独立的、自由的力量。由此,政治力量的控制欲与网络传播的独立愿望所产生的矛盾也是二者相互博弈的原因。
寻找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相互影响的最佳契合点
1.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的网络传播中,有相当一部分网络媒体和消息发布者追求的是点击率、经济效益,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甚至是哗众取宠,从而使网络传播中的信息真假难辨,有的虚假信息甚至会对政治力量或国家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网络传媒和网民的自身素质绝对是优化网络传播的关键所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些信息和报道中带有明显倾向性与不实因素,绝不仅仅是由于网络传播的运作失当而产生的,美国的主导政治力量才是其根源。美国政治力量利用其强大的权力将网络视为其向民众喊话的传声筒,这种强势的做法势必会引起当代网络传播参与者的不满,由此本就存在的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也会更加激化。
当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网络传播和政治力量所追求的都是经济利益,所以只要资本主义制度不改变,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的不协调关系就无法根本改善,只能通过双方运作方式和态度的改善来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与不协调,力求使双方达到一个较为适当的契合点。
2.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受众在内的网络传播的所有参与者,与国家的政治力量即执政党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不存在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之间尖锐的矛盾。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网络传播应当是国家政治力量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从而使政治力量能清晰直接地了解大众的需求与想法,也使大众更为直接地参与到民主政治中。
戏曲对网络传播的影响 篇6
【关键词】网络传播 ; 德育教育 ; 影响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66-01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成熟及广泛应用,如今教学活动中,也离不开对该技术的应用。网络传播作为一种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信息生产和信息传输的活动,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对学校教学理念的转变,对学生思想理念和思维方法,甚至是对世界的看法都有很大影响。
二、德育教育中网络传播的应用状况分析
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已经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重点和关键。此外随着网络传播进程不断加快,这一技术已经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方法。在德育教学中应用网络传播技术,主要指的是结合相关传播理论和教学方法,对整个教学过程形成有效把控和认知。通过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变革,结合现代化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培养。
德育教育中应用网络传播具体表现为:结合教学素材和教学要求,创造合理的德育教学情景。传统教学方法中,我们向学生讲述道德理论及相关知识,通常使用引导、启迪想象等方法让学生来思考,这一方法实质上很难让学生感受到相关知识的具体含义和客观要求,而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选取和发掘满足教学要求的相关素材,通过合理教学情景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在动态环境中学习德育理论知识[1]。
三、网络传播对德育教育开展的影响分析
随着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断丰富,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因此,开展德育教育意义重大。而借助网络传播,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影响为:
1.网络传播对德育教育开展的积极影响分析
在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使用网络传播有着传统教学所无可替代的作用和效果。首先,在德育教学应用网络传播过程中,通过合理使用网络方法,结合准确的教学素材,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优化以及教学效率的明显提升。应用网络传播手段,使得德育教育效果更好实现。其次,应用网络传播使得德育教学目标更为明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想要实现教学目的,就必须让整个教学思路更为清晰。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只能用教学故事来引导和启发学生,无论是教学实效,还是学生感悟都很难达到教学目的,通过合理的网络传播通道,能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对德育教学形成清晰认知。再者,教学活动形式更为多样。结合网络传播方法,整个教学活动更为巧妙恰当,同时更能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多元化教学形式从而实现德育教学良好效果。最后,德育教育应用网络传播方法,更具生活气息和实践特性。在德育教育活动中,通过网络传播能让学生对社会实际问题有清晰认识和理解,而这也让德育教育发挥应有作用。
2.网络传播对德育教育开展的消极影响分析
虽然网络传播对德育教育有着独有优势,但在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网络传播仍然有着一定消极影响。首先,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使得德育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把关和筛选,一旦学生不能合理分辨接触内容,就很容易形成认知误导。其次,部分教学者在利用网络传播手段过程中存在一定误区,其往往只停留在多媒体教学阶段,缺乏对高质量互联网信息的充分应用。再者,有的教师则过多强调应用网络传播技术,忽视了必要的教师教育,整个教学课程就成为视频观赏课程,学生的疑惑和误解,也未能得到有效解答。最后,无论师生对网络传播依赖度过高。网络传播只能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种方法,不能过多依赖。必须认识到网络传播是德育教育的辅助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发挥网络传播应用的作用[2]。
四、德育教育开展中使用网络传播的具体对策分析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活动所不可缺失的教学资源。网络传播作为全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能够第一时间及时有效展现教学信息和内容,加深其对教学知识和内容的理解,借助网络传播,开展德育教育,不仅大大提升教学效率,也优化了德育教育效果。
1. 完善网络传播途径建设
使用互联网做德育教育的工具和平台,就需要结合德育工作渠道的有效扩展,通过丰富措施,建设当前德育教育所需的途径。要根据当前不断变化发展的网络形式,研究德育教学的平台和机制,优化德育思想教学的方法及措施,结合学生成长实际,切实完善网络传播的途径。
2.将德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将德育教育中的习惯培养与互联网传播相结合。德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日常习惯培养,德育教育是一个行为习惯教学与传输的过程,因此想要达到德育教学目的,就必须将德育行为习惯教学融入日常活动中,通过借助网络传播渠道,实现德育教学的功效。通过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可以在相应技术作品中,展现学生应该掌握的道德知识,通过有效发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完善学生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辨别、认知。通过贴近实际的素材,结合必要的网络传播渠道,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德育知识[3]。
3.开办网络传播指导的德育教学课程
復杂的网络信息使得学生很难独立做出正确的筛选和抉择,这也成为网络传播下德育教学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有效消除必要的隐患,从而发挥网络传播指导下的德育教学作用。而开办德育教学课程,可以让学生较为清晰的了解网络资源的优缺点。
五、结语
在德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广泛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同时实现教育的教化和引导根本目的。然而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是双面的,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潜在威胁。只有对其形成全面认知,才能更好应用这一教学资源。随着互联网环境复杂性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丰富,更需要我们借助网络传播渠道,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和完善。随着社会性和实践性要求的进一步提升,更需要我们结合网络传播渠道,做好德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杜勇敏.网络信息时代对德育教育教学的反省[J].教育论坛,2012,3:81-83
[2]吴殿华.网络传播与高校德育教育[J].高校教学,2012,11:43-45
[3]米娜.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J].中国电子商务,2014,1:71-78
网络环境对新闻传播的发展影响 篇7
网络环境更为的开放性, 信息丰富、传播速度快、搜索便捷、舆论导向不受控制、互动性强, 整体环境上显现出一个较为自由开放的媒体环境。这种相对与传统媒体的环境的自由也给网络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大量负面信息、恶俗、炒作内容横行, 受众成了相关信息推手的吸引关注度的棋子, 信息没有严格的审核制度, 其造成的社会影响较为复杂, 甚至引发社会恶性事件等。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 聚集了大多数的社会群体通过该媒介来获取信息, 提升生活的便捷性, 甚至很多人的生活习惯因为网络环境的出现而改变。人们之间的互动性更强, 信息的阅读量提升, 人们的知识逐步的丰富化, 对于当下流行问题得到了快速的知晓, 同时知晓度能够得到较大范围的扩展。人们在网络信息的搜索上相对传统媒体更为便捷, 能够快速搜集到自身想要了解的内容, 但是同时网络环境的监督力度不严格, 因此也有大量的虚假信息。人们自身也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形成自媒体, 经过专业的运作也可以达到自身的品牌性, 有效的分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 让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放归到大众手中。在网络环境中, 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的收集者、发布者、评论者, 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加强了人们之间信息的互动。甚至这种信息获得方式改变了传统媒体对人员生活习惯的影响。当下的手机和电脑媒介的使用, 让人们的生活与其产生紧密联系, 甚至很多人无法离开相关的网络环境。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无论是精神需要还是生活物质层面的需要, 网络通过其便捷性深入到人们的生活里。
二、网络环境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 新闻传播更迅速
当下网络媒体高速发展, 让新闻传播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的迅速。过去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的时效性都无法比拟网络媒体, 新闻的传播速度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速。一般情况下, 重大新闻可以在一天甚至1小时内得到全国范围的传播。人们通过手机朋友圈、微博或者其他转发渠道, 或者门户网站的新闻传播, 能够让新闻内容得到快速的接收, 只要受众具有网络媒体工具, 信息接收可以即时到达, 不需要有延迟性。这比过去人们等一天的时间或者等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获取一个节目时间、一份报纸或者一份期刊的时间更为迅速, 这种迅速性也改变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要求。人们已经没有耐心去等待新闻传播的长时间耗时, 新闻传播的时效性竞争变得空前激烈。谁能第一时间掌握最先最新的报道就可以能占领新闻传播的高低, 吸引到人们的注意力, 同时提升媒体的品牌地位。因此, 当下的网络媒体占据了相对的优势。例如腾讯新闻会对新闻进行即时性的网络传播, 让受众先于电视和报纸媒体更快的了解到新闻事件。由于速度快速, 迫使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上更注重新闻传播的品质, 注重新闻的深度、权威, 而网络环境由于讲求时效性因此无法在新闻传播中得到有效的深度挖掘。
(二) 新闻传播剽窃化、失实化
由于新闻传播快速化, 导致网络环境中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剽窃性更加广泛。网络媒体更多的没有自身的新闻记者群体, 因此更多的是通过受众和其他媒体的新闻素材提供来进行编辑再创造,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新闻内容剽窃之风。更多的网络媒体并不注重自身新闻的独创性, 大部分内容都源于在网络环境中的捕风捉影, 甚至导致新闻内容的失实报道, 导致新闻传播的错误化引导。
网络环境的编辑群体是坐在办公室内的缺乏对外界真实情况采集的人员, 同时由于信息量巨大, 没有专业的审核团队对海量信息进行审核, 大部分的新闻报道内容需要依靠编辑人员自身的综合素养去把关。甚至大量的信息都是转载传统媒体记者采集的内容, 自身媒体成为新闻内容的传播媒介。
(三) 扩大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网络环境受众群体广泛, 遍布全世界, 因此一旦有重大新闻事件或者新闻报道, 其内容如果受到关注将会提升其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远远高于传统电视和报刊媒体。受众群体从小学生到老年群体全面覆盖, 虽然主要是青年和中年群体, 但是其覆盖面积远远高于传统媒体, 是史无前例影响力最大的媒介。在如此大的传播影响力下, 对于新闻传播的审核需求应该更为严格, 否则失实或者错误导向的内容将会给社会安定等方面造成更为严重性的重创。传统媒体影响力小, 传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力相对较小, 传播影响力更大的网络环境, 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力也更大。
当下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大量负面、消极、反动等言论, 对整个社会人心的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甚至导致人们对生活失去积极的心态与动力, 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特别是受众自身对信息的鉴别能力有待提高, 大多数对于信息有过于偏听偏信的情况, 无法有效的对信息好坏、对错进行鉴别, 从而进行盲目的转发、传播, 从而导致不良信息内容的影响性逐步扩大。
(四) 人人都是自媒体
在网络环境中, 人人都可以转换为自媒体身份进行即时的信息传播, 对于媒体人来说这些自媒体的信息成为了一定信息资料的来源, 有利于新闻媒体人进行热点问题的即时发现、采集和发布。但是需要新闻媒体人做好信息的把关, 做好新闻内容的审核, 确定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避免对社会造成恶性的影响性。这需要媒体人自身在新闻传播中充当把关人角色, 做好信息的审核、筛选, 选取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 同时受到受众关注的话题。各媒体所提供的新闻传播内容肩负着对整个社会舆论氛围的营造, 因此要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 不可任意妄为的做过激煽动性的新闻传播。同时也需要加强网络环境中受众的自律性, 严厉打击反动、虚假等信息, 对于新闻传播人自身的不规范性进行打击, 做到群体人员规范参与网络新闻传播的自律性。这种新闻传播的管控需要媒体和政府部门进行联合监督管理, 同时也要提升民众相关新闻传播的规范意识, 提升到法律层面可以有效的对民众进行一定约束。同时对于不良新闻的源头传播单位要有较好的追踪, 从源头上进行大力惩罚, 避免不良新闻传播源头的发起。在网络的大环境下, 民众无意识的传播难以对所有民众进行惩罚和管制, 因此主要还是以大型媒体管制和新闻源头发布单位进行管理, 同时进行恶意大规模煽动和传播的单位进行相关管制。像近年来发生的秦火火等新闻炒作个人, 对于其恶性的炒作行为需要进行管制, 避免其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五) 新闻传播的方式改变
过去新闻传播主要停留在传统媒体, 如电视、广播和报刊基础之上, 而由于网络的兴盛, 人们接受信息和新闻传播的较大影响主要转向了网络媒体, 这是一种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虽然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仍旧存在, 并且有特定的受众群体, 但是一部分的受众仍然受到了网络环境的影响, 转向了网络或者增加了个人从网络媒体获取信息的方式。这种变革对新闻传播工作的开展和效果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 各媒体已经开始了网络媒体的重要性, 甚至在传统媒体中合并网络媒体的运用。例如在电视新闻播放过程中进行网络互动平台的开放, 让人们通过网络平台对新闻进行意见参与, 这样也让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更加的多元化, 出现了多媒体联合的方式。各传统媒体也在积极的开拓网络媒体发展领域或者网络媒体的联合运用, 如建立媒体网站、媒体网络互动或者新闻发布平台, 建立栏目微博、微信发布渠道等。甚至很多报纸或者电视栏目以报纸或者栏目名进行公众微信号或者微博的开展。而网络媒体自身也在求新求变, 创作出更多新闻传播方式与效果, 力求赢得更高的受众满意度。特别是在受众体验度上更加深入的进行研究, 在新闻传播的内容、方式、时间、频次上都进行一定研究, 新闻传播的品质在不断的进行提升。新闻传播的文字、画面等效果更加讲求质量。
(六) 新闻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
新闻传播的内容、形式上逐步的多元化, 趣味性、深度化、实用性、独特性的特点逐步的展现, 甚至在新闻传播的文字上逐步的加入美文、娱乐化等元素的运用。新闻传播不再是以往刻板内容的展现, 内容和形式都逐步的提升了受众认可度, 满足了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 视觉效果和内容可读性更强, 吸引力更高, 从而导致新闻传播的转发率更高。新闻传播中需要借助不同元素的加入让新闻传播更加的生动形象, 产生更多的认可和共鸣, 从而促使新闻传播扩展其广度, 提升新闻内容的知名度, 建立新闻媒体的自身传播品牌。对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内容要进行不断深度、独特性的优化, 从新闻传播内容的品质上需要加深功夫, 从而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赢得一席之地, 避免同质化内容或者片面化缺乏生动、呆板内容让受众产生疲劳感, 甚至很多信息没有办法吸引眼球就淹没在大量信息中。
参考文献
[1]李硕.试析新媒体发展对电视新闻的影响[J].学术论坛, 2013 (18) .
戏曲对网络传播的影响 篇8
一、传统戏曲传播与网络媒体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信息的传递也更加快速。作为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传统戏曲的传播与发展也必须要与网络媒体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紧密结合。通过互联网,广大戏曲爱好者可以相互交流和沟通,欣赏戏曲演出,研究戏曲艺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戏曲艺术由于传播形式的单一性以及内容上的原因,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很多观众对于戏曲的关注程度不断降低,而这种局面在进入到互联网传播时代明显得到了改观,由于互联网巨大的传播效应使得戏曲艺术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的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再加上戏曲工作者的努力使得原本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的传统戏曲艺术又焕发了青春,这也使得广大的戏曲工作者认识到传统戏曲的发展需要有互联网的帮助,也就更加肯定了传统戏曲传播与网络媒体结合的必要性。
二、网络媒体赋予了传统戏曲以开放性和个性化的传播剧场
开放性和个性化是网络媒体的主要特点,面对具有这种特点的传播方式,戏曲艺术的传播也发生了质的改变,由原本特定性的传播方式向着开放性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在过去以电视、广播和报刊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代,戏曲的传播往往具有很强的设定性,观众作为受众群体往往被看成是一个整体,毫无选择性可言,受众群体的个性也完全被泯灭掉。这种带有强迫性的传播方式很难不引起受众群体的反感,这也是传统戏曲之前走下坡路的原因之一。而在互联网的传播模式之下,戏曲艺术可以以网络媒体为平台搭建一个充满个性的虚拟性剧场,让观众可以坐在家里就能够欣赏到戏曲艺术的表演,而且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的剧场,可以将戏曲类节目、戏曲演员自由地组合,演出时间也是完全由观众自由设定,这样的传播方式会使得很多观众恢复对于戏曲的热爱。
三、网络媒体实现了戏曲传播的零距离和资源共享
我国的传统艺术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很多戏曲资源已经变得极为稀有和珍贵,很多戏曲爱好者一直致力于寻找自己喜爱的珍惜戏曲资源,却得不到真正的实现,这样不仅降低了戏曲观众对于戏曲的热情,同时也阻碍了戏曲的发展,使得很多珍贵的传统戏曲资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而在网络媒体的帮助之下,很多戏曲爱好者可以将自己所掌握的珍贵戏曲资源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共享,让我国宝贵的传统艺术能够得以延续。同时广大戏曲爱好者通过网络媒体还能够实现零距离的交流,在网络上成立“票友”会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我国的传统艺术的传播更为便捷。
四、网络媒体实现了戏曲传播的交互性和反馈信息的真实性
在传统的戏曲传播方式中,传播是单向的,戏曲传播者得不到传播效果的反馈,也不能够与受众群体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传统艺术的发展,很多戏曲艺术家致力于戏曲艺术的传播,但是却由于传统传播模式的单一性,使得很多艺术家看不到传播效果,渐渐地也就失去了传播的动力。而网络媒体实现了戏曲传播的交互性和信息反馈的真实性,使得传播者和受众群体之间能够实时地交流探讨传统艺术的发展方向和生存之道,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扬集思广益。同时通过这种传播方式使得很多戏曲艺术家的知名度能够大大地提高,能够为戏迷朋友解决一些戏曲表演方面的问题,提高传统艺术的传播有效性。
五、结语
浅谈网络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篇9
1 网络媒体对新闻传播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对于传统媒体形式,网络媒体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是民众使用互联网的频次较高;同时,在大部分时候互联网使用者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网络信息与咨询上,为其通过网络途径获取新闻信息与咨询提供了便捷方式。就此点来看,现阶段网络媒体基于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而且与传统媒体相比,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发挥了远超于前者的影响。新闻传播富有高效性以及有效性特点,新闻的概念就是刚刚发生的事情,因此,时效性对于新闻媒体传播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而网络媒体在时效性方面则有相当出色的表现,其对于新闻传播具有如下积极影响:
其一,网络媒体具有极高的时效性。网络传输速率较其他媒体传播方式更为快捷,而以服务器为基础的信息传输则更进一步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网络媒体通过实时报道、滚动新闻、文字直播或者弹窗新闻等各类方式将新闻事件最近动态报道或者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传播给受众群体。其中,滚动新闻属于全时性发布以及全时性知晓,具有较大的新闻信息量,单位页面内信息承载量较高,而且具有较为醒目的形式,容易为观众所注意。
其二,网络媒体具备多维传播优势,其利用图像、声音、文字以及图片等元素进行多感传递,受众能够读、听、看,或者通过博客、微博发表日志,还能通过触屏终端以及移动终端应用。此外,还可引入音视频文件来增强媒体感染力,积极营造传播氛围,从而使传播突显出立体化和丰富性。
其三,聚合功能。网络媒体具备系统检索功能,可针对某一特定新闻事件在短时间内将相关稿件全部集中,经由预先策划、后期整理等环节,同时还可将多媒体手段引入聚合显示。此外,还可通过动态添加确保聚合页面及时更新,即可将新闻录入常规栏目,或者在专题页面保持同步更新。
其四,海量存储优势。网络媒体具有海量存储的优势,其不仅包括整体数据存储,同时也包括个体新闻传播。就整体来说,数据保存载体具有优秀的扩展性,且管理成本相对较低,安全性以及可靠性较高;而个体新闻传播则更为灵活,其突破了传统媒体时间和版面的限制因素,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传播优势。
2 网络媒体对于新闻传播的负面影响
网络媒体具有较多优势,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积极功用,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事有利弊,网络媒体同样存在诸多不良问题,值得深思。
其一,网络媒体的便捷互动以及快速反应性为网络暴力以及网络谣言提供了蔓延和滋长的温床。新闻源具有开放性,其固然能够在一些事件中发挥积极功效,却也存在漫骂攻击以及恶意炒作的行为,如不少居心叵测的社会不良分子通过网络媒体将虚假、恐怖信息向社会大范围散发,导致群体性恐慌。
其二,网络媒体在处理标题时容易造成受众困惑以及阅读负担。在排版方面,网站为提高信息量,仅为头版头条提供图片或者摘要,而对于其他新闻则多采取纯标题显示,甚至采用一行两题、多题的方式,极力压缩单新闻标题,这在修改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非主观因素影响,进而导致受众曲解原意
其三,网络媒体普遍存在新闻重复现象。在国内网络媒体中,针对同一稿件多次转载的情况普遍存在,此类新闻不仅缺乏角度,更缺乏深度。这多与网站缺乏原创性、发布源稿件过于稀少存在关联,导致网媒新闻过于重复和单调。
3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给传统新闻传播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同样对新闻传播带来不良影响。我们应加强网络媒体固有的舆论引导力,引导网络草根力量转化为真正的新闻人才队伍,使之传播正能量,关注新闻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在编写稿件时遵循内容“三贴近”原则,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在制作过程中则应提高网页感染力以及审美力度,不断增强技术水平,确保网络媒体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发挥积极的传播作用。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必需品,为互联网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并使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民众在观看和获取新闻的基础上也开始逐步尝试并广泛应用网络媒体来获取新闻资讯。从新闻传播角度分析来看,网络媒体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新闻传播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网络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传播,网络化时代,网络媒体
参考文献
[1]赵如涵.简析数字时代网络新闻传播的最新博弈——欧洲“网生新闻网站”概念及内涵探究[J].现代传播,2014,36(4):55-58.
[2]刘燕南,李翔,袁晓峰等.海峡两岸关于陈云林访台的网络舆情特征简析--兼谈新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作用[C].//第八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论文集.2008:356-361.
浅谈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 篇10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已在世界各国快速普及, 并以其在信息时代强大的影响力促进了众多新兴领域的出现与传统行业的转型。从新闻采编的角度看, 网络传播造成的影响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发达的网络技术迫使传统的新闻采编方式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出改变, 同时也给新闻采编方面的开拓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对于新闻采编人员来说, 要直面这些机遇与挑战、推动传闻新闻媒体进一步发展, 就要对网络传播中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本文着眼于新闻采编事业, 对网络传播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进行探讨。
二、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积极影响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 在兼具传统媒体优点的同时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对于新闻采编事业来说, 网络传播弥补了传统新闻采编的诸多不足之处, 其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增强新闻采编的时效性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效率相对网络传播来说较低, 所以在新闻素材的收集方面时效性也较差, 因为事件的发生到新闻采编完成往往要耗费数小时、数天, 甚至更长时间。而网络传播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 信息的生产、录入、储存与传播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并第一时间送达互联网可拓展到的各个地点。因此, 利用网络传播进行新闻采编, 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工作周期更短、效率更高、时效性也更强。
(二) 新闻采编更加多媒体化和立体化
由于客观技术条件的限制,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形式较为单一, 通常局限于文字和声音。相比之下, 网络传播不仅更多地以图像、动画、视频等更为直观的方式传递信息, 还能将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与众多新形式结合利用, 如使用文字、图像与动画的组合来更全面地表达丰富的信息内涵。在这种创新方法的影响下, 新闻采编呈现出更加多媒体化与立体化的发展趋势。新闻素材由于各种先进设备的出现变得更加多样, 整合加工的过程也借助近年开发出的各种实用软件有了更多思路可供选择, 总体呈现多媒体化、立体化的倾向。
(三) 突破传统信息传播载体的容量限制
传统的信息传播载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 往往因为篇幅与频道时长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容量限制, 从而只能挑拣新闻事件的主要部分进行剪接编辑, 难以详尽地通过报道向受众展示新闻事件的全貌。而网络以其巨大的容量边界突破了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这种限制, 其可传递的信息量有了大幅提升, 让新闻采编在取材与加工上都有了更多元的形式与可发挥的空间。借助网络传播的渠道, 新闻采编可以更贴近全面完整的事实, 从而树立自己的风格, 以真实性吸引更多的受众。
三、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消极影响
尽管网络传播以其高效、多元、容量大的特点给新闻采编行业带来了诸多便利, 但由于互联网很大程度上挤压了传统新闻媒体的生存空间, 且网络本身存在着受众素质参差不齐、维权相关法规不完备等种种弊端, 也给新闻采编带来了以下几点消极影响:
(一) 新闻的严谨性受到动摇
严谨性作为新闻区别于其他信息形式的本质特征之一, 可以说是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评价标准。网络传播的迅速快捷与海量信息在推动新闻产业进一步商业化的同时, 无可避免地造成了新闻报道泛娱乐化的负面影响。新闻采编方面的快餐化趋势使得新闻的严谨性受到动摇, 这在现在相当一部分新闻的行文结构、用字措辞中就可以看出来。新闻采编部门承担着新闻事件从取材到整合制作成报道的重要职责, 在随着网络时代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忽视了新闻的质量, 使作为新闻本质特征之一的严谨性受到影响, 所以必须引起社会的关注。
(二) 媒体见解的肤浅化倾向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出现之前, 我国的传统新闻媒体尚拥有较为完善的新闻评价机制, 采编部门不仅负责新闻素材的收集加工, 准确地传达新闻要表达的信息, 还会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担任新闻评论员的职务。然而, 信息时代的新闻行业相比从前浮躁, 虽然借助网络传播获得了更高的效率与收益, 却在新闻评论方面出现了肤浅化的倒退趋势。尽管网络提升了公众的互动性, 但受知识与经验水平所限, 整体而言不能与专业的新闻评论相比。
(三) 新闻素材的可信度降低
新闻素材的可信度对于媒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任何领域中诚信是必须遵守的行业道德, 是一个行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传统新闻媒体对素材的审核较为严格, 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新闻的可信度, 杜绝了虚假新闻的出现。然而, 网络传播带来的广大受众群体在提升了新闻媒体影响力的同时, 也大大增加了新闻采编部门的素材审核难度, 新闻素材的可信度再难得到保障。某些新闻事件在传播中由于发布者的主观情感因素而呈现出片面的视角与特定的立场, 损害了素材应有的客观性, 更有甚者恶意编造不实信息, 为了制造所谓的热点, 使得新闻素材的可信度下降。
四、结语
信息社会中, 网络传播给新闻采编事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 网络传播与传统新闻媒体之间的媒介融合使新闻采编方面迎来了变革的机遇;另一方面, 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也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了威胁, 新闻采编面临着新时代带来的挑战。如何在新闻采编中利用好网络, 将会是传统媒体最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旦增加措.论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5) :44.
[2]刘珊伊.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分析[J].中国地市报人, 2015 (7) :77-78.
网络传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篇11
1网络传播的特点分析
网络传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即时性:网络传播大大缩短了信息生产与信息接受之间的众多环节,减少了信息传输成本,信息传输的即时性明显;2)互动性:信息的传授双方角色在网络传播中能够随意转换,信息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加工信息,之后再反馈给传播者或传递给其他受众;3)开放性:网络传播有着开放性的特点,其门槛较低,受众群体众多,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公诸于网络;4)全球性:网络传播起源于美国,短短十几年之间,网络已经风行全世界,是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信息的传播实现了跨地域、跨文化和跨国家[1];5)经济性:对于经济来说,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网络传播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其不可避免的会对经济产生影响,这就是网络传播的经济性。
2网络传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
网络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必然会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网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经济发展的先进性是衡量社会进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网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网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下面来简要探讨网络传播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2.1网络传播促进了新经济模式的产生
网络传播有着开放性、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其是现代化社会最为重要的传播工具,也是海量信息的载体,网络传播对人们的思维、生活习惯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在网络传播下发生变化后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对新经济模式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网络传播模式下,出现了各种各样新的经营模式,也出现了众多以网络传播为基础的经济学研究,例如网络传播营销学、网络传播客户关系研究等[2],由此可见,在网络传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经济思维也出现了变化,这就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经营模式,例如,电子商城、互联网众筹、网络炒股、互联网理财等等,而这些经营模式都属于网络经济模式的范畴。
网络经济模式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经济的习惯,网络传播的海量性和及时性给经济交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谁能够更加快速、更加全面的掌握信息,谁就能够在商业战争中占据主动。总的来说,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提升了经济的透明性,促进了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2.2网络传播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传统经济模式中,经济活动必须以客观存在的物理位置为平台,交易双方需要在物理位置上开展经济活动,这就会导致经济活动空间和经济活动成本以及经济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进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制约。而网络传播则能够为经济活动搭建一个新的平台,即网上经济活动交易平台,这个平台有着开放性等特点,有利于经济规模的扩大,打破了经济活动空间的限制,降低了经济活动成本,商品的运输、交易等各项经济活动在新的平台上就可以完成,这对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网络传播对消费观念的改变也影响着经济活动,消费者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参与者,在网络传播下,消费者的一改传统实惠、节俭等消费观念,无论在文化消费还是物质消费上都区域国际化。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广告宣传效应越来越明显,更多的消费者通过广告的介绍来进行购物,这就促进了经济活动中消费环节的发展[3]。同时,也有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借助网络传播来进行网上购物,打破了传统购物的时空局限,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网购,例如,2015年天猫双十一购物节成交额突破了912亿元,网络传播对于消费环节的促进效应可见一斑。
从营销模式上来看,网络传播催生了网络营销模式,企业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营销观念,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企业可以打破传统营销模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市场上的经营状况,从而制定营销方案。
2.3网络传播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互联网是信息全球化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而信息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网络传播对于经济全球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互联网出现之后,地球可以形象的被看作是一个地球村,信息的传递更加快速,国际分工日益细化,国际合作日益频繁,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对于经济全球化来说,其主要包括生产全球化、消费全球化和竞争规则全球化3个方面,这3个方面要实现都需要一个基础的要素,就是信息,对于生产全球化来说,网络传播促进了生产信息的全球化流通,才能够转变原有的生产模式,实现生产全球化,对于消费全球化来说,只有消费信息的全球化流通才能够让企业不断拓展消费者群体,从而实现消费全球化,对于竞争规则全球化来说,只有生产和消费对企业有利才能够对其他平台的竞争规则适应,才能够实现竞争规则全球化,由于网络传播的优势,促进了信息全球化,让企业更加了解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总的来说,网络传播是当今信息传播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有着快捷性、全时性、海量性等众多优势,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4网络传播自身的局限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上文中提到的3个方面都是网络传播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事物都有着两面性,对于网络传播来说也是如此,其本身的局限性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说如下:
第一,是网络传播信息的混乱性,网络传播有着开放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信息的传输呈现出混乱性的特征,而对于经济发展来说,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要素,而当前网络传播的门槛较低,信息传播的精度受到影响,网络传播充斥着许多虚假信息,一旦网络传播信息的精度不能保证,则会使经济活动参与者遭受损失,使网络经济平台的公信力和公平性受到质疑,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3]。
第二,是网络传播中的诚信性,网络传播有着开放性的特点,参与者数量众多,素质参差不齐,尤其对于网络平台的经济活动来说,买卖双方借助网络交易平台完成交易,互不见面,这就给网络诈骗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经济的信任危机一直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三,违法经营的出现,网络传播催生了网络经济,但也催生了以网络经济为依托的违法经营,例如,走私产品大行其道、山寨货物屡见不鲜,这些违法经营方式给网络经济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3结论
综上所述,网络传播有着开放性、即时性、海量性、经济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网络传播对经济发展有着许多积极的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传播本身的开放性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何积极规范网络传播,进一步发挥网络传播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至关重要。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传播的特点,以此为基础,从经济模式、经济活动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网络传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展望了网络传播下经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网络传播,网络经济,经济发展,影响
参考文献
[1]金侃,秦臻.网络传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甘肃科技纵横,2007(5):92,61.
[2]邓晓旭.网络传播价值体系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14-122.
【戏曲对网络传播的影响】推荐阅读:
民国戏曲的传播学12-16
陈剑光对戏曲的感想论文05-18
网络对翻译的影响09-12
网络对校园德育的影响05-21
网络对行政监督的影响09-11
网络环境对会计的影响10-04
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11-13
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08-27
网络对电视文化的影响论文参考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