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平等(精选7篇)
民族平等 篇1
一、我国高考招生优惠政策的发展
我国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高考招生的优惠政策始于195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文件规定:“参加工作三年以上的产业工人、干部和军人, 兄弟民族学生, 华侨学生, 考试成绩稍差者, 得从宽录取。”到1957年后这项政策调整为“与一般考生成绩相同时, 予以优先录取。”1962年, 为了贯彻中央批转的《关于民族工作会议的报告》精神, 在高等学校恢复了录取少数民族学生的照顾办法, 这一年教育部与中央民委商议发出《关于高等学校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学生的通知》规定:“少数民族学生报考本自治区所属的高等学校, 可以给予更多的照顾, 考试成绩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一般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最低标准时, 就可以优先录取。”
1977年恢复高考后国家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的优惠政策也得到恢复并呈现新的发展。教育部颁发的《关于1978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最低录取分数线及录取分数段, 可适当放宽。”1980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更加明确了对边疆、山区、牧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考生的照顾力度。同时也规定对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录取机会。
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暂行条例》对少数民族考生的优惠政策进一步规范化, 并在法律上给予保证。文件规定:对边疆、山区、牧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录取分数。对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降低分数的标准由各省区自主决定。
2002年, 教育部首次明确规定了降分标准:对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降低分数不得超过20分。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规定, 各省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类型的照顾政策。比如内蒙古对自治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 (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 在相同条件下加10分, 对其他少数民族则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在高等教育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照顾政策由来已久, 并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以适应实际。
二、政策实施的效果分析
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山区、牧区和边疆地区, 经济发展与内地有一定的差距, 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建国后国家对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采取优惠政策, 大力扶持他们发展经济、教育等各项事业。而高考加分政策正是保证相对处于劣势的各少数民族平等享有教育权利的一项有力措施。通过在高考招生时对少数民族考生采取加分或降分录取的办法, 提高入学率, 增加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这无疑对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同时, 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
然而近年来反对这项政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一些汉族学生和家长认为高考招生的民族优惠政策是对广大汉族同学的不公平。高校入学考试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一分之差就可能差之千里, 在同等情况下少数民族享受加分后更容易取得入学资格, 对此很多汉族学生表示不满。与这种态度恰恰相反, 在大多数少数民族成员看来这项措施是他们在各项硬件设施落后的前提下平等享有教育权利的保障。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以及地理位置上的种种条件限制, 再加上与内地汉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巨大差距, 让他们与从小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汉族学生在同一平台上参加考试,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他们看来, 高考加分政策正是对公平的体现, 应该继续实施下去。这两种态度反馈的信息是在高考这一竞争机制中, 获益方认为这项政策体现了平等, 而另一方则认为此举恰恰是违背公平原则的。
加之近年来确实有一些投机者利用高考加分政策, 假冒少数民族身份或假冒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职工子女身份来骗取高考招生的录取照顾。自2009年某地高考文科状元因其民族身份造假被取消录取资格事件曝光后, 人们更是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 提议取消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呼声不绝于耳。
其实, 一项政策往往是带有双重属性的。所以我们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主要考虑的是这项政策所能带来良性效果。高考加分政策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差别对待其实质是以形式上的不平等来确保事实上的平等。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各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这种差别对待是合理的同时也符合宪法平等原则。以2007年高中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例, 位于发达地区的城市如北京比例为200.73%, 天津为146.95%, 上海为141.15%, 吉林为85.83%, 江西为85.48%, 而在各少数民族地区这一比例就要低得多, 如西藏为65.24%, 内蒙古为54.77%, 新疆为18.33%宁夏为15.19%。如果没有少数民族加分政策, 在高考录取时各民族都以同样的标准来评价, 不顾各民族考生之间的差异同等对待, 那么有可能有的少数民族出不了一个大学生, 更何谈其他。在这种平等的名义下实现的最终结果可能正是不平等。我国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是在基于民族平等原则上制定的, 也许体现在个体上有失公正, 但是从少数民族群体的利益保护来看这项政策本身是没有错的。
三、借鉴与建议
任何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国对少数民族的高考加分政策也在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地做出调试。但现阶段这项政策依然有它存在的客观要求。而且对少数民族的教育优惠政策并非是我国的特色, 类似的外国法例也不少见。比如在美国, 政府致力于消除教育领域内存在的种族歧视, 提高少数民族经济状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颁布并实施了“肯定性行动计划”旨在保障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印度政府也在其宪法当中规定了对各少数民族的教育保护条款, 要求各大专院校要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录取中给予少数民族7.5%的比例。由此看来各国在对少数民族或族裔群体在平等享有教育权利上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虽然政策不同但主旨都是为了实现各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而努力。
目前有些人对我国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有所误读是因为没有从群体的利益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这种只从表象出发的粗浅认知让他们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原因。而且目前发现的各种弊端并非是由政策本身引起的, 而是在政策实行过程中出现的个别现象。对此, 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一政策实施的监管力度, 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
承然, 加分政策并非解决教育差距的最佳出路, 努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加大对教育文化事业的投资力度, 逐步缩小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和内地汉族的教育差距才是当务之急。加分仅仅是手段, 教育质量的提高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摘要:我国在高考招生中实施的民族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少数民族平等享有教育权利, 也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与此同时这项关乎各民族成员切身利益的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渐突出。在保障少数民族教育权利的同时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这项政策。
关键词:高考招生,优惠政策,平等,教育权利
参考文献
[1]吴仕民.中国民族政策读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162-260.
[2]教育部编.中国教育年鉴2008[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117.
[3]吴明海.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162-165, 259-281, 306-307, 333-348.
民族平等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2、通过学生对事实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有关的政治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事实依据体会民族平等的重要性,认同拥护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应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能珍惜和自觉维护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为本地区落实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贡献一份力量。【教学重点】
民族平等政策的含义及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新疆各民族图片导入。
教师: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什么是民族平等?民族平等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讲授新课:
1、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2、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 民族平等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
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
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3、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核心内容: 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国内民族完全平等。民族虽然人口有多有少,社会发展程度有高有低,但决不能以此来划分民族的优劣、贵贱。在地位、权利和义务上都应该是平等的。
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无权利的义务和无义务的权利都是不存在的。各民族在充分行使平等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义务。
三、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
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四、我国《宪法》中所规定的各民族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宪法保障各民族公民广泛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平等权利:
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民族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各民族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各民族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等等。政府采取各种特殊的政策措施,努力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权利在社会生活和政府行为中得到有效落实和保障。
五、我国《宪法》规定的各民族公民的义务有:
我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六、课堂小结:
民族平等 篇3
关键词:石刻档案;妇女;婚姻
在影响人类解放的政权、族权、夫权三大绳索中,夫权即婚姻问题是严重的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它斜射了妇女的解放,社会的进步,体现人类解放的程度。民国时期,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不但深受反动政权的统治,而且,饱受封建族权的歧视,更受尽夫权的压迫。本文从现存的碑文石刻档案中,找出挣扎在封建社会黑暗深渊中少数民族妇女婚姻的真相。
1 丈夫随意买卖妻子,为妻浑然不知
广西崇左市大新县是一个与越南相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现存的一块碑文《王启义卖妻契约》,其内容记载了一个名叫“王启义”的男子以夫妻不和、难以建立和睦家庭为由,把妻子卖给住在另外村屯岜贺村的名叫“农微纯”的男子作为妻子,且从中获取40大元。碑文如述(其中,“□”为模糊不清之字):
“立约卖妻人王启义,幼年娶取陇美村农大业之女,乳名‘宜亲’为妻,因夫妻不睦,□既生夫妻反目之忧,难得家室和平之福,故禀明父母,不留发妻,卖与岜贺村农微纯处,实出洋银四十大元买取。自卖之后,善恶俱是农家人,生死不关卖主,荣辱自安,本分休戚,各不相关。立此文契交与买主收执为据。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六月三十日。”
当然,有卖妻者则对应也有买妻者。让人惊奇的是,王启义卖妻给农微纯,在农微纯所在的岜贺村也以立碑文的形式,完整地记载了他自己“续弦”的经过,农微纯《续弦书契》碑文如述:
“具立凭书夫农微纯,因时运不齐,命途多劫,中年失偶,家道衰落,半世丧妇,事业荒废,终岁辛劳……适逢村邻农大业之女,宜亲不谓我愚,不辞我贫,愿同心同德,□作家室,同情同意,合为夫妻,千秋恩爱,百年好合。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七月初一日。”
从这两块买卖妻子的碑文,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当时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地位是极其低微的,妇女在家中的去留由丈夫和公婆决定,妇女本人没有任何话语权和选择权。
除此以外,在广西崇左市大新县雷平镇《黄河平离婚书》碑文中,也有相关离婚卖妻的记载:
“立离婚书人黄河平,系安平州北化村梗甲下后居住。因为父娶上后村梁延□□□乳名叫宜利,年方二十五岁,与为妻。不料数年反目,家道不和,愿将发卖与向到□□□梁兄荣品,看人合意,年纪相配,愿将出身价三百五十毛正,即日立书,银约当面点清□□□银主带缘人回家为夫为妇。倘日后年深月久,上山落水死者不关河平之事,生者梁荣品之人,死者是梁荣品之鬼,各安天命,并无干卖主之事。倘若来历不明,或后日有不良之人出头争端者,系在约内有名人敢当,任从银主执约赴堂理论,甘罪无辞。此乃两头情愿,实银实约,明卖明买,并非私相授受等弊。恐口无凭,人心不古,故此立约一张,交与银主收执存照。民国九年(1920年)九月初五。”
此碑文中的男主人公黄河平同样以“不料数年反目,家道不和”为由,将妻子以“三百五十毛正”卖给梁荣品作妻子,且与妻子立约断绝关系,即“此乃两头情愿,实银实约,明卖明买”,为我们展示出了当时卖妻子的赤裸裸场面。
由上述三块婚姻碑文石刻档案所揭示的内容来看,丈夫可以以各种理由与父母决定妻子的命运,休妻就像卖牲口一样,以从中获取钱财,而妻子则完全处于被宰割地位,没有任何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是极不平等的。
2 丈夫随意向妻子提出退婚,却还可拿妻子改嫁聘礼钱
在桂林龙胜的《潘内瑶族退婚书》碑文中,记载了一个女子在嫁入夫家后,与丈夫不和被退回外家,女子另嫁,丈夫仍可拿聘礼钱,是当时男女之间婚姻关系不平等的另一佐证。碑文如述:
“立退婚请白字人粟有新,情因娶得粟进田之女数年,夫妻反目不合,退回外家,另外改嫁,即日二比凭家族人等,凭媒改嫁与外家,择日迎亲,当凭媒正。自立退婚以后,原夫不敢异言,并无勒迫等情。即日当凭家族人等,媒人言道,财礼钱贰拾玖(干)文正,原夫自愿领足,自家任用,不得短少分文,二家不得异言翻悔。若有悔者,并由家族在场人承担。今欲有凭□□□字,永远存照。辛酉二年(拟为1921年)二月初八日立字。”
3 民国时期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不平等婚姻关系的原因
3.1 长期受封建“男尊女卑”的毒害是不平等婚姻关系的思想原因。中国几千年来存在着“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处于边远地区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受到的封建思想毒害更深。少数民族妇女缺少教育,缺乏文化,远离文明,“男尊女卑”的奴役思想深固,妇女在嫁入夫家后,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及“既嫁从夫”的封建思想,一切乖乖听从丈夫的摆布,缺少主动支配自己命运的意识,任其命运掌握在他人手里。诸如,在碑文石刻档案中,所提到丈夫可以与公公婆婆商量像对待“牲口”一样买卖妻子,而妻子却没有能力反抗婚姻中的这种不平等的情形,在当时广西这并非个例,带有普遍性。
3.2 在家庭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是不平等婚姻关系的主要原因。民国时期,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生产方式落后,且以传统的“男耕女织”为主,男子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有的还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是一家之主,独揽全家经济大权,决策权在其手中;而大部分妇女因种种原因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低,通常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农活。女子缺乏教育容易产生愚昧无知心理,缺少反抗的意识,再加上在家里虽然是主要劳动力,但在家庭关系中却没有话语权,在家庭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导致了她们的命运被丈夫所掌控,随意买卖,是导致不平等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3.3 民国的婚姻法没有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实践是不平等婚姻关系的社会原因。民国政府为了规范婚姻,制定了与婚姻相关的法律。依据民国的法律,离婚可分为协议离婚与判决离婚两种。协议离婚只须夫妻双方合意,订立书面协议,并有两人以上证人签名,即或解除婚约(不需对簿公堂),有的甚至广而告之即可。比如,1915年制定的《民法草案》中就作出规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妻不相和谐,两愿离婚的,得离婚。”[1]同时,1931年5月实施的《民法·亲属编》第1052条规定,法定的离婚理由是:一、重婚者;二、与人通奸者;三、夫妻之一方受他方不堪同居之虐待者;四、妻对于夫直系尊亲属为虐待,或受夫之直系亲属虐待致不堪为共同生活者;五、夫妻之一方以恶意遗弃他方在继续状态中者;六、夫妻之一方意图杀害他方者;七、有不治之恶疾者;八、有重大之精神病者;九、生死不明已逾3年者;十、被处3年以上之徒刑或因犯不名誉之罪被处徒刑者。[2]
但这些与婚姻相关的法律,在当时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并没有得到施行。从这些碑文石刻所揭示的婚姻档案内容来看,在当时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是典型的买卖婚姻,女子是丈夫手中的商品。在离婚方面,在当时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主动权全掌握在男方手中,婚姻关系的解除并没有遵循民国的法律,也无所谓协议离婚或判决离婚之说。男方所谓的离婚理由,其实,也并不符合相关法律所规定的允许离婚条款。民国婚姻法并没有在保护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女子利益方面得到实践,“离婚”一切由男方说了算,因而导致了妻子像牲口一样被丈夫随意买卖的悲惨命运。
档案是历史的记录,更是真实历史的记录。一份婚姻档案是妇女辛酸血泪史的写照。
参考文献:
[ 1 ] 艾晶.离婚的权力与离婚的难局:民国女性离婚状况的探 究[J].新疆社会科学,2006(6).
[ 2 ] 王晓露.从离婚权看民国时期城市平民妇女地位——基于 案例档案的一种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4).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学院 来稿日期:2011-09-20)
民族平等 篇4
1.为少数民族学生制定优惠政策
《北京大学招生章程》明确规定: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统考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 符合北京大学提档要求的情况下, 北京大学依据考生志愿, 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录取, 单科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及格水平。但同时也强调: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属于降分投档考生 (降低分数不得超过20分) , 在分数相同情况下优先录取。保证了更多的各省市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进入全国最高学府学习深造。
为鼓励学生勤奋学习, 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北京大学设立学生奖学金, 其中的光华奖学金明确要求501个获奖名额中少数民族学生可以优先参加评选。
2.向少数民族学生付出特殊关爱
考虑到穆斯林同学的生活及饮食等习惯与其他同学不同, 对北大校园环境不熟悉, 所以, 北大的在校学生在新生入学当天设立穆斯林接待站, 尽可能地为穆斯林新生提供帮助。开学之后, 他们还召开穆斯林同学迎新会;为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 北大设有佟园清真餐厅, 还在北大农园食堂二层开设清真窗口。
3.对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北大佟圆清真餐厅坚持“服务第一”的宗旨, 餐厅内部干净利落, 悬挂醒目的穆斯林横匾。注重不断提高清真饭菜质量, 每年都派人专门到新疆大学学习厨艺, 或者专门请新疆的厨师到佟园传授厨艺, 以保证正宗的清真风味。
佟园把每年的开斋节也当作自己的节日, 制作各式各样精美的民族菜肴、糕点等作为节日礼物, 以自助餐的形式免费提供给每一位穆斯林同学。
4.与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共管共建
为把餐厅当一个家来建设, 北大佟园实行共抓共管共建设的方针, 从就餐的师生中挑选代表成立伙食管理委员会, 作为“家里人”的每位成员定期与餐厅经理边吃边开“饭桌会议”, 讨论佟园的事情。
5.同奥运西藏志愿者实现互帮互助
在服务于2008年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80名来自西藏的志愿者抵京次日, 北京大学场馆团队就为他们举办简朴而隆重的欢迎仪式, 带领他们熟悉工作环境及内容, 补足场馆培训及岗位培训内容, 积极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赛时状态”。西藏赛会志愿者与北大的场馆赛会志愿者混合编队, 开展“手拉手”结伴计划, 共同上岗, 通过互帮、互助, 实现了培训内容的深刻记忆和培训效果的内化。在11天的志愿服务中, 北大场馆团队与西藏团区委密切配合, 全力做好西藏志愿者的服务保障工作, 北大给予他们特别周到的照顾, 做到西藏赛会志愿者服务保障工作的全覆盖。
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 使之成为一个生命健康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北大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人际和谐, 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幸福为出发点, 给予他们充分的人本关怀;追求管理和谐, 通过对资源的最有效整合, 使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弱势群体得到尊重和支持;致力全面和谐, 使师生互帮互助、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 从而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校园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 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和谐的环境培养美德, 给人以前进的动力。北大正是在实现校园和谐的基础上, 鼓励并感召了无数青年学子遵循温家宝总理“青年要关心祖国、关心社会、关心人民, 要勇于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练自己”的教导, 走出校园, 通过研究生支教团、西部计划等渠道, 投身到支援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西部工作中, 构建和谐的学校之外的大社会。
1.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智力支持
据共青团中央的统计, 北京大学在支教工作中保持着“三个之最”, 即:北京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支教工作的高校;是最先向西藏派出支教团的高校;是历年来向西部贫困地区派出志愿者数量最多、素质最高的高校。北大支教团志愿者们克服高原缺氧和语言障碍, 不仅传授知识, 而且自发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观念的任务。北大学子们踊跃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 致力于内蒙古少数民族居住区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为贵州少数民族居住区青少年及其家长开办免费心理咨询热线;帮助推进西藏当地检察院建设, 对干警进行业务培训……
2.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
每年暑期, 北大都有几十支团队到西部地区开展社会实践, 为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 提供科技、卫生、教育服务。2001年, 北大组织“博士团西部行”活动, 开展多个课题的深入调研。自2002年与南宁市签订人才智力长期合作协议以来, 北大研究生会已派出多支团队赴广西实践考察。
3.向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优秀人才
北大营造献身祖国、服务社会的校园文化与舆论氛围, 推广“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2007年, 北大团委与云南省大理团州委联合建立北京大学研究生云南大理就业见习服务基地, 组织北大若干名高年级硕士研究生, 到大理开展为期2个月至3个月的挂职锻炼、服务工作。2006~2008年间, 北大共有193名应届毕业生自愿赴西部地区的全部十一个省区建功立业。
北大青年学子在以实际行动支援西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奉献精神和爱国热情, 是对北大精神最生动的阐释, 向社会与人民群众集中展现出当代北大学生积极向上、进取实干、扎根基层、造福社会的良好精神风貌。
摘要: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 确立正确的和谐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人际和谐, 追求管理和谐, 致力全面和谐, 创建和谐校园, 为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最佳条件, 并从政策上、学习上、生活上对少数民族学生予以特殊照顾, 使得他们在和谐、平等中实现共融与超越。同时, 积极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和谐,平等,共融,超越
参考文献
[1]刘和军.高校行政管理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咸宁学院学报, 2007, 27 (4) .
民族平等 篇5
一、选择题
1.在我国,各民族之间已经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是因为()A.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B.我国各民族人民实现了平等,消灭了民族差别 C.我国各民族紧密团结,已融为一体 D.我国各民族之间已消除了矛盾
【解析】 我国的民族差别依然存在,各民族还没有融为一体,各民族间矛盾还没有消除,故B、C、D三项均错误;正是由于铲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根源,我国建立起当前的新型民族关系,故选A项。
【答案】 A 2.近年来,民族文化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内蒙古全区出版各类蒙古文图书近千种约200万册,蒙古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再如“格萨尔王史诗”、“藏医药”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族工作的文化成就表明了我国坚持()①民族平等原则 ②民族团结原则 ③民族互助原则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 材料中的文化成就有利于民族文化平等发展、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故①④正确;民族团结和互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②③。
【答案】 D 3.“只有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中华民族才能拥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不断创造历史伟业,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才能维护祖国统一安全,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表明()①民族团结关系到社会稳定,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②民族团结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③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基础 ④民族团结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②说法错误;民族平等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基础,③说法错误;①④符合题意。
【答案】 C 4.多年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为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①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②是因为新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③是因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④是为了消除民族差别,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A.③④ C.②④
B.①②
D.①③
【解析】 ②中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说法错误;民族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应尊重各民族的这种差异,而不是消除,④不选。
【答案】 D 5.2013年4月1日至30日,海南省以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之所以要加强民族团结,是因为民族团结是()①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社会稳定的前提 ③一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④国家统一的基础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依据教材论述可知①②④表述正确,③错误。
【答案】 D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此回答6~7题。
6.西藏自治区的成就说明:必须把坚持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一说法的理论依据是()A.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B.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C.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D.没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就不会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解析】 材料强调民族发展,指向的是各民族共同繁荣,故A、D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答案】 C 7.西藏自治区国家机关下发的公文、文件必须要有藏、汉两种文字,如果没有藏文,基层机关可以拒绝接收。这项法规的制定()A.保障了藏族人民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B.表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上已经实现了完全平等 C.说明我国的人民民主有物质上的保障 D.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解析】 要求公文使用两种文字,体现出民族语言使用上的平等权利,故A项符合题意,C、D两项不符合题意;各民族在经济等方面还没有实现完全平等,B错误。
【答案】 A 8.“春天里中南海的一束朝阳,点燃天山科学跨越的希望;五湖四海化作一砚吉祥的浓墨,给力新疆写就后发赶超的诗行。”2012年两会以后,19个省市进一步加大了支援新疆发展的力度。支援新疆发展()①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②体现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③是新疆不断发展的根本 ④能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A.①② C.③④
B.②④
D.②③
【解析】 材料中的“中南海的朝阳”指向党的领导,各省市支援新疆指向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故②④正确。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故①错误;外在支持不是根本,自身努力是根本,故③错误。
【答案】 B 9.“鱼水相依心连心,繁荣昌盛展豪情,国泰民安图发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各民族的团结统一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中华儿女和谐稳定、幸福生活的需要。这表明()①必须十分珍惜和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②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物质基础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A.①② C.①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各民族关系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①正确描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正确说明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对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作用。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②表述错误;③的表述错误,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选B。
【答案】 B 10.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西藏珞巴族人口不足3 000人,也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A.民族团结原则 C.民族平等原则
B.民族互助原则 D.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解析】 此题考查处理民族关系原则。各民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人大代表,可见政治地位的平等,故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答案为C。
【答案】 C 11.2014年是福建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对口扶贫协作关系8周年。8年来,闽宁之间实现了从政府援助到社会帮扶,再到产业及人才技术的交流合作等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协作。闽宁协作的主要目的在于()A.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B.消除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C.解决东西部教育科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D.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领悟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题意分析,闽宁协作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所以D切合要求,A夸大了协作的作用,B表述错误,C与题意不符。
【答案】 D 12.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明确规定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少数民族事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主要体现了
()A.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B.各民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消除 C.国家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
D.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题意分析,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意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所以D切合题意,A、B错误,C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时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依据材料,结合我国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知识,分析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的原因。
【解析】 本题以总书记的讲话内容为背景材料,并将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作知识切入点,意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探究、论证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明确主旨,结合民族团结的相关内容展开分析。
【答案】 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中国梦是民族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②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③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14.2013年3月底,山东某校新疆班同学举办沙龙,诚邀你的参与,畅谈“民族团结”、“新疆发展迎历史性机遇谋划山东新疆共发展”,“绿色低碳新疆”等。
结合材料,请你从公民角度列举出你的发言提纲。
【解析】 一是注意站在公民角度来写提纲;二是注意发言提纲要充分体现材料中的各个信息;三是注意思维的宽泛,不能仅局限于民族知识,还要充分整合公民的政治参与等。
论股权平等到股东平等 篇6
关键词:股东平等,股权平等,中小股东
一、股东平等的内涵厘定
股东平等是公司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形式上和实质上的有两重不同的含义。所谓形式上的平等是指公司与股东之间在基于股东身份而发生关系的场合, 应该给予股东以平等待遇。详言之, 形式意义上的股东平等原则至少具有以下四重含义:第一, 所有股东在法律人格的享有上是平等的, 也就说, 将股东作为抽象的私法主体来看待时, 所有股东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第二, 基于股东身份所享有的权利的性质和类型是相同的, 比如说只要是股东就享有出席股东会、参与公司重大问题决策和选择管理者、被选举为董事会成员和监事会成员、分取红利等权利;第三, 在公司的实际运作中, 股东权利的行使在状态上是有差异的, 但是这种差异可以依据股东自愿增减其所持股份而发生转化;第四, 股东所享有的股权在流通性上是同样的, 不应该区分不同股东设置不合理限制。所谓实质上股东平等是指适当限制处于优势地位的部分股东的某些权利, 补足处于劣势地位的部分股东的某些权利, 使体现在公司中的各方的利益能够维持平衡, 公司的运作稳定和有序。
二、股东平等原则确立的法理依据
(一) 现代民法平等原则及私法自治理念在公司法中的体现
股权平等原则是从资产角度界定平等的含义, 它源于近代民法中的平等原则, 同时也是“私法自治”在公司法领域的延伸和绝对化的表现。但近代民法的私法自治理论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是建立在“抽象的”法律人格的基础上, 即将所有的人都视为被抽掉了各种能力和财产的差别而存在的平等个人。无视现实的差异, 大谈平等自由, 产生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 其背后掩盖的是事实上的不平等。因为股权平等, 必然要求少数资本服从多数资本, 这个计量化的决议方式, 有可能导致多数决定的滥用, 使小股东的表决权没有意义, 并使大股东的意志得以强加至小股东和公司身上, 就小股东而言, 其意志与财产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 而大股东为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求, 往往牺牲其他股东的利益, 破坏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绝对的私法自治和个人权利本位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质疑, 从而使民法中的“人”开始由“抽象的”法律人格转向“具体的”法律人格, 开始正视当事人之间经济地位的不平等, 抛弃形式正义观念而追求实现实质正义。民法学观念的上述转变, 带来了公司法领域的深刻变革, 单纯的股权平等理念为股东平等观念所替代, 股权的自由行使须建立在对他人利益的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 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股东予以特殊保护, 实现对实质正义的追求。
(二) 股东平等原则有利于保护股东投资的积极性
如果在股东之间人为地设置不平等规定的话, 会大大挫伤投资热情。公众的投资热情是资本市场存在活力的源泉, 公司需要从这里汲取其生存所必须的资金。公司资本的来源主要是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以及公司的滚存利润等。我国的公司, 特别是上市公司体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尽管这种偏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保护公众的投资热情对公司的重要意义。
(三) 防止多数表决权滥用进而保护少数股东权益
股东平等包括股东形式上的平等和实质上的平等。实质平等, 当然包含了补足小股东行使权利能力不足的含义。比如上市公司的小股东无法通过实现资本的意志选举出代表他们利益的董事, 就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安排独立董事。尽管规定独立董事对公司及全体股东负有诚信与勤勉义务, 但是从特别强调独立董事应当独立履行职责, 不受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影响的角度来看, 他们无疑会被视为中小股东权利的保护者。所以说股东平等原则是保护中小股东权利, 适度限制大股东权利的理论基础之一。
(四) 有利于制约和规范公司经营者处理股东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关系
在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日益分离的情形下, 公司的经营者原则上只对公司负有善管与忠实义务, 若无股东平等原则的约束, 经营者难免对股东厚此薄彼, 往往会利用其所处特殊地位, 损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
三、股东平等原则在我国新公司法中的体现及完善
鉴于股权平等制度的局限性和资本多数决原则的先天不足, 国外公司立法纷纷对其进行修正, 合理限制大股东的权利, 保护中小股东权利以及对中小股东恶意行使股权作出限制, 保证公司高效运作。我国也不例外, 2005年10月27日颁布的新《公司法》为回应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强烈要求, 设立了一系列体现股东平等原则的制度规范, 具体包括:表决权回避制度 (第16条第3款) , 股东诚信义务的原则规定 (第20条) , 决议撤销申请制度 (第22条第2、3款) , 临时股东会议召集请求权、召集权和提案权制度 (第40条第2款, 第41条第3款, 第101条第1款第3项, 第102条第2款, 第103条第2款) , 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 (第75条, 第143条第1款第4项) , 累积投票制度 (第106条) , 股东诉权制度 (第152、153条) , 解散公司的申请权制度 (第182条) 等等。应该说, 上述制度既有实体法上的安排, 也有程序法上的设计, 它们大多是在回应我国公司实践要求前提下, 合理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基础上的科学构建, 但也有部分制度略有缺憾。具言之:
(一) 表决权回避制度适用范围过窄
表决权回避制度是指某一股东与股东 (大) 会讨论的决议事项有特别的利害关系时, 该股东或其代理人均不得就其持有的股份行使表决权的制度。新《公司法》第16条第3款规定:“前款规定的股东或者受前款规定的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 不得参加前款规定事项的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该款仅仅将股东回避表决的事项限定为“公司为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 适用范围过于狭窄。笔者认为, 股东回避表决的事项应该包括股东 (大) 会决议的, 与其自身有利害关系, 可能影响公正表决进而有害于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的任何事项。
(二) 股东诚信义务的规定过于原则
新《公司法》第20条第1款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 依法行使股东权利, 不但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该规定虽然可视为对股东诚信义务的规定, 但其规范对象过于泛化。事实上, 易于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乃至其他股东利益的往往是某些大股东, 因为小股东一般“人微言轻”, 难于左右大局。藉此, 国外公司立法大多特别规定大股东的诚信义务, 例如, 根据美国各州法院判例所确立的原则, 除董事、经理等公司管理人员对公司负有注意义务、忠实义务外, 那些有控制权的股东在就出售其股份、公司合并、章程修改以及公司资产转让等特别事项进行表决时, 也对少数股股东负有此类义务。英国普通法中也有关于多数股股东权利行使不得构成对公司和少数股股东欺诈的规则。德国公司法则要求股东行使表决权时不得违反社会善良风俗。我国公司实践中, 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经常被大股东漠视、侵害, 立法上突出强调大股东的诚信义务在我国更有其现实必要性。
(三) 决议撤销申请制度有待完善
新《公司法》第22条第2款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 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 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60日内, 请求法院撤销。”然而, 对于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决议, 尽管该条第1款明确规定决议无效, 但一般股东依法既无权直接主张其无效, 也无权申请法院宣告其无效。实践中, 违法决议被执行的并不少见。因此, 笔者认为, 新《公司法》在规定股东上述撤销请求权的同时, 还应规定股东对于违法决议请求法院宣告无效的权利, 以实现立法规范的周延性。
(四) 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尚存缺憾
新《公司法》第75条、第143条第1款第3项确立了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 但其第75条只明确列举了股东行使请求权三种情形, 缺少对“其他情形”的概括规定, 这又落入列举主义立法自身局限性的巢臼。事实上, 迫使股东决定退出公司的情形并不限于上述三种情形。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明确列举一些易于迫使股东无赖退出公司的具体情形之同时, 对于现实中难于穷尽的其他情形通过概括性条款予以规定, 使其既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又不失法律规范的周延性。
(五) 累积投票制度亟需修正
新《公司法》第106条第1款规定:“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 可以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 实行累积投票制。”该款确立了新《公司法》对于累积投票制度的许可主义的立法态度, 即是否实行累积投票制由公司章程或股东大会决议予以明确, 公司法并不强制规定。但是, 《治理准则》第31条规定:“在董事的选举过程中, 应充分反映中小股东的意见。股东大会在董事选举中应积极推行累积投票制度。控股股东控股比例在30%以上的上市公司, 应当采用累积投票制。”该条在上市公司是否实行累积投票制问题上, 基本采取了强制主义的立场, 这就使该制度在上市公司上的适用产生矛盾———依“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原则, 新《公司法》的规定应视为对《治理准则》第31条的修正;但上述准则对于上市公司仍然有效, 且依“特别法优于一般法”之原则, 《治理准则》第31条在适用上还具有某种优先性。因此, 新《公司法》的上述规定亟需修正。
(六) 限制表决权制度仍然缺位
限制表决权制度是国外公司法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有力举措之一, 一般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由法律或公司章程对大股东的表决权加以限制;二是发行无表决权股。“一股独大”长期以来是我国公司股权分布之“常态”, 因此, 建立限制表决权制度在我国尤有其现实紧迫性。
笔者认为, 新《公司法》应从两个途径进行限制:一是直接由法律或公司章程规定, 采取对超过一定比例的股份折合计算表决或直接规定表决权行使上限的方法, 限制大股东表决权。二是发行无表决权股以稀释大股东控制性表决权。股东平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它以股权平等为基础, 又是股权平等的扬弃;股东平等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范畴, 其制度设计随着现代公司实践的发展而日益丰满。笔者预言, 尽管新《公司法》的股东平等立法尚存缺憾, 但是, 随着公司实践的发展和公司立法经验的丰富, 我国的股东平等制度必将日渐科学和完善, 我国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也必将日愈健全和完美。
参考文献
[1]罗志坚, 危晓美.从股权平等到股东平等[J].中国律师.2004, (7) .
[2]罗培新.论股东平等及对少数股股东之保护[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4) .
学术要平等师生更要平等 篇7
传统上, 文人要是没有一点狂狷之气, 好像就不正常。现在好了, 一方面从小被要求听老师话、守纪律, 连坐姿也必须一丝不苟;另一方面大量做习题, 时刻不忘向标准答案靠拢, 否则老师红笔伺候。如此长期训练下来, 乖孩子居多, 能考入名校的绝大多数都是唯老师马首是瞻的学生。突然冒出一个敢于褒贬教授且是同专业的名家, 用的更是“大不敬”之言辞, 当然会让导师“是可忍孰不可忍”。只是从中国学术发展长远计, 如果学生个个只会对前辈及其成就“高山仰止”, 不敢做丝毫怀疑, 这学术创见从何而来?
所有人在人格尊严上都是平等的, 学生错了当然要批评教育。至于学术批评, 不要说有理有据的批评是后学的水平和潜力之证明, 就是光凭敢于小视名家, 激扬个性文字, 这股锐气便属难能可贵。这世界上最后成就大局面的人, 年轻时不狂妄的恐怕不多。有想法且敢于说出来, 不管是在微信圈里还是公开发表, 都应该视为年轻学人的优点。要是说错了, 正好给了导师指导的机会。而且, 导师应该以学界的规矩与之“商榷”, 而不要简单套用“师道尊严”, 学生只能服从。没有学术观点的独立, 中国学术的未来是不可想象的, 而没有学生人格的尊严, 中国社会的未来令人担忧。
人们未必关心某个教授与自己指导的研究生“绝交”, 但可能已经注意到, 因为导师威武, 学生在辩解时慌不择言, 不经意间已流露出某种不敢坚持自己观点、更不敢坚持批评权利的怯意。把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新生吓得放弃批评权利, 难道不是更大的错误?
过去讲“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师生关系过于物质化的倾向到处可见。但如果我们仍然承认老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 那么任何一位负责任的教师就不应该简单因为“教不了”而放弃职责, 更不应该仅为学生在学术上褒贬名家而公开将其“逐出师门”。
【民族平等】推荐阅读:
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05-16
爱情 不平等中的平等07-06
何谓“平等”,何以“自由”——关于平等与自由的随想09-23
平等成长07-21
自由平等07-21
平等合作10-20
平等就业05-13
教育平等06-14
机会平等06-29
平等课堂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