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平等(共12篇)
教学平等 篇1
一、对话教学的理念
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的出现, 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类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当交往传递的经验达到影响他人的身心目的时, 交往则变为教育, 因此, 教育是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感互动”。人与人之间最值得信任的联结点是理解与对话, 因此教育的实质是双方的对话。
对话教学指师生在相互理解和平等的基础上, 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 在对话中双方互为主体。人类最主要的交往形式是使用语言, 而写作即是使用语言的集中体现, 因此在作文教育中师生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话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 宽容的对话心理, 尊重学生个体体验
宽容的对话心理, 就是在作文教学中与学生成为笔友, 坚持道德长跑;尊重学生个体体验;改“公式化”“模式化”评语为亲切的交谈语。
大多数语文老师在评价作文中都写过“思想正确, 立意深刻”等公式化、模式化的评语, 但是正确的思想是否已内化为学生的思想, “深刻的立意”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感悟?透过作文, 我们看到的不是朝气蓬勃的少年, 而是老气横秋的说教者, 失去了孩子敏感而独特的情思。
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完善的, 教育的意义在于使人不断发展。1998年的高考作文《战胜脆弱》, 就有许多雷同卷, 成千上万的考生编出父母伤亡的惨剧, 以表现自己意志的坚强、思想的深刻, 这就很明显地表现了传统公式化的评语使学生学会了公共的思维模式, 使作文没有自我, 丧失个性。
当我们批评班主任用硬邦邦客观、理性的语言给学生写评语时, 也不能不注重语文老师的作文评语, 它不能成为老师手中的“尚方宝剑”, 应是师生思想、心灵交流的园地。学生在作文中或许会流露出一种不健康的情愫, 或表现出不成熟的看法, 语文老师应表示真诚的倾听, 肯定学生的大胆真实, 从学生的个人需要出发, 以交谈式的话语评价作文, 与学生交笔友, “坚持道德长跑” (魏书生) 。
学生在习作中用自己的笔表述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 诉说成长路上的烦恼和欢乐, 他们的精神产品一旦得到老师的认可, 就会产生幸福感, 这种情感体验一经形成心理定势, 就会变成写作动力。写作不再是“挤牙膏”, 而是成为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促进自己健康成长、不断走向成熟的忠实伙伴, 这样, 我们从注重体验开始, 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再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与生活对话, 从广阔的社会中获取写作源泉。
近几年来, 学生习作中常会流露出强烈的心理负担:学业不进愧对父母;对未来的深深忧虑;与周边环境不和谐等, 面对学生成长中感到的社会压力和自己无法排遣的忧愁,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更要注意把给学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作为一个内容, 允许学生一定范围内和一定限度内的失误, 再加以点拨, 让作文悄悄影响其品性。2002年的高考作文《心灵的抉择》尽管多有微词, 有人说许多学生没有经历过生死抉择, 不切实际, 写不出好作文, 但它的优点体现在注重个体的内心:要有心灵的波动或碰撞;有抉择中的彷徨和犹豫, 这是出题者以考卷的形式和学生谈话, 也可以说它已经注意到教育对政治、道德的作用是不可能赤裸裸地实践的, 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这种作用发挥到极致, 与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的宽容心理和事后点拨事关重要。
根据苏格拉底的观点, 对话从本质上是为了发挥双方的创造性, 以寻求真理, 教师要有“海量”, 举个常见的现象, 在学生的习作中常会出现“网络化语言”:“帅呆”“酷毙”“盖了帽”等时髦语, 受污染严重者更以之为“新新人类”语言通篇皆是, 面对一种时尚如果完全拒绝则不能理解学生所生活的语言环境, 我们语文老师不妨先接受、先学习, 再引导学生体会时髦的词汇, 注重感情的冲动和一时的好奇, 虽时髦但永不经典, 但经典的语言却永远时髦, 如我国许多古典文学作品, 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 其影响历久不衰。
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 不应该只注重写作技巧的训练, 要对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内化和健康心理教育尽点力, 达到教化人格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 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教会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职责的转换说明语文老师在作文教育中宽容的对话心理尤其重要, 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观点、情感、经历, 关心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建立平等的交往关系, 换句话说学生的习作是自己心路的展示, 语文教师的指导是学生人格优化的过程。
2. 多维的对话网络说的是扩大语文作文教学空间
刘勰曰:“操手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园照之象, 务先博观。”欲使学生言之有物, 必引导学生走向实践、体验生活。
为了使学生拿到高分, 各种各样的指导书花样百出, 语文老师也在作文技巧上费尽心思, 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组织材料, 与其说是写作文, 不如说是“组装作文”, 由于过分强调“作文技巧”, 而忽视作文的源泉来自生活, 让学生产生误解:无需去体验生活, 有时甚至可拿范文来套一套, 因此写出的作文枯燥无味。
列宁曾说过:“文科应以沸腾的社会生活为课堂。”魏书生把报纸杂志最新发表的通讯新闻、报告文学等全部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学习讨论。魏老师经常外出, 但学生的语文成绩仍然优异, 他把学生组织成四人一组学习小群体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扬长避短, 且在民主气氛中互相了解, 增进友谊, 正是他把社会生活中这种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方法有机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去,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从中我们应该感悟到我们需要的语文学习观即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
因此, 语文教育活动不该是单一的课程化, 而应该贯穿于师生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可以有以下活动课程:即规定语文教学时间;也可以是隐性课程, 即环境陶冶, 主要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教育环境, 隐性课程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为引导学生走向实践, 体验生活, 从广阔的社会中获取写作的源泉。
教学平等 篇2
——爱的教育
从教这么多年,年年都做班主任,苦与乐交织成我们的生活。在这些年班主任工作中,每次班级中男生人数都是远远超过女生,最好的时候女生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最少时只占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男女比重严重失调,这个社会现象,已经影响到学校的教育,给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教育教学带来较大的负担。
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很多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将直接影响整个人生。看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有些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不想学习,行为散漫,不愿跟家长聊天沟通,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诲,要么沉默,要么出言顶撞。如何让正处青春逆反期的孩子学会尊重和沟通、变得积极上进些呢? 案例分析
小和,个子不很高,喜欢田径,比较有个性,有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脾气不太好,很冲,而且习惯很不好,有时上课要说小话,不想打扫卫生,还喜欢跟几个同学一起在教室吵闹,最重要的是他不把老师放眼里;无人愿意跟他同桌,有时会妨碍别人的学习。作为班主任,他是我心头的一块心病,算是我工作中的问题学生。所以对他关注一直以来相对较多,但在他看来我这似乎是跟他过不去,不管我怎样做他的思想工作,他看起来好像从来不领我的情。坦率的说我们的师生关系不够和谐,他对我的抵抗情绪比轿严重,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着。与家长沟通过,也不愿意接受家长的教育,一意孤行。原因分析
首先,小和的家中他最小,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在老家上学,原来小和也是在老家长大读书,跟爷爷奶奶一起,由于好不容易才超生一个男丁,爷爷奶奶非常宠爱,因此养成一些不好的脾气、习惯,后来该上初中了,父母才带他这个传宗接代的“香火”到身边,仅靠一点工资,生活不很富裕,因此他好像觉得在别人面前要低人一等,没有自信。另外,小和的这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生命规律。从生理上讲,由于初中生生长迅速、身高体重接近成人、精力充沛,容易使他们产生成人感,希望与成年人平等相处,希望心理上的断乳。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现代社会的运转要求初中生更多的跟从成人、更多的接受成人的指导,这样初中生
在生理上的需求愈益被社会所忽视或漠视,所以初中生的逆反心理自然容易滋生蔓延开来。其次,从小和逆反心理的产生诱因分析主要有三种:
1、标新立异。为了追求心理上自我肯定的满足感,为了让社会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地位,他们往往表现出某种偏执,有意标新立异,以引起别人注意。小和一方面存在如上所述的心理方面的正常需求,任课老师及班主任更换,不能短期内得到老师的赏识,甚至逐渐产生偏见,所以标新立异心理越来越突出,直至发展成为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
2、态度上的对立。老师面对男女失调且男生又不听话的现象,方法态度上不理智。很多学生的思想状态不是针对于某件事本身,而是来自于老师安排这件事的态度和方法让学生产生这种情绪,主要以“管、卡、压”的方法要求学生,对断乳期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催化剂。由此可见,老师的责任何其之大。
3、缺乏沟通关爱。我想,这应该是主要原因。一是家庭,父母都在打工,忙着挣钱养家,与孩子相处时间少,孩子没法与亲人去倾诉自身心理的一些烦恼,缺乏亲情,变得冷漠,时间长了,孩子也变得漠然了;二是学校,班级的女生少了,正处青春初期的孩子在心理上、生理上得不到异性的温柔一面的关怀,时间久了,好像自己不管怎么做,都没人欣赏,因此变得什么都不在乎了,还谈什么积极进取的精神呢? 解决方案
1、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心理现象的客观性。让学生认识到初中时期出现这种心理和行为是一种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但是不要纵容自己,更不要过分责怪自己,要想方设法的超越这一生命局限。
2、老师的关爱和方法问题。此年龄段的学生迫切渴望与成年人平等相处,当老师与学生发生冲突时,不要一味的要求学生承认错误,老师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公正、正确,并设法让自己静下来,坦诚的向学生承认错误,同时指出学生的问题,才能保证师生的正常沟通。当你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之后,你将会发现,他们也是可以变好的。
3、不要运用高压手段管理他们。学生的逆反行为发生正是出于对师长的不满和愤怒,压服和威胁虽然一时可以使反抗行为减少,但是却增加了学生的愤怒,使以后更容易再度产生逆反行为。
4、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班主任在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时,不要讽刺挖苦学生,因为学生在自尊心受损时,往往会采取反抗行为进行报复。因此老师应多观察这样的学生,抽时间陪陪他们,聊聊天,多一些爱心和耐心,他们会慢慢好起来的。
5、家长的配合。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孩子的进步,但不是告状,让家长认识到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6、适当安排性格开朗一些的女生与他同桌,慢慢改变其心理状态,让心胸开朗起来,笑容多起来。这样,他们的情绪就好了。效果
小和在得到各科老师的关注和逐日的相处了解后,能够很好地与家人和老师同学相处了。学习上有动力了,学习更积极,成绩也稳步上升。他现在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准备考特长生上高中呢!应避免的误区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老师应询问事情经过,少抱怨和责骂,以便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2 避免直接批评,不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避免在任何一方情绪激动时进行批评教育。如果一方处在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下,如急躁,暴躁,烦恼等,就容易失去自控能力,无法理智地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对立情绪,引发冲突。
总之,老师应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他们多一份爱、多一份信任、多一些耐心,家长不管有多忙,也得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在性别平等上,老师和家长及整个社会,都应该树立性别平等意识,改变观念,千万别宠男孩子,生男生女都一样。如果大家真的这样想了,我们的社会也不会有这么多性别平等所滋生的问题了。这样,至少我们老师不会太心累了吧!
如何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平等 篇3
关键词:职业道德 差别教学
一、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罗森纳尔和雅各布森的研究证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受自身的能力影响外,还受到教师的期待影响。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导致课堂教学不平等的重要主观因素,当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学校存在以学习成绩、家庭背景、个人喜好等为条件的“差别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那些成绩优异或自己喜欢的学生总是充满期待,提出问题时总是把目光投向他们,并给予了更多的耐心期待,给足深思熟虑的空间;而对于学困生,教师压根就想不到他们,这使这些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甚而渐渐走向课堂的边缘。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
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学生知识量的多寡、知识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所以,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学情、班情入手,为学生接受知识作些必要的铺垫,来辅助学生接受新知识,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三、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
要想使课堂教学要真正平等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都成为“有效时间”。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改变教学模式,创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的和谐、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教学过程变为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如教师可以运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在40分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学得轻松,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各自的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挖掘。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理解知识,使学困生得到更形象的感知,使好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提问技巧
教师要营造允许犯错、允许民主讨论、允许自由辩论的课堂氛围,要理解并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和见解。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教师要摒弃固定的看法,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看到他们身上潜藏的发展能力,要关心爱护身边的“弱势群体”。教师对所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心中有数,尽量让学困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帮助学困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五、教师要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角色,防止优等生牵制、学困生自流
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学习,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以下现象:优等生分到的任务往往是富有挑战性的和有思维深度的,并且承担着代表小组交流的任务;而成绩稍差的学生基本分不到任务,更没有这种交流的权利,甚至处于一种自流的状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导这一小组思维和权利的“领军人物”是这组中的优等生,就算出现分歧,最终也是以听优等生的为结束。久而久之,课堂由优秀生主导和牵制的学习便出现了,这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平等的。要想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平等,教师就一定要优化学生的角色,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以防止优等生牵制、学困生自流。
六、教师布置作业要体现多样性
课堂作业的布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类设计,如必做题、开放题、选做题等形式。对于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布置,教师也要讲究針对性、层次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等。
七、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不能以学习成绩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而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合理地评价学生,实现单一性评价与多样性评价相结合,并以多样性评价为主,要注重结论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让每一个基础层次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效果。这样,我们就不会简单地用考试成绩作为标签,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就不会无端地抹杀他们的努力。
平等教育与分层教学研究 篇4
平等教育体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为此, 国家严历查处中小学设尖子班等不规范行为, 以保证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目前中职生素质及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不仅给教学和管理增加难度, 而且直接影响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如何培养较多优秀人才是中职教育需要探讨的课题。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中职学校2006级护理专业学生。
1.2 方法
非高中毕业学生入学后进行文化课考试, 根据学习成绩编班,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编在技能班, 其余学生编在普护班, 技能班只设一个, 原则上不超过50人;采取自愿报名方式并参考英语考试成绩, 另组成不同于涉外护理专业的英护班;高中毕业生不需考试, 直接编为高中后护理班。遵循因材施教、各得其所、最大收获及目标符合师生需求[1]原则, 依照班级类型, 分别制订不同教学计划。高中后护理班学生文化素养较高, 学习基础好, 故免修语文、数学、物理、化学4门课程;技能班学生学习基础较差, 数理化课程学习困难大, 故不开设数理化课程, 只加强语文教学并适当选讲化学基础知识, 考虑到学生要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故增加了英语课时。教学内容及课时目标设置均以能考取执业护士资格证为目的,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因材施教, 加强技能训练, 注重技能考核。
2 结果与分析
2.1 资料来源
调查上述班级“两证”通过率情况 (见表1、表2) 。
2.2 资料分析与评价
将采用分层教学的班级设为分层教学组, 其余设为对照组, 比较2组“两证”考试一次性通过率,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见表3与表4。“两证”考试属于国家级考试, 权威性强, 考试纪律严明, 评分公正, 可信度高。
表3表明, 分层教学组通过率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7.4, P<0.01) 。
表4表明, 分层教学组通过率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9.4, P<0.01) 。
3 研究意义及思考
义务教育与中职教育相比, 两者的培养目标截然不同, 一个是向更高层次学校输送“原材料”, 一个是向社会输送“产品”。中职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模式, 仍需不断探索。实践证明, 分层教学效果显著, 对中职教育的教学创新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教育者既要考虑到教育对象作为“类”属性的人所具有的共性, 又要考虑到作为个体所具有的差异性[2], 不以共性替代个性, 不以教育者的主观愿望替代受教育者的现实要求, 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真正体现中职教育特点, 使不同文化程度的受教育者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教育。
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 是根据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将不同层次学生分类编班, 能缩小个体学习差距, 减轻其学习压力, 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依“量体”制订的教学计划、课时目标及授课内容, 针对性更强, 易为学生所接受。通过降低学习难度,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每个学生逐步走向成功。另外, 这样便于教师授课和管理, 特别是在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 通过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以保证教学质量, 消除教师教学工作无成就感的悲观心理。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学校品牌,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少茜.英语教学中的课程设计[J].教材.教法, 2008, 3:48~53.
走进新课程?倡导平等和谐的教学 篇5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快乐的学习,自主探究的自我发现,体验成功的喜悦、对待学生的多元化肯定式的评价。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营造出一份和谐而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我就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成,浅谈一下我初浅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平等、和谐、快乐、体验、思考、评价、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教师应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对话,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而不在充当“传教士”,一味地只是进行知识的转移,当学生知道的东西与教师"不对应"时,就应征服学生、维持秩序。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成了管孩子,教师就是权威,就是课堂上的绝对统治者。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下,教师的教色的转变有着严峻的现实意义。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呈现出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实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学生能做到独立思考,各抒已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同伴的不同想法。在课堂中教师关注课程的人文价值,发掘教材的德育素材,同时引导学生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亲如一家人的人文精神熏陶和品德教育。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经历都不一样,在每一节课堂活动中都会有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烁,都有学生灵性的童言童语。通过对话,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平等和谐式教学活动中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
1、学生在平等中享受思考的快乐,教师甘为学生学习的“扶手”。
我们的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地方,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探寻真理的天堂。我们的课堂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被动地接受,愉快、求知欲从何而言。在教学中,如果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就意味着合作,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在享受着各自交往中快乐的同时,也在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
三年级数学的一节练习课,面对枯燥的计算练习,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中对学生说:"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老师有一个特殊本领,大家随便说一道99或999乘以一个一位数的算式,老师就能马上说出得数,不信,你们谁来试试。……"
??"我来!我来!"看到学生的热情劲,我感到开心,学生们有了学习积极性,课堂成功了一半。……"应充分让学生表现他们的才能。"这句话在我的脑海中一闪而过,我没有沉下脸来制止学生的发言。学生周欣的回答完整而简练,让我感觉似乎他比我说得更好,这时,我没有对他的发言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们打开书本同桌合作练习来检测这种方法是否正确。经过短暂的几分钟,同学们都一致认同了周欣的方法。
??当我认为这道练习可以这样结束的时候,可有的同学给我带来的不只是惊喜,更多的是震惊--班上有些同学不服周欣的出色表现,他们在练习中不仅验证周欣的方法,而且开动脑筋思考着自己的方法。一位学生举手说道:"老师,我还有一种新的更好的方法!"……
??下课后,我回到办公室,依然在回味着学生的这种方法,虽然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毕竟是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通过自己观察而发现的方法,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创新,有自己的闪光点,老师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赞许,放飞他们的思维。
2、课堂中领悟数学的魅力,发现、记录生活中的数学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我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直面传统教材的局限,摸索着踏上通往新课程教学之路,并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地诠释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思想,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各种学生熟悉、兴趣的数学活动,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
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就在我们的生活里。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学得兴致浓浓,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有滋有味。同时还学生用数学语言记录生活中的问题。从孩子们写的一篇篇数学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让他们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远比在书本中"咬文嚼字"学得更生动、更深刻。日记中那文字里洋溢着一股股浓浓的生活气息,给数学教学送来春天的新绿,道出了孩子们心灵的絮语,真令人寻味……
3、教学的和谐多样性,促使对待学生的动态性评价的形成。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长此以往,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一种评价方式,那就是表现为被评价者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教师及其他学生的评价。其实,评价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各国都非常关注评价的主动性,其中英国就提出一种"改善学习"的评价,它伴随着课程学习的始终以自我为参照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前提,明确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弥补达到目标的差距。德国在对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中也反映了这样一种理念:教学评价应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由此可见,评价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张扬。在教学中如果把这彰显个性的机会留给被评价者,引导他们用自我表现作为参照标准,结合老师、其他同学等外部评价,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才会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及弱势领域,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教师在某种情况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遗忘,有时会造成个别学生心灵的.伤害,或遭到无情的嘲笑。因此,教师要及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励自信心。创设平等和谐式的教学环境,而教师根据事实情况,因事利导,提供“再创造”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参与,使学生感受到“再创造”的需要并乐于“再创造”,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本人经过长期积累,学习,探索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才能解放思想,大胆质疑,才能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堂的教学,加大关注人文思想教育,领会数学的内涵。
??新《课标》强调:重视教材的人文思想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积极倡导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努力找准教材的渗透点,拓展学习空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师真诚关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生活和联系,加强与孩子们的亲身体验的联系。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把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情感需要。如,当小朋友在数学游戏中找到自己的朋友时,欢呼雀跃的情境,体现了小朋友内心的喜悦与情感世界。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以肯定式的评价。让学生知道教师的真实的感受。
??四、在和谐中进行探究、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动机 。
教学平等 篇6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营造一种师生间平等、亲和、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既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的情感基础,也是提高师生互动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师生对话中、交流中、沟通中,达到从真情交融渐进到心智交融,形成教与学相互推进的氛围。在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如何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让学生在无拘无束里获得知识和技能呢?
一、创设互动情景,引导学生参与
创设教学情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和精神的高度集中,融洽,步调一致的氛围。就拿“杠杆”概念而言,必须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再由教师上升到理性认识,杠杆这个概念引入比较容易,一是生活中运用杠杆的例子很多,二是小学自然课本中关于杠杆讲得比较具体,因此我们只要充分发挥这两个长处,让学生摆出各种杠杆的实例,并把有代表的杠杆示意图画出来,如撬石头,撬开饼干筒的盖,开汽水瓶的盖等,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用途各异的杠杆共同特征给杠杆下定义。
二、积极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参与
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肯定他们的成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温暖,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啦啦队”的角色,努力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并为之喝彩。教师更要爱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的参与评价;对某些学生的失误不要过分的指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地解答。
三、实施师生互动的最终目的是师生角色互换
在师生互动中,学生并非象我们预期的那样一步到位,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积极启发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实施师生互动的最终目的是师生角色互换。
现代教育理论中,教师不是支配课堂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学生不是教师活动的附庸,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在创设人人参与的教学环境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补充自己平时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的与课题有关的信息。通过学生阅读自学、表述交流和辩论,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说理论证能力,又培养了尊重他人的态度和协作学习的精神。以往的课堂上,教师以“知识权威”的身份,总是把他认为必要的知识,以他认为合理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只能全盘的接受,不能“异想天开”,提出疑义;学生对教师的教导只能正确理解,不能“有所创造”。讲台是教师的“堡垒”,課桌是学生的“地界”,通过一片静悄悄的课堂纪律,教师对学生实行了心理、行为上的无形控制,阻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在未来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又是受教育者。教师应该遵循“为人师表”的训导,既教书育人,又不断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包括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学生应该向教师学习,特别是学习“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与此同时,学生应该敢于思考问题,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相反的意见,敢于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师生在教学中的合作”将是未来物理教育中的新的师生关系的体现。
四、教师点拨设疑,让互动向课外延伸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从知识的理解掌握到运用,需要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对于某些阻碍学生学习的问题,教师要对其要点给予恰当的点拨、疏导,开阔学生视野。尤其是对那些与人们社会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设疑,让学生在课后还有“物理问题”的思考、讨论、争议、探索,使师生互动教学向课外延伸。
五、把握教育时机,引导互动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两个互动的主体。学生的“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但基于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没有老师的参与引导,很难动得自如、动得深刻、动出创新。一句话,“在教学中,学生的言听计从是由教师领导着进行的”,只有当教师不失时机地把握教的机会,引导、点拨、质疑、启发、调节,才能调动课堂氛围,激发互动,把握什么样的教学机会及时“出击”激发互动,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看书自学遇到难点、疑点时,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不断点拨,适当提出一些“爬坡”性问题,引导、启发、解惑。
2、求异、探新、延伸遇到困难时,提建议导向诱思,提供信息“铺路架桥”,教给方法,开拓思路。
3、学生因一时成功而自满时,及时设置障碍,然后让他们探索冲破障碍。
4、学生遇挫感到气馁时,提供通向成功的信息,帮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发互动的教学时机多数情况下靠自己创设,因此,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的互动,教师需要在备课时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对如何互动作出精心的设计。
教学平等 篇7
一、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点拨的课堂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1.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 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 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鼓励他们大胆提问。例如, 我在上《金色的脚印》一课时, 先让同学们自读课文, 然后问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还存在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举手谈了自己读后的认识, 同时也提出了问题:“狐狸在人们的眼中是狡猾的动物, 为什么正太郎要给它们投送食物?”有的同学问:“狐狸在地板下做窝, 难道不怕正太郎的家人把它们给抓了吗?”“为什么说脚印是金色的?”“为什么课文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这些问题不正是学习的关键吗?当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 自读自悟、发表见解。
有了问题, 学生自然就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 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我并不急于分析、解答, 也不马上让学生进入讨论中, 而是让他们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再以《金色的脚印》为例, 通过再次的读,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老狐狸冒着危险住在地板下完全是为了照顾小狐狸, 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这种爱让老狐狸特别勇敢。”“老狐狸对小狐狸的爱感动了正太郎, 所以他给它们投放食物。”“狐狸的脚印被阳光照耀, 所以说是金色的。”这些不都是孩子们自读自悟的结果吗?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感受能力各不相同, 我就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做旁注, 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课本成了学生表达情感的舞台, 记录下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
3.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精神。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自主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语言活跃起来。在自主的前提下,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展开讨论, 畅所欲言。还如《金色的脚印》一课, 在探讨“为什么说狐狸的脚印是金色的”这一问题时, 有的学生回答说是狐狸的脚印被阳光照耀, 所以说是金色的, 但通过合作交流后, 有的小组认为这个回答是表面的、肤浅的, 它蕴含着“伟大的母爱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这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新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 质疑问难, 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对一些有争论、答案多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 各抒己见, 相互启迪。
二、将阅读扩展到课外, 读写结合
首先,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童话、散文、小说以及科普读物, 利用晨读或阅读课向学生介绍书中的精彩片段。当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之后, 就适可而止, 让他们找书来看。推荐了书目后, 还要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我播报、成语竞猜、讲故事、读书交流会, 等等。或者从自己平时阅读积累的内容中确定一个主题, 让学生制作手抄报, 这样, 既能督促学生认真阅读, 又能检验其阅读效果。
其次, 背诵、摘抄优秀诗文, 读练结合。每周我都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诗歌、散文, 甚至名言警句, 让他们摘抄在本子上熟读成诵, 并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之后, 又建议他们将平时阅读中看到的精彩片段名言佳句摘录下来, 制作摘录式笔记, 为每天写日记提供内容。另外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 把自己本周看到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样既开阔了学生视野, 又丰富了知识, 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教学中应与学生平等交流 篇8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要想真正的实现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必须重塑自身角色, “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摒弃传统权威的观念
长期以来, 在我们许多人的头脑中, “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 强调教师的权威支配地位,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 学生就应该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 努力学习。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不许有异议。教师的权威地位神圣不可侵犯, 致使师生关系不平等, 甚至造成对立的情绪。
现代学生发展观认为,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的努力, 同时与教师的唤醒、指导、帮助分不开,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作为参与者,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学过程不再是知识的灌输, 而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沟通。因此, 教师必须破除“师道尊严”、“唯师唯尊”的陈旧观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思想, 建立和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师生平等交流。
二.转变教师自身角色, 师生互动, 共同发展
新课程倡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使课程的生成成为有效的交往, 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 找准自己的角色。现代教学观认为,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于此,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 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意味着它不仅是一种认识的活动过程, 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与精神交流。
三.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构建合作交流平台
在教学中应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与学生之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达到平等互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善于倾听, 适时引导。在学生发表意见或小组交流学习时, 教师应做一个旁听者, 认真倾听, 给学生充分的表述、发表见解、自主探究、交流学习的机会, 对学生不够成熟的意见, 不刻意追求完善, 而是适时引导, 鼓励学生善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2、摆正位置, 激发鼓励。求知是孩子的天性, 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 爱动是孩子的特点, 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 教学中, 教师要掌握学生这些心理, 正确对待, 摆正位置, 在课堂交往中与学生密切往来, 从中体验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合作、信任、宽容, 才会促使师生积极参与, 主动学习探究, 促使师生积极性越来越高。
3、及时评价, 随机鼓励。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使我们以欣赏的角度, 以发展的眼光来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的发展。长期以来, 我们的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于“被”评价着。而新课程下的评价是一种激励, 一种赏识, 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因此, 教师要审时度势, 及时给与学生恰当的鼓励性评价, 建立彼此信任, 彼此尊重的情感, 学习氛围才会更加民主、宽松、愉悦、和谐。通过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同伴的信任和认可, 引发学生以欣赏者来评价自己, 让赏识者来评价别人。
如何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平等 篇9
罗森纳尔和雅各布森的研究证明,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受自身的能力影响外, 还受到教师的期待影响。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导致课堂教学不平等的重要主观因素, 当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学校存在以学习成绩、家庭背景、个人喜好等为条件的“差别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那些成绩优异或自己喜欢的学生总是充满期待, 提出问题时总是把目光投向他们, 并给予了更多的耐心期待, 给足深思熟虑的空间;而对于学困生, 教师压根就想不到他们, 这使这些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甚而渐渐走向课堂的边缘。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
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 学生知识量的多寡、知识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 所以, 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学情、班情入手, 为学生接受知识作些必要的铺垫, 来辅助学生接受新知识, 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三、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
要想使课堂教学要真正平等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使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都成为“有效时间”。教师要转变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改变教学模式, 创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的和谐、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 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使教学过程变为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如教师可以运用开放式教学模式, 学生在40分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学得轻松, 成为学习的主人, 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学生各自的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挖掘。另外,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理解知识, 使学困生得到更形象的感知, 使好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提问技巧
教师要营造允许犯错、允许民主讨论、允许自由辩论的课堂氛围, 要理解并尊重学生,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和见解。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 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教师要摒弃固定的看法,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 看到他们身上潜藏的发展能力, 要关心爱护身边的“弱势群体”。教师对所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心中有数, 尽量让学困生回答简单的问题, 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帮助学困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五、教师要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角色, 防止优等生牵制、学困生自流
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学习,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以下现象:优等生分到的任务往往是富有挑战性的和有思维深度的, 并且承担着代表小组交流的任务;而成绩稍差的学生基本分不到任务, 更没有这种交流的权利, 甚至处于一种自流的状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导这一小组思维和权利的“领军人物”是这组中的优等生, 就算出现分歧, 最终也是以听优等生的为结束。久而久之, 课堂由优秀生主导和牵制的学习便出现了, 这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平等的。要想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平等, 教师就一定要优化学生的角色, 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 以防止优等生牵制、学困生自流。
六、教师布置作业要体现多样性
课堂作业的布置,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类设计, 如必做题、开放题、选做题等形式。对于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布置, 教师也要讲究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等。
七、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不能以学习成绩为唯一的评价依据, 而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合理地评价学生, 实现单一性评价与多样性评价相结合, 并以多样性评价为主, 要注重结论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让每一个基础层次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效果。这样, 我们就不会简单地用考试成绩作为标签, 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就不会无端地抹杀他们的努力。
教学平等 篇10
历史知识丰富多彩, 包罗万象, 生动有趣。但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讲、学生听, 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与交往。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听听, 不感兴趣的地方不听, 像听故事。这样的教学过程全凭教师“一张嘴”, 无法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更谈不上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史使人明智”, 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因此许多学生在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 对许多社会现象常常产生一些极端的想法, 不能正确看待一些问题。在新的教学理念下, 教师要认识到,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价值, 两者在人格上完全是平等的, 教师不再是权威者、命令者, 不再是唱独角戏, 而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和支持者, 是课堂教学中平等的参与者。也就是说师生的互动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是以民主、平等为基础, 以知识传递为媒介, 通过课堂及辅助手段进行教学。
二、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渊博的知识, 还要关心爱护学生, 关注个体, 面向全体
课堂中的角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要将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 这就需要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满脸严肃, 冷若冰霜, 一言堂, 不准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更不准学生产生有悖于传统观念的想法, 这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课堂上要表现得热情、真诚, 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独到见解, 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 宽容地对待学生的失误, 巧妙化解学生的尴尬, 尽展自己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 让课堂和谐温馨。
除了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外, 还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就是既要关注学生个体, 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又要面向全体。以博爱为己任, 极力排除个人的亲疏、好恶的消极干扰, 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
三、发扬教学民主, 给予其学生一定的
自主选择参与的权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调动学习积极性,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1. 开阔视野, 给学生观察权
高中历史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能力, 这是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而观察力是人们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 也是构成人智力的一个重要成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说明一个历史概念之前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可以向学生发放一些相关的图文资料, 以补充书本的不足之处, 开阔视野, 给学生观察权。
2. 刨根究底, 给学生探究讨论权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提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更注重活动的过程和学生的体验, 并不关注能否真正取得学术性成果或标准一致的结论。比如学习美国南北战争, 北方胜利, 但是在投降仪式上, 南方的李将军没有丝毫败军形象, 军装崭新, 精神矍铄, 倒是北方胜利的格兰特将军满面倦容, 衣衫也不够整洁。南方投降了, 内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并没有对那些企图脱离联邦挑起内战的南方将领们进行制裁, 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热烈, 有学生认为是为维护大局, 稳定局势, 发展经济。有学生说这是符合美利坚立国的原则:自由、民主、平等;也有说这是北方宽容。这一个个闪烁着思考光芒的见解, 教师能不感到欣慰和快乐吗?学生也更能深刻体会到国家统一、稳定的重要性。
3. 耐心倾听, 给学生发言权
新课标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 师生互动。要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则必须让学生开口说话,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发言中的“不同声音”, 培养学生成为有自己独到见解、创新的人, 而不是“人云亦云”。比如在学习美苏争霸, 有学生在谈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看法时, 不仅仅停留在反对, 努力发展自身实力,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这些传统观点上, 甚至还有学生还将认识延伸到儒家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个过程实际上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读史明智”的道理。
4. 积极鼓励, 给学生动手权
历史是人类经历的社会活动的记录, 包罗万象, 短短的40来分钟, 对某些历史现象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 不能观其全貌, 这时适当提出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材料, 融入历史氛围中, 亲身感受历史。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 鼓励学生根据基本线索自己勾勒历史现象的关系, 也有利于提高记忆、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教学平等 篇11
关键词:平等对话 非语言 高效课堂
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在教学中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最大限度获得知识,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我认为要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就要构建高效课堂。笔者根据平时课堂教学实践,认为应用平等对话和非语言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一.应用平等对话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的被动听学为辅。教师作为传授者,闻道在先,有术业专攻的绝对优势,对学生而言就是“先知先觉”。师生知识上和年龄上的不平等,实际上造成了课堂教学的诸多不平等现象,其中不平等对话是常见现象之一。现在新课程标准提倡课堂教学中“平等对话”是课程改革中的重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平等对话”,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互相尊重,在情感上互相爱护,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沟通思想、联络情感、讨论问题的一种方法。
1.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无声的对话,是精神的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这里的文本,实际上就是教材,包括课文的作者和教材的编者。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以理解和创造为目的。在对话中,双方并不只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不是由一方去消灭或说服征服对方,而是双方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双方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2.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不是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意义关系,是一种交往互动的对话关系。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师生互动形式是“谈话”,“谈话”和“对话”虽一字之差,但两者背后潜在的教育理念是不同的。谈话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又称问答法,其特征是教师问、学生答。这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的回答问题。如果问题的质量不高,又很琐碎,那就出现学生的思维在频繁的问问答答中被一个个琐碎的问题牵着走,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但是对话,是新鲜的师生交流方式。其明显特点就是师生的平等态度,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互对。
3.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创设平台,吸引全体学生参与对话,让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自主求疑、讨论切磋、思维碰撞,交换理解看法、交流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全体参与、合作学习。对话教学是合作的艺术,通过合作,能够将个体的独立思考转化为全体的认识成果。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全班性的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优生和差生间的互教互学等。学生在对话中,不仅交流了阅读理解的结果,而且交流了取得这些理解结果的过程、步骤和方法。
二.应用非语言教学。
在课堂中,平等对话沟通无疑是影响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行为(表情、姿态、手势、动作、衣着服饰等)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非语言教学是对平等对话教学手段的必要深化和补充。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衣着服饰和仪容仪表。虽然教师的外在形象与教学能力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些同样吸引学生的关注,影响他们的成长。因此,对教师的穿着地最基本要求就是整洁,对于破损的地方,要及时修补;要与授课内容相协调,如体育、户外活动,教师相应地就要穿着适合运动的服装,如果是一身西服套裙配高跟鞋,则显得很不协调。
2.表情。表情是情绪的外在直观反映,通过面部的活动,人们甚至可以做出25万种的不同表情。如此丰富的面部表情当然能反映心灵微小的变化,因而它被人们相信最具信息冲击力并远远超过声音和言辞。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平息自己的不良情绪,尝试把事情转移可以把问题留到课后,等待平心静气时单独解决。
3.手势与身姿。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从非语言行为中所流露出的无意识冲动,经常显示在手的动作、位置和紧张程度上。可以说手是人体里仅次于面部表情的最富表现力的部分,有时手势又具有眼神和表情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手势有助于描摹事物复杂的形状外貌,表达潜在情感,有助于有声语言的陈述、说明和强调,有助于组织教学秩序,调控课堂气氛,有助于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实践证明,平等对话与非语言教学的情感交流功能,对融洽师生关系,缩短心理距离,增强教学效果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应用平等对话与非语言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此论文为2015年平凉市“十二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应用平等对话与非语言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研究》,课题批准号[2015]PLZ010,研究成果之一。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平等对话 篇12
一、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中进行组织和引导
我在处理和分析余光中的《乡愁》时, 先由学生预习课文, 向老师或同学自由提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深有浅, 有难有易, 在讨论中, 一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台湾和大陆只有一海相隔, 为什么不常回家看看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 于是就组织学生发言, 学生利用从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知识, 纵览台湾的“来龙去脉”, 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 这一小插曲也水到渠成地交代了《乡愁》一课的时代背景。
二、语文教学应该在平等对话中提升效率
语文教学平等对话离不开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需要培养的, 如果教师不和学生平等对话, 不了解学生, 只注重自己教, 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强加给学生, 结果会费力不讨好。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日益削减, 剩下的只有教师嘴里横飞的唾沫, 以及学生的冷漠神情。
在教学中如何通过平等的对话来提升效率呢?笔者认为应该注重“读”和“合作小组”的培养。
在朗读环节中要注意三方面:一是形式活泼多样, 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用自读、轮读、赛读、分角色读、合作背诵等多种形式。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充分的体会揣摩思考的时间。三是要适当地引导, 待到学生有“愤”有“悱”的时候, 抓住有利时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例如:我在教学“童趣”一课时, 抓住学生大体读明白文章内容, 急于知道文章的具体意思这一有利时机, 引导学生“读出形象”——让他们琢磨作者“戏蚁”、“观虫”的动作、神态、心理, 在和学生交流中,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为通译课文扫除了障碍。
“合作小组”的培养:组建合作兴趣学习小组。分组要充分考虑性格搭配和实力均衡。一个学习小组有一个优秀的组长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小组长关键在于培养他组织小组活动的能力, 如怎样组织讨论, 怎样向同学提问, 怎样指导操作等领导小组协作互助和调控小组秩序的能力, 尤其要关心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 让他们也有平等交流的机会。同时要树立小组长的威信。明确职责, 观摩方法, 在小组中要通过自荐或推选出主持人、记录人、发言人、检查者等。对他们进行指导要避免说教, 开始可以让学生自己做, 观摩出优秀的小组后, 引导他们反思方法, 然后让他们在班内示范表演, 让其他同学观摩, 教师具体点评。
三、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中不断地寻找新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以问题为钥匙, 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由于我开始对这篇文章有些不以为然, 所以没有多久就进行总结:“课文用对比手法, 以鲁庄公之愚昧昏庸, 反衬出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指挥才能。”没想到, 一个学生突然冒出来, 他说:“我认为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 如果他真是愚昧昏庸, 就不会接受一个平民——曹刿的意见, 也就不可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我趁机引导:“现在我们对鲁庄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 哪一种比较有道理, 分析时要结合课文, 结合历史和社会知识来说理由。”于是学生纷纷研读课文, 并以课本的语句为本, 结合一些课外知识, 得出了一条又一条的鲁庄公并非昏庸的理由。有的说:他关心人民, 平等待人, 就连曹刿——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问他军事上的情况, 他也一一奉告;有的说:作为一国之君, 能如此下问, 这实在是今天我们的一些领导同志的榜样……就这样, 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 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让几十人成为积极的思索者, 让思维在问题的天空里进行了一次自由自在的飞翔。而这一场讨论, 又把师生从课文带向更广阔的空间和书本世界, 引发了一场场新的阅读、思索和讨论。
四、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再现自我
【教学平等】推荐阅读:
教育教学平等08-04
平等交流教学法10-12
因材施教实现教学平等05-26
第 6课 平等对待你我他教学案01-11
爱情 不平等中的平等07-06
何谓“平等”,何以“自由”——关于平等与自由的随想09-23
平等成长07-21
自由平等07-21
平等合作10-20
平等就业05-13